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供气一体化

城乡供气一体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乡供气一体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城乡供气一体化

篇1

1 前言

常山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按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原则设置,全厂设一处中央控制室,管理全厂生产过程,各工艺单体设置基于PLC的控制设备,处理局部的数据采集和控制任务。

自动化系统采用由可编程控制器(PLC)与工业控制计算机构成分散集中控制系统,该系统集控制、数据采集功能为一体,完成整个净水厂的过程控制、工艺流程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及故障报警。

自动化系统建成完整的厂区光纤冗余以太环网,实现各单体的自动化控制,并有与管理调度系统接口。PLC控制器通过采集现场仪表的生产实时数据和控制设备的状态信息,根据现场工艺的要求,实现净水处理的过程控制、顺序控制、连锁控制、设备的开机、停机等各种操作,完成净水处理的自动控制。现场控制站的PLC控制器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交换数据,接收上位机的控制命令,实现远程控制。

2 设计说明

按照控制对象的功能、设备所在地理位置划分,在反冲洗泵房、加药间、脱水机房分别设置PLC控制站,各PLC控制站与中央控制室之间以光缆环网相互连接,在水厂每个滤格各设一个PLC控制子站,通过现场总线与反冲洗泵房PLC通讯。

在管网沿线测压点、各闸门处,采用可靠廉价GPRS移动通讯技术采集与传输数据,实现集中控制和管理,实现全厂运行自动化。

根据所有被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全厂各关键节点的工艺参数,建立全厂实时运行数据库和历史资料数据库,用于运行优化和设备维护指导。

同时中央控制室预留与水厂MIS系统连接的接口以便使生产过程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连,共享数据。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站点的设置

常山县城乡供水工程共设置3座PLC控制站及4座滤池PLC子站、7个源水管网沿线闸门及测压点PLC子站、4个城区管网测压点PLC子站。

3.2 控制方式设计

主要的工艺设备设中央控制、就地控制、现场控制三层控制模式。中央控制由水厂中央控制室完成,具有最低的控制优先级;就地控制由各个PLC控制站完成;现场控制则在设备或仪表的现场控制箱、按钮箱、变送器等上操作完成,具有最高的控制优先级。

中央控制层设有“自动/手动”的两种控制方式,其中手动控制由操作人员在中央控制室内的工作站上进行设定和控制。

就地控制设有“远动/自动”的两种控制方式,其中远动方式是由中央控制室远程控制,自动方式是由就地的PLC控制站实行自动控制,

现场控制层设有“远动/本地”的两种控制方式,其中远动方式是由该设备或仪表所联接的PLC控制站远程控制,本地方式是由操作人员在现场的控制箱、按钮箱或变送器上进行手动操作和设定。

当中央控制室监控设备或通信发生故障时,就地控制级可降级行使对所在单体的控制功能,维持污水厂的正常生产。

当现场PLC站发生故障时,现场设备可通过“远动/本地”选择开关切换实现手动操作。

当PLC数据通讯网络出现故障时,现场PLC控制站根据最后接收到的数据仍可继续工作。

3.3 人机界面的设置

在滤池子站设计采用触摸屏人机界面终端。触摸屏采用和PLC同一进口品牌,为西门子品牌,且采用TFT真彩产品。保证系统的统一性和很好的兼容性。

3.4 控制网络的设计

基于整个网络系统的整体构架,控制网络设计采用二层网络结构:即控制层和现场总线层。二层网络基于完全开放的、成熟的、先进的技术。

二层网络设计一致的应用层,信息的共享、访问避免任何特殊的编程和特殊的网关设备。网络保持功能的集成。在任何一级网络上,都能够在同一介质上实现系统透明浏览、编程组态、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和系统诊断。网络上一般性的信息访问不影响系统实时控制性能。

3.5 阀门控制子站设计

每个阀门及测压点配1个控制箱,箱内按控制5台电动阀门的电器配备制作,箱面安装压力显示仪表;

箱内PLC用西门子300双通讯口产品,箱内预留阀门井排污泵三相插座及维护单相插座、凝露检测除霜加热装置;

配置三相电源防雷器及压力信号防雷器;

每个阀门及测压点与水厂中控室的通讯方式为:GPRS与VPN互备方式。

3.6 测压点设计

每个测压点配1个控制箱,箱面安装压力显示仪表;

箱内PLC用西门子200产品,箱内预留维护单相插座、凝露检测除霜加热装置;

箱内配置单相电源防雷器及压力信号防雷器;

每个测压点与水厂中控室的通讯方式为:GPRS与电信光纤互备方式。

4 PLC系统选型设计

4.1 PLC控制器的具体选型

本方案推荐SIEMENS公司的S7系列PLC(S7-400S7系列的大型PLC系统与S7-300S7系列的中型PLC系统)组成。

I/O点数预留有20%余量,PLC机架必须20%的槽位余量。

主站CPU选择西门子S7412-2DP,包括CPU在内的所有I/O模块及通讯模块均具有带电插拔功能。

远程控制子站及原水闸门控制站采用西门子CPU314C-2DP产品。

城区管网监控站采用西门子S7-200产品。

4.2 S7-400系列PLC系统特点:

S7-400自动化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它所具有的模板的扩展和配置功能使其能够按照每个不同的需求灵活组合。

功能强大的PLC,适用于中高性能控制领域;解决方案满足最复杂的任务要求;功能分级的CPU以及种类齐全的模板,总能为其自动化任务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实现分布式系统和扩展通讯能力都很简便,组成系统灵活自如;用户友好性强,操作简单,免风扇设计;随着应用的扩大,系统扩展无任何问题

扩展:最多有21个扩展单元(EU)都可以连接到中央控制器(CC);通过接口模板连接(IM);集中式扩展;用EU进行分布式扩展;用ET200进行远程扩展。

功能:高速指令处理;用户友好的参数设置;口令保护;系统功能;用户友好的操作员控制和监视功能(HMI)已集成在SIMATIC的操作系统中;CPU的诊断功能和自测试智能诊断系统连续地监视系统功能并记录错误和系统的特殊事件;模式选择开关。

通讯:SIMATICS7-400作为DP主站,可通过集成在SIMATICS7-400CPU上的PROFIBUS-DP接口(选件)。

通过多点接口(MPI)的数据通讯:多点接口(MPI)通讯接口集成在SIMATICS7-400的CPU中,它的用途很广泛:编程和参数设置;控制与监视以及;灵活的配置选择;作为DP主站;在同等通讯伙伴间建立简单的网络结构;多种连接能力:MPI支持最多32个站点的同时连接;通讯连接,S7-400CPU可同时建立最多64个站的连接;最多32个MPI节点,数据传输率最大为12Mbit/s。

4.3 S7-300系列PLC系统特点:

集成接口:直接集成在CPU内的接口,可使用现有的总线技术来建立一个高性能的通信环境。

多接点接口MPI:对于和PG/PC,HMI系统及其它的SIMATICS7/C7/WinAC自动化系统进行通信而言,通信是一种经济而又实惠的解决方案。最多可连接125个MPI节点,通信速率为187.5Kbit/s:

在不同的控制器之间传输过程数据;用这种方法,例如,一个CPU可以存取第三方控制器的输入/输出。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156-02

1 概述

赵固一矿位于焦作煤田东部、太行山南麓,隶属辉县市管辖,井田二1煤含煤面积43.77km2,总资源储量3.73亿吨,可采储量1.65亿吨。煤层平均厚度5.29m,为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属低瓦斯矿井。矿井于2005年6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5月10日竣工投产,并于2009年10月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的奋斗目标。投产以来,赵固一矿践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强力推进“012345”主动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坚持创新求实、勇争第一之路,全面推行矿井精细化管理。

2 背景

以前,赵固一矿单项工程管理实施的是以企管科牵头,技术部门、安监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科室参与,进行共同验收的管理办法。经过运行发现,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分管专业科室责任意识不强,科室间时有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为进一步规范矿井单项工程管理,明确各专业科室的管理权利和职责,本着“谁安排的工程谁负责、谁验收”的原则,赵固一矿探索出权责一体化的单项工程管理法。

3 具体内容

3.1 明确界定单项工程范围

单项工程是指相对于某个单位正常工作范围外或超定额、工作量或费用未涵盖在单价中的工程。

单项工程具备的特点:本单位正常工作范围之外的;本单位超定额的;非本单位责任内的工程。

主要包括范围:巷道加强支护、修理、维护、清理和设备及配套管路的安装、改造、拆除以及矿安排的其他

工程。

3.2 明确管理职责分工

单项工程的管理主体是分管业务科室,本着“谁安排的工程谁负责、谁验收”的原则。职责分工如下:

技术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矿建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审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机电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机电安装(拆除)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的审定,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地测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审定防治水方面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通防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审定“一通三防”方面工程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对分管业务范围内工程进行日常监管。

调度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对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组织协调,协助各业务科室做好日常工程量和区队出勤情况的统计。

安监科:负责分管业务范围内单项工程的月度计划编制或施工通知单的下发,负责本科室安排工程的竣工验收,对安全措施实施情况、现场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企管科:负责收集、整理和下发月度生产经营计划,审核单项工程预决算等。

供应科:负责工程所需材料的及时采购和发放,对现场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工程的材料消耗情况验收,落实材料消耗地点和数量等工作。

3.3 单项工程操作程序及验收

3.3.1 单项工程的操作程序。

(1)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中已经安排的工程,视作已经派工,科室不再另外下达施工通知单。施工单位须按照计划安排的内容和工期直接开工。

(2)凡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中没有安排,日常管理中矿领导和业务科室认为急需施工的工程,须另外填写施工通知单。施工通知单由业务科室填写,内容包括工程内容、工期要求、工程量和工程质量等内容,业务科室填写后由科室负责人签字盖章,报分管矿领导审批。施工通知单填写不完整、任务不明确的,施工单位有权不予开工。

(3)计时工工程操作程序。

计时工工程范围:没有具体工程量或无法计量的工程;帮助其他单位施工的用工;因生产需要临时增加的固定岗位;井下新出现的且没有相关定额的工程;施工时间不超过三个生产班的工程;因井下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抢险的工程;人工结算金额小于2000元的工程等。

操作程序:业务科室的施工通知单中必须直接写明工程内容、工程量、工程质量和具体派工工数。分管矿长审批后交由施工单位执行。

3.3.2 单项工程验收。工程结束后,施工单位报送分管科室,由分管科室进行竣工验收,并出具验收表报分管领导审批,最后报送企管科。

3.4 单项工程预决算

单项工程采用预决算制,内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矿车运输费等。

3.4.1 单项工程预算管理。施工单位在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下发或接到施工通知单两日内向企管科报送工程预算表,包括人工费预算、材料费预算和矿车运输费预算。

3.4.2 单项工程决算管理。工程验收后,施工单位根据验收内容、定额价格编制工程预算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矿车运输费),并于工程验收后三日内报送企管科。

企管科接收到单项工程验收表和预算表后,审核预算项目的工程量计算方法、所用定额与价格是否正确,明确审增(减)金额,确定决算金额。

3.4.3 单项工程预决算其他规定。

(1)施工通知单必须明确工期、质量要求及工程量,现场验收单必须注明工程量和施工质量,参加现场鉴定和验收人员对各项记录负责,明确验收结果,发现弄虚作假,每人罚100元。

(2)没有施工通知单和工程验收单不予结算,施工通知单和工程验收单内容不清、数据不准的不予结算。

(3)工程验收若不合格,工程人工费用先支付80%,施工单位必须重新按照措施进行返工,返工的材料费用按照定额结算。经验收合格后,再支付人工费的10%和返工增加的材料费,剩余的10%人工费不再结算。

(4)当月不能竣工的工程项目,由企管科组织有关部门与施工单位到施工现场,根据工程进度,确定当月的工程预付款,由分管矿领导批准后形成临时结算,待工程完工后进行总结算。

篇3

序言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各项产业和事业取得了进步和成效。电气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复杂过程,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摒弃了电磁理论时期的一些弊端,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代表了自动化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篇文章针对其历史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实质性情况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并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作为有效推动工业发展和电气自动化建设的有效性提议,辅助我国电气工程发展建设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1 电气工程发展建设过程简述

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工业发展的速度,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先进生产力的表现。也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标志。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化进程,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这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是使得我国跻身于世界工业大国的必要条件。

电气工程从传统意义上讲属于工业化领域的范畴,新技术革命时代到来后,电气工程不再局限于电磁学理论时代的一些发展模式,而是跟随科技发展而不断进步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日臻完善,代表了作为一个新体系发展的日益成熟。通过对发展历程的演变和改革,电气工程为工业化发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并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内。电气工程目前涉猎到多个领域,其中商业是最主要的领域,同时也满足了商业发展的诸多要求。

2 电气自动化工程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电气自动化工程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与它脱离了桎梏其发展的不利条件有很大关系。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某些客观原因阻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发展的速度。要想尽快发展我国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进程,就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存在的状况和根源,现就存在的一些问题列举如下:

2.1 密切关注电气工程自动化数据传输安全性问题

电气工程自动化要用到信息之间的相互传递,如何保证传递的安全性,就成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伴随着电气工程自动化时代的到来,在对新时代工业化革命延续的基础之上,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在多个领域逐渐普及。目前涉及面最广的是商业服务领域。为此,解决好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局限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成本高低,与数据传输中安全性问题密切关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商榷的。

2.2 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电气工程自动化对于工作效率的要求极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受制于效率的高低快慢。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工作效率的快慢发展水平,电气工程技术就是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做到逐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说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与企业效率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效率不能稳步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又不能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企业发展是必定要摇摆于成败之间。企业能够设计出最简便实用、最易懂的工作流程和方案,就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差异问题,电气工程自动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虽然企业之间往往因为差异性问题,导致了盈利能力的不同。但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价值最大化。

2.3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成本过高问题

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发展方向不清晰,导致它对于其他行业形成了惯性依赖。为此,在实际操作中,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只能通过运用技术特长和经验,加之当前的技术取得成果,设计出相应的方案。这一实施环节从某种程度了加大了企业成本,也造成经济资金投入量过大。电气自动化工程采用的技术手段因企业而异,为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和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电气自动化工程所要引起重视的。

3 电气自动化工程发展过程问题的相应措施建议

如今工业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工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产业,离不开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其发展形式和束缚其发展的因素应该重点关注。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渐进改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目前,就存在的问题写作者经过深刻分析,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 有效对接电气工程自动化基础数据,实性标准数据控制

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自动化数据的标准控制,可以完美呈现行业内外的有效对接。能够为信息的有效传递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达到对接的通畅和顺利。通过减小工程开发耗时和降低工程费用,来保障对接的有序进行。

3.2 改变电气工程自动化对其他行业和产业的依赖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多个领域逐渐普及,涉及到商业服务业以及其他产业,但是通过在多个不同企业发展存在的差异性来看,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受到约束,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为此,企业电气工程技术人员针对遇到的相关问题,要提高攻关破难,与实际相联系,制定出合理有效并切合的电气工程方案。

第一,把握好运营的时间范围和运营成本高低,把控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第二,通过电气工程自动化方案设计,对客户进行基础分析,确立要实施的目标。进而确定设计方案。此方案应该包含如何实施和运营的一系列步骤。第三,要提高商业意识,认识到客户的不同的需要以及商业化运作特点。改变电气工程自动化对其他行业和产业的依赖,降低企业因为运营成本过高而发展受到约束的问题。

3.3 构建电气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链接体系

构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公共计算机网络链接体系,能够起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企业设备控制的平台,和合理化的管理程序,都要通过资源配置和网络体系的健全来得以实施。通过运用公共计算机网络链接体系,能提高数据利用的便利性,推动企业的平稳有序发展,为信息交换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

4 结尾语

电气工程自动化目前正逐步向多个领域扩展,它与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相辅相成,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作为一个成熟的网络体系,发展平台已经逐步形成。本篇文章经过综合研究分析,通过对电气自动化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深入讨论,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针对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的今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发展必定会成为一个有效健全的独立体系,这个体系在推动我国工业现代化方面起了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建设跨越式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篇4

南水北调工程从1958年开工到全线展开,已时过52年。南水北调工程是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是造福当代、惠及后人的基础性战略工程,也是惠及几亿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对于缓解北方地区缺水以及地下水超采问题、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对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档案是在建设活动中创造的知识成果,反映了项目管理工作的真实过程,为工程项目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和条件。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利用等方面的作用,对提高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发展水平,增强项目整体档案管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010年,国家档案局与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南水北调征地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南水北调移民、项目档案内容包括各建设项目、迁建、移民、实物淹没、扶持开发、环保、生态保护等多方面载体历史记录,档案工作包括项目移民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数字化处理、专库建设、提供利用等,并明确指出工程项目竣工前验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是,由于未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和项目档案资金支持列入其项目计划,中央财政没有对南水北调占地移民和项目档案工作给以必要和必需的资金投入。湖北省十堰市、河南省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置移民和项目建设集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安置移民占整个水源工程项目安置移民总量的100%,征地移民工程项目占整个项目约80%。据这两个市有关部门反映,目前因一期、二期移民档案资料不齐全、不完整、不规范,移民上访、政策落实无据可依,给社会稳定造成直接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基础薄弱,所涉各地方政府无法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南水北调移民项目所产生的档案资料尚未移交当地国家综合档案馆保管,更未形成多种载体与介质备份及数字化处理。照此状况,根据国家关于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不可能按时进行档案验收,势必给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验收造成不可弥补的困难和损失。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档案齐全完整,为安全建设好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基础依据,建议: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和项目档案资金支持列入其项目计划。可采取分级负责和分期列入计划的办法:第一步,比照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档案人均60元的政策,由中央财政支持,抢救性地解决迫在眉睫的档案资料收集、建档问题。第二步,由中央财政补助支持,各工程项目主管部门配合,解决其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实现其档案共享共用。第三步,由中央财政补助支持、地方政府分级承担的办法,解决在国家综合档案馆设立专库保管问题。

篇5

目前,在建筑领域要求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要掌握建筑CAD这一绘图工具,能应用BIM完成立体化的模型设计,做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体化。这一问题的解决,校企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新设备、新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快速、有效、直接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我院建筑CAD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教学体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明显增强。

一、建筑CAD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标准,建筑CAD教学要紧扣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建筑CAD教学在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企业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基础上,开展项目教学、考试改革和技能竞赛,重点突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教学中,以具体的工程案例为引领,使学生完成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拓展与综合实训的学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效地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教学融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在建筑CAD教学改革与竞赛中会找到更多的机会与企业接触,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根据企业的需求制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培养更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二、建筑CAD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原来教师只是掌握教学层面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想更好地开展项目教学,教师就必须领先于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这样才能在课程改革中领会课程体系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引领学生掌握更新的知识。

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参加短期培训,促使教师考取各类相关证书,通过校企合作开阔教师的视野。教师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环节,把最新的知识内容带到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践行高职教育“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特色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辅导者,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下发项目任务,使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反复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做真正融为一体,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也得到明显提升,这使课程改革更贴近了企业的生产实际。

三、建筑CAD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机会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不同施工企业对人才的专业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施工技术人员已经占据了行业的80%。从行业调研来看,目前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如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CAD制图人员等。

1.就业方向

(1)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施工质量验收等工作;

(2)房地产开发公司从事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3)工程监理单位从事项目的监理工作;

(4)市政工程及水利路桥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

2.主要工作岗位

(1)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

(2)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材料检测实验员;

(3)施工现场监理员等。

综上所述,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者具备CAD绘图与识图的能力。建筑CAD课程改革将引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到一个新的局面,成为技术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项目教学融入到课堂,把工地搬到课堂,这样有利于把多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促使“以改革促发展,以合作促就业”的新局面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英.建筑专业CAD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金宁.CAD/CAM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29).

篇6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篇7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篇8

2、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小康步伐的对策

2.1突出抓好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以城镇为重点,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壮大经济支柱,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主要强调的是以城带乡,如果城市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城乡一体化就缺乏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将市区和城镇做大做强、率先发展,培育新的区域核心增长级,充分发挥城镇的带动作用,增强对产业的集聚和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域城镇体系。

2.2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做好城乡统筹规划管理工作。即做好资源一体化配置规划;产业一体化布局规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模式。

2.3加快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坚持“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的原则,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加速农村与城市的对接,实现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和城乡共享。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综合整治改造和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及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4加快产业化的发展,努力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发展产业化要处理好产业平台、产业集中、产业特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问题。

2.5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关键,打破城乡资源、城乡市场条块分割的窘境,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使得城乡之间在资金、物资、交通、人才、信息等领域统筹发展。重点推进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三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及时满足农民进城后新的金融需求;四是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公共需要;五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

篇9

一、创建新型农居小区:“农民市民化”的路径之一

改善农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就需要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具体地说,要给农村集中供水、供电、供气、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网络,要在农村办学校、办医院。这正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时,中央强调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入农村、扩大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范围的理论根据所在。

传统农村布局的最大特点,是由农业的自然性所决定的生产的平面性和人居的分散性。如宁夏,土地面积6.6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其中占总人口50%以上的农村人口分散在300多个乡镇、2600多个行政村和超过1万个的自然村中(因每个行政村实际上包括若干个人口并不聚落在一起的自然村)。而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我们传统的做法是依据“地理空间普遍繁荣”的理念,搞各种各样的“村村通”、“村村有”工程,将稀缺的建设资源像撤胡椒面似地撒向农村各个角落。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下,基础设施既建不全,也做不好,并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其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忽视了资源有限性这一前提,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特性,即资源的集中。这种实际过程中资源的分散使用与基于经济规律的资源集中之间的悖论,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发展滞后从而造成城乡差距拉大的“硬伤”。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必须转变观念,更改思路,调整“地理空间普遍繁荣”的理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地理空间的普遍繁荣”的理念,遵循“按照可持续扩大盈利空间格局的要求提供生产要素”的规律来调整既有的农村空间格爵――实行人口适度集中,创建新型农居小区。

人口适度集中有利于低成本、大规模地进行农村道路、电力、广播、电视、电信、给排水、互联网、供气、供热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低成本地推进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低成本地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商贸、餐饮、邮电、通信、文娱、金融、体育、物业、修理、保安、信息、运输等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有利于扩大农民消费范围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社会化程度,打破传统聚落方式的封闭性、血缘性、宗旅性乃至宗教性樊篱,扩大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改进人们交往的方式,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有利于留住如教师、医生、各种能工巧匠等人才,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村民自治质量:有利于营造竞争的环境,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意识;等等。

实行农村人口适度集中的具体方式就是创建新型农居小区(村庄集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2008年8月25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居民适度集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的远景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1.3万余个村的91万户农村居民将按照一定的规模,适度集中到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大的新农村。推进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其实已贯穿在近几年宁夏塞上农民新居和危房危窑改造两项重大工程中,与之一脉相承。今后宁夏将优先实施中心村学校、卫生室、文化室、商贸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集中居住区水、电、路、气、信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中居住区的吸引力,促进附近农民向规划的中心村集中居住。按照“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思路,在乡镇辖区内,突破村级区划界限,加快对生态和生存条件恶劣、人口稀少的自然村撤并,向附近的中心村集中。按照“靠城、沿路、近水”的原则规划布局,推进农村民居向城郊镇区、河谷川道、公路沿线集中。

二、实现权利均等:“农民市民化”的路径之二

首先,取消城乡有别的一切歧视性政策,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机会。如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与在城市就业享受平等的权利:农民及其子弟入学及选择学校享受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农民与城市人享受平等卫生医疗的资源;各种社会保障不只是提供给城市人,也应提供给农村人等。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2008年以来,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统一了城乡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实施了城乡联校行动和教师轮岗制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01%;成立了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和2个农村城管执法队,将条件成熟的一站村、龙泉村、兴民村纳入城市环卫管理范围,将兴民村路灯全部纳入城市公共照明智能化系统;树立“用市民的思路培训农民”的理念。对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民逐步转变为产业工人,进而向市民转变。

其次,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而使城乡居民在城市和农村的流动和居住不受户籍的限制。农民居住在城市,城市职工居住在农村完全取决于各自的选择。逐步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真正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促使广大农民“脱胎换骨”。

篇10

中图分类号:F291. 1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经历了三个辨证发展的阶段:(1)城市诞生于乡村、乡村是城市的载体,乡村在整个人类社会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2)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明显,两者走向对立;(3)城市与农村相互协调合作,城乡差异缩小,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即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原野集聚乡村定居孕育城市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一体化。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又明确提出了“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时代的前列。

从城乡发展的历程和具体表现来理解,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包涵了5个方面的内容:(1)城乡一体化是各方面长期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作用的不断发挥,一体化的水平会逐步提高。(2)城乡一体化要求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有序流通。(3)城乡一体化刻画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产业关系,农业对工业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工业对于农业有促进作用。(4)城乡一体化既突出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与乡村在功能上存在着极强的相关性。同时,城乡一体化还突出城乡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城乡在客观上存在的差距中彼此补充、彼此融合。(5)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逐步缩小社会成员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差别,逐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使城乡的劳动力、技术、资金资源等生产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和配置,第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使城乡在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的全面融合、协调发展。

二、马鞍山市城乡一体化水平测评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该市自2008 年 4月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扎实推进该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效果如何?一体化的优势和不足在哪?下一步应采取哪些措施?这是亟需予以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下文将基于以上问题展开论述。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较为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分析马鞍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在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由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和现代化指标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一体化的指标主要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指标选择》、马鞍山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中国社科院提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来选择。

为准确选择出评价城乡一体化的指标,确定每个指标相应的权重和2011年的目标值,我们邀请了该市有关专家学者、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在上述三个指标体系共有的 71 个指标中,确定出与一体化内涵最为接近的指标 32 个。然后采取发放调查问形式,征求各方对 32 个指标认可程度。排在前16位的分别是:社会保障覆盖率(以新农合参保率、新农保参保率为代表指标)、、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包括城市和农村)、基尼系数(包括城市和农村)、城市化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居民住房(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民)、市区绿化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可以用城乡居民收入比来表达,这样指标数就为15。最后,根据城乡一体化目标应该高于‘全面小康目标’而与‘基本现代化’等同的原则,确定了每个指标2011年的目标值。

(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测评及评价。

将以上选取的15个指标分成四类:城乡经济发展类指标、社会发展类指标、基础设施建设类指标、生态环境建设类指标。各个指标的权重赋值有相关专家打分得到。各指标2011年的实际值、2011年目标值、权重见表1。

通过计算,截至2011年底,马鞍山市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的分值为97.62,处于较高水平。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没有达到预期值的指标中,2011年人均GDP(美元)的得分为8.92,占2011年目标值的99.14%,说明几乎接近2011年目标值;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得分为7.65,占2011年目标值的95.69%,说明离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城市化水平得分为6.90,占2011年目标值的98.71%,几乎接近2011年目标值;农村恩格尔系数得分为3.48,占2011年目标值的87.06%、说明离2011年目标值差距较大;居民住房中的城市居民人均得分为2.69,占2011年目标值的89.71%,而农村居民人均得分为2.49,占2011年目标值的83.11%,说明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住房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都离目标值有较大差距;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得分为5.88,占2011年目标值的98%,虽然离目标值差距不大,但是农村自来水的普及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加快步伐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三、推进马鞍山市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1、提高城乡经济总量,优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近年来我们也看到马鞍山市委市政府不断地招商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马鞍山全市生产总值近几年呈现快速攀升的态势,经济总量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2011年全市GDP更突破了千亿(美元)大关,但是经济总量水平依然无法与一些沿海城市或长三角中等城市相比,同时这也造成了投资规模与消费规模的不协调。所以今后马鞍山市经济总量尚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促进经济增长应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优化城乡经济产业结构。马鞍山市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过小,马鞍山市委市政应府在以后的规划中着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包括给予减税、人才、服务等各种支持,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业、咨询业等等,加快企业转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向高、精、尖转变。

3、继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1)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健全增加“三农”投入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同时可以减小农村恩格尔系数。(2)切实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市政府要响应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要采取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打压房产价格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加快廉租房的建设满足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同时努力调控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过快增长,减少各种税费如流通费用,减少农民自己建房的成本,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缩小就业方面的差距。完善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与维权,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4)缩小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着力推进城乡对外快速通道建设;加强农村供电、供气、电信等设施建设;推进水利和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治理被污染的河流;继续加快建设农村道路;及时改造危旧房屋;争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两年内达到100%。

4、突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县域统筹主体。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促进力量,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经济。其中,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直接载体。因此,马鞍山市应以当涂县为平台,在体制和政策上为该县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环境,进一步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基金项目:本文感谢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09SQRS055和2011SQRW041)和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1SK167)的资助。

(作者:吴友群,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廖信林,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烨军,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陈伯君.城乡一体化:成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2006,( 3):19-21.

[2]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21-23.

[3]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16-22.

篇11

Abstract: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simple economy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the first choic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n important decision of our countr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gional economy,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mod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workers.

Keyword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wo; dual structure; conditions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的城乡管理与规划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土地规划不够科学,土地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城乡一体化要想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好良好的基础。城乡一体化主要实现行政区域内部之间城乡的协调与发展,但是行政区域化则更多地是侧向于跨行政区域之间的互动与协调发展。所以说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前期和基本基础。另外城乡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交通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与空间的一体化等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但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与实践任务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关联性。本文在对城乡一体化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经济的发展谈了一些看法。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城乡一体化从规划指出就必须树立城乡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经济的再发展就必须彻底消除规划只为城市服务的思想,在城乡一体的规划中既要充分重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还要重视兼顾公平与平等的原则。对于城乡规划中各组成部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平等的对待,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相互协调的共同发展。以前的二元制结构一方面造成了农产品难以顺利的走进市场,一方面还造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在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各自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经济组织对行政机构的严重依赖,其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经济一体化更是如同空中楼阁。因此,城乡规划必须循序渐进地把分裂型的管理向空间性的行政管理转变,把有“户”的管理向“人”的管理转变,注重实现上岗就业的平等,注重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而言,就是建立协调性、互利性的新经济模式,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体系,可见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

城乡一体化就是建立在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与各种资源的流通顺畅化,配置合理化,建立起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模式,达到通过城市经济来带动乡体经济,利用乡体经济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再发展的目的,形成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融合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打破对立的形态,实现和谐与共荣,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生态和谐等方面的新格局。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建立在一定条件具备的基础之上。它要具备的条件是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逐步迈向后工业社会;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向郊区开始扩散;具有都市型风格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基本成型;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把多个行政体经济进行组合建立起更加大的经济共同体。它能起到把区域作为基础来提高资源配置率的作用。达到这一条件必须要把涉及整体影响商品与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障碍消除掉;彻底消除掉以区域界线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歧视政策和行政行为;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已经形成了区域之间比较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一体化的建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城乡一体化要实现在市场、交通、制度、产业和空间的一体化,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践任务,其关系非常的密切。

三、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统筹的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对城乡经济进行科学的统筹,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把城乡的发展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乡之间的今后发展和规划布局进行合理的协调。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既不能照搬照抄,又不能闭门造车,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统筹规划,打破以城乡为界限的经济运作模式,把依靠城市为中心发展的经济团体和附近的乡村乡镇的据点联系成一个整体。科学的编制在人口发展、土地的利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之间空间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已达到促进城乡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地在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

对城乡产业进行统筹必须要以新型的工业化作为主导,必须调解产业结构调整,对生产力布局进行优化,不断地推进比较优秀的工业结构布局,把工业的整体实力进行提高。把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步向城市中心和集聚点转移,由此来推动产品的竞争实力和经济素质的提高。改变旧的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地使农业产业体系得到健全,不断提高集约化水平,使农业市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把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措施逐渐向农村倾斜,推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对各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建立起城乡产业分工相对合理的发展格局,打造新的经济格局,实现配置的一体化,打造出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区域经济体。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

对于城乡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必须合理对待、认真安排,尤其是要加快在县城与乡村之间的绿化、重点道路、排水、供气、供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导城市基础建设发展向农村地带,建设成综合性比较高的交通网络,切实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带动作用。通过基础设施的建立,提高公共服务的同享度,能有效地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差距,通盘规划农村的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实现以城市为主要中心和城市带乡镇的经济体,做到城乡建设的一体化。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

把国家公共财政的范围得逐步的完善和扩大,保证农村的服务体系和社会的保障体系更加的完善,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加快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市民必须同等对待,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等。在整体管理上农村达到城市享有的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制定科学的城乡发展战略,切实发挥中心城市之间的区域性经济纽带作用,切实缩短城乡之间的存在差距,具有重要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学,2007,1.

[2]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蓟县城乡总体规划(2008 年~2020 年)[R].2008.

篇12

近年来,敦煌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敦煌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

敦煌市现有人口18.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07万人,农村人口7.32万人,城镇化水平60.21%。

2.城镇规划不断完善,发展措施得到保障

近年来,敦煌市实施了临街建筑物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等城市景观工程,完成了党河风情线一期、敦煌风情城和商业步行街等城市建设项目,城市形象品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步伐,扎实开展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实施农村水利建设、道路硬化、环境整治、安全饮水和康居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敦煌市作为甘肃西部最早开放的旅游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农村乡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农村主导产业已具规模,特色产业凸显优势,初步形成了高效棉花、特色林果、优质瓜菜、设施养殖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特色化和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通过实施节水示范、生态治理、村容整治、小康住宅建设等工程,农村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敦煌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沙州镇、七里镇、肃州镇和莫高镇为骨干,以其他乡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城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同时,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已经投资效益农业,农村居民进城兴家立业、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

4.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户籍管理,大大提高了人口管理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有所上升。城镇企业职工和就业的居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实施。

二 、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农村建设不平衡

一是认识上的不平衡。近年来,敦煌市在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偏向尚未根本扭转;二是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要素资源配置尚不合理, “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各要素市场发育的层次矛盾还未真正破解; 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民市民化滞后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平衡 。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反哺农业作用不强

敦煌市农业除棉花之外,葡萄、瓜菜、林果、畜禽等产业发展较慢、规模不大、总量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不高,严重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敦煌市以矿产开采加工、能源开发等为主的工业经济,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不强。

3.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敦煌市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次之,二三产业辅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农民真正走出土地的信心不高

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还不能与城市水平相比,农民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还没有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就业等后续保障机制和农民进城从业的激励机制。

三、敦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抉择

1.创新体制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形成城乡一体化合力机制的运作思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以“工业进园区、农业进基地、农民进新村”的推进路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发展城镇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民生活市民化”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要靠城市拉力和农村动力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在强化新型城市化和着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同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和拉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中坚持既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又培育特色、彰显气质,塑造城市之形,铸就城市之魂,使敦煌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宜游宜业宜居城市。

2.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重点,努力推进 “五个一体化”

发展规划一体化。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规划、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加快编制镇、村居民住宅小区规划,实现农村居民连片居住,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基础设施一体化。按照城市标准,遵循农村特点改造农村,加强镇区、中心村建设,全面推进供排水、供热、供气、电力、交通、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改造、村容环境整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产业布局一体化。积极引导工业、文化、旅游、葡萄酒等产业与农村资源相结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完成各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实施城乡医疗、社保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标准。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条件。加快推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公共服务同城化,实现流动人口与市民同等化待遇。

社会管理一体化。深化一元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设敦煌市城乡户籍一体化管理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

3.以农业全程产业化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农业的全程产业化强调的是:产业化不仅仅要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中,而且要在延长和粗壮农业加工链条上产业化,在链接二、三产业上产业化,在链接市场上产业化,使农产品经过有机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互换,完成从产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从而最终使农民增收。农业的全程产业化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农业的增产,而是农民的增收。

因此,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业在生产领域中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而且,应该在流通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物流体系, 使农村千家万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集成物流和商流,渗透到国内外的大市场;在加工领域形成农副产品的新型加工业体系,以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到二、三产业;在农业服务领域形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 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服务,尤其是在优良品种引进、 培育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 加工等方面,要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提供“子弹”。所以,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要大力扶持从事农副产品流通、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公司 + 农户”以及各种专业化组织和组织模式,从财政支持、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科技信息、工商办证、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度的扶持和优惠,从而使这些“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化组织模式扩张壮大,以扬弃传统农业中的“小农细胞”,使传统的“同质化农民”分化为农业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工人,使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企业替代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单位,使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从而合成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新机制,并与政府的直接支农举措形成共振、协同、呼应和互动。

参考文献

篇13

基金项目: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态城镇化发展的广州城乡一体化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5G69)。

1 引言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整个社会都会随着城乡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而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1]。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从城乡割裂发展转向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是城镇化加速时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广州是我国东南部最发达的省会城市,在农村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但是,在广州市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代价大等突出问题。城乡一体化强调的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对立,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和社会权利[2]。本文研究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对策,对广州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2.1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在工业化进程中拔得头筹,其城市化也进展迅速。据统计,截止 2015 年,广州各区、县总面积 7434.4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 1263 万人,设街道办事处 155个,镇 34 个。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0.1%,比2010年净增7352.13亿元,连续27年居国内城市第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实现了新的跨越,广州正在从一个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变。

然而,作为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的经济体,广州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我国经济转型的典型产物――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制约着广州经济的健康发展,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资源投入差距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也易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城乡一体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社会结构的必经之路。搞好乡村城镇化建设,是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选择。

2.2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落实不到位,建设的随意性过强

虽然广州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城乡建设中不执行规划和无规划可执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各项建设行为缺少控规的约束和指导,因此城镇建设无论在宏观控制上还是在建设特色上均出现了零乱和随意的感觉。不少农村城镇照搬大城市模式,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不突出,市场机制和政府服务双双不足,导致公共产品服务短缺,小城镇利用市场机制实行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尚未起步,市场机制的作用尚无法充分显现。再者重复破坏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少供水、供气等专项规划,导致这些行业在建设中没有规矩可循,出现了大量的行业间重复开挖路段、重复建设等现象,破坏了城镇基础设施,影响了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用地缺口大

有关研究表明,建设一个 20 万人口的新城,仅对外联系交通设施、水、电、气、通讯设施、环卫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就要投入资金 30 亿元。目前,广州农村城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的机制还未形成,广州农村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致使每个农村城镇能够运用的就是每年投入的1500万元,这给农村城镇起步阶段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规划过多的开发区,大量占用耕地导致中心镇用地不足。同时有些中心镇开始追求“现代化”,盲目拷贝大城市,形象工程太多太乱,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广州市农村城镇教育、科技、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相对滞后。调查显示,目前各城镇几乎没有针对科技发展的任何规划与管理。省科技厅的调研报告也表明,广州农村城镇多项城市化指数在全省排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率排名第 16,是单项排名第一的深圳评估值的 25%;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排名第 17,是单项排名第一的梅州的 42%;人均绿地面积排名第 15,第一名肇庆市是它的三倍多。以城镇公共绿地建设指标为例,2005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广州市 15 个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中,人均共同绿地面积平均值为 2.3 平方米,其中,太和镇 9.35 的人均共同绿地面积还是基于太和镇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基础上。

4)不公平的户籍管理制度

自从1958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固定下来之后,便衍生出就业、税费、教育、医疗、社保、电力、土地、国资、人才、金融、组织(城市有工会,农村无农会)等等诸多二元制度。由户籍制度演化而成的“城乡分治,一城两策,一地两民,一事两制”的管理体制,不仅限制了农民人身自由,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制约了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民要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城镇人口,成本太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遭受“二等公民”的恶劣待遇,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和居住多年,仍然拥有不了城市户口,享受不到城市居民待遇。

3 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发展,突出城镇规划优先原则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推进区域统筹,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和行政区划界限,要加强对各区县的协调,要建立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协调全市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城镇与区域建设、重大设施共享、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合作循环,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提高管理效能。

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作,只有规划好未来城镇建设,才能科学的建设好。城镇规划要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文化传统,对城镇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充分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展现城镇特色面貌,防止千镇一面、马路城镇的呆板现象,避免“各自为政,遍地开花”无序的城镇扩张。

3.2完善农村城镇发展金融支持体系

政府应致力于改善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局限性,构建并完善农村农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以城促乡、以工哺农”。

建立和发展农村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金向农村城镇倾斜。扶持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城镇金融机构网络,帮助定位各农村城镇金融机构职能,健全农村城镇保险体系,以此加大信贷资金对农村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3.3 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的建设原则

广州市应围绕建设生态友好型城镇,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突出位置,彻底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在城镇建设中努力做到先保护后开发,先配套后施工。为此一要突出抓好节能减排,积极构建城市节能减排产业体系,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快重点能源消耗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二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结合城镇规划,根据功能定位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加强城镇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和城镇绿化建设,着重抓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搬迁生态敏感区有污染的工矿企业。

3.4 推动二元户籍结构改革,突破城乡户籍束缚

以二元户籍结构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乡发展统筹的最大障碍,必须深化户籍配套改革。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就是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县域、城镇的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房转移[3]。同时逐步剥离城乡二元体制附加给户籍制度的各种职能,要使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户籍改革是基础,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相配套的措施是内生性核心。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保障水平适当、确保待遇发放的原则,推行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医疗保险办法。教育资源要在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无条件开放。通过完善保障机制等,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和门槛。

参考文献

[1] 李刚.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动力机制[J]. 勒海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2] 何雄伟.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企业经济,2014年01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