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经济效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需要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当中,由以往的卖方市场正在逐渐向买方市场过度。与此同时,人们不再是以往注重数量型的时要求了,当前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买方市场给农产品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而实现农产品的生产规划。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成功的实现了农场品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1.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主要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并且当前我国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与此同时,外来的产品大量的流入了我国市场,并且价格要远远高于我国同类农产品的价格,并且高档水果被国外垄断。之所以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远远不如外来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价格低等因素影响,致使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1.3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产品需要加强质量
在农产品的质量方面,虽然受到人口增长的因素所影响,但是同样深受国内需求环境所制约,部分农产品生产者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只是片面的追求农产品数量方面的追求,而忽视了农产品质量的加强管理。基于市场环境发展变化下,当前这种问题被逐渐被暴露出来,并且我国农产品逐步走上滞销的现象,主要由于农业生产目标无法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想改变当前的格局,则需要不断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努力从以往的重视数量、向着重视质量转变。农业生产者在保证增产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总体质量,进而全面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2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建议及优化策略
2.1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原则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在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是国内外企业都要面对的热点问题,也是综合统计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我国的农业经济领域,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评价种类多而且雷同,现有的评价指标很少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出所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一)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资料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或者货币化数量比值,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就说明能用较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相对较多或者质量较好的产品,较大程度地意味着生产力的先进。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概念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以比较法为基础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以企业经济效益现状与各种标准进行比较,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改进有一定的参照促进作用。
二、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数量来看,种类很多,一个评价概念往往对应很多重复的评价指标,不够精简。也正是由于这种评价指标的数量众多,导致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漏项、误差,影响评价的完整性以及准确度;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组成内容来看,只有基础指标和单方面评价指标,而单个指标只能反映某一个地区某一个方面的的内部农业经济状况,缺少了至关重要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没有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来进行地区的纵、横向比较,现行的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对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科学化改进的探讨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领域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重复、单一的情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适应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需要。
(一)合并重复的评价指标,增强实用性
对于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内涵相同的不同名目的评价指标,我们要大刀阔斧地改革精简,比如农业人均收入与农业人均产值就可以去一留一,同时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参考目录,本文研究探讨后将原有评价指标重新分为四类:1、利用单位面积产值来评价土地投入量生产效率。2、利用物资消耗产值率来评价物资投入产出率。3、利用农产品商品率来评价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目的达成率。4、利用农业人均收入来评价劳动生产率。进行以上简化后不仅有利于统计计算,也更能准确地表现评价内容,在具体评价中应该广泛运用,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1、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只能独立的表现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能表现地区之间对比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不利于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比较就很难发现不足,不利于提升经济效益。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这一项内容,有利于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既能完善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又能推动农业经济高效发展。2、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具体内容增设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为了计算某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通过统计获取各单项评价指标基础数据后,利用基础指标数据和相应的标准值比较,得出单项指数,最后将所有单项指数根据加权平均算法计算,所得结果就是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公式表述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Σ{(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值/相应经济效益指标标准值)*权重数值}在具体运用中,如果算的某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大于100%,则表明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小于100%,则表明经济效益不景气。同时,也可以利用上面公式计算出该地区往年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不同年分之间的纵向比较,可以分析出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势头,能为下一年的经济效益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另外,还可以利用公示计算出多个不同地区间同一时间段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通过横向比较,得出地区间在农业发展上的经济效益差距,有利于平衡发展的政策制定。结束语: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增强综合国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农业领域也在发展中不断地转型升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通过不断地完善评价指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农业发展对评价体系的需求。
参考文献:
我国是农业发展大国,但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成为影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强化信息技术的融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但农业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系统性,因此在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村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信息化涵盖的主要内容
1.1农业生产信息化
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土壤环境、气候环境、水文条件及各项生长指标相关数据为基础,在农业生产信息化背景下,农业技术人员与广大农户依赖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以上信息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与判断,为农业生产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以此为农作物生长与畜牧业养殖创造最佳条件。例如:农业技术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下,施撒化肥农药并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化肥农药的施撒用量,以此实现精准施肥,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1.2农业科教信息化
新时期背景下为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种植方法,相关技术部门要扩大对广大农户的宣传教育力度。传统工作模式下,相关推广人员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或座谈会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但这样的宣传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推广成效。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广大农户在互联网技术与终端技术的应用下便可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农业科教工作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实现,不仅极大地节约了农业科教成本,还扩大了科教工作的宣传力度与辐射范围。
1.3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作物种植前需要对土壤酸碱度及养分进行检测分析,保证区域范围内种植土壤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在具体检测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快速掌握土壤环境的各项信息。此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照、水分、氧气等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农业技术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为农业生产过程各环节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以此保证农作物质量与产量。
2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信息化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经济未来发展目标,对农业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与更新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能够进一步对农业结构进行升级与优化,以此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同时为日后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考。高效灵活的应用农业信息化能够掌握整个市场环境的信息内容,便于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持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项资源应用效率,有效协调各生产环节与步骤,将农业技术信息应用到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改进与提高,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方便政府掌握多样化的市场信息动态,并对农业产业经营者予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为促进农业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指导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验丰富,但在农业技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业生产经验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进行信息化整合能够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现代化指导,使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经验,改变自发性农业生产状态,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性、计划性与技术含量,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改变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产理念,让农业产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统一农业生产管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
2.2为先进的农业经济模式奠定基础性保障
近年来一些率先尝试应用农业信息化生产模式的农村地区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得以显著提升,可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信息化生产模式为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农业产业管理中实施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与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科学稳健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地区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生产体系,还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农业资源整合与分配,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现有的农业产业资源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在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3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
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力度与范围相对较小,尚未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诸多地区依旧处于小农种植农业生产状态,对农业信息技术推广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高度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为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未具备支撑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程度。我国在农产品销售流通领域及土壤环境气象检测领域对农业信息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有涉及,但受限于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有限及诸多客观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尚未实现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1]。
3.2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研究开发基础投入不足
造成信息技术难以大范围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另一因素就是农业生产研究领域在信息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有限。例如:在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部分,此项技术核心内容升级优化的周期通常在1~2年,西方国家在此方面投入了近40亿美元用于硬件技术升级创新,但我国在此方面投入力度十分有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受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投资需要以利益回报为标准进行衡量,但农业技术研发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虽然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但受限于农业领域信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影响了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发展[2]。
3.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的规范性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行农业信息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农业信息化生产的规范性依旧有待提升。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在农业信息化生产过程中未能规范应用农业机械,则无法大规模推进农业信息化生产进程,难以对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标准进行规范与统一。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依旧存在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不成熟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生产规范水平,有些农户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耕种,但受操作人员技术水平限制,其对信息设备的操作与了解不够全面,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成效,农户购买的农业信息系统在性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之一[3]。
3.4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存在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农村生活环境,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十分匮乏,特别是在互联网、计算机、物联网等高端技术方面,这些领域对技术要求较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技术从业人员难以满足这些领域的技术要求,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4]。
4优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有效对策
4.1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渠道
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难以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因此需将社会公共资源力量投入到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为此要打造农村地区社会公共资源对接平台,并以平台为载体对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及相关政策进行及时更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带动社会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参与到地区资源整合中,发挥出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5]。
4.2提高农业信息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解决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要改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重心,即主力量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为核心向农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指向,以产业为中心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农村地区要以农业信息化产业为载体,尝试探索不同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在资金技术、政策引导方面均向农业信息技术产业方向倾斜,将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并将农户的生产与生活纳入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中。政府部门要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奠定良好基础,吸纳更多的市场资源,以此更好地指导农村地区农业信息产业发展[6]。
4.3加大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监督力度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户在农业信息化应用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户尚未掌握复杂的农业信息化操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作也经常遇到问题,虽然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农业信息生产实践推广工作,但农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农业信息技术时,依旧存在操作不熟练、操作能力低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加快对农户应用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同时重视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监督工作,确保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效率,形成体系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机制[7]。
4.4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在进行农业信息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此确保农业经济管理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各地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对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内部培训,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培训制度,在培训过程中讲授计算机、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知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讲解,以此提高现有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同时农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扩大在第三方招聘平台、互联网招聘平台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此保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质量,为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8]。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也在逐渐发展。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力度不足和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有限的原因,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生产中使用规范性低的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延伸拓展农业信息化资源的途径,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实施方向,以及强化农业信息化生产推广工作监督力度的有效对策,提出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具体方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9,39(9):169-170.
[2]魏朝风.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方经贸,2015(6):42-43.
[3]李振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2.
[4]邵士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冶金管理,2020(3):195,197.
[5]杨玉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研究[J].乡村科技,2020(14):68-69.
[6]姬树庆,马凤菊.信息化发展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知识文库,2019(23).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08
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对国民经济状况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贵州农业发展在全国长期处于相对落后地位,主要与贵州省人多地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关。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贵州省“十二五”规划也指出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效益是否增加,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本研究对贵州省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农、林、牧、渔的发展优先序,找出农业发展的最优组合模式,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资料投入,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理论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应将传统农业改造成为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1];的经济效益观则强调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2],为研究经济效益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另外,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人”的假说就是“效用人”的假说,实际上就是经济效用最大化分析[3],也就是规模经济的帕累托最优。在实证研究方面则体现为数量化、模型化,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众多数学模型的应用,同时也更侧重于对微观市场经济主体和生产投入要素的具体分析和探讨。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问题[4-6];(2)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经济效益问题[7-9];(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10-13];(4)其他如农业科技与信息化与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问题[14];低碳农业发展可望取得良好的长远效益[15];农业结构优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6];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7];等。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产业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贵州省不同地区的农业产值和投入等生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区域间的农业经济效益差距,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探讨贵州农业产业结构的最优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
2 贵州省区域农业产值与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2.1 区域农业产值现状分析
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1992—2008年间的投入变化趋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六盘水市、安顺地区、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4个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投入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区域间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4个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之间的投入值存在较大差距,同一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的投入结构变化也出现明显的分层,说明不同区域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存在着一定的发展次序。例如,4个地区中农业投入值的次序为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说明毕节地区着重发展农业;林业投入值的次序则为黔西南州、安顺地区、六盘水市、毕节地区,说明毕节地区的林业发展较为缓慢,而黔西南州的林业优势较为突出。说明在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注重了地域内资源的特点和利用。
六盘水市、安顺地区、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的农、林、牧、渔业生产1992-2008年间的产出(增加值)变化趋势如图2。
从图2可以得出,除个别年份外,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地区4个地区的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基本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变化趋势。说明随着生产投入的不断增加,各地区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产值也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其中,安顺地区(2007年)和黔西南州(2004年)的林业增加值以及毕节地区(2007年)的渔业增加值则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4个地区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总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考虑市场价格和农业灾害等因素,仅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看,同一地区内的农业产值总体呈规模增长趋势,但大农业内部的二级产业则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2 区域农业产业绩效对比分析
以下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只考虑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情况(具体指资源在农、林、牧、渔四类产业中配置使用情况),且假设农业生产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性条件下,用农、林、牧、渔四类产业投入与其相应的增加值之比来考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计算,得出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1992—2008年间的农、林、牧、渔业产出效率值如表1。
根据表1将每个地区17个年份的产出效率值进行平均,得到地区农业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均值(表2)。
表2表明,毕节地区大农业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安顺第二,六盘水第三,黔西南州居末。
3 贵州省区域农业生产模式分析
为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均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对四个地区17年间的68个决策单元(DMU,每一单元包含若干个子样本)都用农、林、牧、渔业四类的投入与增加值的比重予以表示,通过对决策单元产出标杆值的计算,选取标杆值最高的几个决策单元对贵州省农业生产做典型模式分析(表3)。
由表3的产出标杆值可知,1992年安顺地区是4个地区17个年度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模式。其次是2001年、2003年和1996年的毕节地区。根据农、林、牧、渔的投入、产出比重与整体均值作比较,可以得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的特征。
(1)安顺地区(市)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从产业投入来看,农业投入比重非常低,而林业、牧业投入比重非常高;从产出来看,林业增加值比重非常高。1992年及2001年的投入产出的表现是其代表。六盘水市生产方式与安顺地区(市)较为类似。
(2)从2001年、2003年、1996年毕节地区的农业投入产出结构反映了该地区当期农业产业结构的如下特征:农业投入比重高,林业投入比重低,牧业产值比值较高。黔西南州生产方式与其较为类似。
(3)1992年的六盘水市的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征:除林业投入比重略高外,农、牧、渔业各产业投入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相对于产出标杆值高的典型生产模式来讲,如果有效决策单元的标杆值较低,则说明其生产方式较为特殊。
如表4所示,毕节地区1994年度的生产模式呈现如下特点:农业投入比重高,渔业几乎无投入,农业增加值相应较高。黔西南州2007年度的生产模式则有下特点:轻农业投入,重林业、牧业、渔业投入,相应地其渔业与牧业增值也较为突出,但该种模式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点或当年的市场需求状况(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有一定的关联。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也应注意这种现象。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对贵州省六盘水市、安顺地区(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4个地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投入与增加值及产出效率、相关决策单元的标杆值所引起的典型农业生产模式和特殊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市场价格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的投入和产出效率能够直观地反应出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2)在不考虑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满足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前提下,根据决策单元的标杆值高低可以得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借鉴意义农业生产模式,并可以通过这些模式来决定生产投入量的多少以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化;(3)从农业生产绩效状况出发,并结合典型性与特殊性农业生产模式分析,可以得出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即结合当地的地理状况和生产基础等因素,对农、林、牧、渔业各产业的发展潜力排序,通过选择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来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
本研究虽然对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区域对比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但是基本上都基于纯粹的技术有效性。而事实上,市场有效性也影响甚至左右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可以说,技术有效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而市场有效才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保证与导向。比如,2007年度的黔西南州农业生产绩效表现不俗,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年肉类市场的价格行情。因此,关于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农业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还需在考虑技术进步等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2-29.
[2] 邢玎.临渭区农业经济效益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4-5.
[3] 刘新生.种植业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滨州市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2-6.
[4] 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综合指数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5):42-44.
[5] 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88, 96.
[6]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 等.近20多年来广东省农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 227-15 229.
[7] 杨彦文,陈书珍.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岷县农业发展[J].甘肃农业,2009(9):77-78.
[8] 欧淑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0(9):7-8.
[9] 董艳敏.永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6):72-75.
[10] 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32-34.
[11] 潘雄锋,李名子.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我国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3):32-37.
[12] 刘忠涛.制度因素、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0(9):17-27.
[13] 王忠平,史常亮.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115-121.
[14] 孙丹,周芬,谢红莉.我国华东地区科技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53-35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这对于建国后实行长期的计划农业来说;对于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来说;对于和商品分离封闭式的农业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得需要一段历史过程。
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至关重大,我县沿江乡哈达彦村两户农民不同做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中一农民承包村里160亩低洼田,在粮食价格下降的状况下,及时转舵,改成养鱼池,利用靠江的自然条件用江水养鱼,每年中秋节前后上市,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相反另一村民,墨守常规,最后负债累累。事实说明,观念的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的效益前提,市场作用为调节支配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的“双刃”性作用,表现的十分突出,产销对路,得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正面的利刃,产销不对路,得不到市场认可和需求,是负面的利刃。
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化思想观念,必须扎扎实实的做好下述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改革单一的种植业观念,变单一的农业经济为多元商品经济。二是要用典型引路,促动农民积极走向市场。我县沿江满达乡结合本乡实际,树立十个种植业转化深加工的典型,用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不怕风险,敢于竞争的精神来教育农民,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三是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除了大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知识,办好农民学习专业知识培训班外,利用冬闲期间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培训班,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先导,农民走进市场的思想观念明确了,那么农民走进市场的行动也就自觉了。
二、要围绕市场调整结构
我县的农业经济主体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以麦豆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单一种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特色经济就是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所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具有市场紧缺、销售快、效益高的特点,由于受市场经济驱动的支配,我县的特色经济最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并且从无序往有序发展,逐步形成系列化生产。有的乡从本地无霜期短,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特点,加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加工的粉条又细又白,南销山东、北销俄罗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能力;有的乡利用靠黑龙江的优势,充分利用江边的沼泽沟泡养鱼,在市场销售上一直看好;有的乡利用靠山的优势条件,利用速生丰产林前期整地和冬季采伐的剩余物培育木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的乡利用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占领市场。全县特色经济基本上形成一乡一业,一处一品的产业局面。我县地域基本是处于山区,采集山野菜也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春秋两季数以千人在采集山产品,尤以蕨菜和蘑菇为主,并成为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越采越显著,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洽谈业务,从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向看,全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途径也越展越宽。由于县、乡、村各级领导注重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