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卫生状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 材料与方法
1.1监测范围与对象
大连市确定金州新区和庄河市2个区市县作为监测县。每个监测县随机选择5个乡镇(不含城关镇),每个乡镇随机选择4个行政村,共40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5户家庭,共200户作为监测户。监测县、乡镇、监测点(行政村)、监测户的选择,严格遵循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垃圾情况、污水情况、病媒生物情况。
鼠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鼠类》(GB/T23798 -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1.3统计分析
对所有调查问卷进行整理,统一编号,录入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厕所与粪便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中,金州新区户厕总数17427个,其中92.5%为非卫生户厕,7.5%为卫生户厕。100户监测户中89.0%户厕设置在院内,98.0%的户厕室内清洁,仅有17.0%的农户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庄河市户厕总数22555个,其中65.6%为非卫生户厕,34.4%为卫生户厕。100个监测户中85.0%的户厕设置在院内,53.0%的户厕内清洁,43.0%的农户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2.2垃圾、污水处理
2.2.1垃圾处理方式
本次调查中,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95%的监测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95%进行填埋处理。有企业20个,50%处理方式为填埋,35%为再利用。100个监测户中71%的家庭垃圾丢弃进垃圾箱/池;庄河市20个监测村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定点堆放的方式,90%的处理方式为填埋。有企业64个,垃圾处理方式全部为填埋。100个监测户中50%的家庭垃圾丢进垃圾箱/池,42%丢在房子周围固定点。
2.2.2污水排放方式
本次调查中,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50%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为暗沟,排放于河流和坑塘。20个企业中,85%的污水经处理后排放。100户监测户的生活污水46%由暗沟排放,25%由明沟排放,21%由管道排放,65%排入坑塘;庄河市20个监测村中,95%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85%排入河流。64个企业中,96.9%的污水经处理后排放。100户监测户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57%为随意排放。
2.3环境卫生管理状况
本次调查中,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100%有环境卫生经费投入,85%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80%做过专门的规划,85%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60%有专职保洁员,75%有兼职保洁员;庄河市20个监测村中100%有环境卫生经费投入、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做过专门的规划、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65%有兼职保洁员,70%有专职保洁员。
2.4农药使用
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农户使用农药并有防护措施,农药存放在杂屋内或现用现买。金州新区农户有62.3%从供销社购买;庄河市农户主要从供销社和个体购买农药。绝大部分农户将废弃的农药包装弃在田边或垃圾堆。
2.5病媒生物
2.5.1监测户房屋周围病媒生物滋生地情况
本次监测户房屋周围病媒生物滋生地情况调查中,金州新区100个监测户中,病媒生物滋生场所主要为柴草垛(67.0%)和水厕/旱厕(58.0%),其次是鸡/鸭/鹅圈(38.0%)(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4页)和猪圈(46.0%);庄河市100个监测户中,病媒生物滋生场所最多的为水厕/旱厕(99.0%)和柴草垛(90.0%),其次为鸡/鸭/鹅圈(70.0%)和猪圈(57.0%)。
2.5.2病媒生物控制活动开展情况
金州新区20个监测村中开展灭鼠活动的为100%,开展灭蝇活动的30%,开展灭蚊和灭蟑螂的分别占5%;庄河市20个监测村中,100%进行了灭鼠活动,未进行灭蝇、灭蚊或灭蟑螂活动。
2.5.3监测村病媒生物控制活动开展频次情况见表1。
3讨论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51-02
【关键词】 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采光;学生保健服务
近年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迅速,幼儿园教学环境卫生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室是幼儿在园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不良的环境因素将对幼儿的健康和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淄博市张店区幼儿园教学环境卫生状况,笔者于2007年6月对该区35所幼儿园进行了抽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张店区城区集体办幼儿园14所、个体办6所,镇辖区内集体办幼儿园12所、个体办幼儿园3所,共计35所101个教学活动室,其中大、中、小班分别为32,35和34个。
1.2 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和调查,项目包括教室面积、人均面积、采光、课桌椅符合率以及大班幼儿书写和握笔姿势等。应用器材为TES-1332A型数位式照度计、皮尺、钢卷尺等。
1.3 评价依据 包括GB/T 3976-2002《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中的学前儿童桌椅标准、GBJ 99-86《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 7793-1987《中小学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室面积及人均面积 见表1。检测教室101间,其中面积最大的92 m2,最小的15 m2,平均面积为45.43 m2。参照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在50 m2以上的有60间,占59.4%;不足50 m2的41间,占40.6%。活动室面积≥50 m2的城市幼儿园为71.9%,乡村为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P<0.01);城市集体为85.0%,乡村集体为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6,P<0.01);城市个体占48.2%,乡村个体占3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城乡集体和城乡个体分别由66.7%和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
检测100间教室,人均面积最大6.3 m2,最小0.5 m2,人均面积≥1.12 m2的有90间,占90.0%;不足1.12 m2的有10间,占10.0%。人均面积≥1.12 m2城乡分为94.6%和84.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99,P>0.05);城、乡集体办学符合率分别为100.0%和88.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82,P>0.05);城乡个体分别为76.5%和66.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城乡集体和城乡个体分别为94.7%和76.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33,P<0.05)。
2.2 教室采光 见表2。城市、乡村教室采光符合率分别为78.9%和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92.0%和57.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P<0.01)。
教室玻地比城市、乡村符合率分别为52.6%和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50.7%和6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P>0.05)。
采光系数城市、乡村符合率分别为49.1%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61.3%和15.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6.30,P<0.01)。
桌面平均照度城市、乡村符合率分别为77.2%和7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86.7%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6,P<0.01)。
照度均匀度合格率城市、乡村分别为35.1%和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5);集体、个体分别为25.3%,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P>0.05)。窗台高度符合率为50.5%。
教室自然采光多为单侧采光,是造成采光系数、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达标率较低的原因,特别是个体幼儿园租用房屋,事先未按标准建设,房屋面积和朝向受限,一侧墙无采光窗或采光窗很小,更加影响了采光效果。
2.3 课桌椅符合情况 课桌椅高度大班、中班、小班分别以52 cm,46 cm,40 cm和29 cm,25cm,21 cm为标准。考虑到测量误差和长期磨损,以±0.5 cm为符合。课桌大班符合率为12.5%,中班、小班均不符合;课椅大班符合率为12.5%,中班为8.6%,小班均不符合。
多数幼儿园对课桌椅选用同一高度,而不知道课桌椅标准,是造成合格率低的重要原因。
2.4 幼儿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此次只对大班学生进行了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调查,因调查时大班多数已毕业,所以只对9个托儿所的153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写字姿势基本正确的有67人,占43.8%;握笔姿势正确的有90人,占58.8%。
3 讨论
3.1 教室面积 参照小学教室面积,50 m2以上的仅为59.4%,人均面积≥1.12 m2的占89.1%。特别是城乡个体办学者,多为租用房屋,教室面积小,影响孩子的活动和思维扩展。活动室面积不宜低于40 m2,人均面积不应低于幼儿师范教室标准,以人均1.37 m2为宜。
3.2 教室自然采光 调查结果显示,教室自然采光、采光系数、桌面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玻地比等达标率均较低。原因主要是活动室建筑设计不合理,设有内走廊的活动室主要靠单侧采光,个体租赁房屋多为单侧采光,有的无后窗或后窗高而小;另外,窗外树木遮挡、墙面不能按时粉刷也严重影响采光效果。对于调查反应出的教室自然采光不足,要给予改造,暂不能改进的应增加人工照明设施作为补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加大,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迈入大学校门。社会转型裹挟教育转型,随着社会生态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一些隐性问题向显性转化,大学生在享受大学校园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费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发生的事件也日益引发社会各方的关注。近些年来,和高校宿舍相关的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等惨烈事件,更是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重视。
一、研究意义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宿舍园区是高校必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广阔的社会宏观大环境而言,宿舍可谓“微环境”。由于这个“微环境”是大学生生活起居学习交流之处,又往往脱离学校教育管理的视线,隐私性强,所以学生在这个小圈子里可以说思想最活跃、谈吐最直白、活动最自由、行为最少忌讳,也因此成为各种事故的高发温床。室友朝夕相处,即使关系不亲密,也是紧密无间,寝室氛围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适、心理健康发展及为人处世态度的综合体现。宿舍气氛融洽的学生,心态平和开朗、乐于交往帮助他人、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如果宿舍生活不和谐,常会表现出孤僻、敏感、自我封闭等特点,一不如意就可能酿出事端。
对高校宿舍微环境的人际关系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分析、探究,对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融洽及至顺利完成大学生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们党首次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议,并列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和谐社会是综合的,包括个人自身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多种和谐。根据某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 29.03%。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对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危害,打破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一环,研究宿舍微环境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主要探讨,目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整体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及缓解因心理情绪状态变化产生的冲突,避免避免校园悲剧。
二、宿舍微环境心理状况调研分析
笔者所在调研组面向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及上海电力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学生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1372份,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访谈调查。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目前高校宿舍微环境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仅有61.3%的学生认为宿舍人际关系比较融洽,而38.7%的学生认为存在问题。可见,将近四成的大学生与室友存在冲突的可能,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跟进采取应对措施,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情绪、学习、生活,甚至产生安全事故,而且近几年的案例已直击人们对大学生的认知底线。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显现和社会大环境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逐步加强。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众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配备不达标、咨询指导形式单一、教育对象参与不足等。调查显示,有72.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更多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仅有7.6%的学生选择在人际关系紧张时寻求心理老师或医生的帮助;而“因为寝室人际交往问题去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去看心理医生的频率”时,有高达88.9%的学生选择“从不”;从侧面上反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紧缺。宿舍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对其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高校宿舍微环境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可知,心理状况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的、微观的、内在的、外在的,主要可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个体性格特征不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又不同表面。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经济差异、知识眼界的宽窄等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习惯。个体认识偏差形成的心理障碍,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如家境富裕的学生易自视甚高、张扬,反之,则易自卑、孤僻。前者容易自负,而后者更易嫉妒。高校安排宿舍时很难按家庭富裕程度来分,学生调适不好就会产生隔阂。
2、家庭结构及教育差异。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原生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与言谈举止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持久深远的影响。目前在校生有近半为独生子女,家庭中对独生子女通常有保护、期待、溺爱的三高现象,这又形成了使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差、缺乏独立性的现象。这些心理特征如未得到恰当引导,在学生远离父母“管控”跨入高校小社会环境,特别是从在家的“独立居室”到宿舍的“几人间”后,可能会性情孤僻,寡言少语,造成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独生子女普遍自我意识强烈,我行我素。调研显示在“若宿舍成员中有您不喜欢的类型,您会如何和他/她相处”时,35.8%的学生选择了“淡漠以待,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占比最好,缺乏协调与包容。
3、地域差异。调研数据显示,室友来自同一省市的只占39.3%,大部分同学来自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仅举一个与宿舍紧密相关的例子,比如一些来自北方的学生,因家乡水源稀缺、格外珍惜用水,生活内务上可能不会勤洗衣服勤洗澡;而一些来自沿海雨水充沛地区的学生就可能觉得室友不讲卫生,不爱干净,甚至嫌弃有体味。
4、W习和生活习惯不同。在基本饮食和作息方面,有人习惯在寝室吃外卖,有人喜欢寝室清爽整洁,没有异味。有人喜欢夜深人静“开夜车”学习效率高,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晨读。有人把宿舍当作游戏、追剧、聊天的安乐窝,有人只想安静地休息,这些差异势必影响相互的生活。
5、社会大环境变化影响。科技进步促进交通、资讯发展,拉近了远隔两地陌生人的距离,却有时让我们不知道坐在身边的人是谁。互联网、移动终端广泛应用,室友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玻璃墙。社会转型期的焦虑、波动、功利,也不可避免地掺入大学生活,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压力。
三、构建和谐宿舍,养成微环境健康心理
宿舍是高校园区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朝夕相处、紧密相关的必要场所,存在问题不容回避,更要疏导、引领,充分发挥其养成、育人功能。可以从制度建设、师资配备、文体活动、心理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加强宿舍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完善住宿管理条例、宿舍公约、值日轮流表、个人卫生制度等。既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又要以人为本、贴合实际,为着集体荣誉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干净整洁富有文化气息的宿舍,能使学生宾至如归的感觉,拉近距x。
2、增加师资配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规定,每校专职心理教师不得少于2人。调研显示,有高达62.8%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更多的心理文化相关课程。这说明大部分学校心理师资配备没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3、重视小众文化。在组织文体活动,传播大众文化弘扬主旋律时,也要关注小众文化。小众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它是以个人为基础,并局限于邻人、同道或者朋友等小圈子里而形成的明显差别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高校也存在不同群体的小众文化,是部分学生的心灵栖息地。
4、养成良好个性,培养沟通技巧。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有利于学生建立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生活、事业开拓广阔前景。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克服自卑、嫉妒、孤独、多疑等负面心理,提供场景和平台学会尊重他人,互帮互助,养成真诚、包容、开朗、自信的良好性格。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组织团训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知识与技巧。
参考文献:
[1]冯光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11)37-39,42.
[2]张杰:《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21世
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3)19-20.
[3]王雯:《大学宿舍生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和作
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261-263.
[4]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6)90-93.
[5]郭少东:《大学生“宅居”现象的调查研究――基于河南工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宫颈癌;心理状况;生活质量
宫颈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既往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较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心理干预能改善宫颈癌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接受治疗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449例宫颈癌患者在接受常规手术、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围手术期心理干预以了解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妇产科住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449例,年龄25~65岁,病程Ⅰ~Ⅱa期手术可以切除,无精神性疾病。按住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奇数纳入干预组,偶数纳入对照组,干预组225例,对照组224例。两组患者手术时均采用全身麻醉,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及疾病分期、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手术、药物治疗和护理以及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组除此之外,按计划进行术前、术后的围手术期心理干预。
1.2.1 一般支持性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解答患者提问,常规宣教,尽量满足其要求。
1.2.2 心理干预:采取个别和集体相结合,治疗与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从认知、行为、社会支持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心理干预。①在患者入院初期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营造融洽的医患氛围,奠定有效实施心理干预的基础。然后告知患者可在此获得哪些解答与帮助,并在术后7天接受问卷调查。②认知干预: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方法,强调消极的认知方式是导致情绪痛苦的原因;教会她们掌握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消除过重的心理负担,使患者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以乐观的态度挑战病痛。③行为干预:教会患者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在肌肉放松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内心意象放松;想象身体内各类免疫细胞发现并包围癌细胞,吞噬杀死癌细胞,并将吞噬杀死的癌细胞和身体内的其他废物排出体外。④支持性干预:利用患者所有可能利用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家人情感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提供宣泄焦虑、恐惧、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的机会和场所,鼓励病友交流,发挥“同伴作用”,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⑤教育性干预:由专职护理人员讲解宫颈癌相关知识治疗方法、目的、效果,相关检查的必要性,术后生理变化等;正确指导性生活及康复锻炼。同时,让患者了解负性情绪对癌症治疗的不良影响,并指导她们积极地应对。
1.3 评定工具及方法: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协作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C30)[2]、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及术后7天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填写,进行评定。①QLQ-C30:共30个条目,包括5个功能量表即: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原始得分为1~4分,通过线性转换使其得分在0~100之间。②SAS及SDS:各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1~4分4级评分。
1.4 统计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焦虑、抑郁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QLQ-C30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7天QLQ-C30评分(分,X±s)
3 讨论
3.1 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本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较差,焦虑、抑郁等发生率较高,表1显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徐何玉等[3]报道的人群及妇科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这可能与本研究入选的患者是宫颈癌确诊初期,患者对疾病一时难以适应与接受有关。此期患者正处于应激状态,情绪极不稳定,心理干预应尽早介入。
3.2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状况:由于宫颈癌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各种治疗手段往往会涉及盆腔器官的切除,导致改变、生育能力丧失和绝经期提前等情况,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既往研究发现,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癌症患者免疫功能,进而加速肿瘤的恶化和发展[4]。因此,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非常必要。本研究干预组225例宫颈癌患者经过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非常显著。说明心理干预可改善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3.3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可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宫颈癌手术对女性有双重打击,在癌症威胁生命的同时还需切除所有或部分代表女性特征的生殖器官,形象的改变致使患者自尊紊乱。患者自认为生理上缺乏吸引力,加之心理上的不自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与生活质量有关的方方面面。由于整个社会对宫颈癌缺乏足够的了解,使患者及家属承受着来自各方的精神压力。尤其在确诊初期及围手术期这两个非常时期,支持性干预更显得重要。在我国,人们常把社会支持理解为来自家庭、亲友、同事、伙伴、组织等社会各方面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引导他们在患者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给予患者关注和鼓励,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的需求;正确指导性生活,维持家庭稳定,提高其生活质量。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效果显著,术后7天患者整体生活质量评分、角色功能及情感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得以缓解,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只观察了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术后7天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术后的社会功能评分有待提高。手术7天之后的干预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向社会延伸,应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抗癌明星俱乐部、社区、单位的各种健康教育与交流活动,以维持良好的正性情绪,促进生存期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尹志勤,周郁秋.影响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相关因素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4.19(9):76.
[2] 万崇乐,陈明清,张灿珍,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中文版评介.实用肿瘤杂志,2005,20(4):353.
关键词 :湖北西北部;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保护
农业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2008—2013年湖北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丹江口库区干流及入库支流水质总体良好,17个监测面中水质符合Ⅱ—Ⅲ类的占76.5%,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土保持良好。目前,湖北西北部的整体环境状况较好,环境问题暂不突出。该地区工业不发达,污染主要来自农业和生活。本文在对该地房县青峰镇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引起的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改善该区环境问题。
一、调研地区—房县青峰镇概况
本研究选择了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山区的房县青峰镇作为调研区域。该镇隶辖于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明显,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木耳、香菇、柑橘、猕猴桃、茶叶等林特产品。全镇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仅有啤酒厂、砖瓦厂、果茶公司等10余家乡镇企业,果茶业、食用菌业、中药材业和畜牧业是其支柱产业。镇内建有房县最大的水电站—六里峡电站、最大的果园基地—青蜂蜜桔场。农民大多以农业为生,工业园区发展开始起步,工业三废污染现象不突出,空气质量较好。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镇旅游、观光项目,发展休闲娱乐区,发展第三产业。该镇连续7年被评为房县“红旗单位”,十堰市“红旗乡镇”,先后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全省100个“重点镇”之一,在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研方法
本调查研究设计“湖北省西北部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表”一套,共30题,包括客观型问题25 题和开放型问题5 题。客观型问题是对于提出的问题给出某几项合理、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认同或者最接近的答案。由于该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调查以提问或谈话的方式进行;完全由被调查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回答,调查者根据回答情况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在开放型问题方面,也是由被调查者口述,调查者进行整理、记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研究区的现实状况。整个调查涉及被调查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当地农村的环境质量状况、旅游环境状况等。
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调研人员在青峰镇的管辖区进行走访、调查,与农民进行接触、交流,了解该地区地理、社会、生活现状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收集有效问卷189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被调查者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青峰镇农民普通家庭的常住人口在3—7人之间,家庭年收入在0.8—2万之间,仅有极少数家庭年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显示出该地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较低。该地区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农(55.3%)、外出打工(14.6%)、乡镇企业(21%)养殖业(9.1%),显示该地以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在家庭经济支出方面,23.6%的主要经济支出是家庭生活支出,43.5%的主要经济支出是供养子女上学。在子女教育经费的支出上可以看出,该区域农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4.3%的经济支出是医疗支出,28.6%家庭的最大经济支出是建房支出。可以看出,该地是属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压力较大。
2. 生活垃圾的处理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都是随意倾倒在田间、地头、路边、水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破坏。调查显示,54.3%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路边、水沟,无人处理;16.9%的生活垃圾倾倒在田间、地头,最终充当农作物肥料;28.8%的生活垃圾倾倒在自设的露天垃圾堆,给土壤带来一定污染,部分采取焚烧,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当地村民有养殖家禽的习惯,其中37.6%的村民养猪,52.3%的村民养羊,10.1%的村民养殖鸡鸭。在畜禽粪便的处理上,一般畜禽粪便被农户堆在专门的雨棚内,充当农田的天然肥料,没有出现随意倾倒路边、河边的现象。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在田间地头直接焚烧或者当做牲畜饲料的方式处理。
调查发现,该地生活垃圾污染明显。没有专门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路边、田间、地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这也说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提高。针对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3. 生活污水处理状况
走访发现,研究区的房屋建设缺乏规划,居民区比较分散,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部分农户自设了简易的污水坑和下水道。调查显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76.3%是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地面或者直接渗入土壤中,不存在处理后排放的现象;18.4%居民将生活污水排入简易不符合标准的下水道,而这些下水道的水最终还是流向了河流或者渗入地下,对土壤造成污染。有些居住靠河的农户甚至直接将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无任何处理措施。
4.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
农业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区大量种植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增肥剂、除草剂等。调查显示每户居民耕地面积大约在0.046~0.137hm2,平均耕地面积0.078hm2。而在化肥施用量上显示,农户的化肥施用量在25~50kg 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7.3%,施用量在50~100kg的占被调查总量的35.3%,这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设置的15㎏/667㎡的限制;而且普遍是粗放施肥,不讲求科学、精细施用,化肥利用率普遍极低,只能达到30%~35%,大部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就残留于土壤中或随雨水流失,严重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农药使用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使用标准》中,各种农药的使用量都有明确规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使用农药都是凭感觉,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去施用。走访的农户农药用量平均每亩耕地1㎏左右,严重超过了国家标准,导致土壤污染严重。使用完化肥、农药后均没有注意对包装袋和塑料空瓶进行回收,直接丢弃在田边、水沟或者河流。这些难降解的塑料包装不仅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残留的化肥、农药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5. 农民的环保意识状况
一个地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决定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调研区属于农村地区,是典型的山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4%的农户接受过高中教育。并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户普遍关心经济问题多于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意识不强。尽管如此,农户们还是表示出对环境状况的不满,调查结果显示,该区12.1%农户对当前的环境状况满意,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很好;27.9%认为较好;47.3%认为不好;7.6%认为较差;5.1%认为生态环境状况差;这也显示出农民环保意识的觉醒。
6. 当地旅游地的环境状况
近年,各种“农家乐”“度假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去处。农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研究区处于山区,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将一部分田地拿出来建饭店、宾馆和配套的服务设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农用耕地,也加大了环境的承载限度。在旅游区,部分游客素质不高,旅游垃圾、食品包装袋随意丢弃,对旅游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因此,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四、加强湖北西北部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走访可以看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农村山区的青峰镇,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工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该区工业污染相对不突出;环境污染主要来自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过量施用。青峰镇是湖北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的代表。对于这样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污染不突出的小镇,怎样保证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1.加快启动农村山区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在青峰镇这样的山区,生活垃圾随处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普遍。这与农村地区缺乏废水、废物等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直接相关。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缺乏根源于农村环保建设资金的匮乏,这也是农村环保建设没有成效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系统建设,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站,确保废水经过处理排放,垃圾集中处理,减少农村污染问题。
2.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调查显示,当地农民主要以烧柴为主,极少数使用石油液化气,几乎不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有72.7%的农民选择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这种行为既浪费了可利用资源,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针对当前的这种情况,应该积极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的高效节能,大力推广省柴灶,减少木材的消耗和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尽量废物利用。根据当地畜禽、山羊养殖业比较普遍的情况,可利用畜禽粪便和果园等农业废弃物制造沼气,为农民的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不论是否付费都可以从中受益,从而使有些人只想消费而不想付出,出现“搭便车”现象。如果从清洁能源中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就会导致农民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问题并不关心或不采纳。因此,生态补偿就成为推动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而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导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专项基金,补偿使用新能源的农户,引导农民使用清洁能源。
3. 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村环境保护要把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要结合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青峰镇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绿色无公害水果采摘、体验农家民俗,发展“农家乐”特色休闲服务,达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引导农民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或者改用健康高效的农家肥,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农业污染问题。同时,青峰镇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柑橘、桃子、茶叶、香菇、木耳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加强农村地区环保教育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直接影响着农村环境保护的成效。可以通过环保部门、环保志愿者在农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环保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参与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在农村设立环境保护监测与预警机制,对农村的河流、土壤、大气、植被、农产品等各种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如实公示,让农民直接了解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状况,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
5.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开展有效监管
在现有环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亟须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农村环境污染的预防制度,环境的监管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破坏的惩治手段,建立长效的农村生态补偿机制。要加强环境监管,对于严重损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违法案件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保障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晓荣,郭文娟,张琪.陕北农户“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例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3):37-39.
[2]李荣标,吴发启,王红红,等.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178-181.2011,1(05):79-80.
[3]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1(04):33-34.
[4]黄晓丽.浅析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科技信息;2011,1(03):26-27.
[5]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12(6) :26-31.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首次颁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并且首次《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但是因为检验标准制定不及时,导致公共场所卫生监测一直缺乏有效的管理。公共场所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存在大量的不良物理因素和生物污染因素,对人群健康造成直接的影响。为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新乡市公共场所卫生的状况,更好地实施卫生监督与管理,本文通过对新乡市60家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探讨当地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我国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数据,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新乡市公共场所进行调查,一共60家,其中室内环境的公共场所(以旅馆为例)45家,室外环境的公共场所(以游泳场为例)15家。
1.2研究方法
严格按照GB/T17220和GB/T18204对所选择的公共场所进行卫生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和用品用具。对室内环境公共场所(以旅馆为例)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公共用品的细菌数量、温度、湿度、甲醛、空气细菌数量、噪声等等。对室外环境公共场所(以游泳场为例)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浑浊度、尿素、PH值、细菌数量等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
2 结果
2.1比较不同类别的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状况
根据表1,旅馆和游泳馆的卫生监测合格率比较差异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2.2旅馆卫生监测情况
根据表2,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合格情况如下:温度(90%)和湿度(87%)的合格率较高,甲醛(78%)和空气细菌数量(77%)的合格率较低。
根据表3,室内环境的公共用品卫生情况如下:杯具的合格率最高,达到90%,但是毛巾类和床上用品类的合格率较低,仅达到80%和82%。
2.3游泳馆卫生监测情况
根据表4,室外环境卫生监测情况:合格率最高的监测项目为PH(100%),其次是浑浊度(95%)和尿素(92.5%),合格率较低的项目包括游离性余氯(84%)、细菌数量(80%)和大肠杆菌(75%)。
3 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室内环境卫生状况监测合格率和室外环境卫生状况监测合格率无明显差异,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卫生状况监测合格率低的项目各有特点,其中在室内环境中,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合格情况如下:温度(90%)和湿度(87%)的合格率较高,甲醛(78%)和空气细菌数量(77%)的合格率较低;室内环境的公共用品卫生情况如下:杯具的合格率最高,达到90%,但是毛巾类和床上用品类的合格率较低,仅达到80%和82%。在室外环境中,合格率最高的监测项目为PH(100%),其次是浑浊度(95%)和尿素(92.5%),合格率较低的项目包括游离性余氯(84%)、细菌数量(80%)和大肠杆菌(75%)。由此可见,室内环境合格率较低的监测项目在于甲醛、空气细菌数量、毛巾类公共用品和床上用品类;室外环境合格率较低的监测项目在于游离性余氯、细菌数量和大肠杆菌。
3.1室内环境卫生监测评价
首先,细菌数量合格率较低的原因在于室内环境的空气流通性欠佳,导致微生物快速繁殖蔓延,同时旅馆卫生措施不足,工作人员卫生意识低下,对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卫生不予以重视。其次,与杯具类用品对比,毛巾和床上用品类的合格率明显更高,其原因在于其用杯具类清洁卫生比较容易,而毛巾和床上用品类虽然也经过一定的消毒处理,但是清洁人员不注意分类使用,甚至使用房客使用的毛巾或者床上用品进行卫生清洁,导致毛巾和床上用品更容易感染病菌。其三,旅馆甲醛的合格率较低,该指标和人体患癌风险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提示着旅馆室内环境空气卫生质量欠佳,虽然有的指标符合要求,但是依然需要对室内环境的公共场所的卫生加大监管力度,从而确保室内环境的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和公共用品的卫生质量符合相关要求,确保使用者的健康。
3.2室外环境卫生监测评价
其一,游离性余氯和游泳池水的消毒效果密切相关,在疾病的传播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指标过低会直接引起微生物指标超过正常范围,过高则会对人体的器官产生刺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由此可见,必须对该指标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细菌数量和大肠杆菌合格率较低的原因和游离性余氯相关。
综上,基于本次调查报告可见,新乡市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虽然某些指标符合规定,但是其空气质量和公共用品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卫生问题,必须加强其卫生质量监管的力度,确保相关消毒工作得以落实,同时重视卫生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
参考文献
[1] 胡晓玲,康德英.成都市部分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消毒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6):920-921.
[2] 刘凯,杨文海,于伏龙等.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4):4436-4438.
[3] 包国华,高俊迁.锡林浩特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调查[J].医学信息,2014,(14):144-144,145.
[4] 张凤兰,李翠友,徐文燕等.2008-2011年新会区洗浴场所公共用具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3,(7):364-365.
[5] 唐立吉.来宾市2013年城区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1):169-171.
[6] 周颖.2014年南平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5,29(8):572,574.
[7] 姚淑华,谭忠萍,白艳红等.承德市双桥区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监测情况调查[J].河北医学,2015,(12):2086-2087.
[8] 路福和.梅河口市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895-6896.
为了解和掌握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2013年12月按照中"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对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碧江区分别在东西南北中方位各抽取一个乡镇(灯塔、桐木坪、和平、川硐、河西5个乡镇)为监测乡镇。每个监测乡镇根据当地各村经济状况,按较好、好、一般、差四类进行分层,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行政村),原则上在不同的村民组随机选择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垃圾与污水处理、病媒生物、土壤卫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3数据处理和分析 监测信息由碧江区疾控中心统一录入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Excle进行统计分析。
1.4蛔虫卵测定 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法,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进行。
1.5铅、镉的测定 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方法测定。
2结果
2.1全区概况 碧江区面积1012平方公里,共辖13个乡(镇、办事处),9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1.16万人;全区总户数为9.76万户、其中农村户数为3.34万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及其它经济作物,全区上年度GDP为96.95亿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310元。全区有垃圾处理厂1个,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设计处理能力210吨/d,实际处理垃圾4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污水处理厂1个,处理工艺为二级处理,设计处理污水50000吨/d,实际处理污水500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见表1。
2.2监测点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5个乡镇,20个监测点,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60%)、种植业为辅(25%)、其他(15%),监测点年平均经济收入为4042.65元,村民供水状况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
2.3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 20个监测点中,设立公厕1个,卫生厕所、非卫生厕所、无厕所户分别占26.18%、73.56%、0.26%。卫生厕所中,完整下水道式占71.20%,沼气池式占73,三格式占0.54%,绝大部分厕所无化粪池,粪水直接排入沟渠、农田、河流,见表2。
2.4垃圾与污水处理 我区农村主要以生活垃圾为主,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66.67%有成蝇,70%垃圾进行了焚烧处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养殖业污水分别占污水总量的92.53%、5.78%、1.69%,排放方式除工业污水(100%),部分生活污水(4.22%)经过处理后排放外,大部分生活污水(95.78%)以及全部养殖业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至农田、道路、坑塘、河流,见表3。
2.5病媒生物 调查显示,20个村寨仅有1个监测点开展过灭鼠工作,所有监测点均未开展灭蝇、灭蚊、灭蟑工作。
2.6土壤检测结果 20份土壤样品中18份检出蛔虫卵;铅、镉检测结果在容许范围内。
3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显示:近年来碧江区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促进下,农村地区某些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如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仅有1个村开展过灭鼠工作,其余村寨均未开展灭鼠、灭蝇、灭蚊工作,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堆放在房屋周围或随意丢弃,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成为病媒滋生地,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卫生厕所户仅占26.18%,大部分村没有卫生保洁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没有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没有固定垃圾池,只停留在村民自觉的行为上。这说明我们的村镇整体规划、环境卫生综合设施、宣传教育工作效果等工作的力度不够明显,仍然欠缺,虽然农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卫生的愿望迫切,但是长期遗留的硬件设施的不足和卫生陋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综上所述,碧江区农村经济仍然薄弱,农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区、乡财政的支持力度有限, 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入[1-2]。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卫生环境长期处在无人治理的状态下[3-5]。为缩短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间的差距,就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和科研投入,把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当作一项长期的、经常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来抓,推动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罗勇,张科,陈志,等.2011年安县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75-978.
[2]颜小平,徐健,李赐科,等.2012年夹江县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2013,29(1):157-158.
[3]张杰,祝刚,张丁,等.2012年河南省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431-433.
一、主要成绩
经整治全乡19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共投入经费42万余元,投工6500余个,开挖土方2200余方,使用涂料321袋,清理垃圾102吨,整治公路18公里,渠道5公里,街巷户道71公里,栽植侧柏3000余株,新投放果屑箱5个,建立垃圾池36个,清理乱搭乱建3处。
二、主要做法
(一)抓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为扎实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乡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驻乡机关负责人、村支书为成员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乡环境卫生专项治理的规划、部署、协调、检查督促和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道路交通整治组、环境卫生整治组、村容村貌整治组、宣传工作组、督促检查组,明确了各组的职责、任务、整治的重点及区域。各村也建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了该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抓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一是乡党委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专题研究此项工作,并在动员会上反复强调部署,各村通过召开党员会、村组干部会、群众会等形式,认真宣传乡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二是通过标语、条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将活动宣传到千家万户,发动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并参与到全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行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从而调动了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良好氛围。
(三)抓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点带片,整体推进的思路。根据环境卫生治理的内容及要求,狠抓重点村、主要交通线、驻乡机关站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工作的整体推进。
一是以基层条件好,环境卫生状况优的蒋家庄村为典型,引领带动其他各村开展工作。
二是集中对石西线、里上线沿线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状况进行集中整治,大力提高__形象。
三是充分发挥乡政府、驻乡机关在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作用,狠抓关键部位的整治,重点抓好机关、主干道路、沿街建筑、居民集中区、背街小巷等区域环境卫生清理工作。
(四)抓督查评比,攻克难关
一是实行“3131”工作制。乡环境卫生整治组要求各村每三天汇报一次整治情况,乡政府每三天召开一次整治工作交流会。二是实行实名打分评比制。乡政府两次组织乡村干部逐村观摩检查,参加人员依据整治标准实名打分,汇总排队,促进工作落实。三是加强督查。乡政府督察组两次组织开展督查活动,并将督查结果张榜公布,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为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
一是订立制度。主要制定了《__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各村制订了保洁公约,并在村庄醒目处刷写永久性标语约15处,在河道地带设置了管护牌,明确管护责任人、管护范围和要求,签订了联户保洁责任书42份。
二是成立了环卫中心。乡环卫中心有分管卫生的副乡长任主任,两名公务员为成员,各村环卫中心由一名村委副主任任主任。乡环卫
中心负责全乡环境卫生的整治、监督和指导,村环卫中心负责对本村街巷、道路、垃圾池实行全天候保洁,村庄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三是完善机制。一是投入机制。实行“受益者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投入办法,通过“群众自筹、上级补助、户主投入”的方式,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二是强化考核机制。落实了“领导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和追究制,将乡干部、村干部工资每月挂10%作为奖惩。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村社干部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
二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侍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三是因资金紧张,难以形成特色和亮点。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强化乡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加大整治力度,使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各项工作整体推进。
通过对各类公共厕所进行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使我市公厕卫生状况明显改观,达到卫生厕所标准,营造我市良好的卫生、投资和旅游环境。
二、整治范围及内容
(一)范围:全市范围内由城管系统直接管辖的环卫厕所和各类开放性经营服务场所的社会厕所。
(二)内容:在强化公共厕所日常卫生管理的基础上,重点整治各类公厕存在的“脏、臭”问题。
三、整治标准
(一)有健全的卫生管理和卫生保洁制度,有专人进行管理和保洁。
(二)蹲位、门窗、墙壁、灯具、洗手池整洁卫生,地面整洁、无积水、无纸屑、烟头、痰迹和杂物。
(三)大便器清洁、无积粪,小便器(槽)内无积存尿液,无尿垢、杂物。便器定期喷洒药物消毒。
(四)有自然通风或独立的机械排气设施,基本无臭味,无蝇蛆,无乱刻乱画。
四、实施步骤
(一)集中整治阶段:年8月下旬—年9月30日。
1.宣传动员。8月22日,市政府召开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市公共厕所卫生集中整治工作会议”,讨论通过整治方案,提出整治工作具体要求。
2.自查整改。8月23日—31日,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进行安排部署,对照整治标准进行自查整改。
3.督导检查。9月1日—9月30日,市爱卫会组织市文明办、市政府督查室、市卫生局、城管局、林业绿化局等部门组成督导检查组,按照整治要求对全市范围内的公厕进行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在督导检查过程中,建立红、黑榜制度,及时在市主要媒体上公布卫生状况好和卫生状况差的公厕和管理单位名单。
4.表彰和处罚。9月下旬进行总结表彰,对在集中整治阶段取得明显成效的单位和部门以及卫生状况优良的公厕和管理单位予以分类表彰和奖励。对整改不力达不到基本卫生要求的公厕,市城管部门将依据《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及《市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处罚规定》予以处罚。
(二)长效管理阶段:年10月1日以后。
1.将公厕管理纳入市爱卫会、文明办和城管局等单位的目标管理范围进行考核,实施长效管理。
2.坚持相关单位定期联合督查制度,严格按照《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和《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每季度在市主要媒体公布红、黑榜名单,实行动态监管。对长期达不到基本卫生要求的公厕,市城管部门依据《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及《市市容环境卫生监察处罚规定》予以严处。
五、组织机构
市成立公共厕所卫生集中整治领导小组:
六、职责分工
(一)市委宣传部负责整治活动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清洁卫生的公厕环境迎接“十一”黄金周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二)市政府督查室将集中整治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今年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新增目标内容进行考核。
(三)城管部门负责环卫厕所的维护管理和清扫保洁,对全市范围内达不到管理要求的各类公厕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四)卫生部门负责对各类附设卫生间的公共场所单位和饮食行业进行检查督导。
(五)旅游、林业绿化部门负责公园等旅游景区内公共厕所的维护管理和清扫保洁。
(六)环保部门负责对“脏、臭”问题严重的公厕内空气质量进行采样监测,为相关部门依法处罚提供依据。
(七)其他社会厕所(如车站、宾馆、饭店、医院、娱乐场所等)的维护和保洁,由产权和管理单位负责。
(八)各区、市、县负责本辖区内管理的各类公厕的监督。
七、工作要求
(一)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公共厕所集中整治行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具体的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和不懈努力来完成。各方要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
校园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员工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质量。为了加强、规范校园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身心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制定《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规范校园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提高全校师生员工身心健康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环境卫生保洁工作的任务主要由后勤园林绿化环卫科组织人员完成,需全校师生员工积极配合和遵守,才能把此项工作做好。
第三条 学院所有部门和个人都应遵守本办法,都有享受良好卫生环境的权利;同时有维护和改善校容环境,卫生的义务,并接受爱卫会的监督与检查。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学校设立爱国卫生工作委员会,负责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分管卫生工作的主任担任爱卫会主任,常务副主任由后勤处长兼任,负责日常工作。院办,校医院,工会,团委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定期研究,布置和检查卫生工作。
第五条 学院爱卫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后勤处。各系、部、处有专人负责检查本部门卫生工作。
第六条 各部门负责人,都要重视卫生保洁工作,建立,健全本部门卫生制度,把经常性的卫生工作与突击性活动结合起来,发动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卫生保洁活动。
第三章 清洁工职责及注意事项
第七条 清洁工必须对所负责的卫生区域,按时进行清扫和保洁。
第八条 校园内环境卫生每天早晨职工上班前彻底打扫一遍,上午保洁1~2次,中午再视卫生状况清扫一遍,下午保洁1~2次,要始终保持环境卫生整齐,清洁。
第九条 新教学楼,第一教学楼,化学楼、物理楼,图书馆,电教楼,党政办公楼等教学和办公楼内,每天早晨由清洁工上班前打扫一遍,上午保洁1~2次,中午清扫一遍,下午保洁1~2次。特别对每层楼的厕所,要随时保洁,消除异味,楼道台阶要及时清洁。
第十条 各部门,校园区各住户(包括在校区内施工的单位,下同)必须对所划分的卫生责任区定期进行清扫,始终保持整齐,清洁。
第十一条 坚持周末卫生日制度,每日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各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室内外及卫生包干区进行认真清扫。
第十二条 各部门,各住户必须将垃圾倒入垃圾桶(箱)内,严禁随处乱倒,杜绝焚烧垃圾,树叶等污染环境现象发生。
第十三条 垃圾要日产日清,及时清运,车辆不得沿途抛撒,经常保持垃圾台(箱)周围干净。垃圾箱和果皮箱要保持外表整洁。
【关键词】 农村卫生; 改厕; 效果评价
农村改厕工作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的必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为及时总结昆明市2009-2011年农村改厕项目实施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农村改厕工作,2011年9月至11月,昆明市疾控中心对昆明市2009-2011年连续三年实施农村改厕项目的县(市)区进行改厕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一般情况: 包括农村总户数、户人口数、户主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等。村容、村貌及家庭环境卫生状况 、户厕建造标准及卫生、粪便处理、农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和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
1.2 调查方法与对象 在每个项目县中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5户改厕农户,并选取1个未改厕或改厕普及率较低的村作为对照村进行调查。同时对改厕项目县区的600名村民(实验组360人、对照组240人)进行问卷调查。
1.3 评价标准 按照 GB19379 - 2003 《农村户厕卫生标准》进行评价。
1.4 质量控制 由市县疾控中心联合组成调查组,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表 ,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后进行现场填写 ,填好的调查表由复核员复查。
1.5 评价内容 对调查的行政村环境卫生状况、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民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以及农户参与改厕程度进行比较 。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9-2011年期间,昆明市共争取到4.84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的项目建设任务。以县为单位,昆明市2009年农村改厕项目覆盖率为35.29%,2010年为58.82%,2011年为68.42%。
2.2 全市改厕工作现状 截止2011年底,我市农村总户数为81.57万户,累计卫生厕所户数为58.39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1.58%,较2008年底提高了9.5个百分点;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40.55%,较2008年底提高了9.73个百分点。
2.3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改厕村村容村貌较未改厕村好,改厕村有更多的厕所在室内、有防蝇措施、地面卫生状况好、有贮水设施、有盛水器具、有纸篓、基本无臭、出粪口密闭加盖、蝇蛆密度较低。
2.4 农民对改厕基本常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已开展改厕项目的实验组知道改厕的人占98.60%(对照组占82.50%);认为有必要进行改厕的人占96.70%(对照组占86.70%),认为无所谓的占1.70%(对照组占10.40%);知道长期使用露天粪坑对身体有危害的人占81.90%(对照组占70.40%),不知道有危害的人占18.10%(对照组占29.60%);掌握正确取用粪水的占55.30%(对照组占40.80%)。
2.5 农民对改厕项目满意度明显提高。实验组支持改厕态度占96.70%(对照组占90.40%);对目前改厕状况满意的占81.10%(对照组占65.80%);表示愿意花钱进行改厕的占93.30%(对照组占86.30%)。对照组在干预工作中没有宣传和没有具体经费上的投入,人群满意情况不容乐观。因此,选择采取何种形式的支持,将是推广此项工作的关键因素。
2.6 农民讲卫生意识及行为行成率明显提高。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发现:人群对改厕项目的知晓率从82.5%上升到98.6%,“认为改厕有必要性”的从86.7%上升到96.7%,均上升了十多个百分点。在改厕的支持率和满意程度方面,人群均表示支持,实验组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分辨达到:93.3%、81.1%。同时,愿意出钱改厕的人群占到了93.3%。
2.7 粪便无害化监测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要求。全市建成的4.84万座无害化卫生户厕三格化粪池式占改厕总量的95%。经市疾控中心抽样监测,合格115座(87.12%),基本合格7座(5.30%),不合格10座(7.58%)。总体合格率为92.42%。
3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评估,昆明市农村改厕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功,但仍然存在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不高。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71.58%,但无害化户厕仅达到40.55%。二是健康促进力度不足。改厕项目健康宣传资料覆盖率低,依然存在着宣传教育工作疏忽的方面。三是农民对正确使用无害化厕所的认识不足。在调查中,对“取用粪水”的指标,实验组为55.30%,对照组40.80%,相对来说普遍偏低。说明农村居民对于改厕项目的作用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会影响到改厕工作的推广和普及。四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部分居民仍然未能意识到改厕项目带来的好处。改厕项目是不仅仅是改善卫生状况,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工作,它是要取得环境效益、卫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居民对改厕项目缺乏直接动力就是未能看到有经济效益的产生。五是通过现场评估,部分卫生厕所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节问题[1]:如过粪管安装没有达到技术要求、三格化粪池有效容积达不到规范要求、或三池的比例不规范、洗澡水等生活用水直接排入第二格或三格化粪池中、部分厕所的厕屋面积、高度不够,便器安装位置不合理、无害化处理的粪液没有进行有效利用,在地下部分建设时就留有溢粪口,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的现象;及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村小组无害化卫生户厕没有入户进院等。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民政局把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以创先争优为契机,认真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具体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会、卫生厅局,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曾于*8年进行了一次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与水性疾病普查工作。此次调查距今已有18年。这些年来,我国农村改水改厕等工作蓬勃发展,农村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一直没有针对这些变化开展相应的调查工作,使得有关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状况的基础数据缺乏。
为及时掌握我国农村饮用水、改厕和粪便处理现状,了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情况,基本摸清当前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本底,为制定农村爱国卫生等相关规划和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经国家统计局同意,现决定于*年8月至*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工作。
为保障本次调查的顺利实施,卫生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和专家工作组。项目办公室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技术指导工作由专家工作组承担。各地的调查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爱卫会、卫生厅局组织实施。全国爱卫办为此次调查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用于支持开展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工作,请地方筹集解决省级以下的培训和监督指导经费。
本次调查是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依法开展的一次综合性抽样调查。各级爱卫会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其列为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落实,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工作主动性,协调落实调查监测经费。各级爱卫办要按照《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并以本次调查为契机,将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积极配合,健全工作网络,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调查工作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