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税务风险指标管理

税务风险指标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税务风险指标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税务风险指标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税务风险是企业所要面临的重要风险,并且随着企业规模进一步一步扩大,该风险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就越明显,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制度存在一定的空白,这就导致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难以借鉴先进的理论成果,这也会对税务风险控制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若干内容进行讨论。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影响着企业发展。当前,理论界尚没有制定统一的企业税务风险理论,且在税务风险研究中,更多的人将涉税行为的不合法现象定义为税务风险,认为企业在这种错误风险形式的影响下,会“付出代价”。这种思想,与企业发展的规律相适应。

本文认为,所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管理者能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税务管理中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最终维护企业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

在企业税务管理中,纳税人应该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通过科学评估本企业在管理中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寻找解决风险的方法,最终维护企业效益。本文认为,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应该重视基础信息的积累,通过事先预防、风险分类、原因分析等常见方法如后搜,改进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效果。

二、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管理风险问题,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税务管理风险内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初创阶段的税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成立之初,由于企业规模不大、总资产较少,这就导致企业所涉及的税务管理问题较简单,也容易解决。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协调、信息不流通是诱发税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原因;再加之企业在初创阶段需要开拓大量的市场,因此会将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业务拓展方面,这也会导致税务管理风险的发生。在企业初创阶段,税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1)不能全面的了解税务政策,且在纳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缴税过程混乱,最终引发风险;(2)企业税务基础欠缺、会计管理效果不明显,导致企业在应缴金额、未按期申报缴税上存在漏洞,也会导致风险发生。

(二)企业成长阶段的税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成长阶段,营销量、服务范围明显提高,且管理规模扩大,相关管理逐步走入正轨,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在财务、税务方面投入人力,但与企业同意时期的其他管理内容相比,企业管理的重点依然被局限在企业发展资金筹措、市场扩展等方面。少部分企业受到创业阶段的错误思想影响,忽视了税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导致风险发生。总体而言,在企业成长阶段,税务风险主要表现为:(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导致在税务管理中出现多缴、少缴、漏缴等下线;(2)不了解税务政策,导致合理缴税能力确实,引发税务管理风险;(3)尝试“纳税筹划”,但由于对税务管理政策不了解,“纳税筹划”成为额外的税务风险。

(三)成熟阶段的企业税务管理风险

处于成熟时期的企业业务稳定、管理规范、会计制度健全,企业会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在成本费用控制中,税务管理也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但受到管理模式、税务管理人才队伍规模等因素影响,此阶段企业税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1)纳税筹划在税务管理中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但受到经验、专业队伍等因素影响,纳税筹划方案容易引发新的税务管理风险;(2)受传统的税务管理思想影响,不能实现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导致税务管理与企业发展向偏离。

(四)衰退阶段的企业税务管理风险

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需要面对企业市场大面积流失、产品积压、员工人心涣散等问题,因此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新市场开拓、凝聚人心等方面。此时企业所要面临的税务管理风险主要为:(1)欠税;(2)制度流于形式,有意、无意的漏税;(3)盲目的才删管理,忽视了税务风险。

三、企业控制、管理税务风险措施

(一)基本税务风险管理结构

早在2004年,COSO就在《框架》中明确了当前企业税务管理的基本要素,并从内部管理环境、设定基本税务管理目标、评估税务管理过程风险、税务风险控制方法等几方面,对基本要素的构成进行详细讨论。以企业税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为例,企业在税务管理中,会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中的风险,通过明确风险属性,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同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修正其他要素。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识别、评估税务管理风险是管理税务风险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能正确认识诱发税务风险的原因,需要建立税务风险识别体系。常见的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方法主要为:

1.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主要通过企业利润表、现金流动表等为依据,统计当前企业的收入、负债、利润等情况,并讨论其中的分享要素。工作人员可以结财务报表所反应的内容,计算出符合当前企业实际情况的指标,通过比对法,将本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本行业其他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比,若对比结果提示两者的指标差别过大,就说明企业可能存在严重的税务风险。在应用财务报表分析法时,可以统计企业早期的财务指标平均值做参考对象,通过对比现阶段的财务指标与前期的财务指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走向,进而判断财务项目中是否存在异常项目,进而识别是否存在税务风险。

2.风险损失清单法。风险损失清单法的关键,就是对整个企业风险事件的产生原因进行讨论,与财务报表分析法相比,风险损失清单法的应用范围更广。当前常见的风险损失清单法就是以备忘录的形式,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形式列举出来,并结合企业当前的管理内容对这些风险进行考察。企业决策者可以结合考察结果,讨论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应对策略。

从税务风险的实际表现情况来看,部分税务现象表现的较为明显,而部分表现的隐秘,但两者都会对企业管理产生影响。为避免风险损失清单中遗漏隐性风险,可以聘请税务顾问,综合讨论税务管理活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可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三)企业信息与沟通机制

随着现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从企业税务管理风险来看,强化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1.构建企业税务风险信息控制系统。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来看,构建企业税务风险信息控制系统需要重视税务信息的流动,因此,本文认为税务风险信息控制系统包括:内部税务信息反馈、外部税务信息征询、税务信息汇总、税务信息处理子系统。

在应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系统时,企业决策者应注意基础信息的采集,根据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产品(服务)营销过程中的管理偏差等实际问题,制定阶段性的生产管理大纲,并要求企业税务管理流程严格按照大纲的标准执行。在执行结果反馈的过程中,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会计的反馈结果,综合指导税务管理工作。

2.构建企业税务管理活动沟通方式。在构建企业税务管理活动沟通方式的过程中,需要税务管理人员(或组织)的参与。一方面,税务管理组织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定期的联系不同生产部门,结合企业当前生产情况、可能产生的绩效等资料,预测下次缴税的实际数额。同时,税务管理人员需要了解相关纳税申报情况,一旦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户县严重的税务管理问题,税务组织可以快速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税务处理工作,保证税务处理流程额规范性。

随着企业生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税务管理风险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优化税务管理措施,是当前企业税务管理工作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企业而言,税务管理与控制是其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税务管理置于整体发展战略之中,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降低税务风险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本文简单分析了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若干问题,对企业而言,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应以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保证税务管理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最终推动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参 考 文 献]

[1]齐东城.税务风险管理研究概述[J].商业文化(学术讨论),2012(4):380-381

[2]张磊.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与管理[J].金融与财经,2014(13):151-153

[3]齐东城.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J].财政税务,2012(3):99-100

[4]彭喜阳.我国中小企业税务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企业研究,2013(4):155-156

篇2

【关键词】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税务风险控制

识别、评估税务风险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的一部分,是企业制定税务风险应对措施的基础。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识别,可以通过风险损失清单、财务报表、风险因素预先分析和因果分析等方法建立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指标,以此来识别风险。对于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可以通过风险坐标图法、详细评估法、风险度评价法、SWOT 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企业税务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

(一)税务风险识别的概念

税务风险识别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一定的方法就企业面临的风险加以判断、发现风险因素的过程。税务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收集税务风险事故、风险因素等方面的信息,发现引发潜在损失的因素。

(二)税务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损失清单法。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风险清单法,即运用类似于备忘录的方式,将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一一列举出来,并联系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企业的决策者和风险管理者依据所列举的风险清单,对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作出合理的评估,并探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的对策。税务风险事项有的特征较为明显,有的则较为隐晦,所产生的影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影响十分重大。为避免忽略相关风险事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或聘请税务顾问编制税务风险一览表,把税务管理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事项一一列举出来,企业可以对照该表,这样能够比较简单的识别风险。

(2)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以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为依据,对企业的收入、利润、负债等进行风险分析。通过财务报表上的相关数据,计算税收负担率指标、利润率指标等各项指标,进而采用比较分析法来分析数据。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同类企业的指标做对比,若某项目指标差异较大,则说明存在税务风险;也可以以企业以前年度平均水平作为基期,将当期变动指标与其作对比,分析发展的趋势,确定分析项目是否存在异常,以此来识别企业是否存在税务风险。

(3)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风险因素预先分析法是指在开始某项活动之前,对整个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类型进行分析,估计可能发生的后果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通常有四个步骤:首先,区分系统出现的风险的类型,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与本企业曾出现类似事故的资料。与专家磋商,深入了解企业外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事故,分析企业内部各项工作流程,了解可能出现的风险属于哪一类型。其次,调查风险源,明确风险因素存在之处,从而确定风险源头。然后,将已经识别的风险源转变为风险事故的触发条件。最后,对已发现的风险因素按照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等级,然后依据等级的轻重程度对风险进行有计划的管理。

(4)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导致税务风险的原因出发,推导出可能发生的结果的一种识别税务风险的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引发税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而这些因素往往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企业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准确无误地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避免税务风险的发生。因果分析图就是寻求问题产生原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能够清晰、有效地整理出税务风险和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

二、企业税务风险评估

(一)税务风险评估的概念

税务风险评估是指在税务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收集到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并对风险的严重程度作出判断和评估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评估风险产生的影响后果。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税务风险就越高。

(二)税务风险评估的方法

税务风险评估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它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税务风险评估可以由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聘请的税务专家进行操作。影响风险评估进展的某些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都应该与企业的环境和安全要求相符合。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恰当的税务风险评估方法。

(1)风险坐标图法。风险坐标图是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为自变量,风险发生后产生的影响程度作为因变量绘制在直角坐标系上,旨在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比较,从而明确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2)详细评估法。详细风险评估是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详细的识别、评价,评估可能引发风险的威胁和弱点,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可行的应对措施。这种识别集中体现了税务风险管理的思想,即识别企业税务风险并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以此证明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是恰当的。此时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税务研讨会、问卷调查或咨询专家等具体方法来评估风险。

(3)SWOT分析法。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和Treats的首字母缩写)分析法,是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列在一张“十”字形图中加以对照。企业通过SWOT对企业目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初步评估,明确本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制定最优战略,实现企业的目标。

篇3

二、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税务风险控制

税务风险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管理风险问题,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税务管理风险内容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企业初创阶段的税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成立之初,由于企业规模不大、总资产较少,这就导致企业所涉及的税务管理问题较简单,也容易解决。从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协调、信息不流通是诱发税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原因;再加之企业在初创阶段需要开拓大量的市场,因此会将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业务拓展方面,这也会导致税务管理风险的发生。在企业初创阶段,税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

(1)不能全面的了解税务政策,且在纳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失,导致缴税过程混乱,最终引发风险;

(2)企业税务基础欠缺、会计管理效果不明显,导致企业在应缴金额、未按期申报缴税上存在漏洞,也会导致风险发生。

(二)企业成长阶段的税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成长阶段,营销量、服务范围明显提高,且管理规模扩大,相关管理逐步走入正轨,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在财务、税务方面投入人力,但与企业同意时期的其他管理内容相比,企业管理的重点依然被局限在企业发展资金筹措、市场扩展等方面。少部分企业受到创业阶段的错误思想影响,忽视了税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导致风险发生。总体而言,在企业成长阶段,税务风险主要表现为:

(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导致在税务管理中出现多缴、少缴、漏缴等下线;

(2)不了解税务政策,导致合理缴税能力确实,引发税务管理风险;

(3)尝试“纳税筹划”,但由于对税务管理政策不了解“,纳税筹划”成为额外的税务风险。

(三)成熟阶段的企业税务管理风险

处于成熟时期的企业业务稳定、管理规范、会计制度健全,企业会将管理的重点转移在成本费用控制中,税务管理也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但受到管理模式、税务管理人才队伍规模等因素影响,此阶段企业税务管理风险主要表现为:

(1)纳税筹划在税务管理中所占的比例快速上升,但受到经验、专业队伍等因素影响,纳税筹划方案容易引发新的税务管理风险;

(2)受传统的税务管理思想影响,不能实现税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导致税务管理与企业发展向偏离。

(四)衰退阶段的企业税务管理风险

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需要面对企业市场大面积流失、产品积压、员工人心涣散等问题,因此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新市场开拓、凝聚人心等方面。此时企业所要面临的税务管理风险主要为:欠税;制度流于形式,有意、无意的漏税;盲目的才删管理,忽视了税务风险。

三、企业控制、管理税务风险措施

(一)基本税务风险管理结构

早在2004年,COSO就在《框架》中明确了当前企业税务管理的基本要素,并从内部管理环境、设定基本税务管理目标、评估税务管理过程风险、税务风险控制方法等几方面,对基本要素的构成进行详细讨论。以企业税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为例,企业在税务管理中,会制定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中的风险,通过明确风险属性,分别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同时,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随时修正其他要素。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识别、评估税务管理风险是管理税务风险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能正确认识诱发税务风险的原因,需要建立税务风险识别体系。常见的企业税务风险识别方法主要为:

1.财务报表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主要通过企业利润表、现金流动表等为依据,统计当前企业的收入、负债、利润等情况,并讨论其中的分享要素。工作人员可以结财务报表所反应的内容,计算出符合当前企业实际情况的指标,通过比对法,将本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本行业其他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比,若对比结果提示两者的指标差别过大,就说明企业可能存在严重的税务风险。在应用财务报表分析法时,可以统计企业早期的财务指标平均值做参考对象,通过对比现阶段的财务指标与前期的财务指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财务管理指标走向,进而判断财务项目中是否存在异常项目,进而识别是否存在税务风险。

2.风险损失清单法。风险损失清单法的关键,就是对整个企业风险事件的产生原因进行讨论,与财务报表分析法相比,风险损失清单法的应用范围更广。当前常见的风险损失清单法就是以备忘录的形式,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形式列举出来,并结合企业当前的管理内容对这些风险进行考察。企业决策者可以结合考察结果,讨论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应对策略。从税务风险的实际表现情况来看,部分税务现象表现的较为明显,而部分表现的隐秘,但两者都会对企业管理产生影响。为避免风险损失清单中遗漏隐性风险,可以聘请税务顾问,综合讨论税务管理活动可能造成的风险,可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三)企业信息与沟通机制

随着现阶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是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方法;从企业税务管理风险来看,强化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篇4

企业在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对在生产和销售等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税务风险进行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在税务风险管控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建立一个有效全面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John Phillips (2003)对此的看法表现在税务风险的产生根源上,存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两个层面的来源,而只有来自内部的税务风险才能被有效控制,来源于外部的风险则无法被控制;Robbert Hoyng、Aian Macpherson and Sande r Kloosterhof(2009)针对税务风险管控的问题,阐述了其控制框架主要包括:对战略的制定,对资源的组织调配、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对税法的遵从等,并由此展开一系列针对创建税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探讨。张景凡(2010)认为,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税务风险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仅仅只有内部风险值得企业对其采取一定的方案进行控制和避免,然而由于无法评估外部的风险,因而只能提高对其的警惕性。武向辉(2010)认为企业应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实施风险控制,企业对其控制流程应进行详细的部署,以此来有效防控税务风险。陈爱姣(2012)同样认为企业对税务风险的管控是对内部控制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应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以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为重点,全面建立各种风险防控机制,结合自身情况建立风险识别评估体系,时刻注意风险变化情况,以免在面对税务风险时显得束手无措。

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实施,接下来本文将以风险的评估为重点来完善企业对内部税务风险的管控体系。

一、税务风险评估指标

本文将以下两项用作评估指标:财务指标、流程风险点指标。

(一)财务指标

采用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方法对税务风险实施评测,其指标数据主要来源是: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纳税申报数据等。这类财务资料上的数据变化通常预示着企业税务风险的波动,财务指标可作为对税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的一个重要参考。比如,因为财务少计收入进而造成企业营业收入异常下降,财务多计成本进而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异常上升,这些都是财务基本分析指标。在国家实行“营改增”之后,大部分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故本文将以此作为划分财务指标的主要参考依据。

1.增值税指标。以进项增值税和销项增值税为依据分为以下方面:

企业目前的进项增值税税额与销项税额之间的比值被称为进项销项比,这个数据在企业会计报表或者纳税申报表中可以得到。若进项与销项之比出现了偏高的情况,则说明企业应注意防范因少纳税情况而造成的税务风险;在进项销项比较低时,要想降低税务风险,可以通过增加进项增值税税额来达到。

企业的当期销项增值税税额与当期销售收入之间的比值即为销项收入比,同样在会计报表或者纳税申报表中可以获得此数据。将此项指标与企业之前的指标进行对比即可发现企业在税务中的异常,从而对此类异常情况带来的风险进行防范。

企业本期进项增值税税额与其本期经营业务成本的比值为进项成本比,本期业务成本即为在经营中所需要的材料物资成本。此数据也可以通过会计资料或者纳税申报表来获取。这项数据同样也是作为分析企业在税务问题上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进而规避税务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2.所得税指标。企业的销售利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获得的销售活动利润与同一时期所得的销售活动收入的比。企业可以通过这项数据分析成本、收入和纳税额,以及是否将收入少计入或是将成本多计入,进而看出是否存在纳税风险,及时发现在该类数据上的异常有助于企业及时规避由其带来的纳税风险。

企业的应纳税款与企业在当期的利润之比即为税款利润比。其中,利润并非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算而是通过税法为参考来确定。一般认为,税款利润比应维持在一个不是太高也不会很低的平衡点,在此平衡点附近波动。原因有两点,一是企业的税款以及当期的利润一般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二是税款利润比过大往往表示企业的纳税额相对过多,表明缺乏对纳税的规划和控制;若税款利润比过低则表示企业可能是在纳税规划工作方面做得很好或者存在纳税额不足的问题,若是后者,则应该以此分析企业是否存在纳税风险,及时进行管控。

(二)流程风险点指标

企业在对其所有的涉税流程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中找出应当进行控制的关键环节,可以以这些环节为中心点展开对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的评估和管控。作为企业税务风险评估的一个过程指标,流程风险点指标可以看作是一个用于评估企业在整体税务风险上的核心指标。本文采用了16个相关评估指标,指标内容如下:

1.进项发票金额。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需要主动在购买交易过程中要求百分之十七的进项发票,并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交易对象,或者要求获得由税务机关开具的百分之四、百分之六的进项发票,抑或要求对方将此部分税额在价格中扣除,与此同时,企业在小额采购的同时也应主动索取增值税发票,尽量将小额的多批次采购纳入企业统一的采购体系,从而容易获取进项发票。若企业在采购过程中未采取以上方式进行处理,则可能因此带来相应的税务风险,其中实际进项税税额与最优进项税额的差额即为企业的风险金额。

2.进项税额转出。企业中一些项目应按税法规定进行进项税转出处理:免税项目、非应税项目、购进用于个人消费的货物、集体福利等;购买的商品发生了非正常损失的;用于在建工程的货物;购进货物发生退货。若发生退货等情况并已入账,则应主动向销售方索要红字发票,并向相关税务部门索取货物退回证明。若这些情况未能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处理,则企业的税收遵从风险便大大增加。

3.废旧物资和农业产品。按照税法相关规定,企业以废旧物资回收单位为渠道购买废旧物资,或者以农业生产者渠道购买农业产品的时候应注意从卖方获取税务机关认可的两类发票,从而获得废旧物资百分之十进项税额及农产品百分之十三进项税额,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4.销售活动处理。企业在进行促销等价格活动时应注意与之对应的不同的税收处理办法,例如,销售活动中额外的价外费用部分应纳入增值税的计税额。另外,若企业在销售中带有商业折扣等让利活动时,应将折扣额度与销售额开具于一张发票上,以避免税务部门以其销售额为基准征税,造成企业额外的税务支出。

5.视同销售行为。对于企业中自身生产的货物或委托其他企业加工的货物若被用于个人消费或者用于集体福利,及将自产货物、委托其他企业加工货物、购进货物进行投资、分配、赠送等行为的应以视同销售的方式计算对应的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企业由此应缴所得税、增值税的税额即为风险金额,在此类问题上企业往往会因为未将其视作销售行为而产生税务风险。

6.工资及工资性费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合理的薪金工资支出应在计算所得税税额时将其扣除。并以一定比例以计税工资为基础提取职工福利、教育及工会经费。企业应做好对税务风险的程序管控工作,比如在提取工会经费时应提供《工会经费拨缴专用收据》。

7.利息费用。在非金融性企业因向金融性企业借款中产生的利息支出可根据相关凭据扣除征税额;金融性企业产生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同行业拆借利息支出及企业发行的债券利息支出等也可以根据相关凭据进行扣除。另外,在不超过金融性企业同时期同类型的贷款利率基础上的非金融性企业之间借款产生的利息数额也可进行扣除,超过上述利率的利息数额不能扣除。

8.坏账准备处理。企业在发生坏账的情况下应按照程序进行报批。企业的坏账准备计提余额不能高于应收账款额的百分之五,应收帐款中归属于关联企业的部分不予计提。对于对外借款,为防止发生坏账不能在税前扣除的风险,借款宜采用商业信用的方式进行。

9.业务招待费。此项费用有一定限额,一般来说企业容易超额计入,为了降低税务风险,企业可将界定不明确的相关支出以“会议费”的形式计入税前扣除额,达到降低税收筹划风险的目的。

10.广告费管理。对于不高于当期销售收入的百分之十五的广告费用可据实扣除,当期超出该比例的部分应建立台帐以便于转入以后纳税期间扣除,另外,企业应尽量将无法在税前扣除的“赞支出”计入“广告性赞助支出”,进而予以扣除。以上方法可以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

11.保险费核算。不仅是企业发生的各种财产保险等保险费用,企业在为职工支付补充医疗保险及补充养老保险的时候也可将相关支出列入税前扣除额。由于职工福利费超出限额部分不能予以扣除,企业应将各种福利性质的保险列入“保险费”支出。

12.对外捐赠与接受捐赠。企业在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时应注意捐赠方式的选择,因为有的捐赠支出可据实扣除,有的只能部分扣除,同时应注意保管好相应的捐赠证据,规避税务风险。企业所接受的捐赠款项、货物或其它资产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若所获赠金额较大,可以分期计入,企业需有效利用货币资金时间价值,降低税收筹划风险。

13.营业外支出。企业在发生营业外支出业务时需根据不同的项目来选择与之对应的处理措施。例如,企业在发生财产损失时应及时报送税务部门进行审批,行政罚款支出不能够在税前扣除。企业在接受罚款时应注意区分罚款类别,同时按业务流程取得与税务部门的沟通,降低税收遵从风险。

14.固定资产折旧。时间性差异是由会计与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残值率等规定存在差异造成的,对会计折旧额进行纳税调整时企业应当设置针对时间性差异的固定资产折旧台账,以便作为折旧纳税调整的依据。企业变更折旧计算方法时,需要对变更原因进行说明,并按一定的程序提交股东会等批准。否则,税务部门将对因折旧计算方法变更造成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数进行调整,给予税款补征的处理,因此企业应准备好折旧计算变更相关证明资料,减少企业在税收上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税收遵从风险。

15.增值税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主动及时地对相关行业税收法规及政策进行了解和更新,进而对企业选择供应商和确定合同价格时提供决策信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以确保进项税发票能够及时获取、报送和认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抵扣,避免过期不能认证抵扣造成损失。此损失金额即为税务风险金额。

16.税收风险意识。企业人员在经营活动中应加强对税收风险的管控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风险战略,使用关键指标来评估企业在税收问题上面临的风险,并且建立完善合理的风险分析体制,根据评估分析结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弥补措施,以此降低税务风险。

二、指标调整与风险评估

税务风险指标可归纳为正相关、负相关以及偏离三种。与税务风险变化方向相同的指标即为正相关指标,此类指标可直接用于对参照值进行比对而不需要进行调整,可直观分析出当前面临的税务风险。与税务风险变化方向相反的指标称之为负相关指标,一般来说需要取其相反数,本文取常数1以保证在进行调整后的结果为正,则有调整后的指标为1-a,其中a为负相关指标值。与标准值偏离越大则风险也越大的指标为偏离指标,此类指标需要进行调整,一般需要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立标准值,进而通过公式b=|c-d|/d 得出的调整值b即可与参照值进行比较,其中c为偏离指标值,设d为标准值。

经上述调整,企业通过对调整后各评估指标指定不同的权重,可计算得出加权值,该加权值即为对税务风险情况进行量化的结果,从而可以对风险状况进行判断划分。企业可以根据加权值的大小将税务风险状况分为以下几类:正常风险(正常水平)、需关注风险(加强关注)、可疑风险(警戒区域)、警示风险(危险区域)、失控风险(特别区域)。

三、结语

作为企业在对税务风险进行评测和管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税务风险评估指标可以使得企业能根据不同的风险指标来对其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风险进行重点防控,在设定指标权重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听取多方面意见。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工作应由专人进行操作和负责,并对企业整个税务现状有全方位细致深入的了解,以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为指引,加强日常业务内部控制常态化,着手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管控,并在提供意见时结合多方面资料,从而有效提高税务风险内部管控质量。

参考文献:

[1] John Phillips.Corporate Tax-Planning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Compensation-Based Incentives.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03).

[2]Robert Hoyng、Sander Kloostethof and Alan Macpherson.Tax Risk Management:From Risk to Opportunity-Tax Control Framework,Deloitte,2009.

[3]张景凡.浅议税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J].会计之友,2010(10).

篇5

一、引言

税收在稳定国民经济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由于中国在税收法治方面起步较晚,如税收偷税漏税等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这几年来,一些重大偷税漏税案件通过媒体曝光,引起全社会对逃税现象更强烈关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我国指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信息化背景,集中收集这一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提升素质以避免税务风险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必须得以解决。随着税务机关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新事物的快速发展,从财务报表中进行税收风险识别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现状分析

目前,中国的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是相对常见的,但是我国企业基于税收风险管理的财务报表分析相对较少,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基于特殊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没有意识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已经渗透到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税务风险的严重性,或者虽然有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但管理不严格,操作不规范,这使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企业的纳税风险控制和管理在企业管理的生产和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税收风险的机制,以及如何控制和管理税收风险。

三、财务报表分析与税收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一个完整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确定对象、资料分析、访谈验证、评估处理和管理的建议等其他的基本过程,包括资料分析、访谈验证工作需要财务报表分析的某些方法的使用。同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税务风险评估指标的主要数据源,如国家税务总局管理措施表明,在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化率等可以直接从财务报表数据中计算此财务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税等财务比率指标,作为风险评估指标来说也很常见。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出发点。

(二)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服务于税收风险管理

在全面把握企业财务信息的基础上,企业通过一系列精确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结合税收数据,可以初步判断纳税申报是否合理。由此,财务报表分析也是税务风险管理的结果。但除此之外,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一套完整的程序规定,以及完善的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发觉企业存在的漏洞,但同时企业还需要进行举证、访谈和实地核查以准确验证问题,使最终的评价结论有说服力。

四、税收风险管理指标分析的运用

(一)收入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收入类涉税评估分析指标主要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采用的是纵向比较分析,用公式表示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并和相应的参考值(如预警值)相比,可以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正常程度做出预判,以便明确需要进一步修改的难处。一般状态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该是增长的,所以预警值的指标一般是正的。若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呈正向变动,并且与浮动范围预设的警告值差别不大,就可以预估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是符合情况的,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是呈负向变动的,则可以估计企业的收入相关存在问题,或影响企业的纳税风险。

(二)成本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成本类涉税分析指标分为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两个指标,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进行横向比较,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则侧重纵向比较,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企业通过原材料利用率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的计算,并与相应的预警值比较分析,可以对企业成本是否正常做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单位产成品原材料利用率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如果单位成品原材料利用率超过预警值,可以初步判断企业原材料成本不科学,原材料使用数量或进行了人为的调整等等。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以估计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的列示存在问题,或影响企业的税收风险。

(三)利润类指标的涉税分析

利润涉税评估中常用的利润率评估分析指标为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两个指标,用公式表示分别为: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若呈现出来的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其他业务利润率的变化超过预警值而改变时,企业可以初步估计可能是收入或结转成本存在问题,影响税收风险。

五、结语

纳税评估作为一个国际税收征管模式,经过多年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历程,在中国也是逐渐地取得了一些结果。它把服务纳入在管理当中,使得纳税企业减少涉税的风险,同时增强了纳税企业的纳税自觉意识。但需要强调的是,税收评估系统在中国的起步较欧美国家来说略晚,不足之处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现有的税收评估指标体系并不完美,实操性需要改进。由此,税收评估实践应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两者结合,完善税收评价指标及其分析方法,通过对财务报表信息和税务相关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指数异常变化的分析讨论,以便企业发现他们的存在与税收相关的风险,以促进税收评估的实际效果。

篇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运营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要实现高效控制税务风险的目的,必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税务成本,保障银行的经济利益;第二,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违规税收管理的风险,避免银行因为违反了税收制度的规定带来的声誉风险和资金损失;第三,商业银行业对税务运作进行严格的管控,可以营造良好、安全的经营发展环境,保障银行依法经营,以此促进银行长久有序的发展,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内容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税务事项的处理方式与税收法规存在差异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缺乏税务风险管控意识,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税务政策不够清晰,税收制度有待优化,税务机关执法的规范性不强,执行尺度也有差异,商业银行无法准确把控税务风险;三是商业银行内部从事税务管理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税务人员缺乏风险敏感度,对税务风险感知能力差;四是商业银行业务繁杂,风险点多,管理难度大,系统在处理税务事项方面自动化程度较低。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明确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容,是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管理是指,银行在经营业务管理范围内,从税务控制、决策以及银行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对税务风险管理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地避开税务风险,节约税款,降低税务成本,保障经济利益。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有银行信息、常规、投资、筹资、战略目标以及运营管理等,在各项管理中,识别评估银行可能会发生的税务风险,通过研究分析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方案和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税务成本,提升经济收益。

(三)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

1.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总系统的设计

商业银行为了将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可基于税务管理流程设计科学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总系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风险目标设定、风险内部环境研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活动、风险对应解决、风险监督反馈机制以及风险信息共享与交流等多个环节的设计。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在设立过程中,需要考虑战略、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子系统等几个环节的设计。通过综合分析和运用总系统与子系统,设计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及时采取应对风险的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

2.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的设计

商业银行既要设计税务风险管理总系统,同时也要研究设计子系统。目前,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风险战略子系统和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

一是风险战略子系统的设计。风险战略子系统的设计,主要是明确商业银行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决策,围绕税务风险总系统的设计方案,来设计风险战略子系统的管理方式,达到精准的目的。风险战略管理子系统需要对投资环节、筹资环节以及收益分配环节等环节进行设计。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要对税务风险识别、管理监督、评价应对等体系进行设计,通过这些体系对税务风险子系统进行全面研究评价,科学构建系统的整体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的设计。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在总系统的设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展开设计,达到实现日常精准控制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目的。税务风险日常管理子系统需要对银行与税务关系环节、纳税申报环节、会计核算环节等多个环节进行设计,通过对日常管理的多个环节的风险控制以达到有效控制企业日常税务风险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往往都会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可能会忽略了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商业银行在经营阶段,缺少一定的经验积累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缺乏标准化、流程化。因此,商业银行在没有得到成熟、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很难实现完全的风险预防和管控,这将导致税务风险管控无法在内部持续有效地开展,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发展,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隐患。

(二)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不成熟

对商业银行来说,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非常重要,银行想要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经营目标,必须实现良好的动态化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想要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必须要有成熟且稳定的内部与外部控制环境作为保障。很多商业银行在成立之时,都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稳定的内、外部控制环境,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提高对税务风险管控的重视,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与方针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管控责任未得到真正落实,导致银行员工对税务风险控制观念及意识不强,税务风险管控文化没有得到积极发扬,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难以建成和持续。

(三)税务风险评价及预警指标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预警指标没有统一标准,相关机制不健全。有的商业银行没有税务风险评价相关方面的经验,尚在探索阶段;有的商业银行虽然有了一些经验基础,但在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分析中,依然缺乏系统的方法和专业的税务人员;有的商业银行没有结合实际经营和行业发展现状,调整评价标准和指标,仅凭借历史经验和非专业的兼职财务人员来完成税务风险的各项管控。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税务风险评价与预警工作具有随意性,同时存在很大的差别性,这不仅影响税务风险的长期管控效果,还会导致银行行业的不稳定发展。

(四)税务风险数据内部沟通机制不流畅

商业银行内部缺乏全面有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很少相互交流沟通,部门工作职责相互独立,部门人员各司其职。这种模式下,税务风险数据在银行内部无法有效的传送和交流,给税务风险全面内控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限制。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繁多,上中下层级复杂,分支机构设立广泛,税务风险数据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量都是巨大的,如果缺乏及时的传送的交流,出现风险的概率也是成倍增加的,因此,想要把控税务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银行中税务风险数据在内部能够交流通畅。

(五)未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管理者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和意识,银行内部未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方案来处理临时和非临时发生的税务风险,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来控制银行经营管理不同环节中发生的税务风险,包括运营过程中、会计核算、税务计算、纳税申报、战略重大决策等各个环节,导致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应对解决税务风险,以及管理控制税务风险困难重重。

四、完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商业银行要想有效的防范税务风险,避免商业信誉和资金利益发生损失,必须要结合行业的发展特性以及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首先,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加强业务部门及工作人员与银行内部运营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的联系,加强银行与税务管理机关之间联系的密切性,能够及时地获取最新信息。

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设立独立的监督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控制与系统运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具体能够实施的税务风险控制手段:其一,重视商业银行日常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税务风险控制;其二,加强商业银行各项涉税业务、各项税款的核算缴纳的风险控制;其三,强化商业银行管理与控制常规纳税申报,加强审查与管理保存备查材料,加强评估和分析纳税申报与税金核缴过程中隐含的风险;其四,重视商业银行税务筹划,减少税务成本,最大化减少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二)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环境

商业银行想要构建稳定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需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作为保障,所以必须要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内控环境。

一是商业银行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开展涉税风险知识宣传,大力倡导税务管理的文化理念,加强员工的税务风险教育,以此提高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预防理念和能力,保障银行税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结合自身业务特征、发展需求、实际情况以及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管理岗位,培养专业的工作人员从事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并明确税务管理部门职责,制定每个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利。

三是商业银行在设置税务管理岗位,安排税务管理人员后,应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的培训,着重培养多能化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提高判定银行税务风险的精准度和及时性,制定高效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标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机制。

四是商业银行应设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对员工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制定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与奖惩激励规定,以此来规范和激励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行为。

(三)加强税务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

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税务风险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预警指标,能够保障税务风险的长期管控效果,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税务风险自评估工作,先是识别税务风险,再是通过各种评估方法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评估风险的大小以及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发现税务事项处理偏差,并做出相应调整,降低因偏差导致的税务风险带来的经营成本和税务成本。

二是商业银行应依据主管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标准,结合自身的经营发展及税务风险管理需求,制定符合自身税务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价指标、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计量公式,制定税务风险预警指标和预警机制。

(四)畅通税务风险信息的内部沟通机制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立广泛、上中下层级复杂、经营业务品种繁多,税务风险数据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量都是巨大的,因此,想要把控税务风险,必须要高度重视银行中税务风险数据的流畅沟通。

一是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和主管税务机关之间密切联系和积极交流,及时掌握最新税收政策,及时在内部做出应对措施。

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同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秀税务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弥补自身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完善自身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各个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多项沟通,税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共享税务方面有关信息,明确部门税务管理人员的税务风险职责和权利义务,防止发生税务风险产生后无法追查风险源头,以及工作人员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

四是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税务风险控制多功能化,利用其他措施提升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及效率,监督部门应加强税务风险内控管理监督和检查力度。

(五)建立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和控制体系

篇7

财务诊断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财务的运作活动,因此,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全面而系统,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财务诊断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诊断过程中必须始终按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诊断的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前提,而科学性则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财务诊断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不可能被企业接受,也就不存在诊断成果。另一方面,企业涉及范围广,行业差异、环境差异、管理差异、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差异大,这就要求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必须适应其经营管理特点,力求简捷、适用、重点突出,以适用于不同企业的要求。

第二,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应将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财务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角度进行财务诊断指标的系统设计,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要合理确定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财务活动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将整体诊断与局部诊断有机结合起来,使诊断更加切合企业的现状与现实需要。

第三,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企业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对被诊断企业和诊断者来说都是切实可行的,遵循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尽可能简明易懂,繁简适当,便于数据收集,适合行业间的比较,强化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企业的特点,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三是整个诊断指标体系的评分方法和各项指标的计算要简便、科学,便于实际诊断操作。

第四,灵活性与协调性相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可能存在或潜在的财务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企业对财务诊断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财务活动三个方面构建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应用上述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四级指标进行调整,但基本出发点应定位于“以企业战略诊断为导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诊断为基础,财务活动诊断为核心”。如果是上市公司,则应在上述四级指标体系中增加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指标,如每股净资产、市盈率等。

三、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应用

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财务诊断时必须加以考虑。

一是财务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的前提条件。企业财务诊断的关键在于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表的有效性。财务诊断是根据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资料开展的,所用数据大部分都来自财务报表,所进行的关于企业的逻辑判断都以财务报表的真实有效为前提,因此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财务诊断的质量,而虚假和无效的财务报表可能使财务诊断得出不准确甚至相反的结论,从而使财务诊断形同虚设,误导企业相关利益人作出错误的决策,扭曲了财务诊断的本意。同时,会计政策选择的一致性也直接影响到财务诊断的可靠性。

二是财务诊断指标的赋值问题。财务诊断指标赋值是量化评价的基础,由于诊断指标构成的多样性,指标赋值的合理性也影响到财务诊断的质量。诊断指标的赋值要注意社会认可度,对指标体系中多数可由国家(或行业)统计年报(或年鉴)中查得的数据,可以直接赋值;对一些相对比较指标,可利用已有公式或建立新公式先计算后赋值;对指标体系中无法获得精确数据的个别指标,可采用专家定性对比分析,按等级进行赋值。

三是财务诊断指标间的权重分配问题。在中小企业财务诊断过程中,诊断指标间权重值的确定,往往体现出使用者对该指标地位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对诊断指标系数的把握程度也会影响到财务诊断的有效性。

四是财务诊断指标的灵活运用问题。企业财务诊断是一项综合性评价,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并不能实现对财务安全的全面预警和控制,也不能排除因某一方面发生严重问题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因此,在财务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诊断结果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薄弱环节以及内、外部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进而提高财务诊断的有效性,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企业税务诊断初探华南理工大学 曹晓丽 陈锦华 陈海声 邓燕琴 税务诊断是财务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财务诊断是以防范、控制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税务诊断也应该贯彻这一研究方向。税务诊断应定义为:以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和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为目标,依据国家税收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税务筹划空间和涉税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据以挖掘出有效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和税务风险途径的一种管理手段。本文对于税务诊断的定义与以往诊断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诊断理论研究往往侧重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而本文则将税务筹划列入税务诊断之中,使其帮助企业积极寻找降低自身税负的空间,从而加强税务诊断的实用性和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一、税务诊断原则及内容 为使税务诊断达到预期的效果,诊断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税务诊断必须依照税法及相关经济法规进行。如果税务诊断中应用的筹划方法和风险防范措施与税法相违背,不仅不能提高效益、控制风险,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因此,合法性是首要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一方面,税务诊断必须尽量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另一方面,诊断的改进方案必须按照实施成本小于获得收益的原则进行取舍,这是保障诊断效益的必要原则。(3)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税务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因此,税务诊断必须有一套严格、客观且科学的诊断程序与方法。在诊断过程中也必须始终按照这套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税务诊断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4)独立性原则。进行企业税务诊断的人员,无论是外聘的诊断专家,还是内部人员,都不应受企业行政的制约和干预,而应该处于独立地位,以便正确、客观地行使诊断职能。只有保持税务诊断的

独立性,才能保证诊断结果和改进措施的客观、可靠。(5)针对性原则。企业税务诊断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供参照。同样的“病症”,其治疗措施和方案却可能不同。税务诊断人员必须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问题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诊断程序和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使税务诊断更加深入、有效。

税务诊断作为对企业涉税业务及其处理进行诊断的系统,主要句括税备风除诊断和税各筹划两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税务风险诊断模块按照现状、成因诊断及应对这一思路设计,具体包括税务风险的现状诊断、成因诊断及应对措施设计三大子模块。其中,税务风险的现状诊断通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纳税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诊断出企业涉税处理出现异常的地方。税务风险的成因诊断则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税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税务风险的根源。具体来说,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税收法律环境变化引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税收实体法、征管法的变革对企业税务风险程度的影响分析等;而内部因素分析则从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税务工作制度和程序,以及税务筹划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将根据前两个子模块的分析结果,设计具体的风险应对和规避措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而税务筹划模块则具体包括了税务筹划空间诊断、筹划方案与措施设计以及绩效评估三个子模块。首先,税务筹划空间诊断主要通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纳税情况及相关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出可获取企业税收利益的空间。然后,筹划方案与措施设计子模块利用筹划空间分析的结果,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提高企业税收利益的具体税务筹划措施。税务筹划绩效评估子模块可对企业原有的和新设计的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税务筹划实施方案,发挥税务筹划作用。上述税务诊断系统中的两大模块并不孤立,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税务筹划存在风险,因此涉税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有利于降低因进行税务筹划而增加的税务风险,从而保证税务筹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企业过重的税务负担也是导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税务筹划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二、税务诊断步骤及方法

由于税务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必须按照合理的步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诊断。一项完整的税务诊断工作应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诊断准备阶段。即在税务诊断实施前对企业进行初步了解,做一些必要的组织筹备工作,包括明确税务诊断目的,初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诊断工作日程和计划等。(2)诊断资料收集阶段。在税务诊断实施前,诊断小组应尽可能收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务资料(如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等加工处理,以形成完整的税务诊断基础数据资料。由于税务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所收集的税务资料进行分析,因此该步骤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正式诊断阶段。这一环节是税务诊断的实施阶段。诊断人员需要在获取各种完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诊断技术,对所获取的、经过鉴别的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税务活动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评价方案以及改进税务管理工作的途径、措施。通过广泛征求包括企业人员在内的各方意见以及成本效益评估,优选出可行性强、经济效果好的方案,提交诊断报告。(4)实施指导阶段。这一阶段是达到税务诊断最终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向企业决策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介绍诊断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其次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涉税人员;最后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跟踪,适时对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使诊断方案更加有效。(5)诊断考核阶段。这是对税务诊断的效果进行检验的阶段。该阶段应重点收集诊断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诊断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不断提高税务诊断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水平。

采用科学的税务诊断方法是实现税务诊断目标的关键。税务诊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税务诊断的定性分析主要是指税务诊断人员通过利用调查、询问等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纳税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后,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及相关法规的比对,找出企业涉税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即通过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诊断。它将各个诊断项目具体化为相应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填入问卷中,然后再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出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的税务诊断调查问卷示意表如表1所示:

定性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执行简单、易操作,而缺点是对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主观性强,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推测可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指通过利用指标体系、量化模型等客观的数量分析方法,对企业税务状况进行分析,以求找出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的方法,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是指诊断人员在税务诊断过程中,通过对比同一纳税人不同历史时期相同的涉税指标和不同纳税人同一历史时期相同涉税指标的数据变化,诊断纳税人纳税行为的一种方法。指标分析法要真正在税务诊断中起到作用,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税务诊断指标体系。(1)目标性原则。在税务诊断有一个明确的诊断目标的前提下,指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实现税务诊断的期望目标和效果,它要求指标体系紧扣诊断目标而建立。如果融入脱离税务诊断目标的指标,将对评价的效果和针对性产生极大影响。(2)针对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构建应以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为基础,并能够针对其经营性质和涉及的税种的特点、范围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3)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关系,即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明确,上级指标和下级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要分明。(4)客观可量性原则。所选取与构建的指标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所需的诊断信息,并且该指标应是可量化的,其量化依据应来源于企业客观的经营资料和数据,如企业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鉴于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涉税业务情况和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税务诊断难以像财务诊断那样建立一种通用的诊断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不同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税务诊断人员应依照其具体的税务诊断目标,建立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指标体系。图2是针对诊断企业税负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和是否有足够的纳税支付能力设计的一个初步的税务诊断指标体系示意图。

注:①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②综合税负率=(主营业务税金+所得税)÷销售收入

③总应交税金=应交税金期初余额+应交税金本期发生额

指标体系建立后,要对各指标的数值进行合理的标准化,再根据各部分的重要性,由诊断人员选择合理的方法研究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将各部分指标加权综合,得到企业税负率和纳税支付能力方面的总体风险水平。而对于部分出现异常的指标,应该利用杜邦分析法的思想对其进一步分解和研究,以找出深层的原因,为税务诊断人员挖掘企业税务存在的真正问题提供“突破口”,同时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提供可靠具体的依据。图3为利用杜邦分析法对综合税负率进行分析。

综合税负率=(主营业务税金+所得税)÷销售收入=主营业务税金÷销售收入+所得税÷销售收入=(本期消费税金额+本期营业税金额+其他税种金额)÷销售收入+(收入项目金额-扣除项目金额)×所得税率÷销售收入

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对问题研究深入,分析手段较客观。但是,该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其所运用的分析工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求高,执行难度较大。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因此,在税务诊断中应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首先,在税务诊断选案(诊断对象)上,应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因为定性分析的易操作性可以帮助税务诊断人员较快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务状况,并通过访问调查手段使诊断人员进一步明确和缩小诊断范围,有利于定量分析中有针对性地建立诊断指标体系,从而找出异常的指标,使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其次,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综合分析并不孤立地看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也许是导致定量分析中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在定量分析中,出现的异常指标难以分解时,往往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跟踪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的潜在根源。最后,在税务诊断的两大功能分析中,税务筹划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因为税务筹划部分往往比较难以量化,需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税务特点,结合相应的税务政策提出筹划的措施和建议,因此,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税务风险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主,由于需要考察企业本期税务的变化状况,就要将所需的税务信息进行量化后作出一个客观的比较,因此,一般以定量分析为主。

由于税务诊断是一项复杂且关系企业整体利益和风险的工作,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篇8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诸多知名公司陷入“税务门事件”,税务风险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企业及社会的普遍关注。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成为了企业“甩不掉的影子”。因此,为减少、避免企业因发生税务风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研究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根本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切实有效对策,已成为当今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的当务之急。

一、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税务风险是影响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进行税务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建立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机制,以识别来自企业内、外部的风险,并对其加以评估,采取应对机制和策略的过程。因此,税务风险评估对单位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资质的税务管理人员去从事税务管理工作,税务管理通常由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兼任。但财务部门管理层次较低,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税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协调,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收集、交换和沟通机制,所以,税务风险评估的专业化程度低,且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价缺乏确切的量化指标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考评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是促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实现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管理手段。目前我国的企业税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的“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等栏目列出,没有单独反映企业税务信息的报表。虽然企业每年都会提交税务审计报告,但与提供的财务报告相比,却缺乏一套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因而无法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价值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一来影响到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二来使得企业管理者无法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无法为企业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性意见。

(三)专门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建立,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集团公司往往跨行业跨地区从事经营活动,母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着大量的关联交易,各公司之间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体系对企业集团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型企业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税务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完成税务信息数据的记录、汇总、统计和处理,影响着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一旦子公司出现涉税事项处理不当的问题,集团公司的财务或税务主管就只能成为一名“消防员”,而不能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远程指挥来解决。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由于税企双方没有约定哪些具体税务信息、在什么期限内需要进行传递与沟通,因而当企业漏报或迟报一些重要税务信息时,税务机关如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形成税务风险源。同时,一些税务机关也缺乏积极性,通常是坐等纳税人上门咨询,才根据其需要提供相应服务。税企对话途径较少,不能及时对重大涉税事项进行探讨与决策,最终就会较大地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稀缺

我们都知道,税务风险管理人才是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备税务、会计、风险管理等专门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应对多变的税收政策、复杂的经济环境、动态的企业经济活动事项等作出相应税务风险管理决策的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正积极建设适合本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设置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企业现有的这些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素质都普遍不高,不能为企业有效地管理税务风险,有时还有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也就是说,目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尚稀缺,因而在税务风险控制谋划方面没有显著的成效。近些年来,国内的一些知名财经院校已经启动了专业税务风险管理师等培训项目,但由于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层和部分财务人员,每年虽有一定数量的税务风险管理人才输出,但培养的数量实在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广大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匮乏,大大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的程度。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是企业高层对税务风险不够重视。很多大企业的董事会等决策层因税收法律意识淡薄、财税知识匮乏,而忽略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他们简单地认为,税务是企业财务核算与申报层面的事,只要不做假账,不虚假申报,就不存在税务风险,没有必要纳入企业战略层面去考虑,因而在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较少地考虑税务风险因素并建立系统的税控制度。二是部分企业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他们认为减少税务风险的唯一途径就是多缴税,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务风险,但是多缴税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损失,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就时常发生类似损失。

(二)企业内部监督难以到位

要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得到切实、良好的执行,并能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过程施以恰当的内部监督。而企业内部监督不到位,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无法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一些大中型企业业务范围比较广,业务量也较多,财务会计核算分工又细,但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却不熟悉本企业核算的全面情况,对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也缺乏充分了解,加之企业管理层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又缺乏税务管理功能,相关信息在税务层面不能进行整合和分析,因而不能客观地评价、预警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税务风险。在处理税务方面的问题时,企业有些过分依赖于外部税务顾问和中介机构,导致自主处理税务问题的能力弱。

(三)国家监督的范围有限、效力难以保证

我国的国有大企业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泛,而财政、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无法做到每年对所有的国有大企业进行监督,目前,大都采取抽查的方式,且波及面窄、滞后性强,导致一部分国有大企业的税务遵从度不能提高,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隐患。另外,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真正全面掌握税收、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较少,他们对税收法规制度的变革很熟悉,但对会计与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尚欠缺,而一些企业在处理税收方面总是利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段进行税务操纵,做假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税务检查又难以发现,导致税务监督效力难以保证。

(四)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对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许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却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知识,在经营管理决策上缺乏长远的税务风险管理观念,偏向于近期的涉税利益;有些企业高层管理者甚至认为只要搞好与所辖税务局人员的关系,就可以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或者认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企业聘请的税务顾问可以解决税务风险问题等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这种素质与观念状况,必然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另外,作为普通管理者的财会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未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财会人员的管理范围有限,而且大多数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仅限于会计方面,对税收法规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理解不深,造成了事实的偷税、逃税,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解决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全员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税务管理,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是实施有效税务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税务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去考虑。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税务风险后,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正确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尽量将风险消灭在源头上,使企业从被动处理税务危机中走出来。同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凡是与税务有关的岗位与人员都必须树立起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能将税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企业的员工都是税务风险防范的主人,要把税务风险看成是企业生存的大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把税务风险控制在可防控的范围内。

(二)在企业内部设置税务管理机构,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税务管理部门和相应岗位,配备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高的税务管理人员,全权负责本企业的涉税事项,对本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税务监控,对财务部门的涉税核算与纳税申报进行审核。同时,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在税务风险的管理工作中,还应建立税务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和更新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取得、分析企业的业务信息,定期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客观的评估,并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筹划、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三)采用科学的量化评价指标,客观地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额、百分比、损失或罚款的次数等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税务风险事故损失程度、税务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在评价时,我们不能孤立地使用这些指标数据,需要同以往年度的税务风险管理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揭示具体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如甲企业通过计算2014年税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由上年的3‰下降为1.5‰。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企业还可以采取专家评议的方式,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管理决策的执行情况、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税务损失控制等项目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得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的等级(优、良、中、低、差)。

(四)营造良好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

企业的涉税事项几乎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税务风险也潜在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及各交易环节。因此,作为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与其他各业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为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税务咨询服务,对各业务部门的涉税业务予以指导,将有助于强化各业务部门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识别税务风险。另外,企业与税务机关信息传递与沟通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水平。如果企业能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加强同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必然会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涉税利益。税企双方还应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定期探讨一些企业相关的重大涉税事项,约定企业涉税处理的具体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魏相存.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想[J].商业会计,2011,(27):27-28.

2.段新怡.大企业如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2,(2中):113-114.

3.王玉兰.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税务研究,2013,(4).

4.杨晓.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21).

5.温小丽.中国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6.甘莉.我国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篇9

国家税务总局于2009年5月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国家税务总局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到“企业税务风险”这个概念。该指引目的是提高企业税务风险意识,引导大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随着住房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公众对房地产企业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对房地产企业的监管(尤其是税收监管)日益规范和严格。根据《2012年全国税务稽查工作要点》(稽便函[2012]1号),房地产业仍然是税务稽查的重点行业,房地产业成为唯一一个自2002年起连续多年被列为税务专项稽查的行业。由于政府税收监管力度的增强,且房地产企业涉税事项较多,其税务风险日益增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与财务分析理论,分税种分析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现状,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与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

一、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界定

澳大利亚的Michael Carmody(2003)认为,企业税务风险一般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加强对内部因素的控制,实现合法纳税、避免被税务机关纳税检查并力图承担最低税负。Donald-T.Nicolaisen(2003)认为,税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安排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承担最低的税负水平,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同时并不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中,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框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这五个部分实际上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有效管理税务风险提供制度支持。

国内学者对税务风险也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刘蓉(2005)认为税务风险是指税务责任的一种不确定性,并且这些不确定性主要与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以及税收法规的遵循等相关。税务风险管理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管理。蔡昌(2011)认为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规定而可能导致的未来利益的损失。刘建民、谭光荣(2009)认为税收筹划(税务风险管理)是纳税人在遵守国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对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开展以纳税事项为主的筹划,以获取税收利益。

根据税务风险的基本界定,笔者认为,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是指房地产企业在涉税活动中面临的一种不确定性而使其涉税行为未能准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最终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包括:房地产企业未完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被发现其存在偷逃税的可能性,从而引发补税、罚款的处罚,或者纳税时依据的税法不准确、没有充分运用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承担较多的纳税责任,或者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纳税筹划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多缴税,即存在税收违法风险和税收负担风险两种形式。

二、房地产企业主要税种税务风险评估分析

(一)主要税种选择

房地产企业涉及税种主要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其中,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是房地产企业最重要的三个税种。表1反映了房地产企业各税种的税负构成以及税收负担率。虽然个人所得税额也比较大,但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并不是税负的承担者,而只是代扣代缴人。因此本文选取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进行分析。

(二)评估指标的建立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通知相关规定、税法相关规定及数据可获得性,选取营业税税负率(TRB)、土地增值税税负率(TRL)和企业所得税税负率(TRI)作为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三个税种的税务风险评估指标,其指标如下:

指标一:TRB=BT/IN×100%

指标二:TRL=LVAT/TP×100%

指标三:TRI=[ITE-(DITL-DITA)]/TP×100%

其中,BT是本期营业税,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下的营业税表示;IN是本期应纳营业税的销售收入,用利润表中的本期营业收入表示;LVAT是本期土地增值税,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下的土地增值税表示;TP是本期利润总额,用利润表中利润总额表示;ITE是本期所得税费用,用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表示;(DITL-DITA)是本期递延所得税费用,DITL是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变动额,DITA是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变动额,分别用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与其期初余额的差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与其期初余额的差表示。

(三)样本的选取

本文以湘财金禾投资软件划分的行业板块标准,从127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中剔除具有如下特征之一的上市公司:1.数据有缺失的公司;2.利润总额小于零(即亏损)的公司;3.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极端值,选取了70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作为实证分析的样本。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报告中,搜集样本公司2010年和2011年两个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税务风险评估指标,从财务附注中选取整理相关数据,分别计算三个税种的税负率,进而计算各样本公司三个税种的税负差异率以评估税务风险。其中,税负差异率=(企业评估的税负率-行业上一年税负率)/行业上一年税负率×100%。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通过各行业上一年的各种税收、相关的收入和利润测算各行业的税负率,测算结果仅供内部使用,很少予以对外公布。因此,本文采用类似税务机关测算行业税负率的方法,测算出房地产业三个税种税负率(见表2)。采用税负对比法,测算各样本企业的税负差异率(见表3)。

(四)主要税种税务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企业税负差异率大于零,意味着评估的该企业对应税种税负率高于行业对应税种税负率,企业可能未能准确理解、掌握、运用税收法规,或者可能没有利用好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没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而面临承担较大税款负担的风险;企业税负差异率小于零,意味着评估的该企业对应税种税负率低于行业对应税种税负率,企业可能面临因违反税法的规定,或利用了不应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采取了不合理的纳税筹划而被税务机关罚款甚至缴纳滞纳金的税收违法风险。企业某一税种税负差异率绝对值越大,其面临的税务风险越大,并且根据税务机关规定,公司税负差异率的绝对值大于等于30%时,对应税种税务风险比较大。表3中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评估结果可分别用

图1、图2和图3表示。

根据表3中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可通过统计各个税负差异率区间上房地产企业数占整个样本的比重,分析得出整个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状况。统计结果分别见表4、表5和表6。

首先,从图1和表4可知,小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31.43%,2011年为37.14%)营业税税负差异率绝对值大于30%,说明仅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营业税税务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87.14%,2011年为91.43%)营业税税负差异率小于零,其中小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28.57%,2011年为32.86%)营业税税负差异率小于-30%,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务风险类型为税收违法风险,并且仅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营业税违法风险。此外,房地产企业涉及营业税的事项相对单一,主要涉及销售不动产而缴纳营业税,对应的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率一般为5%,意味着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的计算和申报相对简单,税务风险相对较小。由于房地产企业收到销售款后,即应按收到的房款缴纳营业税,而现实中小部分房地产企业收到房款时可能因未及时申报缴纳营业税,存在违法纳税的可能性。因此,我国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务风险相对较小,仅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存在营业税违法风险。

其次,从图2和表5可知,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81.43%,2011年为77.14%)土地增值税税负差异率绝对值大于30%,说明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土地增值税税务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61.43%,2011年为60%)土地增值税税负差异率大于零,其中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54.29%,2011年为47.14%)土地增值税税负差异率大于30%,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税务风险类型为税收负担风险。此外,土地增值税是我国唯一一个采用超率累进税率的税种,计算相对复杂,并且有关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项目的规定比较多而严,我国房地产企业可能没有采取有效的纳税筹划策略增加税前扣除项目,以致多缴纳了土地增值税。因此,我国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土地增值税税收负担风险。

最后,从图3和表6可知,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48.57%,2011年为52.86%)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率绝对值大于30%,说明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68.57%,2011年为70%)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大于零,其中部分房地产企业(2010年为35.71%,2011年为37.14%)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大于30%,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务风险类型为税收负担风险。此外,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纳税筹划意识比较淡薄,企业财务、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很可能出现少计税前扣除项目或多计收入,因而多缴企业所得税。因此我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风险。

综上分析知,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营业税税收违法风险;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土地增值税税收负担风险;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较大的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风险。

三、影响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们一般通过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和投资报酬率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笔者考虑到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对企业税务风险有一定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税务风险,因此本文选取代表三大能力的三大主要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解释变量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实证回归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借鉴谭光荣等《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用实际税负率来衡量税务风险的水平,以财务分析指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作为解释变量。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i表示第i家公司,t表示从2006到2011的不同年度,β表示以面板数据回归的系数估计值,ξit为误差项。其中,Rtax为房地产企业的实际税负率,为本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70家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和与营业收入之比表示;β0为常数,为纵截距;RAL为资产负债率,用资产负债表期末负债总额与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RAT为总资产周转率,用利润表中当期营业收入与资产负债表中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ROA为总资产收益率,用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与资产负债表中期末资产总额的比值表示;SIZE系企业规模,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资产总额表示,ξit为随机误差项,表示模型设定、数值观测等随机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本文选取的70家上市公司2006—2011年6年的数据为有效样本,运用Stata11.0进行回归分析。

(二)实证结果

本文分别采用模型1和模型2(其中模型2中删去变量RAL),利用Stata11.0综合各年度样本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变量之间差异的比较分析,测出税务风险与四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1.模型1的回归结果

(1)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RAL)存在正相关。回归显示,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对数的系数0.1855,但不够显著(t值仅为1.54,对应p值为0.124)。这说明房地产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大,即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高低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影响不大。因为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的财务决策、财务杠杆水平,并且负债具有抵税效果,但是这种抵税效果并非一直发挥作用,当负债资本成本大于投资收益率时会减少企业价值,尤其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负债费用一般需要资本化,对企业当期税负率影响不大,进而对税务风险影响不大。

(2)税务风险与总资产周转率(RAT)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此解释变量对数的系数为-0.3382,并且非常显著(t值为-6.55,对应p值为0.000)。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营运能力,资产周转快慢影响企业收益,一般来说,资产周转变快时企业收入多而固定成本费用并未增加,税负率会相应降低,对应税务风险小。正是由于房地产企业资产周转慢,所以其面临的税务风险相对较大。

(3)税务风险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总资产收益率越大,税务风险越大。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对数的系数0.2620,且非常显著(t值为6.90,对应p值为0.000)。正满足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要取得较高的盈利需承担较大的税务风险。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当企业获利能力增加时,相对固定的抵税金额都无法与当期所得等比例增加,会有较高的税负率,税负风险会较大。此外,ROA高的企业,征税当局的监督强度越大。

(4)税务风险与企业规模(SIZE)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企业规模越大,税务风险越大。解释变量企业规模对数的系数为0.1441,并且较显著(t值为2.77,对应p值为0.006)。企业规模变大时,财务事项增加,核算难度增加,申报的税务资料不够准确,对应的企业税务风险相应增加。

2.删掉变量资产负债率(RAL)后的模型2的回归结果

(1)税务风险与总资产周转率(RAT)仍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此解释变量对数的系数为-0.3375,并且非常显著(t值为-6.52,对应p值为0.000)。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非常接近,进一步验证总资产周转率与税务风险是负相关。

(2)税务风险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的系数0.2535,且非常显著(t值为6.73,对应p值为0.000)。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非常接近,进一步说明总资产收益率与税务风险是正相关。

(3)税务风险与企业规模(SIZE)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解释变量企业规模的系数为0.1765,并且非常显著(t值为3.70,对应p值为0.000)。同样与模型1的回归结果较接近,进一步说明企业规模与企业税务风险是正相关。

(三)稳健性检验

把模型1中的资产负债率变量去掉后得到模型2,实际上是通过换取解释变量检验其他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相关性的稳定关系。通过模型1和模型2的比较发现,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总额与企业税务风险存在稳定的相关性,只是显著性有微小变动。具体结果见表7。

(四)实证结论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知,企业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大,因为负债的抵税效果并非总是有效,当收益率低于债务资本成本时,负债不再具有抵税作用;而与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有关,且分别是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房地产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变小、总资产收益率变大,而税负率变小,或者总资产周转率变大、总资产收益率变小,而税负率变大,都说明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税务风险,前者可能存在税收违法风险,后者可能面临税收负担风险。RAT、ROA与Rtax变动步伐越不一致,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越大。

四、结论

通过分析房地产企业2010年和2011年主要税种税务风险可知,房地产企业营业税税务风险较小,只有小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存在营业税税收违法风险,而绝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土地增值税税收负担风险,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可能面临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风险。房地产企业可重点预防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的税务风险,以此来预防企业整体税务风险。比如注重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性,保证纳税申报时可扣除项目金额真实合理存在,同时准备充足的资料证明企业建设的普通标准住宅符合要求,及时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注意企业所得税纳税所得额的调整。回归分析表明,企业税务风险与资产负债率相关性不大,而与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企业规模相关,且分别是显著负相关、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因此,房地产企业可通过比较分析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和税负率的变动方向、变动步伐来识别、评估企业税务风险。当企业总资产收益率较大时,说明企业可能存在较大的税务风险,这恰好符合风险—收益对等原则,高收益,高风险。我们可通过提高总资产周转率,降低企业税务风险,比如增加销售收入或减少资产投资。

【参考文献】

[1] Michael.Carmody.John D.Phillip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Corporate Tax-Planning Effectiveness: The Role of Compensation-Based Incentiv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4).

[2] 迈伦·斯科尔斯.税收与企业战略[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5-6.

[3] Steinberg Richard M.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R].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commission,2004:28-30.

[4] 刘蓉.公司战略管理与税收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61-262.

[5] 蔡昌.税务风险揭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3-14.

篇10

纳税评估是注册税务师从事的重要涉税服务业务。随着税收监管机制的健全和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以及企业纳税意识和税务管理水平的逐渐增强,一些高端涉税服务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特别是自《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不少企业为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选择聘请注册税务师对其涉税事宜进行纳税评估。笔者基于对企业纳税评估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愿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涵义及作用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是指注册税务师依法接受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涉税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其他资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专业经验,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涉税资料及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和评估,以确认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及时发现、纠正并处理涉税事项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等异常问题的活动。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其实是企业为提高其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委托中介对涉税事项自查的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平等性、公正性、专业性。而根据《办法》的规定,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可以看出,虽然两种纳税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纳税人,都是依据纳税人提供的涉税资料开展评估工作,但是注册税务师开展的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执行的纳税评估在评估目的评估性质、评估主体、评估依据、评估的法律效力、评估收费等方面还是有明显区别,两种评估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实践证明,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促进税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申报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助于缓解了税企之间的矛盾。

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方法及程序

(一)签订纳税评估协议

注册税务师首先应根据对纳税人的初步了解,确定是否接受纳税评估委托。注册税务师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委托人有权要求其回避。正式确定接受纳税评估任务后,双方要依法签订《纳税评估协议书》,明确约定双方的责、权、利,特别是针对纳税评估中需要纳税人配合和提供资料的事项等情况应事先在协议中明确。

(二)制定纳税评估计划

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之前,要按照《纳税评估协议书》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跟据评估目的和程序,制定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包括综合评估计划和具体评估计划。综合评估计划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评估目的、范围及策略、重点评估问题、工作进度、时间费用预算、人员分工、风险评估及其他。具体评估计划包括评估目标、具体步骤、评估人员及时间、工作底稿及索引。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取决于纳税人的涉税事项的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复杂程度。

(三)深入了解企业情况

注册税务师在签订协议后,必须依纳税评估计划,深入了解以下情况:(1)企业的生产经营地点、经营规模、经营性质、组织结构,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或事业部;(2)企业资本金规模和构成;(3)企业的各项资产构成、使用等情况;(4)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产品结构;(5)企业的员工构成、工资规模和结构;(6)企业可能涉及的税种和可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采集纳税评估信息

开展纳税评估的前提是采集和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纳税评估信息采集的范围和方法,以“准确、详细、全面、适时”为原则,实行多途径、多渠道的信息采集,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信息、税务登记信息、发票管理信息、纳税申报及缴税信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税控装置信息、税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信息、现场实地采集的纳税信息以及其他途径采集的有关纳税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涉税信息等。对收集的信息要经过筛选、评价及必要的核实,并建立适合纳税评估应用的工作底稿或数据库。

(五)确定评估风险和重点

注册税务师根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和对涉税信息的分析,要初步评估本次委托项目的各项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针对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和程序,重点降低可控风险,使总体纳税评估项目风险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成本——收益——风险原则开展纳税评估。

(六)设置纳税评估指标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的设置,主要是指涉税财务指标,包括纳税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经营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纳税分析指标包括基本评估指标、复合评估指标;财务分析指标包括:总税负率(包括各税种)、成本利润率、利润率、税负增减率、营业(销售)收入增减幅度与应纳税额增减幅度比对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等,经营绩效指标包括纳税人经营情况和绩效指标、同行业经营绩效基本指标、上级下达的经营绩效计划指标等。

(七)选定评估参照系

纳税评估参照系选定的主要依据,是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和行业平均经济指标。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包括:一是按增减额、增减率确定出对某一期间总体税源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税种、主要企业;二是按增减额、增减率确定出对某一期间单一税种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行业平均经济指标包括:一是按行业利润率确定出低于(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幅度的企业;二是按行业税负率确定出低于(或高于)平均行业税负率一定幅度的企业。

(八)具体纳税评估分析

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分析时,采取“分税种分项目” 逐一分析方法进行。目前主要是对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费)进行评估分析,通过对比、核查、分析、计算等方法,利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评估手段、以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评估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政策执行等税务管理各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特别是针对企业在日常涉税处理中遇到的与税法理解不一致、法律规定不明确,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筹划的运用等涉税风险较高的问题,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诚信、谨慎的执业原则进行重点评估,确保评估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

(九)撰写纳税评估报告

注册税务师根据纳税评估相关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要求,在完成既定的评估计划之后,出具纳税评估报告。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报告是针对纳税人委托的评估事项所做出的最终评价成果,是对纳税人涉税事项是否合法、合理的客观、公正的专业判断,具有鉴证、保护和预防作用。评估报告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报告标题、纳税人名称、评估范围、评估意见、重点问题说明、意见或建议、签章和税务师事务所地址、报告日期、相关附件等,报告的具体格式可以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

三、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注意事项

(一)要解决好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效性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服务属于涉税鉴证性质的服务。首先要与纳税人依法订立评估协议,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这里要防范三种误区,一是混淆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两种行为;二是要防止税务机关借助行政权力对纳税人实行“指定评估”、“强制评估”等非法行为;三是,注册税务师自身必须注意控制纳税评估风险,严格依据税法和执业准则开展评估业务。

(二)要保证评估信息的合法性

无论是采集纳税评估信息,还是实施纳税评估程序,都需要合法、可靠的信息支撑,如果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不适时,就会误导注册税务师的执业判断,甚至导致整个纳税评估的失败。为保证涉税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必须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实、验证,经过整合筛选后再利用,所以收集和评价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注册税务师评估中发现委托人有违规行为并可能影响评估报告的公正、诚信时,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当中止执业。

(三)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其它合法权利

注册税务师在纳税评估中会知悉纳税人许多涉税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属于公开信息,有些则属于纳税人的商业秘密或尚未公开的信息,这就要求注册税务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出具何种纳税评估报告,都不得泄露这些信息,也不得利用其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利用执业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对纳税评中发现的纳税人涉税事宜的错误或舞弊等行为,只能向纳税人指明或提出建议。纳税评估报告和工作底稿也只能作为企业的内部文件,除纳税人书面同意外,不得将其泄漏给税务机关或第三人,负有保密义务。

(四)维护注册税务师自身的权益

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涉及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利益,容易受到来自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等各种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受某些纳税人或税务机关的授意、指使、强令、威胁等非法行为的侵害,所以注册税务师必须坚持以税法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准则,根据《纳税评估协议》开展评估工作,如果其客观性、独立性及公正性受到损害时要采取例如中止协议、税务行政复议等必要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篇11

一、前言

税务风险指的是公司的涉税行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税收法律或者错误的利用税收法规,从而可能对公司的利益造成损失,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公司经营行为并没有充分的利用相关的优惠政策,致使公司面临承担较大的隐性风险;其二是公司的纳税行为存在违反税法规定的行为,例如偷税、漏税等状况,致使公司面临加收滞纳金、罚款、补税或者刑事处罚等,导致公司面临被罚款造成的显性呈现。此外,从风险来源角度来看,公司的税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指的是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违反了相关的税收法规,从而遭受纳税现金流出、处罚加重等风险;外部风险是由于公司外部环境的变换,例如税收法律法规、会计法律法规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导致公司的涉税业务、纳税时间、纳税义务以及纳税额度等出现较大的变化,这些都会对公司在成税务风险。

二、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建立模型

为了描述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文章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并且构建了OLS模型:

Taxrisk=α+β1RV+β1RI+β3LR+β4NAIR+β5TA+β6FA+β7Size+β8LnIncome+β9LnCost+ξ

其中ξ表示回归残差,βi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α表示截距项,其中汽车制造业公司总体税负/汽车制造业行业年度总体税负平均数=税务风险,通过OLS模型以及公式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务风险与汽车制造业行业年度的总体税负平均数具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该税务风险数值等于1,则表明该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总体税负和汽车制造业行业的总体平均税负在同一水平,说明其税负风险为0;如果该税负风险数值大于1,则表明该汽车制造业公司的并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充分的利用税收优惠,导致该公司存在多缴纳税款的税务风险;如果该税负风险数值小于1,则说明该公司的总体税负风险小于行业的总体平均税负,可能存在两种状况,一种是该公司充分的理解和利用了税收优惠,规避了汽车制造业的税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能是存在漏税、偷税的问题,可能存在被税务司法机关查处,并且缴纳罚款的税务风险。

OLS模型中的RC是进行销售成本以及销售收入计算增值税,确定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的直接根据,对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收负担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对汽车制造业公司增值税筹划过程和当期增值税负担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LR流动比率指的是公司的短期偿还债务等级指标,对公司是否用于足够的先进缴纳税款、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偿还谁快以及受到税收处罚对公司造成的影响等;RI指的是公司承担的直接税务,其是公司税收筹划的重点工作,其大小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税收额度。

(二)选取样本

根据汽车制造业主要税务风险评估指标,文章以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为实证分析样本,并且以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根据税务风险评估指标,分别对这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进行了税务风险评估,旨在求出各个公司的增值税税务风险及其对应税收负担率,为了说明增值税转型后公司对税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司因运用水平的不同而引起的风险,文章将所得的数据整理成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评估指标统计表,并将未转型的税收负担率和转型后的增值税税收负担率进行对比,以此完成对增值税转型前后的增值税税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采用的税务对比法。即(公司评估的税负率-行业税负率)×100%/行业税负率=税负差异率,将行业税负率当做实证分析标准,对所有汽车制造业公司的税负背离行业税负的异常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制造业所得税税负率俄预警下限为5.95%,增值税税负率的预警下限为4.09%,文章运用税负对比分析法,对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的所得税税务风险以及增值税税务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这4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的评估的生产型税负率在0.35%-6.13%之间;税负差异率在-91~48之间;评估的消费型税负率在0.00%-5.91%之间;税负差异率在-100~-11之间;评估的所得税负担率在5.45%-43.40%之间;所得税税负差异率在6%-613%之间。

三、控制和防范汽车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建议

重点防范汽车制造业的主要税种税务风险,例如重视增值税税务风险防范和重视公司所得税税务风险的防范。

化解汽车制造业业务流程隐含的潜在风险,例如严控制汽车制造业收入和成本费用税务风险点、降低公司制造业整体税负水平、根据公司规模合理的选择公司制造业税负风险控制点;

控制和防范汽车制造业公司税务风险的配套管理,例如重视培养公司的纳税分化、成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强化公司在税务方面的沟通能力等。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汽车制造业所在的行业特点,面对不同的经营周期以及不同的市场条件,导致公司面临的税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涉税事务的不确定性,给公司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税务风险,并且由此引发的税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多,应该引起公司以及相关税务管理部门的重视。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探析了汽车制造业的税务风险,希望为汽车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税收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为税务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数据。

参考文献:

[1]谭光荣.王贤.机械制造业税务风险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2(178);84-86

篇12

2、是提升税源风险管理效能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税收风险分布实时进行监督和评价,并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发现区域、行业、税种等方面税收风险严重程度和分布情况,明确管理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措施,合理配置资源,实行重点管理,从而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效能。

3、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需要。税收风险绩效评价贯穿于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实际上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全方位督查、管理,在使相关工作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违规问题,使各层面税务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制度,坚持依法办事、廉洁从税。

4、是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和指出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下一步工作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能促进更紧密地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架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组织机构建设。

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评价主体,承担绩效评价行为的发动,在全系统建立省、市、县税务机关三级“绩效评价机构”,专司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该专门机构直接向本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构人员组成可以打破现行架构,以现行征管部门或法规部门为基础,集中具有对各税种和分税源管理经验、税收分析与规划能力、信息化处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二)评价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有效开展评价、保证其结果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条件。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理由,是整个评价体系运行的指南,绩效评价实质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绩效评价目标应当和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引导全体税务人员自觉为实现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而努力。

2、明确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绩效评价行为的受体,具体指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对单位部门税收风险管理综合水平的评价。风险管理过程指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事项的办理过程。评价对象不能仅限于单位部门和过程事项,还应包括处理过程事项的人。

3、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即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税收风险管理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全过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考核;二是对全流程各事项的单项成效考核和税务机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4、明确评价方式。评价工作主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实现,对评价对象具体的评价内容,考核方式也有所差别,必须有针对性加以明确,一般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定量考核的尽可能创建考核指标和算法,实现信息化自动考核。

5、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即考核标准,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也是客观评判评价对象优劣的具体参照物和对比尺度,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可采取百分制等形式体现,一经明确必须相对稳定。

6、明确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完成后,向领导小组提交的文本文件。内容要反映评价工作目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依据和评价结果分析、运用等。

(三)评价方式实现

评价方式实现采用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方式和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方式。

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是根据制定的考核标准对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相关事项的办理过程中,对制度、规范遵守情况进行监管和督察,以跟踪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税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提高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包括对单位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指数、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能力指数是单项事项评价指标的集合,风险指标是以地域进行税收风险存在程度和分布分析,反映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总体状况,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是对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便于各级税务机关查找原因,明确一段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重点,实现整体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结果运用。

税收风险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结果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现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存在的不足。通过运用评价结果查找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本身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及时予以完善和修改,不断完善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合理规范的良性互动的闭环运行系统,逐步形成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体系。

2、发现税务执法人员存在的执法风险。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问题责任人并按照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责任追究,以提高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消除执法风险,提高工作质效。

3、发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税收风险存在较高的地区、税种、行业,发现税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以突出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指导风险较大地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局秉承“先试先行”的理念,依据绩效评价体系理论,对实现风险管理的无障碍运转与全过程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摸索和尝试。

(一)明确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组织职能。一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对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的绩效评价。二是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负责对高中低风险应对单位(稽

查局、管理分局、纳服局)的绩效评价。三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制定了《宜春市地方税务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宜春市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明确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三)牢牢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广泛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二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科学设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

(五)初步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使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有效,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

在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全流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中,共设立二类评价指标18个,一类指标5个,均按标准分100分计算,指标最低得分为0分。一类指标根据其对应的二类指标得分加权计算确定。一类指标得分=∑二类评价指标得分×指标权重。

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是对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评价,

根据一类指标得分与一类指标权重加权计算确定。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能力 = ∑一类指标计算得分×一类指标权重。

我局针对计划管理、数据整备、风险分析、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和监控评价环节以及参与风险管理流程的实施主体,设计评价标准,着力构建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分别设置评价考核指标,科学配置权重,通过人机结合的分析方式进行公开评价,形成税收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指数,从而实现对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总体情况和各部门围绕风险管理开展的具体工作实时进行同步评价,取得了初步成效。1至6月全市共推送风险任务1907户,己采取应对措施1881户,风险应对率为98.63%,其中存在问题共1682户,入库税款6149.51万,风险分析识别率91.4%。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标准,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运行效能。

今年是全省地税系统全面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年。我们在探索和实践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疑难和困惑。

(一)体系架构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在我国,第一个税务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是2009年5月5日总局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至2014年9月12日,总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下发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可见风险管理存在理念起步晚、理论尚不完善的现状,对于构建税源专业化模式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规范评判。

(二)指标设计尚未做到科学规范

篇13

1.税务风险管控的目标与范围

1.1税务管理的目标

当前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政策理解风险。二是税收政策执行风险。为有效规避上述风险,合理避税、诚信纳税,芜湖供电公司分别从风险防控体系、纳税企业文化、税收管理制度、内部企业管理等方面寻求方法,积极应对,构建企业自身一整套的标准化流程,依法纳税,确保不发生大的税务检查问题。

1.2税务管理的范围

按照涉税环节,芜湖供电公司税务风险管控的范围主要分为:一是涉税政策使用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资格认定,优惠税率的使用等;二是收入、成本、费用的处理方式上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收入的确认、成本的确认、费用的确认等;三是发票管理方面引发的税务风险,涵盖普通发票使用和保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开具和使用,普通发票的使用与管理等;四是增值税、营业税及其他税务处理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增值税、营业税的计提、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以及其他税费的计算等;五是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引发的税务风险,包括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税款缴纳的及时性等。

2.税务风险管控的主要做法

2.1纵向管控,构建税务风险防控体系

(1)构建组织,完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芜湖供电公司是安徽省电力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法人单位,不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决策公司的重大涉税事项,同时公司作为省公司下属的非独立法人的分支机构并不独立缴纳企业所得税,涉及到企业所得税的重大事项需要向省公司进行汇报。公司财务资产部在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统一领导下,依法进行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履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的义务,评估公司相关业务的税务风险,并根据风险等级实行对应的处置措施。

(2)营造氛围,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企业文化

税务风险己成为当今企业的一种常态风险,企业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时必须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公司将每一次税务检查都视作一次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实战检验,并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回头看。同时公司内部规定:各业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须自行整改到位并确保以后不在发生,通过多种措施并举使得税务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

(3)强本固基,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各项业务流程中严格执行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相关文件制度规定,同时结合公司实际,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公司实际的管理制度:在农维费管理方面,制订了《芜湖供电公司农村电网维护费财务管理办法》,在资金管理方面修订了《芜湖供电公司资金支出管理办法(修订)》,在差旅费方面制定了《芜湖供电公司差旅费管理办法》等。

2.2横向应对,建立税务风险“三步走”

第一步 税务风险的事中识别

为快速有效识别公司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公司采用强化内部管理、财务与业务融合并辅以报表分析法来识别公司可能面临的税务风险。

首先,强化发票管理。对于报销用的普通发票的发票专用章的格式以及发票抬头名称是否完整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对外开具的电费增值税专用发票,确保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得到贯彻执行,国家税款不致流失;对于部分用户增值税应税业务和非应税应付同时存在需要分割电费发票的问题,因电费分割单营销部门无法复核,为避免出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问题,公司要求用户去税务主管机关开具相关的证明作为电费分割的依据。

其次,促进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使得税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

再次,加强报表分析,设置科学有效的指标分析体系。

对于增值税,设置了如下两个指标体系:

增值税税负率

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

应纳税额与工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用于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缴税金、进行虚假申报的税务风险。

对于个人所得税,设置了个人所得税税负率指标。

个人所得税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生产成本-工资)/100%

从这个指标大致可以判断企业有无少计提、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情况。

第二步 重大事项的税务风险评估

公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税务风险。除此之外,如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界限较为模糊,可能导致纳税调整事项的,我们从其金额上来判定是否会产生大的税务风险,一般我们认为超过十万元即是重大的税务风险。

第三步 税务风险的应对

公司按照税务风险的等级和频次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重大的税务风险即行整改。对于偶发性质的非重大的税务风险则选择保留相应的税务风险;对于经常发生的非重大的税务风险,则需要查明其经常发生的原因,确保此类问题不再发生。

2.3加强沟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1)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建立健全企业基础信息系统。一方面公司汇编并定期更新本行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另一方面公司强化对财务管控税务管理模块的深化应用。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公司积极利用预算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大修技改工程推进会等多种形式宣贯税务风险管控理念,同时为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并定期组织税务培训,强化相关部门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和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

(2)建立外部信息传递和联动机制

公司定期开展与税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总会计师经常带队拜访税务主管部门,就企业相关重大涉税事项进行探讨,并约定企业涉税处理的具体流程,同时积极邀请税务主管部门就最新的税务政策等进行授课解读,建立起了良好的税企联动机制。除此之外,公司还积极加强与兄弟单位的沟通交流,提升自身税务风险管理水平。

3.评估与改进

公司为保证税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通过审计委员会来开展对其持续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同时为提高评估的有效性,公司还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根据相关外部规范和企业内部要求,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性评估。

参考文献:

[1]韩灵丽:《公司的税务风险及其防范》,税务研究,200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