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西结合的文化

中西结合的文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结合的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西结合的文化

篇1

【Abstract】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 system, both would have i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toleranc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progress, we how to walk road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paper on the author expounded some points of view.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先有文化土壤,而后有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土壤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各类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在这里就简要的谈一下东西方文化对中、西医学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好,中、西方医学结合之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也就是说了解了道教也就是从根源上把握了中国的本质和根源。而中医学是古老的中国人在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渐发展和产生的,中国人常讲:“中国古代是巫医不分”。也就是说中医来源于巫术。我个人认为:“中医属于哲学范畴,在我学习中医之前,我认为中医是用理论看病,学习中医后认为,中医是在理论指导下,采用方药治病”。

我觉得中医一些的理论体系来源于道家的重阳学说,我们知道道家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吕洞宾,道家北五祖之一,又称为吕纯阳,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道家比较重视人体的阳气,也就是阳主阴从,没有阳气的推动和蒸腾作用,人体内的阴性物质也不能产生就如青藏高原的冰川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成雪水,流成长江、黄河一样。但是我们道家有消极的一面就是传播差,有点自顾自的感觉,不讲究普传。因此传播面积窄,同理中医药,西方一些国家还是不能接受。

我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柢在基督教”。整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而存在,那时哲学处在神学奴婢的地位。那时的经院哲学就是在为基督教会服务。整个西方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虽然说西方医学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的基础之上,属于工程学的范畴,但是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却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圣经里曾经讲:“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可同负一轭” 。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的和不信的有什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我觉得西方思想很难接受不同的事物,不能中庸的对待事物,不能去求大同存小异。同理西方医学一进入中国的国门开始就在否定中医,认为是中医是迷信的东西,一些学习西医学的人直到今天还在闭着眼睛高喊中医是伪科学、取缔中医。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无知者,则无畏”。西方产生的事物就有基督教的一些特点,圣经有句话讲的好:“圣灵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必得到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立亚,直到地基,做我主的见证。”基督教讲究传播,世界上六十几亿人有三分之一信奉基督教,而西医学也一样,讲究传播、讲究宣传,全世界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主体的医学体系。

篇2

一、文化和习俗

1、文化

长期以来,文化被视为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地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积淀物”、“众多规范”、“象征性的习惯行为”、“观念之流”、乃至“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等(贾,1997:16)。文化学家Kluckholm对文化的概念归纳出一百多种,还把文化界定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

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不同,由于不同的观察视角,也就使文化的定义众说不一。

站在中西文化差异这个角度来说,Goodenough(1957)提出的观点比较适合此领域的研究。他指出“文化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Goodenough,1957;贾,1997)。

贾(1997)也指出,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2、习俗

习俗是习惯和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简单地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沈,2002)。有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可以明确地说明这一点。问候语中的“你吃饭了吗?”和“上哪儿去?”这两个表达方式在中国人看来,这根本没有什么,只是在中国这个文化环境中一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其中也包含有对对方的关切。但在英美人看来,这是一个大忌,这侵犯了他们的人权。他们比较习惯于问天气等环境的东西。

3、文化与习俗的关系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通,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2002)。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并且文化习俗的类别也很多,如节日习俗、生活习俗、婚丧习俗、竞技习俗、宗教习俗等。本文将以中西方的节日习俗来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二、节日文化习俗

1、节日文化习俗

节日文化是以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氛围为主要表象,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我们观察研究人类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汤,2001)。

2、节日文化习俗的特点

节日文化习俗大都有民族性、民俗性、宗教性、历史延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现在节日文化还出现了商业性、国际化的特点。其主题不同、特色各异,大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

三、中国春节的节日文化习俗

春节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表达喜庆、祝愿和快乐的古老节日,是世世代代、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共同倾心营造的一种使人向往和期盼的意境。它是一种方式,一种文化,一种习俗,是人与人之间真情的流露。中国人的节日气氛,最浓重的就是体现在过春节上。

1、春节的传说

春节刚开始是人们来庆祝庄稼成熟的节日。在农业社会,庄稼成熟一次就完成一个“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生产周期。人们为自己的劳动收获庆祝一番,欢乐一场,休息一阵,以利再战。年过完就“一元复始”开始新的一轮耕作。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在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动物,每年冬天它都会下山去破坏农庄、抢夺食物,有时还会危及到村民的生命。乡亲们很害怕“年”,所以用鞭炮来吓唬它。“年”真地被吓走了。以后村民们每年都要纪念这个日子,从而就有了现在的年。当然现在的年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它已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节日,是人们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刻的节日。

2、中国人的“福”字

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大门上都贴着“福”字或者是祝福的对联。有时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倒着贴的大红福字,表示福到了。中国人过年,也有一点迷信色彩,以前最受欢迎的是门神和财神。门神请来贴在大门之外,为的是替自己把守门户,使得“大鬼小鬼进不来!”请财神的目的更明确:“招财进宝”!但是近年来中国人过年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供神祭祖,但是在农村和一些城市的商铺这种情况还是有的。

3、节日的色彩

篇3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航行技术、海外贸易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船体木板用榫接合,或用铁钉钉住,再用桐油、麻丝、石灰等嵌缝,以防渗漏和锈蚀,所以船只坚固。船舱内分割为若干个水密舱,即使有一个或两个舱漏水,也无倾覆之虞。中国水手会利用季风远航,在海上用罗盘定位。船舶大者可至载重300吨,乘坐五六百人。中国海船远航南洋群岛、印度东西海岸、阿拉伯海,以至东非海岸,把大量的丝绸,特别是中国陶瓷运往所到之处,以致有人主张应该有一条海上陶瓷之路。中国人发明的磁石指南针,就是由此传到阿拉伯人的海船上,再传及欧洲等地。

阿拉伯文化在中古世界的重要性,就是它融会、沟通东西文化和保存、发扬西欧的文化。西欧中古早期文化落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淹没无闻。阿拉伯学者在所占领的亚、非、欧三角地区内,吸收了许多古典文化,把大量希腊学术著作翻译为阿拉伯文,加以学习、传授。从12世纪开始,西欧加紧了向先进的东方文化学习的步伐,这时阿拉伯人的西班牙成为把文化传向西欧的一个中心。阿拉伯人在托莱多成立了翻译学校,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把已不为西欧人所知的一些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欧几里得的著作,以及大批阿拉伯人的哲学、科学著作,从阿拉伯文译为拉丁文,供西欧人学习。另外,阿拉伯人还曾一度占领西西里和南意大利,这里也是把东方文化传播到西方的通道。

篇4

青花原料为氧化钻,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稳定性好的彩绘原料,它不仅烧成面较宽,而且容易烧成,这是它的主要性能。氧化钴一般含有氧化铁与氧化锰等多种元素,其他元素含量的多少,决定了氧化钴的性质。经科学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使用的青料分进口与国产青料两种。进口青料称“苏麻离青”,又叫“苏尼勃青”。这种青料含氧化铁成分高,含氧化锰成分低,并含有砷,是一种高铁低锰料。国产青料合氧化铁低,含氧化锰高,是一种高锰低铁料。这种进口青料的最大特点是高铁,在还原焰中烧成,呈黑色结晶斑块,绘制纹饰线条具有晕散、流淌的特征。因此,这种青料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纹饰密集、多层次的装饰效果,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这种多层次、密集型、不留地的装饰风格,正是来自波斯,古代清真寺的装饰花纹与金银器的装饰风格,以及地毯上的各种缠枝莲纹、莲花瓣纹、卷草纹、s形纹和回纹等,都与元代青花瓷上的装饰不仅在题材与结构上相同,而且在艺术风格上也如出一辙,难怪有的学者称它为“波斯风格”。满足青花纹饰的密集型以及多层次不留地装饰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进口青料进行改造与提炼,才能使用。氧化钴是一种着色力极强的彩绘原料,用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青花的呈色效果。绘瓷时要浓淡适度,厚薄均匀,还要求画工掌握好一定的速度,用笔不能停顿。烧窑技术尤为重要,窑温的高低,窑炉的气氛等,都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窑温过高青料流淌,过低时又会影响到青花的呈色。

以上对青料性能的改变,青料的科学使用与绘制,以及青花瓷器的烧成这一系列的创造,才解决了元青花艺术风格(波斯风格)与青料性能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元青花瓷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原因与其特征的由来。可以看出,这种元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元代青花瓷得以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求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

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得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伊斯兰文化的大量涌入,西域的音乐、绘画、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使用“苏麻离青”料就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进口“苏麻离青”料究竟是从哪儿来的这一问题学术界说法不一。关于进口青料“苏麻泥青”来源地的调查,是我们此次伊朗之行的重点。信心来自13世纪波斯语复印本的记载与许明先生上次伊朗考察的基础。

2010年9月21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为了使我们的调查工作顺利进行,德黑兰国家博物馆还专门派了一位从事考古工作的女士陪同。从德黑兰到卡尚市大约240公里,乘汽车需要3个小时左右。我们乘坐小面包车从德黑兰出发,在经过苏尔坦、阿米尔、阿赫默德区的阿拉维大街时,顺便参观了博鲁杰尔迪古宅,然后就直奔目的地――罗杰发尔德山区。

钴矿所在的小村,离卡尚市大约40公里。汽车在光秃秃起伏不断的山间小路上拐弯抹角地行驶。为了节省时间,能够准确地找到钴矿,便请了一位熟悉情况的村民作为我们的向导,换乘货车快速前进。不料山高无路,前行受阻,只好下车徒步行走。目的地格哈默沙位于罗杰发尔德的山脚下,我们就沿着山边小“路”前行着。“路”是上下坡多,地表坚硬,由大小石子自然覆盖,行走时脚不贴地,如穿上旱冰鞋一样,走起来十分困难。

“苏麻泥青”在召唤着我们,路再难行也要前进!走在后面的人不断高声喊问着:“到了没有?”走在前面的人无力回答,只好尽力往前走。在大家都低着头奋力行走的“咔咔”声中,突然听到了向导的“乌拉”声!到了!终于到了!

我们站在了格哈默沙村,据说矿在60年前已经封了,矿也塌了。但两个洞口还可看见。我们在周边找到了闪着银色光芒的石头――“苏麻泥青”。同时,也印证了13世纪波斯语复印本记载的真实性。

以上文中有关地名、矿山名、钴料名等有混淆处,应正名为:拉杰瓦德为矿山地名,格哈默沙与夸姆萨为村名,苏来麻尼与苏来曼尼为“苏麻泥青”。

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地是到达了,但调查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这是因为按照伊朗方面的规定,矿石不能随身带出,一定要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寄到上海,经过科学测试后才能证实。

元青花所用的“苏麻泥青”属进口青料,过去弄不清楚具体产地,学术界的说法也不一样。这次赴伊朗实地考察,可以说是较深层次研究的一种空前举措,其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弥补了元青花瓷器研究上的空白,而且为科学测试对比元青花的真伪提供了新的可靠的鉴证资料。如果我们用新发现的“苏麻泥青”即古代用于元青花的着色钴料来制作青花瓷,并与新仿品进行对比的话,就会一目了然了。

因为“苏麻泥青”属天然矿物料,它所含的成分相当复杂,但主要特点是高铁低锰并且含有砷等其他微量元素。国产青料都是高锰低铁型,不含砷等微量元素。从科学角度上讲,用一种青料去仿另一种青料,烧成后的青花呈色能达到乱真的程度是不可能的。当代的仿品都是用国产青料仿进口青料,如果想要达到与被仿者相同和接近的水平,就必须对原料进行人工配制,然而人工配制的钴料与天然伴生的钴料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真”“伪”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绝对的,相同点是相对的或者是有限的。只不过是我们用眼睛看不见而难以区别罢了,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不同的。

钻蓝作为瓷器的装饰,首先为景德镇窑工们所创造。虽然把钻蓝运用于陶器装饰由来已久,但因钻蓝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喜色”相一致,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就是景德镇窑工受其影响,改用波斯蓝绘制的结果。

篇5

一、在教学中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

1.从日常对话的入手,让学生熟悉英语国家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习俗、礼仪和礼节等文化。英语中的口语从称呼、问候与告别、介绍、称赞与应答、打电话、致谢到应答、道歉与应答、邀请与应答、请求、请客送礼、表达禁忌等到谈论各种话题与中文表达是有很大不同的。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而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表达,而这样表达所反映的文化。有一个例子,一个中国人有一次机会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在酒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外国女士,她看看他后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中国人一楞,回答说:“i’m sorry, i quitted smoking 15 years ago,so i have no matches.”她立刻会意到中国人误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点抱歉的说: “it’s a joke.”然后,他们就相互尴尬的笑了笑,走开了。其实you have matches?是个美国人非常普通的玩笑,这是外国女士看中国人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他要火柴,非但没有恶意,反而是想问他需不需要帮忙。所以由于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东方人难以领悟西方人的幽默,而了解它们对我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有必要和有帮助的。

2.在对于词汇,句子的语义讲授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掌握它们的其它涵义,并使学生掌握英语中常用的习语、本文由收集整理成语、俚语及典故的用法。比如说,在英语中当我们说一个人在“talk horse”是什么意思呢?中国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而牛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说一个人说大话、夸口的时候说他“吹牛”。那么“吹牛”翻译成英语应该怎么说呢?应该是“talk horse”(吹马)。英国文化是一种“马”的文化,我们说“吹牛”,他们却说“吹马”。“talk horse”就是英语中的口语习语。英语正如汉语一样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成语及典故等,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来讲解这些习语,成语, 俚语,及口语形式的习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在异质文化中的真实使用,从而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

3.尝试从文化的角度,讲解英文实用文体的写作。例如,东方人看了西方人的求职信, 会觉得难以接受或觉得其人狂妄自大。就是因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行为方式。西方人在求职信中力求命中要害突出优势,近乎咄咄逼人的程度,同时,西方人毫不讳言以前的不足,以此烘托出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西方人求职之中比较善于逆向思维,用老板/经理的立场去看待该职位,虚拟语气的——if i were……而东方人写求职信时,礼貌先行,必然含有很大的谦让成分,东方人善于暗示自己过往的成就,以此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东方人求职的时候,着眼于自己能够胜任该职位。通常是属于主动语气的——i can / could do .东方人的语言和思维结构里面,没有虚拟语气。所以说中西方在写作文体的不同与文化间的差异是有必然联系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要有跨文化教育这根弦,把它贯穿于长期的教学各个环节中。

二、如何进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文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交际法、结构主义教学法等教学策略,既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等知识文化的传授,又重视语言的使用技巧等语用文化的传授,并且对融入教学各环节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西方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多加以归纳整理,注重加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帮助学生超越本土文化,从异质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思考,总结异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用英语思维语言的能力。在练习口语时设计出有意义的和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练习口语;在单词、词组、语言点的教授中多提提其与其相关的常用的口语习语、谚语、成语、名言名句、典故这些内容

转贴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