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篇1

农村休闲农业(农家乐)是近年来在我国兴起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为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天水市麦积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也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规范化经营,如何体现“农家休闲”特色,如何既能方便游客又能持续稳定的为农民增收,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

1麦积区农村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天水市麦积区地处甘肃东南部,是陕、甘、川之要冲,也是甘肃省和天水市的“东大门”。现辖11个镇、6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全境总面积3480km2,东西长123km,南北最宽处50km,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东南部绵亘百余里的秦岭山峦叠翠,西北部黄土高原川梁沟峁纵横交错,境内森林覆盖率68%,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小江南”。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享誉海内外的“东方艺术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人文始祖伏羲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天水“第一洞天福地”仙人崖、享有“小黄山”美誉的石门、九曲清幽的曲溪胜景、荟萃珍奇物种的小陇山植物园,还有许多天酿佳泉和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既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理想境地,也是西北最佳森林旅游避暑胜地。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休闲农业在麦积区城镇周边特别是林区和林缘区悄然兴起,在方便城市市民休闲娱乐的同时,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初步统计,目前麦积区城郊周边正常开门营业接待游客的“农家乐”已发展到150多家,年接待客达150万人(次),年创收近3200万元。当前,随着麦积区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城镇人口的收入也逐年稳步增加。目前,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经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家餐饮旅馆型。围绕历史文化古镇特色,突出亲近大自然,展示古村落原始风貌,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同时,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二是农家营地型。让游客亲手种菜、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四是景区餐饮型。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天水市麦积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改变了乡村村容村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为实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一条好路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休闲农业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每户“农家乐”主要从业对象是农村妇女,这就为广大农村妇女探索了一条足不出户增加收入的致富路子。二是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把旅游观光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集休闲、消费、旅游于一体,打破了传统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能带动一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进行农家乐特色村落建设,推进了村庄卫生设施齐全达标,通讯、网络设施保障畅通,游览、娱乐等设备运行完好,达到安全无隐患。休闲区实现污水处理达标,各区域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且具有宣传、指示标识标牌醒目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产和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四是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同地方的游客,这些游客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新观念、新信息、新思维,使其开阔了眼界。

2麦积区休闲农业(农家乐)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随意性较大,整体规划不到位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从业人员没有进行规范培训,服务工作出现问题较多。“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或者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2.2麦积区的“农家乐”与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还有较大差距

麦积区有些“农家乐”在有了一些名气之后,片面追求“高档化”“富贵化”,“农家乐”的“农”字味越来越淡,致使失去了“农家乐”原味,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目前,麦积区城镇周边真正具有农家气息的“农家乐”除麦积镇后川村、甘泉镇峡门村等几个村落以外,很大一部分“农家乐”很少有“吃在农家、聚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的观光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发展,真正的“农家乐”发展潜力和市场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开拓。

3意见及建议

3.1强化引领,统筹规划,促进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地方农业、旅游、发改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二是要对全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麦积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三是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麦积区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麦积山景区、桃花沟景区、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街亭古镇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区农家乐的发展。四是依托扶贫移民点的建设,有计划地扶持部分林区农户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休闲农业集群,以解决移民户搬迁后的就业增收问题。五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出台一批奖励扶持政策,切实改善休闲农业、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先将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条件的村庄列入村容环境整治、村村通畅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等新农村建设范围,彻底改变村容环境。坚持因村制宜,体现乡村原有风貌,突出地方特色,努力营造“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怡人生态环境。

3.2挖掘传统文化,章显地方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

发展麦积区的休闲农业经济,必须紧紧依托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麦积区特色农产品,如花牛苹果、麦积花椒、下曲葡萄、甘泉核桃等绿色食品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3.3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服务水平

规范管理是提升农家乐知名度和创建农家乐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农家乐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农业、社保、工商、食药监等部门分期分批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农家菜烹饪、餐饮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接待服务及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安全管理。农家乐经营户必须做到三个统一,即统一餐具消毒、统一食品自检、统一台账管理,制定实施农家乐餐饮卫生基本条件和地方标准。要求全部经营户配备消防器材,确保消防安全。三是加强行业自行管理。积极引导农家乐特色村建立农家乐联合社和行业协会等,充分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职能。四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3.4优化服务,强化扶持,努力营造农家乐发展良好环境

农家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是在政策上,由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扶持政策,专门设立农家乐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农家乐产业发展。二是优化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职能部门都从扶持“三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对发展农家乐涉及的相关规费给予优惠或减免,对规模较大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农村信用社确定相应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信贷资金问题。三是在区上的统一安排下,可采取各部门单位扶贫包扶的办法,直接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以推进麦积区休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篇2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2-0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1]。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1济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民俗村、农业节庆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逾120家,农家乐逾560家,民俗村28个,农业节庆活动31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7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6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6处,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30家,从业人数逾7万人,全年接待人数逾700万人,收入近27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良好。

2济宁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2.1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2]。休闲农业园区占地较大,投资多,娱乐设施更新换代快。目前,济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较快,数量较多,主要有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区依托型几种形式,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全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园区数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泗水西侯幽谷生态旅游风景区、曲阜九仙山综合农业生态观光园、济宁南阳湖农场等。

2.2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关部门认可的、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乡村,其中的农户被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4]。目前济宁市的民俗村数量不多,但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2.4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3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3.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3.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3.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4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4.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紧制订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并按标准加强管理,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家乐”农户饮食质量、住宿卫生、安全设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监管。建立休闲农业定期信息制度,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要尽快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

5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2]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严少君.浙江省“农家乐”发展模式初析[C]//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2009.

[4] 王静,郭立新,宇兴评,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篇3

南川区休闲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高品质生活的有力支撑,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方便城乡居民体验农耕乐趣、品味农业情怀、享受田园生活、感知民俗风情。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到农村享受悠闲与宁静,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1发展现状

南川区位于重庆南部,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主城区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黔北地区的联结点。南川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农业资源富集,全区耕地面积6.53万公顷,乡村户籍人口39.2万人,境内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近年来,南川区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着力塑造软硬环境,休闲农业全域开花,“十二金钗大观园”成为重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和示范。2019年,南川区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16%。

1.1基地支撑

建成中药材、古树茶、方竹笋和南川米“3+1”产业为主的标准化示范园100个,高标准农田达到3.2万公顷。重点推广适宜种植的12个中药品种,常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2.33万公顷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茶叶种植面积达到0.73万公顷(其中大树茶666.67hm2)。不断加大低改提质力度,发展方竹笋基地1.49万公顷。以中高档“南川米”为主,建成绿色精品稻米基地0.33万公顷,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2.13万公顷。此外,依托山地农业优势,发展蔬菜2.2万公顷、水果0.77万公顷。

1.2产品支撑

粮食产量34万吨,名优茶产量800t,年产方竹鲜笋2.2万吨,蔬菜产量56万吨,水果产量7.4万吨。年出栏生猪60万头、肉牛1.24万头、肉羊3.81万只、家禽592万只,水产品产量1.17万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26个。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玄参之乡”“中国特色竹乡”“中华蜜蜂之乡”等称号。推广区域品牌“金佛山”“生态大观园”,达标产品免费使用。

1.3主体培育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农民合作社1433个、家庭农场793户。大力培育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形成风景游览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园林型的农家乐风格,建成星级以上农家乐300余家。

1.4主要模式

1.4.1产业带动模式休闲农园以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亮点,开发旅游活动。例如:位于木凉乡汉场坝村的艾伦茶叶公司自有茶叶基地66.67hm2,建有3000m2标准厂房和“香炉茶艺山庄”四星级农家乐,茶园具备赏茶品茶、养生休闲、会议教学、科研科普等多种功能。

1.4.2村镇旅游模式依托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与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集中打造周边环境。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土特产吸引游客吃、住、玩、购。例如:位于金佛山南麓的金山镇龙山村森林覆盖率95%以上,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家乐82家,常年接待游客在2万人次以上。

1.4.3民宿风情模式以精品民宿为载体,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体现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例如:位于河图镇骑坪村的“漫居有点田”慢生活农旅项目,海拔800m,森林覆盖率64%,四季宜居,是南川区首家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民宿。

1.4.4亲子田园模式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提供特色亲子体验场所,增强孩子对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村生活的喜爱。例如:南平镇永安村的懒懒山谷是主打亲子游玩、旧食、DIY体验的亲子体验农庄。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小规模农业生产者在整个休闲农业主体中占绝大多数,南川区尚未制订针对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划,已有的规划对于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内容存在不实际、不合理的问题,操作性较差。在业主方面,很多没有规划,即便有规划,也是独门独户、单家独院的规划,不能发挥群体优势,加之各休闲农业景点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无法形成整体景观效应。

2.2融合程度较低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休闲农业类的产业模式多以“农家乐”“采摘园”为基础,以自然风景、田园游览为主要卖点,形式简单,链条不长,产业融合度非常低。

2.3文化挖掘不够

农业是一种文化,农村饮食、穿着打扮、节庆习俗、建筑风格、民歌民谣、古法工艺等都能成为一种原始吸引力。目前的休闲农业项目能够有效挖掘农业文化内涵的还不多,特别是对于本土文化的挖掘基本没有,地域特色没能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也难以真正达到多重体验功能。

2.4增收能力不强

休闲农业覆盖农户较多,但大多数缺乏品牌塑造及营销理念,高品位、高档次的休闲农业景点较少,致使休闲农业的户均增收效益发挥不明显。

3建议对策

紧紧抓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契机,抓住全市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机遇,探寻成渝休闲农业合作空间,促进南川区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真正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服务,让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3.1高标准制订专项规划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特点,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挖掘文化资源,制订专项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将休闲游景点连线联网,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全域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统一。研判市场需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体现参与性、多功能性,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休闲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

3.2实施片区式开发

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文化、交通等部门作用,以政府整合资金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通过水、电、路、气、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带动周边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综合性的精品休闲农业区。结合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依托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气候,兴建一些休闲、娱乐、文化设施。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观光、采摘、农作等乐趣,还能进一步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村意趣。

3.3打造休闲农业线路

以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起点,在大观—河图—木凉—兴隆—神龙峡景区沿线,结合农综开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梅园、玫瑰园、香草园、蓝莓园等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生态白茶茶园、标准菜园、特色果园等采摘体验休闲基地。以金佛山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在大有—庆元—古花—合溪—德隆—头渡—金山沿线,以发展彦州生态农业园、药材园、古树茶基地、万亩高山晚熟李基地等为重点,打造高山避暑纳凉、观光采摘、自驾游等养生农业示范基地。

3.4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重视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休闲的价值不只在于实用,也在于文化。通过挖掘农业文化特质,设计内容新颖、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项目和文化主题活动,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创力量,用文创换价值,用文创换效益,积极培育农村文创业态。通过开展文创招商,引入休闲农业的“新村民”,以文创经营活动来实现农副产品、体验服务等溢价收益。

3.5借力借势新媒体宣传

篇4

2民俗村

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3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4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4.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4.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4.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5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5.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5.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5.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篇5

1.1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连续多年与农业等49个成员单位签订了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县区将发展旅游产业摆上了重要位置。各级农业部门也明确了工作机构、靠实了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部门联动,共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合力。

1.2广泛宣传,推介品牌充分利用黄金周、小长假、“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假日进行宣传推介,邀请天水市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单位和产品)积极参加省内、国内各类旅游推介会、交易会,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麦积区朱家后川村等农业休闲目的地和休闲农产品的宣传,一批具有高旅游价值的农业旅游产品得到了社会认可,如“航天牌”和“后川农家乐”已成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甘谷大漠行麻鞋、秦安县王尹兴农草编绣球和秦安县河湾桃花景观图片同时亮相“中国美丽田园图片展”。

1.3制定政策,优化扶持2012年,天水市人民政府同时出台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天政发〔2012〕11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天政发〔2012〕116号),为进一步有效落实土地流转奖励政策,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用地问题,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2014年11月《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山地生态绿色休闲度假区和民族风情体验区的发展思路。

2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天水市各地积极引导当地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优势特色的果木园林观光游、农村居民民俗游、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科技游、绿色旅游带生态游等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较好地实现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产品生产、生态保护、休闲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拓展,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的转变进程。在麦积区,农家乐接待旅客人数年均递增20%,累计接待游客400万人次,旅游创收10675.3万元。2011年3月,麦积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3年11月,秦安县何湾桃花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名单”;2013年12月,秦安县南苑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区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4年12月,秦州区罗玉大樱桃专业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

3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的休闲农业虽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发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全市休闲农业缺乏总体布局规划,重复建设,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经营运营和服务品质良莠不齐,很难保证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旅游休闲功能单一,综合竞争力差,缺乏特色休闲体验项目和观光度假型产品;三是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尤其缺乏商务休闲度假设施和休闲项目,难以满足商务、公务客人的需要,综合竞争力差;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存在着很多游客“不回头”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五是休闲农业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六是休闲农业工作经费空白,基层工作断层。

4天水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陇东南、大关中的农业旅游消费市场,利用本地特色涉农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通过市场运作,提供农产品采摘、乡村生活体验、休闲娱乐等活动,增强农业旅游的知识性、参与性,延伸农业旅游内容,提升农业旅游的休闲功能,打造城市休闲型农家乐旅游品牌,用丰富的农业旅游服务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4.2建立示范点,发挥品牌效应通过重点支持示范点建设,不断探索总结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好经验,带动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向休闲农业产业,逐步形成“有重点、有特点、有亮点”的特色农业旅游和休闲农业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3强化培训,提升经营水平加强对休闲农业有关人员的培训培养,重点加强休闲农庄或农家乐负责人、经营者的培训,培养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带头人,提升各经营主体的经营水平,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4拓展思路,抓好品牌文化在继续打好“城市牌”“假日牌”的同时,将天水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产业特色相结合,打好“文化牌”“餐饮牌”和“特色产业牌”。让游客通过品尝健康农家菜、享受恬静绿色的慢节奏、参与古朴快乐的农事活动、体验各具特色的乡村民俗,真正体味绿色、环保、健康的休闲农业的自然魅力。

4.5科学规划,落实资金扶持各级应当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科学规划,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投入,用于支持休闲农业指导管理和发展建设工作,搀扶休闲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的补贴,促进“政府引诱”功能的发挥,逐步吸引农民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来。

篇6

休闲观光农业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现代农业形态,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基地及项目,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功能。

一、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旅游+农业”组成完美结合,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崂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传统农业社区转型

青岛市崂山北宅街道北头社区拥有80多亩的采摘园区,既有平地也有丘陵小梯田,园区被划分成若干小片,在每个小片内都种有生态环保且适宜娱乐采摘的地瓜、花生、芋头等各种农作物。近年来,到田头采摘新鲜果蔬已成为许多城里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与之相呼应的采摘游也日渐红火。游客在一小片区域内就可采摘齐全,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体力,实现了休闲、快乐采摘。为此,崂山北宅街道适时推出采摘节,已举办三届,游客在体验农家乐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

北宅街道由于受到保护水源地、风景区和规划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如何解决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等民生问题是摆在眼前的最大难题。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先后推出了“北宅樱桃节”、“北宅采摘节”和“北宅有我一分田”等活动,将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与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不仅为市民搭建了一年四季均可前往的休闲身心、体验农家乐趣、享受收获喜悦的平台,又拉长了生态旅游产业链,同时还达到了农业增效、增收的目的。2011年樱桃节在短短半月时间里共吸引游客47万人次,带动樱桃产业收入达3700万元,户均收入4000余元。

这只是崂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北宅街道外,王哥庄街道推出的茶乡风情游、沙子口街道的农业示范园、中韩街道的枯桃花卉产业都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代表。崂山区在农业发展中巧借旅游东风,不断适应并激发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新需求,发掘出了传统农业中的新商机,带活了一方经济,惠及了城乡居民。

(二)休闲观光农业多点开花

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与旅游相结合,与资源环境相结合。近年来,崂山区加快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农业旅游,通过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成了一批设施优良、规模档次较高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十年前,投资达1800多万元的石老人观光园的规划建设打响了崂山区农业观光园建设的第一炮。紧随其后,雨林谷、大崂樱桃园、百雀林等一批规模档次较高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参与农事及农业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区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崂山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南、北、中三条旅游观光农业带。南线是以石老人观光园、雨林谷、万里江茶场为主线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以农业文化和农业独特景观吸引游客;北线是以王哥庄晓望茶园为轴心的集茶叶采摘、加工、品尝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带;中线则是以现有的北宅樱桃节、神清农趣园为辐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带。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都市农业新格局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优化旅游环境、提供旅游产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产业。

二、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可用“小”、“少”、“低”、“短”来概括。

第一,“小”,即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规模小。无论是蔬菜,还是小杂果以及花卉苗木,面积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种植规模,大面积集中连片的特色基地很少。

第二,“少”,即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数、品牌数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塑造力度不足。

第三,“低”,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持证上岗率低、服务规范性差。

第四,“短”,即产业链条短,生产、生态、观光、休闲、餐饮、娱乐、文化等营销环节薄弱。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家乐”经营特色的同质化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休闲项目季节性强的特点仍然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相当多的干部、群众对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到位;二是工作力度不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三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具体有效的组织、引导和扶持,奖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

三、青岛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在编制规划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和“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耕地”的要求,注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避免雷同、重复建设,克服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甚至“毁农造景”的现象,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

(二)注重特色,农旅结合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别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种养加一体化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拓展上,达到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游客消费心理。

(三)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四)优化环境,联动协作

休闲观光农业是时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支持关心,联动协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扶持特色明显、运行规范、前景广阔的休闲观光农业,同时要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开发,建立起“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农业部门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采取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国土部门要鼓励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山等进行开发,盘活存量土地,对休闲观光农业管理配套设施用地安排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实行用地倾斜,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能,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存德.我国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

2.沈发明,张全智.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J].河南农业,2010(7).

3.刘雪梅,张云.生态文化融入观光农业的策略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篇7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015-02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以及城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亮点。休闲农业园区正逐步成为城市居民近郊出游的主要好去处。但在农村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突出“休闲农业”特色,促进农村休闲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应该思考并解决的重点问题。

1 大龙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

宜秀区大龙山镇座落在安庆市北郊集贤关,紧临安庆市民航机场和铁路客运站,206国道穿境而过,合安高速安庆北出口坐落镇内。其历史悠久,是安庆市市区通往宿松、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市)的必经之地,也是皖西南通江入海的咽喉要道,素有“安庆关外第一镇”之称。大龙山镇为安庆市北部新城所在地,有农户6679户,21707人农业用地以水稻、油菜、蔬菜种植为主的耕地占323hm2;以桃、梨、枇杷等种植为主的园地占104hm2,以鱼、螃蟹养殖为主的水面占237.6hm2;以绿化苗木繁殖为主的林地133.3hm2;以生猪、山羊、蛋鸡、蛋鸭等畜禽养殖为主的大小规模户40多家。安庆市区1路、20路公交往返于镇与市区新老客运站,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正因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近些年休闲农业在镇周边悄然兴起。以龙石、龙升、东旭、洪冲、振华、晓林蛋鸡养殖等为代表的种植、养殖型家庭农场10多家;以寅强淡水鱼养殖、石门湖鱼蟹养殖等为代表的休闲垂钓渔业3~4户,千亩梨园、千亩金银花、千亩花卉苗木等基地已初具规模;桃、枇杷、杨梅、大棚蔬菜等基地纷纷崛起,寅强休闲山庄、聚贤农庄、枫树岭农庄、绿色山庄等农家乐建设日新月异。

2 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与引导,发展随意性较大 一些农户看到“农家乐”生意火爆,在没有统一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仓促上马。

2.2 休闲农业定位不高,没有特色,多而不精 种植基地、农家乐餐饮、休闲度假农庄等单打独斗、形式单一。

2.3 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的深层次开发与宣传。“农家乐”经营项目原始单一,仅局限于展示农家菜、农家景,提供餐饮服务,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宣传和利用;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

3 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 强化引领,统筹规划

(1)农村休闲农业要乐起来,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和客源。因此,镇政府农发办、旅游办、经发办等部门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深入调查研究,弄清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和客流量等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突出特色进行发展。

(2)要对全镇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结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重点推进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规划引导来凸显农家特色。必须紧紧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把特色农产品,如黄花梨、白玉枇杷、东魁杨梅、绿色蔬菜等赋予于休闲农业,使其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家庭农场优势,将经果特色种植与土鸡土鸭本猪养殖串联起来,规范种养技术规程,注册本土品牌,并进行产品包装,提升农产品档次,迎合人们追求天然绿色农产品的心理特点,增加对休闲游客的吸引力。

(3)旅游开发带动发展。通过对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开发建设,依托龙秋池景区、石门泛秋湖景、高校教育园地、安庆市烈士纪念公园、龙王庙、云峰寺等景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带动全镇农家乐的发展。以发展全域旅游规划旅游线路为纲,将各社区休闲观光农业有目的的串联起来。

3.2 整合农村现有资源,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让“农家乐”也走上产业化的路子,以村或散户联合的形式,组成农家乐生态旅游村,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帮助农户发展休闲农业,统一安排,将地方特色产业有效整合起来,发挥各自功能,各取所需,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接待能力和水平,这样有利于共同抵御风险。

休闲农业发展可选择以下几种形式:(1)农家餐饮旅馆型。通过原汁原味的当地农家地方特色土菜来吸引游客,感受农家风味的需求。如绿色山庄土菜馆。(2)观光采摘型。整合千亩黄花梨、百亩枇杷园、百亩杨梅基地等,让游客亲手采摘生鲜水果,体验采摘乐趣。百华蔬菜大棚基地,让游客摘菜、做菜,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吸引城市市民来体验农耕文化生活。(3)休闲度假型。依托山水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城镇工薪阶层的市民短期度假要求。如聚贤山庄和寅强山庄、枫树岭农庄。(4)景区餐饮型。围绕龙秋池风景旅游区,突出亲近大自然,吸引游客来体验古朴农家生活,真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纯朴乡村生活。针对中心景区游客数量多、流动量大的特点,在主要中心景区附近开办农家乐,利用各具特色的农家菜满足过往游客短时吃住。要以基地采摘为核心、以体验农家菜饮食文化为抓手、以休闲度假山庄为依托,以旅游线路为串联,组建观赏、消费、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之路。

3.3 挖掘传统文化,彰显地方风情 努力培育休闲农业地方特色,多渠道加强媒介宣传,提高知名度。结合每年春季举办的梨花节活动,以龙山史前文化、古战场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为灵魂,以经果园、蔬菜基地、休闲农庄为依托,以黄花梨、白玉枇杷、东魁杨梅、土禽本猪为品牌,通过新闻媒介、宣传单页、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推介休闲观光农业的当地特色。

篇8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08).

[2]孙兆慧.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8(01).

[3]徐明华.开创湖南省休闲农业新局面[J].湖南农业科学,2010(14).

篇9

当前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用巨大,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的步伐,惠及城乡,彰显出强劲的势态。因此,笔者以为很有必要研究休闲农业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休闲农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作用

1.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为主要形式的初期发展阶段,已步入功能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1]。

纵观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2]。休闲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有观光休闲农园(指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进人园内摘果、收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如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如江西农业公园、教育与科技农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现农业科学技术),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等。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休闲类型,如湖南省内的张家界、炎陵桃源洞、永州阳明山等。一般来说,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较为强烈,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市场潜力大,而像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本地居民多,收入水平高,潜在客源市场大,而且具有吸引全国乃至国际观光客进入的优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广东现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旅游局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1998年,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推动了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在1999年,又推出了“生态旅游年”。2006年推出“中国乡村游”。2007年,提出“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旨在达到“城乡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优势互助,共同繁荣”,进一步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达3亿多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已使全国2 000万人脱贫,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作用

1.2.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优化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1.2.2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农村家庭妇女和尚不具备技术专长的青年以及中老年龄农民等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据预测,1年接待量10万人次游客的休闲农业景点,可直接或间接安置300个农民工就业[3],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1.2.3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村容整洁。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游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4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游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规划,少特色

不少地方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大多数投资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其余都是大同小异;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主要以个人、民间资本投资为主,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务农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乒乓球等项目,“上午挥钓竿,下午玩麻将”,跟普通农庄相同,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市场定位不明确,简单仿效,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园、名品、名菜、名项目等,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2.2缺管理,少人才

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休闲农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力管理、导游管理都需要专业人员,而这些对以往专注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农业生产者和来自其他领域的业主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由于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从业人员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转贴于

2.3缺科技,少效益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2.4失农味,少组织

一些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这些基本原则,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变更土地使用形态,致使城市化和人工痕迹明显,建筑物富丽堂皇,忽略原有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及特色,扭曲休闲农业的本质,脱离“农”字,“农”味不足,失去特色,也就没有生命力。同时由于不合理、过度地开发,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破坏原有生态,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休闲农业的经营除企业集团以外,部分农民仅采取共同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制,在经营中难免产生盈余分配、权利义务分担等方面的纠纷,且休闲农业多为点状布局,组织化程度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组合,各自为政,缺乏与大环境的协调性,与新农村建设脱钩,很难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布局中去。有的甚至因为一己之私利而影响整个环境建设,最后导致新农村无从规划,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而在功能上进行的延伸。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对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4]。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大力扶持。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正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扶持[5]。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意大利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的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因此,我国亦应由政府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抓示范、树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布局、生态循环”的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资源,切忌“求大、求洋”,贵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优势。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正是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重庆的垫江则是利用其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特色。强化规划意识,要与城镇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衔接,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设计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掌握规模(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市场半径大于9.5km的区域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合理布局。建设上要重视项目的设计,要整合资源,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经营中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农业为基础、种养产业为核心、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发展农业产业、扶持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同时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农业产品、知识和服务。在经营内容上开阔思路,以“农”字为特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开发和保护,弘扬农耕文化,提高农业品位,注重“土、特、奇、鲜、知识、参与”,如天津塘沽北塘镇推出的“做一天渔民”活动,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形象、吸引游客,实现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3.3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传授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农业规划学、生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另外定期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及从业人员进行旅游管理、生态农业等知识的集中培训与教育,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等,使其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请进来”,邀请国外和台湾地区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以举办“研习班”、“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探讨,“走出去”现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更新理念。要加强行业自律,成立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规划、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工作者组织起来,总结休闲农业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产业经营,市场化运作,注重信息服务,加强宣传,发挥行业整体优势,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培育客源市场。如北京休闲农业协会作为全国第1家休闲农业领域的行业协会于2004年成立,正是由于其介于政府和休闲农业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短短3年来北京的休闲农业就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要积极引导工商和社会资本投资休闲农业,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休闲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8.

[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3] 成升魁,徐增让,李琛,等.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2005(5):26-30.

篇10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293-02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Statu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Creative

LI Wei-dong 1,2 ZHANG Li 1,2 CHEN Peng 1,2 MA Xiao-ju 3 ZENG Bin 1,2 HE Tao 1,2 HUANG Guo-lin 1,2 *

(1 Hunan Hort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Changsha Hunan 410125; 2 Hunan Green Horti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3 Changsha Chilongdao Investement Limited Company)

Abstract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were expounded,the typical cases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were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innovation;creativity;concept;characteristics;cases;development pattern

1 相关概念及特征

1.1 休闲农业创新、创意的相关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以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本要求,提供自然观光、休闲旅游、消费购物、农事体验、游乐活动、教育认知、养生度假等多种服务的一种新型高效农业产业形态[1]。

创新指现有思维模式提出对原有理论与观点的突破或对过去实践的超越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意指从无到有形成的思路、方案和设计等,即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设计发明,具有原创性、效用性和独特性,体现为创造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2]。

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在创新性、新颖性理念和充分的现代技术、装备的支撑下,精心营造的综合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3]。

1.2 休闲农业创新、创意的特征

休闲农业创新、创意是借助创新、创意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结合科技、文化与艺术等要素,融入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之中,并对农业的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进行创新、创意。同时以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等资源为中心,对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娱乐、度假等功能进行创新、创意。休闲农业的创新、创意,具有强创新性、多功能性、高融合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是推动休闲农业从生产型产业向创造型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能够丰富休闲农业的深度内涵、提升休闲农业的整体档次、凝聚休闲农业的超凡人气,展示休闲农业的艺术气息、打造休闲农业的独特亮点;能够使农业的各个环节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促进产业价值体系的良性互动。

2 发展现状

2.1 国外休闲农业创新、创意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创新、创意的发展起源于欧洲。主要创新创意形式包括意大利的绿色假期型、法国的家庭旅馆型、澳大利亚的观光农场型、荷兰的观光农场型、日本的市民农园型、德国的市民农园型、美国的观光农场型、西班牙的农业旅游型等。目前,美国的东部地区有1 500个观光农场,年均接待游客人数达2 000万人;法国现有休闲农场101.7万个,其中面积大于50 hm2的休闲农场数量为17.2万个,占农场总量的17%;德国创意休闲农场平均占地面积约100 hm2 [3]。

2.2 国内休闲农业创新、创意发展现状

我国休闲农业创新、创意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如景区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示范农庄、乡村旅游等,带动了休闲农业观赏经济作物的种植、蔬菜瓜果与家禽家畜的消费、餐饮住宿接待与民俗文化传承的全面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农业观光体验、农村特有资源与文化特色的结合产业,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型、文化型、生态型、环保型、现代型的发展思路;农产品功能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具有观光、体验和休闲价值的多功能性农产品,促进了休闲度假旅游、田园农业旅游、科普教育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等的发展[4]。

3 案例借鉴分析

3.1 库肯霍夫公园(国外)

库肯霍夫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球茎花卉公园,面积达32 hm2,整体景观设计的风格以英式为主。公园内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园区,包括自然公园、音乐公园、历史公园等,还特意为儿童设计了花园迷宫、探险之旅、牧场等活动及游园路线。库肯霍夫公园具有3个设计独特、用皇室名字命名的展厅:威廉・亚历山大馆、奥兰治・拿骚馆和碧翠斯馆。展厅内有变化多样的花展与花卉栽培示范活动,还有丰富的绘画展、摄影展等。此外,库肯霍夫公园每年进行了开园主题的创新设置,而且各不相同。

借鉴之处:通过对主题文化的充分挖掘,创造与展示出了7个大小各异、特色鲜明的“灵感花园”。每座花园都有固定的组成元素,包括乔木、灌木、树篱、木围墙、木围栏等,而花园内的多年生花卉与球茎花卉的种类却每年都会有变化,从而确保了公园的循环持续与丰富的展示效果;公园还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创策划来进行公园主题内容的深化,如欢乐骑行、自由泛舟、儿童游乐、花车游行、艺术花园、自然餐厅等,既能欣赏自然美景,又能进行丰足的亲身体验与欢乐互动,从而增加游客更美好的游览经历。

3.2 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国内)

长鹿休闲度假农庄面积达40 hm2,是一个以岭南历史文化、顺德水乡风情、农家生活情趣为特色,集吃、住、玩、赏、娱、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景区。主要由长鹿休闲度假村、机动游乐主题公园、水世界主题公园、农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主题公园五大园区组成。其中,长鹿休闲度假村以水底餐厅、美食舫、农家灶房、会议厅、乡村酒吧KTV、健身项目和长鹿艺术大舞台等为主要格局,尽情演绎休闲度假的创新风貌。机动游乐主题公园以“流星锤”“极速飞机”“弹射飞人”“宇宙飞车”和鬼船“哥德堡号”等上百种大型机动游戏为主要项目,尽情展示游乐刺激的巅峰。水世界主题公园以五大系列的梦幻捉鱼水城和游泳、冲浪、滑梯、水上拓展等数十种水上游乐项目为主要特色,尽情领略水世界的欢乐。农家乐主题公园以农家菜园、奇花异草园、农家酿酒坊、农家“六绝”表演(小猪跳水、赛猪、赛鸭、斗鸡、斗羊、大笨猪花式高台跳水)、民间艺术(布偶戏和皮影戏等)和农家特色项目(蘑菇房、陶艺坊、豆腐坊、攀爬、户外拓展)等为主要景点,尽情享受农家的风情与乐趣。动物主题公园以童话动物王国(独特的园林造型体现)和海陆空动物表演馆2个部分为主要展示,尽情发挥动物主题的独创与特色。

借鉴之处: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与环境协调发展。既有满足休闲娱乐的“度假村”“农家乐”和“动物园”,又有极具参与性与体验性的“机动游乐”和“水世界游乐”,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观赏、游乐、体验、生态、时尚等各要素组合良好,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4 发展方式

4.1 种植方式的创新、创意

通过设施农业,以果蔬观光采摘园、种植专类园等为休闲主题,选择经过培育、驯化的品种,根据单株的大小、个头的高矮、不同的颜色等进行合理搭配,让其在整个的生长过程中都能赏心悦目。并利用光、温、水、声等资源整合科技,进行创新、创意,打造神奇的作物景观。如声波助长仪可以激发农产品的潜在价值,使草莓、番茄等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无土雾化技术栽培的蔬菜根悬浮在空中,可以使农业生产景观具有神秘感,开创出奇特景观等。

4.2 休闲娱乐的创新、创意

休闲农业注重轻松愉悦、回归自然的田园氛围,而“参与”和“体验”,可以满足休闲娱乐者回归自然、放松心灵的需求。因此,创新开发休闲农业参与和体验类的项目,如“以单改多”(对于一些只利用单个方面用途的物品,扩大其使用范围领域,增加多变的体验过程[5]),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元化的娱乐体验,利用数字技术使游客得到全新体验等。

4.3 文化与节庆的创新、创意

节日作为一种民俗事项,是一年中有多重传承形成的固定和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文化特色为优势,形成独特的节庆文化品牌。按照文化传承与节庆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创意理念,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延续民俗风情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宿文化、形成特有乡土文化、开创节庆文化推广模式。如春节逛庙会,端午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重阳登高、赏菊等民俗节庆活动,充分丰富了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节庆活动创新、创意可持续性。

4.4 农产品的创新、创意

传统的农产品在收获以后,经过创新、创意,可以赋予它更多的特殊含义,使其身价倍增。如将农产品做成艺术品,如艺术葫芦、艺术南瓜等,不胜枚举;做成礼品,包括特指礼品与节假日礼品等,通过运用多种手法,在农产品的果实上或包装上进行加工,以特定时间送给特定的消费者;做成功能食品,挖掘出农产品的各种食疗功能进行宣传并在农产品的介绍中注明,以期产生新的市场空间。

5 结语

休闲农业创新、创意发展,可以延伸休闲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价值链,延长消费者在园区里的滞留时间,实现休闲农业发展理念从线性创新、创意到综合性创新、创意的转变,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要重视并提倡休闲农业创新、创意,不断提升农业的休闲品质及内涵,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城乡的互融互动,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之路。

6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休闲农业创意[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

[2] 刘军,邓文,刘贝.创意休闲农业的起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湖南农业科学[J].湖南农业科学,2012(4):50-54.

篇11

关键词:

休闲农业旅游;现状;模式;对策;荆门市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横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景观和农业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观光、娱乐、求知、体验农事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休闲农业旅游经济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以当地自然、文史资源,以及特有的农村生产、景观,融合旅游、餐饮综合经营的一种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1]。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可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人才、设施等要素流向农村,增加就业容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全面了解荆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推动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

1.1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随着现代农业强市和生态旅游强市战略的推进,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呈现加快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已有各类休闲农业旅游点1219家,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休闲农庄63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4个,农家乐1112家,各类从业人员1.9万人。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5%。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此外,“沙洋万亩油菜花海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品牌;“彭墩乡村世界”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荷花景观)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荆门市还被亚太旅游协会增设为“荆门中国农谷乡村旅游观察点”。

1.2各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热情高,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休闲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生产载体,将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方式。春季,荆门市比较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沙洋油菜花和屈家岭桃花旅游观光活动;初夏,有漳河新区的“双井”西瓜节和屈家岭赏鹿养生旅游;秋季,有“漳河柑橘”、“昕泰葡萄”采摘体验;冬季,京山的温泉养生、“盛老汉庄园”品龟、茶花观赏、彭墩大棚草莓采摘等均是吸引游客前往体验的优选观光项目。

1.3依托相关要素的景观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荆门市旅游观光道路为网络,打造了东、南、西三片区的乡村旅游观光带。一是以农谷大道及其沿线景区为支撑,打造了连接京山、钟祥、屈家岭三地的“农谷景观带”,主要以“桃花节”、“紫薇花节”、“茶花节”为主题,是结合了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运动休闲、康体养生等多功能的旅游风景走廊;二是城郊乡村旅游观光带,依托漳河大道连接彭墩乡村世界、漳河农业生态园、昕泰采摘园、双福生态产业园等园区,重点打造集生态、科教、文化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三是建设了乡村旅游“油菜花节”景观带,依托荆沙线、五洋公路,重点打造观光休闲、农耕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观光线路。随着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旅游休闲农业产业带,与旅游产业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初步显现。

1.4休闲农业旅游规划逐步完善2009年屈家岭管理区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写了《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2009-2020)》,该规划首次提出要将屈家岭打造成“中国农谷-生态屈家岭”,并成为中国知名的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和生态康疗保健旅游度假胜地。2010年荆门市政府和农业部规划设计院联合编撰的《荆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也提出“支持彭墩村建设城乡多功能休闲农业度假区,屈家岭管理区重点建设太子山林场至农谷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带、美好人间植物科技园”等理念。2014年荆门市旅游局组织专家编写了《荆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4-2025》,分别从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集聚区,环城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带,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集聚带,乡村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带等方面对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了规划描述,拟在今后若干年内把荆门市建设成国家乡村公园,成为我国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区。

2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

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主要包括城市郊区型、依托景区型、产业主导型和农民自发型4种。城市郊区型就是在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开发自身的农业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光、休闲。典型代表有开发“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的东宝区金泉村,钟祥市彭墩村,京山县汤堰村、高岭村等。依托景区型就是结合景区,依靠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的客源来发展,以服务景区为主要功能。典型代表有依附明显陵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钟祥市皇城村、客店镇赵泉河村;依托大洪山景区绿林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双桥村以及“百果园”等。产业主导型就是依托自身农业产业发展旅游,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转化成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典型代表有钟祥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沙洋油菜博物馆、漳河新区昕泰休闲采摘园、东宝石莲蜜蜂博物馆等。农民自发型主要是农民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自主打造的一些休闲旅游项目。典型代表有石龙“小狗抓鸡”、绿林“百果园”;漳河新区刘伟“西瓜节”、“京和葡萄”采摘;虎爪山茶花游,漳河柑橘采摘等。

3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的特点

3.1“农家乐”是主要的旅游产品“品农家菜,享农家乐”是最主要的休闲观光方式。荆门市的“农家乐”旅游个体业主有900多家,占全市休闲农业业主总数的89%。“农家乐”主要集中分布在荆门市城郊以及所属县(市、区)的部分城郊结合部,还有部分“农家乐”分布于风景名胜景区周边,在为业主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景区的服务功能。

3.2集观赏、采摘与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景点更具吸引力从2013年的旅游统计数据来看,屈家岭的万亩桃花观光园、荆门沙洋油菜花海与油菜博物馆、彭敦蔬菜采摘园、中华葛文化风情园、掇刀蓝莓采摘园、漳河昕泰休闲采摘园、漳河生态示范园、十里花卉长廊等休闲旅游农业各具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前往。

3.3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是主要经营主体2013年荆门市11家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资产总额达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资产总额的38.0%;经营面积8666.67hm2,占全市经营面积的68.0%;从业人员4520人,占全市休闲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的25.0%;营业收入约5亿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26.0%;上交税金1993万元,约占休闲农业旅游总上交税金的47.0%;净利润1.58亿元,占总数的45.1%。

3.4休闲农业旅游助推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2013年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19亿元,占休闲农业旅游总营业收入的64%;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农副产品销售收入也达到3亿元以上,带动农户1.6万户。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从业农民人均收入15289元,高出所在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4%。荆门油菜花旅游节自开办以来,沙洋县牵手国家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创建中国油菜博物馆,不仅在产学研上成绩斐然,而且在文化旅游方面注入了活力和商机。每年油菜花盛开时,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沙洋田间赏油菜花海,逛油菜博物馆,品油菜宴,体验趣味农事;赏花、看景、拍照、消费,熙熙攘攘的观光客引爆了沙洋的休闲农业旅游。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周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每年3月份仅油菜花期招待游客的餐饮收入就在2万元以上。荆门农谷核心区-屈家岭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黄桃,近年来依托桃花旅游,桃农人均年纯收入均在4.5万元以上。“中国农谷”桃花节的举办将“农谷黄桃”的休闲观光、采摘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延伸,使屈家岭地区成为湖北省境内种植黄桃面积最大、产业化经营程度最高的区域。

4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仍属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旅游功能还需拓展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主、行、游、购、娱六大要素[2]。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主要以农家乐、观光园和采摘园为主,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但旅游产品集聚程度不高,功能单一,设施单一;旅游内容单调,文化含量低,吸引力不强;产品重复性高、专业化和多样水平低;重游率低,过夜率低,难以满足游客日趋个性化消费的需求[3]。住宿、娱乐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产品收入所占比重很少,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也偏低。且客源主要面向荆门市市民,未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吸引物。

4.2农民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方面来看,农民应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体,但由于资金、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主要是一些拥有一定资本实力的社会人,农民的收益有边缘化的趋势。

4.3产业链条不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景点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除少数管理人员外,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缺乏旅游业管理知识和经验,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4遍地开花,缺乏品牌景点和成熟线路荆门市的休闲农业旅游一般均以散客短线自助游和长线自驾游为主,只有位于荆门城区附近的少数采摘观光园区因为有公交车抵达可以方便游客前往,绝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点均面临着游客要来时交通工具受限制,住宿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所简陋,县、区之间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串联等窘态。

4.5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的结合还有待加强休闲农业要想赢得更多顾客,需要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让自然变得可亲,让一切吸引元素变成可以销售的产品。虽然荆门市境内有可追溯近5000年历史的屈家岭稻作文化遗址,有郭店楚简等颇具世界影响力的出土文物,但在利用这些历史和文化元素改造并宣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方面,还没有看到有任何激动人心的旅游特产面世。

4.6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荆门市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如上清茶、屈家岭黄桃罐头、德源石碾米、鹿血酒、景颐白蚁酒等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农副产品,在作为旅游产品营销和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如何培训农民,让他们从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服务者,提升其利用乡村旅游来提高收入的能力;如何对农村“空巢化”后空出的房子加以改造,作为家庭旅馆来接待游客等方面都有待研发。

5荆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5.1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性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1元的旅游直接收入可以带来4.5元相关产业的收入,对文化娱乐业有约50%的贡献率,对餐饮、商业零售业贡献率超过40%;休闲农业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1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据统计,沙洋第七届油菜花旅游节,接待游客已从首届节会的5万人次增加至1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0.48亿元提高到6.38亿元,农家乐经营户由45家发展至136家,户均增收2.5万元。荆门是农业大市,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途径,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新领域的突破口。

5.2加大科学规划和政策扶持力度休闲农业旅游是顺应现代消费需求的产物,仅靠分散的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项目[4],在财力上给予扶持,在土地租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投资企业积极参与。发达国家对农业旅游区建设均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韩国农业观光旅游区所有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电缆等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同时银行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匈牙利设立农业旅游业专项基金,对经营旅游住宿农户给予修缮和扩建房屋补贴。要做好相关规划,并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5],除了要考虑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旅游资源和利用观光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外,还应将农村地区对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渴望与城市居民萌发的回归自然的新型休闲需求及生态价值观联系在一起[6];要与荆门的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相结合。

5.3集聚发展,扩大建设规模各地要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开拓创新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型旅游模式,促进多样化、个性化发展[7]。积极支持农民以庭前屋后等资源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引导在适宜区域发展以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化、适宜度假体验的休闲农庄。结合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示范功能的休闲农园。财政优先支持农业旅游开发区的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重点资助在农业生产基础上衍生的、以农户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旅游区域开发,并给予财政资金和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此外,还应该把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当地农业发展目标考核的内容,列入当地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

5.4加快推进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建设休闲农业旅游是整个休闲游乐市场中的一种产品型态,具有较大的竞争性和替代性。产品的差异性越小,替代性越强。当一定区域内农业旅游产业“普遍”发展起来时,农业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就成为了产品“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乡土性”越足,越能吸引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与城市的差别越大,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就越强[8]。完美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农村自然环境的清洁程度及其所产食品的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与生物的共生也是开展各种体验性活动的宝贵观光资源。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是有形物体与无形服务的综合,品牌的营销对本地休闲农业旅游的推广具有积极的作用,各级相关部门和农户要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产品推介宣传活动,重视休闲农业旅游形象的策划与包装,整合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景点的旅游观光线路,推出专线旅游观光车,做大做响荆门市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黄爱青,王海滨.浅谈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0X):45-47.

[2]渠慎涛.关于加快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丛刊,2007(5):40-42.

[3]雷鸣.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商业时代,2009(2):93-94.

[4]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3):79-83.

篇12

关键词:休闲农业;天津;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192-01

随着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新型农业机械的出现及惠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性更强,农业进入高效生产时代[1-2]。二是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各种各样效率更高、作业质量更好的机械更加成熟并走向市场,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三是国家农业政策的大调整,鼓励粮食生产,实行三补贴减免,特别是对大型农机具、新型农机具的大量补贴,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和使用大型新型农机的热情,使农民用得起、买得起。四是随着作业市场的形成,一部分机手已把作业服务当作创收的优势产业,市场作业大户、松散型作业服务组织及综合服务组织应运而生,作业的供求市场化的雏形已经形成并正逐步走向成熟[3-4]。综上原因,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5]。土地一家一户经营生产,农忙时租用或雇用农机大户或作业服务队进行作业,农闲时从事其他产业生产或外出务工进行创收。在调查中发现,过去那种农忙前一家一户整修自家小型作业机械的现象已不存在。

农机维修、供应网点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迅速发展,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产品供应及服务水平亟待规范和提高,现结合灵璧县的调查,谈谈一些看法。

1 灵璧县农机维修业现状

全县共19个乡镇,110万人口,14万hm2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53.7万kW,农机配套比1.0∶2.2,主要动力机械,各类拖拉机56 51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9 310台,小型拖拉机37 200台),变型拖拉机5 290辆,联合收割机3 370台。目前,灵璧县从事农机维修、整机及配件营销人员共有165人,维修经营网点106个。一是整机的销售业网点增多,品种增多,效益较好,现全县整机销售网点有47个,比3年前增加了20%,且每一个的销售网点的售后三包服务比较到位。二是零配件销售业效益较差,多数濒临关闭,因为过去小型作业机具配件积压太多,占用了大量资金。而新型机械品种繁多,易损件分散,无很大财力进货,加之新型机具的稳定性能较好,配件的需求量大大减少。调查统计表明,现在全县共有106个维修网点,虽然数量与3年前持平,但70%左右效益都很差。三是农机维修网点急聚减少,调查统计表明,现在全县农机维修网点106个,比2007年下降了50%,同时设备陈旧、老化、简单,而且多数是松散型、季节型,旺季干,淡季散,主要原因是老机型没有市场,新机型维修的主要渠道是三包服务占了主体,另外新型大型机械技术力量溃乏。现在大型机械的维修主要是大中型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

2 发展建议

目前,农机供应与维修市场正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家一户一套甚至多套的小型机械,各自为政的耕作模式,正向社会化供需专项协作化方向发展,机械化生产由小型机械资源浪费型、低质量型向大中型机械资源节约型、高质量型转化,而与之相适应的配件与机械维修服务市场并没有形成,多数还是围绕小型机械开展服务,出现了与市场极不协调的现象[6-8]。正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过渡时期。过去的格局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如果不正确引导,导致由于市场的缺失,使一些种类机械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保养和维修,降低机械使用效率和寿命,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这就要求农机管理部门审时度势,引导和加强农机维修的网络建设。

2.1 网点建设中做到科学布局

一是县级着重建设好2~3个一级综合维修网点,建设可以依托县农机校、农广校或改造老的维修网点,位置放在全县中心区域或农机较为集中的乡镇;二是每个乡镇至少要建设1个二级综合维修点和若干个三级维修网点及专业网点、二级网点可以依托各个乡镇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建点;三是村级依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建设三级服务网点,村级建点率要达到30%左右,条件较差的可以组织抢修小分队等。这样全县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机维修网络。做到农机大修不出乡、小修不出村、作业不离地的效果。

2.2 技术力量保障要有优惠政策

吸引优秀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农机维修的队伍中来,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复训,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充分发挥县农机校基地培训的功能,每年至少要办2期农机修理培训班,同时阳光工程要向农机培训倾斜。

2.3 重点抓好高新农机具维修保障工作

高性能、高价值、大型、新型农机具发展迅速、品种繁多。日前主要依赖于厂家的三包服务,随着数量增加和三包期的过期,该部分将成为农机维修工作的主流和难点。解决好该矛盾,要以农机推广机构为纽带,加强生产厂家、维修网点、农机户三者之间的协作。根据高新农机具的分布情况,保证有充足的配件供应,可以建立有效的供应渠道或诚信代销或赊销。同时厂家要经常举办培训班,为维修网点培训技术人员。

2.4 加大投入,确保供应维修市场的平稳运转

政府对购买高新农机具有补贴,建立农机维修体系同样需要给予补贴,主要用于培训技术人员,增加维修的检测仪器及大型维修设备,对于淘汰机型大量积压的配件要有合理处置渠道,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 参考文献

[1] 朱建峰.大中农场农机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55.

[2] 黄真国.当前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9-40.

[3] 张福俊,虎治礼.加强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0):16-17.

[4] 谈志斌,妥文.彭阳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2):88-89.

[5] 李燕,王栋.绿色制造理念为指导的废旧农机具修复再利用[J].江西农业学报,2008(6):84-8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