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法律体系

教育法律体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法律体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法律体系

篇1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滞后现象,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满足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对策。

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

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类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本文按照层次对其进行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各项科目开展教学工作的法律依据,其中在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中,曾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机构等各个部门,都有义务完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相对于《教育法》而言,《体育法》在学校体育方面的规定内容稍多,稍加详细。其中的第十八条、十九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等四项条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直接确定了体育课的地位,还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分析《教育法》和《体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两部法律都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在《体育法》中,接连多次使用“必须”词语,这也是我国对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较为重视的侧面体现。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法制化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教育法》和《体育法》中的条例,还很难做到全面依法治理的目的。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

1.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整体偏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较多,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条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条例和规定,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机制。例如《体育法》就是由我国人大制定颁布的,其中各项条例内容较为全面,几乎涉及到了与体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其众多条例中,只有四条内容是关于学校体育的指导规定,而且宏观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难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而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阶段性学校体育计划施行办法》《体育教师培训及考核办法》等规划与办法中,每一个条例都涉及面都比较小,只在某一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全面、细致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规定,而且通常只涉及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领域,内容极其不全面。目前在诸多相关条例中,只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一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相对较为全面的法规,而且是由我国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和颁布的,其中较为详细的条例,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整体的立法层次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由于条例的约束性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

2.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执行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的划分主要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校,都要进行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考核、参与体育活动等。但是在笔者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学校体育在执行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致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多少都会收到影响。我们在罗列了相关文献以后发现,上至高等学校,下至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执行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在众多的法律法规中,都曾这样规定过,任何学校都必须为学生开设体育课,并将其体育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德智体是否全面发展的考核因素,并要考虑到适合病残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来加以开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体育课堂教学作了诸多规定,但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当中落实情况并不如意。一些学校视法律法规于无形,经常出现占用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现象,如遇到一些全校的大型活动,学校不想占用文化课时间,就会将活动的准备工作放在体育课时间来做;还有一些文化课教师,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随意占用体育课。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置若罔闻,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大多学校体育的课时安排紧张,如果再肆意挤占体育课,那么学生锻炼的时间就非常少,很难达到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要求。

3.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盲点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开展平台,学校体育开展关乎青少年体质提升以及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并没有针对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或者课外活动中受到伤害该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解释,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仍缺少一部可以指导如何处理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法规。但是由于体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只是因为风险性高而拒绝开展此类项目,这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如果对于发生事故的学校进行严格的归责,则会导致学校不愿意引入高风险的体育项目,而家长方面害怕孩子会出意外,也不提倡孩子练习风险高的项目。所以如跨栏、标枪、铁饼等项目渐渐淡出体育课程的视野。导致这些项目无法进入体育课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立法保障上的薄弱,有必要在今后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合法保障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争取做到学校无后顾之忧积极引进各种体育项目,帮助更多的学生去拓展自己的体育爱好。

构建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

(1)由于《宪法》《体育法》《教育法》中均没有专门针对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壮大学校体育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体育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建立一部针对性较强的专属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体育法》,借此法律制度来提升学校体育体系的整个立法层次,进而最终实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2)修订《体育法》和《条例》的相关内容,使法律责任在学校体育法规中明确体现,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学校体育的监督力度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领域的执法监督环节十分薄弱,学生体育权利落实的好坏,关键就看执法部门对体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学校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场地、器材、设备的基本配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体育权利的实施。鉴于当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及时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学校有资金去购买体育教学设施。但是有的学校拿到了财政拨付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上。其次,就要加大执法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力度,适当补充适合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法规,使其工作更具操作性。最后,要制定严密的监督程序和监督考评方式。

3.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实现法制化的学校体育管理,首先就要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的法律体系。上文曾多次提到过,因为我国目前众多的体育条例缺少相应的约束性,导致很多学校为了顾全其他因素,将体育教育置之于后,例如在很多学校,其他课程随意挤占体育课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是学校管理者为了提高升学率,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置“学生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等条例内容于不顾。在今后学校管理者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头羊,要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和学校体育法制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师生也加深此方面的认识,认真解读国家针对学校体育方面条例内容,积极将条例内容与本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相结合,从小做起,带领全校公共加入到法制化的建设步伐中,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蔡文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建设与学校体育发展之关系》,《中国学校体育》2012年(S2)。

[2]张丽艳、杜放:《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第6期。

[3]薛誉:《滞后与完善: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审视》,《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篇2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滞后现象,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满足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对策。

 

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

 

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各类机关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本文按照层次对其进行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是各项科目开展教学工作的法律依据,其中在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中,曾明确提出:“教育部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教育机构等各个部门,都有义务完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相对于《教育法》而言,《体育法》在学校体育方面的规定内容稍多,稍加详细。其中的第十八条、十九条、二十一条、二十二条等四项条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直接确定了体育课的地位,还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通过分析《教育法》和《体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两部法律都对学校体育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在《体育法》中,接连多次使用“必须”词语,这也是我国对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较为重视的侧面体现。但是由于学校体育的法制化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仅仅依靠《教育法》和《体育法》中的条例,还很难做到全面依法治理的目的。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不足

 

1.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整体偏低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规章制度较多,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条例内容主要是一些基础的条例和规定,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约束机制。例如《体育法》就是由我国人大制定颁布的,其中各项条例内容较为全面,几乎涉及到了与体育相关的方方面面,但是在其众多条例中,只有四条内容是关于学校体育的指导规定,而且宏观性较强,缺乏必要的实践性,难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顺利开展。而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学校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阶段性学校体育计划施行办法》《体育教师培训及考核办法》等规划与办法中,每一个条例都涉及面都比较小,只在某一方面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全面、细致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规定,而且通常只涉及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或者一个领域,内容极其不全面。目前在诸多相关条例中,只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一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相对较为全面的法规,而且是由我国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和颁布的,其中较为详细的条例,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整体的立法层次处于较低水平,而且由于条例的约束性太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律法规的实施效果。

 

2.学校体育法律法规执行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的划分主要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不管是哪一个阶段的学校,都要进行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考核、参与体育活动等。但是在笔者经过多方调查之后,发现目前学校体育在执行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致使学校的体育工作的开展多少都会收到影响。我们在罗列了相关文献以后发现,上至高等学校,下至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执行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在众多的法律法规中,都曾这样规定过,任何学校都必须为学生开设体育课,并将其体育成绩作为评估学生德智体是否全面发展的考核因素,并要考虑到适合病残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条件来加以开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体育课堂教学作了诸多规定,但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当中落实情况并不如意。一些学校视法律法规于无形,经常出现占用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时间的现象,如遇到一些全校的大型活动,学校不想占用文化课时间,就会将活动的准备工作放在体育课时间来做;还有一些文化课教师,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随意占用体育课。这些做法不仅是对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置若罔闻,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总之,大多学校体育的课时安排紧张,如果再肆意挤占体育课,那么学生锻炼的时间就非常少,很难达到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要求。

 

3.现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存在的盲点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开展平台,学校体育开展关乎青少年体质提升以及民族的未来。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问题成为困扰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并没有针对学生在学校体育课堂上或者课外活动中受到伤害该如何处理作出相应的解释,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我国仍缺少一部可以指导如何处理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法规。但是由于体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如果只是因为风险性高而拒绝开展此类项目,这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如果对于发生事故的学校进行严格的归责,则会导致学校不愿意引入高风险的体育项目,而家长方面害怕孩子会出意外,也不提倡孩子练习风险高的项目。所以如跨栏、标枪、铁饼等项目渐渐淡出体育课程的视野。导致这些项目无法进入体育课程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立法保障上的薄弱,有必要在今后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合法保障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争取做到学校无后顾之忧积极引进各种体育项目,帮助更多的学生去拓展自己的体育爱好。

 

构建我国学校体育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对策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法律、法规体系

 

(1)由于《宪法》《体育法》《教育法》中均没有专门针对学校体育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日益发展壮大学校体育的法律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体育法》《教育法》的基础上,建立一部针对性较强的专属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体育法》,借此法律制度来提升学校体育体系的整个立法层次,进而最终实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2)修订《体育法》和《条例》的相关内容,使法律责任在学校体育法规中明确体现,从而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学校体育的监督力度

 

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领域的执法监督环节十分薄弱,学生体育权利落实的好坏,关键就看执法部门对体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了。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对学校体育工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学校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场地、器材、设备的基本配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体育权利的实施。鉴于当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及时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保障学校有资金去购买体育教学设施。但是有的学校拿到了财政拨付的资金,并没有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上。其次,就要加大执法部门对学校的监督力度,适当补充适合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法规,使其工作更具操作性。最后,要制定严密的监督程序和监督考评方式。

 

3.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的进程

 

篇3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德服人,以身立教,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进入教学改革的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 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就上述两点讲,为培养一支师魂崇高,师能过硬,师德优良的教师 队伍,加强中小学教育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有知识,这就要学习。同样,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首先,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次,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 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我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 养。我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自己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过程中育人。

二、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师德师风规范要求,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坚持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教师的爱心去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关爱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歧视学生,更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京口实小这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代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学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要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课内外、校内外多种方法结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各自的功能,相互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教师要时刻用法律法规警醒自己。

在《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文中,明确指出了作为教师所不应去做的言行,以及对学生要平等对待的原则。品读条文,对照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指导自己的实践,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了既宽松又有序,既民主又自主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与幸福中得到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牢记法律法规的条文,充分做到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学生,对学习或平行存在问题的学生多方想办法树立其信心,但有时也有耐心不够的时候,今后要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显微镜看其不足,我们彼此一定都会多得许多快乐。

篇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学校713所;2003年旅游院校在校生总计为459004人 [2]。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33所,其中高等院校852所,中等职业学校881所;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共计952438人 [3]。在短短6年间,旅游院校尤其是高等旅游院校和在校生人数出现了迅速增长趋势。

一.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次年建立了第一所旅游高等专业学校——上海旅游专科学校。后来,国家旅游局相继与南开大学等八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这一阶段,旅游高等教育出现,教育管理初步形成体系。

1989~1995年,一些院校纷纷开设本文由收集整理旅游专业或在已有学科下设旅游方向,一时间全国兴起了一股“兴办旅游专业”热潮。本阶段旅游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其突出特点表现:培养层次多样化。旅游高等教育专科和本科层次得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研究生层次有了新的突破。

以1996年(武汉)和1997年(昆明)举办的两次旅游教育会议为标志和起点,我国旅游教育体系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和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1996年,教育部在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旅游组”,并于次年将原来属于经济学科下的“旅游经济”专业调整至管理学科,定名为“旅游管理”,隶属于工商管理,为旅游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首批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申请,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旅游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专业化、高质量的旅游教育师资,以满足旅游教育对高素质教师人才的需求。2012年,国家教育部最新本科专业目录,在管理学一级学科下,新增旅游管理类,将旅游管理专业从工商管理类分离出来。

二.旅游学科的发展

一般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分类一般是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等五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的,因此,旅游学的学科构建能否符合上述这些条件和要求,是旅游成“学”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旅游学学科地位的关键。下面分别从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的发展来探讨旅游学科的建设阶段。

(一)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旅游学概论教科书中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0 多种,归纳来看,对旅游研究对象的描述可分为矛盾说、关系-现象说、三要素说等三大类[4]。矛盾说的代表人物有谢彦君(2011)、马勇(2008)、何丽芳(2006)、张立军(2003)等。其中谢彦君(2011)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关系-现象说”的代表人物有申葆嘉(2010),李冠瑶、刘海鸿(2005),杨时进、沈受君(1996)。申葆嘉(2010)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三要素”说代表人物有李天元(2009),李肇荣、曹华盛(2006),王兆明等(2007),董观志(2007),周武忠等(2009)。其中李天元(2009)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二)学科属性与归属

90年代初期,虽然兴办旅游专业的热潮高涨,但是学界却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学者对研究旅游是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不尽相同,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边缘学科等等[5]。1996年的浙江萧山会议上,旅游学者们呼吁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才使得旅游学管理学学科地位的确立。文献检索表明,关于旅游学的学科属性问题,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已经进行了若干探讨。学者们主要使用“交叉学科”(jarari,2001)、“边缘学科(王德刚,1998)”、“跨学科(谢彦君,1999)、“交叉边缘学科(张立明、敖荣军,2003)””等概念来描述旅游学的性质。

2000年之后,关于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呈现“诸家学说,百花齐放”的局面。谢彦君(2003)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比较了中外旅游与接待业研究,指出,中国旅游研究患有“趋热症”和“应用导向”的问题[6]。他还从学科的角度,用组织机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学术规范四个指标,分析了我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陈才(2004)在假设旅游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前提下,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7],确立了旅游学的社会学科地位。学者们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体验”作为旅游本质的说法,代表学者有谢彦君,龙江智,张凌云,曹诗图等。

(三)研究范式

范式是一切学科探讨基础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也就是学科的方法论问题。谢彦君(2003)认为旅游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所应具有的特殊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成型,理论范式单一,研究方法不够系统。王健(2008)认为,旅游学科的方法论只能在旅游学研究过程中形成,在研究完成之后才能做出系统的、完整的解释,在此之前只能暂时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在旅游学研究中首先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论,它们是方法论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孔德的实证论、休谟的“铡刀”命题、因果关系和逻辑思维[8]。陈才(2007)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旅游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建构问题[9]。

通常,学界将研究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应用人文方法论,采取定性研究之方法;后者应用科学方法论,采取定量研究之方法。而近些年走进学界视野的“质的研究”介于二者之间。学界关于旅游研究方法论的探讨起步还比较晚,大致开始于旅游社会学科地位的确立,学者们才开始转向重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来探讨旅游方法论体系的建构。目前,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少数研究形式化:实证主义和唯科学研究大行其道[10]。实证主义本是旅游学科走向科学道路的正确之途,然而将这么“先进”的方法生搬硬套在目前尚不完全成熟的旅游学科上,势必会给人高度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感觉。

总的看来,研究者们开始注意从总体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观察视角来研究旅游现象,研究者开始注意了各门类旅游学科的研究体系的建立和研究范式的讨论,如果这种努力能以持续,不难想象,旅游学科的理论创新的春天即将来临[11]。

三.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展望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旅游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这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旅游学的研究,而且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因缺乏科学的支撑体系而不能很好地支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严重后果[12]。

篇5

高职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外语语法知识,加强对基本语法的训练,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外语的实用性,还要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系统的语法知识,才能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

一、要树立正确的语法教学认识

(一)教师要明确语法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外语语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法知识,提高学生外语的听、写、读、说能力。外语语法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服务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的条条框框,而是让外语语法知识指导实践,让语法起到重要的语言工具作用。

(二)学生和教师要明确各自在语法教学中的角色。高职院校外语语法教学要打破传统语法教学模式,传统语法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课堂上教师忙着讲,而学生就忙着记,一堂课学生除了记下厚厚的笔记外就没有其他收获。另外,还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只是孤立地讲解语法,而忽略语法和口语练习的结合,认为语法和口语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语法教学模式,将语法教学和口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如先让学生听、说,后练语法;先阅读,再语法,使学生在有一定听说能力的基础上练习语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法学习习惯,通过听、写、读、说等来掌握全面的语法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语法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外语语法教学效率就要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全面提高“教”和“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外语语法教学效率。

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注意语法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励一个人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探索的动力。所以,教师一定要设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很多的高职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就是专门讲解语法知识,忽视了听、写、读、说的全面练习,忽视了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还要避免教师为语法而教语法、脱离实际的语法理论,这样的语法教学只能让学生更难理解,感到语法难学。因此,高中外语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优化语法教学模式,变化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练中学习语法

外语语法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语法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一对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练中掌握语法知识,或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句型、词组、单词进行造句练习,让学生自己造一个句子总比他照抄5个句子所起的效果好。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例句,让学生正确地练习例句。例句教得再多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外语语法教学一定要多加练习,强调实践,学好、教好、用好才能真正提高语法教学效率。

(三) 适时归纳,练习对比

在语法教学中采用归纳法能让学生找出某些语法规律,对叫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教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接触一些实例,然后从中总结出有关的规则。归纳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能避免单纯抽象、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可接触到丰富、具体、生动的语言实例,改变了原来被动接受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帮助学生弄清语法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语法现象的实质。联系对比,发现规律。例如,英语教学中的时态问题,英语中的时态主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式、现在进行式、过去进行式等八种时态,教师可让学生从时态的构成和用法上发现规律。如“be + 过去分词”构成了被动语态,be形式的不同可构成不同时态的被动语态;举一反三,学生还能发现以下规律:大多数的宾语从句是以间接引语表现出来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可分别简化为非谓语动词定语和状语;定语从句中的先行词和成分决定着从句中的引导词等等。

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法学习习惯

外语语法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堂上“教”和“学”的效率,还要注重课下学生“学”的效率。只有同时做好课堂“学”和课后“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语法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做句型和会话练习,并鼓励学生课下利用多种方式巩固语法知识。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关于语法方面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或查阅有关资料找出相关的用法,并用这些语法设计一些情境对话,要求下堂课表演。可见,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语法教学效率。

四、结语

要提高高职外语语法教学效率,就要重视语法教学方法,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将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融入到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中,使语法规则生动形象化、具体化,最终实现提高语法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二、设置终身学习法律资源的原则

(一)注重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学习方式,以实践为依据终身学习的学习状态有三种: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非正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在工作与生活中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却是人们提高自己的重要途径。社会学习资源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制定《社会学习资源建设规划纲要》势在必行。当然,在社会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地区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建设法律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该从地理位置、经济情况、人口素质、职业需求等来分析,以学习资源的有效运用为导向,来制订合适的资源体系。

(二)按照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分类设置,并提供咨询服务系统,保持可持续学习不同群体的法律学习者在原有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工作经历、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学习时间上有差异,导致需求不同。因此,应该按照不同群体的需求分类设置,给予课程实施中更大的灵活性与弹性,让不同群体“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保障正规、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

(三)重视优质社会法律资源的征集、评选、推广、奖励制度重视精品课程的设置。注重法的前瞻性,与时俱进,及时刷新解读新的法律法规。注重法学会、律师协会等行业协会在课程资源中的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充分调动和优化配置法律优质资源,也可发挥科研优势,完善专业资源,指导法学职业培训与学习资源。

三、设置终身学习法律资源的方法

(一)设置的内容

在终身学习环境中,法律知识设计需要分层次尽可能地覆盖各个领域,这对设计者提出了挑战,如何有序地组织学习,如何使知识具有吸引力,如何便于学习者学习等等都需要考虑。终身学习内容的选择除了通识学习资源以外,要充分体现地域性、行业性,满足各个区域各个行业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对法律课程更是如此。终身学习理念下,学习课程是以社会人为主体而设置的,所以,应该是有别于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对于法律教育,应该依照不同群体的社会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企业管理人员、专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等)进行分类设置,使各取所需,突出应用性,同时为学习者依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基础、兴趣等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第一,国家和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主要设置国家的政策法规、刑法、行政法等课程。第二,专技人员,主要设置行业法律法规等内容。第三,经理、个体私营者,主要设置经济法、案例实践与咨询。第四,农业劳动者,主要设置民法、刑法等学法用法知识,案例学习与咨询。

(二)设置的形式

在不同社会群体对的法律需求的调查中,愿意采取在线学习与咨询学习者占多数,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法律学习资源的设置形式也偏重于非正式学习资源的要求,对于学习资源的基础架构、支持服务、辅助工具都应符合社会人的实效性、应用性需求。具体来讲,设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本。对于偏重法律基本概念分析和法律法规解读的学习内容,可选择设计成文本形式进行呈现。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时查看一段文本内容。比如学习者因为学习或者现实生活的需要,需要了解婚姻法中关于财产关系的内容,即可通过查询法律条文解读的文本来获知。

2.微课件。对于一些事实性的法律学习内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更有利于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使其在非正规与非正式学习的状态下能够投入学习。比如:对抢劫事件做的法律解读;结合案例进行的拾得遗失物的分析;对国际争议做的国际法专题研究,这些都适合通过做微课件来进行,用15-20分钟把法律问题讲透彻,也容易使学习者在短时间掌握学习内容。

篇7

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则是重点。从以往对大学生的法制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较少使用模象直观、案例分析等方式。这一方面是因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法制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法律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将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试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不太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和专业课的整合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谓可有可无,重视力度不够。如此,大学生在学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围变得狭窄,难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识的构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

提倡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要能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发展来审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对法制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在具体的法律专业课教学中,要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法律知识,更好地促进其对法律知识的构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现象而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如此,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对法律常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媒介,开展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这也是大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来看,多以图片展览为主,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也较为狭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现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现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进行简单的图片展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其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辅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地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可选用的活动方式是较多的,有演讲、辩论活动等。如“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犯罪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主题班会活动,教学中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可结合学科的内容而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有教育宣传活动,除了以图片展览形式进行,还可以校园广播、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有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可组织不同系的学生之间展开,也可在班级之间展开。还有模拟活动,形式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律师、模拟审判现场等。总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法制教育宣传,且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计划、组织、参与,这样才能让活动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应用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74-01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脱离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学的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要以课堂反馈获得结果。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投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使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向四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从备课入手,环环相扣,努力打造乐学、高效的英语课堂。 那么,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实现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喜悦融洽的教学氛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形成一种民主平等、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工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有时学生说不喜欢某学科,实际上就是不喜欢某位老师。因为初中学生往往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习上受情绪影响较多,教师需要放下架子,多理解、关爱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批评意见。

二、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

教师的备课是高效学习的前提。教师备课,编写教学方案,才会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才不会让学生盲目的去预习。参照学习目标更能让学生分清重点和难点。上课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来读预习的新单词和新课文。从中发现学生的发音所存在的问题和检查语句是否连贯。学生可以提出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给予解决。所以,教师的备课以及正确教学方案,有利于学生的预习,也能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效。教师在下课时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能够了解下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拼好音标,读准单词。让学生做到三结合,即汉语意思,音标,单词三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给出任意一个都可以拼写出来。预习课文的时候,要读至少两遍,第二遍开始就不能一味的只读英语,要想一下这句英语怎么翻译成汉语,在这篇文章中怎么翻译更好。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上课的时候觉得自己听不懂,想听天书一般。

三、营造良好的学好氛围

学语言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触真实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所以我们决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认为教学任务完不成,而随意砍掉教材中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并设计好Work in pairs, Read and speak out, Group discussion和Interview等各种口语活动,创设一个近似真实的语言环境,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对话,如起居、节假日、生日聚会、拜访、打电话、看病、购物、游泳、体育活动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乐趣中学习,在娱乐中获益。有的学生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课前势必去积极准备,把生活引入课堂,再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这样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英语,锻炼英语,突破口语屏障。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建立自信心;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语段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就会深刻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情趣,迅速培养其学习的兴趣,提高学英语的能动力。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了静止、呆板的教具,参与了直观教学,犹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动画、音像剪辑、粘贴等多媒体组合技术,使课堂效果更为生动,学生如身临其境,在强烈逼真的情境中发展了形象思维。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精选内容,编制程序,把教师难以通过描述完成的大量信息,用计算机在顷刻之间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象,无疑也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和效率。

总言而之,教无定时,贵在得法。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构筑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够收获“颇丰”,从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篇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因人施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语文素质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方向,让他们能在已有语文知识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师的激励下发挥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不断探究中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利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通过反复阅读和探究课文内容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讨论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合作环节中,教师要对小组学习进行指导,根据他们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点拨,让他们有效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教学重难点是让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描写的景色以及作者利用古诗传递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分析古诗内容,加深理解,顺利完成古诗的学习和背诵。

二、加强阅读教学,提高理解能力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和灵感的源泉,通过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他们语文思维的深入发展,使他们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时能更深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分析课文的重点段落,在反复阅读中把握重点句子和词语在整篇课文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作者借助文字抒发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阅读,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写的情境,让他们认真分析文字的韵味,体会用文字表?_的魅力。通过阅读获得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获得感悟和提高,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不断提高。在阅读环节,教师还要善于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获得感悟,并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读写的有效结合,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效提高,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提升和发展语文素质。

三、创设开放性课堂

在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中,学生能够进行充分想象和思考,让他们在想、思、问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在创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入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把亲身经历和生活情感和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查阅,收集和课文相关的信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能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拓展课堂教学,把课外探究和课内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带到课外,继续探究和课文相关的内容。通过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认真探究,拓宽思维面,掌握了更多语文知识,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43

英语是一门有声语言,朗读是学习这种语言的有效途径。重视“读”的训练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发展。抓好早读课对提高学生的外语程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读”是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充分利用英语早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意义重大。从教英语以来,一直都在上英语早读,每天七点十分到校,三十五分钟的早读课,学生读得很辛苦,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基础薄弱、师资水平落后、存在大批留守儿童的农村初中,从教师到学生都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英语早读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教师引领,早读一直不能有效开展。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早读课中,教师来了就读一下,教师走了就不读,这导致英语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效果越来越差。

一、英语早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教师方面:教师对早读的认识不够,认为早读只是管纪律,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有些教师还借助早读课处理班级事务。没有具体的朗读目标、任务和要求,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教师没有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一节课下来,不是课代表领读就是学生独自读,使早读课堂很沉闷。没有检查和抽查,久而久之,早读成了形式。

2. 学生方面:学生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许多学生在早读课上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些同学按教师要求朗读,可是声音很轻,不够专注,很容易开小差,一下子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由于基础薄弱,更是没有兴趣,教师来时读两下,教师不在就东张西望。甚至有部分同学,根本不愿意开口,即使开口也是机械地读读单词表,这样根本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还浪费了时间。

我们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利用清晨良好的自然条件,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读”的方式来练习语音、语调、朗读背诵单词和课文,效果会好得多,能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在多年的一线岗位上,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晨读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意义重大。

另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中学生充分理解早读课的意义,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利用三十分钟的早读时光。教师对学生在读上面所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指导,从而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安排教学,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英语早读效率的教法

1. 整理材料

根据初中生学习新目标的内容,以及学习特点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合理的整理,提取教材中适合早读的素材。

每个英语教师都应该对我们的教材有整体的把握,教学设计要有一个整体的布局,从而能够纵观全局。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在早读课上对于读书内容无从下手,教师要明确早读任务,读什么,记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安排。

2. 早读形式的安排,用多形式的早读方式来丰富早读课堂

由于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就连最基础的单词都不会读,课文就更是奢望。如果一直采用齐读模式,那么看起来是很有气势,但是其实很多同学在里面滥竽充数,只是张张嘴巴而已。并没有真正读起来,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长期如此,学生只会感觉越来越枯燥,越来越有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多样化地组织早读,改变过分单一的模式。

首先是跟读。可以是教师带着学生读,或者学生跟着磁带读,有些难的句子教师应该亲自示范,让学生不会害怕。或者让学生模仿录音,锻炼了听力又纠正了发音。这种方式让基础差的同学也能跟上。其次是领读。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让他们在早读课上起到引领的作用,这样做可以纠正发音而且给全体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师就可以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身上先找问题,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第三是赛读。在早读课上开展有竞争性的朗读氛围。有了竞争才会有活力。从比一比、赛一赛当中追求质量,看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初中阶段的学生会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他们会像战士一样为了荣誉而战,这样积极性就会高涨,并且收到不错的效果。

3. 安排早读的时间

三十分钟的早读课,大部分学生只能坚持十五分钟,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规划时间。前十分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读记单词,从简单的入手。中间十分钟读课文,或者由教师带领欣赏美文。最后十分钟背诵语法以及例句。

4. 检测早读效果

对每一节早读课所布置的任务必须要有检查。如果在教师明确了目标,明确了任务以后,却没有反馈,那么就失去了意义。学生没有压力就不会认真对待这些任务。初中生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自觉性,必须要有教师监督和管理。因此,教师应该在每次早读课后都要进行检测和评价。

总之,从这次研究中,笔者深刻地体会到,早读对于中学生来说何等珍贵,要上好一节好的早读课也是需要智慧的。教师们不仅要创造有效的早读时间,还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1

法律紧密地贴近现实,客观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制度性存在,客观反映了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通过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使其具备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认识基础。同时,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政治性、批判性和救济性,使得大学生们通过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有效了解社会政治结构,树立政治信仰,增强权利保护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水平。当前的高校德育课程中,普遍包括法律基础内容,这不仅说明了德育和法律课程暗含的紧密联系,更进一步说明了法律素质的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明确法律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它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提高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在当代中国高职教育教学中,法律课程中的德育效果尤其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主要着眼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同样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由于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及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工学结合,德育的教学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联系紧密;比较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内化;强调理论的服务性,所以更需要教师提高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实效化的教学本领;高职学生因其社会原因和教学环节原因,较容易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因而教师对其思想动态必须经常了解和掌握,因材施教。这其中,充分利用法律的现实性、利益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德育水平,是加强德育非常切近而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实效,合理确定法律课程中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

(一)学生对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

德育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知识的灌输。法律的现实性很强,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关心时政,特别是重大的制度建设或者变革;应该学会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认真分析和了解目前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应该在岗位职业实践中怀有合理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主动参与制度更新。这些主动参与的意识,十分有助于成熟公民心态的形成,也是与时俱进地提高德育水平的应有之意。

(二)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和社会大众的服务意识

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与企业和行业实际相结合也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法律强调权利本位,强调人们的正当权益的维护,同时,法律也强调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合作共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内化合作、服务意识,懂得尊重他人,这是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这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实训环节和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形成必要的服务意识,主动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学生踏实稳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严谨、求实、注重客观事实、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和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法律制度的学习,法律程序和法律逻辑的理解,学生应该培养遵章守纪、踏实稳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这种作风无疑是在职业岗位中所必须的。同时,学生职业规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需要这种工作作风。

(四)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性、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当今社会浮躁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加上西方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侵蚀,不少青年大学生感到迷茫无助。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通过对各项法律制度运行原理的认识,学生会逐渐廓清视野,真切意识到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特点和制度优势,认识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信念和态度的确立,将对其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篇12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40-03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概述

从一个普遍的定义出发,人民币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上升;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可以说,在不断谋求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其对中国经济有诸多的益处:其一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加深其发行量也必然增长,那么作为人民币发行方的央行将获得相当程度的铸币收入;其二是相应的会减少人民币的国际收支的波动;其三是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和成本的计价单位的外贸企业将大大减少其面临的汇率风险。

从宏观的角度看,一国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第一是看该国的经济规模,经济规模一般是指一国的国民总产值及对外贸易、投资的规模。经济规模大能够为货币的国际化提供更为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国际的金融风暴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就拿当前的世界货币美元来说,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就较少。此外,一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状况也是衡量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准,一国只有在同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够发挥本国货币的国际支付、结算和储备的功能。从目前我国实践的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的水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平均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2007年的时候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7,7%。因此,我国的经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第二是看人民币的稳定程度,衡量货币稳定程度的主要指标为该货币的通胀率和通胀率变动程度,以及该货币名义汇率的长期稳定性。如果一国的货币长期不稳定,将带来信息成本和转化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该货币的功能价值。纵观我国的人民币,一直保持着缓慢的增长过程,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充沛、经济增长迅速,这些条件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是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就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来讲,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是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然受到严格的控制。总体上来讲,我国的已经具备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国际化仍然需要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长期努力。

二、人民币国际化中相关法律问题的提出

(一)自由兑换方面的现状

货币的国际化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实现完全的自由兑换,但是就如上述所言,在我国人民币的兑换仅限于经常项目的兑换,对于资本项目则尚未实现自由兑换。这样使得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在金融市场极大发展和国际贸易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受到约束的人民币只能简单的作为计价结算之用,不能进一步的发挥储备的功能。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推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同时,资本账户开放意味着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完全面对可能的外部冲击,宏观经济政策也将受到全球经济周期的直接影响。要素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弹性,企业部门是否适应外部的冲击,宏观经济当局是否有平衡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的能力,将直接决定资本账户开放成本与收益的均衡。因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作为还处在发展阶段的我国还是要慎重对待资本项目的开放问题。

(二)金融监管方面的现状

在金融领域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分别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这种模式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分离,银监会和央行各司其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责任的分离也可能意味着机构之间的冲突,相互信息的阻隔和审议时间的拖延,当需要迅速解决问题果断作出决策时可能会面临久拖不决的情况。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我国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规定了银监会的具体监管对象,其包括吸收公共存款的金融机构、政策性的银行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对比《中国人民银行法》则规定央行的具体职责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体分析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可以得出,央行和银监会之间的协调机制仅仅是粗浅的规定为“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因此遗憾的留下法律的空白。不得不说,央行要切实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必定会涉及到银行、证券和保险等监管部门,因此就需要高水品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协调,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三)外汇储备管理方面现状

首先从外汇储备的功能来看,可以巩固货币汇率和平衡国际收支。具体来讲,保持适当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低于投资供给的防线之一,同时在经常项目逆差时可以通过资本项目的顺差和外汇储备来弥补。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的经营是由储备管理司负责,主要的经营方式包括资产管理、流动性资产管理、货币保值、海外机构经营和委托经营。就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外乎储备的多少直接关系其国际化的进程。可以说,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是外汇储备的变动,而对货币供给产生冲击的是影响外汇储备的贸易余额和资本流动,央行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外汇储备资产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可以对货币供应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具体来讲,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等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同期相关关系。国际收支顺差明显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影响了人民币价值对内稳定;如果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不能够改变,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将迫使人民币汇率重估以实现外部平衡,从而影响人民币价值的对外稳定。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造成人民币价值内外不稳定的重要根源,要想为人民币顺利走向国际化奠定稳定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必须转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上诉的分析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适度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通过外汇储备的调解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才能够从客观上稳定人民币币值和信心,防范金融危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纵观我国关于外汇储备方面的法律制度的规定则少之又少,势必会引起规制引导方面的短板,同时当前的法律规定我国的人民币不能作为对外贸易的计价结算货币,更进一步的限制了人民币在对外贸易中的运用,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发展。因此,相关外汇管理法规出台对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是势在必行的。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法律建议

(一)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完善

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我国内部的经济发展稳定、内部与外部经济平衡发展,这就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巨大的要求,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从而有力的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如上述所言,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兑换问题一直是矛盾点,如果想要短期内实现完全兑换是不太现实的,基于我国较为薄弱的金融体系,如果匆忙实行人民币的完全兑换,大量的货币很可能被兑换成外币流出,这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打击,也会因此失去大量的铸币收入。因此,综合现有的因素首先是在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同时充分利用香港地区的成熟金融市场的优势化解外资进入内地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充分发挥境内和境外的两个市场,在内地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改善我国的金融市场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兑换,在香港扩大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使之达到与欧元和美元证券市场相抗衡的格局。在具体的法律构建上,第一,对新出现的资本项目下交易方式及以前尚未作出规定的方面制定出新的法规或是在原有的法规中增加相应条款,将项目融资、远期信用证、可转换债券、浮息票据等纳入外债管理范围。第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开放我国的居民对外投资控制,可规定每个居民每年可汇出金额上限,将对外投资纳入一个合理范围,严格限定对外投资用途,从对外直接投资入手放开口子,同时把控制个人或机构违法挟国有资金外逃作为放开后的重点监控目标。等等。

(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从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来看,相关的金融业的法律法规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对外资的金融监管方面可以从外资的市场准入、资本标准、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监控。在央行现有的各种制裁调控手段基础上,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要在金融审慎监管原则前提下,构建一个金融监管体系,具体要求是以金融风险监管为核心,同时强调预防性管理存款保险制度和紧急救援行动,从而实现金融监管的效率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同时,要重新确立央行在国际外汇市场的地位,要使其的角色从被动转变为主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纵者。因此,只有在上上述的相关制度的完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货币市场,进一步的链接国际的轨道。

另一方面传统的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人民币的监测体系也不能满足人民币境外市场的需要,从而会导致国内的货币政策缺乏完整的判断依据。因此,从法律制度方面构想可以有以下的相关制度建构。第一,积极建构国际相关制度的法规从而尽快的建立与周边国家双边贸易结算的统一机制,促进人民币实现更活跃、有序地跨境流动,同时也有利于监测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头寸的影响。第二,在进行商业银行的改革中,要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其中最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银行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和兑换从“地摊银行”等机制中纳入商业银行等合规的金融监测体系,而且为人民币的流出和回流提供了便捷安全、可监测的渠道。第三,在海关领域的制度建设中,突出进出口贸易的统计量,这将有利于掌握人民币在相关国家的流量和存量,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依据。

篇13

(一)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备教材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系统认真地研究全学期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明确各单元、各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对书中练习题的多少、难易、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并决定增删,同时还要认真、合理地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每一节课的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情况。另外,注意分散难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备学生。

备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有强有弱,学习态度有好有坏,教者可通过课堂提问,通过作业和适当的、必要的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等。教师要通过多渠道信息反馈弄清哪些地方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是共性问题,哪些地方仅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摸清学生的底细,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难点、深度和广度;才能面向全体、兼顾少数;才能使课堂45分钟的教学得心应手;才能自如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到作用,看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的,教师可列出要求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增多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三、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强大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会变得积极主动,注意力集中,记的东西也才更多。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年龄期,再好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若天天单调重复,学生对其兴趣也会慢慢减退,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具有独创性。”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魅力来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突破课本的约束,汲取更广博的知识呢?课堂像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讲台上,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正是所谓“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情境。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于设问法、角色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一旦有了激情,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带着好奇心去求知,从而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英语学习信心。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无声变有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 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是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这说明多媒体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等优势。它可以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以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优美的英语原音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呈现英语教学素材,从而使学生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要让学生把握Shopping的常用词,仅靠老师单调的讲课,学生要记住那些购物常用语,如“比较、挑选、还价、试穿”等,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再通过录像、要点提示等手段把新知识呈现出来。然后,再设置四个不同“盒子”在屏幕上,代表四个不同“商店”(文具店、水果店、服装店及饮食店)。学生选中不同“盒子”时,进入相应的购物场景,按屏幕上的要求进行练习,巩固新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学生眼、耳、口、手、脑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轻而易举地把握了购物用语,并能灵活地投入到具体的语言运用中。这些都归功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的良好情境及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仿佛进入到语言活动的真实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如果教师能用教20%至25%的优秀生的办法对待其他学生,这个问题就会解决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教师必须注重个体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研究学生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任务的难度。难度太小,缺乏挑战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定位,设计出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情境,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调动起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帮助其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比如在教授每一课时,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自编对话并进行表演或自己组织语言复述课文,看图说话。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要求能背诵对话或老师规定的课文内容。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熟读对话或课文内容,语音、语调准确。另外,在课堂上,要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行创造性思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相应的深浅不一、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等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简单的或直接出自课文的基本问题,这样就使全体学生均有了参与的机会。最后,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作业可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题必须做,并努力做中档题;中等学生中档题必须做,努力做高档题;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完成各档题。实践证明,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仅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人人有所获,更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学习英语的信心,提高其听课的效率,最终提高其英语成绩。

五、课后反思,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环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