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3:1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业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9-1

1 盘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盘县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盘县农业总产值达12.1亿元,同比增长9%.完成粮食产量36.33万吨,同比增长2.22%,已完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增2%以上的目标任务。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初步统计,到2009年底,全年肉类总产量4.79万吨,同比增长11.97%,大牲畜存栏数21.9万头,同比增长6.05%,牛出栏数3.2万头,同比增长14.85%,猪存栏数53.49万头,同比增长10.3%,猪出栏数43.34万头,同比增长5.76%,羊存栏数11.88万只,同比增长33.91%,羊出栏数5.64万只,同比增长46.31%,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经过多年的发展,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马铃薯、蔬菜、中草药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裕龙种业、信友核桃乳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发展。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02.4亿元,同比增长14.7%;从业人员达到14.95万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实施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9820人。盘县农业主要发展情况如下:

1.1 优化大宗农产品品质

盘县着力在农产品品种上调优,大力推广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加大新组合的试验示范力度,增加优质玉米的种植面积。加大脱毒马铃薯、优质稻、优良小麦品种的推广力度。盘县现种植马铃薯55.1万亩,产量57万吨。发展较好且规模较大的四格、普古、坪地、滑石、平关等乡镇相继成立了马铃薯协会,为种植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服务。普古乡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已投入使用,洒基镇正在建设成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的淀粉加工厂。马铃薯的加工率和商品率都提高了5%以上。

1.2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1.2.1 根据土壤、气候等特点在适宜乡镇建立优质烤烟基地 2009年盘县烤烟生产稳步推进,收购烤烟14.71万担,实现总收入1.06亿元。

1.2.2 改造低产茶园,突出建好优质、高产生态茶园 使茶叶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到2008年,盘县茶园已发展到16000亩,产地主要分布老厂、民主、马依、羊场、两河和忠义等乡镇。

1.2.3 在城郊和工矿区、低热河谷地区建立优质蔬菜、山野菜基地及早熟脱毒马铃薯基地 在巩固响水鲁楚、大山嘎拉河、红果舍勒蔬菜基地的同时,重点在一些乡镇发展露地和大棚蔬菜基地。盘县建立了逾1万的商品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红果、西冲、板桥等乡镇,基地生产的蔬菜经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等大型批发市场销售到全县及周边县市。

1.2.4 在多个乡镇建成稳定的万亩折耳根基地 盘县折耳根种植于1994年由盘江镇小取古村农民试种成功,经过几年的发展,扩展到周边的滑石乡、两河乡、断江镇、响水镇等乡镇,2008年,计划生产折耳根2万吨,实际生产2.43万吨,全县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发展较好的盘江、响水、滑石等乡镇相继成立了折耳根协会。

1.2.5 发展核桃产业 盘县核桃种植开始于上世纪的90年代,主要集中在滑石、保田、新民等乡镇,面积3万余亩,年产干果4500吨,目前,核桃销售收入已成为本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1.2.6 大力发展畜牧业 在建设“贵州省畜牧大县”的政策指引下,盘县畜牧业发展迅速。具体数据如上所述。

1.3 大力发展水果产业,形成基地化生产

近年来,盘县大力发展精品水果,水果栽培面积约1.82万亩,品种主要树种有梨、桃、柑桔、李、葡萄、苹果、柿等,尤其是梨、桃、柑桔、猕猴桃的栽培面积扩大较快,经济效益比较明显。

1.3.1 梨产业 盘县梨种植主要分布在保田镇和平关镇,保田镇的金秋梨和黄花梨尤为有名,已发展到了2600余亩,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现成立有保田镇鲁楚坡村马鞍山梨园协会、民主镇谭家寨村果树生产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

1.3.2 猕猴桃产业 盘县猕猴桃种植主要在西冲镇,种植面积600亩,年产量1200吨,正在筹备成立西冲猕猴桃种植协会。

1.3.3 桃产业 盘县的桃种植主要分布在洒基、红果等乡镇,种植面积5000亩,品种以早熟桃和冬桃为主,现有洒基冬桃协会。

1.3.4 柑桔产业 盘县柑桔种植主要在刘官镇红岩村,面积3000亩,由刘官镇红岩柑桔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效益显著。

1.4 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优化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97-01

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隆德县按照“高标准规划、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高水平建设”的建设要求,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有水源保障的渝河和甘渭河流域率先实施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精心规划,全面培育,强力推进设施农业产品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基地规模化、设施现代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力地促进了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1-2]。

1 发展现状

1.1 建设规模不断壮大

紧紧围绕花卉苗木和设施农业,先后引进静宁方圆、静宁绿怡、加记(中国)农业开发公司等12家企业落户建设示范基地,投资建设资金达1.5亿元,规模流转土地0.13万hm2,基地建设呈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态势。2012年,全县设施农业面积0.36万hm2,是2010年的1.6倍,总产量达11.5万t,总产值22 296.6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纯收入达453元,占全县农牧业总收入21.1%。

1.2 基础设施配套先进

园区建设标准高、配套先进,智能日光温室利用微电脑控制内部环境,配置水源净化及集水、集雨循环利用设施;日光温室全部建为四代标准温室,拱棚全部采用钢管和氧化镁新型材料搭建[3]。在蔬菜和花卉的生产、种苗培育、作物新品种引进选育、脱毒种苗快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鲜切花培育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以设施栽培为主的工厂化农业企业数量也不断增加。

1.3 科技支撑体系健全

设施农业对品种、栽植、管理的技术要求高,在设施农业发展中,严把技术关,实行技术责任制,组建技术团队。主推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10项技术,技术到位率、新品种覆盖率、水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农机化水平等普遍提高。

1.4 种类和品种实现多样化

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发展带动了蔬菜、花卉产业的兴起,进而促进农业由单一蔬菜种植向蔬菜、花卉等多样化、高效益方向的有效转变,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蔬菜种类主要有辣椒、黄瓜、西瓜,花卉以百合、非洲菊、康乃馨、剑兰、郁金香为主。景观苗木以高山黄杨、红叶小蘖、金叶女贞、樟子松、油松为主。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观念落后,种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二是农户资金困难,资金投入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三是设施园艺(花卉、果树)在隆德县刚刚起步,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龙头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的投融资渠道较少,带动力还不强。

3 对策

3.1 科学制订设施农业规划

在巩固、提升原有设施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在渝河流域有水源保障的区域集中搭建大中拱棚,空闲地搭配种植花卉、苗木与蔬菜,花卉以蜀葵、波斯菊等草本观赏花卉为主,蔬菜以甘蓝等叶菜为主,打造绿色屏障、白色温棚、靓丽花带相结合的生态景观带,形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带。

3.2 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力度

聘请国内外设施农业专家对农技人员、农民进行集中轮训,力争每户至少培训1名掌握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的明白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建设和经营的积极性,增加劳力投入,切实发挥农民参与建设的主体作用。

3.3 加强农业信息网和农村信息网点的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网和农村信息网点的建设,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推介农产品销售信息,大力培育经济合作组织和营销队伍,抽调头脑灵活、善跑市场的骨干充实到隆德县蔬菜协会,广泛联系市场,确保农副产品高产出、销售快、有效益[4]。

3.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区内外企业积极投身和投资设施农业建设,完善设施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产量链条,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3.5 强化示范园区带动作用

按照“一个园区、一名专家、一名挂职干部、一个技术团队”的要求,强化政府引导、倡导社会参与、推行企业主导的运作模式,着力打造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断提升了园区技术到位率和科技入户率,提高了产业效益,从而带动各乡(镇)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窗口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实现由分散、粗放的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转变,农民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科学种田和农业产业化,最终有利于农民致富。

3.6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在稳定农村土地长期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效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实现了由农业变产业、田间变车间、农民变工人、分散变集约、低效变高效的新途径,真正实现企业盈利和农民增收双赢,推动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康义.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2(5):56-57,67.

[2] 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篇3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5-02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中央十提出“四化同步”,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1-4]。

1 全椒县农业发展现状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属农业大县,全县4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41 333 hm2,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百强县、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科技先进县、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省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先进县、科技兴渔先进县、农机十强县。201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6.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 612元。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明显

全椒县总体地貌呈“三山五丘二分圩”,北部低山连绵,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河流环绕,兼具山区、丘陵和水乡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是全省水稻主产区、油菜主产区、畜禽主产区、特色水产重点区域、江淮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全县水域18 666 hm2,养殖水面10 933 hm2,林地面积28 666 hm2,多为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超过30%,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00座,常年蓄水量3.3亿m3。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境内有合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铁、宁西高铁贯穿全境,航运通江达海,是合肥、南京、滁州3个大中城市的节点,是南京1 h都市圈的核心层。

2.2 主导产业突显

全县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精品蔬菜四大主导产业,2012年全县粮食、油料总产分别为46.86万、4.60万t,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分别为16.5万、6.5万、4.5万t,肉鸡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幅全省先进,生猪、水产、蔬菜生产全市领先,曾获“安徽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3 农业基础夯实

大兴治水,全面完成滁襄河及内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治旱工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整理、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成高标准农田7 333 hm2,有效灌溉农田4万hm2。

2.4 生产规模壮大

一手抓土地流转,一手抓组织合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着力引导农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8万hm2,其中33.33 hm2以上土地流转大户达78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41家;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突破2 500个,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畜禽规模化养殖率达78%。

2.5 产业化步伐加快

通过外引内联,温氏、雨润、达诺、辉隆、皖江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相继入驻,渐成气候。目前全县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实现产值62.7亿元;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46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到78个,全县拥有无公害生产基地12个,认证监测面积达2.67万hm2。

3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64861”工程,重点打造6个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壮大优质粮油、高效畜禽、特色水产、无公害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农业基地,提高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全力打造具有江淮丘陵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3.1 大力实施科技服务提升工程

结合农业物联网试点重点县项目,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立农业科技大观园。到“十二五”末,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优质率达100%,良种覆盖率达100%,关键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达90%以上,良种畜禽达90%以上,名、特、优水产达70%以上。

3.2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提升标准农田质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不断优化农业设施装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达2.67万hm2,设施农业面积达6 666 hm2,大中型农机具达5 000台套。

3.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植和提升工程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壮大和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打造十大品牌专业合作社。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700家,农民入社率达90%以上。

3.4 大力实施专业化服务促进工程

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农业、畜牧、水产、水利、林业、农机、旅游等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发展公司制、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专业化服务组织达1 0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2.67万hm2,建成标准化育苗工厂20个。

3.5 大力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工人,由农民变市民。大力实施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受训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服务能力,成为新型现代职业农民。争取到“十二五”末,培训农民达20万人。

3.6 大力实施组织政策保障工程

创新工作机制,县成立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全力做好协调、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建立村级服务中心,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大力发展农业政策保险,建立土地流转农业保险风险基金。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多渠道、开放式的园区建设投入新机制,整合相关资源,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等方面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整体打造,全县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

3.7 大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搞好村庄集镇绿化。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力度。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农田林网面积6 666 hm2,完善和恢复农田林网6 666 hm2;“三品”认证达200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达10个。

3.8 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工程

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整理置换,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加强社区道路、供排水、绿化、路灯、电视、电力、通讯、文体、商业、环卫等十大公共设施的配套。助推村庄整治工作,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争取到“十二五”末,使全县农村新社区达50个,省级美好中心村达10个。

3.9 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打造工程

依托神山寺、卧龙湖、龙山等旅游资源,分步骤、分区域、分特色做好乡村旅游规划,突出打造以自然风光、乡村文化、民俗风情、农业观光、体育健身等为特色的旅游线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争取到“十二五”末,形成“五大”赏花基地、“五个”农耕体育园、“两个”农耕文化园、“一个”农耕养生基地、“两条”一日旅游线。

4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土壤学报,1997,34(1):1-9.

篇5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