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量规范

地籍测量规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地籍测量规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籍测量规范

篇1

2按照国家有关行业规范进行测量,在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作量

根据《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③的规定,地籍测绘的内容包括地籍建立或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2)地块及其编号;(3)地籍区、地籍子区编号;(4)土地利用类别;(5)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6)地籍区与地籍子区界;(7)行政区域界;(8)平面控制点;(9)有关地理名称及重要单位名称;(10)道路及水域。根据需要,在考虑图面清晰的前提下,可择要表示一些其他要素。”

针对土地登记发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的宗地图首先需要满足本宗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表达清楚和面积准确这个要求,同时能够准确表达本宗地与邻宗地或相邻地物的准确相关关系,满足《土地权属调查界址表》的签界需要。这样就可以达到准确表达“土地权属界线所包围的封闭地块或空间”,从而达到土地登记发证的需要。其次,“宗地内土地用途、使用权类型、使用期限不同的,”我们也应该把其界线测量出来,表达清楚,以便“分别划宗申请登记”。当然,本宗地内的“永久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及水域”等也应视具体情况表达清楚,但不需要像基础地籍测量那样测满整个图幅,或者一定要测满权属界址线外多少米(大家都知道围棋棋盘外面那几圈的面积跟里面的面积相比是怎么样一个概念)。这样既可以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需要,同时又可以尽量减少实地采集的数据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充分利用现有成果资料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图、地籍图测绘成果,在地形图、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宗地图,是提高宗地测量的有效办法。目前大部分城区和部分圩镇已经完成地形图和地籍图测绘工作,其中部分是最近完成测绘的,部分是十几年前完成测绘的。进行宗地测量之前,我们先把宗地所在地一定范围的地形图或地籍图打印出来,到现场进行界址点、界址线核对,变化大的需要进行修测或补测;变化不大的(误差范围之内)在地形图或地籍图的基础上绘制宗地图,具体尺寸以现场核对数据为准,坐标系统统一转换成目前要求使用的国家统一坐标系统坐标。当然,要做到提高精度的话,需要点对点的逐个坐标点进行转换。实践表明,有电子版数字地形图或地籍图的测区,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宗地测量的效率可以大幅提高。

4成果标准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地理数据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目前采集的测绘数据以及生产的测绘成果必须满足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要求,以便使我们的测量成果可以很方便的及时更新和持续使用,为往后提高工作效率打下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4.1 尽量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

这个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地方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有的地方或部门还在使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甚至有些地方还在使用独立坐标系。这个要看当地主流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如果原来是地方独立坐标系的,最好直接过渡到使用最新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这样比较具有前瞻性。

4.2 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测量工具,尽量使用能够形成电子数据的高精度测量工具,最好能够使用2″以上全站仪和RTK(5mm +1ppm精度以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量

RTK用来做控制测量,全站仪做碎部测量,在RTK没有信号的地方,用全站仪做导线测量。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距离最好能够达到250m以上,条件允许的最好能够达到1000m以上,这样能够大副提高碎步测量效率,而且精度也能达到宗地图的精度要求。“地籍控制点的精度: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0.05m”(《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注3))。

4.3 暂时还没有实施控制测量建立起控制网的偏远测区,每次作业应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简易测区控制点,该测区内部的宗地测量精度仍然按照《地籍测量规范》(CH 5002-94)里面关于精度方面的要求进行实施,这样可以尽量保证我们在该测区所测量的数据能够相对连成一片而不至于发生干涉

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简易控制点确实能够使我们在该测区的测量工作方便很多。

以上是本人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情况总结出的一些提高宗地测量效率的体会,有一定的区域局限性。对于不同基础测绘情况和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区,相信会有更丰富的提高宗地测量效率的有效措施。

注释

篇2

1、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作业依据和相关设备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测图软件、地面测量仪器、计算机的应用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测绘生产、军事工程等行业和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在某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地籍信息系统中的前期工作,数字化地籍测量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所以对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来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1.1 作业依据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地籍图图式》、《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地籍测绘规范》、经审批的测量方案等。

1.2 相关设备

根据测量方案,并结合某市农村地籍测量的工作量,选用GPS接收机(精度5mm+1ppm)4 ~ 6 台、全站仪(精度±0.3mm/km)8 ~ 10 台、笔记本电脑10 ~ 15 台、相应的测量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大范围对讲机若干。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通过对某市农村地籍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实地勘察之后,决定采用GPS静态施测方法来进行首级控制,并采用全站仪导线测量和GPS RTK技术相结合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图根控制,而对于道路旁的房角、围墙角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则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因此其作用流程为:

收集和分析相关地籍资料、现场勘探、编写技术设计书GPS静态技术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全站仪导线控制与GPS RTK技术相结合进行图根测量全站仪及GPS RTK外业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初编地籍图打印地籍草图、外业实地测绘、编绘地籍图打印地籍地图、宗地图地籍二次调查、检测界址边及相关元素、填写地籍调查表成果整理与验收。

3、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点

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全站仪、GPS、数字测量摄影仪、数字化仪等为数据采集工具,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和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形的数字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技术。与传统的地籍测量方法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1 自动化程度高

传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操作,外业工作时间长,内业编辑工作量大,而且在操作工程中出错的几率大。数字化测绘将外业采集的数据自动记录在电子手簿中,自动计算处理、自动成图,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精度高

传统的测绘方法,地物点的测定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绘误差、测定误差等会导致实际的图上误差较大。数字化测绘技术中,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进行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无精度损失,避免了人工观测、记录、绘图的误差,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

3.3 图形信息量大

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地貌、道路、水系、房屋、植被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数字测图时所采集的图形信息,它包括点的定位信息、连接信息和属性信息,易于检索。

3.4 信息编辑方便

数字化测绘得到的信息是分层存放在计算机中的,便于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有关的变化信息,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修改后的图,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对地籍测绘产品的各种要素及数据进行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

4、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具体实施

4.1 控制测量

在首级控制中采用E级GPS网,以此来方便采用全站仪和GPS RTK进行导线测量。在布设控制网时充分利用某市农村已有的规划控制点,而对于自己布设的控制点,则尽量选在较高或较开阔的地方,并注意避开点位上方的障碍物以及附近的电磁波干扰源。对于建筑物密集的地区,还应采用二级导线点来进行加密。所有控制点均应布设稳固可靠并且与其他的至少一个控制点通视。

4.2 界址点坐标测量

对于农村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房屋拐角、阳台角、围墙拐点以及封闭建筑物的拐点,均采用界址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测量,具体通过全站仪来将所有能采集到并需要上图的地物要素均全部采集成为解析坐标。而对于其余的地物则采用地形点的施测方法来进行。在每次点的采集过程中最好由同一名测量员来操作测量仪器,并将各种不同性质的点在输入时命名为相应的地物代码。测量员在实地打点测量过程中应尽可能将一个地物施测完成后再转点进行下一个地物的施测,这样就能使得同一地物的采点数据在内业转换时可以自动联线,从而避免了散点太多导致不利于编图的现象。在每个图块的数据采集结束之后,不要忘记把全站仪无法采集到但很可能是界址点的地物再通过GPS-RTK技术来进行补测。

4.3 相关数据的处理

当天采集的数据应在晚上及时地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由于采点所用的仪器类型和型号均可能不同,因此所导入到笔记本电脑上的数据格式可能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应通过excel等office软件利用其表格的强大功能来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整合,最后通过数据转换软件将其转换成为可连线的数据文件之后,即可以开始绘制地籍图。在此时绘制出来的地籍图中,坎子、垣栅、房屋、道路、地界等均已根椐采集点的顺序连成了折线,测量员可以根椐这些折线再加上自己施测时的记忆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进行地籍图的编绘。

编绘地籍图时应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即先编绘较大的地物,比如道路、巷道、较大型建筑物等,后编绘较小的地物,最后再对独立的地物进行编绘。

4.4 地籍二次调查

篇3

中图分类号:P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是一项以客观而又准确地通过所测地形图的三维空间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为城市的合理规划服务为目的,以地表上的地物、地貌作为表示对象,并以规定的点、线、图示符号、文字以及数字注记来描述地物、地貌景观的技术性工作。大比例尺地形图一般用于城市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工厂、矿山设计与施工;矿山的储量计算;各类工程设计与施工,条带状地形图一般用于铁路、公路等的设计与施工。

2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调查和地籍图测绘两方面。地籍调查是地籍测量的中心环节,重点是搜集和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类型、用途、数量和质量等地籍信息。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是地籍图,它的主要要素是宗地的权属界线,这些界线有的是可见的线状地物,也有的是不可见的点位连线等。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籍测量成果、资料的使用功能上,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在土地管理和土地科学利用方面具有法律性、经济型、社会性和地理性作用。

3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共同点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都是涉及图形的测绘,因此在图形测绘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1)测图成果都是大比例尺

(2)依据的基础理论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是通过使用测量仪器量测角度、距离、高程,并依据测量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来确定地面界址点活地物特征点的平面位置。

(3) 遵循的测图原则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测量都遵循着“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从高精度到低精度”的测图基本原则。

(4) 测图方法相同

大比例尺数字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是先控制测量、图根测量,再碎部测量。测量成果输入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5) 采用的投影方式和坐标系统相同

当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图都是采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统一3°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当面积小于25测区时,一般不经投影而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直接进行计算。

(6)采用的图幅分幅方法及编号相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和地籍测量的图幅分幅都是采用坐标网格的矩形或正方形分幅法。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整数码,纵坐标在前,横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地籍测量的不同点

(1) 测图目的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是以客观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为目的,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等,应用范围较广。地籍测量是以权属管理工作为目的,专门用于地籍管理和土地登记,应用范围狭窄。

(2) 工作量不同

地籍图测绘的核心是以反映宗地权属范围的界址点坐标来表达宗地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利用现状的,地籍图较高的精度要求也相应导致了成图作业方法的高要求,所以地籍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工作量大很多。

(3)测量点位精度要求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与成图比例尺关系很大,一般是指图上的点相对于实地同名点位的测定精度。地形测量规范要求:重要的地物与地物轮廓对于附近根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图上0.6mm,次要地物与地物轮廓位置中误差不大于0.8mm。地籍测量的精度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和地籍图测绘精度,《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图根控制点相对于临近基本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在图上不得超过±0.1mm,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地籍图根控制点误差不得超过图上±0.3mm。因界址点为地籍图的主要因素,界址点的坐标精度代表了地籍资料的定位精度。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精度是影响地籍图面精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相同比例尺的情况下,地籍测量队细部界址点的测定要求比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时一般地物点的点位测量精度要求高。

(4) 图上标示的内容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只强调客观地反映地表上的地物、地貌景观,具体的专业内容往往留给用户应用时自行填补。地籍测量的地籍图测绘首先应考虑表示权属、权属关系、土地用途等一系列内容。地籍图上所显示的现象如地籍号、地类号、权属界线等往往是地表上看不到或无法直接测量的。此外、地籍测量要求地籍图上所标示的内容与地籍调查锁搜集的信息内容必须完全吻合,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5)测图要素选择不同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要求标示的是地面上的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如地面上的河流、山脉、道路、居民点、地面高低起伏等,比较详尽。地籍测量的测图要素主要是地籍界址点、界址线、权属关系、地籍号、地类号、土地用途、土地面积等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内容。地籍图上反映的地物较少,不要求反映地貌。虽然地籍图上也有一些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但他们是作为地籍要素的一些环境因素而表示的,起定位和衬托作用。

(6)依据的规范和图示不同

地籍图测绘是以表示地籍调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平面图,作业依据是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在表现形式上还有专门的地籍图图示。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依据是国家测绘局制定的《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和相应的地形图图示符号。

5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与大比例尺地形图

(1)利用地籍测量资料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

地籍测量是以坐标数据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为界标物的道路、水面界线、房屋、各类墙栅等地物都有较好精度的点位坐标。因此,我们可利用地籍测量提供的房屋拐角点及地物特征点的点位坐标,及时更新大比例尺地形图,以保证成图的现势性。

(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编绘地籍图

地籍图必须有众多的地物要素作衬托,才能清楚地表现出地籍要素的位置特征,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费用,又能满足土地管理的需要,因此,它在建制镇、村庄地籍测量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两者虽然在表示的内容上、取舍上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地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的各个部门的测绘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测绘,对避免重复测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才能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测绘资源共享的同时,使测绘工作的发展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篇4

1、GPS地籍测量工作的原理及要求

目前的地籍测量工作中大多使用快速静态相对定位和静态相对定位,相应的原理如下:静态相对定位一般指位于基线端点的接收机保持固定,如此能够进行重复观测而获得充分的多余观测值,从而使得定位精度提高。通常基本观测值为载波相位观测值,这也是如今GPS地籍测量中具有较高精度的定位途径,在精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中应用广泛。快速静态定位指的是在地籍测量区的中心部位先选测站点,也叫做基准点,然后设置接收机,使得全部卫星能被连续跟踪,再设置另一台接收机对各个测站依次观测,每个测站点的观测时间为一到两分钟,在基准站和流动站距离小于二十千米时,精度能高达毫米级。和静态发相比较,快速静态定位具有较高的效率。另外,GPS地籍测量工作中要有一定的精度要求,根据我国测绘局绘制的GPS测量规范,GPS地籍测量工作的精度可以分为A到E五个级别,其中C、D和E是相对于局部GPS测量网所规定的,A和B是相对于国家GPS测量网规定的,如下表1所示:

表1 GPS测量规范

2、GPS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2.1 GPS地籍测量工作的环节

2.1.1 GPS地籍测量准备工作

在实施GPS地籍测量数据采集前,首先要做好测区探勘、器材准备、资料收集、仪器校验、计划制定和任务书编制等准备工作。测区探勘一般是在GPS测量合同签订以后,按照施工设计图来对测区进行调查和探勘,对所在测区的交通状况、植被状况、水系分布等充分了解,为施工设计、技术设计等奠定基础;资料收集一般是按照探勘的情况来收集各种图件、测区的气象、地质、通信资料以及城市行政区规划表等;观测计划的制定主要指的是GPS卫星预报图的编制、卫星图形强度的选择、观测时段的选择以及作业调度表的编排等;GPS地籍测量的技术设计需要按照用户要求和控制网的用途来开展,包括控制网的图形及精度指标设计。地籍测量作业组需要在观测之前按照测区的交通情况、地形情况、仪器数量、精度高低等进行作业调度表的编制,从而使得测量工作的效率提高,作业调度表一般包括接收机号、观测时段、测站名称和测站号等。

2.1.2 GPS地籍测量数据采集及处理

GPS地籍测量中外业数据的收集首先是选点,因为点位选择的合理与否和测量结果是否可靠以及测量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关系密切,因此点位选择中应该保证测站周围具有宽阔的视野,不会有大片障碍物存在,应与大功率电信号远离,同时应远离微波无线电信号和高压输电线。点位一般选在有利于联测和扩展其他观测途径、交通方便的地方。接着是埋设标志,点的标志和标石应该稳固和坚定,能够长期利用和保存。然后是GPS地籍外业观测工作,包括天线的安装和其高度的量测,测区观测和数据记录等。观测GPS地籍测量数据时,要保证外接天线和电缆连接的正确性,开机以后,在仪器数据正常显示后,才能将时段控制信息和测站信息输入。在观测时,不能将接收机关闭然后重启,天线高应该保持稳定。同时观测中要对硬盘容量和仪器内存及时检查,每次观测后需要将数据及时转移到计算机上,防止丢失。在采集好GPS地籍测量数据以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目的是将原始数据通过加工整理、编辑、分流从而产生信息文件,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准备。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分流、数据文件格式的统一、周跳的探测和相位观测值的修复。

2.1.3 GPS地籍测量成果的检验

GPS地籍测量成果的检验室保证观测质量、确保观测结果满足要求的关键步骤,所以在观测结束以后,应该在测区进行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和检验,如果发现不合格数据,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补测或删除重测。地籍测量成果的检验包括:首先是对同步观测边进行检验,检验均方差和基线方差比。通常基线方差比不小于3,基线小于十公里室,观测结果满足要求。倘若仅仅是加密控制,那么可以适当放宽检验条件,比如说基线方差比不小于2。其次是对重复基线边进行检测。重复基线边指的是相同的基线测量了多个时段,从而得到多个基线边。重复基线边的差值应该不大于相应精度的2.828倍,同时任一观测时段的测量结果和各个时段的平均值差值不应该大于相应的规定精度。最后是同步观测环与异步观测环闭合差的检验。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等要求,对于同步和异步观测边所组成的同步环和异步环,各个点左边的相关闭合差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2.2 GPS RTK技术在地籍细部测量中的应用

利用GPS RTK技术进行地籍细部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首先是无投影法,即用接收机直接在流动站和基准站来进行WGS-84坐标的接收,然后按照相关的数学模型来转换。此方法中,不一定要将基准站设置在已知点上面,但需要按照各种转换方法来进行已知点的观测。其次是键入参数法,即在控制手薄中将地方坐标和WGS-84坐标键入,然后转换,同时可以将相关转换参数置入。此方法中,需要在已知点上面架设基准站,对其他已知点可以不用观测。流动站和基准点同时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基准站将已经接收的相关信号利用电台发送给流动站,然后流动站将基准站发送的以及自己接收的信号向控制手簿传输,并实施平差和实时差分的处理。最后将预设精度和实测精度指标相互比较,如果符合要求,控制手簿将会做出提示,是否接受测量成果,在接收成果后,控制首播会将测量的精度、高程和坐标等存储。

3、结语

GPS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地籍测量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随着GPS测量精度的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地籍测量工作是一种数据量大、精度高、测点繁琐的工作,利用GPS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本文主要对GPS地籍测量工作的原理、要求、工作环节和细部测量方法等做了分析,对于GPS技术的应用推广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篇5

0 前言

土地权力所属的核心是地籍,由国家进行监管,对地块及其附属物的空间位置、面积大小以及所属关系以及利用现状进行信息整理,用数据、图标等方式表示出来的信息集合[1]。地籍的精确测量是进行地籍有效管理的前提。但是由于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地籍测量工作往往具有数据更新快、测量范围大、界址点琐碎等特点,给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由于GPS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测量精度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减少人力物力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地籍测量中的地籍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工作当中。采用GPS静态模式测量,同时建立高等级GPS地籍测量控制网,在碎部测量当中采用RTK技术进行。本文主要探讨了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测量原理和流程,同时也探讨一些影响GPS测量精度的因素。

1 地籍测量

1.1 地籍测量的内容和特点。地籍测量就是为了取得相关地籍信息的测绘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测定土地及其附属物的类型、位置大小、权属关系等相关信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相关信息,主要内容是:(1)测定行政区域,土地权属以及土地的几何位置等;(2)对地籍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更正地籍信息,保证地籍信息的正确性和即时性;(3)选定测量基本控制点,方便以后的测量工作。其特点表现为是一项行政测绘行为,具有法律特征,其信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测量技术先进,为当今测量技术及方法的集大成者。

1.2 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地籍控制测量须遵循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分级控制测量原则。优先考虑国家统一坐标系统,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采用任意坐标系。GPS测量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是精度,其大小对GPS网的布设、观测以及数据处理都有着直接的影响。由《地籍测量规范》可知,地籍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不得超过 。

地籍碎部测量主要包括地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的确定,以及确定各地类要素以及地物点坐标。界址点是指结构物边界线的空间转折点,其坐标指的是利用测量手段在某一特定坐标系中获取的一组数据。其精度的选择需根据测区的界址点的重要程度及经济价值来选择,具体要求等级可见下表1。

1.3 传统检测方法与GPS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比较。传统的地籍测绘方法一般有平板仪和简易补测法两种方式。平板仪补测法一般适用于明显地物点较少、变更范围较大的地区,由于在测量过程中效率低、速度慢,受操作者影响的因素较大,不能保证测量精度及检测成果质量;而简易补测法一般适用于有明显地物点较多且变更范围小的区域,采用皮尺或是钢尺根据截距法、距离交汇法等方法对变更物与周围明显地物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实测丈量。而利用最新的GPS定位测量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测量精度和速度,适合于各种复杂多变的变更地带,能够实现地籍测量的动态化和实时性,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的各种不足,同时GPS的优势还体现在作业效率高,没有传统测量方法所需的"搬站"问题,一次设站,可完成半径5km的区域测量;数据精度高安全可靠,全过程由程序控制,没有累积误差;同时不需要两点通视即可测量,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并且作业自动化,无需人工干涉,程序自动完成数据处理,测绘等工作,提高了作业精度。因此GPS技术是一项在地籍测量应用非常广泛前景的实用技术,能够使我国的地籍测量等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2 GPS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1 GPS地籍测绘的布网原则和观测方案拟定。地籍测量就是对地籍图根控制点以及地籍基本控制点进行测设,获取相关信息建立地籍信息的动态管理。通常可布设二、三、四等三角网以及边角网,一、二级GPS网等。在GPS地籍测绘中没有常规三角网布设时要求的近似等边[2]。

2.2 基准设计。GPS基准设计主要是指确定网的方向基准、位置基准以及尺度基准。通过在网中选取一固定坐标值或给予网中一点适当的权,用稳拟平差或是自由网伪平差来确定位置基准,通过这种方法确定的位置基准对网的尺度和定向基准的选择没有影响。如果在GPS网中选择数个坐标点进行固定,则确定后的位置基准会对网的尺度和方向产生影响,影响的大小程度主要由所取观测值的精度决定。

2.3 选点与观测方案拟定。GPS观测站之间中间可以有障碍物,不严格要求通视,同时其网的布局形式也较为灵活,点间距离可长可短,长边可达20 ,短边可为 故选点工作较为简单,但不同测点位置的选择对测量结果还是有很大影响,因此在选点前要充分收集测点周围的地理条件以及原有测点的分布及保留情况。由于GPS接收器受电磁波影响较大,选点时应避免靠近大功率微波站、电视塔等结构,同时应保证对空通视,远离大面积水域,便于观察和点的加密。

同时观察卫星的几何分布对测量精度具有决定作用,为选择最佳测量时段,需先确定GPS卫星的可见性图,由观测站与卫星组成的几何图形,可由空间位置精度因子表示其强度因子,其值需满足一定的要求范围。确定最佳观测时段之后,其余实际工作可按最优化原则进行设计。

2.4 观测数据的处理。观测数据的处理包括预处理和后处理两个阶段。GPS数据的预处理主要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编辑和整理,通过数据分类,去除无效观测信息,从而形成各种专用信息文件,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对观测值进行必要的修复和改正[3]。观测结果的外业检测能够确保观测质量保证预定精度,因此每次测量结束后应对外业观测数据进行检查评价,及时剔除不合格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补救措施。GPS地籍测量时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分析使其满足现行GPS测量规范的精度要求之后,对其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主要是对预处理获得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平差计算。计算方式以三维基线向量和它的标准方差作为观测信息,以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为计算依据,对其进行无约束平差计算。

2.5 观测数据的误差分析。采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测绘时,影响其控网精度的主要因素由表2所列的因素决定。

3 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与传统地籍测绘方式相比而言, GPS测量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地籍测设的现代化水平,应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中广泛推广该技术。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28-02

1 任务概述

(1)测绘区范围。

测绘区分为新测区与补测区,新测区域包括24.46 km2。

(2)测绘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权属调(核)查、地籍图测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入库等内容。控制测量工作:包括测区踏勘、已有控制测量资料收集和分析、控制测量方案设计、加密控制网布设、图根控制测量及控制测量资料整理工作。地形图测绘工作:对于新测区采用全解析(即全野外数字化)方法测制地形图;对于修补测区采用全解析方法对发生变化的地物进行测绘,确保新测区域、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现势性相一致。

①新测区域:无地形图区域,则开展全要素地形图测绘,同时开展界址点测绘,确保其数学精度完全满足地籍权属调查界址点的精度要求。②修补测区域:本项目补测区域内已有2008年完成的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个测区内有部分2008年后宗地测量成果,供修补测使用。修补测区域地形图的数学精度应与已有地形图的精度相一致,新老地物之间空间关系合理。

2 平面控制测量

该项目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地籍测量工作流程都是一致的,需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控制测量、数字化采集碎部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天津市测绘院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满足地籍测量图根控制加密要求。

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本项目平面控制网布网等级设计如图1所示。

2.1 GPS一级控制点选点与埋石要求

GPS控制点的点位选取,与以往的控制点的点位选取方法不完全一致,GPS控制点原则上不要求相邻点位之间需要通视,但是对地籍测量而言,考虑到进行地籍测量时全站仪对控制点的使用要求,在选点时尽量做到至少应该保证在一个控制点上应该能与另一个控制点之间相互通视。

对于地籍测量满足图根加密需要的基础控制测量GPS点的选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要求。GPS一级控制点的标石规格按照《城市测量规范》中的有关要求执行,实地选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点位尽量选在交通便利、便于作业观测和稳固、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考虑能方便其它测量手段利用。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2)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安全操作。点位应远离高大建筑物,远离大片平静水面,避开大面积幕墙玻璃的反射和折射,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卫星信号的影响。(3)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的装置。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不应小于400 m;距220 kV以上电力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0 m。(4)实地点号标绘时须注意维护城市景观,不得随意在明显的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等处用油漆涂绘。

2.2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数据获取

GPS一级控制网外业观测时,应该首先编写外业调度表,明确每一个测量员的任务,严格按照调度表中规定的任务进行测量,同时要遵守以下要求。

(1)外业GPS观测采用中海达V8 GNSS 双频接收机,接收机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提交检定合格的仪器检定资料。(2)GPS观测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观测时,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3)观测过程中,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 m以上;雷雨天气应停止观测,关闭仪器。(4)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 mm,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2.3 GPS静态数据的处理

(1)新建项目。

静态数据处理使用的是中海达HDS2003后处理软件,在进行数据解算之前,首先要新建一个项目,确定好项目的名称。对项目的细节的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测量员、计算员等细节进行设置。对控制网等级进行设置,本项目控制网的等级为一级,规范依据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2009版》。然后对坐标系进行设置,设置坐标系的原椭球为WGS84坐标系椭球,目标椭球为国家80坐标系椭球。地图投影选择高斯3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输入120度,同时对新建坐标系进行命名。

(2)静态基线解算。

GPS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基线处理软件解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

首先导入外业静态观测数据,对每个数据文件分别输入点名和仪器高度,然后对所有基线进行处理。软件对基线处理完后在计算区对话框里显示基线的精度,若有不合格的则显示出不合格基线的条数,在主界面的网图里,算合的基线显示为黑色,不合的基线显示为灰色。在主界面的列表区,显示所有基线的观测时间、长度、精度等信息,若有不合的基线则在前面显示红色的叹号,Ratio值小于3,整数解误差过大达到厘米级或更大,是基线不合的主要原因。

(3)GPS网平差计算。

在进行网平差之前,对网图的连通性进行检查,保证网图完全连通后再进行网平差。如果网图没有连通就开始进行网平差,将出现网平差无法收敛的情况,对于网图没有连通,要逐步检查,先检查网图是否被分割成几部分,是否有孤立的测站点或基线,若有则必须删除孤点或分块进行平差。再检查是否有关键基线没有解算成功或被禁止参与网平差,若有则必须进行重新处理,甚至重测。再次,检查网图中是否有相同的测站而用了不同的测站名,在网图上的反应就是统一测站点上在非常接近的位置有另一个测站点,这两点由于是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的,故他们之间不构成任何基线,使网图不连续,解决方法是在观测数据属性中将错误的站名修改正确。

2.4 平差精度分析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1)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如表1,满足一级网最小距离大于150 米,最大距离小于1200 m的要求。

(2)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如表2,满足小于10条的要求。

(3)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如表3和表4,满足限差的要求。

3 结论

GPS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对地籍测量工作,特别是控制测量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通过平差精度分析,证明了基于GPS技术的地籍测量精度达到了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he worked experience introduces cadastral GPS application of methods, and the cadastre of control nets and the cadastre of GPS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analyzed.

Keywords: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GPS technology control nets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籍测绘的精度标准

11地籍图的精度标准

地籍测量就是只界址点和边界点的坐标、土地的边界线、房屋、楼房的实际使用轮廓的面积和马路与公路以及高速等各方面的交通路线,还有水利工程的实地测量等等。一般界址点和界址线是测量的空间或者其它建筑的主要点, 界址点的坐标确定是通过实际勘测得出的一组精确数据, 这种方法就是界址点的数学表达式。一般界址点的精度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给定的, 这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达到国家的使用标准。在我国, 由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差异, 对界址点的精度确定分为不同的等级。详见精度等级表1

1.2 地籍控制测量精度标准

地籍控制测量遵循逐级递减、由整体到部分的控制(分级布网,但也可越级布网) 原则。

地籍控制测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基本控制测量, 另一种是地籍控制测量。地籍的基本测量分为4 个等级, 可以根据等级布置相应的等级三角网(锁)、边界网、GPS 网等。在进行地籍测量工作的时候, 如果依据基本控制测量可以分为一、二两个等级, 布置相对应的三角网、GPS网、导线网等。

地籍平面直角坐标系统的确定要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确定,条件不允许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立坐标系, 但是要合理精确。精度指标是GPS 网技术的主要核心, 它的精度测量准确直接影响着GPS网的设计方案、测量规划和数据记载处理方法。测量的精度是依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的。按照􀀁地籍测量规范 中规定, 相对起算点的误差在0 05m 左右。

2、设立GPS地籍的控制网

21 控制网的策划方案和实施

在进行控制网的设立过程中, 要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策划,科学、合理的对控制网进行规划设计。大多数地籍控制网都可以划分成3个等级, 二、三、四等三角网、边角网、边界网(锁) , 以及一、二导线网和相关的GPS 网等。不同的地籍控制点要根据当地地区的发展而定, 从而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管理控制。在运用GPS网技术对地籍进行控制的时候, 如果有不常规的三角网的时候, 一般都采取各边保持等边的原则。

2.1.1相关准则标准的设计。

当前施工标准中将GPS 网的基准主要都集中为网的位置基准、方向基准、尺度基准等, 在选择网的基准时主要还是利用网的整体平差计算后所得到的。通常所说的GPS 网的基准设计多数是用于在定位网的位置基准问题。在选择网的位置基准中我们能把网中一点的坐标值进行固定操作后放宽权限, 这样就能利用自由网伪逆平差对网的位置基准加以制定。把最小约束法来实现GPS 网的平差并不会给网的定向、尺度造成影响, 平差后网的方向与尺度在精度指标上都是保持一致的, 而网的位置、点位精度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网进行相对点的坐标值开展固定中, 我们必须要对不同的坐标值并实施固定, 当网的位置基准处于在相同水平后可以将GPS网的方向、尺度来进行调整, 确保达到观察检测的最佳位置。

2.1. 2 选点与观测方案的策划。

应想到不同的GPS 测量在观测站间没有彼此通视的详细要求, 并且每个网中的图形都呈现了各种状况。因此, 在确定工作点位置时必须要按照具体的情况而定。另外,点位确定的情况常会给测量结果造成有关的影响, 这就需要在选点工作之前做好准备, 对于有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实施收集的处理, 掌握好原有标志点的具体布置状况来选择最佳的观测站的位置。为了确保数据信号的顺利传输, 在点位的布置中不亦确定了于斜坡上, 且所选择的位置必须达到观测、记录等标准的具体需要。

以GPS创建的地籍测量控制网, 其点间不用每个地方都进行通视, 对每个点保持2个方向的通视就可以, 而少数点设置1 个方向通视。点间距离的大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无需考虑到图形结构形式, 每个GPS 网的最短边需控制在700 - 900m, 长边最大在20 -30km。点位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以满足使用要求为准。

影响GPS定位精度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 而观测卫星的几何布置情况则是常见的因素之一。因而, 考虑到需把握最好的观测时期,在观测计划进行拟定过程中, 必须要对GPS卫星的可见性图实施编制。在GPS定位时需要重点对观测卫星与地面测站构造的图形结构进行观察, 在强度的因子选择需要的将空间位置精度因子当成典范,针对绝对的定位、相对定位等, 都一定要达到详细的标准需要。选择了较好的观测时间之后再按照计划安排展开操作, 其中必须要与网的规模、精度要求、作业数量等相关问题针对性处理, 对具体的工程安排应该加以科学的规划。

2.2 开展数据监测的有关方案

GPS 的数据在预处理重要就是进行有关的编辑、运算、加工等,经过制定详细的操作编辑、加工整合等各流程, 再将不同形式的专用信息文件进行分流处理, 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平差计算进行准备。为了可以提高外业检测的质量水平, 我们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外业检核, 这是确保预期定位精度的最佳方式。在完成观测任务之后需要对外业的观测数据质量采取综合检查审核的方式, 这样可以尽早察觉到存在的异常情况, 以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对同步边观测数据实施检核, 其重点在于观测数据剔除、观值之间的偏差, 检核的关键在于对每种模型之间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而残差分析就是试图把观测值中的偶然差进行分离的操作。选用GPS技术完成地籍控制测量时一定要对早期收集到的数据实施有效处理, 这样就可以将各基线向量确定下来。之后则可以对同步边观测数据实施检核、观测等操作, 从而保证了GPS 测量规范的精度指标的具体要求。

3、测量GPS地籍的方法

3.1 测量的预期准备

在测量之前必须要进行相关方面的准备, 其主要内容有: 掌握接收机的操作, 熟悉差分处理软件应用, 完善野外测量所操作的步骤等。对地籍测量的每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后, 再选择有针对性的GPS 测量流程。另一方面就是对测量队伍做全面组织, 每个队伍都要安排仪器操作、记录资料等名工作者。记录员主要是对土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记录, 而操纵者则是运用GPS 接收机来收发监测信号, 以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现有绘测控制网的评估与加密

对于已经勘测的地区必须知道一定的控制点以便测量。如果没有足够的测量点, 或者控制点不够多, 可以采用GPS 静态分析进行定位, 把已知点进行引点或者加密。

3.3 数据布置与编码

在一般情况下, 如果选用1 台GPS 接收机当成基准站, 那么就必须设置的测站GPS接收机应有2 - 3台, 其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操作。要想防止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出现混乱状态, 则需要根据各台流动站GPS 接收机实施编码, 如I号, 2 号, 3号, N 号。对于那些的接收机实施测量中, 其涉及到的数据文件名一定要具备日期、机号、文件等各方面的信息, 以对数据内部完成需要的操作处理。另外,对于野外测量中不仅要采集权属界线的空间坐标, 也要进行采集权属操作, 收集到不同的土地信息。这就需要在进行测量前针对不同的属性实施统一编码。

3.4流动站GPS接收机的数据采集

结合目前的地籍测量情况, 我们在采集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两大方面的数据收集, 主要包括了: 地块坐标的数据、属性数据等。在测量之前应将GPS接收机打开, 确定4颗或更多的卫星, 到达Setup菜单后就是完成初始化, 并布置相应的采样率和天线视角。一般移动站与天线视角要比基准站的天线视角大, 这样就必须要移动站离基准站的距离再增加100km 后, 其移动站的天线视角相应增加1, 以此来确保移动站内部的GPS 卫星信息可以及时接收。GPS 接收机的布置情况,可装置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不同设备上。以实际的测量结果所显示, 将GPS接收机的时速控制在60km 的汽车时, 就不会给测量精度带来干扰。而天线必须架设于支撑杆上, 且举过人的头顶后垂直移动天线, 防止受到其它物体的干扰, 避免给测量信号的收集、数据信息处理带来不便。

3.5 处理内业差分的办法

在对地籍进行内业差分处理和分析的时候, 一般都是结合基准站和流动站采集的观测数据, 在根据差分计算处理分析得出移动站在不同时刻的坐标点。普通的GPS 接收机都会装有差分软件, 以方便对数据的查分处理。常运用的差分处理方法有: 位置差分、伪距静态差分等。例如在使用Prom arkX- CM 接收机时, 接收机可以接受到10 个频道, 完成对L1 载波和C /A 码的实施勘测, 同时还可以完成对RTCM 差分信息的接受, 完成相应的移动差分、位置差分等相关数据采集工作, 这种方法在野外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运用比较多。

4、结语

GPS 测绘技术的应用使地籍测量更加快速、精确的测量, 不仅提高了数据接受的速度, 而且还改善了传统的计量方法, 提升了地籍的管理实施水平, 对测量的科学、合理、高效又迈进了一大步,让测量工作稳定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 1 ]李明峰, 冯宝红, 刘三枝. GPS 定位技术及其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 2 ]徐绍栓, GPS 定位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J] . 中国土地科学, Vo l9. N0. 2, 1995. 3.

[ 3 ]李国伟, GPS 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及前景[ J] 中国土地科学, Vo.l 9, No. 4, 1995. 7.

篇8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1地籍测量的概念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为了有效地得到土地信息,地籍测量已成为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地籍测量是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精确的测出各类土地的综合情况,通过现代化的仪器和科学的方法实现对土地权属的调查。地籍测量是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

2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地籍测量主要内容有:通过必要的测量仪器对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的标识坐标;地籍图的测绘;地籍面积的测量和精确计算;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对变更的地籍进行施测并及时准确地登记;地籍测量专业人员要在土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施测。

土地权属的调查是地籍测量的第一步,权属调查得到的结果是调查表和宗地的图纸,然后以它们作为基础,对地籍平面单位进行测量。具体工作包括控制测量、初期地籍图纸绘制、地籍细节部分测量、地籍面积记录、测量结果的质量检查等。首先,在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地籍测量工作的调查计划了解相关的土地信息,从而利于规划的开展,因此在地籍测量中需要有调查计划,写清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对各项工作的安排及要求;另外,为了保证地籍测量的进度和质量,还需制定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其次,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地籍测量工作开展以前要对土地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保存和记录,对重要的地籍信息要作计算和对比。

3新发展形式下土地测量存在的问题

3.1目前,我国地籍测量工作是按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随后的总体部署来开展的,虽然这样的部署目前来看比较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却造成了几个问题,如:小规模地籍测量开展较多,大规模地籍测量较难开展,地籍测量图绘制标准不统一,难以综合利用,等等。

3.2部分城市及地区相邻宗地容易重漏。由于地籍测量是逐个单位进行,各个测量单位之间缺少整体控制,所以容易导致相邻宗地的重叠现象,从而造成土地权属纠纷发生。

3.3权属界线问题。这还是由于宗地图施测不统一,容易使相邻两宗地共用的同一段权属界线绘制出现问题,极易给将来的地籍管理工作带来混乱。

3.4 图面精度问题。地籍测量所产生的角度误差和距离误差等不容易消除,从而影响图面精度。

4新形势做好地籍测量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组织

众多的测量队伍,如何统筹安排分工协作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直接关系到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对于较大规模的地籍测绘,各地区可以统筹安排,成立地籍测量负责小组,在有大的地籍测量任务时,可以协同工作,保证测量任务的高质量完成。联合测量要先调查了解本地区可以承担此任务的测量力量以及专业测量人员数量,并对测量工作者做统一培训,学习统一的地籍测量规范。在成果验收时,要按相关测量规范标准,每份资料、地籍图都按统一标准全面验收。在容易出现错误和争议的地区,测量负责人要提前判断,保证权属界线清晰、相邻宗地图无权属纠纷。

4.2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我国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数据采集误差也是普遍存在的。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手持设备操作问题及地形限制等问题,是引起数据误差的主要原因。为保障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对测量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施测过程中,地籍测量技术人员要能够根据测量现场地形条件,合理利用科学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方式进行测量。因此,测量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的加强,对于地籍测量部门来说就格外重要。各个测量部门,必须大力提高测量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掌握先进的测量技术,并能够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以确保地籍测量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4.3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地籍测量的工作量变大,精度要求变高,传统的地籍测量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地籍测量工作的需求,所以采用新的测量技术势在必行。

RTK技术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它在平原地区的地籍测量中应用广泛。基准站接收机、移动站及数据链是RTK的主要组成部分。RTK系统基准站的作用是求出GPS实时相位差分改正值,然后将改正值通过数传电台及时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GPS观测值,进而得到更为精确的实时位置信息。移动站接收机接收GPS卫星信号从而形成相应的基准站数据,最后通过OTF算法快速求解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并通过相对定位模型获取基准点的坐标,最后进行坐标的自动存储,以完成地籍测量点位的提取工作。RTK技术具有测量效率高、定位精度高、作业条件要求低、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数据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地籍测量中发挥很大作用。

与传统的航空摄影测量法相比,地籍测绘摄影测量法是主要应用卫星精准影像技术获取目标图片并根据图片来进行测量的方法。对于测区较大的地区,通常采用该方法来进行地籍测量。具体流程就是利用航空设备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首先进行外业判读,然后内业建立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处理图像从而获得数字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最大的优势就是减少了测绘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工作强度。所以,数字摄影测量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不受气候和季节影响等优点,特别适合空旷地带和气候多变的测区。

4.4测量时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1)测量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标尺要保持水平,不要有晃动,不能克服的晃动出现时,要择取刻度最小的读数作为测量结果。读取数据时也要将水准仪的气泡调节到水平,将误差降低到最小。

(2)利用经纬仪进行地籍测量某些关键角度时,单线与目标的重合能解决目标较小不利测量的问题,双丝夹住目标可以解决目标有一定宽度的问题。

(3)测量时一定要仔细、认真,小的仪器晃动,就得重新调整测量的水平尺度,严重时还会导致数据的错误和仪器的损坏。

(4)工作人员在读取测量数据时,一定要结合理沦知识,细心,看得准确,不能犹豫,果断地读出数据,避免误差;可以多次读取数据,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必要时可选择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地质学发展迅速,地籍测量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地籍测量的内容和作用,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范去进行工作,更好地掌握地籍测量的方法,为城市的发展、地质的规划而贡献地籍知识和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是搞好地籍调查、测量的关键,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质量,认真搜集资料。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政策,才是搞好调查的根本保证。要实事求是,搞好自检互检,做到相互提高。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金逸民.地籍测量与国外地籍测量发展现状[J].测绘科技动态.2010(2)

[2]钱德芳、孙德成.地籍测量工作体会[J].地矿测绘.2010(1)

篇9

2 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地籍调查部分涉及到了很多地籍概念,有些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概念比较相近,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容易混淆;有些概念又涉及到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在地籍测量部分,其具有一般地形控制测量的特点,但在质和量上又有别于地形测量,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再强调其和地形测量的不同,但有些学生依旧认为地籍测量就是地形测量,影响了对其准确的理解。

2.1 教师的实践经验问题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和第二次土地调查间隔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期间测绘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相关土地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但大型的土地测量工作却没有做过。有些教师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只能是车轱辘话反复的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其次,这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交叉性较强,其内容涉及到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数字测图、测量平差、房产测量等课程,如果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的话,很难做到详细的讲解。这门课程表面看似简单,但想把这门课程讲的更加透彻和精彩,不光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2.2 教材选用问题 教材的选用也至关重要,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之前《地籍调查与测量》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共用界址点是否编号的问题,不同的教材看法就不同。有些要么直接使用本科教材,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不适合高职学生;有些虽然是高职教材,但实际上是本科教材的“浓缩版”,还是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有些甚至是本校教师的自编教材,编写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3 学生基础薄弱问题 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学生的质量也在不断的下滑,学生培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且现在的学生想的不是多学点知识,而是更为关注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学习方面显得较为浮躁。因此理论知识讲的稍微深入一些,大多数学生就有点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绪。总体上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2.4 实训方面的问题 该院人才培养方案里面虽然制订了这门课程的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但这门课的实训是一大难题。地籍分为调查和测量两个方面,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训难就难在调查上,本来该院打算把学校的幼儿园作为一个宗地进行相关的实训,但实质上学校本身就是一块宗地,这样实习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走入误区,因此这个方案被否定了。想在校外进行实训,远的地方条件根本不允许,近的地方进行调查时还需和农户进行协商,有些农户并不愿意配合。最终只能在校内把调查部分简单做一下,主要还是以地籍测量为主。

3 课程的教学改革

3.1 积极参与产学结合项目 2008年该院承接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甘谷县城镇地籍调查项目,从开始的培训,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检查到最后的检查验收,该院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国家最新的法规和政策,也熟悉了整个项目的流程,并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总结并反馈给教学。此外,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等项目该院部分师生也参与了集中,通过项目的参加,教师增加了实践经验的同时在授课时可以把一些典型的案例以及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有些参与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学生,还成为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发证工作中的骨干。

3.2 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该课程概念多、文字性强,涉及到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第二次全国农村地籍调查时,主要采用的是航片调绘的形式。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口头讲实地应该如何调绘学生只会一头雾水。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加以讲解,教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也更为容易。目前网络上可以找到《地籍调查与测量》这门课的精品课程,对于课堂上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上继续学习,也可以把问题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授课老师,课堂学习、网络学习、课外解答的授课方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 加强教材建设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籍调查与测量的流程,可以将整本书分成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设置若干个模块,按照生产实践流程和地籍调查与测量规范编写成项目化教材。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实践操作以及课本的参考,能够学以致用,在参与类似的生产项目中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快速地投入到生产中。

3.4 密切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引入新技术、新方法 以往的课本主要以传统的测量方法为主,没有将现代测绘新技术深入到教学之中。如在讲解面积计算时,要融入GIS技术,利用GIS软件进行面积计算的优点、计算的方法等。现代地籍测量数据的处理已经发展到自动化,地籍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地籍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些知识也应该加入课程并列为重点内容。

篇10

一. GPS RTK测量原理

GPS RTK(Real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一项以载波相位观测为基础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台基准站接收机和一台或多台流动站,以及用于数据传输的电台。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流动站保持同时跟踪至少4颗以上的卫星,基准站实时地对可见卫星进行观测,并把带有已知点位置的数据,借助电台将其观测值坐标信息发送给流动站接收机,流动站接收机将自己采集的GPS观测数据和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求得其三维坐标(X,Y,Z)。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可在野外获取厘米级的点位精度。

1.1 坐标转换

GPS RTK测量是在WGS-84坐标系统下进行的,要快速完成测量工作,就必须实时进行坐标转换。坐标转换可采用至少三个以上同时拥有WGS-84大地坐标和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本地坐标系的已知点,按Bursa模型解求7个转换参数。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X0、Y0、Z0为两个坐标系统的平移参数;Ex、Ey、Ez为两个坐标系统的旋转参数; 为两个坐标系统的尺度比。

二. GPS RTK在地籍测绘中的作业流程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厘米级定位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项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保证地籍资料的现时性。

(1)建立测区控制网:根据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用GPS静态测量方法建立测区控制网,并与国家点联测,求出各控制点坐标。

(2)求取地方坐标转换参数:合理选择控制网中的已知点,求解转换参数,为GPS RTK动态测量做好准备。

(3)基准站架设:基准站应架设在地势较高,四周开阔的位置,以便于电台的发射和卫星的接收。

(4)仪器设置:外业操作基准站架设好后,开机进行系统设置、无线电电台设置以及天线高输入并启动基准站。流动站对应于基准站也进行设置。

(5)数据采集:直接利用RTK进行碎步点采集,隐蔽地段或无卫星信号区域采用RTK控制点+全站仪方法进行目标点测量。

(6)数据存储:外业测量完成后,可以将数据直接传入计算机,进行内业整理与编辑,视需要转换为所需的数据类型。

地籍测量中应用RTK技术能以厘米级精度实时测定相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地籍数据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更新地籍图。GPS RTK测量技术应用于地籍测量,不仅拓宽了GPS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极大地提高了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与测设质量。

三. 实例数据精度分析

沈阳市地籍测量项目:总测量面积约26km2,用地种类多,宗地数目多, 权属关系复杂,界址点数量大,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施测十分困难,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宗地的权属界址点测量工作,满足项目单位对地籍测量作业精度及工期的要求。经过分析研究,采用GPS RTK技术进行本工程测量。经前述流程,由RTK快速作业,隐蔽区域配合全站仪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内业编辑,最终圆满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为检验GPS RTK测量成果可靠性,选用RTK对测区部分原有GPS点平面坐标进行了检验。测区内现有四等GPS控制点19个,对19个控制点进行动态RTK测量,并与原有四等GPS控制的坐标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从上图中比较数据可以看出:RTK测量结果与控制点结果互差很稳定,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1.8cm,最小为0.3cm,平均为1.12cm。可以认为GPS RTK测量结果的点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完全满足一级导线测量精度要求,可作为全站仪的图根控制点,而且各点位之间不存在误差累积,克服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弊病,完全能满足城镇地籍测量对权属界址点的测量精度要求。

四. 结论

应用RTK进行地籍测量,有着其它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①减少人力费用。GPS仅需要一个人来操作,在完成初始化后,在界址点上短时间进行一些处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②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没有误差累积现象。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地区能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不受人眼视线限制;

③操作简便,容易使用。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简单,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

④采点速度快,由于RTK无须通视,不受光学通视的限制,减少做控制和换站的工作量,所以采点速度快;

篇11

由于常规测量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的地籍测量高精度要求,而新兴的GPS技术却在不断进步,不断地应用到更多的领域当中。地籍测量也开始采用GPS技术中的RTK技术,依靠其技术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增加了效益。当下,GPS测量的常规做法是采取静态或者快速静态的方法来达到二级以上的平面控制网的建立目的,而GPS RTK这一技术也主要应用在地籍测量当中的碎部点采集工作和施工放样工作等等。本文通过探究GPS RTK技术的定义及优势、工作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以及实际案例分析,对该技术在市地籍测量当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得出有益结论,给地籍测量规范的修订提供部分参考,并促使该技术在地籍测量当中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应用。

一、GPS RTK技术的定义及优势

GP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技术。1994年它在美国全面建成,是能够实现实时的全方位的三维导航和定位功能的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及定位系统。在我国测绘之类的部门中GPS系统的使用已经近10年,系统以其自动化、全天候、效益高及精度高等优势特征,有效地应用在了大地、工程、航空摄影等测量学科和运载工具导航学科、资源勘查学科、地球动力学以及地壳运动、工程变形等监测学科,引导了测绘领域的新技术革命,获得了广大的测绘工作人员的信任。

GPS RTK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中的实时动态技术。它的产生与发展基于GPS技术。它是一种可以实时地提供指定的坐标系中流动站三维定位的结果,并且于一定范畴可达厘米级精度这样的GPS定位新型测量方式,对GPS应用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RTK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给地形测图、工程放样以及各种不同的控制测量提供了技术支持,有效地提高了绘测工作的效率。

二、GPS RTK基本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一)RTK技术基本的工作原理

在GPS技术当中的差分有三类:伪距差分、位置差分以及相位差分。RTK 技术使用的是其中的相位差分。尽管这三种差分方式都是通过基准站来进行改正数发送,通过流动站进行测量结果的接收与改正,进而得到精确度高的定位结果。但由于发送的改正数具体的内容并不同,其差分定位的精确度也会有所差异。随着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空间距离的定位精确度的不断增加,前两种差分方式在定位误差上的相关性会迅速降低。因此RTK技术主要采取第三种差分方式。

RTK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在基准站上设置一台接收机,在流动站上设置另外的一台或者几台接收机,基准站与流动站同时进行相同时间内同一GPS定位卫星发射信号的接收工作,比较基准站得到的观测值跟已知位置的具体信息之间的差异,得出一个GPS差分的改正值。继而把这个差分改正值利用无线电的数据链电台及时地传到流动站,进一步对这一GPS观测值进行精确化,最后获取流动站在经过差分改正以后实时的准确位置。流动站可以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

(二)RTK的测量方法

RTK技术主要包括修正法与差分法。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载波相位的修正量,进而对载波相位进行修正,以求解其坐标的方法就是修正法。而直接发送给流动站那些基准站收集到的载波相位,并对其进行差分比较,解算坐标的方法就是差分法。前者属于准RTK技术,而后者则是真正的RTK技术。其具体的测量方法则包括以下两种:

1、无投影法。也叫无转换法,是直接在基准站与流动站中采用接收机对目标坐标进行接收,接着依靠一定数学模型将观测的已知点的目标坐标以及相应地方坐标的修正数进行转换。若采用这种方法,不一定要把基准站安排在已知点上。然而根据转换方法的差异,需要对一定量的已知点进行观测。

2、键入参数法。将静态观测所得的目标坐标及其地方坐标输入到手簿之中,然后进行参数转换,或者将静态观测在平差的时候获得的转换参数输入手簿。若采用这种方法,那么基准站就必须设置在已知点上面,但是可以不对其它的已知点进行观测了。为了保证检核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对一定量已知点进行观测。

将必要数据输入GPS的控制手簿当中,流动站要把接收的卫星信号和基准站发送的信号输入到控制手簿当中,实时进行平差及差分处理,进而获得本站的实时坐标、高程和精确度标准等信息。且可以随时把精度的实测和预设指标拿来比较,如果实测的精度满足了预设的精度指标,控制手簿就会提醒测量人员接收该结果,在确认接受以后,手簿会把确认的坐标、高程以及精确度同时存储起来。

三、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RTK技术应用于地籍测量的关键点在于:测量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及界址点,尤其是地籍勘测与定界工作。本文以某市某区地籍测量工作当中的RTK技术应用作为分析案例,来展现RTK技术应用于界址点界定的具体情况。

(一)应用实例

该工程所处城区主要为居民生活区及工业区,建筑群体多、密度大,交通繁忙,街道附近绿色植物密集,因而无线电的信号也比较复杂。而该工程测量的地块涵盖了整个城区,综测面积广,城市功能用地的种类多,宗地的数目多权属关系多且杂,权属的界址点也多。如果采取常规测量方法,工作难度很大,且不能快速有效地得到精确的权属界址点结果,难以满足各部门单位对于该地籍测量工程的要求。因此该工程选择了RTK技术作为权属的界址点的坐标实测手段,在试验检测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继而在工程中获得了全面开展实施。针对南方RTK(1+1)这个测量仪器的特性,经试验确定了作用距离在10km之内,该区域流动站可以接收到基准站发送的高质量的、清晰的数据资料。将这个作为参数,进而在该城区C级控制点的二维控制网点中选定了七个分布均匀的点,构成了该次工程的基本框架网,并利用RTK技术实时进行参数转换。RTK技术在该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应用得到了理想效果,提高了地基测量工作效率和精确度。

(二)操作步骤

RTK技术在该地籍测量实例中的工作步骤主要分成三点:

首先,要对测定区域中的7个的均匀分布的控制点的成果进行收集;其次,将主机设置在测定当日测区中间位置的空旷且地势较高的地方以够保证其可接收的卫星数较多,其发射数据时所用的链信号强,覆盖区域广,免去频繁地搬动主机的麻烦,提高了地籍测量工作效率。在进行选址时避开了有强烈无线电干扰的地区,以及周围有GPS卫星信号反射物的地区,以保证数据链的安全顺利传输;最后,利用附近的固定已知点坐标对仪器参数输入的正确性进行检测,从而达到检测控制点坐标的目的,在确认检测通过以后,才可以开始碎部点采集工作。采集结束后,要传输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专业处理。

(三)精度评定

经数据比较分析,RTK测量的结果跟常规测量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差值都在厘米级别。同一区域,在二级导线以上控制点上,应用GPSRTK技术对一些对能接收卫星信号的界址点进行了检测(流动站距基准站最大距离2.59Km,,最近距离 210m,平均距离1.54km)。全区共检测界址点7点,与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观测的坐标值相比较,其X、Y、H差值也符合偶然误差的特性,最大差值为 dx=-4.8cm,dy=4.0cm,dH=-7.9cm,由较差计算得RTK观测中误差为mX=±2.40cm,mY =±2.06cm,mXY =±3.41cm,mH=±2.76cm。可见,RTK技术测点精度在厘米级别,并在各点位间也没有累积误差,消除了传统技术的弊端,能够满足市地籍测量对界址点测量精度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地籍测量中,RTK技术可以用来对土地权属的界址点和地物点位置进行测定,并且其结果可以精确到厘米级。但是若处于GPS系统的信号接收受到影响的遮蔽地带,就要停止使用RTK技术,而应采取传统测量工具(如全站仪、经纬仪等等),通过图解法、解析法来完成细部测量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地籍测量带有范围广、数据更新速度快、界址点琐碎之类的特点,传统测量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测量效果,事倍功半。而GPS系统中的RTK 技术凭借其高效灵活、不累积误差以及高精度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测绘人员的喜爱。RTK 技术是目前用来测量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及界址点的理想方法,在地籍勘测与定界工作当中的优势最为突出。任何技术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地籍测量要求。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 A

1内容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碎部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图首级控制点测量和地籍图图根点控制测量。

2任务

1)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图首级控制点和地籍图图根控制点。

2)测定土地权属界线、界址点坐标和其它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3)绘制地籍图、宗地图。

4)宗地面积量算与统计。

3地籍控制测量

3.1首级控制网布设方案及要求

(一)首先根据测区实地情况布设整体D级控制网,采用静态GPS方法进行观测

(二)根据测区内行政村面积大小及实地情况,再布设图根导线点,本测区图根导线点采用动态RTK技术进行布测。面积小于0.5KM?的不加密图根导线点,大于0.5KM?小于1KM?的图根导线点和GPS点不得少于4个,大于1KM?的按每平方公里4个图根导线点加密。

(三)依据权属调查底图或其它工作底图,以及测区内已有的测量资料,在宅基地踏勘的基础上设计、优化GPS网方案,GPS网各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须顾及下级网对通视的要求),GPS点的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处,避开高压电线各类发射台等设施,布设成三角网形或可以检核的几何图形,GPS网点和已有辽宁省地理信息局2012年建设的B级与C级控制点联测的总数不少于4个。

3.2 GPS D级网布设

GPS D级控制网的设计、选埋、观测、计算均按相关测量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各级控制网中,采用的起算点应均匀分布,有足够的精度控制范围,GPS D级控制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设计、选埋、观测、计算的具体技术指标详见(《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GPS D级控制网的标志宜采用埋设标石或符合规定要求的钢钉形式,GPS D级控制网的标志制作规格,标志埋设均按《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选点需综合考虑其点位的稳定、坚固,易于长期保存的原则,尽量考虑不受建设规划,交通发展等因素干扰。

1)收集资料:要使控制点能满足工作需求,须充分收集测区有关资料,包括测区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第二次土地调查1:10000正射影像图。

2)实地踏勘:在拟定布网方案时,可能由于资料不足或缺乏对测区实际地形地物的了解,以及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收集到的图集与实地已有较大的变化,这都需要到测区进行必要的踏勘和调查;对于某些尚未开发和考察的地区,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草测,以作为设计时参考。

3) 图上设计:在已有的影像图或地形图上拟定出控制点的位置和网的图形结构。GPS测量各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网的图形结构也相对灵活。但为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观测结果的可靠性,GPS网测量选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GPS测量本身不要求点间通视,但为了今后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的需要,每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方向为宜。

② 点位应设在易于安放仪器、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③ 为减少GP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GPS点位目标应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

④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⑤ 点位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3.3 GPS D级网编号

GPS D级控制网的编号采用“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的形式”表示,D级网编号为第一位以“CT”字母打头,后加三位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如CT001,依此类推,按顺序排号。

3.4 GPS D级网技术指标

表1:GPS D级网测量技术要求指标

3.5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钢钉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

采用GPS-RTK技术,执行《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在测区范围内布设两两通视的图根导线点以满足测图的需要。

为方便以后施工和修测的需要,应按照规范要求在水泥路面或易于保存的地方打入钢钉或刻十,以便长期保存。

3.5.1图根点编号

本次RTK所测图根点号已按照顺序好编号,也采用“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的形 式”表示,前面加字母“TG”表示如TG001, 依此类推,按顺序排号。

3.5.2图根点观测

为了提高图根点的精度,整个测区采用相同点进行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10点的D等级起算点坐标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模型,进行多点计算。在图跟测量作业时,应对测区范围内的D级点进行检核,以此来检校图根点的精度。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严格使圆气泡居中,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且观测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RTK图根点平面坐标转换参差应≤±2cm,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各次观测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3cm的要求,同一控制点的不同参考站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5cm的要求。

4地籍碎部测量

地籍碎部测量主要内容:测定宅基地界址点位置;制作基本地籍图;求宗地面积;制作宗地图。

4.1界址点测量

4.1.1界址点测量方法

a)解析法是指采用全站仪、GP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本测区内如果视野开阔和地带比较空旷地区,宜采用RTK进行数据采集,如果有隐蔽地区或有较多遮挡物地区宜采用全站仪配合钢尺的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界址点精度应符合表3的要求。可根据界址点的观测环境选用不同的方法。

1)当采用全站仪测量时,观测时应做测站检查,检查点可以是定向点、邻近控制点和已测设的界址点。

2)当采用钢尺量距时,宜丈量两次并进行尺长改正,两次较差的绝对值应小于5cm。

3)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测量界址点,都应进行有效检核。有两种检核界址点测量误差的方法,一是界址点坐标点位检核,二是界址点间距检核。检核结果应符合表3的规定。

4.1.2界址点精度

表3 解析界址点的精度

注1:土地使用权明显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一级,隐蔽界址点精度不低于二级

篇13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RS ‘s work flow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Key words: CORS; cadastral surve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CORS在国内的蓬勃发展,CORS必将成为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测绘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工程实例

本次工作地点位于某市,目的是对某市辖区范围内41宗地进行土地权属调查核实、野外数据采集、编辑成图并录入省地籍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换发、办理土地登记证书满足地籍管理规范化需要。该项目有41宗地,散布在市区的13个乡镇,总控制面积接近900 km2,多数位于城区、居民区,给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工作带来困难,项目工期共计十天时间。

2 采用的坐标系统以及作业依据

本次作业采用西安80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6°,3°带正形投影成果。执行GB/T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及CJJ8-99《城市测量规范》,不涉及高程系统。

3 投入人员、设备情况

测绘人员8名,分两个作业组。投入测量设备有:华测X91型GPS双频接收机2

台套;Topcon 700系列全站仪两台套,均鉴定合格。

4 CORS的工作原理

CORS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通过均匀布设多个永久性的连续运行GPS参考站以构成一个参考站网。各参考站按设定的采样率连续观测,通过数据通信系统实时将观测数据传输给系统控制中心,系统控制中心首先对各个站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质量分析,然后对整个数据进行统一解算,估算出网内的各种系统误差改正项(电离层、对流层、卫星轨道误差),获得本区域的误差改正模型。之后,向用户实时发送GPS改正数据,用户只需要一台GPS接收机,便可得到高精度的可靠的定位结果。

CORS目前主要有几种网络,即RTK技术有虚拟参考站(VRS)技术、主辅站技术(i一MAX)、区域改正参数(FKP)技术和综合误差内插法技术等。

5 CORS系统组成

CORS系统由参考站子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子系统、数据通信子系统和用户应用子系统四部分组成,各子系统由数据通信子系统互联,形成一个分布于整个城市的局域网。

6 CORS系统优势

与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不同,CORS系统主要优势体现在:

6.1为城市测绘工作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基准,使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坐标系统的差异问题;

6.2 使GPS有效服务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

6.3 采用连续基站,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

6.4拥有完善的数据监控系统,可消除或削弱各种系统误差的影响,还可获得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的定位结果;

6.5 用户不需架设参考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减少了费用;

6.6 使用固定可靠的数据链通讯方式,减少了噪声干扰;

6.7 提供远程INTERNET服务,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可为高精度要求的用户提供下载服务。

7 控制测量

7.1 测区平面控制资料情况

测区内有省测绘工程院施测的C级GPS点5个。初始地籍测量时,布设的加密控制点、图根点,因时间较长,绝大部已损毁。2003年至2006年间,由某单位在C、D级GPS网点基础上加密了E级GPS点50个,以满足变更地籍测量需要,点位精度可靠。除城区改造区外,控制点保存基本完好。上述坐标成果均为西安80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26°,3°带正形投影成果,可作为平面控制起算点。

7.2 测前准备

了解系统原理,熟悉作业流程。为保证精度,正式开展作业前采取了如下措施:

7.2.1 用两台GPS流动站共同采集了5个乡镇C级GPS点,建立测区参数文件,并均匀采集了测区范围内D、E级控制点10个进行比对;

7.2.2 采集相同点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坐标数据进行比对;

7.2.3 由于流动站接收机只有经过初始化完成后才能进行RTK测量,流动站作业前要进行严格的卫星预报,选取PDoP不大于6,卫星数大于6颗(至少4颗)的时间段进行测量;

7.2.4 数据采集时对中杆气泡严格居中。

7.3 CORS测量精度校核

网络RTK解算出来的坐标数据与原坐标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见下表:

根据上表统计结果得出:网络RTK测量结果与其他常规测量技术的测量精度都在厘米级,较差最大值为1.7 cm,最小值为0.1 cm,平均较差1.2 cm,检测点位中误差为:±0.9 cm。其次,采集了相同点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坐标数据进行比对,不同时段的数据差别不大,都在1 cm范围上下。CORS系统解算成果完全可靠。因此网络RTK完全可以用于地籍测量工作及其他城市测绘作业中。

7.4 地籍控制测量

选点埋石参照《规范》的要求,确保牢固能长期保存;视野开阔便于使用;避免电、磁等不利因素干扰。在后续的每天作业开始前,至少采集测区内的一个控制点来核对,符合《规范》限差要求时,方开展后续作业。每宗地至少布测2个控制点,城区、建制镇范围内,靠近原控制点且有后视点的地块使用旧点,不另做新点。

7.5 界址点和细部点测量

在信号良好,方便流动站贴近情况下,采用网络RTK直接对界址点、地物点进行数据采集。而遇到数据采集量较多,影响信号接收时,则使用全站极坐标法施测界址点。测站设置后,检核一个除本站和后视点以外的已知点。有时也需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为保证测量精度,除数据采集时对中杆气泡严格居中外,流动站测杆中心尽量贴近点位。有阻碍物时沿界址方向测量一过渡点,用钢尺量取得界址点距离,通过内业解析处理。

8 工作总结

8.1 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8.1.1 有挑檐的低层建筑物,遮挡信号无固定解;

8.1.2 流动站手簿与接收天线之间采用数据线传输数据,测量低层建筑物四角举高测杆时受牵制;

8.1.3 仪器操作员实际操作这款仪器时间较短,容易出现误操作,影响了工作效率。

8.2 问题的解决

第一种情况,采用沿建筑主体方向在挑檐上方目测定点,测量出建筑物的两个主体方向,通过钢尺丈量建筑长宽尺寸的方法予以解决。当然目测精度因人而异。第二种情况提醒大家在购置仪器时,宜采购无线数据通讯产品。最后一种情况说明加强业务学习实践,是保证工作高效的关键。

9 结束语

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GPS技术——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CORS)在各地陆续建立,它能够在全年连续不断地运行。用户只需一台GPS接收机即可进行实时的快速定位、事后定位。网络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既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又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精度高、实时性强、覆盖率广等优点,特别是CORS系统内网络RTK测量功能的实现,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模式,以其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城市勘测中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测绘工作的效率,逐步取代了传统单基站RTK技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