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遥感技术

电子遥感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电子遥感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子遥感技术

篇1

腹水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大量的腹水不但影响心肺功能,且易导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而危及生命[1]。自体腹水浓缩回输是一种对顽固性腹水进行超滤,将其中的水份滤出,把蛋白质及其它有用成份回输体内的方法[2]。我院自2005年7月~2009年10月采用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术治疗肝硬化腹水76例134次,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经3种以上利尿治疗2周以上,疗效极差,其中男61例,女15例,年龄32~69岁,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58例,酒精型肝硬化18例。肝炎病程1~15年,腹水持续时间1月~8年。

        1.2方法:使用WLFHY-500治疗仪,配套管路,空心纤维滤过器及16mm×150mm多孔、单孔套管针各1根。治疗前连接管路和滤过器,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系统。取左下腹作穿刺点,无菌操作下,分别刺入多孔针与单孔针,连接管道系统,从多孔穿刺针处往外引流腹水,经超滤浓缩后从对侧单孔穿刺针回输腹腔。整个过程为密闭式无菌操作,每次超滤液体3000~8000ml ,治疗时间1~4h,治疗全过程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2结果

        76例患者应用自体腹水浓缩回输腹腔134次,每例最少1次,最多为6次。所有患者在行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后,腹水均逐渐减少,尿量明显增加,肾功能改善,其主要理化检测指标的变化详见表1。少数患者有低热,经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表1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前后主要检测指标的比较(x士s)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t’检验(welch’s)校正;TP:血浆总蛋白;ALB:血浆白蛋白。

        3护 理

        3.1术前护理:

        3.1.1患者准备:详细了解患者基本资料,如病情、诊断、药物过敏史、血型。加强基础护理,嘱患者卧床休息。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治疗目的及过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完善治疗前检查,如T、P、R、BP、体重、24 h尿量、腹围、BUN、Cr、Tp、ALB、部分电解质、血常规和腹水常规检查。特别不要遗漏血常规和腹水常规检查,以区别其他性质的腹水[3]。

篇2

前言

地震的预报工作是降低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工作,随着地震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在地震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目前,已经有很多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人员将电子技术的定义研究和各项技术应用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

1电子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各项定义

地震预报工作是指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对可能出现的灾害特征和灾害影响进行预报的工作,虽然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地震灾害的重视程度很高,并且加强了对地震灾害研究工作的关注[1]。但是,很多地震灾害依然难以在发生之间进行准确的预测,使得地震灾害目前依然是影响人类安全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地震的主要发生地点、地震的振动级别和地震的具体破坏力是技术操作的重点。在应用电子技术实施地震预报的过程中,技术操作者主要根据地震发生地区的地址特点进行电子技术的操作,并且按照已有的地壳活动性特点,对地震发生之前能够出现的前兆加以设计,保证地震的预测工作可以有效的得到监测机制的支持。在进行野外地震勘测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电子技术不仅需要在测试中进行实施,还必须保证能够将各项测试结果实施有效的收集,并且保证能够高水平的应用于地震减灾工作的各项领域。在地震的预报工作推进过程中,地震灾害预报的三要素是各个领域关注的问题[2]。因此,电子技术的应用也仅仅围绕这三相要素进行开展。地震灾害的预报目前根据时间点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在地震发生之前,需要进行震前预报,在地震即将发生的时刻需要进行临震预报,在地震正在发生的过程中要进行震中预报,在地震结束之后要实施震后预报,对地震是否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还要进行再次预报。因此,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大,普遍的涵盖了地震预报工作的各个阶段。

2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不仅仅存在于固定的运行模式中,也能够对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较为深刻的变化[3]。最初,电子技术领域的半导体物质是提升电子技术应用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半导体物质逐渐多的使用于新型技术的研究领域,使得很多的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的支持之下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拓展。除此之外,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半导体器件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电力电子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的高频技术应用工作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在传统的电力电子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情况下,低频电子技术是进行地震预报工作支持的主要技术。随着硅整流器的逐步发展,整流器装置也应用于地震预报工作系统当中,并且对逆变器装置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性影响。在变频器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电子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向着地震预报工作等领域开始了延伸,而电子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复合型元件,也能够较多的在半导体物质的支持之下实现技术性处理。因此,在九十年代的时候,电子技术已经较为完整的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实现了普及。

3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各类应用

3.1遥感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

在进行遥感技术实践和应用的过程中,要选择红外遥感装置作为技术处理的核心因素,使全部的地震活动预报工作能够在遥感技术出现异常的情况下投入使用。除此之外,在进行卫星遥感影像控制的过程中,必须按照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技术支持机制的构建,使更多的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过程中的断层特点进行潜在性危机的处理,切实保证所有的卫星遥感技术都能适应地震发生区域的技术应用要求[4]。除此之外,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还能够结合地震的具体发展区域进行危机因素的控制,并且有效的保证全部的建筑物管理工作都可以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之下得到技术性处理。在分析地震发生区域特点的情况下,所有的技术可行性分析活动都必须在建筑物能够进行准确加固的情况下进行处理。因此,遥感技术需要结合各项建设性工作是现实需要进行技术因素的处理,确保所有的卫星遥感技术能够适应卫星影像资源的处理需要。要切实保证全部的规划活动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影像分析特点,并且保证全部的勘测活动可以在实地技术性处理之后实现遥感技术的完善,要使所有的技术都可以适应电磁异常情况下的地震处理要求,使其能够与地震的后续监控工作形成一致。要结合卫星影像的技术性判断需要,对全部的卫星影像特征实施分析,切实保证全部的影响分析活动都能适应野外勘察技术的应用特点,使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程序取得适应。

3.2GPS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领域的应用

GPS技术率先产生于军事科技领域,在地震预报工作过程中,gps技术能够通过其在定位活动中的优势,对单点定位工作加以设计,使其可以与其它定位技术的应用取得协调。除此之外,全部的观测活动需要按照固定的坐标体系实施技术性处理,使定位系统可以在存在物质障碍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处理,增强gps技术的参数处理质量。

4结论

电子技术是提升地震预报工作质量的重要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很多地震预报工作领域,深入的分析电子技术在地震预报体系当中的具体应用,并就地震预报工作的具体执行需要实施研究,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电子技术的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悦.神经网络集成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5.

[2]王炜,林命週,马钦忠,赵利飞.数据挖掘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J].国际地震动态,2005,12:1-13.

篇3

遥感技术在油田地面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油田地面工程的勘探领域,初期的遥感技术在油气勘探中展现了巨大优势,提高了盆地早期评价的科学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石油勘探开发是一项高成本、高风险的系统工程,遥感技术作为经济、高效的技术手段,在油气勘探早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勘探工程中。例如,在柴达木东部含气盆地的隐伏构造勘探中,由于柴达木西部人畜难以进入英雄岭山脉地区的局部构造,而遥感技术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对该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青藏高原属于勘探难度较大的区域,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的油气勘探、综合资源勘查以及地质填图中显示了极强的使用价值,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以遥感技术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GIS系统和盆地早期评价系统,有力地推动了石油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油田地面工程的勘探工作提供了高新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在油田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环渤海湾、滩海以及黄河三角洲等油田的环境演变动态监测以及海冰监测研究中,充分发挥出了观测空间广以及多时相重复观测的优势,其实现了以往传统观测技术无法达到的及时、动态、连续的环境监测。胜利石油管理局借助多时相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提出了一项改道建议,该建议的具体内容是在黄河入海口以上26km的位置处使黄河改道流经新汉河然后入海,正是因为这一建议的提出,使得新滩油田海域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小亚三角洲,从而使该油田由海上开发转变为陆地开发,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此外,胜利石油管理局在每年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都会利用遥感技术生成的图像作为油田开发建设的主要依据。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油田地面地形图修测及更新中的应用

地形图是油田地面工程的基本应用图件。由于地形在地球内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会随之发生变化,而油田地面工程的地形图必须及时将这些变化予以切实反映出来,所以工程地形图就需要随时进行修测与更新。若采用常规方法对地形图进行修测,则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和时间。而运用处理后的影像对地形图进行更新、补漏和修测,却可以达到快速、准确获取数据信息的目标,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具体修测和更新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需要修改少部分地形图内容的情况而言,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在遥感图像上判读该部分地物,并利用网格法或相关地物在地形图上直接转绘。

篇4

随着无线电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世纪中期,遥感技术有了很大发展。遥感器从第一代的航空摄影机,第二代的多光谱摄影机、扫描仪,很快发展到第三代固体扫描仪(CCD);遥感器的运载工具,从收音机很快发展到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遥感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从图像的直接传输发展到非图像的无线电传输;而图像元也从地面80m*80m,30m*30m,20*20m,10m*10m,6m*6m等发展非常迅速。

在这期间,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我们不仅可以直接接收、处理和提供和卫星的遥感信息,而且具有航空航天遥感信息采集的能力,能够自行设计制造像航空摄影机、全景摄影机、红外线扫描仪、多炮谱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等多种用途的航空航天遥感受仪器和用于地物波谱测定的仪器。而且,进行过多次规模较大的航空遥感试验。

近十几年来,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多种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如假彩色合成仪,密度分割仪,TJ-82图像计算机处理系统,微机图像处理系统等。应用范围几乎扩展到各行各业。如近年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森林防火、抗震救灾等等。

2.RS技术应用

RS技术依其遥感仪器所选用的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纳遥感技术,物理场(如重力和磁力场)遥感技术。电磁波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物体/物质反射或发射出不同特性的电磁波进行遥感的。其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微波等遥感技术。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图像方式。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海洋遥感技术等。

常用的传感器:航空摄影机(航摄仪)、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Multi Spectral Scanner,MSS)、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反束光导摄像管(RBV)、HRV(High Resolution Visible range instruments)扫描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ide-Looking Airborne Radar,SLAR)。

常用的遥感数据有: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和MSS遥感数据,法国SPOT卫星遥感数据,加拿大Radarsat雷达遥感数据。目前,主要的遥感应用软件是PCI、ERMapper和ERDAS。

近年来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 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民用方面: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研制、地震监测、陆地水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植被资源调查、地质调查、城市遥感调查、测绘、考古调查和规划管理等。遥感技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2.1可见光遥感

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遥感方式。对波长为0.4~0.7微米的可见光的遥感一般采用感光胶片(图像遥感)或光电探测器作为感测元件。可见光摄影遥感具有较高的地面分辨率,但只能在晴朗的白昼使用。

2.2红外遥感

又分为近红外或摄影红外遥感,波长为0.7~1.5微米,用感光胶片直接感测;中红外遥感,波长为1.5~5.5微米;远红外遥感,波长为5.5~1000微米。中、远红外遥感通常用于遥感物体的辐射,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常用的红外遥感器是光学机械扫描仪。

2.3多谱段遥感

利用几个不同的谱段同时对同一地物(或地区)进行遥感,从而获得与各谱段相对应的各种信息。将不同谱段的遥感信息加以组合,可以获取更多的有关物体的信息,有利于判释和识别。常用的多谱段遥感器有多谱段相机和多光谱扫描仪。

2.4紫外遥感

对波长0.3~0.4微米的紫外光的主要遥感方法是紫外摄影。

篇5

0.引言

地形测绘是研究地球局部表面形状和大小,并将其测绘成地形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测定小范围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和地物(如建筑物、道路、耕地等)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经相应的数据处理、采用一定的测量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绘在图纸上。从而获得与相应地面几何图形相似的地形图,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设计与施工的图纸资料。地形测量是为城市、矿区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和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 现代测绘技术因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图精度高、图形属性信息丰富和图形编辑方便等优点,在地形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地形测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常用的地形测量技术

1.1 GPS技术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开发,应用人造卫星所发射的讯号进行测时测距。GPS采用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以地球质量中心为坐标原点。具有对海、陆、空进行各个方面实时三维导航和定位本领,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

1.2 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将空间数据自动输入、存储、检索、运算、表现和综合研究应用。GIS是现代化办理的重要本领,更是遥感图像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支撑。GIS中的数据包括:地理背景信息(外业测量数据、摄影测量数据、现有地图和各种遥感图像);资源与环境数据(各种专题(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图,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各种图形和图表,航天航空图像的解译成果);社会经济信息(人口普查、国民收入情况、工业分布及土地应用分类图表等)。

1.3 RS技术

RS即遥感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不直接接触被分析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包括摄影、陆地、卫星、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技术。现代遥感技术是空间技术,是集光学、无线电、计算等相联合的一门新技术。近20年,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它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过程阶段。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知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监测。

1.4 3S的综合应用

RS为GIS提供信息源,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办理和研究的技术本领(图像处理),GPS则作为GIS有力的补测、补绘本领,实现了GI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3S的综合应用充实发挥了各自的技术特征,快速准确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的新技术,三者紧密联合,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1.5 RTK技术

地形测图一般是首先根据控制点加密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图法或平板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近几年发展到用全球仪和电子手簿采用地物编码的方法,利用测图软件测绘地形图。但都要求测站点与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通视,而且至少要求2-3人操作。采用RTK技术进行测图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碎部点上呆上一、二秒钟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电子手簿或便携微机记录,在点位精度合乎要求的情况下,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回到室内或在野外,由专业测图软件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用RTK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仅需一人操作,便可完成测图工作,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

2.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作业模式

地面数字测图系统,其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数字测记法模式和电子平板模式。

2.1数字测记法

数字测记法模式为野外测记,室内成图,即用全站仪测量,电子手簿记录,同时配以人工画草图和编码系统,到室内将野外测量数据从电子手簿直接传输到计算机中,再配以成图软件,根据编码系统以及参考草图编辑成图。使用的电子手簿可以是全站仪原配套的电子手簿,也可以是专门的记录手簿,或者直接利用全站仪具有的存储器和存储卡作为记录手簿。测记法成图的软件也有许多种。

2.2电子平板法

电子平板模式为野外测绘,实时显示,现场编辑成图。所谓电子平板测量,即将全站仪与装有成图软件的便携机联机,在测站上全站仪实测地形点,计算机屏幕现场显示点位和图形,并可对其进行编辑,满足测图要求后,将测量和编辑数据存盘。这样,相当于在现场就得到一张平板仪测绘的地形图,因此,无需画草图,并可在现场将测得图形和实地相对照,如果有错误和遗漏,也能得到及时纠正。

3.地形测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3.1 3G技术及集成技术

积极普及3G技术的应用,改进3G技术中存在问题,更新3G及其集成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测量精度和准确性,使3G技术能在地形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全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GPS、GIS、RS和3S集成技术中的应用,对数码摄影测量和地形测量更加普及和深化,使测绘技术向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3.2测绘软件及数据库的更新

加强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软件的研发,使测绘软件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和功能齐全,使测绘软件技术在地形测量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更新完善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测量数据转换直接进入信息数据库,数据管理查询方便,数据共享,实现全球数据更新和扩展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实现测量数据的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实现测绘数据的传输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使测绘技术走向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

3.3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测绘技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综合,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测绘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利用专家知识模拟人脑思维进行推理,从事智能化的数据、图形处理和信息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测绘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G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这5S技术的发展和相互结合,专家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家系统对整个测量流程进行控制,并执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和处理工作,并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动态监测诊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是测绘技术通向实时、自动、智能测量系统的关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地形测量是一种全解析的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正在替代而且必将完全替代传统的大平板仪地形测量,成为地形测量的主流模式,促进地形测绘工作有序、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