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30: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化公共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 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
学术界对公共艺术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两类,一类是从狭义的角度界定,另一类则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加以阐释。从狭义上讲,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广告、地景等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包含内容更为丰富,不仅包含前面提到的诸多艺术形式,还包括由公众兴办或参与的公开的表演艺术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
公共艺术涉及范围广泛,从形式上说,它有雕塑、摄影、广告影像、壁画、表演、音乐、园艺、装饰等多种表现;从功能上说,它可以分为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装饰型的公共艺术、休闲型的公共艺术、实用型的公共艺术、游戏型的公共艺术以及庆典型的公共艺术;从空间布局上看,它可以有立体和平面之分、室内和室外之别以及地景和空间相对。从载体上说,它可以是硬性的,如雕塑、陶器、围栏,也可以是软性的,如编制物、灯光、挂饰,还可以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的,如照片、音乐、影像等存在形态。
公共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的涵义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形式的角度看,公共艺术与私人艺术和架上艺术有很大差别,这表现在,一方面,它进入的是更为广泛的公共空间,不可能以私密的形式建构;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空间性必须要面对公众,公众可以主动选择美术馆、音乐厅中的艺术,但必须要面对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二是从内涵上讲,公共艺术已进入到广泛的社会交流中,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精神,它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就不能是随意与私人的。它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和简单介入,而是以美学、文化、艺术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公众的生活方式,以不断引导和满足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需要。
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从发生学上讲,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民主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造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不断改变的需求而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上,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许多城市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人文精神资源,而新兴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积淀,也逐渐沦为环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无情破坏,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与冷漠。正如查尔斯•摩尔在一次颁奖典礼上所说的:“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展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越来越远离它建设的初衷。
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回归。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确定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应深入挖掘邯郸城市文化主题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突出邯郸城市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以高艺术水准原则、高环境效益原则、持久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很多历史典故和名胜古迹。在邯郸市公共艺术发展研究中,可以赵文化,时代文化为核心主题,并向下延伸形成整体的主题构成。打造出体现和承载邯郸本地区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心理,并具有邯郸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建设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标识明晰、环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艺术空间格局。
2.结合城市规划
定位发展结构。在发展结构中,本着突出城市特色、紧密结合邯郸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景观系统、以点带面逐层展开、紧密结合城市生活。在结合邯郸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将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定义为“六区、九带,多节点”的布局。这种布局结构将起到突出重点,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作用。总之,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结构应结合城市总体设计及总体规划,并充分考虑城市的人文生态与空间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以形成整体而又丰富的空间层次。
二、发展策略建议
在研究中从邯郸历史传统文化、公共艺术区域策略、提升艺术作品品质计划等角度对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参考多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研究,总结邯郸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思路为:
1.深度挖掘历史传统文化
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体现邯郸地域文化,并通过公共艺术作品的公共性让民众能够感受到文化气息并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加强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点。对于公共艺术区的策略,以邯郸市城市发展规划为基础。在老城区突出传统文化,在新区注重传统文化和新区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轴线和景观节点规划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91-02
1前言
公共艺术就是要使人们在公共合作与广泛参与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公共艺术的方式和途径使个体与整体之间、市民与社会之间在各领域产生积极的互动效应,开辟以艺术方式为载体的公共舆论空间,传播各种文化艺术精神,以此来改变市民生活精神状态,从而展示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生活。
2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精神
2.1公共艺术的概念
从表面文字讲,公共一词是指公开的、公众的含义。从广义上对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可以表述为:(1)城市中供市民所活动的公共场所;(2)具有普遍的公共意义以及公共精神;(3)具有广泛的公共参与和具体代表性;(4)作为公共资源供社会大众共同享有。以上是构成公共艺术概念的几点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整合统一的关系,具体反映出公共艺术所展现给我们的状态以及社会表现形式。从语义方面来理解,我们所讲的公共艺术的特征,在于它不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不是少数人或者个别团体的艺术形态。因此,是否具有公共精神、是否具有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的特征,乃是判定当代公共艺术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2.2公共艺术的文化精神
公共艺术不是单一的文化形态,也不是独立的社会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在理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共文化实践和文化理想,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展现,也是一种社会精神形态的传达。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以城市建设为发展核心的社会生活中,集中体现在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场所的环境建设、公共建筑的建设以及社会公共文化的建设等方面。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为广大市民营造出具有亲和力、可感知的、舒适方便的公共空间,使在现代城市社会紧张压抑、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中,得到文化愉悦和身心修养,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生存发展形态。
3公共艺术的城市背景
3.1城市文化生活在公共艺术中的特质
历史发展到现在,我们可以清醒客观地认识到,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当前城市生活感情与理想的一种集中反映。城市生活与文化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互动性与多边形等显著特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环境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在总体上我们同样能够理解这种文化艺术是离不开“人”的,处处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城市社会更多地担当着对市民综合素质及文化修养的教育职责,而城市公共艺术,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社会市民大众艺术欣赏、教育和创造的责任,推动市民对环境和社会生活品质的改造和提升。城市公共艺术通过对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运用从而使市民大众除了在私人领域条件之外,更为自由便捷地了解和学习艺术知识,形成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的艺术形态。当代城市文化使市民大众在开放性、互动式的艺术空间和形态交流中,为自己树立起自信、自强的当代新型市民风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背景。
3.2公共艺术中城市转换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市民对于所生存的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而城市公共艺术正能恰如其分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在当今社会能够满足广大市民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陶冶身心。这样的结果都是通过公共艺术对公共设施以及公共场所的融入来实现的。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使得人们强烈意识到,一座城市决不仅是各种建筑材料的堆积体,也不仅是形形建筑的总和,城市是集中了知识、才智、理想和情感的市民生存、娱乐和修养之地。因此,它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使得城市成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家园。当代城市创造影响着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又承担着提升人们的审美感及道德情感,激发人们高境界的感情,乃至培育出具有自由、独立、创造性的理想人格的角色。
城市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东西,而是为了满足和更好的实现精神世界的东西,使我们的生活乃至心灵达到更好的升华。现代城市的职责不仅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富有、更加效率化、程式化,还在于使人们生活变得富有情感和人性化,以及活得更为自由自在、轻松畅快。因此,我们可以负有责任的说,一座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是没有灵性的城市,更是不幸的城市。
4公共艺术与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的内涵是丰富而又复杂化的,它不仅是指一个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平面形式格局以及城市功能的各种状态,而更多的是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的综合面貌以及精神气质。它是人的产物,文化的产物,随着不同的文化意识变化而改变着。
4.1缔造城市文化及气质
现代都市生活让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问题,与当初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所背离。现今社会,人们在提高物质条件以后,面对其中的种种无奈,总是试图寻找让生活平衡、心理释放的途径,从而提升精神条件。在此过程中,除了个人化的艺术形式外,公共艺术已成为社会中进行精神情感及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公共艺术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的艺术、公共环境的创造;小及公共环境中一草一木的艺术表现,都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状态、文化状态以及居民的生活态度,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外在形象个内在气质。它在显示审美文化与城市精神、传扬人文历史与公共文化以及广大民众心声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是一般建筑物难以替代的。城市所在的每一处,都在展示着城市所带有的地方品格和所具有的文化习俗。
4.2见证历史 守望社会
公共艺术是当代城市文化的产物,它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记忆和传承城市文化的职责,是构成城市形象和创造城市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性文化和公共下,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和创造人工环境条件的方法去记载和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面貌。
作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城市文化历史和市民情感的基础上对那些有益于城市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优良的审美文化传统加以发掘、提炼和表现,使之以公共参与和共享的艺术方式继承下来,深化创新。这样去做的目的,是为了将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转化为城市的创造力,使其为城市公众营造一个奋发向上、安定和谐、愉悦依恋的精神家园。
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主体的日益强大,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世界以及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向,是城市广大民众生活理念及精神文化品格的追求与城市环境品质的建设产生密切的关联,使公共艺术成为一座城市中赖以凸显的精神文化面貌和市民的骄傲。
5小结
可以看到,公共艺术和城市文化的真正意义的美学活力和生存基础,还是在于要形成城市社会中市民自发和自主社会形态。这种活力是在于社会中文化群体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并非在政府规划的预想之内。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实践出现,正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和个性城市的必然要求与体现。公共艺术的发展空间以及所具有的影响力都是无可估量的,让我们在公共艺术所形成的社会氛围中创造城市生活新天地吧!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2001.
[2]博伊德等.西方教育史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杨晓.建筑化的公共艺术[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因此,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而言具有显著的隐喻功能。这种对城市文化的功能隐喻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与生活于斯的市民进行心灵交集,凝聚他们的集体记忆;完成特定的空间构造,彰显场所精神;沟通城市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承载城市历史文脉。也即在公共艺术这一城市文化符号载体中,完成了社会心理、城市空间和城市历史的三维交集,从而构成了最具文化象征意义的城市意象。
一、凝聚市民集体记忆
作为荷载着一座城市内在气质和精神的文化dna,公共艺术已深度介入到当代城市市政建设与社区环境改造的整体规划之中本文由收集因为当代都市不仅仅是表面的各种设施的聚集体,诸如大量的钢筋水泥建筑、平直的六车道公路、立交桥、地铁等,也不是诸多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的随意组合体,诸如法院、医院、商场、学校、宾馆以及各种社团机构等,而是与公众生活的内在需求和精神理想密切关联的。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所言:“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1](p.1)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沧桑演变,无不铭记着它的居民们在悠长岁月中,在共同的经验与交流中所达成共识的那些思想、习俗、情感,以及动人的事件和情节。而这些经验均可以通过公共艺术镌刻下来,凝固成城市居民对一座城市的视觉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
从我国的公共艺术实践来看,无论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群,还是上海的黄浦公园的《浦江潮》、浦东世纪大道的景观雕塑《东方之光——日晷》,广州的越秀公园的《五羊石像》、《广州解放纪念碑》,以及青岛海滨的《五月的风》和香港特区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这些大量涌现的城市公共艺术在其特定的城市空间中,铭刻、纪念、叙述着城市、社区的故事,历史文脉和市民风情与社会理想。它们作为一座城市特有的气质和市民大众共同生息、奋斗、交流之历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中闪耀着人本主义光亮的温馨回忆。这些公共艺术以艺术化的手法,将市民的公共意识、民众的能动性、情感和创造性标立于世。它们在营造城市视觉形象和艺术氛围的同时,也把城市的精彩、生动的社会活动与市民的城市生活经验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公共精神潜移默化为城市居民的自觉意识。
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公共性、参与性与分享性能唤起一座城市居民记忆深处的成长经历、集体经验。如日本神户市海岸线城铁的起点站“三宫站”(sannomiya),以新旧世纪之交在神户市立医院诞生的婴孩的二千余张小手印和小脚印拓片将该市市民成长的集体记忆熔铸在城铁站里,与上班、上学、购物、旅游等活动构成的每日生活相互呼应,构成了人们对公共艺术的最佳期待。[2](p.169-170)再如《深圳人的一天》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础上,以市民化、大众化的标准去塑造十八个普通的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但极具亲和力,也体现了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人口集散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状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赢得了民意调查的90%满意度。其成功之处也在于准确把握了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市民文化心态和情感共振点。
二、彰显特定场所精神
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对场所的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共艺术从来不处在真空里,它周遭的整体状况会从各个方向触及它。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某个空间不外乎三种结果:最糟糕的是公共艺术在基地上像个外来的、多余又不恰当的添加物;无关痛痒时它悄悄地融入周遭环境;最佳状况是,公共艺术使周遭具体地凝聚成一个场所,将有关地方特性的线索集理、编织成视觉焦点,建构新的真实,能够画龙点睛地活化周围的空间,让市民体验和环境融为一体的意味。
按照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汀·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看法,场所就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因素同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了场所的独特性。[3](p.5)这种独特性赋予场所一种总体的气氛和性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这里的场所因此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一种深藏在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并产生了精神上的归属感。因此,建筑、公共艺术等实体形式不但标示着场所的空间形态,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以本真的方式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揭示人们存在的真理。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由此都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强调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构成场所或景观之一部分的公共艺术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场所、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成为失落的场所。优秀的公共艺术品都应该是有故事的,而且这些故事与这块场所和这块场所的使用者紧密相关。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公共艺术品美的内容。公共艺术的美不仅仅属于形式,而是从具体的生活体验和人对城市的实际感受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在公共艺术品空间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联系,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构筑城市公共艺术品空间,强调公共艺术品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融合。而且这些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人与作品的交流乃至人与自然的交流,不断强化了公共艺术品作为公众中心的“场所”精神。
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景观改造和公共艺术形态在突显场所精神上就极为成功:景区公园的创意和艺术设计充分利用废旧钢铁的建筑、设备和材料,如废旧铁轨、路基、高炉、金属浇铸件、各种大型混凝土构筑物等现成品作为观光和介入者进行游走、观览、触摸体验以及攀爬娱乐的设施构件和景观内容,使之亲身感受特殊景区的物质和精神意蕴。[4]我国在20世纪末随着工业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型,北京、上海、杭州等经济发达城市通过对废弃工厂的艺术创意和改造,先后涌出了多个loft艺术区,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工场、藏库新媒体空间,上海的苏州河艺术仓库区,杭州城北的杭印路49号等,都是极富场所精神的公共艺术实践。
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公共艺术只是一味耽迷于艺术家个体的精英意识而罔顾与环境的协调,势必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弹。1981年,理查德·塞拉的极少主义雕塑《倾斜的弧》经联邦服务总署的同意,被安置在联邦广场。但是,这件延伸达120英尺,高12英尺的作品却招来了诸多抱怨。由于它阻碍了人们在联邦广场的行走路线并破坏了环境,许多人将这件作品戏称为“生锈的钢铁屏障”。在随后不到4年的时间里,联邦服务总署共收到近4500封投诉信,要求拆除这件作品。最终经过听证会投票表决于1989年3月将该作品拆除。[5]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城市居民的场所感主要来自社区空间中的经验。一定的社区必然有着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它们构成社区内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背景。社区、地域、环境构成了公共艺术的场所。因为团体生活主要在室外道路、场所上展开,没有了开放空间,人们会觉得缺少社区感。这也是为什么社区需要公共空间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的许多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城区规划、建筑式样及住宅格局以及新的商业经济竞争模式相继出现,全面而迅速地影响着社区中人们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土地的高度商品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产业数量及技术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邻里人际关系的变迁与冷漠等现象,使得现代都市人感叹,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许多生活乐趣和情致。
而公共艺术正可发挥重建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上和已经证实的事实来看,当代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理念对社区的成功介入和整合,将会产生诸多良好的效应,如:激发居民对社区理念的认知;调动和培养居民平等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增进居民对所在社区存在和归属关系的认同感;促进社区居民间的相互协作和对话;益于社区居民审美文化修养的提升;带动和整合社区环境及物质文明建设的公共事业;创造独特的社区文化及视觉形象;促进社区自主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三、承载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的历史文脉是经历了几百、几千年的积淀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所谓城市的历史文脉,就是城市中所有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的东西。”[6](p.132)城市的居民对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传奇故事、历史档案都寄托着感情,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追索其蕴涵着的城市的文化之根,而倍感到弥足珍贵。当然历史不仅仅只出现在历史遗迹和教科书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的城市景观中。城市的历史文脉构筑了一个生命体系,一旦破坏就将无法恢复,我们必须尊重和延续它。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都是无法重复、无法拷贝的。更为重要的它是城市的景观设计师所不能选择的。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不仅是景观设计师的设计之本也是城市每一个居民应该永远坚持下去的事业。因为“一个失去历史遗存和记忆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城市。”[7]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又是跟其人文内涵紧密相关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艺术文化成果,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肯定并通过景观形态表现出来的。只有以人文精神为内在支柱,以城市人的发展需求为价值导向的城市景观才能展露出城市景观“人格化”的风韵。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形而上的思考,但在城市景观中又表现为不同风貌、不同质的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在形态上雷同。只有文化上特别是城市人文精神上的区别显得尤为重要,更显价值。在城市景观的宏观构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富有个性、鲜明性和完善性的城市人文精神是整个城市景观的灵魂和动力。
2公共艺术的城市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