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30: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

篇1

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与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内涵,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并自觉自愿地践行,需要融入一些鲜活的案例及实践体验,让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解析传递给学生,避免教师生硬的灌输造成学生的反感情绪。作为入门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教学成效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有针对性的正面引导,而且由于学生参与了案例的解读分析,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正义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有学者说,把案例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无疑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必将同多媒体教学一道成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新的突破口。

1.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专家提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务必要在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实践环节、引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考试方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工夫。而案例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其采用的开放式、自由式、互动式授课方法,这一特色恰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六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这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2.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法律基础案例教学为例,高校法律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法律学习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法制现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目前各高校的教学依据主要是以教材即《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为主,按现有的教材来看,其内容以宪法为首,囊括了行政法、经济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刑法、劳动法、诉讼法等各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课程,内容相当广泛。再加上法学理论的抽象性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复杂性、学生的不重视等原因,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特点。一是典型案例现实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越是靠近自己的事物,人们越关心;越是具有权威性的东西,人们就越崇拜,即所谓的“邻近效应和权威效应”。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普遍较强,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大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案例教学法将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活生生的案例摆到学生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二是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从身心发展规律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正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观开始成熟,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根本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从头讲到尾,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结语

“基础”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快乐地去学习掌握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笔者两年来实行案例对比教学法的教学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对比分析,能够深化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富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思想性和文艺性对比型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既能体现出历史性的终极关怀又充满时代气息,既有思想的深邃又不乏生动活泼,这样能够较好地增进“基础”课的厚重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33-44.

篇2

中职学校文化课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文化课与专业课整合,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做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是摆在每一位中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数学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因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数学中选取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是既能体现文化课服务专业课,又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其特点

项目导向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盛行于德国,它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数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的三大特点。

1.以能力为本位

项目导向教学的指导思想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的实施,直到完成后的展示和评价均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分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要求也不断提高,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它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项目教学法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也有利于学生合作协助精神的培养。

3.以项目为核心

在项目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由以课本为中心变为以项目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空洞的东西,而是表现为有形有物的实践方案。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兴工业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项目教学法走进了中职院校的课堂,成为教师极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合理的选择了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且使他们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培养,包括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它对于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受用人单位欢迎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项目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的要求

1.对老师的要求

(1)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并且也将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2)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要尊重爱护学生的全部。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强权和限制。

(3)教师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凡是学生能归纳总结的尽量让学生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讲解例题,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2.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学生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学生要有信心把数学学好,不能老拿自己的基础差当挡箭牌,如果遇到不会的就问老师或同学,千万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

3.对教材的要求

针对中职学生对数学的原有的认知水平,有必要降低课程难度,可以在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初期,补上一些衔接教材,比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可以起到一个过渡铺垫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至于一开始就彻底放弃数学,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空间几何部分,可以只讲直观的空间几何体,等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项目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以正弦型函数图像为例,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进行一个尝试。

1.确定项目

2.制订计划

按照数学中正常的教学过程,完成正弦型函数的课时至少要12课时,对于这个项目,如果这样来做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必须删繁就简。而实际上,在正弦交流电路中所用到的也只是正弦型函数,完全可以针对性地对正弦型函数展开项目教学。同学们相互商讨,老师引导,步骤如下:①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广和弧度制;②熟悉正弦函数的图像;③去理解熟悉振幅、周期、频率等概念;④完成项目任务。

3.计划的实施

(1)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项目的任务中来,根据项目教学法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项目计划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2)每个成员按分工去整理资料,小组成员共享这些资源;

(3)项目基础知识的准备,可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整理,教师每一步花一课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

(4)可先小组内讨论,再由各小组对项目成果进行比较学习。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稍作指点。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精神,教师应对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加以表扬和肯定。

4.学习评价

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5.归档或结果应用

作为项目的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于生产教学实践中。而实际上,专业教师对正弦型函数的讲解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其结果导致学生学过即忘。通过此次项目,为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通过这个项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转变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大多依然沿用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课堂讲解、推导公式、演算题目为主,课后布置一些习题,最后试卷考试得一个分数结束,这样的教学收效可想而知。项目教学法的引入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学的着重点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项目的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级中学的学生相比,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没有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若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就能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容易养成上课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接受。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解决,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己探索的成就感。

五、效果与反思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要能根据专业重新编排教材。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兴趣发展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否则容易忽略一部分学生。当然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数学的系统性,与专业结合开展数学教学可根据不同专业作为限修内容进行。

实践证明,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其成绩评价系统更加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洁.对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职业与教育,2009,(12).

[2]朱金堂.利用项目教学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2009,(11).

[3]任改香.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

篇3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法学、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宪法以及有关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多种手段进行的有机结合。这种整合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但是在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中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改革的目的是改变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分割的局面,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但在整合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整合的内容不到位

首先,在章节设置上,第四章、第五章介绍道德与道德规范内容;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介绍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①,并没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这样的章节设置,在讲授过程中,内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并不是首先介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然后再扩展到公共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所以学生从理论上都不清楚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就更谈不上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了。

(二)师资素质不适应《基础》课的变化

大学生对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目前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授课的效果。首先,从师资的组成看,现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或者是注重思想教育的“两课”教师,或者是原来从事法律基础课的教师。教师自身都没有进行知识的整合,在教学中,也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了。其次,教师对课程性质认识不清。很多教师看到的变化是:《基础》课将两本书变成了一本书,两门课变成了一门课,课时少了,内容有了一些删减。既然如此,一切可以照旧。在这种认识指导下,又怎能做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第三,高校对此种变化没有给予重视,没有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没有为实现“整合”搭建平台。于是导致现在高校的《基础》课,德育教师还是单纯地进行道德教育,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也是简单地传授法制知识,“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

(三)整合的方式不理想

要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必然需要有好的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欠缺理想的整合方式。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依赖于课堂,依赖于教师。整合的方式靠教师的自觉,整合知识的传授靠课堂。所以,在教师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前提下,又单纯依靠“坐而论道”为主的传统理论灌输方式,很难让学生接触到整合后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不要说将两者结合后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了。方式的单一,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整合的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二、《基础》课在整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影响

儒家认为,道德的作用是“禁于将然之前”,法制的作用是“禁于已然之后”,因此道德比法制更为重要。此种思想从《基础》课教材内容的编排中可以看出。在章节设置的顺序上,前半部分讲道德,后半部分讲法制,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观点。同时,大多数《基础》课的教师是原来讲思想道德课的教师,容易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习惯用大部分学时进行道德教育,对法制教育部分一带而过。在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般也是道德说教多,相应的行为规范少。

(二)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影响

绝对化思维方式的基本公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①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对待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问题上,自然而然地就会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唯法治论倾向,即认为法制教育才是根本,忽略道德教育对法律的指引;一是唯道德论倾向,即推崇道德至上,认为只有德治才是社会的根本。这两种倾向在《基础》课上的表现是:要么只重视对“法律基础”部分的讲授和特别宣传,要么过分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轻视“法律基础”部分。在此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永远无法实现道德的法制化和法制的道德化,也做不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的影响《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或者说合格的大学生。合格的大学生首先要有德行,因此要进行道德教育;合格的大学生还要遵守法律,所以要进行法制教育。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重于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放在同等的位置,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当然是不全面的。同时,社会在进步,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其内容设置上要贴近大学生的需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导致了内容与现实需要脱节,各学科之间相互分割,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和内容。再有,《基础》课在大学生需要素质教育时,过多地进行的却是基本常识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

三、完善《基础》课整合的措施

(一)增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意识

《基础》课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整合的目的,增强合力意识,不要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作为一项任务,要把整合的意识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同时把这种自觉的意识转化为行为。如在讲授法律知识时,要善于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根源,坚持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德育性质。绝不能机械地就法律而教授法律,将大学生法制教育搞成法学教育;更不能带着法律工具主义思想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因为这样不但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去做那些看似不违法,其实是为法律精神和道德规范所不容的事。在讲授道德知识时,要讲清道德是靠人们自觉遵守的,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为了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都要将社会所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列入法律范畴,以保证社会成员的认可与遵守。

(二)完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内容

调整教材的结构,完善《基础》课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部分进行编排:即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样编排,让学生在整体上就可以看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两部分,而且同等重要。但这两部分又不是割裂的,需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久而久之,这种观念就会转化为一种习惯,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会用一种整合的态度去对待,真正实现德中有法、法中有德。

(三)完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方式

1.用典型案例带动整合。在讲授《基础》课时,要学会使用融道德与法律于一体的案例分析,带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如讲“职业道德”时,可以用学生勤工俭学时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避免机械地割裂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正确运用道德与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围绕大学生恋爱、结婚现象,分析其中涵盖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充分理解法律要有道德的依托才能成为人们愿意遵守的法律,道德要有法律的约束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制不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存在,而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2.采用“边缘渗透方式”实现两种教育的整合。“边缘渗透方式”①,即“德中有法、法中有德”。道德与法律是密不可分的结合体,道德要通过法制教育外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法律意识要通过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所以,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多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情景模拟、课堂辩论形式,让学生体会情与法的交融,领悟“德中有法,法中有德”的道理,成长为不仅懂法、守法,更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四)提高《基础》课师资整合的素质

学生知识的获取目前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讲授。《基础》课是在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开设的课程,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基础》课开设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具有适应整合的素质。1.《基础》课教师应建立统整的思维模式②。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引导行为。所以,教师要正确理解《基础》课是由两门课变成的一门课,不是简单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进行内容调整,而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教学目标的提升。此外,也要抛弃单纯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变以往割裂的思维模式,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充分融合,建立整合教育观。只有统整的思维模式,才能尽快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教师要将这种思维模式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处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2.《基础》课教师应具备知识整合的能力。既然目前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所以,教师应首先提高自己对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如同挖井,要想挖得深,井口就要宽。宽指的就是知识的广度。所以,为了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更好地整合,教师就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提高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于法制教育的能力,真正做到课程知识体系的整合,也给予学生以崭新的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整合的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3.《基础》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授方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但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先学后用,这样的结果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等需要用时没知识可用。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边学边用呢?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多采用问答式、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而且要多以学生身边发生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为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实践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渗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并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会再让学生感到课堂只是老师的世界,由此取得较好的效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资源库建设中,我们还结合教材建设积极引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结合学习平台的优势与特点,研究探索一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即学生课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成语言信息及课文背景文化知识的输入,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己所学内容的语言输出。这种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与调整学生的语言输出方式,并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输出练习。同时,还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考核评估方法,以督促学生在平台上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

篇4

(一)思想不重视。

1.学校管理者不重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来源复杂,文化基础较差,为了能够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技能,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足、流于形式。很多职业院校在学科建设、招生就业、专业建设等方面舍得投入,但对于德育工作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使得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知水平低、公德意识不足等。同时,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师资、管理人员的配备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缺乏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意识,德育工作显得单薄无力。

2.学校教师不重视。职业学校的很多专业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都很擅长,但却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比较欠缺。更有甚者,有一些专业教师总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上课任务就好,至于管学生是班主任的事儿,所以,存在着对于学生在校园、甚至在课堂上的违纪情况都不闻不问,高高挂起。学生们便更加不以为然,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给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很大阻力。

(二)方法不得当。

1.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目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以德育课为主的形式,课堂上德育老师主要以宣讲道德规范理论为主,却并不在意学生们道德能力和行为文明的培养。所以,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后,往往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明知故犯,造成了学生在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行不一,带来德育的低效。

2.言教为主,漠视身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也是众多老师们的座右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些老师存在着职业倦怠,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厌教”现象,表现为不想备课、不愿写教案、上课走过场、对学生缺乏耐心、工作敷衍等,更难以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状态,更可怕的是任其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培养质量。美国学者德沃肯(Dorkin)曾说过:“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3.德育形式创新不足。在很多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中,德育课教学常常是照本宣科,所以呈现出教学思路单一、教学模式陈旧的现象。很多学校把开会、搞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这没有错,但是,如果开会天天都是高谈阔论而忽视了学生们的需求、不能被他们接受和信服;如果活动天天都是老样子,缺少研究和探索,缺乏新意,就会渐渐失去吸引力。

(三)内容不恰当。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职业院校仍停留在总体要求上,使德育目标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看上去高大上的要求和目标却很难回答学生们真正关心的实际问题,很难贴近他们的生活,这便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这些思想教育内容的认同和信服,从而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特别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应该具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应该结合其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行业规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业观甚至创业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这些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做的不够。

二、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索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要想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与教学相融合。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很多学校往往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其素养的提高却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靠班主任,团委、学工处等来完成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认为德育是职能部门、班主任以及德育课任课教师等的专职工作,是错误的。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所以说学校德育教育应该是一项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参与、需要与理论或实习教学相互融合和渗透的系统工程。建立一体化德育机制,就是要使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树立“人人有责”的德育观念,积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德育教育的内容、建立“一师一生”帮扶结对等。

1.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发挥课程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一是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首先要保证德育教师的师资水平;二是要保证德育课时量的充足;三是要不断创新教法;四是要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需求,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教育;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等的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

2.发挥实习实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实习实训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学生用于实习实训的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所以,学校如果能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纪律及职业安全规程等教育,将会极大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求效率、重质量的现代企业观念。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被重视。职业院校同样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冷静地面对现实,提升其团结协作精神。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开展“5.25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德育与环境育人相统一。

1.校园。校园是学生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职业院校大部分是寄宿类学校,学生们长期在校园里生活,校园便是最好的道德教育的场所。环境改变人,在一个健康整洁、催人奋进的环境中,学生们时时感受到校园的美丽、自然的馈赠,潜移默化之中便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校园的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的美化、绿化以及环境卫生工作,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校园内学校教育理念的张贴,用来教育、警示和激励全体师生,增强其认同感;校园内设置宣传画廊、标语牌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2.教室和宿舍。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不可小觑。比如可以在教室中张贴校训、班级公约、名人名言;在教室门口设计装订班级名片;设计健康新颖的黑板报;设计悬挂学习竞赛栏、好人好事栏等;时刻保持教室的整洁卫生并适当美化,使学生时刻沐浴在整洁的氛围中,培养其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宿舍德育场景的设计,可以是宿舍名字的征集与文化氛围布置、保持整洁的内务环境等,都会提高学生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维护内务环境和遵守宿舍纪律的自觉性。

3.实习车间。实习实践是职业院校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作为实习实训的主要场所,实习车间也同样应该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实训车间的布置和场景设计应与工厂车间的布置接轨,使学生们提前体验和适应工厂的需求。所以在实习车间布置场景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教育标识设置、质量效率口号设置、操作规程标识设置等,让学生们一走进实训室就能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树立牢固的安全、质量、信誉意识。

(四)建立专职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一般较差,所以班主任的工作愈显繁重和艰巨,这就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和爱心;具有较强的独立解决学生思想、生活等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中,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建立专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专职班主任是以班主任工作为职业,在学校全职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教育者,他们可以全天候在校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能够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住校学生多、难于管理等实际情况需求,真正从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求出发,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作者:徐欣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9(2):56~58

[3](德)赫尔巴特;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张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5]杨仲明,罗妍妍,路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克服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2(20)

[6]文豪.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1,9(8)

[7]旷丽华,刘硕.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思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5)

[8]余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

[9]覃兵.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通讯,2005,9(30)

[10]陈康,易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9(25)

[11]胡英芹.农村职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应对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25)

篇5

1 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质的现状

1.1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只流于表面,老师教学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大部分老师教学方法单一,课时少但内容庞杂,造成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更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从而达不到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意识的目的。另外普法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只有断断续续进行的普法活动如:开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动。这样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部分学生法制意识仍然较为淡漠。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法律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而没有树立增强法制的观念。在我国,学校法制教育安排充其量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1]。这种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达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由此还会使法制教育得不到发展。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作为时代的宠儿,大学生的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不少同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忽视自己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造成个人主义突出。这导致了集体功能的弱化,使集体失去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不再。同时在图书馆撕书,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在食堂打饭时插队,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老弱妇残熟视无睹等等社会公德淡漠。随着社会物质产品的丰富,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但他们不是用良好的经济状况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而是过分地把钱投入到物质享受、追求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大学生赌博严重,有的大学生偷同学的电脑、自行车、现金、手机等等。这样的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着实让人堪忧。

2 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

2.1改革法制教育机制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和借鉴深刻的教训和经验从原有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找出存在的问题,要避免类似药家鑫这样的事件的发生,在实践中就要加强法育与德育的结合。把由单纯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道德教育,以选择性激励帮助人们在为自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付出物质利益代价和成本中学会遵守社会道德[3]。

2.2 改革法制教育内容

有利于实现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德育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2.3开展法律与道德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有效地内化为法律能力。可以开展法律法制宣讲、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关心与兴趣,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典型事件通过如辩论协会、演讲协会等进行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2.4 营造健康校园道德氛围

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实践是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最生动、最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社会服务、军事训练、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亲自感受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进一步增强劳动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在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上

转贴于

的某些不良现象,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观念,促使自己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通过参观先进典型,了解先进人物的成长过程与高尚思想道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4]。

2.5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是一种受益面大、涉及面广的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设计独立自主、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氛围;营造出创造干净、优美、有秩序的环境氛围;建立一种以师生关系为表率的和谐人际文化;学校领导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改进工作作风,严于律已,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扭转不良的校园文化。

篇6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0-0031-04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我国20多年来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不提高教师的素质,教育改革便无法深入进行。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及《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等的先后出台,教师队伍素质正在逐渐提高。然而,传统教师培训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的方式,学生成为教师之后,也会下意识使用这种方式。

为有效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必要寻求一种能够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专业发展模式,“行动学习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可成为其中的一种选择。行动学习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相互转换的条件、过程、机制如何?这正是本文拟加以讨论的问题。

一、行动学习法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及关系

(一)行动学习法的内涵

行动学习法是一种以完成预定工作为目的,在小组成员支持下持续不断进行学习与反思的学习方法。在行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解决工作问题,反思实践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对幼儿园来说,行动学习是幼儿园改进管理以及教师转变观念的一个过程。开展行动学习之前,幼儿园及教师要确定工作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参加行动学习的人员应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虚心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可行的策略,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最大区别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行动导向教学中教与学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以实践为导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技能。该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重视培养学生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概言之,该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参与性、学习成果的多样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多元性。

(三)行动学习及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1.“行动”的本质

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不同于以斯金纳的“刺激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和“行为主义”。这里的行动,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强调“行动即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因此,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既包括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又包括其客观具体行动,即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结合体。行动学习和行动导向教学实质上是同一行动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即“学”与“教”的过程。在分析行动学习的特点时,是站在学生(学习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而分析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时,是站在教师(培训者)的立场来诠释的。

2.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具有同一性。但他们各自承担的任务不同,所具有的地位不同,因此“教”与“学”又具有异质性。兼具同一性和异质性的特点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是“教”这一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教师作出反馈,影响教师的施教,这时教师成了客体。因此,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一般来讲,在教师利用简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方式直接、明确地传达教育意图时,其角色是领导者、调控者,其主体地位处于显性状态。然而,当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通过富有教育性的环境,通过人或物的中介间接地传达出来时,其角色就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了,这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处于隐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好是显性的。可以说,在行动导向教学与行动学习中,学生有很多机会自主参与、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评价,有时甚至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

二、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相似诱导的条件、过程与机制

相似诱导就是运用与追求共同目标相关的不同因素反复刺激大脑,促使大脑对相关信息作“相似”集中,并在这种相似的联想过程中获得新启发,最终使目标的实现最优化。

行动导向教学可让学生通过行动学习,激发出思维的相似诱导,逐渐养成行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将来成为教师后,也能自觉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去教育他人。

(一)相似诱导的条件

相似诱导的理论基础是相似论。相似论认为,相似是有层次的。要完成行动学习与行动导向教学的相似诱导,需要满足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是指创造良好环境,使学生的求知过程充满鼓励、关爱、呵护、赞扬、期待,求知环境安全、自由等。

内部条件有二,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自然、好奇、快乐,没有先入为主和各种不良情绪的良好状态。二是学生在学习关键期具有潜在的学习能力。

内部条件的形成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教师要有“教”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学”的兴趣。教师要把思维、想象、判断、创造的权力还给学生,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

(二)相似诱导的过程与机制

从发展阶段来看,教师专业成长可以通过职前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自我教育来实现。从宏观角度看,教师的专业成长受社会文化、教育管理体制、用人单位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所受的最深影响应该是教师作为学生时长期经历和逐渐形成的学习方式、入职学习时的学习方式以及职后学习时的学习方式。教师当初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以后就很有可能对其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描绘出教师从参与行动学习,到采用行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而使学生也能把行动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思维的相似诱导和习得-内化这两种转换机制在起作用(见下图)。

1.思维的相似诱导机制:行动学习向行动导向教学的转化

思维的相似诱导机制,是指一个长期参与行动学习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比较自然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这一机制的关键是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化过程中思维的相似诱导。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学习优秀教师的思维习惯,以优秀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处理问题,从而体验到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教育智慧等。

2.习得-内化机制:行动导向教学向行动学习方式的转化

习得-内化机制是指接受行动导向教学的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习得环境感受,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将行动学习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1)习得环境感受

习得环境感受是一种心理感受,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首先,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学习意识、态度、行为以及探索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接纳感和成就感。其次,融洽的氛围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再者,教师的积极情感支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预期(积极的自我概念)。

(2)内化

篇7

中职学生是指中学毕业以后,不经过高等教育,直接接受基础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中职学生在毕业以后,通常会直接参与职业竞争。我国的中职学生群体庞大,从《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可以看到2007年我国中职毕业的人数为530.9万人,2008年毕业人数为580.7万人,2009年毕业人数为625.2万人,2010年毕业人数为665.3万人,2011年毕业人数为660.3万人,除了2011年人数略为减少以外,其余每年毕业人数都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中职学生是我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思想道德是决定他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要让中职学生能为社会提供正面的力量就需要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做好思想道德方面的教学,教师要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部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目标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为了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师就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的环节。

2 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沟通不良的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部分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出现问题使他们对思想道德也很漠视,部分思想道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发现思想道德教育没有落实到位,却没有仔细的推敲其中的原因,更没有与学生换位思考,他们立刻否认思想道德不好的学生人格,这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他们从此对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反感。

2.2 教条主义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做思想道德工作时,认为书上讲的方法都是对的,就一味照搬书本上的方法,只想快速达到思想道德教学的目的。中职学生的心理阶段正值青春敏感期,他们感觉到教师并不是真心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只是一味想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所以学生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说教毫无兴趣。

2.3 理想主义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做思想道德教育时,希望学生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完美无暇,遇到事情能正确选择的学生,如果学生一旦思想道德出现问题,他们立刻上纲上线,把一些微小的问题无限扩大,学生感觉到这样的教师要求太高,他们根本达不到教师所说的道德品质要求,那不过是教师脱离生活的一厢情愿,所以他们对教师所谈到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毫无兴趣。

2.4 手段单调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对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时,只会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他们认为学生只要记熟思想道德理论的条条框框,认同这些道理学生就能变成思想道德良好的人。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到那些陈腔滥调天天说,日日讲,自己听得都快腻烦了,由于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所以排斥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

3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3.1 以心沟通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道德工作的时候,需要理解道德的理论虽然可以归纳成一条一条的道理,可是它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如果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说道理,学生只会觉得那些道理都是冰冷的教条而拒绝接受。教师要让学生愿意了解思想道德的道理,就要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心和关爱学生,让学生理解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是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可持续成长,让学生愿意发自内心的接受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3.2 启发引导的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时,需要了解书本上提到的思想道德教育那都是书本上的方法,那种方法可能只适合于那种情况,却不一定适合眼前具体的哪一位学生。要让学生能真正接受思想道德,需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什么是思想道德,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有思想道德,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自己找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教师才能真正有教学效率。

3.3 立足实际的原则

教师在给学生做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理解到任何思想道德教育要一步登天实现是不可能的,要让每一名学生的思想道德立即像圣人一样完美无暇也是不可能的。教师要理解中职的学生目前还只是一群青少年,他们还是三观正在成长的孩子。教师要立足实际,引导他们,学会关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生通过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慢慢就会了解要怎样做才算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3.4 与时俱进的原则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的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各种信息,比如他们能了解到更多网络消息、各地的新闻,教师的教育只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一个渠道。如果他们觉得教师的教育枯燥乏味,没有别的信息有趣,他们就会抛弃教师的教育,追逐一些更生动、更有趣、更具诱惑性的观点。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心理学知识,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愿意自主的接受教师的教育。

4 做好中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4.1 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在实际学习时容易受到情绪干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给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环境是来自于家庭的、社会的,如果学习环境不良,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阻力,如果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好,教师要用心为学生构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比如前段时间出现三个小孩扶起一个摔倒的老奶奶,老奶奶一把抓住一名小孩说是这个孩子把他推倒,这使很多中职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不能再做好事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摔倒在路上没有人理睬,没有人愿意了解他们有什么难受的事情,只顾自己过得好不好,他们会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了解到最重要就是要有一颗愿意做好人好事的心,如果自己真的很害怕被讹诈,可以选择用扶起老人以外的其它方法,比如帮助打120。

教师引导学生排除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的干扰,让学生学会面对家庭纠纷、学校纠纷,学生就会愿意积极的学习,这就是教师为学生构建的一面“心墙”。

4.2 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思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需要理解到要让学生做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照本宣科每天练习做几件好事。教师可以用打开视野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样做好人好事。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走访贫困老人,让学生看到贫困老人的生活现状。学生在没有深入接触到贫困老人的生活以前,会觉得凡是不孝敬老人的子女都是道德品质有问题,但是在实际了解贫困老人的生活后,才会真正发现他们生活艰难的原因有很多。部分贫困老人过去没有和子女好好的交流,孩子内心对老人只有愤恨,他们一旦摆脱了家庭就不愿意再理会老人;有些贫困老人的子女自己也度日非常艰难,他们无力照顾贫困老人;有些贫困老人是由于强行干涉子女家庭`,子女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再不愿意管他们的生活;有些老人则是由于国家的福利待遇不够而变得生活贫困。

学生只有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了解周围的种种事情,进而发现自己的困难只是社会的苍海一栗。学生内心就会对社会产生悲悯和宽恕,愿意自发地提高思想道德。

4.3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多实践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他们的三观还在成长中,他们正在从以自我为中心慢慢走向他我,教师要给学生成长的时间,要立足于现实给学生教育。

比如中职的学生有时会困惑,从道德品质上说自己应该提高职业道德,可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守道德的人却更能够不择手地赚钱,那么道德品质是否就是不重要的?教师此时不能一味要求学生不顾自身的生活盲目提高道德品质,而是要从自身的信念、长远的发展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4.4 呼吁提高教学水平,掌握先进技术

篇8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离不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因此, 准确把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体力和智力,人就没办法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充分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过程中,马克思更加重视智力的作用。智力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和极大的能动性,以及历史继承性,能积累和传递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因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特别是人的智力的充分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个性等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当人的物质劳动能力和精神劳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时,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主体的才能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挥。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归宿点。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任何现实的人,只有在他所处的特殊社会关系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发展和表现自己。“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句话也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交往关系的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不断的突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因而人无论是从事物质劳动还是精神劳动, 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培养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得到提高。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才能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制定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不仅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体现,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早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可见,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前提的重要性。

第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领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 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社会关系得到高度发展的人。在我们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从书本到网络,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取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西方较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还直接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教育客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化”的作用;教育的时间上总是体现其“集中学生”而忽视其“点滴积累”和“循序渐进”;教育的空间上总是限于“围墙内的说教”而忽视教育结构的“全面、协调”和“整体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仅靠课堂灌输很难完成其使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教育,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理想、道德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工程技术型、职业应用型大学,“工程师”、“技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师只注重对“物”的处理,而忽视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个行发展、思想品德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培养。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意识里,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知识课程,靠死记硬背便可以修到学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点对点”、“人对人”的具体工程,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发达,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留学生论文 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宽泛。“灌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这种“逆反心理”和“抗药性”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3.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偏执于“外化”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想表现十分依赖于外部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都应该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于心灵世界,变成其自律的品质。但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时,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甚至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也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为自律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

二、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到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1.价值导向遇到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这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两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冲击,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选择问题。

2.教育手段上遇到的挑战。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之多、传播速度之快、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工作总结这些信息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不少消极、迷信、有害的。我们传统的课堂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环节。

3.人生观确立遇到的挑战。当前利益的多样化,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驱动让当代大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私欲膨胀,追求个人价值体现的鲜活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而教育学生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恐怕收效甚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三维状态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过程三维状态的核心所在。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凸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学生被作为客体对待的局面,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专业选择、课程安排,到开放思想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独立人格的呵护都要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不单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还要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熏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做人,具有正直的人格魅力;学会选择,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生活,具有旺盛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成长。

2.“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硕士论文“可持续”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那就是要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I生教育”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高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必须改变其时间的集中性给学生造成的强迫灌输感觉,必须打破政治课教师给学生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的意识障碍,建立专业课老师“双纲”教学的机制,从而让有关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解、升华、内化。这里有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地选择,传授给个体,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3.“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开放应当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培养大学生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这是保持对别的国家的文明与制度平等理解、理性认同的重要前提,是保持对其他民族精神气质、文明、制度具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基础。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思维的习惯,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全局眼光,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偏见和狭隘观念。

四、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从关心和理解大学生人手,创新教育方法。

1.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跟进式”教育方法。毕业论文首先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富有爱心、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导师”团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问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取学生的信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升华、内化德育要求,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中来。

2.落实“全面协调”发展观,创新“立体式”教育方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学生在学校五天正面灌输的东西,学生回家两天抵消了。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把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伦理道德等问题,学校还要靠网络来解决。高校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充分开发网络“隐形教育”功能,延伸思政时问,拓展思政空间,化被动的“堵截”为主动的“疏导”,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进行“五大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当前的封闭状态,通过开展全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规则意识教育,让学生懂得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危害;通过爱国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通过危机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时时有一种危机感;通过公民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3.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创新“管理式”教育方法。“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其社会性。要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从生活、学习、就业人手。著名学者、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权威张尉萍教授早在1999年就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学是治党、治国、冶企的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社会的管理。通过自我控制,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好处;通过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体验到提高思想素养,提升人生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快乐。

篇10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注重回归生活实践

小学生处于生活与学习的初级阶段,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在小学道德与法制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能够充分保证道德与法制教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基础道德价值观与法制思维体系的形成。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对基础教材内容的进一步延伸,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道德与法制课程的基本教学特征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例如,在教导学生学会感恩这一过程中,教师单纯地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恩,可能无法帮助小学生理解感恩的真实意义和情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父母辛勤劳作的场景或从其生活经历出发,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进而产生感恩父母的情感,获得感恩这一复杂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学生只有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才能逐步形成正确、全面、完整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体系。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篇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三年制高职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三年制高职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8~19周岁之间,已经成年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独立的见解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逐渐成熟。而且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一般不太理想,普遍低于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虽说高考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但是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几堂思想道德修养课很难达到树立正确的“三观”的效果。

一、当前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无法体现高职特点,更不用说专业特色。教材的编写中较多理论陈述,较少实例,无法吸引对此类内容缺少兴趣的三年制高职学生。

2.课程的教学过程

许多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偏重理论阐述,缺少实例列举,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内容不吸引人,教的也不吸引人,又遇到不太自觉的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课程的设置时间

一般情况下,该课程一周仅两、三节课,和其他理论课程一样,仅对知识进行教导,鲜有渗透深入的过程,到了期末再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就算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如此的课程安排,较难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课程的成效衡量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成效难以衡量,标准难以界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很难用形式单一的卷面成绩来体现,死记硬背的理论也不能说明学生已真正理解掌握并转化成为自身素质。

二、关于问题解决的思考

1.课程教材的内容要体现高职专业的特色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处理好思想道德

修养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师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进行教学。

2.课程教学的过程要注重联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例如,教学中注意多举实例,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课堂中可以开展案例分析的课堂讨论活动,就是只提供案例,不提供现成的结论,让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自己来完成。教师则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独立得出结论,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引导学生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中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3.课程设置的时间要贯穿整个学制

教学的时间要贯穿整个学制,分不同阶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

修养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对刚进校的新生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二年级的学生应注重法治教育,对三年级的学生应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4.课程教学的成效衡量标准

让学生回答纯粹的理论题,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考核学生的

思想道德修养是违背初衷的,建议可以采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结合时事,让学生对某种问题、某种观点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如,是否按时出勤,听课是否认真,回答问题是否踊跃,是否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作业是否按时完成等方面,可以对他们的素质做出评价。学生在课外的表现,如,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勤劳勇敢,是否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否作为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等等,这些也可以作为素质评价的一部分。

三、课程教学的“以人为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思想品德优秀的人,爱护自己,尊重他人,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但是你无法培养出模式化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其实都是开放的,处于变化中的。凡为教的目的在于达到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成长为一个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会自我调整去适应变化的人才是目的所在,能够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方是实现了“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云芳,王岳喜,刘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9.

[2]赵效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创业教育探索.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4):2.

[3]徐建丽,王红芳.高职特色思政理论课考核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篇12

【关键词】象似性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Abstract】Iconicit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indic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ymbol and the conceptual entity it refers. Grammar teaching is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nd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applying the iconicity theory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related grammar rules.

【Key words】iconicity; college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一、大W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经过中学阶段系统的语法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很多教师认为英语教学的重点应当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非语法条目的“形式主义”学习。大学英语课堂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但他们的口语对话基本的语法错误层出不穷,写作训练里的错误也比比皆是,归根结底还是语法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因此大学阶段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尤为必要。

二、象似性理论概述

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理论之一,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探求语言结构背后的认知方式。“象似性”这一概念最初由皮尔斯于19世纪末首次提出,而Householder(1946)指出,据调查,真正完全任意的英语词汇只有9%,表明语言中的象似性是多于任意性的。

国内学者沈家煊(1993)在句法象似性一文中,总结出象似性的三条重要原则: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王寅(1998)又补充了标记象似性。限于篇幅,本文将会选取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作为理论依据,对大学英语语法中的部分难点进行解释。

三、象似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

1.距离象似性与虚拟语气。距离象似性可理解为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概念距离相近,同属一个意义场或语义场,或欲述一致性较高的信息,在思维时就容易将它们放在一起思考,它们共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表示时间语符间的距离也往往靠得越近。

虚拟语气作为英语语法的重难点之一,是学生感到很头疼的语法项目,其涉及到的语法规则繁多而且难于理解,而距离象似性能很好地解释其原理。

If I were a mayor,I would enhance the reform of medical system.

此句中I were这样的表达是不常见的,通常一般现在时是I am,一般过去时是I was,因此这里并非指示时态,而是假设了一种非真实的状态,其离真实的状态是有一段距离的,我们用I were来表达,I would可以视为I will的过去时,因此比I will的距离更远,也表达了“非真实”这样的意义。

2.标记象似性与强调句。标记象似性的定义为: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及组词的一般顺序;有标记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性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

It is/was… who/that结构来突出句子的某一部分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my friend.

正常的表达顺序是I met my friend in the park.即地点状语位于句子的末尾,而此句的in the park放在了句首的位置,相对于正常的英语语序是有标记的,而标记的重点就是地点,也就是本句所要强调的内容。

3.数量象似性与省略句。数量象似性是指语符的数量象似于概念意义的难易。即简单的概念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而难以理解的概念需要用更复杂的语言结构来揭示。

Work hard when young,or you’ll regret.

完整的句子应是:Work hard when you are young,or you’ll regret.省略掉从句的主语和谓语,不会影响对该句的理解,因为后面再次提到了主语,省掉以后该句语符数变少了,而意思仍然清楚。

四、总结

象似性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看似枯燥的语言学理论只要经过加工,可以化繁为简,将其用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除了可以清楚地阐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机制外,还更具趣味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讲述语法的过程中,应将象似性理论的专业术语进行弱化,因为这样会无形加大学生理解的难度,反而不利于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王寅.标记象似性[J].外语学刊,1998(3).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篇13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当接受的是一种职业特征很明显的高等教育。让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技能和谋生手段,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服务对人才需求的需要。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项目教学法”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但这种教学法一般只是被普遍运用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中,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取项目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下面,就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心得做简单的慨括。

一、项目教学法针对此课程的含义

通常,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

然而通常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法都是实践导向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学生和项目三者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项目教学以往的理论和教学都倾向于专业课教学。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偏重理论性,相对与专业课程可操作性弱,然而,如果打破这一思维定式,实际上一个项目应该是具有多种形式的,它既可以是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有形产品,也可以是生产一件抽象的,但是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无形产品-精神产品。这个项目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可以是一个启示或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对于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课的教学项目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尤其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无形产品的精神产品可以转化为形象、生动的项目,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是手脑结合,还可以运用听、看乃至“悟”等思维手段相结合,来完成一件产品的制作,这个产品可以是一段话,一封信,一种感悟,一场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设计的项目一般都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来开展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尽量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此课程中实施的意义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高职课程改革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理念在教育界和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已趋于规范化,体系化。而相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方面不能完全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理念,但在教学方式和方法设计上是可以尝试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设计和创造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项目情境为教学方式的切入点,形成相应的规范与体系。譬如,当讲到“大学生择业和创业”这个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好在课堂上开一场招聘会的项目任务,把学生分组选出组长,不同的组担任不同的招聘会的角色来进行课堂活动,活动结束后,每组学生推选学生作总结。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锻炼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如何把高职的专业课“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特殊性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学体系并用于实践的研究基本是一个空白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虽然不是直接的专业技能的传授,却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缺的课程,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课程特点,怎样选择合适的项目情境,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做中学,玩中学”的效果,使学生既真正愿意学习这门课程,也能从课堂中学到知识,又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在此课程中实施的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普遍认为理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早已经让学生对此课程“敬而远之”。而项目教学法的实现,是―个比较宽松的过程:学生收集资料自由度大,在时间上和空间要求不高;项目内容与生活相关性密切,完成难度小,不受原有成绩影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比较熟悉的小团体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运用这种方法在这门课程中,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会逐步体会到学习理论课的快乐,从而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记,考试就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结果往往是高分低能,说的一套,行的另一套。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收集资料,并以小组合作工作的方式,自主地制定计划,自主地分工,共同协作以完成整个项目。因此,项目教学的过程就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积极地、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了与项目有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是当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不是很扎实,社会经历不多,步入社会的过渡期短。因此,为了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就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项目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提倡知识共事,强调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公平竞争,明辨是非,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理解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并正确掌握分工合作与正当竞争的有关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以上观点的共同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构成倡导项目教学法的思想背景。这正是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价值。

三、项目在此课程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其核心追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施,即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总结:

1.设计项目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中同等重要,教师负责设计和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安排和布置给学生相应的任务和角色,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中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们在课堂项目教学情境中不仅能收获快乐、获取知识、还能得到锻炼、提高能力。学生们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特定的项目情境中按要求积极参与活动,珍惜每一次获取的机会,大胆地表现自我,尽可能地争取完成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项目教学法时,既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也要体现项目教学的普遍要求和原则。所以,项目的设计至关重要,其中项目设计的原则又是关键。设计原则至少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普遍要求、用人单位的要求、未来技术储备的要求。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四个教学情景(公民生活、大学生活、员工生活、家庭生活)和十五个子教学情景的学习,掌握作为社会公民、大学生、企业员工、家庭成员等社会角色相应的人文知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我校根据本课程所对应的社会角色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进行社会调研,对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总结出学习工作任务,引入基于模块式课程开发理论,以社会生活场景为载体开发教学情镜,运用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目标描述,实施教学方案,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具体项目设计如下:第一,公民生活领域,设计了如“人生观与大学生成才”讲课比赛,“社会公德大采访活动”策划等项目;第二,大学生活领域,设计了如与“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交流活动,制定“大学三年的学习规划书”,寻找校园中不文明的现象等项目;第三,员工生活领域,设计了如结合专业发展方向,谈谈职业道德,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求职简历,模拟一场招聘会等项目;第四,家庭生活领域,设计了如辩论赛“大学生恋爱利弊孰大”,写一封信给未来的男(女)朋友等项目。

2.实施项目

项目确定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一个小组一般八到十人,基本进程模拟学生将来在职场中的实际工作过程。一般流程如下:(1)收集信息(咨讯);(2)制定计划;(3)决策,学生自己分工合作定角色;(4)实施,学生自己完成;(5)检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6)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团队进行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在此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效果显著。自从2007年以来,我们部分思想政治课老师就已经开始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首先,是学生愿意上政治理论课、喜欢上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思政课堂上的运用在教学形式上就很新颖、有吸引力,打破了他们固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他们逐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学习兴趣,这在高职院校是难能可贵的事。其次,是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的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明显上升,每个学期我们学校都要求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思政课教师居前,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师更是名列前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同时也是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五、项目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对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已有了较充的认识。应用项目教学非常广泛,但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项目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我院项目教学实践虽已运用了三年中,但事实上还存一些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在认识层面存在的问题

(1)把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互对立起来。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各有长处,前者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政治理论课中非常需要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2)机械的看待项目教学法。在论述高职教育中如何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章中。经常看到项目教学中一些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探讨的机械化,我们这门课程不同于专业课,有时候一个项目并不需要大家动手,只需要动脑和动嘴就可以完成,有时候就是一个案例分析而已,只要能够顺利达到教学效果就算是一次成功的项目实施。

2.在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1)项目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在项目教学中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操作指导,我校虽然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非常细致的单元设计力争规范化,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各自为阵,不是对设计好了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准备,而是从自己如何省时、省力的角度出发处理项目。再加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这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二是在项目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辅导。完成项目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方法。忽视方法方面训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利于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在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很充足或者缺乏多样性,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项目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往项目教学档案及成果展览,等等。这些资源的缺乏影响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从教材的角度来讲,教材的内容、体系与项目教学也存在不一致。

(2)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项目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相对宽松的空间环境,而我们现存的教学管理模式有时候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二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项目教学并不能够自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除任课教师之外的人,如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有目的的予以安排和贯彻。例如,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方法论指导、展示示范项目、提供宏观指导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项目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我们还未建立项目教学档案,并且忽视项目教学成果的收集及展示。每一个项目完成过程也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的过程,为了能让后来的学生学习到众人之长,每一届学生的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很重要。建立项目教学档案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教学资源,项目成果展示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创新。二是一般的项目评价都缺乏“硬性”参考指标,无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目前,我们的项目评价一般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项目评价的指标制定得还是较全面,包括资料准备、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团结合作、项目报告等。但在如何落实这些指标、哪些指标是关键、如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等方面,还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姚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