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区医疗现状

社区医疗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区医疗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区医疗现状

篇1

【关键词】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

1全科医疗的概述

1.1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是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1.2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诊所、服务中心、服务站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或将其妥善地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健康的职责。

1.3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对平稳转院的慢性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害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个人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协调疑难病人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①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②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尚未取得一致。③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健于一体。④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⑤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方法从崇州市崇阳镇城北社区抽取≥12岁的人群200名,发放问卷,回收189份,应答率为94.5%。其中男111人,女78人,年龄12~88岁。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发给通过随机抽样确定的居民填写,以自填匿名为主,文盲者由调查人员。调查设计了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1.1 身体健康情况

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比例占36.5%,认为一般的占22.2%;慢性疾病者占36.0%,急性疾病者占5.2%。

2.1.2 常利用的医疗机构

75.1%的居民常利用的医疗机构为省市级大医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仅占11.1%。

2.1.3 居民认识社区护理情况

有80.4%的居民认为社区护理的工作范畴为基本的医疗服务,如:打针、发药等。有66.1%的居民认为社区护士不能独立提供健康服务,认为医生不开方护士就不可能提供任何医疗及健康服务。

2.2 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情况

①绝大多数居民知道不良饮食(高脂、高盐、过饱等饮食)、吸烟、酗酒对人体无益。②遵医情况:有94.2%的居民在患病时会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服从治疗,接受健康指导。有75.7%的居民能执行医护人员给的健康处方,女性比男性更愿意接受健康教育处方。③目前居民的生活习惯见表1。 表1 本市居民生活习惯统计

2.3 健康服务需求

大部分居民希望得到社区护理,但知道表2中的健康服务项目属于社区护理范畴的居民仅占19.6%。需要健康服务的人群比例相对很低,同时无所谓、不需要的人群还占很大比例,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居民对健康服务需求统计

2.4 居民对预防保健知识需求情况

①有93.7%的居民渴望了解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知识,而且主要是从电视上和报纸中了解,分别占74.1%和58.1%,其次是广播(30.2%)、杂志(20.6%)。②居民希望了解的保健知识内容以老年保健(38.1%)和妇女保健(36.0%)为主,青少年保健和中年期保健其次。③居民渴望了解的防治疾病知识种类:73.5%的居民希望了解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48.1%的居民希望了解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希望了解常见事故发生后的急救知识(烫伤、车祸等)的居民占63.5%,主要集中在青少年人群。

2.5 社区护理服务开展情况

由于社区护理人员的数量较为缺乏,现行的社区护理服务基本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护士的学历普遍低下,且大多未经过专业培训,主要是由医院直接转职或护校临床护理专业直接分配而来。因社区护理工作者对已有的待遇及福利持不满态度,因此工作热情不高。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缺乏,很少做宣传及健康知识教育工作。工作上基本仅遵医嘱执行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很少独立进行卫生服务工作。目前,社区工作部门没有成型的护理模式指导护理工作,没有制订相关的制度来提高工作质量。

3 讨 论

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抗生素与疫苗的运用,影响人类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取而代之的是如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而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有极大的联系;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也日趋重视,故而预防重于治疗的观念正被人们普遍接受,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有关健康保健、预防疾病等知识技能。本次调查中也显示,绝大多数居民(93.7%)希望了解更多的有关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知识技能。这说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越来越重要。社区工作人员可充分利用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的愿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调查结果提示居民因年龄、环境的不同,所需了解的保健知识内容、要求也有所不同。故健康教育的宣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根据需求状况,可分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知识来源主要集中在电视和报纸上,这对开展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区服务部门应增强居民需求的意识,积极引导居民,利用各种形式向居民灌输科学健康知识。

篇3

1 临床资料

社区门诊部产生的废物主要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部分生活垃圾等,感染性废物包括一次性口罩、帽子、纱布、注射器、输液器、手套、血液、体液、冲洗液、及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等。损伤性废物包括针头、刀片、缝针、安瓿等。2011 年9 月,通过对11 家外设门诊部的突击检查,收集损伤性废物457 kg;感染性废物980 kg,生活垃圾304 kg。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2 存在问题及现状

2.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

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2.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

社区门诊部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较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补签或代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2.3 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

为了节约开支,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2.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

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并与经济处罚挂钩,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2.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

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2.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 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 (48 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3.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3.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3.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3.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

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做到日产日清。

3.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4 结论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篇4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28-2

1 哈密地区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我国已经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新疆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至2009年底,新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6.9万人,累计新增参保人数77.97万人。预计到2010年底,新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将达到97%以上,有1021万农牧民将受益,农牧民住院实际平均补偿比例将达到49.55%。

哈密地区在2000年4月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2009年底,全地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已达8.7万多人。2008年哈密地区在全疆率先开展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充大病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报销封顶线高达15万元。到2009年底,共有11421名农牧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其中有3273人次受益。哈密市、巴里坤县和伊吾县提高了对参合农民补助额度,使两县一市缴费标准达到160元/年/人,哈密市新农合的平均报销比例为58%,巴里坤县和伊吾县的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42%、47%。

哈密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按自然年度一次缴纳一年费用,城镇居民、低保人群以及各类在校学生分别在户籍所在地的社保中心或劳动保障站、民政部门和学校办理参保,其中包括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18岁以下非在校生、劳动年龄内的个体灵活就业人员、超过劳动年龄的老年居民、长期随父母在地区范围内就学和生活但未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工子女。

1.1 扩大了城镇医保范围

1.1.1 农民工被纳入城镇医保体系 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1.2 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额为人均收入的6倍 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人・年,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还将逐步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

1.1.3 夹缝群体被纳入全民医保 将首次实现医保的全覆盖 将来还要把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或居民医保。

1.2 提高了医保申报限额

2009年1月1日起,哈密地区适度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申报限额,由原来的2.84万元提高到4.5万元。此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申报限额调整后,住院统筹基金支付保持不变,但各支付比例的支付段做相应的调整。在职职工起付标准1万元(含)以上,统筹基金支付84%;1-3万元(含)的统筹基金支付88%;3万元以上的统筹基金支付90%。退休人员统筹基金的支付,按照上述支付段90%、92%、94%的比例执行。

1.3 卫生机构功能由以治病为主向以防病为主转变

哈密市农村率先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它们大都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转型而成,这意味着哈密市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由原来的以治病为主向以防病为主转变。哈密大泉湾乡卫生院作为各乡镇卫生院的试点,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开展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也将在这里开展。2010年初,哈密市几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面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预计到2010年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有近30%的医生完成全科医生转型的培训,居民建档率将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11年底,哈密市将完成18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每个乡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难覆盖的地段设置服务站,附近居民步行30分钟就可到达服务站。六位一体卫生医疗服务引进乡村,完全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医疗卫生均等化的提法,也是为了切实提高当地农牧民的健康水平,疆内各县市中,哈密市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哈密市财政为乡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按照2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

2 新疆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2.1 医患用药存在误区

部分医生对患者开药不合理,不少患者盲目选购药品。同样是一种感冒,有的处方开出30多元的药品就能药到病除,有的处方却开出了100余元的药品。目前,患者就医,其药品花费并非所有的都能报销。医生和患者信息不对等,使患者在选药上或盲目服从于医生、或者盲目听信广告和药店导购,致使患者用药存在误区,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2.2 城乡医疗资源差距较大

目前,绝大多数医疗资源分布在哈密市区,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2.2.1 哈密地区乡镇卫生设备简陋 虽然国家、自治区及有关项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投入,使哈密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城镇医疗拥有的设备条件相比仍很有限。

2.2.2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短缺 卫生技术人员队伍量少质差,哈密市乡镇卫生院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仅占3.6%。虽然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备,但又缺乏专业操作人员,造成设备浪费。

2.3 新农合筹资报销比例偏低

2008年,地区参合农牧民的平均报销比例为49%,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差距较大。如果各级财政逐年提高参合农牧民补助标准,同时提高参合农牧民的个人筹资额(若每年增加30-40元),几年后农牧民住院报销比例将大体接近城镇的报销比例。

2.4 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盲区

按规定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不低于15元。但目前国家仅向哈密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下拨的只是人均10元,且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干预进展缓慢,甚至有些乡村还是空白。

2.5 银行卡收费加重居民负担

居民缴纳医疗保险需要办理银行卡。银行卡开户费15元,固定年费10元,余额不足300元时的账户管理费每季度3元,这些增加了居民的生活负担。

3 完善新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

2010年3月27日,自治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进:3月底前,3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级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中央和各级政府3年内将大规模地投入医改工作。

3.1 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

药品定价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承受能力、药品临床价值等因素,加强流通环节加价行为管理;医疗服务政府定价。

3.2 建立有效的保障制度

3.2.1 建立大病保障制度 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完善医疗救助方案,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

3.2.2 建立大额医疗补助金制度 自治区将于2010年7月1日起建立政府大额医疗补助金制度,缴纳了大额医疗补助金的参保人员,住院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其医疗费用可在大额医疗补助金中支付。

3.3 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长期以来,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为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要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到2011年,新疆将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为全区百姓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2011年,老年人等5类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建档率力争农牧区达到30%,城市达到60%以上,并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

3.4 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投入

篇5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7)03_0 200_02

〔编者按〕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包括社区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 者服药率已达70%~80%,2~3级医院血压达标率可达60%以上,社区医院也能达到30%以上。人群管理较好的社区医院血压达标率已接近2、3级医院,甚至超过3级医院。这充分显示了 社区医院不仅有能力管理好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而且逐渐成为我国高血压社区防治的守门 人和主力军。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高血压社区防治的专业技术已相当成 熟。本文作者报告的12家社区医院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达到93%,血压达标率也达到了52%, 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医疗费用问题,而是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只要将高 血压社区防治重心前移,实行社区全人群管理,唤醒更多未就诊的患者,提高他们的治疗依 从性,一定能有效地遏制高血压病。

控制高血压,降压要达标。对于高血压患者,遵医治疗是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为了解杭州市社区已知高血压患者遵医治疗情况,我们对本市6个区(县、市)12家街道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内科就诊的60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相关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 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6个区(县、市)各2家街道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每家医院各连续调查50例前来该院内科门诊就诊的所在社区的高血压患者。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调查人员均经专业培训的内科医生。调查表由杭州市心脑血管病防 治办公室统一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服药 史、经济状况、非药物治疗和用药相关情况等,血压测量一律使用经校正后的水银柱式血压 计,按mmHg记录,每人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

1.3 诊断标准:高血压按WHO诊断,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或有高血压史,但 2周内服降压药血压正常者都诊断为高血压。

1.4 统计分析方法:所有数据输入Excel 2000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控制率按服 药后血压控制在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计算。

2 结果

2.1 遵医服药情况:本次调查的601名已知高血压患者中,男性297例(49.42%);女性304 例(50.58%)。平均年龄63.26岁。有478名遵医规律服药,占78.53%;82名间隙服药,占1 3.64%;另有41人没有服药,占6.82%。

2.2 血压控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规律服药与间隙服药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60.46%和3 0.49%。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χ2=25.53,P<0.001),见表1。

2.3 间隙服药与不服药主要原因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有75.61%的间隙服药者和58.54% 的不服药者为症状好转或症状不明显;有19.51%的间隙服药者和29.27%的不服药者为虽有 症状,但不够重视;另有4.88%的间隙服药者和12.19%的不服药者因医疗费用承受能力 所致,见表2。

3 讨论

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用抗高血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和死亡率与改善生活质量[1],但关键在患者是否遵医治疗。

本次调查的601例已知高血压患者中有478例能按医嘱规律服药,占79.53%,但有82例未能 按 医嘱而间隙服药,占13.64%;尚有41人没有服药,占6.82%。在间隙服药的高血压患者中 有95.12%是由于服药后症状好转或虽有症状,但对高血压危害不够重视,因医疗费用承受 能力所致只占4.88%;在不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已知高血压患者中有87.81%是由于症状不明 显或虽有症状,但对高血压危害不够重视,而真正因医疗费用承受能力也只占12.19%。本 文结果显示,遵医规律服药与间隙服药对于血压控制有明显差异,而血压控制好坏对于心脑 血管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通过健康教育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使广大居 民了解高血压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必须遵医规律服药治疗, 对于控制高血压,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实践证明高血压需要定期复查,除少数早期发现,病情轻微,能遵循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 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方法进行非药物治疗外,绝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需要长期 服药治疗,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降压药物对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主要基于 降 压[2],间隙服药往往造成血压上下波动,服药时血压得到较好控制,停药后一段 时间血压又出现返弹,不仅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而且会增加治疗难度。科学的方法 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季节、工作情况调整抗高血压药物用量。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4-1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比逐年增长,社区医疗保健体系有待完善[1]。社区群众的各种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压力,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高,因此,建立完善优良的社区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目前,社区基层护理仍然存在众多问题,为此,本组研究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深圳市宝安区15个社区的780人为调查对象,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健康状况、社区护理需求等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查。然后对8个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进行实地调研,目的在于发现和解决社区基层医疗护理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深圳市宝安区15个社区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体分层抽样方法,共筛选780名社区群众,其中农村组380人,城市组400人。男415人,女365人;年龄20~85岁,其中20~40岁126人,41~60岁234人,61~85岁420人。调查对象婚姻状况:已婚755人,未婚25人;丧偶266人,离异98人。

1.2 方法

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并制定适用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并请医学护理专家进行审阅和修改。本组研究问卷数据全部采用标准化调查法[3],调查内容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人口统计学基本资料、对社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现有医疗设施和医疗状况的利用状况和满意度评估[4]。专业护理人员当场收回全部调查问卷,发放780份,回收7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

表1 城市组与农村组调查对象所患疾病比较(n)

组别 n 高血压 糖尿病 慢支 胃肠炎 妇科疾病 胆囊炎 口腔疾病

农村组 286 65 30 26 32 67 26 40

城市组 140 52 22 12 18 6 2 28

x2 4.9846 4.9832 4.3213 4.9342 3.9823 3.8454 3.8521

P

表2 城市组与农村组对护理需求的情况比较(n)

组别 n 基础护理 社区护理

体温、血压测量 皮肤护理 口腔护理 注射护理 医疗宣讲 运动康复护理 生活护理 心理护理

农村组 400 368 192 79 286 380 20 216 390

城市组 380 241 96 302 156 213 165 327 178

x2 4.4231 0.0019 3.8521 3.9835 3.9735 4.9841 4.9268 4.5642

P 0.05

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农村组与城市组社区调查对象患病率的比较

农村组与城市组社区调查对象患病率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农村组与城市组对护理需求的情况对比

农村组与城市组调查对象对社区护理、疾病护理、基础护理的需求对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社区常住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问题

本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本组研究中780人调查对象中,426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且同时患有2种以上疾病者有159人,且多为心血管慢性疾病。且农村组的调查对象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组,部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城市组与农村组对护理需求对比数据显示,两组对护理需求程度相近;农村组对基础护理需求程度高于城市组,以血压、体温测量、注射居多,城市组对口腔护理的需求程度高于农村组。因此,社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需要向农村和家庭逐步延伸,加强对农村社区人群的服务力度。

3.2 社区常住人口基层医疗护理的现状

社区基层护理护理内容单一,护理人群主要集中在慢性疾病且需要长期后续治疗的患者,忽视了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及亚健康人群的医疗保健护理工作[5]。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范围局限,主要集中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社区,有绝大部分地区和农村没有建立相应的社区服务机构[6]。(1)社区常住老年居民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较快,患病人数与年龄成正比例关系,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相对偏高[7]。因此,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要加强对疾病的长期性监控,宣传医疗保健常识,指导居民降低发病率的方法,提高人均生活质量。(2)社区居民的认知力参差不齐,应建立稳定的病情检测体系,随时观察并跟踪认知力的衰退情况有助于尽早发现可疑性痴呆,亚健康病例[8]。因此,建立并完善社区老年居民认知能力检测体系,有助于尽早发现可疑性病情,实施早期医疗干预[9]。(3)本组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居民对社区服务项目尚不知情,导致社区基层医疗护理资源利用率偏低,众多居民对基层医疗护理项目的认识程度,仅停留在打针、输液、按摩、血压测量等常规项目,农村组数据显示利用率更低。因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宣传,普及护理项目,提供常见慢性病、传染病的宣传资料,提高已有护理资源的利用率[10]。(4)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护理所需程度存在差异。本组研究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以口腔护理需求居多;中年以亚健康心理护理需求居多;老年人以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需求居多,各个年龄段人群均重视自身健康状况。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群,生活重心由事业向家庭转移,心理方面存在巨大转变,因此急需得到心理护理的基层社区医疗服务[11]。

3.3 社区基层医疗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外社区护理发展历程相对较早,目前已经形成硬件设施完善、人才资源充实、制度保障健全的社区护理保健服务体系,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高,分工明确,有效保障了社区服务质量的稳健、快速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展[12]。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保障居民医疗的基本权利和医护人员的基本利益。社区护理不仅局限于对疾病的防控、治疗,须向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与健康保健方面延伸。社区护理服务对象重点由单一性老年护理,向儿童、青少年、上班族等人群多元化转移。重视精神、行为、心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威胁,加强卫生医疗科普宣传,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意识[13-14]。加强区域性合作,建立城乡医疗合作网络,开展多元化疾病监测工作,减轻我国老年化步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压力。

[参考文献]

[1] 吕小红.我国护理服务现状评估及发展方向[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2):197-198.

[2]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3] 张旋,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05,20(11):76-79.

[4] 金云玉,邢沈阳.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研究方向[J].吉林医学,2005,26(11):1228-1229.

[5] 尚少梅,侯淑肖.社区护理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护理管理,2005,5(3):28-30.

[6] 晏晓颖.浅议社区护理现状与发展方向[J].护理研究,2007,21(2):181-182.

[7] 尚少梅,侯淑肖.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55-857.

[8] 刘婉咏.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医药前沿,2012(28):381-382.

[9] 贾兆荃.我国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及展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4):140-141.

[10] 纪敬敏,陈海英.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4,1(3):67-69.

[11] 张秀梅.社区护理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J].医学信息,2014,4(6):59-60.

[12] 孙中霞.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护理学范畴[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2):119.

篇7

那么这些老年病的防治应该由哪些医疗机构来承担呢?社区服务站的建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从总体上说,老年病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隐匿性。机体老化后对周围环境,自身感觉的阈值升高,反应迟钝。发热或疼痛等常见症状出现较晚。②多种疾病共存。③症状不典型,容易把衰老变化与疾病相混淆。④易反复发作和趋向恶化。⑤易引起并发症[2]。老年病的这些特点需要长期的进行定期的检查,如出现什么问题需要及时的治疗。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年的定期检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可以很方便的为他们进行实时的身体检查,提供完整的病史资料;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三甲医院门诊住院量过大,医疗服务压力大的现状,并且可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个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是现状我们的社区服务正处于建立状态,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社区服务认识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大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但是仍然存在对展开社区服务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只是在形式上的支持,并没有内容上的表示。②发展经费不足难以维持其生存。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由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单位提供,但是投入金额有限,难以满足展开卫生服务的需要。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阶段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从职人员大部分毕业于专科,其医疗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④没有一个合理的收费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收费尤其是检查、治疗费用,依据医疗机构收费标准来执行,但是医疗除外所提供的服务没有一个统一的收费标准来遵循[3]。这些因素都严重的阻碍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

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将对我国公民身体健康的保障,以及医疗负担产生重大的影响。①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社区服务在我国医疗体系改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政策上要予以支持,资金上要成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投入。②社区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可以积极的申请去上级医院进行进修,社区服务站也可以请专家过来讲学,指导。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水平。也可以从高校毕业生中吸收人才,提高自身水平。③社区服务站应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最大程度的为当地老百姓服务为原则,减轻百姓的医疗负担[4]。

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自身的不足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只有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广大中老年人的健康,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原新.从六普数据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中国社会工作,2011.6

篇8

一、基本医疗保险视角下双向转诊的实施现状分析

(1)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现状。2009年12月,《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颁布,提到了关于统一医疗保险政策问题。2011年杭州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合并共称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2)杭州市双向转诊实施现状现状。杭州市双向转诊以“职能部门”和“专家顾问团”为基础,确定转诊流程“职能部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级大型医院指定人员组成,负责双向转诊的具体业务衔接。实施的总体情况如下: 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转诊总体情况:门诊总人次160383,下转上9068例,占5.65%,上转下46例,占0.03%。表明在现行的转诊中,一般是以下向上转诊为主。

二、数据分析

(一)患者定量分析

(1)患者的选取

本次调查共选取滨江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城区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浙二医、邵逸夫医院150名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6份,其中男性82人,占56.2%,女性64人,占43.8%。

(2)双向转诊的决定权

在对双向转诊的决定权的认识上,57.5%的患者认为双向转诊的决定权应该属于医生,而 22.6%的患者则认为双向转诊的决定权在医疗保险机构,只有19.9%的患者认为双向转诊的决定权在自己。

(3)医疗保险的倾斜对患者

从表中和图中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倾斜会促使一部分患者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其比例为35.5%。说明现有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对促进双向转诊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4)患者不愿意下转的原因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患者不愿意下转的原因主要是不信任社区医疗水平以及认为转诊手续麻烦,分别占56.2%和51.5%。认为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相差小也占了较大的比例,为37.7%。而社区没有开展家庭病床对转诊影响不大。

(二)医生定量分析

(1)医生的选取

本次调查共选取滨江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城区御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二医、邵逸夫医院75名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9份,其中男性42人,占60.9%,女性27人,占39.1%,社区医疗机构医生33人,占47.8%,综合医院医生36人,占52.2%。

在目前双向转诊转诊路径的畅通程度上,超过55%的医生认为目前的转诊渠道不是很通畅。说明转诊中间的过陈红光有待加强。

(2)医疗保险对双向转诊影响程度分析

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对双向转诊影响程度非常强的占11.59%,比较强的占30.43%,一般的占37.68%,不强的占20.29%。由此可知,基本医疗保险对双向转诊的作用比较强,但还有存在着提升空间。

(3)双向转诊运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超过70%的医生认为缺乏明确的转诊标准和患者对社区医疗机构不信任是双向转诊运行不畅最主要的原因。基本医疗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和患者对双向转诊缺乏了解也是双向转诊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

三、研究主要发现

(一)基本医疗保险和双向转诊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1、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保资金。实行双向转诊,可以降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支出,促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病人合理分流,从而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3、加强医疗机构合作,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任何一所医疗机构都不可能单靠本身来满足居民全部的卫生需求,必须经过转诊来加强医疗上的协作。

(二)基本医疗保险和双向转诊的结合存在的问题

1、目前,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较少。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部分病人下转到社区治疗,制约了双向转诊的开展。

2、基本医疗保险只是简单地规定报销比例的差异,并没有对双向转诊制度进行程序或者规范的制度的设计,造成无法正常转诊,或只是形式上的转诊。

3、患者缺乏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在本次调研中,56.2%患者因为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愿意在此进行首诊或者下转。

4、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引导力度不够,对参保人缺乏约束。由于医疗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选择大医院。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将更多富有社区卫生服务特色的服务项目,例如家庭病床、康复医疗、上门诊疗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通过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引导参保人选择社区首诊,并实行其他优惠政策,尽量减少转诊方手续,为患者提供方便。

(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础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增加必要的辅助检查和治疗的硬件设施,提高基础医疗服务水平。另医疗保险部门通过定点医疗就诊的方式,改造或淘汰不满足条件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对患者的约束力和引导力度。应通过媒体的宣传、健康加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参保人的约束和引导力度,使得参保人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是随意流动,而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而有序的流动。

参考文献:

[1]刘梅,陈金华,彭晓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实施双向转诊的意义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4,

篇9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了适应“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要求,护理工作的职能必须不断地扩展,其服务范围必须跨出医院,迈向社区,进入家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趋势,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1]。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现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综述如下:

1 社区护理的内涵

社区护理发展到今天,由于各个国家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卫生服务体系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解释也各不相同。但在对社区护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表述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①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2],是利用护理和公共卫生的诸概念和技术,通过广泛的和连续的护理活动,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科学和艺术;②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③社区护理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残障,促进个体、家庭和团体达到全民健康的最佳水平[3];④社区护理提供服务的特点是连续性、动态性和全科性的服务。

根据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结合我国城市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内涵,即“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的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护理专业服务”。

2 社区护理的内容[4]

2.1 家庭医疗的护理:随着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大量不需要特殊仪器和技术处理的疾病,均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服务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家庭病床符合社区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特别是可以满足慢性疾病的老年、体弱、行动不便、到医院就诊有困难的病人的需要。

2.2 预防保健护理:社区人群中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面对的健康问题比较多,社区护士可以为他们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服务。

2.3 康复护理:由于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社区康复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其目标是使他们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及职业等方面获得最大的潜能,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

2.4 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为了实现WHO的全球卫生目标,护理工作的切入点从关注个体人的疾病转入到关注个体人的整体及人群整体。健康教育开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通过对居住环境、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的干预性教育,达到预防疾病、控制感染、自我保健、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5 临终服务: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使病人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一,所涉及的社区护理工作范围可能不同,但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应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儿童、伤残人为重点。

3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3.1 社区护理顺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及场所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肺病和肿瘤等。这些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的增加,必将由社区和家庭来负担[5]。由于我国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调,80%投入在城市,只有20%投入在农村。在所有卫生资源中的80%投入到大医院,20%投入到基层医疗机构[6],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将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到居民的健康中去。健康需要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社区做起。

3.2 社区护理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我国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4.28%)成为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而且老年病人有病程长、康复慢的特点,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慢性病的护理,能很有效的解决老年人护理的难题。

3.3 医疗费用的增长: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的增长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尤其是近两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出现了许多有病无钱医治的现象。根据有关的调查表明:通过社区护理可以降低居民每年的医疗费用。

3.4 社区护理是推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保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保水平在总体上不能过高,只能是“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如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可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成本最小化,是“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符合医疗保险的原则。

4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4.1 社区护理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和经费来源有限:在我国虽然卫生部近几年也很重视发展社区护理,但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从政策上,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全国仅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但也还不完善。有的城市2~3名护士做社区护理工作,但却没有专门的社区组织。从经费上,在我国的城市,多数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农村,农民平均收入低,除了维持温饱,少有剩余。农民通常是小病不治,大病就医,不治之症就放弃治疗,所以也很少有人愿意付这笔费用。近年来,虽然正倡导医疗制度的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医院治疗和城镇居民,而且对社区护理还没有一个统一合格的收费标准,这些都影响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正确认识,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4.2 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尤其是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加之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那种“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

4.3 缺乏社区护理专门人才:社区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的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一直短缺,中国现有13亿人口,护士仅有124.5万人,缺乏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目前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区护士,使她们能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技能及工作方式。《社区护士岗前培训大纲》为培养社区护理队伍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培训中逐渐形成一支专家队伍,拥有一系列的教材,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护理教育,促进社区护理的开展[7]。卫生部出台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的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的需要。

4.4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高: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然是医生的附属品,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的理解,尤其是对护士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这也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4.5 缺乏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

4.6 缺乏政府的有效的政策、财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5 展望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5.1 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有绝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经济条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环境不合理、需求多层次、多档次、范围宽及复合性优质、经济、便利的服务,而社区护理正好适应了广大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农村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应坚持以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前提,以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导,注意服务方式的连续性,服务关系的相对固定性,服务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价格的优惠性,使群众真正受益。在农村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8]。

5.2 社区护理教育体制将日趋完善:护理人员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健康转变;服务对象从患者服务向为群体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新兴学科的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9]。政府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改革现行的护理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一方面对目前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护理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将增加社区护理专业以系统地培训社区护理人员,专业设置中将注意硕士、本科生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的比例,培养不同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全国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将进行统一的认证资格的考试。

5.3 社区护理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及计算机网络化发展:各地可协调有关部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根据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制定本地区的社区护理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的试点、建立社区护理中心和网络,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当地的大医院、及以社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社区护理员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队伍。

5.4 社区护理专业化及角色的分工会越来越细: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范围会不断地扩大,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有普通的社区护士,还可以有单独开业的社区临床护理专家、家庭开业护士、社区保健护士、高级妇幼保健护士、社区治疗护士等。这些高级社区护士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实践、社区护理咨询、社区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等工作。

5.5 家庭及老年人的护理不断地发展、完善及提高。

5.6 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元化的社区护理务[10] :主体多元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可打破过去的部门垄断,并可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本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拓宽筹资的渠道。通过相互的竞争,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改善服务功能、服务态度等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居民的信任。同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按岗、按质、按量”分配,建立激励机制。

5.7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护理活动,有利于居民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个人账户保门诊,社区统筹保住院”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参保居民的费用意识和节约意识。

5.8 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逐渐加强。

总之,我国的社区护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社区护理任重道远,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开展社区护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护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发展将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早日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翠荣.家庭护理现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3,9(8):649-650.

[2]陈静敏,萧仔伶,苗遒芳,等.社区卫生护理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9,5-53.

[3]黄明珠,黄琏华,等.公共卫生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4,17-204.

[4]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8):1413-1415.

[5]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

[6]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2.

[7]刘则杨,武巍.社区护理供给现状及社会护理教育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2,17(7):550.

篇10

参考文献

[1] 樊宏.“后医改时代”南京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2):886-906.

[2] 苏振涛.云社区医疗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5.

篇11

[2] 张灿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报,2004-11-08.

[3] 肖庆利.浅谈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几点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12-08.

篇12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器械配置及使用情况,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相关部门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1]。如何能够合理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器械,提高其使用率,增强社区医生的医疗器械使用技能,促进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疗水平,使得能够为社区民众提高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2]。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设备的投入,改善社区居民的就医环境[3]。本研究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器械配置、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希望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力的建议和意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了上海市24家社区卫生服务医疗站作为研究对象,总共47名社区医生,其中男性19名,女性28名,年龄为27~61岁,平均(32.3±4.1)岁。学历分布为:本科文凭13人,占27.7%,大专文凭15人,占31.9%,中专文凭19人,占40.4%。称分布为:社区副主任医师2人,占4.3%,主治医师5人,占10.6%,医师15人,占31.9%,医士25人,占53.1%。执业范围为:公卫医师23人,占48.9%,临床医师24人,占51.1%。所有调查对象均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1.2方法 通过向2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格进行了解,表格主要设计到医疗设备、医疗器械、人员配置等方面,例如医疗器械的配置数量、使用频率、掌握情况等。

2 结果

2.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器械配置及使用情况 由表1可见,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器械主要有12类共14种,在所有的医疗器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血压计,其次为身高体重仪、体温计及听诊器等。

2.2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掌握情况 由表2可见,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在医疗器械的常规使用、临床意义、基础知识、器械养护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6.2±2.6)、(23.7±2.4)、(13.5±2.3)及(15.3±1.8),而合格人数所占比分别为66.0%、46.8%、40.4%及29.8%。

2.3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器械相关使用的知识培训,所有人员均到场,现场调查显示41人(占87.2%)表示支持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

3 讨论

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缺少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更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借助现代化医疗器械的使用,准确的判断社区内居民常见的健康问题[4]。如何能够在利用现有的医疗器械的基础上,能够使得社区居民在不出家门的情况下,享受到优良的医疗服务,是每个社区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5]。只有通过借助现代化医疗器械的使用,不断更新疾病的诊疗手段,才能提升疾病的诊断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在社区,一些常规的检查可以由全科医生经过专门的培训后得以兼任,为了能够更好的立足于社区,方便居民就诊,全科医生应该常规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做好"健康守门人"的角色[6]。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器械主要有12类共14种,在所有的医疗器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血压计,其次为身高体重仪、体温计及听诊器等;②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在医疗器械的常规使用、临床意义、基础知识、器械养护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6.2±2.6)、(23.7±2.4)、(13.5±2.3)及(15.3±1.8),而合格人数所占比分别为66.0%、46.8%、40.4%及29.8%;③现场调查显示41人(占87.2%)表示支持进一步加强相关培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

综上,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能力和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器械配置,更好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医疗站的医疗水平,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社区医疗服务,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参考文献:

[1]孟刚,杨兆慧,裴奕.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14(07):40-42.

[2]杨海波,温灵犀,周军.北京市门头沟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购进管理情况调查[J].首都医药,2008,(13):18-19.

[3]马玉芹,杨艳伶,屈宏伟.京郊地区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现状调查[J].首都医药,2007,14(06):18-19.

篇13

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是国际卫生服务的大趋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是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进行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性的基层卫生服务[1]。强化政府职责、完善服务功能、加强能力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和规范服务管理将是今后重点工作。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护理服务开展内容及其影响因素是我国社区护理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就我国社区护理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综述如下。

1 社区护理服务的概念

1.1服务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已逐渐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1999年底,中国的人口在>60岁的占总人口的10.09%,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是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水平上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造成老年人医疗费用增长、社会保障的压力和其他问题,尤其是老年护理服务带来巨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老年护理需求的激增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程度高,由于疾病和老年生活的原因不能照顾自己,许多的人需要生活护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计划生育和生育观的基本国家政策变化,目前多数家庭呈现4-2-10倒金字塔结构,孩子和其他的家庭成员对老年人护理作用减弱,因此,老年护理服务的社会化需求进一步增加。养老负担较重。虽然在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但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靠养老金,生活并不富裕,对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庭,支付保健费用成为沉重的负担。

1.2重要性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有效途径,是医疗保健系统的无缝桥梁,是减少医疗资金的有效保障,是21世纪的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社区服务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护理服务的发展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3-4]。社区服务形成了网络服务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和国家需要,社区服务体系适合本国国情,如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这些国家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实施和社区护理服务,医疗成本大大降低,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人们的健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卫生支出和预期收益更好的匹配,资源投入和社区护理的健康效果输出平衡,这些已经成为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中国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较晚,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的时间不长,尚未形成一个社区护理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护理主要还是预防。同时在社^护理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社区护理应包括哪些内容?答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5]。

1.3社区护理服务的理论 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最近几年激增,逐渐增加的人口老龄化,使中国的医疗系统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压力增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供高质量、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是面向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也在当今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此,研究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医疗服务供应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理论意义在于:以城市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为研究内容,有利于更加完美的制定卫生服务理论,为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基础。

其实践意义在于:系统分析和科学归纳卫生服务供给和社区老年人需求的相关因素,政府、社区、医生、老年人和其它组织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优化供需之间的关系,在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老年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有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社区护士工作认真,负责。澳大利亚的社区护士依据严格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从事社区护理服务,这也是绩效考核基础上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减少护理工作的差错,从法律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其它国家也有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和措施。虽然各国护理机构性质、标准不同,但服务人群、促进健康的宗旨一样,基本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6]。日本的社区护理是根据法律,国家投入为保障,国民健康保险的形式逐步完善,社区护理主要是由政府、医疗机构,民营企业,公司或私人机构设立,护理人员达20000多人,机构的性质、社区护理服务内容、管理系统、收费标准都有明确的定义[7]。澳大利亚实施垂直的护理管理,充分发挥护理专业管理的优势。荷兰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为社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持,网络管理和社区服务中心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医疗费用的负担。

2.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时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全国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将社区卫生作为我国卫生系统的发展方案之一,可见社区卫生服务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卫生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市街3704个社区卫生服务的占总人数的57%,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2140000个,社区卫生工作人员36人,平均每个卫生服务站有3人;卫生技术人员11110000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社区护士人才严重浪费,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 题[8]。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法规和指导社区护士培训不足,社区护理发展的意图是不明确的,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工作地点不明确。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社区护理文书缺乏具体可行的计划和法规。从财务角度来看,目前只局限于医院的医疗服务,社区服务不在医疗保险行列。

3 现有研究成果

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个方面。社区护士和医生和卫生工作人员一起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社区卫生服务本身作为一种基层健康服务,它不强调高,精,尖的技术追求,更多的是强调服务模式、服务时间等方面的多样性,灵活性,以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的不同层次。

我国有代表性的老年社区护理模式是家庭病床、访视护理和老年日托护理中心。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采取家庭护理模式,目前是社区老年护理的主要形式。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常规医疗护理、物理治疗、营养指导,主要为注射,敷料,灌肠,导管护理等[9]。以护士到服务社区的居民家中访视护理为主,中国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访视内容包括疾病的预防,创伤性疾病治疗,慢性病康复,围产期保健,老年护理。由社区护士定期家访为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收集生病老人的个人资料,基本条件,生活习惯,健康,疾病,药物治疗,心理状况,建立健康档案,并提出了预防的健康忠告。

4 社区服务建设存在问题

4.1缺乏社区护理理念,认识不足 我们的社区护理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护理的概念还没有从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以院内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改变方向,没有足够的了解护理专业价值观与职业信念,所以缺乏主动性,责任和紧迫感。在发达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开始在第19世纪后期在南丁格尔的倡导下创建社区护理,已超过100年,社区护理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和完善,已经形成了多种社区护理形式。主要是通过专业培训高水平的社区护理人员,对社区人群实施全天护理服务,服务内容涵盖几乎所有方面,其从业人员有强烈的专业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2 社区护理管理体制不完善 卫生行政部门在一些地区没有建立社区护理管理体系,多数是某个部门的兼职,没有专门负责护理管理工作,使社区护理管理不到位,管理责任不明确,导致相关政策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10-11]。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与社区护理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同步发展不健全,缺乏适应社区护理工作特点的管理制度和护理行为规范,如社区护理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法、行为规范、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管理措施,社区护理服务收费价格政策等,这是影响社区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造成了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政策原因。

4.3社区护理缺乏社会认同感 中国的社区医疗服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国家政策补偿机制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条件比较差,多数设备简单,资金短缺,医护人员短缺,低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医疗卫生服务的整合能力弱,院外服务工作比重小,很难赢得社会的信任,导致人们患病时更愿意选择去大医院。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仍然是大医院的坐堂制,即医生等患者、护士等医嘱,社区护理人员的概念没有从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护理向社区家庭护理工作转型[12],护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嘱,进行注射、输液、发药、量血压等具体的护理措施,社区关怀未能反映出促进人的身心康复和维持人体的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因此,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

4.4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社区护理人员特别是护士年纪偏大,存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问题。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士必须有准确的护理操作技能,社区护士由于缺乏训练和严格的管理,护理技术有一些缺陷、社区护理知识欠缺[13]。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人只是被动地协助医生完成治疗任务,没有更好地承担社区护理,社区保健的职责,影响了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

5 社区服务建设措施建议

5.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和定位社区护理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信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社区护理的宣传,提高社区卫生保健意识,拓展社区护理服务的影响,人们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属性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支持并积极寻求社区护理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为宗旨[14]。①社区护理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保持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维护护理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化、个性化服务转变;②从服务对象从患者到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服务转变;③服务模式由功能制转变为系统的整体化护理,服务方式由院内护理向院外、家庭和社区服务转变,从坐堂制转变为积极向家庭、社区服务走访制[15-16];工作形式从治疗型为主转向预防型为主,由单一的医嘱式工作任务向自主性、配合型转变;④人才的培训,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学科转变,这样才能发挥“全科护士”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连续的全面的服务[17]。

5.2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 社区护理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公共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和支持社区护理,建立专门的补贴;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社区护理服务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大力促进慈善捐赠和个人捐赠;制定相应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区服务费用负担和其他配套政策[18]。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三原则,结合利润,福利和公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社区护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9]。

5.3提高社区护士知识与技能水平 国外社区护理的早期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多种社区护士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 展[20]。我国应改善这种情况,①我们必须改革现行的护理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大学开放社区护理专业,培养社区护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与国际接轨,使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老年人社区保健制度更加完善[21]。②通过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对社区护理人员提供老年护理培训,掌握更多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担当起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的角色。③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以对口支援措施,建立医院医务人员下社区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22]。

6 结论

总之,有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护理的经验可以借鉴,主要体现在社区管理体制的规范,有据可依、科学严谨;组织健全、完善;社区护理服务强调与其它部门合作;社区护理人员严格明确责任,具有良好的敬业执业精神;社区护士的待遇良好,工作自行调配、自由度大、职称聘任制度清晰透明;社区机构的资金充足;有连续性的培训教育和继续教育机构等。虽然中国卫生部已多次提出卫生工作指导意见,但在中国社区护理才刚刚起步,管理机制、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金融支持以及社区护士待遇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社区护理建设研究是促进社区护理工作发展的有效手段。要组织社区护士紧密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开展社区健康需求调查与分析,对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推动社区护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少梅.社区护理学[M].1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5.

[2]吕晓红.浅谈我国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3336-3337.

[3]邹学兰.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03):86-87.

[4]邓仁丽,段佳忠,谢楠,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社区护理模式介绍[J].护士进修杂志,2010(08):731-733.

[5]Hancock PJ,Jarvis JA,L'Veena T. Barriers to respite: A case study of a sub-group from an older careers program[J].Wester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2010,12(2):113-123.

[6]王苏燕.护士如何完成由医院护理向社区护理的角色转变[J].基层医学论坛,2012(03):365-366.

[7]张凌,曹俊环.从澳大利亚社区护理看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有效规划.中国护理管理,2009(09):31-33.

[8]刘璇.浅析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J].黑龙江医药,2011(05):833-835.

[9]廖淑梅,肖江龙,李克佳.总结社区护理实践探索实践教育新理念[J].中华全科医学,2012(01):143-145.

[10]辜丽江.社区护理的需求分析和发展策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6):743-744.

[11]Schoenmakers B,Buntinx F,Delepeleire J.Supporting the dementia family caregiver: The effect of home care intervention on general well-being[J].Aging and Mental Health,2010,14(1):44-56.

[12]吉彬彬,陈井芳,杨姣,等.社区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其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09):93-95.

[13]宋春丽.实施社区护理模式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2(01):90-91.

[14]秦坤.澳大利亚老年健康保障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06):98-101.

[15]李建霞,画妍,化前珍,等.西安市社^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2(09):804-805.

[16]屈锦秀,索秀平.加快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0):410.

[17]贾丽娜,袁平,庄海林,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与生命质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11):1361-1365.

[18]Susan C. Reinhardt,Heather M. Young. The nursing workforce in long-term care[J].Nurs Clin NAm,2009,44:161-168.

[19]孙翠霞,陈淑云.浅谈社区护士的沟通技巧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01):89-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