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自媒体时代特点

自媒体时代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0: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自媒体时代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自媒体时代特点

篇1

1 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又被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主要是指私人化、平民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通常是以现代化或者电子化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能够对特定的人或者单个人运用规范性或者非规范性的信息来实现媒体信息的传播。在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实现对四面八方信息的获取,弱化了主流媒体的作用,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再是被告知的方式,而是可以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以普通大众为主导,促进信息向着点到点的形式进行传播,其传播内部具有私密性和公开性的特点[1]。

2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相比较的传播

特点

2.1 与传统媒体相比

平面媒体又称为传统媒体,是由报纸上的平面广告和平面图片构成的,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装置来实现信息的传播,主要的传播平台有电视、报刊和广播等。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促进了传播主体的变化,传统媒体时代最主要的传播主体是新闻机构,受众通常是指接受信息的个体。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的个体主要是指具有独立传播主体的个人。传播方式也实现了点到点和一对一等传播网状的传播

方式。

2.2 与新媒体相比

新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以技术支撑为主导,传播的主体主要有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和网络等,又被称为第五媒体,继承了传统媒体的特点。自媒体在发展中依赖于网络的支持,能够完成新媒体的所有任务。在使用过程中,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不仅可以成为网站用户的浏览者,也可以成为网站用户的制造者,能够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自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独特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结合话语权和自主权,使用者可以自行进行网络构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交网络平台[2]。

3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优势分析

3.1 主体意识增强,自主选择受众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主体意识增强的特点,个性化相对比较突出。由于微博的使用门槛相对较低,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被看成是非理性行为,但是可以对网络上的内容和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控制者主要是指传播者,能够促进传者和受者的有效融合,能实现信息的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大众传媒的控制者不能决定受众者,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依赖于人际传播进行信息的传播,可以对其听众进行控制。

3.2 传播内容简短,去中心化特质

微博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微博的内容相对简短,便于传播。在进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用户可以加上自己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其次,微博传播的信息具有去中心质的特点,导致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个体的功能向着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方向进行转变,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能够将接收到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能够充分展现出微博的共享性,为微博的信息传播提供强大的力量。能够降低新闻传播的成本,将新闻通过微博的形式散发出去,大众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了解。

3.3 瞬间产生强大的舆论

微博由于使用的人数相对较多,出去的新闻会引发大众效应,能够引起民心的波动,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新闻大事件的发生,能够在一瞬间就被大众捕捉到,并以快速的发展趋势,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环境,在传播过程中,会呈现波浪曲线的形式,对一定范围内的人产生影响。随着微博在社会上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大多数的名人都会使用微博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发展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促进了信息源的不断扩大[3]。

4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微博在传播新闻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涉及到的领域相对较多,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事件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媒体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人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晏诗洁.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篇2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的责任感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承担自身发展的责任中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满足。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概括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近几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当今社会进入了话语权的平民时代。时展的动向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新的含义:一是关怀社会的勇气。自媒体时代,人与人的温情逐步被符号、数字所代替,人们渐渐缺失主动去关心他人的勇气。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大学生需要关怀社会的勇气,从而帮助其寻找生活的真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创新创业的精神。大学生仍处于一个学习锻造的阶段,只有把握当下,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碎片化信息消费常态化,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缺少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创新能力缺乏。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积极投入到基础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去,主动深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三是积极实践的能力。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动,才能在实践中领悟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平民话语权时代的到来,微公益在各大网络平台兴起,这无形中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义工、募捐、献血这样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以己之力回报社会。

二、自媒体思维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的启示

(二)自媒体思维的特点

1.主体概念突出

当今网络发展高度重视个体价值,人与人之间高效的互动是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自媒体时代,“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逐渐被丰富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以及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介并用的形式替代,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建立”。人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而自媒体的发展则进一步满足了人对主体性价值的追求。同时大学生对互联网工具的依赖,使原有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建立的新的工作、生活、沟通方式已经不可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观点的表达。

2.产品意识增强

自媒体的发展将市场逐步细化,使得人们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更多的人们关注个性化产品需求而非产品数量,“私人订制”越来越受人追捧。如支付宝、美拍等满足个性需求的媒介平台成为人们追崇的焦点。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群体,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信息都存在探索、思考的内在驱动,是倾向于“消费”满足个性需求的教育方式。

3.传播广泛迅猛

自媒体传播具有广泛、便捷性。一旦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超过了消费者的原始预期,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满足感和体验感。大量自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就会形成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大量数据,这就为大数据分析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主流人群,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其使用媒介的信息数据,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篇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讲话为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当前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多种多样的信息传播手段在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平台的同时,也使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有不和谐声音的存在。对反面事件和不良现象的曝光是很有必要的,在新闻内容属实的前提下,这类报道能对假、恶、丑等不良现象起到警示作用。而对于企业的宣传思想工作来说,如何利用好新媒体激发各个岗位职工奉献企业的正能量,更好地为党的宣传工作服务,成为当前一个新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的时代化特点

新媒体一词源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提交的一份商业计划书。每一种新媒体都是新技术的产物,是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新媒体主要包括第二代互联网传播业务、手机媒体业务、数字技术下的电视媒体以及公共场所的视频等等。从新媒体定义的发展来看,大容量、分散化、草根化、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族群化、全民性等时代化特征越来越突出。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且传播速度快,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特别是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到来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为了“麦克风”,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是编辑,都成为了传播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选择、定制信息,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接受或信息,可以通过“社区”、“群组”、“圈子”等非正式群体进行群聊、评论和话题分享。正确认识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对应用好新媒体至关重要。

二、应用好新媒体更好地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服务

作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信息渠道,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思想文化的新阵地以及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同时,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信息传播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新闻媒体的格局和社会舆论的态势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对传统宣传方式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较为复杂,企业宣传思想工作任务相当艰巨。作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应用新媒体、占领新媒体,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宣传思想工作服务,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篇4

据了解,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对营销领域进行深度调研,首次了《2011年IBM全球首席营销官调研之中国洞察》,为CMO在面对数字化时代转型时提供参考。报告显示,全球的企业营销负责人已经认识到,他们与客户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评估营销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除了舆论压力,不断增加的财务压力也使得CMO不得不通过量化分析营销活动,来增强营销职能部门的可信度和效率。

报告显示,63%的CMO认为投资回收率(ROI)在未来3~5年内将成为衡量营销部门效能的重要指标,但他们中有一半人认为没有准备好可供评估的数字。

IBM大中华区销售与市场部副总裁罗振邦表示:“如何通过联合市场和技术提高ROI,是CMO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IBM 业务战略与转型咨询合伙人、业务创新与增长咨询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陈力指出:“当今CMO涉及到的领域比以往更加复杂,要提供差异化的、高价值的客户体验。”陈力指出,除了传统的4P理念营销理论,CMO应注入更多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元素。全新4P理念将成为中国企业的CMO们今后给予重视的工作方向。所谓全新4P理念,指的是定位客户价值(value PROPOSITION)、深入客户内心(mindshare PENETRATION)、业绩驱动营销(PERFORMANCE driven)和提升员工技能转变营销职能(PEOPLE capabilities)。

积极应对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影响是CMO不能不关注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影响不断加大的今天,企业需要及时了解新式购买行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在线消费者群体,并通过多种渠道和设备获得涵盖客户整个消费周期的完备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形成指导营销战略与战术的深刻洞察,并通过新型产品和服务把握新兴市场机遇。

IBM在调查中发现,利用社交媒体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只有真正通过社交媒体去捕获、分析客户数据,更好地了解客户行为,才能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价值。

调查显示,为了应对数据的增量、增速和多样化,绝大多数CMO认为他们需要投资新工具和新技术。全球80%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3~5年内更多地使用CRM、客户分析、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获取资讯、交流情感、参与社会生活的便利平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主角,人人都可以发表和制造话题,自媒体作为一个数字化的信息交互平台,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同时也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 自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为自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提供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56亿,手机已经成为社交、传媒和娱乐的主要工具之一。悉,微信朋友圈、QQ空间的使用率分别为78.7%、67.4%。此外,微博在经过行业调整后,用户规模已达2.42亿,使用率为34%。自媒体的开放式、自主式的特点,再次改变了用户的通讯和阅读习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活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使得各类信息、各种言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审核部门的管控,因而传播速度极快,远超大众媒体。

自媒体另外一个吸引人的特征是它的互动性,数字化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单向传递,大众不再处于被动地位,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自由和参与机会,可以自由地选择所要浏览的各类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同时也可以自己或转发信息,与他人互动,这种自由平等的交互方式使信息的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极为便利。

然而,自媒体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海量的信息、庞大的用户基数,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致使虚假信息充斥着网络,让人无从辨别;恶俗、消极、负面的新闻四处泛滥,不断抨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对于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困惑和负面影响。

2 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活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作为这一时代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自媒体这一即时互平台已然成为他们学习、交友、搜罗信息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以期能够了解自媒体在艺术设计类大学生中的使用现状。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是以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其中一年级学生占21.3%,二年级学生占42.4%,三年级学生占28%,四年级学生占8.2%,涉及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三个专业。

经过调查发现,使用即时工具(如微信、QQ)的学生占100%,有博客的学生41人,占12.5%,有微博的学生146人,占44.5%,这足以见得自媒体有很高的普及率。数据显示,微信和QQ的使用率最高,其中73%的学生每天使用时间达到2个小时以上,有21%的学生能达到5个小时以上。他们使用微信和QQ的目的主要是结交和联系朋友、记录生活、了解朋友圈的最新动态、娱乐、信息搜索等。自媒体可以拉近他们和朋友之间的距离,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身边的新闻和趣事,获取各种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自媒体平台的操作简单便利,对信息的传播更加直观形象,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乐趣,在大学生群体中所显示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日益显著,不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对高校艺术教育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3 自媒体对艺术专业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教学活动,自媒体平台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快捷、便利的自媒体平台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提供了一条获取前沿专业资讯和掌握最新知识的新途径,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形式也有较大的选择性,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学,而是自主地搜索知识,分享感悟。自媒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参与体验度,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这种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学科,是时尚、新潮的艺术,如果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势必会让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让学校的艺术教育失去吸引力。所以将自媒体的优势变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大助力,让艺术教育与时俱进,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4 自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4.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对自媒体传播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把握好舆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校、院系或班级的公共媒体平台加强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洞察学生的思想倾向,了解艺术类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学校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时要有判断、选择、分析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媒介素养,让自媒体成为服务学习、生活的工具,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4.2 师资力量的培养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拓宽视野,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设计专业,知识技术的更新非常迅速,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能及时发现行业动态,敏锐地捕捉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丰富自身的信息储备。此外,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播出去,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最后,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深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增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4.3 搭建网络平台

艺术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应该根据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打破学科间、学校间、校企间的界限,共同搭建网络平台,会同所有力量,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建立集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在线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提高学科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教学活动立足市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顺应市场、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学科。

5 教育革新策略研究

5.1 授课形式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但是多媒体带来的图片展示、频资料往往会使学生沉溺于炫酷的课件中而忘了动脑思考。并且,短短的课堂时间并不能让老师和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加上很多学生对课堂发言相当抵触,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的交流无法实现。

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是传统教学模式有力的补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本课程的微信群或QQ群,根据授课情况阶段性地组织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们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教师只要在其中适时引导,最终总结发言即可。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师而言,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听取各方意见,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

5.2 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艺术设计类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资料量比较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师无论多么博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之有效的是进行相关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首先,教师可以将课程中相关的图片、视频、网页、电子书等相关资料储存到网络云盘当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扫描生成的二维码或点击生成的链接进行下载阅读或收藏,完成资源共享。这样更方便学生进行课下复习,加深理解,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其次,目前有很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经常会转载国际最新的设计资讯、经典案例,以及国际著名设计师的专题介绍,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推荐给学生,只有多看、多了解,才能有更多的设计灵感,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学生可以去听听一些网络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MOOC等,它们是运用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的教学设计。网络公开课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视频可以随时中断和反复播放,学生还可以通过公开课的平台和名师们交流互动。

5.3 教学成果展示与宣传的舞台

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很大程度上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传递上,而忽视了最终教学成果的展示和反馈。很多艺术院校会在课程结束时举办一个课程作业展,这样的展览通常会持续一天或几天,会吸引很多的师生去观看、品评。但是这些反馈信息很少会传到主讲教师和学生耳朵里,而且展览的时间较短,带来的宣传效果很快就会消散。如果将这些课程作业用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QQ空间、博客等出来,带来的效果又会不一样。这些信息将会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快速地向外传播,迅速地被推荐、转载、关注,大家都可以针对该作业进行评价和留言,而这些反馈的信息都是公开化的,有利于学生们进行反思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通过大家的反馈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

6 结语

信息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将自媒体融入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对学科知识个性化的需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教学效果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为自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找准了方向。

参考文献: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概念的产生:自媒体概念首先由美国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于2002年年底提出,并系统阐释于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该文章指出,自媒体(We media)将成为信息传播流程中的主要一环,成为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同时,美国新闻学会下属媒体中心也认同这一看法,在其2003年的“自媒体(We media)”研究报告中,其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过数字分析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的一种分享其本身事实与信息的新闻途径。”自媒体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网络信息史上的又一大飞跃,人们从信息的受众,逐渐成为信息的受众,全球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处于一个互动的(interaction)平台之上。而网络技术刚刚起步时的关于世界信息化的预言,也将由这个时代来全面实现。

国内现状:对自媒体的研究,虽然我国依然处于起始阶段,但是在自媒体的应用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自媒体化程度,并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对比,表明当前经验主义的范式研究,可能并非适用于自媒体这个既新兴又贴近生活的概念中。以我国情况描述,在最早的自媒体载体中,博客是最常见的一种,其充实的信息内容与自由的、独特的信息视角成为人们广泛接受并切身使用的一种自媒体载体,而近年来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微博,社交网站等自媒体载体,更是以其巨大的信息传播量和超乎寻常的信息传播速度,收到了大众的更高评价与青睐。当前我国在对自媒体载体的研究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视角集中在了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主流媒体,传统中心媒体的冲击。其二,自媒体运行规范缺失及对策。其三,自媒体产生与发展,对于网络及相关科学技术的推动。

图1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前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社会大众平均每日接收到的信息已经比过去在中心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中要增加了十倍,而在这“信息汛期”中,自媒体给我们带来的思考远远不止传统媒体的危机与实践技术的发达。自媒体所带来的微妙变化,如同无数的触手,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文将由我国公共经济视角,来分析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我们所面临之机遇与挑战。

二、被自媒体影响的经济秩序

对利益的渴求,对资本的追逐,是经济世界最基本的动力,不同的时代其经济秩序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被诸多因素所左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是影响经济秩序的重点因素之一。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大众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闭塞,方法单一,表现为树状的信息传播方式。这个时代,社会市场也较为平和,较为简单,人们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市场经济主体与客体本身,或是静止地分析该时代的市场秩序。而在自媒体时代,社会大众由于分享信息速度加快,自主传播途径变广,整个社会群体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与交流便形成一种网状结构。复杂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市场,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既焕发了新的活力,又暗藏着种种隐忧,以下是一个简要分析。

市场经济的微妙变化:其一,主体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中介机构,是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信息散播,正逐渐被一些自媒体的主体所淹没,从而使得其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反而观之,一些新兴企业,或是并不具备规模的企业,甚至是个体私营业者,很好地分析和掌控了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从而站在了信息与影响力的前沿,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从这个主体中剥离出去。对于市场主体的变化,也使得自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市场经济,显得更自由,更开放。其二,营销方式的变化。从市场经济诞生以来,营销就在马不停蹄地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着,在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方式,相对当前自媒体时代,显得相对单调,其手段主要依赖于中心媒体的平台,大家接受信息的方式相同,对于某件商品信息,社会大众容易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而在自媒体时代,大家接收到的商品信息,远远要比曾经的传统媒体时代丰富,不仅局限于曾经的“货比三家”、“货比十家”、“货比百家”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类情形,市场中的主体,就不得不改变营销策略,舍弃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宣传投入,而转投在自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中,同时也促进了自媒体的扩增与发展。下表通过对营销过程中五个指数的简单分析,有力地展示了自媒体时代,不同营销模式的差异和差距(表1)。其三,信用度的价值变化。无疑,自媒体时代的市场,是一个信息空前膨胀的海洋,但是正是这膨胀的信息量,使得这些信息的信用度良莠不齐,遭到不实或无效信息误导的市场客体损失的案例日益增加,恶性经济行为的比例也远远超越了过去。故而,在自媒体时代,信用度成了一个日益珍贵的“奢侈品”,收到社会群体越来越高的重视。信用一词,最广泛应用与金融学,信用的狭义含义是针对借贷行为而言的,但是面向信息广阔而丰富的当代,信用在自媒体时代,必须解释为其广义定义,即为所有经济活动中,信息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表1

操作便捷 传播力度 互动程度 信息读取性 营销效果

新型媒体营销 A A A A A

传统媒体营销 A B C A B

常规模式营销 B C C B C

其中A为效果最佳;B为较佳;C为一般

另一种理性思维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市场的不断进阶与外扩,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也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市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传统经济学中,以“经济人”假设而形成的传统经济理性,在自媒体时代也发生了一个不小的改变。曾经感性视域中的行为,在当下的信息环境中,也逐渐成为一种理。这样的行为,是由于自媒体时代产生的“私信力”的日渐发达而造成的。“私信力”最早出现在古董交易市场,一件古玩的价值,往往没有一个合理的公论,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就需要有专门的专家,以其专业技能和专门知识加以其个人的信用度来鉴别真伪。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私信力”渐渐解脱出了其特定领域,开始成了大众市场的理性导向,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时代,名人效应如此轰动的原因。密尔在其著作《功利主义》中说道:人们常常会由于性格软弱而选择就近的善,尽管他们知道它的价值较低。自媒体时代的“私信力”,从形而上学的视角中看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可以为市场客体带来相对真实与稳定的信息。但是,未能形成责任承担的“私信力”只能视其为一种暂时的安定。当然,追逐“私信力”的经济理性,只是自媒体时代所产生的新理性的一部分。

相信随着自媒体的继续进化,经济世界中将出现更多与时代特征相符的理性思维。以下是随着自媒体时代信息质量影响经济理的分类模型图。

图2

在分类模型图中,由信息质量的高低我们可以得到:第一类(I)传统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精英理想型的经济理性模式。第二类(II)自媒体时代睿智型可以解释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三类(III)传统平庸型可以解释为传统媒体时代中的大众经济理性模式。第四类(IV)自媒体时代平庸型可以解释为时代演进中的经济理性模式的不完全性。

不受信息质量影响的经济行为,并显示其高级的理性,虽然在任何时代都有存在,但是其只能显示为经济世界的沧海一粟;被信息质量影响而显示理性的经济行为,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与信息平台发展对经济理性影响最强的一个层面。综合以上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市场行为与经济秩序,虽然不断被增长的社会生产力与世界市场的交流与融汇所左右,但是信息世界依然是经济秩序的一支不可小觑的推动力量。在市场主体的微妙改变与市场客体的思维转换之后,中国公共经济职能的体现,就成了自媒体时代的一个极其令人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公共经济在自媒体时代的改变

公共经济学又被称为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 Economics)。其中所谓的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而公共部门的行为,则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行为。虽然政府与企业、家庭一起共同参与国民经济,但其行为方式和目的却是不同的。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在长久的经济学研究中,造就了许多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成果,其中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两种,西方经济学中政府职能和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政府经济职能这两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经济职能理论大致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理论,其认为政府在自由市场中,只要提供对社会安全的保障、对交易公平的保证和对公共设施的提供即可,但在日后长久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磨难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阐述又有了新的变化,其中的代表理论则是以国家干预经济为主导思想的凯恩斯主义。仅由西方政府经济学的简要沿革我们便不难发现,政府经济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顺应社会的需求与社会现实发生改变,其灵活程度不亚于任何学说。此外,关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被认为起源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全部生产资料将由国家机器负责代言与管理,政府成了国家经济职能的主体,身兼生产者、指挥者、调节者及组织者等多项职责。该理论一度被许多国家采纳并奉为典范,但是由于过度的职能包揽,使得这种理论并未符合时代的需求,导致了经济停滞不前等不良后果。

我国的公共经济演变,也体现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如前文所述,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经济职能繁多而冗杂,但也体现了当时集中型经济体制的需求。第二阶段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即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该时期的公共经济体现着一种承前启后的状态,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的限制,但是又掌握着对市场的控制与监督。最后第三阶段则是新时期,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该时期我国市场不断开放,与外界合理沟通,理性的市场思维日益增强,在该时期我国政府经济的主要职能则是提供一个更为良性的经济环境,更为公平的市场氛围并辅以完善的宏观调控。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公共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其对社会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因素就在于其是否能够迎合时代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有言:成功者总是不约而同地配合时代的需要。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公共经济看作宏观世界中的一个个体,在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公共经济将有怎样的变化,才能使这个信息时代运行地更平稳,更顺畅,值得我们的思考。首先,我们从自媒体时代的时代特点来看,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真实性的鉴别难度,成了影响公共经济的主要问题。其次,我们再从公共经济的属性入手,公共经济具备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三大特点。公共性意味着公共经济学,是面向整个社会,将社会个体的行为凝聚起来,进行宏观行为的科学;实行性体现着落实与执行,其将公共经济烙上了一个强制性的附加标签,使其能够体现政府意志。最后,动态性,则是与时代密切关联,也是最能展现其与自媒体时代相关联的属性。那么,身兼公共性、实行性与动态性的公共经济学,面对自媒体时代,应当做出以下进阶:

篇7

(一)新新媒介促进媒体融合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将当下媒介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等三种。旧媒介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它们是空间和时间定位不变的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使用者在方便的时间去使用,想用就用,新媒介的例子有电子邮件、报刊的网络版。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第二代媒介,滥觞于20世纪末,兴盛于21世纪,例子有博客网、维基网、脸谱网等。[3]今天正处在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融合的时代。

媒介是一种传播介质,是媒体的一部分。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媒体作为一个单位,它不仅拥有多种媒介,还有多种客户端传播信息。从报刊纸媒、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平台再到手机移动客户端的传播,电影新闻形成多个平台全媒体全网矩阵推送,让用户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最新的电影资讯、电影评论等等。媒体融合让电影新闻的传播实现实时传递,多中心圈层扩散。[4]新新媒介的技术开发促进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改变人们接收电影新闻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人们的接收信息的方式。

(二)中国新媒体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中国新媒体快速的发展,通过技术的更新,媒体不断融合,建立信息者和用户之间的桥梁。

“自媒体”(WeMedia)[5]的定义,由美国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学者提出,认为“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BBS(BulletinBoardSystem电子布告栏系统),podcasting(播客),Blog(博客)和microblog/weibo(微博),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普通大众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的“自媒体”平台大量涌现,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们通过这些平台,随时随地用文字、声音或图像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信息被自由的传播者随意地传播,影响力迅速攀升。在中国自媒体发展过程中,微博和微信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发展最快的自媒体。如被称为“2016年中国第一网红”的Papi酱,便是通过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表原创短视频而备受关注,仅用4个月就累积千万粉丝的Papi酱,已完成由真格基金、罗辑思维、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的联合注资,总投资额1200万元人民币,据说此前papi酱在见投资人时估值高达3亿人民币。[6]同年获得超级红人节“微博十大视频红人”奖并被授予“中国互联网推广大使”等荣誉,2017年,以主角身份参演由吴君如首次执导的喜剧电影《妖铃铃》也定档于12月上映。Papi酱的走红离不开多平台的化学反应。可以说,多平台化的特定内容推广,为Papi酱的IP化奠定了基础。[7]

微博[8],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关注机制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拥有6亿注册用户,1.98亿月活跃用户,8900万日活跃用户,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之一。多维度、多属性地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支持年龄、性别、地域、兴趣等多种方式组合,以及高级数据功能,精准识别目标用户。利用微博强大的社交属性,让受众通过转发扩大传播范围及影响力,形成二次原生推广。将精彩创意推送到目标用户显著位置,大幅提升博文的互动量。目前,众多电影新闻信息是从微博客户端上发表出来,不仅有电影人的微博,也有普通大众的微博在传递实时电影资讯。微博也可进行电影或者电影拍摄进行实时直播。微博已经成为电影新闻转发的一个重要传播阵地。

微信[9]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目前拥有超过9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微信开发订阅号和服务号,通过订阅号、服务号推送信息,朋友圈可以进行转发相关信息和评论。用户通过观影在朋友圈感受,可以通过服务号订阅号浏览到好的电影资讯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在朋友圈中获得电影新闻信息。随着微信用户群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电影新闻的一个重要平台。

近几年,中国媒体的发展到了一个最佳的时期,不仅有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还形成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矩阵。中国新媒体的传播正在影响世界人对信息的接收和掌控,同時影响着电影新闻的传播。

二、电影新闻传播的时代特点

由于新新媒介的出现,智能手机的使用,让受众在屏幕之间就可以触摸到电影新闻的信息。电影新闻在媒体融合时代呈现出便捷性、互动性和自发性等特点。

(一)便捷性

媒体融合时代的电影新闻的传播在互联网和手机上同步进行,改变了原先的单向传播。在互联网和手机还没兴起的时代,电影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需要特定的时间和载体才能够看到相关的电影新闻信息。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兴起后,电影新闻的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纸媒等媒介进行升级换代,建立“中央厨房”,推进媒体融合,让电影新闻信息迅速方便地传递到每一位用户手中,随时随地进行浏览和选择相关信息。

互联网上重要的新闻网站,在其平台上,电影新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通此可以浏览到相关的电影资讯,如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在互联网上也建立了相关的专业电影网站,传递专业电影新闻信息,如时光网、电影网、豆瓣电影、中国电影报等。

通过微信订阅相关的电影新闻,如豆瓣电影、青年电影手册、中国电影报道、电影评价等电影资讯的公众号。通过订阅相关的影星、影评家、专门的电影微博,关注喜欢的电影推介。技术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下载相关的电影APP查看电影新闻、电影评论,如《电影评介》杂志的公众微信和APP等。[10]通过指尖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相关的电影报道和业界动态。

(二)互动性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电影新闻传播的新媒体都有互动的功能。读者可以通过互动进行留言评论,有的电影新闻的互动性可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推动改革。这是电影新闻传播的第二大特点。

观众可以通过留言区、互动区和电影新闻者进行对话,这就让原有的静态新闻“动”起来。无论是电影新闻记者的采访还是导演、演员等的相关电影信息,会得到观众的及时反馈,这就可以让电影人在第一时间知道什么是观众最关注的,最需要的。互动性让电影新闻的传播越来有力量,这也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魅力所在。

(三)自发性

电影新闻传播新时代的第三个特点是具有自发性。这与传播媒介的技术息息相關。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每一位受众都是电影新闻的原创者,可以自己的观影影评,可以电影台前幕后的故事等等。每一位受众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电影信息。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在上映前,打着“赴你十二年之约”的口号宣布,将12年前脱胎于一部flash短片的二维动画制作成电影,引来网友的广泛关注,集结了一批“自来水”粉丝,为影片宣传打下良好基础。

在未来的电影新闻中,具有原创性,能够讲好电影新闻故事的信息将会得到快速传播。这是媒体融合时代电影新闻传播的特点,作为电影人在如何做好电影故事的同时,也要掌握电影新闻传播的规律。

三、电影新闻传播的影响

随着电影排片量的逐年增加,世界各地举办多样性电影节,世界电影交流越来越多,电影宣传不仅迅速而且具有文化性。电影特殊的形式,互联网的便捷,新媒体的刊发,电影新闻的传播影响了世界人心灵的交流。

电影新闻的传播为观众提供主要的观影参考,好的电影新闻报道将会引起观众对电影的极大观看兴趣。电影新闻传播呈现一种圈层结构,第一层是在电影尚未公映之前进行采写,相关电影新闻讯息。第二层是通过观影记者、影评人、观影群众相关电影评论、电影记录等新闻讯息,通过人际进行传播。观众通过观影来写影评,这是观影后的一种亲身体验,在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互动,传播观影感受,形成第二波电影新闻传播。通过观众的互动,让电影新闻传播的速度更快,形成圈层传播,口碑好坏将直接影响电影票房的业绩。

篇8

通联――上通下联。在新闻工作中,通联工作是媒体联络社会群众的桥梁,也是媒体获得新闻线索并制作成新闻的纽带,它使媒体关注社会的范围更广、视野更宽。过去的电视通联工作由于要遵循电视声画合一的特性,只与各个层面的电视台同行或具备电视摄像、剪辑条件的行业、单位、通讯员联系。随着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微博,自媒体时代全民皆记者,人人都是媒体传播者。新闻自由度明显提高,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媒体逐渐走下高门槛专业操作的神坛,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在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不得不变得更快、更强、更敏感。随之而来的电视新闻通联工作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作方式在改变、合作对象在扩展。只有在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一、传统电视通联工作运行机制的利与弊

通联是电视台对外沟通的部门,也是新闻工作实现“上通下联”的桥梁。 “上通”,是指把本地一些较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及时、快速地送到上级台播出,从而让全国各地及时了解本地的最新动态,以提高本地新闻的影响力;“下联”指的是通过与市县(区)电视台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获知基层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把其传送的素材加工制作成电视新闻传播给受众。作为省级电视台,以前的通联范围只是上到央视、下至市县区电视同行和行业通讯员,通联单位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这种不同级别电视媒体之间各取所需的天然合作关系有利也有弊。

1、第一现场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基层电视台在突发事件中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优势,保障了上级电视台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享到来源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长期以来,从央视到省级电视台再到市级电视台之间,建立起了稳固通畅的上传新闻渠道,画面和稿件都可以快速传送到千里之外,传输过程低成本且画面质量损耗较小。每当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尤其是像地震、洪水、台风灾害等地方突发性新闻事件,地方电视台依靠“东道主”的地理条件优势,往往能在最短时间内抵达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独家报道。而作为省级台,我们得到这些资料方便快捷,成本低廉也权威可信。

2、由于合作对象是电视台同行,同样也是各级地方政府的“喉舌”,必然受制于地方的局部利益

无论是报道口径还是传送时机,地方台有时会“身不由己”,特别是遇到一些敏感新闻事件时,市县台的报道和省级电视台的要求及受众需求相差甚远。再加上很多县级台由于人员、车辆、设备、经费缺乏,存在新闻理念与现实脱节、新闻传输滞后、突发事件或无力或无心赶到现场等问题。面对网络等新媒体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尖锐的“口无遮拦”,传统媒体已经不占优势,突发事件的不在现场、滞后缺失更是“不能容忍”。

二、电视通联工作在摸索中前进

1、建立记者站纵深发展,扎根基层“接地气”

改变从中央台开始,几年时间内央视的记者站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此后很多地方突发性新闻事件,央视记者站的反应速度比当地媒体还要快,一些省级台随后也步央视后尘。陕西广播电视台2012年7月在全省11地市设立了记者站,50名省台记者常年驻守地市,从此之后陕西电视通联工作在“下联”层面可以说是两条腿走路,记者站和基层电视台双管齐下、取长补短,平均每个月上传新闻400―500多条,其中记者站上传新闻量超过50%。记者站更是配备了先进方便的3G传输设备,碰到突发事件只要记者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就能传回现场实时画面和报道。记者站的设立,使我们在2012年陕南洪灾、南郑濂水河堤坝垮塌 水利局长被洪水冲走、“7・21”府谷特大洪灾、府谷瑞丰煤矿冒顶、“8・26”包茂高速特大交通事故、延安国贸大厦火灾、延安城管打人等很多重大突发事件中抢得先机,在媒体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但是不能回避的一点是,记者站的运行成本较大,人力设备有限,新闻线索不足,车辆、办公场所也条件不一。遇到偏远地区的突发新闻,有时成本太大,有时候赶过去新闻现场已经不在了。而要弥补这些问题,一是和县级台加强合作,二是可以考虑在一些重点乡镇培养通讯员,扩大线索源和基层报道力量,可通过就近在记者站培训、发稿费、线索奖励等多种方式建立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

2、横向联合其他省级台,互通有无扩大影响

通过加入中国公共电视新闻网(cptn)平台,每天固定专人和网内其他省级电视台互通信息,紧密合作,把全国各地的要闻趣闻下载后二次加工制作,在最短时间内展现在我们的屏幕上,同时也把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生百态通过cptn平台传播到全国各地。这种和外埠电视台之间的通联合作,丰富了我们的电视荧屏,也扩大了本地新闻的影响力。

3、建立微博、微信平台,增强网络影响力

从去年开始,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栏目设立了官方微博、微信,有固定的网络编辑全天候维护,及时把每天栏目选用的热点新闻、突发事件提前上传、预告播出,并随时和网友保持互动。截止2013年5月底,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新浪微博的粉丝超过4万人,腾讯微博粉丝超过3万人。《第一新闻》的微博影响力已从全省第十一上升到全省第四。驴友宝鸡鳌山失踪、救援队员营救被蛇咬、网友爱心传递蛇毒血清、各地下起今夏首场冰雹等多条新闻都是网友最先在微博上发出,《第一新闻》微博、微信持续关注,记者跟进报道并最终播出,有的新闻还直接采用了网友微博上的图片和视频。

2013年6月8日,新浪微博授予自然人蓝V媒体认证。一般来说,新浪蓝V认证只会授予公司机构、组织单位等,并不会给自然人认证。微博达人淘宝鬼脚七成为第一个蓝V认证的自然人微博。这意味着,新浪微博官方对于个人自媒体加大了支持力度。这一做法值得传统媒体借鉴,培养网上爆料人、把个人自媒体变成线索提供人和新闻生产者,进而发展成通联对象,好处是新闻线索源广、成本低廉,而且快捷,弊端是新闻真伪不能保障,在新闻鉴别和舆论引导方面必须把好关。

篇9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59-02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在1999年预言:伴随硬件、软件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将统领一切,在今后的10年里,音乐、照片甚至图书都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传播,纸质形式的东西将在10年内淘汰殆尽;而在国内,自2000年起就有专家学者指出大概在2010年网络将成为人类的第一大传媒,与此同时纸质书籍及印刷物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笔者认为纸质书籍在未来的信息传播媒介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曾明确指出电子媒介与书籍相比的优势:“不管是流通速度、密度、还是量的大小,书籍和电子媒介都不能相提并论。”但他同时也认为电子媒介无法完全取代纸质书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息载体的选择也越来越宽泛,与其它新兴信息载体相比较,书籍有着信息存储量小、体积厚重、纸质易脏且不易保存等不足,但它同时具有可触摸、有重量、有手感等特性,阅读纸质书籍产生的充满亲和力的使用感受是其他媒介难以替代的。

纸质书籍并不像是有关专家预测的那样,在2010年被其他媒介完全取代。书籍的发展进入到了平稳期,虽然不能与各种新媒体的发展速度相抗衡,但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稳定朝前发展的。书籍与电子出版物相比较,书籍在出版机构的数目以及种类上都远远超过电子出版物,但是书籍出版机构的增长速度以及书籍种类的增加速度都滞后于数字出版物。“正因为电子媒体的兴盛,纸才能够恢复它原本作为‘素材’所具有的魅力。”即使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不再局限于阅读书籍的今天,纸质书籍的特殊品位仍旧可以将书籍与新时代相连接,成为注入新时代特点的传统传播媒介。在书籍和数字媒体的交锋中,数字媒体甚至有转向纸质书籍的趋势,以纸质书籍这种媒介形态再现数字媒体的内容。在国内,获得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书籍《不裁》,其书本内容大多来源于作者在互联网博客上公开发表过的文字,作者将发表于网络之上的文字整合集结,将通过网络数字化传递的信息内容通过油墨纸张以书本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部分数字媒体向书籍媒体的转换,就是纸质书籍将继续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明。

印刷技术的突破曾带来信息传播革命,加速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为了便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流通,“同一性(uniforming)、同步性(synchronization)随之成为一种全新的观念。”书籍设计制作开始遵循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企图采用统一的尺寸大小、版式规格等内容来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共同的阅读心理和审美需求。书籍设计的规范化、统一化给书籍的生产制作、传播流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同时也为书籍设计带来一定无形的阻碍:书籍市场这种大规模的统一性造成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趋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书籍多样化发展的道路,自从现代印刷术产生以来,书籍的样态在上百年里并未发生过太大改变。

中国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曾谈到现代中国所设计制作的书基本为西方样式,而现代中国所推行的书籍装帧教育也是西式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吕先生所总结的:“传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生命力的宝藏......因此,汲取过去传统的养分,结合当代的审美和运用现代的技术,创作出让年轻人接受,使更多读者喜爱的书籍。”中国传统书籍的装订方式丰富多彩,每一种装订方式都是古人智慧火花的迸发。中国古代书籍发展历经千年在书籍基本功能要求上取得的突破与成绩,即使是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当代的中国书籍设计师去继承发展。

书籍这种将功能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的载体是需要根据书籍的具体内容而赋予其相适宜的外观的,书籍不只是以正方体或长方体这种外观形态呈现。西方印刷术诞生以来机器印刷制作的书籍大多在装帧方式和结构层次上遵循一定的固有模式,因此才会导致近百年书籍形态并无太多变化——1454年由第一代金属活字版印制的《圣经》到2012年书店里出售的一本普通读物,它们在外观形态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人们熟知的书籍形态是前人在不断认识与探索中做出的创新,它代表了那个时代书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时展社会进步的产物。而时代在变化,材料工艺不断丰富多样、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阅读审美也发生着变化,每个时代都有适合这个时代的新变化,因此书籍设计者们不必将旧时的创新奉为不可逾越的经典,画地为牢,不敢有所突破创新。在回顾书籍发展历史时可以看到前人在书籍形态上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这可以给当下的书籍设计师们提供这样一个启示:不拘于前法、创新突破是书籍设计进步的动力。求新求变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兴趣及关注点的导向,毫无创新的沿用将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起人们阅读的渴望。书籍形态的守旧与无趣会失去很多年轻读者的关注,这就是为什么有调查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是图书购买的主力军,而25岁以下的读者只占读者总数的4%左右。

书籍设计的未来发展必将打破人们所熟知并习以为常的六面体形态。材料与工艺的发展,为书籍实现 “形神兼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设计师们也可以因此大胆创新书籍的外观形态。将原有的书籍形态陌生化之后才可能打破旧有观念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书籍设计作品。所以当人们发出:“这也是书吗?”的疑问时,书籍设计也许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在纸质书籍将被数字传播媒介替代的声音此起彼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介上的信息转变成了铅字,通过纸质媒介传播开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质的媒介在相互碰撞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甚至还产生了交集。提到多媒体,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信息量巨大、汇集了各种视听元素通过动态等手段使信息传播更生动形象,阅读信息的过程也更轻松愉快且记忆深刻;而谈到纸质书籍,又总是让人联想到阅读时触摸纸张产生的真实感、亲和力以及随时随地可阅读的自由感;两种媒介各有优势,各有特点且又不能完全相互替代,能否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兼具两种不同媒介优势的新产品将提到未来书籍设计的议程上。早在几年前日本就发明了将电子仪器与纸质书籍相结合的新产品,这种不同媒介的合作使得印刷书籍可触摸纸张的阅读魅力与多媒体的视听动态等优势结合,互补共存。现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出现类似配合电子设备的新型书籍,这类书籍可以在阅读时同步发声,目前主要应用在外语辅导领域,这使人联想到未来书籍设计也许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通过一些特定的工具,为翻阅纸质书籍增加丰富的感官体验。

综上所述,在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当下,有必要将书籍这种信息载体与现存的各种新兴媒介做一个客观的分析比较,找出书籍在这样一个信息传递多元化的社会存在意义和本质,以发展的眼光去探索设计赋予书籍这种信息媒介的新的生命力,这也书籍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时代赋予书籍设计师们的历史使命。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能隔离它存在的社会背景,不能自我封闭忽视社会发展给事物带来的影响变化,书籍设计同样是这样。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37-2

传播媒介的不断演变,为人类传播信息带来便捷,也体现出媒介与技术飞快的更新速度。“第四媒体”网络与 “第五媒体”手机,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联合,诞生了3G技术,这一技术的产生为农业网络传播也迎来3G时代。

1 3G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时代特点

“3G”(英语 3rd-generation)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我国3G牌照的发放的时间是在2008年末。至此,我国3G技术正式被广泛的推广与应用。2009年,我国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3G网络服务,我国步入了3G时代。可以说,具有以下特点:

1.1 传播速度快

3G技术通过手机来实现,手机与电脑相比,具有方便携带、体积小的特点。而无线通信与互联网等多媒体的结合,都更方便传播信息。不需要再回到家里,面对着电脑,只需要拿出手机动一动手指,随时都能将信息传播出去。

1.2 互动性强

3G移动通讯技术使“网络媒介”的“交互性”,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现在只要随意的打开一些网页,都可见手机版本的加入。无论是类似于淘宝的服务类网站或是游戏下载类,都看得到手机版本。你可以将自己的微薄与手机绑定,随时个人信息、照片,更能及时的受到朋友的反馈,3G技术传播的互动性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1.2.1 传者身份模糊 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新闻传播者传播给他们的信息内容,受众处于被动的传播位置。在3G技术加入的网络传播中,互动性增强,就产生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传者与受者身份模糊。2010年3月29日,在莫斯科卢比扬卡地铁站,许多乘客都用手机在第一时间拍摄下了大爆炸现场的恐怖画面:弥漫的浓烟,血迹斑斑的展台,列车因爆炸撕裂开一个大洞,手机成为获得第一手视频的重要工具。

3G技术是手机媒介与网络媒介融合的产物,它便捷度高、携带方便、数据高速传输等特性,使承载3G技术的媒介――手机融合相机、摄像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比网络媒介拥有更广泛的受众,也就意味着,它拥有更广泛的信息者,从而使传者身份模糊。

2 我国农业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网络自1993年开始投入建设,1994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在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在2006年就已经能够与全球的农业科技信息网联网,并且能够实现国内各地农业网络联网。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农业信息传播还是在农业信息传播人才培养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农业信息网络传播系统的日趋成熟。解决了长久以来,我国农业信息时效性差、覆盖面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网络传播缓解了我国农民知识匮乏的局面,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网络传播需要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又有一定的要求。矛盾就此产生:有了网络传播还需要有人才辅助才能使农业信息顺利传播。其次,网络传播多数要依靠计算机,计算机在农民朋友的家庭中,并有广泛普及。所以,我国农业网络传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3G技术的出现,带给传媒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农业网络传播开拓了新思路。

3 试想3G技术将对农业网络传播产生的影响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媒介的变化带给农业传播更多惊喜。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手机和电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媒介工具,然而,在3G时代,手机和电脑完全融合,“手机”不仅仅是单一的通讯工具,实际上是一个移动通信终端,3G技术正在催生传播领域一场新变革。

3G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它的出现吸引众多领域的融合。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介的融合。过去人们经常畅想着“3网融合”,在3G技术出现后,真正的实现了这一目标。人们或许曾经猜测什么将成为它的终端,也许谁都没有想到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成为实现这一技术的终端。3G技术的本质特点就是随时随地在线。具体来说,不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3G的基站进行处理,并通过不同的传输平台传播出去,而受众亦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终端来进行接收。这样的传播方式极大的方便了受众。在上文中,提到了3G时代的三个典型特点: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者身份模糊。这三个特点恰巧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农业网络传播所面临的问题。

在农业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最广泛的受众群体就是农民,然而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实现普及农业网络传播有难度。3G技术得以推广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这种情况。手机是实现3G技术的媒介之一,作为可以成为实现3G技术的手机,目前价格并不昂贵,可以说能够达到人手一只。另外,它方便携带,体积小巧,能够随时随地的查看信息、视频等相关信息。众多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的更新速度快、涉及的范围广,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灵活。因此,3G技术的广泛普及,将带给农业网络传播一个崭新的开始。针对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说:病虫害的防治、气候骤变时农业生产的紧急应对措施、农耕技巧等都可以透过这一技术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尽管在目前来说,要真正做到农业网络宣传与3G技术的完全结合还需要时间,但3G技术在农业网络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如何统一的、有组织的透过3G手机传播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如何收取费用;如何让专家与农民在3G网络下实现互动,都将是未来共同思考的课题,相信不久的将来,3G技术必将为农业网络传播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 秦荣.业务应用3G成功的决定因素,世界电信.2004,10月.

篇11

移动互联时代使人们摆脱了台式电脑束缚和笔记本电脑的不便性,它能够保证人们随时随地了解网络社会发生的一切,无论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和完善,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使消费者和商家之间能够进行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千方百计寻找客户资源,拓展客户群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迅速占领移动互联网市场,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管理体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以此适应移动互联网给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深刻革命。

4G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利用移动终端处理信息的速度和效率明显增强,这种新兴网络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企业生存的内外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前企业管理的模式和体系都是建立在传统的营销和企业生存模式下的。传统的营销模式使得企业管理体系倾向于单向传播,而缺乏与顾客的交流互动,在出现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阻力越来越大。

二、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的管理命题和挑战

(一)移动互联时代的管理者使命

在移动互联时代,“不确定性”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时代特点。如何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带领企业不断前行?有两个关键点:拥抱 “不确定性”。当不确定性存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未来的商业模式、游戏规则都可能被颠覆;颠覆自己。颠覆自己的理念,重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以往的管理实践。脱胎于工业时代的传统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挑战,打破组织惯性,塑造一个全新的自适应组织,成为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

(二)对企业内部人员管理的冲击

技术的变革总是快于组织的变革和管理的变革,新技术的变革打破了旧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命令链条,由原来以领导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命令链条,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自下而上的命令链条。旧的模式是“企业怎样使人们为组织的目标服务?”新的模式是“企业如何建立值得人们贡献、能够获得创造力、热情和积极性的组织?”所以,我们将不得不彻底反思并及时调整自己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管理观念,以及那些曾经很有效的管理实践。

(三)面对无边界信息流和无边界管理

移动互联时代员工和客户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微小。企业所关注的不再是如何从员工身上得到更多利润和生产效率,而是如何从社会中得到及整合更多资源。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企业管理者如何把握客户需求、合理调配信息资源、更好地进行内部沟通协作,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关键。企业微博、企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办公等移动应用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三、移动互联时代的管理变革

(一)应对大变革时代:把人才组织起来

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有才能的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人才、技术和组织设计各要素内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有机结合起来,把人才的智慧和潜能激发出来,转化成顾客的价值和企业的利润。而管理者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创造和构建一个充满“自组织”、“自适应”机制与环境的活力组织,使员工能够对如何更有效地创造价值,做出无数恰当的个人决定,从而有效应对外部纷繁复杂的变化和层出不穷的用户需求。

(二)以增强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为出发点

1、更加注重顾客体验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和顾客的沟通效率大大提升,企业的新产品或者服务项目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目标客户群手中,这为企业检验自己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这种高效沟通机制下顾客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当中。这样企业就能根据顾客要求和体验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的产品功能和品质。这就相当于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真人实验。因此,企业必须以顾客体验为产品走向市场的第一步,不断的加大企业与目标消费群体之间的联系,建立适合与消费者互动的企业管理方式。

2、重新整合品牌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已经打破传统的单向交流模式。在以往企业管理中将大量精力都用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广告宣传上,通过这种广告传播方式向大众推广产品知识,强化品牌形象。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博和微信这两大社交平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品牌传播方式,口碑即品牌,所有的渠道都是自媒体,每一个产品都是自媒体。

3、完善自身的信息反馈机制

篇12

关键词 新媒体 海量信息 互动 创新

当因特网诞生之际,关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衰落甚至消亡的声音就不绝于耳。然而,时至今日,虽然新媒体从最初的国际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媒体形式也从网站派生出手机报、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多种,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也不能更充分地说明传统新闻媒体一定消亡。笔者认为,立足于互联网的新媒体的发展只是改变了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方式,如同当年广播出现没有取代报纸,电视出现也没有取代广播一样,只是让新闻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多样化而已。因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新闻或者信息,被传播的始终是内容,传播手段只是外在的形式,本质没有变化,形式的多样恰恰满足了人们多元化需求的心理,不会出现谁取代谁的问题,只是受众群体和受众范围发生变化罢了。

虽说如此,众多新媒体的涌现,对报纸、广播、电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地方新闻媒体兴办的新媒体生存发展空间由于地域环境的限制发展同样面临重重危机。那么在全国性的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日益在大众中普及的时候,地方的新媒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报纸编辑采访工作和负责皖西日报社新媒体工作的实践中得出的浅显认识是:地方新闻单位的新媒体如果要生存,甚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

首先,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面对受众,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这一点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不会发生变化,如果非要说变化,只是由内容为王进一步深化成了海量信息。

过去,人们得到信息的手段单一,一家报社只要办一张报纸,一个电台只要有一套节目,一家电视台,只要有一个频道即可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不能再采用单一运营模式。于是报社从办一张主报逐步走向在主报基础上办更多的子报子刊面向受众。广播电视也分频道运作甚至上星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受众设置内容。到了新媒体时代,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是把信息不分国界、地域的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所有这些,看似复杂,其实都离不开一句话:内容为王。没有内容,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尤其是互联网,更是对信息有海量的需求。

可以说,海量的信息,是新媒体的存在基础,也是新媒体获得大众认可的必然选择。信息从哪里来,对传统新闻单位来说无外乎记者采写、通讯员投稿、通讯社供稿等方式。这些方式提供的信息源,被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出来,受众读到听到看到,完成传播。而互联网,占有这些信息源,和传统媒体相比,更具有优势,因为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的容量无极限的特点和随到随发的优势,让的时效性更强、的内容更广,覆盖的范围更大而广受欢迎。这就要求传统新闻单位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利用新闻人才集聚的优势,积极创办新媒体,让掌握的新闻信息资源及时扩散到受众中去。

以皖西日报社为例,报社拥有大量新闻采编人员,在没有创办六安网等新媒体之前,因为版面的限制,也因为传统体制的原因,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无法及时传播给受众,而且报纸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也受到影响。当新闻在报纸刊出的时候,往往在报社之外的各类新旧媒体早就报道过了,新闻价值也就大打折扣。而在创办新媒体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采编人员辛勤劳动创造的精神产品,只要符合新闻观,都可以物尽其用,可以上报纸,也可以在网站,新闻时效性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

其次,地方新闻单位要根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精耕细作,满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同的受众需求。

在信息化的今天,地方新闻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发展新媒体事业的重要性。皖西日报社在2009年初就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到如今,旗下已有网站、手机报、手机APP、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在运作,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媒体能否成功创办新媒体,关键在于是否能把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并契合新媒体的特点,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在一起。

皖西日报社的做法是,启用单位对新媒体事业有信心和兴趣的人员负责和参与新媒体开发工作,成立全媒体工作小组,根据采写和掌握信息的不同特点,分别或者先后在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上,同时在报纸上用一定的版面对新媒体上的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刊发,实现信息立体,追求新闻信息时效性和进行深度报道相结合,满足受众对新闻深浅不同层次的需要。此外,在网站、微博等平台上的新闻或者信息,还吸引广大网友积极参与评论,进行互动,进一步升华了新闻或者信息的内容,也扩大了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做到了“报网互动”。

第三、地方新闻单位创办的新媒体,要以传统媒体为依托,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才能拥有优于传统媒体的表现。

相比于全国性的新媒体,如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地方新闻单位创办的新媒体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制约。如果一味依靠传统媒体,只能死路一条。因此,必须在创新和服务上下功夫。

要想做到创新和为本地受众服务,新媒体就必须坚持走多媒体的道路。俗话说,报纸有名、广播有音,电视有影。新媒体要做的第一步是把这些名、音和影集纳到自己的平台,让名更响,音更宽,影更靓。为了做到这些,新媒体就必须把文字、视频和图片在平台上充分展示,把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让受众一次性享有。事实也证明,集纳了传统媒体优势的新媒体,它所传播的内容更有社会影响力,更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2009年,皖西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大别山歌会,就让六安网大显身手,通过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开设专题,专题里面分门别类的刊载歌会的文章、图片、视频,同时引导六安市民对歌会品头论足、为保护和挖掘大别山民歌出谋划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这个专题,以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获得了安徽新闻奖(网络新闻)二等奖。时至今日,中国大别山歌会已经举办了六届,已经成为六安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可以视作地方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良性互动的一个成功范例。

第四、地方新媒体要适应信息时展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巩固主流阵地。

囿于环境制约,地方新媒体的创新,不大可能实现创造发明新技术和新传播媒介。这里说的创新只探讨两层意思:一是密切关注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努力跟上这一步伐,而不固步自封,在不知不觉中被新技术所淘汰;二是结合地域特点,随时根据本地受众的需求,调整传播手段,拓展服务范围。

依然以皖西日报社创办的新媒体对这两层意思做一简析。

第一层意思是,作为新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体技术的采用上,尽可能和先进的接轨,保证新媒体的传播应用能在较长时间里符合时代潮流,这不仅是为了传播,也为了把地方新闻单位投入新媒体很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六安网为了尽快发展壮大,曾在2010年进行过一次改版,等于把以前的老网站推倒重建。当时重建网站有很多种选择。经过反复考量,我们觉得互联网已经发展到web2.0时代,网站建设必须考虑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于是最终决定采用了符合web2.0时代特点的网站建设方案,网站建成时,很多人都认为太超前了,有点浪费。可是,现在回头再看,当时如不采用这种方案,六安网早就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两年前就又要推倒重来了。适度超前的方案不仅没有浪费,反而为皖西日报社节约了很多资金。改版后的六安网影响力日益增强,目前已经成为了安徽省首届文明网站,权威的网站影响力评估值(谷歌PR值)达到并稳居六安市三甲之列。

第二层意思是,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必须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需求,必须按照当地民众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增加和改善传播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除了网站以外,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手机报、微博、微信、手机APP纷纷涌现。以微博为例,它开创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当记者。当年,温州动车事故就是一名六安女孩用手机通过微博第一个出去,影响了整个事故的处理过程。对这些新的传播手段,作为主流新媒体,要做到应用尽用。皖西日报社的新媒体建设就是紧跟时代潮流稳步前进的,到目前,新媒体已经包括六安网、六安手机报、六安(微博)、掌上六安(APP)等,这些新媒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深度及时客观报道了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信息内容与六安市民的生活休戚相关,与六安的民生紧密相联,自然就得到了六安人的广泛关注。其中,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委托皖西日报社承办具体内容的六安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六安(新浪微博)自2012年12月31日开通至今仅仅一年半时间,就以其公开政务、关注民生、宣传六安等方面的积极作为,拥有了超过11万的粉丝,六安成了2013年度安徽十大影响力政务微博之一,今年第一季度,又获得了安徽省微博外宣五强称号。

篇13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54-01

近年来,新疆地区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发挥文化阵地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丰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群体,打造特色活动,以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则看准了新疆地域特点和首府专家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内涵,与新疆朗诵艺术协会联合打造了“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宣传和推介近年来新疆本土各民族优秀作家的文化作品,推广新疆风土人情、传播新疆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交融,吸引更多的读书学习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实践和雕琢打磨,“天山珠玑”已发展成独具地域特色,宣传新疆、推介新疆的一道文化风景,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和认可,其管理也日趋科学化。

一、顺畅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

1.社会联办机制

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以后,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以拓宽事业发展渠道。“天山珠玑”文化品牌在这个前提下应运而生,与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共同打造,每月一期,每期推介一名新疆本土优秀作家及其作品,邀请作家本人和文学评论家到场与大家互动交流,由优秀的朗诵爱好者对其作品进行演绎。

2.组织保障机制

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成立了由馆长、项目执行负责人、执行小组组成的三级工作组,由馆长直接牵头负责,小组讨论确立朗诵会的工作目标、发展方向、活动主题,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理顺管理机制,确保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3.志愿服务机制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其中,有限的场地每每座无虚席、甚至有读者站着看完整场朗诵会,现场工作压力不断增加。2014年初,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一米阳光爱心服务社加入,每场活动至少有5名爱心人士驻场服务,担任灯光、舞台、读者引导、秩序维持等工作,有效缓解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新疆文化具有多元性、民族性、交融性的特点,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朗诵艺术则以绘形绘声绘色的层次感将观众带进美文中的感情世界。乌鲁木齐市图书馆以此为切入点,将新疆文化与朗诵艺术有机结合。一是宣传推介新疆本土作家及作品,注重宣传新疆历史、地理、文化,希望引导读者通过对相关书籍的深入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拓宽自身知识面,为广大市民开启又一扇了解新疆人文知识的大门;二是让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以作品为媒,与经典为友,与作家面对面对话来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三是让朗诵爱好者以此为平台,加强互动交流,提升朗诵技巧和感受,传播朗诵会理念;四是发挥图书馆作为本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献中心的作用,收集本地优秀作家作品,充实地方文献馆藏,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资源;五是通过举办朗诵比赛,延伸活动形式,吸引更多朗诵爱好者走进图书馆。

三、突出地域特色,丰富作品展示新疆

为突出“天山珠玑”的地域特色,在每期朗诵会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上都斟酌再三,力求做到精心设计、精心选题,推出系列化朗诵会,将新疆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与沿袭性、通俗性与高雅性、文字的静态和朗诵的动态有机结合,从而吸引不同群体的市民群众走进图书馆观看朗诵会。一是优秀本土作家系列朗诵会。先后邀请鲁焰、黄毅、熊红久、刘亮程、李娟等多位本土知名作家到场与读者互动交流近年创作的作品,经过朗诵爱好者精彩演绎,表达出作者对新疆饱满的热爱之情。二是专题作品系列朗诵会。推出醉爱新疆2014新年朗诵会、《天山文萃》丛书系列朗诵会、温暖2015新年朗诵会、兵团情文学作品专场朗诵会等。三是儿童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面对越来越多对朗诵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我馆先后推出黄山、毕然、于文胜等作家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不仅让大人们怀想孩提时代,同时也为孩子们的朗诵兴趣打开启蒙之窗。四是各民族诗歌作品朗诵会。推出祝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朗诵会、柔巴依――世界文学花苑中的玫瑰园朗诵会。朗诵爱好者用优美的声音对作品进行独到的表达,他们用诗歌深情地表达了对新疆的热爱,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

四、加大对外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为充分发挥“天山珠玑”活动的文化引领作用,扩大活动影响力,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借助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多角度的强力宣传。一是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宣传。通过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乌鲁木齐晚报》、《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主流媒体进行及时报道。二是加强新媒体宣传。针对自媒体时代特点,开通政务微博和微信,并利用市图书馆网站、亚心网、天山网、红山网等本地新闻网站及时信息。三是加强行业信息报送。活动信息多次被刊登在行业权威报纸《图书馆报》上。四是赢得社会关注。针对商会、酒店、楼宇、市场、机场等发行的旅游杂志《游览时代》,对“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进行了跟踪报道,该杂志期发行量为2.5万册,极大的提升了活动的宣传力度。

五、存在的不足及对工作改进的思考

一是活动经费不足。经费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由于财政支持有限,活动没有专项经费,限制了活动开展的规模和形式。我馆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经费的同时,已计划建立阅读公益基金,吸引慈善人士和企业的赞助,确保活动经费,推动活动高层次、深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