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籍测绘图解法

地籍测绘图解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4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籍测绘图解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籍测绘图解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141-2

0引言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及用途等,并用文件、数据、图件和表册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量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城镇地籍图是县级国土管理工作的基础, 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日常的地籍图补测是保持地籍系统现势性和准确性的关键。

漳平市城区地籍图于2008年施测,2009年全面完成,由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推进,每年均出现一些新宗地需要更新,因财力、技术等原因,无法年年更新城区地籍图,补测宗地面积小,分布散,如何采用简易的补测方法,能够达到地籍测量精度要求,又节省财力,是基层测量工作者需要探索的现实问题。

1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1)地籍控制测量是在国家等级控制或城市等级控制等基本控制点的基础上,加密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控制点,为实测地籍图和界址点做好准备。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0.05m。

(2)地籍要素测绘:主要包括界址点、线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建筑物和永久性构筑物,地类界和保护区界线。在此基础上绘制地籍图,进行宗地的面积计算。

界址点对相邻图根点点位误差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指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

2地籍图的补测方法

地籍图补测是依托规模化地籍测量的控制成果、符合精度要求的界址点坐标成果,对新增的宗地、界线变化的宗地界址点测绘的过程,并在地籍图上变更、修正,根据补测宗地位置(内插宗地、外扩宗地)情况,按照补测精度不低于原图精度的原则,选择不同的补测方法。

(1)内插宗地:指原可通视的相距50米(一个钢尺长)以内两相邻宗地间新增加的宗地地块,在检查两相邻宗地界址点间距无误后,常用图解勘丈法、部分解析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图解勘丈法(适用规则图形小面积宗地,界址点为墙角、围墙角等建筑物特征点或建筑物特征点外偏一定距离):采用经检定合格的手持激光测距仪野外勘丈新增宗地建筑物特征点全部边长、建筑物特征点与原宗地相邻界址点距离,根据实测数据绘制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以相邻原宗地界址点为基点,利用南方CASS绘图软件测站改正程序功能,将新增宗地与相邻宗地相对平面位置图纠正到原地籍图坐标系统,展绘新增宗地界址点。

②部分解析法(适用不规则图形宗地,应注意精度控制):采用解析法勘丈新增宗地与原宗地界址点通视的界址点距离,再用图解法勘丈新增宗地其他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以原宗地界址点控制新增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新增宗地部分界址点,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地位置、形状,对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2)外扩宗地:指新增宗地仅与原地籍图宗地一侧相邻,或与原宗地距离较远(不通视),常用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全站仪直角坐标法补测新增宗地界址点。

①RTK引测图根控制点:在合适的地点架设基准站,在新增宗地附近选择原图已知首级控制点求取参数,在新增宗地附近设置可通视的图根点,采用三脚架对中RTK移动站,求取引测的图根控制点平面坐标值。

②全站仪直角坐标法(坐标测量法):在已知点上安置全站仪,输入已知点坐标,后视另一个已知点,输入坐标值,观测或支站观测新增宗地特征点或界址点,直接获取特征点或界址点坐标值,展绘新增宗地,补测成图。

3地籍图补测方法精度分析

3.1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精度的影响

宗地面积的量算是利用界址点坐标来完成的,则界址点点位中误差对宗地面积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宗地面积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界址点点位中误差的增强而减弱;界址点点位中误差一定时,宗地面积精度随着宗地面积的增强而减弱。

3.2图解勘丈法精度

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最大距离误差不得超过10;激光测距的误差仅由仪器本身的精度决定,而我们使用的喜利得PD系列手持激光测距仪测距0.2m―70m,测量精度±2mm,因此操作误差成为测距的主要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来源于对点误差、倾斜误差,对点误差属偶然误差,倾斜误差与倾角成正比,相对误差=(1-cosA)/ cosA,当倾角3°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700,当倾角1°时,测距相对误差约1/6700,如果测距作业时,保持管水准器气泡居中,测距精度完全可以达到我国现行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3部分解析法精度

由于宗地图中相邻界址已经丈量,虽然存在由解析法和图解法坐标反算出的相邻界址点距离与丈量距离不一致现象,但只要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符合地籍测量规范要求,新增宗地在相邻界址点的控制下,通过平差,其与原宗地界址点间距误差及界址点对相邻地物点关系距离误差将减少,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3.4全站仪直角坐标法精度

在图根控制点引测达到地籍控制测量精度基础上,采用2″级全站仪直角坐标法测量界址点坐标,与地籍碎部测量一样,可以满足地籍测量规范要求。

4优化界址点测量精度的方法

篇2

中图分类号: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041-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划分更加细致,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日常地籍调查作为初始地籍工作的继续和深化,是对初始地籍成果的利用、更新和再检查。通过日常地籍调查,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还可以使地籍成果提高精度、逐步完善。只有做好日常地籍调查工作,对地籍信息进行及时变更,才能更好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运作。

1 日常地籍调查

日常地籍调查是指在完成了初始地籍调查和测量工作之后,为了适应日常地籍测量工作的需要,使地籍数据能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权属、位置、界线、数量、质量及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日常地籍调查主要工作包括日常土地权属调查、日常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处理等工作。

2 日常土地权属调查

日常土地权属调查是指调查人员接受经土地登记人员新审的日常土地登记或设定土地登记申请文件后,对宗地权属状况及界址进行的调查,是依据土地权属变更的形式和内容而进行的。而当前宗地权属权属调查分以下情况: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类型变更、土地使用权转让变更、土地用途变更、土地使用者信息变更、土地他项权利设定登记。

在日常土地权属调查中,应着重核实本宗地及邻宗地指界人的信息。遇到疑难或重大事件时,先做标记,留待以后调查研究处理,有了处理结果再修改地籍资料。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已经寄发指界通知书并通知指界人,但是受到时间、工作等因素制约指界人往往不能同时到场指界确认签字,而是由本宗地指界人单方指界,然后再由本宗指界人联系邻宗地指界人确认签字。所以核对确认邻宗地指界人签字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最好在地籍材料中应加上本宗地指界人对邻宗地指界人签字可靠性的承诺书,这样可以节省不必要的纠纷。

3 日常地籍测量

日常地籍测量是在日常土地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是为确定依法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范围、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理论上来说日常地籍测量时不重新布设控制网,直接使用初始调查测量的控制成果进行测绘。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宗地变更地籍测量时的坐标系和初始地籍调查时的坐标系可能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日常地籍测量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程,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日常地籍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界桩放点测量、绘制宗地图和房地产证书附图、房屋调查、建设工程验线、竣工验收测量等等。

4 日常地籍测量中几种方法

日常地籍测量中主要工作是利用已知的基础资料测量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的测量方法包括解析法和图解法。其中解析法是指采用全站仪、GNSS接收机、钢尺等测量工具,通过全野外数字测量技术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1]。解析界址点的精度如表1。

4.1 全站仪测量法

全站仪是一种集光、电、机为一体的高技术的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界址点坐标可通过全站仪实施,采用直角坐标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等方法测取。不同的解析施测方法要根据不同的作业情况进行选择,比较常用的是全站仪极坐标法:前期需要做控制网,利用测区内2个或2个以上相互通视的控制点(坐标已知)做测站点和后视点分别进行设站和定向,进行界址点测量。全站仪测量已经成熟应用于日常地籍测量,特别是无棱镜全站仪的发明,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作业效率。在无棱镜全站仪精度可靠性的测试中,黄志行等人做过相应的研究[4]。

存在问题:(1)区域控制不方便。对于大面积的地籍测量,必须先做控制测量。由于控制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如果仅用全站仪来做控制,无法完全对准,且边长越长光的折射强度越大,使得导线最终无法完全闭合。(2)导线点多,精度不高。地籍测量,特别是城镇地籍测量中,由于房屋密集,不得不作很多导线点,使得累计误差过大,精度大大降低。

4.2 GNSS-RTK测量方法

GNSS的全称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它是泛指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增强的,如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GNSS定位方法主要有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网络RTK(CORS)定位方法。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NSS测量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而网络RTK(CORS)定位方法是目前GPS测量领域的新技术,是集Internet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和GPS定位技术于一体的定位系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VRS虚拟参考站技术和FKP区域改正参数法技术。这2种技术均是将全网架设的所有基准站的数据发送到1个数据处理中心,经过解算,然后统一发送改正数据给用户,实现实时动态定位。

在地籍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避免了全站仪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测量工作程序。同时又能提高测量的速度,保证了地籍测量工作效率。

存在问题:RTK测量需要接收4颗以上的卫星信号,而日常地籍测量大多在房屋密集、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而所以经常会因信号无法固定而无法施测。

4.3 无棱镜全站仪与RTK结合

当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细部测量时候,往往需要多种测量仪器设备相结合。常用的方法是利用RTK控制点测点模式测定图根界址点,精度要求符合表1,即在已知点上架设基站,流动站GPS采用控制点测点模式采集图根点坐标。图根点选点遵循有利于测图、有利于保存的原则,基本布设视线较开阔的地方,或者房屋密集的地方,以便架设全站仪进行界址点数据采集。这样既不会受视距限制,也不需要象架设许多测站进行测量,速度得到明显提高,故凡符合GNSS-RTK测量条件的界址点,都可以用RTK进行施测,而一些用RTK无法测量或者人工无法到达以及精度受影响较大的地方,如密集的村庄、水塘中的电线杆、开挖线、树林较密等地方用无棱镜全站仪[3]。与常规测绘方法相比,能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省了时问,加快了工程进度。

4.4 图解法

不同于以上野外数据采集方法的是图解法。它是指采用标示界址、绘制宗地草图、说明界址点位和说明权属界线走向邓方式描述实地界址点的位置,由数字摄影测量加密或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扫描数字化的地籍图和地形图上获取界址点坐标和界址点间距的方法[1]。图解界址点的精度如表2。

实际工作中,运用基于AutoCAD开发的WALKFU软件的绘图功能,合理建立坐标系,直接在数字底图上,用图解法获取界址点坐标。

5 工程应用实例

用地复核验收测量属于日常地籍测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竣工验收的重要环节。用地复核验收测量成果供竣工验收和房地产登记使用,同时也用于地形图、地籍图内容的更新。用地复核验收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竣工现状地形图测绘、建筑物与红线关系的测量和房屋竣工调查等。

用地复核验收测量的主要核查内容:是否按批准的范围使用土地;是否符合商品房预售、销售条件;是否改变土地使用性质;是否擅自转让土地使用权(含联营、联建等),是否擅自增加容积率;国土部门认为应检查的其他内容。

作者在对杭州凯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领骏世界大厦)(见图1)进行用地复核验收测量时,以《杭州市区建设项目用地复核验收规定》为作业依据,采用无棱镜全站仪与RTK结合的测量方法,利用杭州市规划局的HZCORS系统,采用网络RTK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碎布测量采用无棱镜全站仪进行。

该项目在完成外业地形测绘及权属调查后,通过计算机用WALKFU软件进行编辑成图,该项目的主要权属依据有:地籍调查界址确认表及宗地草图、地籍调查指界委托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原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项目呈报材料“一书一方案”、杭州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及补充协议、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附件及红线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附件、规划验收合格证、总平面图、标准地名门牌使用证及地名使用批准书等,根据上述材料编制:杭州市建设用地项目竣工复核验收调查勘测技术报告、杭州市建设用地项目竣工复核验收调查勘测成果表,宗地面积计算表(见表3)、宗地内建筑物面积计算、杭州市土地勘测控制测量略图、土地勘测施测纪要、宗地图等一系列成果。

6 结语

城镇日常地籍调查是城镇地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登记的基础与依据。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地籍工作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变更地籍调查的工作流程及实施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希望对城镇日常地籍调查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地籍调查规程(TD T1001-2012)[S].中华人民共和国土资源部,2012.

[2] 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concept,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urban cadastral measurements. Compared the RTK technology with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s in the cadastral measurement, it conducts a study of the apllication of RTK technology in the cadastral measurement.the RTK technology solves the problems of slow progress and low e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cadastral measurement methods.

Key words: RTK technology; urban cadastral measurement; area measurement

中图分类号 : P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地籍测量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用一套快速、精确的城市地籍测量方法来替代传统城市地籍测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军方放开对GPS(全球定位系统)限制,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传统的测量精度, GP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 T K技术(实时动态GPS)在地籍测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简述R T K技术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1、城市地籍测量概念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居民聚居的地方,因此城镇土地的利用情况和权属状况较农村土地有很大差别。如城市的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程度都比农村高,人们生产、生活用的建筑物、构筑物集中于城市,土地价格也比农村高,土地权属也比农村复杂,所以地籍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城镇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城市、建制镇的建成区的土地,以及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工矿企业用地。在地籍的内容、技术方法上,城镇地籍与农村地籍也有很多区别,如城镇地籍对土地的权属、面积、位置与分布的精度要求更高,所以在管理上就要用更大比例尺的地籍图件(1∶500或1∶1 000比例尺),使用的测量方法也必须能满足对权属界址的精度要求。

2、城市地籍测量的原则和方法城市地籍测量和一般测量工作的施测一样,也必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首先进行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对地籍测量来说,通常只对测区建立平面控制,仅在山区和丘陵地区才实施高程控制测量。地籍平面控制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宗地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权属界址等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应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也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首级控制网可以以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的形式布设,也可采用人造卫星定位技术(GPS)测定控制点的坐标。在基本控制网的基础上,再布设地籍图根控制网,以加密控制满足测量界址点的需要。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其目的是测定每宗地的权属界址点位置、形状、面积等基本情况。

地籍细部测量工作的内容如下:(1)土地权属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测定。(2)绘制基本地籍图。(3)面积量算。地籍细部测量在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方面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1)解析法:测区的全部界址点位置是根据实测数据按公式解析计算出其坐标。2)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界址点和街坊内部明显界址点坐标,其余界址点位置依靠勘丈值来确定。3)图解法:不测定界址点坐标,界址点位置全部靠界址点勘丈数据来确定。

3、RTK技术在城市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城市地籍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位置,同时测绘供土地和房产管理部门使用的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和房产图,并量算土地和房屋面积。用常规的测图方法(如用经纬仪、测距仪等)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地物点和地形点在图上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成平面图。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特别是应用R T K新技术,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应用R T K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 及已知数据(如基准站点坐标) 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4颗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这比GPS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事后进行处理来说,其定位效率会大大提高。故R T K技术一出现,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地籍和房地产测量中应用R T 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与房地产图,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精确地获得地籍和房地产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 T 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 T 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GPS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行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 T K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交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 T K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4、结语随着RTK技术的日趋成熟,不仅在城市地籍测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在所有的测量工作中将有替代传统测量方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基余.全球定位系统原理及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137.

篇4

Abstract: In modern life, regardless of architecture or construction, mapping occupied a pivotal posi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use of a few key points in surveying and mapping, to improved helps for the relevant employees.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ale; aerial photography; cadastral survey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测绘在建筑和施工中越来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比例尺地图的汇编、航空摄影测量、地籍测量,这都是测绘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从这三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特点和方法,希望能推动这些方法在测绘中的广泛使用。

一、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编绘

一般将数字比例尺化为分子为1,分母为一个比较大的整数M表示。

M越大,比例尺的值就越小;M越小,比例尺的值就越大,

如数字比例尺1:500>1:1000。

称比例尺为1:500、1:1000、1:2000、1:5000的地形图为大比例尺地形图,

称比例尺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的地形图为中比例尺地形图,

称比例尺为1:20万、1:50万、1:100万的地形图为小比例尺地形图。

我国规定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 、1:50万、1:100万七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地形图的数字比例尺注记在南面图廓外的正中央。

中比例尺地形图系国家的基本地图,由国家专业测绘部门负责测绘,目前均用航空摄影测量(aerial photogrammertry)方法成图,小比例尺地形图一般由中比例尺地图缩小编绘而成。

城市和工程建设一般需要大比例尺地形图,其中比例尺为1:500和1:1000的地形图一般用平板仪、经纬仪或全站仪等测绘;

比例尺为1:2000和1:5000的地形图一般用由1:500或1:1000的地形图缩小编绘而成。

大面积1:500~1:5000的地形图也可以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成图。

图示比例尺绘制在数字比例尺的下方,其作用是便于用分规直接在图上量取直线段的水平距离,同时还可以抵消在图上量取长度时图纸伸缩的影响。

二、航空摄影测量

根据在航空飞行器上拍摄的地面像片获取地面信息,测绘地形图。主要用于测绘1:1000~1:100000各类比例尺的地形图。航摄像片是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资料,是用画幅式航摄机,按照严格的航摄要求摄得的。

理论:航空摄影测量的主题,是将地面的中心投影(航摄像片)变换为正射投影(地形图)。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许多途径来解决。如图解法、光学机械法(亦称模拟法)和解析法等。在每一种方法中还可细分出许多具体方法,而每种具体方法又有其特有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基础性的,带有某些共性,如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像点同地面点的坐标关系式,共线条件方程,像对的相对定向,模型的绝对定向和立体观测原理等。

像片的内方位元素和外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用以确定摄影物镜后节点(像方)同像片间的相关位置。利用它可以恢复摄影时的摄影光线束。内方位元素系指摄影机主距 f和摄影机物镜后节点在像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值(x0,у0)。这些数值通过对航摄机鉴定得出,故内方位元素总是已知的。确定摄影光线束在摄影时的空间位置的数据,叫做像片或摄影的外方位元素。外方位元素有6个数值,包括摄影中心S在某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3个坐标值Xs、Ys、Zs和用来确定摄影光线束在空间方位的3个角定向元素,如、ω、k角。这些外方位元素都是针对着某一个模型坐标系O-XYZ而定义的。模型坐标系的X坐标轴近似地位于摄影的基线方向,Z坐标轴近似地与地面点的高程方向相符。在模型坐标系内所建立的立体模型必须在其后经绝对定向的过程才能取得立体模型的正确方位。

立体观测原理。立体观察的原理是建立人造立体视觉,即将像对上的视差反映为人眼的生理视差后得出的立体视觉。得到人造立体视觉须具备3个条件:①由两个不同位置(一条基线的两端)拍摄同一景物的两张像片;②两只眼睛分别观察像对中的一张像片;③观察时像对上各同名像点的连线要同人的眼睛基线大致平行,而且同名点间的距离一般要小于眼基线(或扩大后的眼基距)。若用两个相同标志分别置于左右像片的同名像点上,则立体观察时就可以看到在立体模型上加入了一个空间的测标。为便于立体观察,可借助于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桥式立体镜和反光立体镜。对于那种利用两个投影器把左右像片的影像同时叠合地投影在一个承影面上的情况,可采用互补色原理或偏振光原理进行立体观察,并用一个具有测标的测绘台量测。

航空摄影测量需要进行内外两方面的工作。

航测内业工作包括:①测图控制点的加密。以前对于平坦地区一般采用辐射三角测量法,对于丘陵地和山地则采用立体测图仪建立单航线模拟的空中三角网,进行控制点的加密工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模拟法空中三角测量逐渐地被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代替(见空中三角测量)。②用各种光学机械仪器测制地形原图。

航测外业工作包括:①像片控制点联测。像片控制点一般是航摄前在地面上布设的标志点,也可选用像片上的明显地物点(如道路交叉点等),用普通测量方法测定其平面坐标和高程。②像片调绘。是图像判读、调查和绘注等工作的总称。在像片上通过判读,用规定的地形图符号绘注地物、地貌等要素;测绘没有影像的和新增的重要地物;注记通过调查所得的地名等。通过像片调绘所得到的像片称为调绘片。调绘工作可分为室内的、野外的和两者相结合的3种方法。③综合法测图。主要是在单张像片或像片图上用平板仪测绘等高线。

从测图方法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航空摄影测量的测图方法主要有3种,即综合法、全能法和分工法(或称微分法)。

航空摄影测量的综合法是摄影测量和平板仪测量相结合的测图方法。地形图上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由像片纠正的方法得出像片图或线划图,地形点高程和等高线则用普通测量方法在野外测定。它适用于平坦地区的大比例尺测图。

航空摄影测量的全能法是根据摄影过程的几何反转原理,置立体像对于立体测图仪内,建立起所摄地面缩小的几何模型,借以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在立体测图仪上安置像片时依据内方位元素,目的是使恢复后的投影光束同摄影光束相似(也可在一定条件下变换投影光束)。由于像对的相对定向过程中并未加入控制点,只利用了像对内在的几何特性,所以建立的几何模型的方位是任意的,模型的比例尺也是近似值,因此必须通过绝对定向才能据以测图。

全能法测图的仪器是立体测图仪。这类仪器形式繁多,根据投影系统的结构可分为3种类型:①建立实际投影光线束的光学投影式的;②从投影中心至像点一方为实际的投影光线,而从投影中心至模型点一方则用方向导杆代替的光学机械投影式的;③用一根贯穿3个万向关节(它们分别代表像点、投影中心和模型点)的方向导杆来代替投影光线的机械投影式的。前两种型式的仪器现已基本淘汰了。立体测图仪的结构均须有投影系统、观测(观察和量测)系统和绘图系统等几个主要部分。使用立体测图仪进行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是通过两个投影器的角运动(少数仪器也有直线移动)和测标架上测标的安置动作来实现的。定向之后,可以通过立体观测,利用仪器上的测标点在地面的立体模型上进行地物和地貌的测绘。有的仪器还可以处理地面摄影的像片,有的可在仪器上作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图仪自1930年问世以来,发展到60年代达到高峰,以后主要是发展仪器设备,例如电子绘图桌、正射投影装置(见正射影像技术)以及坐标记录装置等。电子绘图桌有多种功能,可以自动地做某些内容的绘图工作。

航空摄影测量的分工法是按照平面和高程分求的原则进行测图的一种方法。使用的主要仪器是立体量测仪。它是根据竖直摄影像对,量测左右视差较和在右方像片上勾绘等高线的一种仪器。一个地面点在左、右两张像片上构像点的横坐标 x的差值称左右视差p,而两个地面点的左右视差之差则称之为左右视差较Δp,这个 Δp是该两点的高程差所引起的。在量测左右视差较Δp的过程中,借助仪器上的改正机件,自动改正由摄影外方位元素带来的影响,使之等于理想像对的左右视差或左右视差较;而用高差公式计算高程差;然后用投影转绘仪把在像片上勾绘的等高线以及调绘的地物,进行分带投影转绘成地形图。中国设计制造的X-2型视差测图仪是在立体量测仪的基础上,另加平面改正机件,改进后的仪器,在使用中可把分工法测图中的两个步骤一次解决,从而提高了作业效率。意大利、联邦德国也有类似的仪器。

航空摄影测量的成图方法和仪器正在向着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在这方面解析测图仪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就。

三、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即对土地及有关附属物的权属、位置、数量和利用现状所进行的测量。

应用学科:测绘学(一级学科);工程测量学(二级学科)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按设备手段不同

分为普通测量法(地面法)、航测法和综合法;

按地籍原图的成图方法

分为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按基本图件的可用性,分为地籍修测、补测与全测。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在地籍测量区内,依据国家等级控制点选择若干控制点,逐级测算其平面位置的过程),地籍细部测量(在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测定地籍要素及附属地物的位置,并按确定比例尺标绘在图纸上的测绘工作),地籍原图绘制,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成果的检查与验收。地籍测量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在地籍调查表及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依据。地籍测量的主要成果是基本地籍图,包括分幅铅笔原图和着墨二底图。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及成图比例尺,取决于所测地区地籍要素的复杂程度及经济发展要求。地籍基本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经济繁荣的城镇地区,精度要求较高,宜采用1∶500,独立工矿区和村庄也可采用1∶2000。

总结

测绘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性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如果能够在测绘中,能够全面充分考虑不同比例尺地图的汇编、航空摄影测量、地质测量这些问题,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测绘效率,从而为建筑及施工等做出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测绘技术的开发利用将会使我国测绘方面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建辉、陈景新、罗永贤:《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问题探讨》北京测绘2010(4)

[2] 杨良顺:《应用数字航测技术测绘1: 500地籍图的几个问题探讨》地矿测绘2005, 21(1)

[3]宋育廷:《大比例尺地籍图的航测绘制方法研究》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010(4)

篇5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93-01

1、测绘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以及政府逐渐把土地及空间的位置的应用于开发放在其工作的重要的位置上,这也使得对工程项目的测绘工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尤其是表现在对工程测绘的测量精准度的要求之上,这使得工程测量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性增大。对于工程的测量学科而言,其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其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是息息相关的,而且与社会的生产实践也是紧密相结合的,而这也是测绘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而随着当前我国的传统测绘技术向现代化的测绘技术转化,因此对当前我国工程的测绘技术的分析探讨也是对寻求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重要过程,不仅如此,这对国家社会而言,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GPS、RTK的测量技术

GPS、RTK测量技术是建立在载波相位观测值基础上的实时动态定位系统,文章就利用这项新技术在地形和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供同行参考。地形测图是为城市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和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地籍测量是精确测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的位置,同时测绘供土地管理部门使用的大比例尺的地籍平面图,并量算土地面积。用常规的测图方法(如用经纬仪、测距仪等)通常是先布设控制网点,这种控制网一般是在国家高等级控制网点的基础上加密次级控制网点。最后依据加密的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测定地物点和地形点在图上的位置,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符号绘制成平面图。GPS新技术的出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特别是应用RTK新技术,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测绘成电子地图,然后通过计算机和绘图仪、打印机输出各种比例尺的图件。应用RTK技术进行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如伪距或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如基准站点坐标)实时传输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站快速求解整周模糊度,在观测到四颗卫星后,可以实时地求解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这比GPS静态、快速静态定位需要事后进行处理来说,其定位效率会大大提高。故RTK技术一出现,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立刻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首先,就其测量方法而言,RTK 测量就是利用流动站GPS接收机对GPS卫星进行观测,而采集其相应的信息,与此同时,GPS接收机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所发射的信号,而进行处理得到基准站测量数据,接着,GPS 接收机利用0TF(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的技术将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而求解得到整周的模糊度,最后就能够得出其厘米级的精度流动站的位置么人得到测绘中所需的数据。

3、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和测量中应用RTK技术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并能达到要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精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应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测量中,RTK技术可实时地测定界桩位置,确定土地使用界限范围、计算用地面积。利用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是坐标的直接放样,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Ps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直接计算并进性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放样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在土地利用动态检测中,也可利用RTK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检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用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通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应用RTK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检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4、工程测量内的新型测绘技术

工程图的测绘和大比例尺地图绘制是工程测量的核心任务内容。传统的成图过程需要进行艰难的户外数据收集、室内的数据处理以及绘图完善。制图的过程难度大、周期长,很难适应现代工程的建设需求。在建筑工程发展的促进下,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还有GEO制图软件的产生与发展,使工程测绘完成了自传统制图至数字化测绘制图的革新。当前,数字化的测绘技术业已全面应用到城市的大比例地形图、基本图、地籍图等给绘制工作中来。软盘、纸图,还有其它种类的数据储存载体都为数据库建设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当前已经投入使用而且有良好反应的数字测图技术主要有下面几类:

4.1 在户外进行数据收集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站仪,用于绘制草图以及编码的工作,并把数据测量结果储存到设备的内存中。接下来的数据处理可以通过与之相配套的仪器与软件进行数据的读取工作,并根据外部作业草图完成图形的后期编辑。同时外业数据采集得来的地形图能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接。

4.2 把电子平板便携机与全站仪进行搭配。这样进行数据采集时可以不需要编码,而直接进入到电子平板制图过程,并且实现现场化编辑修改。用电子平板实施测绘来代替常规测绘,优势是更加直观和方便修改。再者,便携机的移动操作可以实现实时显示新转换的测点数据,图形的编辑以及成图的质量都能得到较好较有力的保障。

5、结束语

总之,对工程测绘技术而言,其只会越来的越精准越现代化。而且从当前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程度以及科学性而言,现代的工程测量工作的发展趋势必然首要的就是测量工程的内外作业一体,使得整体工作更加协调。其次就是测绘过程中的测量的数据获取以及其处理的自动化,也就是依靠当前的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其三,那就是测绘过程中依靠技术对其测量的控制系统行为的智能化。其四,测绘得出的测量成果以及测绘产品的数字化和测绘过程中的测量信息的管理可视化以及测绘得出的测量信息共享形式以及传播形式的网络化。而以上就是当前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样的,这也是测绘技术的现代化和准确性的必然发展趋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