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影发展过程

电影发展过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影发展过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影发展过程

篇1

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其与体育的融合要追溯到体育和艺术的融合问题上。我们知道,体育与艺术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但体育和艺术有着相同的起源,都是人类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共同点:都具有审美功效,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中国武术风格独特,从诞生起,就具有舞蹈的神韵,它既强调强身健体,又注重陶冶性情;既注重技击更突出境界提升,又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技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体。然而体育毕竟不同于艺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体育与艺术的界限更为明显,体育与艺术和美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审美素质不断提高,体育与艺术又逐渐结合。现在体育与电影艺术结合使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更加变得紧密了。可以这样认为体育通过与电影艺术结合正不断地提升着自己的审美品味与价值。近年来,武术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影片的主题上也日渐回归本位,其更加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对体育武术电影中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剖析,旨在交流。

一、武术文化的内涵溯源

在讨论武术文化之前,我们要先研究一下武术的起源。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地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象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总之,中华武术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其中又受伦理学、宗教学、中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美育等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并与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武术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使人们在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上面分析了武术的起源,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武术文化的起源。如果要问,中国武术的灵魂是什么,那么尚武宗德应该是最准确的回答,笔者认为其也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所谓武德就是武术道德,它是习武或者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我国的武德理论在其内容上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特点的,武德理论从萌芽到形成最终得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料显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德文字记录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的“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然而,在我国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儒家仁学依靠被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推崇而逐渐形成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孔孟的仁学基本思想,即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传统武德中仁学的中心表现在习武者的修身统一,可以说当时的习武已经成为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为,要求习武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只有这样你的武术造诣才能得到提升。同时,武德中的仁学中心也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因为,我们知道武术本质是技击,如果技击那么必然就会出现残酷与暴力。但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习武者虽追求以制取对方为主,但要尽量避免杀人取命,而应以武会友、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

例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重承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形成了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随着武术作用的变迁,由强身到保国的变化中,武德内涵也得到了升华,爱国精神成为武德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正是通过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新时期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文化的形成更是给予充足的养分,传统武德的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在新的发展时期得到了彰显。使武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新时期的武德已经将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的尊严、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已经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二、体育电影中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电影这种通过视听效应进行传播的第八种艺术形式,是一门集摄影、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角、听觉上极强的现场冲击,是极具震撼力的艺术。而武打又称格斗,在体育运动中展现人体美、运动美、人格美、精神美等丰富的武术美学内涵,能给人带来热血沸腾的生命感受和极具震撼力的审美体验,二者的珠联璧合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电影种类——武侠电影。可以说,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笔者认为,分析武术文化在武术电影中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武术电影对武术美的解读与呈现上。事实证明,在武侠电影中武术美学下的武打设计就成了构建电影美学的重要元素,一部武侠电影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打动作设计的精彩与否。一部武侠电影展现武术美学,能给观众带来极大视觉震撼、审美享受、精神提升。如今中国的武侠电影走向世界,风靡全球,世界的电影在不断融入中国武术元素,成就一个又一个经典电影。我国的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浓厚的舞蹈艺术神韵。中国武术,关于中国武术的起源说法不一,有的说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在战国时期,士兵把在战争中关于搏击、格斗的经验作了总结形成最初的武术形式;有的说,武术是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与野兽的搏斗中逐渐总结经验发展而来的。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想见中国武术最初形式很简单,打、击、举、投等动作平凡而单调,习武者目的也简单,或强身健体或用于简单自卫或用于竞力或用于战争,它和我们祖先的生活密切相关。武侠电影在武打设计中除了凸显体育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技巧之美,并在过程的演绎中配置以音乐、特技等艺术,进行更好的加工和修饰,使武打动作设计呈现出综合艺术之美,并让崇高美渐渐呈现。

例如,2010年上映的武侠电影《精武风云·陈真》,武打设计的部分当属最后陈真与力石猛的决斗。陈真带伤一人打垮了力石猛训练的所有武士后,站在力石猛的决斗场上,此前陈真已经身上多处负伤未愈,白色的衬衣为血迹浸染,在决斗的过程中,陈真是长时间占据下风,不敌力石猛,总是只有招架之功,难有还手之机,以致多次被打倒在地。作为观众,绷紧的心长时间为陈真不能放松,尤其是陈真被打倒在地时更是担心恐惧,对力石猛的仇恨慢慢聚集到极点,此时的陈真凭借顽强的意志、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刻骨的仇恨,再次站了起来,一种强大的意志让陈真折断了对手四肢筋骨,最终取得胜利。观众对陈真的担心渐渐退去,打败敌人的涌上心头,对陈真的崇敬也推向了顶点,复仇和爱国的情绪也被充分的激起,在观众心中生成一种崇高美。

其次,武术电影对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应体现在对武术精神的体现。例如积极的励志精神,体育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则将这种励志正面的因素发挥到了极致。武术的练习者的武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多武术的练习上,跟许多传统体育运动一样,不仅仅要付出很多汗水,还需要有积极的心态体育运动,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体育是全球化的运动中国的体育电影和体育运动,除了在保持自身的特色之外,还需要不断吸收外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导演其作品表现不同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是内敛、柔韧、求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这种民族特点自然就决定了中国的武侠电影的格斗风格突出“以柔克刚”“止戈为武”的风格和宗旨,表现着中国民族精神。武侠电影《卧虎藏龙》,其武打动作场面设计的最大看点就是古典、传统与唯美的融合展现。电影《夺标》中武林中各派放弃门派的纷争而为参加世运会而举行捐款表演赛,这充分体现了练武者的民族大义和民族精神。武学精神和人道哲思的融合电影呈现出浓浓的东方神韵,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武打格斗不断变化的各种意境让剧中英雄人物展示着艺术化的各种人生情态,让世界各国民族的观众为之倾倒。

三、结 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认为中国的武术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在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武术作为体育运动中的传统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习练者的身心健康,这与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的大繁荣,武术除了可以使练习者获得强壮的身体之外,武术的表演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加大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武术表演经常被运用在武侠动作电影上,各种惊险刺激的武术动作配合上扣人心弦的人物剧情,让电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如今,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精彩武术动作已经超越了现实,笔者认为其是一种对美的追求或者说是一种美文化的形成。通过对体育武术电影的赏析,我们发现弘扬体育精神和武术文化已经成为其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讲,牢固中国传统文化为武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电影中的武术镜头片段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强有力冲击,还包含了武术文化的超强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岗,邱丕相,郭华帅.重构武术教育新体系必须强化国家意识[J].体育学刊,2009(03).

[2] 姜熙.体育全球化中中华武术的生存危机和发展抉择[J].体育学刊,2009(10).

[3] 岳新坡,詹建国.我国体育电影萧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4]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02).

篇2

东阳人才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影视产业具有良好前景。

1.从发展机遇看,影视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增强软实力。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去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金华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大市,东阳市根据省委和金华市委全会精神要求,也将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而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成立,为东阳打造“中国影视城”、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东阳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2.从发展潜力看,影视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美国音响影视产业出口额超过飞机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的影视产业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我国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0.4%,2002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口2000亿元,而同期出口仅20亿元,差距和潜力都很大。现在我国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农村已经降到0.5以下,这说明将有更多的能力来消费文化。东阳市把影视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影视城”,大力培育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

3.从发展基础看,影视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影视产业基础扎实。先后投资30亿元建成了全国拍摄场景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影视拍摄基地,完成了365平方公里影视产业实验区总体规划设计,已有80余家影视机构先后入驻实验区,涵盖影视后期制作、音像、广告、动漫、出版和武术等多个行业,还成立了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电影审查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横店影视科技学院。二是影视产业主导作用凸现。影视产业已成为东阳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如群众演员、设备租赁、道具生产等。以旅游为例,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2亿元,比1998年的63.7万人次、2.86亿元分别增长了4.2倍、5.7倍。

4.从发展趋势看,符合区域错位竞争的发展趋势。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关键是要谋求自己的发展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纵观省内和周边县市,义乌的商贸物流业、永康的五金产业,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是以主导产业来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阳主导产业不十分明显,但我们也应看到,影视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力,并且影视文化产业和工业不一样,受宏观调控、要素紧缺和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可以极大地提升东阳发展动力。因此打造“中国影视城”,可以形成东阳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与“中国小商品城、中国五金城”错位的发展。

二、打造“中国影视城”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打造“中国影视城”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成为中国影视拍摄中心。这个阶段以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为主,主要包括完善外景拍摄基地和室内摄影棚建设,以及强化后期制作、影视产业链完善等。至2010年,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范围内共建设25座可供现代影视和古装剧拍摄的高科技摄影棚,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公园30处;入区企业由现在的72家增加到300家,年产电影20-30部,电视剧3000部(集)左右;总产值达200亿元左右,使东阳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之一。二是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中心。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大做强影视产业链。至2015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五大体系、十大中心”建设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最大的影视产业中心。入区企业达500家,年产电影60部、电视剧10000部(集)左右,总产值达500亿元左右,真正实现“带着本子进来、拿着片子出去”。三是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中心。其主要特征是,影视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内涵特色鲜明,影视与经济高度融合。在这个阶段,电影电视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2/3以上,影视产业成为东阳主导产业,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的影视文化中心,从而打造成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影视城”。

三、打造“中国影视城”的战略举措

1.提升―――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加速影视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完整的影视产业链,这是打造“中国影视城”的关键。一是加快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要加快拍摄景点的建设,同时加大影视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形成影视拍摄基地网络,把影视城建设成为集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和高科技题材的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积极拓展影视产业链。要加大招商力度,在国内外重点地区、重要节庆会展举办推介、招商活动,吸引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影视制作主体,打造集前期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放映乃至后产品开发生产在内的要素齐全的影视产业链,实现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基地的战略转变。三是提高科技含量。要依托高新技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影视生产项目,重点是建设一个涵盖洗印、剪辑、数字化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中心,提高后期制作水平。大力促进影视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快实现影视产业数字化、高度加工,使实验区成为影视新技术的集聚地。四是实施人才工程。针对影视人才紧缺的现状,要进一步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策划、制片人、发行人、经济人等影视人才,成为全国高素质、专业化的各类优秀影视人才的创业园。

2.深化―――创出影视文化特色。特色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核心。打造“中国影视城”,必须进一步深化影视文化内涵,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影视文化特色。一是突出影视文化内涵。这要作为“中国影视城”建设的基本定位。在东阳市区和横店镇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中,要增加影视元素,张扬影视个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影视氛围。在宣传上,加大对影视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一个响亮的宣传口号,一个统一的宣传标识,充分借助影视城的明星效应,提高影视城的知名度。二是融合“三乡”文化。东阳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比如吴越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东阳的优势和特色。在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吸收这些文化的内涵,运用文化的巨大创造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形成新的文化特色。三是办好影视展会。影视城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品位、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影视展会,这是创出东阳影视文化特色的关键,是“中国影视城”品牌打造成功与否的标志。可以有几个途径,一个就是“嫁接”,借影视实验区这个平台,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最高级别的电影节引到影视城来;一个就是“自创”,以“中国影视城”为依托,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影视展会;一个就是“合作”,积极“走出去”,与美国好莱坞等国外影视展会开展全方位合作。

3.互动―――促进影视与经济融合。要使影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仅仅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努力拓展影视产业的外延,推进影视与经济的融合,实现影视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影视旅游业。这些年来,东阳旅游业紧紧依托影视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视旅游产业,迅速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了东阳发展的一个亮点。发展大旅游,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要把旅游和影视结合好,以打造“中国影视城”为依托,加快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使分散的景点旅游向综合的城市目的地旅游转变。要大力扶持和发展能够发挥影视产业优势和特点的文化产业,如大力培育影视娱乐、影视研究、影视培训、影视道具和服装制作等配套产业,大力开发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传媒、出版、会展、音像制作、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形成一批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使东阳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基地和集散中心。同时要通过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来提升东阳的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推动东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四、打造“中国影视城”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定位。这些年来,影视产业在东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极大地提升了东阳的整体竞争力,全力打造“中国影视城”,也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对打造“中国影视城”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来培育,作为推动东阳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集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来扶持“中国影视城”的建设。

篇3

一、中国电影配音的辉煌及重要性

中国当代电影配音事业起步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每年国内生产的影片难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人民渴望更多精彩的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在期盼中,前苏联电影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影片陆续搬上中国银幕,但其电影产量依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市场复苏升温,世界优秀影片开始陆续登陆中国。电影配音事业伴随外国影片在中国传播,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电影配音演员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同时,电影配音演员的艺术成就逐渐得到了艺术界和电影界的认可。

一批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开创了中国电影配音事业的巅峰,成就不朽的艺术传奇。“你是……简!”《简•爱》中失明的罗切斯特与简•爱劫后重逢,罗切斯特动情的声音破空而来、催人泪下,一时道尽中年男人历尽沧桑的喜悦和无奈。这个声音来自配音大师邱岳峰,一个沙哑低沉却又如此具有魔力的声音,让罗切斯特这个角色深入人心。邱岳峰用自己的声音诠释出罗切斯特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特征,让观众看到、听到一个真切的罗切斯特,这部电影也成为黑白片中的经典。

文化相对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邱岳峰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对人物的把握带给了观众愉悦。时至今日,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依然对邱岳峰配音的影片念念不忘。或许,邱岳峰配音的电影已经不再是原著的电影,而是经过艺术再加工的具有独立艺术形态的作品。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部和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黄金时代,也是电影配音事业最辉煌的时期。长影是我国最早开始译制配音外国影片的制片厂。从1948年夏着手译制外国影片到1989年初,40年来,共译制和为四十多个国家的776部影片配音,其中主要是故事片,也有少量的纪录片、科教片和美术片。肖南、白玫、白景晟、陈汝斌、陈光廷、陈占河等一批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开创了长影电影配音时代的辉煌,成为共和国电影配音业界的骄傲。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是与长影并驾齐驱的电影译制厂,30岁以上观众的童年是在他们动人的声音中度过的,我们熟知的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童自荣、刘广宁、曹雷、杨成纯、乔臻、丁建华、李梓、苏秀、盖文源、翁振新等,都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艺术家。

这些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为电影配音事业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辉煌,整个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外国电影主要是通过配音来与中国观众见面的,电影配音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没有这么多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就没有中国配音事业辉煌的过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体验、极具艺术表现力的声音刻画了一个又一个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人物,这些人物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伴随着那代人的成长。

二、中国电影配音的衰落及原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译制片配音的风光不再像过去那样辉煌,观众的欣赏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更青睐原汁原味的原著电影,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受电影的真实。因此,他们最喜欢的影片变成了中文字幕。进入新世纪之后,译制片配音更成为可有可无的影视附件。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中国大城市的影院中,一般进口大片原版与译制版配音的比例为1∶2,有的甚至达到 2∶3,也就是说,总体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看原版电影。新浪网在 2000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有70.37%的观众赞认为看字幕片胜过译制片,并且这些观众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是我国电影消费的主要地区。

一批优秀的老配音艺术家相继退居二线,有的甚至已经与世长辞,电影配音演员面临青黄不接的现状。长影、上影译制片厂的辉煌伴随着优秀的配音艺术家的离开和辞世,出现了经营困难、译制片质量下降等问题。

(一)电影音响技术发展迅速,配音难以诠释全部的声响效果,电影配音演员整体配音水平下降严重

观众之所以更加喜欢原版的中文字幕电影,关键因素是:原生态电影的音响效果好,演员语言面貌和影片场景搭配协调,原生态的明星声音对观众吸引力较大。电影音响技术发展迅速。以立体声为例,90年代后期,SR声迹和数字声迹技术、次低音扩展技术、环幕、球幕、巨幕等电影技术,都为电影音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更加注重音响效果,采用了很多先进的音响技术,我国电影配音技术和艺术水平对译制片的音响效果难以全部展现,影响了观众对译制片配音电影的好感。过去,电影配音之所以能够对电影有很大的影响,观众更加认可配音之后的电影作品,关键因素是那个时期的电影音响效果不如现在,音响内容比较单一,配音相对直接简单,不需要外在的音响技术过多干预。目前,音响技术越来越复杂,效果越来越好,让配音演员难以驾驭,甚至出现了配音降低了电影的原生态声响效果的问题。当代配音演员在声音条件、声音控制和电影语言把握上与老配音艺术家存在较大差距,不能诠释出电影人物的全部内涵。

(二)新时期,观众有更多途径去欣赏电影,尤其是网络,国外电影能够更加快捷地传播,这使得电影配音往往跟不上传播的速度

80年代中期以前,看译制片是绝大部分中国观众接触外语片的惟一途径,这种卖方市场的垄断成就了译制片配音艺术家的成就,提升了配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随着科技进步,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中国观众接触原声外语片的途径开始增多,盗版光碟、网络下载、卫星电视等。再加上外语学习热潮,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更喜欢欣赏原版电影。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因素,导致了译制片配音不再像过去那样必不可少。

(三)优秀的配音演员匮乏,配音演员缺少老一代配音艺术家的奉献精神和钻研态度

优秀的配音演员匮乏源于配音演员待遇低,2009年,中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亿元,外国电影占43.4%,国外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总计26.9亿元,按照进口大片原版与译制版的比例为1∶2来计算,那么仅占17.94亿元。17.94亿元与我国整个电影市场相比,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配音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让从事电影配音的演员收入锐减,很多电影配音演员心浮气躁,都希望通过配音能够被导演看中,转行进入电影演艺一线。另外,中国外语片市场为了防止盗版,给配音演员的时间相对较少,三五天就要出成品,这使得配音演员难以深入揣摩电影的内涵和人物形象,更没有联系和寻找感觉的时间,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译制片必然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

三、中国电影配音的现状及对策

是不是电影配音就要成为历史?是不是当代的电影配音演员无法超越老一辈配音艺术家?是不是我们就要靠字幕来观看外语片?这些疑问是当代中国电影配音是否应该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从历史发展来看,电影配音具有强大的艺术力和群众基础,电影配音不是简单地把译文读出来,尽管目前有些电影配音存在滥竽充数的现状,很多非配音专业演员也在从事着配音工作。但是,要清楚地认清,配音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对电影再加工的艺术,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对作品的理解,对人物角色和内心的把握,通过配音演员的融入,使角色具有艺术再升华的可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已经为我们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只要当代配音演员多加学习,多加体会,必然会超越老一辈艺术家所取得的成绩。

高层次知识分子尽管喜欢看原版外语片,或者是字幕电影,但是,以英语为主体电影,知识分子并不能完全驾驭英文电影里的用语,因为英语电影中存在的很多俚语是非英语专业人难以理解的;外语片还包括法国的艺术片、宝莱坞的歌舞片等,法语和印度语虽然也具有相当的普及性,但是能够达到观看程度的,毕竟还是少数。另外,中国广大农村的电影市场依然主要依赖电影配音,这些原因都预示着中国电影配音事业不会消亡,而且还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期,只要牢牢把握住这次机遇,中国电影配音必将迎来一次新的跨越。

(一)提升配音电影质量,规范电影配音市场,增加配音演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目前,之所以观众对配音电影产生不良的反应,关键在于配音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音响效果不能和原声电影相比。提升配音电影的质量关键在于规范电影配音市场,完善电影配音制度,对于那些粗制滥造的配音电影要坚决下架,对于不具备配音资质的小团体要坚决取缔,宁可损失部分市场,也要确保电影配音产品的质量。

配音电影的产品质量和配音演员息息相关,优秀的配音演员能够艺术化提升人物的典型性,增加人物的内涵,尤其是能够增加中国元素,贴近中国观众的生活。但是要想培养和留住这些优秀的配音演员,一方面要提高配音演员的待遇。配音演员属于艺术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具有独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要根据他们的劳动,给予对等的报酬。要激活我国电影配音市场,逐渐取消国家对外语片配音的垄断制度,让有实力的电影企业进入该领域,增加竞争,提升配音市场规模,增加从事配音事业的个人和公司收入。

(二)积极采取配音与字幕声画同步的翻译模式

目前,要想重新树立配音电影的良好形象,推广配音电影市场,就必须要迎合当前字幕电影的需求,让配音与字幕共同出现在电影里,既保障一部分喜欢配音电影的观众,又能满足对字幕电影有偏好的观众需求,这样才能在既有的市场条件下,开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创造出发展的机遇。

(三)建立专业的配音演员培训机构,在一些大学里开设配音课程,社会上要更加关注配音演员的成就,增加配音奖项

配音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种台词的词序、语调、重音都不相同,其韵律和节奏的变化,潜在的内心动作,特殊的情绪烘托,都需要外在意义强化到语言的内在渗透中来。这些都需要配音演员有多年的磨炼能驾驭,根本就不是所谓“棚虫”的业余配音演员可以驾驭的。大学要根据电影市场的反馈和需求,开展配音课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配音专业,或者在音响专业内开辟配音方向,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配音专业人才。为推动电影配音事业,应加大电影配音奖励规模,各大电影节加开配音电影奖项,鼓励电影配音演员创造更多好听的译制片。

[参考文献]

[1]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篇4

最早期的无声电影(默片)就伴有音乐,当时的影片由于没有音效声、环境声与对白声,音乐就成为弥补视、听不平衡的方法,最常用的作法就是以管弦乐的强音来表示打击声、摔门声、关窗户声,或打雷声等:至于人物对白的部份,多以乐器演奏的形式来配合呈现,例如男女主角互诉情衷时配上某段歌剧里的二重奏。这种以音乐来替代声音的情形,其实有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从有声电影问世到三年代中期,基本上电影音乐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纯音乐的型态来构思,因此,电影音乐脱离不了古典音乐的气息。到了三年代之后,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一些音乐家对电影音乐发生兴趣之后,开始为电影写作专门的乐曲,电影音乐才有了明显的特性与进步。这个时期的电影音乐家以史坦纳(Max Steiner)为代表,史坦纳可以说是电影音乐家的鼻祖,他曾是后浪漫乐派大师(Gustav Mahler)的学生,因此继承了浪漫乐派细腻旖旎的风格,史坦纳首创米老鼠式(MickeyMousing)的编曲方式,为早期的电影谱下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乱世佳人XGoneWithTheWind,1939)、《北非谍影》(Casablanca)等;此外,恐怖大师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与柏纳赫曼(BernardHerrman)的《惊魂记》(Psycho,1960),全片以小提琴的弦乐音响制造出凄栗惊骇的场面,也成为电影音乐的典范。

有声电影的发明造成片商对电影音乐开始关切,逐渐发展出一套专属电影音乐家的工作模式。片商与作曲家们签约,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使音乐家们全心投入电影工业中,以音乐来建立公司的形象,同时也尝试其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以达到更成熟的电影语言。至此,电影音乐进入崭新的阶段,由于长期以来音乐家们的努力耕耘与后进者的不断创新,美国影艺学院有感于于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项目缺少了音乐的奖项,而音乐在电影中确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1934年增加了最佳音乐奖的颁发,首次颁发最佳音乐奖与最佳作曲奖给《一夜之缘》的同名主题曲”One Night ofLove,而同年《离婚喜剧》(The Gay Divorce)中的“Continental”得到最佳插曲奖,这种实质的鼓励也连带地影响了整个电影音乐的发展,而且对电影音乐产生正面积极的效应。

当然,电影音乐的评奖也积极推动了电影音乐的发展,例如从1934年第7届奥斯卡金项奖开始设立音乐奖。在著名的奥斯卡金像奖三十项评选项目中,设有“最佳音乐奖”,其中又分为“最佳作曲”,“最佳配乐”,“最佳歌曲”。这项激励对推动电影音乐创作,传播优秀电影音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近期,国外有名的电影主题曲数不胜数,如《狮子王》主题曲《Can you fellthe lovetonight》,《爱情故事》主题曲《LoveStory》,《人鬼情未了》主题曲《奔放的旋律》,《音乐之声》主题曲《TheSound Of Music》,《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毕业生》主题曲《寂寞之声》……都成为流行一时,并影响数十年的经典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繁荣,也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从制作上说,现在电影音乐的制作大多采用数字技术与电脑合成的方式。旋律编写、节奏安排、配器选择、和声设置、速度调整等一系列过程都通过电脑的软件模拟完成,在程序中形成独立的信息块,并使它们之间建立起网络化通道,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通过MIDI通道,用监听、屏显、复制等方式反馈给作曲家,建立、更新、取消等操作都非常方便。传统制作过程中需要百人甚至数百人才能完成的效果,在电脑上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瞬间完成。数字化制作手段省略了二度创作对作品理解造成的缺失,使编创者和演奏者合二为一。同时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剪辑技术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分解或组合,做出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不同的变化。电脑音乐制作,可以无限打开人的思维,有一句俗语,不怕就不到,就怕想不到,形容电脑音乐制作再恰当不过了。

从放音技术来看,现代音乐音效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恐怖片和动作大片。现代影院大都采用杜比6.1高保真独立声道,使用各种先进的编码及解码技术,使声音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人惊心动魄。例如,我们看《真实的谎言》,当子弹从左向右横扫过来时,我们能有非常强烈现场感,当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在旋转时,我们甚至可以分辨出它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现在的电影配乐从技术上说都能实现数字化,从制作到放映,现在的数码影院还可以做到全球同步放映,其音质音效由于是数字处理和传输,中间不会产生任何损失。

二、我国电影主题曲

中国电影音乐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闲花》上映(摄于1929年),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词,孙成壁曲,金焰、阮玲玉演唱),从此,音乐和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电影音乐在我国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黄金时代。那时,随着每一部影片的放映,片中的音乐旋律便被广大观众所传唱。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泪花流”,《小街肿的“妈妈留给我一首歌”,《戴手铐的旅客》中的“驼铃”,《泪痕》中的“我心中的玫瑰”,《红高梁》中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全部包含其中,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只要有好的音乐,都会引起观众的喜爱和传唱。

上世纪80年代,随着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和观众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使电影音乐创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加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队伍中来,形成目前中国电影音乐独特的“学院派”现象。7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电影音乐制作人,如赵季平,三宝,谭盾,叶小纲,翟小松,郭文景等,除此之外,很多后起之秀也逐渐问鼎电影音乐圈,如为《和你在一起》配乐的赵麟,为《我的兄弟姐妹腕乐的峦树等等,从制作队伍上说,中国电影音乐制作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但由于目前中国电影不景气,因而电影音乐也一度陷入低谷,至今都再难见到当年的繁荣景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电影音乐主题曲在运作模式发生了转变,如电影《心动》的同名主题曲、电影《情人结》的主题曲的《天使之名》,都没有出现在电影中,而是作为电影主题曲推广。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这 跟现在电影的市场化运作有关,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值得一提的是《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在奥斯卡的成功,2001年谭盾因电影《卧虎藏龙》的音乐赢得使他声名远播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像奖。正如谭盾所说的话:“《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化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这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心不已。我的另一个重要音乐创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让它们互补长短:比如通过对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细腻诠释让电影音乐更富于艺术性;通过引入新的表现形式和创新观念而让古典音乐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吸引众多年轻观众。”虽然说的是《卧虎藏龙》的音乐,但却说出了谭盾一贯的音乐理念和追求目标。

在历史上,香港电影音乐的繁荣阶段曾对大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新上海滩》主题曲《最爱上海滩》,《黄飞鸿》主题曲《男儿当自强》,《倩女幽魂》主题曲《倩女幽魂》,《英雄本色》主题曲《当年情》,《粱祝》主题曲《梁祝》,《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笑》……都成为大陆人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和联想。

在香港电影音乐史上,有一大批有名的电影音乐制作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属黄霈。黄霈和他同期的几个填词人的描绘了一个让大众非常熟悉的中国印象。如黄霈谱写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让大陆观众对殖民时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又如他作曲作词的《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天知晓……”。他的电影主题曲充满豪情,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他的音乐深深影响着国人对电影的感受和理解。

此外,武侠电影在中国有着巨大的观众群,因而也诞生了不少动人的武侠电影主题曲和插曲,例如《少林寺》中的《牧羊曲》,《霍元甲》中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曾使无数影迷、歌迷为之倾倒。新武侠电影也格外注重音乐,许多用民族乐器中的二胡、埙与西洋乐器中的大提琴、号等混合协奏而成,使得所奏出的曲子或哀婉动人,或苍劲悲凉,反映出现代人一种怀旧伤感的情绪。如《青蛇》中的“流光飞舞”、《新鸳鸯蝴蝶剑》中的“新鸳鸯蝴蝶梦”不仅对整部影片的故事氛围起推动作用,而且折射出了现代人的孤独、仿徨和无奈,往往能冲击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三、电影主题曲的作用

音乐作为电影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影片突出整体氛围的渲染,同时也可以对整个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的作用。此外,电影主题曲还能起到强化、丰富、深刻电影主题等多重作用。例如,《城南旧事》将二十年代我国流行的《骊歌》作为主题曲,加上不同器乐的处理和烘托,使影片的主题得以完满体现。8如过说电影的主题思想,能够准确的表达电影作者的主要思想,那么作为电影的主题曲,则是电影作者主要思想的感性显现,是作者对电影情感的集中爆发,观众在欣赏电影主题曲时能得到和电影作者相同的情感共鸣。

郭小橹在她的毕业论文中写到,意大利作曲家季瓦奥尼・福斯科提出的电影音乐的革新思想:电影音乐给画面增添了一种感觉元素,这种感觉元素到底是唤起理智呢?还是促进感情?这让她思考:音乐是间离性的,还是认同性的?电影音乐是一种启示还是一段渲染?她得出结论,理智性音乐大都用于反常规电影;情感型音乐大都用于常规电影”9在主题音乐的作用上,我非常认同郭小橹的看法。

情感型音乐让人着迷和沉醉,它能唤起情感,抚慰心灵,起到艺术的感化作用。如《教室别恋》、《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片子拍摄时间相近(1995年左右),反映的都是少年时代朦胧的感情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两部电影的主题曲都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怀,旋律如光影的细微变化,轻缓唯美,每当少年心理出现微妙的变化,高兴或忧伤,失落或彷徨,这段主题音乐就缓缓响起,像溪流一样缓缓流淌,轻轻抚慰着少年的心灵,让人如痴如醉。

篇5

一、核能与核电

核能,即原子能,原子能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通过原子核内部粒子间碰撞反应而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主要是指裂变能和聚变能,前者是铀等重元素核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后者是氘氚等轻元素核聚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核电站、核武器和核动力装置三个方面,本文所提出的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重点是针对在民用领域使用裂变核能的核电站而提出的。目前各个国家的核电站是应用裂变核能进行发电。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是由前苏联于1954年6月27日建成和并网发电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此后各国开始建造核电站,但核电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核电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停滞阶段、复苏阶段。初期阶段是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各国开始研发和建造核电站。停滞阶段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各国对能源需求量减少,再加上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两次核电事故的影响,各国开始反思核电的安全性能,核电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复苏阶段是指从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技术越来越成熟,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又开始重视核电的发展,核电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核电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伦理学的原则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通过思考与分析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我们的行为指明方向。核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一种表现,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核能的发展需要运用伦理学的原则来指导。

(一)安全不伤害的原则。为确保核电生产的安全性,我们在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造运行等各阶段中要把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并把确保高度安全作为发展核电最基本的因素。吸取1979年三里岛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等核电灾难的教训,切实在核电安全方面采取有效的技术改进措施和管理措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人为伤害。

例如在安全技术改进方面,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采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就具有代表性,利用物质固有的重力、流体对流和蒸发扩散等天然原理,设计时不需要专门电源或其他动力源驱动的安全系统,以便在应急的情况下自然冷却反应堆和带走堆芯余热,极大提高了核电的安全性能。

(二)生态的原则。从1992年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维持生态平衡关系人类自身的生死存亡,不仅需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而且需要全人类携手推进。核电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相对于靠煤燃烧的火力发电,发展核电能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可是核废料的处理是国际上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放射性废物依其放射性水平,一般分为高、中、低三类,高放射废物有两条可行性技术途径:一是深地质处置,二是分离-嬗变技术;但是核电站的放射性废弃物在数千年内都具有危害性。西方国家的核能开发表明,核废物尤其是高放射物的处置,已经成为制约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发展核电需要人类充分利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将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妥善贮藏和管理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避免其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

(三)和平发展的原则。冷战结束后,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总体上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氛围中。但是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动荡和恐怖活动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核电的发展要遵循和平发展的原则。

如果对核电的利用不善可能导致核电异化,核电将成为霸权国家和国际恐怖组织政治军事威胁的筹码。例如,有些国家借着发展核电的幌子趁机发展核武器,将核能非法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加世界的不安全因素,打破当今各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另外像高浓缩铀和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军用和民用核设施场所,客观上为那些具有全球网络的恐怖组织提供机会,对于核材料不正当利用可能导致核走私和核扩散。而且自苏联解体后,已有许多核走私的报道。这些破坏和平发展环境的因素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和平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四)集体主义的原则。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科学家是最关键的一环。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这意味着科学家对科技的发展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尤其在科技社会影响更加突出的当代,科学家不能只追求探索未知世界,还必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既表现在积极探索和协作,推动科技进步,又表现在尽可能避免科技的滥用,防范科技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在参与政府关于核能发展规划决策的过程中,科学家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核能的发展可谓小到科学家,大到国家。当今几个主要的核电国家在引领核电发展前沿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核电的双面作用,需要为核电的发展担当应尽的义务,为核电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核电有利于全人类这个集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核电给全人类带来的是福利而不是灾难。

三、结语

目前,在经济、环保、科技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也多的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核电的优势,计划发展核电,再次挖掘其清洁、经济、高效的潜力。虽然核能这种新型清洁能源再次得到各国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核能潜在的不安全破坏环境的缺陷被克服,核能停滞阶段的经验教训还必须时刻铭记。怎么样更好的发展核电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因此需要合理的伦理原则为核能的发展指明方向,趋利避害,让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造福全人类。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沅.放眼核能[J]科学24小时,2009年(上):6-8

[2] 宋嘉颖.核能安全发展的伦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3

[3] 欧阳予,汪达升.国际核能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与我国核电的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第34卷(第5期)

[4] 於凡,张永兴,杨东.我国核能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J]辐射防护,2010年,第30卷(第5期)

[5] 张静.核能利用的伦理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9.6

[6] 喻雪红.核电发展的伦理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7] 冯昊青,张多来,刘镇江.基于发展核电的伦理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7卷(第5期)

[8] 郑佩琼.生态观与核能利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9] 朱华主编.核电与核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

[10] 魏义祥,贾宝山主编.核能与核技术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7

篇6

一、中国影视基地的发展背景

我国的影视基地在建设之初,往往与当地政府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将影视剧明星效应与伴生的旅游效益相辅相成。

成立于1987年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国内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末,基地建造的第一个人造景观——“西游记艺术宫”对外开放后游客爆棚,此后央视高层因势利导,相继成功开发了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等,迅速将无锡影视基地发展为中国规模大、游客多、效益好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而后,中山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纷纷建立,在促进电影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也有一些影视基地仓促上马、盲目投资,处于闲置和亏损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视基地的建设格局在新形势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开始思考探讨未来的发展模式和上升空间。

二、横店影视城发展浅析

(一)浙江横店影视城简介

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地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横店影视城在影视、旅游界颇具影响,并荣获多项“全国之最”,是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诞生了《》《汉武大帝》《英雄》《无极》《木乃伊3》等七百多部优秀影视剧。

(二)横店影视城的发展模式

1.建设高效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并非简单的要素汇聚,更不是影视城的盲目扩建,其关键在于各要素部门形成和谐、顺畅、高效的市场化运营。

横店影视城不仅仅提供拍摄场景这一单一功能,而是将产业链和盈利点从服务领域向内容领域拓展,通过突破产业链界限促进大电影产业集聚,影视基地的盈利能力也大大增强。横店影视基地于1996年由横店集团投建之初,是上世纪惟一一家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这意味着它背后缺乏源源不断的剧组资源,市场化运营成了惟一出路。上世纪90年代横店影视基地经营惨淡,但随着影视制作的日渐市场化,在2000年横店集团宣布“免场租”后,众多影视制作企业纷纷涌入横店。1996到2005九年间,影视基地从每年只有三五个剧组到累计接待剧组近三百个,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影视制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结果。

2.发展复合化盈利模式。横店影视城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影视拍摄盈利模式,开发出影视旅游的特点与功能,以影视主题公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横店影视城共有主题公园,分别是秦王宫、屏岩洞府、梦幻谷、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大智禅寺、清明上河图、宁波凤凰山海港乐园。除了这些可以用于外景拍摄的主题公园,横店影视城还建起了横店集团展览馆等一批文化教育馆园及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横店的旅游发展更加关注游客的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以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创造了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感官效果。

3.突出基地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影视基地的发展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基地内的景点建设最初基本都是为了方便影视剧拍摄的外景服务,并没有深入挖掘景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而建设影视基地的文化内涵,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有效组成部分,才能获得长足的提升。

横店影视城坚持“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随着横店影视城旅游文化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横店影视城已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现有大型影视特技节目《暴雨山洪》,高科技影视项目《梦回秦汉》以及全球最大火山实景演出《梦幻太极》等各类演艺节目一百多个。其中《梦幻太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用大型歌舞形式加以演绎,美轮美奂,壮丽恢弘。在世博会来临之际,横店影视城更是隆重推出了2010年的新版演绎,使游客享受到了更加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4.整合资源,加强协作。2004年8月,浙江各地最有知名度的34家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共同签署协议,自发组成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这是中国首个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其首批会员单位包括横店影视城、桐乡乌镇、楠溪江等知名影视拍摄基地。

整合现有资源,在信息和资源上互通有无,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使协作体内所有成员互惠互利。同时,影视基地大多处在城市边缘甚至农村地区,作为落户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影视基地理应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横店基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将基地利益与当地人民的整体利益密切相连。目前,横店已有村民群众演员一千多人,每月收入在800~10000元之间不等。在开发影视基地经济效益之时,不能忽视当地社会和人力资源等重要因素。

此外,影视基地还可以和其他机构合作活动以扩大宣传效益。在2008年,横店影视城联合校内网重磅推出“第一届民间奥斯卡”DV大赛,最后评出金牛奖最牛影片、最牛编剧等奖项。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有二百多支团队报名参赛,活动相关网页点击率达到一百七十多万人次,极好地推动了横店影视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篇7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054-02

当前,我国的矿产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增加,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水平。但是我国工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规划化的程度较低,因而在实际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增加了采矿工作的困难度及危险性。对此,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地转变传统生产劳动模式,降低劳动强度,以此来有效提升整个采矿好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开采的过程中的风险性。

1 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近年来推出了一项全新的自动化技术,并已经成为了多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改革的重点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脑软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业生产与发展的效益。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采矿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及突出的作用,是推行矿山生产自动化的必要因素,加快矿山产业的转变与提升,进而促使整个矿山经济的增长。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2.1 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能够进行适时自动化检测、相关数据的传输以及紧急预警、自我更新等智能化的操作。同时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例如:电路短路、电机失灵等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报警,进而防止相关事故的发生,增加运行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2.2 实操性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高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操作量,规范整个操作的过程,避免人工失误情况的产生,提升了整个生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其规格与质量的精确程度及一致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增加了整个产品的达标率,提升了该企业的综合效益。

1.2.3 使用性强

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时,能够与之搭配的相关仪器及设备都具有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水平,能够有效提升日常保养以及故障检测的工作性能,进而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减少人为因素的对整个生产设备操作的不良影响,提升整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水平,促使整个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增加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采矿行业的结构调整。当前,利用大型开采机电设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中型企业达到了80%,小型企业也达到了40%。同时,很多的采矿企业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还应用了很多新型的采矿技术、工艺以及相关的设备,这种应用发展的现状已经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持平了。

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采矿设备,在我国采矿行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很多采矿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够应用到高压机电设备,尤其是PLC控制设备以及微机处理分析设备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能够有效提升采矿工作的质量及安全性。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

3.1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在实际的采矿工程中,有许多的煤矿工程在应用监控系统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传感器工作效率的低下。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能够有效使用的期限非常短,发生故障的频率较高等。对此,需要借助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光纤来代替传统的金属电缆,拓展原先的信息存储格式及内容,能够容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此来提升生产监控的水平,进而促使整个煤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2 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在采煤机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更大的牵引效力,克服掉相关的阻力。通过在采煤机中设置相关的防滑功能,还能够增强其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的时间。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机具有较强的牵引技术,不仅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同时通过设置防滑装置还能够增加其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使用寿命。此外,杂技采煤机下滑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电来制动,进而节约了相关的资源与能源。

机电一体化的电牵引采煤机与液压牵引机相比较,电牵引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除了电动机的配件会受到磨损之外,其他原件基本不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与难度,保证整个采矿过程的更加稳定与安全。此外,电牵引采煤机的操作十分简便,能够及时地进行参数的设置与修改,有效地避免了故障的发生。电牵引采煤机在运行、传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简单,尺寸与质量都比较小,以此就具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相关反应程度也比较灵敏。

3.3 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提升机中的内装式摩擦提升机就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使用微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来将工作机与驱动机合二为一。这种设备在应用过程中是将电动机内置在卷筒内部或者摩擦轮的内部,同时,提升机提升的过程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的,具有着灵活度大,运转速度快以及诊断的功能。同时,提升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对提升的位置进行有效控制,进而确保相关装备在制定地点进行准确停车。此外通过采用微机控制能够在采矿过程中采集相关的感应信号,进而进行电子监控,提升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升机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相关工作人员以及货物运输的安全性,需要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来进行更新与改变。其主要分为报警提示、二次不能开车、立即进行电气制动以及立即进行安全制动,以此来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促使采矿工程更好、更快地发展。

3.4 在带式传送机中的应用

在我国,带式传送机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着输送量大、性能稳定、工作周期较短等相关优点。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最普遍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够针对煤矿的实际开采情况通过较长距离的运输,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我国相关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使用的带式传送机中间驱动点的设计通常不超过3个,进而就会对整个传送机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采矿行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使我国采矿行业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时候,需要依据采矿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保障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加生产效率,进而促使我国采矿行业更好地发展。

篇8

    一、两种聚焦

    不管是业界还是业外,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电影正在回到社会文化舆论的话题中心。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不再只是在副刊中间隔性地为电影提供学术性的"影评"篇幅,而是开始高密度地刊登电影的投拍消息、明星花絮、导演行踪;而在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中,对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物的报道也愈来愈占据文化娱乐栏目的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关于电影创作整体动向和导演个人艺术行为的议论分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从事娱乐报道的媒体记者,而少数专家学者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之中已然不复往日的荣耀。的确,从总体而言,电影在经历了一度的边缘化之后,正在重新位移到人们谈论的焦点区域。

    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是,在引起社会舆论热情关注的同时,电影界也正在遭遇出于种种目的的责难。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责难似乎集中在了这样一个话题:每年拍摄的这么多国产片为什么不能经常在电影院看到?有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甚至用"迷失"、"消失"、"失踪"这样的富于文学性的字眼,作为文章的关键词;而有的报纸则更是赫然以《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银幕"废"电,千部国产片有"影"无踪》作为文章的标题。于是问题就变得严重起来:与若干年前相比,电影是否真的开始迈向繁荣了?改革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二、历史中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做一点简单的回顾和对比。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但是,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其负面效应甚至延续到了2001年--这一年,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20来部16毫米胶片电视电影计算在内,全国的故事片产量总共才88部。与影片产量减少相伴而行的是: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近10亿的速度下降(而1979年我国电影观众的人次曾经达到过293亿),专业电影院在渐离主营业务的同时数量也不断减少,一贯享受拍片特许权的电影制片厂度日艰难。至此,长期被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200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2001年12月,又公布了新修订的《电影管理条例》。这两个法规性文件,在总结实践和履行引导职能的基础上,对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做了调整,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显现出开放搞活的胸襟。而政策的部分调整,渐渐使电影的局面有了变化--2002年,尽管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涨幅不是很大(总票房约9亿元,在前些年的基础上止跌略升),但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却爬升到了100部;其中,由非国营制片单位(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的故事片达到34部,较上一年的19部增长了12%。与此同时,全国23个省市以"合纵连横"方式组建的30条院线横空出世。院线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放映发行跨地区经营的壁垒,有效整合了多种资源,其规模效应在下一年度的票房业绩中很快就有了显现。

    2003年可以说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初见成效的一年。随着上一年《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则(试行)》的制定和实施,影片投资和拍摄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更加明晰,电影的生产和市场活力得到了激发。这一年,尽管经受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但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达到了140部,较上年增加了40部;国内票房达到1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亿元。

    2004年和2005年,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随着《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2003年12月)、《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4年1月)、《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2004年7月)、《电影企业经营准入资格暂行规定》(2004年11月)等几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全面确立。在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资本(包括境外资本)积极进入的政策环境下,电影的创作生产、影院经营、市场发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活跃的多主体投资局面,从而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迅猛攀升的势头。2004年,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跃升到212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00部,较上年的49部增长了近500%);国内票房达到15亿元,较上年增长50%;电影的主业收入(包括国内票房、电视播映、海外销售)达到36亿元,较上年的22亿元增长66%。而到了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又上升为260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72部,就资金数量论,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在全年16亿元制片投资总额中占到了80%);国内票房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33%;电影的主业收入达到48亿元,同比亦增长33%(参见表1、表2)。

    表1.2000-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统计表 年份    总产量   国有制片厂出品    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

    (部)    数量(部)百分比  数量(部)     百分比

    2000年    91      68        75%       23            25%

    2001年    88      69        78%       19            22%

    2002年    100     66        66%       34            4%

    2003年    140     91        65%       49            35%

    2004年    212     112       53%       100           47%

    2005年    260     88        34%       172           66%

    表2.2002-2005国内票房及主业总收入情况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国内票房                9      10      15      20

    主业总收入(含票房、  不详     22      36      48

    电视播映、海外销售)

    同样是2005年,国产影片的单片票房最高纪录和国产影片的总票房,继上两年之后第三年超过进口影片;18部影片在2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32个奖项。与此同时,院线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加入院线的影院数量较院线制建立初期大幅度增加。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的院线数量达到37条,下辖影院达1,243家,银幕总数达2,668块①(参见表3)。

    表3.院线情况统计表         院线数量(条)  所辖影院(家)  银幕总数(块)

    2002年      30                872          1,581

    2004年      36               1,188         2,396

    2005年      37               1,243         2,668

    毫无疑问,从上述简略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由于产业化改革的持续推进,近年来的中国电影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产业规模,都较以往有了显着的提升。而电影市场上扬的势头,还仍在持续显现之中。据《中国电影报》统计,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4.0623亿元,比2005年同期的2.9086亿元增长39.7%,比2004年同期的2.2565亿元增长80%;观众人数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21.7%,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47%。②而春节后通常被认为是淡季的二、三月份,也通过对营销手段的挖掘,出人意料地呈现"井喷状态"--情人节档期票房达2000万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2%;新开发的三八节档期,票房比2005年同期激增110%,观影人次增长84%。③由此看来,改革,也只有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改革,中国电影才能不断获得和保持发展的动力和生机。

    三、市场辨析

    在做了上述历史的审视之后,我们再来对所谓国产电影"市场失踪"问题进行一番辩证的审视。在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时代,国产新片一般都由各级发行公司通过统一排片的手段与影院观众见面,唯一不同的只是影片映期或长或短。但随着统购统销局面的彻底打破,影片的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都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为市场主体,制片、发行、放映各方既可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档期的形式向影院供片,也可以通过某条院线或某个地区在不同时间段以分销的形式向影院供片,这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必然。由于影片供销方式和市场需求变得日益灵活多样,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影片在全国不同步放映甚或只在局部地区放映的情况。这大概就是影迷和关心电影的媒体产生"新片在影院上映数量太少"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某部影片未在某个地区上映,并不能说明该片未能进入影院市场。据《中国电影报》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片增多,全国院线在2005年发行新片180部左右,其中国产新片125部"。④这125部国产新片,有的进入跨地区院线,有的进入局部院线,而院线还不是全国影院的全部。如果按另外至少有40部影片以各种形式进入二级市场统计的话,2005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新片数量应该达到165部左右,占当年产量的63%。诚然,近些年确有一部分影片由于艺术质量问题而未能为市场所接纳,也有一部分影片由于缺少后期推广资金或版权纠纷问题暂时没有发行,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国产新片还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影院,因此,所谓绝大多数影片拍摄完成后就扔进了仓库的说法,只是部分媒体从局部角度出发的一种臆断,与事实并不相符。

    在谈到影片是否进入市场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辨明一个观念:对于电影产品来说,影院放映虽然是重要的营销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营销渠道;其票房收入也并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市场成败的唯一标尺。世界电影产业发展到当代,传统的以影院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越来越为多元盈利模式所取代,影院放映、电视播映、碟带发行、网络点播及其他新媒体开发,共同构筑了电影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市场空间,从而也使电影拥有了更多的产出方式。与此同时,影院票房在电影产业综合收入中的比重也处于不断下降的位置。以美国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票房占整个美国电影产业总收入的90%,1980年这一数字下降为76%,而到了1990年和1995年又分别下降为32%和30%。在票房比重下降的同时,各项后电影开发的收入则大幅度上升。目前,在美国电影总的产出结构中,非银幕收入已占到80%,形成了典型的"二八结构"。而即使在票房收入这一块中,美国近年来的情况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影片,即以2004年为例,美国电影市场共投放影片400部左右,其92.14亿美元总票房的90%来源于排在前40名的影片。这也就是说,其他数百部影片在分切剩下的10%票房的同时,更多是依靠影院之外的多种渠道来回收成本或获得盈利。由此可见,在盈利渠道日趋多元的情形下,电影产品的市场效益不能完全凭其是否上影院或影院放映规模、影院观众人次来判定。就我国而言,有的制片方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出于节省拷贝印制、宣传推广等后期成本的考虑,采用投放局部影院或直接进入电视播映、音像发行等非银幕市场的方式销售影片,也属正常现象。如果这种方式能够使相当一部分制片方维持投入产出的平衡,或由此获得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恰恰是我国当代电影产业从总体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四、乐观的预测

    2005年3月,国内知名投资机构易凯资本在其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中国电影市场当年的产值规模预期能够达到41亿元人民币左右。当易凯资本的CEO王冉将这份报告亲自送到默多克手中时,这位传媒大亨说:"41亿元?这么少?"

    默多克感到吃惊是有道理的。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水平,电影的产业规模还实在是太小。但从默多克此话的背后,我们或许也能读解出中国电影产业还应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之意。

    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时,文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随着产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也将获得一个更为乐观的产业前景。从可以预测的角度而言,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电影在产出方面是有可能持续增长的。

    (一)银幕放映市场

    银幕市场的票房产出,大部分来自城市中的影院设施。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影片未能在银幕上获得放映收入,很大程度上也与影院银幕数量太少有关。我国现有影院3,000多家,除37条院线下辖的1,243家影院2,668块银幕外,非院线影院以1家1块银幕计,全国银幕总数大约为3,600块左右。按城市人口比例,我国的银幕数量与美国的30,000多块和韩国的约1,500块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从过去的几年看,我国大城市的影院投资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业外民营资金和境外资金正在不断涌入这股投资热潮中(这之中也包括房地产商在商业设施甚至居民住宅区中的影院投资)。在传统影院数量增多的同时,我国的数字影院也呈急速增长之势(参见表4),数量已处世界领先地位。

    表4.数字影院银幕数量增长表(单位:块)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34      54     146     211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股影院投资热潮可能会很快向中小城市辐射。在影院环境改善和银幕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近4亿城市人口若每人每年看一次电影,按每次15元计,影院票房也有可能达到60亿元。

    此外,我们也不可忽视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在农村传统的16毫米胶片放映之外,正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电影的放映。新研发的dMs系统在试点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市场效益。随着广电总局和当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村电影放映将进一步普及,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我国现有9亿农村人口,若每人每年看0.5次,按每部5元计,其市场规模也有可能达到20亿元以上。

    (二)非银幕市场

    如前所述,当代世界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正在日益多元化。随着技术革命和各种新媒体的发展,电影的视听终端不断增多。在家庭电视机接收和录像机放映之外,新的非银幕方式的视听终端至少包括:影碟机、电脑(包括机上DVD和网络下载)、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OD点播、手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视听终端的增多一方面使得电影的消费人群增多了(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也使电影"作为节目"而越来越成为"内容产业"。而当电影一旦成为"内容产业",无疑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仅以电影的宽频网络下载一项而论,我国现有1.1亿网民,若按一半人有在网上下载看片的习惯,以每部1元每月看两部计,全年也应有11多亿元的收入。⑤在知识保护环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电影的各种新媒体传播收入的前景,可谓未可限量。

    五、必要的正视

    当然,预测还只是预测。尽管中国电影近年来的产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整个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当前还仍然是弱势行业。中国电影更大发展的整体拐点尚未到来。而在迎接这个整体拐点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至少还面临以下一些有待改善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作质量

    毫无疑问,在影响人们电影消费欲望的诸种因素中,影片创作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近年来国产影片在生产数量快速递升的同时,在创作质量上还缺少整体的提升。平庸和劣质的影片屡有出现,甚至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平庸和劣质影片的产生,除了某些制片商的投机行为所致之外,创作观念的陈旧和艺术功力的缺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与此同时,一些影片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探索,但由于主创人员过于沉醉干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及其影像表述,也使得作品缺少市场竞争力。此种现象,在已经有过多年拍片经历的"后第五代"导演身上显得较为普遍。而问题还在于,对于这些相对年轻的导演来说,他们的影片不仅经常"手法跟不上想法",而且其所表现的内容也常常显得"老气横秋"。在接受《中国电影报》记者的采访时,多次来华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沙吉·罗塞克如是说:"在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第六代'拍出来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年轻时尚的,虽然他们掌握了前卫的表现手法。"⑥应该说,沙吉·罗塞克的批评确实不无道理。

    (二)产品结构

    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产品结构,低成本或较小投资影片的数量过多,而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和票房在1000-1500万元之间的中等片,在产品数量上和整体产值中并没有起到中坚作用。只有中等规模影片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扩大,电影的整个产业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夯实。如何使中等规模影片在获得良性循环的同时增加生产数量,应该是投资商、发行商、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共同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投资体系

    尽管业外民营资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电影业,但目前较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一个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至少应该有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贷款的积极介入。而目前,由于版权交易不规范、知识产权状况不佳、数据统计手段匮乏及统计信息不透明(包括偷漏瞒报现象严重)等原因,电影业还较难获得风险投资和金融贷款。而缺少既熟悉融投资业务、又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国有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和经验,也是中国电影在突破资金瓶颈时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政府的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目前的一些做法或许也有需要适当改良之处。国家对主旋律重点片、科教片、儿童片、动画片、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和农村题材影片,通过"政府购买"、评奖、补贴等方式给予资助,当然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这些影片在得到政府资助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全部或部分的公共产品功能,而作为公共产品就有一个如何使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在政府资助环节,还应该建立一种效益评估机制,对资助对象的前期预算报表、生产周期计划、目标市场分析以及后期的推广手段和效果,进行较细致和严格的审核,这样才能使资金使用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同时也才能更好体现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导向性。

    (四)知识产权保护

    与以上几个方面相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作为"内容产业",电影的市场交易说到底是一种版权经济。但是,在电影产业链日益延伸并日益开拓出可观的增值前景的同时,各种形式的未经权利人许可的盗版、盗播行为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目前国内电视频道(尤其是各级地方频道)所播出的电影节目,绝大多数均属盗播行为。而光盘盗版也屡禁不止,并且极大地冲击了音像市场的合法交易,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音像企业的生存⑦;电影版权拥有者与音像经营机构业已经初步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至于在各种依靠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中,损害影片权利人利益的非法行为更是极为普遍;尤其在网络宽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电影节目可谓触目惊心。上述种种盗版、盗播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自然与提供者和使用者版权意识模糊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违法成本过低和维权成本过高。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关部门尚需加大行政投入和司法力度,建立真正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这样方能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生产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⑧

    注释:

    ①2005年全国电影院线较上一年新增加影院55家,新增银幕272块。据《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2期《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一文估算,2005年我国在影院建设上的投资总额应不少于10亿元。

    ②范丽珍《数字解读春季影市》,《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6期。该文所列全国电影总票房,仅限于已加入计算机联网的影院的票房数据,不含未加入"联网"的影院票房和买断影片折算票房。

    ③朱玉卿《水涨船高,增幅喜人--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评述》,《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14期。

    ④刘嘉、丁一岚《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中国电影报》2006年第2期。

    ⑤根据中华传媒网(academic. mediachina. net)转载的《传播渠道整合趋势下的电影接触情况与评价量表》(作者:张洪忠、许航、何艳)一文调查,北京地区大学生有91.3%通过电影院、电脑、电视等各种渠道在每个月看过至少一部电影,其中,看过1-2部的为22.3%,看过3-5部的为36.3%,看过6-10部的为23.4%,而平均接触率达到5.74部。而通过网络下载方式和使用VCD、DVD方式在电脑上看电影的比例,分别达到46.83%和23.30%。根据这个调查推论,目前中国1562万在校大学生,若平均每人每月在网上看1.5部电影,以每部1元计,此项收入也可达到2亿元以上。

篇9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62-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计算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和遥感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通过利用自动化技术,采矿行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显著增加了采矿产品的种类和提高了投入产出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采矿行业,机电一体化已成为主流技术变革方向,是加快矿山发展的重要促进元素,对我国采矿工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1.1机电一体化的内涵

机电一体化是最近几年新出现的自动化技术,并且很快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许多行业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所谓机电一体化,是指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脑软件等多门学科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综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特点,将它们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而又具备广阔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效益和效率。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行业应用,在轻重工业领域尤其普及。在采矿领域,机电一体化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它是推行矿山生产自动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快矿山产业转型的重要促进因素,对于转变矿山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具有长远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1.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安全性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十分强大的应用功能,能够实现自动监控、实时数据传输、紧急预警以及自我更新和恢复等智能化操作,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意外情况,例如电路短路、工作负荷过大、电机失灵等问题,都能够及时检测并报警,可以有效防范事故风险的发生,不断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提供企业的综合生产效益;

2)实操性强。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采用的各种设备具有高智能化特点,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使得操作过程更加简单和规范,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带来的各种失误,显著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机电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采用了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术处理,使得产品规格和精度更加趋于一致性,能够有效提高整体产品的达标率,降低次品率,提高产出综合效益;

3)实用性大。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配套的各种设备和仪器,都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能够有效提高日常保养和故障检修工作性能,可以通过提高相关配套仪器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来加强整个一体化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因素对生产设备操作的不利影响,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水准,保证更高水平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企业的总投入-产出比。

2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构成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概念及其特性的论述,那么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构成,如何推动机电一体化在采矿过程中进行运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机械本体技术。要改善和提高机械设备的总体工作效率,必须从三方面来努力:自身重量、加工精度和产出量。当前,机械加工对象都是各种金属材料,降低加工自身的设备重量,可以有效提升机械加工效率,一般考虑利用非金属材料配件来置换不重要的金属部件。通过降低加工机械设备自重,可以提高加工设备小型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工设备的工作反应速度,降低能耗,提高加工效益。

2)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正在不断深入和加深。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水平和生产力,可以通过信息化改造来实现。例如可以改进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来提高信息化对促进机械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利用信息科技提高工业生产综合效益,是未来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3)信息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的传感技术主要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光纤和电缆传感器能够提高其传感器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在采矿应用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对防止电磁干扰具有很大的抵抗功能。所以,机电一体化的传感技术在采矿中的应用就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和作用。

3机电一体化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

3.1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许多煤矿使用的监控系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传感器工作效率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使用期限比较短,故障率较高。虽然有不少学者这对整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还亟待继续提升和改造其工作性能。

在发达国家中,其科技水平相比发展中国家更高,这些国家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一直保持在国际领先前列。近年来,计算机及其网络发展极其迅猛,计算运行效率和速度不断提升,信息网络硬件不断发展,光缆替代了传统的金属电缆,信息存储格式也有单一的数字文字发展到图片、视频等更为先进的表达方式,上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煤矿安全行业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显著提高了煤矿安监技术总体水平。我国煤矿安监行业技术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各种科研机构的努力下,机电一体化技术正在各大矿山推广和普及。

3.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国内矿山机电一体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采煤机的技术改造。1992年,北京煤炭技术研究所与捷克克莱亚公司合作,研制出了国内首台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自此之后,国内电牵引采煤机得到了十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大大提高了采煤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武汉机械厂、重庆机床厂、长春重型机械生产厂、宝鸡煤炭设备加工厂等都开始建造性能更好的电牵引采煤机,赢得了市场的追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电牵引采煤机技术已日趋完善和成熟,极大促进了国内煤矿行业的综合生产效益的提高。

3.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

带式输送机在我国各大煤矿生产基地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它具有输送量大、性能稳定、工作周期短等突出优点,成为近年来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重点对象。

当前,使用最普遍的是CST可控软启动装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工作性能,能够针对煤矿、金属矿的开采提供超长距离运输,实践证明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我国煤矿企业在使用带式运输机时,中间驱动点的设计通常不超过三个,这直接影响了输送机的单位产出和总体工作效率。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输送机采用的安监技术相对落后,在使用期限、精度、稳定性以及单位产出方面都稍逊一筹。

4 机电一体化在采矿过程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下,机电一体化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机遇。近年来国产的机电一体化装备正逐步朝着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为矿山专门定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具有小型化、功能简单化和稳定性等突出优点,大大提高了矿山生产加工效率,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大减少了矿山安全事故突发率,为煤矿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么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了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业的广泛运用,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比如在信息自控方面还需要加大技术支撑,不断使其得到完善;

其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机电一体化在近几年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各领域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未来采矿业将可能普及这种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运用,以便于提高其生产效率;

其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机电一体化在采矿业的应用将十分普遍,机器人将有可能在采矿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中成为研究重点。

5结论

总之,通过本文论述,我们在对机电一体化这项技术逐步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深知:对于如何使其在煤矿企业中得到落实和运用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重视机电一体化在采矿中的作用,最大发挥其在行业中存在的潜在价值,在煤矿企业开采过程中尝试落实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J].学术探讨,2008,8.

篇10

1、前期的巨大投入,各项华丽的数字汇报。5亿美元的投入资金,60%的内容,近3000个镜头的CGI制作,每一帧的CGI画面平均都要花47小时来渲染。

2、美到窒息的潘多拉星球加上3D特效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对于这个跟我们平常的生活环境相差如此远的仙境,观众充满了憧憬。加上故事情节奇特感人,主题跟现在整个社会都关心的生态息息相关。叙说的主人公恋情凄美感人,战争场面宏伟壮观。所以《阿凡达》有无数的信息和资源等待观众去探索挖掘。

3、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本身和强大的制作团队也是巨大的买点,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曾一度轰动全球。《指环王》导演彼特杰克逊旗下的维塔(WETA)工作室,主要负责CGI方面的工作。《指环王》一片当年创下突破10亿美元总票房的成绩。卡梅隆自家的RaelityCameraSystem公司,主要负责3D效果的拍摄与制作。卢卡斯旗下的工业光魔以及早年间由梅隆创立,后转手《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的多次参与其电影制作的数字领域,主要负责细微粒子化特效制作,比如大气,尘埃以及海洋等。这群强大的制作团队激发了人们的强烈好奇心,不停地召唤观众一定要去电影院观看。众多潜在的观众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观影者。反观中国科幻电影,首先,电影的宣传手段应该更加新颖多样。在以往的中国电影宣传过程中,很少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宣传手段也非常陈旧,开一场记者招待会,让观众听演员和导演的自述,很难打动观众。然后宣传广告语只是对电影的内容简单的复制,往往直奔主题,没有为观众留下悬念和想去探索的空间。总之,是没有形成一种吸铁石效应。借鉴《阿凡达》的成功宣传做法,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幻电影的前期宣传工作。另外,还要讲究策略,指出看点,又言辞闪烁,激发观众的好奇心。

二、3D科幻电影的视觉神话

篇11

我们判断微信2013~2014年看游戏,2015年开始将看广告,微信广告将成为腾讯重要增长引擎,未来有望每年贡献百亿收入,大幅提升并实现腾讯广告整体全年过200亿的广告收入。2015年上半年腾讯网络广告收入68.0亿(+109.7%),在腾讯总收入中的占比由2014年的10.5%提升至2015年上半年的14.8%。2015Q2腾讯网络广告收入40.7亿元(+97.0%),其中效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196%至20.6亿元,主要受益于移动端社交网络效果广告的收入增加,包括微信公众号广告和朋友圈广告、QQ空间信息流广告等。2015年1季度腾讯网络广告收入中约40%的品牌展示广告和约75%的效果广告来自移动平台。

篇12

【摘 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大运行”调控一体化、“大营销”业务大集中及信息通信灾备系统建设等,均对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借马鞍山城市发展之契机,开展马鞍山长江大桥建设中管道资源的利用。超前谋划,同步实施,采用气吹法完成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电力过江光缆的建设,使得马鞍山地区信息通信光纤网光缆基础更加可靠、稳定,增强“三集五大”体系下通信支撑能力。

关键词 “三集五大”;城市发展;电力过江光缆;通信支撑能力

1 现状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大运行”调控一体化、“大营销”业务大集中及信息通信灾备系统建设等,均对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通信网除了需要满足传统的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和语音业务的需要,还将进一步承载起调控一体化、变电站视频监视、信息网络容灾系统及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等更多安全生产和管理信息类新业务。不同类型业务对通信通道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带宽容量的要求各有不同,面对急剧增长的、需求多样化的新业务,信息通信网络更加需要满足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提升网络支撑能力,其中光缆资源的积累及光缆线路的建设、完善是首要前提。加强马鞍山地区光缆线路的建设,改观光缆基础薄弱的现状,完善光缆资源是信息通信专业在“三集五大“体系下专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之一。

自2012年巢湖区划调整及“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通信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支撑“三集五大“体系运行的信息通信网覆盖一市三县,新增了江北和县、含山两个县公司的管辖。市县公司通信运维管理水平亟待市县一体通信网络的强大支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三县公司中当涂县、和县及含山县分居江南、江北两个区域,中间有长江之隔。但江北含山、和县两县公司与江南马鞍山市公司间光缆通道只有500kV当涂变-500kV昭关变36芯OPGW光缆唯一一条,含山、和县县公司及110kV及以上变电站接入马鞍山市公司,光缆基础薄弱,通信网络安全性、可靠性不强。适时马鞍山城市发展,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即将开工。此项工程是安徽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项目,也是安徽省打开面向长三角快速通道的骨干工程。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对于改善全省路网结构,促进沿江地区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过江光缆的建设,不仅契合了马鞍山城市发展之契机,而且也是马鞍山地区电力信息通信网的安全可靠性迫切之需求。

2 实施目标

针对以上现状,通信专业提出了“借城市发展之机,强化电力通信网络光缆资源的建设,完成马鞍山电力过江光缆建设”的实践活动。超前谋划,同步实施。利用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巢湖区划调整和、含两县公司接入马鞍山地区光纤通信网》技改项目,建设马鞍山市、县直通光缆。即借用马鞍山长江大桥管道资源,建设江南220kV阳湖变-江北220kV西梁山变、江北110kV和城变-江南印山生产基地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完成马鞍山公司过江光缆建设,为江北两县公司及110kV及以上变电站接入马鞍山地区光纤通信网,“三集五大”体系有效运转,提供可靠的通信支撑。

3 实施过程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于2008年12月29日开始建设,2013年12月31日建成正式通车。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早在2011年底结合马鞍山长江大桥建设,就着手完成了过江光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通过安徽省电力公司的评审后,列入了年度技改项目计划,委托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进行施工设计。同时积极与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建设管理部沟通,交流,在提供大桥建设过程中优质用电服务的同时,提出了长江大桥建设中预留电力光缆管道的需求。2013年~2014年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与安徽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在与安徽高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达成管道租赁协议的前提下,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利用长江大桥管道资源进行过江光缆线路的建设。

整个实施过程分2个阶段,大桥段和输电线路段,共计2条光缆。1条为江南220kV阳湖变-江北220kV西梁山变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另一条为江北110kV和城变-江南印山生产基地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大桥段:1条大桥起点为K18+660——大桥止点为k34+782,全长约16.2公里;另1条大桥起点为K17+455——大桥止点为K36+126,全长约18.7公里。大桥光缆段的敷设,以租赁2孔管道的方式,2条光缆共约33公里的光缆,采用气吹法,仅用一周时间敷设完成。大桥段以外的输电线路段,江南220kV阳湖变-江北220kV西梁山变、江北110kV和城变-江南印山生产基地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随西香2c63线、110kV宝印7528/7829线、金山7526线、西和514线架空敷设完成。整体工程施工时间仅用1个月。完成后马鞍山地区江南、江北市、县公司光缆路由示意图如下:

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电力过江光缆的建设完成,不仅彻底改观了马鞍山市、县公司光缆基础架构薄弱的格局,实现了市、县公司有跨江的直通光缆,不仅增强了马鞍山市、县光纤通信网及信息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为市、县公司实现信息通信运维一体化的基础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效的光缆基础平台,同时也为省公司三级通信网提供了可靠的光缆路由资源,大大增强“三集五大”体系下通信支撑能力。

篇13

英语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激发生命原动力,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课堂上学生走到台前,教师退到幕后,学生渐渐地敢于表现,乐于合作、发现、展示、获得激励性评价,各种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但因为强调以学生为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害怕“牵着学生走”,纠结于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学生展示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呢?

一、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调控课堂

课堂组织中,教师的组织行为起到主导作用。教师的口语水平、肢体表演能力、亲和力、课堂调控技巧、处理生成的应变能力等都是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到心中有数,把控全局。

二、自主学习的引领者

教师要以学定教,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合理设置任务,引领学生学习。以词汇教学为例:词汇课教学我们强调自然拼读的运用,强调根据不同的难易度把词汇划分层次,设计不同的操练方式和操练度,强调词不离句的情景语用练习。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预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新知的已有经验,做到会的不教,不做低效或无效操练。

三、自主学习的协助者

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发现、探究。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示范演示,学生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学习过程的参与和协助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