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经济

民营企业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营企业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营企业经济

篇1

1、重视不够。不少民营施工企业往往注重承接业务,而认为会计核算只不过是简单的记帐、算帐而已。

2、财务力量薄弱。财务机构在企业各部门中处于附属机构的地位。

3、外部监管缺失。

二、民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的成因

1、招投标成本居高不下

投标工作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环节。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又存在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民营施工企业为了承接项目,忙于找信息、搞投标、找关系,恶性竞争,标价越压越低。投标过程中发生的标书制作费、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等成本支出约占施工企业当年完成产值的1%左右,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2、项目部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措施

民营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多依项目而临时组建。由于施工项目的唯一性,不存在一模一样的项目,导致项目部的管理力量往往跟不上。具体表现在:

⑴材料浪费惊人,企业缺少必要的材料消耗内控制度。

⑵人工费支出无计划。

⑶施工机械配置不当。设备长期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⑷分包队伍良莠不齐。建筑施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作业,分包单位往往不是最好的,有的甚至鱼目混珠。

3、成本管理基础薄弱

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定额与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等。就合同管理来讲,对项目工程承包合同管理还算可以的话,面对大量的分包合同、材料购销合同、员工聘用合同、机械租赁合同就疲于应付了。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作为成本管理基础的信息如施工项目招投标信息、建筑材料价格信息、用工信息等,也就是通常所讲的市场行情,瞬息万变。定额和预算管理在施工企业更是头等大事,因为工程最后决算,是盈是亏,全在于此。

三、如何加强民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1、招投标工作要有的放矢

民营施工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万不可见标就投,要有足够的把握,经过充分的测算,标价降低幅度的确定,要以本企业正常管理能力条件下不发生亏损为原则。对项目的真实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再对具体的投标工作反复测算其可行性,要学会规避风险。同时对其费用采用与标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规范其开支范围和数额,并且落实到人。

2、加强材料费管理

材料费是施工项目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总成本的60-70%,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而要演好这一重头戏,各项目要推行限额领料及三级收料制度。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给予奖励,超出则由其自行承担;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清点数量,其次是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通过该方法不仅控制了收发料中的“短斤缺两”现象,而且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此外,要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

3、做好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项目部要组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项目部领导班子,择优筛选技术素质较高且工作稳定并作风顽强、敢打硬仗的成建制的劳务队伍和人员,劳务价格要适中,实行动态管理。

4、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盘活机械存量

民营施工企业对必需的施工机械要量力而行,适时购置,在充分了解其性能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保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可以通过专业机械租赁公司,长期或短期地租赁钢管、塔吊等机械,并在现场加以合理安排利用,防止闲置浪费。

5、建立合格分包商名录和档案。

及时根据最新情况加以增减,把不合格的分包单位拒之门外。除了严格对分包队伍的资格审查外,关键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分包工程价格。

篇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及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从我国民营企业个体发展看,民营企业是从家庭企业起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的试验,到90年代后期公司制越来越多成为上规模民营企业选择的组织形式,并逐步取代股份合作制而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国家整体看,23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拾遗补缺”“有益补充”“鼓励支持”“共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发展过程。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创业者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障碍获得了初创期的发展,但多数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不少企业初始积累不足,起步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难有后劲;有些投资者缺乏创业经验,盲目性较大,成功率较低;有些民营企业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常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有缺陷,企业制度不规范,留下不少后遗症;有些民营企业缺乏管理基础,在短时期快速膨胀和发展后就走向衰退;不少民营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等。

民营企业经营思路

首先,树立创新意识。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只有及时把新思想、方法、技术付诸实施,才能在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创新主要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持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其次,积极应用新技术方法。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将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第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要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观念上必须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目的就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释放员工的创新能力,以确保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四,加强知识共享。民营企业应强调员工与企业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与交流,促进员工提高创新能力,不能让员工为了保护自己的职位,防范同事对自己拥有企业信息的共享,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第五,经营目标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新时期的民营企业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考虑这些集团的利益最终为企业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第六,提高企业主素质。不少民营企业主常常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企业的管理漏洞百出,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民营企业挑战达到空前,这就要求管理者决策与管理更加快捷、高效,所以管理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第七,建立良好诚信制度。良好诚信会不断招财进宝,民营企业走向成熟就要面对社会,以诚相待,就要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重信誉、守合同,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和效益。第八,改变传统观念。民营企业必须打破“传子不传贤”的封建观念,从家庭化经营中走出来,破除任人唯亲思想,树立任人唯贤的观念。

篇3

我县民营企业靠加强管理,调整结构,开辟市场等措施,努力化解经营风险,全县民营经济在增本减利因素增加、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基本面是好的。*年1~11月份,全县民营企业总收入、工业产值、税收分别为41.5亿元、32.7亿元、0.97亿元,分别比增6%、8.5%、1%。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电声产业产值实现16.44亿元,比增24.63%。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严峻

*年10月份以来,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给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

一是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支柱产业生存艰难。自前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开始,我县外向型企业感到了寒意,尤其是陶瓷、木具行业犹遇严冬。陶瓷行业几乎全线停产,税收由2000多万元减为几十万元,现仅如金陶瓷公司仍维持正常生产,也只是苦苦经营,几乎没有利润。《劳动合同法》实施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因素叠加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30%以上。去年10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民营企业影响严重,电声行业出现停产、减产状态,接单量与前年同期减少50%以上,有些企业不敢接单而停产。虽然到11月份,产值有增无减,但这是部分企业增加产值的原因。光是旺兴达就增加了一个亿产值。祥旭家具*年产值1.6亿,比07年减少3000多万元,减少15.8%。目前,为了减少亏损,大部分企业采取降低成本手段,通过裁员、降薪、缩短工时、压缩产量等,造成相当部分工人失业。生铁由每吨4000多元降至2000多元,钢材由每吨6000多元降至3000元左右,冷轧板由7000多元降至4500多元,给我县钢铁、冷轧等行业严重冲击。食品加工产量比前年同期减少20%以上。11月份,小麦国家收购价每吨提高200元,珠三角的大量工厂裁员、倒闭,食品需求量大幅减少,对食品加工业影响很大。我县食品企业虽未关闭,但举步维艰。现在,经济寒流只是刚刚来临,估计上半年对我县民营企业影响将更加严重。

二是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产品的滞销积压,珠三角不少企业的停产、倒闭,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大量流动资金的占用,货款回收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难于维持正常生产。

三是企业经营者信心受挫。面对原材料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倒挂,降价幅度又一时无法探底,为避免和减少亏损,不少企业只好等待观望、停产或减产待市。甚至有的企业在产品行情暂无多大影响的情况下,也不敢满负荷组织生产,表明一些企业经营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担忧。

上述问题导致我县不少企业停产或半停产,隐性和显性失业人员将大量出现。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策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重,提出如下粗浅看法和建议意见,旨在抛砖引玉。

1、建议县委、县政府关注民营企业的困境,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民营经济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企业的困难就是政府的困难,民营经济不景气,也就是我县经济不景气。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深入民营企业调研,并出台对民营企业积极帮扶政策,如贴息贷款,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协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题等,真正让企业感受到政府与他们是心连心的,从而增强企业的自信心。二是呼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关注民营企业的现状,从自身业务角度采取积极措施。如新出台结构性减税等税收政策,就需要税务部门积极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从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度过难关。

2、提振信心,积极应对。“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去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重拳扩大内需,未来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为企业减负1200亿元。同时,将在2010年底之前投资4万亿元。省委、省政府推出了总投资2.37万亿元的新十项工程经济振兴计划,并将出台《*省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围绕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支持中小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等五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力度是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有信心,应该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困难是暂时的。希望广大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加强企业管理,加强自主创新,与政府一道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3、坚持科学发展,化危为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危也是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珠江东岸以东莞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型加工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而珠江西岸以顺德企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型的企业则受冲击较轻,说明了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抗击风险能力,企业在危机中实现战略调整的重要支撑点就是品牌资源。只是靠订单发展的加工型企业受到外界的影响太大,调整的空间太小。而品牌企业就能掌握主动权,有自己的筹码。我县的企业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就因为我县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传统型加工企业,没有品牌。而我县培英电声公司凭着具有自主品牌,受影响相对较轻,去年12月份的业绩比11月份有明显增加;祥旭公司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10多个新品种,争取国内市场,在县城高速路口设立12000多平方的展销市场,现已动工兴建,09年产值目标超过2亿元。穗丰、裕丰等米面制造业凭着自主创新和信誉打造的品牌,占有市场一席之地而影响较轻,与去年同期降幅只有20%左右;劲达汽车部件公司凭着信用和汽车维修市场的稳定性,不但没受影响,反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的出口额;泰昌公司抓住机遇,投资300多万元新上喇叭铁网生产线和无尘静电喷涂车间,提高了产品质量;如金陶瓷公司投资280多万元实行煤转汽改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要求得发展壮大,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走自主创新之路。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场洗牌,危机过后将有大量商机。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力度重点引导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品牌,在危机面前实现新的突破,在危机中升级。

篇4

1 华为经济现状及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专门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光网络、固定网、移动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华为是中国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并已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华为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在短短的数十几年内迅速发展壮大,固然得益于中国快速成长的电讯市场,但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华为的企业发展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他们的“狼性管理”的核心理念。

华为认为“狼性”是企业学习的榜样,并把狼的优点总结为三条: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在华为的企业运营和日常管理中,“狼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1.1 狼性发展战略的制定

1.1.1 狼性发展战略

狼群势力足够雄厚的时候也是领地扩张的时候。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华为不断拓宽市场,扩张领地,华为采用了打入国际市场――“走出去”的狼性发展战略。现在华为公司在全球有1.4万名市场人员,其中大约1万人工作在海外,海外市场人员中有50%是外国当地员工。华为在全球有9个地区市场部,其中8个在海外。在海外80多个国家设有市场办事处和工程服务机构。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29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土化。近10年来,华为不仅引领中国民族通信企业实现群体突破,在这一高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以优势地位实现了国际化。

1.1.2 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企业自上而下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华为将创新作为企业生存的条件,并提升为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核心竞争力。华为赋予“狼经济”新的内涵,即在全公司营造一种积极创新、勇于创新、荣于创新的精神氛围,把华为建设成一支高度创新的队伍。

1.2 狼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2.1 领导者的角色

华为拥有优秀的强势领导者,他们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他们的思想就是华为的思想,他们的目标就是华为的目标,华为员工由此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服从感,这是明显的狼性文化中对领导忠诚的“服从”的体现。透视“服从”的背后,可以看到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如华为规模日渐壮大,对领导的“服从”难免会使员工在思想与行为上产生统一,掩盖其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和分歧,久而久之造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脱节,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华为人的创新精神,员工也就无法保持长久旺盛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所以,作为狼性文化的“头狼”,华为的领导者在充当企业航船舵手的同时,还应消除“服从”中隐含的等级观念,使员工与领导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有利于发掘员工的创造力,发现潜存的问题,征求更多的意见等,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1.2.2 人才的管理

华为之所以能产生吸引并凝聚员工的功能作用,关键在于华为核心价值观与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是相一致的,这是狼经济的又一体现,即群体与成员有一致的观念,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首先,华为重视人力资源的挖掘,不惜一切代价广揽高素质、开拓型、敬业型人才。其次,重视人才的培养。最后,自由雇佣制度。自由雇佣制促使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强、自立、自尊的强者,从而保证公司具有持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1.3 华为狼经济的特色

1.3.1 文化的建立与维护

华为文化建设是彻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方面,华为的文化的核心理念从个人观点提升到公开出版各种刊物直到上升为企业最高形式《华为基本法》,这使华为的文化建设展现到极致。华为文化的维护也落到实处。在华为新员工招聘中,不认同华为文化的应聘者是不会被录用的。

1.3.2 狼性文化双刃剑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狼性文化”同样是柄“双刃剑”,它虽然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但“狼性”的背后却潜伏着危机,这种危机的扩大将对华为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华为的“狼性”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而缺乏构建一个和谐共存的合作环境的思考。“狼性”本质上所体现的是残酷无情、不择手段、无视人性、狡诈凶残,这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产生文化迷失。

我们认为,“狼性文化”在企业的创业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华为迅速成长、 壮大,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阶段来看待狼性文化的优点,对狼性文化的一些弊端,也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应当以偏概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 华为狼经济发展策略

狼性管理无疑淋漓尽致的彰显了中国企业对竞争力的渴望,但其本身所带有的局限和负面作用也逐渐扩展开来。华为在创业阶段所形成的狼性管理是为了解决华为的生存问题。随着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现在华为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近年来华为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如内部管理过于强硬、人性化不足、高离职率等,时时困扰着华为发展。华为正在经历一种文化变革的考验。对此,本文从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组织氛围和对狼性管理的探讨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策略。

2.1 更新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与时俱进。企业文化应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狼性文化同样如此。面对华为狼性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华为首先应当做的是更新文化理念。①创业期企业文化需要“狼性”。②成长期企业文化需要“羊性”。③繁荣期企业文化需要“人性”。

2.2 调整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的效率和员工的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受激励的水平。因此,要调整企业的激励要素,使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内化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员工认同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受到相应的激励,这样能有效的压制员工的不满情绪,缓解由于组织压强文化带来的压力,从而降低冲突、离职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奖励形式和约束机制方面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2.3 营造和谐氛围

狼性管理本身存在强硬和刚性的一面,如果一味强调狼性进攻性,就很容易导致人性的缺失,产生巨大的内耗。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一个乐观互助的和谐企业,是华为比扩张市场更需用心去做的当务之急。事实上,狼性管理本身就具有和谐的内涵,只是没有被足够的挖掘和重视。

2.4 区分对待狼性管理

企业管理应该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长远目标。狼性并不是对任何企业都适合的。过去我们研究的企业过于笼统,对于狼性管理中的进攻性、高压强性把握的不得当;而对于狼性管理中的和谐性、合作性挖掘的还不够。此外,我们还不明确狼性管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的“度”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对于狼性管理的褒贬不一。问题的确存在,但是否是由狼性管理引起的,是否是由于对狼性管理的过分推崇或一味批判造成的偏激导致的,我们还不能确定。但通过狼性管理的发展趋势和事物的发展规律可知,我们应该内外有别的对待企业狼性经济管理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约翰・P・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29.

[2]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五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76.

[3]祁宏斌.狼的智慧[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67.

[4]斯蒂芬・L・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9.

[5]陈佳贵.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72.

[6]冯磊.透视狼性文化[J].北京:信息方略,2008(14):26.

[7]魏晓丽.透过任正非谈领导核心能力[J].兰州:社科纵横,2008(5).

[8]徐斌.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J].北京:中国矿业,2009(01):19.

篇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b)-0065-02

1 中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1 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特点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不断取得成功。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具有创业精神的特点,这种企业家创业精神主要包括艰苦奋斗、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等。

1.2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

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很乐于进行利润再投资,使资产进一步增值的内在投资。在民营企业这一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经营活动,将资本投入最需要的地方,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在市场的作用下,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1.3 竞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民营企业是国家的非主流经济,难以获得像国企那样的优惠待遇,如优惠政策扶植等。因此,民营企业是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同样的,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销售、分配等各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民营企业在人才管理如对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的重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明显优于国有企业。

1.4 具有家族式企业,非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者合伙企业,没有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90年代中期,民营企业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外来的优秀人才很难进入企业管理核心,因此民营企业具有很大的人才劣势。而且,民营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不清晰,难以顺利发展。民营企业所具有的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很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

1.5 管理不完善的特点

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方法单调;计划性不强;重市场不重现场等很多问题。

2 转型期民营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国际生产市场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等危机,在宏观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下,企业的生a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剧烈,利润微薄的价格战随处可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稳定且苛刻挑剔,对企业发展的要求变得更高。在当前转型期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它们影响巨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内,民营企业发展迅速,逐渐壮大,主要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较为灵活,企业内部产权清晰、权责利明确,基本没有传统国有企业的各项沉重包袱。但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期下,民营企业传统管理体制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增强。

3 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和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

3.1 股权结构不清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股权结构,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个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明确公司财产归属,这是企业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一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方面的调查显示,有超过87.6%的民营企业缺乏清晰明了的股权结构,公司的资产与民营企业家家族的财产界限不清晰,权属不明确,导致一些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成员在支配公司财产方面很随意。不清晰的股权结构会导致很多问题,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不利于企业融资,因为投资于股权结构不明确的企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3.2 治理结构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还有法人治理结构,采用所有权和治理权相分离的做法,以法人治理结构代表企业所有者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可以使企业实现持续经营和发展。在以往的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个人决策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急需改变。

3.3 企业发展战略短视

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上面两个核心重大问题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上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有许多问题和漏洞,这些问题呈现方式各种各样,比较突出的有企业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对于经济转型不够紧迫,从事的行业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革新动力不强,缺乏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感到无从下手;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以上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当前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在,同时也是民营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4 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模式转型的条件下,综合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之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体制问题及其创新提出建议和对策。

4.1 优化股权结构

首先要明确财产权属问题,明确划分公司资产和民营企业家家族财产,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确立公司股权结构,并科学安排股东间的股权分配和比例关系;其次就是在民营企业家家族与企业员工之间调整和优化股权配置比例,以最大程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使其发挥才能,为公司发展做贡献。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股权配置形式,如公司员工以发明和技术独创的形式入股或者以其他生产要素形式认购公司股份等。

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根据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结合股权配置比例关系,以法人治理代替民营企业家个人管理,组建和规划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逐步推进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渐进式方式,应对转型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明确股权结构及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要解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其他重要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因为人力资源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战略短视、技术投入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表象和特征之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和人才的缺乏。同时民营企业也一直存在着难以留住人才的问题,除了股权结构不明确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束缚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因此,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梅雅.试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J].科技与经济,2006(13):12-13.

[2] 吕惠明.民营企业的特点及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177-178.

[3] 汪凤桂.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管理创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31.

[4] 付锦峰.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7-10.

篇6

安庆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规模小,产业升级困难。尽管近年来安庆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小。规模较大的企业大部分是从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

2.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安庆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

3.资金短缺。资金不足,融资渠道较单一,导致企业难以实现规模扩张,甚至一些市场十分看好的企业也常常因资金不足而不能达产达效。如生产季节性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由于收购原料时间紧迫,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现象大量存在,造成原料收购不足,不能满负荷生产。

4.人才缺乏。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硬伤”。民营企业人才的缺乏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即使是在那些知名民营企业,也多次打出“急聘英才”的广告。走访我市雨润集团、南翔集团、华茂集团等人力资源部,普遍存在找不到人才、不会用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人才成了制约许多安庆民营企业发展的障碍。

安庆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1.政策扶持与政府引导不到位。日前对小企业如何推动发展,各地的扶持政策不多,不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安庆市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安庆市民营经济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市财政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扶持非公经济发展,2005年、2006年原市中小企业局又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报市财政,市政府法制办还多次召开了相关部门征求意见会议,但结果文件还是没有出台。

2.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然较差。主要表现在:企业到部门办事手续繁杂。尽管市委、市政府在这方面下大气力采取开展效能建设、行风整顿、市民热线平台、集中行政审批等措施和活动,但收效还是不尽人意。到目前也只有工商部门可以在窗口一次性办结企业登记,而某些部门总是变着法子要办事的人反复去找,增加办事难度。甚至有些部门对企业办事,吃、拿、卡、要。对民营经济发展缺乏统一引导、协调、服务和管理的部门,企业有问题不知向谁反映,找谁解决,使之无所适从。

3.融资平台亟待改善。“融资难”是安庆市民营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原因在于:一是贷款程序多,手续繁,到位时间长。二是抵押要求高,担保操作难。三是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担保公司少,担保基金数额小,通过担保途径获得贷款的额度杯水车薪。四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企业还未突破。

4.企业自身原因。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不少民营企业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名优特新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人员素不高。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技术、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匮乏。三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部分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庭式管理,血缘、亲缘、人缘代替了科学管理和民主决策。四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和低端利润市场,行业的进出壁垒比较低。

安庆市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宏观指导。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衡量党员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内容,切实摆上议事日程。充实非公经济发展领导力量,充分发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协调各方关系,帮助解决问题”的职能作用,使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纳入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指导规划之下。

2.改进管理体制。改革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意识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按照“以块为主,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强化督察”的指导思想,赋予区一级政府自主管理权。除关系全市全局的、国家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中央和省有特别要求的事权需要由市统一管理外,其余事权下放给城区,各城区要严格按照行政管辖范围行使财权和事权,通过改革,合理划分市与城区事权,减少中间环节,根据事权确定财权,实现城区责权利的统一,为区间竞赛构筑公正平台。

3.培育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有效的服务和有效的工作方法的过程。安庆要有花香不怕枝头小,巧借云梯攀高墙的精神,学会“拿来”“引进”的技巧,进行优化组合,创新更优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以现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研发基地,加快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先走哪哪步,后走哪步,怎么保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变样,如何提高激励的因素。

4.推进全民创业。推进全民创业是发展民营经济的根本,一是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具体内容要低准入、高服务、简便创业。明确全市每年要实现新创业的户数,新创办个体工商户数,新增创业项目数,吸纳就业人员数;二是实施财政扶持制度。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创业资金,用于创业户动和创业辅导、人才培育、孵化基地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计划性开展“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项目。三是对人员等特殊群体创业给予政策扶持。如大中专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的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属地方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5.正确引导,发展特色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考察新上项目,特别是鼓励投资创新型、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节能型、现代服务型民营企业群体,对民营企业当年实际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实施项目补贴制;对买断专利独占许可或自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并在本企业实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企业税收增幅高于当年全市税收平均增幅的,对其超出部分,由同级财政给予同等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凡新成立的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市场中心,经认定分别给予一次性鼓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出品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奖励。加快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镇、特色园区,努力加快化工、旅游休闲、建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的提升。

6.健全服务配套体系。当前,我们在培育创业主体上下了不少功夫,但为企业提供创业培训、法律服务、企业管理、信息咨询等社会中介机构不够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要充分发挥个私协会、商会及各类中介机构和机构的作用,帮助民营企业建章立制,提高民营企业素质,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中介推进、社会协调的原则,组织全社会力量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非公经济领导小组要在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统”的功能,切实承担起政府引导的责任,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功能强大的社会化服务保障。

篇7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民营企业困境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一直在试图复苏的边缘挣扎,中国经济也没能在这大局中幸免,至今始终没能走出困境。中国快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危机中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预言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寒冬到来了,对于那些从事实业经济的民营企业来说,这个冬天更是格外寒冷。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愈发激烈的竞争,融资的困难,各种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等等,组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当前面对的困局。如何在这种种困境中突出重围,在寒冬中生存下来,是众多民营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经济危机下的民营企业应对策略

这场寒冬正以飞快的速度吞噬着没能做好应对的企业,甚至包括诸如诺基亚这样原本基业长青的企业。因此要应对这样一场新经济时代下的危机,需要比应对过去经济危机时更加系统的分析民营企业所面对的问题和内外部环境,从而力争制定出全面的应对策略。战略、管理、人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无论是否处于危机之中,企业都应该充分重视这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向着百年老店的方向迈进。而在危机中,这三点就成了确保生存的关键。

1.明确企业战略,避免盲目扩张。应对经济危机,重中之重就是需要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也就是应该在什么行业和方向上重点投入资源。明确方向的目的是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经济危机往往是企业沉下心来深耕细作的契机。在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随后陷入低谷,市场增长放慢,自主品牌份额大幅下降,而长城是其中仅有的能够保持销量连续大幅度增长的公司。2011年,长城销售了超过46万辆SUV、轿车和皮卡,同比增长27.3%,超过了比亚迪和吉利,净利润增长达到27%。2012年前5个月,长城汽车的销量增幅甚至超过了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这两家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合资公司。长城汽车的成功,在于发展轨迹与低端市场破坏性策略不谋而合,选择对大公司没有吸引力的边缘产品和市场作为切入点,站稳脚跟后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向更高端的市场延伸。这家公司能够在7年时间里守在皮卡这个狭小的细分市场里,后来又在SUV领域经营多年,直到2007年才开始生产轿车。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接受采访时说:“竞争领域那么广泛,你在哪个领域能建立竞争优势,而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竞争优势。可描述吗?有核心价值吗?找到一个可长期坚持的方向吗?只有这些东西真正建立了,才能说这个企业已然发生了质变。”在2010年奇瑞开始进入建筑设备制造业,比亚迪计划进入家电行业的同时,长城汽车董事长反复强调的是聚焦,“不要被市场销量或其他企业的成功所诱惑,要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到我们现在的三大品类(皮卡、SUV和轿车)当中”。企业的扩张往往充满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悲彩,成功了是决策者的英明,失败了便是一着昏棋。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要想在国企、外企的夹击中谋求一块可以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往往都需要经过一段四面出击的游击战时期。在经济危机来临前,游击战略可以让企业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市场机会,但是身处危机之中,这会导致企业的战线过长,在后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敌人前后夹击的情况下,这种战略会带来致命的问题。因此民营企业要学会在危机中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兵力,守住高毛利或者有技术领先优势的一些高地。鲜活的事例和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危机之中智者胜,一个明确合理的企业战略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致胜法宝。

2.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赢在执行,再好的战略也要靠执行来贯彻。好的执行要依靠好的管理制度和有执行能力和意愿的人来一起保障。中国民营企业的常见通病之一就是管理的松散和随意。企业建立之初,往往是几名元老白手起家,人少的时候规则的有无也许并不影响企业发展,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上百人甚至上千人规模的时候,是否有规范和职业化的管理制度往往在竞争中至关重要。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牢牢把握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原则;第二要充分重视管理层的责任,高层管理人员要牵头系统分析和设计制度流程,关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程接口和利益分配,减少流程设计的不合理和矛盾支持,这样才能确保所有制度和流程能相互协调、互不矛盾、互为补充。要避免出现流程过于简单,无法靠流程规避企业商业风险的问题,同时也要避免流程过于复杂,导致企业决策链条过长,错过商机的情况;第三要鼓励全员参与,这也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企业的领导者往往身兼市场、销售、管理等多种角色,凭一己之力往往难以全面应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倡全员参与,充分激发员工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通过合理的授权,激励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好的制度要想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还必须依靠有职业精神的员工来保证。这当中非常关键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民企的高层管理者往往对企业有着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中层管理者在这方面相对薄弱,他们通常来自于30~40年龄段、家庭财务要求高,个人职场价值又较高,面对众多的职业诱惑。企业危机来临时,中层管理者又往往是最先察觉端倪的那批人。因此,还必须充分重视中层管理者的管理,确保他们理解和参与战略的制定过程,制度流程参与过程,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流程制度可以有效的执行,企业的战略可以实现。

3.重视人才的选用育留退。(1)要严把选人关。当前局势下,企业利润下降但是人力成本却在大幅提高,很多IT和金融之外的实体民营企业难以用原有薪酬招到适当水平的员工。提高薪酬还是降低标准成为一个难解的选择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切实提高工作水平,认真做好岗位分析。对关系企业发展,创新和技能要求较高的核心岗位,要提供更好的薪酬,确保招到高水平的人才,因为这关系企业明天的美好。但是对于一些重复性操作岗位,可以在谨慎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员工录取标准,避免为了一时的学历虚荣,造成企业今天的高额成本负担。(2)要做好用和育。在关键岗位上高薪雇用的发展型员工,企业要注意用人环节,为之提供可以自由施展的空间。非关键岗位上降低标准雇用的人手型员工,企业要注意做好培训,确保不因此录用标准的降低导致企业产品和服务水平的下降。(3)留住核心骨干。正如帕累托定理说述,企业80%的成果其实是20%的骨干员工创造的。而这20%的骨干员工往往是耗费了企业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才选拔和培养出来的,因此企业应该在危机中做好对骨干员工的相关工作。一方面,企业要用清晰可信的愿景和战略来巩固员工的信心,用事业留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正是通货膨胀等客观因素,做到骨干员工的薪酬福利管理,用激励留人。

另外,人员退出上绝不能心慈手软。很多企业在经济危机初期没能做到严把选人关,因此录用了一些水平低于岗位要求和企业正常水平的员工。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必须确保这类人能够及时被淘汰出局,并且这种淘汰要有明确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来保障。这样才能避免害群之马对企业产品质量、服务、员工士气等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结论

尽管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中国的民营企业仍旧在以巨大的热情继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利好政策逐步出台,越来越多的融资渠道在向民营企业投出橄榄枝。大浪淘沙,相信在这一轮的经济浪潮中,必定会有一批商业模式和管理出众的民营企业脱颖而出,创造中国经济今后的辉煌。

参 考 文 献

[1]朱楠. 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09(8)

篇8

一、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自筹能力低。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经历了在国民经济中担当重要作用之后,民营企业自身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无出来。民营企业本身规模较国企等有很大的差异,基本上民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且多行业发展,就其本身的融资渠道而言,民营企业主要还是以自己内部融资为主。但由于其规模小,自身管理水平低下,面临的市场风险也比较大,以及在国际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和国内宏观调控结构调整的大背景、大环境下,民营企业的融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不完善的金融体制下,为何可以一举头筹,这也是很多现在的小规模民营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单单只是融资难所带来的问题,更是现如今大多数民营企业自身自筹能力低下、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表现。其次,民间借贷的形式不规范,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的渠道。其实这与民营企业本身的信用能力低下,信用观念薄弱,理财能力弱,技术装备落后更新慢有关。类似银行等贷款机构,由于激励机制不当,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也不合理,所以更偏爱国有企业,这对民营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小型的金融体系并不能为民营企业带来较大数额的融资款,取得长期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会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会选择民间借贷。那民间借贷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简洁操作的融资手段,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银行机制不利于民营企业的一面,缓解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更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意性、风险性都更容易造成重大的的社会问题。借方和贷方两者仅仅只是靠所谓的信誉度维持着,毫不完备的借贷流程、手续,同样也缺乏担保抵押,相当不可靠的法律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民间借贷也必须正规化、规范化操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再次,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受本身的自筹能力低下影响,民营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也就是依靠投资者内部融资,这样一来是风险比较大,二来是融资金额也比较小。一旦金额大,融资的成本就会急剧上升,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是加大了发展的风险。民营企业在银行等贷款的相关费用相当高。

最后,金融产品种类有限。在我国,金融和非金融系统并不是全面面向所有的民营企业,所以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一些形式保守、创新能力严重缺乏的金融种类远不能满足其融资的需求。商业银行提供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产品种类有限,仅仅只是一些信用方面的贷款、抵押物品的贷款、担保方面贷款等等。那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随着科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业务批量逐渐减小,但资金的需求量、时效性也相应的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一些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财务公司等等都不能为民营企业带来实质性的融资帮助。

二、产生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

1.银行的产权制度偏向国有企业。我国金融机制体系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它们的信贷份额占总数的70%以上,且流向较为一致,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等。像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还贷能力较强、信誉较高,贷放的回报水平也相对较高,利润丰厚,安全性较高。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资金实力相对较弱、信誉较差,银行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更愿意为大型的企业融资。

2.无民间融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没有为民营企业带来合适的融资渠道。甚至有一些民营企业为了得到大笔融资,而倾向于一些程序较为简单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的金融融资渠道。由于这些渠道不是特别规范,所以也会对民营企业产生更大的筹资成本和借贷风险。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企业不得不采取这样途径来达到融资的目的。

3.民营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过分依赖内源融资。民营企业规模小,涉及行业广泛,融资基本仅靠内部融资渠道,投资者自行投资居多。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企业自我融资达90.5%,银行贷款仅为4.0%,非金融机构为2.6%,其他渠道为2.9%。由此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靠自有资金滚动起来的。

4.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其他融资方式发育不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适度引入非正规金融,发展互助型担保。相信很多民营企业早期成立、创业期间的资金来源都是亲戚朋友等等。因为这样的举措具有手续便捷,交易成本低廉,道德风险低等等的优点。老一辈的企业家,在中国传统、保守的文化观念下成长,对于朋友之间的违约,承受的信誉成本可谓是更高更大的。甚至是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的结局。所以这也是这种非正规金融在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正规金融体系融资的情况下,还能在民间所能流行起来的原因。

三、应对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相关建议

民营企业的经济状况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就业的增加,拉动内需的战略措施和有效途径等。民营企业的发展趋势不容小觑,但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作为民营企业的首要任务,解决融资困境无疑是需要相当多的步骤和努力。

首先,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自身还是应该提高信用意识,之前或许由于众多民因企业的信用意识较为薄弱,常常通过各种手段来虚构利润、逃废银行的各项债务、躲避银行监督以及大量的现金交易等,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流动、偿还能力,从而导致在银行融资贷款的门槛愈来愈高。其次,规范民间借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快速增加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减少民营企业融资的成本,从而进一步的缓解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融资贵、融资难等问题。再次,完善财务管理体制,转变银行借贷观念。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撑力量,一个很有发展方向、发展潜力的有生力量,想要做大做强,不仅仅是需要提升自我的能力,更是需要一个合适其发展的金融环境。如果商业银行可以调整银行金融机制系统,给民营企业多一点的信任,转变借贷观念,那民营企业可以为银行带来更多更高的收益。最后,开展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结合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情况,大力发展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同时也要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所以民营企业也应该不断丰富其自身所需的金融知识,不断的拓展融资渠道,将有限的资本运用出无限的可能。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各种形式混合的产、学、研联合,通过与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开放的长期合作关系,吸收消化一些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特有的技术优势。参考文献:

[1]张健.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5):27-29.

篇9

(一)制度滥用给现代民营企业管理造成风险

在经济法中规定,民营企业用工应该遵守经济法中的要求。但是,从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管理情况看,一些民营企业不按照经济法的规定要求,对制度滥用,出现了不按照规定要求范围管理的现象,民营企业对经营和管理制度的认识不足,使得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弱化。这种制度的滥用给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带来了一定潜在风险。

(二)体制不全给现代民营企业管理造成不利

在实际的应用环节中,民营企业靠什么原则和制度规定来使用指挥管理企业,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从当前我国当前经济法实施情况来看,由于经济法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在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大,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都没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和机制。各方面仍然没有认识到经济法的重要性。

(三)各项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经济法受到制约

经济法的建立,帮助相关民营企业建立了一个包含了多方位、多层次、技术结构合理管理依据。在公司管理中,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库的储备,找到符合自身建设需求的各种经济法保障,使得民营企业中不可控的资源需求有了一定的资源保障。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无法从管理体系的法律法规方面找到依据,进而由于体制的不健全对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了民营企业正常的发展。

二、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民营企业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不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保民营企业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稳重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民营企业加强经济法的有效对策。

(一)推进经济法法律制度制定,进一步完善规范经济法管理制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入世,发展的机会不断增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更新率与日俱增。经济法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个严格规范的法律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因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经济法和法规,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体系要求,维护经济法的市场调控作用。经济法体系的建立是稳定、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关于经济法实践的研究深受我国学术界和法律界的重视。

(二)提升对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管理体系的认识

近年来,由于国家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各行业有了更多的商业机遇,但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国外法律规范的巨大竞争压力和冲击,从短期来看,经济法的影响带来的冲击会很大,但是从长远来看,经济法的影响将会是某一行业爆发危机的根源。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蓬勃发展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员工作为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行为的主体,要认真学习并深刻了解经济法相关内容,加强对经济法的学习,认识经济法的重要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工作,此项工作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让经济法更好地运行,提高适用性和高效性。经济法视阈下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法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为未来民营企业管理的一种发展方式,经济法已经被许多民营企业认可并应用。但是经济法在民营企业管理中也出现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实践,探寻一种适合现代经济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的经济法体系至关重要。开展经济法制定工作,对于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但是经济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作用体现,一定要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经济法目标定位,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法效益,促进经济法长远发展的目的。由此看出,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将在未来的市场经济法律发展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篇10

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成因

(一)企业集群概念

巴卡提尼(Becattini)(1991)认为,企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的公司与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Schmitz(1997)认为,企业集群是企业的地理和部门(sector)集中,集群能够使企业获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来自于集体效率。仇保兴在《小企业集群研究》(1999)一书中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王缉慈(2001)认为。企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中国台湾学者吴思华(1992)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成员组合,成员之间常常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的现象。彼此之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无论是高沟镇的电缆企业集群、博望镇的工业刃具制造企业集群,还是秦栏镇的遥控器制造企业集群,它们都属于自发形成的。这些民营企业的规模并不大,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究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因素。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密切相关。高沟镇的文化属于积极进取型,早期的企业家们具备了勤奋刻苦、坚持创业的恒心和毅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电缆制造技术和企业经营方式。最早创立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电缆制造企业。为电缆企业集群的形成创建了较好的基础。二是产品生产技术单一。从对安徽省3大企业集群的研究来看。电缆、工业刃具、遥控器等企业的生产技术都比较单一,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学习、操作起来都很容易。所以,产品生产技术单一,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使得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从而在数量上形成了企业集聚。三是追求高额利润。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上虽然单一,产品也不具备多样化。但是这些产品往往都能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企业没有太多的技术投入。设备使用率比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剩余价值。高利润的驱使,使得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企业集群。四是政策拉动因素。民营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项经济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下,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日渐显著。比如。国家电网改革、西电东输等电力建设项目,都为电缆制造企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项目来源。同时也更加吸引了中小企业的进入,从而拉动了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皖江工业制造的发展和壮大,给已有的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促进了更多区域企业集群的兴起。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单一。从中小民营企业产生的原因来看。产品单一是此类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依靠单一产品的价值。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成立并稳定发展。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产品。尤其是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经济的作用。要求企业必须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而且,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不具有品牌特色。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险。

2、企业管理理念陈旧。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都是家族内部人员,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家族决策式管理方法造成了企业决策矛盾、效率低、人员流失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家族人员意见的不合,直接导致了企业有关部门之间意见的不统一,进而导致部门纠纷和政策的难以执行,容易错过市场先机,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其次,由于企业内部“人情”观念太重,导致管理奖惩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效健康的运行体制:另外,高层管理者的家族世袭制,影响了外聘管理者的发展路径,外聘管理者的建议或是得不到采纳,或是不被重用,或是只能停留在企业中层位置,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从而造成企业高级人才的匮乏。

3、人员素质低。民营企业运作模式缺乏规范化,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相比,其培训体系和员工管理制度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民营企业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从对中小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分析,从普通员工到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员学历一般在初高巾、大专层次。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来看,高等本科院校及以上毕业生更偏向于选择国有企业、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或是外资企业工作,其次是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最后才会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或是比较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的中小民营企业。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系统不健全,人才晋升机制僵化。而且,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也远远不能满足高等人才的现实需求。因而,人员素质低下,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

1、基础设施配套差。受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收支的影响,安徽省大部分企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物流运输成本过高;网络信息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传达速度缓慢。从而影响到市场竞争;服务设施简陋,当地消费水平低。从而阻碍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2、融资渠道狭窄。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当代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原始积累资金匮乏,后续融资渠道狭窄,中小民营企业运作受阻。由于这些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在资产债务审核时很难达到银行融资的标准,所以。它们向银行融资十分困难。

3、技术创新不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人员素质比较低、科研经费不足,他们基本上不存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主要是靠引进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模仿。技术创新不足成为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建议

(一)改善管理理念

中小民营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善运营模式、提高企业效率。必须改善传统的管理理念。分清家庭与企业的概念,家族内部人员与企业外聘人员一视同仁,在职业规划、发展前景、奖惩措施上享有平等地位,公平竞争,真正实现企业内部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品牌化特色经营

在市场竞争下,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准确把握产品特点、消费者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消费者心目中初步建立企业品牌的地位。经过长期的坚持。最终发展成为名牌。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另外。实行特色化经营战略,提供能满足某种独特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其不可替代性。在产品上下功夫,形成产品独特性。

(三)积极寻求融资渠道

篇11

一、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及发展态势

1.武汉市民营经济衍变过程。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时期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1985年。这一时期,武汉确立“两通起飞”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有证个体户首先集聚在传统商贸流通行业。第二阶段从1986年~1991年。经过近10年发展,出现雇工超过8人以上的现象,它们是私营企业的雏形。第三阶段从1992年~1998年。大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进入民营企业行列。他们根据自身特长与经济能力,开始个人创业历程,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第四阶段从1999年~2002年。一批在商海中拼搏数年的个体工商户已经成长壮大,进入“二次创业”,本时期,私营企业也在经历“蜕变”过程,有的企业抢抓机遇,大胆拼搏,使自己迅速壮大起来。第五阶段从2003年至今,个体工商户开始新一轮增长态势,在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态势。武汉市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武汉地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二十多万家,从业人员达四十多万人,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平均规模也逐步提升。一批民营科技企业经过数年拼搏,成长为本行业龙头企业,如:凯迪电力公司、楚天激光集团、红桃K集团、精伦电子公司等。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企业在一些行业中成为主体或占据优势,如服装制造业、餐馆业等。可以说,民营企业已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整体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行业构成不理想,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意识薄弱,产品竞争力差;管理模式滞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企业目标短视性等问题,至使武汉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非常罕见,大多数是“昙花一现”。

二、企业中的“人”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仅有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和难予被模仿的因子。大凡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强而有力的企业文化,都有明确的经营哲学,员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而失败企业的背后则是僵化的、保守的和脆弱的企业文化。从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来讲,它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粘合剂,能为企业带来高美誉度和高生产力,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因此,文化战略将成为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主要包括员工和企业家,而无形的企业文化体现的正是有形的“人”的灵魂。进一步说,员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富于企业生机与活力,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简单归纳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家对文化建设起着倡导者、培育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承担着传承、实践和创新的角色;同时,企业文化又对员工和企业家发挥着制约、影响、引导、激励、协调等功能。

三、从人的视角提出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1.民营企业创业阶段的企业家精神塑造。创业期的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是:市场规模狭小、企业知名度低、发展速度缓慢、竞争实力弱,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迫于生存压力,无从谈起企业文化的塑造。而且,在中国家族文化的传统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体现出家族文化的特色,家庭成员之间凭借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能以较小的成本集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团结奋斗,表现出较强的凝聚性和和谐性。而且,家族成员之间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表现出较高的绩效。

因此,企业家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表现出创业者个人的热情和雄心、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和价值观等方面对企业文化塑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身居群众之中具有超权力的人格感召力。依据中国国情而言,以创业者精神为楷模的家族管理在创业初期也不尝为一种合适的经营方式。2.民营企业成长期“员工”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一般表现为:资金迅速扩张,人员大量增加,企业产品逐渐被社会认可,组织机构迅速膨胀,市场迅速扩大且占有率骤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可以说,成长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决定企业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文化的沉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否则,没有相应文化支撑的企业越是快速发展,文化危机就越大。这一时期,除了初期企业家的精神塑造和模范带头之外,文化建设更应从提高员工素质着手,这里的素质不仅指科学文化水平,还包括文化理念,道德品行等。员工素质的提高增加文化进步色彩,同时有益的文化如同营养液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具体地说,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有以下几种方式。

(1)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念和技能的培训,通过理念培训,传播企业家的精神与理念,企业科学的治理理念及发展目标,企业价值观及企业哲学等,正强化员工的价值观。通过技能培训一方面增加企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增强员工的竞争信心,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稳定。

(2)沟通与参与。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让员工更多地了解企业发展目标,构造公平、透明、参与机制,使企业与员工相互信任,形成共同奋斗的文化氛围。如构建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论坛,有助于信息的上行与下行;或者变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加大员工主人翁的责任感,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

(3)激励。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特质与岗位性质,合理设置报酬体系;通过职务晋升、授权和职责丰富化促使员工发展;从物质和精神上扩展激励手段。

(4)引进。民营企业用人惟亲不能惟贤的作法应被摈弃,通过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纳人才,物尽其才,人尽其用,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大力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3.民营企业成熟期的文化延伸战略。在全球市场一体化和激烈的竞争中,能真正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必是行业的佼佼者,具体特征如下:企业具备相当规模,知名度较高,竞争实力强,但利润与销售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竞争动力逐步转向文化力竞争。这一时期,企业核心价值观已确定,发展方向明确。然而,企业是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其中人是企业中生生不息的资源,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深入与传播,更应以超前的速度、战略的眼光将企业文化精神延伸到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否则企业将迅速走向衰竭。进一步说,文化延伸战略的主要对象是人力资本,其主要来源地是本地各大高校。确切地说,企业与高校可以通过无形文化的手将“人”这一重要资源联系起来,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具体策略有:

(1)企业家讲坛。企业家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拼搏,具备独特的经历和人格魅力。企业家可把企业精神及企业故事通过讲坛方式传播于高校中,不仅能够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精神,更为吸引人才做好辅垫。而且,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拉近与社会的距离,学习更具主动性和目的性。

(2)企业奖学金设置。企业在高校中设置奖学金,一方面可以激励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优秀人才深入企业中实习,其意义从企业长远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储备,节约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看,有利于人才培养;从学生角度看,有助于更快适应社会及就业。

(3)企业与高校教师队伍合作。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研究素质及知识的超前性,企业与之合作能协助企业发展,不仅是企业的智囊团,而且是企业丰富的资源。高校教师也可通过企业这个实践基地,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反馈于教学。

篇12

一、引言

民营企业是我国企业群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我国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注重民营企业的发展,才能有助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顺利。在新一轮的经济改革的环境中,通过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实施,对民营企业就会产生一些影响,民营企业就要利用这次时机,发展自己的企业。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强研究,对实际发展就能起到促进作用。

二、宏观经济调控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

1.宏观经济调控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机遇分析

宏观经济的调控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对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促进作用,使得民营企业从低端向着高端化的方向迈进,在技术优势方面的发展就会愈来愈突出,在市场中的发展前景比较鲜明。再有就是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度有了加强,开始向着研发型的方向迈进。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下,对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着积极作用,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这些发展的机遇民营企业要能牢牢的抓住,只有在这些机遇方面得到了重视,才能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宏观经济调控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挑战

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实施下,对民营企业就带来了诸多的发展困难,其中人民币的升值就会使得民营企业的利润遭遇下滑的情况。在国际外汇交易市场的影响下,各国间的利益博弈会引起争执压力等,这就会造成人民币的升值,这样就会使得出口型的民营企业出口乏力,在经济利益上也会出现下滑的问题,严重的就会造成民营企业的倒闭以及外迁等后果。

再者,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实施下,在劳动力方面的涨价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对民营企业的用人成本也提高了,并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以往的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出口的企业,在这一形势下就会出现亏损以及倒闭的现象。宏观经济的调控实施下,在原材料的涨价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这些对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宏观经济调控下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度也增加了,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形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宏观经济调控下民营企业的应对策略探究

第一,为能使得民营企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在宏观经济调控下,注重发展策略的科学实施。民营企业要能从分散竞争向着联合竞争的方向迈进,对企业的集合度要能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从而有效的实施生产的规模化,民营企业要在资本的集聚方面进行加快,在规模化的生产基础上能进行强化。民营企业要能从生产导向向着市场导向的目标转进,引领社会消费,在新的效益增长点的创造上能进行加强。

第二,民营企业要充分注重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要能加快步伐。民营企业的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所以企业要能从整体的发展上进行着眼,在宏观的经济发展的高度上进行发展,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加强。民营企业的经营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在核心竞争力上加以明确化,避免盲目的扩张以及多元化的发展倾向,要能紧密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相结合。

第三,民营企业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环境中,充分注重企业改革的措施落实,和市场的发展进行结合,以及注重对企业的产权制度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还要能够在自身的创造能力上不断的加强,以及对自身的管理水平上进行加强,将科学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就要能在管理的体制上加以完善化,在管理中的专业化以及品牌化等目标加以实现。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就要能充分注重自身的发函思路的调整,民营企业要能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环境中从新的角度思考,对发展成本进行有效降低,在产品的质量上能有效提高。还要能充分注重自身的建设工作,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比较关键,加强自己优势的充分发挥,在产业的强势上得以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在宏观经济调控的环境下要充分注重方法策略的科学实施,只有注重民营企业的发展策略科学实施,才能真正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高。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民营企业在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的分析,对实际的发展就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应对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2).

[2]冯砾莹.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进一步深化发展[J].知识经济.2015(17).

[3]林颖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应对之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5).

篇13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6-023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1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放缓增长速度、优化调整结构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基于强化企业管理和员工教育的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变得十分重要。为发挥民营企业文化更好服务企业经济建设的作用,现对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作以下探索。

1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受种种原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认识。

1.1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层面、制度层面和核心层面等三方面,其中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一方面,产品层面的竞争、制度层面的竞争最终都可能通过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来展现;另一方面,核心层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包括先进的企业理念、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精神等核心内容在内的企业文化层面的竞争。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明确和及时调整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战略目标并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竞争力。

1.2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增强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强化其本人和所在团队对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而增强全体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一方面,企业员工通过认同和遵守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其个人r值观和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融合,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使其自愿将个人工作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可以通过利用员工的默契和凝聚力来提高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工作效益。

1.3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必然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服务质量。事实证明,企业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提供,正是来自深厚企业文化的现实反馈。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价值是一组正相关的关系。

2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常见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民营企业家是绝大多数起家于夫妻档、父子兵、兄弟班、亲友才等以粗放型经济增长为主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事情,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源于企业成长环境的“认知误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