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30: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卫生的意见和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项目】2013年河南省政府招标资助课题:河南对外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旅游文化输出为例。项目号:2013B049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25-2.5
一、引言
河南旅游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国际影响与日俱增。河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产品中有底蕴深厚的古都文化、根文化和佛文化,有名扬天下的少林功夫和陈氏太极拳,还有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美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和开封。近些年来,我省在旅游产品文化包装上也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长足进步,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好评。河南省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河南省旅游景区到2015年达到年平均接待量为海内外游客四亿人次的目标。然而河南省的旅游翻译却并没有提出相匹配的目标和要求,依然存在着如译文“过信”、“人本”不足、缺乏协作与监管等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
打通旅游文化、翻译的复合型人才奇缺,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强度”受限。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当前国际较量的重要内容和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亦是我国各省、区进行文化改革发展、提升形象、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的必然突破点。由于文化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及柔性力量,故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构成的最重要元素;旅游是体现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载体之一。拥有厚重旅游文化资源的河南,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首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旅游文化软实力。
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软实力基础建设的核心部分,曾经在“西学东渐”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前多元文化语境下,要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世人所知,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谈提高软实力就是句空话。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的重点是中译外。旅游翻译是翻译活动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其他翻译一样,旅游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转换的标准和翻译策略问题,译者也同样需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巧。译得好,会有助于游客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地理风情的感悟,适当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和向往,进而产生经济效益;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影响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水平的“中译外”人才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内集旅游和翻译为一体的符合型人才亦是奇缺。在河南省“旅游立省”的大环境下,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遏制了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翻译在提升河南旅游文化软实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打通中西的高水平中译外人才严重不足,旅游外宣效果打折。尽管旅游翻译取得了一些成就,也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但受文化、国情、社会民生等方面诧异的影响,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学者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现象,如王秋生(2004)在《旅游景点翻译亟待规范》中提出并讨论了在南京旅游时发现的一些问题英文标识;、张草(2013)谈到了徐州的旅游景点翻译,汪翠兰(2006)作为我省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景区的一些翻译问题。
一、温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温度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极端的温度(高温或低温)会影响人的健康、攻击行为和人际吸引等人的社会行为。学校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一些中小学校为了节约教育资源,班级人数相对较多,降温设备又比较落后,夏天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高温的持续会导致筋疲力尽、头疼、易怒、昏昏欲睡、精神错乱、心脏病等(S.Schuman,1972)。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课,心浮气躁,又忙于散热降温,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上。冬天的时候,有的班级为了保持教室的暖和,将门窗关上,导致室内外空气不能流通,教室里的空气质量非常差,很容易导致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改善降温和取暖设备,保证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教室里要适当通风,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还可以降低疾病的传染率,使师生保持良好的教学状态和身体状况。
高温还与人的侵犯有关。一般来说,高温使人的侵犯增加。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易冲动的年龄,在高温的影响下,言语和行为较平时要粗鲁一些,情绪容易急躁,可能因为控制不住情绪,导致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温天气时,一方面校方要做好降温工作,保证学生饮用水供应充足,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心态,合理应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在炎热的天气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二、光线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光线是潜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人们对自然光线的偏好超过人工光线。明亮的光线会使人处于较高的激发状态,使人们对环境刺激作出更多反应;而黑暗会放松社会抑制,人们在黑暗的掩饰下较容易发生攻击和冲动行为。
不同性别对光环境的舒适感觉也有差异,C L BMccloughan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暖色灯光下女性的负面情绪减弱,而在冷白色灯光下,负面情绪增强,而男性在这两种环境下情绪表现平稳;在高照度灯光下女性的负面情绪减弱,而男性的负面情绪增强。
一些中小学走廊的转弯处照明设施不完备,有些灯泡坏了,也没有及时维修,很容易成为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光线太强或者太暗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学生长时间处于偏亮的照明条件下,保持较高激发状态,容易疲劳;偏暗的照明条件则会抑制学生的情绪,影响他们学习的效率。
同时,不同的季节,人对光照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冬天的时候,日光摄取量减少会引起人体内荷尔蒙分泌变化,引起生理反应,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因此,冬季教室内照明除了适当调节灯光的冷暖外,还应适当提高室内光环境的照度,这样有利于调节学生的生物节律;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冬季多晒太阳,增加光照的时间;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户外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减轻焦虑、抑郁的状态,改善因冬季光线照射不足引起的心理和生理不适。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装人性化的照明设施,根据不同季节和时间段的明暗度进行调整。班级中应该常年准备蜡烛等备用照明设备,以便在停电时能及时恢复照明。学校的重要场所,如走廊、楼梯都应该安装应急灯。停电的时候,授课教师应首先稳定学生情绪,避免学生情绪过分激动,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声音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里的声音主要指噪音。环境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令人烦躁、使人不愉快以及不需要的声音均可称为噪音。噪音是我们生活的一大公害,它不仅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会造成人不愉快、烦恼、易激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学习能力下降等。
噪音对人心理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情绪反应上,会令人产生兴奋不安、焦虑、厌烦等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和情感,给人造成烦恼。研究发现,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比在安静环境中工作的人更易寻事挑衅,他们常常会无端猜疑,动不动就发怒。所以,校址的选择应远离工业区和影院、歌厅等地方。同时,学校的工程建设最好选择在学生放假期间,避免噪音对学生产生影响。
噪音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也很大,在噪音刺激下,人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噪音会影响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噪音会抑制负载必要信息的声音信号,从而形成干扰,限制信息通过听觉分析器的传递,甚至使声音信号无法传入大脑;另一方面,噪声会使人分心,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成为信息加工的障碍。学生在噪音环境下学习,很可能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在一些大城市,学校周围整天施工,严重影响了学生和老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学校应和施工方协调,将影响降到最低。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47-01
水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资源。它具有可循环性和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任何物质所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产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的加剧,水资源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仍然是粗放的、外延性的,其中相当部分的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取得的。这样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造成巨大的压力,结果必然会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目前我国的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情势和国家社会发展形势,有必要在建设与治理的基础上加以维护。
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域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水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则是水资源得以涵养、保持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水资源流失、恶化的根本原因。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垦、乱伐、工程破坏及污染物质的排放等,生态环境日趋脆弱。其后果影响到大气、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与植被资源等许多方面,而水资源流失和被污染则首当其中。
2 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水环境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不容置疑。概括起来我国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洪水暴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淤积严重;水污染严重,水质变坏;湿地和水陆交错带破坏严重;近海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全国2 /3的河流受到污染, 300多个大中城市面临缺水,黄河断流1997年发展成为跨年度的现象;渤海海区1998年出现3 000多km2的赤潮,沙尘暴20世纪90年代多次光顾北京城,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出现全流域性的大洪水;我国有2500万hm2天然湿地,这些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正在不断减少和被破坏;沼泽、滩涂大量被围垦,数量和面积不断下降,许多依赖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珍稀生物种群渐渐消失。这些都提醒我们,我国的水环境与生态问题不仅仅在于缺水和污染的蔓延,而是整体水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足以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2 /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农业灌溉用水依靠地下水,地表水的短缺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严重的超采地下水,使水位持续下降,已引起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这说明我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水资源恶化与生态环境的退化;因此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 维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3.1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和监督管理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对水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对水土资源的开发将达到历史新高,本世纪中水资源最基本的矛盾仍将是水资源短缺及其引起的生态失衡以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素。我国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调剂余地有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节流与开源、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并重,防治水污染,强化与协调水资源综合管理,解决由水问题带来的生态问题,这将是我国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长期任务。一方面,我国有过不少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但实施效果较差。这除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本身不完善以外,还与各地区行政管理中急功近利等因素有关,也与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必要制定出科学实用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关于水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已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明显不足。
3.2 优先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地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饮用水源地已出现严重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不仅这些地区水源地问题有可能加重,即使是水资源较丰沛的地方也可能出现较大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其它有关规划中,应优先考虑保护饮用水源地,特别是大中城市和重要工业基地水源地。我们不仅需要维护现有水体质量,更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当地水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基本条件。
3.3 必须加大水利基本建设的政府投入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因此在开发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有必要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即对缺水的地区进行水源的调入。应当建设必要的调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如西北地区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远不适应西北地区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政府的投入,并力争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吸引社会和国外资金进入该领域,加速水利工程的建设。
3.4 依法严格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制度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往往是经济建设中带来的问题。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项目建设无不影响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缺乏的地方往往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在这些地区建设项目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特别大,所以这些地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政出多门,不依法办事,漏洞很多,是目前我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开放程度的提高,在贫乏的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状态下,不合理的建设项目审批将有可能造成这些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法制化。
3.5 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很早,可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国内则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内陆区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论证,特别是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量的关系研究还很缺乏。如最基本的对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计算研究刚刚起步,也缺乏系统的专业研究和系统的资料;同时,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较低,难以胜任本职工作,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有必要加大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有关大专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从沿海发达地区招聘急需的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必要时可引进国外专业人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合理利用人才,为人才的合理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合理的利用人才更是为了人才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教学 团队精神培养
自进入21世纪,“团队”以及“团队精神”两个词汇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一方面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逐渐走向专业化以及系统化,另一方面也是团队的价值被逐步挖掘。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能够在根本上解决人才团队能力较弱以及团队精神培养不全面的状况,为现代体育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发挥体育教育的潜在价值。 一、培养中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人心齐,泰山移”,现代我们亦常说:“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精神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如何培养团队精神,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当前,教师既然已经能够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那么则更应该加强对中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学校本就是一个大的团体,一个班级、一个小组是这一个大的团体中的小团体,很多时候都能够展现出团队的价值。如一次运动会、一次学校举办的活动、一次代表学校去参与的项目,都会依据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努力获得荣誉。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不仅仅是快乐,更能够在团队合作中获得友情与感动。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经历,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1]。 二、以团队精神培养为核心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策略
以团队精神培养为核心,在中学阶段抓好团队精神的培养。对各学科的对比分析之后可以发现,体育教学对团队精神培养所能够发挥出的实效性较强,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中学体育教学实践策略,为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指明方向。 (一)以团队观念的树立为基础
其一,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引导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团队观念。教师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渐渗透团队精神以及团队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现针对性引导,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想要达成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正确观念的认知内化,根据意识主导行动;其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良好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参与度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多手段设计活动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增强团体意识与团队凝聚力。活动性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合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互助体验中增强参与意识,放大学生在完成特定目标之后的成就感;其三,团队的构成要素是个体,个体所表现出的向心力是团队精神得以展现的根本目标。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角色意识,使中学生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更自信的完成团体任务。当学生获得“挑战自我”之后的,则会为整个团队的集体荣誉努力[2]。总之,团队观念的树立是中学体育教学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的基础,不单单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发挥出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 (二)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核心
中学体育教学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要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核心。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合作学练法以及组织竞赛法,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效果显著。在合作学练法方面:传统中学体育课堂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不够明确,仅仅是凭借教师所发出的信号做出被动调整,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无法得到第一手的反馈资料,并且对体育教学评估结果产生影响。而合作学练法扭转了这种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合作学练法的运用,将每一个学生的目标作为整个团队的目标,教师将目标定位到每一个同学身上,这种状况能够敦促每一个中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中,以团队利益为基本目标,互助协作练习,最终为共同目标所努力,为实现团队精神的效果最大化做出努力。组织竞赛法:这种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的运用,综合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组织竞赛并非争强好胜,学生之间的恶意竞争,而是将这种劣势心态转变为优势行为,达成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的目标,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学练法以及组织竞赛法,都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发挥自身作用,为团队精神的培养提供服务[3]。 (三)以强化沟通与评优活动为保障
一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形成良性的互动与沟通,教师在教学及其日常生活当中要适当激励学生,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根本目标,让学生可以实现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之上投身到体育学习与实践当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助于学生对团队精神的认知发生转变,进而影响中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将团队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加深对团队精神的重新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样重要,通过不断交往与互相帮助,为班级凝聚力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开展评优活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对日常教学开展集体以及个人的评比活动,形成一个良性竞争氛围,表现优异的学生得到肯定与奖励,在激励他们的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在团结协作中真正实现自我的进步与升华。强化沟通与评优活动,是提升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实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8-0052-03
The role of med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health care work in private kindergartens
ZHANG Xiaoying, LUO Guanghua, LI Yuhua
(Huacao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1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management of 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with education on the health care work in private kindergartens. Methods: Four private kindergartens (a total of 1 624 children and 142 health care and education personnel in 4 private kindergartens that implemented the management mode of med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in Huacao Community of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care knowledge assessment and health care work evaluation method for 18 months were evalua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med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education,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score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15.21±4.31) vs (21.75±0.65), P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with education; health care; private kindergarten
2004年全民办托幼机构数达6.22万所,占全国托幼机构总数的52.76%;在民办托幼机构就学的幼儿达584.11万,占全国在园人数的27.96%[1]。上海每年吸引着大批流动人员涌入,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所有随迁子女的入托入学需求,非注册民营托幼机构应运而生[2]。本社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属于外来人口导入地,其中3~6岁的学龄前儿童有5 0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儿童有3 000余人,95%的3~6岁流动儿童就读于本社区的民办托幼机构。未来“民办托幼机构”将成为托幼机构的主体[3]。如何进一步保护好儿童健康,从儿童开始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是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4]。2011年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医教结合”是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关键性举措。本研究旨在评估“医教结合”管理对民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