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如何做好证券投资

如何做好证券投资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如何做好证券投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如何做好证券投资

篇1

吉林省吉林地区的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12年吉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5%,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5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收入在不断增多,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以往的“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也日益被淡化。

而随着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在同步增强,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吉林省吉林地区工薪阶层证券投资面临的问题

1.工薪阶层收入来源单一、上涨过慢

对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而2012年联合国公布72个国家工薪阶层收入,人均月工资1518.48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9327元;中国人均月收入为702.31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4134元,两者相差近一半,显示中国工薪阶层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的一半。这个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收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实偏低。2012年吉林地区工薪阶层人均收入仅有30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4134元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个影响吉林地区工薪阶层收入的因素就是工资上涨过慢。据调查在2003年-2012年之间,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上涨速度最慢。

“从2006年开始,工资就再也没有涨过。”这是吉林市受访者张莹的话语。张莹在吉林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10年,从2003年-2006年,工资从4000元/月涨到6000元/月,但从2006年至2012,工资仅从6000元/月涨到了8000元/月。类似于张莹这样的情况在吉林地区比较普遍,工薪阶层工资涨速过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物价的上涨,固定的工资收入中用于必要生活支出比例必将增大,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必将减少。

2.投资理念相对趋同

目前在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大部分处于20周岁到60周岁,其中25周岁到50周岁的人群比重最大,也就是处于家庭事业发展期和成熟区这两个人生阶段的人群比重最大。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所以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都是为了获取正常工资外的收益来满足生活所需或者对未来的保障。

3.选择投资对象比较困难

这两个人生阶段的工薪阶层正处于人生的旺盛期,无论是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还是对社会的了解都使他们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

4.工薪阶层缺乏专业的证券投资知识,不会运用专业的方法解决投资问题

在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金融专业毕业,他们的专业各种各样,对证券市场的了解更是有限,更不用说一些专业的分析方法,投资方法了。他们对分散投资的报酬率,债券的价格变化,以及投资方向都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有一些工薪阶层还喜欢看一些投资理财书籍进行投资,但是市场上各类投资理财书刊汗牛充栋,真正有价值的、有实用操作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几乎没有,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照本宣科会害死人,反而走进一个误区。

二、对吉林地区工薪阶层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根据资金实力进行投资选择

虽然同为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

(1)低收入者一般应该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

(2)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相对传统,家庭的理财观念要求绝对稳健。所以他们应该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而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

(3)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而又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

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2.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把握各类证券的风险特征,设定合理的风险和收益目标

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在吉林地区,年龄较小的工薪阶层不畏惧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总体而言,在吉林地区大部分人都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

(1)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来说,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

(2)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在吉林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所以建议这部分人群首选作为投资工具。当然,随着吉林地区证券投资理念的深入,证券行业的发展,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

(3)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来说,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

参考文献

篇2

文献综述:家庭理财是家庭主要成员运用现财知识与方法等手段,科学地对家庭财产进行管理, 以达到合理的保值和增值、实现人们积累财富的愿望的目的, 并能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论文重点: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使我国资本主要由国家和集体使用、所有的格局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私人所有的资本已超出国有资本,成为全社会资本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私有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行资产的有效管理, 最终达到所设定的家庭资产增值的目标

论文框架:

关键词:家庭理财 投资方式 风险 收益 现状

任何理财方法都必然是收益与风险并存, 理财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实现资产的保值或增值, 就需要对家庭理财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理财就是要根据目标的要求有效处理和运用财富, 通过开源节流以增收节支, 不断地积累家庭财富。并随时根据各个家庭内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的变化,对整体的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做好不同阶段的理财规化, 保证理财之路的畅通。

家庭投资按照投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证券投资、家庭储蓄投资和家庭保险投资。

1、经营性投资是指用货币资金、原材料、固定材料、无形资产等所进行的投资。经营性投资根据投资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

2、证券投资是家庭作为资金供应者参与证券市场的行为,即把家庭资金用于购买金融资产,主要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期获得利润或控制其他公司的经营行为。购买股票风险较大,有可能亏本,但也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购买债券风险较小,但收益也相对较小。家庭证券投资要根据资金闲置时间的长短、胆识的大小、证券投资知识水平以及其他情况来选择投资对象

3、家庭储蓄是把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存储和积累起来的一种家庭经济活动,是家庭理财、聚财与生财的一种重要渠道。目前家庭储蓄作为一种安全、灵活、方便的家庭理财和投资方式被广大家庭所采用。但是银行存款无法克服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这样会使家庭资产缩水。不利于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

4、家庭保险投资。所谓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按规定向投保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建立专门的保险基金,采用契约形式,对投保人的意外损失和经济保障需要提供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家庭投资保险的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推出的扮资连结或分红等类型寿险品种,使得保险兼具投资和保障双重功能。保险投资在家庭投资活动中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必要的。

我国个人投资理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家庭投资理财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要进一步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及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育,理财投资者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理性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

我国家庭理财市场存在以下问题:

( 一) 市场规模小,

供需维持低层次均衡由于起步较晚, 发展不完善, 导致目前理财市场规模小,规模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这已经成为目前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个人理财市场规模已日趋扩大, 但与银行的其他业务, 如房贷、 车贷的庞大规模相比, 仍处于规模劣势。因此, 市场本身规模的增长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 二) 银行服务不到位

首先, 服务缺乏专业性。高收入的年轻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个人金融服务普遍持接受态度, 而对于国内的同类服务却无法认同。其次, 服务缺乏差异性, 没有个性化。

( 三) 理财产品缺乏新意, 同质化现象突出

缺乏独特价值内涵和理财服务同质化是困扰银行理财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 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及股市账户的流通,理财产品方面的创新有待加强。

要完善我国家庭投资理财市场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一) 改善外部投资环境, 做大市场规模

( 二) 进一步放宽管制, 引入中外银行竞争机制

( 三) 努力提供高水平服务

( 四) 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丰富理财内容

( 五) 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人员, 提高理财人员素质

(六)建好金融档案。。

(七)打造个人信用所谓个人信用,即个人向金融机构借贷投资或消费时,所具有的守信还贷纪录。

(八)家庭投资者要及时查明实际遇到风险的种类、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家庭投资理财是一门重要而博大的学问,好好学习并运用可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财富。家庭投资理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人们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建辉:《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理财规划》,《金融博览》2008年第2期。

2. 林宁:《浅谈个人理财规划》,《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第1期。

3. 韩海燕.个人理财[J].金融管理,2010(4).

4. 严丽 《个人理财投资》 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 2010年

5. 吴革斌: 《浅谈如何做好家庭投资理财》 , 《经济研究导

刊》 , 2010 年第16 期。

6. 吴燕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浅析[J].现代商

业,2010,(5).

7. 魏涛.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2).

8. 吴燕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9(14).

篇3

迄今为止,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但历届论坛难以见到广大基金持有人的身影,更难以听到他们的声音。

近十几年来,数千万基金持有人把他们的积蓄委托给基金公司管理,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大多数基民收益寥寥,甚至亏损惨重,国内投资者信心低迷,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遭遇重大困难。

与此同时,证券業的高管们总是安享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年薪,一些监管部门官员“走马灯”地空降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以分一杯羹。

对于基金業来说,少作无谓的“空谈”,思考如何做好基金费率改革、基金持有人合法权益保护、基金销售的创新与发展,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佣金率难终结

作为专業的理财机构,基金公司在按合同约定向持有人提取管理费之后,本应按着诚实信用的原则,追求持有人利益的最人化。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基金業长期执行的万分之八高佣金率就是其中案例之一。

2012年10月30日,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播发了《揭秘基金公司的佣金“黑洞”》稿件,披露国内基金公司普遍存在向证券公司故意交纳高佣金问题,仅半年内就涉嫌侵吞基民财产近13亿元。

目前,很多稍具资金实力的个人投资者,其佣金率都已降至万分之三,而基金公司的股票交易佣金率却一直保持在万分之八。专家指出,基金公司完全可以把佣金率降至万分之三或者更低,而这种故意支付高佣金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信托法确定的信托责任。

11月26日,“新华视点”再次播发《是“放弃责任”还是“损害信用”——基金公司高佣金问题再追踪》的稿件,明确指出“能否降低佣金,检验监管部门作为”。

11月2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通过媒体表示,“佣金费率水平属于基金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市场商業化行为,不宜在法规文件中统一约定。”

11月29日,因市场担心基金佣金率下降影响券商利润,导致券商股大跌。

11月30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再次通过媒体发声,表示证监会近期未组织研究基金降低券商佣金方案,降佣20%的传闻不实。

上述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基金佣金费率是长期的市场博弈演化结果。

但有市场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目前,国内70多家基金公司中,有约半数由券商控股,券商与基金公司间存在重大利益关系,这造成了基金治理存在明显缺陷,基金公司经常把股东利益和经理层利益凌驾于持有人利益之上。

霸王合同陷阱

面对大多数基金万分之八的高佣金率,基金持有人除了用脚投票之外,就只能选择接受,难以按照基金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的基金合同中普遍设置了霸王条款。

以2012年12月10日至18日发行的建信月盈安心理财基金为例,该基金在合同中规定基金持有人有分享基金财产收益等9项权利。从表面上看,该基金合同有利于保护持有人利益,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例如其第八条“争议的处理”规定,经友好协商未能解决的一切争议,“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根据该会当时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地点为北京”。

上述“第八条”剥夺了基金持有人通过诉讼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选择权。据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远忠研究,国内近九成的基金合同都设置了类似的霸王条款。仲裁一般不公开进行,外界监督力量的欠缺显然对处于明显弱势的基民非常不利。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不能给予弱势一方应有的救济机会。同时,仲裁的成本高于诉讼成本,不利于弱势一方维权。以争议金额6.5万元的一起案件为例,其仲裁费用为4792元,而诉讼费用仅为1431元。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对《瞭望东方周刊》承认,他曾参与《基金合同》格式文本的拟定。作为专業法律人士,《基金合同》把争议解决方式限定于仲裁,是一种特意的安排,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基民通过司法途径维权。

然而,这种“基金合同”明显违反了相关法规的规定。早在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曾“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其第四条规定,格式合同的争议解决方式应提供“仲裁”或“诉讼”两种方式,由当事人选择一种。近10年来,面对基金公司违反合同的行为,基民王源新、袁近秋等曾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最终都无功而返,其原因都与该霸王条款有关。

销售创新举步维艰

在12月2日的深圳论坛上,证监会基金部主任王林表示,要突破基金销售瓶颈,推动多元化、多层次基金销售体系建设:一是完成《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的修改工作,进一步调整基金销售机构准入条件,促进保险公司、外资银行、期货公司参与基金销售業务。二是进一步拓展独立销售机构的業务范围,打造专業的投资顾问队伍。三是研究推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基金销售業务的试点工作。

篇4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

(一)《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法》中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现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计法》应明确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地位,制定、修订程序和要求等内容,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的法律渊源及地位。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一个会计法规部门规章,对企业有一个约束力。与此同时,《公司法》中有一章规定财务报告要按国家规定的有关会计制度执行,并进行分配;按新《企业会计准则》,有一部分会计计量要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虽然净资产有增减,但无实质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在此,企业利润如何分配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关系的协调问题

我国早期会计利润基本等于税务利润,现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原则,与我国原相关税实施细则计算的税务利润的差距越来越大。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为报表使用者决策服务的,这与税收强制性的特点及保证国家政权建设、公共服务需要的目标不同。但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两者如何减少差异、减少会计与税收的协调成本值得研究。

二、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除此以外的大多数企业执行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从企业方面来讲,目前还有执行财政部的、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的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两者怎样才具有可比性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值得研究。

三、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人才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事物、新业务层出不穷,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前提下,价值量的认定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和现值,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赋予企业会计更大的活动空间,这就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且,有些职业判断往往是可操作利润或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地方,这进一步加大了职业判断的难度,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日益成为突出问题。目前,全国会计从业人员有1200多万人,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持证人员有64.7万人,在岗人员有59.8万人。其中,无技术资格者361749人,初级资格182486人,中级资格73163人,高级资格4816人,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财政部近期的十年规划拟打造全国领军人才1000名,浙江省也在2006年开始启动了浙江省地方高级会计领军人才培训工程。目前,浙江省地方领军人才培养已29名,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也在加紧对当地骨干会计人才的发掘、培养工作,全省呈现出会计人才(特别中青年会计人才)队伍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浙江省不断完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评价标准,高层次会计应用人才资格进一步向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会计工作第一线人员的倾斜,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申报实务型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推进会计实务型应用人才的发掘、培养和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会计监管问题

篇5

从事股票交易现在已成人们比较普遍的理财方式,现在经济发展了,许多家庭都有10万、20万的闲置存款,这些钱如果放在银行里,增值率实在太低,但投资别的领域普通百姓又没有时间、门路和精力,投资股市,已经成为平民百姓闲置资金增值的一个最好途径,经济头脑的人,绝不会让资金闲置在银行里。

但股票市场风险也很大,许多人因为不懂股票和时间精力限制,总是赔多赚少。有的人不会选股,看不出哪种股好,人云亦云,跟风炒股,赔了也不知道原因;有的没时间看盘,买支股票涨了没时间出,结果跌了还赔进去了;有的心态不好,自己的股不涨,看别的股涨,自己就受不了,该抛出这个追那个股,原来的股又涨了,进的股又跌了,总是踏错节奏,追来割去,最后损失巨大;有的熊市不知止损,被套70%;有的牛市不敢持有,涨100%的股票,赔10%就抛了,因此如何做好自己的投资,笔者认为为了取得好的投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遵守自己的交易纪律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非有效或不完全有效的,由于投资者受经验法则的谬误和情绪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做出非理性的投资,要克服这个行为带来的损失,就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纪律,避免情绪交易。

1.找到自己操作理念的进场点,每个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所不同,可以从公司的盈利水平,发展潜力,当时的经济状况等分析,通过技术分析找出个股的买卖点。

2.找出所持有的个股的出场点,出场点比进场点更重要,只有找好了出场点才能实现投资的期望,通过分析,一旦符合离场条件,要立刻离场,绝不犹豫。

3.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交易,当市场不符合自己操作理念时要懂得休息,切勿做自己纪律之外的交易。

二、实现证券投资净效用最大化

(一)正确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

投资者之所以对股票进行投资,是因为股票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股票的投资价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因素很多,受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和公司经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投资者在决定某种股票之前,首先认真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只有当股票处于投资价值区域时,投资证券才有利可图;股票投资分析正是对可能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可能会对股票投资价值的各种影响,所以它有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估股票的投资价值。

(二)减少非理易

中小投资者的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中国股票市场不仅波动幅度大,而且波动的频率也相当高。股市的剧烈波动导致了投资者的过度交易与市场投机心理,而市场浓烈的投机氛围则反过来会推进股价波动幅度与频率。所以要减少噪音交易,同时避免羊群效应。

(三)价值发现型投资理念

价值投资发现型投资理念是一种风险相对分散的市场投资理念这种投资理念的前提是市场价值是潜在和客观的,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价值发现是一种投资于市场价值被低估的投资品的过程,在投资品价值未达到被高估的阀值时,投资获利的机会总是大于风险;其二,由于某些投资品市场价值是直接或间接与其所在的行业成长、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相联系的,在行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增长没有出现停滞之前,投资品的价值还会不断增值,在这种增值过程中又相应地分享着国民经济增长的益处;其三,对于某类具有价值发现投资理念的投资品,随着投资过程的进行,往往还有一个价值再发现的市场过程,这个过程也许还会将这类投资品的市场价值推到一个相当高的价值平台,在我国目前经济高度发展,其行业发展潜力大,挖掘优质的公司,能提高投资的净效用。

三、顺应趋势

水总是往低处流”因为那是阻力最小的方向,顺应着这趋势,水才能流到大海,股票市场也是一样,顺应趋势,也是股民在股票市场上成功的关键。例如:移动平均线能揭示股价波动方向,即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并且具有助涨助跌的作用,顺应趋势从移动平均线上看很明显的作用,并且利用移动平均线“黄金交叉”与移动平均线的“死交叉”做为买卖点,对股民的操作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如图1所示)。

(一)在上证指数日K线中,当移动平均线的5日均线与60日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时,我们开始考虑做多股票,这时候的市场往往是在看多行情中,顺应着这一趋势,可以开始寻找个股移动平均线中的5日均线与60日均线形成黄金交叉的绩优蓝筹股,这就排除了很多个股,减少挑选个股的时间。

(二)在上证指数日K线中,当移动平均线的5日均线与60日均线形成死交叉时,往往是意味着后市将会下跌,此时如果空仓观望,将避免被长期深深套牢的风险。

篇6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资金的管理和利润分配的活动,财务会计是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没有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的管理,利润分配的活动,就没有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他们之间是先后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企业开展经济业务活动首要是筹集资金,企业之所以要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是要满足企业设立的需要和经济活动的需要。作为企业成立的前提,筹资资金是企业财务活动的起点,其他的一些活动都要以这项活动为基础。公司成立了,就要满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且这项活动是经常性发生的,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到期债务需要偿还,如果债务到期企业现金支付能力不够,便产生了筹资行为,筹资的另一个目的是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找钱的方式很多,关键是企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来筹集,可以采用权益筹集资金(吸收直接投资,发行普通股,发行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负债筹集资金(发行债券,长期借款,融资租赁,短期借款,商业信用)等方式。采用权益资金的优点是不用还本付息,形成企业自有资金,所有权归属所有者,所有者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取得收益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在经营期间可以长期占用,所有者无权以任何形式抽回资本,企业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负债资金,只能在约定的期限内享有使用权,并附有按期还本付息的责任,筹资风险大,债权人有权索取利息或要求到期还本,但无权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也不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筹集到了资金在财务会计中我们要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确认是债权人的还是所有者的,所以没有财务管理的筹资活动,我们财务会计就无从确认经济业务活动。

其次筹资活动是财务活动的起点,钱筹集来了,目的就是要进行投资活动。投资活动也就是花钱的过程。投资是一项很复杂的经济活动,为了加强管理和提高投资收益,我们要对投资进行分类,有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对内投资或对外投资,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期货与期权投资,信托投资和保险投资等多种形式。在投资过程中我们要计算现金的流出量,流入量,现金的净流量,我们要把钱花在我们确认可行的投资项目上,投资影响的周期比较长,数额又很大,牵涉企业生死存亡的事情,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计量,计量就是财务会计中的内容,什么是计量呢?就是根据一定的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确认和列示会计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要确定我们用什么样的计量对象进行计量,具体使用什么样的标准量度,一般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的方法可以采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我们可以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的基础是建立在花钱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财务管理的投资,我们财务会计就无法计量。

篇7

关键词:股票市场 ; 证券公司;经营绩效;风险预防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07307

中国自1985年9月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证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3月25日,中国已有107家证券公司。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是资本证券业务,但从所有的证券公司财务报告来看,有关股票发行承销、股票、股票自营买卖、股票投资咨询等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几次周期波动,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一直处于巨亏或巨盈的状态。例如, 1994年8月1日―2001年6月30日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持续攀升,从而使证券公司取得了巨额经营回报;而2001年7月―2005年12月由于股票市场的调整、震荡、股价指数下滑,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出现剧烈波动或持续下降,尤其是其自营投资大量亏损,导致4年中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或被接管。由此可以看出,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取决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与股票市场行情具有某种黏合关联,而且此种关联在我国股票市场震荡剧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利用2006年1月―2007年10月股票市场股价一路飙升和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股票市场股价又急速下跌这两个时段,分析股市行情与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关联性以及股市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作用成因,并从风险防范角度提出消除股市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影响的建议。

一、 文献回顾

1.国外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以股市环境变化为视角对证券公司的经营表现进行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在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方面,Dolvin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证券公司经营的关系。他认为证券公司的发展以上市公司为依托,良好的上市公司群体无疑有利于证券公司的良好发展[1]。在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Santomero和Babbel分析了风险度量问题,强调公司要正常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风险控制系统[2]。此外,Cummins从另一角度论述了风险控制问题。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促进证券公司发展的最好武器,同时各种各样的创新也体现了这个行业的风险资产多的特征,因此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3]。总的来看,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特征是切入点窄、缺乏系统性,并且仅以专题形式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某个方面加以研究。

2.国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问题的学者也不多。陈道江首先提出了我国券商的经营风险问题,并基于三个方面分析成因:(1)证券市场主体制度性缺陷。由于国有股和流通股的人为割裂,导致证券市场上集聚了很大的系统风险。(2)交易机制的缺失。券商目前的经营困境与我国当前市场交易机制的缺陷有关。我国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是一个单边市场,赢利的方式只有低买高卖,跌则亏、涨则赢。(3)经营模式单一。当前中国券商主要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及委托理财四项业务,佣金收入占中国券商收入的1/2上,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主要集中在这几项传统业务上,而在企业并购重组服务、投资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交易等一些创新型和延伸型业务上则进展不大[4]。伍兵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他认为,从2002―2005年我国证券公司出现全行业亏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原因之一是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造成证券公司一条腿走路的局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的另一重大缺陷。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出现得比股票早,但其发展却相当缓慢。目前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这样就使得证券公司的业务增长不得不极度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表现[5]。此外,马庆泉提出了为挽救证券公司而挽救股市的观点,即搁置股权分置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抓好上市企业的诚信问题、优质企业国内上市、股市的单边性质问题以及处置高风险券商[6]。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股票市场运作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完善内控机制角度对证券公司的危机处理加以论述。

二、实证分析

1.变量设计

目前衡量公司经营回报的指标有很多,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等等。本文将选取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作为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评价指标。所谓营业收入是指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日常各项证券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净利润是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的差值。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价值的基础性指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每股收益有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之分。基本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而得出的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定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通过计算而得出的每股收益。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反映证券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该指标值愈高,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大。净资产利润率有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与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之分。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该指标强调期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反映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状况。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映公司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2.研究假设

在深沪股市1 6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证券公司。本文以这8家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这四项指标的三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深沪8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列示单位:亿元

通过数据比较,笔者发现8家证券公司中至少有7家2007年的数据均高于2006年与2008年。由此可以认为,8家证券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数据的总体均值分别高于2006年与2008年,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将采取构造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将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的总体数据界定为样本组,2006年与2008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总体数据界定为2007年样本组下相应的控制组,并对表3与表4的X与Y两个总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2: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3: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4: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5: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6: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7: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8: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3.数据处理

4.原因分析

通过对深沪8家证券公司近3年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与2006年比较,2007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涨幅明显;与2007年比较,2008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跌幅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股票市场行情变化是促成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频繁波动的本质因素。这是因为,与股票投资相比,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显著偏低。尽管2006―2008年间,银行多次调整利息,但投资者仍对投资股票感兴趣,缺乏对债券的投资热情,进而不会深度影响债券的供求关系以及债券的价格。然而,2007年与2008年是我国股票市场剧烈震荡的两年,股价的波动影响着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收益的预期,股指的涨与跌与投资者经营股票的投资热情以及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证券公司的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证券买卖的佣金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费与自营投资收益总计占到营业收入的72%以上。由此可知,股市行情决定股指走向,股指变动影响股民的投资热情,股票的投资行为改变着证券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5深沪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组成的年度数据比较分析单位:亿元

(1)2007年股市行情攀升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激增

图1和图2显示了2006―2008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的股价走势图。从两走势图看,2006年股价波动很小,股价增长缓慢[7],2006年1月4日,上证指数开盘价为1 163.88,深证成指为2 873.53;2006年12月29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2 675.47,深证成指为6 647.14。然而,2007年股票市场的表现超越了投资者的想象力,勇夺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涨幅的桂冠。其中,2007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 124.04,深证成指涨幅达19 600.03,两市同时创下股票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点。从图1与图2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前10个月股指陡峭攀升,加速了场外资金的入市,股票与基金投资者纷纷通过证券公司开户赚钱,证券公司也格外重视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笔者认为,2007年不断刷新的指数高位与成交水平归因于两点:一是羊群效应[8]。大量理论研究发现,2007年的股票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所谓“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2007年前10个月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的投资者与日激增,众多投资者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二是正反馈交易策略[9],即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通俗地说,是指在价格升高时买进股票,价格下跌时卖出股票。2007年股价指数由年初开始连续10个月走高,这种行情恰好迎合了股民的兴趣。这段时间急于入市或放大交易的股票投资者都有使用正反馈交易策略的倾向,部分股票投资者会采用“盲从”或“跟风”等正反馈行为,追随股票市场的潮流,蜂拥购买各类上涨的股票。羊群效应与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有机叠加,促成了几乎全民炒股,全民致力于赚钱的疯狂。从表5来看,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比2006年大幅增加,其中增幅最小的是长江证券,达3.4倍之多,增幅最大的是宏源证券,有7.2倍之多;借2007年股价大涨之际,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投资成果丰硕,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均有攀升,这些都可以从表4数据比较中得到印证。

(2)2008年股市行情暴跌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下滑

2008年是股市暴跌的一年。上证指数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5 265.00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1 820.81,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1 664.93点;深证成指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17 856.15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6 485.51点,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5 577.23点。图1与图2也显示了深沪两市2008年的股价走势。截至2008年年末,有85%以上股市的投资者处于亏损与严重亏损状态,深沪两市股指持续走低销蚀了我国数以万计投资者的资产。2008年股市急速下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小非”解禁[10]。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1 245.97亿股“大小非”解禁,其中股改“大小非”942.73亿股,新老划断后IPO“大小非”303.14亿股。 “大小非”解禁使得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将发行价位极低的大小非流通股带入股市,按照现实高额股价的标准套取现金。由于 “大小非”解禁,股市大额资金流向了少数“大小非”的持有者,造成其他投资者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与投资热情。二是金融危机对股票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也波及中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额锐减,数十万家企业倒闭,就业与择业矛盾异常突出。在社会需求收缩的背景下,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对经济晴雨表――中国股市的预期缺乏乐观。“大小非”解禁与金融危机相互叠加,再加上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态,使得股票投资者对2008年的投资极为谨慎,尽可能放低股票交易量,做到“优中选优”。从表5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急速下滑,跌幅均在30%―50%之间;在证券公司自身投资方面,8家证券公司中有7家出现亏损,其中有4家净收益降幅超过了60%。此外, 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全部为负值。

三、 结论与建议

2006―2008年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波动明显,且波动规律与股市行情波动基本吻合。本文分析的结论是:第一,股票市场行情攀升,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良好。第二,股票市场行情惨淡,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也明显下挫。第三,合理预测股票市场行情和实施风险管理,将会提高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总体水平。基于此,证券公司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1.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

证券公司的证券买卖业务、自营投资业务以及所属金融资产的公允计价均与股票市场的价格行情密切相关,因此,证券公司有必要搜集各种有效信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科学预测与评价股票市场的短期发展方向与长期运行规律[11],并通过构建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规划公司的各项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需要关注的股票市场风险主要有:第一,经济循环风险。经济现象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循环现象。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是经济循环的四个阶段。在经济循环的每一个阶段,股市的风险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往往是股市最牛阶段,但其风险也将增大。随着经济的衰退直至进入萧条时期,股市也从不断走低直到极度低迷。当经济进入复苏早期,股市也会先知先觉,走在经济复苏的前面。第二,币值及利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如果币值贬值比率高于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选择收益率比贬值率高的投资项目进行保值。同样,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它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更直接,利率的提高和降低会影响股市资金的供应量。在利率不断走低的前提下,股市会逐渐走高;利率呈上调趋势时,股市则会呈下降走势。第三,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的制订、实施及变更不仅影响整个经济,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也意义深远。比如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及法人股的处理以及2009年意欲重启IPO等。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新法规的出台实施或现有法规的重大修改都会对股市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政府根据股市的冷热程度出台一些鼓励投资或扼制投机的政策也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

结合上述风险考虑,证券公司必须对币值及利率的变动、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策法规有全面的预测与辨析能力,积极地对各项风险加以预防与化解,努力降低证券买卖收益的波动幅度,合理确定证券自营投资方向。

2.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证券自营买卖主要指证券公司开设证券账户买卖有价证券并获取收益的行为。证券自营买卖的操作情况影响着证券公司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项数据的变化。表5中近三年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这两项数字的显著差异及每项数字在相应年度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说明证券自营买卖也是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重要来源。因此,证券公司对自身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预防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证券公司作为股票投资者,需要从如下方面管理投资操作风险[12]:第一,股票的选择。股票市场的股票并非都有操作价值。证券公司在选择股票时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行业范围。公司选择个股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高成长行业的个股,避免选择夕阳行业的个股。第二步,分析所选定行业内各家公司的财务报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股市也是如此。公司需要分析行业范围内各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管理情况、市盈率等众多财务指标、未来发展前景、利润预测、已存在或潜在的重大问题,确定各家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位与合理定价的差别来进一步压缩股票选择范围。第三步,运用技术分析方法。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证券公司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结合所确定范围的各家股票的周期性波动图表,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选择超跌个股。第二,时机的选择。股市并非每日都有盈利机会,行情有明朗与不明朗之分,操作就有可做和不可做之别。从总体上讲,股市操作就是在上升的趋势中逢低买进,在下跌的趋势中逢高抛出。证券公司在股市具体操作中需要更多地借鉴技术分析方法,可参考的方法有置位操作与破位操作等。置位操作的原理是在股价上升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回调到重要的支撑位上买进;在股价下跌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反弹到重要的压力位上抛出。破位操作的原理是当股价涨破一个重要的压力位时顺势买进,而当股价跌破一个重要的支撑位时则顺势抛空。其实,证券公司的投资操作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本文仅为证券公司提供投资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路,期盼证券公司借股票市场行情之势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 Dolvin, S.D. Market Structure,Changing Incentives,and 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28(3):403-419.

[2] Santomero,A.M.,Babbel,D.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by Insurers: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2):231-270.

[3] Cummins, D.J.Convergence in Wholesale Financial Services:Re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Banking[J].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005,30(2):187-222.

[4] 陈道江.我国券商危机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J]. 学术论坛, 2005,(10):66-73.

[5] 伍兵.我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外部制度与内部治理缺陷[J].求索, 2005,(4):23-25.

[6] 马庆泉.面临市场化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证券业[J].中国金融, 2004,(15):55-56.

[7] 王德河.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6):71-76.

[8] 崔显林. 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与对策[J]. 经济理论研究, 2009,(4):49-51.

[9] 何剑,姚益清. 基于正反馈交易理论的中美股市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2):10-13.

篇8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09-01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个是以scott为代表的中性观,在2003年,学者scott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层在GAAP也就是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允许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得公司市场价值和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国内的一部分学者持有与scott相同的观点,也有学者在他的观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发展和创新。第二种观点是以Schipper为代表的操纵观,也叫做信息观。1989年Schipper把盈余管理定义为一种“披露管理”的行为,是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从而获取私利的行为。第三种观点是报表盈余信息质量观(基于盈余管理的对象)。这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超越真实性报告与欺诈性报告边界的行为,虽不是欺诈但缺乏真实性。Healy and Wahlen在1999年发表的文章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在对外财务报告报出过程中和组织交易过程中通过判断来影响报表者、相关利益者和契约结果的行为。

在国内学术界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有快20年的历史了。2000年魏海明发表文章认为盈余管理可以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收益,即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这种观点就是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信息观”。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层为了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构造”交易事项以便操作财务报告的过程。2002年学者陆建桥发表文章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在会计准则的允许范围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2004年宁亚平从企业价值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准则允许情形下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盈余管理只是管理层在公司法的允许下通过重组交易活动进行的盈余操纵,使得公司账面盈余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水平。该观点认为盈余管理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通过对会计盈余数据的调整来完成利益调整的过程。2006年张祥建和徐晋发表文章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原则下,公司管理层利用会计或者非会计手段,凭借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或是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误导企业信息使用者,使其对公司的业绩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有错误的理解和认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自身利益最大化。

通过上述对盈余管理定义的研究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应该是在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约束内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会计法规的约束,盈余管理就变成了一种会计利润的操纵,甚至是会计造假。

二、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类:一是公司内部的需要,二是公司外部的诱因。契约动因和上市动因是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中最主要的两个内部动因。曹勇从契约动因上来研究盈余管理,他得出的结论是,“委托―”的发展导致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分离的,公司管理层作为公司掌握经营权的实际人员,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非效益的盈余管理,使得公司中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公司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Healy and 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动机包括:1、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估价,包括在股票上市前高估盈余的行为、管理层收购时低估盈余的行为以及为了迎合管理部门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2、基于会计数据契约的动机,主要包括贷款契约和管理报酬契约。3、反托拉斯监管和反其他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盈余管理,这方面的动机主要出现在银行、保险业中,为了在政府对于垄断的监管中获利,降低其获利能力进行的盈余管理。国内学者将盈余管理的动机理解为终极动因和中介动因。终极动因就是管理层为获取最大的自身利益进行的盈余管理,而中介动因里包含了政治动因、债务契约动因和避税动因等因素。学者宁亚平认为盈余管理的动机是将账面盈余调整到管理层所期望达到的水平,桂明辉认为,筹集资金是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避免退市也是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

三、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

我国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意见大致上是统一的,都是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并且Jones模型也是测量盈余管理最好的方法。例如学者杜晓旭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在研究董事会于盈余管理的关系时有很好的数据验证效果。而学者陈群芳对修正的Jones模型做出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是为了避免含线下项目带来的模型误设。顾振伟提出了改进后扩展的Jones模型,这个模型的改进主要是体现在计量总应计利润时扣除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并考虑了无形资产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国内学者王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空间变化的研究上采用截面Jones 模型;与修正 Jones 模型一致,一部分研究也对其作出修改:戴云等在研究中作出了“用期末总资产调整各变量以缩小其取值代替期初总资产”以及“将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C F O ) 纳入模型”的提议。何问陶、倪全宏(2 0 0 6 )在自变量中加入了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除了修正的Jones模型,我国学者还运用了证券投资收益相关性模型Barth模型来测量盈余管理,也有学者运用二阶段回归自选择偏差的方法进行研究。虽然修正的Jones模型被认为是测量盈余管理最好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对于有意识的极端行为并没有考虑进去,所以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还有待日后的继续发展和研究。

四、盈余管理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近些年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上,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集中在,度量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情况。将来盈余管理的研究还应侧重于:证明企业管理具体应计项目的范围和程度,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影响的研究,确定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以及具体的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管理控制 财务管理 关系

一、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分析

1.二者的区别。

第一,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实施主体有区别。从控制主体上来看,管理控制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具有管理权限的人员实施的,是对控制对象的一种监督和管理的过程。管理控制的主要实施者是企业的管理者,但是依然离不开其他成员的辅助和帮衬。除了上述的主体管理者,管理控制的实施主体涵盖了董事会到全体员工的所有成员,实现了对股东利益和职工利益的总体控制。财务管理的实施主体主要是企业的财务人员和部分会计人员。第二,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差异。管理控制一般站在战略高度上实施管理,管理控制理念应该转变为管理控制体系,实现标准确定、业绩评价和偏差纠正的一系列管理步骤,最终实现管理控制的职能。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围绕着财务活动进行,包括了财务的预算、核算、决策、控制和监督等。第三,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运作程序有不同。管理控制在工作流程上可以划分为分解战略目标、制定控制标准、报告管理控制过程、评价经营业绩以及管理者报酬管理。这其中每一个环节又包含了许多环节,从而使管理控制的流程和程序形成了矩阵式结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进行财务决策、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和控制标准、记录数据、分析差异并调查原因、事后控制和业绩考核等。第四,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实施方法有出入。管理控制一方面用货币计量和报告的方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则要运用非货币的手段进行控制,并通过确定控制标准、评价业绩和纠正偏差来实施有效管理。财务管理虽然是综合性很高的管理手段,但是依然以货币计量手段为主,非货币计量在财务管理中应用很少。

2.二者的共同之处。

首先,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目标相同。管理控制是为了实现有效的经营活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增加企业会计利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资本保值。目前来说,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主要依靠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资本经营,所以管理控制的目标和效率、效果往往和企业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实现企业资本保值。财务管理是服务于企业目标而存在的,所以管理控制目标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其次,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一致。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都发源于经济学。从本质上来看,财务管理是对资产的定价和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的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进行资源投入和配置的效率以及效果研究,所以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研究的基础理论是非常雄厚的。另外,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它们都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管理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它的理论和方法必然会对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再次,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控制对象趋同。从内容上看我们觉得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控制内容非常宽泛而抽象,但是其实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可以通过管理控制来实施。管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资本经营,管理控制唯有抓住企业经营的这个核心,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商品经营、产品经营和资产经营都是资本经营的延续,所以说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内容是一致的。

二、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的互动作用分析

管理控制控制和财务管理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所以二者在管理实践和发展进程中都是互相推动和紧密联系的。

1.财务管理离不开管理控制。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心是实现企业增值,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对价值的管理,也就是实现企业增值。资本增值目标下的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必要的要求,如何做好资本经营工作是根本。管理控制正是通过对战略执行状况的控制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尤其是保证资本经营活动的有效性。所以,新的形势下企业管理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管理控制不能取代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管理过程和内容是对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囊括,它包含了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耗费以及资金回收的管理过程。在内容上包括了证券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生产过程管理、产品价格管理、企业利润分配的管理等等。管理控制则是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进行标准的确定、业绩的评价和偏差的纠正。管理控制包含了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内容。制度控制主要是将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预算控制则是对经济活动的过程以预算的形式加以控制,评价控制是对组织中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经济和合理的标准进行了评价,激励控制则是通过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使之朝着企业的预期方向发展。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财务管理的管理核心在于管理,管理控制的管理重点在于控制。管理控制难以实现对资金运动的实施监控,因此管理控制是不能取代财务管理的。

3.管理控制和财务管理共同进步。

财务管理起源19世纪的西方国家,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外部融资理财、内部控制理财、投资理财、多元化理财几个阶段。管理控制也来源于管理学一些早期思想,随后又经过了控制职能管理控制阶段、控制手段管理控制阶段、财务和会计管理控制阶段。二者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一直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首先,我们分析财务管理理论发展对管理控制的重要影响。管理控制的发展历程始终都有财务管理的影子的影响。哈佛大学的教授RobertN.Anthony认为管理控制应该以财务和会计为重要的管理手段。他对管理控制的定义是这样的:“管理控制是实现高效、高质的对资源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其管理目的是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我们研究管理控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在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发展阶段叫做理财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管理控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影响。第一,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资金的筹措和使用,还是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也就是要管好、用好资金;第二,资金的使用和控制运用了大量的定量模型,这些模型分别在存货、应收账款、现金和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加以运用;第三,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渐渐重要起来,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得到重要运用;第四,在政府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法律法规随机应变、进行财务决策,这成为公司财务管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中已经融合了管理控制的因素。目前管理控制的主流地位观点是从财务和会计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并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融合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逐渐扩展非财务管理控制手段的运用范围。因此,从管理控制理论的这种发展趋势来看,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手段的管理控制必将推动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作者:王延虎 单位:中电投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百祥,王进.论企业财务的治理与控制[J].财会月刊,2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10-02

1 金融危机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以各项财务活动、财务关系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来说,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大致上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筹集资金,二是高效的运营资金,三是利润的分配管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都脱离不了这三个步骤。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简单,严格的按照各种计划进行生产,所有的经营盈利工作都在掌控范围内,企业财务工作需要面临的风险比较小。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也进行了体制改革,虽然在企业性质上仍然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其经营运转也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是市场经济环境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2008年以美国为首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产生了影响,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上的变化,都会直接的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这次金融危机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危机使企业的资金运转产生困难。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资金都是维持企业运转最基本的源动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顺利的流转。国有企业从其发展历程以及行业属性上来看,往往具有融资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风投资金,在过去都很愿意对国企进行各种资金支持。所以资金运转对国有企业来说,在过去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比,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波及到了国企的融资。这种对国有企业资金上的冲击表现在多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了股市持续低迷、外国资本开始纷纷撤出中国市场、本土资本市场紧缩、商业银行信贷收缩等,这些都对国有企业的资金链产生了冲击,资金运转产生困难,直接导致企业的各个运转环节受到干扰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可避免的要应对这些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

第二,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资金运营产生困难。金融危机的到来,除了影响资金筹集环节外,对营运环节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资金运营,通常包括对现金的管理、对金融资产的管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及存货的管理等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之前已经确定的订单被取消、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内通货膨胀又使得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转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企业的存货增加,销路不畅,已经销售货物的账款迟迟收不回来,三角债现象日益突出,坏账比例增加,现金流运转出现困难,企业陷入经营性困难。

第三,金融危机使得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加。对一些国有企业来说,企业除了基本的经营业务外,还有一些投资项目,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也是国企经营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国企投资方式很多,包括直接的资金投资,债券购买或则联营等方式。既然是投资就会面临着风险,这是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企业进行投资的风险往往是可控的,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就会使之前预测的经营风险加剧。例如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股市的低迷,就使得一些进行证券投资的企业在短期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除此以外,由于国内外经济局势的震荡,使得市场环境出现波动,企业在此时要想进行投资就会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些投资机会会受到损失,这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在投资市场上的收益损失。

2 金融危机下国企财务风险应对的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生存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早已经快速扩展到世界各地。这表明一国国内的金融危机会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面对危机的这种不确定性和广泛性,国有企业如何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就变得极为重要,要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资金对于企业运转的重要性。没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即便是大规模企业也难以持续经营。面对金融危机,谁更加重视企业的资金管理谁就拥有主动权。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是应对危机、持续经营、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对资金的控制管理,措施如下,首先,保持现金流的顺畅。国有企业中,往往有一些长期闲置的资产,为了加强现金流的完善,企业可以将这些资产进行变现,并尽可能的要求以先进的方式进行结算。其次,加强对现金的使用规划与控制管理。在现金流有限的情况下,加强控制管理提高现金的收益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同样重要,一旦出现了金融危机,就需要将之前已经确定的现金预算进行调整,根据现实环境重新的制定现金流向规划,减少现金收益的风险。同时,企业应改革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采取集中管理资金模式,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

第二,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工作。账款回收困难是许多企业在资金运转中面临的难题,一些企业正是由于长期坏账的积累导致了企业经营运行困难,国有企业虽然有着资金来源的优势,但是账款回收工作同样需要重视和加强。如果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没有重视账款的回收,那么在危机爆发以后当负债对象纷纷出现经营困难时,恶性循环也会导致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要做好账款回收工作,有以下途径:首先,制定完善的账款催收制度,包括待回收账款的定期清理以及账款的催收方式等,催收方式应该灵活确定,一些信用比较好的对象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等较为柔和的方式进行,一些长期拖欠款项巨大的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催收。其次,灵活的还款方式。很多企业拖欠款项并不是出于恶意,很多是由于企业内部出现了经营困难,对这种企业进行催收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允许抵押或者代位清偿、债权债务转移等方式。再次,将占款回收与具体负责工作人员的绩效结合起来,减少盲目出货造成的不良债务的出现,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工作人员对账款回收工作开展的力度。

第三,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得的各种资源有限,在开源这项工作陷入困境以后,节流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危机爆发以后,我国从形式上来看有限的控制了危机的扩大化影响,但是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上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此时就显得极为必要。企业成本控制,需要从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方面着手。首先,在采购方面,国有企业之前一直有财大气粗的习惯,采购工作往往不加以严格的控制。要应对危机,就要求企业进行采购时,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购买价格合理,也可以适当加大海外采购力度,从而降低原材料成本。其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是许多企业经营生产中的重要开支,它包括库存和运输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存货进行经济批量管理,合理选择库存方式。运输上选择科学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再次,人工成本的控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整,对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

第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要做到:预先核定成本限额,并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奖励制度。将企业的预算分成若干分级的详细预算单位,详细核算成本开支,按照计划采购,层层把关控制。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详细进行成本构成预算,为生产部门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制定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的预算安排,并对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吴赛群.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如何应对美国金融危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金焱敏.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税金融,2009,(8):80.

篇11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其致力于实现普惠金融,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金融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开拓了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融资渠道,也使得融资方式更加便捷。但是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缺乏监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曾风靡全国投资平台的“e租宝”非法集资500多亿元,受害人遍布全国,影响广泛。有平台都出现了融资人跑路、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刑事犯罪行为。还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因经营不善出现暂停服务、公司倒闭的情况。这些情况导致很多投资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其对互联网金融产生困惑,在选择互联网金融这一投资模式时变得提心吊胆、犹豫不决。而更加深远的影响是,这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活力释放,与普惠金融的目标也相去甚远。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互联网金融健全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解决上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互联网金融融资人的信息披露又是该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融资人是投资人所投资金的使用者,其相关信息能否被准确、完整地披露将影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 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不完整探析

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他各部门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总体要求。要求从业机构向客户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公布其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并且对投资者进行充分的投资风险提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监管,提升保护投资者的水平。而在之后公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是响应了《意见》的总体要求和监管原则,专门设章节规定信息披露,不仅包括出借人信息的充分披露、还涉及从业机构经营活动的披露,而且对与信息披露的主体也有保证披露的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义务。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包括很多方面,不仅包括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的信息披露,还包括融资人的信息披露。这主要是平台的运行情况、运行模式、资产去向、经营信息、财务信息、融资人的基本信息、主要资产、信用情况、债务情况、还款能力等。很多平台都存在着融资人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不完整的问题。这就会导致投资人获取信息不对称,无法把控投资风险,影响投资决策。当下融资人信息披露的不准确和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融资人的基本信息不全

互联网金融投资中,融资项目的融资人信息对于投资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着投资人所做投资的风险大小。有关机构做过调查,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向投资者展示融资人的姓名或名称,投资人在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做出投资之前看不到融资人的姓名和基本信息,即使互联网金融平台对融资人进行了资质审查,有他的基本信息,但是在对外界展示时没有全部公示出来,对一些融资人的名称进行马赛克处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资人不了解融资人的状况,获取信息有误。一旦发生问题,投资人的追债就会遇到阻碍,会发生找不到融资人的情况。那么投资人的切身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融资人的主要债务情况也属于融资人基本信息的内容。作为投资人,在把钱借给融资人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融资人的偿还能力,而融资人的主要债务情况是考察其还款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并没有披露融资人的主要债务,这是信息披露不完整的表现。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原则,金融平台应当披露融资人的主要债务。主要债务没有披露,投资人不了解融资人主要债务的情况,这势必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风险,那么投资人在投资时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投资顾虑不进行投资。

1.2 融资项目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

互联网金融平台种类繁多,各个平台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推出各种各样的融资项目,并且要披露融资项目的基本信息,以便投资人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更加全面地了解融?Y项目。在目前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台为了吸引投资人,会夸大或者模糊融资项目,其披露的融资项目信息与实际的融资项目信息有出入,投资人获取信息不对称,对投资项目没有全面了解,进而承担投资风险。还有的平台为牟取暴利,触犯法律法规,假借融资项目之名,实则行诈骗之术,骗取投资人的钱财。

1.3 投资人没有收到借款合同

投资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钱借给融资人,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借款法律关系。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向投资人提供借款合同,也就是投资人和融资人双方的合同,这是投资人把钱借给融资人的证明。但是实践中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提供借款合同,而且有的投资人没有合同意识,盲目地相信投资平台。或者融资平台提供了借款合同但是合同上融资人的信息不全面,这样的借款合同的效力具有不确定性。借款合同是投资人追债的有效依据,是投资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如果缺乏这个依据,或者这个依据的效力减小都会影响投资人的利益。

融资人信息披露的不准确不完整当然不仅仅是这几个方面,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互联网金融融资人的信息披露还包括征信报告、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一系列的信息,一旦披露不完整、不真实,这都会造成投资人获得的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对融资人的不了解、增加投资风险、有损害金融消费者利益的可能性。从而也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2 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原因

2.1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成本较大

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涉及融资人的信息披露、融资项目的信息披露以及平台自身的信息披露。

2.1.1 关于融资人以及融资项目的信息披露

首先,融资人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年收入、主要财产、主要债务、信用报告。其次,是关于融资项目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名称、类型、主要内容、地理位置、审批文件、还款来源、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及利率、信用评级或者信用评分、担保情况。再次,对于融资项目应有的风险评估及可能产生的风险结果。最后,已撮合未到期融资项目有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融资资金运用情况、借款人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借款人还款能力变化情况等。参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2.1.2 金融平台自身运营的信息披露

首先,金融平台要在其官网上实施公布经营管理信息,包括交易的数额、金额、借贷余额、出借人借款人数量、客户投诉情况等。

其次,金融平台还应该在官网上设置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专栏,定期以公告的形式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披露法律、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信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机构治理结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管理团队情况、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实收资本及运用情况、业务经营情况、与资金存管机构及增信机构合作情况等。参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再次,金融平台还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定期对本机构实施审计,并且应当聘请有资质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机构定期对信息安全实施测评认证,并且及时对外披露??计和测评认证结果。

最后,金融平台还要将披露信息及文件报送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置备于机构住所供社会公众查阅。

在这个规范性文件中,在列举披露的信息时多次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这样的字眼,这说明如果在文件中没有列举出的必要的信息披露但是实际上是应该进行披露的信息的话也是要披露出来的。从这种类似规定可见,信息披露所涉及的范围之广。要真正地做到披露信息的事无巨细,互联网金融平台需要专门的团队做好信息披露工作,还要花费公司物质资源,时间成本也直线上升。结果是成本耗费大,反之企业的盈利空间大大地缩小。企业具有逐利性的特征,缩小成本也是盈利的一个方面,因此本着营利的原则,平台在披露信息时会做筛选的工作,将涉及重大利益的信息披露出来,而对于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则不会耗费精力。

2.2 互联网金融平台没有完整且准确地披露融资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中,信息披露是一个从融资人到金融平台再到投资人的过程。融资人将自己的信息完整、准确地披露给金融平台,平台审核融资人的信息资料,然后将融资人信息披露给投资人。有的融资人提供的信息对于融资项目来说存在的风险较大,但是平台出于自身盈利的考虑,努力促成融资项目。在披露融资人信息的时候,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只披露出对融资人有利的信息,从而影响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如今互联网金融平台众多,相互竞争的局面无法避免,考虑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平台唯有提高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攫取优势。而有选择性地将融资人信息披露给投资人是办法之一。结果就是投资人不能完整且准确地获取融资人信息。

2.3 互联网金融行业内信息披露统一标准效力低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发展很快,虽然呈现繁荣之势,但是其野蛮生长,缺乏统一监管。关于统一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法律也还没有出台。对于信息披露也是,虽然有关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大会召开,商讨如何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内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指引。直到2016年10月2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才正式《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称为“史上最严”P2P信息披露标准,其中规定了96项披露指标,其中包含强制性的指标65项和鼓励性指标31项。但这也是行业内管理规范,属于自律性规范,不能强制每个主体都做到,其约束力远远小于法律。因此,如果要实现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一切落到实处,还需要法律规定统一的标准和具体要求。

3 提高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3.1 融资人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在证券发行与交易诸环节中,依法将有关信息资料真实、准确、完全、及时地披露,以供证券投资者做出投资判断的法律制度。范健,王建文.商法学[M].4版.法律出版社,2015:288.我国《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这是证券法中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不仅适用于证券市场,而且也应当适用于整个直接融资体系。互联网融资平台作为信息中介,融资人作为资金使用方,都具有如实披露融资相关信息的义务,以确保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之前有获取真实、准确信息的机会。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96.可见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3.1.1 准确性

首先,信息披露的准确性要求信息披露人在进行信息披露时,必须采用精确的表述方式以确切表明其含义,不得有误导性陈述。范健,王建文.商法学[M].4版.法律出版社,2015:288.融资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融资,应当将自身的基本信息准确地披露出来,不能使用模棱两可或者含糊不清的表达。对于不准确的信息披露,投资人很可能没有在意,在没有深入了解融资人的情况下,就做出投资的决定。因此其可能承担着更多的投资风险。其次,融资人信息披露应该是简单明了的,达到以普通投资者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的程度。因为这些披露的信息是给投资者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投资者很多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可能对于专业的投资知识了解得少,但是他们需要了解融资人的信息,准确简单的信息能够使他们更快、更容易地了解,也能有效率地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

3.1.2 完整性

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要求所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均应得到披露,在披露某一具体信息时,必须对其所有方面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不得有所侧重、故意隐瞒或有重大遗漏。证券时报评论员.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应提高准确性加强风险提示[M].证券时报,2016-03-23.范健,王建文.商法学[M].4版.法律出版社,2015:289.融资人信息披露就要遵循完整性原则,融资人信息披露时应该将涉及融资项目的信息完全地披露出来,不应该有任何的遗漏,并且平台也应当如实地向投资者披露,不应当有所保留和隐瞒。当然这种披露是涉及投资人投资的相关信息,而不是融资人的所有信息。

3.2 提高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性和完整性之必要性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是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融资人信息的不准确、不完整,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结果。直接后果就是投资人在整个金融交易活动中处于劣势地位,对于投资风险的大小处于迷茫状态,其投资利益保护受到威胁,这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确有必要保证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1 保障投资人利益,把控投资风险

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和完整,这也使得投资人获取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对称,投资人可以根据融资人披露的信息了解融资人的基本情况,知道自己投资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项目的基本情况。待知道融资人的经济实力和偿还资金的能力之后,也即投资人了解了融资人的必要信息之后,才可能了解相应的投资风险,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融资人的基本情况,也是投资人评估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融资人出现问题之后,自己的资金怎么追回,如何维护自己权益。这些都是投资人根据披露信息要考虑的问题。简而言之,融资人的信息披露对于投资人来说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关系到投资人的投资收益和承担的投资风险。

3.2.2 促进企业良好运行,提升平台竞争力

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衔接投资者和融资人的桥梁,应该做好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工作。这是平台的基本义务。互联网金融平台应该保证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完整。如今互联网金融领域里有各式各样的金融平台,但是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经营得很好,有的却是暂停服务,甚至面临着倒闭的局面。背后的原因就是融资人携款跑路、非法集资等非法问题。要想做好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应该对融?Y人要求严格,要求他们信息披露的准确和完整,而且应该展示给投资者。这不仅是自身职责的要求,也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规范的重要表现。现在投资者面临着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选择,他们在选择时考虑的是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融资人的信息披露准确和完整,这也是降低投资人投资风险的一个方面,企业这么做,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经营状况,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可以借此取得投资人的信赖。

3.2.3 落实监管方监管责任,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

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猛,必然离不开监管方的监管。我国金融领域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处于机构监管的模式之下。但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的金融产品,其具有多样性。应当采取综合的管理模式。对于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不同的监管单位管理。虽然监管的单位不同,但是它们的着眼点都是为了监管互联网金融交易,维护金融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方监管到位,保证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和完整,便于监管方了解融资人的情况,掌握融资人融资活动动向。而当融资人出现问题时,监管方可以根据已掌握的融资人的信息准确地找出问题之所在,履行监管职责,最大限度地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控制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维持金融市场秩序的目的。

4 实现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途径

2015年2月,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论坛在北京召开,各方代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问题。这也是第一届论坛,可见信息披露制度开始被重视。2016年3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还召开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研讨会,公布了《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规范(初稿)》。2016年10月,正式公布《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从互联网金融界的这些动作来看,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尤为重要。要互联网金融融资人信息披露准确、完整,不能纸上谈兵,而是在实际中真正做到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和完整,这才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长远发展。

4.1 尽快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规范,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4.1.1 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呼吁也日益强烈。各方都要求尽快制定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然而法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社会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还有一段历程。我国已经有关于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内的自律性文件。如《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个体网络借贷标准》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规范》。其中关于信息披露的规定具体而详细,规定了各方主体需要信息披露的具体做法。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平台却没有这样做,追根溯源,因为这些都是规范性文件,其效力远远低于法律,在实践中实施力度小。因此,应当将其上升至法律层面,全面确立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这样才能有根据地披露融资人信息,也能保证融资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得投资人获取融资人信息对称。当然,在法律没有出台之前,也可参考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按照互联网金融协会公布的信息披露标准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互联网金融虽然是新兴领域,但是其本质上还是金融,因此可以参考传统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弥补当下信息披露的不足。

4.1.2 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安全也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也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首先,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披露融资人信息时确实要注意融资人的隐私,因为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可侵犯的。但是披露信息并不应与之相矛盾的。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应当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决定披露融资人信息时应该识别这是否是融资人的隐私,如果是融资人的隐私,确实不可披露。但是以隐私为借口,不披露融资人的信息。融资人的隐私不能成为融资人信息的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挡箭牌。其次,对于融资人的信息是否为隐私的认定也是一个问题,本着避嫌的原则,由平台或者融资人自行判断,有失公允。对于融资人信息是否为隐私应当由没有关系的第三方来界定更为合适。因此要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合法权益。互联网融资平台作为信息的交互平台,存在大量身份和交易数据,涉及融资人、担保人、投资人等各互联网融资参与方。构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目的是进一步保护参与个人的隐私和参与企业的商业秘密。李有星,陈飞,金幼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96.

4.2 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方,落实监管责任

篇12

如何做好海外业务的税务筹划,本文从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利用各国优惠政策

世界各国都规定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差别税率、专项免税、亏损结转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多。因此,应重视研究各国的税法,尽量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如西班牙税法规定:“在该国的某些费用和投资,有资格获得5%的税收抵免形式的税收减除,以鼓励在该国购置资产。”“公司用以新产品开发或工业加工的有形资产,可以得到15%和3%的抵免”。日本税法规定:“设在避税港的公司企业,如5%以上的股权由日本居民所拥有,这家公司就视为基地公司,其税后利润即使没有作为股息汇回日本,也要申报合并计税”。显然只要不让日本国居民拥有的股权超过5%的比例,就可以享受到延期交税的好处。我国税法规定:“生产性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盈利开始算起,可享受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可见,只要能够详细掌握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可以获得相当大的收益。

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不管考虑得如何周全,税收负担在不同的纳税人、不同征税对象之间,很难做到绝对公平,总有有失偏顿之处,这就给纳税人留下选择低税点的余地,最终达到增资节税的目的。例如,许多国家税法规定,合伙企业的营业利润不按公司征税,而按各个合伙人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某纳税人在进行一项经营活动之前,就可以在组建公司和合伙企业之间做出抉择。中国企业到任何国家投资经营,都应该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既要诚实纳税,又要合理避税,用好东道国的减免税规定。

[案例一]英国允许对购置原有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作100%的折旧扣除。假如中国有一家在英国注册的公司,其2006年利润为1000万英镑。其所得税率为33%,按照规定其应纳所得税额为330万英镑(1000×33%)。如果从1000万英镑利润中拿出3007)-英镑购置英国某企业原有的设备,根据100%的折旧扣除则该公司应纳所得税额为231万英镑[(1000―300)×33%]。这样处理后节省了99万英镑,这就是利用英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

收入所得税的分散与转化

在公司所得采用累进税率的国家,如美国、伊朗等,由于所得的集中会增大税负,此时,纳税人应尽量合理合法地分散公司所得:通过子公司转移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类似的费用支付,将税负较高的所得分散出去;通过建立信托财产,利用在他国(通常是税负较低国或避税地)设置的机构分割所得和财产;通过在避税地设立持股公司的办法,分散公司所得;通过联营,将免税企业或低税企业作为联营的伙伴,分散公司所得等。

[案例二]A国甲公司在B国、C国分设乙、丙两家分公司。A、B、C三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5%,30%,30%。A国允许采取分国抵免法进行税收抵免,但抵免额不得超过同额所得按A国税率计算的税额。假设该年度甲公司在A国实现应纳税所得额2400万元;乙公司在B国获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丙公司在C国亏损100万元。为减轻税负,甲公司采取了以下办法:降低对丙公司的材料售价,使丙公司在C国的应税所得额由0变为100万元。

我们来分析一下甲公司总体税负的变化:

1、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1)乙分公司在B国巴纳所得税额:500万×30%=150万元:

在A国可抵免限额:500万×35%=175万元。

实际可抵免税额为150万元:

(2)丙分公司已纳所得税额和在A国可抵免限额为O。

(3)甲公司总体可抵免额:150万元+0=150万元

(4)甲公司实缴A国所得税额:(2400万+500万)×35%-150万=865万元

2、在转移所得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1)乙分公司在B国已纳税额:500万×30%=150万元;在A国的抵免限额:500万×35%=175万元。

150万元

(2)丙分公司在c国已纳税额:100万×30%=30万元;在A国抵免限额:100万×35%-35万元

30万

(3)甲公司在A国可抵免总额:150万+30万=180万元。

(4)由于甲公司降低了对丙公司的材料售价。则甲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少为2200万元(2400万元-200万元)。甲公司应缴A国所得税额=f2200万+500万+100万)×35%-180万=800万元。

这是跨国纳税人利用税收抵免来避税的例子,各国税率差异也是此种避税应考虑的因素。

对国际避税地的利用

目前国际避税地大致可分为三类。(1)纯粹或标准的国际避税地。这种类型的避税地没有个人或公司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予税。如百幕大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等。(2)普通或一般的国际避税地。这种类型的避税地一般只征收税率较低的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有些国家或地区还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免税。这种避税地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对境内外所得和财产所得等征税,但税负较轻,对外国经营者给予特殊税收优惠的国家或地区。如巴林、中国澳门、瑞士等:只对境内所得或财产征收较轻税负的间接税,对来自境外的所得不征税的国家或地区。如巴拿马、中国香港等。(3)不完全或局部的国际避税地。这种类型的避税地一般实行正常的税收制度,但有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规定,或在国家的某一地区单独实行这些优惠政策或规定。如荷兰、希腊、加拿大等。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是减轻税负的主要方法之一。基地公司实际上是受控于高税国纳税人建立避税地的虚构的纳税实体,其经济实质仍在

其他国家。绝大部分基地公司在避税地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仅租用一间办公用房或一张办公桌,甚至仅仅挂一张招牌,所以这种公司也被称为“信箱公司”或“纸面公司”。

1、把基地公司作为投资公司

投资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公司集团建立的投资公司:第二种是私人投资公司:第三种是所谓的“离岸基金”,同避税地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银行在“离岸基金”上起着重要作用,通常银行集团是“离岸基金”的母公司。“离岸基金”是流动性很大,非常灵活且又非常复杂的机构,其常见的结构是:投资者是国际资本市场上典型的投资者,当他们选择并建立离岸基金后,就会通过基金直接或再通过中间机构间接地把资金投向公司、信托机构或其他实体。

2、把基地公司作为金融公司

这种公司是指一个企业或公司集团里建立的关于贷款者与借款者的中介机构,或是向第三者筹措款项的公司。企业或公司集团在进行证券投资或购置不动产时,暂时需要的大量的资金往往是通过其设在避税地的金融公司,而不是通过投资公司解决。而组建金融公司也可以少纳税或不纳税。

3、把基地公司作为保险公司

它主要是指受控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集团的保险公司。近年来许多大的公司集团纷纷建立自己的受控保险公司,其原因是:建立自己的保险公司可以减少要缴纳的费用:受控保险公司可以承担第三方保险公司所不能承担的损失,甚至承担全部损失,而受控保险公司自己则可以在外部再保险市场上取得足够的补偿。受控保险公司也是跨国公司节税的手法之一。

4、把基地公司作为服务公司

此种公司可以起一个企业总机构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起一个持股公司的作用。利用服务公司进行节税的手法是:在某个国际避税地建立服务公司,然后通过向避税地的服务公司支付劳务费用等来转,移资金,来避免高税国征收公司所得税。此外,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在避税地服务公司工作来避免个人所得税。

5、把基地公司作为中转销售机构

销售基地公司从内部企业中的生产企业取得制成品,通过跨国公司自己的销售网络向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销售,抑或在其他生产子公司之间进行半成品和成套组件的分配。销售利润集中在销售基地公司的银行帐目中,有可能划拨回生产企业,也可能对跨国集团再投资。销售基地公司的所得实际上是离岸的,正是离岸业务使销售基地公司在管辖区内缴纳最少的税收,在不加重税收负担的情况下,聚集跨国集团的利润。

为了避免税务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的嫌疑,基地销售公司必须在所在国设有具体的办公室和办公人员,因为仅仅纸面上的公司会招致嫌疑,可能被认为公司的建立仅仅是为了避税。

篇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6

Abstract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model,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ough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of great value, there also exist some deficiencies .So the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merg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the terminal learning software ,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addition, we can combine it with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small-class teaching reform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review; development trend

1 翻转课堂概述

1.1 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英文为The Flipped Classroom,有的学者也将其译作颠倒课堂、反转课堂等,但其中最常见的译文是翻转课堂。关于翻转课堂的概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是从n前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课上讨论交流,课后巩固练习的角度阐述翻转课堂的概念。因此,笔者将翻转课堂定义为借鉴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支撑,对课堂与课外教学时间进行重新调整、分配与运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1.2 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发展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认可度极高的教学组织形式最早是从可汗学院开始的,它推动了翻转教学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在2011年7月的美国翻转课堂大会上,很多学者指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成为了指点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学内容通过视频被保存了下来,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这种模式融合了单纯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2012年4月,在美国的翻转课堂大会上,与会者通过展现翻转课堂模型图和普遍适应思想的构想图,向世界展现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的本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逐渐在美国开始流行并引起狠多人的争论。

在我国,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教学方法,但被称为高效课堂。典型的例子是山东杜郎口中学在1998年所尝试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2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采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以“翻转课堂”作为检索词在“篇名”中进行精确检索,经过检索发现国内的有效文献自2012年算起,搜索年限截止到2015年12月,并将会议、报纸、访谈等不符合要求的各类非学术文章剔除,共检索出期刊2286篇,进而以“高职”为篇名在结果中搜索,共搜到相关期刊259篇;硕士学位论文102篇,“高职”题名的3篇。具体年份和论文研究数量见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最早是从2012年开始的,到2015年12月为止,共有2286篇期刊论文、102篇硕士学位论文,说明我国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5年增长速度最快,研究成果最多。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数量见表2。

表2数据显示明确运用翻转课堂作为篇名,对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最早始于2013年,并在2015年呈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期刊论文研究数量较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较少。通过对文献内容展开分析,总结出学者们对于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如下:

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本文通过对260多篇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此类研究是从探索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模式开始的。较早对翻转课堂与高职教育的结合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的学者是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大步骤:课前新知识的学习及检测,课上讨论及教师辅导,课后教师对问题的反馈及知识加深。但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面临学生的内驱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随着课程建设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学者提出了“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建立空间课程资源,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构建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和资源。随后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分为自主学习和进入课堂讲解两部分。然后根据分类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一半利用网络学习,另一半则在课堂由教师讲解疑难知识点。近来,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和二维码技术的发展,有的学者开始探索将所有的相关学习内容和操作方式转换为二维码附到书本知识后面,当学生对书本知识点存在疑惑时可以随时扫描二维码进行学习,解决疑惑,这不仅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践行着因材施教。

2.2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较早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的文献都主要从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开展情况等方面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高职教育之中。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在高职教育中最早应用翻转课堂的是实训类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和全校性的公共课程,李爱红教授最早对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该门课程中她运用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建立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式的实训体系、养成学生职业能力的项目体系以及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来实现课程完整教学过程。其他很多学者都曾尝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会计”、“证券投资分析”以及很多实训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3 翻转课堂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实训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实训教学质量和进度,很多宝贵的课堂实训时间都用于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训时间,难以实现实训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训课程的这种困境,翻转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与导向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值得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中适当推广和普及。

通过知网文献分析发现,对于在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是借鉴传统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没有完全贴合实训课程的需要,但细细分析学者们的观点发现,他们大都认同实训课程更需要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多数学者在作相关研究时都是以相应的实训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基于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们越来越注重如何做好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如慕课、微弹幕等,改善课堂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论证翻转课堂是什么,为什么要用翻转课堂的阶段。

3 高职院校翻转课堂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公式也被广泛认同和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将会使未来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发生巨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将在互联网上进行,线上实现知识的成型,并对线下的活动形成必要的补充和拓展,线上线下相互补充。

现有关于翻转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虽然对于今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也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借鉴阶段,很多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论证和理论总结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为主,实践应用性和系统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作为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高职院校翻转课堂应用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对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为在高职院校中实践翻转课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为了促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紧跟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今后的研究与实践应注意结合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终端学习软件,实现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灵活应用,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此外,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中运用翻D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该根据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效果,采用分层教学和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弥补传统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不断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 [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61-64.

[2] 彭耀峰.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述评[J].亚太教育,2015.7:123-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