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

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

篇1

1.农业投入现代化发展程度农业投入的增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农业投入的现代化表明单位面积上投入农机的数量,电力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可以通过单位耕地面积动力,劳动平均用电量,单位耕地的施肥量以及有效灌溉率等指标来衡量一国农业投入的现代化水平(见表1)。(1)农业耕种面积动力,是用来反映单位耕作面积上的农业机械化的动力使用程度。表中数据显示发展初期我国的农业大机器生产化程度不高,进入2000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动力迅速增加,年增长率均超过25%。而农机总动力由1990年的28707.7万千瓦增长到2010年的92410.4万千瓦,猛增了3.22倍,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有了长足的发展。(2)农业劳均用电量,是用来衡量每个农业从业人员的用电量的指标,用电量的多少是农业电气化的显著特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由表可见农业劳均用电量由较低到2009年以后的猛增过程,农业总用电量的增加,表明我国的农业电气化水平在不断提高。(3)农业单位耕地的施肥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表征农业投入状况。表1中可见我国农业的化肥施加量也呈递增趋势,增长的显著趋势明显,年增长率为9.7%,农业化肥施用量年增长2.1倍,说明有效投入呈现不断增加之势。(4)农业有效的灌溉率,是衡量我国农业单位耕地面积上有效灌溉面积大小的重要指标,不仅用来衡量灌溉有效程度,还用来量度我国农业的水利化水平,一国的水利化水平越高,则其有效灌溉率越大,表中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有效的灌溉比率在逐年增加,现实情况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农业水利改善和进步。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农业投入现代化程度不高,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方位、大力度的支持。比如,日本农民收入中的60%、欧盟农民收入中的40%都是来自于政府补贴,而我国农民收入中政府补贴仅不到10%,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拥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农业科学技术化实现状况从农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农业产值,即农业科技贡献率看,产值越大则说明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越高,一般发达国家这一比率都在70%以上,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90%以上,我国的这一比率约为35%,主要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杂交水稻等技术水平上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技术进步的应用程度较发达国家差距大,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较低。从农业科技人员相对指标看,指标值越高,说明农业科技人员规模越大。从图1可见这一相对数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变化趋势差距不大,即1990年的农业科技人员占比为36.6%,到2009年这一比值为32.48%,这一发展趋势的形成,可以给予的解释一是在农业科技人员增加的同时,我国科技人员总数也在增加,而且增长率比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高。比如,农业科技人员的增长率为12.8%,科技人员增长率为56.1%。二是真正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比重在绝对下降,主要是因为农村科研环境较差,收入报酬较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所致。可见,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积累不足,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程度不高,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提供农业支持的状况分析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强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因此,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是强农惠农政策的集中体现,也是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体现,用农业保险深度指标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指标为主要衡量依据。从农业保险深度指标数据看,我国对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呈递减趋势,且比率较低,由此可见,我国对农业的保障力度在逐渐下降,且保障程度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后,土地完全有农户自己经营和管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对农业保险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承保能力和认同度低,使农业保险得不到发展,同时,一旦出现理赔问题,获得的赔偿和给付不高,风险保障程度低而不到位。比如,1990年的农业赔偿金额仅为1.67亿元,2000年为3亿元,直到2007年才有显著的增加,为29.8亿元,2009年保险赔付为95.5亿元,但这些增长远远滞后于农业增加值的增长,农业保费收入的增长严重滞后于农业的增加值,使我国农业风险较大,农业支持力度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农业组织化程度看,农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农民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表2可见,我国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也呈递减趋势,从1990年的1.16%降为2010年的0.86%,但总体体现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自始至终处于较低状态。所以,我国农业发展长期缓慢,农民收入始终得不到持续增长,抗拒市场价格变动风险,以及其他经营风险的能力低,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密切相关,因此,也进一步表明我国农业组织现代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4.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状况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其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集中体现,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征农业经济结构的主要是农业增长在总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变化,农、林、牧、渔业各产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变动,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变化等。所以,用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的占比和农业就业比重3个典型指标表示农业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呈递减趋势,这是农业结构优化的体现,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比重在1%-2%之间,韩国为3.2%,巴西为5.1%,世界平均为3.4%相比,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养殖业在农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表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就业比重呈递减趋势,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主要是由于大机器生产替代劳动程度提高,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从业人员逐步减少,这一变动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向农业现代化趋势发展,但与发达国家10%以下的比率相比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3-02

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新的要求。现代电力系统是高度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超大区域网络结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对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的一门技术[1]。21世纪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智能化[2]。以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本文探讨继电保护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法,为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努力,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特点

我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理论教学36

学时,网络教学6学时,总计42学时,作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专业必修课,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初;“微机继电保护”课程共26学时,均为课堂理论教学学时,作为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结束后的大四上学期末开设,目的是顺应现代电力系统高度数字化的趋势,让学生了解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硬软件的知识,内容涉及到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为期一周,与“微机继电保护”同时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电力系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

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现代数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新发展,目前我校继电保护的教学内容已加入“微机继电保护”,作为少学时内容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共同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同时开设的其它几门专业课使得学生大四上学期课程较为集中,学习任务量较大。此时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设计开题、复习考研或找工作,第一学期过高的学习任务和课程的相对集中对其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在课程教学上,基本停留在传统模式:即利用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继电保护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进行课堂讲授,这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对教师而言,继电保护原理单纯靠板书或多媒体课件较难讲透;对学生而言,继电保护内容比较抽象且实践性强,知识描述更需要形象化演示去理解,配合学生自主实践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零序过电流保护原则上是按照躲开在下级线路出口处相间短路时出现的最大不平衡电流来整定”,若单纯由教师口头讲授原理,学生难以理解; “微机继电保护”课程主要分析现代数字式继电保护软硬件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原理、保护算法、硬软件设计方法等。若单纯讲解微机继电保护算法,使学生难以消化,从而会削弱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理念不够强,教学内容需要优化

继电保护课程组与“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

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低压电气设备”等课程有很多联系,但教学上往往孤立、脱节,缺乏全局梳理,使学生对继电保护完整系统缺乏全面认识。课堂上,教师若能将继电保护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以实例联系相关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并且结合实践,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外,目前继电保护教科书内容繁多,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有所重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

(三) 学生自主选择力不强

学生对继电保护内容的兴趣点各有不同,部分学生未来并不从事继电保护工作,或考研方向与此关系不大。目前情况是,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课时相对较多,内容较为宽泛,对于上述内容部分学生显得索然无味,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的能力不够强。为此,以学生为本,可以在课程形式上稍做一些调整。

三、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针对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几种改进模式和方法,且部分已开始具体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将原本设置在大四上学期分开教学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和“微机继电保护”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设置在大三下学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可设置在大四上半学期。这样设置有两方面考虑:内容上,减少学生学习任务量,突出重点,使教学有针对性。比如,可缩减“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材中电磁型继电器、断路器等与“高低压电气设备”教材有所重复的内容,减少或者删除“微机继电保护”教材中与“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课程的重复内容;时间上,我校电气专业学生于大三至大四暑假期间设置了为期5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实习前对继电保护内容的理论学习,为生产实习期间学生对继电保护装置、电力系统设备等内容建立感性认识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为辅,以现代化网络媒体、实验教学等方式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整体概念,使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网络课程建设。利用学校现有网络平台,上传电子教案、视频,演示动画等资源,并建立一套自测系统,使学生可以主动借助网络课程平台观看和使用这些资源。教案、课件既可以作为学生的预习资源以及弥补疏漏的课后复习资料,也可以作为教师选择的教学资源库;视频资源以声、像集合的形式使学生直观了解继电保护的动作过程及原理;具有交互性的演示动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利用FLASH将继电保护动作过程制作成SWF动画,或用Visual C++开发保护动作演示模块[4];自测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正式考试前自我检测,弥补疏漏的知识点。利用网络交互平台有助于增强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展开网上讨论,以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因此,网络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或利用专业软件开发演示模块,并及时更新资源。目前,我校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

2.实验平台建设。微机保护已成为当前继电保护的主要形式。华北电力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先后自主开发了微机型线路保护教学仿真实验装置。实验平台建设思路为面向实践平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5]。我校可采用引进设备或者利用现有教师队伍和资源对微机继电保护实验设备进行开发。目前,我校基于TMS320F28335+PC机的继电保护教学实验平台的研制正在进行。

实验平台可作为本专业教学科研平台,不仅方便用于学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可以作为教师的科研平台。该平台能够使学生直观了解微机继电保护硬件结构,并且通过配置不同的软件模块实现不同原理、不同对象的继电保护功能;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选做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实验、设计能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挥创新能力。

3.课程设计内容优化,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6],在传统设计内容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平台,先进行整定计算,后在平台上模拟故障时继电保护动作;建立以任务驱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框架。根据继电保护原理建立主题,比如,电流保护、距离保护、纵差保护等;也可以根据继电保护对象形成“主题”,比如,电力变压器保护、输电线路保护等。

课程设计可以在大三下学期上课期间布置下去,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结合大三暑假为期五周的“发电厂生产实习”,使课程设计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强化为工作打下基础。

4.完善评价体系。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继电保护理论课成绩应综合考勤、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平时作业、网络自测、综合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考评。将平时成绩比例增大,有利于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计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开答辩及严格书面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综合文献综述、论文质量、创新能力、实验态度等因素进行考评。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农业电气化专业为例,对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重点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使其能够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试方法以及先进设备的研究方法。若能将每个环节都做好做实,师生就能在一整套良好有序的教学体系中受益,从而培养出适应智能电网时代、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瑞文,陈少华.现代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3).

[2]付乔.继电保护发展现状综述[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2).

[3]李文武,袁兆强.继电保护课程组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8-02

一、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各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0—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268.6亿元增加到2509.1亿元,年均增长4.7%;粮食总产量由3837.7万吨增加到4105.7万吨,年均增长1.0%。2007年全省亩均农业产值达2670元,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14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5.3元。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迅速发展。三是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提高。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以“国家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对手(见图1)。

波特钻石模型中所指的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

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存在以下问题: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欠合理,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率低,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水利化发展仍然存在欠缺;农业电气化发展有待改进;文化劳动力素质与组织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低。

(二)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是指行业的上游、下游或相关行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山东省的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是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山东省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

三、基于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层次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层面来源

产业是指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由企业集合而成,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所以,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竞争力上来,缺乏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就失去了根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与质量、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

1.质量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消费品尤其是日用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现实中,农产品出口屡屡遇阻,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时经媒体曝光,这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警示我们农产品品质由于自身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尽管山东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农产品商品率为76%。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3.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相当薄弱,据测算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先进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4.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深加工落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难以实现。

(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

产业间的融合与互补也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三个因素。

1.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还较低,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产业集群。由于农户经营上的独立性和分散性,造成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分散经营、土地使用权自主,影响规模化生产,并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不力。

3.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支撑保护机制缺乏。农业基础薄弱,农户积累能力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落实。

四、提升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进一步创造和完善高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按照指导思想为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农产品品质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区域布局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加工增值上要有新突破;农业体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农民教育培训和就业转出上要有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要有新突破;农业政策与财政支持上要有新突破。

高德秋: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二)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不同产品的区域布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强化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领域。一方面,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培植发展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真正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努力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1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组织+农户”。

(五)推进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活力。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中试转化、推广应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探索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