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8: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影视文学鉴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 S E 深刻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她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养。”“妙手仁心”是对医学工作者最高的评价。然而,什么叫做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做过这样的解释:“仁者,爱人。”因此,关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拥有一颗善良仁厚的心对医学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受国内专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专业课业繁重所限,尽管人们意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医学生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影视鉴赏、音乐欣赏等一系列人文素质基础课也缺乏重视。
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以下共同特性:(1)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失衡;(2)道德观念淡化、价值功利化及现实化;(3)综合能力水平欠佳,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文素养缺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医学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不容小觑。知识结构失衡会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写作及表达上的劣势对今后的论文撰写、医嘱书写及医患沟通上会产生直接影响。人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道德观念淡化会使医学生缺乏人文关怀,摒弃仁爱精神,造成职业素质低下。不仅如此,医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繁重,现代社会竞争也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使医学生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冷漠等心理问题,心理素质下降,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而人文素质基础课中讲授的历史、优秀作家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和态度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疏导压力,得到启示。
199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和心身医学教授Engel在《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其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患者看作具有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单一的生物体,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五个因素考虑疾病和健康问题;二是把医疗工作看作医疗制度、管理、教育、科研和服务质量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作而非单纯的医疗工作;三是把医疗工作看作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工作,要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考虑医疗与外界作用所产生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表明现代医学已发展成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现代医学的必然要求。
二、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
调查显示,有近10亿观众每天花2-3小时收看电视,电影院观众平均年龄为21.7岁,即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影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交流方式。然而,影视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作为继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戏剧之后的第七、第八艺术,影视艺术对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给学生讲授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基本理论,赏析优秀影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影视鉴赏水平,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作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方式也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视鉴赏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十分必要的。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在大学生平常观看的影片中,好莱坞影片以高达41.2%的百分比占据第一位,港台影片以33.6%的得票率紧接其后,观看中国大陆电影的数量只占总量的10.8%。好莱坞和港台电影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娱乐享受是吸引大学生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电影类型的接受比较单一。好莱坞电影纵然也传达了美国式的乐观自强精神,单一的电影趣味也导致大学生容易受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好莱坞注重娱乐性,工厂式的电影生产方式出品的作品只是电影世界的冰山一角。影视鉴赏课程处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交汇点,不同影像文化带来的观念和认知的碰撞,对学生认识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拓宽眼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开放的心态,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与理解,沟通与交流,正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影视作品往往是通过将镜头对准历史或现实,展现人生百态,包含着对生命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处于新时代的成长环境中,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向他们敞开了一扇认识现实,追逐梦想的大门。通过接触影像了解世界,增加对世界的敏感,理解不同的人群、种族、国家,自然,是培养仁爱、宽容之心的最佳途径。
三、针对医学生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影视鉴赏课程作为选修课,所占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有限的课时里,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观影视野,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正确的鉴赏态度,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医学院校的影视鉴赏课程应与人文医学理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及职业特点,在题材选择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立足诗意,疏导压力
医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进入职场后,高强度的工作及精准的工作要求也会增加工作压力,产生烦闷心态,如果不及时疏导,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在教授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在选择影片时应该选择一些充满诗意的电影,如讲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智利诗人聂鲁达如何改变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的电影《邮差》;讲述一名父亲如何实现女儿梦想的《钢的琴》等。充满诗意的电影,能够疏导现实生活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启迪他们以新的眼光及视角去看待日常生活,复苏心灵对现实世界的美好感受。离开课堂之后,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能自主选择类似的优秀影片陶冶性情,提升鉴赏品味,恢复内心的活力。
2.多元类型,开放心态
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应该避开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电影领域,尽可能给学生介绍不同的电影流派及经典,如形式主义影片及现实主义影片。接触不同类型的影片可以拓宽学生的观影世界,促进开放心态的形成,增进宽容与耐心。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医务工作者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开放的内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的人群,增进体谅及医患双方的沟通,促进医疗优质服务。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如提高其语言基本功,培养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院校过于强调高职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忽视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这极大地阻碍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改革偏离了方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在其著作《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不能跳过诗人的名句和小说家的叙述。它们使我能够给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给自己细碎的生活之川以归整。它们让我梦想,使我为不安或失望而震颤。当我闷闷不乐之时,只能去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激情昂扬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们对日常情感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赎我们的灵魂。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勃朗特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热,华兹华斯的诗歌静观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悲情英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无一不带给我们对生命深深地触动,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与启迪。
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据调查显示,在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仅次于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类课程的需求。
三、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的新媒体的出F,信息传递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是文本的表述趋于多元化,文字符号通常与视觉、听觉、空间与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多模态话语最早是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源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许多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多模态话语为基础的多模态听说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教学、多模态写作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态化教学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英美文学类课程因其内容与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模态的密切关联,使多模态化教学成为可能。
四、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鲜有院校专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一般是将其作为高职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从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建构一种多模态化高职英美文学欣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手段,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多模态化的教与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识读能力、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利用文字模态确定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文字模态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的文字、学生提交的作业文字等等。由于素质课程课时有限,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学欣赏课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删减有关复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流派等方面的讨论。因此要精心编写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十八、十九世纪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别,诗歌、戏剧、小说(女性、战争、自然等题材)等,必须确保教材文字模态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的PPT课件中的文字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除了确保文字模态的准确性之外,应对PPT课件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排列等进行设计,使文字模态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看理解。
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是文字模态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原版内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关介绍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上传至校园网络BB平台,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同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文字模态的任务,如写读后感,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等,学生同样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批阅。
2.利用图像、声音模态改革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多模态性,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要发挥强大的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因此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模态,既形成对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图像和声音模态在PPT课件教学中可能是文字模态的辅助模态。例如在介绍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诗时,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仙的形态,和诗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想象诗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诗歌抒发的意境。这对文字模态起到了强化作用。当然PPT课件中模态的选择应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有机整合,而不应该相互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读文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由漫画、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大众视像传媒所传播的“图像”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青年学生更是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应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视语篇的多模态性使其比文学语篇更为直观易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因此可以将影视与文学作品进行多模态融合,拓宽以书面文字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例如在讲授《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电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现代的视角叙述古老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是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利用图画、音乐、色彩、声音、灯光等多种资源,涵盖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摄影技术、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协作。在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手机观看电影,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电影的叙事和语言,降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课上介绍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和电影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异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课后更多地去关注原著,让英美文学作品焕发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视语篇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阅读。
3.利用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考核。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考核不宜以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既有个人的又有小组合作的。课外评价是灵活机动的,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及时跟踪学生上网自学的记录,网络平台提交作业的统计,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交流等等。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文学知识小测验、文学作品评析小论文、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等等。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多模态化的手段,积极投身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展示中,学生要上网收集资料,改编剧本,撰写台词(文字模态为主);还要将场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图像、文字模态);最终完成配乐、对话和表演(声音、文字、手势等模态)。这个过程锻炼了其技术识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团队合作、自信自强的意识。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更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批评性思维,健全人格,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而多模态化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声像资源和手段丰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3:65-68.
[2]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态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凤丽.基于关联理论下的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8:67-49.
[5]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41-142,169.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相对于以往也逐渐呈现快餐化和碎片化等特点,高中学生也受到影响。对于英语课程而言,其教学主要集中于词汇、语法以及写作中,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忽视语言的社会文化、认知和生物属性。如果教师仅仅将英语作为工具,那么无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学赏析课对养成深刻语言教育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选择文学作品增强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高中英语选择的文学作品基本上优秀名著,牛津高二英语教材中就针对文学作品设置单独的教学板块,其中包括电影《哈利波特》、狄更斯《远大前程》、歌剧《图兰朵》、彭斯的诗作《红红的玫瑰》,其他教材版本中还收录了马克吐温《百万英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莫泊桑《项链》等。如果仅仅借助教材课文根本无法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教师可在学生课外阅读和选修课中并结合学生特点选择相对合理的文学材料。选用课外阅读作品的原则为根据循序渐进的规律和由浅至深的特点学习语言,教师就可根据学生实际英语能力选择和学认知水平相符以及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文学名著,如词汇量在2000~3000的简易英语读物和英汉对照读物。英语文学阅读应放弃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逐渐向提高人的素养方向发展。主要因为文学欣赏课的核心为人物特征、故事情节以及优美语言等,往往围绕人物、故事、语言等文学元素的阅读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影响学生现实生长,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此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文学阅读和其他阅读相比有一定的自主性,理解作品方面也十分个性化,可以说这种自主阅读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二、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教学也分为多种途径:首先阅读方式;对于短篇文学作品,英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方运用20~30min时间阅读作品,或者可以将作品布置成家庭作业。当学生阅读完毕后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大致含义,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口语能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英语水平。中长篇文学作品可先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概括文章内容,之后再补充相关课文阅读文章作为补充。以《远大前程》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在教学中概括小说主题和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学校的阅览室中阅读理解小说的简写本。其中小组拼图阅读也是较好的阅读途径,即将阅读作品分为2~4部分,小组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部分,之后和小组成员展开交流,最后整体理解作品。虽然这种阅读无法和学生自主阅读方式相比,但在感悟作品方面却更加透彻,对于时间紧和任务繁重的高中学生而言十分有用。其次课堂讨论;理解作品是高中文学欣赏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让学生根据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基于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尤其对于复杂的阅读问题,可先尝试分组后再让学生解答,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文学欣赏课中普遍倡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学习文学作品,例如让学生找出文学作品中描写景物和刻画人物以及表达情感的段落,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语言。还可让学生运用画画方式刻画作品中关键人物和场面,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特点,最终达到品味作品情感目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共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为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具有文学视野的英语教育。因为文化和人类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在英语教学中泛指所学语言国家的传统风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以及生活方式等。对于文学作品阅读而言,此类学习是构建在异域文化基础上,作品中涵盖作者所在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等隐藏信息。长时间有规律地阅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因为有的文化具有隐性特征,例如、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只能在文化语境中理解其内涵。有了隐性文化,自然然而也会有显性文化,例如生活方式、节庆活动、历史文化等。《简爱》是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作品,那个时期是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阶段,作品中大量刻画当时环境下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以及女性作为家庭教师的爱情观。除了《简爱》,这个时代也出现过如《大卫*科普菲尔》、《呼啸山庄》等,只能通过英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展示其中的隐性文化,学生才能从整体角度理解工业革命时期的文学特征和社会面貌,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文学作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更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学习英语心理特征以及文学作品材料,科学指导学生选择和自身英语情况相符的作品,促使学生大量输入阅读信息后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品梗概,从而建构属于自身的文本理解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文学素质。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第一课堂的课时紧、教学内容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角,因此,学生跨文化意识淡漠,对英语的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层面,而缺乏实际运用能力,更缺乏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文拟论述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文内容,借以课外英文影视赏析的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更多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风土人情,从而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Brown(1987)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K,J,Irving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没有了解其文化,就如同光靠学习司机手册练习如何开车,而没去掌握方向盘进行实地驾驶一样(尹丕安,2007)。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曾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他(1988)认为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 (1993)也认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仅表达文化、体现文化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象征。总之,语言既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各自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各不相同。英文影视作品能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向观众早现精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观看英文影视,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纯真的语音语调,学会地道的英文表达,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三、利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家Jean Piaget(1981)的认知发展学说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其核心内容是: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学英语是外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更重视学生文化系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Hudson(1980)认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著名的新型教育和商务培训专家斯托克威尔(stockweH)在《快速学习理论和实践》中指出:“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你必须看它、听它和感觉它。”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学模式。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下的学生课余英语影视作品赏析,能培养学生养成一种主动探究“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良好习惯,使“看它、听它和感觉它”成为一种可能,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影视作品,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社会,习得文化。
四、利用英文电影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实践探索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多篇课文是关于英语国家文化主题的文章。以下是笔者利用英文电影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教学实践探索。
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 读写教程2》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笔者采用课堂讲授课文(多媒体教室)、课外欣赏电影(利用电脑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观看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并开展影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该单元A课文题目为:“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大意是:美国人认为如果不求进取就会落后。这种态度造就了一个致力于研究、实验、探索、不断进取的民族。美国人把时间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珍惜时间,开门见山谈正事。与亚洲国家生意人惯用的商务拜访等礼节往相比,美国人更愿意通过发传真、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他人进行交流,尽管电子交流缺乏人情味,但能迅速而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完成工作,被视为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标志。
为了让学生了解美国人这种行为趋向的渊源,笔者要求学生课前欣赏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该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没有任何显赫家庭背景的普通美国人,黑人小人物克里斯・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凭借智慧和努力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故事。该片可视为实现美国梦,体现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完美范本。它浓缩了美国人的生活历程和性格特征,折射出美国文化模式中以“行动”为主的行为趋向。
在课前,笔者先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室借助电脑观看该片,然后根据影片内容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主人公时间观念强表现在哪些方面?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提示学生从的角度去思考)? 电影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这样的小组课外作业,学生参与完成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与组员沟通、商量观看的时间,协调、分配讨论的任务,通过探索、辩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已经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为了寻 找答案,他们反复观看该片,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资料,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将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学沟通。或者找老师商榷。
在课堂上,笔者在分析讲解课文前,先进行了文化背景知识导入。采用各小组派代表陈述的形式对两大问题在全班进行进一步讨论。他们认为影片中主人公克里斯时间观念强,精于安排工作、学习、娱乐和社交的时间,力争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然后他们就用影片中的例子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比如:克里斯似乎永远在狂奔之中:奔跑着去幼儿园接儿子,奔跑着赶公交车……再比如:为了从20个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证券公司的股票经纪人,克里斯要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努力地争取时间去联系潜在的客户。他不停地打电话,整天坚持不喝水――这样就可省下上厕所的时间,他拼命地挤出每一分钟去与他人竞争。他利用业余时间为了生计而推销测骨仪,晚上通宵达旦地看书。他忙碌的唯一目标就是圆满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学生认为美国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对于美国人来说如同金钱一样可以触摸。
至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一致认为美国人的行为趋向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因为本片多次提到上帝和杰弗逊的《独立宣言》。片中克里斯5岁的儿子讲落水者祈求上帝拯救的小故事:一艘船过去了,落水者拒绝被救,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第二艘船又过去,他仍然拒绝被救,说: “上帝会来救我的。”后来落水者淹死后来到天堂,问万能的主:“为什么不来救我?”上帝回答道:“我已经派两条船去救你了。”导演巧妙地通过孩子不经意的笑话告诉观众美国人信奉的基督教义: God helps those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片中导演安排的那场教会收容所听牧师布道、听教徒唱圣歌的情节,使学生了解到,在美国人看来,珍惜时间努力工作追求幸福是上帝赋予的“天职”。
一、前言
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是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典型案例,一改原来“指令型课程的全预制、全垄断、全封闭为生成型、开放型和个性化”。非指示性教学突出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让学生与教师都从指令型课程中走出来,使师生的心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
二、非指示性教学在语文写作教学上的实践应用
根据语文组对笔者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在对职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一项调查中,“喜欢作文、不怕作文”或者说“愿意作文”的学生不到10%。这表明,兴趣成为当前中职学生作文的主要障碍。在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分析中,主要表现为:缺乏写作兴趣、写作热情,缺乏写作内容,学生普遍有一种“没什么可写”、“老一套,没意思”的心态,甚至有些男生拒写作文,考试的时候都会空着不写。作文教学成了走过场,即使勉强应付着写的学生所写出的“产品”也大都面目可憎,味同嚼蜡。作文教学的现状急需改变,本课题组有感于此,试着应用非指示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写作。用“激发――写作――教师现场点评――学生互评――收阅――反馈”的教学程序相结合,应用于写作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1、情感激发,引导主体对生活的感悟,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在写作前,有目的、有针对的布置情感预设环节,作好情感铺垫是十分必要的。或给学生放视频,或让学生参阅相关的文章,或给宽泛的提示,教师作为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引导者,要时刻把握学生情感的“温度计”,在教师有效的情感调动后,待学生的情感温度指数上升时,学生的作文冲动则会一触即发,写出情真意切的生活感悟。
2、目标自定,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文的命题、文体、材料和写作方法的选择都向能使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方向努力,教师不要搞统一要求和统一标准。其实“学生的每次作文,是否能把内心积蓄充分表现出来,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命题是否切中学生的实际”。所以教师在布置命题时,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出一些他们了解和感兴趣的,关注到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的,有争议的,有创建的,有启发性和批判性的,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命题。
3、作文评价实现学生主体性,促成激发动机,评价是写作教学的关键。传统的作文评价都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技巧作全面的概括性的评价,为了改进这种做法,笔者在班级建了QQ群,建议学生把文章发表在QQ群里日志上或者发表在博客上,空间的成员都可以看到文章不再像从前只有教师一个读者,评判的标准也不只是一个,将有无数的价值标准来审视文章,而且这种评价是双向的,作者有解释和反对的自由。
4、理性认识教师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要分清教师的指示与引导,不做指示不等于不引导。实施非指示性教学并不指教师可以“不作为”,他在学生的作文过程当中要发现哪些是学生兴趣所在,哪些是学生的弱点,甚至每个不同的班级的作文范围都要因班级的不同而不同,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什么问题,都要由看着“没什么作为”的教师来解决,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料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内容要做。教学环节的控制,适时的指引都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大量的工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无定法,条条道路通罗马。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可以通行天下的,只有合适的没有绝对正确的,在实施非指示性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学生能在乐学的气氛中乐意作文,这是我们取得的最大成功。当然这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中职语文的教学也会熠熠生辉的。
三、尝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1、准备工作要充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代表老师无事可做,这样开放的方式可能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备课过程中详细预设各个环节中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2、教师的指导和补充要及时。例如,在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之后要及时指导,目标可以多样,但绝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最终学生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语言(修辞)、情感、意境、写法、结构等几个方面。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的目的就是学生自己真正深入文本去体会和感悟,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疑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是问题设置难易要适中,甚至开始的问题可以稍简单些,以防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另外读书、讨论的方式要多样化,给学生多重选择创造更多的机会。
4、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非指示性”教学主要集中在对方式方法的探讨上,而任何一种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文体,所以应根据教材实际有选择地使用,问题的设置也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具体设计。
四、结束语
总之,非指示性教学在理论上得到教师的肯定,在实践中,教师正确的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自主活动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情感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