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慧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园区一体化解决方案

篇1

转型只为价值服务

在鼎捷眼里,智慧企业应该是前瞻的、敏捷的、创新的。当国内很多ERP 软件厂商还停留在将软件卖给客户时,鼎捷先人一步开始了从软件销售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转型。

修俊良介绍说:“鼎捷的转型始于2008年,那时候鼎捷在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趋于稳定,但依然在不断寻求着进一步打开客户需求的方式。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提升客户价值比反复强调软件的优点更有效也更重要。”鼎捷不再把套装软件当做成衣卖给客户,而是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努力挖掘能够帮助客户创造的效益和价值,逐步实现了从关注软件使用价值向关注客户应用价值的转型。”

2008年只是起步。从2010年开始向企业推出平衡积分卡服务。“通过与客户一起探讨战略、战术和执行,运用信息化工具帮助客户通过制定、监控、检讨与改善等步骤提升价值,我们发现不同的行业对于ERP其实有着不一样的需求。某些特别专注快速复制,某些特别专注快速反应、快速交货,有些则专注于怎么样降低成本。”修俊良介绍,鼎捷从客户的应用价值开始转到战略战术、执行监控、平衡积分卡以及信息化之间的关联,帮助客户沉淀企业管理智慧,粹取行业经营智慧。

有取有舍把握智慧

“通过智慧管理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对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和发展战略做出大范围的调整和创新,尤其加强新兴技术同企业管理的有效融合,有助于企业建立完整的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修俊良向记者表示,“智慧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取舍。现在,我们把全国市场分成14个重点行业,在这之外的其它行业我们不碰,这也是我们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转型。”在智慧企业战略蓝图下,鼎捷软件将深耕于制造和流通两大行业,并针对其中的机械、电子、家具、连锁零售、鞋服、百货等不同细分行业的价值诉求,分别提供区隔化的智慧管理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同时,针对不同企业所处的管理信息化应用层阶,提供个性化的、全面的一体化信息化服务方案,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信息化战略思维,从而真正实现应用价值。

为了配合这一转型,鼎捷从研发端到咨询端都做出了改变。研发上,鼎捷从“产品的标准化能够大幅度降低实施成本”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跳了出来,从产品的标准化转向行业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在顾问端方面,将自身定位于服务性管理软件厂商的鼎捷要求员工必须对自己服务的行业“懂行”,要求他们从过去的ERP软件专家成为自己所负责行业的领航人。

修俊良告诉记者,帮助客户定制的软件系统中,大部分是由鼎捷自主研发来推动,整合性和联通性都非常好。修俊良认为,如何获取更多客户的认可,提升客户黏着度和忠诚度,并产生更大的价值,远远比前端销售更为重要。

智慧未来

不仅是云概念

经过多年的概念宣导,云计算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落实云计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对于数据的要求越来越及时,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数据流通都要求很高。一天看一次报表都已经是最起码的要求,有时还要一个小时看一次。因此,及时的数据采集是必然要求,而实现这个目标则是技术问题。云计算只是一种技术架构,使得应用数据和采集数据更轻松。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他们自身的数据拥有权和控制权就非常高,此时他们只需要简便地处理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修俊良说。

同时,修俊良向记者介绍了鼎捷正在做的中小企业园区的企业云:“一个园区里面也许有几百到上千家企业,每家企业虽小,但都对信息化有自己的需求。通过一个园区布置一朵云,园区里的企业就可以到云上使用简单的软件,这是一个半公有云的设计。鼎捷并没有把云当做一个战略,而是作为智慧企业这一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持。”

篇2

云:华为为教育客户提供存储、服务器、数据中心、桌面云等全系列IT产品。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业界最佳,能够实现端到端软硬件垂直优化,兼容多家虚拟化引擎和硬件,从而满足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总校与分校之间IT资源共享需求;融合一体机(FusionCube)实现了计算存储真正融合,内置高性能内部交换网络,完美支撑高性能科研计算、云存储、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应用;云桌面(FusionAccess)是端到端优化整合的桌面云,具有端到端系统化的安全设计、丰富的接入认证方式,低带宽,高网络容忍度,音视频优化,GPU直通的卓越体验,是校园办公协同、计算机上机室、电子评卷、多媒体教学等的最佳选择。

分布式数据中心(DC2)不仅可以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数据中心之间的容灾和备份。微型数据中心(MicroDC)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语音通信、远程管理集成在标准机柜中,实现3小时安装、1天上线敏捷部署,满足中小学、院系的IT信息化建设需求。

管:华为致力于面向教育客户提供全场景的网络承载及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光传输、骨干路由器、企业出口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整形、行为监管、多业务网关、园区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无线WLAN、XPON接入等产品。在CERNET骨干网、区域教育云网络、校园网精细化运营、无线校园、职教及普教校园网等多个场景均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实际应用。

端:华为面向移动学习提供系列化MediaPad、面向校园安全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面向协同办公提供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及客户端软件平台。基于需求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课取代课桌上的书本和学生肩上的书包,成为电子书包,助力智慧课堂的各类教学应用。高清摄像头的全高清全智能保障校园安全。而高清的视频会议终端使得远程教学成为可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化,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用优质老师的面对面辅导。

二、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助力教育信息化

顺应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的发展趋势,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华为凭借在教育行业多年的深耕、对校园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整合“云、管、端”ICT产品基础之上,推出“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移动书包”四层次的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云解决方案:以华为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业界领先的教育软件供应商,构建一个整体的、可部署的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网络解决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让更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以万兆校园骨干网络为核心,提供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覆盖、泛在无线宽带、校园精细化运营、校园网络泛在安全、IPv4/IPv6平滑演进、校园网络可视化管理中心、校园安全视频监控、校园网络及能耗节能管理、教育E卡通、校园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可满足校园学习、科研、办公、生活、管理、节能、服务方面的需求。

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教室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大潮中,正在从多媒体化向智能化升级,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日益普及。华为为此设计了PI3教学活动模型及SMART教室信息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出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以物联网使教室智能化,以专为智能教室设计的“四合一“教室云边界(CCE),资源下沉、提升教学体验的校园云边界(SCE),简化运维管理的智能管控中心(COC),预集成教学应用平台的云课堂中心(CCC)为核心设备的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满足网络课堂、远程课堂、颠倒课堂、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应用场景需求,助力教学模式变革。

移动书包解决方案:提供从学习终端(电子书包)、到网络安全接入策略、终端设备管理,到电子教本内容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教师有效监控课堂,即问即答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学能力。

篇3

这一平台最大的优点,就是为小微商户和货车司机提供了定制化的平板电脑,内置了完整的应用程序、安全控件和移动数据套餐,让用户能够以傻瓜化的方式,开机即用、零学习成本、马上就能让生意转起来。

灵动商贸物流云平台

“灵动商贸物流云平台”由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软通动力)、灵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灵动信息)、西南网贸港三方发起,依托位于四川仁寿县的卓越云计算中心,面向西部中小商户与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云管理解决方案。该方案结合了商贸、物流与支付三位一体,与银联及阿里云合作,针对商贸中心、金融机构、厂商、商户、物流和买家等,把西南网贸港现有的近600种管理软件整合起来,为网贸港园区的小商户提供轻松、简单、易用的一体化管理解决方案。

据了解,“灵动商贸物流云平台”包括了智慧商区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移动商贸平台、统一结算中心、智慧采购中心、集中仓储中心、智慧物流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灵动信息CEO朱绍康表示,“灵动商贸物流云平台”就是要减轻中小商户和物流企业的IT负担,用信息技术创造效率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不必投入学习成本和相应的软硬件成本。对于用户来说,平板电脑和里面的软件全部免费使用,后续根据数据流量收费。

西南网贸港董事长蒋实刚表示,现在通过电商做生意非常流行,但具体到经营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小商户来说,就遇到了技术困难。由于小商户缺乏信息技术知识,也没有实力组建单独的IT或电商团队,这就为小商户“触电”造成了障碍。在另一方面,与小商户连接的货车司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个体户为主。他们常年跑在路上,却没有合适的渠道及时获知中小商户的物流需求,经常是一方面货车空车运营,而另一方面中小商户的货却运不出去。“灵动商贸物流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商户和物流货运面临的众多难题。

让老百姓也能用的云平台

西南网贸港是一个位于四川省仁寿县的集IT研发、电子商务与物流仓储为一体的产业园,主要致力于为西部孵化中小电商。仁寿县距离成都60余公里,处于“成都半小时商圈”,正在迅速成为西南地区商贸物流集散地。如何通过电商拉动当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在成为当地政府考虑的战略重点。

去年12月底,四川省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争取用5年时间普及电子商务知识10万人。今年,仁寿县前往义乌进行现场学习。通过学习,仁寿县领导感叹,义乌的电商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专才,过去就是普通的农村群众,是电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为了普及电商,西南网贸港今年以来开设了15期免费培训班,成功培训1180人,并帮助他们成功开设了800多家网店。

然而,让普通小商户能在实际中运用信息技术与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绍康介绍,尽管“灵动商贸物流云平台”给到用户的是一台平板电脑,但为了测试平板电脑和云平台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性能,他的产品开发团队需要深入县里的商贸中心及跟随卡车司机跑长途。例如运营商的信号,在不同的区域就有不同的覆盖效果;用户需要在长时间、比较恶劣的条件下使用平板电脑,还要保证高光下的清晰度;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最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提供傻瓜式、大字体、一键通等体验。只有符合老百姓使用习惯的产品,才能真正让电子商务落地、产生实际效果。

打造健康诚信的民营经济

篇4

以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航空网、铁路网、高等级公路网为重点,统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交通物流网络体系。

航空国际物流通道工程。强化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门户功能,构建联通孟菲斯、安克雷奇、法兰克福、仁川、迪拜等全球主要货运机场的空中通道。到2020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国际货运航线达到40条,通航点达到35个,力争全年货邮吞吐量达到100万吨。

陆桥国际物流通道工程。依托国家陆桥通道,向西开辟加密郑州至土耳其至卢森堡、郑州至汉堡等中欧班列(郑州)线路。到2020年,中欧班列(郑州)实现每日往返对开各一班,形成贯通欧亚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物流通道。

国内物流通道工程。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积极发展高铁货运列车,打造联通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4小时快递物流通道。

提高联运服务水平

加强与沿海港口功能对接,重点发展空陆联运、公铁联运和铁海联运,不断扩大和提升我省多式联运规模和服务水平。

空铁联运工程。支持郑州南站空铁联运项目申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到2020年,实现国际航空货运与国内高铁快运在装载单元、组织形式、流程设计等方面―体融合,空铁联运规模力争达到20万吨。

铁海联运工程。鼓励通过收购、控股或参与建设沿海港口码头等多种形式,推动沿海港口功能内移,打造我省对外开放的海洋门户。稳定并逐步扩大郑州一沿海港口一日韩地区的海铁联运业务规模,开通郑州至保加利亚海铁联运航线。

一体化服务保障工程。建立以“一单制”为核心的便捷运输制度,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力争在郑州国际陆港集装箱铁海联运、公铁联运领域率先实现“一单制”运输。

创新应用发展模式

立足河南实际,改造传统运输组织方式,拓展物流服务功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篇5

刘松

凭借在互联网领域20多年的从业经验,带领团队果断决策,锐意进取,用两年时间构建了阿里云云生态体系,包括合作伙伴、创业园区、教育体系等,阿里云正在不断汇聚合作伙伴力量,向各行各业纵深推进。在以阿里云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带动下,我国的云计算实践在交通、医疗、金融、制造等不同领域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刘晓民

秉承“建设服务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推拥缍汽车进入家庭为己任。在他带领下,华商三优公司在能源互联网生态圈中低调前行。他抓住机遇,着眼未来,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建设充电生活一体化的新型充电站,让充电融入生活、让充电成为习惯,形成各方共荣共赢的充电运营新局面。

王洪添

他带领浪潮软件在2012年开始布局云计算、大数据,并以“浪潮云”服务数据社会。如今“浪潮云”已成为中国“政务云”第一品牌。2016年,他带领团队致力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继续引领政务服务转型,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於亮

实施“营改增”、构建“云税”生态圈,发力电子政务,打造“国家安全可靠重点企业”,布局金融电子全产业链……在於亮的带领下,航天信息深耕税务和企业信息化、物联网、金融电子三大领域,不断推动技术、商业模式、管理 “三创新”,为客户业务发展保驾护航,持续践行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叶成辉

从2006年到2016年,叶成辉执掌EMC中国业务十年。他提前预测到中国自主品牌崛起的趋势,顺应中国自主可控的技术潮流,取得了骄人业绩。如今,戴尔收购EMC告一段落,戴尔科技决定在中国采取戴尔和EMC两个品牌独立运营的策略。期待2017年,EMC大中华区在叶成辉的带领下实现新的突破。

左春

在他领导下,中科软凭借自主研发、锐意创新的精神,多年来不断开拓创新,在金融保险、政府、交通等行业的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率先开拓了“产学研一体化”之路。未来,中科软必将厚积薄发,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软件企业。

张先民

在他带领下,红帽中国在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虚拟化、云计算和存储五大市场持续发力,实现OpenStack、Ceph、OpenShift等产品百花齐放的态势。红帽助力各行业用户应用开源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与业务创新。2016年,红帽成为全球开源领域首家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的公司;在未来五年内,目标年收入将达到50亿美元。红帽将与合作伙伴齐心协力,共建开源生态圈。

篇6

本文所述的BIM涉及项目一期的全部内容,涵盖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精装面积约5620平方米。西十冬奥广场BIM设计不仅是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钢总公司《首钢新园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数据源之一,是首钢重要的数据基础测试项目。

满足工业、民用建筑需求

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需要,首钢总公司于2014年初开始全面启动首钢工业遗址待开发区域――首钢园的开发建设。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代表总公司负责园区的开发建设;作为首钢总公司园区总体规划设计单位,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首钢国际)具体负责西十冬奥广场的一期规划设计。

作为首钢总公司园区BIM、GIS业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首钢国际受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委托,具体负责西十冬奥广场一期的BIM设计工作。本次BIM设计是对从基础测绘、前期数据采集处理、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到运维支持的全流程BIM探索。

西十冬奥广场的核心部分,项目一期包含了主场地、西十筒仓一期、料仓等主体建筑改造等内容,涉及一组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建筑所组成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不仅具有典型的工业建筑特点,而且因历史久远,在现状勘察、历史资料查询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难度。

与此同时,由于整个场地过于狭窄,在规划方案的决策和设计方面,项目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规划建设方案提出了较高的需求。

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改造项目,首钢国际还要对工业、民用标准进行统一管理,BIM解决方案要同时满足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需求,如何保证软件的适用性和效率最大化是首钢国际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首钢国际考虑如何实现不同的规划方案设计单位和部门采用不同软件所生成的方案和模型的融合。

作为首钢总公司主要BIM数据生产单位之一,首钢国际以探索全流程一体化模型解决方案为目标,寻求同一建筑在不同发展阶段使用多个模型描述所带来的模型重复和数据冗余,以及运维支持过程中多模型应用造成的数据分散、交叉和重复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考虑到项目兼有工业、民用特性,以及偏重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特c,首钢国际对整个业务流程和应用进行详细梳理后,初步选定主体采用Bentley相关软件,辅以其他软件共同组成的BIM软件解决方案。特别是以BentlyProjectWise为协同设计平台,解决不同单位和专业间的协同问题,支持一源多维(一个数据源,多个使用维度)的人员、界面和维度管理,并且实现对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以BentleyMicroStation为基础图形平台,解决不同业务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互问题。

解决好五大难题

西十冬奥广场项目本身的复杂性,注定项目的BIM应用不会简单。首钢国际在理顺项目所涉及的千丝万缕,重点解决了以下五大难题:

第一,利用软件满足工程项目相关需求。针对现场数据采集困难的情况,首钢国际大量应用激光扫描技术用于现场测绘、数字复原和历史存档等工作;借助软件在点云、蓝图模型间进行差异化分析,帮助设计人员准确地掌握设施在长年使用后的变化。在Bentley的支持下,首钢国际不仅完成了点云数据与蓝图模型间的差异化分析,还实现了对施工设备的动态碰撞检查,从而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和分析资料。

首钢国际还为不同单位和部门提交和处理数据提供多数据支持环境,使设计人员可以不用过多考虑软件因素,而可以放心以自己熟悉的方式、方法进行规划设计。

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本项目大量采用了钢结构环梁、开孔、网格等技术。这些技术对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相关设计和实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钢国际采用建筑设备设计与多专业工程设计软件BentleyABD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辅以专业三维钢结构建模、详图和生产控制软件BentleyPro-Structural进行详图设计,基本解决了钢结构模型设计和算量等问题。

本项目涉及的管线综合包括建筑内部管线和建筑外部管线,而且涉及现有管线和新增管线两部分。首钢国际采用了以工厂设计解决方案BentleyOpenPlant为主,建筑空调设计软件BentleyABD HVAC为辅的管线解决方案,来满足项目提出的环状布管、线位置快速调整,以及相关专业布置等需求。

第二,实现模型和数据的构件化和颗粒化。模型和数据的精确度是决定BIM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首钢国际希望通过采用构件化,以及比构件分类更细的颗粒化模型和文件组织方法,使整个模型和数据可以像“积木”一样,形成可以根据需求用同一个积木组建起不同层次和细节的模型,来满足不同行业和专业的需求。

在本项目中,首钢国际采用了模型和数据的构件化和颗粒化的解决方案,旨在从源头上实现一源多维应用。首钢国际采用了以专业为基础,以维修、备件、零件、构件和部件为主要目标的模型单元化解决方案,辅以系统、区域、建筑、楼层和标高等文件划分体系,初步实现了模型和数据的最小化目标。其中,最小数据单元甚至达到了某个传感器上的继电器这样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最小数据单元,并不完全对应最小模型单元,而是结合了维修管理等方面的特点所划分的最小信息和属性单元的组合。例如,对一个传感控制器而言,首钢国际在维修时一般会整体更换,那么最小模型单元就是传感控制器整体。但其中会涉及与电气和自动化相关联的继电器数据指标,这个指标在未来的运维管理中会体现出来。因此首钢国际会将这部分数据补充进去,形成最小数据单元。

第三,实现一源多维的落地。以链接、超模型和协同管理的形式对颗粒化模型和数据进行处理,使得首钢国际的设计成果更容易被各项目参与方所使用,从而形成模型的一源多维。

构件化和颗粒化模型为首钢国际提供了“积木”所需的最小单体。项目各参与方借助协同设计软件BentleyProjectWise,能够对文件进行协同管理,从而支持一源多维的真正落地。

第四,有效处理多格式数据。对于项目中第三方提供的不同格式的数据,首钢国际一方面依靠软件所提供的方式进行数据转换;另一方面与第三方合作,采用包括对文件内容、要素和数据进行分类的技术对数据进行格式化处理。

首钢国际在模型和数据生产过程中注意使用图层、颜色和线型等图元属性划分,特别是采用基于LOD(Levels of Detail,多细节层次)技术进行要素分类,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探索GIS、BIM的一体化管理。在以图层、颜色、线型为基础的要素分类过程中,首钢国际大量参考了GIS常用的模型和数据分类方法。提前采用符合GIS特点,并与BIM相适应的管理和控制方法,是实现BIM与GIS的融合,合理控制二次开发成本,并减少开发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保证。

探索全流程BIM

篇7

四年来潜心笃行的发展,交行苏州分行打造的“银政合作、科技金融、离岸金融、文化金融、消费金融”等诸多品牌日渐深入市场和人心,与姑苏大地共奏着一曲曲同频共振、奋进发展的和谐乐章。

开启银政合作,力行融资融智

苏州市首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虎丘湿地公园项目是苏州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近日,交行苏州分行成功成为虎丘湿地公园60亿项目副牵头行和资金监管行,负责整个项目唯一建设专用账户、还款账户、应收账款及现金收入账户和贷款拨付账户的支付结算。该行还通过银团贷款形式,成功参与苏州市最大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项目——苏州国际物流快速通道项目。

交行苏州分行充分利用总行对苏州的各项支持政策和离总部近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大型国有银行优势,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积极参与了苏州轨道交通1 号线、2号线项目、南环新村建设、东太湖治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项目、保障房建设、生态城建设、“两河一江”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等诸多重点工程。另一方面,依托交行强大的信息技术后台支持,开发了包括银卫安康自助医院系统、物业维修基金综合管理平台等一系列既便民又提高效率、流程的系统。仅银卫安康自助医院系统,就已经签约合作11家,累计上线6家,大大减少了医院挂号难、排队长、缴费烦的问题。

同时,该行还有效支持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10年10月27日,推动总行就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正式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掀开了交行积极对接区县经济的序幕。近年来,该行在每年初都会跑遍辖内所有区县政府,主动了解当年地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方面,该行根据交总行信贷政策导向,结合苏州地区行业及重大项目发展实际,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城镇一体化;一方面,根据各区县经济特点,制定一行一策的经营策略,优先支持各县区重点行业、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

推动科技金融,力助结构升级

由交行苏州分行授信并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的苏州第九街良子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制作完成了系列动画片《老鹰抓小鸡》,既9月2日登陆央视少儿频道后,又陆续在北京卡酷、江苏优漫、湖南金鹰等电视频道播出,10月份还赴法国参加动漫展。公司总经理梁红梅表示,没有交行科技金融,就没有《老鹰抓小鸡》的第二、三、四部在央视的登陆。

该行曾授信支持的动漫企业苏州士奥动画制作有限公司的《诺诺森林》,苏州天一动画有限公司的《智慧岛》、《丛林历险》,苏州天润安鼎动画有限公司的《小狐狸发明记》均登录央视各频道。11月,该行审批通过首笔“文贷通”业务,给予苏州工业园区易亚影视传媒有限公司1000万元贷款额度,专用于影视剧《麻雀》的制作。

不遗余力培育、扶持和服务小微企业,尤其是一些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关乎国家战略新型产业的科技型企业,是交行苏州分行始终坚持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许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得益于该行金融创新与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几年间都得到发展壮大、成长成熟。

自2010年11月该行创设不仅是交行系统内首家也是苏州市首家科技支行以来,交总行特别在苏设立了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基地、交通银行——南京大学博士后工作(流动)站苏州实验基地,并上线同业内首家科技金融网,创设首家科技金融专家智库,打造出内外结合、运行顺畅、特色鲜明的科技金融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2012年4月,该行科技金融部获得了由银监会颁发的“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荣誉,2013年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工人先锋号”称号,成为交行系统内唯一被授予该称号的集体。

创新金融产品,力主雪中送炭

交行苏州分行科技金融所支持的科技型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纳米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动漫游戏、半导体芯片、物联网等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行业。其中,18%的企业处于孵化后期和初创早期,即公司尚未有明确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或者已有早期产品和商业模式,但仍处于亏损阶段;45%的企业处于早期成长期,公司已经有产品和商业模式,已实现收入,但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22%的企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公司已经符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销售和利润增长率增长平稳;15%的企业处于扩张期,销售和利润增长较快,基本能达到国内创业板上市要求。

近日,交行苏州分行审批通过首笔引入股权代持概念的科技型企业,给予江苏睿博数据技术有限公司200万元授信额度。这是该行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给予企业有效支持的一个缩影。

目前,该行已推出伴随企业生命周期的系列创新产品,涵盖孵化、初创、成长、扩张、成熟等主要阶段,形成包括创业一站通、展业一站通、卓业一站通的全系列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设计出15款专属金融产品,形成了“科贷通”、“税融通”、“信用履约保证保险贷款”、“投贷通”、“股权质押贷款”五项主打产品,初步实现了银行融资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转变,有效填补了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行特有的“基金宝”授信品种,以科技型小微企业相关的已获得但尚未到位的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或各项科技补助资金为还款来源,给予企业授信额度,在担保方式上解决了传统科技型企业无固定资产抵押的问题。

服务离岸金融,支持苏企走出去

交行苏州分行凭借交行综合化、国际化的财富管理银行优势,大力发展国际结算和资金业务,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全面推进“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三位一体联动服务建设,为诸多苏州“走出去”企业境外贸易和投资设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和综合服务方案,在服务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10月末,该行累计实现国际结算量229.06亿美元,发放国际贸易融资28.63亿美元,其中海外代付8.21亿美元,出口风险参与15.11亿美元。

篇8

“申通经历了快递行业的几次重大变革,让我庆幸的是,在几个阶段的历练后,终于开创出现在的局面。”陈德军感触颇多。

随着快递业的繁荣,一直被陈德军推崇的加盟模式也带给业界诸多挑战。目前,圆通、韵达等国内规模较大的加盟制民营快递企业,都在不约而同地对加盟制进行转型升级,核心思路几乎都是增大直营、参股和控股的力度,加大总部对网点的管控和利益统筹。不过,申通目前并没有打算采取同行们的做法,而是继续坚持加盟制的发展模式。对此,陈德军认为:“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关键在于管理。”

多举措深耕市场

作为从草莽起家的快递企业,申通在面对国内同行竞争时,时常会遇到业务拓展和经营方面的挑战。此时,国外一些物流巨头也正“虎视眈眈”看准中国市场,伺机通过收购、兼并,快速进入中国物流业。前所未有的压力考验着申通,同时也考验着其掌舵人的“智慧”。

事实上,同质化竞争是导致快递市场价格战的最主要的因素,并且导致快递利润不断下降。陈德军认为,这种恶性循环,必然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在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创新上下功夫,这是转型升级的前提,要在细分市场的切割和精耕上投入更多。

“电商快件对快递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申通将逐渐增大航空件的占比,争取实现电商快件今发明至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体验度。”这是在今年年初的“申通陕递2014年承运商大会”上,陈德军对申通的深化转型给出的定位。

具体说来,继续优化网络,稳步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标准化体系,强化信息技术建设,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充实自身实力、加强分拨中心建设,扩充软、硬件配置,规范发展,将申通品牌做大做强,帮助各网点共享发展成果,成为申通深耕市场的重点思路。

作为“棋局”的操盘者,陈德军明白,制定规划简单,真正实施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其中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否则会招致“满盘皆输”。

为此,申通提出了4个全新的目标:第一,挖掘新的服务和产品,实现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并同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合作,收集消费者的不同物流需求,降低消费者的投诉率;第二,积极转变职能和定位,树立大客户意识,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实现从专业化物流公司到综合物流公司再到供应链服务企业的进阶式发展;第三,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基础,搭建数据应用平台,在5至8年内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让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24小时送货必达”的“菜鸟”目标;第四,打通总部与物流末端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的可预测性,同时,做好未来20年的规划,建立全新的仓储体系,实现设计、仓储、配送的一体化。

提升服务,提升配载率,提升速度……在陈德军的构想中,申通未来的发展将一步步走向精细化。

谋求站稳海外

在其他中国本土的快递公司例如顺丰、圆通等,都在开始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的时候,申通在这方面的消息外界却知之甚少。但实际上申通已在2013年开始了其海外扩张。

“是时候走出去了!”积淀多时的陈德军表示。在他的规划中,更是把2014年作为其海外发展的元年。

2013年9月,陈德军到日本冲绳、东京等地进行了长达10天的考察。为什么会对这些地方感兴趣?陈德军表示:从地理位置上说,冲绳位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韩国的中心点,离上述地区的最近飞行距离都只有2小时左右。

与此同时,从冲绳还有每天飞往台北、曼谷、上海、首尔、香港的航班,且基本都是全货机,也有夜眼航线,且可以进行24小时清关作业。货物在凌晨到达冲绳后,在2小时内就可以清关完成,这就意味着如果把冲绳做为东亚地区及部分南亚地区的运输中转枢纽,具有绝对的优势,货物基本都能今发明至。“这个时效是相当惊人的。”陈德军总结说。

外界鲜为知晓的是,申通除了对“出海”的地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还早在201 3年就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对海外市场扩张进行统一管理与营运。“目前申通已经在中国香港设立了直营的快递公司,且已经全面盈利,同时,申通已经在中国台湾和澳门设立了加盟网点,目前大陆和香港、台湾、澳门的快件都可以通过申通顺利来往,且系统也进行了对接,消费者可以在申通官网上查询到上述地区的快件信息。”陈德军向记者介绍说。

申通目前要面对的考验是,当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后,又该如何站稳市场?与同行的先布局者们相比,申通要打造怎样的服务定位?哪些区域是申通要重点开拓的?这些都让陈德军“日思夜想”。

经过2013年一年的探索,陈德军对申通的海外战略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计划,即“立足亚洲、积极拓展美洲、欧洲”。据他透露,2014年将是申通海外扩张加速的一年,不光要是在冲绳建立申通第一个海外物流枢纽中心,还将进军马来西亚、新加坡市场,并筹备进入部分欧洲国家。

尝试多元化发展

快递业发展到今天,企业普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陈德军曾就快递产业链的未来,谈过这样的思路:“立足快递物流,但又要跳出传统快递的服务范围,使经营服务的触角横向伸展。拓宽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限制、实现战略转型,使申通的经营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申通近年的系列动作看,其也正在实施着多元探路的方案。

2013年7月28日,申通开始尝试跨界涉足电商业务,其投资的电商平台“爱买网超”正式上线,首期投资为2000万元。该电商平台的产品定位是从3c产品、图书音像制品遍及日用百货产品。申通也提出要依托自身在国内物流网络,为顾客提供“一日三送”和“晚间特约送货”服务,并辅以网银、货到付款、支付宝、快钱、信用卡等多种结算方式。

但是,市场并没有给申通预期的惊喜,“爱买网超”在上线不到两个月便夭折了。

篇9

投资运营了139个城市燃气项目和近500座天然气加气站;铺设管道逾1.7万公里,覆盖6100余万城区人口――新奥早已在城市燃气领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但王玉锁告诉《英才》记者,前15年切入城市燃气行业并不断做大,新奥打造了一个“点”;从单一的燃气分销商向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升级,并以贯通清洁能源产业链为主要目标,逐渐构建了一个“链”;其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奥开始搭建平台,着力于编织“网”。

一如过去25年每次战略升级,实现突破并不容易。如今要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与互联网充分融合,衍生出全新的商业和社会价值,这又是一场比拼耐力与实力的长跑。而具体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生根发芽,将成熟的示范项目散播到千家万户,此过程可能更充满挑战。

聚焦互联网能源

“这毕竟是个相对垄断的行业,新奥在创业初期就提出让客户满意是新奥永远的追求,但很遗憾,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了这么多年,还是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时过境迁,在互联网浪潮汹涌来袭之时,“你再不从客户角度考虑就死定了。”

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伴,是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加速转型,具体而言,集中与分布式协同、多能源融合、供需互动、高效配置的现代能源体系正在形成。在王玉锁看来,美国提出的智能电网、欧洲提出的能联网等仍是从企业或者行业的角度出发,开发出能源的互联网;而“互联网能源”则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去构建新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这是一种去垄断、去中心化的网络,它将带来更低的成本、更优的服务及更自主的权利。”

如何形成“人人既是消费者,又可成为生产者”的新格局?王玉锁举了个例子:“比如你家建了家庭光伏电站,没有太阳时你需要买电;太阳好发电多了用不完,你又需要卖电。成千上万个分布式能源生产者出现,就会出现成千上万个交易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泛能网这样一个平台了。”

不过,知易行难。要在互联网能源的蓝海里实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突破,首先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大量的示范项目的积淀。为了在技术上支撑集团的战略升级,新奥近年年均研发费用占比远高于同行。同时,新奥在全球范围内广招顶尖的研发和管理人才,必要的时候,王玉锁会亲自面试应聘者,“我主要和他们谈新奥的发展理念和未来,我很看中双方在这一点上是否契合。”

新奥智能能源是新奥旗下专注于为城区/园区、大型公共建筑、工业企业等提供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专业集团。其总裁刘敏于2011年6月加盟新奥。刘敏曾在国家电网、三峡集团、中广核等央企有近30年的工作和管理经验。进入新奥后,刘敏开始带领智能能源团队在分布式能源和泛能微网领域不断开拓,推动清洁能源在国内各地的落地和应用。

从2013年开始,智能能源集团的业务进一步聚焦,以系统能效为核心,重点围绕泛能规划、泛能站、泛能能效平台、泛能微网解决方案等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

新奥认为,从古至今人们对能源的生产、利用方式都是一种相互割裂的“竖井式”思维,各种能源各自垂直使用而未相互打通和相互转换,形成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在刘敏看来,不管是区域、建筑、工业,还是家庭,过往的能源供需体系中,气、电、热等能源系统都是“各自为战”的,而供暖、热水器等终端用能设备,功能也很单一,这就导致了整个能源系统的效率十分低下。

怎样才能打通能源“竖井”,形成最高效的利用?新奥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泛能网”技术。这是一种基于能源网、物质网和互联网耦合的创新技术。2012年,泛能网技术确立了基础能源网、传感控制网、智慧互联网三层次系统架构,以及以泛能机、泛能站、泛能能效平台、泛能云等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并依托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开始全面展示区域泛能网,其后,更多的示范项目陆续落地。

刘敏告诉《英才》记者,泛能网的商业化推广,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泛能规划)、抓好单体建设(泛能站)、推动网络构建(区域泛能微网)三个层面和维度的协同支撑,充分释放资源、设施、交易的价值,才能实现能源结构、利用方式、供应模式的自我、协同与总体平衡,带动区域能源体系优化升级。

王玉锁给《英才》记者举了个例子。在河北廊坊,相互毗邻的中石油管道局的员工宿舍、华北航天大学、两个大型商场都有供暖或制冷的需求。管道局宿舍的三台燃气锅炉一年只用4个月,其他时间闲着,还得养护。华北航天大学的三个燃煤锅炉和两个大商场的锅炉除了供暖,还要制冷。根据国家新的减排标准,大学和商场的燃煤锅炉都需要砍掉重建。如果按自己的能源供需单独重建,这两家都需要投入数千万元的费用。

新奥将三方召集起来,做了一个区域微网的用能规划。商场的屋顶建起了光热功能系统、管道局宿舍的锅炉除了供暖还发电,大学校园的三个锅炉只重建一个,“我们把这几家的用能因时、因需地规划协调,互联互通起来,最终总体投资减少了30%。”而且管道局的用能效率由原来的40%提升到了80%以上。投资减少、能效提高,“大家都很高兴把这个事办了,没有太大的阻力。”

泛能网的推进会否过分倚重地方政府?对此,王玉锁并不担心,“因为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节能减排、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基于此,新奥目前的示范项目都力求达到三个基本诉求:大幅提高整个能源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整个系统的投资成本;最大程度满足能量应用端对能量品位的要求。

与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分布式里单一新能源和电力供应不同,新奥打造的泛能网是“泛入”+“泛出”,其可将天然气、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多类能源,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匹配与调度。同时,利用泛能站集成,形成多个泛能站之间的能源调配,在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方面形成供需互动、有序配置、节约高效的智能用能方式,实现能效最大化。

截至目前,新奥智能能源已在上海、长沙、石家庄、青岛、洛阳、株洲、泉州、肇庆等多个城市开展了清洁能源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刘敏告诉《英才》记者,示范项目主要是在用能比较集中区域,比如在园区、公建、大型数据中心、城市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等业态上进行实践。

最值钱的是什么?

智能能源目前是只有少量企业涉足的蓝海市场,但作为第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之一,新奥无疑也面临新的投资风险。

“我们做事非常务实,不会因为是示范项目就盲目投入,更不会虚张声势,而且我们是要保证经济效益的”,刘敏告诉《英才》记者,“泛能网”业务里的一些项目已经实现了初步的收益。未来,新奥需要落地更多的项目才能让产品更具市场和品牌价值。道理很简单,工业化的一个标志就是标准化的产品大量被复制,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虽然目前新奥初期的项目几乎全是高度定制化的产品,但个性化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标准化。

“未来最值钱的是什么?是标准。”王玉锁说,“我们前三四年都是在做示范工程,等大的公建示范都做完了,都产生了良好的效益,我们再开始做整体推广。”现在,让王玉锁感到压力的是,东莞等不少城市已找到新奥做规划,华润集团等企业也在同新奥进行能源规划项目的洽谈,但目前新奥需要尽快培育更多人员、夯实能力,去满足大量的需求。“新奥将来绝对不是只做自己燃气业务覆盖的城市,可以给全国的城市都做,我提供服务和标准,做完了以后他们自己去运营就行了。”

在岁末年初的一次聚会中,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观点与王玉锁不谋而合:新奥集团燃气业务覆盖的客户端蕴含巨大潜力。除了公建等能源集中的业态,王玉锁的终极目标就是将能源互联网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要将业务覆盖到6000多万用户,但这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我们会有计划的去推动”。

为了加速“泛能网”的产业化进程,牵手有协同互补效应的合作伙伴也成为新奥的必然选择。历经一年的接触谈判,2014年6月,新奥集团与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新智能源系统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新奥占股60%,为控股股东。

合资公司定位以技术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商,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来围绕“互联网能源”落地模式、供用能一体化能效管控技术及产品、区域新型多能源管控集成方案等三方面进行创新。

王玉锁告诉《英才》记者,双方的合作源自于两家企业对能源体系变革趋势、能效产品及解决方案市场具有深度共识,以及在技术、资源、能力上的高度互补,“新奥在城市天然气分销市场有优势,施耐德电气在智慧电网等领域耕耘多年,有成熟的商业运用案例。”

轻资产模式

王玉锁的互联网能源设想不仅仅针对未来,也对新奥旧有商业模式进行重新设计。

在油气领域,上游资源始终是民企的软肋和瓶颈。过去的20多年里,新奥集团一方面加强与石油央企等资源供应方的合作,尽可能多的巩固、开辟资源采购渠道;另一方面开始谋划如何实现资源瓶颈的突围。

2004年的时候,新奥的燃气业务如日中天,其业务已发展到全国14个省60多个城市。然而,王玉锁却忧虑徒增,难有丝毫放松:虽然燃气行业稳定,但民企自身没有气源,而且项目发展空间也愈发逼仄。

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中石油、华润等大型央企、地方国企也纷纷加入下游战团,这让民营燃气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其后数年时间里,城市燃气管网铺设一日千里,各路资本继续加速大中城市的布局争夺,并逐渐向三线城市、中小县城、镇区或工业园区推进,竞争日趋白热化。源自2002年的特许经营权争夺,经过数年的攻城略地,竞争主体们已占据各自相对稳固的地盘。

王玉锁认为是必须要有所改变的时候了。取法新的商业运作模式,进行精耕细作将是不二选择。几经探讨论证,新奥下决心由单一的城市燃气分销商向多品类清洁能源制造与分销商升级。

但新的压力和拷问接踵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王玉锁震动颇大,“我们开始反思和检讨,传统能源企业‘高投入、低效益’的重资产模式能否为继?比如,2004年新奥的年销售收入是25个亿,而当时上煤化工项目需投入21.6亿,对民营企业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显然是很难持续的”。问题在于,尽管构建了煤化工、太阳能清洁能源的完整产业链,但其仍是传统能源企业的运营模式,如果与国有的、老牌的能源企业相比,企业辛苦赢得的竞争优势可能只是暂时的,甚至在资本等实力方面还是处于劣势。那么,如何将新奥打造成一个具有持续的、差异化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转换了思路,定位未来的新奥是一个智慧型、轻资产的企业。我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于机制和技术,大笔的资金投入、多基地的建设模式不适合新奥。”王玉锁说。

“轻资产”不等于“没资产”,新奥在内蒙古、山东都建设了大型甲醇项目,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王玉锁表示,“我们利用这些新能源生产基地实现技术产业化,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及运营经验和能力,新奥未来不大可能再投资建设大型的生产型项目”。

2009年,新奥形成了煤基能源清洁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煤催化气化、煤地下气化、煤超临界气化、煤加氢气化四大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被称为“新奥四化”。与传统的气化工艺相比,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与此同时,还配套研发了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用来吸收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2013年,新奥煤气化关键技术难点获得突破。

然而,从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来看,似乎并不乐观。相关研报分析,目前煤化工的整体产能过剩已经超过30%。从2014年初至今,国电电力、大唐集团、中海油等央企巨头陆续撤离煤化工产业,这被媒体解读为煤化工面临央企的“逃离潮”。紧接着,国家能源局在7月通知,明确提出:“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这被看成是主管部门对煤化工踩下了刹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曾经被多方争抢、大干快上的煤化工项目,似乎转瞬之间就由“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对此,王玉锁分析,煤化工其实并不是整体的产能过剩,而是低端产品泛滥的结构性过剩。现代煤化工的高端产品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的煤化工项目投产至今,一直都是挣钱的。”

王玉锁判断,未来的煤化工建设和运营也会体现出更多的互联网思维,可以有更细致、更专业的分工,“做技术的、做空分的、做环保的等等,大家配合起来各负责熟悉的一块,项目建成后再交给运营方。”而一旦项目投产后,新奥可以依托自己的下游优势,购买项目的气源。

民企进口LNG第一单

除了煤气化之外,LNG产业链建设也成为新奥国内外业务布局中的重要发展方向。2008年后,新奥集团决策层开始谋划在沿海建立LNG接收站,以便运用国际市场,化解制约公司长远发展的瓶颈。

但LNG进口资质不但要跨越国内的重重审批,还需要得到资源出口国的许可。如此背景下,新奥在舟山的加气站项目备受关注。2013年6月,项目获国家能源局批复。而根据相关规定,在获得能源局批文之前,新奥必须与外方签署LNG长期采购框架合同,并将这份合同提交国家能源局备案。

新奥找到了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已获得加拿大政府每年200万吨LNG出口配额,而此前新奥集团已获得这家公司很大比重的股权,并拥有这家公司200万吨LNG配额100%的销售权,这是新奥集团入股的前提条件。入股加拿大公司后,新奥集团迅速与舟山市政府接洽,谋划如何在舟山尽早启动LNG接收站项目。2011年11月,新奥与舟山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新奥舟山国际船舶LNG加注站项目。

新奥舟山国际船舶LNG加注站项目,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个国际船舶加注站项目,也开创了民营企业首次获准进入LNG进口领域的先例,对于集团LNG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项目一期投入达58亿元,LNG接收规模300万吨/年,2016年投产,年销售额达到160亿元,;二期LNG接收规模500万吨/年,预计2022年投产;最终舟山LNG项目接收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年。

观察人士认为,项目投产后,不仅将贯通接-转-储-销全流程产业链,建立低成本竞争优势,还能借助舟山良好的区位优势,搭建新奥全球LNG贸易平台,也可为国内车船用LNG业务提供充足的气源保障,发挥强大的调峰储备功能。

在舟山项目的投资中,新奥某种程度上还是遵循了“轻资产”理念。王玉锁告诉《英才》记者,除了项目一期的投资,余下阶段将引入更多的投资者。

此外,自2010年起,依托在LNG生产、储运和分销领域的卓越能力和网络优势,以及在CNG、LNG加气站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新奥率先进入交通能源领域,全力推进CNG、LNG在车船领域的应用。

篇10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原材料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两化融合技术在原材料工业已得到广泛使用,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两化融合开始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提升、整合创新阶段迈进。宝钢、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

但也要看到,我国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深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投资不足、关键核心软件装备受制于人、复合型人才缺乏、公共服务平台缺失、政策标准建设滞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正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必须下大力气、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二、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尊重规律、分类施策,完善标准和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原材料工业的突出问题和两化深度融合的薄弱环节。以公共平台建设、智能工厂示范、技术推广普及为着力点,努力实现集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流程工业全链条全系统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不断提升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18年底,标准引导、平台服务、示范引领、推广普及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机制初步形成。生产过程控制优化、计算机模拟仿真、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等应用基本普及。研发设计、数据分析、质量控制、环境管理、集成应用、协同创新等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两化融合深刻植入企业,成为企业战略决策、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常态。

――行业引导工作明显加强。列入试点单位的122家原材料企业全部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制定300项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推广10套以上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设6-8个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8-10个第三方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4-6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4个大数据平台,以及稀土、农资、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管理平台。

――示范普及工作稳步推进。培育打造15-20家标杆智能工厂,大中型原材料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先进过程控制投用率超过60%,关键岗位机器人推广5000个。

四、主要任务

(一)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作用,加快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及评定工作,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制定完善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等分行业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开展年度测评工作。建立企业贯标工作、年度测评工作推广和跟踪反馈机制,通过企业贯标和等级评定,推动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不断向更高阶段跃升。

(二)建立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体系

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行业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做好标准体系研究及技术归口工作。将原材料工业信息化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制修订重点,围绕材料性能和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物料管理和产品流通、数字化研发和服务等,加快制修订一批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及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智能监测监管标准,电子标签编码及应用标准,以及稀土、危险化学品、农资化学品识别、定位、追溯通用规范,实现物料、产品、设备编码和各种接口标准的统一。

(三)研究推广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

研究选择成熟自主的行业解决方案,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加大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推广基于钢铁冶炼、轧制及深加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集成与模拟优化、设备故障在线诊断与预测维护、能源管理的钢铁生产全流程信息化改造方案;针对乙烯及其衍生物、芳烃等炼化主装置的模拟仿真、优化控制、调度计划、故障诊断和维护、资源与能源管理等技术方案;基于石化化工生产过程的HSE(健康、安全、环保)解决方案;基于装置侧线、反应罐釜、进出厂点等关键节点的数据计量及实时采集,实现物料跟踪及物料平衡、能源监测及精细管理的石化化工生产制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建材生产物料消耗、质量检测、设备运行、能源管理、环保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监测与管控集成解决方案;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公共服务能力的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方案;具备灾害预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选功能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

(四)加快建设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依托原材料工业龙头企业、行业自动化研究院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高等院校等,针对原材料工业生产流程化、基础产品大宗化、高端产品个性化、资源能源消耗高等特点,搭建开发及实验平台,开展产品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与优化、智能化操作与无人值守、生产运行管理、工业机器人、计算机仿真、智能仪器仪表、能源管控系统、移动应用等信息系统与专用装备的开发,突破一批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关键共性技术,有效缓解目前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熟适用系统缺乏、行业应用价格昂贵等问题。

(五)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科研单位成立原材料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安全可靠的原材料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推进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的开放共享。围绕原材料工业企业产品研发、生产控制与优化、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定制、购买租赁、咨询服务等多层次的云应用信息化服务,解决企业投入不足、数据资源利用水平不高、高端人力资源匮乏、个满足度低等行业共性问题。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

(六)着力培育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

支持第三方大型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持大型企业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公共平台转化。鼓励行业协会、电商公司、农资生产企业联合建立农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原材料工业大宗商品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钢铁、石化、有色、稀土、建材、危化品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增强原材料工业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

(七)大力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

支持原材料工业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推动大数据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实现产品、市场和效益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决策科学水平。鼓励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商业智能系统(BI)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提升生产制造、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营销及服务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八)建立健全行业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

建立稀土矿山开采监管系统,实现对稀土矿区非法开采、水体污染、植被破坏等情况的长期动态监控。建立覆盖全国的履约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重点监控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的在线监测和管理。依托重点单位,建立稀土、化肥、农药、危险化学品等产品追溯系统,采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物品编码等信息技术,建立产品追溯数据库,追溯产品来源,杜绝假冒伪劣、来源不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环节,提升企业品牌效益。

五、重大工程

(一)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工程

开发符合原材料工业特点的产品配方建模、产品性能分析、虚拟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设计等数字化设计工具。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到2018年,大中型石化、钢铁、有色、建材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90%、95%、85%和80%。

钢铁行业重点发展用于产品研发和客户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针对炼钢、连铸、热轧等工序的工艺参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PP),冷连轧机轧制过程动态仿真及控制优化技术等,实现在线、全自动、多工艺路径的智能化设计。

石化行业重点发展炼化关键主装置及工厂的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模拟仿真、优化控制和调度计划技术等,对工厂生产全流程实现安全可视化管理和控制。在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发展协同一体化技术,建立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体系,实现工程数字化设计和交付的标准化管理。

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建立有色金属加工机床、部件、原料、环境等数字模型,对工件切削、锻压等微观、宏观过程进行参数化表达,实现加工效果、刀具磨损情况等快速评估。

建材行业重点发展关键生产装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综合集成,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研发设计和集成应用。加快推广水泥回转窑控制系统在线仿真技术,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领域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应用系统,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定制生产。

矿山行业重点发展地质采掘优化设计系统,动态指导采掘过程和设备应用。采用动态闭环集成控制技术,将产品质量、产量、成本和利润等综合生产指标与底层设备控制动作相联系,实现选矿过程全流程控制和动态全局优化。

(二)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

普及推广可编程逻辑控制(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基础自动化技术和系统,改造提升原材料工业生产装置及生产线,基本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全面覆盖。开发应用先进过程控制技术,进一步突出实时控制、运行优化和综合集成,大幅提升原材料工业重点行业的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到2018年,石化化工和钢铁行业先进过程控制(APC)投用率达到60%,主要有色金属选冶、加工环节的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75%,水泥行业应用优化控制系统生产线达到50%。

石化化工行业重点在炼化、化肥、农药、氟化工、氯碱等领域,针对原料属性不确定、物质转化机理复杂、过程多重循环等特点,积极开展全流程建模、先进过程控制(APC)、实时优化和调度、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系统的实施和建设,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轮胎行业重点推广芯片集成技术,实现轮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钢铁行业重点推广选矿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烧结机智能闭环控制系统、高炉专家系统、全程自动化转炉炼钢、智能精炼控制系统、加热炉燃烧过程优化技术、核心轧制控制系统、基于图像检测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等。

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粗铅富氧强化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湿法炼锌优化控制技术、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建材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生产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技术、窑头和筒体温度检测控制系统、窑尾加料控制技术,平板玻璃原料配料控制系统、三大热工(熔窑、锡槽、退火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自动切割分片系统,陶瓷原料制备、窑炉控制、压机控制等系统,玻纤池窑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稀土行业重点建设冶炼分离智能化生产系统,通过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企业网络及数字管理系统,加快物料、生产、质量控制等业务整合。

(三)智能工厂示范工程

针对石化、钢铁、有色、稀土、建材等行业生产工厂的不同特点,分行业制定智能工厂标准。加强专业智能工厂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围绕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辅助决策等6个方面开展智能化应用,建设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的自动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安全运行能力、应急响应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建成一批生产装备智能、生产过程智能、生产经营智能的智能化工厂。

石化智能工厂。选择4家先进石化化工企业,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突破一批石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石化企业感知、预测、协同、分析、控制和优化能力。通过建立新型的生产和营运管理模式,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优化,提高资源配置和物流管理水平;通过生产过程智能化的优化控制,提升操作自动化和实时在线优化水平;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耗的在线优化,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对可燃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存储、运输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自动报警,提升安全环保水平;通过关键设备的到期预警与预防性维修,提高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关联性分析与预测分析,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

钢铁智能工厂。选择4-5家先进钢铁企业,建设基于网络平台的实时生产信息管理系统,重点开发针对产品质量、能耗和设备状态进行软测量的模型技术,以及通过工序互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的智能决策技术。推广示范铁钢轧工艺过程信息横向贯通、全流程高级计划排产和质量一贯制闭环控制技术,物质流和能量流综合协同优化技术,在线设备诊断、预测与维护技术,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企业营销规划信息纵向融合技术等,强化数据资源的挖掘利用,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闭环的自动化控制与智能化管理。

有色智能工厂。选取铝、铜行业3-4家先进企业,以大数据和工业网络为基础,建立生产信息服务云架构,形成信息、知识、智能决策的数据和计算支持能力,通过物料关联与跟踪的智能物联网,实现对重要物料的标识、追溯和成份配置,开发基于先进生产工艺条件的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建立生产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最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操控、决策、管理和服务,建立全过程能效优化的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决策体系。

建材智能工厂。在水泥行业选取2-3家先进企业,建设基于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等先进技术的智能水泥生产线,实现原料配备、窑炉控制和熟料粉磨的全系统智能优化,并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等危险、重复作业环节应用机器人智能操作。开展具有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运输、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功能的商业智能系统应用(BI)。

轮胎智能工厂。依托生产装备的高度信息互联和数据系统的实时采集,融合物联网、自动化仓储物流、数据挖掘、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等先进技术,建设轮胎生产仓储物流、关键岗位机器人和生产信息管理三大系统,全面覆盖轮胎制造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设备、生产信息、过程管理、企业决策的纵向交互和生产过程各工艺流程的横向交互,打造纵横贯通的综合集成优化的现代化轮胎制造工厂。

(四)数字矿山示范工程

金属数字矿山。以铁矿、铜矿、金矿为代表,建设3-4个智能矿业示范工程。加快信息通信技术(ICT)与矿业的融合,将井下无轨车辆、大型采选设备与先进物联网、模式识别、预测维护、机器学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结合,推动矿业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数字化。继续推广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井下紧急避险、矿井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立混合型智能生产物联网,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搭建具备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等要素的自动识别、信息共享、自发协作、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实现采选过程动态可调可控,增强企业对矿石性质变化及外部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满足精细化生产管理的要求。针对矿山分布较为分散与偏僻的特点,建设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利用上下游供需信息的高效协同,实现经济库存。

稀土数字矿山。依托大型稀土集团,在赣州、福建等稀土重点矿区建设2-3家稀土数字化矿山示范工程。利用数据库技术、储量动态计算技术和矿山三维数字建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稀土矿山储量和生产过程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稀土储量动态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及地质灾害监控等,提高稀土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智能化管理水平。

数字服务平台。依托国内大型矿冶科研院所,建立矿山云系统通讯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服务标准,搭建云服务平台的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业务中心和网络前台。集成黄金、铜、铅锌、镍等典型矿业集团的海量生产数据,开发矿冶生产智能运营决策系统,形成生产装备远程在线维护、工艺过程故障智能诊断、分析仪器自动标定维护等远程工业服务能力,到2018年在国内3-5家大型矿业集团推广应用。

(五)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工程

推动原材料龙头生产企业,与原料供应商,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主要下游用户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按照供应商提前介入(EVI)、准时生产技术(JIT)等模式,统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企业业务系统间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规范,通过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实现物料协同、储运协同、订货业务协同以及财务结算协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在内的全部产业链条的集成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钢铁行业。选择3-4家先进企业开展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建立和完善客户个性化订单条件下的基于产品使用特征的钢产品标准规范体系,推广以订单为核心、多品种、小批量、快速灵活的柔性生产组织模式,实现钢铁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推进生产管理系统升级,推行日计划生产模式,实现以销定产和产销高度衔接,进行客户订单的全程追踪,推动钢铁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建立连接钢铁生产企业和用户的数据系统,推广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研发设计模式。针对钢铁行业原料大宗特点,建立生产企业与上游铁矿石、煤炭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预报模型提高库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石化行业。选择2-3家企业开展面向客户需求驱动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示范。通过物流的智能感知、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行业的敏捷供应链,促进生产企业上、下游的快速决策和协同优化,提高资源和能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企业柔性生产制造,减少消耗和降低成本。初步建立石化工程协同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完善石化生产企业客户管理系统,实现面向石化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和运营,减少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的成本。

有色行业。选择2-3家铜、铝、锌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上下游协同生产和协作管理系统,应用数据协调、数值模拟和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建立自动识别、信息共享、集约调度的网络系统平台,实现有色金属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人员、设备、工艺、物料、能源、财务的协同,消除任务等待与积压、信息传递延时与失真等管理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管理。

(六)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

鼓励机器人研发单位和原材料企业共同合作,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到2018年累计新增机器人应用5000台。在工业窑炉、投料装车、化工企业等危害健康和危险作业环境,基本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在陶瓷行业施釉、制砖行业码垛、铝锭浇注搬运、锌锭码垛包装、剥锌机组等重复繁重劳动岗位,推广普及机器人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重点,研发并推广自动测温取样机器人、连铸自动推渣机器人、板坯自动清理机器人、铸锭扒渣机器人、阳极操作机器人、铜铝板材表面处理和抛光机器人、原料分拣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漆(油)机器人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精确性为重点,推广应用表面缺陷判定、产品自动标识、图像自动识别等机器人。以提高采矿机器人的机构可靠性、避障设计、通讯能力以及防爆设计等为技术开发重点,在复杂矿床开采等环节,研发推广地下金属采矿、应急救援等智能机器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原材料工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鼓励重点行业协会成立推进两化融合的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标准制定、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企业评估、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企业应建立健全两化融合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制定两化融合专项规划,明确两化深度融合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保障资金投入。推动信息技术提供商和行业应用方组建原材料工业两化融合推进联盟,加强联合互动,开展共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提高针对原材料工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篇11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做出报复性的反应。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突显出三大发展危机: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贫富分化日益加剧。我们在享受着工业文明的甜美果实的同时,也在不得不呼吸混杂着工业废气的污浊空气,喝被工业废水浸染过的浊水。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开采资源,抛弃废料,这是环境问题的最直接根源。如何在维持生态完整性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实现工业与生态的和谐、共赢?就如同熊掌和鱼翅,如何才能兼得?于是工业生态学出现了,它为人类社会建立与自然和谐的工业体系提供了理论工具,为我们既享受工业文明成果,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提供了整体性思维和一体化解决方案,为兼得鱼翅和熊掌架设了一座桥梁。

让“工业”与“生态”结合

工业生态学并非一个全新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关于工业生态学的科学讨论是近10多年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工业生态学才再次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且逐步形成了一个由生态学、工程学、生物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崭新领域。

尽管看上去“工业”与“生态”是毫不相干的,甚至是对立的、矛盾的,但是,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工业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圈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矿物原料、化石能源均来自大自然,产生的各种废物也最终返回到自然环境中,因此,它与生物圈存在着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传统上认为,工业存在于自然界,但与自然相分离,而且是造成自然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事实上,这是与人类中心主义或超自然思维相一致的结果。现代科学理论认为,人,仅仅是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即便是凝聚着人类聪明智慧结晶的工业体系,也只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分,或日子系统。

工业生态学是类比生态学概念而提出的。关于工业生态学,目前已有20多种表述不同、但含义相近的定义。简单地讲,工业生态学是研究工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第三代园区: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工业生态学理论最重要的实践模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园区。它是通过对一定地域空间内不同工业企业间,以及不同工业企业、社区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进行优化,从而在该地域内对物质和能量进行综合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最小化排放的可持续的地域综合体。具体来说,生态工业园区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营养结构关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社区之间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建立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换和循环利用机制,从而形成由多个相互关联企业组成的产业共生网络体系。在这个产业共生网络体系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因为一个企业的废物同时也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

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是应用工业生态学理论改造传统工业系统的先行者,先后规划建设了十几个生态工业园区。目前,位于丹麦哥本哈根西部100千米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堪称典范。

卡伦堡工业园区是在商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经过10多年的滚动发展和优化组合,已形成了一个以燃煤电厂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包括发电厂、炼油厂、生物技术制品厂、塑料板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以及卡伦堡社区供热体系。各个企业之间通过利用彼此的废热、净化后的废水,以及硫、硫酸钙等副产品作为原材料,一方面实现了整个卡伦堡镇的废弃物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均从相互合作中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了直接的好处。

我国从1999年开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其中,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以制糖业为核心和纽带,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等六大子系统组成。通过优化组合,各子系统间的输入和输出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集工业和种植业为一体、各子系统相互耦合和互利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展望:未来的工业

目前的工业体系仍然十分“年轻”、“幼稚”,尚处于向成熟的“顶级群落”演化的低级阶段:物质和能量流动速率大,但资源循环利用率低下,资源濒临枯竭而废料却堆积如山;整个工业体系食物网结构简单且呈线性状态,个体之间为争夺资源激烈竞争,缺乏合作、共生关系,几乎唯一地依赖于化石能源……在不改变目前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人类迟早将面临增长的极限。事实上,这种端倪已经显现。未来的工业体系是什么样的?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工业界,目前尚未有人提出一个一致公认的范式,也很难清晰地描绘未来工业体系的理想图景。然而,师法于自然,这是人类文明演化、不断进步的成功捷径。关于地球生命进化的知识,为人们思考未来工业体系的景象提供了思考的源泉。

篇12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带来巨大的价值。 “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农业产业结合,必将给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给涉农企业带来时代新机遇,给农民带来就业与致富的新契机。河南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被国务院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河南省农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其必须加快探索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一、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与机遇

河南省是r业大省,其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具有绝对的优势与显著的机遇。

1.优势

(1)拥有巨大并且肥沃的土地资源。河南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为687.1万公顷,名列全国第二,并且绝大多数土地土层深厚,营养元素含量丰富。(2)气候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繁多。河南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有充足的光热水资源。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产,其中小麦、玉米、薯类作物、水稻、大豆、棉花、烟叶、油料作物等是全国的主要产区,大部分产量居全国前两位。(3)特色农业种类丰富,并且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鄢陵的花木、三门峡的苹果、南阳西峡县食用菌、猕猴桃、山茱萸、方城裕丹参、邓州朝天椒、新乡封丘县金银花、新乡原阳大米、信阳毛尖、洛阳牡丹、新郑大枣、焦作怀山药、中牟西瓜、杞县大蒜、安阳滑县强筋小麦、驻马店平舆白芝麻、卢氏核桃、开封句话、许昌腐竹、禹州薯粉等。(4)国家战略地位优势显著。201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原经济区建设,将河南省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2.机遇

(1)互联网科技发展迅猛,与各行业的融合已初具成效,商机与价值凸显,为农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2)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3)河南电商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农业进行电商化运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我国第三个“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获批落户郑州,高效便捷的陆海空立体化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网络已初步形成。2016年1月,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正式进入国家综合试点。(4)河南省大数据建设强力推进,为 “互联网+”与农业融合提供了大数据服务平台。2014年河南省政府成立了河南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搭建了“中原云”平台。2015年建成并启动了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该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建设精度最高的省级北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郑州)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建设,郑州正在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数据枢纽中心。(5)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有力。河南是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全国7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4G网络实现全省100%行政村全覆盖,“全光网河南”2015年底已经建成。

二、特色农业应成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借助“互联网+”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特色农业由于知名度高、声誉好,并有较大规模的消费群体和忠诚度,可以充当领头羊,作为标杆率先借助“互联网+”信息科技推进品牌化运作。

1.同时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大规模整体融合存在一定难度

“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根据河南省优势资源,应抓住互联网科技发展机遇,加快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带动农业快速实现现代化。但由于农业规模巨大,农产品种类繁多,同时大规模推进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难度,比如,农业互联网人才目前非常缺乏,大批该类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大规模农业信息基础设施与配套农业设施的建设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大规模大数据及云服务平台的构建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遍地开花”的做法也具有很大的生产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及难度启示“互联网+”在与传统农业融合的过程中,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阶段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农业整体的跨越式发展。

2.特色农业应充当“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在分阶段逐步推进“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过程中,特色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应走在前面,以充当“领头羊”起示范作用。特色农业在整个农业中与“互联网+”的融合具有相对优势:(1)规模相对较小,与互联网融合起来相对较简单、易操作,建设周期较短,见效快。(2)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技术学习能力,能较快地转变观念接受“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并能够快速付诸实施。(3)特色农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声誉较好,消费群体规模稳定,忠诚度较高。在与“互联网+”的融合过程中能够更快速地被消费者接受,并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加快产品的周转速度,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快捷方面的消费诉求。(4)特色农业大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提高消费者参与消费体验,融入田园生活,带来精神层面的消费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 “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路径构建

“互联网+”现代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将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环节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有效融合,以打破目前特色农业在生产、推广、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割裂、消费者参与度低、体验性差的状态,使得现代特色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有机融合,快速推动品牌化发展。

1.“互联网+”下规模化、智能化、花园式的生产模式

现代特色农业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融入田园生态文化理念构建规模化、智能化、花园式的生产模式。(1)规模是品牌化运作的基础,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代特色农业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比如婺源的油菜花之所以成为全国闻名的观光休闲景点,首先是因为它的规模可观。河南省特色农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与供给水平,合理规划生产规模。(2)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特色农业应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遥感观测作物生长态势、专家分析诊断、智能化解决方案、自动化控制灌溉施肥等,智能化机械管理、收割等,打造智慧特色农业。(3)由于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在进行品牌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田园文化理念,进行花园式生产。在进行花园式生产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专家咨询,设计科学合理的花园式生产结构,使得作物生产布局具有较强的田园文化艺术性。

2.“互联网+”下绿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

现代特色农业在借助互联网进行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应融入质量可感知消费需求构建绿色、健康、可追溯式的加工模式。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渴望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能够感知产品的质量,做到购买放心、安心。绿色、健康的产品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首要选择。所以,特色农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应:(1)树立并在生产加工环节突出绿色、健康的生产理念。(2)借助互联网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对整个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的动态透明化展示。(3)建立产品追溯机制,让消费者充当监控者,一方面约束企业生产行为,另一方面把企业对产品绿色、健康的追求理念,对消费者真诚、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植根到消费者的心智,使得消费者放心购买、乐得消费。

3.“互联网+”下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广模式的创新在特色农业的品牌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特色农业应打破传统的推广模式,借助“互联网+”融入全民娱乐文化潮流构建亲民、娱乐化的推广模式。(1)推广过程中媒体的选择与创新很重要。要不断创新利用网络新媒体或农业互联网信息推广服务平台,把与特色农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或活动,及时地传达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并了解。(2)研究并利用全民娱乐文化潮流,在推广传播过程中融入娱乐文化,让消费者在娱乐的同时不自觉接受特色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提高接受度和好感度。(3)结合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与内容策划相关亲民化活动,并传播亲民化信息,真正的走进并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做生活中主动关心体贴的朋友。

4.“互联网+”下快捷、保质化的流通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消费者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快捷、保质永远是核心诉求。“互联网+”下特色农业品牌的打造必须结合消费者对物流的核心V求与新诉求,构建快捷、保质的流通模式。(1)建立农产品自有物流系统或借助已有物流公司,打通并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农产品的新鲜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口感,所以,在流通过程中要注重物流速度的提升,一方面满足消费者对物流的快捷诉求,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产品的新鲜程度。(2)打造冷链物流系统,保证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变质、腐烂的风险大大降低,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品质好的追求。

5.“互联网+”下观光体验、融入式的消费模式

特色农业在“互联网+”下可以结合文化创意理念,构建观光体验、融入式的消费模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消费者内心对返璞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渴望越来越强。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升,让消费者走进各大景区、融进大自然,进行观光旅游、休闲放松成为现实。基于这样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业应把生产基地、加工园区甚至是现代化物流融通过程打包进行文化创意展示。比如,鄢陵的苗木鲜花生产基地,可以借助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推出不同主题的观光休闲项目或活动,吸引本省甚至全国的游客前来观光,走进花的海洋,体验各种以花为主题的各种创意活动或项目。鲜切花的生产加工工艺、花卉销售市场、现代化的物流过程展示,通过文化创意设计有效地引导消费者体验,不但了解鲜花苗木,还了解整个产业,带来一体化的震撼效果。让消费者在不自觉中把花的相关知识或衍伸产品带回家中,比如:鲜插花、干插花、由花精制的护肤品、精油等,融入其日常生活。

6.“互联网+”下全链条、全方位式的产业化服务模式

为保证特色农业快速实现品牌化,必须借助“互联网+”构建全链条、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平台。该平台是一个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来的农业产业服务性系统,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需求供给信息的收集、专家诊断与管理、专业的推广、专门的策划等。具体子平台可以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系统、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专家诊断与策划系统、文化创意设计系统、推广系统、消费者体验系统等。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系统有效整合现代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体化有机融合,快速实现品牌化。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