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培训农业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状况,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改善农民生产经营能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肩负着把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繁重任务,是科教兴农的基层骨干力量。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赋予的历史使命相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据统计,2007年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45.9%,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59.7%,2003-2007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其中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和结构改善,努力建立起一支功能强大、理念先进、技能优良、作用明显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各级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高中等农业院校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努力探索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制度化途径,更好更持久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二、精心组织,全面部署培训工作
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活动,是适应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需要。培训要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及农技推广技能、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农业政策为主要内容,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扎实有效的技术培训。要促进形成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相互配合、上下左右联动的大联合、大协作新格局,合力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一)培训机构
各级农业行政、推广、科研、教育单位,产业体系各综合试验站是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的主要机构。
省级农业部门要动员所属科研、推广机构,充分发挥面向全省的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训骨干农技人员尽快掌握重要、重大生产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高中等农业院校要依托自身科研、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贴近“三农”的办学特色,通过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等方式面向基层开展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同时,要动员广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广泛进行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和岗位专家所在单位,要根据产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对体系延伸所涉及县、乡的核心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提高和培训。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一是以县、乡(团、场)两级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农垦等行业技术推广人员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二是以科技示范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养大户为主的农民技术人员;三是返乡就业的农民工。
(三)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尤其是作物越冬管理、春耕备耕关键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
(四)培训方式
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的不同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县组织实施,主要采取异地研修、县乡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三种方式。
异地研修主要是将县级农业技术人员骨干集中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大学、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进行研修,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掌握水平、开展技术推广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县乡集中办班主要是在县、乡两级集中办班,重点培训当地生产急需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推广方法,以提高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的推广能力和服务水平。
现场实训主要是对科技示范户、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等农民技术人员,通过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实训,重点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针对农民工返乡所提出的技能需求,大力开展就地转移培训。
鼓励各级各类培训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
(五)培训管理
各级农业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精心组织,规范实施。要组织对参加培训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登记造册,纳入档案管理。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情况应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承担农民培训和优先承担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根据培训实际对学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对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三、加强领导,务求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解决问题。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由农业部统一部署实施,各级农业部门,推广、科研、教育单位,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确保责任落实、任务落实。要预先了解分析当地突出的技术需求和返乡农民工技能需要,编写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培训教案,切实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千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1.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
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1.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
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1.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2.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千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
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6-1
1 农业培训现状
1.1 镇里集中办大班
范围比较广,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长组织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人,来凑个数,来听课的人为了应付了事,走过程,没有用心参加学习,学到的知识很少,记住部分知识过几天就忘了。造成想学习农业知识、专业技术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训,事后才听说,没参加上学习,造成资源浪费。
1.2 村社办小班
范围较小,一般培训条件较差,想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多数能参加上,培训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门指导
参加者大多数能够掌握培训内容,由于技术人员时间、精力有限,接受技术指导的人不会太多,不便于新技术普及。
2 农业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流于形式
各级涉农部门多数都有培训任务,造成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不注重培训效果。培训没有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2 技术人员知识陈旧
一方面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新情况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多数年龄偏大,长期以来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差,人员浮动,推广工作缺少经费,不利于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造成技术指导与农业生产脱节,技术指导不能很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2.3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多数在40岁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不便于他们理解,不易掌握培训内容。
3 农民培训新模式
3.1 农民田间学校概念
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全新农业技术培训形势。农民田间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模式。
3.2 农民田间学校与传统培训区别
农民田间学校参与主体是农民,传统培训参予主体为技术人员;田间学校是农民参与讨论和沟通,意愿能全部表达而传统培训农民不能充分表达意愿;田间学校设计思路是以农民生产存在的问题为辅导内容,自己动手调查、分析,制作课件,传统培训则是制作固定内容的教材,聘请老师讲课、田间观摩与咨询;从推广效果上看,田间学校是农民由最初的被组织或自愿参与活动,逐步表现为自发地组织活动,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增强,而传统培训则是农民依赖专家,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农民田间学校的优点
农民田间学校将小班培训与入户指导有机结合,取两者之优点,克服其不足,化深奥理论为浅显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农民一看就会,进一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农民田间学校对技术人员也是一种挑战,农民通过田间观察随机就可能提出一种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知识要全面,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实验基地将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在一起,使技术人员与农民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创办和开展,使农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镇农民田间学校30名学员,基本都是水稻种植户。在第二课堂开课时,正赶上水稻育苗,课由我县水稻专家万昌镇农业站站长王成志主讲,从水稻生长期应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向入手,课程讲得深入细致,同时解答困扰农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产量等主要问题,通过认真细致的解答,让农民非常认可和信服,课后到学员梁文学家进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长亲自指导并随时解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当王站长发现育苗土不合格时及时告诫其他学员应备什么样的床土才能育出壮苗。通过我们田间调查和学员反馈,按照王站长讲的从育苗到田间管理、施肥技术,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质比往年好,而且缓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适时喷施预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农药,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轻,二化螟用药时间适当,不仅二化螟发生比去年轻,而且还减少了用药次数,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测产产量基本达到每公顷900公斤。
4 农业技术培训的展望
4.1 将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形式常态化
巩固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式,使每个技术员,每个生产季节都创办一个田间学校,通过学员带动更多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稳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支持,保障农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3 不断增强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建设
每年通过对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使其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66-02
当前,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逐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相继得到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重新修正颁布,依法治农、科教兴农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民培训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值得研究与探索。
1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就普遍层面而言,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对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的自觉性和接受程度有很大影响,因此,了解农村务农人员的年龄、文化状况,有利于因人施教,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保证受训人员通过培训均能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技术。
1.1农村务农人员年龄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妇女和孩子(俗称“993861部队”)。即使是农忙季节,40、50岁甚至60多岁人员依然是农村劳动力主力军。根据笔者所在单位2013年初阳光工程培训需求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桂林市12个县农村劳动力有266.39万人,务农农民162.11万人,18-45岁年龄段58.56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6.1%;46-59岁年龄段76.32万人,占务农人员的47.1%;60岁以上人员24.69万人,占务农人员的15.2%。以上数据表明,46岁以上人员占62.3%。
1.2农村务农人员文化层次
据调查,桂林市12县162.11万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以下34.91万人,占21.5%;初中文化87.95万人,占54.3%;高中文化30.6万人,占18.9%;大专以上文化的6.1万人,仅占务农人员的3.8%。近年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的台账记录亦显示,农村务农劳动力大多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水平以初、高中为多。
2开展农民培训的方法与措施
2.1依据培训内容需求开展培训
2.1.1调查培训内容需求培训内容需求调查是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调查工作应该深入自然村、屯一级,可以通过行政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等汇集群众意见,也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村、屯从事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家庭产业经营情况、对国家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了解程度,对农业生产涉及的各要素,如作物优良品种的选择、化肥和农药的正确使用知识,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及来源等技术知识的知晓情况,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喜欢什么样的培训方式、能接受多长的培训时间等,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才能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2.1.2确定培训的方式方法面向农民的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根据不同农事季节、不同需求特点,采用合理的培训方式。应以培训需求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了解不透的,可以采取集中办班的形式,发放宣传小册子,结合农村实际举例,面对面地讲解;对操作性、实践性要求较强的技术类的培训,可以采用先理论教学,后现场示范,接着学员亲自操作,教师从旁指导、现场答疑的培训方式;对较为抽象不好理解的内容,可结合播放幻灯片课件、DVD视频等声像资料进行讲解,为学员提供较为直观、具体的实例;对处于产业优势区域内的培训需求,可结合当地主推品种,开展主推技术培训。
2.2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主要力量。通过近几年来的改革与建设,理顺了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站的人事管理与业务指导关系,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置逐步得到完善,基本实现了定职、定责、定编、定岗、定员。通过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改善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硬件条件,解决了办公、培训场所问题,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通过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广泛开展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农技推广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因此,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开展农民培训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培训手段。
2.3结合各类农业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
2.3.1结合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与农民科技培训共同发展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加强队伍、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该项目以“地方养人、中央养事”的模式提供财力保障,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有经费、人员工资有保障、技术推广有经费,形成以“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在重点抓好对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在关键农事季节、关键技术环节和农民有需求时,及时迅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2.3.2结合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培训,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
现阶段,桂林市正在抓紧实施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的创建;“吨粮万元田”工程建设,超级稻示范区等粮食高产创建;葡萄、柑桔、优质桃、黑李、月柿等水果标准化果园示范建设;四时蔬菜基地和反季节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园等建设与创建;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一批农业建设项目,需要大批农民参与实施。“三免”、“三避”、间套种、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需要在项目实施中大力推广,结合各类基地的创建,抓好相应技术的培训,才能加快主推技术的推广、实现进村入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
2.3.3切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知识和应用科技的水平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通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种养大户)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帮助农民撑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农业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为主要内容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指导农民确立创业思路,提高农民的创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或扩大产业经营规模,获取预期的创业就业效果。
1 农业培训目前现状
(1)上门指导。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基本都能掌握所教授的内容,但由于培训人员精力有限,时间不充裕,不能指导太多培训学员,新技术得不到普及。(2)镇里办大班。镇里开设的培训大班,实用性差,培训效果不明显。(3)村社办小班。村里开的小型培训班虽然规模小,通知范围也小,但参加该培训班的普遍都是真正想要学习的农民,虽然培训的条件比不得大班,但效果却比大班好很多。
2 农业培训当前困境
2.1 师资力量薄弱
在农业培训中授课的一般是一些农技的推广人士来担任兼职教师,或者是农广校的专职教师。专职的老师对知识进行更新的机会和途径不多,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老化。而来兼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虽然掌握了比较新的农业技术,但却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有时并不合理,难以让农民接受,培训质量也受到影响。
2.2 培训对象失衡
农业技术的培训应主要面向于在职农技人员以及农民,但目前的农业培训往往只针对普通农民,忽视了在职农技人员,使其知识结构不断老化,且更新非常缓慢,无法发挥农技人员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重要作用。目前,村里务农人员通常是老弱病残或妇女,培训对象也主要是这些人,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对培训内容接受效果较差,无法完全理解培训内容,使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用于支援农业的财政支出中,对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开设农业培训班的投入并不多。经费不足的情况导致农技培训只能依靠项目经费,培训内容比较固定。也使得用于培训的设备老化严重,较为落后,辅助培训的教学工具也不齐全,培训材料印发有限,使培训范围被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效果不尽人意。
2.4 理论没有应用到实际中
一些单位或部门在组织农技培训时,活动的实际时间都不多,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民往往还没有弄清楚新技术的含义,活动就已经结束。而教师人员往往根本来不及对培训人员进行更加详细深入的讲解,增加了知识普及的难度,也使得技术实施条件被忽视,农民在培训中不但没学到真正的新技术,反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2.5 没有继续跟进调查
目前的培训工作往往只注重培训过程中的内容,忽视了培训后的跟踪调查,无法真正了解和掌握:农民对培训内容的想法;是否将培训所学应用到了实际中;对技术的应用程度;农民实质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培训效果如何;培训是否单一;农民是否认可等。因此,在没有后进跟上调查的情况下,培训单位无法及时修改培训内容,不能对培训方式进行总结,只能不断重复过去的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
3 采取的对策
3.1 加强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的高素质建设是推动农业发展,保证农业推广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都应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对农业培训的支持力度,继续改善培训的教学环境,不断补充新生资源,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增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视野范围,使农技培训中,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充分地发挥。
3.2 选择合适培训对象和时间
农技培训不仅要求量,更要重质,尽量要求青壮年来参加农业培训,训班的开设时间也应选择农闲季节,不能与农民最忙的时间有冲突。此外,还可在春节期间或前后开展农技培训,让回家探亲过节的农民工也能学到农业知识,甚至引起他们回乡创业的想法,为农村留下新的生产力。
3.3 培训项目互相结合,增加经费投入
农村培训由多个部门来提供经费,培训分散后往往造成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将各种经费捆绑在一起,培训时可以与当地项目结合,在实施项目时完成培训,使得培训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做不仅能够促进项目实施,也能点面结合,推进整个村社的发展进步。
3.4 建立多个实习示范基地
每一个农技培训机构都应该更加主动去争取经费,争取将实习示范基地建成,基地的建成能够使培训内容得到实践,也能使其它项目的实施得到借鉴,对农民的农业生产也有所启发,边示范,边参观,理论实践结合利用,学员们很快就能掌握技术的精髓。
4 结语
科技在进步,农技培训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培训范围和质量,适应当前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其生产技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强竟争力为核心,以我乡现还有农用地的农民和村(居)组干部为培训对象,充分利用各种科技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普及农村、农业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现有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本乡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二)基本原则
1、分类、分期培训原则。以从事食用菌、种植、养殖户、设施菜、经果林的农户及社区两委成员(含居民组长)等为培训对象,按照季节农时,产业、经济发展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分期进行培训。
2、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本乡农业发展现状,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致富为目标,围绕优势产业及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本乡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经营服务。
3、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时节和农民生产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典型案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形式传播农业科技知识。
4、创新机制原则。按照本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要求,对现有农业产业进行科技整合,使新的机制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培训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现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二、目标、内容及培训计划
(一)目标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本乡参培农民在科技人员的引导下,深入农业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户。到田间地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和增加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既懂经营又善于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增收致富;构建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引导,农业部门带动,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为本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内容及计划
1、本乡计划本年度按季节农时举办培训班四期,每期接纳参培对象600人,拟定培训时间和内容:
第一期:2013年11月—2015年1月,培训内容:粮食作物栽培、食用菌生产。
第二期:2015年2月----4月,培训内容:大棚蔬菜种植、板栗种植、苹果栽培。
第三期:2015年5月---7月,培训内容:设施菜种植、实用农机操作。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在加强科研与农民、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推广农业技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等层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想要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提高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实现“科教兴农”、“科技兴农”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积极打造培训教育平台,创新培训教育渠道,如此才能够保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就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心得体会展开论述,以期为广大基层农业技术培训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1 培训时间
通常情况下,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会选择在“农闲”期间,或者是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对于培训时间,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严格限制。由于耕种期间,农业技术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而这些技术被农业技术人员所掌握,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农民朋友,所以对于培训的时间选择,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由于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出现问题的时间也有所区别,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新推出的农作物,需要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培训效果。
2 培训地点
传统的培训地点是室内培训,这种培训方式适应理论知识的点拨,形式比较死板,比如笔者在进行植物保护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培训时,虽然有幻灯片、计算机等辅助设施来讲解农作物及其相应的病虫害防治,但还是感觉不够直观,不够形象。而现场培训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践性与针对性比较强,但是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与对农民培训是不一样的,农民更加重视生产实践,所以农民只需要会实际运用就可以了,但是农业技术人员除了要会实际运用之外,还需要掌握理论,这样才能够不断推进理论上的创新,因此,在培训地点选择上可以使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
3 培训方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培训工作之中,使培训工作更加丰富、生动。幻灯片有着信息量大,生动有趣,便于理解等优点,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如果讲解的速度过快,会导致听众不能够有效的消化、理解,同时也不利于被培训者将理论知识记录下来。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单位,笔者建议可以将重要的理论知识打印出来,在培训之前发放给被培训者,这样一来,农业技术人员就可以一边听课,一边看材料,将重点记录在这些纸质的材料之上,便于课下复习、理解。而且,目前很多技术人员都有笔记本电脑,如果需要也可以将培训资料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之中,或者培训老师干脆将培训资料放到特定的网站上,以便被培训者能够下载,深入学习。培训也可以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老师在完成理论讲解之后,再带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以现实案例为例,使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论知识。
4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建议
4.1 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
培训老师在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承担着向广大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宣传科技知识,间接承担提高农民劳动技能的历史使命。我国政府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培训老师的历史意义,挑选一批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到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与农业相关的知识的储备,还要系统学习教学方法,以提高技术培训的水平。同时,要求这些教师要注重生产实践,必须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了如指掌,对于培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最想要了解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
4.2 增加培训教育的资金投入
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因此,财政部门要平等看待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其他事业单位的地位,必须保证资金投入及时、到位,以满足推广站的设备、设施等更新换代,最终保证培训教育的丰硕成果。培训教育的资金要随着培训规模的扩大而有所提高,有关单位要积极、主动的配合培训工作的展开,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物质保障。
4.3 加强农业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农业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已经成为竞争的关键所在,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业科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非常想了解国际、国内关于农产品市场的相关信息,而且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之后,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共享,一些偏远山区的技术人员也可以突破地理位置与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保证了培训的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设备、设施还不够完善,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可以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农业院校积极合作,使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加强网络人才培训,使网络体系更加完备。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的加强,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坚定不移为其发展与完善进行积极的探索,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国新农村建设必将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亮,赵帮洪,张润清.我国农民培训意愿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0(04):19-23.
到目前为止,分别在延吉市朝阳川镇和安图县石门镇举办了两期水稻专项技术培训班,共培训农民140多人,保质保量完成了前期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为确保今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顺利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主要做法
2.1建立健全培训组织 为确保阳光工程培训顺利开展,及时成立了相应的培训领导小组,站长主抓此项工作,全面负责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事事有人做,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2认真制定实施方案 为使阳光工程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实施,总站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编制教学计划和学时计划,选聘教师,开展各项工作。每期培训前,都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确保培训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2.3加强师资,确保培训质量 根据培训专业内容要求,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的培训教师、专家,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作为阳光工程培训教师。同时,培训内容上努力使广大农民学员易懂、愿意学、乐于接受。同时,自编或订购了一定数量农民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培训教材、简单的讲义等阳光工程培训教材,免费发放给农民。
2.4注重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结合全州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需求,采取集中授课、面对面培训,现场观摩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及时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使农民真正学到技能。
2.5严格管理,落实各项制度 每期培训,都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管理办法要求,建立阳光工程培训台账,并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及培训信息。同时,严格按照阳光工程的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资金,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文化生活等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当前接受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抱有消极的态度,这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构成了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隐患,导致农机使用中出现各种安全事故、维修频繁、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
1.2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创新问题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需要有针对性和新颖性,没有创新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不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不能吸引广大农民接受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
1.3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结构问题
当前很多地区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知识结构、培训结构、培训方式都存在僵化问题,不能够根据区域实际切实地展开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1.4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支撑问题
很多区域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局限于传统的内容,由于没有先进的机械培训设备,导致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没有了必要的保障。
2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措施
2.1树立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新理念
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要为大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要树立“为农民服务,为广大农机户服务”的理念。由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知识、农机设备的渴求不断加强,而目前我国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仍然偏低,所掌握的农机技能也相对落后,农机培训部门应满足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不断提升农机培训的质量。
2.2更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方式
我国农村的出路在于精耕细作农业,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方式,使劳动者掌握农业机械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劳动者负担。因而培训地方、培训方式的选择,应该视各乡镇的实际条件而决定。
2.3创新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教材内容
要不断提升培训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从农业机械技术创新与培训的内容上着眼,培训机构只有不断革新教材,不断完善和更新机械设备,才能使农机培训跟得上农机科技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
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监管
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的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背景下,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大幅增多。但同时,农业机械技术的需求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机械化设备操作往往缺乏一些专业性的技术培养,为促进农村机械化建设,必须对于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培训与监管服务,也是推动我国农村高效发展的重要工作。
1当前农村的现状以及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所遇到的问题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加速和扩大,许多农村人口和农民工青年选择进城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导致了农村机械化技术学习能力不足。其余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留在农村地区大都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虽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缺乏业务人员,导致发展缓慢农村经济[1]。一方面缺乏机械和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农机维修经营的农业知识和意识,经常有机械设备损坏后才进行修复,这样的使用习惯大幅度的缩短了农也机械的使用寿命。驾驶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农机操作员通常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农业机械和设备主要工作在农村地区、田间、场地等地点,而不是在街道当中行驶,就没有必要对驾驶技术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同时也是在这个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农业机械操作人员都没有农业机械驾驶证,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现象,极易威胁到他人和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和监管服务工作是迫切而又必要的[2]。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培训中缺少学生,缺乏培训教师,难以达到职业学校的质量,极大地限制了农业培训的发展。那么需要如何管理农业职业培训,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发展呢?首先,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以提高农业培训的认识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农机培训工作,可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及农业工作人员自身素养等农业方面优化工作,平稳农业发展,农业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因此,要注意农业培训管理,利用环境,现有设施和技术人员,确保培训单位相对独立完整。在促进农机驾驶员农业技术的同时,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促进法治和安全操作之间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和技术质量的法律概念,提高农民参加农机操作培训的宣传。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向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社区农业机械学校寻求关注和支持[3]。其次,开源。适应市场来源是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生存的基础,有工作有技术但是没有生源就很难完成训练任务。学生不足是困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方案
首先,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农户的农机操作水平。这一步应该尽可能的提高机械化学习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平。有关部门需要建立专业的农机操作知识教育集体,组织农机教育和集体实践,实地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农机操作进行理论教学。将书中微妙的理论知识,以真正的实践操作形式展现出来,对于专业水平有限的基础操作人员来说,非常有用。其次,要注意机械的维护和保养,延长农机使用寿命。在机械和技术的培训中解释维护过程,应特别强调设备维护和机械维修工作的重要性,在完成一天的农业工作后,要求少量清洗和,机械设备的磨损和氧化程度可以显着减少,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几率,间接减少由于维修设备而导致的资源浪费[4]。最后,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第一要考核和评估农业机械的操作和驾驶技能,农机手必须持有农业机械驾驶证才能进行工作。对于存在操作技能和驾驶技术问题的农民,应重点培训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农业机械也属于机动车辆,特别是农村地区的部分道路较为狭窄,安全隐患频繁。加强宣传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农机手的安全意识。此外,基层政府也因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农业是支撑经济建设行业的现实基础,地方政府必须确保与农业相关的资金投入。根据季节,制定不同的培训和教育内容。特别注意要分为不同的方式,比如耕种春季作物、夏季生产、秋季收割、冬季种植等多种教学工作的分配,为农业形势的各种有针对性的变化提供专项培训。
3明确责任,监管与服务将结合
在三年拖拉机司机经验下,驾驶农机造成致命交通事故,认证和农业管理情况将有责任扭转调查,追究有关老师,培训机构和负责人依法办理农业管理工作[5]。农业机械的监督是基本的工作,也是确保农民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整个监管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农民的机械设备操作能力的监督和考核。为了更好的开展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监管服务工作,各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建立和完善理论教员、教练和考官的事故责任跟踪管理机制,使各方面工作环环紧扣,避免培训工作过程化,利用规范化的和制度和管理条例。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的方法,教练教导耐心,对于每一次的考核和测试都认真完成,确保培训质量,确保技术的高效稳定运行,提高学生的素质。农农机司机,在通过技术培训、驾驶员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必须遵守道路交通安全和农业机械技术运行的基本法律法规,按照规定,控制农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具备交通运输工作和农业工作的才能,要求农机作业取决于地形和操作区域,行驶路线的及时合理调整[6],提高抗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和互助互救和安全意识,现场作业应减少转弯中的转弯时间和非工作状态下空动农机,避免由于人为的动作导致的机械故障,更好地利用农业机械高效稳定的优点。
4结语
综上所述,打造一支有文化、技术高、懂保养、操作能力强并且善于经营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农民是实现农村机械化建设的根本所在,确保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只有抓好农业机械强化培训工作,扩充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知识,才能培养一批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技术人才,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完善农村机械化的建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旭.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与培训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3(10):50.
[2]赖发清.强化农业机械技术培训与监管服务工作之我见[J].福建农机,2014(1):10-12.
[3]王先云.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公益服务能力——当阳市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湖北农机化,2014(1):10-12.
[4]黄玉祥,朱瑞祥,郭康权等.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的农业机械标书评价方法[J].农业机械学报,2006,37(7):90-94.
为此,在都、道、府、县所设置的农业机械使用技术人员培训机构中,应以农民为对象,培训有关农业机械和设施的使用知识和技术,其设置和管理的准则如下。
第二章名称
培训机构可采用"××县(都、道、府)农业机械化培训中心"之类与其目标相称的名称。
第三章培训指导体制的制定
1.为了使培训工作顺利进行,都、道、府、县知事应制定必要的培训指导方针和管理体制。
2.培训指导人员对所承担的培训项目应具有充分的学识和经验,应经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农业技术培训方可作为指导人员,人选通过专门培训,对培训指导工作具有充分的能力。
3.在培训机构中,必要时可从外面聘请大学教师讲课;在指导实际操作方面,还可以聘请辅助指导员,以帮助培训指导人员,丰富教学内容。
4.为了不断地提高培训质量,都、道、府、县知事应有计划地尽力提高培训指导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四章培训用机械的配备
1.培训用机械
为了使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应根据培训的种类和参加人数,配备必要数量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与之配套的作业机械。配备的标准如下:
(1)拖拉机:按同一时期内接收培训的人数进行配备,驾驶操作等实习用大约每5人1台,修理保养实习用也是每5人1台,实际台数可按以上合计配备。
(2)其他农业机械:可按上述配备的拖拉机台数进行配备。
2.培训用的各种农业设施
根据培训的内容和参加人数,一般可以20人为标准,配备必要规模的农业设施和机械设备,以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其他培训用机械
按培训的种类和培训人数配备必要数量的机械,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第五章培训用教学器材的配备
为了保证培训具有充实的内容和较高的效率,培训用的教科书由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编集。此外,要备有下列教学器材:
1.挂图、模型等
(1)表示各种农业机械和设施的机构和构造的挂图;
(2)各种农业机械和设施的解剖模型;
(3)农作业安全防护用具、测定仪器及其他物品的陈列柜。
2.视听器材
(1)磁带式录音机、电视摄像机、记时器、闭路电视等视听教学设备;
(2)其他放映机、幻灯机等视听器材。
第六章实习课程和实习场所
1.实习课程
以《公路交通法实施细则》(1960年总理府第60号令)附表第4项为根据,设置必要的练习场地,使培训人员在公路行驶、场地出入、跨越沟渠、坡地行驶等方面内容的实习课程能顺利进行。
2.实习场所
必须准备或长期租用如下规模的实习场所:
空地(约1公顷以上)、旱田、水田共5公顷以上
第七章建筑设施的配备
必须配备如下设施:
1.教室:容纳40人以上;
2.修理实习室:容纳20人以上;
3.库房:存放培训用机械,并能进行维修作业,包括其他附属设备;
4.宿舍:按培训规模而定,若参加培训者能自行解决住宿,则不一定要配备宿舍;
5.其他:油库[应符合有关危险品政令(1959年政令第306号)第10条至第16条所作规定]及机车清洗等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第八章培训的种类和内容
培训的目标是为了使农机使用者获得有关农业机械和设施的使用、管理、修理,以及在农业机械化经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种类和内容如下:
1.农业机械方面的培训
(1)一级培训
一级培训的内容包括: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的构造、原理、操作、保养、管理及作业安全方面的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另外还包括农业机械专业组织制定机械作业计划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二级培训
二级培训的内容包括: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的构造、原理、操作、保养、管理及作业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农业设施方面的培训
(1)一级培训
一级培训的内容包括:农业设施的构造、原理、操作、保养、管理及作业安全方面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术,另外还包括有关设施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二级培训
二级培训的内容包括:农业设施的构造、原理、操作、保养、管理及作业安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农作业安全方面的培训
安全培训的目标是:掌握有关农业安全方面的法令,以及有关操作、检查、维修、故障判断、防护设备和测定仪表的使用方法及事故应急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农业机械的现场培训
受训者需具有一定实际经验和技术水平,目的在于使用他们在现场掌握有关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操作、检查、维修和安全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农机维修培训
农业机械维修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受培训者掌握农业机械维修所必须具备的工程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此外,还包括农业机械构造、原理、检查保养、故障诊断、修理加工及维修站的经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6.特别培训
特别培训是个别都、道、府、县对特定的农业机械使用技术人员进行速成培训。其目的是要掌握某种特定农业机械的构造和使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九章学科
1.培训的学科包括课堂教学和实习。不同培训学科的内容由培训机构负责人参照本文件附件来制定。
2.特别培训的学科由培训机构负责人根据培训目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