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畜牧业市场规模

畜牧业市场规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畜牧业市场规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畜牧业市场规模

篇1

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内容。特别是市场经济多元化,经济结构也会多样化,农业领域中的畜牧养殖业更为复杂,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经营环节,都会因此而存在风险。为了降低畜牧养殖的风险,使专业户获得更高的利益,就要对畜牧养殖中风险种类充分认识,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确保畜牧养殖业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1畜牧养殖中的风险种类

在农业领域中,畜牧养殖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源于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畜牧养殖户在经济上受到一定的损失。由于影响因素不同,使得畜牧养殖所面临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和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1.1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

畜牧养殖的自然风险,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这种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且对畜牧养殖业会产生直接影响,直接关乎到养殖专业户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如果气候环境不适合禽畜生长,就会导致禽畜的健康状况不佳,必然会致使禽畜大量死亡[1]。所以,气候环境是畜牧养殖的重要风险因素。不同的季节,自然环境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环境影响的结果。养殖专业户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就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分析气候环境特点,从养殖经验出发制定出应对措置,以避免气候环境对畜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经济利益不会受损。

1.2畜牧养殖的市场风险

畜牧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就需要畜牧养殖专业户能够直面市场环境,对于市场多元化的运行状态充分掌握。由于畜牧养殖市场是变化无常的,就必然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风险。中国的畜牧业市场规模化发展,畜牧业要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在产业化经营的同时,还要对市场风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1.3畜牧养殖的技术风险

中国的畜牧养殖业正科学化发展。部分畜牧养殖专业户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依赖性,放弃了养殖的自主性,就必然会面临技术风险,也会因此造成经济损失。1.3.1畜禽抗病疫苗使用中所存在的风险畜牧养殖在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由于产品在生产、市场和消费等环节中频繁流通,对于禽畜的各种疾病往往就会采用疫苗的方法加以预防。但是,这并不能降低禽畜疾病的发病率,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1.3.2畜禽品种选择中所存在的风险

选择畜禽品种的时候,如果选择不当,同样会给养殖专业户造成经济损失。如果所引进的畜禽品种优良,畜禽就会健康成长,生产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3畜禽饲料所存在的安全性风险

畜牧养殖业中,饲养管理是保证畜禽产量的关键,饲料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近年来,中国的饲料管理更加严格,保证了饲料的质量。但是,在饲料市场中依然会存在假冒产品以及质量不过关的产品[2]。这些饲料如果用于喂养畜禽,就必然会对畜禽造成不良影响。可见,饲料质量是否安全可靠是保证畜牧养殖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是农业大国,畜牧养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史发展。多数的养殖专业户实施了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养殖管理上依然持有传统的关键,导致畜牧养殖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科技成分很高的养殖技术没有得到发挥,使得畜牧养殖业面临诸多的风险。

2畜牧养殖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策略

2.1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畜牧养殖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的。畜牧养殖专业户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要采取规避各种风险的措施,特别是在生产经营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出风险预防措施,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风险和利用往往是并存的。养殖专业户在考虑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风险对生产经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管理措施[3]。所以,将风险管理意识树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畜牧养殖专业户只有对风险予以正确认识,才能够从畜牧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将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出来。

2.2畜牧养殖专业户要有能力对风险准确评估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中,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养殖专业户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风险管理中,要对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对畜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估,客观地认识潜在的风险。在分析风险的过程中,要求思路清晰,头脑清醒,对生产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4]。对畜牧市场的信息要多方了解,才能够提高风险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2.3政府要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

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还要针对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以使得相关政策更为完善。在畜牧养殖中,个体农户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从政策角度对畜牧养殖专业户提供保障,不仅维护了畜牧养殖专业户的利用,而且还有助于促进畜牧养殖业更好地发展。此外,政府还要针对畜牧养殖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让畜牧养殖专业户及时地了解政策,以制定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畜牧养殖业实施产业化经营,使得养殖规模扩大,同时也需要面临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力,最大程度地保证养殖专业户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作者:沈牡鸿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宋瑞梅.临潭县扁都乡草地管理对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4,5(15):42—43.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06-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上升趋势,畜牧业的现代化需要大批畜牧业实用技术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据此设计出有效的对策。

1.畜牧兽医专业前景广阔,人才紧缺

1.1国家重视。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的强盛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农村三大出路之一。发展畜牧业,可以带动加工业,促进种植业,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1.2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发展畜牧业,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日益增加的需要,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保障畜产品安全卫生,需要大量的具备动物科学的实用性人才。同时,宠物饲养越来越流行,平均每年按30%的比例增长。

1.3加入世贸组织,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的牛肉、羊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价格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农村劳动力闲置较多,相对便宜,肉鸡等畜产品的分割和加工具有明显的优势,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1.4畜禽疾病千变万化,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畜牧技术发展很快,说到底,只有经过动物科学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和疾病发生、诊治的机理,以稳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应对多变的疾病对技术的需求。

1.5畜产品和人类健康息息相关,行业管理要求掌握专业知识。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的残留,危害人民健康,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兽药、饲料的生产和经营已进行行业管理,下一步将和医院一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不具备动物科学专业知识,不能从事这个职业。抓住机遇,争取主动,早学习,早受益。

1.6好就业。学好畜牧兽医专业技术,可以到兽药、饲料企业去担任工厂技术人员或者担任市场部技术指导,可以到规模养殖厂当技术负责人,可以自己搞养殖,可以自办兽药、饲料门市部、兽医门诊、宠物医院,自己当老板。学畜牧兽医不愁就业,不愁没饭吃,冷门不冷,就业率高。

2.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现状

本科院校毕业生找工作时不愿下基层;大专生理论可以,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同样也不想下基层;中专生虽然要求条件相对较低,但动手能力较差;大部分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很少(甚至就没有)进行实践教学。这就是说,无论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大专层次的教育还是中专层次的教育,目前都难以培养出满足农村地区现实需要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人才。

3.设计合理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寻求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新出路

3.1优化师资组合,加强教师专业培养。教育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强硬的专业教师队伍,那只是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和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可相互提高;第二,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学习;第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专业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专业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

3.2设计合理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理念: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畜牧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禽类生产知识与技能需求为目标,秉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密切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地方特色,以学生来源和就业方向的地域性为重要参考点,归纳"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

开设课程:畜禽解剖学与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病理学、兽医诊断学、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饲料营养、畜禽生产(养鸡、养猪、养牛、养羊、养兔、特种养殖)、犬猫疾病学、宠物营养学、宠物美容基础、宠物临床实践操作等。

3.3严把教学关,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教学质量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生命线,根据专业特点,按顺序、按季节安排教学计划,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意愿,学习基础好的可主攻兽医,学习基础差的可主攻养殖。在学习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在实践操作中要及时纠正示范,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与学生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成才,必先成人,所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当今社会中食品、药品方面的热点问题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明白畜牧业在我国实现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同时,要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专业的学生招进来,保证培养出高素质、能动手的畜牧兽医人才。

3.4开门办学,走向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门诊窗口接触医疗实践,对群众带来的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注射,兽医教师带学生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另一方面,每年应定期到种猪场、饲养场和兽医站实习,不定期带学生参观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以练代养,实习与人才供养互助。

篇3

2007年全市畜牧业总收入达到22.8亿元,较上年增长10.4%,主要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肉类产量3.34万吨,较上年增长33.1%;蛋类产量3.15万吨,同比增长9.2%,奶类产量8.58万吨,同比持平。全市畜牧业持续稳定增长。畜牧生产也出现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一)生猪产销两旺,养殖规模、效益同步大幅高速增长。受2006年生猪市场低靡、生猪疫情及2007年以来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使生猪价格一路走高,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目前,活猪价格16.4元/公斤以上、仔猪21元/公斤、猪肉价格在28.8元/公斤以上。我市由于生猪疫情控制措施得力,没有出现重大疫情,2006年生猪生产发展平稳,市场形势好转后,生产发展迅速,2007年全市存栏量达到29.2万头,同比增长21.7%,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130.4%,新增纯收入4396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能繁母猪存养量2.95万头,同比增长12.17%,为我市生猪生产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二)奶牛养殖业稳定发展。乳业龙头嘉盛乳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市奶牛养殖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加之奶业市场好转,原料奶价格上升,由年初的1.9元/公斤上升到2.8元/公斤。由于连续几年的品种改良,奶牛质量不断提高,使奶牛养殖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保证了我市奶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2007奶牛全市奶牛村养量达到2.05头,同比增长0.5%。

(三)家禽业发展态势良好。鸡蛋、肉鸡价格双双上扬,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6.4%、13.9%,带动养禽业快速发展,全市家禽存养量达到327.1万只,同比增长5.2%。桃园、淼海两个无公害认证企业蛋鸡存养量双双突破30万只,成为威海市最大的两个蛋鸡养殖场,使我市养禽规模养殖比重到96.3%。

(四)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在调整中平稳过渡。2007年全市特种毛皮动物存养量达到650万只,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6.1%,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是我市最大的畜牧养殖项目,在畜牧生产中处于重要位置。但由于气候变暖,我们传统的东欧市场消费结构发生变化,逐步由低档皮向中高档皮转变,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对我市特种毛皮动物养殖业造成冲击。2007年种兽存养量下降为100多万只,同比下降30%,但仍然是我市畜牧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将在抓品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力求新的突破。

二、畜牧工作情况

2007年我们坚持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一)抓畜牧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把标准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强化服务、争取项目等各项措施和途径,从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改良、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推进畜牧标准化进程,累计争取国家、省标准化建设资金329万元,使我市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抓了鲍村奶牛场、崂山养猪场、金曲家养猪场等7个标准化规模养殖改造项目建设和基层标准化兽医站基本设施项目建设,争取国家、省无偿资金215万元。通过标准化改造项目建设,为全市畜牧标准化工作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畜禽良种改良方面,重点抓了四项工作,一是组织实施国家良种奶牛改良项目,争取国家资金40万元,免费为奶牛养殖场户提供优质精管20000支,建立了15个奶牛人工配种站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奶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有效提高了我市奶牛品质。二是加大生猪良种化工作。充分利用我市环山种猪场的优势,大力推广“洋三元”杂交技术,组织实施省生猪人工配种站项目,争取省投资10万元,建成我市第一个生猪配种站,使我市生猪良种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强特种毛皮动物的良种改良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殖户的良种意识,大力推广靖海渔业公司引进的美国金箔尔水貂,共推广原种及杂交品种30多万只,使水貂良种改良面达到40%。联系东北、潍坊等地种狐狸养殖场20多家,在我市建立人工配种点,使全市狐狸的杂交改良面达到46%,优化和改善了我市特种毛皮动物的品种结构,对提高我市特种毛皮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生产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四是积极引进烟台益生种畜禽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上庄、大疃新建两座肉食鸡种鸡饲养孵化场,使该公司在我市的种鸡场达到3家,新增孵化设施,生产能力达到12万套,为我市肉鸡产业化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强化科普宣传,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深入乡村集市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普活动,2007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次,培训3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多份。全面开展“畜牧科技人员联系千场万户活动”,全系统108名技术人员联系养殖场410个、养殖户3600个,定期上门服务,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交流传递相关信息。通过以上两项活动,促进口蹄疫、禽流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布鲁氏杆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奶牛疾病综合防治、畜禽科学饲养、人工配种、饲料青贮、种草养畜、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畜牧生产水平和竞争能力提到重要作用。

(二)抓行政执法,全面提升动物食品卫生安全水平一是防疫执法。2007年国家规定重点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由过去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2种增加到4种,新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鸡新城疫,防控任务重,疫情形势更加复杂,为此,我们加大工作力度,在总结以往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五位一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管理体系。消毒打基础。坚持季节性消毒与日常性消毒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消毒灭源。2007年春秋防疫全市组建消毒队16支、857人,负责养殖环境和重点部位的消毒工作,使用消毒剂16吨,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免疫抓关键。免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键,我们把落实责任,抓好落实作为第一抓手,实行行政、业务双轨责任制,使免疫工作做到层层有人管、环环有人抓、事事有人做,真正实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检疫作保障。在检疫监督环节明确检疫人员的职责,严格做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监督“三到位”。在经营流通环节落实生产销售单位的责任,通过联合执法,加强监督检查,严防非检疫产品进入市场。检测看效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免疫检测和采样工作制度,全市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检查小组,适时对全市规模饲养场和散养户进行抽样检测,对检测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进行补充免疫。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防疫督导、免疫档案管理和疫苗管理制度。成立督导小组,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划片督导防控工作。实行市局和基层站上下、形式、内容、管理技术四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推行收取押金回收疫苗包装的做法,有效控制了疫苗浪费现象。二是抓兽药管理执法。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新的《兽药管理条例》,提高了政务公开水平,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今年兽药经营企业换证30家。另一方面,加大兽药管理力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密结合畜产品质量安全大检查活动,在贯彻落实好新的《兽药管理条例》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宣传、加强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管理,加大兽药监督管理执行力度,先后查处违法兽药经营案件10起,立案查处8起,结案7起,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起,严厉打击了各种非法生产经营兽药及假冒伪劣兽药行为。三是抓饲料管理执法。举办全市饲料生产企业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协助省畜牧办公室对部分申办《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合格证》的鱼粉生产企业进行审核验收,截止目前,全市共有32个鱼粉生产企业取得《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合格证》,还有20多家鱼粉企业正在申报之中。通过申办《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合格证》,使我市鱼粉生产加工企业逐步走上规范化、可持续发展之路,“*鱼粉”成为全国饲料行业的知名品牌。

(三)抓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能把集体、个体及其他各种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起来,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对接,抵御市场风险,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也是畜牧产业化运作的有效组织载体。我们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独特作用,大力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一是组织召开畜牧合作组织工作会议。今年6月份,组织召开全市畜牧合作组织工作会议,提高广大养殖业主对发展畜牧合作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7-9月份先后组织相关人员到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好的烟台、潍坊等地市参观学习,学到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了畜牧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三是组织培训班。为加快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知识的普及,促进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先后共举办3次畜牧合作经济组织讲座和培训班。四是积极促生畜牧合作组织。在组建兔业、鹿野协会基础上,9月份指导组建了*市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合作社,11月份筹建了俚岛镇奶牛合作社,崂山街道的生猪合作社、崖西镇奶牛合作社等畜牧合作组织都在积极筹建之中。畜牧合作经济组织有效避免了生产和市场脱节,减少生产发展的盲目性,减少供求矛盾,使调控畜牧业找到抓手,更好行使指导调控职能,同时使畜牧养殖的组织方式得到转变,为实现标准化饲养夯实了基础。

(四)党建工作情况。一是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制定《畜牧局新农村建设方案》,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积极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一方面招商“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为邢格庄村建立稳定的增收项目;另一方面投资2.5万元用于邢格庄村安装路灯、进行村街村路整修改建、添置办公桌椅等;另外,结合“亲情手拉手”活动,领导干部每人都为联亲对象送去1000元养殖扶持资金。同时还为一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联系就读学校,并与学校沟通,为其免去学费,而且还给予500元的资助。为所联系的大鱼岛完小送去12台电脑,价值4万多元;踊跃参与社会救助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个人慈善捐款4.5万余元、包村扶贫捐款1.3万余元,各站集体捐款4.1万余元,全部款项均用到为困难企业职工送温暖、支援灾区建设、包村扶贫、联系薄弱学校、植树造林等工作中去。二是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强行风建设。落实“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组织建设,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要求,组织干部职工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照镜子”、“亮底子”、“挖根子”,认真自查并纠正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争创和谐机关、党风党纪法律法规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年”活动、推动畜牧保险业务开展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行政务公开,落实工作制度,严格办事纪律,接受社会监督,提升畜牧系统的社会形象。

四、2008年畜牧工作打算尽管我市畜牧业总的发展态势较好,但在实际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畜牧生产科技含量低,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缺乏有效保障。二是产业化程度较低,缺少相应的加工企业,毛皮的营销与国际市场也缺乏对接,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四是畜禽品种质量与畜牧业发达县市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工作计划如下:

篇4

1.1.1粮食生产总量平衡近年来,晋城市玉米、小麦、杂粮等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22.11万hm2以上,随着作物品种不断优化及种植技术推广,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近年来稳定在7.5亿kg以上,确保了粮食自给有余,实现了粮食生产总量平衡。

1.1.2六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晋城市围绕经济发展规划总体目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3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数量近年来晋城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农产品品牌,全市43家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23个,国家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国家地理产品保护标志4个。

1.1.4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000余个,合作社涵盖了晋城市六大特色农业产业,覆盖了60%的行政村,入社农户4.6万户,入社社员收入比未入社农民高出20%。

1.1.5政策扶持推动力初步显现近年来晋城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畜牧业、蔬菜产业扶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和从事养殖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1.2主要特点

1.2.1小而全虽然晋城市产业规模较小,但农作物种类繁多,各种五谷杂粮、各类干鲜果品、蔬菜、蚕桑、食用菌以及多种中草药遍布全市。

1.2.2少而优各类农产品数量虽少,但品质优。境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适中。年均气温11.5℃,日平均气温≥0℃的积温一般在3368℃~4471℃,无霜期185d左右,年均降水量达600~650mm。森林覆盖率达35.7%。

1.2.3稀而特晋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到87%,昼夜温差大,独特多样的小气候,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品质独特的稀有农产品。比如泽州县巴公大葱、泽州红山楂、鲁村小米;高平大黄梨、王报红萝卜;阳城山茱萸、阳城蚕茧;陵川“五花芯”党参、大红袍花椒、黑木耳,沁水七须黄花菜、蜂蜜、端氏紫皮蒜等。

2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发展现状

2.1.1粮食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资价格高位持续攀升,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粮食总产量供求紧平衡,细粮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

2.1.2六大特色产业畜牧业开放程度低,外向型发展偏差;蚕桑业龙头企业不强,对产业发展牵引能力弱,科技型人才缺乏;蔬菜产业种植零散,市场规模小,水资源缺乏,技术人员不足;干鲜果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小杂粮产业种植投入少,种植效益低;中药材产业科研投入少,加工规模小,服务体系不完善。

2.1.3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不够,发展规模偏小,带动辐射的范围小,市场竞争能力比较弱,管理不太规范。

2.1.4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投资主体和融资手段单一。

2.2原因分析

2.2.1客观上受限制晋城所处山丘地区,人均耕地少,耕作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利于形成规模的种植基地。

2.2.2主观上有差距对农业产业化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统一的、有力的、连续的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机制还不够健全。

3晋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

3.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型的产业化经营基地,大力发展以种养业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集团,创优粮食产业化的发展环境。

3.2强化农业培训,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依托畜牧、蚕桑、蔬菜、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培训,提高服务功能,致力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带动农民增收的地标性农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3加强特色农业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 S826.92 ;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43

羊养殖从最初的散养,发展到当前小规模养殖,不仅给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推进力,也为广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虽然甘洛县羊适度规模养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认清现状,发现问题,面对羊适度规模养殖项目大办、特办的局面冷静对待,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1 当前羊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选择方面

要想实现规模化养羊的高收益,就必须对羊的品种进行认真选择。因为羊的品种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在饲养过程中的饲草消耗、饲养周期以及羊的生产性能等。但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在实际羊规模养殖过程中,阿嘎乡养殖户对羊品种重视程度不高,基本还是本地传统的羊品种,未引进良种羊品种。

1.2 饲料方面

羊适度规模养殖最基础因素就是饲料,饲料直接决定了养殖的成败。在养殖成本方面,饲料的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在饲料配比方面,科学配比的饲料喂养羊,使羊患病率低、产肉量高,也就是料肉比高。但在实际养殖中,阿嘎乡养户对饲料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一味的完全放养,没有饲料添加,完全依靠天然草料。

1.3 环境方面

羊养殖环境也十分重要,当前羊规模化饲养主要以放养为主,部分圈舍有配套的消毒、清扫设备。但是投资规模小、年代久远的养殖圈舍没有这样的设备,环境问题就成为羊适度规模养殖的一大隐患。如果环境过于恶劣,卫生较差且多发寄生虫病,那么将会严重影响羊只的生长发育。在羊的粪便及尿液当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腐败发酵后将产生大量气体且恶臭难闻,对羊的呼吸道以及眼黏膜都具有刺激性。同时还有许多病原微生物以及寄生虫、虫卵广泛在土壤中繁殖,扩大传染源。使羊患病几率增加,产量降低。

1.4 疾控方面

对于适度规模养殖的养殖场,一旦有疫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必然的,甚至是灭顶之灾也不无可能。当前在一些适度规模养殖的养殖场中,仍然存在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防疫工作的疏忽与轻视,在管理上也十分松懈,抱有侥幸心理。对于这种防疫观念淡薄的养殖场,极易发生由于疫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2 羊适度规模养殖问题的解决措施

2.1优化选育

要想使羊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应当在目前的种群繁殖基础上,提高对于种公畜的选育标准,对于一些优良的品种进行及时的选育以及杂交改良。可以采用异地互换、群间互换的方式来进行选育种公羊,进而来提纯扶壮、扩大繁育群。另外,为了提高羊群的整体质量,还应适当地引进优良品种,通过杂交改良等方式使羔羊的受胎率提高,同时增加初生重,减少个体差异。

2.2 科学饲养

必须要有专业的畜牧人才进行圈舍的规模化管理。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羊需要的饲料及营养都有较大差异,而且喂养的频率与喂养量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要有专人负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理配合饲草、饲料进行舍饲,同时采用放牧补饲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羊采食特点,采用“先生后熟、先紧后松、一日三饱”的饲养策略,保证每天两次饮水。

第二,羊结构要科学。逐步淘汰年老体弱的羊,保证羊结构保持幼年羊占20%左右,壮年羊占70%左右,另外10%则为出栏羊。一般来说,母羊比例占65%左右,能够繁殖的母羊占其中50%左右。保持这样的比重,出栏率高,经济效益好。

第三,加强培育。在母羊怀孕及哺乳期,要给予更为精心的照料。在饲料中补充盐,骨粉和磷酸氢钙,一般一日补充两次,配以优质精饲料。幼崽出生后半个月左右,开始给幼崽喂养精饲草和饲料。

总之对于羊群的规范管理和科学饲养,才能使羊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得到下降。

2.2.1 改善环境 保持养殖场良好的卫生环境,重视圈舍的日常卫生管理。养殖户要对圈舍进行定时的清洁与检查,同时周边环境也不容忽视。一旦环境脏乱,就容易使蚊蝇滋生,微生物大量繁殖。环境的污染也会间接地污染到牲畜的草料与饮水,容易引发动物疫病。所以改善养殖场的环境,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保证饮食器皿的清洁都是十分重要的。每天对圈舍进行打扫,每天清洗喂料槽和水槽。对圈舍温度的控制也是羊适度规模养殖的重要问题,在冬季寒冷天气,要注意圈舍的保暖工作,有条件的圈舍可以安装水暖暖气。在炎热的夏季应当把重点放在圈舍的防暑降温方面,保证羊的饮水量以及食水容器的卫生,有条件的圈舍可以安装喷淋系统用以圈舍降温。

2.2.2 加强卫生防疫 由于流通渠道的增加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畜疫病也越来越多,其给畜牧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要想使羊的适度规模养殖能够继续发展,加强防疫体系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羊的一些具体情况,为羊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并长期坚持下去。要保证疫苗的质量,加强疫苗管理,杜绝羊疫病的发生流行。同时做好卫生监管工作,定期驱虫防疫,做好粪便处理,消除感染源。改善养殖环境,对于一些生病的羊要及时隔离并治疗。严格进行饲料管理,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羊的适度规模养殖收益,必须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品种的选择、饲料的搭配、饲养的管理等方面,都应加强。只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提升羊养殖的经济收益,使畜牧养殖业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据周立明介绍,东南亚各国的水产、畜牧业养殖水平低下,所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开发拓展东南亚市场,该地区是鱼米之乡,正好为我公司生产的鱼用生殖激素提供一个很好的市场空间。目前,东南亚业务占公司海外业务的70%以上。其中,越南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公司产品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市场也有部分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很多国家在近代曾沦为法属殖民地,其现在通行的一些技术标准的认定,仍采用欧洲标准。因此,进入东盟市场也并非易事。

对此,周立明说,“首先要做到技术过硬,产品过硬。”据介绍,宁波三生以研发为基础,集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鱼、兽用生殖激素的生产,并有中山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两个研发基地,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8位高级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公司多次参与过农业部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包括国家863、农业攻关等多个项目。在兽药产品领域,全国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亿左右,宁波三生占据约25%。

周立明董事长介绍说:“公司研发了国家二、三类新兽药共5个,占我国研发的鱼、兽用生殖激素类新药的四分之三。在国内鱼用生殖激素产品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兽用生殖激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早在2003年,我们的冻干粉针制剂车间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兽药GMP认证,是全国首个“非最终灭菌无菌冻干粉针剂”GMP车间。在水产养殖领域,宁波三生的业务占全国市场的80%。目前,每年通过使用我公司产品生产的鱼苗达到上万亿尾规模。在国际市场上,我们在鱼用产品领域已经进入东南亚市场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还需进一步扩大。”

据周董事长介绍,早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成立之前,他们就捷足先登。由于较早地开发拓展了东南亚市场,并长期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东盟国家对我公司生产的产品认可度较高。我们通过多次在越南等国举办技术讲座及技术服务,进一步引导了当地用户的生殖激素使用,提高了当地的繁殖技术水平,从而树立我们品牌的美誉度。”他补充道。

苦,遭遇诸多外部打击

甜,但这并不意味其一帆风顺。

据了解,其也面临很多来自外部的困难。周立明告诉记者,“我们在国内取得的产品批文、批号等,在东南亚国家并不通用。如果要拓展某个东南亚国家的市场,需花大量的精力、财力取得当地的批准文号,并且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以越南为例,渔业领域没有相关国标,若要合法销售,就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少则一至两年,耗费大量时间,同时还要找到合适的试验场地,又增加了成本。而申请一个批号所需的费用更是高达30~50万人民币,让企业不堪重负。”周立明感慨道,“与当地厂家的市场地位相比,我们处于劣势。例如,在越南市场,越南农业部对该国的生产厂家每一盒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补贴20元人民币左右。而我们无法从越南农业部或我国农业部获得任何补贴,为维持市场份额,只能薄利或微亏销售产品。”

此外,汇率变动剧烈,也给宁波三生这类高新技术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销售带来很大困难。以越南为例,2006年,人民币对越盾的汇率为1:2000,而2011年2月份,人民币对越盾的实际汇率为1:3360。由于其销售与越南客户长期用越盾结算。这导致公司产品在越南的竞争力下降的同时,也给销售商带来较大的风险。

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十大产业”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造都市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全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产业

结合实际,重点扶持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经果林、红豆杉产业发展。

二、扶持对象

在全区范围内实施连片规模化生产(加工)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承包大户和个体农户。

三、发展计划和目标

从2013年起至2015期间,重点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如下:

(一)蔬菜产业:在抓好已有1.2万亩商品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000亩。2015年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达2万亩,即xx镇6000亩,xx镇5500亩,xx镇5000亩,xx乡1000亩,xx乡1500亩,xx街道、xx街道及xx街道共1000亩。

(二)马铃薯产业:稳定现有的1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种植,并逐步扩大马铃薯高产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每年实施10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脱毒马铃薯推广种植达到90%,马铃薯产高示范商品基地建设面积达到4万亩。

(三)畜牧产业:以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导产业,调整养殖结构,以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促进养殖规模化;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养殖标准化;以加工为突破口,延长产业链,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现有规模养殖场,引导扶持每年新增1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2个万羽标准化肉鸡或蛋鸡养殖场;建成肉猪加工厂和禽类加工厂各1个,全区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60%。

(四)经果林产业:每年新增经果林种植20000亩,其中核桃种植15000亩,葡萄种植3000亩,其它水果2000亩。

(五)红豆杉产业:每年新增红豆杉种植5000亩,建设红豆杉产业示范园2000亩。

通过2013至2015年的发展,养殖业方面:全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达10个,万羽标准化肉(蛋)鸡养殖场达20个,年出栏生猪30万头,年出栏家禽300万羽,年产蛋5000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5%以上。种植业方面:全区蔬菜种植10万亩,其中商品蔬菜基地(常年)达3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 建成经果林基地10万亩,其中核桃基地8万亩;葡萄基地1万亩,其它水果基地1万亩,建成红豆杉基地3万亩。全区农业产业发展达到“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经济效益高、农民增收快”的目标。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

1、从2013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以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并将上级投入的产业发展资金、区级支农资金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相结合,统筹支配,补助标准如下:

(1)蔬菜产业:新建3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常年),对基地内所必须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全额补贴;新建10栋以上连片标准钢架大棚,每栋补助3000元;新增50亩以上连片商品蔬菜基地种植(常年),实行连续三年补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对原有100亩以上成规模的蔬菜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00元补助;流转土地100亩以上种植蔬菜(常年),每亩每年补助土地流转费100元。

(2)马铃薯产业:每年新增4000亩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并对每年实施的马铃薯核心高产示范基地,每亩每年补助100元。

(3)畜牧产业:新建成年出栏1000—1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15万元;年出栏2000—2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20万元;年出栏3000—4999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投资30万元;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每个补助50万元;对新建成规模达到年出栏商品肉鸡5—10万只或年产蛋300—600吨的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10万元;对年出栏商品肉鸡10万只或年产蛋600吨以上的新建肉(蛋)鸡养殖场,每个补助20万元。年出栏300头以上肥猪的养殖场,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50元;肉禽常年存栏3000只以上,年出栏100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0.5元;蛋禽常年存栏2000羽以上,按实际产蛋量每吨补助100元;牛常年存栏100头以上,年出栏100头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头补助80元;羊常年存栏100只以上,出栏100只以上,按实际出栏量每只补助50元;提高村级防疫员补助,每人每月报酬提为500元,由区、乡(镇)财政各承担50%,由乡(镇)管理发放;对引进的良种畜禽进行补贴,对新引进纯种公猪每头补助800元,纯种母猪每头补助500元,二元母猪每头补助300元;扶持畜禽加工厂建设,按照招商引资优惠条件,引入企业投资建设,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跟踪服务,带动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4)经果林产业: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核桃每亩补助3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元;葡萄每亩补助18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400元;其它水果每亩补助4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2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100元。

(5)红豆杉产业:中心城区可视范围内退耕山头,由政府统一支付土地流转金,无偿提供给企业种植,种植成本及管护工作由企业负担,种植受益归企业所有。中心城区以外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2000元,补助分三年拨付,第一年拨付1000元,第二年和第三年分别拨付500元。

2、凡当年评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建设交易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并达到国家、省、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给予10万元、8万元、5万元奖励;当年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名牌商标、专利的企业(业主),给予申报费用50%资金补助。

3、鼓励金融单位积极向扶持对象投放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对于扶持对象为发展产业而申请的金融贷款,可给予部分财政贴息。

4、本补助标准为基本标准,随着财政增收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上级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可适当调增补助标准。上级有专项资金补助的产业,参照本意见执行。对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效益好的在本标准外可另行给予奖励性补助。

5、区财政每年按照发展计划划拨扶持资金,若当年产业建设规模超出发展计划,超出部分所需扶持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兑现。

(二)税收优惠                                        

1、龙头企业养殖和农林牧产品初级加工的,经税务部门核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2、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的所得,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上述受风、水、火、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种、养、加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对农技推广、农业科研所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所得税。

3、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业企业销售企业自产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种子、种苗免征增值税。

4、对农业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三)优化环境

1、对在区内投资兴办种植、养殖项目设施用地的,由国土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企业,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的有关优惠政策。

2、相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申报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绿色产品产地认证和省级以上名牌认证和商标、专利。

3、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凡需在区外进行参展、产品认证、媒体宣传及产品促销等活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区有关部门套大力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4、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科研项目,经信、科技等部门要积极帮助申报科技技改资金。

5、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用电用水,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生产需电力扩容和用水的,水利、电力部门要优先安排。

6、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户的减负工作,并积极帮助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企业,区委区政府将予以表彰。

(四)技术保障

1、区委区政府每年将适时采取“走出去学习、引进来培训、区内交流讨论”等各种措施加强对技术业务人员、扶持对象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2、区农业、林业、扶贫等有关主管部门要派出技术人员在种植养殖管理的关键时期赶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3、积极鼓励基地业主向外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的,政府可给予部分补助。区委区政府对于技术服务质量好 、效益明显的技术人员将给予适当奖励。

4、有关部门在安排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时,要优先向从事重点农业产业的群众倾斜,尽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五)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小组。区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5个产业发展工作组,各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以上的领导任联系领导、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为组长、抽调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各工作组负责在产业规划和本意见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年度产业发展方案,经区政府研究后组织实施。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本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并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措施,广泛发动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掀起全区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推进全区农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齐抓共管。农业、林业、扶贫、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针对基地布局,优化配套建设水、电、路、沼气池、兽医室等基础设施,加快夯实全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发改、财政部门要抓住机会,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增强发展力量;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产业发展;工商、质监部门要积极帮助、指导、支持业主开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经贸、煤炭部门要出台以工哺农措施,发动企业采取自行投入发展和出资支持发展等方式积极参与所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既促进和谐矿区建设,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要事司其职、通力合作,合力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

五、有关政策

(一)基地建设必须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经区政府组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相关补助。

(二)年度产业发展区域由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有关业主要按照领导小组规划的区域布局产业。

篇8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韩少卿,1982年生,男,山西阳泉人,昭通学院管理学院教师,西南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地理学的教学和世界经济地理研究。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和伊朗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主要任务,都把对外开放作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一直遭受着美国的经济制裁,国内资金短缺,也缺乏外资、技术。当前伊朗政府相继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并实行“向东看”的对外政策和复兴丝绸之路的对外经济政策,力求加强与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吸引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的资金、技术参与伊朗的经济建设和能源开发。中国企业投资伊朗可以缓解伊朗能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轻工业、机械、交通运输业、农业等资金不足的制约,实践证明,中国的技术、产品符合伊朗当前的生产水准,有很大的投资与合作空间。本文研究新时期伊朗的投资区位选择战略对于推动中国企业对伊朗的投资、实现中伊合作双赢具有明显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对伊朗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企业对伊朗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企业)因素,根据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分为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非制度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源,原材料成本,市场规模及其增长率等),基础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其他配套服务等),地理因素(东道国与投资国的地理距离及社会文化差异等);制度因素又分为政治制度(包括政策连续性,政局稳定性等),经济制度(包括贸易壁垒,对外资态度、外汇制度及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等),法律制度(法律完善程度)和企业运行的便利性(信息的可获得性、社会设施、政府清廉程度等)。

因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国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上这些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特殊意义,从而具备这些区位因素的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企业有特定的区位比较优势。在选择对伊朗投资的具体区域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决定因素 :

第一、符合我国境外投资的直接目标。发展境外投资的最终目标通常是为了获得比国内投资更多的利润或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具体投资项目,在选择境外投资区位时,应首先明确境外投资活动的直接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投资区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区位选择的最根本因素。

第二、能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我国企业的主要优势在于适用技术、中等技术和某些进入成熟期的产品,而这些技术和产品在发达国家不具备竞争力。如果将它们用于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就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是否符合东道国规定的优先发展领域,能否享受优惠待遇;实证研究表明 :“制度因素比经济因素或硬环境更重要”,“一个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和欢迎外资的政策是决定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最重要的因素”(鲁明乱,1999)。如果有了好的投资政策,不仅可降低投资风险,而且可以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第四、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和带动国内商品出口的程度。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占领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如果当地具有资源的优势并且对于国内商品的出口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则该国(地区)就是有利的投资区域。

二、我国企业对伊朗投资的具体区位选择战略

我国对伊朗投资的主要领域为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制造业、轻工业,其次还有农业及旅游业。具体的行业要根据其行业的特点选择具体的区位。因此,要对伊朗的经济区划有所了解。

伊朗自然、人文条件地区差异性很大,因此投资领域的区域差异也很大,我国对伊朗的投资要根据其区域特色与差异进行选择。我国在对伊朗进行投资时,要进行伊朗地区产业区划,从而发挥其最佳优势,获得最大的利润。伊朗全国划分为:

核心区的加兹温、德黑兰、中央、库姆省;北部区的马赞德兰、塞姆南省;西北部区的西阿塞拜疆、东阿塞拜疆、阿尔达比勒、吉兰、赞詹省;西部区的库尔德斯坦、哈马丹、伊拉姆、洛雷斯坦省;西南部区的胡泽斯坦、恰哈马哈勒—巴赫蒂亚里、博卫哎哈迈德—科吉卢耶赫、布希尔、法尔斯省;南部区的克尔曼、霍尔木兹甘省;东南部区的克尔曼沙汗、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东部区的呼罗珊省;中部区的伊斯法汗、亚兹德省。[48]

种植业投资区;2.经济作物投资区;3.畜牧业生产加工投资区;4.加工工业投资区

5.油气开发投资区;6.旅游开发投资区

资料来源:由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 整理得出

图6—1中国向伊朗投资产业开发区划设想图

由于伊朗的平原主要集中在北部里海、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亚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伊朗东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分布于西部地区。主要河流卡伦河位于波斯湾沿岸的胡泽斯坦省。此外,伊朗的工业基础也集中于以德黑兰为中心的X型铁路骨架周围。主要的油气资源集中分布于北部里海沿岸和西南部波斯湾沿岸。因此我国对伊朗的投资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农作物区、工业区和油气资源开发区。

农业区:Ⅰ种植业区(北部里海沿岸、西南部波斯湾沿岸、南部及东南部阿曼湾沿岸以及水稻、大麦、小麦等为主的粮食作物)

Ⅱ经济作物(西部为伊朗传统的亚热带经济作物)

Ⅲ畜牧业生产加工区(东部为畜牧业生产加工区)

工业区:以德黑兰为中心的X型铁路骨架周围轴状地带为工业区

油气资源区:以胡泽斯坦为中心的西南部以及马萨德兰为中心的北部里海南部沿岸。

我国对伊朗的投资主要按上述区域进行专业化的投资。为了更广泛地扩展中国在伊朗的投资,充分发挥中国对于伊朗在产业结构上的横向、纵向技术优势,也为了能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在伊朗开展农—工—商一体化投资是最好和最现实的选择。

三、结论

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本文将伊朗的产业开发主要分为:种植业投资区、经济作物投资区、畜牧业生产加工投资区;加工工业投资区;油气开发投资区;旅游开发投资区,提出农工商一体化的开发战略,但重点的投资区域还是在波斯湾沿岸的油气开发投资区和北部德黑兰、中央省地区的加工工业投资区。

参考文献:

1、杨兴礼.简论“9.11”事件以来美国的中东战略与美国—伊朗关系[J].世界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8):12—13

篇9

    1.1 抗生素市场占有率过高  中国抗生素销售额占前100位药品销售额的47%,而欧美国家为10%左右.据统计,在2002年中国医用抗感染药物市场规模达到了345亿元人民币.

    1.2 医院抗生素使用量过大  美国及英国等发达国家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22%~25%,而在中国则为67%~82%,其中有40%以上的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另外,在预防性用药的病人中半数属于使用不当,使用抗生素病人中1/3以上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1.3 畜牧业中使用量过多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治疗畜禽疾病更加广泛,致使各种肉类及奶制品中抗生素含量常超出规定.

2 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1)生产厂家过多,竞争过于激烈,造成恶性市场竟争,给医师使用抗生素造成不少困难.2)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抗生素必须凭处方购买,但目前仍然可以在药店容易买到抗生素药品,致使抗生素市场泛滥.3)临床药师指导用药不够普及,缺乏临床药师的培

    训和临床药师指导治疗的制度.

    2.2 医务人员因素  医师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是与未能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方法有关.1)经常把抗生素当作安慰剂使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部分医师总觉得不用抗生素就不放心.2)分不清抗生素和消炎剂的区别,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许多医师以 为有炎症就应用抗生素,如关节炎多由微生物感染以外的原因引起,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3)分不清抗生素和抗菌药的区别,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其他微生物感染无效或效果很差,而目前在病毒性感染(如感冒)或在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现象较为普遍.4)盲目认为价格越贵疗效亦越好,而事实上药品的疗效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在临床上不少价格便宜的药物,也有明显的疗效,如青霉素等.5)选用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不科学,不少医师为了让患者早日康复,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联合使用2种以上的抗生素.殊不知,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尽相同,若联合用药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反而降低疗效,甚至加重毒副作用.6)无指征预防性用药:有的医师为保险起见,随意扩大预防性用药范围或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在手术前后长时间大量使用抗生素.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预防性用药的指征.7)无规律用药:有些医师由于未能掌握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随意延长给药时间,又有些医师看到患者病情缓解,又随意地减少剂量或停药.给药次数、剂量或疗程的掌握不合理,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病原菌,反而会促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8)局部用药现象比较多见.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和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均不宜局部使用抗生素.9)频繁更换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疗效有周期问题,如果疗效暂时不理想,首先应考虑用药时间不足,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频繁更换药物,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10)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倾向较多,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在未能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应使用窄谱抗生素.

    2.3 患者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抗生素是万能药,习惯性使用抗生素,例如不少感冒患者或家属到药店自行购买感冒药和抗生素联合使用,这是滥用抗生素的常见现象.

    2.4 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  我国每年有6000吨抗生素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占全球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使用量的50%左右.

3 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3.1 病原菌产生耐药菌株  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过警告,抗生素的滥用将意味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人类有可能再一次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耐药菌株的形成与细菌基因突变和产生灭活酶、纯化酶有关,并且与抗生素用量的增加呈平行关系,即抗生素疗程越长愈易引起耐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情况如下:1)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的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2)许多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霉素1次剂量只是2万~3万U,而如今则需用几十万、几百万U.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青霉素比率已经高达90%.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入我国有20多年,而它的病菌耐药率已达到60%~70%,曾使肺炎及肺结核的病死率降低了80%的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目前对70%肺炎球菌无效.3)耐药菌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人群中传播的,而且母亲在妊娠期间滥用抗生素,新生儿也可能耐药.

篇10

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既是物联网应用的突破口,也是未来应用的重中之重。因此,运营商和政府将在推动物联网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也必须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建设。从与会专家对物联网感知、网络和应用这三个层面的探讨,可以一窥我国物联网应用的现状。

金卡工程奠基物联网

“2009年,我国RFID应用市场规模达到了85.3亿元,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全球第三。今年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表示:“但传感器网络方面尚有不小差距,目前还没有进入前10名。”

射频识别特别是RFID是物联网最基础的核心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展了射频识别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试点。国家金卡工程非接触式智能卡已广泛用于不停车收费、路桥管理、铁路机车识别管理以及电子证照身份识别等方面。2004年,RFID行业应用试点工作启动,涉及到畜牧业饲养与加工、煤矿安全、工业生产、药品与烟酒可追溯监管、物流监管、交通管理、军事应用等。

张琪表示,当前我国RFID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国内应用范围逐渐从占据约60%市场份额的身份识别与电子票证,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领域拓展;二是工作频率逐步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超高频、微波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应用拓展;三是从闭环应用向开环应用拓展,如:国际海事管理等。

目前,我国RFID产业经历了技术推动期,正处于政府推动期的中后期,并向市场拉动期转变,行业市场需求开始蓬勃发展。张琪认为,政府在特定时期的扶植和引导这一对RFID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张琪认为,我国RFID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表现在低、高频RFID比较成熟,超高频RFID正在走向成熟,而微波RFID则有待成熟,国内企业已经在RFID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标准化、测试检测、开放实验室、示范基地、产业联盟等相关领域工作的深入,我国RFID基础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张琪预测,2015年,我国RFID产业将进入大规模、全方位推广的成熟期。

运营商重新定位角色

“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之间的通信(M2M),这样大的变革力度,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中国电信副总裁靳东滨强调,“据IDATE统计,全球2009年M2M通信模块的市场总量为122亿欧元。预计到2013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295亿欧元。”

对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来说,这种挑战来得更大。据TMNG 2009年对机器用户占到总用户比例的调查统计,瑞典为40%、芬兰为18%、美国为10%,而中国移动仅为0.6%。

靳东滨认为物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在技术上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来自RFID空中接口协议上的核心挑战,移动通信网为支持物联网而在网络架构等方面进行调整,为云计算、物联网及多媒体等应用提供高带宽、高质量的网络保证。

他表示,移动通信网、无线接入网、固话网、有线电视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在经历了从分立异构网络到异构网络互通的发展后,未来将向着包含4G在内的全IP泛在网发展,其特点是异构网络融合与协同工作,以支持物联网应用泛在化的特点。

尽管电信运营商在传输层面优势显著,但靳东滨表示,物联网丰富的内涵主要是在感知层和应用层,且行业应用千差万别。加之物联网网关之下的传感网部分的运营管理并未有一个统一的责任主体诉求。因此,电信运营商必须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调整经营策略,从而抓住物联网M2M连接与通信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

事实上,中国电信在智能交通、远程医疗、智能楼宇与家庭、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尝试,已经超出了原有电信运营商的定位。

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涵盖了城市各种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是以运营形式提供服务的,因而具有前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种投资强度和跨领域协调能力远非企业单枪匹马所能胜任的。

“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有赢利。初期为物联网买单的人最有可能的就是政府,政府可以为一些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北京讯鸟软件公司战略与投融资副总裁陈勇良表示。

即便是政府投入,也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建设的复杂性。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陈亦泉表示,他们在与客户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地方政府今天见到智能电网就建设智能电网,明天看到智能交通就建设智能交通,缺少统筹和协调。

陈亦泉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整体战略规划,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城市数据中心之上,对政府、金融、能源、交通、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以及企业的应用进行统筹规划,从而确保各种应用能在统一的框架体系架构中,分步实施。这一框架结构要对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如果各家医院使用不同的数据标准而无法形成公共的卫生数据,那么,智慧医疗就是空谈。

“未来,市长办公桌上会放置一个智慧城市的仪表盘。”陈亦泉介绍说,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校园、智能医疗、智能楼宇等物联网垂直应用都将可视化地反映在这个仪表盘上。

固安欲占地利之便

纵观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无不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作为尚在萌芽期的物联网行业,对生态环境与产业集群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全国多个城市竞相成立各种研究机构或是产业基地。

篇11

一、陕西壮大特色果业取得的积极成效

陕西省把做大做强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果业绿色化、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优势日益凸现。到底,全省果业面积达到1426万亩,水果总产达到1067万吨,约占全国水果总产的1/10,其中苹果产量745.5万吨,约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9。全省浓缩果汁年生产能力80万吨,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果汁加工基地。预计水果面积达到1500万亩、产量1100万吨,其中苹果面积850万亩、产量810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和世界苹果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凸现。

二是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建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酥梨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建成了全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品种繁育推广步伐加快,早、中、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5:l5:80,形成了从7月到11月每月都有主打品种上市的结构布局。桃、杏、李、樱桃等时令水果种类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品种格局。

三是果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以苹果生产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得到推广普及,全省苹果优质率达到70%,高出全国水平近30个百分点。建设认证绿色果品基地297.1万亩,其中苹果270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对欧盟、东盟、北美等出口注册果园72万亩,建设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果园5.5万亩,建设经欧盟和国内与欧盟互认的有机果园11.5万亩,年产有机苹果15万吨,为扩大国际高端果品市场奠定了基础。

四是产业化发展关键环节不断加强。果业的发展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资金,果汁加工业自以来吸引投资累计超过20亿元,果汁加工能力比增长4倍。果品贮藏业快速发展,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0多万吨,果品年供应能力大为增强。鲜果企业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商品化处理能力得到增强,果品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果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增强,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五是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快速扩大。随着果业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果品已销往东盟、欧盟、阿盟、非洲、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果品出口连续1o年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出口产品种类由的5种增加到27种,浓缩苹果汁成为陕西外贸出口第一大宗商品,全年出口和创汇均占全国一半以上,占到世界贸易量四成以上。陕西果品出口40.88万吨,创汇6.3亿美元。

六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增强。全省果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比增长2.53倍。果农收益持续增长。基地县农户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元,比增长1.5倍。洛川、白水、宜川、旬邑、印台等一批苹果基地县,果业发展,果农富裕,村容巨变,以苹果为主的果业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果区公益事业也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综合指数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二、陕西经验对我省壮大特色农业的启示

(一)做大规模是提升特色农业优势的重要基础。有特色的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的第一要素,但形不成一定的规模难以有效占领市场,也就难以推动农民增产增收。陕西紧紧抓住世界苹果产业向以我国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苹果产业向以陕西为中心的黄土高原转移调整的机遇,依靠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组织制定果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和基础建设标准,积极引导各地加快果业结构调整,促进不同优势水果向优生区集中发展,大力推进渭北黄土高原苹果基地、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河流沿岸酥梨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特色水果优势产业带建设水平,加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果生产布局,有效提高了陕西果业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陕西的经验启示我们:特色农业必须立足于禀赋( )优势和区域优势,必须着力集约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形成特色显著、产业链条完整、市场规模庞大的优势产业群,才能有效带动区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省各地正在大力建设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农业,各地应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坚决而有力有效地推动特色主导产业、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特别是河湟地区特色农业百里长廊的建设,要下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努力推动优势产品成片成带、形成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真正使特色产品成为有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的优势产业,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篇12

但蒙牛此前十几年超高速、跨越式发展,亦留下大量顽疾,作为大股东的中粮能有怎样的作为?中粮能否改造蒙牛重营销轻质量的发展模式?狼性文化的蒙牛能否驯服?食品安全问题能否真正得到解决?

中粮驯牛

自2009年中粮入股后,蒙牛三年内接连出现4起食品安全事故,终于促使中粮开始下决心真正介入蒙牛的运营管理。

去年7月中粮斥资近36亿港元场外大手笔增持1.42亿股,将持股比例由微调后的19.92%升至28.04%,使得曾与牛根生一道披荆斩棘创立蒙牛的原团队已基本全身而退;又在去年黄曲霉素事件之后,继续增持;2011年年报显示,其目前持有蒙牛28.06%股份。

4月12日傍晚,蒙牛乳业公告,中粮地产原副总经理孙伊萍接替杨文俊任总裁。至此,蒙牛向“牛根生时代”挥手告别,真正进入“中粮时代”,中粮在蒙牛的话事权得到充分体现。

在中粮集团新闻发言人殷建豪看来,女性特有的亲和力,是宁高宁较看重的。

另一个原因是孙伊萍在食品饮料领域有专业优势。1993年,孙伊萍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食品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同年加入中粮集团,从事中粮集团对可口可乐装瓶业务的投资管理业务。

此后12年,孙伊萍先后在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海南可口可乐、湛江中粮可口可乐公司工作。2005年出任中粮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粮集团(西南)大区总经理。

同时空降蒙牛的还有王艳松,也曾在可口可乐(中国)公司任职十年,负责质量体系建设和管理。

上任伊始,蒙牛“改革”动作频频:在奶源建设方面,砍掉1.5吨以下奶站;清理OEM代工厂;宣布35亿元投资奶源等。无不显示这位实力派女将的雷厉风行。

尽管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孙伊萍接手的蒙牛仍然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撰文指出:中粮集团的长处在加工业,没有介入过畜牧业,和快消品不同,畜牧业产业链太长,驾驭的难度更大,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也更大,因为一旦出现问题,涉及到的是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问题。

这几年蒙牛状况不断,从皮革奶、奶粉雌激素到学生奶事件,品牌不断透支。

另外,蒙牛在广告与宣传上的投入一直持续增长,2011年,蒙牛的广告和宣传支出为28.4亿元,占到了总收入的7.6%,比2010年增长20%,比2007年增长85%。

广告投入是净利润的近两倍。蒙牛的销售为先战略在多年发展下已成惯性,整个销售领域几乎都是杨文俊一手打造的人马,作为一家营销驱动型的企业,突然改变其十几年的运作模式,亦要考验孙伊萍的经验和智慧。

高盛集团就此发表报告称,尽管孙伊萍有食品饮料行业的背景,但无乳品行业的经验,鉴于第一季度乳品市场增长势头低于预期,以及蒙牛乳业市场份额流失,预期公司的销售增长势头将令人失望,因此下调其2012-2014年税后纯利预测17%-33%。该行对其评级由“中性”降至“沽售”。

为避免造成内部剧烈波动,孙伊萍尽力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她表示将“在过程中不让任何高管因为改革失去位置,不让各个利益方利益受损”。

一方面是需要大动手术,彻底改变“重营销轻质量”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又要在一个狼性文化的公司维护各方利益的平衡,对孙伊萍而言,担纲蒙牛,的确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

代工工厂顽疾

6月17日晚,一条名为《我在内蒙的十天蒙古冰激凌代加工点实习记录》的帖子,开始在网络疯转,微博相关帖子的转发也超过2万条,评论则达2000条。

蒙牛乳业随即公布了调查结果,承认环境管理存在违规问题,并指出,该工厂已被要求整改,相关责任人被停职处理。

蒙牛旗下的冰激凌加工厂是中国冰激凌生产最大的厂家之一,蒙牛乳业2011年年报显示,蒙牛旗下冰激凌业务收入上升4.7%至人民币32.586亿元,占集团收入的8.7%。

一位曾经和蒙牛集团合作过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与代工工厂合作的方式很多,有长期合作的,也有只临时签几个月合同的,生产中,巧克力原料有真的用天然纯可可的,也有的纯粹就是色素勾兑,其中价格相差十几倍;奶粉则是用的工业奶粉,就是残次或者过期的液态奶或是过期的婴幼儿奶粉,通过氧化还原,喷成工业奶,也就是大包粉做原料,“原料不好加上生产模具、试剂可能存在问题,这样生产出的冰激凌,除了卫生问题,经常会出现铅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无论是蒙牛自己的工厂或是代工工厂,其实都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操作守则,按照规定,蒙牛在代工工厂还设有驻厂监督员,只是“规则都是完善的,但执行层面就很难保证了”,前述人士表示。

对于蒙牛如何对加工工厂进行整改,时代周报记者致电蒙牛集团行政总裁姚海涛并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时,仍没有回应。

不过,一位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蒙牛已经意识到代工工厂存在的问题对市场和品牌带来的伤害,目前正在广东自建大型的冰激凌工厂。

欧洲股东参与管理

6月15日晚间,中粮集团、蒙牛以及欧洲乳业巨头ArlaFoods(爱氏晨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签署协议,爱氏晨曦将以17亿丹麦克朗(约合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约5.9%,成为继中粮之后蒙牛第二大战略股东。

这个消息算不上很突然,在6月11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就对外表示,作为食品产业链的主体,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希望通过“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这种商业模式,协同整个产业链的各利益方,使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做好,每个环节都拿出一个合格的产品交付给下一个环节,这样产业链的内部就可以形成一个理想的、自我调节的食品生态系统。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丹麦ArlaFoods成立于1863年,总部位于哥本哈根,至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是欧洲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大的乳业公司,2011年欧洲乳液前四强分别为,雀巢(瑞士)、Lactalis(法国)、达能(法国),ArlaFoods排名第四。

ArlaFoods也是全球最大的有机乳品生产商。2011年营业收入550亿丹麦克朗(约为1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也是不少中国乳企的上游供应商。目前,ArlaFoods在全球拥有两万多名员工、超过200名研发专家。

和以往投行只从蒙牛处获得投资收益不同,ArlaFoods今后将参与蒙牛管理,入股后,该公司有权向蒙牛董事会提名一名董事。

事实上,早在2005年,ArlaFoods和蒙牛就注册1.8亿元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奶粉。

不过,与伊利奶粉业务去年做到56亿元相比,蒙牛与ArlaFoods的合资业务一直处于亏损,年报显示,2011年蒙牛奶粉销售额仅4.28亿元,全年亏损2119万元,较上一年的亏损2518万元稍有好转。

此次合作被多方寄予厚望,ArlaFoods首席执行官PederTuborgh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品市场,ArlaFoods将与蒙牛在牧场管理、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乳制品。”

“ArlaFoods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蒙牛,无疑将为蒙牛在奶源管理、质量可追溯及产品研发等各方面带来实质性的提升,”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如此表态。

不过,与ArlaFoods的合资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存在疑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高级乳业分析师陈连芳此前曾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包括恒天然在内的大部分国际乳业巨头,都是合作社模式,乳企的股东,都是一些大的农牧场主,农场主委托企业加工生产,而蒙牛很难学到这种模式。

合作社模式盛行于国外上百年,在欧美农业中广泛采用。这类模式之所以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把奶农对奶源投入的利益跟乳制品产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打破了原先的供应方与食品企业的利益对立,实现利益趋同。

但是在中国,乳企集中在加工这一部分,奶源被视为上游部分,压低收奶价格,和上游奶源供应商博弈,是中国乳企的现实国情。

奶源三年自给自足

蒙牛乳业2011年财报显示,目前蒙牛乳业已在全国参建、参股的万头牧场达14座,基本完成纵贯南北的奶源布局,进一步将牧场化和规模化奶源提升至近8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4%。

6月11日,蒙牛公布,其宣布将投资30亿-35亿,建成8-12个牧场,把原本计划在2016年或2017年实现的100%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的目标,提前到2015年实现。蒙牛还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富源牧业”,计划在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筹建千头至万头的自营牧场。

然而80%的数据还是刺痛了很多乳企,一位为蒙牛代工生产牛奶的乳企董事长对时代周报记者直言不讳:这绝不可能。

现代牧业是蒙牛做大的奶源供应商,现代牧业的年报数据显示,蒙牛乳业集团采购占据现代牧业的原料奶总销售额分别约为2008财年的98.9%、2009财年的99.6%、2010财年的97.6%及2011财年的97.4%。而2011财年,现代牧业的原料奶总量约为28.9万吨,但是蒙牛乳业去年的总产能为705万吨。

“现代牧业只能为蒙牛乳业提供5%鲜奶,即使现代牧业加上所有蒙牛乳业能控制的牧场加起来,其产量也没多少。”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此前蒙牛乳业总裁杨文俊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牧场奶源只占蒙牛奶源的10%左右,主要用于高端产品的生产使用。

那么,按照蒙牛年报的说法,除了“牧场化”奶源,剩下的70%就是“规模化”奶源了。

“什么是规模化牧场,按照之前国家农业部的规定,规模牧场可享受一定的国家补贴,其中规模牧场须养100头牛以上,在中国规模在100头牛以上的牧场仅占31%左右,按照蒙牛的说法计算,就要全部供奶给蒙牛,这怎么可能?”王丁棉表示。

篇1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服务中发挥了较好的补充作用。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的8个省份之一,全省加快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试点步伐。目前,已设立村镇银行8家,资金互助社4家,累计投放“三农”贷款23亿元;共批设小额贷款公司106家,注册资本金20.31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施行后,对我省缓解“三农”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随着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规模养殖、规模种植蓬勃发展,暖棚温棚、集约化生产等设施农业快速推广,林果业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日愈壮大,农业生产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也都推生出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农民子女上学、农户住房建设、农民医疗养老保险同样亟待强化金融服务。总体上看,“三农”金融需求出现了贷款期限长、贷款数额大多样化的新特点,农村金融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

两州一市农村金融服务的成功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加大信贷投入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近几年,随着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各金融机构不断探索金融支持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助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如定西市从干旱缺雨的实际出发,全市金融机构重点加大对马铃薯、中药材、畜牧、花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信贷投入,有效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十一五”期间,临洮县涉农金融机构每年平均发放涉农贷款近10亿元,先后支持建成了18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大批规模种养大户,带动形成了60万亩马铃薯、12万亩蔬菜、7万亩中药材和3万亩花卉产业基地,是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2%,农民人均从中受益占到了纯收入的75%;临夏州广河县以全膜双垄沟旱作农业为基础,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培育支柱产业,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联户养殖为方向,大力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采取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方式,发放畜牧养殖贷款3.5亿元,新建规模养殖小区(场)16个,大牲畜存栏6.5万头,羊存栏30万只。2010年全县畜牧业创收1.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805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信贷支农的主要方式。信用乡镇和信用村社建设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了条件,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很大。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通过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问题。一是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2010年为民办的“14件、23项”实事之一,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向两州一市的36.6万农户进行了评级授信,占总农户的33.56%,授信总额67.52亿元,累计发放授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5.11亿元。为农户开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高原温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贷支持,奠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二是农业银行支农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以来,深入开展服务“三农”试点、“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整体推进试点工作,总结推出了“公司+农行+农户”、“信用村+农村+农户”等10种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新模式。其中,“陇西清吉模式”和“临夏康乐模式”,为推动当地马铃薯产业和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三是邮储银行已开始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金融服务模式,积极向农村市场延伸,为邮政储蓄资金反哺“三农”的进行了有效探索。

(三)市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进展。为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整合和优化使用,完善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风险财政补助制度,政府搭建担保平台为缓解贷款难找到突破口。各市(州)政府积极依托地方财政资金组建的担保机构,有效撬动了金融资金向涉农领域的投入。一是甘南州按照“政府出资主导、多元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筹资8000万元,于2011年2月成立了“甘南州畜牧业产业化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立足州内市场,为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畜牧产业链中的生产经营者提供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等方面的服务。担保公司与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广泛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目前,已提供信用担保5900万元;二是定西市各县区(除漳县外)成立了以政府出资为主导的1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2.48亿元,为中小企业、妇女担保创业、特色养殖、居民购房等提供融资担保余额达11.87亿元,其中,为下岗职工及妇女创业担保贷款4.14亿元;三是和政县畜牧局成立的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以农村畜牧养殖小额贷款和妇女小额贷款担保为主,为辖内农户和妇女发展畜牧养殖贷款,解决了贷款担保问题。

(四)人行再贷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农作用。“十一五”期间,两州一市人民银行累计向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77.52亿元,年均发放15.5亿元,扩大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涉农贷款规模。两州一市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贷款的25%来源于支农再贷款。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支农再贷款作用,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信贷资金需求。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受信贷规模的限制,农村信贷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1年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都受到严格限制。虽然,2010年中国银监会提出“三个高于”的工作目标,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贷款平均速度,增量和占比均高于上年。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两州一市的涉农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贷款均受到了贷款规模限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受贷款规模总额的控制,两州一市目前只能发放1—3万元的小额贷款,部分县市的存贷比例达不到50%。一方面金融机构大量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农户难以获取生产生活需要的信贷资金,导致农村信贷供求矛盾日愈突出。

(二)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引发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从调研情况看,各县都存在严重的存差问题,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2010年末,被调查的6个县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55.6亿元,贷款余额为88.79亿元,除去备付金和存款准备金以外,约有35亿元资金外流。以临洮县为例,截止2011年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5.8亿元,存贷比率为49.6%,金融资源流失近30%。流失的主要渠道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上存资金,导致辖内信贷资金严重短缺,引发涉农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缺陷,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合理。目前,在县级以上中心城市金融服务已比较充分,竞争比较激烈,乡(镇)及以下行政区域除农村信用社设有机构网点以外,其他机构基本没有网点分布,加之农信社网点金融服务人员少,难以满足我省农村经济分散生产经营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金融服务不充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高度集中的授信管理模式造成农业信贷申请链条过长,不能很好满足农村经济“点多、面广、小额、流动”的资金需求特点,农信社等机构小额贷款与当前农户生产生活所需贷款期限延长,额度增大的要求不相匹配;三是金融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以存贷款业务为主,除保险业务、工资外,中间业务相对较少,城市与农村金融服务差别较大,直接融资渠道、信托租赁业务、各种农业保险下乡难,造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既不完整,也不充分。

(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户获取贷款的成功性。农户贷款难,归根结底是抵押担保难。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贷款发放必须落实抵押担保,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其他贷款都需要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使得“三农”贷款难问题日趋突出。我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三农”贷款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较少,金融机构出于控制信贷成本和风险的考虑,短期内基本没有大规模开发农村信贷市场的计划,“三农”贷款难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

(五)农户生产资料所有权受政策因素影响不能充当贷款抵押物,造成贷款抵押难问题。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户是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有效的、可交易流转的抵押品。一方面自身仅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林权等受法律约束规定不能直接作为贷款抵押物,另一方面由于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土地评估市场不完备的情况下,农户往往也不愿意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村企业放贷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农户可交易性农村产权融资困难的问题。

(六)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累计1.9亿元,保险赔款累计1.26亿元,受益农户10万户次。其中,2010年农业保险赔款4361.5万元,受益农户3.3万户。从目前来看,规模很小,也主要集中在少数试点地区,绝大多数农户急需的养殖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相关财产保险服务严重缺失。当前我省农业保险相对滞后,市场规模小,覆盖面窄,政策性农业保险尚未全面推行。一方面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平稳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较高,农业保险不能有效分担农村金融风险。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由于全省没有一家地方性保险机构,我省各类保险保费收入资金全部集中到总部使用,成为我省金融资源外流的又一个渠道。

完善建议与思考

(一)积极争取贷款规模,扩大涉农信贷资金投入。鉴于我省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较小,信贷控制规模不能搞“一刀切”,规模控制应与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适应。人民银行总行在确定新增贷款规模时予以倾斜和支持,以有效满足“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和灾后重建贷款需求,更好的支持甘肃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化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合力,撬动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市场。2010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648亿元,同比增长38.8%,连续三年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涉农贷款404.3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中央和省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功不可没。5年来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完成696亿元,在撬动贷款投放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积极作用。但是,各级政府对农业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机构财政贴息的扶持力度还普遍不够,支农补贴资金因来源渠道复杂、使用分散,难以形成财政金融支农的合力,未能充分发挥出财政资金吸引金融投入的作用。因此,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突出“三农”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项目集中财政资金投放,采取财政金融合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金融资金的规模效应,形成强大的综合支农合力。

(三)从建立健全地方性担保公司入手,推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制定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和信贷担保品种。一是省级政府筹措担保基金为地方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地方支柱企业的大额贷款担保需求;二是各地州市以财政资金为主导,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筹建专门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合作性担保机构;三是组建农村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各种融资活动提供商业性担保服务,弥补政策性、合作性担保机构未能涉足的经济领域,政府以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从而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快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四)控制资金外流,研究制定出台资金回流农村的政策制度。按照中央“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要求,在市场调节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采用经济和行政等强制手段,尽快制定出台遏制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引导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市场的制度办法,促进农村资源的逐步回流,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五)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资本为纽带、股权为连接、规则为约束的新型组织架构,确保全省农村信用社总体改革目标实现。一是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促进各项涉农资金、财政资金“回流”农村市场,借助农村信用社的网点和服务优势将资金投放到“三农”领域;二是废除社保资金等政策性资金不能在农村信用社开户结算的歧视政策,为农村信用社平等竞争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三是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奖励扶持等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更加有力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资金,鼓励农村信用社下设空白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五是对涉农信贷投入较大的行社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奖励。

(六)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加大招行引资力度的同时加快推动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拓展金融服务通道,为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下乡、金融机构经营中心下沉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条件,全面消除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空白。

(七)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农村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增强诚信意识,自觉恪守诚实信用,督促公职人员自觉履行借款人或担保人责任。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充分应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逐步将农村企业、农户信用信息导入数据库,建立起信用惩罚机制,从社会信用的根源上解决农村信用保证类贷款发展缓慢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