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卫生原理

食品卫生原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食品卫生原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食品卫生原理

篇1

本次被调查人员属于铁路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客运、车站等站段(本文称一线单位)52人,占60.4%;生活服务、经营、培训单位(二线单位)34人,占39.6%。单位卫生管理中层干部科(副)长12人,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74人。86份问卷中有82人认为食品安全和铁路运输生产安全一样重要,占95.3%。

1.2食品安全培训相关调查

对食品安全培训的方式、内容等情况的意见。对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是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简单有效的办法。《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有明确规定进行相关培训,时间、频次却没有要求。国家食药局规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每年不少于40小时,但具体从业人员没有要求。原铁道部曾要求从业人员1年培训1次。在培训时间上,92%的管理人员认可每年1次,1年2次及以上或者2年1次等仅占到8%。在培训方式上,集中课堂式培训是主要形式,但效果一般。有74.4%的管理人员认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实际操作过程步骤的解析更为需要,另外对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验交流也比较认可。培训内容上除了相关法律法规外,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技术规范、要求以及铁路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特点要求也是想要学习的内容。在培训人员选项中站段主管领导、专(兼)职管理人员、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以及普通从业人员都被认为需要培训,也反映出站段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培训内容、要求可能上传下达不到位,存在不能有效反馈至主管领导和传达普及至食品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情况。

1.3站段食品安全管理状况调查

调查表中有本单位职工总数,食品单位总数,供水单位总数,公共场所单位总数及以上单位卫生相关许可证照是否齐全几项内容。收回的86份问卷中,这几项内容填报完全的12份,均为具体的食品经营单位,表明站段卫生管理人员对本站段卫生相关工作可能存在本底不详实、卫生管理覆盖不全面情况。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配备调查,30余个站段均配备1~2人,但只有2个站段的2个卫生管理人员为专职。站段单位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食品安全管理专(兼)职人员少,人员不稳定和资金投入不足。就单位食堂和伙食团而言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餐厨从业人员难雇佣,因为薪酬少,耗时费力,检查要求多,从业人员时常出现随时停工不干现象。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欠缺,操作过程不规范也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许可证不全原因,以经营单位自身软硬件条件不达标为主,也存在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少及认为许可证手续繁琐,难办理情况。

1.4对监督机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认知

铁路监督机构负责铁路运营站段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安全监督工作。近几年,随着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铁路体制改革,铁路监督机构担负着相当于几个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对于监督机构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的意见,46.5%的人认为保持目前监督工作力度,33.7%认为应加大执法处罚力度,来促进食品安全工作,以一线站段为主。7.0%的人认为应减小,以生活服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一、二线单位对监督机构是否应加大执法处罚力度意见有明显分歧(χ2=9.10,P<0.005)。对于加大处罚力度能否有效促进经营单位食品安全工作,一、二线单位有显著不同(χ2=13.30,P<0.005)。73.5%的二线单位卫生管理人员认为通过本单位自身管理能促进食品安全工作,明显高于一线单位(χ2=12.45,P<0.005)。新的《食品安全法》处罚起始额度2000元,较《食品卫生法》大大提高。法律规范处罚的依据之一就是处罚足以制止违法行为,适当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有利于制止违法行为。但铁路站段食堂、伙食团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业人员在实际餐饮操作中出现疏忽或因硬件条件简陋而不符合《食品安全法》情况时有发生,如此执法处罚可能不被接受。另外食品安全监督文书上任何一条意见都有可能作为伙食团所属的工班、车间、乃至站段的考核处罚依据,所以基层食品经营单位对监督机构的工作可能有抵触情绪。对于监督频次,认为维持目前现况选项最多,这点上一、二线单位没有明显差异。最后82.6%的人认为监督机构以指导、服务、培训为主更能有效促进食品安全工作,这一点上一、二线单位认识基本相同。

2建议

2.1铁路站段应配置专职卫生管理人员,强化卫生管理工作

在铁路一线单位以生产运输为主要任务的大背景下,食品安全工作仍需加强。这些站段职工人数往往数千上万,但卫生管理人员只配备1~2人,且大多数都是兼职。卫生工作覆盖面大,专业性较强,站段卫生管理人员应设专职,人员相对固定,切实担负各站段卫生管理工作。各站段应对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等相关专业卫生工作进行整合,加强专(兼)职人员配备,资金投入适当增加等。便于管理人员有效监管考核。

2.2强化卫生知识培训,探索适合铁路卫生工作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卫生知识培训是提高管理人员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的简单有效办法。食品安全培训应从站段主管领导做起,到各级主管人员及具体从业者。培训内容除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可进行实地观摩和实际操作的解析及优秀单位的经验介绍交流,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断改进,提高培训效果。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是食品生产经营实施的执行者,应是培训的主体。从业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单位,每年统一定期进行培训。对于各站段沿线伙食团,从业人员只有1~2人,又难于集中培训,应在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检查时现场指导、培训,包括伙食团所属的工区、车间相关负责人。并要求基层部门负责人强化日常卫生监管。

篇2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的试生产、正式生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以下简称卫生部)审批。

卫生部聘请食品卫生、营养、毒理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的审评。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的审评结果,作为卫生部对新资源食品试生产、生产审批的依据。

第四条新资源食品在获准正式生产前,必须经过试生产阶段。

申请试生产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有关资料及样品。经受理申请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审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初步审查和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的审评通过后,报卫生部审批。批准后,发给"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试字()第号"。

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期为两年。试生产期满后,试生产审查批件自行作废。

第五条申请转为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单位,应在试生产期满前六个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后,报卫生部审批。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准字()第号"。

第六条使用获卫生部批准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卫生部备案。

第七条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在广告宣传和包装上必须在显著的位置上标明"新资源食品"字样及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

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期内,产品只限在卫生部指定的范围内销售。

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期内,不得进行技术转让。

第八条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和生产时,不得改变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

第九条对新资源食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宣传或暗示疗效。

第十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经常性卫生监督。

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及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警告并限期改进、责令停业改进,情节严重的卫生部可撤销其批准文号。

第十一条未获得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和试生产期满未获得新资源食品审查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以及被撤销其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不得生产经营。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1987年由卫生部颁布的《食品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新资源食品审批工作程序

第一条新资源食品初审工作程序:

(一)申请生产新资源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卫生审查申请,填写《新资源食品审查申请表》并报送下列申报资料及样品。

申报资料包括:

1.食品新资源名称及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

2.新资源食品名称、配方及生产工艺;

3.产品成分(包括营养物质、有生物效应物质及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分析报告;

4.食品新资源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或有关文献资料(外文资料应提交原文及中文译文);

5.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应提供有关该食品食用历史的证明资料;

6.该产品的质量标准;

7.产品标签及说明书样稿(正式打印件);

(二)受理申请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审查,并对连续试制的3批样品进行食品卫生质量检验,在申报者报送最后1批样品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卫生厅(局)提交检验报告和技术审查意见书。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结合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审查意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初步审查通过的,将申请表及申报资料(一式15份)送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初步审查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二条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审批程序:

(一)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在收到申报资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对资料进行全面复核,申报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在此期间通知申报者补报资料或安排复审试验;资料符合要求的,发收审通知。

(二)新资源食品审评会分别于每年5月和10月下旬召开,在审评会前10天通过复核审查的新资源食品,方可列入审评会审评。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应在审评会前40天将参加审评的新资源食品复核资料送达审评委员。

(三)审评会后,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向卫生部提交审评报告,卫生部根据审评意见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审批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三条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转为正式生产的审批程序:

(一)拟将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转为正式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须提前6个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卫生厅(局)在接到申请后4个月内,委托省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该产品进行市场抽样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提出审查意见报卫生部。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4-02

针对现今资助情况,我们学院提出了家庭经济困难生“助困”“扶志”“强能”的教育管理特色之路。希望达到从资金式资助转变到能力型资助,最终达到自我解困的目的。我们也在工作的初步形成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了“经济资助+精神资助+能力培养”、“他助-自助-助人”、“无偿资助-有偿资助”等资助理念。希望通过我们的试行,能收到成效,并推广到全校乃至全国高校,帮助所有的困难生。

一、研究背景

家庭经济困难生是大学生里面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和帮扶,早在07年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一新的资助政策覆盖面广、资助力度大,帮困奖优并举,惠及全国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资助模式建立在政府单一的经济投入的基础上,未能实现“输血型”转变到“造血型”的资助。我们发现受助生存在一些问题仅仅依靠物质资助是无法解决的:学生自助意识薄弱,依赖国家、社会的资助,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自己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补助做不正当获得困难生的认证。

二、改进方案及具体实施

为了解决以上现实问题,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探索新的资助体系和方式,提出了“志远计划”,建立“经济资助+精神资助+能力培养”的资助模式,助困、扶志、强能三管齐下,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方位资助体系。具体的做法如:

1.在“助困”方面,把经济资助形式多样化,在“奖、贷、勤、减、免”的基础上,设立“心意”补助金,让助困工作更人性化,用于帮助因临时出现家庭变故等突发事件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

2.在“扶志”方面,把精神资助放入工作范围,进行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依托理学院勤工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主要有“十六小时服务社会”、“里仁讲堂”励志论坛和“四星评比”。

“十六小时服务社会”要求每位困难生每个学年必须最少完成十六个小时的义务服务社会时间。这项活动旨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感恩,迄今已经坚持了五年。

“里仁讲堂”是邀请同学身边的自强人物、学科竞赛获奖者、创新创业获奖者等在各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物来做访谈,让同学们在他们的事迹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学会励志自强。

“四星评比”,通过困难生自己申请,学院进行考核评比的方式,选出在学习、工作、科研中成绩突出的困难生,对他们进行表彰,邀请他们对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做一些交流,以鼓励广大困难生励志自强。

3.在“强能”方面,把能力锻炼列入工作重点,设立各类立项资助项目。目的是让困难生们进行自我提高和完善,让他们能够具备更好的能力,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开展的活动有“志远杯”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资助和考级考证资助两种。

“志远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资助项目申报是专门针对困难生的一个立项资助计划,立项内容涉及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和实践活动三大方面,先由困难生自己提交申请,学院组织进行立项答辩,评委们通过选手的项目文本和答辩表现确定是否立项,并划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通过立项资助的方式,不仅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在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生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大家共同进步。

考级考证资助则是鼓励广大困难生积极去考取对提升自己能力有用的各类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增添更多的筹码。在这学期开始试行,在后续的工作中,调查其实行作用与反馈。

从理学院开始实施,通过对新的“助困、扶志、强能”型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实施试验,探索出真正能全面帮助困难生成才、健康发展的管理体系,让困难生形成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获得逐步实现自我解困的能力。

三、活动反馈及成效

学校的勤工组织很多,在勤工助学这方面理学院勤工组织做得尤其突出,在“助困”的基础之上,更是做到了“扶志”和“强能”。有义务家教、体验楼管、车库整理等十六小时服务社会活动还提供了各种有偿的岗位,将“扶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为其他勤工组织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也创建了“志远”计划,这是一个创新型的计划活动,以困难生的“强能”为目的创建的“志远杯”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资助,希望困难生通过这个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帮助得到应有的资助,这个活动已经举办过两届了。2011年举办了第一届困难生立项,通过答辩,共有二十三支队伍获得重点立项和一般立项支持,很好地锻炼了困难生们的综合能力。今年举行的第二届中,有更多的困难生们加入了进来,申请的项目也更加的有质量。两届所有参与的困难生数量有104人,占所有困难生的57.8%!说明对于立项,困难生的参与度很高。在调查中,82.3%的困难生表明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资助,反映了困难生的自尊心和自强之心,也证明了“志远杯”立项对于困难生的帮助是现实的。在实施后,优秀的项目推荐到院级,甚至校级的挑战杯中,为学校科研发展尽一份力,也给了困难生更多的证明自己,培养科研创业能力的机会。在开展“志远杯”困难生立项之后,理学院困难生参与院级校级的挑战杯等立项的热情增高了,参与度提高了,并获得不错的成绩。我们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让困难生更好地获得能力式资助。,效果相当的显著。相比之下,我们的活动在“助困”的基础上更达到了“扶志”和“强能”,成绩效果都更加优异和突出,也对困难生的帮助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标准。

我们通过问卷和贫困生交流会的调查和收集建议,得出了明显的成果和反响。我们就2009-2010学年和2010-2011学年两次的调查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总体反映的情况如下:

1.经济情况:因为调查的群体是家庭经济困难生,生活费普遍较低,学生要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主要依靠学校政府等各类资助。在资助下基本可以保证正常生活学习,两份调查的差距不大。

2.学习情况:困难生在学习方面都是比较有分寸和自我意识,超过一半的同学学习刻苦。对比两个学年的情况,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方面,2010-2011学年的比例要略高于2009-2010学年。

篇4

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强调从农田到餐桌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并且在全程监管的基础上实行食品溯源制度。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采用相关系统进行食品溯源,特别是英国、日本、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内食品溯源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现有食品溯源系统开发目标和原则不同,溯源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一致、系统软件不兼容,造成溯源信息不能资源共享和交换。具体问题有:一是我国目前食品质量溯源系统多是以单个企业为基础开发的内部溯源系统,只满足本企业溯源的需求,但一般不实现溯源信息共享。二是现有系统溯源信息内容不一致,有简有繁。三是溯源链条较短,没有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溯源信息的传递。四是食品质量溯源终端的匮乏及服务模式的不可行性,阻碍系统的普及和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及移动终端技术的成熟,可以帮助消费者快速、准确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信息,为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规范食品质量追溯的管理标识规则,通过管理标识(如二维码、RFID)可确定产品的身份、历史和来源,增强依据生产和销售链追踪产品的能力,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功的要素之一。

2.食品质量安全防伪溯源管理系统

该系统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二维码、RFID、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一个食品质量追溯产业链管理和服务的接口,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为食品安全、消费安全和诚信社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实现信息融合、查询、监控,使最终消费者能简易快捷地辨别消费产品的唯一关键信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品信息交割,在食品行业实施食品源头追踪及供应链中提供完全透明度的服务能力。

3.食品溯源系统功能分析

政府部门:对生产厂家、产品流向准确监督把握,在产品出现问题时,能快速控制相应同类产品的流向,做出应对措施。

生产厂家:对供应商、原料、生产厂家、负责人、产品的形成到最后产品流向准确把握,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定位到产品的每个环节,及时控制产品的流向。企业可进一步对商品出库、入库、物流等环节通过快速阅读管理实现严格监控,使业务网点具备商品核查功能。

经销商:对商品销售全流程实现全面、有效、安全管理和监控,汇集商品仓储、物流、销售等有效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统计数据。

消费者:商品使用两套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及食品防伪二维码,食品溯源二维码可多次扫描,扫描后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溯源信息;食品防伪二维码在商品购买后使用,连接WEB平台返回食品真伪,扫描一次后失效。

4.食品溯源系统架构

系统包括数据中心、防伪信息标识、防伪系统引擎软件、交割软件和移动终端,一是二维码、RFID技术生成具有唯一标准特性的认证标签;二是认证软件客户端在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使用;三是建立互联网云计算平台,实现认证和交割。采用分布存储和分发检索技术构建食品行业数据库;商品标识采用二维码、RFID芯片技术,普通类商品采用二维码,特殊商品和重要商品采用RFID芯片;图形识别和芯片识别技术对商品真伪、原材料、生产制造、流通、销售、商品基本功用等信息进行云计算识别和解析,使低成本高效率的移动终端和完备的信息共享交换软件技术支撑数据库无缝结合,严密的数据认证和访问控制设计机制,实现对真伪信息验证的初次和非初次甄别,给予反馈信息,保证对商品真品的保护,为不同涉及食品质量安全应用对象提供服务。

本系统由构建中心数据库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与加工管理系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食品安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等组成,通过产品标识(二维码、RFID)技术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建立信息链接,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标识,包括运输、包装、分装、销售等流转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实现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在面向普通消费者用户的智能手机客户端方面,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使用近场通讯(NFC),直接读取RFID芯片的信息,通过和基于云计算的高性能并行查询系统,从而得知该件商品的关键信息,达到食品追溯与召回。如下图所示。

5.关键技术

(1)二维码防伪技术

研发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解决二维码防伪,利用数字图像分数阶微分滤波器的非线性纹理增强特性以及其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的分数阶各向异性扩散特性,实现分数阶微积分纹理处理技术。

(2)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技术

研发“一件多码”、“一码多用”核心技术,针对用户在购买前和购买后的不同防伪需求,构建可以多次扫描的售前防伪码;针对用户的售后防伪需求,构建一次扫描即作废的售后防伪码,并在商品的防伪码上,内嵌了渠道控制信息,作为溯源使用。

(3)标签转换技术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信息转换,为保持信息连续性,研发基于溯源树的标签(二维码、RFID)转换技术,在溯源树的支持下,从上游至下游的食品跟踪可以表示为对整个溯源树的遍历,而从下游至上游的食品追溯可以表示为从该产品信息所在子节点到根节点的路径,解决食品周转环节信息采集更新的问题。

(4)数据同步技术

研发基于socket通信技术数据同步方法,通过socket数据表现形式为字节流信息,按照约定的数据单元格式进行数据的封装和解释,各模块按照时间确定同步更新的数据以及针对该数据的操作,在各阶段采集的信息数据上传到溯源中心数据库实现同步处理,以便消费者最后的溯源查询。

(5)基于云计算溯源技术

篇5

一、适用对象。 为机关、事业单位非在编的临时聘用人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和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临时聘用人员指地、县机关事业单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因单位人员紧缺或承担阶段性工作任务,以合同形式聘用从事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性、辅助管理、工勤等工作的人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指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教育卫生见习生、计生协管员、新农保协理员、纯农牧户和城镇困难家庭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指由各级政府投资开发,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岗位人员。

二、聘用岗位和条件。

1、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三类:一是专业技术类是指被聘用于专业性、技术性工作岗位的人员;二是辅助管理类是指聘用于辅、事务性工作岗位的人员;三是工勤类是指聘用于后勤服务工作岗位的人员。

2、编外聘用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一是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品性端正;二是具有海东户籍或属海东生源;三是应聘从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专业对口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四是应聘从事辅助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五是应聘从事工勤岗位工作的人员,须具有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六是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特殊专业技术和技能岗位的年龄可适当放宽;七是身体健康,能胜任所聘岗位工作;八是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聘用条件按省上相应的政策规定执行。

三、聘用原则和程序。

1、原则。编外聘用人员实行总量控制,应在核定的数额内由地、县分别通过公开考试招聘,其中地、县临聘人数原则上不能超过总编制数的10%(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安置人员除外)。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面向区(县)内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的使用实行限额管理,坚持谁聘用、谁负责,谁聘用、谁出资的原则。涉密、财务等关键性岗位不得聘用编外人员。凡有下列情况的,用人单位可向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提出编外临时聘用人员的书面申请:一是本部门、本单位编制偏少,编内人员难以完成现有工作任务;二是因职能增加,暂时未能调整编制,急需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三是专业技术岗位现有人员满足不了工作要求,需引进特殊人才的(亦可按《海东地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试行办法》办理);四是有特殊任务,需增加工作人员。

2、程序。一是凡在限额内确需使用编外聘用人员的,以地直、县为单位,在本单位(县)规定限额内,将拟聘人员数、资格条件、岗位要求等,报经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局审核、地区编办核准并报行署批准后,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通过公开考试择优聘用。二是招聘编外临时聘用人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根据各用人单位设置的工作人员岗位、条件等基本情况,通过制定和报批招聘方案、招聘信息、报名和资格审查、组织笔试、体检和考核、确定拟聘人员、公示等程序进行;招聘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按省上相关招聘原则和条件进行;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按《关于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通知》(青人社厅发[20xx]18号)执行。三是招聘的编外临时聘用人员,试用期2个月,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由用人单位与招聘的工作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按照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备案。

四、管理和待遇。

1、管理。一是编外聘用人员劳动合同原则上一年一签,特殊专业技术人员因工作需要,也可两年一签或三年一签。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必须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聘人员,并在终止和解除聘用合同后7日内向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备案。如需续聘,按相关规定程序签订续聘合同,办理续聘手续。编外人员在合同期内的日常管理由各用人单位负责。编外人员应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二是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编制、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对全区编外用人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地、县人力资源社会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过程中人事和社会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地、县编制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过程中用人数量的核准和监督工作;地、县财政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过程中经费支出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地、县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本级、本地区编外用人工作的综合监督工作。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对编外聘用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编外聘用人员的考核管理应与在编正式职工一视同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编外聘用人员进行年度考核。重点考核德、能、勤、绩,考核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次,由单位主管领导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并经主要领导审核同意后,填报年度考核登记表报送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审核备案,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及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按省上相应管理办法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备案。四是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在事业单位公开招考工作人员时,应拿出不少于20%的职位,专门用于招聘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五是海东地区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时,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教育卫生见习生,经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认定后,按省上有关规定在笔试总成绩中加5分,对按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考核连续3年获得的,在此基础上再加2分。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中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县以下基层事业单位的另加2分。五是编外聘用人员的评优奖惩原则上与在编正式职工同样对待。

凡编外人员中工作表现的,由聘用单位给予必要奖励,如有违法、违纪以及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由用人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按相关规定解除合同或服务协议,并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六是每年由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牵头,编制、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定期对编外聘用人员工作情况及聘用单位聘用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凡不按规定违规进人、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拖欠工资待遇等损害临聘人员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将按有关法律及政策严肃查处。因管理不到位或政策不落实而导致编外聘用人员群体性上访或出现违法行为的,按有关规定追究地、县政府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2、工资和社会保险。一是工资待遇。编外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其工资待遇根据所聘岗位、职责任务确定。编外聘用人员的初聘工资标准不低于省上制定的海东地区工资标准。工资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和用人单位自筹解决。

其中: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人员、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工资标准按省上相关规定执行。编外聘用人员与正式职工同样实行通讯费、交通费和烤火费补助制度,其补助标准不能低于一般办事员标准。编外聘用人员与用人单位在编人员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二是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编外聘用人员在聘期内的工资实行按年增长机制,其增长幅度原则上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社会保险。编外聘用人员在聘期内按规定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并按规定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费用按规定分别由聘用单位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四是编外聘用人员与在编人员执行同等的职称评审和技能等级考评等人事政策,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编外聘用人员的培养及职业发展。

篇6

[摘要] 加强社区医院药品保障,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基础保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文章研究了社区医院病人基本特点,分析了社区医院药品内容的特征,提出了社区药品保障体系建设。

[

关键词 ] 社区医院;药品;保障

[中图分类号] R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70-02

社区医院药品保障的涵义是指对某一区域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药品的保障体系,使不同患者得到及时药品保证,尤其对于偏远地区药品保障显得更为重要,防止因病缺药,而造成小病转大病,乃至流行病的慢延扩大。本文叙述的社区医院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创办的,不包括私人办的医院或服务点。本人在扬州市双桥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二十多年,一直从事药品工作,现就多年工作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对社区药品保障观点看法。

1 社区医院病人基本特点

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同级别医院承担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患者医疗保障特点,而社区医院是这个体系中最下端,也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基础保障,它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它不仅数量多,覆盖面广,而且更加贴近普通百姓,同时它也能减轻缓解较大型医院巨大压力,分散病源,起到重要调节功能,患者可根据自己病情,选择不同类型医院就医,根据多年长期观察分析,选择到社区医院大概包括以下几中类型的患者。

1.1 普通常见病患者

社区医院往往处于社区中,居民得了普通常见病往往选择就近社区医院,看病方便,手续简便。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医院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社区医院硬件设施条件。如扬州市双桥卫生服务中心,邗江区政府已多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医院住院条件,现医院建筑面积5224.8 m2,病床位50个,设B超、X光、牙科设备等仪器;医护人员共47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26人,全科医生15人,社区护士13人,副高专家3人,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一级医疗机构。该社区医院下辖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总户籍人口61391人,其中育龄妇女18843人,0~7岁儿童3864人,65岁以上6449人,残疾人489人,精神病患者130人。而社区普通常见病患者:主要有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消化道溃疡疾病,如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等;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还有普外伤,烧(烫)伤过度反应等等。

1.2 慢性病患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营养过剩,同时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每个人生存心理压力加大,另外加上各种工业、生活的污染等,使许多人得了各种不同的慢性病,有的难以彻底根治,需要长期用药调理,如循环性系统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等。这类病人在确诊后,一般选择条件较好的社会医院。扬州市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接待许多慢性病患者和一些不治之症患者长期住院,是扬州市较早开展规范化康复医疗的社区医院。我国许多社区医院环境清静,看病方便,更重要的是收费较低,所有药品零差价销售。而大医院人满为患,收费相对较高,床位紧张,难以入院。

1.3 突发性疾病患者

当人们遇到突发性事件,生命危在旦夕,每一秒钟对病人都是十分宝贵的。往往这类病选择靠近社区医院抢救,等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转院治疗。扬州长市双桥卫生中心每年接待这样病人达上百人,拯救许多生命,如醉酒不省人事,撞伤昏迷、突发脑溢血,心脏病突发等等。一般较大社区医院夜晚设有急诊室,24 h运行,为突发性危险病开辟抢救绿色通道。近几年,国家卫生部在社区医院开设全科医生考试和挂牌上岗,就是为了解决社区医院医生少,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治疗不同疾病的能力。

2 社区医院药品内容的特征

社区医院区药品的内容是由社会医院的性质、任务、服务对象以及临床需求所决定的。社区医院是为本区域居住人口服务的,由于它的规模小,医疗设施有限,它只为普通病患者提供一般性的,而不是特殊重病患者或疑难杂症患者提供专深的服务。扬州市双桥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医院中是比较大的,许多专科医疗设备缺乏,如:胃镜、CT、核磁共振等。在医生的职称上,正主任医生一个没有,仅几名副主任医生,与大型医院无论设备、设施及专家人才是不能相比的,因而社区药品内容主要反映以下特征。

2.1 药品的保障性

社区医院的药品主要是满足普通常见病和慢性病、突发性疾病的需求,它体现了普通常见病基本药品保障,为了保证社区群众患了普通常见病药品的需求,而不是满足大病或是疑难杂症患者的药品特殊需求。社区医院基本性药品主要有:普通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药品,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药品,血液、呼吸、消化系统药品,内分泌系统药品,抢救药品,部分组胺、麻、精药品及计划生育药品,共计370种,2010年国家卫生部开始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

2.2 药品的公益性

社区医院是面向广大普通群众,政府创办目的主要解决普通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所有大小病患者集中到当地大型公益性医院根本无法解决。社区医院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补贴和自筹资金,这就体现社区医院既要反映公益性,同时又要成本核算,维持社区医院正常运行与发展。目前,我国普通工薪阶层收入不高,困难的家庭普遍存在,因病治穷的家庭随处可见,近几年,政府要求社区医院各项检查费用明码标价,在药物上采取零差价,即进多少价,收病人多少价,减轻社区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因此,社区药品的公益性是区别民办医院的重要特征,让社区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是国家卫生医疗改革的重要目标,社区药品的公益性是为老百性的普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价廉物美、疗效好的药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健康上后顾无忧。

2.3 药品的特殊性

社区药品内容的特殊性是指由特定社区的地域所造成的流行病,如地域环境所至的气候、水源、空气以及遗传等因素,对当地人所产生的多发病、常见病。而作为当地社区医院必须针对地方性流行病备足所需药品,以防供不应求,危害百性身体健康。另外,突出事件造成人员伤害,如撞伤、斗殴、酒驾事故,突发疾病等,社区医院备用一些抢救药品,对这类病人及时抢救治疗,有备无患。

3 社区药品保障体系建设

如何做好社区医院药品保障,既要反映社区医院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事关社区百姓的卫生健康安全,普通常见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用小钱买得到买得起药,生病无后顾之忧,创建和谐平安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医院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形成科学、规范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1 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

建立社区家庭健康档案是做好社区药品保障基础性工作,通过对每户家庭健康状况详细登记调查,并将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整理加工,全面掌握该社区整体健康水平,同时更重要是对慢性病、流行病的患者分布、种类、数量有了精确了解,这为社区药品保障提供了可靠依据。2012年以来,扬州市双桥社区中心对周边各个小区居民进行逐户上门登记,有7个社区卫生团队,为街道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咨约服务,承担辖区内居民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和康复等六位一体工作,建立了“慢病”档案,进行“慢病”的规范化管理,每年为65岁以上人员免费体检,设专门的中医诊疗区,为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中医药服务,这些对于药品保障以及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3.2 制定每年药品采购方案

确定社区医院每年各类药品种类、比例、数量及生产厂家,主要依据社区家庭健康档案、参照前年临床用药品状况,以及库存结余方案制定主要满足社区百姓的常见病,流行病、慢性病以及突发病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定期选购,保证常用药品不断线,抢救药不断档,但不能涨库,防止药品过期后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扬州双桥社区卫生中心根据国家药品基本目录共采购药品370种,其中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药品占主要部分,还有部分抗感染药品、抢救药品及少部分辅药品等,所有药品都能及时满足需要。

3.3 成立社区医院药品管理小组

建立组织,全面掌控药品保障各个环节,防范药品保障过程产生的风险,其成员由分管院长、各科主任、药剂师等组成,它的主要职能是检查监督药品采购方案、进货渠道、价格生产厂家信誉等,确保每种药品的质量,堵塞人情药、劣质药以及高档回扣药流入社区医院,真正体现社区医院的公益性,一切为了患者,处处为患者所想,让每个患者用药安全放心。扬州双桥卫生服各中心药品小组成立以来,定期召开本院药品采购专题会议,对所有进院药品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多年来,本院未发生任何药品不良事故,确保安全用药,受到社区百姓信赖和好评。

3.4 建立严格完善的药品管理机制

为了全面掌握药库各类药品结构状况以及每种药品动态,安全使用药品,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每一种药品的进出安全。

①进库检验制度,对每一种新药入库,必须输入计算机管理,详细记录药名、入库时间、生产日期、批号、价格、分类、功用等,便于计算机检索,掌握它的使用数量情况,对过期药品及时下架,杜绝不安全隐患。②专库保管,根据不同药品特性,做到分类保管收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特殊药品,专人专柜保管,做好详细签收记录,责任到人,安全到位。③安全使用药品,对医生开的处方,要做到病历、处方、实物、药名、数量一致,医生、药师共同签字。对于过敏性药,一定做过抗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使用,确保万无一失。④关注药品研究动向,对于淘汰药品及时向医院通报停止停用,同时积极关注药品研究成果,向医生、病人推荐有疗效价格低的新药。

[

参考文献]

[1] 胡佳乐,徐志明,罗志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保障体系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8):722,742.

[2] 南英兰,郭红卫.对实现药房药品管理科学化的探究和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6):272-273.

[3] 宋彩琴.浅谈基层医院药品管理工作[J].内蒙古中医药,2012(19):63-64.

[4] 汤韧,刘祖雄.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药品保障探讨[J]. 医药导报,2009(4):408-410.

篇7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1],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新的仪器设备、先进手段的应用,尤其是细胞生物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及交融,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商洛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该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如下。

一、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追溯商洛学院的办学历史,它经历了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在专科教学阶段,商洛学院创办的生物类专业先后有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细胞生物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共设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被动地认知信息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潜在能力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知识的创造性。这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中统一了大纲,确定了标准,规范了教学制度,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商洛学院,2011年起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随着商洛学院学科发展、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冲击,原先知识体系、师生互动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兴趣要求。伴随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也出现了调整,教学重点从过去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转变和对新时期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致使“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商洛学院生物类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1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特别是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更新更加迫在眉睫了。

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3]。而商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的是面向地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商洛学院自升本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保障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基础之一[4],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著名科学家E.B.Wilson在1925年就曾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5],因此,建立好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的学科基础,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从细胞系统化、动态化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只知道听、记、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呈现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不能紧跟时展等问题。同时,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地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解决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有必要建立“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了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从知识的传承向能力的培养的转变[6]。“细胞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在近七年的教学中,课程组成员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合作研讨教学环节,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并将其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论题,如线粒体与阿尔兹海默症、p53与衰老的关系、细胞膜与癌症等,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改革分别以商洛学院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五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教学过程分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由教师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而针对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进行小班讨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其他高校生物类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融入教学实践,才能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近年来,课程组成员能结合地域资源特点,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将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动态融入教学。同时,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与该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每年平均占该专业的26.7%,整体上反映了学生良好地掌握了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考研情况来看,以该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学生平均每年占考研上线率的46.7%。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商洛学院响应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这一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依托商洛学院生物学优势学科和GAP科研工程中心,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特点,积极申报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利用“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技术开展了五大商药、秦岭野生兰花、秦岭高山杜鹃等研究,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同时,这也是商洛学院面临转型发展,根植地方行动的重要举措。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2014年,商洛学院成立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促进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我们对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7]。课程实验内容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并实施。如:学习完细胞融合知识后,完成鸡血细胞计数与PEG诱导的细胞融合实验项目,使学生明确细胞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学习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后,进行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明确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学习完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知识后,让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论文。

教学方法上采用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和导师模式等多种方式。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使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陆续上网。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严把毕业论文关,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

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近年来,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细胞生物学”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属于生命学科领域的课程,授课内容和知识点存在客观、微观和抽象等特点,因此,国外许多教学机构很早就开展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需要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8]。该技术以其大信息量、文字、图像、声音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包含许多细胞和亚细胞精细结构,功能原理复杂、抽象难懂,尤其缺乏动态的机理解释,这使得原本客观实际的文字介绍,在初学者眼中变得抽象而枯燥,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片包括其中,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专题视频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细胞的微观构造产生直观的认识,如细胞内部结构视频、细胞功能动画、细胞重要生命活动相关图片、视频等。“细胞生物学”课程组通过近年来教学实践的积累,已完成全套“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及收集到相关章节的视频及动画,使“细胞生物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动态、由微观变宏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教学效果。

“细胞生物学”网络课件就是用于辅助学习的网络资源。近年来,课程团队致力于相应课件、电子教案、习题集和专题视频的收集、制作与更新,补充完善和充实了课程网络资源。为了使初学者能尽快熟悉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把握学习重点,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网络平台还专设了研究性教学单元模块,包括研究性教学题目来源、近年来小班课组织形式、学生汇报ppt、自主学习报告等内容,便于师生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历年来生物技术专业部分学生的考研复习需求,网络平台还增设了考研专题模块,涉及相关学校的考研信息、电子图书、历年考研真题等资料,反响良好。为了便于自学和师生交流,不断提高课程网站建设质量,拓宽服务面,网站系统开通了信箱答疑和在线沟通平台。

篇8

一、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的定位

1.“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学员具备胜任部队岗位能力为目标

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要全力贯彻为学员服务、为部队服务的方针。“以服务为宗旨”既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办学导向,也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办学目标。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就是要建立一套高质、高效的课程服务体系,体系的核心就是服务。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要由学员、部队和社会来检验。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卫生护理士官院校教育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职业指向性,因此在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要全力寻求教育与部队建设的结合点。所有的教育要素要指向部队需要、指向部队服务岗位,培养学员具备部队岗位胜任力,同时兼备对所有职业具有普适性的核心能力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内容开发与建设的核心。

2.“能力本位”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基础

综合能力观,即岗位操作技能与普适性能力并重的新的能力观,这种复合型的职业能力是当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典型要求。培养学员具备综合能力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能力本位下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开发与选择的依据。

二、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卫生护理士官院校建设的重要环节,有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是评定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卫生护理士官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形成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要为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的环境,保护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对参加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应严格要求,给他们压担子。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参加科研或生产实践,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让他们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作用,形成稳定的教学梯队。

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要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既要有本专业、本课程的特色又要有普遍适应性。此外,护理士官教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中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要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坚持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实践性训练,既反对忽视基本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和人才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又要防止把能力的培养误认为就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3.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要注重技术教育,又要注重人文教育;既重视专业教育,又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护理士官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护理士官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4.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是教学改革成果的固化。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要求,积极引入本课程领域中的最新科技成果。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员自主学习,启发学员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课程的特色。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卫生士官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卫生士官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尽可能地创造生产实践环境,让学员作为实践的主体,教师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考试)、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实训等,并提倡和鼓励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开展教学。

三、卫生护理士官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卫生护理士官院校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在政策导向、课程评价、技术保证等方面建立起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使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上畅通,措施上得力,技术上有保障。要建立评价标准,规范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体现出课程的特色。

1.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进精品课的建设。

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确保出精品的有力措施。精品课的建设要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精品课的建设融入教师的日常授课中。此外,精品课的建设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的建设是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很难获得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是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精品”含金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技工院校 顶岗实习 稳定性 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技工院校学生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贯彻落实顶岗实习制度,根据生源层次及学制不同,施行初中起点生源“4+1”及高中起点生源“2+1”教育模式,即初起及高起生源分别在学制的最后一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实习12个月。

以笔者所在学校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为例,学校分别与深圳市多家星级酒店、大型国企、连锁餐饮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然而在对实习生的跟踪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实习生稳定性较差,流失率较高,因此造成实习过程管理困难,从而影响了实习效果。

一、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顶岗实习现状

笔者以营养与食品工艺专业2010级初起五年制,以及2012级高起三年制共5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做好顶岗实习工作,学校在学生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通过企业宣讲、企业面试、双向选择等方式,完成对59名学生的实习安排。2014年7月,59名学生正式开始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笔者对实习生进行了3个月的跟踪调查,截止到2014年10月统计,实习生流失率高达31%。

学生进入五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实习,情况如图1所示,进入星级酒店、大型国企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最多,分别为38%和33%。顶岗实习学生岗位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实习生在食品加工类及营养咨询类岗位比例分别为85%和15%。

各类企业实习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如图3所示),其中大型国企及连锁超市的实习生流失率最高。实习生通常以“家里找到更好的实习单位、父母患病需要照顾或希望前往离家近的单位实习”等理由向实习单位和学校提出离职申请。笔者对流失的18名实习生离职原因进行调查,结果见下表。

二、影响顶岗实习稳定性因素分析

1.学生方面

(1)缺乏吃苦精神。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希望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内容轻松,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然而技工院校学生就业定位仍是以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岗位为主,这就意味着轻松、舒适的工作岗位可能并不存在。学生初到实习单位,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因此安排实习单位通常是最基层的岗位。部分学生眼高手低,对单调、艰苦的工作毫无兴趣。

(2)适应能力及与人相处能力欠缺。企业与学校的环境截然不同,然而对于在家和学校都得到无微不至照顾的学生而言,进入企业后仍希望得到照顾。面对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加之要求严格的主管和陌生的同事,使学生陷入紧张与不安,造成了他们与同事相处不融洽,因此很难融入企业。

(3)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大多数企业通过轮岗方式全面观察实习生,而部分学生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尚未等到轮岗就提出辞职。这些学生对职业生涯中的定位不清、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造成好高骛远的浮躁心态。

2.企业方面

(1)对实习生管理不到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需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因此对实习生管理出现缺失,未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企业安排员工负责指导学生,但往往实习生成为了员工的“勤杂工”,只使用,不培养,最终导致实习生认为自己是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2)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相关。企业在未得到学校及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在缺口较大的服务性岗位实习,这与企业招聘时承诺的技术性岗位大相径庭。如学生进入某大型连锁超市后,企业未能如约安排学生在西点制作岗位实习,却以人手不足为由,安排学生在饼房外场做打包、计价的工作,导致实习岗位与专业不相关。由于学非所用,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流失。

3.学校方面

(1)实习前教育引导不够。学校在学生实习前通常会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然而一门课程似乎并不能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关于吃苦耐劳、责任感、沟通交往等职业素养的培养,未能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

(2)实习过程指导不到位。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实习指导教师,但由于实习企业较多、实习地点分散,教师对实习生的管理指导不及时。特别是在实习期的前三个月,学生在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遇到困难时,未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造成实习生流失。

三、提高顶岗实习稳定性的对策

1.加强学生实习前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通过开设职业指导、德育等相关课程外,还应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吃苦、团结合作、沟通协调以及学习创新并勇于承担责任等职业素养。在校期间,学校还应增加学生企业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兼职或假期实践的形式培养对职业的认同感。加强实习前的宣传、动员,明确顶岗实习的意义、目的及任务,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摆正心态。

2.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学校应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过程管理,通过制定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联合制定双效考核办法,实现对实习生的规范管理。同时选择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所在系部、专业教研室起到日常监督的作用。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联系数对车站环境和站卖食品卫生情况的聚类分析。方法 应用均匀分布法确定给定车站各评价指标观测值的等级区间值,根据集对分析的原理构造三元联系数并计算中间有效值,有效值最大者对应的等级即为该车站类别。结果 南宁站、凭祥站和湛江站的环境和站卖食品卫生情况属于Ⅰ类,黎塘站、贵港站、玉林站、茂名站和北海站属于Ⅱ类,防城港站属于Ⅲ类。结论 联系数用于聚类分析原理自明,计算简明,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火车站;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卫生检测;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14-02

[中图分类号] R1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16-02

[作者简介] 谷玉祥(1970-),男,内蒙古喜桂图旗人,专科,中级职称,主要从事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

车站环境卫生和站卖食品卫生情况的监督和检测,是铁路系统疾病预防和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对维护广大旅客和车站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客观评价车站环境卫生和站卖食品卫生情况,该研究应用联系数学的方法对文献[1]提供的车站环境卫生和站卖食品卫生检测值进行聚类分析,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车站环境卫生和站卖食品卫生检测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9个二等以上的车站为研究对象,以X1-公共场所监督合格率(%)、X2-饮食监督合格率(%)、X3-公共场所体检率(%)、X4-饮食体检率(%)、X5-公共场所五病检出率(%)、X6-饮食五病检出率(%)、X7-餐饮具监测合格率(%)、X8-食品监测合格率(%)、X9-微小气候监测合格率(%)、X10-空气质量监测合格率(%)、X11-水质监测合格率(%)、X12-鼠密度阳性率(%)和X13-传染病发病率(1/10万)为研究指标,其中X5、X6、X12和X13为低优指标,其余为高优指标。根据2012年开展的各车站环境和站卖食品卫生检测结果,计算得到的各研究指标值见表1[1]。

1.2统计方法

应用联系数[2]对表1中的各车站环境卫生和站卖食品卫生情况进行聚类分析。

2结果

2.1划定各指标类别区间值并标记

考虑到各指标值并不都呈正态分布,采用均匀分布法划定各指标类别区间值。该文采用三个等级,以三元联系数描述各车站各等级环境卫生和站卖食品卫生情况。以R表示同一指标观测值极差,低优指标三个等级区间值范围分别为[Xmin,Xmin+R/3)、[Xmin+R/3,Xmin+2R/3)和[Xmin+2R/3,Xmax],高优指标与此相反。如对于X1等级Ⅰ、Ⅱ和Ⅲ对应的区间值分别为(94.72,96.14)、(93.30,94.72)和(91.88,93.30),其他类推。对照各车站相应指标值和各等级区间值,标记等级罗马数字于表1各指标观测值后。

2.2构建三元联系数

对同一车站不同指标对应的等级分别与三个等级进行序数比较,数值相差为零者作为同部A,相差为1者为异部B,相差为两者为反部C,得到同一车站不同等级对应的联系数Um=Am+Bmi+Cmj(m表示等级),见表2。

2.3计算联系数有效值并判定等级

基于既往研究[2-5],以中间有效值判定类别和排序较为可靠。因此,令i=0,j=-1计算得到各车站各类别的中间有效值(表2联系数后的数字),依据同一车站有效值最大者对应的等级即为该车站类别为判定规则,所得各车站类别结果见表2第5列。可见,南宁站、凭祥站和湛江站的环境和站卖食品卫生质量最高,属于Ⅰ类,黎塘站、贵港站、玉林站、茂名站和北海站属于Ⅱ类,防城港站属于Ⅲ类。

3讨论

聚类分析可将一些观察对象依据某些数量特征加以归类,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有系统聚类法和快速聚类法之分[6]。将数量观测值按照一定的法则转换为等级类别(或各指标为分类资料),各比较组各指标等级和设定的等级序数分别构成了一个集合,即为集对。这样,可以按照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构造相应类别的联系数,依据计算得到的中间有效联系值大小关系或其他判定准则,即可完成聚类分析。可见,基于联系数的聚类分析的原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聚类分析。

聚类与排序是综合评价的两个组成部分。资料来源之文献属于排序分析,而该文属于聚类分析,所得结论是对原文献的有力补充和佐证。在疾病预防控制过程中,往往无须排序,只需依据评价指标的观测值对不同比较组进行聚类分析,该文所述方法可满足这种需求,且可避免人为确定各类别数量的缺陷,为一种客观科学进行聚类分析的一种新统计方法。由该文分析过程可看出,该方法原理自明,计算简明,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对表1不同车站环境和站卖食品卫生检测资料应用基于联系数的聚类分析表明,南宁站、凭祥站和湛江站属于Ⅰ类,黎塘站、贵港站、玉林站、茂名站和北海站属于Ⅱ类,防城港站属于Ⅲ类。应用该方法时,应注意:①对数值变量资料划分类别数量的多少应依据比较组数的不同而合理设定;②应根据观测指标值的分布类型,选择确定不同类别区间值的方法[7];③确定个比较组类别时,应综合进行分析。如三元联系数的异部系数i∈[-1,1]取不同数值时,可能出现判定类别不同的现象,如i=1时所有车站均应判定为Ⅱ类。可见当不确定度取不同数值时,同一比较组类别可能出现“倒转”。这可区分异部不确定性的不同,对比较组的类别进行动态聚类分析,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的放矢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卫生检测工作提供了客观而科学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 张东生.密切值法在车站卫生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1,18(4):236-237.

[2] 邱昭君,孙爱峰.联系数在不同地区卫生监督质量聚类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490-492.

[3] 吴莹,孙爱峰,孙齐蕊.集对分析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分类和排序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1):61,63.

[4] 刘秀梅,赵克勤.区间数决策集对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 张绍林,孙爱峰.联系数有效值在抗菌药物配伍治疗布鲁菌病效果排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73-374.

篇11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素养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1],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更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直接纽带,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被动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机械地照搬实验指导内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启发、讨论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将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引入教学,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老师作为引导者,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真实性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2]。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查阅、分组讨论和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本次课程的学习。在此探索、求证的讨论式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纵观国内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项目,绝大部分研究者较为关注教学内容滞后与学科发展现状、实验课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实验课程比例设置不当等问题上。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方面也有研究者提出改善意见,但对于PBL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鲜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本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简单汇报如下。

2.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近些年来营养与食品卫生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很多院校所使用的实验课教材仍沿用几十年前的模式与内容[3],远远滞后于学科发展的现状,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经典的凯氏定氮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经典方法的巨大漏洞,同时也力证这一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此外PBL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模式,调整实验内容。我们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第三版教材为基础,对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型、案例讨论及现场实践几种类型,将PBL模式应用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实验都必需完全采用该模式,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各种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灵活运用PBL模式。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主要实验类型为验证性,而授课过程多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无论是实验原理、实验具体操作、所用仪器还是注意事项均讲解详细,学生则完全被动的机械照搬实习指导操作,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实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适当减少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数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及应用性实验。

对于保留的验证性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并查阅相关文献,找出可以采用的不同实验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优劣,总结出最佳实验方案。对于同一实验可同时使用多种实验方法,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出现的新趋势、新技术及新问题纳入到实验教学中,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凯氏定氮法,虽有漏洞但也具有一定的经典性,为此在开设该实验的同时让学生查阅文献,查找其它的能够弥补凯氏定氮法缺陷的新的测定方法。

2.2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

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可以在平时实验课上进行,也可以在学期末作为考核学生实验成绩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学习了蛋白质这部分理论课后,对应的实验课上带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不同食物蛋白质的功效比值”,“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设计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疑问查阅文献并讨论设计实验,带教老师对其设计进行指导后,学生可进行具体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在学期末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可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从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角度比较不同品牌的市售鲜奶。带教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鲜奶中主要的营养素成分及常用的评价鲜奶的卫生学指标有哪些”,“各种成分及指标常用的检测方法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可以让结果更有代表性”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课题。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设计实验,在增加学习兴趣,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篇12

[摘要] 本文应用集对分析原理对海门市1997年—2002年卫生监督工作质量进行分类和排序,结果按照既定的类别标准,1997—1998年属于Ⅲ类,1999年为Ⅱ类,其他年度为Ⅰ类,且随着年度的增长排序逐年提高;当不确定度发生改变时,类别和排序均可能发生改变,说明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不断提高卫生监督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关键词 ] 集对分析;联系数;食品卫生监督;卫生监督质量;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61-02

所谓食品安全,是指确保所有人获得充足、有营养、安全、合理栽培的食品[1]。食品安全是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均衡,既包括营养缺乏对健康、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危害,又包括营养过剩引起慢性病危险的增加,同时不可忽视的是食品污染所致的各种急慢性中毒事件的发生。这要求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切实维护人群健康。为此,笔者应用集对分析对海门市连续6年反映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排序分析,为不断提高卫生监督质量提供相关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海门市1997年—2002年反映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的基本资料为依据,筛选监督率(%,X1)、合格率(%,X2)、抽检合格率(%,X3)、监督文书合格率(%,X4)、体检率(%,X5)、培训率(%,X6)和食物中毒人数(X7)作为评价指标,各指标的实际观测值见表1[2]。其中X1~X6为高优指标,X7为低优指标。

1.2统计方法

按照文献[3-4]的基本原理,根据数值变量资料的不同人为设定各评价指标三个等级所在区间,按照集对分析的原理构造三元联系数;根据集对分析理论,由于差异度系数i∈[-1,1],j=-1,令i取中间值计算联系数有效值,同一年度联系数有效值最大者所对应的等级即为判定之类别;同一类别中有效值大者排序靠前[5],相同者分析原始数据确定合理确定其排序。

2结果

2.1确定各指标类别数量及其数量区间并标记

由于表1资料仅有6个年度,确定分为三个等级,以三元联系数进行统计描述。由于各评价指标均为数值变量资料,按照等分法将各指标均匀地分为三份,设同一指标的全距为R,Xmax和Xmin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则三个等级的区间范围分别为[Xmin,Xmin+R/3)、[Xmin+R/3,Xmin+2R/3)和[Xmin+2R/3,Xmax],分别对应高优指标的Ⅰ类~Ⅲ类和低优指标的Ⅲ类~Ⅰ类,别将其标记于观测值的后面,见表1。

2.2构造联系数

见表2。建立三元联系数um=A/N+Bi/N+Cj/N,式中,A、B和C分别表示与类别m相差为0~2的个数,N为评价指标数量,i、j分别表示异部和反部的系数。如建立1998年I类联系数时,7各评价指标中与I类相差为零和1的分别有1个,2的有5个,故联系数为0.14+0.14i+0.72j,同理可以计算该年度其他类别和其他年度各类别的联系数。

2.3确定各年度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的类别和排序

类别判定的准则是同一年度有效联系值越大,则属于该类的可能性越大,就判定为此类。令表2中各联系数的i=0,j=-1计算有效联系值,见表2联系数外的数字。如1997年,I类、Ⅱ类和Ⅲ类联系数的有效值分别为-1、0和1,故该年度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属于I类,同理判定其他年度的类别,见表2第5列。

排序时,首先应明确I类好于Ⅱ类,Ⅱ类好于Ⅲ类。同一类别中有效值大者排序靠前,如Ⅲ类对应的年度为1997和1998年,其有效值分别为1和0.58,故两年度排序结果为6和5;在I类对应的2001年和2002年的有效值相等,此时应看原始观测值的数值,由于7个评价指标中2001年优于2002年的为3个,故2002年的排序应在前,故得表2的排序结果。

3讨论

集对分析理论基于统一的确定和不确定系统,辩证认识和整体刻画确定和不确定系统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关系,实现对不确定问题的完整而有效的分类和处理[6]。本文根据表1资料的实际,人为将各指标观测值均匀地设定为3个等级,这样各年度各指标就形成了一个等级集合,标准的等级I类、Ⅱ类和Ⅲ类有形成了一个集合,构成了集对。这样可以应用集对分析的基本原理得到同一年度的三元联系数,进而根据有效联系值的大小判定不同年度的隶属类别,完成了聚类分析;同时,比较同一类别的联系值判定排序,这避免了认为划定等级和排序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元联系数的异部系数i∈[-1,1],本文采用中间值计算联系数有效值,也可以取极端值计算。如1999年的各等级联系数,当i取-1,I~Ⅲ类的有效联系值分别为-0.14、-0.14和-0.72,既可判定为I类又可判定为Ⅱ类;当i取1,I~Ⅲ类的有效联系值分别为0.72、1和0.14,应判定为Ⅱ类。可见当不确定度发生改变时,类别和排序均可能发生改变,说明卫生监督工作质量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实际工作中,卫生监督员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尽可能地做好卫生监督工作,不断提高卫生监督质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群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所得排序与Topsis法、秩和比法[7]和功效系数法[8]的排序完全相同。四种方法各有特点,本文在分类的同时排序,且可进行动态评价;其他三种方法不但可以排序,而且可以进行发展趋势研究,能进行假设检验。所以,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资料特点的不同,合理选择统计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1] Merson MH,Black RE,Mills AJ主编,郭新彪主译.国际公共卫生:疾病,计划,系统与政策(原著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陆卫根.Topsis法在卫生监督工作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4,11(4):241-243.

[3] 邱昭君,孙爱峰.联系数在不同地区卫生监督质量聚类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490-492.

[4] 王丽静,孙齐蕊,孙爱峰.集对分析在不同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8):100.

[5] 张绍林,孙爱峰.联系数有效值在抗菌药物配伍治疗布鲁菌病效果排序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73-374.

[6] 汪明武,金菊良,周玉良.集对分析耦合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篇13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1969 年在加拿大的Marster 大学创立,随后在医学教育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并不断地被国内外的医学院校所广泛采纳和接受[1]。具体而言,即课后留下问题,让学生事先自行准备。然后在下次讲课时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强调从提出问题入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属于预防医学领域,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属性,而且还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科学属性,即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2]。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授课中,以案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学生自我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探讨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掌握的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1.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1.1 医学发展的需要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很强的科学,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在国家发生重大灾害或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践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汶川地震发生后,饮水、饮食安全以及灾后防疫就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家参与。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都是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的恶性食品事件。因此,培养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人才对于今后促进人们的健康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案例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

1.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教学的改革思路

根据大纲要求, 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40% ,但以往安排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验证性试验, 学生动手多, 动脑少,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致于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工作手足无措, 既没有方法, 也没有思路。近年来, 面对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我们在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案例教学的比重, 由原来的10% 增加到30%。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实验指导中提供的案例素材不是过于简单, 就是过于典型, 与卫生防病的工作实际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 全班同学集中讨论一个案例, 同学的参与度不高, 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摆脱不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标准答案的固定模式。因此, 我们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依据,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案例教学的内容、案例来源及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

1.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随着现代化发展知识更新很快。作为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我们结合基础、预防、临床医学、药学及卫生管理等专业知识,更好的掌握医学理论。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经常听到学生抱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内容抽象枯燥,背概念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案例式教学的实施方法

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用相应的教学案例来完成知识点的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发现错误,不断思考和分析,得出一致的结论,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践,且教学效果取决于案例。因此,应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大纲和围绕知识点,精选案例,以弥补教材的单调乏味和局限性,高质量的案例应具备下列特点:

趣味性,根据教学目的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应用医学术语生动形象的描述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知识性,所选案例并不能只是一个故事或事件,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内涵,通过案例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教训。

目的性,选择案例作为教学案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体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实践性,因为所选案例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和生活情景的距离,与学生今后的岗位需求和上岗需求相吻合,对今后工作有指导意义。

2.2 案例的设计和选择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如以信息收集的形式形成的信息式案例,以调查解决问题的的能力为主的问题式案例,叙述一个事件情景的陈述式案例,体现更多解决问题的决策式案例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内容,以章节为单位,每一章节编排一个典型的案例,根据讲述的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类型,并配合相应的图例。 如在讲授基本概念时,可以采用陈述式、实录式案例,在讲授营养相关疾病和食物中毒时可采用典型病案例,在涉及一些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时可采用问题式和决策式案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