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综合一体化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三、派专人负责票据管理,减少不合理退费行为发生,维护医院的经济效益。收费票据由医院财务科派专人持相关手续向当地财政票据管理中心领购,购入票据后,应由财务科验收入库,并派专人负责登记收费票据的购入日期、起止号码等。收费人员在领用发票时,必须对所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缺联少页、重号少号,字迹模糊不清等印刷质量问题,应停止使用所领用的发票,并将其及时送回财务部处理。票据管理员要按人设分户账。财务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费部门领用的发票进行检查,对其领用的票据进行严格控制,用完后及时收回并办理领用注销手续。票据的收据联打印上提示如:“此发票有四舍五入”、“当日取药有效”、“退费请在七日内办理”。不要轻视这些温馨提示,它能避免好多不必要的纠纷,对病人是一种责任,对医院是一种保护。票据审核人员每日对收费票据进行审核,检查登记,对于药品的退费如果病人还没有取药,票据上必须有开方大夫签字,检查退费,必须有检查科室相关主任签字,如果主任不在,值班人员双签,如涉及到治疗费用也必须由相关科室主任签字,同时患者也要签字确认收到退费的金额,并留下联系电话(以备电话回访之用),票据的回执收据齐全,药品处方检查化验单与票据一并收回。作废票据要求收据与回执齐全,并且必须是当天结账前发生的事项,在作废的票据上必须说明作废原因。最后与日报表一并上交财务科。
(一)缺乏对综合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方向,正确的认知有利于促进事物的发展壮大,而错误的认识势必会成为事物发展的重大阻力。目前来说,我国部分医院对综合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建设电子档案的过程中,不少医院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有的医院管理者认为档案信息化发展是劳民伤财,是盲目追新的项目,有的医院管理者认为数字化开发只是技术人员的任务,等等。上述误区的存在成为医院综合档案发展的绊脚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误区,一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全面认识到自己在综合档案管理中的社会职责,尚未意识到这一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二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对综合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管理意识,再加之缺乏具体经验,从而导致多种管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来说,我国部分医院的综合档案信息均由不同部门分别保管,医院缺乏明确的档案管理手段与方案,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出现混乱。再加上医院缺乏细化、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不同部门对自身的档案管理职能认识不到位,缺乏标准的档案收集范围,导致多种重要数据、信息的流失。此外,医院综合档案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但目前来说,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平均素质还有待提升,部分档案人员缺乏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与技能,一部分档案人员不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且缺乏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技术,严重阻碍了档案综合管理的健康发展。
(三)电子档案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部分医院电子档案建设力度比较薄弱,尚未充分发挥电子档案的优势。例如,缺乏完善的电子档案建设标准,导致视频、声音、文字等档案的格式转化均不合理,某些纸质文件在转化过程中也会出现部分信息无法被读取等多种问题。部分单位尚未对电子档案进行检索,没有按照要求对纸质档案进行编号,两者之间无法做到一一对应,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医院档案的利用。
二、医院综合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提高档案管理意识,加强领导支持,是做好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医院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档案建设力度,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力度,并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与此同时,医院应通过会议、宣传、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医务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与职责,更好地促进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还应完善档案管理奖惩机制,将档案管理效果与质量直接与医务人员的考核结果相挂钩,全面提升相关人员的档案管理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医院管理人员需结合医院发展实际以及先进的档案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明确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办法与方案计划,进一步明确不同职能部门的权限、职责以及档案管理流程,进而使得各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医院综合档案工作手册的编制,针对性细分不同档案的目录标准、收集单位以及保管权限,在保障档案资料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基础上,方便对档案的查阅、使用。
其次,在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具体来说:第一,安全性原则。只有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性,才能充分发挥综合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第二,实事求是原则。在法律标准制定过程中,不同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医院发展的标准策略,切忌一刀切。第三,利益平衡原则。必须坚持利益平衡原则,对不同档案的信息权利进行确认,按照权利义务相平衡原则,寻找电子、纸质档案的平衡点,进而促使两者利益最大化。第四,透明性原则。在具体管理法规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公开、民主、科学的原则,积极征询社会各界意见,增强信息立法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三)加强电子档案建设力度
对于综合档案管理发展来说,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平台是非常重要的组成环节,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电子文件的保存以及前端控制,从而为系统功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各级档案部门必须积极参与到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来,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加强与技术开发人员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平台功能的合理性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15-03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性的认识,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等。作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其教学长期面临着对教学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如何提升学生从业能力。特别是本科层面的教学一方面既要避免教学的高职化,片面注重技能的培养;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比重,避免脱离实践和岗位。如何创新教学设计,使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结合酒店管理最新发展趋势,从《酒店收益管理》特色课程出发来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二、问题的提出
收益管理(revenue management)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回报率最高的边缘产业之一。在美国,收益管理课程是许多顶尖商学院工商管理(MBA)的必修课程。由于收益管理所带来的高回报和当前数字时代酒店分销的复杂性,收益管理已经成为星级酒店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的特点。该课程融合了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统计预测决策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利用收益管理思想解决酒店定价、渠道管理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对星级酒店实际运营和管理具有一定认识。这就使得必须更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一)院校对酒店收益管理认识刚起步,收益管理人才紧缺
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自从2008开设立以来,如何使其区分于高职层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体系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专业发展探讨的热点话题。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属于职业型、专业型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国内许多高校一直将为酒店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定为最终的培养目标,但过高的专业目标会使学生从业心理上产生误导,导致过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良好的心态,“眼高手低”。另外,部分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时十分仓促,许多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相关的从业经验,这就致使许多高校采用照抄照搬的方式来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看不到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和要求。
近年来,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星级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购买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用“传统”的方法来建立与客户的关系和运营模式已不再有用。这使得酒店收益管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十多年前,主要是国际品牌酒店集团使用先进的收益管理系统。而如今大量的酒店,无论是单体酒店还是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酒店集团,都开始使用收益管理方法或系统来确保它们定价策略的正确性,以获取更大收益。而在院校培养中对酒店收益管理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开设此类方向或者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有关收益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更是非常有限。国际上许多酒店集团只能通过设立区域收益管理中心来实施集中式的收益管理工作。
(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材极为缺乏,教学资料获取困难
教材是教学之本,优秀的教材具有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收益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引入酒店业是80年代中后期,进入国内酒店业时间不长,加上酒店管理自身学术研究相对业界落后。因此,相关收益管理教材非常缺乏,目前市场上仅有一本教材(《收益管理:有效实现饭店收入的最大化》)能作为教学使用。而相关收益管理教材要么内容上不吻合酒店业的收益特征,要么是非常宽泛,没有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由于收益管理涉及酒店企业的核心商业利益,全体部门收益文化的建立、内部产品的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管理、收益和预订岗位职责等内容,各家星级酒店或者酒店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严格保密,往往难于获得。加上收益管理需要酒店系列数据支撑,使得课程教学开展,特别是案例教学及小组讨论的基础材料获取较为艰辛。
三、“以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随着酒店业的挑战不断增加,酒店收益管理经理的职责也经历了从分析师到决策管理者的巨大转变。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例如:熟练使用相关的工具,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一个优秀的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会经常与总经理和销售总监对酒店的市场定位(如:细分市场的结构)及如何完成目标等话题进行探讨。收益经理还要依据整体目标,制定房量控制策略和定价策略,并且软技能对收益经理同样重要,如协作力、沟通力和领导力。优秀的收益经理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领导者。很多的酒店部门,例如预订部、销售市场部、财务部和前台,都要和收益管理团队密切合作,保证准确地执行正确的战略。因此,学生收益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酒店管理技术素养的养成,也要强化学生酒店收益管理能力的塑造,注意学生收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统一。
(二)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原则,探索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是对课程专题化的改革;即以专题方式(问题项目)为线索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代替原有的以条块化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增强学科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对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即利用综合化、系统化的思想,消除学科和课程障碍,将被课程和学科分割开的知识点再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对课程实践化的改革;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之外,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和促进,真正达到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知识的目的。总之,《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实践化和专题化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对酒店管理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分析实践问题,形成独立的容易操作的教学专题,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1.强调问题导向,实施专题化的教学内容。收益管理是酒店为了提高其客房的利用率,而从微观市场出发开发的管理供需的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实践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与启发,会不断完善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一步进展,每一个问题都是活脱脱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收益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以收益管理为依据所形成的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方法体系,在组织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线索,将课程内容分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7个专题,即:收益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收益管理实战方法(超额预订)、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酒店散客与团队管理(渠道管理)、酒店产品开发与定价(价格策略)、收益管理的实施、餐厅、宴会和会议的收益管理。每个专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提高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如何解决酒店No show造成的客房闲置、酒店如何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酒店如何根据客人性质进行渠道控制、酒店如何依据客房特点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定价、如何实施收益管理、如何提高餐厅、宴会和会议厅的利用效率。课程内容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同时,针对问题,配备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融入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发了酒店超售管理决策案例,酒店一周价格调整案例,酒店销售渠道控制案例,酒店细分市场收益管理案例,餐厅与会议收益实施案例等。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变化这些案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并依据这一过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指导学生的目的。
第一,在对问题的描述时期,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酒店管理实践中的背景以及问题,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在问题的分析时期,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与讨论,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寻求可能的答案。即便不能全面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和点评,更容易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在问题的解决时期,利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思考以及对工具掌握的兴趣。
第四,在总结问题时期,利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强化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思考。
2.针对能力结构,贯彻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的知识应用是专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要求把被课程和学科分割的知识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每个核心问题进行解决,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酒店管理、消费心理学等知识以及计算机工具及统计预测和运筹等定量方法等。同时,每个专题中的实践问题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为基础,所以解决方案肯定会受影响。如在解决收益管理问题时,政府对行业的管制也是重要的制度限制因素;解决酒店超额预定问题时,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预订实施的有效性。在定价管理中,要兼顾顾客满意与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完全以利润为唯一目标。总之,收益管理实施成功与否,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明确任务驱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化。《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以项目研究式为基础,从课程开发开始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及时关注酒店行业时态,对最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酒店收益管理》课程具有面向实践问题的特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究其原因,首先,《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性质是使用科学管理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管理方法,如果基础不扎实,理论理解就较为吃力。其次,酒店管理本身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而许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难接触到具体的酒店管理细节,而酒店收益管理针对的又是微观市场,致使学生很难消化致使,认为理论性太强,这一问题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可以得到验证。为此,课程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之外,还须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采用分组方式,进行酒店研究式教学。收益管理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某一家酒店的市场分析,通过对顾客需求分层、周边供应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酒店内部具体的客房规模、渠道切分、定价策略以及餐厅等经营环节,进行总体收益分析。通过对真实市场实践的调查,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预订情况进行动态价格调整,如何预测未来市场走势给出合理的销售渠道管理。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自主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学生还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定期对各个实践项目小组的进展进行沟通、检查和督促,保证小组实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并且要求不同小组的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项目研究也会逐步走向深入。因而通过实践项目,可改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最初认识,引导学生站在酒店经营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在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软件应用能力。
第二,搭建基础平台,提供辅助教学工具。使用教务辅助网络系统,开展网上教学,把1小时课堂变成24小时平台,鼓励学生自学;使用通知功能,随时与学生沟通课程进展;通过平台,更新课程参考资料。另外,借助全球酒店专业数据库STR Global和“先之网网络课程”多形式提供教学支撑,多途径提升学生自学效果。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改革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具有深刻认识,要求教师对酒店业实际运营非常了解和熟悉,要求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控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必须和产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但是实践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并对其凝练和运用到教学过程是本课程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永莉.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的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04):57-60.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有效的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就能够帮助医院管理者有效的对医院的物流、工作流和信息流等环节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确保数据的有效利用,实现医院有效信息资源的共享目的,极大的减少医院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在医患之间的共享,前往医院就医的病人的就诊情况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直接进行查阅,医院的诊治报告和收费标准也通过网络公布,以便病患及社会进行监察,同时医院的各项工作变动和收支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因此,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医院的综合水平,提高医院的公众形象和服务水平。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建设对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的作用,并提出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计算机信息化对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医院的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利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医院工作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共享。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病人的诊治报告、住院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公布给家属,使家属更直接的了解病人诊疗过程以及收费情况,优化了门诊就医的流程。尤其是在实施新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后,医院可以通过计算机端口实现与各级医保的无缝对接,避免了病人信息的重复录入,缩短了结算时间,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拉近了医院与病患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信息化建设帮助医院实施全成本核算,有效节约医院成本
加强医院的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帮助医院节约成本。医院成本核算部门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对医院各部门收支数据的采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各部门的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出各部门合理的成本预算,实施过程监控,做到成本的事中和事前的控制。在成本核算时,及时的发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保证医疗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部门成本的合理控制,树立节约创收的作风,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①
(三)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化管理
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可以极大的改善医院的管理水平。智能化办公系统的实现,帮助医院改善办公环境,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院实现了局域网互联;二是智能监控系统的安装,为医院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三是智能化的考勤,帮助医院规范员工行为,优化管理流程。
二、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
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关键就是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此必须得到医院上下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力合作,推动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医院应该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医院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这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应该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综合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急需建立一套以Intranet网络的浏览器、服务器技术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技术基础网上管理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满足医院日常管理需求。②
(二)加强人才引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医院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医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人才对加强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加快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速度,医院应该注意引进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医院尽快完成信息化建设。但是,随着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性人才却相对匮乏,现有的医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很难满足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因此,医院应该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引进具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医院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除了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医院还应该注意对原有员工的培训工作。具体的来说,医院可以在内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讲座和举行交流会的形式,促进医院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此外,我国相关的医学院校应该注意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开设计算机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等专业的素养,为医院源源不断的输送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实施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各大医院改革的重点,通过信息化建设,医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并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应该加强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引进具有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切实推动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对城市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园林绿化的主体材料是有生命的植物需要连续的养护和管理。只有通过精心养护与管理才能在保持现有园林绿化工程成果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要让园林绿化工程持续的发挥作用,养护工作是关键。绿化工程的养护主要是指针对园林中人工栽种的不同植物品种采取不同方式的并对其生长最适宜的养护方法根据植物具体的生长情况和生长需要的主要养分等及时对植物进行修剪或是排水等措施。
一、绿化工程养护的要点
l、浇水
新植的苗木由于是挖苗移植,会受到一定的损伤,造成根部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减弱。为了能让树木尽早恢复自身机能,必须对苗木进行适时浇水。通常对本年份新植树木的浇水次数应在三次以上,苗木栽植当天浇透水一次,15d后进行第二次浇水,如果遇到春季干旱少雨造成土壤干燥,第二次浇水应该提前,可以在第一遍浇水后的一星期内进行第二次浇水,第三次浇水应在第二次浇水后的20d内。如果春早所延续的时间较长,应该有第四遍浇水。保水差的土壤要注意观察并适当增加浇水次数,新种植的苗木应视季节降雨量适时补水。
2、排水
土壤中过多的水分,将会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是死亡。因此,防止水分过多和及时排水也是园林养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树木对水涝的抵抗能力根据树种、树龄、长势及生长条件的不同会有所区别。常用的排涝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地表径流,在这种排涝方法中,要将地表坡度控制在0.1%~0.3%,并且不留坑洼死角。其二是明沟排水,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大雨之后紧急的抢排积水。其三是暗沟排水,它采用地下排水管线与排水沟或市政排水系统相连接,效果极佳,美中不足的是工程造价较高。
3、修剪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不仅仅是作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的重要设施,同时还作为城市重要的可观赏风景。因此,其养护和管理工作除了对植物进行浇灌和施加养料工作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修剪。修剪包括对草坪以及植物的修剪和杂草的清除。草坪的修剪比较简单,就是将长高的草剪短,一般是剪短到6-9cm最佳。其他植物的修剪主要是修剪其杂支,使其线条整齐和轮廓清楚。比如绿篱,就需要每年对凸出来的枝条和叶子修剪干净,使其外观看起来整齐,具有较大的可观性。杂草清除是整个修剪工作的一个重大内容,清除杂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这些杂草与植物争抢水分和养分,影响新植数树苗的正常生长。但是,除草工作不是要将所有杂草挖除干净,而是单纯将地表上的草给清除,其地下的根茎仍需要保护,主要是避免根茎死亡导致地面形成黄土现象,影响生态平衡。
4、施肥
园林景观和道路绿化中,往往生长着很多地被类植物。在这些地被类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应当认真总结各类地被植物的养分需求,及时通过肥料对其进行养分供给,尤其是园林景观和道路绿化带中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应当注重其生长土壤的肥力,保证其正常生长。全部按照一级养护标准进行养护。每年割草10次、绿篱模纹修剪4次、苗木施基肥1次、追肥2次,道路绿化每年分春秋补植两次,确保行道树无缺株。市区建立病虫害钡(报组织,定期编发《园林病虫快报》,苗木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率已达60%以上,防治工作已进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新阶段,多年来,市区没有爆发一起大规模病虫害。
二、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的措施
1、提升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一项工程的建设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具体操作人员的素质因素。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养护与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必要的培训工作,对相关人员还要进行园林植保技术的指导,让员工了解常见的病虫害,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工作的质量。由于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因而需要成立专业的管理团队,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细分,尤其是对一些不良情况,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经验交流,实现工作经验的有效共享,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管理水平。此外,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只有具备充足的知识基拙才能有所创新。园林绿化企业定期给绿化养护管理的人员提供相关培训,使他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养护的新技术、新趋势,从而使得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拙,这样才能为具体操作提供保障。在此基拙上,还应当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和实践,从而很好地解决绿化养护中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操作上,还应当贯彻落实安全第一的理念,使得操作人员在掌握安全技术的基拙上,能够实现安全施工。
2、加强宣传提高市民护绿意识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涉及城市内部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是与整个城市各方面息息相关的公益性工程。因此,在园林绿化的养护与管理上,必须要与整个城市相协调,将全体市民吸引到养护管理队伍中去,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以及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这样不仅提高了养护管理工作效率,还调动了城市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心。为了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宣传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其与每一位市民的关系。主要可以通过设立环保标牌或者是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植物种植以及各大谋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总之,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提高市民的护绿意识,激发人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唤起全民对生态建设的关注,尽快参与到绿化美化环境中来,营造绿色家园。
3、强化责任和监督机制
城市绿化建设工程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负责,而是由多个部门,多个科室人员一同完成。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养护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制定出一个有效的责任制度,督促各个单位和科室人员积极配合工作。具体要求每个单位以及每个科室的人员按照职称分派不同的工作,每一个区块均有专门负责,将责任制落实到位,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一、一体化高清网络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基本概况
大华DSS7016综合监控管理平台可视为一款硬件化一体机,采用Linux操作系统及专业定制的硬件平台,支持4核CPU,标配4G内存(最高支持16G)。该机支持安装带面板锁的液晶屏,既可保护存储数据不被恶意破坏,又可通过液晶屏对系统信息进行显示、平台参数配置等操作。打开液晶屏面板,可看到正面上侧左端为开机键及状态指示灯,中间是连接液晶屏的数据插口,右侧则是两个便于鼠标等USB设备插拔的USB接口,而主体部分即为抽拉式设计的硬盘架,支持安装16个SATA0、SATA1标准硬盘(单硬盘最大容量为4TB,其中一个用于存储数据库,也可通过IP SAN扩容)。
再转到后面板,看到接口设计简洁,下端从左到右依次为支持热插拔的100V~240V宽电压电源、4个100/1000Mbps自适应以太网口(支持冗余、网口均衡绑定或独立千兆网口应用)、VGA本地输出插口、2个USB插口、1个e-SATA扩展插口、2个HDMI高清输出口以及4个绿色接线柱。
DSS7016平台一体机单台设备支持管理最大设备数为500台(最大视频接入量为5000路),网络交换总能力为1800MB/S,支持任意500路D1@2Mbps码流/250路720P@4Mbps码流/125路1080P@8Mbps码流网络视频交换输出,同时支持500路D1@2Mbps码流的转发与存储并发处理,可处理1000个用户同时在线请求(注册数达1万个)。高效的处理性能,使得基于该硬件平台的软件在接入量、流媒体转发、存储三个关键性能上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当项目接入量比较大时,可选择以下两种架构部署的模式:
堆叠模式:在主模式DSS7016基础上,通过增加从模式DSS7016,增加系统的媒体转发能力、媒体存储能力以及设备接入能力,在此模式下,支持最大10级堆叠,可实现最大10000路视频或1500个设备的接入和管理;
级联模式:在主模式DSS7016基础上进行系统级联,实现资源共享,该模式最大支持5级级联,可实现最大20000路视频或3000个设备的接入和管理。同构化架构在这个526mm×485mm×135mm大小的服务器中,集成了前端视频设备管理、多硬盘管理、大容量视频存储、电子地图、视频监视和回放、流媒体转发等多种系统功能。同时,得益于高性能的网络转发传输技术,实现了大数据量的视频数据综合业务处理,提供了高清视频、安全存储、高速转发等功能。
此种同构化架构技术,使得平台的搭建更为简单和快捷,系统部署也更灵活、简便(图1)。除传输网络层和设备接入层外,该平台还划分为数据层、服务管理系统层、应用系统层以及用户界面层(提供设置用的B/S和日常管理用的C/S客户端),形成一款高效的信息整合、业务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通过单设备即可实现用户管理、设备管理、组织管理、录像管理、报警设置、系统设置、日志管理、实时监视、云台控制、录像回放、报警通知、视频上墙、语音对讲、电子地图等功能
产品概述
嵌入式Linux一体机,30*24小时稳定运行
支持1000M流媒体转发和384M本地存储
支持本地硬盘RAID 0、1、5
支持700M IP-SAN扩展存储
支持500设备和2000路前端管理接入
支持双机热备和负载均衡
支持本级20个堆叠和上下5级级联部署
支持GIS地图(Baidu、SuperMap)
支持ONVIF、GB/T28181标准协议的设备接入
支持IVS-B/PC等智能设备接入
支持平台SDK开发包
支持前液晶板系统服务状态显示和系统基本参数设置
技术参数
二、港口安防监控现状和需求
秦皇岛港口杂货公司是河北港口集团管辖的大型散杂货码头综合公司,包括多个散杂货码头泊位,多个大型货物存储场地,商检动植物检疫散粮筒仓系统,海关监管仓库,具备停靠多艘大型船舶同时综合作业的能力。
在不同时期分别建设了不同功能安防监控系统,各个安防监控系统自成体系,独立监控管理各自的监控范围的区域,资源不能共享。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生存、活动的各个领域。在竞争已达白热化的某些领域,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效性、实时性直接影响到公司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成本控制。作为公司的生产作业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的要求,也就是说港口的建设、管理应该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立智能化港口。
视频监控是安全防范和生产监控体系的核心,可有效对各区域实行实时监控。整个视频监控系统的重点在于对生产区域、公共区域以及卡口周界的监控。从现代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监控系统在实现安全防范的同时,也能在管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因此,需要整合公司现有安防监控资源,建设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安防监控管理系统。
三、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在港口中的应用
1、监控系统建设目标和要求
分布式控制
满足分布式监控需求,监控内的用户向监控系统的资源提出控制要求时,能够依据系统设置的权限,进行资源分配。
集中网管
系统内所有网络视频管理平台系统主机都可以在不同地方,但使用软件实现远程诊断和管理。
大容量、分布式的实时直播
在有限网络资源环境一下,多个用户可同时在线观看系统内任意网点的实时视频资料。
灵活简便的操作方式
采用网络视频,系统授权用户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利用图形化界面软件对各设备进行操作,进行各种控制和处理,友好的图形化软件界面使得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各项操作更加简单易行,也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内进行操作管理。
容量、分布式的存储结构,管理查询检索方便
用户可以按照时间,视频源,告警联动视频源,等等条件检索录像资料;或者自定义条件检索录像资料。采用数字化录像可以做到“所看即所录”,回放清晰度和实时调看时完全一样,录像资料的可利用性非常高,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转存和处理。
监控数据占用资源少
将图像数字化以后,图像信号和别的数字信号没有区别,可以直接在各种现存网络上运行,在远程及主干传输上,不像传统的监控系统需要专门布线建立专门的传输通道。且经过数字化压缩后,每一路图像占用的带宽比模拟视频要小得多,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现有带宽。
结构灵活
由于网络的拓扑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基于网络的视频也同样具备结构灵活的特点。不再像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那样,必须设定成星型拓扑。在网络的任何一个节点上都可以随意的增加视频工作站和服务器,对模拟信号进行汇聚。而增加一个分控不再需要像传统的监控系统一样需要重新布线,只需要在网络所遍及的地方相关的电脑上安装软件即可实现对前端图像的调阅和控制。
易于和其他系统集成
数字化后的图像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操作和管理,可以通过软件接口很方便的和其他相应系统集成。
该系统建成后,能对区域内目标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摄像监控,并进行现场图像存储,一次达到30天之久,并备份保存。可进行突发事件的实时监控、摄录,提供视听资料证据,为警方破案,园区保安现场应急处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对案发后的犯罪活动可以查找犯罪现场,锁定并跟踪追击目标嫌疑人,为保护企业安全提供及时信息,为打击犯罪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港口安全生产作业提供有力支持。
2、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在港口杂货公司安防监控中应用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与网络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之下,人们的生活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都通过信息网络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伴随着保存的数据越来越多,我们实际上正在逐渐地步入一个充满大数据的时代。有资料将大数据定义为:涉及的、巨大的、没有办法通过人工在所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截取、管理以及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以帮助人类能够进行正确的决策目的[1]。
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数据量大、数据形式多样化、数据流动的速度较快以及数据价值密度比较低等。这四大特征的存在,决定了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使得人们的生活形式与学习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已开展了二十几年,但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方式进行,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构建良好的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是适应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探讨如何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和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十二五”以来,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等方面存在差距。据笔者调2012年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高,信息意识不强,信息道德匮乏,如不尊重知识产权、学术规范等,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教育模式。
2.基于创新视角下的分析新型综合网络平台的必要性
时代在发展,亟需创新型综合人才。本科生是创新能力的生力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大学生抓起,夯实基础,才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多种模式下的新型综合网络平台集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打造校园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21 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而知识经济则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在这样的时代里, 只有创造性人才才能掌握主动权, 也只有创造力开发才是人类通向 21 世纪的保证。因此,作为21 世纪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学校,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理念。如何引导?首先,必须要走出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教育的误区, 必须要从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创造教育为中心的素质教育,这有赖于建立一体化的信息化平台。再次,是自主教育,创设问题情景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也许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支持。
在新时期新条件下, 我国高等教育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提出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的转折, 是适应 21 世纪新时代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根本标志[2]。因此, 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已成为高等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也正是因为如此, 当今高校学生校园网络平台才会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面对这种形势和情况, 高校教育者们必须以全新的态度, 重新认识校园网络平台的重要作用, 使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实现培养创新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3.新型一体化综合网络平台的整合与协同
3.1 一体化的总体思路
所谓一体化总体思路,是在综合考虑学校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和支持机制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而要搞好高校创新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的一体化建设,关键是要抓住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和协同有序的项目实施两个环节。
3.2 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
做好总体规划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关键,总体规划的制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IT技术的发展形势做出科学、全面的规划。
3.3 协同有序的项目实施
总体规划做好后,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的实施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项目组织者的选择、软硬件的选型、实施队伍的选择、实施进度安排等等,但是,从宏观组织管理来说,有两个方面一定要特别注意,一是协同,二是有序。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065-0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此病发病率日益升高,也成为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对疾病的早期发现,病变程度的判断对疾病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CS病程中存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炎性标志物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病程的监测、预后的判断上有一定的意义[1],现已经在临床上逐渐开展。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利尿钠肽(BNP)、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在ACS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12月永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脉造影的120例ACS患者,分为UAP组62例,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8例,另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及健康对照组4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6.9±9.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65.5±9.8)岁;稳定型心绞痛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66.6±9.5)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64.7±9.4)岁,各组间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 AHA)1998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伴其他心脏病者;②呼吸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及心功能Ⅲ或Ⅳ级;③合并感染、肿瘤或免疫系统疾病;④伴脑血管病;⑤各种凝血功能异常血液病;⑥周围血管病变;⑦近期有严重外伤史和手术史;⑧近2 周内使用抗凝药物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者入院即取肘正中静脉血,经抗凝,离心,分离血浆。CRP测定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BNP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D-D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1.2.2 冠脉造影方法及评价 按照Judkins法[3]检查,3条主要冠状动脉及大分支任何1条直径狭窄≥50%则可诊断为冠心病。左前降支(LAD)、回旋支(LCX)或右冠(RCA)中有1支狭窄者归为单支病变组,以上2支和3支狭窄分别归为双支和3支病变组。左主干(LCM)病变者为双支病变;LCM合并RCA病变则归为3支病变,累及3支病变以上归为多支病变。
1.2.3 心功能检测 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 MHz,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LVEF将各组患者分为心功能较好(LVEF ≥ 50%)的Ⅰ组和心功能欠佳(LVEF < 50%)的Ⅱ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值比较采用q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MI、UAP、SAP及对照组四组患者CRP、BNP、D-D水平比较
各组间均值经q检验分析,四组CRP、BNP、D-D统计学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AMI组CRP、BNP、D-D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UAP组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SAP组,三组CRP、BNP、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不同病变支数分组CRP、BNP、D-D水平比较
经过冠脉造影方法发现,AMI、UAP、SAP三组170例患者中单支冠脉病变86例,双支48例,3支36例。三组间CRP、BNP、D-D水平经q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支病变组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组,双支组明显高于单支组(P < 0.01)。见表2。
2.3 结合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心功能分组,对比分析两组BNP、D-D水平
依心功能亚组比较BNP、D-D水平,经q检验分析比较,BNP、D-D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AMI、UAP 和 SAP 患者心功能Ⅱ组的 BNP 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 < 0.01)。见表3。
3 讨论
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局部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是ACS的病理基础。心肌缺血及坏死时会释放炎症因子[4],这些炎症因子又能够侵袭不稳定斑块,导致斑块破裂、局部血栓形成阻塞冠脉,冠脉血流中断引起心肌缺血综合征[5]。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组织损伤时增高,与损伤程度正相关[6],其敏感度高。在ACS患者中心肌缺血或坏死都导致CRP水平升高,且敏感度高[7]。因此CRP可用于预测未来的心血管危险及发现早期的ACS。在本研究中,AMI、UAP、SAP三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随着冠脉损伤的严重程度加重CRP水平逐渐升高,在不同病变支数分组中,随着冠脉损伤范围的扩大BN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在SAP组中即观察到CRP较对照组升高。因此不仅可进行危险分层的判断而且对CRP早期诊断有辅助作用。但CRP对组织损伤的反应缺乏特异性,需要排除其他致升高原因。
D-D是一种分子量最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反映机体血液高凝与纤溶亢进的指标。急性心肌梗死中凝血和抗凝出现失衡,血栓形成,纤溶系统激活,粥样斑块中的纤维蛋白降解,经活化因子交联,纤溶酶水解,生成D-D,因此D-D水平可显著升高[8]。UAP中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局部血栓形成,也存在凝血与纤溶平衡紊乱,D-D也不同程度升高[9]。本研究中,AMI、UAP、SAP三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D-D水平逐渐升高,在不同病变支数分组中,随着冠脉损伤的范围的扩大D-D逐渐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水平变化有利于ACS的诊断、危险分层及疗效评价,尤其对于多支病变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10]。
BNP是在心室容量过度扩张和压力负荷过大时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等作用。其在心力衰竭的判断和预后评价中已经得到证实和临床运用[11]。近年来Asada等[12]发现,低氧诱发的心肌缺血也导致血浆BNP水平也明显升高,而且BNP水平与心肌缺血成比例,因此BNP水平不仅能提示缺血损伤,而且能反映缺血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13]。在本研究中,心功能欠佳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组。AMI、UAP、SAP三组冠心病患者中随着冠脉损伤的严重程度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在不同病变支数分组中,随着冠脉损伤的范围扩大BNP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不仅说明BNP在心力衰竭的判断和预后评价中价值,而且可作为反映冠心病病变程度和范围的重要指标,其水平高低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综上所述,血清CRP、BNP、D-D水平与AC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浆CRP、BNP、D-D水平,不仅能早期发现 ACS,而且能够反映冠脉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1] 刘宗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D-D、CRP、UA、CK.MB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研究[M].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28(12):963-964.
[2] 叶任蹇,陆再荚.内科学[J].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162.
[3] 孙奡燕,张景轩,葛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MMP-9与冠脉病变的关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7):1545.
[4] 程丽娟.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生化指标[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1):67-69.
[5] 胡学俊,柯永胜.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10,31(1):37-41.
[6] 甘富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5):1157-1159.
[7] 陈大宇,刘艳萍.D-二聚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2):2153-2155.
[8] 王丽凤,郑延松,刘文艳.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5):359-360.
[9] 邓晓蕴,李莉,谭晓艳.D-二聚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0,16(5):391-392.
[10] 张海燕,白岩松,李春盛.D-二聚体在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33(1):92-94.
[11] 杨燕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与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4):1095.
2研究文献回顾
改变我国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服务质量低的问题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相关学者在不同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总体来说,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就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陈畴镛[4]利用Porter[3]的“钻石”模型对产业集群中的第三方物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第三方物流对物流生产要素具有强化作用,第三方物流可以对社会上分散的如车辆运输、仓储设施、物流设备设施等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可以提高第三方物流的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成果表明:企业化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物流服务综合一体化的发展。宋留栓[5]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广东产业集群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为目的物流合作治理结构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资产专用性的高低决定了物流合作所采取的治理结构,即随着资产专用性的递升应采取更加紧密的治理结构。采取合理的治理结构才能更好促进产业集群物流的发展,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陈治亚、陈维亚[6]指出中小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构建水平一体化联盟来提升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并实现规模经济。他们认为,由于物流的功能要素很多,每个功能都具自身的技术经济规模特性,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可能同时将所有功能要素都做强做专,尤其是成长中的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资金、人才、管理等的缺陷只能专注于几个具有核心优势的运作层面。对于这一类企业,可以采取水平互补结盟的方式来实现物流资源重组优化。
卢锐等[7]对南京王家湾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物流园实际上是扮演一种信息中介的角色。物流园依托其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了一个虚拟交易的信息平台,为物流需求商提供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以至于供应链设计与策划等综合物流服务。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物流园区进行统一调度管理,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此外,翟丽丽[8]、晏卫平[9]、李艳丽[10]等也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目前相关研究存在两个问题:就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不能提供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出了市场交易平台、联盟等资源整合治理模式,但未结合产业集群的背景;对产业集群背景下的配套物流综合一体化服务能力欠缺、服务质量低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或只提出一种提高综合一体化能力的模式,或提出了多种提高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质量的治理模式,但模式结构模糊,在模式的选择问题上只提出一种选择的影响因素。本文在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环境下综合一体化物流的3种模式的具体结构,并从交易特性的3个维度对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立体分析。
3相关理论介绍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威廉姆森[11]从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出发,运用不完全契约下影响交易水平和特征的交易的3个性质(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性质。他认为在基于市场和企业的交易模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状态的治理结构———联盟结构(图1),联盟结构是交易制度的一种创新与变迁,这种制度安排兼具市场与企业的优势。(协议或者是产权的约束共同发挥作用,或者一种机制促使另一种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又能克服两者的弊端(科层组织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中一次易的巨大成本)[12]。基于威廉姆森的这一理论,完整的综合一体化物流可以采取以下3种组织方式:1)市场方式,即若干具有相应核心物流功能,但是核心功能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自愿衔接或者在相关组织方协调下通过市场契约的形式完成综合物流全程服务;2)企业方式,即以组成一体化大型企业内部管理的形式,形成覆盖全部或大部分物流功能的大型服务网络,也就是说由一家物流功能完整和平衡发展的大型企业来完成综合物流服务;3)联盟方式,该方式处于前两者之间,即通过比市场的外部合作程度更高、合作时期更长远但不及企业内部管理程度的一体化形式完成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全过程。3种组织方式具有特点不同的交易组织特征,在进行产业集群物流支持体系的建设中,应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4产业集群3种综合一体化物流模式
产业集群的显著特点是大量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以及企业高效率的专业化分工。物流支持系统是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集群管理部门通过物流园区的模式完成分工不同(核心功能不同)的物流企业的地理集聚,地理集聚带来了集群物流的基础优势,为产业集群物流服务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治理模式)来改变具有地理集聚优势的集群物流企业的无序经营现状,进而提升集群物流综合一体化服务质量、完成集群竞争力的升级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本节将结合威廉姆森[11]的相关理论具体描述3种产业集群综合一体化物流组织模式结构。
1)市场交易平台组织模式。产业集群的物流市场交易平台组织模式是指:通过专门的组织机构,如物流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将社会上分散的物流资源集中管理与优化组合,来为物流服务需求商提供综合化的物流服务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各功能性物流提供商是独立的市场参与者,他们凭借企业单一的核心物流服务以完全的市场角色参与市场化交易,在交易过程中接受平台运营商的监督与管理。物流平台运营或管理者则扮演物流功能资源整合与管理者,作为市场交易的中介机构存在于交易过程中,一方面,平台通过市场的导向作用,沟通了需求与供应,既能开发新需求,又能有效促使供给的增加[13];另一方面,根据市场上服务需求方要求的服务水平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为需求方提供相应的综合化物流服务。这种组织模式的组织模型如图2所示。
2)企业组织模式产业集群的综合一体化物流的企业组织模式是指由传统物流功能性公司转化而来的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将企业自身的核心功能从原有公司抽取出来进行资源的重组优化,组建功能平衡的新形式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模式(如图3所示)。这些中小型第三方物流公司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以及新兴的物流设计公司转化而来,尽管随着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引进在原有业务上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与延伸,但是在提供综合化物流服务时,除了原有的核心功能外相关的物流功能往往成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短板,而基于物流功能的企业重组使企业的综合能力得到广泛的加强,为提供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基于企业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物流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方面具有其他组织模式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3)联盟组织模式物流企业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流企业之间,为实现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或者优势互补等特定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合,结成的较为稳定的集约化物流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共同拓展物流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目标。物流企业组成联盟之后,基础资源得到了跨领域或跨地域的扩展,软件资源得到了完善,优势资源得到互补,各种资源都得到一定的扩充[14]。物流联盟的优势互补效应决定了其在构建产业集群综合一体化物流支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物流联盟能够使核心功能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结构相对稳定的虚拟结构,而核心功能采取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不仅为产业集群制造企业的综合一体化物流需求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而且能够为联盟成员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联盟成员之间稳固的业务往来形成的稳定关系常常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业集群中综合一体化物流的联盟组织方式的结构如图4所示。
5基于交易特性的产业集群综合物流模式的选择
威廉姆森[11]认为,相关交易组织模式的交易特性可以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3个维度进行分析.本节从这3个维度出发,对产业集群综合一体化物流的组织模式选择进行探讨。
5.1产业集群物流的资产专用性分析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专用性至少可以分为地点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以及专项资产专用性等。从国内第三方物流的情况来看,国内大部分第三方物流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传统的物流功能公司转化而来。这些经过业务拓展与延伸演化而来的“第三方物流”以原有传统功能为核心业务功能为经营的重心,核心功能的资产包括核心功能的实物资产、人力资产以及专项资产等,这些资产具有相对的专用性。在提供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为了维持这种含有专用性投资的物流合作易,功能单一的物流公司就会有动力去寻找合适的机制来保护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
威廉姆森[11]的启发式模型(HeuristicModel)认为,市场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占有优势,而内部组织则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启发式模型,产业集群综合化物流的成本可以分为治理成本和生产成本两大部分,以h表示港口物流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设企业化治理成本为gα(h),市场化治理成本为gβ(h);企业化生产成本为cα(h),市场化生产成本为cβ(h)。当h=0时,gα(h)>gβ(h),因为市场化在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优于内部组织,而资产的通用性使交易对应变能力的要求降低。随着h的提高,交易对治理结构的应变能力的要求变高,市场的治理成本也会变高。据此,令Δg为企业治理成本与市场治理成本之差,即Δg=gα(h)-gβ(h),(1)ddhΔg<0。(2)如图5所示,当交易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较低时,企业化治理成本大大高于市场治理成本,随着资产专用性的逐渐提高,市场化治理结构的这种优势会逐渐丧失。在某一点h=h*上,市场治理成本和企业治理成本相等,随后市场治理成本逐渐高于企业治理成本。
令Δc为综合物流的企业化组织与市场化组织成本之差,即Δc=cα(h)-cβ(h)。(3)另外,市场较企业可以更容易实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以Δc是h的减函数,所以有ddhΔc<0。(4)而且企业化规模经济永远不可能大于向市场化时的规模经济,所以,Δc最小时不会小于零,如图5所示。产业集群物流生产的最终目标是Δg+Δc的最小化。图5中的h*构成了将产业集群物流业务在市场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的分界点。当资产专用性小于h*时,市场治理占有优势;当资产专用性大于h*时,企业治理占有优势;当资产专用性在h*附近时,就会出现中间组织形式。。基于以上分析,在为产业集群提供综合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各个功能单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资产专用性较大。因此,采用联盟一体化与企业化的组织模式比采用市场化的组织模式更具有成本优势。
5.2产业集群物流的不确定性分析
在产业集群的综合一体化物流组织构成过程中存在着高度的内生不确定性和外生不确定性的交易。首先,从外生不确定来看,随着物流市场的繁荣,竞争日益白热化,产业集群物流的需求数量以及需求质量等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变化的复杂环境中;其次,从内部的不确定性来看,在核心功能单一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提供综合化服务而寻求合作伙伴时往往由于“有限理性”而付出更高的成本,以及与合作伙伴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而可能使合作处于破裂等。联盟这种一体化组织模式在所形成的双方的长期重复交易可以有效地避免机会主义的发生,同时又不必为避免机会主义行为支付额外的成本,而企业化的组织模式更具有一体化管理模式在规避不确定性方面的各种优势。
5.3产业集群物流的交易频率分析
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而传统技工教学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导致技工教育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和优势,所幸的是目前众多技工院校积极开展“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聚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如火如荼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是在开展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三年多的实践中,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思考一:课程改革思维的突破
课改思维引领整个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理念的宣贯是课程改革进行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理解课改的实质思想,还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思想和习惯行为,建议技工类院校可采取学校动员、系部组织集中培训、教研组分组开展培训等方式分层次进行,也可派教师外出培训带回课改信息,让人人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厘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认识盲点,如工作页≠练习本、学生开心≠教学达到效果、新课改≠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要讲课等,将成功的课改案例与教师一起分享,积极鼓励教师,只要迈步就是进步,从思想认识上扫清障碍。
二、思考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突破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要达到的是“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要求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但目前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重大瓶颈是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或长时间脱离企业实践,这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一体化教学,这也给各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学校教师下企业的实践提出紧迫性要求。
三、思考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突破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都得到提升,对教师普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和应用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前提,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四、思考四: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但在场地、设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建设,颇费思量。
途径1:同类多个专业调研,了解专业实践的核心项目和任务内容要求归纳项目和任务实施的软件、硬件、场地要求策划、筹建承载多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室,这种途径可在财力、场地有限的情况下从整体上综合利用资源,防止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华而不实。
途径2:利用多媒体展示场景和设备或流程。
途径3:用手工制作布置场景。
途径4:带典型任务到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以上内容在管理类不同专业内可酌情选择。
五、思考五: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监控、评价的突破
课程改革永远向前,课程改革的目的使职业教育愈来愈接近职业本质,为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及持续改进课程,对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估、必不可少,这种监控、评估目的是保证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三个层次为例:
三年制中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三年制高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四年制技师班(学制:在校学习3年+下厂实习1年)
学生考核方式不再拘泥卷面成绩和作业,考核方式趋向多样化,包括日常评价50%+期末成绩50%或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作为成绩等。
在日常教学实施中,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的听课评课、教学设计检查等了解课堂教学实施。
在校第二年可通过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和专业技能鉴定检验教学效果,“下厂实习1年”中,可开展由第三方企业评价,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评价、教学综合评价融合在一起,检验培养效果,从而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的效果做全方位的系统评价。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需要采取适合学生特点且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行动导向教学,即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学习任务。学生通过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不但可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促使其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车工是机械加工的基础工种,它的应用非常普遍。车工的实习教学又是一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社会、企业、学生的需求,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传统的车工实习教学中,教师的备课、讲授、示范、巡回指导等环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听讲、观察、模仿、练习等环节中,处于被动的学习接受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限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其相关知识的汲取。另外,所学内容只是单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在学习一个零件的加工时,教师只对其如何加工进行教学,而对于这个零件和其他部件的配合情况,如受力情况、磨损情况等不能充分讲解。学生学习不到应知道的相关知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用工的需求。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合作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传递、传授、传播的过程。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的。工学一体化,能反映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全面的劳动要素、完整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职业理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管理等知识。所以,根据车工实习教学的特点和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笔者尝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引入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
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在车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学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是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包含了“工作”的
方方面面。
1.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但是,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工作,可能并不具备教学所要求的综合性、典型性。工作过程的顺序也不是学习的顺序。所以,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并不是教学,或者说教学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一定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再现。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一般情况下,根据企业实用的需要,将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找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合适载体。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前,要根据学情分析、授课条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企业实际等,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例如,锥度螺纹轴的加工,就是笔者在车工实习教学中开发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这个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外圆、阶台、沟槽、外圆锥面、螺纹等基本元素,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它的完整性与综合性。
2.典型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实施
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后,应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由教师提出任务设想,采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工作是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特点来决定。一般来说,对于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内容,学生个人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难度较大的典型工作任务,则应分组合作完成。一体化课程,是在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的整个解决专业问题的全过程。
(1)明确任务。由教师下发图纸,提出任务设想。例如,“锥度螺纹轴”的加工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使用普通车床,在3小时之内完成一件锥度螺纹轴的加工,达到图纸的质量要求,并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然后,小组一起讨论,最终确定目标任务。
(2)获取信息。根据已明确的目标任务,小组内的学生根据分工搜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信息,获取有用的
信息。
(3)制订计划。由学生根据明确的任务和所获得的有用信息,对图纸进行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路径,对工具、量具、刀具和材料进行选用。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任务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确定的步骤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讲授、提问、讨论、演示、巡回指导等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采用相互竞技、互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施计划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更为突出。在实施计划过程中,保证每个组的计划顺利实施,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安全生产。
(5)检查评价。生产实习的评价标准一般以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为主要内容,不能只评价操作技能和产品质量。评价可采用老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的形式。应对完成任务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发展。
三、应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的体会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法,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这种看似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习环境变为开放、活泼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品质,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
通过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而且在教师有目标的引导下,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沟通、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
理论探索部分收录了近期广州市关于技工教育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技能人才培养的前沿思考,是由技工院校管理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在以往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和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先进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广州市技工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理论探索与思考,包括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方案解析、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综述、各校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促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提升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培训实践经验等。这些理论视界高,具有创新性、启发性,既可以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指导,也可以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总体设计提供参考。
二、服务教学实践,为教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提供借鉴范例
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时遇到的问题,该书第二部分遴选了16份两届竞赛中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涉及范围广、内容全面、应用性强,为职业院校教师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提供了翔实的借鉴范例。
该书所提供的优秀教学设计主要特点有三:一是真实性,其作者均来自于技工院校教学一线教师,教学设计所选取的任务均来源于本专业对应职业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过程完整的、有工作成果产生的工作任务,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具有现实的教学价值;二是系统性,大部分教学设计以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环节,较好地处理了做、学、教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示范性,大部分教学设计基于现实教学条件,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智慧进行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检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示范性。
三、汇集多方智慧,在竞争中超越,在合作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的新的教学模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技工院校第二批一体化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人社司便函【2012】8号)确定了我院为全国技工院校烹饪专业一体化课改的试点院校和牵头院校。现谈谈我院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的情况,请专家和同行赐教。
什么是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以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大纲,一体化学材,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1. 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开展烹饪一体化教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具体如下:
1.1 进行行业企业调研,召开行业专家访谈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一体化学材,目前编写了《原料切配》、《原料加工》、《热菜工艺》等工作页。
1.2 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师培训,制定一体化教师选聘标准。多次选派院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人社部组织的一体化师资培训,先后到北京、广州、天津、杭州、成都等地学习和交流。
1.3 建设一体化实训教室,目前我院建设烹饪一体化实训室两个。
2. 烹饪一体化教学过程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编排了烹饪一体化教学的程序,具体做法是;
2.1 下达工作任务。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下达工作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标的开展工作,进行目标驱动。
2.2 学生分组讨论工作任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下达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书查找资料。
2.3 学生制定工作方案。每组根据讨论结果,制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案。
2.4 每组派代表讲解工作方案。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5 每组按照各自的工作方案进行加工。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也可以检验工作方案的正确性。
2.6 学生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根据方案加工出产品后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2.7 老师对各组的产品进行讲评。老师针对每一组的产品,进行讲评和比较,选出较好的产品。
2.8 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演示,学生观摩。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9 每人进行产品的加工。针对具体工作任务,每一名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作出完整的产品,这一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10 对各自的产品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评定。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评定能力,判断能力,做到公平公正。
2.11 打扫卫生。按照酒店6S管理法的要求,将实训室的卫生打扫干净,工具清洗干净,摆放在指定位置,关闭水、电、气及门窗。
3.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一体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整体化的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通过一年多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把一体化班和普通班相比,普通班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方面不如一体化班进步明显。一体化班按照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提高较大,能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工作方式、方法方面能运用符合实际的方式组织生产,学生能正确认识工具,了解其使用方法,对工作对象也有深刻的了解,正确加工原材料。同时,学生具有较强的关键能力,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团队意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等。一体化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避免了过去填鸭式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高。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
烹饪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优势明显,但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