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文化的不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罗国杰教授认为摘要:“汉语中,‘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意义上也是相通的,而且和英语中的Ethics和Morale的词源涵义暗合。”(注摘要: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因此,“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概念,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注摘要: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北京大学魏英敏、金可溪在对中西有关伦理和道德两词的运用分析后认为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道德’和‘伦理’都是一个意思。因此道德现象又可叫做伦理现象,道德行为又可称为伦理行为,道德判定又可以叫做伦理判定,道德学又可称为伦理学。”(注摘要:魏英敏、金可溪.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笔者同意上述观点,但是,作为一种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工具,笔者宁愿将二者区分开来。
其实在上述观点中,作者在肯定“伦理”和“道德”的相通之时,也承认二者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别。罗国杰教授认为摘要:“伦理”和“道德”又有所不同,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的道理。(注摘要: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魏英敏、金可溪两位教授则认为摘要:“就西方而论,‘伦理’和‘道德’两个词,意义基本相同,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互相通用的,直到黑格尔才明确地把它们加以区别,前者指社会道德,后者指个人道德。”(注摘要:魏英敏、金可溪.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在其《伦理和义务》一文中也提出摘要:“黑格尔曾对道德和伦理作了区分,在他看来,道德主要和‘应当’相联系,并展开于良心等形式中;伦理则涉及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结构。”(注摘要:杨国荣.伦理和义务[J.上海摘要:学术月刊社.学术月刊,1996.6)
同样,笔者也同意这种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非凡是黑格尔的区分,体现了他思想的深刻明晰和独到之处,对笔者的思索和写作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本文试想在黑格尔区分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文化的特征,将伦理和道德作进一步的厘定。
在此必须指出,儒家伦理是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出发去表述自己的伦理思想,并以此去规范人们的行为,这种现实的本源即是家庭,由家庭人伦推而广之,形成了家和国的难解难分。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受到多年西方文化,非凡是西方道德文化的冲击,尽管市场经济发展在中国已轰轰烈烈,但是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谢遐龄在中国最具影响的社会学杂志《社会学探究》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摘要:中国社会依然是伦理社会。(注摘要:谢遐龄.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J.北京摘要:社会学探究杂志社.社会学探究,1996.6)
勿庸置疑,在中国社会,“伦理”是一个现实的概念,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一个最能体现中国人道德思想和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概念。中国的道德是伦理,是伦理道德。 道德一词在我国古代的解释是摘要:“道”,即道路,引伸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义。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的本体。老子说摘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就是实行某种原则,心中有所得。“德者,得也”。按庄子的理解,“物得以生为之德”,强调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
在古代中国,这种建立在内心规则、信念基础之上的道德理解,体现了对道德的形而上思索。但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的思索失却了主导社会的机会。在儒家,虽然其道德思索具有某种程度的形上性,但其道德从根本上来说是从家庭人伦出发的,再加上其道德实践中注重人伦之“礼”,因此,儒家的道德从本质上说是注重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
和此不同,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标志的西方文化,要么对人进行类的抽象,以理性作为建立道德大厦的基础;要么对个体作“超越的突破”,将上帝作为个体永世追求的道德目标。因此和古代中国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伦理性道德不同,西方的道德是建构在对人性的抽象和超越的基础之上的,它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这种缺乏以家庭为背景的人伦之理的道德,形成了和中国伦理性道德的明显分野,也构成了西方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是西方社会发展至今的原始动力,也是解释现今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主流和种种社会矛盾的最本源性的、最权威的典章。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路径
(一)中西道德价值文化的不同发源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处理文化问题是最令人困扰的。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反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而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是最基本的一个,它是支撑语言系统的支柱以及传达语言信息的使者。同一个词汇或短语在不同文化中所反映的形象和在头脑中的联想是不同的,这些就是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的文化负载词或短语。然而,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解码和编码的过程。由于大量的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或短语时就显得困难重重。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并对其进行更深层的研究才能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尽可能有效地进行文化转换。
1 联想意义的分类
联想意义是语言标志所唤起的想象和形象。在西方社会和中国。有许多词汇或短语有着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却因为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这些联想意义可以分为3种类型。
1.1 联想意义在不同文化中意义不同
其实,联想意义的不同就是文化信息的鸿沟。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对同一个事物通常都会有不同的联想。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财富、权利和活力的象征。曾经有一档娱乐节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名字就叫“小神龙俱乐部”。然而。西方人却很难想象“龙”这一形象会成为娱乐节目的名字。因为对他们来说,“龙”常常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必须被摧毁的可怕的怪兽。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对“龙”有如此解释:如果你称一位女士为龙,那么你就是说她是性情暴躁而令人不快的。
在中国,“东风”是温暖而和煦,能够使万物复苏、草木丰润的。人们经常把它和春天联系起来。这可以从许多历代有名的诗词中看到。比如:“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西厢记》中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但在英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东风却是寒冷的,它更像是中国的西北风。而英国人把西风赋予了美好的事物,想到它,人们就会想到温暖和生命的起源。在雪莱的西风颂中,“西风”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在春天复苏的精神。 在中国和西方,还有许多的词汇和短语激发出人们不同的联想。比如:蝙蝠、狗、红色、数字(4,13)、兔子、老虎和狮子等,他们经常使两种文化中的人们困惑不堪。
1.2 联想意义只在一种文化中体现
有些事物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任何联想意义。
“鹤”在汉语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但西方人对“鹤”并没有任何联想。
另一个例子即“红楼”。在中国,“红楼”通常并不仅仅指红色的楼,它常指上层人士所居住的宏伟豪宅。在传统的中国文学中。人们总把它和“爱情”相提并论。我们可以从李商隐的诗词中窥见一斑:“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此外,《红楼梦》中“红楼”的翻译难倒了很多翻译家。而在英国,这个词却不会使人们联想到更多。同样,兰花、柳树和蓝色等也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联想意义。
1.3 联想意义在两种文化中相同
尽管不同文化问存在着文化信息的鸿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能够找到和谐的一面,否则交流就不可能实现。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有—些词汇不仅字面意思相同,联想意义也很相似。比如:鹿是胆小而温顺的、狐狸是狡猾的、驴是愚蠢的等等。
2 文化负载词的联想意义的翻译
具有联想意义的词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负载词。朱光潜曾说在外国文学中最难理解和翻译的就是联想意义。它具有特殊的感情并很难在字典上查到。如果我们对另一种文化的习俗、历史环境等不甚了解,那么翻译这类词汇将有很大困难。事实上,即使我们意识到也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难免在翻译过程中有文化信息的丢失。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不可译的,但对于联想意义的翻译,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2.1 同构和翻译
志为了支持和解释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同构理论。他认为在源语和目的语中的语言标就像是数学当中的等式。3个数字2-4-8排列形成了系统A,另外3个数字16-32-64形成了系统B。如果想把2从A中取出,放到B中。我们必须把2放在16的位置。因为在A中2的意义等同于B中16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这个理论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成分,当然也适用于联想意义的翻译。根据同构理论,我们可以把“西风”换成“东风”,反之亦然。方崇在翻译坎特伯雷故事时就把“东风”翻译成“西风”,以使其两种文化中的意象一致。同样,在翻译“as timid asrabbit”时,我们可以把“rabbit”替换成“鼠”。
2.2 直译和意译
尽管属于不同的民族,英国人和中国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态度和认知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直译是可行的。对于第三种类型的联想意义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来翻译。比如“as cunning as a fox”可以直接翻译成“像狐狸一样狡猾”。但直译则不适合用来翻译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的联想意义,直译加注却不失为有效的方法。Hart教授把《西厢记》中的“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翻译成:
I am saddened hy a myriad petty woes
And,thougII I speak not,
I am angry
At the breeze from the east.
他直译了这句诗,却加了注:The east wind is symbolic of spring.with its urge to love and mating.
中西文化存在很大不同,社会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因此社会环境制约的图书馆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也会存在很大的区别,中西方图书馆文化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1 中西图书馆制度比较
1.1 西方图书馆制度
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进产生了西方意味的公共图书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繁荣的商品经济时期,要求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使人们接触到了大量的新兴事物,渴望通过学习知识了解这些事物的本质,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提倡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使西方图书馆的内容进一步得以完善,出现了公共图书馆的观念。所以,由于人民大众的要求和官方的重视双重原因,进而催生了西方公共图书馆的出现。西方图书馆采取的是政府有限权力管理与公民自治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向下负责的机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了解公民对图书馆的需求,遵照民意,开办了公共图书馆,并通过了图书馆法案,以法律条文来规定图书馆的建设与运作方式。
1.2 中国图书馆制度
20世纪初期,新式图书馆观念由我国早期改良主义者引入国内,是国人认识西方图书馆的开端,有力冲击了中国古代藏书楼在我国的影响,引进了西方新式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使中国藏书楼的管理方法得以转变,逐步转为近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中国先进人士看到西方图书馆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认为图书馆可以承担教育救国的重任,所以迫切要求创立图书馆,以启发人们的思想,官方政府中的开明人士极为拥护这一主张,因此政府创办的公共图书馆得以出现。受教会藏书楼和教会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技术的启发,中国图书馆先进人士大胆创新,在各种图书馆的创办中大力引进西方管理模式和技术。
2 中西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
2.1 西方图书馆管理思想(以美国为代表)
(1)重视实用。实用性是美国图书馆的基本观念特征,美国图书馆受杜威实用哲学影响较多。杜威的实用图书馆学思想表现在他对图书馆管理的许多领域,而最典型的要属他的分类思想。在杜威的名著《十进分类法及相关索引》的导言中,他就宣称他不是追求什么理论上完整的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观点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见,实用就是DC的基本出发点。DC是现代图书分类法中产生最早,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是建立在图书分类实用性原则基础上的,杜威作为美国具有影响的学者和图书馆学家,其实用思想在美国图书馆界具有深远影响。
(2)图书馆提供公平服务原则。让所有的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西方图书馆的基本定位。日本图书馆学家小野泰博说,如果想知道西欧式民主主义是什么,最好看一看欧美的公共图书馆。因为这里存在着朴素的民主主义的原貌。“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利用公共财产,遵守同一规则。”图书馆的平等原则就是在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影响下把权利平等地分配给一国的全体成年人,成年人通过运用公民权来行使权力。由这种政治思想和实践中产生的力量,推动了向所有公民提供免费的图书服务。这就是西方图书馆文化的思想特征。
(3)图书馆运行依照法律进行。西方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建立之初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公民阅读权利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纳税人的税费来维持。用法律来规范,这样就避免了政府拨款的随意性和图书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纳税人既可以监督政府,又可以监督图书馆的服务。使公共图书馆的运行限制在法制框架内。
2.2 中国图书馆管理思想
(1)尊重知识、注重收藏、为领导决策服务。中国图书收藏经历了漫长的藏书楼阶段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藏书楼文化,在历经数代后收藏意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到今天仍旧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中国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图书馆的功能在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而在不断更新和扩大,但最终对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期望同时昭示的是对收藏传统的尊重与回归。传统阅读方式在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2)图书馆开放力度不够。古代藏书楼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珍宝,同时留下了现今仍有借鉴意义的藏书法,但与西方国家图书馆相比,中国图书馆在藏书的开放和开架方面明显力度不够。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图书馆的影响,又由于“新图书馆运动”的开展,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以及80年代后,图书馆藏书开架在一定程度上比过去有所改善,但由于受藏书楼思想的影响,重藏轻用始终在束缚人们的手脚,即便是有了一些开架,也显得并不彻底,有时甚至企望重新回到闭架的时代去。
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独立的文化现象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具有的丰富的外延和内涵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图书馆文化有助于塑造图书馆整体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并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为社会文化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礼貌原则;谦虚;文化差异
一、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它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普遍遵循礼貌的原则。H.P.Grice在1967年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交谈的双方要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虽然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并指出由于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歧义,但他不能够解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违反合作原则大量使用委婉客气的间接语言的原因。Leech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为丰富和完善Grice的“合作原则”,他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表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性准则(agreement maxim)及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他认为根据这些准则合理使用语言就可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Leech提出的这六条准则是根据英国文化特点而提出的,主要是说英国人如何运用礼貌原则而使言语行为恰到好处。同时Leech也指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如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重视谦虚准则;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地中海国家更重视慷慨准则,而不太重视谦虚准则。”这些不同的礼貌准则是礼貌原则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具体表现,即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性表现。同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顾曰国、何自然等从语用角度分析了汉语中礼貌现象及礼貌行为的文化特征。
Leech认为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也清楚地意识到礼貌受文化制约的特性。所以,我们在承认礼貌原则的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礼貌原则的特殊性,不应该追求并满足于普遍框架的趋势。礼貌是一条普遍原则,既然它属于文化因素,那么在不同的文化里,就会产生相应的准则或准则变体。在礼貌原则总的框架之下,根据我国的文化特点、社会习惯、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等,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提出了五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他认为这些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共同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作用,同时“贬已尊人准则”又是汉文化礼貌中的核心部分。
二、中西方“谦虚”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西方“谦虚”观念之对比
《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句话的意思是,谦虚有道德的人,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自守其德,修养其身。儒家思想也告诫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自古以来,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说“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谦虚是做人的一条基本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谦虚品质,就无法具有外在的真诚恭谨表现。所谓“谦虚”就是较低看待自己,而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低己高人,以人为师的心理和行为。而谦逊的含义在英文化中就是“减少对自己的表扬,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扬”,因为西方式的谦虚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出的“谦虚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之“谦虚”主要体现在“贬己尊人”。“贬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西方社会人们惯常遵循的“尽量贬低自己,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不仅不适合,却常常构成对中国人面子的威胁之力。
(二)中西文化中谦虚的语用策略之对比
对谦虚的表达有许多语用策略。英汉文化关于“谦虚”的语用策略有很大差异。首先,很多时候,中国人对于表扬和称赞基本上采用自贬和推让的语用策略。而西方人一般趋向于接受称赞,接受式和缓和式是西方人用以回答称赞语两个主要语用策略。正如熊学亮在《认知语用学概论》一书中写道:中国和日本文化比较注重谦虚准则……比如称赞某人的外貌和成就,中国人可能会以“不”“哪里,哪里”“过奖了”“不敢当”“差远了”来回答,而西方人则可能用“谢谢”来回答。说“不”“哪里,哪里”,牺牲的是一致准则;说“谢谢”忽视的是谦虚准则。有这样一个笑话:中英两国官员偕夫人举行会晤,英方官员见到中方的夫人便主动赞美道:“您妻子真漂亮!”,中方官员回复道:“哪里,哪里。”翻译将这句谦虚用语翻译成了问句,“where? Where?”对方一头雾水,随即答道 “Every where!”从这个笑话中不难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对待赞美之词的态度差异。中国人往往通过否定对方的赞美或说些贬低自己的话以示自谦和礼貌,而英国人往往会认为他们的赞美之词被直言否定是对他们的鉴赏能力的否定,是不讲礼貌的表现。
其次,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在交际中历来擅长用谦词,敬辞来表达“自卑而尊人”的礼貌原则。使用谦语,在称呼自己及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前用“小”“愚”“便”“寒”“敝”等谦辞。敬辞则相反,是在交际中用“贵”“尊”“令”等用以称呼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的人和事。而在英文化中则没有这样的语用讲究。
另外,中国人的“卑己尊人”还表现在公开的讲话开场白的措词方面。不少中国人包括领导在讲话前,总要客气一番,说“我没有什么更多的好讲”或者“我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好讲”,或者“我的讲话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等待,意思是自己很谦虚。然而类似的话产生的语力会使外国人大吃一惊,或莫明其妙,他们觉得既然“没有什么好讲的”“会浪费大家的时间”,那还讲什么呢?
由此可见,谦虚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被看做是人的美德和待人接物的要求,被看做是礼貌的表现。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谦虚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现形式。Leech的礼貌原则就包含了谦虚准则。而在汉文化中,谦虚自古以来就是为人处世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道德水准。
(三)中西文化中谦虚的差异的形成原因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通过这种表象,挖掘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中西文化中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与非语言习惯不同,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对谦虚的不同诠释和语用策略方面。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中的礼貌与传统的“礼制”紧密相连。“礼”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概念之一。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义者,治之统也”。“礼”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要求每个成员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来说话,行事。在传统上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取向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礼”的精神就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维护社会“和合”的关系至高无上,因此崇尚“贬己尊人”或“谦虚”的礼貌行为。
不同的道德观和传统的文化习俗决定了称赞语及应答语的言语方式的不同。汉文化礼貌的核心是“自谦尊人”。它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的。中庸心理是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而且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之一。孔子把中庸看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几千年来,这种道德观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在中华民族的语言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是一个重农的社会,重农社会的结果就是重农文化,这种文化是群体本位的沃土。群体本位的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这要求人们必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集体劳动中需要对方的合作以及其他人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谦虚。
英语文化受到古希腊哲学思想和基督教的影响,加上西方社会是个重商主义的社会,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独立,因此英语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个体主义。西方人追求自由,注重个人的权利和独立,认为尊重个人自由的权利的言行才是礼貌的。其礼貌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协同。西方社会历来强调个体与个人价值,因此培养了个人的自信,,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及在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所以在面对人们的称赞时,他们敢于大方地接受,一句“thank you”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面子的维护。
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学科。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的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从而逐步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护理所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鲜明的,现探讨比较如下。
1护理教育的异同
1.1培养目标护理教育培养的目标包括护理理念和护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持续发展和合作等综合性能力及应对未来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及职业价值观念,以人本主义思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具有一颗善良的心,秉承人本关怀对待每1例患者;中国的护理教育则注重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教育及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临床护理或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国家护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关爱,注重以科学认识论为基础,课堂教学形式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护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形式。明显可见的是,西方多以学科为中心、以能力为基础的课程及综合课程,其课程设置出现短程化、小型化的趋势,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很容易调动起来;中国主要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多数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及课程中,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未知,敢于理论实践创新的精神不足[2]。
2护士职业态度的异同
2.1中国护士职业态度在中国,护士由于其临床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加之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较低,护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损于健康、影响家庭生活等,而且护理工作要求精细化、严谨化、科学化和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与解决,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投入更多的体力和精力,这些现存和潜在的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职业倦怠,因职业态度的缘故常常觉得很压抑,不能轻松应付工作上的冲突,不能正视自我职业价值,常有辞职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护士职业态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护士的职业态度倾向于较高水平,护士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认可度。护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护士)的调查显示,10个毕业生中有9个相信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应该是非常轻松或者是有些轻松,大学毕业生都是怀着同样的理想加入护理行业的,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职业,他们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调查结果同样显示,临床实践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同样积极,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前景的展望非常乐观。
3护理现实应用的异同
3.1伦理道德医学护理伦理道德研究在许多问题上所体现的纷争,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异来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主义、强调和谐共同的责任;而西方的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强调个人权利。如在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个人与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张由家庭或者单位决定,而西方国家多认为应该由个人决定,即生命的支配权在于本人;又如,在对待身患绝症的患者知情权上,在我国一般不将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属、单位[5],而大部分西方国家则主张告知身患绝症的患者实情。
3.2护理管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主体意识,以重视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为其特点,在护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重均同、轻个性的偏向,主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同职称、年资、学历的护士承担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责任等现象,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讲究科学、民主,鼓励个人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管理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护理人员管理的弹性化和护理工作安排的层次化,不同职称、级别的护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责任。
4护理科研中的思维差异
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非理性思维或顿悟)两种基本类型,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6]。由此,护理科研(论文)的设计上,中国人习惯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说明问题的原因,或提出论据再作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一般则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看法、点明主题,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条件、原因、论据或分析。体现在护理研究中:国内的护理科研以把握整体性、方向性的研究为主,学术文章范围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则更注重细节,科研立足于实践、以实用为基础,多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5讨论
通过上述中西护理差异比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护理有较大的差别,但它们之间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两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长短,可取长补短。因此,我国的现代护理事业,在护理教育方面,要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具体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临床护理方面,在发扬优势的前提下,应完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在护理科研上,要转变思维,及时了解国外护理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向纵深化、前瞻性发展;在护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经验,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
[2]张凤,耿桂灵.跨文化护理理论在当代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13,34(5):85-86.
[3]张浩,郭燕.护士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2,29(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