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一体化可行性

一体化可行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一体化可行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随着人才观念的转变,高新科技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单一的从理论起点开始到实际的岗位平台再进行操作的训练,逐步转为综合技能型和科技智能型。一体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广告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开发培养。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增强设计与制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为以后的实际就业打下扎实基础。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师可以探索出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提高的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实现与社会及相关行业的对接。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借助案例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按照专业机构的操作流程对在校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广告设计及制作流程,实现与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广告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利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教师与学生有效提高、专业与行业的自然衔接,按照专业机构的操作流程对在校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切实有效地掌握广告设计及制作流程。

二、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第一,创建及开发广告设计专业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深入学校和企业开展调研,对我国广告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理清广告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探讨技工院校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第二,设计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构建“学、产、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及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学生在新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专业技能快速提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第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广告设计专业的一体化特色教学

篇2

职业院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机构。因此,在搞好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拉近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职工之间的距离。这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

实现这一特征的必行之路就是一体化教学!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面对这些学生,显而易见,他们的水平良莠不齐,但他们有个共性,就是基础差,理论知识学不会。如果来到我们学校还是学习理论知识,或者说学习过程中就有那么一部分孤立的理论知识,那么学生肯定学不好。学生想学的是技术,他们希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更多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他们还想学到与就业、与企业有关的知识,学以致用。他们希望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能胜任工作。

现状分析。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高考落榜的学子,也有高中念不下去的。目前,我们学校很多专业课程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法。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仍然不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依然厌学,心中想的依然是休学和退学。这是为什么?与其他学校相比,我们的综合水平排在众多学校的前面,但我们被新思想、新环境、新知识、新潮流远远地抛弃。面对如此多的新事物,我们是不是也该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

是的,实施一体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近年来,许多技工学校实施了一体化教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体化教学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法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实施一体化教学也是可行的!虽然我们学校的教师年龄段存在脱节,虽然很多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到我们学校来,不知道企业是怎样的,更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但是埋头苦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合企业的需求吗?肯定不能,我们必须调研,我们必须知道企业需要哪类人才,这些人将来在企业做些什么,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们的学生没有高学历,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没有很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孩子们将来凭什么立足社会,他们永远低人一等吗?我们能给孩子们什么,让他们有朝一日超越大学生?围绕企业,以企业的标准严格要求学生,从企业提取"教科书"培养我们的学生。将知识点放在一个个任务中,任务来自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渐渐掌握知识,同时掌握与企业完全接轨的一流的技术,让他们走进企业立即或很快能胜任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让他们感觉工作和学习紧密相连。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和编写了一体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样培养学生,企业很认可,学生也容易接受。学校与企业还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学校与企业定期召集双方的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克服了课程设置学科化、教学内容知识型、教学方法灌输式的积弊,破解了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适应期长的瓶颈;建立稳定、高素质的"双师"团队。

在一体化课程设计中,我们再也不能仅仅围绕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的识别与检测,我们也不能仅仅围绕直流稳压电源、函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以及社会能力,即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质量意识、法律意识等等,将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篇3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这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粉笔带来的诸多不便,老师们越来越亲睐于多媒体教学,在现今的许多课堂上甚至出现了“零板书”现象,黑板成了摆设。于是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再自己书写“板书”,全借助课件上现成的东西,缺少了新颖性与针对性,教学质量自然受到了影响。如果我们克服了粉笔的这些缺点,那么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必然会回归课堂,于是多媒体与板书教学优势互补,教学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

我们设计的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它是一种集粉笔夹持功能、PPT翻页功能和激光笔功能于一身的多功能粉笔套,将传统的粉笔套多功能化,能够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1 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的研究意义

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主要针对老师课堂教学使用的教具,是一种可以装粉笔,可以自动吐芯的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减少粉尘的粉笔套,并且加装了电子遥控翻页和红外线,让老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项目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能促使多媒体与板书教学优势互补

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现今的许多课堂教学,出现了“零板书”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教师竟未板书一个字,无论字词还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均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黑板成了摆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板书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一个精心设计的板书就是一本“微型教科书”,决不能因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传统板书的价值。

然而,需要板书就会用到粉笔。但粉笔又存在易断、伤手等不因素,不喜欢用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一只外表精美,并且还将PPT遥控、红外线集于一身,又能解决上述问题的粉笔套呢?我想老师们都会喜欢的。这就间接的促进了老师使用粉笔的机会,既有利于拉进师生距离、给学生充足的理解知识的时间,又让只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缺点得到了补充,是一举多得的事。

1.2 有利于改变老师的教学环境,减少职业病的几率

由于粉笔较短很难掌握写字时的用力,由于受力不均或受力不一致致使粉笔容易折断,易产生粉尘。粉笔粉尘进入肺的途径是通过上呼吸道包括鼻、咽、支气管,在这一过程中,对肺和上呼吸道造成危害;粉笔粉尘的主要成份碳酸钙、氧化钙等是一种水溶性物质,容易溶解于水,并产生碱性物质,对眼睛有较大的危害;漂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粉尘也会落在教师头发、脸上和脖子上,对皮肤膜有刺激,因为人体皮肤所生存的环境为弱酸性环境,这样在粉尘碱性作用下破坏了皮肤的基本生存环境,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了教师正常工作和生活,粉尘导致的教师职业病也越来越多。

根据测试,造成粉笔粉尘产生的主要原因粉笔自身成分和写字时受力不均匀有关。由于粉笔短很难保持写字时以相同的手势握笔,使受力始终均匀因此在加力时较多的粉笔粉尘会吸附在黑板上,同时一部分会运动到空气中,致使空气中粉尘剧增。本装置通过使用粉笔套间接的隔离了人体和粉笔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对人体伤害。大大的改善了老师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健康水平,从而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病率。

1.3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在设计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过程中,使我们在大学阶段体验了资料查阅、尺寸设计、外观设计、造价评估、材料选择、实际制作、实验再修改等工业产品设计过程。这也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

2 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的结构特点

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是一种新型创新实用教学工具,虽然市场上有粉笔套等相关产品,但其单一的功能使其生存能力受到了考验;或是有相同目的采用了不同方式去实现,通过改良粉笔生产工艺、无尘粉笔、无外线笔、PPT遥控器等,但依然存在功能单一的缺陷。然而本设计集成了以上所有功能,物美价廉,又经济适用。

(1)用本装置的粉笔字套可以使粉笔的受力均匀,直接减少粉尘的产生。(2)用本装置的粉笔套字可以间接减少粉笔与人体的接触,从而减低粉尘对人体的伤害。(3)粉笔被进一步使用,节约资源,提高粉笔利用率。(4)粉笔套的使用,将在最大限度上降低粉笔对老师的身体伤害,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5)加装的PPT遥控装置可以在教室的任意位置,对教学内容进行操控,让老师不再局限于讲台,而是融入到学生的氛围中。(6)红外线装置的设计,替代了教棍的指示作用,弥补了它的携带、使用不便等缺点。

3 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的创新性

我们对传统的粉笔套进行了创新设计之后,其功能都能得到更好的实际运用。主要的创新点如下。

3.1 夹持部分

要使粉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自然脱落,又必须是易送进。这就需要解决两大问题:整个过程爪头与粉笔外圆柱面贴合;爪头的挠性控制合理,不能使其陷入粉笔中,产生粉尘、使送进卡死。然而这两大问题是现有市场上产品的共性。改良后,我们将夹持部分接触爪材料选为可收缩的塑形多开槽软套,既在充分保证接触的情况下又不至于出现卡死、送进难的现象。

3.2 送进部分

送进方式有很多种,一般采用较多的是:自动铅笔原理式、推送式、螺纹旋进式等。本产品采用独特的双线螺纹结构,配合锥形圆柱的尾座进行送进,让粉笔在送进过程中更加平稳,真正实现无极推送。锥形尾座很好的解决了一般产品需要选择大、小头放置的方向问题,使装填粉笔时更加方便,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3.3 电子部分

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区别于市面上其他产品的一大亮点是后半段部分设计了电子电路部分。将红外线发生器和PPT遥控电路集成,设计安装于粉笔套上,使本产品功能更加强大,满足了当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常规使用要求。

4 结束语

本一体化粉笔换装装置将粉笔套、红外线发生器和PPT遥控电路集成为一体,满足了当前教师教学过程的常规使用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昭水.传统板书的优势不可忽略[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5).

[2]任志刚.粉笔尘对教师健康危害的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2,23(2).

篇4

幼儿文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作品鉴赏、写作训练。基础知识部分包括第一章的幼儿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第二章至第八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知识。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宏观的认识幼儿文学,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自觉性;文体知识包括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及幼儿戏剧的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具体感知幼儿文学中不同文体的特点、分类、表现手法及创作和改编的要求,为学生的创作实践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作品鉴赏部分安排在第二章和第八章的各章之后,分别有相应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所选的作品兼顾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部分作品的篇末还附有点评,点评以作品赏析为主,并对重要作家做简要介绍。

学生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提升了对幼儿文学的理性认识,作品鉴赏部分恰好可以丰富学生对幼儿文学的感性认识。写作训练部分在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有专节介绍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创作知识,并在“思考与练习”中安排了相应的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会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把精美的精神食粮供给孩子们,是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改编和创作幼儿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更加热爱幼儿,学会以一颗童心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幼儿、勤于积累素材并认真揣摩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幼儿文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2.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整合

幼儿文学课程定位的关键不仅在“文学”,更在于“幼儿”,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现在的“所学”能用做以后的“所教”,实现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幼儿文学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选择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的知识是学生永远的期待,学生对幼儿园教学中用的多的文体更感兴趣,比如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故事,所以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多安排课时,同时也可调整文体的先后学习顺序。比如幼儿图画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和关注的文体,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热点,可以提到童话的前面先学,许多图画故事都是由童话改编的,图画故事中形象的直观性会加深学生对童话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交融起来学习,比如幼儿散文诗和幼儿散文就可以对比学习,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阅读,学生就更容易掌握这两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总之,对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对学生总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课程设置理念和课程内容分析,形成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幼儿文学的能力;通过学习幼儿文学各种文体的改编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创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幼儿文学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

2.职业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幼儿文学从教能力。通过对各种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使学生具有运用幼儿文学作品中适当内容完成发展幼儿的教育任务的能力;通过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幼儿文学作品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完成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通过幼儿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各类幼儿文学文体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遵循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职业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理论学习—阅读鉴赏—作品创编—展示交流—表演讲授”五个模块的学习实践模式。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两部分,教师要变知识的讲解者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理论学习是学生建立幼儿文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起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阅读鉴赏,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经典作品,体会不同文体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这部分内容既可作为教师讲授基础知识的例文,又可作为学生学习鉴赏和改编、创作的范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有很强的典范作用,学生只要多读作品,就能形成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作品创编,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阅,又是鉴赏能力的展现,还为未来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实战的机会。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更好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示交流,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在班级内或儿童文学博客上展示,接受评价、修改,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表演讲授,将自己创编的儿童文学作品或经典作品,在舞台、幼儿园演出,如举办童话剧大赛、故事大王比赛、在幼儿园组织幼儿文学教学活动等。五位一体的学习实践模式,使幼儿文学教学用一体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自学和点拨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大多明晰易懂,可在教师点拨下让学生自学,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自己读书寻找答案,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重点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自学和点拨式的教学方法应是贯穿始终的,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是阅读鉴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种幼儿文学文体的朗读和表演训练过程中都可以运用。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如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绘情境、扮演体会情境,等等,将言、行、情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作品的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幼儿文学每一章节的学习都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和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教师应避免单纯地讲知识,可以先用作品切入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谈感受和认识,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文体的特点和作品的内涵。探究式教学法是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参与探究,学习知识更主动,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教给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

4.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比较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文学教学中也很适用。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相近文体的作品做比较阅读分析,比如学习幼儿诗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同题材的儿歌和幼儿诗,感受两者不同的特点,如儿歌《小花猫》和幼儿诗《小猫走路没有声音》可做比较,儿歌《雁雁排成队》和幼儿诗《大雁》可做比较,通过比较朗读让学生感受幼儿诗和儿歌不同的节奏韵律特点;幼儿文学作品也可以和成人作品进行比较,如幼儿诗《大雁》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做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幼儿诗特有的幼儿情趣和优美意境。幼儿图画故事和童话故事也可以作比较,比如把《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童话和图画故事进行比较,学生更容易把握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上教学方法不是单一存在和使用的,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因地制宜,灵活使用,往往在一堂课中需要使用几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结束后,学生得到怎样的学习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幼儿文学的自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形成科学、客观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至关重要。

1.学习幼儿文学的态度和愿望的评价。学习态度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是否每节课都能按时上课,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神专注于幼儿文学知识的学习、作品的赏析,是否能够引发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得到文学熏陶和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顿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均属评价的范畴。在每节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做出口头评价,并根据学生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做出记录,在学期末形成相应的分数评价。这项成绩占总分数的5%。

篇5

前言:吉林省是我国一个农业大省,统计人员数量大约在2800万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占据吉林省总人数的98%左右,基本上已经将全民医保落实。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由于历史及城乡发展建设等原因,吉林省医疗保险现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都分属于不同机构管理。进而造成吉林省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水平较低,医疗保险结构较为零散,主要呈现碎片化及城乡分割特征。

一、吉林省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能力低下。伴随着吉林省城市化不断深入性建设,城乡之间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但是城乡还是应用分割管理模式,对于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造成了严重影响,本就有限的医疗保险基本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管理,城乡医疗保险管理不贯通,信息资源难以做到共享,造成城乡人员难以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农民工在向城市流动中医保难以转移。

(二)不同管理部门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浪费。现阶段,吉林省所拥有的医保统筹机构一同有52个,工作人员数量为1620,医疗保险及农合中有6个部门还没有进行信息网络化建设,其中的部分都已经将信息网络化建设落实到了实处,并且独立管理。据统计发现,吉林省在城乡医疗保险部门上面每年需要投入资金数量大约到7000万左右,这部分资金还不包括信息网络化建设所需要的维护资金。

二、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基础。我国所制定的《社会保险法》就将吉林省现在所拥有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全部包含在内,同时还将新农合也归纳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需要对于该地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对于该地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性规划。在我国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实施方案》中就明确要求,加快落实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进度,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制定统筹性规划,整各城乡管理职能及资源。中央对于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地区,给与了高度支持。

(二)经济基础。社会经济水平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必然趋势,也是表示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几年,吉林省经济取得了显著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就吉林省2012年所得到的GDP总值就已经得到了11937亿元,在全国位于 11,城市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发达水平。正是由于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经济方面基础。

(三)经验借鉴。就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流程分析可以发现,德国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落实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达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是从这个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制定发展形势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在落实社会保险制度上面,都是先从城市开始,进而在到农村,逐渐将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落实,在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刚开始落实的时候所能够涉及到的人数有限,逐渐才能够根据人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各种社会医疗保险。在中央政策引领下,我国其他地区已经对于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试点,例如在2004年的时候广东省就已经到开始对于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性管理,也是我国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最速度的城市。

三、吉林省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见

(一)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改变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的局面,提升城乡就医的可及性。我国现在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上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卫生资源全部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所拥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造成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机构每年就诊患者数量逐渐减少,患者逐渐向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吉林省应该增加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的投入,逐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拥有的硬件及软件水平,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定期性教育工作,提高基层医疗人员专业技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中,同时对于基层现有医疗人员所待遇水平应该逐渐提高,改变现有就诊问题。

(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细则,完善政策的顶层设计。《社会保险法》现在虽然已经开始实施,但是《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阐述还较为模糊,虽然已经授予医疗卫生机构众多权益,但是对于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工作帮助还较为有限。为了能够推动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满足医保制度变化,应该对于《社会保险法》中与医疗保险有关的内容细致划分。在细致划分医疗保险内容时,应该从医保制度长期发展角度分析,逐渐完善顶层设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将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整体发展趋势等内容明确制定,让这些内容成为各地区落实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凭证。

结论:吉林省作为我国主要省份之一,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开展,基本上已经落实了医疗保险,但是吉林省医疗保险在实际管理中还存在统筹性低等问题,造成农民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那以享受到应有的医保待遇。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吉林省医疗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翔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J].中国

卫生政策研究,2012,09:58-61.

[2]陈天祥,饶先艳.“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

――以东莞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0,01:16-24.

[3]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

,鲁川.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

篇6

锡赤通地处自治区中东部,区域国土面积为35.10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的29.7%,总人口864.31万人,占自治区的35.34%。区域内矿产资源富集,煤炭保有储量966.8亿吨,占全区总储量的29.5%,有色金属储量954.5万吨,占全区储量的32.8%,天然碱、高龄土、硅石、水泥灰岩等非金属矿种也很丰富,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同时,该区域也是我区水资源较为丰富、环境容量和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优越的开发条件。

新世纪以来,锡赤通地区经济社会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3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0.9亿元,占全区的比重21.95%。随着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型,2009年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54.8:30.4,基本上形成了能源、化工、有色冶炼、农畜产品加工、建材等支柱产业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基础设施和区域生态条件也实现同步改善。综合比较分析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锡赤通地区具备一些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互补的资源特点奠定了区域合作的资源基础

锡赤通区域的3个盟市资源特色和经济优势各异,具有广泛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

一是农牧业资源优势互补。锡盟畜产品资源富集,是我区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牛肉、羊肉、羊毛、羊绒、羊皮、牛羊奶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赤峰市、通辽市地处我国玉米产业带,是我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玉米、小麦、谷子、大豆、油料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北繁南育、农牧结合,既可以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共建区域绿色品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互补。3个盟市都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且各具特色。赤峰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富集,但能源资源如煤炭比较缺乏。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能源资源富集,但矿产资源储量较少。在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加强合作,可以实现能源产业与高载能产业的有效结合,共同延长产业链,构建更加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形成区域组合优势。

三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互补性。锡赤通地区在水资源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赤峰市水资源较富集,锡林郭勒盟、通辽市水资源相对短缺,三地区可通过建立水资源调配机制,实现地区水资源共建共享。

四是人力资源互补与共享。锡盟人口较少,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而赤峰市、通辽市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富余。三地区可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实现有效的转移和共享。

(二)同源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区域合作的人文环境

基于相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心理认同感能够增强互信,减少合作冲突,降低交易费用,是加强合作的重要人文基础,没有共同人文背景的合作往往是不稳固的。

锡赤通地区具有开放合作的良好人文基础。首先,区域内的民众间相互具有文化上的认同感。锡赤通地区早在清朝时期同属于一个行政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使该区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融合的特点,也使该区域从文化理念上有天生的认同感,具有开放、包容和合作的先进理念,这为锡赤通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区域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锡赤通地区民众教育开发较早,6000多年前这里就形成了崇拜天地、祭祀祖宗、尊崇君师的三大礼制。如今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风气,使得该区域人口总体素质较高。较高的人才素质有利于区域合作、建设和创新。

(三)良好的区位条件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地缘优势

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往往与其所处地区的经济母体有关,经济母体越发达,对该区域的带动作用会越大。锡赤通地区周边的京津冀和东北三省经济较发达,市场需求大、产业体系先进、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水平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服务、保障能力均较高,且与锡赤通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呼包鄂地区周边晋陕宁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竞的状况,锡赤通地区具有更为优越的周边环境。

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尽管近年来锡赤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结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和基础设施条件均实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因素。

(一)一体化发展的总量基础仍显薄弱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有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做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资金、劳力、物流、技术等生产要素就难以流动,也不足以形成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广泛的产业联系。尽管近年来锡赤通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经济总量在全区的比重还比较低,与西部的呼包鄂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的比重仅为21.95%和17.85%,是呼包鄂地区的40.1%和31.4%;区域经济总量小,相互需求低必将影响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龙头尚不具备

城市是集聚人口、要素和产业的主要载体,是基础设施体系的主要联结点,是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目前锡赤通地区的锡林浩特、红山区和科尔沁区3个中心城市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都尚不足以承担起区域城市龙头的重任。一是城市规模小,人口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巨大的区域市场需求;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起不到带动周边、辐射周边的作用;三是城市特色不明确难以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体系,目前3个中心城市均没有相对明确的区域功能特色,也尚看不出哪一个能够在短期内能够成为区域龙头。四是城市体系不健全使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机制受阻。3个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较远,中心城市之间起联结和过渡作用的次中心城市不够发达,加上城市间的基础设施尚不够通达,客观上制约着区域要素的融通和流动。

(三)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够强大

区域经济一体化说到底是产业体系的一体化,即形成水平分工互补、垂直分工相接的产业联系,这就要求区域内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结构和层次,通过差别化形成构建区域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的内在需求。锡赤通地区虽然目前三次产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目前区域内工业发展主要以资源性产业居主导地位,且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趋同性。2009年,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三大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锡盟为59.6%,赤峰市为72%,通辽市为53%。二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区域内产业链条很短,多数以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产品输出为主,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2009年,锡盟主要工业产品中,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比例占到76%,赤峰市、通辽市也占到50%以上。三是主导产业不够强。即使这些资源开发的低端产业目前产业规模也相对较小,难以形成足以影响区域产业分工的品牌影响力。这种单一化的产业结构和低端化的产品结构,较小的产业规模和较短的产业链条,使区域内产业的竞争性远大于互补性,难以形成合理化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四)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仍然滞后

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要素和物流在更多更大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而这一切需要有通达且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作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锡赤通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总体上仍然欠帐较多,水平较低。虽然从交通条件看,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民航为主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但与内部无缝对接、外部便捷联通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尚存在很大差距。此外,电力、通讯、水利、仓储和市场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

三、一体化发展的评价结论

(一)锡赤通地区虽不具备一体发展的现实可行性但却具有一体发展的远景可能性

上述分析可知,从锡赤通地区目前的经济总量水平、产业发育程度、城市带动能力和基础设施条件来看,目前一体发展的时机尚不成熟,但由于3个盟市具有地理邻近性、文化同源性和资源互补性的特点,同时面临着共性的发展问题,因而从长远看存在着将来一体化发展,成为自治区东部增长极的巨大潜力,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锡赤通的一体化发展问题。

其实,如果现在回过头来看,十几年前的呼包鄂地区也并不具备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但由于存在着地理邻近性、资源互补性等一体化发展的潜力,自治区提出了打造呼包鄂“金三角”的发展战略,并在政策措施上积极支持和引导,才使今天的呼包鄂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并成了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引擎。

因此,对于锡赤通的一体化发展问题应该坚持“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当前培育”的方针,从关键环节入手,从重点领域突破,通过早期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引导锡赤通地区按着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去谋划合理的空间布局、协作的产业体系和共享的基础设施,尽可能避免区域内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摩擦和内耗,降低无序竞争形成的产业同构和政策冲突,促进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自治区东西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把锡赤通地区打造成为自治区东部增长极

首先,自治区特殊的区域特点,需要分区域谋划。我区东西狭长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面积约占全国的1/8,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存在明显的不一致,东中西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经济区。特殊的区情决定了我区很难用统一固定的模式指导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层级的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指导。

其次,自治区东西发展不平衡,需要分区域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全方位增长,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规模、经济结构升级和人民生活提高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地区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东部地区明显落于西部。2009年,呼包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已达54.8%,东部五盟市仅占全区的34.92 %。而锡赤通地区面积占全区30.6%,人口占35.3%,但经济总量却仅占全区的21.95%。因此,无论从我区东西部均衡发展经济角度,还是从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政治高度,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客观上需要在东部地区打造新的增长极。同时,从区域影响看,锡赤通地区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要大于呼包鄂地区,推进锡赤通地区的快速崛起对我区总体经济发展意义更大。

(三)我区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支撑起东西齐飞的发展格局

我区西部呼包鄂地区的快速崛起,主要得益于鄂尔多斯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而东部的锡林郭勒盟煤炭资源也十分丰富,储量仅次于鄂尔多斯居全区第二位,同样具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能源和资源基础的巨大潜力。因此,从资源条件看,依托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开发可以支撑起一个呼包鄂西部经济区,借助锡林郭勒盟的煤炭资源开发也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锡赤通东部经济区的腾飞。我区应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在区域经济战略上坚持“西部打造呼包鄂与东部培育锡赤通并举”的方针,尽快形成两极并举、东西齐飞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四)锡赤通内部协调发展需要按一体化理念强化分工协作

“十五”以来,锡赤通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近的资源禀赋和相同的开发模式也使区域内部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加工层次偏低、内部竞争加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是各地区的工业园区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与分散布局情况。目前区域内共有旗县区32个,而工业园区已达44家,基本上每个旗县都设立了工业园区。二是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各个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各自为战,不考虑是否与其发展定位相适应,使各园区在产业选择上重复率非常高。以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行业为例,基本上每个行业都存在至少2个以上的园区中。三是工业园区普遍缺乏特色。由于各园区对入园企业没有准入门槛,造成每个园区都成为各种产业的混杂地,导致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因此,推进锡赤通一体化,通过统筹规划与协调机制,最大限度的优化和整合资源,实现区域产业与服务的优势互补;同时提升区域内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可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锡赤通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需要整体一致对外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独立于区域经济之外实现自行发展。目前全国各地都纷纷把接轨、互动、融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题,以实现借力发展、借梯登高。近年来锡赤通周边地区的东北三省内部也出现了许多次经济区域,如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等。京津冀之间的省际经济合作进程也在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待批。各地区都在力图通过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扩大要素配置和资源共享的范围,以期实现优势互补。

锡赤通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必须积极融入我国东北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甚至是东北亚经济圈等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广泛的区域合作在区域经济中寻求自己的分工定位。但如果锡赤通分别参与跨省域的经济合作,一是会因行政规格的不对等降低各自的谈判能力;二是单个地区的单项优势难以在大区域合作中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三是分别对外造成的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恶性竞争会形成巨大的区域内耗,弱化竞争优势。因此,锡赤通只有积极推进一体发展和共同对外,才能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协作中变“指头”为“拳头”,打造组合优势,提升锡赤通在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篇7

中图分类号:TH17

前言

随着科技进步,电气工程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越来越变的明确。生活品质的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电力系统的先进性,而电力系统中电力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变电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变电站电力生产作业的运行和维护在传统工作方式中是相对独立的。变电站的电力生产作业的运行,检修趋向于一体化发展。变电站的电力生产作业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在目前和未来更加的繁杂和智能的电网中将会起到简化操作的作用,整合变电站的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减少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和物资的投入,将运行和维护的工作的效率提高,并降低其成本。一体化的目的是实现电网更加安全可靠灵活的运行和维护[1]。

1 变电站一体化基本原理

变电站的运维一体化就是在电力生产作业中有机的融合运行和维护,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提高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益。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电网公司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了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即是变电运维一体化[2]。

有人尝试过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程度来达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等方法来探讨变电运维一体化。

提高自动化程度,促使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的一体化,即是完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使得电力生产作业中的运行维护更加安全可靠,达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目的。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即是不改变现有变电站硬件配置,而是对变电站相应人员的优化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主要有操作人员一体化和管理部门一体化两种方案。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基本原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新鲜,其与自行车结构的原理基本是一样的。大体上讲,就是把运行和维护当做自行车的两个轮子,把“一体化”看做自行车的车架。在变电过程中使用“一体化”这个模式将“运行和维护”有机的结合到一起[3],见图1。

2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2. 1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主要有操作人员一体化和管理部门一体化两种方案。如图2所示,将变电运行维护人员分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两个层次,要实现运维一体化就有两个方案。

操作人员一体化的技术实现方式如下:在变电体系中,管理人员依然还是分为运行和维护两个独立的部门,对电力生产作业中的变电过程进行单独的管理职责。操作人员一体化比起传统方式的运行和维护工作独立班组来说人员进行有机适当的整合,从而在运行过程中操作人员有能力进行简单的维护工作,达到精简操作人员的目的。

管理部门一体化的技术实现方式如下:在变电体系中,操作人员的运行和维护班组得到保留,而管理人员将传统的运行管理部门和维护管理部门进行有机适当的整合,新建的一体化部门的职责未变,但是对管理部门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在操作人员上报的情况中分析得出:当前变电过程中运行的状态是否正常,判断是否进行检修,如果需要检修就需要对检修人员发出相应指令。这样会对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增加的同时,能更快的通过一体化的管理部门发出指令,达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目的。

2.2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

2.2.1 操作人员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

操作人员一体化方式中,因为操作人员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对现有或招收的操作人员进行选拔及培训,成为变电一体化操作人员。一体化操作人员在履行变电运行职责的同时具备相关的简单检修技能,使其对变电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及时的上报运行管理部门,如果操作人员或管理人员发现系统出现不正常状态,能够由运行管理部门发出相应指令。需要检修、维护的,运行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维护管理部门,由维护管理部门判断是否需要检修、维护,并且判断现场的一体化操作人员能否进行该项检修、维护,如果不能应当另行通知其他专业维护人员支援此项检修、维护。

操作人员一体化方案由于管理部门的独立,运行和维护在组织层面上还是保留了独立性,从而一体化操作人员根据管理部门指令进行相应操作,操作人员和变电过程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可靠性和灵活性因为一体化操作人员的出现而得到提高。在操作人员一体化模式下虽然提高了一体化操作人员的薪金,但是,一体化操作人员使得传统变电运维分离模式的人员配置数量减少了,总体看来经济性得到了提升。

2.2.2 管理部门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分析

管理部门一体化方式中,对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要求增加,管理人员需要适应运行和检修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人员培养方案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有别于一体化操作人员。对于一体化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要根据管理人员自身和岗位特点而确定,在变电过程中具备判断变电系统运行是否正常、稳定。需检修、维护时,要结合运行特点开出相关检修、维护清单和发出检修、维护指令,从组织层面将变电运行和维护统一起来,让操作人员独立的进行运行和维护,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一体化操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操作安全性提高,操作的可靠性较好。一体化管理人员相较于传统运行和维护管理部门独立的方式工作量增加,适当提高一体化管理人员的薪金待遇,和培养次数,使得管理部门一体化方式的经济性不降低的同时,可靠性、灵活性都得到提升。

3 结论

3.1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其中操作人员一体化和管理部门一体化两种方案实施都需要针对相应人员进行专业培养。一体化人员的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优劣程度。对于变电运维一体化人员的培养方案的完善,对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优化人员管理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都在传统变电运行和维护的方式上有所提高或改善,但是对变电过程中的人员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带来一段时间的实施和适应。在这段时期内如何做好过渡阶段的工作成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解决的难题。

总之,优化人员管理实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需要相应的环境和人员支持。这与国家电网公司生变电(2012)180号文件提出的相关要求相符合。即是优化人员管理实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可以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运维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8

引言

最优货币区或称最适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 )这一概念,由蒙代尔(Robert.A.Mundell,1961)首先提出。最适货币区是指这样一种最佳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固定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适货币区理论试图阐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适合组成货币联盟,或进行货币一体化。根据该理论实行单一货币会给成员国带来诸多利益:一是实行单一货币,可以节约大量的兑换及交易成本,有效刺激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经济一体化。二是在单一货币区和货币联盟区,成员国可以节省外汇储备,减轻中央银行调节国际收支的负担,消除汇率波动,降低金融风险。三是稳定物价,维护经济稳定。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欧盟于2002 年在12 个成员国统一启用了欧元,开创了国际货币的新纪元。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可行性。

本文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基础,首先,从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出发,尝试性地从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产品多样化程度、通货膨胀率、经济发展水平结构的相似性以及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程度这六个判断标准来分别分析东亚主要国家的情况。然后,进一步分析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最后,说明东亚货币的合作是否可行。

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一)生产要素流动性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A.Mundell)在他的论文《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中提出,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和该地区的要素流动程度有相关性。

1.劳动力流动性。东亚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在语言、文化、以及民族构成方面的差异远大于欧盟各国之间的差异,地理疆域也更为广阔。东亚各国家或地区也并未像欧盟那样将鼓励区域内的劳动力流动提上日程,也没有打算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出入境签证手续也比较麻烦。因此,东亚地区内的劳动力流动性非常低。除此之外,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也阻碍着区域内劳动力的流动。

2.资本流动性。相比较于劳动力流动性,东亚国家或者地区间资本的流动性要强一些,但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通常来说,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资本流动性就越高;反之,金融发展水平越低,资本流动所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多。如中国香港与新加坡均是地区性金融中心,其与外界的资本流动基本上不受什么限制。日本虽然资本项目早已经对外开放,但仍对外国资本投资本国公司进行了繁杂的限制。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经济体,金融自由化起步的时间比较晚,金融管制比较多,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程度仍然比较低。大部分遭受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或地区,都再度对资本流动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

总体上来说,东亚地区内,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比较低。

(二)经济开放度

罗纳德·麦金农(R.I.Mckinon)1963年在蒙代尔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开放度是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实施固定汇率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有利于货币合作区的建立。东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情况差异很大,但是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度还是比较高的(见图1)。例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其对外开放度都在100%以上,其中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更是高达300% 以上。另外,韩国、菲律宾的对外开放程度也都在50%以上。由此可见“东亚四小龙”及东盟大部分国家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体,对汇率变动较敏感,因此有迫切需要稳定汇率的需求,并进行地区货币合作,这对建立最优货币区是有利的。但是存在两个阻碍,一是作为亚洲经济大国的日本,因为该国经济相对较封闭,其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在收益可能不大,其动力和积极性也自然地受到一定影响。二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对外开放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见图2),这将导致中国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意愿降低。很难想像一个没有中国和日本积极配合与参加的东亚货币合作能够取得成功。所以,推进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有待考虑。

(三)产业结构与产品多样化程度

1.产业结构。东亚地区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产业结构差别也较大(见图3),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老挝、越南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所占比重较大。

2.产品多样性。彼得·凯南(P.B.Kenen)1969年提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是产品多样化程度,如果一个国家或经济体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那么其抵御非对称冲击的能力就越强。东亚各国中,除中国、日本等少数经济体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外,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某些类别产品的生产上,比如电子或电器产品、纺织品、石油产品等,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多样化程度也相应比较低(见图4)。因此,东亚各国在抵御外部非对称冲击的能力方面较弱,进而不利于建立区域货币联盟。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的巨大差异性以及一些国家或地区产品多样化程度比较低,都使得东亚地区容易受到非对称冲击的影响,不利于建立固定的汇率制度。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在金融合作的意愿上就会降低,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就有待进一步考究。

(四)通货膨胀率相似性

哈伯勒(G.Harberler)和弗莱明(J.M.Fleming)1971年提出用通货膨胀率相似性作为判断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各国或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存在一定差异。如果区域内各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汇率波动将趋于消失,因此会更有利于组成货币联盟。然而,东亚各国或地区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异很大(见图5),根据哈伯勒和弗莱明的“通货膨胀率相似性”的衡量标准,东亚现阶段不利于实施东亚货币一体化。

(五)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

从理论上而言,假如来自外部的经济冲击对贸易区内各国或地区影响是对称的,那么贸易区内的各个经济主体就能够采取同样的或者类似的货币政策予以抵消,这样各国就不需要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然而衡量冲击是否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当,经济结构是否具有相似性。欧共体形成货币联盟的过程中,就伴随着各国人均产出的趋同,因此需要考察东亚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上,特别是人均GDP这项指标,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从最低的越南人均GDP1050美元到最高的日本人均GDP40050美元,将近差了6倍之多。主要原因可能是各国的经济体制多元化、经济结构差异较大所导致。因此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东亚各国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将会不同,这就会不利于东亚地区货币一体化的建立。

(六)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程度

詹姆斯·伊格拉姆(J.C.ingram)在1973年提出,将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在一个货币区域内,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与资金流动情况有关,尤其与缺乏长期证券的自由交易有关。国际金融一体化是通过对外贸易比率(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对外投资比率(对外和外来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利率等指标来体现。

东亚的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并不高(见图6),除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以外,其余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大部分限于国内。虽然日本有几个国际金融中心,但是从整体上看,其金融一体化程度也不高。同时,东亚各国或地区对资本的流动也进行了严格限制,相当部分国家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亚洲的美元市场也不太发达,可以看出资本在东亚区域的流动性不高。此外,东亚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也有差异,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日本则是单一汇率制,而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马来西亚实行的是单独浮动汇率制。因此,东亚各国在这一指标上,并不具有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现实缺陷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统一

在欧元区,货币政策统一由欧洲中央银行实行,但是财政政策并未统一,财政政策依然由各个国家独立制定。欧洲的货币政策以通货膨胀率变化为依据,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这种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的货币政策却不能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而导致对该国经济的不利调解,那么当该国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时,就只能借助于财政政策,而过度依赖于财政扩张来刺激经济发展,将最终导致该成员国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的债台高筑(见图7)。例如,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低迷时,为了抑制本国经济的衰退,货币联盟区以外的国家,可以通过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对经济进行调节,欧元区国家则只能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支出以及减少税收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当欧洲央行统一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该国的财政政策不协调时,会使该国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进而出现债务累积和债务危机,例如欧债危机的爆发,就是因为政策的不协调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所致。

(二)各成员国间经济发展状况不平衡

欧元区内各成员国虽然都属于发达国家,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存在着巨大差异。首先,成员国间经济总量存在着巨大差距(见图8),通过对比可以明显看到,欧元区四大核心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经济总量占整个欧元区的76.86%,而其他国家所占比重较小,其中希腊占2.65%,葡萄牙、爱尔兰只占1.82%。其次,产业结构方面,德国和法国等欧元区的核心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完整,而欧元区诸多小国产业结构却相对单一,并且其支柱性产业均是容易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周期性产业。欧元区国家之间这种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导致欧元区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周期上出现不一致,进而各国所需要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措施和力度也不同,这使得欧洲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难以平衡。

(三)监督约束机制和救助机制不完善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规定了两项加入欧元区的重要标准:一是区内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 以下;二是政府债务/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由于欧元区国家对如何执行这一规定未达成统一意见,并且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违反条约的惩罚措施,导致违反条约的收益主要由违约国独享,而造成的恶果却由整个欧元区的国家来承担。欧元在1999年正式启用后,货币政策就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欧元区成员国就只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本国经济,一些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国家由于过度使用财政政策,使得本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违反欧洲联盟条约规定的国家没有被处罚,反而变本加厉、愈演愈烈。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德法在内的欧元区核心国家,为了刺激本国经济,也过度使用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同时,欧元区成立时为了规避成员国的道德风险,欧洲中央银行并不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并且规定成员国之间除了自然灾害和不可控制的事件以外不能相互提供任何救助,同时也反对成员国向任何国际机构寻求救助。这个规定对成员国虽有一定的震慑力,但是一旦该国遭遇经济危机,就容易失去最佳的救助时机,使得该成员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成员国,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和危机的不断恶化。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发生时,希腊既不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救助,也得不到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其他国家的援助,最终引发了这场波及欧洲多国、严重影响欧盟经济发展并引发人们对欧洲货币一体化质疑的欧洲债务危机。

结论

本文从两个层面对东亚地区目前建立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否定,一是基于传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了东亚地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得出目前东亚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别较大,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非常低,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迥异,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通货膨胀率差别较大,这些指标都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特征,所以目前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还不存在可能性;二是分析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现实缺陷,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二元性以及监督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引发了人们对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质疑,甚至对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产生了质疑。

因此本文认为,东亚各国在不满足建立最优货币区条件以及最优货币区理论还存在很多质疑的情况下,盲目建立东亚地区最高形式的货币联盟是不明智的。

参考文献:

1.Mundell·R·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61,VOI.51(4)

2.Mckinnon,R.I.Optimum Currency Are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3,9

3.Kenen ·P·B.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An Eclectic View[M].Monetary Problems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1969

4.J.M. Fleming. On Exchange Rate Unification[J].Economic Journal,1971

5.黄梅波.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1(10)

6.张彬.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1(4)

7.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J].国际经济评论,2011(1)

篇9

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这三个体系,并不像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样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是更专注于某个专业领域,通过调研国内三体系认证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

1 单体系的认证情况

(1)TS16949的认证情况。目前,国内做了TS16949体系认证企业有几百家,范围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整车装配的整个汽车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例如: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宇通客车等。目前国内汽车行火爆,众多企业都在为加入汽车行业而积极准备TS16949的体系认证。(2)IRIS的认证情况。国内IRIS认证通过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铁路交通行业,例如:长春轨道客车、山东南山铝业等轨道交通供应链上的企业。随着国家高铁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非常诱人,而IRIS的认证是这个领域的市场准入证书,因此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准备IRIS的体系认证。(3)AS9100的认证情况。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业,上马了大飞机等多个项目,而AS9100的认证则被视为进入该行业的通行证,因此很多航空航天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了或正在做AS9100认证。目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40多家航空制造企业都已通过了认证。

2 两体系的认证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国内同为给两个或者三个领域供应商的企业较少,所以整合认证的也少。目前TS16949和IRIS整合认证已经发证企业有萨克斯汽车零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等;已审核过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体系,其他体系也有计划的企业有: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克诺尔、艾尼克斯电子等企业。

3 三体系的认证情况

从全国范围内看,同时为三个领域供应商的企业并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供应商中。要进行三体系的整合认证,当前还没有相关的经验可循,国内尚无先例。

就单个体系的认证来讲,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若一体化认证需进行如下几方面工作:

4 建立三体系的的资源条件

(1)来自的领导支持。公司三体系的建立以提升管理水平,规范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促进市场开拓为目标。目标的建立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2)丰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一批工作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团队完成这项工作,公司已经培养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为此次三体系建立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3)齐全的硬件设施。建立体系时需要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也相当齐全,能够满足体系建立的硬件需求。

5 基于条件的可执行方案

通过调研,我们提出了基于条件的三种可执行的方案,并对三种认证方案的利弊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各种方案的适用范围。

(1)单个体系的认证。单个体系的认证就是指一个企业可以只做某一个体系认证,或者把三个体系分开来逐一认证,这种认证方案的主要利弊如下表:

适用范围:单体系认证适合于只从事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中某一行业的企业,只做一个体系认证的企业

(2)IRIS和AS9100的整合认证 + TS16949的认证。本认证方案是指先对IRIS和AS9100进行整合认证,再对TS16949进行单独认证,最终实现三体系的整合并形成一整套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其利弊如下表:

适用范围 适合做三体系认证,但目前做三体系整合认证条件还不太成熟的新企业,建议我公司采用本方案

(3)三体系的整合认证。三体系的整合认证是指把三个体系相互交叉的部分整合到一起,把特性的内容分别呈现,最终形成涵盖三个体系所有内容的一套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本方案的利弊如下表:

适用范围 适合于产品涉及三个行业的比较成熟的企业认证

参考文献:

[1]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2]AS9001.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管理体系标准[S].

篇10

近几年来,在国家对“三农”的不断重视与政策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业科技发展与进步,农业行业对劳动力的选择越来越看重扎实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农业类季节性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也在不断加强和创新,目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预期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各农业类季节性专业课程在具体“理实一体”的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目前农业院校农时季节性专业课程在实际“理实一体化”的授课过程中,有些内容和技术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无法进行。如良种繁育技术课程授课时,如果第一学期安排授课,那么播种、苗期田间去杂去劣等课程内容能够顺利进行,但是成熟期收获、脱粒等技术内容就不能正常进行。如果第二学期开课则正好相反;再如作物育种技术课程中适逢暑假期间的作物有性杂交技术、花期管理等内容实际都不能正常进行。

第二,在农时期间非季节性课程与季节性专业课程出现冲突,使季节性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受到影响或不能顺利进行。如在关键农时某一门专业课程正在田间“理实一体化”教学,而且此班级另一门非季节性全校公共课程在中间的3~4或5~6节必须上课时,就会出现非季节性课程与季节性专业课程的冲突,使得课程不能正常进行。

第三,在关键农时期间,季节性专业课程之间出现冲突,使得每一门季节性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受到影响或不能顺利进行。俗语说“农时不等人”,因此在关键农时期间,同一个班级不同专业课程同一农时常常出现相互冲突。例如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与良种繁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播种作业技术“理实一体化”授课时常常一门授课另一门不能如实授课。另外,在不同班级间还存在使用工具和试验地等的冲突,使得各门季节性专业课程授课都不能有效进行。

第四,在关键农时期间,同一个教师在同一门季节性专业课程不同班级的授课过程中出现冲突,使得教师只能兼顾其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另一个班级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五,在同一个班级季节性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教学中,如果本班级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兼顾各小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完全照顾和指导到本班的所有学生,从而也影响到本班级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影响农业院校季节性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的原因

针对当前农业院校季节性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研室在季节性专业课程授课的课程安排上,还延续以往的按学期排课的方法,导致课程安排不合理。农业季节性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受到季节性农时限制的,如果把一门课程都安排到一个学期授课,那么有些授课内容就不可能完成,而且每一个实践性技术教学内容也受到农时的制约,教师在上课时势必会在适宜农时时授课,其余时间停课的现象。因而,必然会导致专业课程的有些内容和技术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无法进行和关键农时期间非季节性课程与季节性专业课程出现冲突。

第二,授课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协调性较差。各门季节性专业课程在具体“理实一体化”授课过程中,各专业教师都只顾从自己课程授课角度考虑,缺乏相互协调和沟通,在关键农时期间容易出现同一个班级不同专业课程间冲突,例如在作物生产技术、良种繁育技术和作物育种技术等专业课程的不同播种作业技术上的授课时就常常发生冲突,结果导致一门课程上课,其它两门就不能上课的现象。

第三,授课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缺乏足够的奉献精神。虽然农业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和工作过程中都具有较高的教师素质水平,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但是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因为农业专业课程的“理实一体化”不是在关键农时季节时一天八小时工作中能完成的,有时教学时间远远超出八小时,经常有从早到晚、双休日、节假日正常教学的现象,因此,教师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必须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敬业意识以及无私奉献精神,这一点不是一般教师能做到的。

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未完成。目前我国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农业类本科院校,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他们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也很少有机会到生产部门实地锻炼,实践技能水平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双师型”建设势在必行[3]。在专业教师“双师型”建设中,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刚刚毕业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到农业生产、科研和销售等单位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是受时间和人数限制的,为了确保现有的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可能所有专业教师一次性进行实践锻炼,而且实践锻炼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在此期间,势必会加大校内正常教学的专业教师工作量,导致同一个教师多班级多人数上课的现象。

三农业职业院校季节性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有效教学的可行性方法

由于农业类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其主要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三农”[4],其最终目标为农业生产部门及相关行业培养能从事农业生产、产品加工、疾病防治、技术服务并且会经营懂管理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5]。因而,为确保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季节性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上述季节性专业课程在实际授课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在课程安排上,季节性专业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应打破以往的按照学期、周次及学时均匀固定授课的方式,改成分学期、不按周次且周学时非均匀的灵活的授课方法。

基础课程和非季节性农时课程给季节性农时课程让路,确保农时性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当农时季节性专业课程在非农时期间,基础课程和非季节性农时课程应该利用其不上课时间来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基础课程和非季节性农时课程以及季节性农时课程授课的有效进行。

在农时短、时间紧的情况,授课时间上应在早、中、晚上适当延长每天的授课时间,必要时也可以在双休日、节假日期间正常上课,确保课程授课的顺利进行。

在关键农时期间,各门农时季节性专业课程间应相互协调。(1)在课程安排上,根据各门季节性专业课程对具体农时的不同要求,应分清主次,按照先主后次的原则,专业课程授课教师间应互相沟通,密切配合,进行各门季节性专业课程的合理安排,合理的分配各门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时间,先农时短且重要的内容上课,后安排农时长且不紧的内容上课。(2)必要时,应打破各门专业课程间的界限,各门季节性专业课程可以在各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批次的同时轮换教学。例如可以把班级学生按照此农时期间所上专业课程门数来分成几个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可以按小组同时上课,每小组完成本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后轮换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班级的理实一体化授课时,因受农时的限制,本教研室的同课程教师和相关教师应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在本校地力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同时进行授课。如果地力不允许的条件下,可以按照具体情况,可以按照工作的任务量来合理均匀的分时间、分批次地进行同一门课程不同班级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仇恒佳,蔡健,成海钟.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农业类专业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

篇11

一、一体化模块教学概述

一体化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是指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是企业训练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30%的时间在学校。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理论一实践一体化,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一体化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手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强调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强调以模块为基础的经验性知识培养。一体化模块教学模式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课程以模块的形式组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材教案的一体化、教学组织过程的一体化。因此,一体化模块教学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机电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职教专业课教学的现状大多仍是采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表现为盲目追求考证率,重书面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单一,缺少应变创新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独立主见,不敢想更不敢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无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安排比较随意,科学性、逻辑性不强

许多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始终变化不大,许多陈旧过时的课程依然在开,比如电子技术中的家电维修课程仍然是晶体管电视机的原理,而一些新的课程却开不出来,比如数控技术方面的课程。这种状况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高职目前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按现有的教师情况来确定,“因人设课”现象非常明显。由于受到现有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系统性不强、科学性差,有的职院出现有什么样的教师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的情况,严重违背教育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高职机电专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属于“三段式”课程模式。“三段式”课程模式一般把课程的开设顺序按照由基础到应用、由抽象到具体、由宽泛到狭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三段式”课程模式通常把课程分为三类,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的特点是由最初的底部大,向上逐渐变小,形成一个金字塔状的课程模式。位于三角形底部的通常是文化基础课,其次是专业理论课,而位于顶部的是专业课。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是参照早期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能力训练、应用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段所构成,而且这些能力训练都脱离生产实际,实用性很差。虽然近些年来,各高职院校不断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少院校的课程体系还是或多或少留存着传统模式的影子。由于传统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所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存在着很大缺陷,它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机电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为这种课程模式把理论教学摆在了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把实践教学摆在了次要的位置,这种“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的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及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形成统一和协调的关系。

(四)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力度不够,缺乏仿真、实战效果

首先,校企合作表面化。从宏观上来看,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对参与高职建设的行业企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如在税收、基地建设贷款等优惠政策,造成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从微观上来看,校企合作没有得到高职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些人认为只要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就可以确认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导致校企合作只是“一纸空文”,处在“半有半无”状态,实训、实习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其次,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本身的财力有限,实训场所建设经费严重不足,一体化校内实训室很难一步完善到位,最终造成了工位不够、实训设施设备不够充足、比较落后、机电软件缺乏仿真性等,根本没有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仿真训练效果:

二、确立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采取的措施

(一)机电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1 合理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1)树立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确立适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由“知识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此要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要使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第二,教育导向要逐步转变为“企业专家导向”。传统的课程设计通常由教育部门来决定,由于角色和角度的约束,课程往往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易脱离市场实际。一体化本位课程则要求更多地听取、采纳机电行业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好地把握职业岗位现在和将来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第三,综合职业教育能力课程的中心是学生,教师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为适应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2)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职部分学生对纯理论性的东西接受困难,有的甚至对课堂和作业有逆反心理,他们对技能型的知识却很感兴趣。在课程设置时,应降低掌握纯理论知识的要求,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教学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时效性。机电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要不断地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量增加与生产岗位相近的实际操作性实训,减少传统教学中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及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毕业生直接面对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工作中担负着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的产品,或将高等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基本任务。在教学中,要采用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在校内车间进行实训、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形式。

2 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借鉴德国同类院校教学模式的基础,结合自身办学的条件,采取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应在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内,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模块不断线,这称之为“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见下图)。实行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由基础向专业、专长最后到实践应用方面发展,专业技能的训练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

在此基础上,再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从实践教学最本质、最基础的要素出发,任何实践教学体系都会包括教师、课程与学生这三个因素,离开了这三个要素便不能称其为实践教学。从广义的概念来说,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条件支撑体系所构成的整体,在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中,各个亚体系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实现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

(二)机电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1 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等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 确定内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 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 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的管理原则。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度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是“学习伙伴”“导航者”,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5 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三)合理筹措建设资金

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努力争取各类企业的建设投资,可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类企业的建设投资。如校内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完全出资兴建,然后向高职院校开放,收取实训使用费用,有关院校按实训使用情况分担建设成本。

(四)构建一体化实训教学场所决策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大力建设一体化教学场所。首先通过实训室模拟实训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其次通过校内基地完成机电职业能力训练,再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机电岗位能力养成。

篇12

在职校化工专业教学中,如何应用一体化教学课改新理念,从而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自身发生质的变化,对此笔者进行了思考与实践,并围绕一体化教学新理念的施行提出几点浅见。

一、以提高学生技能操作为主线,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习动机

居里夫人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老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工专业的兴趣和好奇心,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相关可行性实验,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引发学习动机。

例如在“浓盐酸的认识”的学习任务中,笔者采用了浓盐酸与浓氨水生烟的实验。在通风橱中,准备两个集气瓶,一个瓶中滴入2ml浓盐酸,另一个瓶中滴入2ml浓氨水,迅速盖上玻璃片,相对放置,迅速抽去玻璃片,瓶中立即产生大量白烟。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学生想知道空瓶何以生烟,通过好奇心引发学习动机;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操作有毒化学药品,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

二、小组合作教学和与工作任务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层式教学方式

笔者所在化工系的学生大多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理解和操作能力水平不一。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笔者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与工作任务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分层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和学习效率,加深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较大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显著。从而体现了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例如在任务“工业用水总硬度的检测”中,笔者把学生分组,安排学生合作查阅配位滴定法知识资料后进行讨论,自主完成设计Ca2+、Mg2+的定性任务。不同小组学生由于知识差异,操作设计不同,记录的实验现象也就不同。笔者则记录学生小组设计及操作的结果,做有针对性的引导、总结。之后,各小组再针对自己小组的不足之处,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并进行实验验证。教师了解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随后的实操辅导也就有针对性了,不仅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灵活采用课堂教学方法,与一体化课改理念相融合

一体化课改提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但一体化教学并没有排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定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一体化课改理念的融合。

例如在“冰醋酸检测”任务中,笔者注意融入一体化课改理念。学习冰醋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初中的酸知识及酸与碱反应实验,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得出醋酸与碱反应的规律,重在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究应用任务,主要是冰醋酸品质的检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并动手操作冰醋酸总酸度测定,提升在工作中学习的能力。学生参与机会多,体现了课堂教学方法与一体化课改理念的融合。

四、渗透对学生环境意识、安全意识的培养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国家非常重视化学安全与环境问题。因此在化工教育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重视安全教育与环境教育,以符合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理念。

篇13

1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主要故障特点

1.1 机械设备故障特点

通常说来,可能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引起机械故障,导致故障的原因可能只是一方面,也可能包含了多个原因。所以,在诊断时务必要尽可能小心谨慎一些。我们都知道,机械转动是不一样的,时间不同,形成的数据也会不一样。就本质上来看,机械设备的特殊性很明显,在针对整个运转过程时,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判断其中的某一点。除此之外,从系统角度来进行分析,机械设备故障的产生并非就是有规律可循的,且往往是随机产生,有着模糊性和不连续性的特点。所以,在诊断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多种情况相结合来采取整合措施[1]。

1.2 电子设备故障特点

一般情况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即机械和电子两种内容。在分析机械故障特点的过程中,要考虑并分析电子设备方面存在的一些故障特点。通常而言,电子设备的故障的特点,即突发性和隐蔽性,因为外界环境带来的一些影响,致使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还存在其他一些特点,这是在机械设备间距和电子设备之外的。例如,机器一旦不运转或没有按照制定动作来运转的时候,不少情况下,人们往往以为是机械部分的问题,然而在整个实际工作中,通常引发的都是电子电气部分引发的故障。

1.3 机电一体化设备常见故障分类

(1) 破坏性故障和非破坏性故障,这是按照故障出现是否破坏了工件以及机床来进行划分的[1]和破坏性故障相比,损坏故障在故障分类中是极为常见的。损坏工件乃至于在机床发生故障的情况下,是禁止对其进行维修的,关于非破坏性故障,就要采取及时性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 2) 系统故障和偶然性故障。这是以系统的或然性进行划分的。系统性故障主要指的是先对一定条件进行满足,在此基础上所引发的一些不确定故障。而随机性故障的发生则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常说来,分析的时候,随机性故障分析起来较为艰难,一般都是要经过了反复的试验之后才能做出综合判定,故障的排除才能确保。

( 3) 诊断指标故障和无指标故障。这是以故障是否具备指示和报警来进行划分的。通常情况下,就设备具有的控制系统来看,高级机电一体化设备往往都是带有自诊断程序的,可以很好的监控整体系统的全部软硬件性能。一旦有故障出现,就会在第一时间内自行报警,而且还会显示在屏幕之上。要与系统配备诊断手册进行积极的配合,据此来分析判断机械中所出现的故障的产生原因,与此同时,在提示中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排除故障。除此之外,无诊断指示一般情况下都是因为以上论述的诊断存在不完整的情况而导致的,这种故障的原因之所以会产生,主要还是因为维修人员不够熟练掌握,且不具备应有的技术水平。

2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

因为机电一体化设备本身是存在一定独特性的[3],所以在分析故障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思维方式上积极转变。首先,要深入、细致的分析机电一体化设备,同时要非常熟悉各个功能模板框架,对于各部分功能的结合形式严格遵循,分析故障可能出现的形式,还要认真分析和判断影响的程度。若是有必要的情况下,就要进行故障分析,以故障出现时的基本现象为依据,针对故障形式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可靠性因素,从而真正探究出故障的实质和根源。而在展开具体诊断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以下的几点内容予以高度关注:

(1) 先机后电。一般情况下机械结构都存在直观性的特点,那么首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肉眼来判断、分析看起来较为明显的故障现象。例如分析发生的变形、断裂以及卡死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就要先着手机械方面,认真检查机械部分的故障。

(2) 先外后内。要先内后外的检查所有的元件,包括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和驱动元件,特别是要注重查找出故障的源头。

(3) 先干后叶。就是要先分析主要部件,分清矛盾主次,再分析次要部件,特别是要分析重点内容,要需要重点分析零件和接口部件,在分析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顺序。[4]

3 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措施

3.1 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分析

机电一体化设备自身具有自动化的功能,拥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内容,且系统不同,也会具有不一样的要求,其中的一些系统集中了不同类型得电力或电力器件。所以,对系统可靠性的要求十分高。一般情况下,就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主系统来看,其拥有极为复杂的可靠性。究其与工作条件、外界环境以及运转状况的关系来看,是十分密切的。所以,为了促使整个机器具备的可靠性能得到整体性的满足,就要综合的分析当时的情况,同时要使机器发生超负荷使用的情况得以避免。还要及时的检修机器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从而使机器的稳定性得到根本性的保证,从而可以在相应条件下促使配置大大增强。

3.2 提高机电一体化设备可靠性的对策

从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发展水平来看,如今已实现了完全微机化,成为了实时控制系统,其可靠性一般能够使用两种办法:一是设计时借助具有较高可靠性的元器件,一旦系统有故障出现就通过诊断方法来对故障位置进行定位,同时将其快速排除。此时,通常需要将系统的正常工作中断;一是借助容错技术,必要的时候可针对重要部位借助亢余设计进行一个具有很高可靠性的系统组合。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可靠性还能借助其他的办法获得,例如提高机械运行、控制和加工等的精度。可借助精密机械来对传统机械进行改进,在电路控制方面使用微机和PLC,借助先进数控装置来进行控制 。

4 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特点,我们一定要寻找出有效、可行的故障分析方法。对于机械技术,有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与之相结合,传统机械正在趋于智能化、网络化、模块化和柔性化等。全新的机电产品理念逐渐形成,而故障诊断维修技术也就相应的更加先进化、智能化。作为企事业单位生产单位中的重点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所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其他普通设备所无法完成的,尤其是在科研生产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需要进一步促进设备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就很有必须不断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因而需要维修人员重视持续性的学习,将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技术牢牢掌握好。

参考文献

[1]谢书法.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故障维修特点及可靠性分析[J].电子机械工程,2007,04∶ 60-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