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针灸入门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针灸入门基础

篇1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整体化是传统针灸学的一大优点。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也逐渐改变以往的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重视人体的整体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和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立体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背景下,运用整体观念、系统方法,研究针灸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医学规律,从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综合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研究领域广泛渗透、结合,表现出与传统医学理论的综合,这标志着医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传统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综合型、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实验针灸学正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一门学科。

多元化是实验针灸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内涵。实验针灸学吸收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的研究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巩固学生基础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2重建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教学框架

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由具体到抽象。针灸实验学是实验学的一分支,其教学模式也应符合其学科的认知规律。而现行的实验针灸学沿用的是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即由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到外在的针灸作用,由经络腧穴原理到指导临床治疗效应,由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到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这与其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故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框架为:

⑴ 实验针灸学通过现代实验手段,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针灸学的现代科学内涵:即经络功能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不同刺灸参数的效应差异性、针灸治疗治疗的科学性,即到外在的针灸治疗实验现象揭示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⑵ 学习与掌握融会贯通的针灸现代原理知识为基础,只有从具体的针灸效应入门,才能遵循肯定现象、探索规律、形成假说、演绎推论、检验推论,肯定或否定假说的认识过程与规律,即由效应推导出其作用原理。⑶由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到揭示作用途径从而认识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的归纳模式。

通过以上的模式教学引导学生,从针灸能对各种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调节效应入门,即针灸能够治病的基础,归纳各种针灸效应的共同点,引导他们认识针灸效应的作用规律,如双向调节、整体调节,进而深入认识其作用途径。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既启发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又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改进方法,适应科学发展

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教学框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适应,改进以往综述性理论教学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均采取三步教学法:理论教学是先效应、后规律、再途径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即先讲针灸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化效应,在对此有较丰富的认识后,再归纳出针灸作用规律,继之引导探讨其作用途径,如此思路清晰,知识连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先验证性实验,再指导性实验,再设计性实验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用品、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式均交待清楚,学生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了解针灸实验的基本程序,掌握基本技能,验证已有知识;指导性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提供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自己拟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逐步向设计性实验过渡;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查资料,提出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制定实验步骤,拟出数据处理方案,完成实验,做出总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

拓宽思维,调整内容

西医快,中医慢?西医副作用大,中医副作用小?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言论。作为两大医学体系,西医学与中医学的激烈碰撞从未停止。关于二者孰优孰劣,至今未有定论。学生对此也极为关注、兴趣颇浓。而这恰恰正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兴趣支点。所以,教师可拓宽授课思维,在传授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适时把中、西医学在基础理论、病症诊断、临床治疗中的差异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但能满足其好奇心理,更能让学生科学辨证地看待两者在疾病诊疗中异同。

根据重要性和实用性,结合大纲要求,将教材内容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类。仅需了解的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学;要求理解的内容,教师要向学生简明扼要的说明,让学生熟知其中的医学原理,不作深挖、不加难度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求掌握的内容,教师要系统地全方位讲解,力求学生能抓住重点、全面过手。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不可或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为优先。另外,针对《中医护理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三门课程内容之间知识交叉、内容重复的现状,有必要优化整合这三门中医基础课程,使其知识内容上的联系及分工更加合理化,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创新教法,多元施教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定然会有单调刻板、兴趣日减之感,最终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活跃课堂、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将启发引导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趣味记忆法、寓教于乐法、中西合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中医素质,提高学习水平有明显效果。比如用名句“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印证“思为脾之志、思伤脾”,用典故“范进中举”来说明“喜为心之志、喜伤心 ”,这种寓教于乐自然能让学生一点就通且过目不忘;比如在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时,向学生说明“木火土金水”五者相邻即是相生,相隔即是相克,学生很容易记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识记麻黄汤的四味主药: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时,依其谐音,把它翻译成“干妈贵姓”,这样的趣味记忆相信学生想忘记都难。

善用资源,形成合力

篇3

卵泡发育不良及排卵障碍是临床上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检查手段不断进步,发现卵泡发育不良在不孕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笔者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养精种玉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观察了80例因卵泡发育不良而致不孕的患者。均来自2011年3月~2013年10月我院中医科门诊就诊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其中针药组42例,中药组38例,针药组年龄25~41岁;中药组年龄26~40岁。病程达1~8年。两组在年龄及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纳入标准 所有入选者均通过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或腹腔镜检查确保输卵管通畅;均在月经第2~3d测性激素六项:即FSH(卵泡期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E2(雌二醇)、P(孕酮)T(睾酮)、PRL(泌乳素),均显示在正常范围;历经2个月经周期经阴道B超检查卵泡不发育或无优势卵泡出现;男方常规检查正常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①针药组 采用温针灸及口服养精种玉汤治疗,针灸穴位选择:中极、关元、子宫穴(双)、合谷(双)、内关(双)、足三里(双)、太冲(双)。其中中极、关元、子宫穴(双)、足三里穴(双)需温针治疗,即常规消毒,2寸毫针快速进针,需温针者得气后将长约2cm艾条套于针柄后点燃,下放纸垫等防烫伤,每穴灸三炷,待第三炷艾条燃尽凉后出针。自月经第5d开始,1次/d。若监测到卵泡其中一个径线大于16mm者加用毫针快速刺激背部双侧肾俞、次穴,不留针。同时配合中药养精种玉汤口服,1剂/d,2次/d。②中药组 单纯给予养精种玉汤口服,1剂/d,2次/d。

两组均持续用药,并于月经第9d开始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隔日1次,直至监测到优势卵泡出现并排卵;若无卵泡发育、卵泡闭锁或有怀孕要求而未受孕者,则进入下一个周期,每天监测基础体温。共观察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妊娠者停止下一周期治疗,并计为有效。

1.4 疗效观察 B超检查卵泡直径达到16mm及以上,子宫内膜呈三线征声像,卵泡追踪见发育卵泡突然消失,子宫直肠凹见少量积液,排卵后基础体温上升0.3~0.5℃者为有效。监测卵泡直径达到16mm,未排卵者为显效;卵泡直径

2 结果

针药组有效23例(64.28%),显效13例(26.19%),无效4例。中药组:有效10例(26.31%),显效20例(52.63%),无效8例。经统计学处理,针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组,但中药组显效率高于针药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卵泡正常发育并及时排卵是受孕的必要条件。卵泡发育不良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1], 据有关资料统计,无排卵不孕占不孕症的38.6%[2]。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内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而有子。"凡女子不孕多责之于肾中天癸物质的亏虚,故临床上多从治肾入手,一般在月经后卵泡期,应用傅青主的养精种玉汤滋阴补血,为卵泡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促使卵泡正常发育,确收到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观察到单用养精种玉汤,卵泡发育至优势水平并成功排卵仍有一定障碍。

我科在给予口服养精种玉汤的基础上加温针灸的方法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收到较好的效果。

针灸参与调节卵巢功能及促排卵历史悠久。《针灸甲乙经校注》:"女子绝子,……关元主之"。《神灸经论》曰:"不孕:三阴交,血海,气海,命门,肾俞,中极,关元,阴廉,然谷,照海,胞门,气门"。现代研究亦证实,针刺可引起脑内某些核团反应和递质变化,调整下丘脑功能而促进排卵,提高形成黄体生成素的峰值[3]。刁氏[4]发现,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血浆促黄体生成素(LH)低值是卵泡发育不良发生的重要原因。也有研究表明,针刺具有激活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女性生殖系统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电针后垂体分泌FSH发生变化,LH峰促使卵泡颗粒细胞分泌的前列腺素(尤其前列腺环素)增多,同时,卵巢门卵巢毛细血管生成更多的组胺使毛细血管壁扩张,诱发排卵[5]。董纪翠[6]认为:电针下腹部关元、中极、子宫(双)、归来(双)因距离卵巢表面较近,较强电针刺激可使卵巢平滑肌收缩,卵泡易于破裂,发生排卵。

《罗遗编》:"不孕:命门,肾俞,气海,中极,阴廉,然谷,关元(七壮全百壮或三百壮),胞门,子户,照海(子宫冷)"。《医宗金鉴》: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因关元为全身元阴元阳之交关,又是足三阴与任脉的交会穴,任主胞胎,可培元固本,调理任脉,故可取关元。中极亦为任脉穴位,故刺中极可通调冲任之气血。子宫穴为近部取穴,是妇科调经种子的经验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足三阴经均过小腹部,可疏调小腹胞宫气血,通胞络,调经血,调补肝脾肾,是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要穴,女子以肝为先天,针刺太冲穴(双)以疏肝养血、调经种子,配以合谷可增强调经理气,活血化瘀之效。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肝肾功能的正常靠后天脾胃化生的气血来滋养,针刺足三里穴(双)使气血生化有源。诸穴合用,共奏调理冲任,理气和血之效。当卵泡其中一个径线大于16mm时,快速刺激背部肾俞(双)、次穴(双),因二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二穴与肾关系密切。二者亦是主治妇科病及生殖的要穴。快刺肾俞,次穴具有补肾、调理冲任,理气化瘀,促进成熟卵泡排出的功效。

《医学入门》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李 [7]等发现衬垫灸法能有效干预卵巢早衰,对调整月经周期、改善内分泌环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刺同时加用温灸意在阴中求阳,以求达到更好的补阴的效果。临床证明针药合用确实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青,刘俊霞,刁 英,等.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10):27~29.

[2]吴熙.现代中医不育症治疗学[M].香港:香港医药出版社.1998:115.

[3]郭向勤.针药并用治疗不孕症314例总结[J].中国针灸,1995,15(1):15.

[4]刁英,朱青,谭晓珊等.41例卵泡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1):44-45.

篇4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其中针灸在“治未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备受历代医家的推崇。笔者从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借助现代科技的优势来拓展针灸“治未病”的科研思路,如对针灸“治未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等。

关键词 针灸;治未病;经络;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43-03

针灸“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丰富详实的理论堪称世界医学的瑰宝。从历代文献可以看出,古人非常注重未病的防治,尤为倚重针灸的作用。早在《内经》时期,就形成了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如《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本文就针灸治未病的内涵、机理、方法及其临床研究进行探讨。

1关于“未病”

“治未病”理论的提出,是迄今为止最早提出的“预防为主”的医疗思想。什么是“未病”?对其真正涵义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医的精髓。《释名》曰:“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日中則昃,指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未”是事物性质改变的转折点,同时也含有隐蔽不为人知之意。因此“未病”并非是没有病的状态,而是疾病处于酝酿阶段的状态,是隐蔽状态的病。从无形与有形来理解,“未病”是处于“气”这个阶段的病,“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古人提出“未病”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发现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至微变化,并非凭空遐想。疾病在气的阶段,往往表现在外的症状很轻微,甚至病人本身都不能觉察,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出来,然而这正是中医至微之处。在这个基础上,古代中医典籍记载的诸多看似很“神奇”的故事,如张仲景断王粲20年后的生死案就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治未病”的真正含义即是针对疾病酝酿于无形之气分的时候医者“明察秋毫”的予以阻断。随着历史的发展,“治未病”的概念渐渐扩大,已不局限于“病”的层次。现在的“未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未生者”,就是健康的状态,这时候“治未病”就是保健养生,有大量典籍对此进行论述;二是“未成者”,即处于酝酿阶段的病,上文说的真正的“未病”。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内环境稳态的失衡在明确诊断前已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发的疾病往往是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或生活起居无常所导致,随着量的积累终有一天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已病”;三是“已成者”,已成之病,要防止其复发或传变,也被归入“治未病”的范畴。“治未病”概念范围的扩大,有利于临床诊疗的发展,历史上大量的文献,如《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马丹阳十二穴歌》、《备急千金要方》、《扁鹊心书》、《医学入门》、《医说》、《针灸大成》等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等方面都有所论述[1],内容涉及了常用穴位、治疗手段、操作方法、治疗时间、常见疾病等诸多手段。时至今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从人们日常生活的保健到临床的防病治病,甚至灾区疫区的疫情防治,针灸大有用武之地。

2针灸“治未病”机理探讨

关于针灸治未病,明·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指在察觉人体气机失常,疾病即将发生之前,预先以针灸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正气,平衡机体阴阳,防止疾病发生,以阻断疾病的发展进程,减轻疾病损害程度。正气是生命活动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机体抵抗邪气侵袭,适应生活环境,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能力的体现,是针灸“治未病”的理论依据。《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的正气学说对中医治病防病影响深远,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扶正祛邪是治病防病的基本法则和手段。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两者的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进一步而言,扶正就是在调节阴阳,保持机体阴阳的平衡。《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灸的治疗过程,从选穴、施针到补泻手法,无不渗透着调整阴阳的思想,就是通过调阴阳来激发人体的正气。近年西方有人利用应激进行预防疾病的研究,如Kitagawa等[2]研究认为预先短暂的脑缺血可激发机体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增加机体对随后的脑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对机体的损害。这些应激方法,虽然可以加强机体对随后疾病损伤的抵抗与耐受力,具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但由于预处理方法本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使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而针灸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又启动机体内在的保护机制,不会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或机体功能代谢障碍等副作用[3]。现代研究的一些发现,从侧面验证了针灸理论的前瞻性及临床疗效的显著性。针灸治未病,就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通过在适当的时候选用相应的腧穴,运用相宜的刺激手法,使机体内广泛联系的脏腑经络系统产生多靶点以及纵横相贯的多环节调节,最终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延年的目的。

3针灸治未病的方法

3.1利用时间医学特色,择时防治针灸的一大特色在于其时间医学特性。针灸时间医学最早应溯源于《内经》,如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时间医学的理论源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自然的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的变化,气血有盛有衰,在不同的时期针刺,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4]。针灸治未病极具时间特色,如子午流注就是古人在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理论制定的一种按时取穴的针刺方法[5]。此外,如“夏病冬治,冬病夏治”、“三伏灸”等无不渗透着时间医学的特点。在针灸治未病,针灸介入治疗的时机是一个关键点,如防治中风,古籍中有大量阐释,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或“依腧穴灸之”。明代的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的详细记载:“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现代研究表明[6],中风的预防按干预措施介入的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级预防,即对健康人群或存在中风危险因素,但尚无脑缺血症状的人群开展预防;二级预防,即对已出现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已有中风发作史的病人开展预防。对于这两个阶段,针灸的介入均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因此,根据传统针灸理论并结合临床,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用针灸进行“治未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3.2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未病先防经络、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贯穿于中医辨病治病过程的始终。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存在五行制化的关系,而疾病经络传变的根源则是疾病的五脏传变。《金匮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伤寒论》对经络传变也有所描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其思想对治未病具有深刻的影响,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思想,预先推算将受影响的脏腑,提前调治疾病,从而有效阻止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五行的实质,其实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五行每一行在不同时间区域里有旺、相、休、囚、绝的不同变化,根据这些变化的规律构成了五行制化“治未病”的基础。《难经·六十四难》云:“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余皆仿此。”临床上根据各俞穴的五行生克关系以及阴阳刚柔配合关系,选取穴位,行针刺补泻五脏,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此外表里经配穴法、子母经配穴法等都体现了五行制化和经络传变原则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方法。如能充分研究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的经典理论,对针灸“治未病”有重要意义。

4借助现代科技拓展科研思路

4.1针灸治未病机制研究国内有学者曾进行针灸治未病的相关研究,如韩钟等[7]将87例“未病”状态受试者,分为健康组、潜病组、欲病组3组,取穴分中脘、关元、足三里(双)与大椎、脾俞(双)、肾俞(双)两组穴位,采用隔药饼灸,观察生活与发病情况。结果显示各组受试者在观察期间均无发病记录,灸后血小板聚集性、NK细胞活性有明显改善,说明针灸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然而此类的研究在国内报道甚少,而且研究设计简单,指标单一,缺乏说服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疾病预测学、生物遗传学这些学科理论的不断成熟,借鉴学科间的交叉进行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使针灸“治未病”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现代研究证实,针灸可诱导局部组织或远部组织产生热休克蛋白,这种热休克蛋白与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有一定关系[8]。近年来针灸界提出的“针灸预处理”的概念,与针灸治未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研究显示:针灸预处理具有阻抑随后疾病对机体的组织器官损伤的作用,并且与缺血或缺氧等预处理方法相比,针灸预处理的某些效果更为理想[9]。解秸萍等[10]认为针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适宜刺激启动人体与生俱来的内源性保护体系,这个体系的启动对机体抗御损伤和疾病有着良性保护作用,体现在对全身非特异性保护和相应脏腑组织器官的特异性保护方面。这预示着针灸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随着神经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有学者利用基因芯片进行针刺效应的中枢分析机制研究,如陈氏等[11]应用基因芯片测试经针刺预处理后大鼠大脑基因,发现约有20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8个基因表达上调,12个基因表达下调。从基因表达谱变化看,针刺预处理除具有神经元缺血保护作用外,其诱导的差异基因表达产物还可能在学习与记忆、突触的可塑性、神经元结构、精神活动、交感功能及内环境稳定等中枢及机体的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理论的提出将为针灸治未病提供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4.2探讨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提高临床效能古代针灸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当时主要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至今还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中老年保健针灸、天灸防治哮喘等疾病、长蛇灸保健强身等。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针灸防病保健的作用,如对天灸防治慢性疾病的研究,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体虚感冒、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已得到了证实[12]。虎力等[13]从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探讨逆针灸在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养生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逆针灸对经前期综合征(PMS)妇女进行养生保健的方法。认为“逆针灸”的实质是在中医学“治未病”原则指导下的一种预防手段,对PMS这一特殊生理时期的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针对PMS发生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固定和可预知性的特点,若能在PMS发生之前,应用逆针灸对其进行提前干预,这对妇女平稳度过这一生理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高俊虹等[14]在探讨针灸预治疗改善心肌缺血性损害的临床意义及机制中提出,针对有心肌缺血性损害倾向的人群(如冠心病发病前期、心肌缺血的高危易感人群等)预先以针灸刺激,对心肌缺血性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在科研中,深入研究掌握针灸“治未病”的优势病种,研究其作用特点及规律,如各种病种的刺激性质、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间隔、疗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深刻的意义。

相信随着全社会健康观念的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未来医学的“触角”将会深入到“未病”这一领域中。现代医学模式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在继承、发掘和完善经典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的丰硕成果,使中医学产生系统的学科理论,丰富新的方法,是一项神圣的使命。针灸疗法治未病,以其独特的疗效,符合人们追求自然、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方便经济等防病保健观念,必将在新时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宋映星,鲍毅梅.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25.

[2]Kitagawa K,Matsumoto M,tagaya M,et a1.“Ischemic tolerance”Phenomenon found in the brain[J].Brain Res, 1990, 528(1):21

[3]李晓泓,李辉,翟景慧.逆针灸在治未病中的意义及其应用特点[J].中医药学刊,2003,21(5):652.

[4]白云来,刘汉山,邓江华.浅谈《内经》中针灸的时间疗法[J].江西中医药,2006,37(2):45.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83

[6]张世洪,刘鸣.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4):232—234.

[7]韩钟,居贤水,赵粹英,等.针灸治疗“未病”初步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45-246.

[8]郭佳,张莉.脑缺血耐受与针灸的脑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117.

[9]李晓泓,解秸萍,翟景慧.针灸“治未病”的思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25-2527.

[10]解秸萍,李晓泓.针灸预处理的作用规律及机理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2):400-402.

[11]陈泽斌,柯晖,邹锋.针刺预处理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J].中医药学刊,2006,24(7):1246—1249.

[12]陈勇.天灸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2009,2(24):381-382.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22-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heory course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ZHANG Shujun, WANG Minji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is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later clin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the center link and the main channel. Therefore, High-quality teaching is needed.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new century is to spark more interest in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sire of pursuing knowledge, and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iv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 certain amount of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e in theory course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basic cours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Now the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found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 张淑君(1961.4-),女,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教学及风湿免疫疾病。

《针灸学基础》是针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如何当好引领人和主导者,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则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针灸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抓住时机,引导入门

针推专业的学生第一年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医专业基本相同,中医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当开设新的专业课时,作为针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针灸学基础》则尤为重要,作为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以饱满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1]。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热情且敬业,力求以新的内容、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方法打开局面,如绪论中什么是针灸学;针灸学的基本内容等;在讲叙过程中结合古代医家如何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并例举病案描述其卓越的疗效。把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境界中者,投入到神奇奥妙的学习之中。使学生思维开启,兴趣浓生,提出很多为什么。如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后溪为什么可治疗腰扭伤?至阴为什么能纠正胎位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2 强调经脉循行,注重穴名释义

《针灸学基础》分为经络和腧穴两方面内容,其中十四经脉则是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教学大纲中规定是必须掌握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简单的背诵和记忆;重点、难点、了解、熟悉等内容掌握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堂上将经脉循行中的每条经脉分五个部分内容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先熟读经脉原文;第二部分结合原文找出重点的词或句给同学以详细的解释;第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讲的经脉循行线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屏幕上展现出来或用肢体语言在身体上明确地比划出来;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其经脉循行线的内行线(无穴通路线)、外行线(有穴通路线),在循行过程中出现的交会关系、起点和止点交接关系,并从中得出本经脉在循行过程中所联系的脏和腑,联系的器官、组织;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经脉的主治概要及治疗疾病的范围。课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椐自己的掌握情况形象地画出经脉循行示意图。在下一次上新课前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把自己绘出的示意图再结合对经脉的理解和认识讲出来。老师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评讲总结,肯定成绩,解释难点及疑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学生对经络系统内容的理解,明确经络理论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学效果评价很高。

腧穴内容的教学则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腧穴和经络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中还发现,在讲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时常常结合腧穴的穴名释义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更有帮助,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虽然腧穴命名这一章节的内容大纲要求只是了解,不作为重点讲叙,但确实为学生学习腧穴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腧穴的命名是古代医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椐对宇宙间事物的认识,结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提出的,及面非常广泛,有的本于天文,有的本于地理,有的本于人体,有的本于脏腑,有的本于气血,有的本于经脉,有的本于阴阳[2]。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如:凡含有“神”字的腧穴神门、神堂、神阙等均能治疗神志病;含有“风”字的腧穴风门、风池、风市等均能治疗风疾等等。鉴于此,我们采用腧穴命名来分别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功能及腧穴的临床应用。

2.1 腧穴命名与腧穴归经的关系

《素问》载“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全身分布的经脉有十四条,十四经脉分为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脉。人体凡含有“阳”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上,凡含有“阴”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3];如:阳经的腧穴阳陵泉是分布在足少阳胆经上,阳池是分布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至阳是分布在督脉经上;阴经的的腧穴阴陵泉是分布在足太阴脾经上,阴郄是分布在手厥阴心包经上,阴交是分布在任脉经上。全身这样的腧穴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分布在人体表里、上下、左右的阴经和阳经的腧穴,均可用阴阳来命名。

2.2 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重要部位,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位置所在,人体上分分寸寸皆是腧穴,无处不在。如果一一背诵是难以记忆和掌握的,假若明确了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一目了然。人体上凡含有“关”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关节的附近,如:上关和下关穴的定位是在颧骨关节的上方和下方,膝阳关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的上方,内关的定位是在腕关节内侧上方;凡含有“风”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人体的上部及关节附近,根据风邪的特点,上行而数变,最易侵犯人的上部,关节又是风邪最易藏的处所,因此也是最易侵犯的部位。如:风池的定位是后头部,翳风的定位是在耳后部,风市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上7寸处;总之,凡含有“天”的腧穴除天枢穴外均在人体的较高部位;凡含有“地”的腧穴除地仓穴外均在人体的较低部位[4]等等,比比皆是。

2.3腧穴命名与腧穴作用的关系

腧穴的命名还常常与腧穴主治作用密切相关,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通里穴属特定穴的络穴,有联络之意,可联络其相表里的经脉,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从而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阴交属特定穴的交会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交会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而治疗与肝、脾、肾相关的一切病证;承泣穴有承接泪水的作用,故能治疗流眼泪。

2.4 腧穴命名与腧穴主治的关系

腧穴作用和腧穴主治关系密切,临床中只有明确腧穴的作用,才能掌握腧穴治病的范围。根据腧穴的命名,光明为足少阳胆之络穴,别走于厥阴肝,肝开窍于目,故有开光复明的作用,从而可治疗眼病;迎香在鼻翼旁,鼻从此迎香而入。故有迎接香味的作用,从而可治疗不闻香臭、鼻病;听宫、听会为耳听之窍会,主听觉。故有调节听力的作用,从而可治疗耳病[5]。

综上所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穴名释义的内容,不仅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学博大精深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记得久,才能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

3 注重内容复结,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在课堂上,将总论和各论的两大内容结合起来穿插讲授,齐头并进。尤其是各论的内容,除了上述讲的方法外,还可结合腧穴的命名讲授腧穴的命称;结合腧穴的定位方法讲授每个腧穴的定位;讲授腧穴的主治时结合特定穴的理论及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讲授腧穴的针刺方法时结合腧穴的定位、解剖知识。这样将前后内容联贯起来,使《针灸学基础》的内容从理论到临床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再一方面授课时还要重在复习,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前面的相关内容教师已详细讲述,学生也基本掌握,后面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有时会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内容,此时前面所学的内容应作为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如:讲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时要把其他手五经的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少泽结合一起归纳总结,先讲六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再总结其共性,因六个腧穴均属特定穴的井穴,均有开窍醒神、调节阴阳的作用,故临床上多用于急救,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六个腧穴除了共性外,但各个腧穴还都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其中少商临床中多用于治疗CO中毒;商阳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中冲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性心脏病;少泽临床中多用于治疗乳少、乳痈。另外,位于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部的腧穴都可以依次进行总结。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予进一部强化复习。本法通过对针推专业的实施,学生反应良好,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珂,邓海平,沈学勇.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传导、授业、解惑[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42-43.

[2]刘杰.腧穴命名初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343-344.

[3]张国强,尹百顺.浅谈腧穴命名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07,27(6):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