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土资源监管

国土资源监管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土资源监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土资源监管

篇1

一、系统概况

国土资源监管的对象复杂,监管范围广阔,任务繁重,社会公众的需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国土资源管理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需要全面开展监管平台建设,建立集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信息比对核查、信息综合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贯穿四级国土资源管理。

综合监管平台由综合监管数据库、信息采集与动态监测、综合分析、预警与处置等部分组成,集成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遥感监测、基础地理等多源信息,并迭加对国土资源的计划、审批、供应、补充、开发、执法等行为的动态监管。实现对“一张图”数据中心、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国土资源门户等方面进行“全数据、全业务、全过程、全覆盖”实时动态监管,以及国土资源形势的科学分析研判。

二、系统技术架构及技术路线

2.1总体框架

(1)数据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土地、矿产、地质及其他专题数据库,业务数据和非业务数据库。

(2)服务层:为平台提供数据管理及各类应用服务。

(3)应用系统层:为系统应用平台,分为土地资源监管系统和矿产资源监管系统。应用建设保持和已有业务审批平台的兼容性和技术一致性,避免重复开发建设。

(4)展示层: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类,平台面向的用户,包括市局、各县国土资源局、经开区、产业集聚区、分局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

基于ArcGIS10强大的图形数据管理及处理能力,集成开发面向管理及应用的“一张图”数据管理平台,运用该平台进行集中的数据质量检查、入库及图形数据浏览、查询等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该平台建立集地图制作、数据服务、数据服务申请与核准使用的管理机制,对外数据服务为其它应用所服务。

2.2技术路线

数据分为数据库方式和文件方式两种方式进行存储,数据库采用Oracle,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 2003 Server,在前端应用服务器上面分别安装ArcGIS、Server等软件,与数据服务器直接进行连接。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化为用户可视化的地图服务,为地图服务提供数据浏览和下载。中间的地图服务器安装ArcGIS Server和Web Service,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器对服务的请求,将数据以标准服务的方式进行提供。应用系统服务器安装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应用服务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通过IIS对外进行。客户端安装Window 7操作系统,通过IE浏览器访问应用系统。

三、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入库包括基础数据、专题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非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以基础地理框架为基底的正射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地名、行政边界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专题数据库包括土地数据、矿产数据和地质数据三大类别;业务数据中包括已经建成的建设用地预审、建设用地审批、探矿权审批、采矿权审批等数据。

(1)数学基础。国土资源各类业务数据的数学基础都不相同,需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或者是可相互转换的坐标系),既可以统一管理,也能够分类、叠加、按照区域分级、或者按照专题展示。由于国家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统一到“1980年西安坐标系”,因此把“一张图”数据库空间数学统一设计为该坐标系。

1、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2)数据格式。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比较繁多,根据不同的数据内容和采用的存储和应用软件,形成不同的格式: 1、空间矢量数据:通过ARCSDE的方式保存在Oracle数据库中;2、影像数据:以Raster的方式保存在Oracle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应用的时候,以图片文件的形式进行切片,以文件方式保存; 3、DEM 数据:以文件方式保存,根据最终的应用形式所采用的管理软件的格式保存。

四、结论

随着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围绕国土资源“一张图”基础数据,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系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深化整合与应用,通过充分挖掘与分析,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从而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为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更好的服务。

其特点如下:

1、多源专题数据统一管理;2、全业务融合,实现一体的业务关系图;3、实现业务落地,达到真正 “以图管地、以图管矿、以图防灾”; 4、底图清晰、操作简便、一目了然;5、全方位数据共享,让监管更精细;6、土地、矿产等资源动态监测及实时预警分析;7、实现国土资源土地资源“批、供、用、补、查”及矿产资源“探、采、储、查”的统一监督管理及领导决策支持;8、全时段动态管理,让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篇2

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是国家提出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根据建设要求来看,建立起适合每个省份的信息监管平台模型与指标,并且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对接,最大程度上呈现出数据的优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本的土地管理流程已经形成,基本的管理模式已经初步建立。即:天上看、地上查以及网上管。

一、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内涵

建立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1】主要根据的就是国家颁布的业务与管理的需求来之定的,各个省份建立起国土资源监管的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基本的数据库以及应用标准。根据相关的数据执行标准,对数据进行抽象化的抽取、转化以及统计分析,充分采集数据信息,进而形成数据采集、决策以及指挥等功能一体化的系统,展现出天网计划的综合应用。建立基本的运行原理以及管理,形成机制。对于基本的综合监管体系进行统一的认定,建立起基本的监管体系,创新出信的管理模式。

二、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内容

1.建设数据指标和基本规范

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建设基本的数据指标以及规范,使用统一的口径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能够利用的数据。同时,将建设数据作为基本的保证,进而形成数据实时更新的系统。建立起信息化传输渠道,获得相关的数据传输。目前,现有的系统还不能够达到实时的要求,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起统一的监管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使得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及时的获得信息。建设项目能够快速进行实施,尤其是农村占用土地以及基本耕地,在利用土地进行规划的时候【2】,会出现违法占用的情况。同时,矿产也会随时进行变化,对矿山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不断加强土地的监管以及资源的开发和整顿,为信息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以及技术支持。

2. 建设决策系统

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目的就是为了建设“一张网”,一张能够将国土资源的基本信息全部录入的信息,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决策系统。在建设系统的时候,将建设的内容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以及事后监管。其中,事前监管指的是在国土资源发生变化之前,使用数据推测为其提供基本的预判。这一部分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是管理数据的综合性的展示。事中监管指的是将正在运行的时候以及发生业务变化的时候进行实时的监管和监测。事后监测指的是通过对国土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将整体的资源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分析,进而得出各类资源的的变化情况,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监测。按照监管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国土资源进行整体分类【3】,分为:省级、地市以及县级。进行分级监控,然后将统一的数据进行上报,监管的侧重点因级别不同而不一样。其中,省级国土资源的数据库要大得多,对于专业的要求更高。地县级的国土资源数据展示更加的细致,对其自身的监测应该更加及时。

3. 建立起监管模型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国土资源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起省级国土资源信息,在大量数据模型的基础上,确立整体数据库的监管模型,并对数据模型的需求进行整体分析,进而形成国土资源的监管指标,确保能够使用这个指标建立起一套全面的监管系统。当然,这个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数据分析以及流程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监管平台的基本要求,需要建立的模型主要包括【4】,数据更新、模型建设、业务跟踪以及监测模型,处理异常数据,合理的利用国土资源,进行整体化的综合模型监测,建立起国土资源管理预警模型。

4. 标准的实施规范

为了能够实现监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对于平台建设中所描述的规范的每一项一定要一一进行核对。所以,在建立监管模型的时候,需要建设标准实施的基本规范。省级国土资源信息化【5】是我们国家管理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占有十分大的比重。所以,在制定实施标准的时候,应该遵循基本的准确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也就是将制定好的标准严格执行,没有例外情况。对于综合性的监管平台,目前最缺乏的就是标准制定的规范以及执行不彻底,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制定严格的规定,不断完善执行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数据库以及数据模型的建立,基本流程的建立和应用分析。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规范,才能够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存在的意义。

5. 数据处理

处理数据是整个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6】,将数据收集起来以后,必须要将数据进行处理,所谓的处理就是讲数据进行梳理以及整合,对于没有用的数据进行删除,对于有用的数据,进行加工使用。再将数据加工以后,就是对数据进行合理的管理,形成大的数据库。给国土资源信息的组合提供准确以及客观的数据支撑,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体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建立内容 比例

建立规范 1.4

决策系统 3.2

监管模型 3.3

数据处理 8.6

结语:建立基本的运行原理以及管理,形成机制。对于基本的综合监管体系进行统一的认定,建立起基本的监管体系,创新出信的管理模式。国土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撑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华;孟宪素;翟刚;王莉莉;;基于国土资源“一张图”的综合监管与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年04期

[2]赖学强;张江辉;徐海涛;;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构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年04期

[3]蒲云贵;赵毅;;市级国土资源电子监察实践浅析[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年04期

篇3

(一)村工作责任:村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村土地协管员是本辖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直接责任人,要切实负起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责任。

(二)镇包村工作队工作责任:镇包村两委成员是所包村本辖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包村工作队队员是所包村辖区国土资源管理动态巡查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发现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由该村包片两委,组织依法。

(三)国土资源所、村建站工作责任:国土资源所、村建站负责人是本辖区内国土资源具体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二、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一)动态巡查制度。建立所站、工作队、村三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机制。

1、国土资源所、村建站负责全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并做好巡查记录。重点对全镇辖区内主干道两侧、环库公路、基本农田保护内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进行巡查。

2、各包村工作队负责所包片、村范围内的动态巡查工作。重点对村庄及周边范围内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进行巡查;第一时间发现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同时立即予以劝阻,并应于当天告知国土资源所及镇村建站。

3、村主要负责人、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负责本辖区内动态巡查工作。第一时间发现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违法占地案件应发现在底梁灌浆或砌墙体之前,非法采矿案件应发现在实施违法行为2天之内),同时立即予以劝阻,并应予当天告知国土资源所及镇村建站。

(二)案件报告制度,建立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报告制度,实行逐级报告

1、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包村工作队发现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立即告知国土资源所及镇村建站,并载明接听人、接听时间等有关记录;国土资源所及镇村建站接案后,应做好案件登记。

2、国土资源所、村建站发现较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在24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和镇政府报告,并制定查处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和镇政府同意后,由镇政府牵头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执法阻力大的及时请区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三)案件查处制度。国土资源所、村建站在巡查中发现或接到包片村工作队、协管员报告以及群众举报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应在24小时内组织执法人员到现场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当场下发《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或《责令改正通知书》予以制止,并作为重点巡查对象进行跟踪检查,组织查处。对发生较大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国土资源所制止无效的,必须在一层封顶之前,以书面形式报告镇分管领导,镇在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组织查处。

(四)国土资源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国土资源工作例会制度,定期通报辖区国土资源管理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每周一次书面向国土所、村建站汇报辖区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所、村建站每周一次向镇汇报辖区国土资源管理情况;镇分管领导每半个月组织国土所、村建站、综合执法队等职能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召开一次国土资源工作联席会议;镇分管领导每月向镇主要领导汇报辖区国土资源管理情况。

(五)目标管理制度。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目标管理责任制,镇与村签订《镇年度国土资源动态巡逻工作目标责任书》,并按责任书的要求抓好落实。

(六)公开办案制度。对重大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实行公开办案,并将案件查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对影响面大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扩大社会影响。

(七)实行联动制度。各村、各职能部门在发现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时,应互相通报案情;在查处重大违法案件或组织时,应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对暴力抗法的,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确保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对触犯法律的,司法机关要依法严肃查处。

三、加强督查,奖惩结合

(一)成立机构,加强督查。成立镇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执法检查组),执法检查组从镇政务办,镇纪委、国土资源所、村建站人员组成,不设专职人员,必要时可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村主干参加,日工作由镇政务办负责。执法检查组、镇相关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依法行使职权、履行工作职责,定期向镇政府报告工作,每季度一次书面通报督查情况,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或个人以书面形式提出整改通知。

(二)明确责任,落实奖惩

1、全镇一年内因职能未履行到位导致未查处或查处不到位占用农用地建房和非法采矿累计达3宗的,国土资源所、村建站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超过3宗的视情节轻重,予以效能告诫或给予纪律处分。同时予以职能未履行到位的村、职能部门主要领导通报批评。

2、各村一年内,凡辖区存在未发现或发现后隐瞒不报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超过1宗(含1宗)的,该村主要领导予以通报批评;超过2宗的(含2宗)或虽未达2宗,但出现1宗重大案件(如非法占用基本农田、非法占用耕地200平方米以上、其他农用地300平方米以上、形成基建一层封顶)的,视情节轻重,按干部管理相关规定,予以纪律处分、组织调整,直至引咎辞职。

3、包片工作队员、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一年内,凡责任区存在未发现和劝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违法占用农用地建房已灌浆底梁或已砌墙体、非法采矿行为实施2天后)1宗的或未按时报告达1宗的,予以通报批评,达2宗(含2宗)以上的,按行政管理权限予以效能告诫或追究纪律责任。村级协管员予以撤职。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29-02

近年来,“一张图”工程取得如下成果:一是建立了全国所有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本底数据库(包括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二是将依法批准的基本农田范围形成全国所有县的基本农田数据库。三是2008、2009年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库。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及年度利用快速变更维护新机制,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级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累计近6000TB的海量数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建设。但目前我国国土资源部各类业务及专题数据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独立存储和管理,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业务数据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不能为相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也成为推进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

1 课题意义

为保护国土资源,国家了很多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但如何做到令行禁止,又如何使最基层的数据能真实的反馈到国土资源部,以使国家制定出更有效、更完善的政策,便成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1)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建设,将各项审批与各类数据库密切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弄虚作假,同时减少了国土资源管理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日常审批和管理数据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实时入库,按设定的更新机制及时更新。

(2)“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能够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实时性、准确性,以此作为调查评价、监测工作和数据分析的基础,来调查、分析结果正确性。通过“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分布、潜力及开发利用状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调控资源供应总量、布局、结构、时序的依据。

(3)“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具备监测和预警功能,通过对各项审批、各类市场、土地利用计划、供地率、违法违规等指标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并分级、分类预警,帮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发现的问题,改进相关法规。土地督察机构可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的数据成果,提高土地督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例如能够避免一个批文多地使用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依照“金土工程”的总体要求和四川省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部署,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全面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数字国土”信息化建设。县级国土资源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地籍数据库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成熟的数据库管理、GIS平台和网络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综合分析、数据分类查询、综合统计分析及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国土资源数据管理体系,形成标准统一、上下一致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更新、传输与应用服务的机制与技术体系,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

2.2 建设内容

2.2.1 h级“一张图”数据库建设

收集、整理全区的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储备、执法监察、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开发复垦、城乡地籍、业务数据、遥感影像、变更调查等各类专题数据和基础数据,构建西充县“一张图”国土资源数据库。并采用统一标准及技术体系,及时、动态更新各类专题数据和业务数据。

2.2.2 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GIS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一张图”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内容按要求、按权限到用户桌面,为用户提供数据浏览、查询、定位等功能,统一数据资源,实现“一张图”数据库及服务系统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2.3 综合分析利用及监管服务系统建设

紧密结合业务需求,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及业务管理需要,采用数据挖掘与GIS空间分析利用技术,提取国土资源各类信息,以地图、统计图、表格、报表等多形式的直观展示,为领导分析决策提供信息保障。

2.2.4 移动及离线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采用移动GIS应用报告及数据共享利用技术,将核心、重要的数据进行离线打包,在移动办公设备中采用轻量或移动GIS技术进行加载,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地图浏览、信息展示服务,并可输出到大屏或进行投影,在项目决策、项目分析与选址、用地规划与审批等提供即时服务。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是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状况、改进国土资源监管方式、提升国土资源信息服务能力。通过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土地“批、供、用、补、查”,做到资源状况“一览无余”。为更好的实现一系列任务的同时有以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建立“一张图”核心数据库

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下,按“一张图”建设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对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梳理、整理、重组、合并等处理,利用提取、转换和加载等工具以及其它必要的手段,将处理、加工好的数据按照统一的建库标准进行入库,数据按分层分类管理,形成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主要内容有卫星遥感影像、行政区域、地形数据、中心城区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政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现状、城市乡镇规划等。“一张图”核心数据库还包括建设用地审批系统(农转用、土地征收、土地供应等数据)、执法监察管理(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土地矿产动态巡查、低效闲置用地清理等数据)数据库等。

2.3.2 开发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

按照满足国土资源核心数据管理共享服务和维护的要求,开发“一张图”B/S架构在线地图浏览服务及C/S结构编辑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县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的集中浏览、管理与更新维护。系统具备数据采集、检查、入库、处理、更新、交换(输入输出)、元数据管理以及数据备份、系统监控、数据迁移、日志管理等较为完备的功能。实现以图形、表格、GIS和虚拟化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准确、动态地展示全县国土资源信息。

开展成果应用服务。在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及“一张图”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张图”成果,开展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一是将不同业务环节、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过空间位置关联起来,为领导决策、业务管理提供综合性信息。二是将地理信息服务(图形浏览、定位查询、空间分析等)进行功能封装,为建设用地等各项行政审批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图形数据支撑。三是开发土地利用分析、市场分析和内外业一体化土地执法等专项应用服务。

2.3.3 建立运行环境和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国土资源“一张图”及核心数据库运行网络环境,完成全县国土资源系统业务内网建设,逐步实现县到市的网络互通;二是建立县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主机系统和存储系统进行升级,完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建立计算机信息安全综合防护体系,确保全县“一张图”数据运行安全,并建立全县国土资源数据生产、汇交、管理、更新、应用服务制度,规范数据生产和汇交流程,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3 课题的研究方法、设计及试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3.1 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复查法、个案研究法、咨询法、需求分析法、实地调研法。

3.2 设计及试验方案

3.2.1 设计原则

本课题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实用性及操作等因素,并为今后的发展、普及、改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具有以下原则:

(1)易用性原则:在技术上,应用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本系统的最终使用用户是土地资源相关部门以及普通的大众。由于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系统的同时会考虑系统的简易性、通俗性。

(2)一致性原则:在设计完整的业务流程过程中,充分安排好各环节的衔接,保持数据流与业务流的一致。系统将用户权限等统一纳入管理,整个系统所有数据采用统一的编码、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统一的用户界面。

(3)可扩展性原则:系统的数据内容会一直随着系统的运行发生动态的改变。除了一些基础数据库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之外,随着土地资源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升级,其他各类数据库以及业务管理模式将可能会发生改变。同时,各种办公的流程以及和这些流程相关的表格也会发生变化,在设计系统时会适应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预留一些扩展升级用的接口。

(4)安全性原则:在设计系统时会遵循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到网络安全、用户权限以及数据的保密等情况,并能够提供数据的备份功能。系统会严格按照相关的信息安全与保密制度和规定,采用安全措施,保证业务部门的数据安全,防止系统外部的非法访问。

3.2.2 技术路线

本文立足于数据管理论、信息论、综合监管系统论及现代管理学、国土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技术设计与综合应用示范互为补充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的全面分析,界定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土资源监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监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和环节,面向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分析,针对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国土资源监管的需求,构建国土资源监管的模型,提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基本思路和监管模式,形成国土资源监管的理论框架。基于形成的国土资源监管理论框架,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手段构建实现国土资源监管的技术架构,并根据该技术架构设计和集成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南充市西充县为综合应用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技术的合理性,以期望真正能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国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3.3 可行性分析

(1)经济可行性:“一张图”数据库系统由于建设意义巨大,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建立数据库系统的人力和设备条件充足,保证了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库建成后,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2)技术可行性:GIS平台和网络系统应用比较普遍,操作性实用性较强,建设难度不是很大,进而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

(3)具备的优势: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岗位优势,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技术的支持。

(4)具有较好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及论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二、系统架构

系统按照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的体系架构组织,采用国内主流的B/S架构,按照国际通用的数据互操作标准接口规范(OGC标准)实现综合监管系统与“一张图”系统和政务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开发信息采集、综合查询分析、预警提醒等功能实时抽取、分析、统计数据,形成综合分析统计结果,对国土资源管理形势进行研判,并为行政审批、领导决策等行政行为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一)数据层

数据层是为综合监管系统提供数据源的基础支撑部分,数据源主要是“一张图”管理系统和政务管理系统,“一张图”系统管理了包括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综合事务管理等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是综合监管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政务管理系统则包括所有业务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数据。

(二)服务层

服务层是系统的核心,利用强大的Map GIS数据服务引擎,通过国际通用的OGC服务标准,实现综合监管系统与“一张图”系统和政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互操作,而不是直接操作数据库。

系统采用“申请-接收”的方式获取数据层提供的各类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将数据处理后形成综合监管数据库,并将更新后的数据返回,既满足了综合监管系统的数据需求,同时能够实时更新“一张图”数据库。

(三)应用层

利用.NET开发工具,对系统客户端进行的功能分析和模块化设计,并为用户呈现出的可视化界面,其中包括信息采集、综合查询、综合统计、预警提醒等功能模块。

三、主要功能

(一)空间数据处理功能

系统利用OGC标准建立起通用的数据服务体系,实现国土资源“一张图”、政务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用户既能调阅各类业务流程数据,又可调阅“一张图”数据库的地理空间数据,实现业务流程与空间数据的相互衔接。系统通过强大的GIS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对大数据的抽取、分析、统计,形成综合分析统计结果,提供业务管理和辅助决策依据。

(二)综合查询功能

系统基于搭建式的开发,集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批、供、用、补、查”各环节的管理功能模块,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管,能够实时查询土地的坐标、属性,查看项目的件建流程、审批进度、审批结果等,并且可以与“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成果结合,实现与图形的关联,进行空间定位、图上显示、叠加分析等更为具体的业务监管需求。

(三)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系统基于“一张图”和政务管理系统的大数据支持,对国土资源利用结构和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将不同年度、不同行政区土地资源相关数据的统计,输出符合规程规范的各类表格和图件,包括不同年度土地资源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使用情况、建设用地审批、供应、利用情况、土地整治项目情况等,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四)批后跟踪、预警提醒功能

篇6

立足提速增效、便民公开,2016年6月1日正式开通全流程网上审批服务监管平台,依托国土资源大数据,实现审批服务事项的网上审批、网上办理,打通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由“分级受理”变为“市县联动”。以土地供应审批为例,以往的流程至少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县(市、区)局拟定提请批准出让方案的请示,到市局递交请示并盖章;第二步,申请人按照要求将请示及土地征收批复、权属审查表、宗地图等纸质材料组卷完整后报市局政务大厅;第三步,市局审批完成后,签发同意出让方案的批复,并通知县(市、区)局领取。整个流程往往需要申请人从县(市、区)局到市局之间往返多次,耗费了大量精力,影响了工作效率。全流程网上审批系统运行后,打通了市局与15个县(区)局、96 个国土所的审批脉络,申请人可就近将相关材料提交到县(市、区)局,通过网上审批系统报送市局,审批完成后通知县(市、区)局报送纸质材料并领取纸质批复,真正实现了让电路、线路、网络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不跑腿。山东黄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办理三山岛金矿矿区范围划定业务过程中,只需将材料报送莱州市国土资源局,初审完成后直接将材料通过网络报送市局,市局直接批复,不仅避免了工作人员来回跑腿,而且审批时间也由过去的4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目前的7个工作日。

二是由“业务分割、独立审批”变为“业务关联、一体化审批”。探索建立大流程审批服务模式,将土地管理业务的“批、供、用、补、查”和矿产管理业务的“勘、储、探、采、查”等原本各自相对独立的审批服务事项有机衔接、融为一体,在全市国土系统统一设置审批服务窗口,通过网上数据共享,实现国土业务通接通办,每一个环节审批完成后,系统会自动触发新的业务流程。比如,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完成土地征收后,系统会自动触发该地块的供地业务,置于数据库备用。实际供地时,工作人员可随时调取该地块的相关信息,连同需要的附件材料直接加载到供地业务流程中,为完成供地业务审批提供便利。

三是由“串联审批”变为“并联审批”。大力推行“提前介入、拓展服务、并联审批”的审批模式,同一审批项目中涉及多科室审批的,系统自动设置并联会审,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比如,采矿权类审批业务,法律规定受理时间为40个工作日,目前办理时限为20个工作日,其中去年8月份受理的业务平均办结时限为16个工作日,压缩比达到60%以上。

二、聚合新资源,着力推进决策支持方式改革

国土资源业务政策性、专业性强,审批决策不仅需要参考相关指标管控数据,还需要统筹考虑空间数据的审核管理和相关总体规划情况,通过建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实现了对审批决策的全方位支持和全数据共享。

一是坚持“数据说话”,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借助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中心,建设了预审库、储备库、出让库和采矿登记库、探矿登记库,初步完成了对海量、多源、异构国土资源数据的集中汇交、分类梳理、共享利用,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决策支持体系,彻底解决了传统审批方式借助图纸人工判读导致的效率低、易出错等难题。

二是坚持“资源共享”,提高数据的权威性。建立健全内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打破原有数据管理和应用屏障,实现了要件材料的实时入库,促进了数据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调用和市、县、乡国土资源系统内的纵向共享,保障了各科室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支持决策所应用数据的有效性和唯一性。

三是坚持“智能研判”,提高报审的高效性。比如,重大项目落地,需要企业制作提交用地勘测定界图、现状图等材料,但往往由于测绘方法或制图精度上的差异,导致该地块与之前报批地块存在微小重叠,在纸质材料审批的情况下很难发现,材料上报省厅后往往因为微小误差被打回调整,延误了项目落地时间。开通网上审批系统后,系统可直接将地块坐标导入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中心,精确分析地块占用土地情况、符合规划情况、占用基本r田情况以及与历年报批地块是否存在压盖重叠等情况,数据分析精度高、问题发现更及时,不仅保证了项目的合法合规,而且大大提高了对省厅上报件的通过率,省厅上报件通过率由以往的不足80%提高至目前的100%。

三、聚焦全过程,着力推进审批监管方式改革

坚持审批与监管并重,在加强审批服务的同时,时刻绷紧监管这一根弦,建章立制、完善机制,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建立提醒制度,实行动态监控。通过系统的“红、黄、绿”灯提示工作人员业务办理的紧急程度;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审批件办理提醒、到期提醒、超期提醒等三个级别的提醒,确保每项业务、每个环节、每道程序实现时时提醒、处处监控,最大程度杜绝超期办理、违规办理问题。

二是完善督办机制,实行实时监控。安排专人对业务审批过程实时监控,从案件的建立、收件、会审、审核、批复,每一个环节的受理时间、受理人员、审批情况全程监督,对超时限审批的科室和人员进行督察督办。系统自运行以来,共受理业务704件,办结628件,全局没有发生一起超时限审批事项。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实行效果监控。将网上业务办理时效以及对全流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和“一张图”数据中心的应用效果纳入到全局考核大盘子,与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全局工作人员审批自觉用网、监管主动靠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聚力效率提升,着力推进服务方式改革

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从小事做起、从细处改起,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取信于民。

一是着眼便民利民,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推动政务信息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的转变,通过系统内外网的数据交换,及时全面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群众足不出户便可随时查看国土业务办理情况、土地征收相关手续批文等信息,并且可以下载相关文件。结合征地公开查询系统,主动对外公示自1999年度至今共1476个批次和单独选址项目的档案,通过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把审批服务搬到了群众面前、做到了群众心里。

篇7

1 背景及意义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总理强调指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应用价值高,要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为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支撑,为民政、建设、水利、农业、统计等部门提供调查成果的共享和应用,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国家于2008年在全国启动了“一张图”工程,2009年全面推开。

“一张图”综合数据库平台是指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92号)要求,建立“一张图”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在全面、快速和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业务信息,将遥感影像和监测信息集成化系统管理,准确记录资源开发利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批、供、用、补、查”的全面监管,推进资源监管方式的改革,提高国土资源监管的质量和效率。

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功能最终体现在应用与服务上,如:提供全国土地、矿产等资源状况的查询、浏览;为土地等行政审批过程的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服务;为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需求提供数据下载等多元化信息服务。另外,还有技术上的服务方式,如:图片快速浏览、数据查询浏览与展示、数据调用接口、数据分发与产品定制服务等。而这些服务内容的实现都是基于对不同类型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工具——国土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在上述背景下,论文从当前国土管理部门管理及宏观决策的需求出发,对GIS支持下的国土资源数据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

2 国土资源数据库总体框架

图1 国土资源数据库总体框架

国土资源数据库是集测绘技术、土地信息与管理、网络信息技术、GIS数据处理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与一体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是在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测绘信息数据库、土地信息数据库等为基础,结合GIS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设计原理等,构建出可动态更新数据的综合性国土资源数据库。

3 关键技术

3.1 空间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涉及到的数据量巨大,并且数据量还将随着数据更新将不断增长。为此,需要研究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关键技术,采取有效策略和方法,对数据物理存储、数据索引、数据压缩、空间数据引擎、数据提取、数据缓存以及显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创新,提高海量空间数据的查询、浏览和调用速度。论文选用ArcSDE、Oracle来实现空间海量数据的管理。

3.2 海量数据浏览展示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量的持续增大使如何快速浏览图形数据成为当前“一张图”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该情况,采取使用图片切片和高速缓存技术来达到快速浏览全省图形数据的目的,即预先对海量数据进行预处理(主要是瓦片金字塔:图像切割并建立索引),同时结合高速缓存技术(利用静态图片快速提供地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响应速度。其操作时可按经纬度方式显示全省数据,实现数据的快速浏览、查看。

3.3 对外数据服务技术

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需要对外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服务,良好的服务模式,可以保障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对外服务的高质量、通过性。基于上述考虑,本方案在WEB通用服务关键技术上选用Web Service作为主要服务模式。Web Service是一个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它定义了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用任何的语言,在任何平台上写Web Service,只要通过Web Service标准就可以对这些服务进行查询和访问,形成一个开放的共享体系,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1]。

3.4 GIS与WebGIS技术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GIS系统以其丰富的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及属性管理功能,逐步成为Internet或Intranet的一个重要内容,促使WebGIS成为GIS目前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GIS系统与网络技术各自优势,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形成一个网络化的地理空间集成平台,已经成为GIS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2]。

与传统的GIS相比,Web GIS具有以下特点:访问范围更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系统成本大大降低;用户操作程序简化。

3.5 多源异构数据整合技术

国土资源数据的多源、异构、多态和海量等特征表明了数据高度的复杂性,由此决定了数据的整合与整理是一项巨大、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制定统一的数据整合、整理以及数据建库的标准规范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源监管、宏观调控和辅助决策等的需求,确定国土资源数据库所需的数据内容和整理工作内容。从数据来源、业务内容、空间参数、存储格式、数学基础、标准化程度、数据规模、存储介质、应用需求、工作程度、数据更新等方面调研分析各类数据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开发有关数据整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检查、标准化处理,数据项补充、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拓扑重建、数据入库、构建数据索引等工作。

4 核心数据库设计

4.1 设计思路

通常将系统数据库中需管理与维护的数据分为两类,即: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是指具有公共地理定位基础的数据,主要分为两类:基础空间数据和业务型空间数据,二者联系紧密,基础空间数据是系统的空间定位核心,业务型空间数据在不同的专题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是专题信息管理的基础,是子系统专题的核心。

非空间属性数据是实现系统各项基本功能的必要基础,按数据性质分类,包括表格型数据与多媒体数据等;按逻辑结构分类,包括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是指以表格形式表达的具有一定结构并可划出固定基本组成要素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指文档或多媒体数据,是不能划分出固定基本要素的无明显结构的数据。

在Oracle9i + ArcSDE系统应用框架下,国土资源数据库的组织逻辑如下:

1)Oracle系统管理表空间主要有System 表空间、Users表空间等,负责基本数据管理功能的数据库基本逻辑单位结构;

2)SDE表空间用来完成空间数据的索引管理。SDE表空间可根据系统需要,建立包括数据管理等表内容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并将该信息保存到SDE表空间中;

3)空间图形信息表空间:建立专门的空间数据存储表空间存储空间图形数据,主要是为减少数据检索等操作,提高系统性能;

4)非空间业务属性数据表空间:主要用来管理和记录各种专题应用的空间数据信息,与空间图形相关时可以和图形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对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进行关联。

4.2 数据库逻辑结构

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逻辑结构划分成5个层次:总库、逻辑分库、子库、逻辑层、物理层。以分库存储基础地理数据库、耕地数据库、矿产资源数据库、地质灾害数据库、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等,以要素数据集、栅格目录作为逻辑层,实现对各类数据物理层的存储。

4.3 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

在数据建库前,需要为各数据库分配用户和存储空间。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创建包括数据库表空间创建、数据文件创建和用户创建。由于国土资源核心数据库涉及的数据量巨大,数据种类多,各数据库图层数量也较多。

4.4 元数据库设计

(1)数据内容。元数据文件内容主要由两种数据文件的元数据内容:矢量和栅格数据文件,用来存储有关数据源、数据分层、产品归属、空间参考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2)元数据结构。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的元数据文件存放有关数据源、数据分层、产品归属、空间参考关系等信息,这些数据集由主表、单位与发行情况表、关键词表、坐标范围表、数据更新记录表、空间数据表、图层数据表和非空间数据表这8个数据表进行描述,数据集中的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特征主要由其中的空间数据表、图层数据表和非空间数据表进行描述 [3]。

5 数据处理与整合

5.1 矢量数据入库

针对国土资源数据库的数据内容,按统一的要求进行数据整理。在国土资源数据库数据调用时,根据数据服务的内容不同可进行不同程度的数据处理。矢量数据整理主要包括完整性检查、标准化处理、数据项补充、数据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拓扑重建、数据入库、构建数据索引、建立数据字典、符号和词表等工作。

5.2 影像数据入库

卫星影像处理是指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影像融合、几何校正、影像重采样、图像镶嵌与分割等处理过程,使其能与其他数据进行叠加应用。

卫星影像的处理软件有很多种,可以选择支持海量数据的美国ERDAS IMAGINE专业遥感图像处理系统。该软件由基本模块+Virtual GIS模块组成,具备影像浏览、编辑、影像融合、几何校正、正射纠正与矢量数据叠加、3D景观表现、输出各种比例尺影像图集与各种景观图、飞行效果动画等基本功能。ERDAS IMAGINE8.7还扩充了IKONOS、QuickBird等卫星数据的严格轨道模型的正射纠正模型。

数据的处理需要收集校正图像区域的数字地图、或经过校正的图像、或注记图层,作为地理参考。GPS测量、或摄影测量等途径获得的控制点的坐标数据,将其转换为ERDAS IMAGINE的控制点文件格式或ASCⅡ数据文件后可用于纠正遥感图像。如果是地形图图纸,还应进行地形图扫描纠正处理。

6 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业务管理过程,需要对其各因素进行有机组合,并梳理调顺各业务间衔接关系才能真正满足管理的需求。论文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的特点,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背景下,对基于GIS的国土资源数据库构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通过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提供数据查询、统计、共享等功能,为公众需求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篇8

三、关于高新区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问题。由市国土资源局委托高新区国土资源局组织上报申请资料,申请资料经市政府批准后,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的决定加盖市国土资源局公章并备案,即来即办。

四、关于高新区征收土地及农用地转用问题。高新区土地征收、转用报批工作,由高新区组织材料,市建设用地服务中心组卷,报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加盖市局公章。涉及托管区域裕华宋营镇、栾城郄马镇的征收土地及农用地转用工作,由高新区管委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组卷工作,同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将有关征地组卷资料提供给原辖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经原辖区政府签字盖章后,上报市国土资源局。大型线性工程各区组卷后报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处汇总。

五、关于高新区土地确权登记问题。由市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负责高新区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同时负责本辖区内的土地争议调处工作。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到市国土资源局加盖市政府土地登记专用章并备案,即来即办。

篇9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国土资源法律法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促进和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确保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合我们宁夏国土资源管理现状,客观论述了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面临形势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刻而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从存在问题入手,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等手法,阐述了我区目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述了在执法监察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全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特点

当前,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既面临着前后未有的好机遇,又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新挑战。

一是从案件发生情况看。土地方面,2002年发案362件,比2001年494件减少132件,比2000年742件减少380件,分别减少26.7%和51.2%;矿产方面,2002年违法案件104件,比2001年33件增加71件,比2000年61件增加43件,分别增加21.5%和70.5%,呈上升趋势。

二是从违法案件种类看。在查处的土地违法案件中,未经批准占地居首,共1073件,占立案总数的67.1%;在查处的矿产违法案件中,违法开采居多,共194件,占查处案件总数的98%,其中无证开采130件,占65.7%。

三是从违法主体看。个人违法用地、采矿多于集体和企事业单位,个人违法用地1427件,占89.3%,个人违法采矿156件,占78.8%;企事业单位违法用地97件,占6.1%;县级机关违法用地23件,占1.4%。

四是从违法案件发生的区域看。农村违法占地问题多于城市,但城市个案违法占地面积大大高于农村。

五是以“建设城市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养殖业”、“发展旅游业”为名,无限制的扩大城市外延,大量占用耕地和国有未利用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状况,不仅使大量国土资源流失,也给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执法难的集中表现

“执法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一大难题,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五难”:

违法行为发现难。就全区而言,在有限人员编制下,既要监管土地,又要监管矿山,面广量大,加之基本装备缺乏,交通工具等保障条件较差,全覆盖、高频率动态巡查力所不及,致使有些违法案件很难及时发现。

违法行为制止难。表现为土地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占地施工、矿产违法者常常是突击开采抢运,制止起来非常困难。

违法案件调查取证难。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违法者拒不配合,或者借故拖延,而执法人员没有强制调查取证的手段,导致调查工作陷入僵局。

违法案件处理难。由于当前法制环境较差,致使查处案件面临着“严格执法”和“法不责众”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违法案件执行难。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强制执行的权力,实践中种种原因而使案件在执行环节受阻或搁浅。

三、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市(县)领导以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借口,违法批地、违法用地、非法出让和转让土地,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二是监察体制不顺。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单向”体制,难以形成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三是执法手段不硬。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以必要的查封、扣押、拆除等强制措施的权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制止。

四是执法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审批发证,轻监督检查的倾向;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监察不够经常有力。

四、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必须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出发,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宣传法律,使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明白合理保护、利用土地资源是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运用行政的手段,建立一套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运用经济的手段,一方面全面推行“招、拍、挂”等市场化配置方式,提高土地取得和保有成本,抑制多占、滥用和浪费土地现象。

(二)以贯彻国务院《决定》和《通知》为契机,始终保持执法监察高压氛围

以卫星遥感执法检查为抓手,突出严肃查处新发生违法用地与政府违法用地两个重点,切实解决基层政府依法用地意识不强和顶风违法问题;建立健全协作办案制度为契机,借助兄弟部门力量,形成国土资源大执法格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坚持查人与处事相结合,继续保持严肃查处违法用地的高压态势。

(三)以切实加强执法巡查为载体,努力把土地违法抑制在萌芽状态

违法者的利益有多大,执法的阻力就有多大。查处违法用地只是手段,目的是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土地动态巡查,进一步狠抓源头防范。构建完整的执法监察网络体系。要做到防范关口前移、预防重心下移,逐步建立“上有卫星,下有百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立体防范监管体系,提高案件发现率、制止率和立案率,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篇10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的。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转变,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着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信息化将导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革命,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社会而言,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由传统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社会演进的过程。

信息化生产力是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一切不适应该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将随之改变。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信息网络体系: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2)信息产业基础: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装备制造,信息咨询服务等;3)社会运行环境: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4)效用积累过程:包括劳动者素质,国家现代化水平,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等

2 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被迅速普及与应用,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信息传递、人际沟通、社会生活等方面。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化进程,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发展电子政务是当今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已经受到国家与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全国各级政府都把电子政务建设列上议事日程,在全国形成了一股电子政务建设的热潮。其中尤以“金土工程”的实施为代表。

总理也提出过“以信息化带动国土资源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抓住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机遇,加快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以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

2004年1月,曾培炎副总理明确提出要实施“金土工程”,并强调:“国土资源信息化大有可为。目前取得了较大进展,希望进行一步加大运用,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2004年10月22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组织实施“金土工程”。

2.1“金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整体框架中的“旗舰”

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基本任务是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三个工作主流程的信息化。

“金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主体工程,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在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领域内,选择耕地保护、矿产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涉及关键性、迫切性问题的重要业务管理工作。在现有数据资源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数据整合处理,形成标准统一、上下一致的数据资源保障体系。

2.2 总体框架

“金土工程”建设在统一电子政务平台上搭建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有:土地规划与耕地保护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与规划应用系统,地质环境管理应用系统,信息服务应用系统,分析统计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以市级为中心覆盖到县(区)一级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系统将运行在国家电子政务专网构建的国土资源政务专网网络上。

2.3信息化建设典型应用

国土资源信息是涉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基础性信息,各行各业、社会和公众对国土资源数据信息呈现出强烈的需求。如:

从2007年启动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了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建立农村和城镇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其中就应用了gis系统和大型数据库建设,满足了国土资源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篇11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土地资源形势严重,耕地锐减和人口剧增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和反差。因此加强国土资源的监察与管理显得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单位都在坚持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坚持以耕地保护为核心,以执法检查为重点,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下为关于加强国土资源检查方面的几点思考。

1 国土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国土资源违法形势严峻。一些地方违法现象屡禁不止,非法占用耕地建房、非法买卖土地、以租代征、非法批地等等,各类土地违法案件点多面广;无证开采、无证勘探、以采代探、超深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以及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也很普遍。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1.2 执法手段欠缺。由于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缺乏较强的行政强制力、执行力,导致取证难、执行难。一些案件最终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过程太长,增加了执法成本。

1.3 执法环境差。一是内部环境差,一些领导不太重视,执法监察工作没有位置。二是外部环境差。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特别是一些人受利益驱动,阻碍执法。再就是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这个矛盾中,一些单位,一些领导也不理解和支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一心谋发展”思想,以身试法,给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造成很大的阻力。

2 我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法制观念不强。一些市(县)领导以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为借口,违法批地、违法用地、非法出让和转让土地,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等违法行为不断发生;

2.2 监察体制不顺。目前这种管理体制,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只对本级政府负责的“单向”体制,难以形成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下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2.3 执法手段不硬。现行法律没有赋予国土资源部门以必要的查封、扣押、拆除等强制措施的权力。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和有效地制止。

2.4 执法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审批发证,轻监督检查的倾向;没有形上而下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执法监察不够经常有力。

3 加强监察力度和规范国土资源形式的方法

3.1 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长效机制,规范国土资源管理

3.1.1 要建立土地审批权责统一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现在国土资源违法违规形势依然严峻,违法违规现象点多面广、单位违法和政府违法多、新的违法形式和手段不断出现。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制度缺陷,是长期以来重审批轻监管的结果。各县区执法监察机构必须要参与用地预审,重点审核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应立即叫停相关项目的审批、供地;执法监察机构必须参与用地审批的会审、会签,必须要有执法机构签署的意见,项目用地才能上报有权机关审批;执法监察机构与用地、地产、地籍建立供地备案、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用地检查核验制度。对那些审核把关不严、故意隐瞒作假,或者在违法用地尚未依法处理前就报请用地审批手续或颁发土地证书的,必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1.2 建立土地管理和执法监察共同责任机制。明确政府及规划建设、房产、工商、电力、司法、金融等部门在土地管理和执法监察中的职责和分工,形成政府负总责,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土地管理和执法监察责任体系,根据国务院71号令,对于违法用地,规划建设部门不能给与办理规划许可证,房产不能办理房产证,工商不予办理执照,金融不予办理贷款,各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共同责任”。任何一个部门出现失职,要追究该部门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3.1.3 加强基础工作。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信息收集和上报工作是各县区执法监察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各县区大队必须高度重视,要配备专人、配备必要的设备。要按支队的统一安排收集和报送信息,以便支队选择上报省厅宣传新做法、新经验。统计工作,也是执法监察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各县区大队必须配齐统计员,按时报送有关统计报表、数据,并列入目标考核。再就是要加强对通过渠道反映出来的违法案件的查处,同时,要及时回复当事人,上报有关部门。

3.1.4 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执法队伍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根本,任何完善和长效的执法监察机制都需要执法队伍来执行。今年要把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按照“有位保障有为”的原则,积极协调、稳步推进执法监察大队长进班子。同时,要强化责任,支队与对各县区大队要签订责任状,对违法案件发现不及时、查处不力,涉及基本农田1亩以上、耕地3亩以上、其他土地5亩以上的,要追究大队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二是各县区要与有关部门衔接,争取执法监察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纳入财政全额拨款。

3.2 积极开展和落实预防措施,把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3.2.1 继续将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当作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要明确巡点,建立和完善动态监察网络,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郊结合部、重要公路两侧、重点矿区列入巡查的重点区域。二是要明确巡查责任,确定巡查频率,支队与大队、大队与乡(镇)国土所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分片包干负责,严格落实“三定、三包”制度,即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包巡查、包处理、包结案。三是纳入目标考核,将动态巡查和年终目标考核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坚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3.2.2 建立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要探索把执法窗口前移、执法重心下沉,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下到基层,使违法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各县区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信息员,为我们及时提供违法线索,以便及时制止和查处。赋予乡镇、村、社区在制止违法行为上一定的责任,强化打击土地违法行为第一线的权力、责任。

3.2.3 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执法窗口前移。对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切实做到“防范在先、发现及时、制止有效、查处有力、整改到位”。在矿产资源多、违法现象严重的区域,要聘请矿产专业人员做现场勘测员,定期到矿山现场或下井查看,定期向执法监察机构报告,以便及时发现矿产违法行为,做到早制止、早整改、早查处。

4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争取在查处大案要案上取得突破

4.1 强化执法手段。各县、区要加强执法装备,配备执法专用车、执法工具、执法保护器具。市支队现有一台专用拆除违法建筑的挖掘机,各县、区有需要都可以借用。

4.2 积极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各县、区要加大对原已发生的违法行为的处置力度,该罚款的罚款,该拆除的坚决拆除,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的。拆除违法建筑必须要以县、区政府为主,由政府承当拆除违法建筑的主体,才能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发生地的乡镇一级政府,县、区大队可以采取致函的方式通报有关情况,书面送达,以增强领导的责任感,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违法建筑的拆除行动。同时,加大巡查力度,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做到发现得早、制止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争取本年度的违法案件发生数量大幅度降低。对个别新发生的案件必须从快、从严查处。

4.3 要突出查处重点,抓大案要案的查处。要重点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非法批地、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非法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违法审批发证、无证开采、无证勘探、以采代探、超深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以及破坏浪费资源的行为。

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才能堵塞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只有从严执行制度才能实现有效管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长效管理的前提条件,严格执行制度才是长效管理最可靠的保障。只有加强执法力度和国土资源严格的监察制度,我们国家的国土资源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主意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12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408-01

前言

随着“十一五”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基层国土资源部门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如何利用信,鼠化设施进一步加强基层分局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不断提高基层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力度,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和思考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对基层应用工作调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与读者商榷。

一、基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的基本要求

1、规范设施管理是信息成果应用的前提条件。

网络和信息化软、硬件设施是进行现代办公的宝贵资源,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的重要载体,而作为随使用效率而产生效益的特殊办公设备和需要以技术手段不断维护和更新的信息资源,必须依靠专业的指导和专门的管理。第一,要统筹安排好机房的正常管理。建立健全管护制度,责任明确到人,任务分工到人,确保硬件设施安全。第二,要规范建立设备管理台帐。严格购销制度,做到合理配置设备,力求物尽其用,促进国土资源信息化成果持续协调应用;第三,要强化网络安全保卫意识。网络是保障信息畅通的高速公路。必须在上级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加强内外网络的技术监管,确保在网络安全上不出问题。

2、推进系统应用是信息成果应用的根本目标

推进信息系统应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规范管理与服务,更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应用的根本要求。把已建成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尽快应用于各项工作实践,要实现高效、快捷应用信息化成果的目标要求,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落实好“四项措施”。“一个原则”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依归,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比”。“四项措施”即:一是要定人定岗,明确专人负责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工作;二是要教育培训信息管理人员,使他们尽快适应网络办公环境,熟练掌握网络维护知识,提高系统维护能力;三是要优先使用基层管理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信息系统,比如综合事务系统、系统等。四是要重点突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好基层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成果数据管理。

3、保障信息安全是信息成果应用的必然要求

提高信息安全防范水平,保障信息安全是信息成果应用的必然要求,要以“一处溃败,全盘皆输”的理念来统筹规划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六项信,鼠化工作制度,严禁内外串网,严格数据保密,严把病毒入口关;其次,要从提高思想认识人手,强化安全忧患意识,正确配置和合理运用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软件,牢固树立保障系统、数据、网络的安全意识;第三,要建立上下联动、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网络或信息安全事故,力求做到快速反应、排查准确、清除陕捷,第一时间找原因,最小范围控制影响,最低限度减少危害。

二、基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管理与应用的建议

1、提高人员素质是提升应用效果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素质是现代管理手段和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要把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作为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办公能力不足问题。首先,通过基础知识的培训教育,培养自学能力,夯实业务基础;其次,通过硬件配齐备足,确保人人都能拥有基本的硬件设备,当前,国土资源基层管理部门均能达到人均1台电脑的配置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普遍提高已成为现实。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以实践促提高。把各类业务系统延伸应用到基层服务的最前端,通过业务办理操作来实践应用,来促进人员信息化素质提高。

2、健全管理制度是提升应用水平的坚实基础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机制是稳步提升信息化成果应用的坚实基础。基层管理部门也应要在现有信息化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制度。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制订设备管理制度、息化建设质量评估标准、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标准等相关制度和标准,对信息化工作质量和人员素质建设情况进行量化细化,增强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制度健全,才能真正做到让制度约束人,让制度引导人,让制度监督人,让制度激励人。

3、完善组织体系是拓展成果应用的有力保障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都在要求健全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实施体系。创新国土资源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具体工作职责是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证。这一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调整充实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基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的规划、项目讨论和实施协调工作。二是加强本级机构信息化建设,为信息化服务工作提供组织和技术支撑。由于基层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量越来越大,要实现有效管理、高效服务,充实信息管理应用人员(以3-4人为宜),提高人员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做好人才管理工作,有效的汇集管理资源。建立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持小组,吸收一些信息化技术好、业务优的基层工作人员参加,并定期举办技术研讨活动,来提升各服务中心信息化水平。

篇13

中图分类号:P285.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1

一、背景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是参与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信息不全、不实、不准,情况不明,心中没数,已经成为制约我们全面科学判断国土资源形势与宏观经济形势的一大难题;在未来20多年,资源总的需求量仍将处于线性增长阶段,保障资源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资源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在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旺盛而资源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我国土地、矿产资源粗放利用及违法违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严格规范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也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管理业务网上运行和在线服务,实现“阳光行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摸清资源潜力,强化资源监管,提升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对国土资源信息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建设需求的扩张与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违法用地、乱采矿产资源现象依然严重。同时,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资源的难题都有待破解。因此,要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技术手段,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其中,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土地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没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就将是雾里看花,无法履行好对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的职能。

(二)国土资源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方式转变和政务公开的重要途经。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效率、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通过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管理流程,规范权利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土资源的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把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行政办理事项、程序和要件在网上公开,有利于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直接沟通,建立方便的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快速的网上报件,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并通过信息反馈,听取群众的意见,采纳合理建议,接受各界监督,对于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廉政建设,建立服务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是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信息中国土资源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对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监测、监管,提高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战略举措。

三、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是构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国土资源管理主要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运行和网络化远程数据交换,各项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并轨运行,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审批过程全透明。实现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的动态监测与监管,实时掌握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辖区内每一块土地的“批、供、用、补、查”和每一个矿业权的审批、勘查、开采等进行实时全程监管。

二是积极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建立以卫星遥感影像为本底的国土资源“一张图”基本框架,不断丰富数据积累,形成统一标准和汇交管理的数据机制,为整合和积累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提供基础平台。同时,建立数据更新制度,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和记录,不断增加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做到资源状况心中有数。

三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又能掌握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要强化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逐步培养一支业务精通、操作熟练、相对稳定的技术骨干力量。同时要在编制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经费投入、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发展机制,确保国土资源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四、结论

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信息化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管理创新和体制改革的重要的推力之一。信息化应当并且完全能够成为解决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突出问题和矛盾、有效服务于管理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抓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必须坚持规范和创新管理方式的原则,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坚持加强统筹、建用并举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化技术支撑的资源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监测与监管,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