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23-01

素质教育是以每一位教师的岗位为依托,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则是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教材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动脑的思维活动、动手的操作实践,亲历探究过程,从中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平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探究平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联系生活,巧设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的驱动力是一个人的好奇心、疑惑、兴趣,或是要理解现象、解决问题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创新精神,是一种新的教学艺术。初中学生对生物界中的许多现象,包括自身的生理特征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强烈的好奇心,都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巧设问题,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探究活动,进而转化为创新精神。比如,我每学年在讲授“前言”中学习生物的意义时,就抛开传统的说教形式,而是巧设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我通常提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是怎样产生的?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有什么意义?人可以长生不老吗?为什么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长?女人为什么不长胡子?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约150升左右,而一般人每天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只占1%,那么99%的原尿跑到哪里去了?这些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事实,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和创新思维,并懂得学习生物终身有用。

二、紧扣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选择活动内容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关键。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教师应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内容,不能盲目活动,力求做到选择的内容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体验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应紧扣教材,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课例。如上“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课,上课前一个星期我先布置任务:到上课时每个小组都准备好已经发霉的馒头和没有发霉的馒头,让学生初步认识霉菌是一种生物,并让学生课前先观察还有什么物品会长霉菌?霉菌的生长要有哪些外在因素?哪些生物因素会影响霉菌的生长?因为经过课前观察,所以到上课时这些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的探究激情也高涨起来。我再提问:怎样才能消灭物品上的霉菌?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用火烤、烈日暴晒、高温蒸煮等;我再提问:霉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食物生霉变质,浪费粮食,人吃了发霉的东西会影响健康;衣服、球鞋等发霉后容易霉烂等。我进一步提问:霉菌对人类有什么益处吗?很多同学都说:有百害无一利。我没有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给同学讲述了“青霉素”注射液的来历,英国医学家(弗莱明)从霉菌中研究制造了“青霉素”消炎注射液,给有炎症的病人带来福音。同学们自然就知道霉菌不但对人类有研究价值,而且对医疗事业还作出了贡献。这样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同学们在活动中掌握了知识,获得了乐趣,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组合作,共享探究成果。

探究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集体、兴趣小组或个人。教师必须懂得在什么时候以及为了什么目的才采用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单独工作这样一些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学习对象或任务较为简单,个人经过努力后能独立完成的,最好由个人单独进行;学习较为复杂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宜采用小组教学,这时小组活动可能有助于相互启发和材料共享。这些课内的教学组织环节都必须在设计中体现出来。山区中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分析交流,撰写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共同提高探究能力。如在学完《被子植物》时,我要求每班开展采集植物标本比赛活动,根据植物的“科”类,把学生分成“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禾本科”、“百合科”等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我预先布置活动项目:写出各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科目、主要特征、成长环境、用途等。同学们在组长的带领下,背着小箩筐、拿着小锹,奔上田野、菜地、林间,对照课文中的图案及提示,采集各种植物,分类捆绑,挂上预先做好的“名牌”,回校或展示自己的战利品。我给采集多、分类准确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使小组成员共享探究成果。通过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植物分类的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合社会热点,开展调查活动。

大自然的世界五彩缤纷,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领域、词汇。我鼓励学生开拓视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关注“地球村”、了解“月球探秘”、了解“转基因技术”、“营养繁殖”、动物的“克隆”羊、“发酵技术”等生物科学的成就。教育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如在学习《环境污染》时,我先向学生介绍大气层中的“黑洞” 、“酸雨”、 “温室效应” 、“白色污染”、国家推广使用“环保袋”、“绿色奥运”等。并结合学生中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关注环境保护的不良行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1、你所在班学生有哪些不良的卫生习惯?2、你居住的周围有哪些环境问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3、人们对禁用“一次性塑料袋”有什么看法?4、附近餐厅有没有使用一次性筷子?5、请你向有关部门提出三条治理环境的建议;6、写出调查活动的感受,等等。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掌握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知识,并逐渐改变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树立了爱护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使学校的环境卫生得到很大的改善。可以说这样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有效手段。

篇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侧重于学生智力发展、个性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化学教学中,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来获取新知识.

1.生活情境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选取实例,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素材,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化学,对探究化学奥秘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碳酸氢铵”时,笔者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气温较高时,水稻对碳酸氢铵这种肥料的吸收较好.一天,中午12点,王大娘要去给水稻施碳酸氢铵肥料,可是,王大叔坚决不同意,让她到下午3、4点钟再去施肥.两人为此还发生了争执.对这件事,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去给水稻施碳酸氢铵化肥.为了能切实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谬误情境

生活经验不全部是正确的.利用人们的错误认识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探究化学的兴趣.

学习“分子”时,我问学生50+50等于多少?学生异口同声“100”,我追问:“任何情况之下都是这样吗?”,学生不敢大声回答,悄悄地言语“应该是吧!”我出示了两瓶液体:1瓶是50mL的水,另1瓶是50mL的酒精.o学生看清楚了他们的体积,然后将2瓶液体倒在一起,再拿给学生看,学生发现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放在一起,其总体积小于100mL,看看周围一滴也没有.再让学生走到前面自己操作了一番,仍是这个结果.新旧知识的矛盾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干线,教学中,通过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如,初中化学“导言”第一节课,课前我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写了“同学们好”四个字,然后把它与另一张白纸一起贴在黑板上,上课的时候,我向其中写有字的一张白纸上喷上无色的碳酸钠溶液,“同学们好”立即呈现在大家面前.神奇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兴趣.

4.故事情境

初中化学教学,通过讲故事,提出相应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并由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寻宝者牵着一只小狗来到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走着走着,牵着小狗的绳子牵不动了,低头一看,小狗已经没有生命迹象,就在低头的过程中,手上燃着的火把突然熄灭了.寻宝者很害怕,边走边喊…….故事讲完,笔者提出2个问题:(1)你知道狗是怎么死的?(2)火把是什么原因熄灭的?

二、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对实验结果充满期待.借助实验,特别是学生自主实验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重视实验操作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注重设计一些操作环节,让学生亲手操作,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探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时,学生自己操作往往是实验中间的一部分,如果做好了,下面的实验就能顺利进行,否则,实验结果就不会如愿,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反思.

2.学生自主实验

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不满足于知道实验的现象,更迫切想知道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验兴趣,也让学生亲身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打开一瓶啤酒,这时啤酒泡沫溢出瓶外,笔者随即问学生,这能确认这是二氧化碳吗?如何验证?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出了验证该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的方法.接着,笔者抛出新的问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吗?学生设计了对比实验――一瓶装着空气,另一瓶装着二氧化碳,向两瓶注入等量的水,充分震荡,观察现象,以此证实.

3.家庭实验和生活实践

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如,学习“酸和碱”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本地土壤的酸碱性进行调查,然后让学生说出治理这种土壤的最佳方案.学习“水的净化”时,笔者带了一杯被污染的河水到教室,上课前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司空见惯.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你想使河里的水变得清澈吗?如何才能使之清澈呢?学生自主设计了一些方法,相互间进行了讨论,方法逐步完善.

篇3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强调“获得探究的体验”。从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的乐趣。在化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伊河、洛河的水质,并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何在”;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火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等。这样,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化学的内在需要。

2.营造化学探究的多变场景。化学的实验探究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如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实验探究进行改进和创新

为了巩固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学生一直把实验探究作为自己的最爱。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的程序类似科学研究的程序:发现并明确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资料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交流。经过“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到知识”几个步骤,逐步达到质的飞跃。此过程要求教师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但要做到点到为止,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如:有学生学完《空气》之后,联想到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问老师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我在“十一”长假期间给他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他首先调查了周边工厂,得知这些工厂以烧锅炉提供蒸汽,他的推测是煤里可能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待亲自到堆放煤的地方一看,发现煤周围的地和墙的边缘都被浸染上了一圈淡淡的黄褐色,基本验证了他的猜想。又如在“燃烧条件的研究”的实验中,完成教材中的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设疑猜想“怎样让白磷在水中燃烧?”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演示:将氧气通入盛有白磷的热水中,伴随这氧气的通入,白磷开始在水下剧烈燃烧,黄色的火团在水中上下翻滚,缕缕白烟在水面上四处飘荡。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实验现象之中。这时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归纳,使学生将观察到现象的喜悦之情转化为探索未知知识的动力,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

篇4

素质教育体制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方法体现在灵活上,思路体现在创新上,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开拓,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受、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过去的方法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大胆地引入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学习方法有了转变,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一、调研实际问题,整合信息。为探究性教学打基础

1.1 学生有初步探究的知识基础。初中学生在心理、生趣上已经具备了接受生物知识的能力,他们对周边事物的一些变化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小学时通过对一些自然学科的学习,对身边的一些动植物有所认识,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特征、规律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生物有一定的基础。

1.2 学生有探究知识的欲望。初中生大脑思维灵活,大脑皮层对新事物产生的兴奋性强,学生对无奇不在的生物急于去了解去认识,想学好,想得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学生虽有愿望但不那么强烈,归其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机械性的记忆,没有一整套的好的学习方法。为了使学生更适应时代的需要,使他们具有创新的思维方法,结合课程设计,在课堂上大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老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情境,拓宽探究思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或发现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设计实验验证,从而得出科学结论,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因此,构建了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结构,即:①明确目标――提出问题②发现问题――自学③解决问题――讨论④教师讲评――精讲⑤实践巩固――练习⑥体验成功――总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最终解决问题。

2.1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这些创造性学习活动中一旦取得成功,就会产生更大的创造热情,从而激发出巨大的创造潜力。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就需要我们要摸清学生储备的相关生物学知识、基本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跳一下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使学生在知识网络中找到需要得到的知识。如讲到生物遗传变异时,让学生想一下说一说自己与父母相似的地方;双胞胎兄弟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而不是老师一味的灌输这些生硬、枯燥的知识,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节课下来一头雾水,听得很有趣,就是没记住。

2.2 设置营造有利于探究教学的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思考、自主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使学生毫无困难地接受了新知识。例如:在讲到激素调节一节时,先提出来侏儒症和呆小症,他们的身体都较矮小,是其共同特点,但前者智力和生育能力正常,后者则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外表上有共同的特征,但实质却有如此大的区别,为什么呢?可以先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去讨论,可能得出不标准的答案:他们的父母个头就低,或者是营养不良造的,当然也有同学提出了个头高的父母,却也出现类似的情况等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踊跃发言,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能力的发展也就通过逐步积累而得到实现,进一步进发出学生求知欲,通过学习知道,这是因为激素的调节在起着作用。其实这也是探究性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例子,就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高自己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学会运用知识间的串联。体现科学知识的一体性

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对知识的涉猎面较广泛,老师某一方面的提醒,可能就对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就会遇到化生交融的现象。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反应,如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实现了物质的转化,植物的叶绿体在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变成了复杂的有机物;实现了能量的转化,把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另外在生物课本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学生就提到了两种不同的消化现象,一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胃肠的蠕动;二是有了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参与,食物的大分子蛋白质、淀粉等已被分解成了小的、可溶于水的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等。实质上食物经过咀嚼、搅拌、蠕动等就是物理性消化,指食物经过由大的颗粒变成小的颗粒;而经过另一种情况则是化学性消化。又如,在实验《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中,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就变混浊了,这里就有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少的地方就渗透出化学的痕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此我们仿佛看出了化学尤如生物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化学是生物的一个精华部分。

四、注重探究性实验,把问题向实验的纵深处探索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摒弃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提高科学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素质。在实验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理解、多提问,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一实验,我们在做完了课本上的实验后,又与过过去的《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进行了对比,使学生更加理解了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先提示学生做实验:用直玻璃管直接向盛适量澄清的石灰水吹气,再看现象: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经过多次吹之后变混浊,(事先可提示给学生,在化学里,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会混浊并有沉淀产生),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变混浊?并进一步提出,会不会有人认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参与了反应呢?另外怎么样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呢?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有了很大的兴趣,再让他们思考,看是否有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等学生们思考一会,找出时机提出自己的更为科学的实验方法,设置一个对照实验――甲瓶里也盛入与反应瓶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最后反应了,但甲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混浊,而反应瓶里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了,这样就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虽然两瓶里放进了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但甲瓶里的并没有变混浊,这就肯定了反应瓶里进入了比甲瓶里要多的=氧化碳,正好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设置问题,步步将学生引出迷团,使他们能够找出答案,豁然开朗悟出科学的道理。近几年,省市对培养中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方面十分重视,实验加试成绩(15分)记入中招总分,这无疑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探究性教学实验改革,学生从盲目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最终成为一个大胆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有兴趣地解决问题的人。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能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进取;学生也真正体验科学过程,对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创造能力;让学生探究;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9-01

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难释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谈点看法。

1.转变角色,让学生自探自悟

语文教材是用无声的文字描绘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形象性、生动性是它的鲜明特征。为了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通过角色转换、激活主体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表述教材、活化教材,把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氛围。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观潮》-文中的潮来时两次唱歌的意义时,既不是把答案直接塞给学生,也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来实现,而是让学生变为作者的小伙伴,当同作者一道,乘上海轮在海港中目睹到繁荣、繁华的景象时,感受如何?于是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争相发言,有说骄傲的,有说高兴的,有说自豪的……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进人角色,就如同给他们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会学习、会创造的人。

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认为这四句诗描写的是一幅洋溢欢悦、欣喜和畅快的《春喜图》,他们仿佛看到了春花烂漫,缀满枝头,彩蝶飞舞的情景;仿佛听到了黄莺婉转的歌声……;有的说“寻”字正突出了诗人主动迎候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温馨和甜蜜在诗人笔下描摹得极为细腻真切。

2.问题,让学生深入探究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育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因此,不搞一言堂、一刀切,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问题争辩中明辨是非,追求真知灼见。如《捞铁牛》一文介绍了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八只笨重的铁牛。小结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谁能想出比怀丙和尚更好的办法来捞铁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极了。这时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需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河道,污染环境。如果我来指挥只需两船泥沙,四只大船我先准备好两只同样大小的木船,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扣住铁牛,再让两只船分别靠在前面两只船的两旁,水手将泥沙铲到空船上,而不铲到黄河里,原先空船正好装满了泥沙,再用这两只船来搭架子扣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送到岸边后返回来,又靠在这两只船的两边,用同样的方法反复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捞上来,最后,再将这两船泥沙送回原处,而不是铲到黄河里去,这样既捞出铁牛,又保护了黄河。”这种教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火花在争辩中随时将会有所闪现。

又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后,笔者问:“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提请大家探究的?”沉默一会儿后,一生举手质疑:“听说诸葛亮的计谋高明?”这一问题看似浅湿,但闪现着思维的智慧火花,说明学生已进入深层次的探究。于是笔者适时引导,在筹划备箭时,周瑜和诸葛亮的策略有什么不同?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解难释疑尝试活动。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认识到:(1)诸葛亮之所以比周瑜高明,是因为周瑜是以常规思路来思考的,认为箭只能“造”出来;而诸葛亮则是用创造性思维来思考,想到利用天时地利,向多疑善猜的曹操去“借”箭。诸葛亮就是以“借”代“造”的方法比周瑜高明。(2)一个“借”字足以说明诸葛亮的谋略智慧要比周瑜高明得多,也更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分析,知天文地理,知识非常渊博,难怪周瑜自叹:既生亮、何生瑜?……

3.营造空间,让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最大快乐,莫过于自己发现了问翅,又经独立思考研究解决了问题。坚持为学生营造自由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多实践,使课堂教学时时处处充满创造的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