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8: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称谓语用于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担当的各种角色,确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把称谓语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由于人类的文化风俗及其爱好有着相似性, 称谓语言的内容及形式有相似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称谓的差异性。所以,每个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称呼习俗。中英称谓语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
一、中英亲属称谓的差异
亲族是由家庭扩展成的社会集团。血缘关系发展出血亲,姻缘关系发展出姻亲。为了区分亲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便产生了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词语,反映着历代婚姻所构成的男女双方亲族关系的排列结构和次序。
汉语中各种亲族关系表达得很准确很具体,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分明,旁系亲属和直系亲属分明,长幼有序。据《尔雅·释亲·宗族》载:古代的直系亲属称谓共有13辈: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七世指从本位起,下及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云孙。同宗的兄弟按关系远近有四类划分:兄弟,从兄弟,从祖兄弟,族兄弟。各种亲戚关系的称呼也非常复杂,如:父之兄长称为伯,伯之妻称为伯母,父之弟称为叔,叔之妻称为婶母(婶),父之姊妹皆称姑,母之兄弟皆称舅,母之姊妹皆称姨。其中再以数字表明大小,确定长幼,如大伯、二姑,三舅等。比如一个人的父亲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弟弟,他分别称呼他们为大伯、二伯、三伯、五叔、六叔。在这里顺序非常重要,显示出每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同一辈分中,年龄越大越有权力,越受到尊重。由于大家族的关系,排行的数字有时会很大,如:十七叔、九姑、八姐、七妹等。同一家族中辈分的区别非常重要,在五服之内,一个男人即使比他的远房姨妈年龄大,也不可能与她结婚。另外,即使有的人年龄小,但是辈分很高,也常常被一些年龄很大的人称作姑姑或者叔叔。如此庞大的亲属称谓体系,使得汉语里有“五亲六戚”、“七大姑姨”之说。
英语国家的亲属称谓亲族的父系母系不明,直系旁系不明,长幼顺序不明。所以同汉族复杂的亲属称谓相比,英语的亲属称谓就简单多了。汉语中详细区分的称谓,英语中都只用一个称谓笼统表示。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父、姑父,在英语中统称为uncle;对父母的姐妹或者兄弟妻子的称谓,汉语分为伯母、叔母、舅母、姨母、姑母,英语里也只有一个统称aunt;而在英语中,sister-in-law包含了内兄、内弟、大伯子、小叔子、内兄、内弟、姐夫、妹夫;brother-in-law包含了大姨子、小姨子、大姑子、小姑子、嫂子、弟媳。英语同汉语相比最为简洁的称谓是cousin,一个词概括了汉语中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八种亲属关系,十分简要。
可见,在汉语中亲属称谓长幼有序、男友有别、嫡庶有异,亲属关系泾渭分明,性别长幼也严格区分。相比之下,英语中的亲属关系称谓要简洁得多。
二、中英亲属称谓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一种现象背后都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亲属称谓的差别也体现了中英文化的明显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英对血缘、亲情和尊卑等级认识的差异。由于汉民族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崇尚亲情,亲属称谓语纷繁复杂,十分发达;西方文化中,家庭结构比较简单,家庭观念比较淡漠,没有必要去细分每个亲戚的亲疏远近。汉语称谓语十分强调等级尊卑,长幼有序,在中国家庭里,如果直呼长辈姓名,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就是同辈的兄弟姊妹,弟妹一般也不能直接叫兄姐名字,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在英语国家,喜欢直呼其姓名,即使是长辈或者比自己年龄大的人也是如此,尊卑等级的观念十分淡漠。中英文化中产生对血缘等级差异的深层原因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经济因素
中西民族不同的经济内心和生产活动方式产生了判然有别的社会组织形态,并形成各自相应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秩序,
农耕文明在一般情况下能够通过精耕细作的小范围手工劳动使居民达到生活的基本自足,它在自身范围之内具备了一切再生产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因此,便不会产生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或改变生产组织的自觉要求。中国是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经济长期停留在以农业和依附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结合为一的男耕女织模式。在这样的自然经济结构中,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的地位便长期保持下来,并成为社会结构和国家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故很多人讲中国文化归结为家族本位的文化。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阶段等有很大差异,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构成了交相辉映、多姿多彩的整个人类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和产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中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差异,古代中国是封闭式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古代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的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动荡不安、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与、神话寓言有关的特定词汇。中国人常用与“三教九流”相关的话语来表达思想,如:“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天诛地灭”、“抱佛脚”、“悟”、“无常”、“道”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受基督教、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的影响,有许多源于其中的语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去),还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国宗族等级制度和礼教的影响,强调谦虚、褒扬和长幼尊卑的中国心理文化导致许多敬辞和谦辞以及关系详实的亲属称谓词,如:您、贵国、令尊、奶奶与外婆等而其英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对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简洁而笼统,如aunt,uncle等。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中国面临太平洋,在东北半球,“东风”即是温暖的春风,有“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之说,源于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一个著名习语“东风压倒西风”,其固定译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这里的东、西风是征对中国而言。中国人还常说“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英国面临大西洋,属西半球的海洋性气候,故报春的是“西风”。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桂冠诗人John Mansfield在《西风歌》中都对西风进行了讴歌。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或联想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从方向相反的角度表达同一信息,如:中国人出于礼貌在请对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时常说:“您先请!”,与此相反,英美人士却说:“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属性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产生了许多迥异的联想。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情感态度及其深层的不同文化内涵。汉语“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两者的联想意义并不等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龙是希腊语演化而来的,龙在中世纪是异教徒,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来此词喻“邪恶、残暴、凶残的怪物”。而在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中,“龙”是“皇权”、“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当之为神灵,自称“龙的传人”,有关龙的汉语很多,“生龙活虎、龙飞凤舞等美好形象。
2011年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基本是以应试为主导,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学好语法词汇等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高分数,学生也更愿意把时间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但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如果只注重形式,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产生误解。而且高考中亦不乏对学生文化知识及跨文化能力的检测,这就提醒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词汇、句法、语音、语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辅以英语文化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语言内容背后的英语国家文化意义。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高中阶段给学生带来的困惑,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感谢和答谢语。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直系亲属之间很少用“谢谢”这个词,如果使用,会让对方产生距离感,但在英语国家中“Thank you”使用率非常高,几乎一切场合都适用,即使是父母或者子女,都不例外,在交际中它是最起码的礼节。二是称呼语。目前国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的倾向:比如,青年人对长辈通常称“叔叔”、“阿姨”;对平辈则称“大哥”、“大姐”、“小弟”等,而英语国家只有关系非常密切才使用此类用语,如“Uncle Tom”等。三是赞美语。在英语国家中,赞美一个人的外貌,或者表扬一个人工作能力等,得到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但我们则处理的就比较复杂,觉得很不好意思,也总会客气一番;四是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很不相同,区别很大。对于朋友送来的节日礼物,我们都要客气一番。总是表现得无可奈何的样子,接受后也不能当面打开。而在英语国家中,他们对友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而且显得理所当然,并会欣然道谢和接受。五是隐私。我们有时对初次见面的人,为了表示关心和友好,常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却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都是涉及个人隐私,需要保密的,是不能随便问和告诉别人的。六是词汇。英语词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讲解,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的本身意义出发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这个词,在英语国家和在中国,都与喜庆日子有关,如“red-letter days”(节假日)。我们国家红色还象征革命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red”则意味着危险状态或都使人生气,如“red flag”就是“引人生气的事”这个意思,而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则是表示亏损,负债。“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如“老祖宗”,“老王”,年龄越大,资格越老,而西方国家很少有人愿意自称”old”。在他们看来,因为“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来看待,以上这些都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体现。
所以,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心研究,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使英语教学易于被学生理解掌握。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内容包括词汇、习语、习俗的比较,指导学生发现英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在学习一个单元知识之前,对该单元相关背景文化知识做一个简明的介绍,比如历史背景、地理常识、政治经济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描述所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学科教学辅助手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也不例外。为学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如《乱世佳人》、《出水芙蓉》、《哈里波特》、《与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学生呈现直观的中西文化材料,强化其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同时新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材料略加改编,以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让各种语言环境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寓教于乐。
增强高中生对西方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对不同文化群体进行理解认同最有效的时期。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就必须注重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揭示英语的本质,使学生理解英语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根源,并借助合适的文化导入内容,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将英语教材进行有效整合,培养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英语的交际规约,自觉地融入英语文化的环境中,在英语交际中逐步地运用自然得体的语言,从而达到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一)英语教师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升学压力较大的一些学校,中学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仍然是以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为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次之,有的甚至忽略其他能力和相关意识的培养。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因为听力和阅读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重,也是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重要方面,所以英语教师比较注重。
(二)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一直存在。
文化教学与其他单纯的知识教学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但当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充分的文化教学,让学生不能充分的接收到文化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文化因素的内容可以渗透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各个角落,从词汇到句子,从小的句子到一个大的篇章,甚至是中学英语教师的教态、语态和仪态等无处不在。但是,教师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只对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重点介绍,却不对中西文化进行鉴别和比较,这种教学方法只看现象却不解释本质。再加上高中英语课堂中实践性文化交际活动的缺乏,学生的交际能力无法提高,导致“哑巴英语”的形成,这也是为什么当前许多学生英语笔试能力较强而口语能力非常弱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不充分的文化教学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采取措施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学习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对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有英语教师自身跨文化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跨文化意识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地挖掘和传授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自身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学校也应该采取各种培训来提高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师注重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技能和技巧。
1.建立在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化意识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英语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在课堂上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导入、口语训练、反复操练复习等方式,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中的重要节日的读音和名称有较好的掌握,但掌握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学生在初中教学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单纯记住。但高中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中英语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更清晰和深刻的了解相关节日和某些词汇后面的引申意义和其来源所在,这才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体验。
对英美文化的体验是学生在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之后的步骤。这时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真实或虚拟环境中来让学生运用语言体验文化,并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