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提高土地管理水平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提高土地管理水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篇1

1深化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面积较大,涉及行业和范围也较为复杂,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和使用监管方面,要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发挥应有的助推产业发展的效能,也能够保证足够面积的绿色耕地,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且可持续的维护。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还未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各类工业等项目建设占地情况较为明显,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土地资源维护失衡。所以要实施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改革。对此,我国土地使用监管部门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维护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将土地的经济产出最大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项目用地审批制度需规范而严谨,管理部门需根据项目的资金投入、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时间跨度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并针对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对于评估结果符合规定的项目再进行批准落地;二是加强过程监管。在项目审批环节,管理部门需引导工程单位提供较为关键和实用的材料,以便审核人员能够准确把握项目的基本情况,提高审批效率。此外,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部门还需要对项目施工进展、竣工可能性等进行监控分析,以提高该项目的土地使用效果,并形成文字材料明确记载项目和企业的用地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字与数据档案,以便在今后的项目审批时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在政策依据下完善供地管理。土地管理部门一方面要根据项目的发展程度和产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判定土地是否供给;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地域差异、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情况,尽量让土地的使用产出最大的经济价值;四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投入耕地工作的信心和热情,管理部门需在土地权限方面对农民采用鼓励性政策,使农民在优越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下创造土地使用效益。

2做好土地规划

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土地规划工作。规划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可以对土地的使用效率产生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土地管理人员需综合考虑土地的使用规划,在统一的原则下开展土地使用的审批和跟踪监管。一方面,对土地使用的规划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当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产业的联系和影响、不同领域规划的衔接和融合等等,既要考虑全面的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以及人文环境,又要兼顾土地资源的维护和平衡,以全面的考虑问题。另一方面,管理者也需在规划制定完毕后,严格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逐步实施,严禁擅自修改既定的规划内容。同时,在坚决执行规划的前提下,也要适当根据具体情况对规划进行变通处理,使土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推动城乡经济和产业快速发展。

3创新土地管理办法

精细化的土地管理过程要实现创新。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自身条件不一,因此对不同性质的土地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倡导土地使用者能够以文明、和谐的行为方式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使用,同时尽量扩大土地使用的公益性质,相对于经济型的用地目的,管理部门则需谨慎处理,细致调查和分析土地使用目的,预估土地使用将产生的影响,尽量维护当地生态环境。此外,还要建立较为健全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权与所有权的认定体系,使农业工作者能够通过土地资源的维护和使用获得较为实际的效益,增加农民对耕地的精神和劳动投入。土地管理的另一种方式是将与土地耕种相关的人员和经济产出进行合理安置。例如,采用合理的土地使用途径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管理者需合理分配土地的经济效益,将其投入到土地的良性开发中,促进土地使用的再循环,同时也会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对土地耕种人员也要进行妥善安排,使乐于投入土地耕种的农民都能获得相应的土地,使人员安排和土地资源能够有机结合,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开发边缘土地资源方面,管理部门需结合当地的城市发展策略进行适当的安排和规划,将征地的目标转移到城镇周边地质条件较差的耕地上,把荒郊耕地开发和有效利用也列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扩大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土地资源的使用关系着城镇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批准使用前,要做好严谨、细致的评估,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使用对周边环境、当地经济体系和产业的影响,使土地资源发挥出实效性的促进作用。

4保障农民在土地管理中的合法权益

精细化土地管理过程要以农民切身权益为基础。若想使土地使用成为农民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土地管理部门需联合较乡村发展情况较好的城镇地区,促进土地的经济产出。农民通过耕种土地获取经济效益,这样可以形成更为积极的动力,促进农民有效维护和使用土地资源,并为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改善耕种环境的基础上,改善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现状。土地管理部门要统筹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形成城乡发展统一的规划,按照总体规划步骤全面提升农民耕作环境,利用政策扶持和技术引进等方式提高农民维护土地资源的热情。

5结语

土地管理工作责任大,并且势在必行,精细化管理方法的进一步运用,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效率,为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探索,保证精细化管理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我们都知道土地勘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那么要想提高勘测工作的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勘测工作的管理力度,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很多土地勘企业都是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左右建立的,这些企业虽然发展时间较长,但是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依旧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措施,这种管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了现代土地勘测管理企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土地勘测管理行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土地勘测管理技术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指的就是一种可以使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这种管理制度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它不是单一的管理制度,它涉及了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因为一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勘测企业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的产权关系,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能力。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几种重要的方式:

1.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这种制度之下企业和政府之间就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这样企业就具有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政企分开后,企业可以独立经营,独立发展。这样出资者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出资金额获得相应的收益,承担有限责任,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组织结构,在建设时必须要严格遵守效率、效益、优先的原则,这样才能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各个部门的优势和功能。

3.建立全新的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以采取全新的分配方式,比如自主确定工资水平、技术分配等等,这样多付出的员工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这样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另外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还要改变传统的用工制度,要采取企业员工双向选择的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用人制度。

4.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垄断等。要想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要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将那些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清理掉。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虽然这要经过一个系统的过程,但是这个工作的时间不会太长。

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才

企业要想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土地勘测企业要想发展也必须要重视人才,必须要建立起一支水平较高的勘测队伍,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要适当的组织勘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这样才能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业务发展能力。另外,企业还要培养出一批综合人才,使企业员工可以既懂勘测技术又懂企业管理。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所以土地勘测企业必须要对这个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要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给予这些人才更多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篇3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59-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水平,缓解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实行的依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等特点,而附加价值高、占地规模小的服务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成熟。同时,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经济开发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使得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再加上资金和资本的限制,使得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面临重重困难。

(二)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

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培养用地主体的节约集约意识。一般,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出让转让由政府实施,而土地收益也是归政府所有,这就导致政府对土地的利用缺乏一定的责任感。而农村土地虽然规定的是集体所有,却没有明确归哪一集体所有,因此容易导致土地不法利用情况的出现。

(三)工业用地的出让价格机制不合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和条件下,各个地区为了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而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得工业用地产生恶性竞争,工业用地价格往往低于征地的开发成本,造成企业对节约集约用地无法产生紧迫感,直接对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产生不利影响,扰乱了土地市场秩序。

(四)空间规划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空间规划体系不健全,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没有一个能够协调和领导各空间规划的区域规划,导致节约集约用地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各空间规划的方法、目的、管理主体以及编制时限有所不同,容易造成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再加上管理上各自为政,使得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二、政府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严格落实基本国策

人多地少决定了我国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就需要政府从节约集约用地的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地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到两个集中,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的集中以及工业向园区的集中;其次,要坚持开源和节流工作的并举,在允许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土地的整理和复垦工作,增加耕地资源的面积;此外,要强化对用地审批过程的管理,对土地使用进行严格管制,减少违法用地情况的发生。

(二)积极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土地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必须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控制土地市场并放开房产市场。同时,还要协助建立公正规范的市场运作机制,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市场运作规律,使征地商实现要土地找政府向要土地找市场的转变。

(三)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土地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基本问题,因此在征地的过程中以及土地使用的各个环节,政府要着力解决好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以及以后的养老保障问题,并且要处理好农业生产发展问题,保证不会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避免危害群众利益的情况发生,做好征地补偿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四)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

在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的过程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一项有力措施就是要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现象的发生,为此政府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严格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原则编制土地控制标准,实现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其次,要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尽可能地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进行正确的城市定位。此外,要重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状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篇4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9-01

土地作为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土地的使用和管理规划都是为了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讲,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能否做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确立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落实管理工作就成为当前对土地可持续管理中的关键。

1 目前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面临的问题

(1)没有落实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最近才被提及,本来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目前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以该项政策的落实一直没有具体付诸行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且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加上各地区土地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使用的需要情况有不相同,所以国家关于统一的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制定比较复杂。

(2)相关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的指定人员对我国土地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土地的评估不能充分考虑到全方面,所以导致制定出来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是比较片面,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实际管理工作落实中也不能做到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

(3)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落实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作,而且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其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导致在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找出解决对策,也导致了土地的可持续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土地的可持续管理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和分布不均匀,所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就比较麻烦,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完善各级管理工作,少了财政支持,对于土地可持续发展来说就没了力量源泉。

2 促进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对策

(1)土地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中应全面覆盖到土地的分配和转让、经营使用标准、相关土地审批程序以及我国土地城乡规划不同等方面。制度是指导实践的标准,所以,要合理分析我国土地使用现状,找出土地现状的原因,根据我国土地的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使用规划,结合不同区域土地实际情况,在原有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使各区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管理工作中分工明确,实行工作责任到人的制度,对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标准指数做定期考核,对业绩不合格的管理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增加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2)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落实也不能达到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对管理人员选拔时应严格按照管理素质标准要求,并不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在管理工作前期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中应该注意到的事项的预测和解决突发问题的对策策划,在工作后及时对工作做出总结,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下一步改进方法的规划,并提交给上级部门存档。

(3)管理中应该做到将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开发利用系统统一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的使用和规划现状统一到比较直接感受到的层面,便于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做统一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对所涉及的各个事项的分析,对工作中的不足能及时纠正,对下一步工作开展具有借鉴作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留档,掌握最近几年土地使用的演变,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做好可持续土地长远管理规划。

(4)肯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对我国土地发展的积极作用,财政部门为此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切管理工作只有在财政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土地管理标准制定出土地管理支出费用,按照程序向财政部门递交财政支出申请,财政支出也应该做好土地管理中各项工作的经费的审核,给予财政支持,并做好财政费用支出监督,为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 结语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所以对土地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人类社会和土地使用的和谐。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还没有健全,管理水平比较低,具体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不能有效做到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和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在工作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切实落实每项管理工作,使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真正能够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篇5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土地作为人类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土地的使用和管理规划都是为了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来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讲, 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能否做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确立和有关部门的认真落实管理工作就成为当前对土地可持续管理中的关键。

一、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念和目标

理解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念, 首先是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发表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中提出的:“ 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 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途径。” 从这个概念出发, 可持续发展的属性体现了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公平性包括横向的公平(人与人之间), 也包括纵向的公平(代际之间)。协同性包括自然-社会内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支持。高效性包括高的效率和高的效用。

其次是理解土地管理的概念。过去我们把土地管理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 只是“ 土地的行政管理” 。实际上, 土地管理包括土地的行政管理(administ ration, 也有人称“ 权属管理”), 还包括土地的经营管理(management , 也有人称“ 利用管理”)。后者指对利用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的管理。因此, 简单地说“可持续土地管理” 就是可持续发展加上土地管理, 就是土地管理实现其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具体的表述在1991 年内罗毕召开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组会议上就确定了, 十几年来一直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是将社会经济原则与有关的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 技术、政策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以同时达到下列目标:保持或增强生产和服务能力(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壤和水资源质量退化(保护性);在经济上具有活力(活力性);被社会所接受(可接受性)。这个概念体现了可持续性和土地管理的基本特点。可持续土地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活力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二、目前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落实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最近才被提及, 本来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基础比较薄弱, 再加上目前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所以该项政策的落实一直没有具体付诸行动。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 且可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加上各地区土地数量和经济社会发展使用的需要情况有不相同, 所以国家关于统一的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的制定比较复杂。

(二)相关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的指定人员对我国土地现状缺乏全面的认识, 对土地的评估不能充分考虑到全方面, 所以导致制定出来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是比较片面,没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实际管理工作落实中也不能做到对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

(三)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来落实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作,而且在管理工作中,由于其自身专业素质不高, 导致在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找出解决对策,也导致了土地的可持续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土地的可持续管理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目前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和分布不均匀, 所以对其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就比较麻烦, 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完善各级管理工作, 少了财政支持, 对于土地可持续发展来说就没了力量源泉。

三、促进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对策

(一)土地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健全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中应全面覆盖到土地的分配和转让、经营使用标准、相关土地审批程序以及我国土地城乡规划不同等方面。制度是指导实践的标准, 所以, 要合理分析我国土地使用现状, 找出土地现状的原因, 根据我国土地的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使用规划, 结合不同区域土地实际情况, 在原有土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建立健全的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 使各区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土地管理制度。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具体管理工作中分工明确, 实行工作责任到人的制度, 对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标准指数做定期考核,对业绩不合格的管理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增加他们的危机感,促使他们通过不断学习来加强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没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落实也不能达到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对管理人员选拔时应严格按照管理素质标准要求, 并不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在管理工作前期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中应该注意到的事项的预测和解决突发问题的对策策划,在工作后及时对工作做出总结,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下一步改进方法的规划,并提交给上级部门存档。

(三)管理中应该做到将土地信息系统和土地开发利用系统统一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土地的使用和规划现状统一到比较直接感受到的层面, 便于对土地的使用情况做统一管理, 通过信息技术对所涉及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各个事项的分析,对工作中的不足能及时纠正,对下一步工作开展具有借鉴作用。并且通过数据智能留档, 掌握最近几年土地使用的演变, 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做好可持续土地长远管理规划。

(四)肯定可持续土地管理对我国土地发展的积极作用, 财政部门为此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切管理工作只有在财政支持下才能有效开展,所以可持续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土地管理标准制定出土地管理支出费用, 按照程序向财政部门递交财政支出申请, 财政支出也应该做好土地管理中各项工作的经费的审核,给予财政支持,并做好财政费用支出监督,为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结语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所以对土地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做到人类社会和土地使用的和谐。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土地可持续管理制度还没有健全,管理水平比较低,具体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所以不能有效做到保护我国土地资源和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在工作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切实落实每项管理工作, 使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真正能够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谢俊奇. 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J]. 资源・产业,2002,(06).

[2]葛起武. 有关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的思考[J]. 神州,2014,(18).

篇6

一、要提高对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重要性的认识。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改进工作作风,密切群众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克服“官不怕民告”、“民不敢告官”的旧观念,树立依法行政、行政就是服务的新观念。

篇7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50-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土地的二级市场交易更加频繁,这使得人们土地档案法律意识不断加强,而土地档案运用率与调阅量也明显增大,对国土部门的资源档案服务、土地档案管理及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均提出了很高要求,针对地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采取一定管理措施,可让档案管理更规范化。

1 地籍管理

地籍所指的是记载土地数量、位置、质量、界址、用途与权属关系的基本情况簿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地户口,地籍具有税收、权属、管理及规划等功能。地籍管理所指的是政府管理机构为了获得相关的地籍资料,围绕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与土地统计等内容工作制度,也可理解为国家为了获得相关地籍资料,开展地籍与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与统计、分等定级以及地基档案管理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体系。地籍档案管理为地籍管理重要工作环节,而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可以理解,土地管理水平高低主要在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水平主要在于登记管理,可登记管理是以档案管理为前提的,由此可见,土地管理主要在于基层的地籍档案管理,为了确保土地交易正常进行,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可有效确保地籍档案原始凭证作用,让其具有真正法律依据,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的管理规范化程度。

2 地籍档案管理问题

2.1 地籍档案管理者素质及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现代信息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不断有新知识及新领域情况发生,基层档案管理者普遍感觉压力较大,不能快事有效适应新形势下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是很强,竞争意识不够,服务意识也不是很到位。由于基层地籍档案管理特点、性质与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具有清冽工作责任心,并能熟知管理工作内容,可从现有情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对业务并不是很精通,责任心也不够,在登记发证的时候,档案资料并没有仔细认真审核,有关资料遗失情况严重,或者收集并不是很全面,一些档案材料没有审批文号、审批表或者审批时间,有的并未盖章,这使得地基档案材料并不完整,甚至有些档案材料无法归档,给档案调阅造成了困难,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提高档案管理者素质与业务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2 档案收集及整理问题

地籍档案在收集过程当中并不是很全面,仅记载每宗土地的信息,而有些相关附属信息并没有登记,如地籍对土地面积、权属、质量及用途等二维信息给予了记载与描述,可对土地上的构筑物与建筑物等有关三维信息并没有记载,地籍档案信息空间性较为缺乏,并且地籍档案管理中没有河流、道路及桥梁等有关的地籍信息,档案馆中的藏当信息并不丰富,其收集工作紧靠被动上门坐等,而不能主动地跟踪地籍信息来收集。现在有些档案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不能有效使用相待档案整理的要求,像有些土地管理机构的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还是分开管理,其管理方法还是纸质管理,档案管理信息不能有效实现同步更新。

3 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措施

3.1 加强地籍档案领导与人员素质

对地籍档案工作来说,领导支持与重视是做好地籍档案工作前提,各级领导重视地籍档案管理意义,对档案工作应经常过问及研究,做好地籍档案人员配备与基础建设,将地籍档案管理归入日常管理工作中,并形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档案管理人员齐抓共管局面。同时,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跟档案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是直接相关的,作为档案人员应树立坚定政治立场,强烈事业心与责任心,对档案事业积极热情,还要有实干精神及严谨科学态度,对档案管理知识了熟于心,档案业务也非常熟悉,可高效有序完成档案归档、收集与整理,服务热情到位,对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与再教育工作,积极学习新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规范化,培养档案人员的事业心及素质水平,从而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

3.2 完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基础工作

要想提高地籍档案管理水平,离不开高效有序的档案管理制度,有了管理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就更为标准化与规范化,仅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可先建立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像统计、登记、考核奖励与评价等制度,还要加强继续教育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让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危机感与紧迫感,能积极主动参与定期培训,不断更新提高有关知识与业务水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有关基础工作,像地籍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及保管等环节,档案收集是地籍档案工作的最基础工作,如果收集不到地籍资料,整理、立卷及归档环节就无从谈起了,对于收集来的地籍资料,要由专门人员进行整理、装订以及编录、归档等,严格保证档案质量,加强人员责任心,严格把关,对于不按期归档人员与单位要及时督促,不合格资料不允许进入档案馆,从而有效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3.3 运用档案,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为了更好运用地籍档案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开展,可编制有用材料与检索工具,建立有关的地籍档案台账,包含农民用地建房的台账,对违法用地台账及时清理,加强来信来访登记、窗口办文的登记、动态查询登记与土地纠纷登记,运用账簿建立,尽量做到事事登记与追踪落实,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对于登记办公窗口,可采取一站式办公措施,通过一个窗口,就能做好地籍审批管理与发证服务,改变原来管理模式,让档案资源真正成为社会共享资源。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开拓工作新思路,完善工作方法,积极适应新时期要求,运用新技术及新方法,加强地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网络传播与检索功能,让地籍档案信息更快、更方便与大范围做好信息运用,从而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为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4 结语

地籍档案管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城市建设与资源管理决策重要凭证与依据,更是土地资源二级市场交易的原始凭证,随着现代社会对地籍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大,有关档案部门,应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树立积极服务意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立渊.浅谈我国地籍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5).

篇8

##市国土资源局申请一级域名:,先期租用800m的空间,通过主机托管,使网站更加高效稳定。我局专门设立网站管理员,对内协调各业务科室,对外协调网站服务部门,使我局网站最终作到架构合理、网页美观、协调一致、功能完善、便民利民。

目前我局的电子政务主要是基于我局的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土地登记工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我局全力推行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阳光行政、程序行政。在办证大厅,墙上有电子大屏幕进行政务公开。大厅内设有一台触摸查询屏。在填单区,存放有各种《办事指南》,指南上有查询电话及查询网址,依靠现代技术,实现了全方位的政务公开。

二、建成了##湾城区地籍数据库信息系统

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湾城区地籍数据库信息系统,今后将逐步实现全市各区政府所在地的全覆盖。从二七年七月开始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具体到我市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1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1:1000城镇地籍调查,并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城镇地籍信息库。该项目的完成为我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定级估价,企事业单位清产核资,房改售房,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随着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的变更日益频繁,传统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社会科学水平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也要求土地管理更进一步向力度、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为适应土地管理的需要,实现地籍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保证,因此,我局在20__年委托内蒙古乔泰国土勘测技术有限公司首先对##湾区进行了全面的地籍变更调查,共完成调查区面积29.5平方公里,调查4个街道135个街坊,21545宗地,14063户楼房分割登记;建立了##湾区四等gps控制网,控制面积63平方公里,从而建立起了完善的##市##湾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近二年的运行,发现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完成土地登记和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使##湾区地籍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篇9

把信息化有效的运用于土地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对于土地的数据处理,从而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有助于土地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提高对于土地的管理质量。本文结合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对于土地管理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的信息系统发展对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失去作用,使得土地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了一些创新的管理形式,如信息化策略的运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能够让土地管理工作由于信息化策略的采用,而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尤其是对于土地工作的归纳、整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并且还能不断的完善土地的管理体系。

二、信息化策略对土地管理的现状

由于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土地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因而客观的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与管理环境,随着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土地资源以及相关数据的建设,如此庞大的工作,如果采用土地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性的支撑,可有效的有土地管理实现信息化指出了方向。另外对于地方政府,也成为了推动信息化策略土地管理主要力量,地主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管理信息化,有效的提高对于土地的整理效率,对于土地的资源、数量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与丰富,使得每一寸土地都能够有效的利用起来。

三、土地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有些土地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其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一个合理、统一的安排。尤其是体现在一些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国土部门等,只是单纯的注重了土地的产出,而对于土地的管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往往保持一种漠视的态度,最后导致了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出现硬件相对落后,而其软件水平不足,严重的影响到了土地信息的采集与运用,为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起到了制约型的作用。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与管理规范。由于一些应用软件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能力差,导致了在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把关。而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开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基础,而就目前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从专业的技术体系、系统的管理体系,都有着相应的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出现,因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运用,经常会出现信息无法有效沟通的现象。

(三)应用层次较低。在进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国土的相关单位并没有对土地管理信息化达到行业应有的重视,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高新技术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支持,反而严制约到了科学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出现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后管理工作的程度不高,效果不够明显,同样也影响到了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

(四)对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土地管理就是运用各种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达到一种科学、高效、准备的土地管理工作。由于所运用的高新科学技术也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因而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需要土地管理工作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从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运用的过程。然而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不断的解决,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在信息化策略的发展过程中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

(五)土地管理信息化人才缺失。对于国土的相关信息化土地管理,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够熟练的掌握土地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未能够使用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除了对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失之外,对于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投入量也不足,现在很多的国土相关单位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对系统的维护不到位等,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

四、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土地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出相关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规划与具体的管理方案,从而明确管理目标、方式等,并且在具体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积极的与其它部门相配合,从而达到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土地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认识,对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促使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能够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二)有效引入高新技术。对于在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效的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土地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与数据提供相应的管理指标,从而有助于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过程中达到高新科技的应用,使得在具体的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分类、数据处理等,让高新技术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与作用。其次在对高新科技的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规范的操作,这样有助于对土地信息相关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在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软件、设备等,要注重投入量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这些软件、设备的一个维护与保养工作,如软件需要进行定期的升级管理,而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从而确保设备与软件的正常运行,对于信息化土地管理发展提供一份保障

(三)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要熟悉土地资源的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够熟练的操作运用计算机能力。因而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需要具备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满足于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需求,因而对于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不断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土地管理系统,还处于初步的建设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人力还是设备、软件的设入上,都呈现出相对不足的状态,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其次就是利用信息化土地管理,对于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在进行规划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意识,对于一些建设用地、绿化用地等有一个合理化的分配,然后具备一定的整体意识,在建设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五)加强化的安全性。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在给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过程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与隐患,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信息的安全性,由于利用网络在进行大量数据的存储时,方便了我们的查找与信息数据的更新,但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着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信息数据会由于网络病毒,所带来的盗取、信息泄露等隐患,而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这些相关的数据信息都与国家的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这些信息数据的泄露,将会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与麻烦。因此,需要为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建立起相关的防御系统,并且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就应当把这种安全性的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保证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安全、保密的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土地管理的这种工作模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运用范围不断的扩展,在地管理的工作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有效的运用信息化土地管理,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进科学、准确的管理,对合理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有效的为后期的土地规划提供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结合具体的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隐患,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从而使得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冲龙,刘刚.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J].地球科学. 2002(05).

[2]刘聚海,袁国华.国外土地信息系统概况[J].国土资源.2002(08).

[3]袁国辉,杨堂堂.基于GIS的城镇地籍和土地利用设计方案[J].测绘通报.2002(08).

篇10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管理信息化概述

1、信息化的含义及特点

信息化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运用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整合,在需要的时候为其提供参考,信息化的管理指的就是将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当中,根据研究出的信息全方面对土地的使用做出估算,根据对土壤所含微生物,土壤成份以及土壤的矿物质含量等等因素,对土壤的使用性能做出预算,最后鉴定出土壤的可再生能力,根据其可持续发展性决定土壤是不是应该使用,以及使用后可能会造成的后果。现如今的土地资源信息化逐渐利用计算机成为占据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中佼佼者的位置,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开发和使用,对做出开发前的土地规划也有一定的贡献。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做出预测后,要根据数据做出开发蓝图,设计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这种需要充分利用技术的工作当然少不了计算机的使用,工作者通过计算机上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归纳概括,最后设计出实际可行的方案,智慧与科学技术的产物相结合,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默契,也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

2、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各行各业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为追随信息化浪潮,我国政府部门已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信息产业由于其特有的强渗透、快传播特点,在社会各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现代先进管理技术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彻底改变21世纪的行业管理模式。土地管理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行业之一,不可避免的将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2)信息化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方法

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资料,例如,国家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全国土地资源使用状况的详查,详查阶段将会涉及众多土地信息,这些信息数据、资料是国家部署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些基础性数据需要有效科学的管理,但是借助人工手动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不利于信息的保存、检索和使用。借助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数据资料方便快捷的传递与共享,信息化已经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二、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不够

土地管理信息不仅复杂,而且数据庞大,不同土地信息的更新周期不一,给管理带来较大挑战。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因此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已有经验表明,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较长周期,较大投资力度,这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再者,信息化建设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较长,只有当系统运行若干年之后才能产生预期的投资回报和利润,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较大。我国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总体上说还有待提高,并且注重对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资,而不注重对人员培训的有关投资,在采集、输入和更新数据方面都需要人力投入在,在这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明显不足。只有软、硬件的设备支持,而欠缺拥有技术的人员,这无法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2、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要求

土地管理信息化是将土地管理与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的过程中,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就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队伍来确保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作为一名土地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知土地管理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的提高土地管理的水平和效率。目前我国正处于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而建立的重点就是加强对硬件的配备,这就导致部分人员对土地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存在片面化,觉得只要购买了设备就实现了土地信息化,设备还需要人来进行操作,所以在购置设备的同时却对人员的培养工作没有跟上,这就使信息化的进程没办法继续进行。所以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掌握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争取早日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

3、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管理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的管理办法,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但是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没能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另外,计算机软件较为分散,与系统的整体一致性不相符合,在软件的开发方面,没有专门的软件开发部门承担,导致重复开发水平较低。最后,软件市场在提供技术服务,软件定期升级以及技能培训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影响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

4、技术实现与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

首先,计算机软件中部分软件是专门针对某个单向应用开发的,这种单向应用软件无法与土地管理部门整个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集成的;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所应用的软件各不相同,这导致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在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存在问题;然后,软件开发单位的技术有待提高,要在明确土地管理部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发软件,满足实际需求;最后,软件本身在功能完善、稳定性和人机界面等方面都满足不了实际工作要求,硬件不能及时更新等等。

三、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

1、系统的规划设计。要进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规划出一个目标和计划,初步对各个模块进行细分,使得各个模块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工作中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配合,达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规划思路,对每一个环节和模块进行把关,让信息化方案行之有效。从土地资源管理实际需求出发,不断突破和创新,最终达到统筹管理、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2、信息化网络安全的管理。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隐患。虽然互联网可以将大量数据进行快速的存储,实现随时更新和查找,但是也存在数据库被盗取、信息泄露等隐患。土地资源管理中许多信息和数据,是和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的,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会给土地资源管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及时关注网络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防御系统和防御机制。在规划阶段就应将安全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3、要实现统筹规划,统一领导

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统筹规划,实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部门之间要协调配合。除此之外,土地管理部门在对外服务时要按照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在计算机软件配置、数据资料共享和传递方面进行统一。

4、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网络信息技术给土地资源管理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运用好网络技术的优势,还需要技术人员进行探索。现阶段信息化的工作模式还处于起步节点,需要大力进行推广。一些信息系统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较高,有些一线的工作人员对于网络系统的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对于信息的更新和查找,以及相关数据库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这就需要他们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现代化的工作模式相匹配。另外要将信息化建设普及到一线群众中去,加大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都能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便利,严格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建设、服务管理、服务社会”的方针和原则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描绘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篇11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高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活动。增强土地法制观念和全民法律意识,依法管理土地,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土地市场行为,建立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全面推进土地执法工作,提高土地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水平,为依法管地、依法用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施步骤

市相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活动的主体是市政府和各镇政府。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强化执法的抓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推进。创建活动具体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准备阶段制定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各镇在4月底前将创建工作方案报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宣传发动阶段运用多种方法。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活动的意义、内容等,激发全社会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三)自查自纠阶段各镇对照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创建评分标准及考核验收办法。研究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

(四)集中整改阶段各镇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用最大的气力对检查出的问题逐项进行整改,确保违法用地处理到位,问题办结到位,软件资料完善到位。

(五)验收上报阶段市政府对开展创建活动情况进行考核验收。考核验收合格的基础上。

四、工作要求

(一)认清形势。新形势下加强土地管理,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对土地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土地法制观念;对于依法管理土地,推行精细化管理;对于规范土地市场行为,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争创“土地执法模范镇”和“土地执法模范村”活动是市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事关全市创建大局,各镇、各相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要从保证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参加创建活动。

(二)结合实际,兼顾效率。创建活动重在改进和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各镇、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把创建活动与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相结合;与日常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有机结合;与强化土地执法,建立监管长效机制紧密结合,通过创建活动促进我市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篇12

[中图分类号] D65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1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整理已经成为一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之路,是一项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能够获得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措施。因此,对土地整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整理的相关理论

土地整理涉及土地利用转型这个地理理念,其中包括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对于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其和土地利用相互作用,最终促成土地利用转型,也就是对一定地域内的土地进行开发、整治、利用,并且做一个整体的战略安排。除此之外,土地整理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的转型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和规划,以此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确保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

3 土地整理的发展情况

土地整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我国土地矛盾越发尖锐,需要土地整理进行协调和管理。1998年1月份,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整理中心开始组建,地方政府也随之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土地整理工作机构。2004年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下发《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开始着手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并指出为了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加大耕地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确保其成为真正的可利用的规划手段,做到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水平,确保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土地整理的目标和作用

4.1 确保耕地总量保持平衡

土地整理一方面提高耕地质量,也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平衡发展,按照开源节流和综合干礼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地经过整理之后,土地得到平整,土层薄的地方进行加厚,改善土壤质地;易涝地通过土地整理,对其排水方面进行治理;农田灌溉设施经过改善,以此提高了灌溉效率;土地中的酸、碱以及贫瘠等状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可以说土地整理能够实现耕地总量的平衡。

4.2 加强新农村建设

土地整理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促成新农庄、新城镇以及新住宅的建设,改变历史分布格局,改善生活环境,体现新农村、新气象。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也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4.3 促进土地管理

土地整理可以促进土地管理手段的实施,以此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土地管理部门也要做到严格批地,将全面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提高土地管理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把村镇规划图、农田保护图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图落实到位,做到三位一体,以此促进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

5 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5.1 缺乏生态保护观念

土地整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生态保护观念,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由我国实际国情而导致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造成耕地面积骤减,而土地整理的观念中一直存在增加耕地总量的错误观念。其次,土地整理中存在给土地整理下硬性指标的错误观点,在进行项目区的选择时,甚至耕地增加面积不达到相关要求,就不予考虑。因此,这些错误观念统统到导致土地整理中存在土地质量和土地数量一概而论的现象。

5.2 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对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产生较大的制约。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都处于资金紧缺状况。我国土地整理项目是由国家进行投资,而私人企业很难参与进来,一旦政府投资不足,则会造成无法对土地进行科学、长期的统一规划而导致土地浪费的现象。

5.3 土地整理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土地整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失地农民的保护几乎是处于空白,土地整理制度的不完善将直接导致我国土地整理水平的降低。土地整理规划比较粗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生态指标的要求不高,无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紧密配合,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收益制度的不完善,这些也需要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6 土地整理的改进措施

6.1 加强耕地的质量管理

首先,要对土地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检定和评价,确保政府部门验收的土地符合相关要求,以及耕地占补的平衡。其次,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对耕地进行补充是客土的,客土土壤进行评价,包括河泥、垃圾等,如果和饮水灌溉有关,还要对引入水源进行检测和评价。

6.2 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协调

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以及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出台年度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相关法律体系,促进土地整理内部统一,纵向一致。

6.3 让公众参与

篇13

中图分类号:Y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173-01

1.城乡规划中土地管理存在问题

1.1 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形式单一,不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欠缺全面统筹规划,城乡规划建设缺乏地区个性与特性,规划偷工减料,基本上是照搬其他城乡规划的形式,最终影响城乡规划建设质量,欠缺生机活力,还很有可能为日后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2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不到位

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布局混乱,土地管理不到位,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不高,城乡规划的许多细节都没有与当地实际情况相一致,只是简单套用常见的城乡规划模式,而且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善,没有对公共设施服务区、工业区、生活区及商业区进行有效划分,给人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1],阻碍城乡的统筹发展。

1.3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

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协调,各项管理工作衔接不紧密,严重降低整个城乡规划建设质量和土地管理水平,给城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

为有效解决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存在问题,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做好城乡发展统筹兼顾,我们必须把握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难点,优化城乡规划建设方案,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1 土地管理不全面

任何一项建设规划都会对环境造成或多或少的污染,因此,在进行详细规划建设时,必须全面考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尽可能将破坏降到最低。但许多开放商没有对城乡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只顾虑投入资金大且资金周转期长,在城乡规划建设时常常不顾气候和土地的影响直接开荒,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该区日后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2 土地管理质量低

由于土地管理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但部分城乡规划建设开发商在规划城乡建设时,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选择偷工减料,应用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技术,对土地资源管理不到位,降低土地管理质量,拖慢城乡规划建设步伐。

2.3 政府资源有限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管理者是政府,因此每一项城乡规划项目都必须得到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对于大型城乡规划建设项目还会适当进行投资,以推动城乡建设的进行。但我国经济水平有限,在管理土地资源的城乡规划建设时,虽持支持态度,但投入资金有限,导致本来预期效果极佳的城乡规划建设项目,因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而被延迟或取消[2]。

2.4 城乡规划不稳定

在规划城乡建设项目时,一些项目开发商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缺乏全面认识,经常在城乡规划建设初步开展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随意调整城乡规划,导致城乡规划稳定性一降再降,也破坏了城乡规划的权威性,最终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现象时有发生。

3.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对策

3.1 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

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走好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节约路线。对存在的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建筑的不良情况要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加强土地资源执法管理工作,促进城乡规划建设顺利进行。

3.2 加强部门协调和沟通

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机制是保证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健全城乡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间联系与沟通,促进各部门协调和联动,促进城乡发展统筹兼顾。其次,在城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对环境保护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此外,由于绿化环境对城乡规划建设有重要作用,兼有保护环境、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城乡景观等功能,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3],适当增加各种形式的绿地面积,提高城乡绿地覆盖率,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

3.3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优化城乡规划建设,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土地利用发展,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转变土地管理方式,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

各类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的规划都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最终制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相符合,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计划安排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及时作出恰当整改,核减用地规模。唯有如此,才能加强土地管理规划的整体控制,落实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优化城乡规划建设。

(2)科学规划城乡建设基础设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