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职业教育

金融职业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职业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职业教育

篇1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职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突破。然而从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有演变为经济危机的趋向,身处世界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也深受影响,这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国内的职教行业现状进行描述,较详细分析论述金融危机对职教行业的影响,并给出职教行业对于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案。

一、职教行业的现状

2002年,中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指出了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和内容,职业教育迎来的春天。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完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战略性布局的调整。而与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生年均96%的就业率占有明显的优势,表面上中职教育形势一片大好,但其实潜藏着种种危机。下面从其就业优势及本身的弱势具体展开分析。

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主要有着以下的优势:

一是我国职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从劳动力结构看,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具有中专、技校文凭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二是由于地区不平衡,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偏远地区劳动力;三是一些高龄的下岗人员,这其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适龄劳动力所占比例不大,构成了企业所急需的技能型工人群体。

二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和措施。从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从宏观上对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进行调控以及制定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制度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的决心。中央财政还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每生每年实施1500元的生活补贴,吸引了一部分的家庭贫困学生。

三是专业设置紧跟就业市场。有专业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大多学校采用了“2+1”的培养模式,2年在校内完成,1年下企业顶岗实习,在校内学习过程中,各职业学校大力进行专业建设,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的还进行真实生产环境的模拟,使得学生和就业岗位能无缝对接,受到企业的欢迎。

但是,在高就业率光环的背后,职教行业还是有着很大的隐忧,职业教育仍处于教育中的弱势地位,这其中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原因,综合分析如下:

首先是思想观念束缚,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中国传统一直是“学而优则仕”,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不看好职业教育的观念。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等等,许多家长往往把接受中职教育当作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对职业教育有着很深的偏见。

其次是专业建设滞后,双师型教师缺口较大。对于现有各校所办专业,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科学的规划,在市场调研、教学设计等诸多环节没有花大力气,仅是模仿其它学校开什么,自己就开什么专业;或是市场上需要什么,自己就开什么专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及前瞻性的目光,造成大多专业千人一面,雷同众多,缺乏特色,不能真正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不少学校没有规划,缺乏一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一体化双师型的教师大量缺乏。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能,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

第三是教育培训主体竞争激烈。目前的教育格局中,多种办学主体并存,多种教育模式并存,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目前,我国高中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普通高中的扩招,再加上结构性人口减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生源的萎缩。再加上职业教育的招生混乱,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相关政策监管无力,不少职业学校在外地都设有招生,甚至还专门有人开起了中介公司,牟取利益。有的地方把学生的升学同初中毕业证书挂钩,只允许学生在辖区内的学校就读。以上等等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意味着职教行业的变将必将到来。

08年伊始,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也直接加速了职教行业的整顿与洗牌,给各职教学校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

二、金融危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之密切。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构成中,出口一直是三个主要增长点之一。而在金融危机中,出口疲软,对我国的传统企业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现行的经济带来了消极影响,更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人力成本引起的生产成本的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有的几乎为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而这些出口企业中,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而现今房价等飞涨,也导致大量资金被从实体经济中抽出,流向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和实体经济关系极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下面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来进行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也是全世界的制造基地。至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吸引了全国52%的实到外资。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上的,造成了成本的居高不下和对环境的破坏。由于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往年热门的制造、机械、电子专业开始降温,而这些专业基本上在各职校中是长线专业,就业的趋冷,必将导致这些专业的萎缩,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带来严峻的考验。

三、职教行业的对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国内职教行业又将如何变危机为契机?从历史上看,每一个阶段都有大量的行业淘汰,同时也催生着大量的新兴行业。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获悉,我国十二五经济规划中,将以出口、基础建设及促进内需三条腿走路,在内需的促进过程中,第三产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大量营销、管理、物流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需求将大增,职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转型获得发展:

1.政策扶持加大力度推动职教发展。随着我国不断深化的政治经济改革下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日益强劲的需求,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的决策理念对其也从以前的顺其自然到主动扶持,针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很难取得成功。随着1500元/年?生生活补助政策的继续实施,以及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的即将出台,将对职业教育起到一个正面的推进作用。

2.政府牵头整合职教资源,加强基础建设,调整办学思路及方法。随着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通用能力之外还需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也必须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与学校彼此是消费与服务的关系,而这种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检验学生这种特殊产品的人力资本是否取得增值,市场是检验的标准。在办学思路及方法中,可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借鉴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走出适合自己的一条本土化道路来。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31

随着近几年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和发展,邮政银行专业金融业务当前应该更加重视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这一点是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点。要更好的培养高综合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队伍,一定要在提高专业业务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个点。

1 邮政银行专业金融业务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再提高

影响员工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目前基础高等教育中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但在企业则普遍缺乏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和教育。邮政金融从业也是如此,较少有对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进行行业心理素质疏导和培训。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升金融企业人员的能力尤显重要。第一,这样可以增强员工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员工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进行创造思维以及进行创造性工作;第二,既能增强员工的学习能力,能积极学习,善于学习,并且能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第三,能使员工增强协作能力,便于建立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和氛围。第四,能提高员工的抗挫折能力,具备良好稳固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具有拼搏的精神、较强的生存能力与顽强的意志能力。

2 邮政银行要重视改善金融人才在企业的内部、外部成长氛围

邮政银行要进行人力资源的综合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环节。我们说的外部环境多指人才的基础教育、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金融人才成长中能否形成自立、独立的观念和意识,社会舆论及面对的市场能否及时监督到金融各个岗位的从业人员的行为,对邮政银行体制下的金融人才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我们说的内部环境一般时候是指邮政银行企业内部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企业人才培养、成长以及选拔机制等众多方面。其中,邮政银行的高层管理是否真正重视企业人才问题对人才整体素质的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邮政银行的高层管理行为和理念直接影响着邮政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邮政银行这个企业自上而下影响着各条业务线和各部门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以及人才理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综合基础素质,在这样的企业从业后就需要花费较大资源进行再提高、再塑造。如果没有良好的邮政银行内部环境,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被环境因素所贻误、所影响。这样就可能出现让精英人才变凡夫俗子的庸才的格局。

3 邮政银行要重视培养出高素质、高标准的金融从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

篇3

一、高职教学方法创新原则

 

(一)体现自主性与合作性

 

高等院校教学方法创新,需有助于学生培养其自主性及合作性。因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团队意识的提升,教学方法必须从老师主导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或小组合作的模式。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自主性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及研发的积极性,而合作性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而应用有助于加强学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二)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及应用性体现在,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的灌入式模式,而采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模式,比如社会实践调查、实验、社会服务等。

 

(三)突出探索性与创造性

 

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性及创造性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摒弃传统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转变为注重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此点是当前高职教育中较为薄弱的地方,同样也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二、金融保险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开展教学创新

 

(一)突出“学”为主题,落实“学用”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计划,改变为结合学生能力实际情况编制教学计划,以固定的学时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为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2.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制定学科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科书或练习册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借助于各种媒介高效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滞后反馈,转变为当前的及时教学反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老师指导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实际实践场所教学模式为主。

 

3.教学考核转变过去的主观标准为当前的客观标准;改变传统的学生间相互竞争为当前的学生与学习目标间竞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落实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理念。其一,老师所布置的学生作业需合理,并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调查活动中,并借助于与本学科紧密相连的知识获取媒介,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其二,教学课堂应注重与学生未来工作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并引导学生融入案例中进行有效地分析、解决问题,以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全面地掌握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

 

4.转变培养目标,关注能力考核。在高职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讲解、作业、考试等环节,积极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提升学生能力。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摸索,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并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另外,在教学考核中应该更为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与实际操作能力,并基于此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的,还需结合学生的调查分析等能够体现学生理论应用情况的作品进行相应的成绩评定。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金融保险专业等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更多的是师生间互动的过程,也是采用教的方法及学的方法间的综合。在实际高职教育中存在诸多教学方法,本文仅介绍较为经典的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在学生听课自学并掌握理论知识及方法后,结合老师所给的几年案例,学生以实践者的身份分析问题,并给出多个解决方案,并从中择优决策。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多方面问题:

 

(1)所选案例必须经典,具备代表性、真实感,并与实际工作相关联;

 

(2)所选案例内容需多样化,不可过于单一或简单化;

 

(3)案例所存在的问题需复杂交错,并具一定的隐藏性,不可太容易识别出;

 

(4)老师不可附带过于明显的倾向性以避免误导学生,以力争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提出自身的观点及解决方法;

 

(5)老师需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总结并以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分析点评。

 

2.启发研究生教学法

 

老师应引导学生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探讨。善于与他人分享并听取他人的心得体会,促使学生间相互学习。此教学方法的长处在于基于交流研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学习效果。

 

3.讲解与学生操练结合教学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33-03

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形式的跌宕起伏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的发展状况。肇始于2004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扩散全球,并于2007年开始演变成金融海啸,进而扩展到实体经济和教育领域。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告别了过去10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甚至导致了莫瑞迪安教育集团等一些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快速消亡。对此,澳大利亚政府和职业学院积极进取,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应对举措,使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短短2年内走出低谷,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困扰。因此,重新审视国际金融危机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影响,反思其应对举措,将会为我国职业教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借鉴。

1 国际金融危机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冲击

1.1 教育拨款锐减,投资损失惨重

与英美国家不同,澳大利亚教育的发展历来缺少私人基金以及校友捐赠的支持,并且由于长期受到资源经济影响,澳大利亚工商界对教育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不足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OECD)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使得澳大利亚职业学院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投资收益以及学费收入三个渠道。

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澳大利亚经济萧条,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危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不得不大幅度削减教育拨款。据统计,2007―2008年,澳大利亚学生人均公共拨款下降30%,在OECD国家中下降幅度最大,成为自1990年以来澳大利亚教育拨款下降最严重的时期。

此外,在金融机构破产和金融市场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的相互作用下,澳大利亚职业学院投资损失十分惨重,据统计,2008年澳大利亚职业学院投资损失高达2.3亿澳元,仅澳大利亚储备银行就冻结学院账户近1000个,直接影响工资支付、教学设施建设、债务偿付等项事务,使流动资金压力倍增,部分学院甚至出现破产迹象。

1.2 教育需求激增,入学压力加大

历次危机证明,学习职业技能,提高业务水平是人们在经济衰退时期,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下滑的就业率增加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当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进入新一轮的高需求期,主要表现为入学申请人数大幅增加。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境内学生申请人数比2007年同期增加了15万人,增幅为7%,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学生对有限的学校资源展开激烈竞争,职业学院不得不提高入学门框的局面。

而面对严峻的财政困境,许多职业学院又不得不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自身运转。从2007年秋季开始,部分澳大利亚职业学院已经对学费开始一定程度的上涨,并且不断呼吁政府取消学费上限。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秋季澳大利亚各大学的学费平均比2007年上涨5%,而且很多学校都表示2009年的学费还会继续上涨。学费的飙升无疑加大了民众参与教育的成本,加剧了其他教育机构也跟风涨价的趋势。

因此,求学需求旺盛与学生入学成本加大、学院接纳能力有限,也就构成了当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矛盾。

1.3 就业市场萎缩,学生就业严峻

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历来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当前金融危机使澳大利亚实体经济业绩大幅萎缩,直接导致企业用人量下降,毕业生就业机会明显减少。据澳大利亚就业市场统计分析,受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48%的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削减毕业生招聘岗位,10%的企业冻结了人事招聘,其中建筑业和制造业最为严重,分别占80%和71%的雇主停止了人事招聘。

在此影响下,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据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协会(GCA)的《2008年澳大利亚毕业生调查》的报告显示,2008年,矿业、运输、餐饮等传统行业岗位的录用比例为20∶1,而像高科技行业、银行业等高薪行业,录用比例更是高达52∶1,并且在抽样调查的4.7万个职业学院毕业生中,只有57%的毕业生在毕业四个月后找到全职工作,4%的毕业生未能实现就业,各项数据均成为十年来的历史最低值。

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2.1 发展国际教育,扩大资金来源

在经济低迷和政府拨款不足的双重打击下,开拓国际市场,向海外学生出售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教育机构快速获取收入的唯一手段。但同欧美教育强国相比,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在教育质量、教学设施以及师资配备方面并无优势可言,要想在上述领域与其他教育贸易国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并且站稳脚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为此,澳大利亚职业学院借鉴企业经营理念,转用差异化策略,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在国际教育竞争中谋求发展。

为了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职业学院依据本国教育质量优越,经济发达,且毗邻亚洲,亚裔众多等地缘和文化优势,做出了以亚太国家为重点的市场定位,积极设立咨询机构,举办展览,加强宣传,千方百计吸引国际学员。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国际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澳大利亚各大职业学院还不断细化市场,发展多元的教育形式。在学校类别上兼有职业教育学院(TAFE College)、英语专修学校(ELICOS)等多种类型;在教育方式上含纳了境内高校、海外分校、联合办学、远程教育等模式;在层次上覆盖了从大专到博士的各个层级。

如此多样的教育种类,也为澳大利亚职业学院带来了无限商机。根据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DEST)统计资料,2008―2009年,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的国际学生注册人数首次超过高等教育(前者为212538 人,后者则为200593人),教育服务利润达到87亿澳元,极大地缓解了职业学院的资金流动压力和学费上涨压力。

2.2 变革管理体系,管控运营成本

在大力发展国际教育,丰盈学校收入的同时,澳大利亚职业学院还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应对财政危机的价值取向,大幅加强运营成本的测算和管控,对与教育及教育支持体系没有直接关系的经费严格控制。

在非营利性支出方面,澳大利亚职业学院将危机视为全面审视学院运营体系,对传统管理机构进行改革的机遇,纷纷依据现代企业组织原则,组建由董事会和院级管理团队共同构成的扁平式的管理体系。在此组织机构中,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学院的发展战略并对执行团队进行监督,院级管理团队则负责政策的具体执行,这就避免了因参与决策群体过多而导致执行力下降的现象,而人员的精简和行政效率的提高也极大地节约了学校的人员支出。

作为减少运营成本、获取利润的又一途径,澳大利亚职业学院还大力发展网络教学。目前,70%的澳大利亚职业学院占一半以上的课程都在网上开设,许多其他教学工作,包括注册入学、缴纳学费、资料检索、学术研讨等也都在网上进行。虚拟教学的开展摆脱了传统学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诸多限制,为不同地域、学习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固然存在“顾客至上”,满足学生需求的因素在内,但事实上,也更多地包括了对成本控制的考虑。

2.3 革新课程设置,关注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于能够使正在接受培训的年轻人获得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和能力,从而增强他们获得工作的机会。

为了营造良好的就业前景,澳大利亚职业学院不断研究金融危机以来学生和雇主实时变化的职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学业成功、职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课程的设置主要依赖对三种市场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和反应。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通过对各门课程注册人数的数据汇总和分析来获得。二是雇主的需求指数,主要通过收集毕业生就业境况和市场职位需求信息来进行研判。三是政府政策倾向,通过跟踪政府官员和业内人士的产业动向来寻求开设新专业课程的机会。完成前期数据分析后,学校董事会统一对课程做出调整,引进一些就业前景广阔的全新课程,同时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市场需求的课程则予以取消,避免了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的现象。

此外,澳大利亚职业学院还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例如澳大利亚堪培拉技术学院(Canberr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就新开设了创业学课程,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使学生对创办企业的流程以及企业的运营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此外,学校还聘请拥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创业实践指导教师,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实现创业梦想。

2.4 争取政府支持,优化外部环境

作为国家教育的资助者,教育改革的推动者,澳大利亚政府历来在澳大利亚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此,澳大利亚职业学院积极与堪培拉建立联系,为职业学院的脱困寻求政策支持。

在多方的游说和努力下,澳大利亚吉拉德(Julia Gillard)政府于2008年先后颁布和修改《澳大利亚技能法案》和《澳大利亚技术学院2005年法案》,明确勾勒出金融危机背景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蓝图。

首先,增加关键领域投资,促进学科升级。为了解决职业学院接纳能力不足的窘迫处境,吉拉德政府将每年2亿澳元的职业学院特别补助的终止年份从2009年延长到了2010年,以资助各所教育学院更新教学设备,扩大国民就学机会。同时,为了实现政府“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服务澳大利亚未来经济”的战略目标,澳大利亚政府又在拨款的分配上加大了选择性和竞争性,在教学拨款总额整体下降的情况下,优先保障诸如护士、幼儿教育、数学等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急需学科的发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其战略意义。

其次,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提出将产业界、职业学院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合作列入科技政策范畴,鼓励企业与职业学院开展合作办学或共同创业,并通过税务减免、税务回扣等优惠政策,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例如昆士兰州就推出“智慧昆士兰州”计划,支持和资助大学、职业学院联合企业创办高新技术园区,技术孵化基地、校办企业等科研成果转化机构,在促进创新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职业学院毕业生提供有偿实习和就业机会。而对于那些已经积累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并且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则提供人均5000澳元的创业基金,以及在公司创办初期提供税收、咨询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最后,改革国家课程框架体系,准许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学院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这一举措不仅将招生范围扩大到了传统高校领域,扩大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市场,而且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层次高移,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向上的发展机会,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 澳大利亚危机应对措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3.1 营造有利于职业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

澳洲职业学院之所以能够快速摆脱困境充分表明了职业学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以及产业发展的大环境。鉴于此,作为我国教育发展推动者的政府,应设立专门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事物进行统筹,并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全国性的职业学院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为职业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此外,产业界也应当与职业学院建立互利双赢的伙伴关系,一方面依托职业学院的教学和培训优势,将员工培训直接交由职业学院完成,另一方面为职业学院教师、员工接触市场提供机会,增进其对企业和市场的变化与需求的了解,进而提高教育产品的针对性和市场性。

3.2 开发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

澳大利亚经验表明,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培养符合职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是构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基础。因此,为了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现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从培养体系和课程改革出发,提高课程的市场性和前瞻性,并在适当阶段,提升职业教育档次,实现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层次偏低的困局,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更广阔的前景和空间。

3.3 改革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教育资金管理中,存在着预算不准确、忽视资金使用环节、内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学校资金使用整体效率不高、管理不严。为此,我国高职学院必须借鉴现代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引入成本核算机制,对培养人才支出的各项成本进行核算,明确每个学生的培养实际成本,剖析现有支出的成本中的必须成本和通过挖掘潜力可降低的成本,使内部非营利性支出大幅降低。

参考文献:

[1]Marginson,S..In the global context:national Policy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B/OL].[2009-12-01]. cshe.unimelb.Educ.au/people/staff_pages/Marginson/CPP&CSHF_symposi_pdf,2009-12-1/2011-05-15.

[2]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Australias Exports of Education Services [EB/OL].[2009-04-07]. rba.gov.au/publicatins/bulletin.pdf,2009-04-07/2011-05-16.

[3]Bradley D.2009 Review of Australian TAFE Education:Final Report [R] 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2009:11-12.

[4]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Finance 2008:Finance Report of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23-26.

[5]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Australian Job Market [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12-15.

[6] 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Survey of Australia Graduates in 2008 [R].Canberra: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2009.38-39.

[7] Baird,B..Review of the Education Services for Overseas Students(ESOS)Act 2000:interim Report [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5-6.

[8]陈衍.欧盟增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4(243):47-48.

[9] 常建坤.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42-43.

[10]Verity F.Big Boost for Apprentices and Skill Shortage Industries [EB/OL].[2009-02-25].省略/media/news,2009-02-25/2011-05-13.

篇5

【关键词】市场需求 人才战略 职业教育 机遇 挑战 就业方向

一、中国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

1986年,国务院指示要充分利用邮政机构点多面广、营业时间长的优势,为广大群众提供储蓄方便,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发展国民经济。随后,邮政部门恢复开办储蓄业务,储蓄存款快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邮政部门办理的金融业务除储蓄和汇兑外,还开办了储蓄卡业务,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开拓新的效益增长点。

二、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2007年3月6日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挂牌成立之后,由于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政局的基础上剥离出来的,作为这支队伍的人员,我们可以做一下调查和回顾,其大概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其一,因父母是邮电老职工,子女那时可以从内部招工进来,有的初中没毕业就匆匆上岗了,甚至有的员工还有小学毕业的,属于半文盲状态。其二、邮电职工子女退伍服合政策安排的,学历大多也大都是初中毕业的,也没有经过多少培训就上岗就业了。其三,就是邮政各种中专技校毕业充实到邮政部门的,水平相对好些。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压力大,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经过考试进入邮政银行系统的,给邮政银行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据调查:邮政系统内,军人退伍安排的人员,几乎占到员工的1/2以上,文化程度偏低,只能适应邮政通讯时劳动密集型岗位上的工作,真正有技术的、能操作电脑的、有金融营销能力的人,无法在邮政银行上大显身手,无法与邮政银行进行磨合,即使因就业严峻进入邮政银行的大学生,也多不愿到农村基层锻炼,这样整个邮政银行管理人员和基层普通员工的素质都需有待提高,这就需要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自我加压,内外兼修,强化内功,力求让每个员工成为业务发展的多面手、即复合型人才;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与时展的需求合拍。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三、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邮政金融机构应抓住存在问题的关键,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远程多级中心等渠道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且大部分网点都分布在农村乡镇,这样极容易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今邮政储蓄银行的员工素质还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抓思想教育、抓经营管理,并制定严格、具有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在执行力上,应加大监督机制,让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资金安全上,在技防、人防上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防止抓大放小,外紧内松。随着邮政储蓄银行逐渐从邮政上的财务体制中分离出来,并单独核算,而检查力度也要不断加大,例如各市、县支行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稽查人员和审计部门,为规范基层邮政储蓄人员的操作水平、思想作风、忠诚度都做全面的调查,并分门别类的建立专门档案,并对员工的思想排查、个人爱好以及个人业余时间的安排也要做一些调查等等。

(二)中国邮政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特点,通过各种方式互学共进,广泛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和营销技能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旬子在《劝学》有句:“玉在山而草木润。”对于刚组建的邮政银行而言,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新组建的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已是不同往昔了,从最开始的手工操作到如今的全部的电脑化操作,业务变化更新快,手续繁杂、信息量大,如果不时刻加强自我学习,就有可能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了,在各种业务培训中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因为今天的邮政储蓄银行比较特殊,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对一个坑”,员工只能抽出很有限的时间去参加学习和培训,又不能影响正常工作。所以笔者感觉,员工只有自我有意识的学习,才是掌握知识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在发展传统的邮储向“金融化”转变上要加快人才思维转变

1.要加快能力的转变。随着邮储银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人气增加,窗口接待能力需要加强,为客户营造一个良好的储蓄环境非常重要。现在,邮储的功能不断扩大,中间业务用户增长很快,其现有的接待能力与业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浮现出来。仍然沿袭简单的、单一的窗口来接待,动辄排队等候。显然不能使客户满意,也不能适应办理客户层次的需要了。

2.加快服务的转变。有专家在设计邮政银行前景时曾做过这样的一番评论:“目前邮储银行缺少的已不是用户,而是服务。与一些专业银行相比,邮储银行在服务方面还有差距……”的确,现在的银行非常注意服务的改善,如为大客户开设专室专柜,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全员素质、实行规范化操作等。这些改进很大程度上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以服务赢得市场的经验观念。邮政银行的当务之急,是要适应新的形势,同时,提升服务与能力这两大要素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高效、优质、满意的服务吸引客户,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用户群,为邮储“银行化”运作奠定健康、长远的发展基础。

(四)充分认识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邮政银行作为一家零售性商业银行,必须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过去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是负债雷业务,资产业务是短板,在整个银行业务中占比不合理,远不足以推动银行收入的增长。如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转型了,首先要做好资产类业务,要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资产业务。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县域机构发挥资产业务的必由之路和理想切入点。小额贷款的市场潜力巨大,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客户和风险也相对分散,与邮储银行网络型企业的特点和现阶段员工能力匹配性好,竞争相对薄弱,完全能够成为邮储银行有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零售资产业务,成为县域机构的重要盈利途径。对于发展信贷业务,并不是不顾风险片面追求发展,而是要做到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发展。信贷业务是高风险高收入的业务,我们既要实现高受益,同时又要管好高风险确保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科学平衡。管住了风险就等于创造了效益,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要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充分的贷款调查和严格的贷后管理,审计部门、风险合规部门也需及时跟进,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五)中国邮政金融市场应积极发挥人事组织协调作用,在学习培训上做好上传下达的作用,完备职业技能业务师(技师)团队

邮政银行急需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员工充实队伍,对于每一个新员工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在现代企业里,有人对员工的这种培训有种说法是“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对员工的培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员工可以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交流培训,集中授课培训、网上远程培训等、配需后总要经过各种考核验收,优秀的员工总会彰显出来,对于个别员工学习好、表现好的,人事部门可以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一定的补偿,这不仅可以起到模范的带动作用,更主要的还是提高员工的成就感和提升员工的创业激情。根据马斯洛的五种需求论我们可以看出,成就感和个人的价值体现,最能让员工对企业有归属感。

(六)中国邮政金融市场的人才模式,搭建行业职业教育平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国际金融运行的风险也在增加,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制定金融发展战略,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定运行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近年来,中国加快了融入国际金融的步伐,加强国际金融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取向统一的管理法规,又能够把国情、特点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并能够从全球视角把握中国金融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迫切。

目前中国邮政金融急需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最广、与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加强金融法规建设、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竞争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满足各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报,2010-2-23.

[2]邮政储蓄银行负债业务,2009-5-11.

[3]邮政储蓄银行中间业务,2012-1-7.

[4]邮政技术,2009-4-12.

篇6

“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由“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组成,分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如图)。

二、“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与证券专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目标,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从“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两大模块构建富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1.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模块

基本素质与通用能力为全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具体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用英语、应用写作、社交口才、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体育等课程。

2.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

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对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按照职业群基础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设置课程。下面以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1)职业群基础与技能课,主要包括金融专业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基础、应用统计、货币金融学、会计电算化、证券基础知识、ERP沙盘演练等。职业(岗位)群基础与技能课以应用为目的,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应知、应会”部分的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同时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为本专业必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证券交易、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银行经营管理与实务、银行会计、个人理财、保险原理与实务、证券业务综合模拟实训、银行业务综合模拟实训、专业核心能力(银行、证券、会计)考证培训。专业核心能力与认证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内实训、独立实训和综合实训课时占该部分总课时的50%以上。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其业务操作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3)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课,通过生产性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以及专题讲座来实现。

(4)职业拓展能力课的设置是为了拓展和延伸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经济法、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理财、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期货市场、金融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还包括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及未来发展等因素,公共选修的相关课程,该类课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作适应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专业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建立了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独立或综合实训)、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

在“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实践教学的课程化,全面推进“1231”课程建设,即建立“1”个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按照高职改革要求建立课程标准)、深化“2”个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模式改革)、做好“3”个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合格课程评价体系)。

1.2009年以来,本专业逐步完善“合格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所有课程参照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作为指导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重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训项目设计等“3个设计”;要求全面推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改革。按照1:1比例加大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2.课程建设三步走首先,制定了合格课程建设标准和评比,100%课程被评为合格课程。其次,有意识进行了优质课程建设。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选取了《经济学基础》、《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作为优质课程培养对象。第三,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在优质课程基础上,选取2~3门课程重点建设,争取成为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3.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采用行动引导型教学法,进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4.依据证券从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组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专家、专业教师、企业一线高管,制定用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实施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并把该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

5.充分利用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产学合作实习基地,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道路,实施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6.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内容的整合,使之更加精炼、实用、具有针对性。

7.对各门课程提出具体建设要求。适时修订课程标准,选用获奖或推荐教材,及时编写、整理与修订讲义、教案和课件;完善试卷(题)库建设等项工作。

8.突出实务性操作性课程,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9.建立课程小组制度。建立了《经济学基础》、《应用统计》、《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个人理财》等课程小组,设课程总负责人和学期负责人,加强课程建设。

四、“两块四层一贯穿”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问题

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54-03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属性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用人单位逐步从“唯学历”转变为“唯能力”。在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下,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货币政策工具”知识点为案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教学理念、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七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一、教学理念

高职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关注职业岗位需求,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此,本次课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三个“强调与注重”:一是强调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培养学生金融意识和金融技能;二是强调课程内容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注重学生获得双证书;三是强调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金融基础是金融专业(包括投资与理财专业、金融保险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等)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次课程选用的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创新型规划教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基础》。“货币政策工具”是该教材第八章“金融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中的内容,授课2个学时。

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领域的投资、理财、保险有着重要的影响。透过货币政策信息,可以理清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帮助金融投资者调整投融资决策。对于以培养高素质金融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金融专业而言,货币政策工具是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一。

(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货币政策工具的分类;理解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操作原理;了解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2.技能目标:学会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经济,并能运用到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工作和生活实际中去。

3.素质目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敏感度,提高职业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是中央银行调控的常规手段,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更为重要,因此,将一般性货币性政策工具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操作原理。

2.教学难点:理解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调节经济。

三、学情分析

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金融专业大一新生,学生情况和特点如下:(1)学习准备分析: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已经掌握货币政策的定义、特征和类型、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等,但由于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还不够系统,理解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原理存在困难。(2)学生特征分析:具备一定的思考分析能力,但交流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四、教法分析

本次课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金融案例视频、动画展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的操作原理等,形象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二)练习法。将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真题作为课堂练习,巩固深化该知识点,并帮助学生了解该资格考试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

(三)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扮演宏观经济形势、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金融投资者四类角色,通过举牌扮演、学生点评、教师总结三个环节,强化学生理解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和影响经济,提高学生金融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

五、学法分析

我国著名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法设计。

(一)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指导学生带着“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内容、目的”等问题,自主学习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自学结束后,提问学生,由学生汇报自己对某个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表达思想观点。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主动参与课堂,根据创设情境,将所学知识转换成分析与运用能力。在自主学习、角色扮演的环节中,学生通过汇报或点评,激发批判性思维。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意识。通过新知讲解、职业资格考试真题练习和课外探究式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理实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金融意识,关注未来职业岗位需求。

六、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6个环节,具体如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选取一则财经新闻视频(凤凰卫视报道:“央行货币政策不排除任何货币工具”),联系现实,突出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工作紧密性。通过播放该新闻视频,创设情境,联系现实,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辅助,新知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新知识,多媒体动画展示原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框架,促进学生直观理解。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个知识点为例。商业银行收到的存款,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存款缴存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作存款准备金,这个比例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以100亿元存款为例,当存款准备金率为10%,要向央行缴存10亿元的存款准备金,可贷款资金为90亿元;如果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缴存20亿后,可贷款资金将减少到80亿元。)

图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原理

通过动画展示这个图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整商业银行的可贷款规模,进而调整社会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三)自主学习,知识反馈。根据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因为其教学目标为“了解”,非教学重点,因此安排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学,锻炼学生自学能力。自学结束后,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对接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利用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进行练习,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在课堂学习与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同时,该练习也作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五)角色扮演,学做结合。为加深理解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何调节经济,化解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金融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组织学生完成角色扮演活动。活动步骤如下:

1.举牌扮演。抽取6名学生,分别扮演以下6个角色,每个角色拥有两张牌,分别是:

A.宏观经济形势角色:[经济过热];[经济萧条]。

B1.央行存款准备金角色:[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B2.央行再贴现角色:[提高再贴现率];[降低再贴现率]。

B3.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角色:[买入政府债券];[卖出政府债券]。

C.商业银行角色:[可贷规模增大];[可贷规模缩少]。

D.金融投资者角色:[扩大投资];[减少投资]。

按照A、B、C、D的顺序依次举牌。首先,由角色A随机举出一张牌,代表进入了某个经济形势;然后,角色B1、B2、B3根据A的宏观经济形势,经过分析判断,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牌;最后,根据B的举牌情况,C、D依次举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举牌。

2.学生点评。组织其他学生,对BCD角色举牌的正确性进行点评,并解释理由。

3.教师总结。教师点评学生扮演过程,总结见表1。

表1 宏观经济

形势

货币政策

工具 经济过热 经济萧条

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政策 提高再贴现率 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 买进债券,投放基础货币

(六)复结,课外探究。复结本次课程,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金融工作中进行学会分析和运用货币政策。结合国家最新货币政策,布置学生完成开放式探究作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化拓展。作业要求为:2014年07月21日《财经国家周刊》报道,“2014货币政策微刺激初考:定向调控精准度待提高”。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我国2014年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和评价。

七、教学反思

“货币政策工具”的教学设计遵循高职教(下转第63页)(上接第55页)学理念,体现了三个“强调与注重”。通过创设情境开场,选取财经新闻视频,联系现实,突出货币政策工具与金融工作紧密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讲授使学生了解新知,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在角色扮演环节,通过高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从学理论到实践中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现代金融人应该具备的思维意识与需要掌握的技能;通过巩固练习环节,对接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让学生多学多练,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自主学习,知识反馈”、“角色扮演,学做结合”、“复结,课外探究”等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解释知识,提出问题,并主动思考来解决问题,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能者为师,探究讨论式地解答,让学生体会自学与思考的乐趣。

本堂课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巩固练习的选择、角色扮演活动等每个环节,都力求贴近金融岗位能力的要求,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尤其是角色扮演活动,有效克服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参与体验,强化理解,提高学生金融技能和职业意识,体现了高职教学职业能力本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改,夏琐,陈慧颖.《数字平面制作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

[2]朱晓莹.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3]温雪梅.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J].大学教育科学,2013(5)

[4]唐闪光,胡建英. 高职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8)

[5]]财经国家周刊.2014货币政策微刺激初考:定向调控精准度待提高[EB/OL].(2014-07-21)[2014-07-30].http://.cn/china/20140721/113619770887.shtml

篇8

我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由于受外贸订单萎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整个经济充满的不确定性,许多国家、企业正做出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和新兴市场开拓等相应措施。作为向企业输送人力的中职学校不能坐以待毙,要居安思危,跟紧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世界经济从新组合、洗牌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要有预先意识,要走在市场的前头,不能等市场出了问题再应对。应抓住机遇,敢于面对挑战,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为课堂,以市场作为检验质量的唯一标准,根据社会需要组织办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新体系。

一、 金融海啸下职高毕业生就业形势

目前,各行业大幅裁员准备过冬,就业市场的紧张气氛达到了空前。沿海大批企业倒闭,一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面临难题。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将产生大量的新型技术,也一定带来很多新兴技术岗位。中等职业教育要借助本次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慌的现状,抓紧转型,培养新型技术人才来满足新型的技术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度过难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有关数字显示,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万至2665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存在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从结构上看,第二和第三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强。

教育部已在近几年明确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以及护理专业列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专业。其中全国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缺60万人,软件蓝领缺40万人,汽车维修人员每年需求30万人,护理人员每年需求15万人。从用工情况看,三产、加工业等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当职业学校定位明确、培养专业对口时,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高确实存在。

二、 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职业高中教育的新突破

1、 职业高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做专业方向的调整。

这并不是说要学校改专业,而是在这个专业基础上,分析学生能适应哪些岗位,当岗位需求发生变化时,学校要在课程上做一些调整。例如现在汽车维修总需求量在缩小,所以不能将学生就业的风险压在个别大企业上,要扩大视野,多和其他企业联系。

2、用前瞻性眼光设计专业

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的职业学校,就在于学校可以通过前瞻性战略眼光,提前预知市场需求,为市场预留、储备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知名度逐渐显现,市场认知度加强,从而带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例如,北京市交通学校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汽车整形与涂装》专业,填补了国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空白,德方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帮助学校建立了一支理念领先、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对学生的培养有一定前瞻性,取得很大的成功。

3、进行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

一般企业会事先进行一年后(学生毕业时期)技工需求量多少的调研,根据此需求,对专业进行细分,并创建班级,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进行课程的分流。建班的人数是取决于企业市场的需求量多少,学校得到反馈后,在分流建班时的人数按企业实际需求而定,完全对应市场,确保这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三、提高教学水平,把握新的机遇

职业高中在推进创新教育上具有学生心理素质、设备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职业中学实施创新教育就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和设备设施的充分利用,具体来说主要应抓好以下工作:

优化课程设置,变单一的学科课程为多类型课程合一的模块形式,强化专业群的相关课程,实施综合化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职业教育的教学更应该贴近生产和生活,要扩大课堂的外延。在教学中要创设出优化的知识信息传输环境、能力训练环境、竞争激励环境和学习反馈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形成新的导向规制。加大考察比例,降低考试分量,从多视角、多维角度对学生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新的导向机制,以此来营造一个分数压力较小、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四、结语

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了每一个国家,大量的失业人口使世界的负担加大了,从历史上的现象来看每次经济危机中教育行业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近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超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中国将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经济社会人才成长规律。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整体能力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1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概况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根据各职业用人需求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例如,对于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不明确,无法满足金融行业对于实用型业务一线人才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对于学校的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进行过认真研究;教学手段陈旧,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1]。对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目前现状,作为金融行业中基层从业者的培养基地,教学改革是必然趋势。

2 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改革要推行校企联合的模式,彼此共同搭建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的平台,各自发挥独有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给高职金融专业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金融行业涉及面广,在社会经济方方面面都有应用,金融专业的实习内容也需要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构建长期、稳定、定向的实习基地,形成固定的实习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训提供平台。金融专业的教师需要对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了如指掌,积极投身到企业的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以及对金融市场问题的研究中,在协助企业对市场现实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能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内容进行扩充,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的需要;并且还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建立实训基地对实训课程进行改革

金融行业应用型人才需要有专业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金融专业的实训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训课程通常以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毕业实习计划以及相关内容指导等方面为主,注重教学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都能够得到保障,保证学生未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平衡发展。在设计实训课程的时候,通常分为综合实训和常规实训两个方面,综合实训一般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进行,常规实训则是安排在学生前两年学习中,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实训,能够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

学校在设计实训课程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对学校的专业实训场所的设备配置进行完善,满足金融专业中保险业务、银行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以及外汇交易业务等方面的实训需求,配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软件,构建模拟银行、模拟证券等模拟实训场所。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的金融行业精英来校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讲座,教导师生熟悉和使用金融行业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软硬件设备,确保学生学习的内容满足就业需求,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输送充足的人才。

4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目前金融专业的教学中,仍然沿用着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教学方式,课堂枯燥刻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需要引入新型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2]。基于金融专业实际操作性较强,可以将产品和服务作为载体设计项目进行训练,采用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将生产和学习相结合,以工作程序为教学设计依据,以未来的工作实际作为教学导向。倡导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辅助教学,扩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建设,对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深度、广度进行提高。

篇10

国家教育部在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换句话讲,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该是能够直接就职上岗、满足社会职业发展需要的人。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如何切实贯彻以就业为导向这一重要原则,如何做到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就业需要有效对接,这不仅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方向,更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出路

1.教育与就业的结合不够紧密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都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但将其真正引入整个教育机制,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发展至今,教育与就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仍然是当前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动态结合不够,职业形象定位模糊

培养目标的确立是高职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它为社会描绘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轮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正是专业生存的基础。培养目标锁定了培养对象的未来职业形象,职业形象越清晰,职业定位越精准,教育与职业的结合度就越高,培养对象的就业能力也就越强。另外,特定职业往往有其特殊的职业发展规律,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顾及职业发展的动态趋势。不少高职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有些随意,一方面过于泛化,多以“复合型”“高技能”等模糊词语界定培养目标,不能向社会展示清晰的职业形象,较难唤起社会的需求渴望。另一方面则过于死板,缺乏前瞻性,不能兼顾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动态影响,导致培养结果总比社会发展慢半拍,就业风险自然不可避免。

1.2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逻辑对应不强,职业能力塑造缺乏特色

培养目标必须依托于课程设置与实施,课程设置作为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最初课程设置,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本位模式,其特点是强调课程理论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不少高职院校后来进行的课程设置改革也未能完全摆脱传统固有模式,更多是一些权宜之计,具体表现为:课程名称改动大于内容上的调整,具体课程学时上的增减大于整体课程体系上的完善。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开设的课程内容上过于理论化、知识化,学生增强技能的空间相对狭小。其二,课程体系不能突出对职业能力的系统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学科本位的课程设最模式对应的核心则是专业学位,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对应矛盾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特色塑造。

1.3对培养对象施加的“就业武装”不足,创业就业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以就业为导向衡量高职教育,根本在于培养对象的就职上岗率。社会环境瞬息万变,某些时候经济的不景气或者国家政策的调整都会影响到就业局势,比如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对我国不少出口型企业造成严重生存影响,房市的调整又对房地产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无疑,在此环境下,相关外贸职业、房地产类职业的就业空间就会急剧缩小。那么,上述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如何落实毕业生的就职上岗问题?不可否认,我们的高职教育应对此类情况的措旌不够,究其原因,是未在教育过程中全方位考虑就业导向问题,没有足够重视创业带动就业的问题,更没有针对社会突变在教育实施中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业实践的经验引导。

2.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育,必须成为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要解决的是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对专门化职业人才的需求问题,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成为高职教育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基本特色,才能在就业危机中找寻到自身出路。

2.1高职教育不是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多为专科,很多职业学院的前身也多为一些专科院校,这导致一些职业学院在教育实施中喷性”地走专科教育的老路。一些职业学院虽然门口挂上了职业学院的牌子,但在内部教学实施中,课程设置“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未做根本改革,教师向技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这样的高职教育本质上还是专科教育。高职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学历只是形式,职业技能组合才是核心内容,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围绕“职业”做文章,科学定位职业类型,精心规划职业能力,系统培养职业技能。

2.2高职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是技能教育

高职教育应以技能培养为核心,虽然一定技能的掌握离不开特定知识,但就像驾驶技能的学习一样,道路知识、机械知识最终要服务于上车驾驶,否则就没有意义。一直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习惯于知识教育,教学方式也多与知识教育相适应,即使有一些实践实习环节,也是最终服务于对特定知识的深入理解,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归宿点是理论。高职教育必须摒弃传统知识教育的模式,建立符合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以实践为归宿,通过实践选择要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解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2.3高职教育不是就业基础教育,是就业塑身教育

高职教育与一般高等教育都会面对就业的问题,但不同的是,一般高等教育完成的是就业基础教育,教育对象经过特定专业理论的学习,形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继续深造研究该专业的某些特别问题,也可以特定的专业方向为指引来选择就业岗位,但由于其教育过程侧重于专业知识培养而非岗位职业培养,所以毕业生就职后往往需要一定的见习期来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和特定职业技能经验的积累。相反,高职教育是典型的就业塑身教育,它为特定职业“量身定做”专门人才,其培养过程就是学生完成职业角色塑造和职业技能积累的过程,因此,真正的高职教育应该是直接与就业挂钩的。

3.高职教育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有效途径

3.1把脉社会就业趋向,合理调适培养目标,增大培养目标对社会就业需要的适应空间

以就业为导向办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社会就业需求进行持续的研究。学科教育中的专业发展往往是缓慢的,新专业的产生一般需要较长的过程。一个专业方向下社会职业的发展则是迅速的,新型职业类型不断涌现,总是和社会发展的速度相适应。同时,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社会职业需求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不止表现在职业岗位需求数量的变化,还会表现在职业能力内容的变化,比如,金融危机下,各种职业都面临处理经济发展下行中各种复杂人、事关系的能力补充问题。无疑,持续的社会就业需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确定培养目标,在直接满足社会现实就业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更清楚地把脉社会就业趋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保证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的同步,最大程度地增加培养目标与社会就业需要的适应空间。

3.2紧扣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对培养对象的核心职业能力塑造

确定符合社会需要的合理的培养目标,是高职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前提。但如果不紧扣培养目标,重构性地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对培养对象的核心职业能力塑造,就业导向就会在教育实施中出现“断链”。因此,围绕培养目标锁定的特定职业,全面细致地规划职业能力,并以职业能力塑造为目标来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力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组合,清晰地勾画出特定职业人群所需的综合素质,完成对培养对象的全新职业形象塑造。

以往的高职课程改革多是简单的增删,缺乏结构性调整。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紧扣培养目标重构高职课程体系,尤其要重视课程与核心职业能力的联系。明确了特定职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就可以打破框框,组织技师创新编写设计。如果’不同职业学院对同一职业的认识与定位不同,各自设计的职业能力结构也就有所差异,那么,核心职业能力的塑造就成为从事同类职业教育的不同职业学院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面对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1

我国正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严峻挑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高职教育实施推进创业教育明确了方向,对于深化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实施和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开设针对性强、有高职特点的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一支有高职特色的教师队伍,构建高职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就业的方向和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础内涵,强调培养高职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要把创业教育这一种理念贯穿于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主要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和指导就业指导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1.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分工不断整合,人们转岗机会增多,转岗频率加大。我们应该提升当代高职学生的转岗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拓宽他们的就业视野。

2.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创业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发和提高他们创业的基本素质,为国家培养各种高等技术应用性的创造性人才,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创业教育能使高职学生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知识创新、经验积累和技能培养等创业的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并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创业的非智力因素,毕业后能担负起创业的重任。

3.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学会做创业计划,敢于自己去开办企业、经营公司,从而不仅实现自己的就业愿望,而且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的路径选择

学校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路径有以下几条。

1.以职业生涯教育促进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与职业生涯教育相结合,教育学生职业理想的实现总要受到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一个想要奋斗成才的人,都必须把自己的理想根植于他生长的社会时代,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既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又关系到每个青年学生的前途和利益。鉴于目前就业“困难”,高职学生更应该为国分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能只“就”不“创”,要立志创业。为培养他们的创业理想,要把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的创业“明星”作为高职学生的追“星”对象,宣传“星”的创业事迹,产生榜样作用。也可把创业有成的毕业生请回学校作经验介绍,让在校高职学生感到创业成功其实离他们并不遥远,只要肯登攀、肯努力,就会创业成功。

2.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开展创造教育主要是激化人在自然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潜能,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的功能难以发挥人的创造性。而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家可以感悟到,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既成”和“未成”的结合体,具有未确定性。教育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激化学生的自由意识,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现成的存在物,而是一种必须通过自身创造性的活动,不断向未来开辟可能性并塑造自我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要引导人们去创造。教育的最根本意义就在于把人的自由本质引申出去从事创造,去打破已有的生存,迈向更高的“未成”,使人在永无止境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的内涵。因此,以创造教育激活创业意识对习惯了旧模式就业的高职学生群体来说非常重要。对他们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创业不只是社会精英分子的所为,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大军的基本义务,更要成为高职学生的勇敢追求。

3.建设一支有高职特色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支撑,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定期到社会和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还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创业精英做兼职老师或特聘指导。要针对创业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组织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途径,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制订要体现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来,不断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文化成果;教学过程要注重在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欲望,从而萌发新思想、新方案;教学方法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和实验、实习、科研结合起来,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4.重视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建设。重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社区条件和财力,开设有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学校通过在校内创建模拟公司、模拟创作室、模拟中介机构等,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条件等,甚至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校内开办服务公司,或将学校所属的学生服务部、食堂、书店交予学生经营,等等,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过程、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的实践、实训条件。因此,开设创业教育的实践、实训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实践、实训的模拟整合,可以检验、测评学生的创业能力,反馈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不断提高。

5.学校要注重创业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如同营造学习氛围一样重要,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要持续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对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以为然。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就可能促使学生理性思考未来,及早地确立人生奋斗目标,规划职业生涯,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掌握专业技能。营造创业教育氛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包括宣传栏、校园刊物、报告会、系列讲座、课堂教学、校园网、学生社团组织和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这些途径和方法同时又是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学校要帮助他们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业的能力,增强创业意识,为他们自主创业、岗位立业做好准备,这也是高职教育展望未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涂德虎.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篇12

其实,当今是一个技术技能立国取胜和回归的时代。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因为它要保持领头地位;后发国家,更加重视技术,因为它要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而所有的国家,都重视技术技能,因为它们是现实的生产力。日本在“二战”后就是先经由技术立国战略,走向复兴,而后才开始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的;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提出要重返制造业巅峰和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德国因为其强大的实体工业支撑和严谨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得以成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这些,都是对技术技能重视及其成效的例证。

科学是找出自然界的固有规律,用数学或其它方式总结出的原理、定律、公式,是发现;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人们用已知的原理创造出新的物件来为人服务,是创新;而技能是作为个体的人,完成某项任务的操作或心智活动方式,是直观反应,是能力表现的手段。因此科学是精练的,是少的,有唯一性;技术是广泛的,是多的,有多样性;技能更是普遍存在的,是每个人工作和生存的必须,当然每个人拥有的工作技能可以完全不同。

很多时候技术的重要性高于科学,因为科学原理是公开的而技术手段的保密的,即所谓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壁垒。技术技能是生产力的实现方式,技术技能强才能产品好、才能国家强。当然,科学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科学是技术的支撑,技术技能反过来又能促进科学的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已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中制造业是重要的基础,因此需要重视技术技能积累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技术技能的创新主要来自企业,而其积累则需要学校的参与,大规模、高品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企的协同,产教融合是根本出路。

总理强调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至关重要,《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而这需要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来完成。我们需要向各界呼吁:学习,绝不仅止于读书,还须面向实践。面向中国先进制造业未来,我们必须建立和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制度和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积极推动产业界⒂胙校人才培养,相关院校更是要主动开展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工作。为此,需要打破将协同育人简单等同于“协同创新”、实施“联合培养”项目等思维局限,着力构建以新型制造业发展为导向的协同育人模式。把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纳入制造业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全过程,以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统领协同育人工作;制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权利、义务;应用型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制订必须征求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回归工程类院校“工程师摇篮”的办学使命;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专业集群,强化行业特色学科建设;注重从企业吸纳有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或兼任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专业教学标准有效对接职业标准。

篇13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079--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Ⅲ。

2004年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发表《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的演讲,首次提出了“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这两个名词。将生态学概念引人金融领域,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从生态学观点来看,金融生态是生态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例如: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通过服务设施、服务手段和服务渠道对生态资源的综合运用,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使消费者不断强化自身的生态意识,进而进一步优化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反之,则会损害生态,对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金融生态主要是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它是金融主体同政治文化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能够达到一种共同和结构的相对稳定,即金融生态平衡,表现了金融的自我调解能力。金融生态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好,就会有更多的信贷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反之,则会引发资金外流,削弱一个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加强区域金融生态建设,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将付诸实施。

二、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农村金融生态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彼此依存、交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主要包括: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一所有涉农金融机构,目前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试点的各类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者,主要是指农村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包括农户、农村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县乡基层政府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主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信用、市场、制度、政策等诸要素综合构成的基础条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单位和个人道德观念滑坡,诚信意识淡薄,产生赖债、逃债、废债行为,一些欠贷户互相观望,长期拖欠贷款不还,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带来一定风险。加之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限制性行业及相关企业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或者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使企业贷款到期后不能偿还,不同程度地会造成农村信用社债务悬空,信贷资产频频出现劣变,不良率迅速上升,一些贷款已经形成损失。

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有利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平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化解农村金融风险,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

构建系统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系统。用有限的金融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明确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政府或者金融机构的事,也不仅仅是财政支持所能根本解决的。只有明确政府、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各自的职责,才能更好地完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框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框架应是:农业发展银行在承担粮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将农业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政策性的扶持项目作为支持重点;农业银行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和资金优势,打破区域界限,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分散的农户、个体收贮、运销、加工企业,即农业产业化的产前产中部分,使之真正成为联系农民的纽带,发挥农村金融的主体作用。为构建这一基本框架,农村金融部门应发挥联动优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实施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稳步推进。金融部门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与加强自身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筹资多元与信贷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快基地建设,扩张主导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