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职业教育的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篇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Strengthen Cohesion between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Guangming

(Wuhan No.1 Commercial School, Wuhan, Hubei 430022)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basic education stage is lack of career education system, which has caused that students can't adapt to transition from basic education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ow to strengthe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freshmen adapt to college life, and set up consciousness of career planning,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of our study. With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find themselves,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o promot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life, complete the career planning, making good foundation for later to society.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1 我国基础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

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个性倾向比较明显,但是他们的心理和生理还都处于成长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国的传统应试基础教育缺乏职业素质的教育,这使得许多步入大学或社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往往会因为盲目而随波逐流。通过调查说明,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96%的学生都没有制定一个实现理想的计划,他们只是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热衷于探索实践的道路,很多中学生的目标就只是考个理想的大学。还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校大学生中,有73%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也没有做一个长久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中,普遍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高三学生在“对高考志愿中所填报的专业的了解程度”方面,仅有3.6%的学生非常了解;22.7%的学生比较了解;57%的学生了解一部分,剩下的学生都是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自己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熟悉各种职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职业,学会职业决策。

2 加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以间接经验、系统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其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职业教育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的缺陷。而职业教育弱化的职业特色,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观愈来愈远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与后天不良造成了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只能通过二者的有效衔接才能解决。

2.1 招生难

由于职业教育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学生普遍对职业教育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也正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中阶段普职平衡分流的压力较大,很多的家长和学生不愿意去选择中职教育,他们更愿意去进入大学深造,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很困难;二是近年来,高中生源逐渐减少,高职院校招生压力日渐加大,与普通高校争抢生源时没有竞争优势。学生和家长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时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当然更倾向于普通高校。而职业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读不起大学或者说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来就读的,他们认为接受职业教育难以向上层社会流动。不过,当今的社会就业趋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竞争中,学历文凭几乎成为了好就业的首要前提,所以学生和家长更加倾向于普通大学,而不会选择职业教育。

2.2 稳定难

现在的高职院校常常会出现有不少学生退学的现象,这些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读不起,因为现在国家对中职教育的补贴日益加大,经济原因已经不再是辍学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会选择退学呢?笔者认为,是因为他们对新学校的生活和学习都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对就业前景感到不满意。这就恰好反映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机构在学习、生活、行为各方面的突变使很多学生难以立即接受;还反映出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由此造成了学生感到疲劳、心理压力大、学业失败率高、课堂违纪现象多、学习自信心差,随之而产生厌学、辍学的现象。

2.3 就业难

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某项或某类职业作准备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职业教育者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到一技之长,提高业务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显示出就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但是,由于众多职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性不高,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混完学业,其实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又用的知识,也就导致毕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及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也有些不接轨,这也是导致其社会需求萎缩的重要原因。

3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路径选择

3.1 观念衔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轻德倾向

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注重升学率,渐渐忽视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现象高度重视,发扬重德轻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样片面强调认知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对“技术理性”的推崇,职业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视通识教育,忽视社会知识与技能、职业倾向与态度等职业人格领域的教育的倾向。职校学生知识视野狭隘、文化素质低下、职业人格教育缺位,相当多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过教育和生活经验让个体形成适应一定职业活动要求一系列个性特征的总和。无论是职业人格还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脉相承的。

3.2 课程衔接——开展职业预备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职业预备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初中与普通高中阶段增加职业教育课程,以引导学生广泛认识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从现代职业融合发展趋势和职业对人才标准不断变化实际出发,注重通用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小学与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与评价方法要全面接轨。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具体做法就是在传统的中学教育课程中纳入另外一种教学方法,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一边进行学术知识传授,一边提供职业技能指导。

3.3 教学衔接——搭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

交流平台在教学内容上,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有关基础教育后教育机构的相关信息,使广大师生毕业分流前对职业教育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而职业院校应注重对新生进行入学适应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学术性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等,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普通中学到职业院校的过渡。

4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保障机制

4.1 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案

1996年我国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但是在经过了17年后,社会和教育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很难落实《职业教育法》了。无论是办学体制还是评价方法,或者教学内容等方面,这套法规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我们呼吁国家尽快出台一部新的政策法规,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4.2 实现职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与下移

教育是通过传授蕴含着人类的创造的精神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会的谋生手段。将职业教育下移,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职业技能与意识的培养,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况且,初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要比高中阶段的教育分流效应弱,尤其在初职地位获得过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应需要通过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现出来。职业教育下移至何种层次,只能说因人而异。

4.3 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面对职业学校招生难,有些学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问题是,在信息传播迅捷的今天,学生不会被骗来或哄来,而是靠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把他们吸引来。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即是要求学生在职业学校留得住、学得好、用得到、走得高。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学校的吸引力。因此,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把质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为关键。还要面向产业集群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后的待遇及发展前景好的专业。

4.4 强化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指导,并不只是要求学生选择某一具体职业,或者单纯为将来从事的某一职业做准备,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促进个体职业社会化。随着时展,许多学生将不再终身从事一个职业。普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建立在个体在单一组织内终身从事单一工作的假设,没有考虑到职业类型、职业环境以及年龄等的变化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因此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适应时展需要。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阶段均适用。

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不是培养学生具体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职业兴趣。它们的有效衔要求各级学校教育不仅有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而且全部的教育教学都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我,促进学生思考人生道路,探究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王璞,李玲玲.技术准备计划:美国衔接中学与中学后教育的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0(6).

篇2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以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使扶贫对象掌握一门技术参与到社会劳动中,从而助其脱贫。这是完成脱贫工作的重要途径,各部门必须提高重视。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

(一)当前的扶贫定位

为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性,职业教育通过精准定位为精准扶贫提供保障。首先,明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贫困者的实际情况。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适的教育培养计划。其次,做好人才需求定位,保证对贫困对象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再次,做好地方环境定位。了解地区有哪些可开发的资源,从而对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教育与培养,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工作快速完成。最后,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定位。根据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个体收入水平、备选对象的健康状况等条件,确定扶贫对象的选择标准,确保扶贫的有效性。

(二)当前的扶贫模式

第一种政企合作模式,即政府负责资源保证、政策引导等工作,企业进行实际的管理与执行。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后,企业要组织经验丰富的员工对贫困人员进行工作讲解与技能培训,或是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进工、进企学习的机会。第二种长短期培训模式,即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特征决定其教育时间的长短。对青少年可进行长期培训,对成年可进行短期培训或定期培训,使职业教育符合扶贫对象的时间要求,提高精准扶贫职业教育的灵活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

(一)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当前,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过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果甚微。所以职业教育要创新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对象从原来的学生群体向贫困的、需要技术的群体扩展,如农村贫困地区人员。

(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首先,优化人才教育方法。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教育方法不当,教学效果较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要求教育水平必须提升,保证教育扶贫对象切实掌握技能。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技能实践机会,确保其掌握相应的技术。通过校企联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技能培训、经验积累的机会。既利于提高扶贫对象的专业技能,也利于为其提供入职就业机会。此外,职业院校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建立一条职校、专科、本科的升学路径,为贫困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其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不满足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重视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观念。同时,政府应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与平台,为其实现脱贫致富提供良好的机会。最后,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内容多是固定的,不利展开专项技术教育工作,不利于精准扶贫的技能教育要求。所以,职工院校要对扶贫技能教育进行调整。首先,根据地域发展对其进行技能教育。以基层职业教育院校为例,其主要扶贫对象多是农民,所以应大力发展涉农技能培训。其次,通过公开职业教育的技术培养内容及其就业方向,让对象自行选择以实现按需施教。最后,教育人员必须保证教育质量,确保扶贫对象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此技术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脱贫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健全精准扶贫保障机制

篇3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还能走多远?是否还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不计其数的“职业院校”在各地纷纷兴起。表面上看,这是件好事,是中国职业走向振兴的曙光;但是仔细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大大小小的“职业院校”大都不具备应有的资源条件,大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科学论证的教学体系。这样的教育现状如何能撑起中国职业的未来? 

面对“职业”概念的不断延伸与发展,“职业院校”作为现代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应对这一变革呢?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的目的则更是为社会输送精英人才。作为高等技能教育基地的“职业院校”,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为社会不断输送适应时代的技能精英,那么它的前途就不免令人担忧。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改变原有的被动教育模式,建立现代创新教育体系是其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差异就在于传统教育是以书本为主的应试教育,而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同样强调学生的个性发挥,主张因势利导,注重理论但又决不闭门造车。 

现代职业教育是包罗广泛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综合性是它的特征。随着现代职业涉及的领域日益广阔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职业教育必然要建立相适应的体系。以往单一的教育模式已不可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现代职业教育决不等于放弃传统,放弃已有的好东西。传统的职业教育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它可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至于盲从于流行趋向。因此,用“继往开来”形容现代职业教育是比较确切的。职业教育关系到未来职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中国职业的振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现代职业的发展建立在对于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对于技能水平的不断追求的基础之上。技术的不断革新不但使职业表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而且还大大降低职业制作的劳动强度。但是仅拥有先进的技术,不太可能制造出优异产品。一件完美的产品是需要工作者拥有足够的修养。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上。 

 

1 从职业的本质与发展看现代职业教育 

 

研究职业教育首先应当研究“职业”。职业教育的内容核心是“职业”,不了解“职业”又如何能搞好职业教育?因此在探讨完一些有关“职业”的问题之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是以科学方法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这里的科学方法是指对于职业本质与发展的正确认识与展望。抓住本质是研究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眼光看代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局。而“体系”的建立则是完成教育目的必要途径。 

从事职业教育首先要了解“职业”的本质,也就是要明白“职业”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内容的教育,它有自身的特点。搞不清“职业”的本质就等于在黑暗中行走而没有方向。因此,了解职业的本质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研究职业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对本质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清晰、明确。传统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对于职业本质的研究。如果说传统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研究职业的“本质”与“形成”。那么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就应当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时也应注意现代职业教育来源于传统职业教育,是对于后者的继承与发展。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同样需要研究传统职业教育的优点和经验。 

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时代的进步使职业的概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职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与应用领域也越加广阔……于是,对于“现代职业发展”的研究,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的职业人才自然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是基于对职业“本质”与“发展”的系统研究,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教育体系,既是注重传统基础的教育体系,同时也是面对未来的教育体系,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时由于对于现代职业发展与现代教育发展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系统地体现出现代职业发展的“多元化”与“素质化”。 

 

篇4

2005年,中央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发展事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和谐,在今年的两会上,职业教育也是广受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对职业教育方方面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何直接或间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上,而对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的认识方面,却没有展开充分的讨论。[1]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如果学生自身无法建立对职业教育的健康认识和科学理念,那将会对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构成严重的短板效应。或者再打个比方,如果不能使蝌蚪树立正确成长的意识,不论青蛙母亲如何跟蝌蚪宝宝讲岸上的风光,或者蜻蜓阿姨、乌龟叔叔如何教导,蝌蚪都无法体会,也不会去追求。

换句话讲,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而这个狭义的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里分为如下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社会的劳动观念

众所周知,德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有三分之二是职业教育,三分之一是普通高中教育,也就是说德国作为发达国家,三分之二的人是通过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走向社会的;在以教育为主要资产的瑞士,每年超过三分之二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90%至95%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瑞士、日本这样的国家,可以说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发达,才有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才使得经过职业教育走向社会的人得到尊重,使得劳动本身得到尊重,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可以使发展中的中国的职业教育得到大力提升,除了大大小小制度的推进,也就需要改进劳动观念。

虽然一般劳动都包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本无贵贱,但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大部分人还是对蓝领的劳动有所歧视,认为办公室的工作难免比车间的工作高级,甚至就算高级蓝领收入多、贡献大,也依然免不了被小看,而且从业人员自己也可能认同这种观念。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直接改变个体的思想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谈不上任何改变。

这就要求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自身重视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拥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本《道德经》就明确道出:“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首先不能歧视任何劳动;其次,接受了职业教育但却没有取得如意的未来,可能不是因为职业教育本身不指向光明的未来,是因为大家的劳动观念有问题,继而对职业生涯有不合理的幻想和规划才导致的。这就需要讨论师资力量的建设。[2]

二、名副其实的双师型队伍

目前,有的学者将“双师型”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不论采取何种衡量能力的标准,可以笼统概括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兼具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后者,最好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否则很难了解当代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前沿,因此也很难了解行业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真实内涵,教育起学生来往往与现实脱节,甚至错误地指导学生理解即将从事的职业。

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录用教师的体系发生重大转变,不光是在学历、职称、证书上要求,而且更应该在工作经历和实操能力上要求,至少要在这个方面有所补充。

三、学生自身条件

仅仅从教师自身条件来要求也是不够的,教育讲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例。2013年,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18万,其中143万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的。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有六种途径:一是传统的高考;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三是对口招生,如中职毕业生的招生;四是面向技能拔尖人才的招生;五是综合评价招生,主要用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加上职业倾向性测试来录取;六是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中高职长学制,也就是五年一贯制的招生。

传统高考是最重要的招生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高考成绩不佳的高中毕业生,中学成绩差有很多原因,比如父母离异的影响、社会不良风气沾染、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等等。中小学的基础不好,这是事实,不应该再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来教育,加上职业教育本身就该具有的技术性强、实用性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角度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用不大,从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反应来看,也能说明这一点。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来进行教育,让学生对职业发展有实际的、良好的认知,这是一大难题。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不仅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会被培养得发达,而且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认知也是发达的,高中毕业后,学生就对自己的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大概有个了解,知道“向何处去”。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很多就算从高职毕业后也未必知道自己的兴趣,更不了解将要从事的行业有哪些情况,不谈思想,信息都匮乏。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令人悲哀的。综上,可以看出,从不同方面促进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提升,是开展其他职业教育的认知基础,是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直接助力。[3]

参考文献:

篇5

二、如何做好珠宝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职业教育

1.提高职业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珠宝市场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珠宝市场的营销机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也将给学习珠宝行业技能的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如何做好珠宝市场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职业教育也成为技工学校重点关注的内容。应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平时讲授珠宝营销以及管理相关课程的过程中,要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将营销知识与珠宝文化、营销课程等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技能,同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2.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

以往职业教育由于目的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明确的教育路线,学生也不能摸清自身的学习路径,从而影响到职业教育效率。在新时期,应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从最本质的职业教育目的进行分析,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取职业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岗位工作中,这也是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需要人才能够掌握相关的职业素质,因此,技工学校应将此作为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技工学校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合同,通过订单式培养给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人才,同时,在用人单位的指引下也能够明确目标,从而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开展课外教学,定期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珠宝公司,使之了解珠宝企业的实际营销管理模式,丰富自身的营销经验,为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再次,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可以对学生开展模拟训练。通过模拟珠宝公司的运营模式,让学生对各个珠宝饰品进行营销策划,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枯燥的职业教育课堂模式,通过良好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也将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益处。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6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汽车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的吸引力不强等。面向未来,教育部提出了构建以“产教对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对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先例的研究与比较,并结合成都师范学院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及汽车工程系校企合作项目的探索经验,本文围绕面对未来如何展开汽车职业教育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一、整合汽车教学资源,深化“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实现产教和校企共赢

由于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包括不同学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不同层次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汽车职业的社会吸引力不强,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学习资源和大部分中职学校汽车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十分短缺。

因此,一方面,应该整合汽车技术资源,并联合汽车企业,集思广益,建立全国汽车应用技术网络资源库和汽车职业教学资源库,使它为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技术行业服务,并且成为从事汽车技术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平台。从而,提高汽车技术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推动汽车职业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要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汽车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接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使产教对接,协调推动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合作理论、指导合作发展;设计合作制度,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项目;破解合作难题,形成合作机制。

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例,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世界上成功的职教模式之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双元制是一种非全日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学生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一边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成都师范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和汽车企业建立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学生团队参加各种全国及省级汽车类竞赛取得了好成绩,如,“全国职业院校汽车营销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电磁组二等奖”、“四川省房车精英赛第二名”。其模式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资源和教学科研实训基地,教师指导学生并和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学生组成团队进行汽车创新设计与制造,同时参加相关大学生汽车类设计大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进行开放式学习,培养了其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自身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整合调整专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加强汽车中职师资的建设,完善中职教师的聘用制度

从历年来我国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吸引力不强,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高职高专、普通本科学校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薄弱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建设和师资比较薄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汽车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模块,也应该重视中职师资的建设。通过对一些中职院校的调研,目前我国中职师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职教师数量不足、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优秀中职教师流失严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汽车类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而专业课教师中同时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很少,“双师型”教师明显不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较低。然而,全国师范院校大多数是培养自然科学学科的师资,缺乏对汽车技术专业的师资培养。

为了解决我国汽车职业教育师资薄弱的问题,一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加强中职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汽车中职院校应重视师资建设,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训;再者,国家应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教师企业实践、集团化办学等制度;持续开展“产教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国家重点产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学校与企业融合发展。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特性也决定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的双元性。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主要有两种,即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在职业学校之外的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企业)的实训教师。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训教师是“在企业里或其他非学校机构中负责职业教育的,在业务上和品格上合适的人员”。按照德国法律,实训教师必须通过由《实训教师资格条例》(AVEO)规定的资格考试。另外,成都师范学院为解决职教师资的问题,在普通学科师资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职教师资的目标,鼓励学生加入职业教育的模块,汽车工程系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学校师范生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资源,努力建设汽车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块。

三、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级汽车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沟通与渗透

终身教育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终身教育理念发展汽车职业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汽车职业教育要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方针。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由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分组成。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分为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汽车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比较薄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汽车技术培训体系;二是汽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汽车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其中,最主要的是汽车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不衔接,培养理念、培养方法、课程设计和内容安排上没有很好地衔接。职业教育体系总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样来看,汽车职业启蒙教育,甚至是整个职业启蒙教育,难以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曾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以形成对现代文化的技术本质的理解,并使他们尊重那些需要实际技能的工作。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但是,我国普通教育强调学科本位,没有很好地将实践和职业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很少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方面的内容,甚至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也是主要强调文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极少提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因此,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汽车产业知识更是不了解,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汽车职业教育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另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的机会则非常小。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职高的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高等院校,但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的人数并不多。而且,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可供选择的高校数量也很少,这种职业教育的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民众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更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汽车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可以使少年儿童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有利于其在教育分流时,对专业和职业做出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同时考虑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加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四、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汽车类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很少有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的汽车专业的学生如果要升学,基本上只能升入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况且这部分人的比例非常小。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开设了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但这基本上成了一部分考研分数较低的学生逃避社会的选择之一。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既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通文化水平,又具备中级水平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生源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却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况且这部分毕业生属于普通高考分数较低的人群,再加上他们也不具备职业技能和知识,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去职业化”。这样一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形成了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求失衡。

基于以上思考,面对未来,我国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技术本科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使一些汽车技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定位于职业教育目标,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提倡部分职业教育质量高的汽车类高职院校向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再者,逐步完善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使汽车职业教育体系向纵深发展,使我国汽车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4-56.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5.

[3]孙元政.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借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5).

[4]欧阳育良.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1):56-59.

篇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06-02

一 河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一)河南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见,河南省的产业一直在向上发展,且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在逐渐向第三产业偏移。2014年河南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9:51.0:37.1,第三产业比重比2013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是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这说明河南省的产业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龙头,但已表现出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既反映出近10年河南省经济产业发展的一种现状,同时也要求我们的职业院校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加大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的力度,从而在软实力上支撑全省的第三产业稳定发展。

(二)河南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河南省承担了三大国家战略任务: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今年,河南省又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河南省经济社会“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培育网络经济新业态,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二 河南省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河南省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规模的需求

《河南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确定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到2020年要培养1160万人左右的人才,增加应用型人才的数量,技能劳动者中技师、高技能人才要达到55万人,占比达到28%;专业技术人才要达到450万人。

初、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技师、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提出了要求,也对职业教育的层次协调提出了要求。

(二)河南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需求

河南“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十三五”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专业设置上要关注四大行业:先进制造业、高成长服务业、现代农业、网络经济。

现代产业体系决定了经济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改进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为支持河南产业发展培养一批优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

在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据此,可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策目标

职业教育直接针对社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大批的技术技能服务型人才,这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则现代职业教育要为新形态下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要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二)人才目标

培养的人才需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应具备三个基本的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综合素质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意识,及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第二,职业能力是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相应工作岗位的基本思想和技术技能,能高效高质完成自身岗位职责;同时对自身学习的技术技能能够融会贯通。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生活中能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技能。

四 构建产教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建O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外部适应性

现代职业教育应与经济发展密切关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对经济的贡献。那么,就应当加强职业教育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其外部适应性。

1 强化校企合作

一是要引导企业意识到职业教育与企业战略发展高度相关,提高其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的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实施。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可对职业教育提出自身最真切的需求,对职业教育进行最直接的指导,使职业教育根据企业需求来开展,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是国家应为校企合作提供宏观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得到完善,明确职业教育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对学校、企业、社会各方进行统筹管理[1]。

2 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课堂设在企业办公室或工厂车间。传统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枯燥难懂,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指着真实的机器、工具,来讲授运用于实际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亲眼所见,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二是“学”与“工”相间。就如同德国的教育,学生2~3天的理论学习,紧随的是3~4天的实务工作,这样可以使理论知识及时内化为学生的实务能力,也可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 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国家技能标准

可借鉴英国,成立行业技能委员会这样的社会组织,负责开发国家技能标准,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该社会组织,能够联合政府和教育机构,又能够联合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做贡献[2]。

(二)建设延展性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内部适应性

1 创建与基础教育融合的职业教育环境

一是在幼儿园时期开展职业岗位了解教育。学生6岁前,幼儿园和家庭可适时、适度地进行职业岗位的了解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身边、社会中有哪些职业岗位,对岗位的大概工作内容有简单的了解。

二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教育。小学阶段的职业教育,是让学生对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可在小学阶段开展岗位职责认识活动,让学生知道每一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

三是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属性理解教育。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存在着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还应该让其对每一个职业岗位的权利、义务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能够理解每一份工作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

2 搞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一是倡导企业为职工提供系统地更深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企业应将职工的职业继续教育纳入到战略发展中去,留住人才,提升人才质量,是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因素。

二是社会教育机构组织职业教育培训。国家也应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鼓励社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中来,它们可根据市场机制进行运作,根据市场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服务。

3 建设学习型社会

一是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老旧观念,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视同仁。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要大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人力支撑,只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同看待,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这对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营造社会学习氛围。应引导成立一些组织读书、学习的公益性组织,时常进行一些学习思想、作品成果的宣传,组织读书、学习活动,营造社会学习氛围。

(三)建设互通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系统协调性

职业教育在内部层次的衔接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的衔接上,尚有待改进,以进一步拓展个人进修的道路。应建设互通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系统协调性。

1 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

一是在横向维度上铺建启蒙阶段、准备阶段、学习为主阶段、工作为主阶段的职业教育康庄大道,循序渐进,力求满足个人要求,符合个人特性,实现终身教育。

二是在纵向维度上垒砌初级、中等、高等、本科、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层级,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系y关联,由低到高发展,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向上的空间。

三是在空间上将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与不同层次的其他类型的教育勾连起来,在学习内容上、学制上进行有机调节,实现空间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之间的衔接。

2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

建立学历与证书互认体系非常关键,可拓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为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路径。职业教育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同。那么就需要有一些行政或社会组织,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可观的具有价值含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组织具有含金量的职业资格考核工作,对考核合格证发放相关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

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1

职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以社会就业为实际导向,不断强化工学合作,从而迎合当今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但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工学合作的应用还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工学合作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工学合作的意义

首先,工学合作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倾向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给社会输送现代应用型人才。而工学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其次,工学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素质人才。工作合作直接把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企业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最后,工学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本身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培养当今社会最紧缺的人才。而工作合作能够让各大高校了解到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知识、技术、设备的应用情况,从而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职业教育的品质。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工学合作,并且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来进行改革探索。但是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应用效果仍然有所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职业教育高校对工学合作的认识还不够。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只要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就是工学合作。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仅仅专注于学生的校内实训,对于企业顶岗实习不关注。这些对工学合作认识的不足都使得职业教育当前的工学合作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次,并没有达到改善职业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宏观监督不够

工学合作虽然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但是也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工学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很多细节部分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从而很难对学校和企业进行指导,从而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的应用效果一直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工学合作中投入的力量过少,没有做好监督和调控工作。目前工学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专业,极大的浪费了工学合作的资源。

(三)工学合作相互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最大的问题还是各个主体之间的脱节。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工学合作中没有跟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跟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我国很多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性不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中还要重新学习新的技术体系,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效率。

三、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改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虽然说在职业教育中使用工学合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但是工学合作并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行了,而是需要学校借着工学合作积极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技术应用现状和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了解这些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工作合作来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从而对教育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方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工学合作的进行。工学合作本身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和指导,那么合作关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成效。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引导职能,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实际现状,设立相应的《工学合作促进法》,并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工学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展开。其次,为了使用我国产业调整的需求,政府也应该介入工学合作体系,利用其宏观调控职能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一方面要不断减少高校专业的重复建设,尽可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产业调整的需求,适当的增加新专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

工学合作的主体还是职业教育高校,其最终的效果也是由高校来决定。因此职业教育高校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应该利用工学合作来发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即根据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优先支持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服务。其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应该紧紧围绕就业需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这之中,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和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交替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将工学合作中的各个部分落到实处。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强调工学合作,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出众。但工作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品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职业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工学合作,响应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改革,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入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给社会市场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产业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卫国,王京,王萍.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4(9):29-31.

篇9

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面临的两种选择。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对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意识的培养疏于关注,导致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未经职业培训就直接就业,成为低素质的劳动者。初中教育出口与职业教育入口衔接不畅,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能力的缺失,也使大量生源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初中学校要从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性,建立为全体学生发展服务,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的意识,创新教育方法,积极引导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二、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对接受职业教育缺乏兴趣。就学生本身而言,在对就业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的认识模糊,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了解少,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等众多因素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心理准备不足是根本原因。我校抓住问题根本分“三步走”培养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第一步,关注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的培养。第一步主要在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实施。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教师挖掘各科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渗透“要做有用人,人人能成材”的信念教育;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对技术性操作的兴趣。为把第一步落到实处,学校每学期组织观摩教学,评课过程中,领导们对渗透成材意识和操作技能兴趣培养的亮点总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大加褒扬。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改变着教师,老师们看待学困生再不是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在他们眼里学困生可能是明天应用技术领域中的能工巧匠或农村的致富能人。

第二步巩固提高,家长和社会力量介入,实施导向。第二步安排在九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中学校要整合年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的教育力量,统一步调,统一舆论导向。年级组要多路径做好普通高中升学无望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把“成才道路万千条,掌握技术亦成材”的意识播进他们心中。自2009年以来,我校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用专题教育报告、学生才艺技能展示、班级主题班会、班主任个别谈话等系列活动,落实第二步骤。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激励,也使不可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篇10

【关键词】职业技能;教育

1、职业技能大赛的现状

迄今为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除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之外,还有各种行业和地方性的职业技能大赛,比如“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3届,由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2届,广东职业技能大赛,护士职业技能大赛等都开展的如火如荼。五年间,大赛对于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推进中国特色职教体系建设、营造发展职教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届都较以往规格更高、受关注度更高、科技含量更高、国际交流程度更高。大赛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一方面也说明,近年来职业教育越来越具魅力。比赛展示了职业院校师生的精神风貌、精湛技能和精准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接现代行业发展需要所取得的成果。

特别是2012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共有3000多名中职、高职院校的学生“技能高手”,加上各省参加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职业教育装备参展人员和来自企业的大赛观摩人员会聚了近万名职业教育各路精英。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3G基站建设与维护等 新设赛事紧扣市场需求。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因此,技能大赛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职业技能大赛参赛涉及人群越来越大,据大赛组委会初步统计,全国各地纷纷组织预选赛、选拔赛,“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赛的人数达近百万人。

2、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教育的试金石

发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基础。过去靠一支粉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在黑板上开车,在黑板上种田,在口头上实训”,这样是不可能培养出掌握实际技能的合格人才的,目前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职业院校纷纷加强了校地、校企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回望过去,可以说,职业教育走在“春天里”。技能大赛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自然而然成为检验职业教育的试金石,职业教育发展如何,真刀实枪比一比,秀一秀,一目了然。不仅比出了院校师生的水平,也比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为很多项目来自企业的支持和合作。

3、技能大赛对职业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

每年技能大赛都在历年来所设比赛项目进行改进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设赛项,体现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的原则,坚持技能竞赛与行业用人、岗位要求、技术进步以及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教学改革;坚持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突出职业素养展示;坚持技能比赛与素质考察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考察纳入比赛内容;坚持现场比赛与展示体验相结合,统一设计体验环节、专业展示和比赛内容;吸引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提供技术和条件保障;这是技能大赛的赛项选择原则,体现出“高”,“新”,“精”,“尖”,“效益”,要想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职业院校在立项、准备、参赛过程中,必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学生,老师,院校,甚至企业都是一次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

4、提升对母校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大赛让同学成为战友,让师生成为队友,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生根发芽。学生有了成就可以反哺母校,从国内外的信息来看“明星”校友对母校的形象和发展提供的帮助不容忽视。如果能够载誉而归,所在地区会更加认可学校,给地方企业以合作的信心,有助于推进校地合作和校企合作。能够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5、大赛是职业院校教师科研服务能力提升的契机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明确指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挑战就是“师资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但目前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产业发展要求。教师的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普遍欠缺,为企业发展提供的研发服务非常有限。很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适应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而技能大赛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直接要求,在立项准备以及参赛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和企业一起攻关,一起钻研,赛项体现了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教师也需要不停进行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大赛提供了这种契机,让教师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6、大赛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平台

大赛期间汇集了各行各业,天南地北职业教育界精英和企业界精英,很多是地方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职业院校分布很多在中小城市。如果能够充分组织,利用大赛机会加强了解和沟通,应该能够碰撞出更多的合作机会和了解机会。参赛老师和学员能够开阔眼界,激发灵感,创业意识和专利灵感有可能就此产生。

7、给学校进行专业建设提供决策素材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职业学校立足地方,能更切身地了解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除了响应政策引导专业建设,还要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专业。大赛是近距离观察兄弟院校特长和专业设置的有效途径,通过大赛了解差距,积极跟踪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方向,高等职业学校具有专业设置自,应该积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淘汰落后专业,更新专业建设。否则,未来5到10年,将无法应对生源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8、对大赛的一点愿望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此为目标,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养模式。所以职业技能大赛应该引入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关注,赛项向行业和企业用的上的技能方向倾斜,向高精尖方向倾斜,真正体现出大赛的含金量,提升行业标杆,让行业认可,让企业认可。大赛向平台建设方向发展,在大赛期间除了比赛,加强沟通和引导让参赛各方碰撞出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创造灵感。

参考文献

篇11

外部动力因素虽然不能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限于所能查到的数据有限,本论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外部动力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动力因素

1.1 政策法规因素不健全

我国目前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教育法》、《劳动法》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地方政策为配套的格局。很多条纹已经不适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很多新方面、新领域的管理或法制化,未能纳入到政策法规之内,造成了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利益受损者无法维权,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1.2 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公众更加认可传统教育体制,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只能按照传统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孩子便没有前途和希望。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全面了解,认识有所片面和狭隘,中等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传统教育,而且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往往被公众认为学习差,这也带来公众对这部分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否定,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差,而且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宁愿找关系让孩子继续传统教育,也不远让孩子去读职业教育。

1.3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之前缺乏有效的积极互动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要将培养出的人才输送的工作岗位上。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了少部分继续考学深造外,大部分都步入了社会岗位。但是由于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两个环节的衔接存在问题,未能将两者创造的效益最大化。原因如下: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要进入企业的工作岗位便能创造社会价值的,而实际的情况是好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再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企业认可,职业教育开设怎样的专业和课程未能了解到市场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未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将自己所需的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后,直到确实需要人才时,才从社会中寻找所需人才,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2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做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是顶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使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对已经不符合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予以调整或撤销,对内容重复的政策法规予以整合,通过不断整合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水平。

2.2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

中等职业教育除了完成对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为社会输送的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以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来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的同时,也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的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生源。

2.3 加强校企互动,科学设置专业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最终要送入社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也要考虑到地区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的压力,也能够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劳动技术性人才。通过创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使企业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学校中培养相应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化移,贺辉.论职业教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1).

[2]辛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平衡机制[J].新华文摘,2007(6).

[3]沈超.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郑蓉芳.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一、组织优秀的教学内容

1.创建特色专业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目前很多部门需要更专业的人才,出现了很多特色的专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设置特色专业,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色专业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纽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区域内人才缺乏的情况,创建出特色专业,根据人才缺乏的情况,设置特色专业,这种办学模式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变更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量大人才的就业前景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较高,能够逐渐形成重点种业为主,相关专业共同进行的特色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2.构建精品课程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课程的设定上,合理的课程设定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因此课程设定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应该在教学中构建精品课程,提高职业教学质量。在构建精品课程中应该注意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根据职业教育人群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建出适合他们的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的专业设定,构建合适的精品课程。职业教育的精品课程构建上,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应该寻求合作共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编写优秀教材

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必需品,职业教育中要保证课堂的稳定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必须构建编写优秀教材。职业教育的教材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教材,职业教育的教材应该有更多的针对性和职业性,保证学生能够根据教材进行自我学习和锻炼,教材编写中应该根据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专业情况,融入更多的实训内容,强化专业性和职业性,教材中对专业技能应该有更明确的描述,能够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从事的专业,保证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实践技能。职业教育的教材编选上还应该注意,教学和实践的比例,教材中的时间内容应该与区域的发展情况相适应,让学生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辅助条件的建设

1.改善教学设施

职业教育中,教学设施是进行教育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的院校应该根据教育的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设施,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因此,学校的教学设施应该进行更加科学的设定,加强学校内部的实验设施和专业技能培训设施。校内的技能培训设施应该与学生进行校外实训的设施相一致,避免出现校内设施陈旧落后的情况。职业培训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要求,确保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努力丰富学校的资源库,将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专业院校。

2.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质量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多视角和多媒体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该建立起轻松愉快的氛围,课件选择上应该注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尽量进行图文结合或者视频教学的模式,这种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组要学生有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对专业操作的设备进行想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督促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学习。

3.增加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职业教学中学生学习技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入社会进行相关职业,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践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和主要从事的工作。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实践课程进行亲身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发现自身的缺陷进行更好的学习。两外职业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要求学生作为专业的技能人才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尽快进入社会。增加实践课程还能够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自身见解。

三、构建配套机制

1.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中师资力量的情况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息息相关,因此职业教育中应该进行教师的的选择和培训。职业教育中的教师首先应该有专业的技能,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另外还应该有一定的素质,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职业教育学校还应该向社会招聘一批名师和专家,帮助校内教师了解更多专业知识,打造出更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2.完善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评定,更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的评价机制,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帮助教师根据评价内容进行反思找出自身缺陷,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差距,进行自主学习。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才能进行更好的课堂教学。

四、 结语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推动非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霞.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1(08)

[2] 傅彩虹. 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7)

篇13

职业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以社会就业为实际导向,不断强化工学合作,从而迎合当今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强烈需求。但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教育过程中,工学合作的应用还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也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教育工学合作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工学合作的意义

 

首先,工学合作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主要倾向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给社会输送现代应用型人才。而工学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环境。其次,工学合作能够给企业带来高素质人才。工作合作直接把学校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减少了企业社会招聘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最后,工学合作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本身就需要以社会需求为主,培养当今社会最紧缺的人才。而工作合作能够让各大高校了解到当前的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知识、技术、设备的应用情况,从而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保障职业教育的品质。

 

二、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工学合作,并且各个高校也积极响应号召来进行改革探索。但是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应用效果仍然有所欠缺,其主要原因就是很多职业教育高校对工学合作的认识还不够。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只要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就是工学合作。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工学合作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仅仅专注于学生的校内实训,对于企业顶岗实习不关注。这些对工学合作认识的不足都使得职业教育当前的工学合作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次,并没有达到改善职业教育的效果。

 

(二)政府宏观监督不够

 

工学合作虽然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但是也要依赖于政府的力量才能进行。而目前我国工学合作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很多细节部分都没有相应的规定,从而很难对学校和企业进行指导,从而导致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的应用效果一直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工学合作中投入的力量过少,没有做好监督和调控工作。目前工学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重复建设的专业,极大的浪费了工学合作的资源。

 

(三)工学合作相互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合作最大的问题还是各个主体之间的脱节。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工学合作中没有跟企业联合在一起,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跟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我国很多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性不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到社会中还要重新学习新的技术体系,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周期和效率。

 

三、我国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改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虽然说在职业教育中使用工学合作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但是工学合作并不是仅仅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行了,而是需要学校借着工学合作积极了解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技术应用现状和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了解这些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工作合作来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从而对教育方向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方面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工学合作的进行。工学合作本身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约束和指导,那么合作关系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成效。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引导职能,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的实际现状,设立相应的《工学合作促进法》,并在法律中明确政府、学校、企业相互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工学合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展开。其次,为了使用我国产业调整的需求,政府也应该介入工学合作体系,利用其宏观调控职能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一方面要不断减少高校专业的重复建设,尽可能的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产业调整的需求,适当的增加新专业,满足社会需求。

 

(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

 

工学合作的主体还是职业教育高校,其最终的效果也是由高校来决定。因此职业教育高校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首先,高校应该利用工学合作来发掘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即根据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优先支持市场需求比较大的专业,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服务。其次,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编制应该紧紧围绕就业需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来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这之中,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和企业联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交替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将工学合作中的各个部分落到实处。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一直强调工学合作,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出众。但工作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品质,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职业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工学合作,响应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改革,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深入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给社会市场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满足我国产业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