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生儿基础护理

新生儿基础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生儿基础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生儿基础护理

篇1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围生期内的早产儿极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并且预后差。现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并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1±1.56)岁;早产儿38例,足月儿62例;有产时窒息病史58例,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颅内出血原因:缺氧58例,产伤36例,维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儿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征、囟门变化和惊厥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

2 结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弃2例,治愈率为95.00%,病死率为3.00%;出院半年后随访治愈的95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86例(90.53%),发生后遗症9例(占9.47%),其中继发性癫痫3例,脑瘫6例。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状态 该病患儿的初期意识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易激惹、闹性尖叫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嗜睡、昏迷及肌张力减弱等。意识状态常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儿自身系统形成有关。所以,当患儿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以免延误病情[1]。

3.1.2 各项生命征 加强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征情况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如体温、呼吸节律和频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者呼吸暂停。呼吸的改变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进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儿颅内压较高,呼吸浅慢则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4例患儿出现过呼吸节律的改变或呼吸骤停,经及时救治后33例患儿病情好转,2例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关系,双侧瞳孔多表现有不对称、固定、对光反射减弱或迟钝。

3.1.3 囟门变化和惊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变化可反应颅内压的情况,如囟门紧张、突出提示颅内压升高;囟门平软提示患儿病情平稳或颅内压下降病情好转。惊厥是该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详细记录患儿的发生部位、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当患儿出现持续发作是,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做及时的处理[2]。

3.2 护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大,若没有事先告知患儿家属患儿病情的特点,或者许多的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患儿诊断明确后,告知该患儿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措施和预后等,以获得家属积极配合和理解,同时需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儿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3]。

3.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中,要保持患儿合理的室温(26.0℃-27.0℃)、相对的湿度(55%-65%)和安静的环境。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若因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应注意合理的,以减轻头颅的血肿为宜。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给氧,如取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误吸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给部分缺氧的患儿低流量的吸氧,将血氧浓度控制在50-65mmHg之间。对患儿行一切护理治疗或非护理治疗操作时,都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得当,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儿的烦躁,影响治疗效果。

3.2.3 康复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复治疗,能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庭都选择将患儿带回家中行康复治疗,所以在这些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后遗症,治疗的时间大约3-6个月。康复治疗的内容应包含康复训练方法和婴幼儿的基本护理常识,并建议家属定期到指定医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2.4 注意事项 首先,婴幼儿在出生前的早期准备和产程中的应对。如建议早产孕妇行绝对卧床以减少宫缩;及时抢救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的新生儿;对早产孕妇行剖宫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早产儿造成脑损伤等等。其次,正确评估已经出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最后,在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并建议定期的随访,尽可能的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1资料与方法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 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比 [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抚触护理主要指通过护士双手对新生儿皮肤进行系统、合理的抚触,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感应到良性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积极的生理效应。新生儿刚从母体中分娩出来,对于全新的环境,其身心都需要一个调节与适应的过程,因此,对新生儿实施抚触护理很有必要,特别是对病理性黄疸患儿加强抚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抚触,可以使新生儿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定期对新生儿实施抚触护理,不仅有益于新生儿的情感开发及生理发育,还可以改善新生儿免疫功能,调节新生儿睡眠质量[3]。尤其在缺氧、脱水等病理状态下,新生儿黄疸患儿病情发展较快,通过抚触护理可以使其神经分泌系统、机体免疫系统得到调节,确保患儿内分泌平衡,从而降低病理状态对患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3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68

新生儿肺出血是新生儿时期的一个严重病症,多见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本病主要病因有感染、缺氧、低体温等,少数患儿与内在缺陷有关,男多于女[1]。通过及早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使新生儿肺出血的抢救成功率有了较大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共收治11例肺出血患儿,其中男6例,女5例;出生体重:小于1500 g 3例,1500~2500 g 6例,大于2500 g 2 例;胎龄:小于30周3例,30~36周4例,足月儿3例,过期产儿1例;原发病:青紫窒息5例,胎粪吸入2例,呼吸暂停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其中3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11例均符合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2]。

2.治疗方法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主要措施[3],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防止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的同时,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辅助/控制通气加呼吸末正压(A/C+PEEP)模式。参数初调值为:RR(呼吸频率)35~40次/分,FiO2(氧浓度)60%~80%,PIP(吸气峰压)25~28 cmH2O,PEEP(呼吸末正压)5~6 cmH2O。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含血痰液,提供足够的平均气道压。

3.治疗结果 本组11例中,治愈8例,死亡1例,2例好转自动出院。存活率为72.7%。

护理措施

1.加强重症监护 置患儿于开放式远红外辐射台上,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尿量等生命体征。室内湿度维持在60%~70%,以减少耗氧量及不显性失水。迅速建立两条(或以上)静脉通路,一般采用外周静脉留置术。对于需要静脉高营养的早产低体重儿,必要时行周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液体滴速。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面色有无发绀、肢体温度变化等,不能单纯依靠监护仪。建立特护记录,准确记录患儿24小时出入量,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

2.合理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道内可给予滴入1∶10000盐酸肾上腺素盐水或立止血。肺出血不主张常规拍背、吸痰。因为频繁吸引会加重肺出血[4],如果没有堵管应尽量减少吸痰次数,保持患儿安静。当患儿突然出现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小于80%)、呼吸窘迫、人机对抗时,则考虑有痰阻,应立即给予吸痰。吸痰最好两人配合操作,根据气管插管的粗细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要口、鼻分开。吸引负压控制在13.3 kPa以内,低体重的患儿可降低吸引负压。吸痰时动作迅速而且轻柔,尽量缩短吸痰时间,以保证呼吸末正压。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以前端遇到阻力或出现咳嗽反射为止,吸引时边吸边退,或螺旋式吸引,以免损伤组织。记录吸痰的量及性质,根据病情做细菌培养或药敏。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氧饱和度降至80%以下,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复苏气囊加压呼吸,当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再重复吸痰。

3.呼吸机的管理 上机后半小时,急查血气分析,根据氧分压调整呼吸机各参数。如血气分析正常。氧分压在50 mmHg以上,出血量减少,可逐渐降低呼吸机的条件。FiO2每次降低5%,高浓度供氧有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风险[5]。FiO2降到30%时,如果肺部音逐渐消失,吸不到血性液体,可根据医嘱过渡到CPAP锻炼。注意呼吸机的性能及运行情况,当呼吸机出现报警时,首先观察患儿病情有无异常,其次查看管道连接及气源情况,及时排除故障,保持呼吸机管道通畅。记录呼吸机各参数的变化,每班检查并记录导管插入的长度及导管固定是否牢靠。湿化罐内加入蒸馏水,以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度在60%以上。

4.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 VAP是机械通气治疗的常见并发症,VAP发生率随着呼吸机应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本组病例中有4例继发肺炎,发生率为36.3%,所以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除增强无菌观念外,必须注意呼吸机及其管道的消毒工作。湿化罐内的液体每天更换,及时倾倒冷凝水,防止倒流。撤机后各管道、接口及时浸泡、消毒、晾干。机械通气的患儿口腔分泌物较多,每天做好三次口腔护理。本组11例患儿中4例采用密闭式抽痰管(太平洋医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吸痰操作,湿化液采用生理盐水,4例患儿均未发生VAP。

5.健康教育 由于肺出血病情危重,使用呼吸机费用又比较昂贵,所以应向患儿家长做好必要的病情及治疗过程的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儿家长能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体会

护理人员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机械通气并发症较多,压力过高或过低都可造成肺泡异常扩张,所以应及时检测压力变化。呼吸机报警时应首先观察患儿病情,其次再检查呼吸机的性能。气管插管时护士应及时做好物品传递,面罩气囊加压给氧,导管固定等辅助工作。合理吸痰,吸痰时尽量缩短吸引时间,延长间隔时间,无菌操作严格,防止发生黏膜损伤、肺不张。采用密闭式抽痰管可明显减少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艳,阙学俊.新生儿肺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36-37.

[2]陈克正,叶鸿瑁,樊绍曾.新生儿肺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4):248.

[3]史 源.新生儿肺出血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2):81-83.

[4]周应玲.新生儿肺出血8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103-104.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的健康保健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健康聪明从零岁开始,护理模式和目标也不断地向关爱和人性化发展。婴儿水疗是指在特定水质(仿羊水)、水温和专业医疗设备及医护人员指导下,让宝宝在仿羊水中自主的安全运动。目前研究认为,婴儿水疗有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增强婴儿免疫力和应激力,增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加睡眠等作用。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在本院产科正常分娩的足月产儿100例实施新生儿水疗及抚触疗法,现将护理经验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分娩的正常出生的足月正常产婴儿,胎龄均为37~40周,体重2500~4000 g,出生1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窒息史,不存在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无新生儿溶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感染等。均实行母婴同室、母乳喂养、按需哺乳。母亲无合并其他疾病,营养好,乳汁分泌充足,新生儿能吃到足够的母乳。1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7例是既做水疗又做抚触的新生儿为研究组,43例是家属不同意做水疗及抚触的新生儿为对照组。

1.2 方法 按广东省省生殖协会妇幼保健院赵少飞印发的“婴儿游泳与抚触”及相关文献介绍的新生儿水疗操作要求进行水疗配合抚触[1]:于新生儿出生后24 h给予每天1次15~20 min的水疗。设定室温28 ℃,水温39 ℃~40 ℃,水深以新生儿足底不能触及为准。选择合格的专为婴幼儿设计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水疗时,常规为新生儿脐带贴上防水脐贴,以防感染。水疗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为新生儿进行抚触5~10 min。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婴儿出院体重变化情况,以及出院体重增加值(出院体重增加值出院体重-出生体重)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婴儿体重的比较

作者单位:678300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赵东艳

2.2 比较两组粪便初排时间及粪便转黄时间,具体见表2。

水疗时,水电导热性比空气大,人在水中活动比在陆地上活动消耗量多,肠蠕动加强排便多,尤其是促进胎便的尽早排出,更有利于胎儿吸收更多的营养,为了补偿各方面的消耗,就要求消化系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来摄取大量的养分,以满足需求,本观察结果足以说明通过新生儿游泳,其胎便排出时间提前、胎便转黄时间提前、新生儿生理性体重减轻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

表2 两组婴儿胎便排出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21世纪医学模式已发生转变,除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聪明的智慧,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均健康。婴儿水疗基于对新生儿以及婴儿生理、心理的研究,提倡婴儿父母、医护人员对婴儿施行早期水疗,方法简单,投资小,不需要过高的条件,只要爱心和耐心,无疑将会促进我国婴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对正常婴儿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早期智力的开发,提高人口素质,而这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及目前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社会-心理方面转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3.1 水疗与抚触的机制 水疗时迷走神经兴奋,全身及双腿运动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同时抚触(尤其是腹部运动)加速肠蠕动从而加快胎粪排出和胎便转黄的时间,有利于新生儿肠道尽早排除糟粕,吸收更多初乳,弥补新生儿消化道不发达和消化腺机能不完善的缺陷,尽快恢复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胎粪、尿液排出,汗液分泌,以及由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丧失等原因造成的体重下降。新生儿在水中协调运动,由水波、水压带来的循环系统和骨骼肌系统兴奋,使机体耗氧量增加,促进代谢,增强食欲;水疗时由于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使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增加新生儿哺乳量,能缩短生理性体重减轻的恢复时间[2]。同时,水疗刺激新生儿体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还能加深呼吸,增大肺活量,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使新生儿较全面地吸收营养,促进体重的正常增长和身体发育。水疗对新生儿在宫内长时间的被动姿势给予纠正并辅助活动,同时配合抚触不仅仅是皮肤的接触,也是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传递,可以使新生儿的胎便早排,促进食物消化吸收,使生理性体重下降迅速恢复,这无疑对促进婴儿生长发育有较大益处,值得推广。

3.2 护理

3.2.1 水疗抚触前的准备工作 水疗及抚触前半小时停止进食,将室温控制在38 ℃左右,出生10 d内的新生儿脐部应贴防水护脐贴。检查游泳圈的安全性,套上后检查下颌部是否垫托在颈部,入水前让新生儿先适应水中的温度与环境,然后将新生儿逐渐缓慢的放入水中。为防止交叉感染,游泳池内用专用一次性塑料袋,并做到1人1池水。

3.2.2 加强与新生儿之间的交流 待婴儿水疗完毕将游泳圈拆下,用消毒浴巾擦干全身,注意保暖,取下护脐贴后要进行脐部消毒。然后用润肤油擦于手掌进行抚触,抚触过程中播放轻柔的音乐,并用柔和的语言与宝宝说话。可让父母共同参与,一起当新生儿的教练,但全过程需有专业人员监护。

3.2.3 加强水疗及抚触的知识宣教 对婴儿的母亲进行水疗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出院时进行母亲水疗的知识考核,出院后由母亲继续每日1~2次的水疗。医务人员第30天随访,检查水疗的情况,母子沟通形式记录是否完整并鼓励母亲每日2次水疗。

3.3 水疗与抚触可以促进婴幼儿行为与潜能的发展 早期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在生理、生化方面均有重要影响。游泳水疗及抚触如同“体育早教”,可促进新生儿智能和体能的发育。观察中发现,新生儿水疗及抚触后,其睡眠特别安稳、充足,也为神经中枢的良性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新生儿游泳作为对婴儿的一项综合的不添加额外药物或治疗的手段,能使新生儿得到最自然的活动,使出生正常的新生儿尽快适应陌生的外界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在行为神经发育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新生儿更健康、更安全的成长[3]。根据胚胎学基本原理,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以将所有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相应的反应[4],从而可以刺激神经及其他系统的发育。

3.4 水疗可以促进母子间的情感交流 社交能力、自知能力属于情感智力,即情商。情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高智商不一定成功。研究表明,成功与否,20%取决于IQ(智商),80%取决于EQ(情商),EQ高有快乐积极的人生观,成功几率大大提高。早期婴儿水疗,密切的亲情交流,亲子互动是孩子情商发育的最关键要素,是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5]。因此,现在有一个科学的说法:皮肤是感觉器官,也是情商器官、社交器官,从另一方面说出了水疗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 詹莉.CCSOS同步感觉组合k-6激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水疗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47.

[2] 赵金瑞.抚触及游泳对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护理研究,2004,18(7):101-102.

[3] 鲍秀兰.新生儿行为与0岁~3岁潜能开发指南.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67-268.

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133―01

抚触是通过对婴儿全身各部位肌肤进行科学的、有规则的、有次序的、有手法的、轻柔与温和的按摩,让大量温和的良好刺激,通过皮肤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使其身心受到抚慰,消除不良情绪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同时能增进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感情交流。我科于2006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158例新生儿,进行新生儿抚触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58例,男98例,女60例。其中早产儿42例,新生儿硬肿症5例,新生儿黄疸44例,新生儿肺炎35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8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6例,新生儿肠炎18例。单纯性早产儿及病情较平稳的新生儿黄疸在人院第一天既进行抚触疗法,其余患儿待病情平稳2―3d行抚触疗法。

2 临床应用

2.1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抚触能加速新生儿胎便排出,使胎便转黄时间提前,从而加快了胎便和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预防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所以抚触有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作用。

2.2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早期抚触干预能促进HIE新生儿神经行为的康复。抚触治疗HIE可以改善患儿的预后,减少神经后遗症的发生,使各种神经行为的发育形成一种或多种综合的增强功能,有利于婴儿视力听力定向力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提高了小儿智商和生活质量。

2.3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早产儿的发生率为5%~10%,因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不仅需要合理的喂养和充足的睡眠,还需要情感的交流以及外界的良性刺激,抚触能提高新生儿血中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抚触可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增强抵抗力,减少胃肠道并发症。对护理早产儿确实有效。

2.4在新生儿硬肿症中的应用:抚触能使皮肤柔软、润泽和弹性增加,局部产生类组胺物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皮肤抵抗力,使硬肿消肿时间明显缩短,达到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效果。

2.5在咽下综合征中的应用:抚触通过对腹部、背部的按摩,刺激局部穴位,疏通经络,更能增强胃肠道的机械振动,使肠蠕动增快,使积聚在胃内的内容物下行,从而达到治疗咽下综合征的目的。故抚触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效果明显,无副反应。

2.6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新生儿免疫功能较弱,抵抗力差,易患感染性疾病。抚触可以增加新生儿肺炎患儿的体重及奶量摄入,改善病程促进康复。

2.7其他:对肠痉挛的患儿加强腹部和背部的抚触,可促进肠道循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抚触能使哮喘患儿通气得到改善、心率减慢、减少不安情绪。

3 护理

3.1抚触前的准备:抚触的房间应温暖安静,室温在28℃以上,准备好适量的润肤油,选择抚触的时间应在沐浴后、午睡后、每次在婴儿进食1h后、安静、清醒、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时进行抚触。

篇6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早期对某些危害严重的疾病进行筛查,主要筛查疾病为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目的为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通过新生儿足跟部采血、筛查中心实验室筛查等措施,早发现、早治疗该患儿,从而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标本的采集非常关键,标本质量的好坏,采集的技巧,直接影响到患儿痛苦程度以及筛查的结果。本院自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至今年,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断地总结经验,标本合格率逐渐上升,现将几年来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出生的200例新生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100例,男婴50例,女婴50例,平均年龄(3.5±0.35)天;对照组100例,男婴50例,女婴50例,平均年龄(3.6±0.24)天,两组新生儿性别、年龄、体重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时均无窒息史。

1.2方法

1.2.1采血时间新生儿筛查主要的疾病为苯丙酮尿症(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G6PD缺陷等。笨丙酮尿症是患儿体内缺乏某种酶,导致苯丙氨酸不能代谢,该物质堆积后损害大脑,从而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症状。由于新生儿未哺乳时,未摄入蛋白质,血中苯丙氨酸的含量不会升高,采用此时的血标本进行筛查会出现假阳性结果。根据甲状腺分泌激素的规律,采血应在新生儿出生72h后进行,采血过早会假阳性,故采血时间最好选在新生儿出生72h后,充分哺乳喂养8次以上后进行。

1.2.2血片的制作由专人负责采血卡片的填写,主要内容包括:新生儿母亲姓名、家庭地址、联系方式、邮政编码、新生儿的各项信息,如性别、体重、日期、以及采血日期采血时间等,登记完整。

1.2.3操作方法采血前空气消毒30min,严格进行三查七对,防止差错的发生。室温控制在28-35℃,过低的室温时,新生儿由于四肢寒冷,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导致末梢血量不足,而致采血失败;当室温过高时,由于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外周阻力增大,局部血流量不足,导致采血斑过小,严重者可致血液凝固,采血失败。采血者需配戴口罩、帽子以及无滑石粉的手套,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实验组护理方法采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方法,采血部位常选择在足跟部外侧,轻揉或热敷新生儿足跟,当足部红润时,血液流出顺利。然后,采血者用75%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消毒直径5cm,再用干棉签擦干,防止酒精与血液混合而致溶血。斜刺采血法采血点为足踝部外侧与足底外侧边缘作垂线与外边缘交点处;采血针与该处皮肤呈40-45度斜刺进针,进针动作要快、稳、准,以减轻疼痛,剌入深度约2-3mm,早产儿应适当浅些,血液自然流出为好。采血时大拇指与示指紧握加压足跟片刻后,血流出顺利,血滴形成快,使血自然渗透到滤纸背面。对照组采用足底垂直进针的方法,采血点为足底内侧或者外侧的四分之以至三分之一处。

采集时避免在同一处重复滴血,以免影响检查结果。采集完标本后,用消毒棉签轻压采血部位,止血后放松,室温下将采集的血标本卡片自然凉干,避免阳光暴晒,不要受污染,卡片未干时不能相互重叠。血样干燥时间以3-6h为佳,装入塑料袋密封,冰箱保存(2-8℃),在7d内送检。

1.2.4护理及标本评价标准护理合格标准:一次性采血成功。标本合格标准:滤纸正反两面的血斑直径>8mm,血斑之间不能重叠;反之为不合格。

1.2.5统计学分析全部资料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篇7

我科于2008~2009年共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12例,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后痊愈出院9例,死亡3例。现将该病患儿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2 病情观察

2.1 观察意识和精神状态 患儿早期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抽搐,结合分娩有窒息史,提示有缺氧及脑出血,均应报告医生给予镇静及止血治疗。患儿处于嗜睡,反应低下,抑制状态时也不可忽视,应做到动态观察,因为颅内出血患儿意识和精神变化一般为窒息兴奋抑制相继出现,所以要动态观察意识的细微变化。同时做好的护理记录,为评估愈后提供依据。

2.2 观察生命体征 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应及时给予监护,观察血压及呼吸变化。新生儿神经功能差,对外界反应敏感,易出现生命体征变化,早期发现可以协助治疗。

2.3 观察前囟 正常新生儿的前囟约为2cm×2cm大小,如果观察患儿前囟凸出,饱满或者紧张,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小也与前囟紧张度有关,应及时提示医生给予降压及脱水治疗,预防脑疝的发生。

2.4 观察皮肤 重症颅内出血患儿表现为颜面苍白或青紫,以额部和口周为明显。一般患儿皮肤的青紫随缺氧情况的好转而转红润。

2.5 观察消化系统 患儿有恶心,呕吐也提示颅内压增高,与新生儿溢奶有区别,正常溢奶前囟平软,精神状态良好。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胀及大便形态改变。

2.6 观察摄入情况 注意皮肤弹性,防止脱水过度造成电解质紊乱,治疗方面尽量静脉给药,防止皮肤硬结。注意静脉给药速度,滴速应控制在4~6滴/min,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保持病室的温度与湿度恒定,保持病室安静,一切护理治疗要集中进行,动作要轻,尽量避免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加重出血。新入院患儿应免晨晚间护理。注射,服药,换尿布,喂奶的刺激,都会引起患儿血氧暂时下降,应特别注意。

3.2 呼吸道护理 患儿适当,头部抬高15~30度,取右侧卧位,防止分泌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更换卧位时动作应尽量放轻。抽搐者分泌物多,应随时吸痰,以防止分泌物堵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动作要轻柔,切忌动作粗暴。

3.3 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细嫩,皮下脂肪少,又长期卧床,尿布应用纯棉并勤更换,预防红臀或皱褶处溃烂,并注意保暖,防止硬肿。做好脐部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篇8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205-01

1方法

1.2.1 对200例新生儿由专人于出生时准确测量头围、身高、体重并记录24h摄入奶量,排泄情况,神经反射、情绪、睡眠、觉醒等。住院期间由护士记录,并教会产妇及家属,出院后由母亲及家属记录。

1.2.2 抚触前准备:抚触房间温度必须调节在28~30℃,冬天应加电热毯或复温台。房间应温暖、宁静,播放一些柔和温馨音乐,这样有助于婴儿、抚触者放松,还要备一瓶强生婴儿润肤油。

1.2.3 抚触时间:于新生儿出生24h后开始抚触,每天2次,每次15min,在新生儿进食1h后进行或婴儿沐浴后进行,婴儿不易太饱或太饿,因太饱容易引起呕吐,太饿时婴儿易烦躁。抚触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

1.2.4 抚触手法:采用标准抚触法,为了减少摩擦和刺激而造成新生儿不适,抚触前需要温暖双手,倒一些强生婴儿润肤油于掌心,双手涂匀,轻轻在婴儿肌肤上滑动,手掌不要离开婴儿的皮肤,力度适宜,抚触开始时动作要轻,然后逐渐增加压力,每个动作3~5次。在抚触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婴儿反应,出现哭闹,肌张力提高,肤色发生变化,婴儿哭闹厉害时,要立即停止抚触。指导母亲及家属进行抚触时要和婴儿不断交流,婴儿虽不会用语言表达意愿,但他们完全能够明白我们爱的表达,经常用温柔的话语,关爱的眼神,温柔的抚触和新生儿交流,使整个过程充满了母子间爱的情感交流。其手法如下:头面部:①用两手拇指从前额中央向两侧推。②用两手拇指从下颌中央向外上方向滑动。③两手掌从前额发际抚向枕后,两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的乳突部。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外上方滑动至肩部,要避开。腹部:两手依次从婴儿的右下腹经上腹抚触到左下腹,要避开脐部。四肢:两手抓住婴儿一支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轻轻挤捏,并揉搓大肌肉群。手与足:用两拇指的指腹,从新生儿手掌腕部向手指方向滑动,并按摩指间的两侧面。足与手的方法相同。背:使新生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1.2.5 抚触后要注意观察婴儿的情绪反应,摄入的奶量,睡眠情况,排泄功能及生长发育等。婴儿出院后由母亲或家属坚持做好婴儿抚触,护士定期随访,42d后婴儿进行头围、身长、体重监测。

2 结果

2.1 睡眠时间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生后d4睡眠时间结果的比较,观察组睡眠时间均数为20.95h,标准差为0.75h,对照组睡眠时间为19.30h,标准差为0.65h,由此可见,观察组的婴儿安静、易入睡,睡眠时间长,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抚触可以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加快,两组临床资料开始前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显示接受抚触的婴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较快。抚触后胃肠蠕动增强,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多,致使食欲增加,增强小肠吸收功能,致使体重增加,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加快。进行抚触的婴儿,吃的饱、睡的香、身体质量明显高于未进行抚触的婴儿。100名婴儿中有50%婴儿在抚触腹部时出现排便现象。有3例新生儿出生后48h未排胎粪,出现明显腹胀、哭闹不安,不思饮食,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加强了腹部抚触,婴儿胎粪排出,腹胀减轻。接受过抚触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也较快恢复到出生体重水平。

3.2 抚触可以平定婴儿暴燥情绪,减少哭泣,增加睡眠。抚触是婴儿的需要,因为生命最初阶段的胎儿生活在温暖的羊水中时时受到羊水的抚触,分娩过程中受到产道的抚触,一直生活与妈妈皮肤接触,初到人间的孩子这是不能满足的,他们渴望身心的抚触和抚触的继续,接受抚触的婴儿安静,哭闹减少,易入睡。在给100名婴儿的抚触过程中,第一次接受抚触的婴儿有50%开始时哭闹不安,但随着抚触的继续,绝大多数新生儿能安静地接受抚触,仅有2%的婴儿由于哭闹不止而停止抚触,但第2次的抚触就很少出现婴儿的哭闹表现。经过抚触后婴儿更易入睡,睡的比较安稳,睡眠觉醒节律性好。

3.3 抚触可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儿时期抚触可以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抚触后的新生儿双上肢前臂弹回活跃,手握持力度增强,并能重复抓握,反应良好,出生后4d的新生儿俯卧位抚触时,婴儿抬头有力,抚触到足部时,抚触者两手挡着双足,婴儿有向前蹬的反射,由此可见,抚触有利于脑部和神经行为的发育。

3.4 抚触不仅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增加母子感情、亲情。令宝宝感受到安全、自信、帮他养成独立的个性,具备思考和判断任何事情的能力,充满信心地面对一切即将到来的挑战、竞争、压力。柔柔抚触流露出妈妈无限的爱意,真诚 的期盼,令宝宝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爱,珍惜爱与被爱,幸福一生。

总结:

通过早期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对新生儿传递各种信息。通过视觉的、触觉的、动觉的平衡刺激,对新生儿产生微妙的影响有利于身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刺激促进脑神经的发育,抚触对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新生儿哭闹,增加睡眠,抚触过程中增加了母子情感交流,令新生儿感受到情感和[4]。

参考文献

[1]任晓静.新生儿抚触的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56.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87-02

听力损害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缺陷之一,在我国位居5项残疾之首[1]。国外研究报道,先天性的听力障碍在正常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0.1%-0.3%。听力障碍可引起患儿言语-语言、智力发育迟缓及缺陷,造成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用快速而简便精确的方法从某个特定的群体中间鉴别出可能存在听力障碍的个体的过程[2]。我院于2012年开始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现将工作中的操作经验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出生并经其父母签字同意做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的243例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其中男133例,女110例。

1.2 操作方法 使用丹麦尔听美公司的Accnscreen听力筛查仪对243例新生儿在生后2-7天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进行听力筛查初筛。

1.2.1 在新生儿睡觉时,查看并检查耳道,用棉签清洁耳道。

1.2.2 选择合适的耳塞,将耳塞套在探头上之后,向后下方轻拉耳廓,然后边轻转探头边将其插入耳道。

1.2.3 按开始按钮启动测试,测试时探头不可脱落或松动,此时测试结果会显示在显示屏上。

1.2.4 测试完成后,在屏幕上会显示结果。通过(测试已通过):表明新生儿内耳外毛细胞功能正常;未通过(无清晰响应):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新生儿可能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1.2.5 同法对另一耳进行测试(两耳分别测试)。

2 结果

243例新生儿中,双耳通过者198例,占81.48%,双耳均不通过者27例,占11.11%,仅左耳通过者12例,占4.93%,仅右耳通过者6例,占2.47%。

3 护理要点

3.1 做好宣教,避免纠纷 新生儿听力筛查虽然无任何创伤和痛苦,但医务人员必须尊重家长的知情同意权,测试前要先给新生儿家长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取得理解和支持,并签署听力筛查知情同意书。

3.2 环境的准备 环境要相对安静,通风良好,噪音应低于45分贝A声级,可产生噪音而不必要开的设备应暂时关闭。

3.3 测试状态 最佳的测试状态是在新生儿自然睡眠状态时,理想时间是在新生儿进食和换尿布之后,因新生儿饥饿时往往烦躁不安、哭闹而影响测试结果。故测试时应告知家长喂饱孩子后1小时左右测试,必要时可抚摸新生儿的头或肩部使其安静。

3.4 测试 新生儿侧睡,测试耳朝上,也可将新生儿抱在怀中测试。

3.5 仪器准备 对检测仪器要定期保养、检查和测试,测试前要检查探头是否正常,以保证检测的准确可靠性。

3.6 做好消毒隔离,预防感染 测试前操作人员要洗手,并最好用一次性耳塞,若没有条件,可以一人一塞,集中消毒后备用,如没有可疑感染,两耳可用同一耳塞。不同新生儿之间,耳塞要用酒精擦拭。

3.7 当测试未通过时,要清洁探头,更换耳塞,重新测试,重复2-3次。并确保探头尖端和耳道未被耳垢或皮脂堵塞,必要时隔日重测。

3.8 测试完毕,要将结果告知家长,并告知家长听力筛查的程序:初筛、复筛、诊断、随访及康复。对复筛仍未通过者,生后3个月内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确诊听力损害的程度、类型,以便早期治疗。

4 体会

4.1 做好筛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以及良好的护理配合,选择合适的筛查时间,并确保新生儿保持安静平稳的呼吸状态,对检测的顺利进行和检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4.2 一定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指导,对于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一定要告知家长生后30-42天进行复筛,因为耳声发射易受到外耳道胎脂、中耳腔羊水的影响,刚出生第一、二天的新生儿,外耳道油性分泌物及中耳腔的羊水较多,易导致假阳性。随时间延长,干扰因素逐渐减少,则会提高新生儿双耳通过率,以避免家属焦虑发生。

5 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指出生后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听力学检查,我院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初筛,无创、快速、操作简便,可对所有的新生儿的听觉功能进行普查。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机理是源于内耳耳蜗上的外纤毛细胞,在电压的激励下产生的机械伸缩,向外耳道发出声波,形成耳声发射,仪器接受这种声音可分析有无异常,它是衡量外周听觉系统是否受损的客观指标[3]。本组243例新生儿中,双耳未通过者27例,占11.11%,目前虽无一例确诊为听力损失,但也提示人们,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一定要做好宣教,重视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并早诊断,早干预,使听力损失的孩子能够做到聋而不哑,以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亓贝尔,黄丽辉.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系统化管理[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7,22(1):25-26.

篇10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新生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因此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治疗与护理是决定该类患儿预后的关键性因素[1]。本次研究对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在治疗期间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实施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0年9月――2012年9月抽取60例患有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患儿月龄1-11个月,平均月龄(4.3±0.8)个月;发病时间1-9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4±0.5)小时;观察组患儿中男19例,女11例;患儿月龄1-13个月,平均月龄(4.2±0.7)个月;发病时间1-8小时,平均发病时间(3.2±0.4)小时。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常规脑病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式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神经症状表现的观察;②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③颅内高压程度的观察及护理;④惊厥症状的观察及控制;⑤使新生儿机体的代谢功能维持在正常状态[2]。

1.3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病情控制时间、住院观察总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基本治愈:病情表现基本或彻底消失,相关临床检测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有效:病情表现明显好转,相关临床检测指标有大幅度改善;无效:病情表现没有任何好转,相关临床检测指标没有任何改善,或患儿死亡[3]。

1.5数据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P

2结果

2.1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对照组经常规脑病护理后有8例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1例患儿治疗有效,有11例患儿治疗无效,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有效率63.3%;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有12例新生儿的缺血缺氧性脑病达到基本治愈效果,有16例患儿治疗有效,有2例患儿治疗无效,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有效率93.3%。两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

2.2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总时间对照组新生儿经(8.35±1.38)d治疗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得到有效控制,共计住院观察时间(13.26±1.48)d;观察组新生儿经(5.27±1.02)d治疗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得到有效控制,共计住院观察时间(9.04±1.53)d。两组患儿病情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总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体会

婴幼儿在2岁以内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速度最快,如果在这段时期能够给予其良性刺激,可对脑结构和功能代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皮肤进行良好刺激则可使中枢感受点变得更加兴奋,对神经细胞形成及其在触觉之间联系进行刺激,可以使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成熟速度加快。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使已经损伤的神经细胞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配合理疗等适宜的康复运动可使已经损伤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效果更加协调,而运动能力的显著改善又可对智力的发育起到良性刺激。因此,无论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还是健康新生儿,给予各种听觉、视觉、感觉等系统的良性刺激,对其脑部的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临床儿科杂志,2009,19(12):268-269.

篇11

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急症,以呕血和便血为主。如不及时查找病因及处理,可引发休克、呕吐、窒息直至死亡。病因多为应激性溃疡,大多数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儿预后较好,现将我科1例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及护理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患儿,女,1 d,因呕吐10余小时,吐血2次由妇产科转入。患儿系G5P2,顺产出生,羊水清,脐带绕颈,绕肩半周,无宫内窒息,哭声响亮,皮肤颜色青紫,可见较多出血点及少许淤斑。10余小时前开奶后,呕吐少许咖啡渣样物,入院前患儿呕吐2次为鲜血,量约15 ml左右。体格检查:体温37.2 ℃,呼吸52次/min,心率148次/min,精神差,面色苍白,唇周略发绀,颜面可见较多出血点,肺部未闻及音,呼吸节律不齐,呼吸音清晰,腹软,肝肋下2 cm,质软,脾肋下未及,原始反射正常引出,肠鸣音正常,入院8 h以来抽胃内容物2次,为鲜红色血液约20 ml, 暗红色血便2次,量约70 ml。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报告:白细胞14.2×109/L 红细胞4.55×1012/L,血红蛋白157 g/L,红细胞压积0.490,红细胞平均体积 107.7 fl,平均血红蛋白量34.5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20 g/L,血小板146×109/L,淋巴细胞比率0.349,中间细胞百分率0.056,中性粒细胞比率0.595,凝血酶原时间17.45 s,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34,国际标准化比值1.54,血浆纤维蛋白原1.746 g/L,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4.95 s,血钾4.89 mmol/L,血钠136 mmol/L,血氯106.6 mmol/L,血钙 1.18 mmol/L,血清心肌酶CK1555 U/L,AST71 U/L,乳酸脱氢酶488 U/L,羟丁酸脱氢酶377 U/L,肾功能及肝功能正常。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安静和呼吸道通畅,置于暖箱中维持正常的体温,留置胃管并禁食。予以维生素k1和止血敏静脉止血,出血量多则分别给予浓缩红细胞和冰冻新鲜血浆50 ml静脉滴注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结合血气分析,出现酸中毒时,予以纠酸。用冷生理盐水及1%碳酸氢钠洗胃,至洗出液基本清亮后注入药物,第1天胃管注入立止血0.5 ml(深圳健安医药有限公司)),3 h后注入云南白药0.25 g(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8小时1次,2.5 d后胃管依然引流出血性液体及解柏油样便,提示止血效果不佳。即更换治疗方案使用10%葡萄糖5 ml+奥美拉唑(湖北午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2 mg,每12小时1次,麦滋林0.1 g,每8小时1次,鼻饲并与消化内科自制的中药止血液交替进行,联合用药60 h后大便转为偏绿色大便,提示治疗有效。治疗80 h后大便转为黄色,提示出血停止。第1天予以1:1母乳喂养15 ml,每2小时1次,第2天予以2:1母乳喂养20 ml,每2小时1次,第3天母乳喂养30 ml,每3小时1次,以后按需喂养。14 d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给予氧气吸入及心电监护患儿由于出血量多,血红蛋白携氧能力相对不足,充足的氧气能保证组织正常代谢,预防并发症。

2.2注意观察病情观察大便和呕吐物的次数、颜色与出血量的多少;观察症状及体征,可以了解出血情况,病情进展及治疗的反应。经止血、输液、输血等处理后,出血停止,说明病情好转,反之要给予紧急处理。并注意观察输液、输血反应及氮质血症的发生,了解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容积的变化,以掌握输液、输血的疗效指标。

2.3注意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囟门饱满度、瞳孔大小及反射情况。注意有无哭闹或嗜睡,有无其他的并发症,及时发现处理,避免搬动,以防颅内出血。

篇12

在妇产科临床上,新生儿脐部感染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脐部是新生儿比较脆弱的部位,如果护理的不科学容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在实际的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的了解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才能够进一步减少和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的发生。因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新生儿110例针对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其护理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该院出生的新生儿110例新生儿,将这11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新生儿,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10例新生儿有男婴60例,女婴50例,日龄在1~9 d之间,平均日龄为4 d。其中观察组55例新生儿有男婴35例,女婴20例,日龄在2~9 d之间,平均日龄为5 d。对照组55例新生儿有男婴25例,女婴30例,日龄在1~6 d之间,平均日龄为3 d。

1.2 护理方法

导致新生儿出现脐部感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剪脐不净,剪脐后创面较大。二是,脐部用物消毒不严 脐部感染与断脐用物消毒不严。三是,护理方法不当 在日常护理中往往发现产妇及家属采取一些不当的护理方法,这是导致局部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的潜在因素[1]。对两组新生儿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就是对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消毒,并且在新生儿脐部 0.1 cm处,使用气门芯进行结扎等常规护理方法。对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首先,安排护理人员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内为新生儿进行沐浴和消毒[2]。其次,在新生儿沐浴之后需要采用高压灭菌毛巾擦干全身,在毛巾的选择上,采取1人1巾的方式。再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指导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正确的换换尿垫的方法等等。临床护理时间为10 d,观察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期间,做好相关的记录。

1.3 评价标准

在护理后,对两组新生儿的脐部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主要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是否有脓液。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发生脐部感染15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27.3%,无感染40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72.7%。对照组临床感染率为27.3%。观察组55例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发生脐部感染7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12.7%,无感染48例,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87.3%。观察组临床感染率为12.7%。见表1。

表1 2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分析表[n(%)]

注:P

篇13

新生儿是指脐带结扎到出生28d的婴儿,在母亲的子宫内胎儿受到了羊水的抚触、温度与湿度的保护,但是一旦离开了母体对新生儿的生存能力则是一种考验,需要适应由子宫内环境到自然环境的变化[1]。无陪护病房则是指没有家属陪伴的新生儿病房,不会受到家属的干扰,但是没有家属的陪伴病房的不安全隐患几率大大提升[2-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无陪护新生儿14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新生儿42例,女性新生儿28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4.53±2.66)岁;对照组男性新生儿43例,女性新生儿27例,年龄1~28d,平均年龄(14.49±2.58)岁。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根据医嘱进行输液护理,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强化基础护理措施,开展人工喂养,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组:对新生儿进行优质化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方法:①成立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高年资护师任副组长,全体护士为组员,定期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学习、培训,让新生儿接受有效的基础护理、辅助治疗以及系统治疗,组长对反馈的护理问题进行汇总并研究,加快对新生儿护理的落实;②开展严格的新生儿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家属探视制度,保证探视2次/w,同时做好奶嘴、奶瓶清洗与消毒,及时处理潜在的隐患;③落实优质化护理服务措施,由于环境变化要缓解新生儿不良情绪,通过握手、轻柔说话、抚摸等方式传到信任与依赖;无陪护病房的护理中尽可能保证动作轻柔,喂奶结束要将新生儿竖抱,让其以治理姿势靠在护士的肩膀;换尿布动作要轻柔,沐浴时要保证动作轻柔,适当安抚新生儿,防止出现抵触或者反抗[3]。

1.3疗效判定 记录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头围、身长、体重变化情况。记录干预后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记录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差错发生情况,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新生儿及家属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护理情况比较 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新生儿指标对比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由于刚刚脱离母体因此对外界环境会表现出恐惧与不安全感觉,因此一旦感受到疼痛、冷热刺激以及饥饿等不适应时均会出现哭闹、烦躁等表现。由于无陪护新生儿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与监督,因此其安全隐患较有陪护的病房高出很多,也是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高发生场所,而护理工作满意情况高低反映出了护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优质化护理服务不仅会影响到患儿家属满意程度,同样直接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决定了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和转归[4]。

我院通过成立优质化护理服务小组,加强了无陪护病房护理培训、解决存在的隐患,有效的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消除了客观影响因素;同时加强了无陪护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消毒隔离管理,有效的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此外优质护理更加注重和新生儿在言语、身体的交流,传达情绪信息,让新生儿获得母亲般的呵护与依赖,促进了新生儿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发展,满足了新生儿对于爱和安全的需求。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在无陪护新生儿中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基础情况,减少护理差错发生,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素青,陈立群.PDCA法减少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615-16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