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方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道德教育方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道德教育方式

篇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4-02

从传统到现代,道德在中国社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对中国道德现状深表担忧,同时中国道德教育也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出现了研究西方、日本、新加坡特别是美国德育经验的热潮,希望通过借鉴别国德育的优良传统推进中国德育改革。诚然,学习他国经验提高自身德育水平与效果是德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但必须是深刻分析我国与别国道德教育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避免简单机械的经验移植。笔者将从文化角度解读中美两国德育传统差异的原因,以及思维方式对这种差异造成的影响,以期获得具有美国优良传统同时适合中国思维方式的德育新方法,以完善我国德育工作。

一、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内涵及外延

(一)文化的概念

西语中的“文化”(culture)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ra,其词根是动词colere,原意是耕作土地、饲养家畜、种植庄稼、居住等,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得适当生存环境的最初尝试。从拉丁语中发展而成的德语kultur和英语culture最早也是类似的意思。我国古汉语中“文化”词由“文”与“化”复合而成,万物纷繁交杂成为“文”。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有思想的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排除人们的物质创造活动和成果而专指人们的精神创造及其结果,主要包括信念、知识、文学、艺术、道德、法律等等。我非常赞同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界定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系统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主要包括人们的思维模式、生存模式和行为模式。”[1]这三种模式决定了个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观念的世界及物质世界。

(二)思维方式的概念

思维方式是指一种文化特有的象征性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文化的本源和重要内容,对现实世界的象征性把握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一方面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制约着文化,影响文化的形成,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教育、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中。

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必然受到一国文化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这些影响外显为一国特有的德育特征。

二、美国文化传统及其德育的主要特征

(一)文化传统与德育浓厚的宗教色彩

宗教是西方文明永恒的底色。在美国短暂的200多年历史中,最初宗教由新英格兰清教徒移民带来,发展至今,宗教已经渗透到了美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以及知识理性的发展,也没有阻碍宗教统治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教堂即使在最繁华的第五大道也有其立足之地。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不仅对美国社会具有广泛影响,更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上帝与天堂,是他们对世俗世界的超越和终极的生活理想,这种理想赋予人们日常生活以意义,构建了美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美国的德育从一开始就抹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虽然宗教不完全等同于道德,但毫无疑问,人们在建立他的宗教信念时,也建立他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在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美国,宗教更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而使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是德育的一个主要目的,这就必然导致了德育与宗教的密不可分。事实上,美国的德育活动与宗教活动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学校就等同于教堂,学校由教会开办,教师由牧师担任,教科书的主要部分是宗教教义,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牧师。从现实来看,美国81%的私立学校是受教会扶持的,许多教师在这种学校工作也是出于宗教的情感[2]。

(二)实证主义传统与德育方法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征

美国实证精神文化传统,渗透在美国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每一个方面。德育在这一文化传统下表现出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德育模式研究中得了具体的体现。美国的德育模式都注重以科学的调查研究和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几乎每一种德育模式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之后而得出。

(三)个人主义与德育尊重个性的特征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中又一鲜明的特征,是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主要来源于犹太教及基督教中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的教义以及美国《独立宣言》中“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和《美国宪法》中个人权力的政治理论。人人平等就是把人看成了单个有思想独立的人,而不是依附在某一关系中的部分。个人主义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人的日常行为,由于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自然权利与平等自由,就使得美国人民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侵犯他人隐私严重者会受到法律惩罚;个人主义也使得美国父母更加鼓励孩子要具有独立性,老人也要维护自身独立自强,不愿意接受帮助;而体现在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语言中,则是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等谚语,以及强调自我意识的一些词汇中,如self,ego等;个人主义体现在教育中则是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以及注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三、中美德育差异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因素

(一)信仰传统与文化理想之别

文化理想与思维方式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文化理想的根本性不同。对于理想生活的不同看法与追求,直接影响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就中美比较而言,美国的概念思维中对概念是感性事物的超越,具有抽象性与普遍性,概念自身构成了一个超越了感性世界的领域,这个领域被视为是与现象世界不同的本质世界和与流动世界不同的永恒世界,从而美国民族的文化理想就是追求这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永恒世界。这种超越了现世的理想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具有更大的权威性与服从性,相关的道德要求也不容易受到现世生活的影响,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大的约束性。

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思维,中国根本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其中的“象”与所把握的事物之间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存在本体与现象这样的等级关系,从而其所想象与追求的文化理想也就不可能完全超越现实生活,而只能是与现实生活处于统一层面的一种可能的理想状态。就像儒家所追求的世界,并不是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与现实世界处于统一层面的文化理想,相较于西方永恒世界的文化理想,更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这种理想状态所要求的道德要求与规范,缺少了神圣性与永恒性,也更容易被现实世界消解,从而对现实世界中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较小。

(二)德育内容、方法差异与意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中美的德育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德育方法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德育的实施依赖于一套由大量科学实证分析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关注个体此阶段的需要进行的德育内容是什么;而中国德育方法不注重抽象出一般的具体的德育科学方法,更多的依赖德育者主观的整体把握,关注的是变成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德育方法中就是美国德育在概念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先解决了德育是什么这一前提性的问题,然后在德育实体的清晰把握上实施德育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中国德育在意象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不会实证性地研究德育内容应该是什么,而首先会凭历史经验和主观判断得出一套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和方法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流动性,缺乏科学性和具有重复性的操作方法。

(三)强调个性、强调集体与空间思维、时间思维

美国德育强调个性,注重个体的价值选择与发展,这与西方空间思维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而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中就是个人主义。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把握事物两种不同的选择,人类的感知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只能两个选其一,而不能同时进行。西方以空间为本位的思维方式,决定了西方文化必定以主客对立、分离的方式对待一切事物。西方喜欢采用分析、剖析的方法认识世界,强调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区别。

与西方的空间思维相区别,中华文化传统则以时间为本位,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方式对待天地万物。因为在同一个时空连续体中,时间是不可分割、不可截断、不可占有、不可掠夺的。从时间的角度看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永远是一个浑然有机的整体。这体现在德育中则是中国注重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必须是集体主义的[3]。

四、总结与讨论

中美德育具有不同的特征,从文化视角来分析,可以找到根植于两国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因素,如宗教传统的差异、实证研究的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等等。美国文化基本上可以归属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则归属于中华文化,这两种文化传统中最根本的差异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即概念思维方式和意象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美两国在道德教育上的种种差异。中美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差异是本源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相反,有一些实用的思维是可以改变与互通的,在中国历史上就变现为从开始的中体西用,所以我们在借鉴美国德育方法的时候,要结合中国本源性的意象思维方式有选择地借鉴,同时要在移植的过程中创新,创造出既继承了美国德育的科学方法又符合中国思维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德育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107-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办学理念的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无论是遵循教育规律,还是考虑院校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都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创新。根据现在的时代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微电影这种传播方式逐步被应用到职业道德教育中。本文在微电影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上,旨在对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微电影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性认知理论

按照学科划分,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认知学科,所以,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离不开“认知”二字。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就是从认知开始,从学生角度出发,把从业后具有影响力和贴近性的职业道德为内容的典型职场案例进行剪辑,加入了行业、职场、员工的元素,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由课堂说教变得生动、具体,加深课本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们生活中的影响,力求做到润物无声,以电影镜头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以现实中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职业道德内容为素材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情景之中,预设职业道德冲突,让受教育者通过微电影演绎的每个情节,体会到某些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知识要点,利用自己所学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对情节进行思考、分析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三)理解性输入学说

职业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认为只要把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实际上,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伴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可,身体力行,进而形成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素质才会养成。而电影则是时代文化价值的塑造者,作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次重大探索,微电影有连续的情节,发展的故事主线,注重教学内容与行业、岗位的具体情境的渲染,让学生在富于趣味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通过视觉辅助,让学生眼见为实,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操作水平,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手段的可行性分析

(一)借助影像,创设直观情节,以网络为平台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90后,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网络有很大的依赖,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创设情节,有意识地把繁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同时,以形成职业道德为主线,把零碎的职场知识串联起来,通过直观影像的再现,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共鸣,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二)短片制作和教学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一方面,微时长、低成本、短周期的制作特点,利于配合课堂教学需要,在以往短片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界限,把丰富灵活的拍摄、剪辑模式引入教学。这意味着可以充分尝试微剧本征集、微电影拍摄比赛等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传统影视短片教学由于传播平台的限制,基本难以进入市场流通,而微电影的跨平台传播彻底改变了这种现象,一些制作精良、创意新颖的作品上传网络后迅速获得大众关注,这不仅能够提升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其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主题明确,内容贴近职场生活

微电影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明确主题任务,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的情节演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求知的欲望。它在内容编排上,紧密贴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反映职场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学生观赏时,会主动去接受视频中的信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所感悟,使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这样,职业道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实现其精神构建。

(四)教、学、做、乐一体,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用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想象力。在制作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引导。在选材、剧本编辑、视频拍摄、剪辑等方面都是学生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学生花时间搜集资料、整合素材、研究讨论等等。整个微电影的编制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深化了职业道德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微电影教学的制作原则

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把影视和网络平台以及其他社会、行业、职场资源真正对接,让师生的创意和能力凝聚出具体的影像作品,吸引广大师生。这既强化了师生的动手意识和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把握能力,也避免了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的僵化呆板。为了更好地制作微电影,为职业道德教育服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微电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以其制作门槛低、监管力度不大,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作品层出不穷,但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不多,很多微电影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渲染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还有一些微电影作品为了追求“眼球”效应,传递负面道德观,使得学生在观看后容易受影响和掌控,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有很大的伤害,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三观”,给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微电影作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思想性原则,寻找好职业道德教育和微电影的契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变得感性化、具象化、故事化,促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习惯养成。

(二)倡导性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围绕着既定主题来编写故事,创作者很自然地会将叙事的重心置于其所宣传的职业道德行为本身的价值上,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在实行上,难以完全摆脱“说教”意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教“意味”的实现就一定要采用说教的“方式”,职业道德教育采用微电影为载体,就是方式上的一种创新。利用微电影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特点进行传播,向学生推销的是一种行为准则,传受双方是平等的交流,在制作过程中,有明确的主题,应以倡导方式进行,把职业道德标准隐形于情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良善道德的确立施以影响,指引和诱导高职学生向着有利于社会需求和社会利益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情感性原则

一部好的微电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无论是以校园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为素材,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服务。在制作过程中,要遵循情感性原则,有限的镜头需要靠情感来渲染,所塑造的形象或者软性的感染力是情节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故事化的情节发展,跌宕起伏的感情脉络铺设,都要以情动人,符合受教育者的意愿。以此来引发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微电影的诉求,精神上和情感上获得满足。

(四)创意性原则

现在社会是新媒体社会,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个个小屏分割着我们的视觉和注意力,使得我们处于注意力稀缺时代。高职院校以微电影为载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创作过程中,就要遵循创意原则。从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切入,将关爱他人、诚信友善、道德规范等主题融入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镜头之中,同时还不露声色地将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融入其中,让观众深受感染,这才是微电影创意的根本所在。创作人在拍摄前需要对职业道德主题有深刻而到位的认识,对受众的接受心理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艺术化地展开情节,巧妙、合理布局情节进展,提炼出创意点,通过创意的裂变来表达,引导学生用数字影像的形式反映职业道德内容。

总之,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以微电影为平台是可行的,使受教育者不断把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修养,把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不断效仿职业道德模范,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廖善康.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2009,(7).

[2]彭雪.微电影的崛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3,(6).

[3]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3

尽管现代学校的进步在于以新的人性假设为基础,实现了对大多数人的道德教育,但是,现代学校依旧面对古老的道德教育难题:道德是否可教。现代学校进行道德教授所预设的人性基础及使用的手段,只是为了方便达成它所追求的现实目标,即对人行为的规范和控制。而着力于此目标是以放弃仰望更高的道德,以及偏离道德教育的真正目标为代价的。因此,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限度,并为人更高的道德追求和道德需要开辟空间。

篇4

一、实用:渗透式道德教育的目标

目前人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思想意识”水平,对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有时会超出对专业水平的要求。拥有吃苦耐劳、谦虚好学、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实用性人才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笔者在对香港浸会大学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研究过程中发现,浸会大学近百年的教育中“全人教育”一直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予以追求。浸会大学的“全人教育”被诠释为“培育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与知识体系,包括专业知识、社会承担、独立思维、修养、身体健康、创意和持续学习”。“完整健全的人格与知识体系”成为浸会大学并驾齐驱的两个教育目标。道德培养与知识教育并重,把道德教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要从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成为既掌握高端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同时拥有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实用性人才,可以说,实用性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的“师德为先、学风为径、德行为尚、全人为本”成为学院道德教育基本理念,在此理念下,学院将“注重道德培养”、“强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突出实践能力”打造成为了学院办学特色。道德培养与教育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与共同任务,道德水平、责任意识、行为规范与专业能力一起成为学院的实用性人才评价标准,实用性的道德教育目标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二、广泛:渗透式道德教育的主体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人们更多把关注的视角放在学生层面,注重从学生角度发掘道德教育思路。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育要能被受教育者顺利接受并产生预期效果,须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二是受教育者对所接受教育内容的信任程度。其中前者又可以直接影响后者,即受教育者可能因为对教育者的不信任而对他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而拒绝接受。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是一个全校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教育与被教育者同时进行的主体全方位实施过程,教育者一方面要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参与教育,另一方面也应作为教育对象进行道德培养,渗透式道德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在道德教育系统中,作为道德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状况会对道德教育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教育者的自身品质水平是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成为教育理论的践行者,教师讲授的理论才可能被认可,管理者实施的管理行为才可能被接受。比如,80后、90后大学生群体的追求物质享受、崇尚功利主义、价值观模糊、缺乏集体观念等思想,带来学生整体素质与道德水准的滑坡。面对这一现状,许多教师以抱怨的态度将责任归咎于社会、学生、学校教育。试想,在这种心态下,教师如何能完成好其教育职能呢?而对此问题,香港理工大学黄德辉给出了应有的思考方式:“不管病人的病情有多差,医生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把病人医好;不管学生的素质有多差,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教好。”因此,教师与管理者首先必须要端正心态,自身首先要建立起“勇于担当、不怨天尤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实现向学生传递正确道德理念。如果教育者自身无法实践其道德理论,言行不一,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也就不再存在。为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与管理者道德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切实解决教职工的实际问题以使其实现更好的投入和奉献。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分别经历了校企合作办学、院系合并、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三种办学模式,办学地点历经大兴、朝阳、通州三区,学生从专科、二本到现在的一本与高职并存,成为校内“最复杂”学院。面对这种困难与状况,学院从调整教师心态与思维方式入手,多次邀请教育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座谈,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坚持教师党员党性教育等,在短短的几年整合中,通过学院领导与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教师队伍与管理者中间已经建立起一种积极进取、踏实勤勉、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担当的健康心态和工作作风,这样的积极心态随时随地地被传递到学生中间。越来越多的班级建立起良好的班风,更多的宿舍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同学间的相互关爱、和谐相处日益成为校园主旋律。

三、丰富:渗透式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成为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美国,学校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参观国会大厦、白宫、博物馆等,鼓励学生参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民族利益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韧性与顽强的大学精神,对内增强师生凝聚力和归属感,对外展示学校朝气蓬勃的良好形象,从而提升大学品位。在此思路下,“课堂之外”被作为了丰富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在课堂之外的专业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与深入交流可以实现将优秀的人格、知识、修养、作风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外的社会实践中能亲自感知、感受、学习、接受道德概念。

在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的科技竞赛已经成为教师课堂之外培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师生“德行”共进的良好契机。实验学院通过科技竞赛有效解决了学生中存在的“专业认识模糊、职业规划缺乏、思想意识不明确”等问题,并且学生与教师建立起密切联系和实现了相互信赖;在师生共同参与科技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培养与建立起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开创精神,教师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能有意识地加以改善或提高。科技竞赛实现了德育培养与知识教育、教师与学生、道德与行为的“共进”。在道德教育有效推进的同时,知识教育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学院先后获得微软创新杯世界22名(全国第2名),中国机器人大赛比赛冠军,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北京市二等奖等奖项。

实验学院还非常注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踏实勤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意识与作风。学院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考取英语、计算机、会计等证书;向困难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包括走进社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实践证明,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给学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扎实的专业基础、优良的工作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一进门已经成为我院学生的标签,更因此赢得了广泛机遇。近几年来学院一直保持着90%以上的就业率,多个单位向学院寻求实习生源,在名校学生云集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有了实验学院会计学生的加入,以从不招收本科生著称的顶尖律师事务所,也因为学院法学本科生优异的学习成绩与良好的道德水准及职业素养打破了规矩。

四、内隐:渗透式道德教育的形式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形式化、理论化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用说教向学生灌输德育理论和价值观念,学生被动地接受的方式带来道德教育的“教与学”的失衡,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真正发挥,道德理论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思想意识并体现于道德实践中;同时,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相分离,造成了“知与行”相脱节,道德教育没有被贯穿和渗透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之中,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学生的情感。对此,内隐的教育观念为实现道德教育在“渗透式”教育中回归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能,为道德理念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搭建了桥梁。

相对于显性教育直接、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内隐的教育是一种间接渗透的道德教育方法。内隐的教育强调以不明确的、间接的方式,潜意识地去影响学生,通过学校文化间接地把知识、思想、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传授给学生。内隐的教育是不明显的、看不见的,但是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效果却是可见的。相比“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方式,内隐的教育更加重视道德的自我教育,更加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式学习。比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道德教育中一直坚持“道德教育是在生活世界的视野内运动,不能脱离这种视野。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本真性、体验性的养分,促进个体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理念。牛津大学较深入地进行了以校园建筑、导师制、师生俱乐部、学校钟声等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实践告诉我们,高校要通过营造道德情境、构造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道德培养找到一条有效通路。

基于此,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一直着力于进行内隐的教育与外显的教育地有效结合,努力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期望通过发挥内隐的教育方式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使其学会道德的自我教育,实现道德培养的“润物细无声”效果。学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系列诚信主题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将诚信、创新思想融入校园文化;通过实施考前诚信“签名承诺”活动,着力解决考试作弊这一高校“通病”;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大课堂”,每月一日的升旗制度,优异学生与落后学生的“一对一”帮扶计划等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爱国意识与互助意识,使学生在感受学院对“公平”、“诚信”的追求中,将自身融入其中。经过努力,内隐的道德教育形式为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良机。目前“诚实守信、严谨自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同时,良好的校园氛围与文化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学院“服务地方”目标,学院作为“北京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建设成为了北京市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

五、制度:渗透式道德教育的保障

研究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发现,在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法制化”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新加坡把道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轨道。比较而言我国的道德教育更多以教育为主,法制为辅,这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柱。“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也应成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既能够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够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能力。当然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忽视了制度的可行性,应当“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起到规范学生道德行为的作用。

篇5

一、引言

服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从服装的演变,足以看出社会的文化审美倾向与生产水平。正因为服装特殊的表现能力,以及强大的日常使用率,使得其成为众多服装工作从事者,个人理念的寄托品与传播品。服装也正是因为其特有的理念设计,具有超强的群众感染力与设计价值。因此,服装从事者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道德教育,确保其思想道德与中国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社会用品的设计理念,必然要符合社会最基本的道德理念,与社会弘扬的基本道德相协调。只有加强了服装从事者的道德教育,才能确保服装产业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弘扬,也才能推进其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二、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特点

第一,注重实践操作性,服装本身是一件生活用品,服装的学习,最终也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因此,服装专业是个及其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在服装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样式设计、尺寸设计、剪裁等步骤,其实只是一个设计图,一串数字,而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转换成一件真正的服装。由此可见,服装课程的学习,需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找灵感,最后创作出实际的艺术作品或是使用品。当前中职服装课程的开发,也是将实践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每门具体课程的学习,都有最基础的实践课程学习,教师通过实践来传授学生更多设计理念,在实践中进行课程教育。第二,具有时代性,除实践的要求外,服装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意味着,中职服装课程的教学,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服装的时代特色,不仅仅指当前一个时代,而是指每个时代都有相对主流的服装样式特点。在服装课程的学习中,自然要考虑服装的此特点,对学生服装时代性的概念进行教学引导。服装专业的学习,不仅仅要结合当下的潮流,好的服装设计者是发现当下生活的特点,引导服装潮流。同时,历史时代性的研究,同样是学生最基本的服装专业素养,与灵感的源泉。中职服装课程的教学,教师对学生服装时代性感受的训练,也是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在细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授服装的时尚历史。

三、如何在中职服装课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第一,发挥实践对思想教育的反作用,针对如何在服装课程的学习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最基本的思想教育课程的开设外,就是结合服装实践性的特色,同样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年度颁奖典礼”,而过后,针对不同的获奖人物,要求学生设计一件颁奖礼服。这样的课程活动开展,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对学生的设计提出了要求。反之,这样的设计要求,也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道德品质的进一步感受与消化。这样的过程,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一场更加具有实践意味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感动中国”,还可以从一部电影、一个事件等方面,选取具有道德教育意味的影片或事件,让学生在其找寻灵感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第二,赋予思想教育充足的时代特色,结合实践的同时,抓住服装教育的时代特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代教育,也是不错的方式。将思想教育融入时代潮流中,与服装潮流相结合,如此一来,思想教育便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课程,也具有了有趣的创意价值。而具体怎样赋予思想教育时代特色,教师可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授课中,多运用学生需要学习的服装典故,穿插服装故事,甚至挖掘服装设计者背后的故事,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与趣味性。甚至可以利用当前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在课程解说中妙趣横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不必始终规规矩矩,甚至沉闷压抑。只要最终能起到教育的意义,授课的手法和方式是可以灵活变化的。

四、结束语

服装制造专业,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而中职服装课程的开设,也需要思想道德教育的引领。中职服装教育,是中国服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服装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职服装课程授课中,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教师寻找正确的教育方法,同时需要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的配合。只有通过不断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职服装专业才会适应中国服装产业的大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馥冰.中国服装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8):32-33.

篇6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能否胜任就业后的工作岗位,并且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不仅要看其对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更需要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组织的诚信度等一系列的职业道德素养。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被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的一个重点环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教学时间里,教学者总是将职业道德定义为一种知识灌输性质教育,并辅之以实际教学,随之而来出现诸多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职业道德方面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教学过程中相关课堂教育手段与途径相对单一,“职业道德”四字不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与实际有效性的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是解决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加强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即在职业工作进行过程中,根据职业道德的统一基本规范以及行业间的特殊需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顺序的行为训练以及实际活动训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优良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动态行为习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想要通过行为训练取得预想的效果,重点要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的任务:

其一,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到灵活切实。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少讲那些理论思想内容,应该将更多课堂教学时间应用于对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其次,在学院级别的实训处进行相关训练很有必要的。实训处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还是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能力训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学生处与学校团委等学生组织,在进行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训练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些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多有关联,其工作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除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各学院、团支部、学生会等组织机构的日常督促检查,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也十分关键。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学生干部的作用,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规范其思想道德规范,从而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实践训练方式要做到新颖实用。职业素养教育训练方式需根据学校实际环境、学生的际情况以及具体职业所需进行具体安排。总体而言,训练方式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又要本着灵活多样,大胆创新的原则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具体方式。例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及进行实际工作训练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善于观察并且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并且随时进行指正,定期对其进行相应有针对性的行为活动训练。又如,在进行模拟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亲力扮演各种训练任务所规定的职业角色,使其通过亲身体验该角色所存在的社会价值、预期心理以及行为要求,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正。

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引入

职业道德源自于工作者对于其本职工作的责任心理。很显然,对本职工作的细致了解是实现对其负有充分责任心的有效前提。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针对完成某一项职业活动所包括的各项具体行动以及各项具体行动的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和操作者本身所存在的内部调节机制来进行的设计、操作以及评价这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有目的、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在实际任务或者模拟专业环境当中,参与任务设计、操作、检验以及评价职业活动等行动过程,最后获得能够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一系列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在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实际工作任务的接触,发现问题并且设计处理问题方案,学习到实际的能力技巧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有怎样的评价?”“如果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那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支持自己行为的观点是什么?”等等。此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有着更加细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对自己的工作富有责任意识,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培养起职业道德素养。

三、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开放,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也随之不断地张扬化,价值取向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个性张扬使得他们养成了只有通过实际经历过的事情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与内化的思维模式。职业道德教育想要取得实际效率,使得学生由心理至行为的整体教育收到效果,不组织开展各类职业道德相关的实践活动,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至于具体的实践活动项目,则可以采取各种新颖易行的活动方案。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相关职业机构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环节的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参观,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优秀职业机构的参观考察活动总结出相应的考察报告。该项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服务态度、工作礼仪等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道德素养。

又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为有着相关需求的群众提供一系列无偿的帮助。这种无偿社会服务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种变相检验,通过无偿服务不但可以体会到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还可以能够充分培养社会责任感。

除此之外,也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集体工作意识与社会奉献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秩序的社会调查走访。调查对象主要为与学生职业相关的一些当地企业机构。教师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提供调查目的、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详细要求,其余工作由学生自行完成。这项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要想在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得成绩与突破,必须结合实际,除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职业工作进行经验教学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的认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提升高度责任心、诚信待人、与人为善等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具备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庭,周玉甲.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企业文化的探讨[j].大家,2010,(16).

篇7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内容丰富,地位提高

新加坡政府把它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础之一,使之具有战略地位。美国许多州的大学都硬性规定,必须拿到政治科目的学分才能拿到学位。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美国的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两个主旋律:一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二是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在新加坡,政府提出道德教育要“三兼顾、五强调”,即个人、社会、国家兼顾;法育与人情味兼施;理想与现实兼行;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德国的中小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的献身精神”。

2.途径广阔,方法灵活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依然坚持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但是形式不拘一格、内容活泼有趣,如讲解、讨论、看录像、演剧、唱歌、辨论等。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除此,开展丰富的课外、校外活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册。他们推行真实教育,课堂讲授结合社会生活,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重视师生关系、校内舆论导向、校园面貌等“隐蔽课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许多国外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道德行为导向的管理。世界导师制发祥地的英国牛津大学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有规定,导师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香港地区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增加自治能力。

另外,在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西方国家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家庭教育等方法,多角度、全方面地进行“渗透式”思想教育方法,例如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通过参加或宣传政党与政治活动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

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提醒我们,务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西方发达国家曾因片面追求高科技而忽视青年人的人格教育,造成公民道德败坏、家庭崩溃等社会问题,现在各国已采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汲取其教训,加强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注重对教育效益的研究。

第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

各个国家都在旗帜鲜明地宣扬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美、英、法、德、日都在宣传资本主义如何优越,新加坡、韩国则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传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建国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所以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能忽视。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且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

第三,将重点转移到发展道德思维和培养道德能力上来。

篇8

目标要求:通过教育,使律师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履行职业使命,依法、诚信、勤勉执业,违法违纪减少,诚信度和公信力明显提升,确保律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方法步骤和时间安排

这次集中教育活动,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教育阶段(4月15日至5月31日)

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重点组织学习各级关于律师工作的指示精神。通过学习,使律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和法律至上,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联,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二是开展宪法和法律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执法为民教育。重点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件。通过学习教育,使律师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忠实履行职业使命,增强诚信意识,严格依法、诚信执业,做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者。三是组织开展执业纪律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重点组织学习律师执业的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行业规范。通过学习教育,使律师切实增强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做保障民生和廉政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集中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常抓不懈。要立足律师职业的特点,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学习等形式,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查摆整改阶段(6月1日至7月15日)

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律师事务所和律师查摆问题,剖析原因,认真整改。

律师事务所查摆整改的重点: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是否增强;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各种教育活动是否认真落实;办理重大法律事务是否按规定及时报告、备案;是否存在重业务、轻管理的问题;是否存在对违法违纪查处不及时、不力的问题。

律师查摆整改的重点:是否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问题;是否存在缺乏敬业精神的问题;是否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纪违规问题;是否存在帮助委托人提供虚假证据、隐瞒重要事实等违法违纪问题;是否存在贬低同行、虚假承诺等不正当竞争问题。

查摆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放大问题。各律师事务所要结合实际,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研究确定查摆整改的重点。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统一建立台帐,逐项剖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三)建制、总结阶段(7月16日至10月20日)

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的行业准入、信用评估、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努力把律师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中心环节纳入监督管理视野,从机制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纪问题,进一步提高律师管理水平。

三、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务求实效。在全区律师队伍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今年律师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上级部署要求上来,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教育活动顺利推进。

篇9

中图分类号:G718

0 前言

当今社会,一味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职业教育,已很难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探索一条新的职业教育道路,不仅是学校办学和生存的需要,更是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校企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冠名班的建立,进一步凸显了校企合作的内涵,职业院校利用企业各类资源解决办学条件、学生就业、资金设备等问题;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以冠名班模式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冠名班模式下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但是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心等必须经过学校严格教育培养才能逐步形成的基本素质是否也跟上了企业的脚步呢?“先做人,后做事”、“德才兼备、德技并重”等等标语深刻揭示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职业道德的高要求,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从全新的视角全面认识冠名班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冠名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1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学生求知的楷模,更是学生做人的表率。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决定了学生所能接受到的道德教育程度,“只有教师水平提高了,培养的学生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刻不容缓,尤其是在冠名班模式下教师更应该认真研究相关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价值等,避免对企业生产和岗位技能缺乏感性认识。

如此,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一是利用业余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下到冠名企业锻炼不仅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加可以让专业教师在日常点滴中切实把握冠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以及相关政策和纪律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时地灌输给学生;二是编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所用,还可以起到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无形中接受了教材中蕴含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冠名企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亲近感。编写冠名班校本教材可以以冠名企业生产、生活中的常用设备或具体案例为主要素材,为完成编写任务,教材编写者必须充分挖掘企业教育资源,并将其与学校资源有机结合,一方面校企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利用,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的知识也得到了拓展,对企业的认识得到了深入,有利于教师的德育教学工作。

2 建立校企合作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2.1 学校适当调整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普通班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线,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而冠名班既然是联合企业办学,那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加以变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适当引进企业的道德规范来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帮企业培养德技并重的人才”才是关键,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岗位技能教育,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教育,使学生做好吃得起苦、受得起累、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克服心高气傲的状态和不良行为习惯。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纪律性差、标榜个性、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缺乏实干精神等问题也值得职业道德教育者警惕,对此可以利用冠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规范作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如“甘为南国顶烈日,笑向大漠迎风雪”的胜动之歌唱出了胜动人不畏条件艰苦,势做百年胜动的决心,如果不能安下心来真刀真枪的干如何能成就百年基业?冠名企业的文化精神能够鼓励学生增强为事业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冠名班的学生毕业之后要到冠名企业工作一定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毕业之后都可以进入该企业工作,因此冠名班学生都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警戒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在职业道德、人际关系、专业技能等各方面都会努力学习,以全方位提升自己。

2.2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培养和教育学生

“学校如企业,教室如车间,学习如生产,出勤如出工”,依据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管理。为了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的工作和作息习惯、适应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实训基地可以实行与企业一致的作息时间,实现五个合一,即“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和师傅合一,学生和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增强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集体荣誉感和主人公感。

按企业的要求实施管理,将企业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工厂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凸显个性,金毛狮王、黄头发的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企业不准留长发,只要黑头发、白头发的中国人,不要黄头发的“外国人”,虽是玩笑话,学生却能按照企业要求解决头发问题;告知学生冠名企业对卫生很重视,只有工作环境好了,心情舒畅了,工作效率才会高,效率高了收入也就高了;告知学生冠名企业要打卡上班,迟到会扣钱,迟到次数多了可能会被开除,因此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养成不迟到的良好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将学校德育与企业实际结合,学生不反感还易接受。

对冠名班学生的考核制度还可以采用淘汰制,淘汰的标准不仅是各门功课的排名在末位的,职业道德的评分具有“一票否决制”。每个学生的职业道德初始分数为满分,实行加/减分制,学校将冠名企业的文化要求、职业态度、职业规范等落实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随时给学生打分,学期末职业道德分数在规定分数线下者将被淘汰。若有违反有关纪律和规定者,立即取消冠名班学生资格。

2.3 校企交流互动的职业道德形成模式

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掌握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和教育职工,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浓厚的学习精神对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也大有益处。相反,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可以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指引方向。企业老总可以给冠名班学生上第一堂德育教育课,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指明学生专业发展前景及具体的素质要求,如此一来学生对企业认识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信心也更加坚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人物也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鲜活教材,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成功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可以聘请劳动模范人物现身说法,指引学生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优秀职工在工作中认真严谨,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职业道德要求,是值得学生学习的优良品格;企业负责人在人事管理、质量监控上的要求,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现实案例,可以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举行讲座。

同时可以联合企业举办多种活动,如参观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和企业文化理念;一对一互帮互助(一个优秀的员工与一个学生结成对子)可以使每个学生真切领悟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及一名优秀员工应该具有的品质;联合举办文艺晚会可以增加学生对冠名企业的荣誉感和主人公感;围绕企业文化展开的辩论赛(学生与员工)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辨别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是否正确,其他人是如何理解的。

2.4 以实习、实践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当代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和时代的要求,主要问题不在理论学习上,而在行为能力上。因为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实践中才得以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也只有通过真刀真枪的顶岗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受到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顶岗实习中“教、学、做”的统一使学生学会沟通、讲团队、服从管理的大局意识,切身感受到职责、纪律等职业规范,从而增强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选择、自我养成、自我完善良性发展态势。

然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之前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因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所从事的岗位一般都是基层一线,需要他们静下心来、吃苦耐劳、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注意生产生活的安全等问题,让学生明白实习就是为就业奠定基础;再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帮助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学生加入公司社团、工会活动,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引领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最后,学校要做好跟企业的协商工作,为学生争取到实习补贴,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如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更加增强。

3 结论

诚然,冠名班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蕴含很多,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等内容的交叉渗透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创新和提炼。但不管内容如何丰富,方法如何多样,“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永远适用,管住人不如管住心,只有学生真心的愿意做,德育工作才能做好,才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 高尚荣,陈霞.高职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33-34.

[2] 韩伟平.充实校企何须哦内涵,打造冠名班品牌[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1-23.

[3] 雷敏.中职企业冠名班语文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价值刍议[J].大众科技,2009,(1):149-150.

[4] 安霞.深化校企合作,共创育人新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53.

篇10

1.课堂教学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应该是课堂教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研究中,应该提倡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由于学科教学的课堂不同于思想教育课,所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在渗透上下工夫,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而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则可以集中有效的时间和内容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师德教育。可见,只要我们重视利用课堂教育的途径对师范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班、团主题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班级和团组织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应该利用班级和团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主题班团会这一活动形式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师范生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主题的启示作用对于学生自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分析自己,为自己确定奋斗目标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师范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课堂

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师范生以一个教师的身份与学生接触,其心理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他们所受到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是内在的动力。另外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和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天天接触,这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无私奉献、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品质会对师范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们自觉地向这些教师们学习,并形成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

对师范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方法与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基本相同,但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科学有效的。

1.学科渗透法

学科渗透法是指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科渗透,有结合教学知识的渗透、结合教学过程的渗透、结合教学方法的渗透、还有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如教学方法的渗透主要是教师以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教师治学精神的渗透,则是以教师对学生、对学业的自律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实现的。

2.教师人格影响法

教师是师范生直接学习的榜样,因此师范院校的教师应该自觉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成为对学生精神影响的最大力量。如我校有位退休的老教师,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事业对学生有一颗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心,并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人格上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专题研究讨论法

所谓的专题研究讨论法,是指教师可以在特定的集体活动中,提出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命题,组织学生集体研究相互讨论,然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教育要求。这种教育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4.榜样激励法

篇11

一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初等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初等教育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

 

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开展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前培养,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正确职业态度。 [2]

 

(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教师的社会重任。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可见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奠定了基础。

 

二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共26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67份,回收261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95.5%,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是267人,其中女性占全体参评人员的97.2%,55%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于农村的生源占78.2%,城市生源为 21.8%。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采纳家长或老师的建议,报考前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毕业后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太高,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应岗位工作的意愿比较低。同时,学校除了德育课的部分课程外,在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比较少的;在“职业道德教育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影响”的选项中,认为影响不大的占65.2%。

 

2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学生对目前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晰地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应承担重大或较大责任。

 

(二)目前现状及成因

 

1 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标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很多人认为“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意义非常重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抛开自身利益去实践。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日趋重视,对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期望。然而,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目标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性,教育过程相对死板,缺乏灵活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比例较小,其他涉及师德教育内容的课程也微乎其微,已呈现出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大面积“荒漠化”。[4]另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空洞、不充实,缺乏针对性,所用师德教育教材大都是各类师范生通用教材,适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使用的师德教育课程教材非常少。

 

三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1 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师范性认识

 

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行为规范的素养是师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情感,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引导师范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遵守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5]所以,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的示范性,是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改进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师德教育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多种多样教育方式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师德教育不能囿于对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如社会实践、对照先进典型、互动交流教育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师德教育避免空洞、枯燥乏味,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师德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观,为良好的师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

 

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的长期任务,是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思想理论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加强“两课”教学的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初等教育师范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载体作用

 

师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会对师范生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师范氛围的 “学校文化” 更直接,更浓郁,为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增强师德教育效果提供条件。

 

3 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及榜样示范作用

 

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这种学生参与、关注度高以及高效、人性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挖掘、整理和宣传基础教育系统中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这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和情感,从而达到榜样的模范师范带头教育目的。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师德水平。师范院校教师的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小学教师的师德养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1 选择职业道德修养高的教师

 

首先,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师德课程的讲授。实现德育教师的专业化。[7]其次,在师德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从事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讲座,条件允许的化,可以直接聘请师德教育相关专家担任师德课程教学。

 

2 加强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篇12

1 职业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由于当前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必要的。

(1)为毕业生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就业难已成为社会问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外,其职业道德修养则成为用人单位最为关注的品质,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体现出上述观点(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基本道德修养还是有的,且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但是图表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道德修养的不满意。众所周知,只有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才能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因此,职业教育要把学生职业技能和个性发展、人格完善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各个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契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性人才,不仅要具备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只有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3)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不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中间层次的人才,特别是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因而,在职业教育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笔者对银川市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94.55%,样本具有代表性。经过对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对银川市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评价有了较为清楚的了解。

(1)职业选择方面:倾向于自我发展和物质报酬。

一方面,注重自我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追求社会价值观念不强。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注重自己能力的锻炼和发挥,但在对社会价值贡献方面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工作追求稳定、安全。对收入和福利考虑的也较多,这说明他们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的实现。

(2)职业理想方面:存在思想困惑或错误认识。

由于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学生在职业理想方面思想混乱,尤其对理想和金钱的关系认识不清,把理想建立在钱与利的基础上,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

(3)职业态度方面:过于强调个人利益,敬业精神严重缺失。

在职业态度方面,学生受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影响很大,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不肯吃苦耐劳,动辄就不辞而别等不良现象(见表1)。

此次调查所显示出来的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当前银川市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效果不尽人意,需要做更详细的计划和调整。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找到解决措施。

(1)职业道德教育地位偏低、观念滞后。

在我区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这这样的现象: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教育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规范和标准,就到达了教学目的,这种落后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2)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陈旧。

近年来,职业院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学生需要,陆续进行了课程改革,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形式发生了较大改观,教学效果显著,但在一些具体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比如说:职业道德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够,现行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材多是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没有很好的结合各个行业的特点,体现岗位特色。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德育课的重任落在思政课教学中,而专任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薄弱,且思政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机会少,对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理解不够深入,使得教育过程中,只能从书本到书本,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另外,由于师资力量欠缺,当前职业院校大都会外聘兼职教师,其素质良莠不齐,育人观念不强。

(4)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化。

当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试卷考试或撰写论文为主,即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的道德认知来评定其科目的成绩。在考核上采用考分制,这种简单而粗陋的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利于他们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3 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又具体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本次调查和访谈也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为毕业生在今后能否解决所遇见的道德问题打下一定基础(见图2)。

因此,如何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实效性,就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银川市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次调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加大教育投入。

目前,困扰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首先是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地位不够重视,这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行。只有职业院校真正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其提供条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目标,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并按时监督检查。

(2)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在今后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把职业道德教育当成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教育和品质的培养。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笔者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的道德教育内容有如下几方面(见表2)。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内容,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观念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其次,教育内容要具有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务实的、针对性强的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最后,教育内容要具有岗位针对性。在教学中,要把内容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德育作用。

(4)教育方式要灵活,拓宽教育途径。

通过本次调查和走访,用人单位普遍认为现阶段职业院校都采取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熏陶感染的作用,再辅以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见表3)。

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实习、实训环节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检测自己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5)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道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具有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并逐步培养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带头人。

篇13

xx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

关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活动方案

 

局机关及下属单位:

根据区文明委关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的工作安排,结合我局文化工作的职能特点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局关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以副局长为副组长、以各科室和下属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局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安排。

二、责任分工

组  长:对本次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工作负总责。

副组长:具体负责分管科室、下属单位的教育治理工作,并负责开展分管业务范围所涉及到的专项教育治理工作。

组  员:负责本科(室、队)及本单位的专项教育治理工作和根据业务范围开展专项教育治理工作。

三、活动内容

(一)局机关和下属单位要立足本职岗位,查找不道德的言行。每两个月至少开展1次道德教育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自查自纠和1次道德评议,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市民巡查。引导党员、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做全社会的道德表率。

(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一方面要加强市场巡查,针对公德缺失问题加强道德教育和有效管理,规劝和查纠网吧、KTV、电游等公共娱乐场所不道德的行为,引导企业经营者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通过诚信经营谋得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要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行为,坚决杜绝接受经营业主宴请、款物;私拿、私分、私自处理查禁、收缴、暂扣、没收物品;办理人情案、关系案;向经营业主吃拿卡要等徇私枉法行为;严禁在执法中和经营人员发生肢体、言语冲突等不文明行为。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市民举报和监督。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三)区文化馆在全区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学雷锋活动”、“道德模范故事汇”等活动,积极宣传道德模范、成都好人的先进事迹,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引导市民注重道德修养,强化社会责任,广泛参与道德实践。

(四)区图书馆一方面要结合全自身的业务工作,在馆内开设“道德讲堂”,以“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传授国学经典中蕴涵的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修身等哲学真理,引导市民诵中华经典,学道德模范,做有德之人。另一方面要在搞好日常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对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引导馆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爱岗敬业、以诚待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五)xx故居博物馆要充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点,开展好参观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工作步骤

全系统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分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6月上旬,根据区文明委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活动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对相关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6月至10月,用近半年时间开展活动。以7月底为关健时间节点,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以上主要工作内容,顺利接受区文明委的督查;以10月底为重要时间节点,各项活动要以取得的明显成效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11月至12月,总结工作的做法、经验和成效。

五、活动要求

(一)各科(室、队)、下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要切实查找自身在道德领域内的问题,并积极整改。

(二)下属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好有影响的宣传活动,掀起向道德模范学习的热潮。

(三)活动结束后,各科(室、队)和下属单位要将本次活动的总结报局办公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