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技进步与管理

科技进步与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技进步与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技进步与管理

篇1

二、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快,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也越来越快这也导致现代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竞争力,作为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要把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并且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开发和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当成第一生产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保证现代企业在竞争中保证取得优势的位置,才能为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作保证,所以说科学技术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现代企业很多在发展中把企业发展利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概念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在众多企业竞争中,基本上可以把企业优势划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利用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还有一类就是利用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提高竞争力,但是这两者又都存在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只要企业竞争就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创新,一旦离开这两点,就无法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以此可见,企业各个部门只有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互相结合,理想化发展,紧密围绕科技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展开,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现代企业的管理对于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其一:现代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于现代企业发展和生存来讲,是所需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所以就现代企业发展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提升企业发展自主能力,更新企业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是改变企业的投入和支出,因此一个企业想要在创新的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就需要减少投入,这样才能增加经济收入。在投入方面来讲,需要在产品投入中合理的降低资源的使用率,在产品生产中,需要增加产品的种类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二者结合才能够使企业达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的科学发展也就是指可持续发展,所以现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发展过程中关注民生,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情况下,保证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还有就是企业不能够只是想要经济收益,还需要对社会负责,在社会上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企业要在公益事业中做出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对外形象,给群众留下比较深刻的良好印象,这也是促进企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种手段。

2.现代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并且还需要在创新中总结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到的经验和体会,一个现代企业想要实现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最主要的就是企业中人员、经济、产品,如果这些能够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最终就能降低成本,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综合国力还有竞争能力。当然现代企业在引进新的科学技术时需要注意企业内在本身的规律,只有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认识,才能够把相关的管理问题融入到科技中,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使现代企业达到最佳的管理状态。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因此现代企业的发展,只有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够保证自身的有利地位,并且要在实践中创新,不断发展新的生产力,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保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

2.现代的企业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才能保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且一定要保证一个长远的发展模式,使得经济不断增长。企业想要在发展过程中保证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就要在发展的同时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保证能够在社会需要的时候积极响应。这也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3.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不论是国有经济还是死人经济,生产力都是决定竞争实力的第一要素,也是所有要素中最主要的一项。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也是基础,所以个体经济想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样劳动时间就会相对缩短,生产资料就会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高的竞争地位和优势,比如我国研制的有研硅股,它就是我国最大的半导体材料基地,甚至在国际上都拥有一定的地位。也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产权的生产企业,因此只有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飞速发展,保证它在国际中的领先地位。

5.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现代企业要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情况下的过程中,适当调整企业自身的结构,并且需要在管理方面具有创新意识,保证企业的管理模式上拥有创新的概念,把企业中各个部门形成一个连带式的关系,这样就更加能够有效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要保证企业自身管理的经营模式。通过企业的不断学习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并且每个企业之间互相交流其管理上的制度,做到取长补短,积累自身科技创新和的发展的宝贵经验。

6.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证企业个人的发展情况,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量也是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所占比例比较大的一项,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在企业实现人才储备的时候,才能够达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保证企业文化之间的互相融会贯通,保证企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国际上各个企业中文化的交流,学习不同体质下的经济的发展情况。保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篇2

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采用纵向的管理方式,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纵向的管理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纵向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一般是采用自己投资或者是合作控股的形式,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包括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生产,产品的销售和售后,这样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投入和生产成本,甚至导致资金的紧缺和不可掌控性,因为纵向管理方式的特点,导致企业对相关联的原材料和销售过程的控股,分散了企业对于产品生产的关注,使产品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脱离市场的需求,逐渐失去市场优势,失去市场竞争力。

2延长产品的生产周期。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周期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才能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参与进企业原材料,半成品等的管理上,对于产品生产的精力进行了分散,这样就延长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对于企业的关键性业务疏忽,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企业的经营不善。

二、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可以提升现代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1.1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企业中,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大,全球经济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这样就使现代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形式日益严峻。在这样严峻的形式下,现代企业想要在社会变动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一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接受,学习。找到新的突破方向,不断的探索新的科学技术,争取把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当做第一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牢固的力量支撑。利用科技创新,在产品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价值。例如,某电缆企业在创新方面缺乏投入,研究经费紧缺,造成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今天没有自己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员工在创新思想方面的激励也少之甚少,这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体制的混乱,人员的消极,产品的滞后,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会使企业陷入瓶颈期。所以要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企业的作用,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新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

竞争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如果离开了这两个元素的支撑,竞争将毫无力量可言。科技进步与发展,促使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到达了一定层次的水平和阶段。在企业中,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负责人一定要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共同围绕科技进步与发展开展工作,紧密相连,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生产元素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排列,促进企业创新意识的激发,使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更好的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存的市场消费模式。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企业生产力的提高。

2.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1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绿色经济的发展。

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国家提倡绿色经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对社会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近些年以来,雾霾天气的增多,沙尘暴的频发,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日益重视。企业要顺应时代形势,才能更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为企业后续对环境造成的伤害进行弥补,例如污水的处理,烟尘的过滤。一方面,促进了大自然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形象,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2.2科学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资源浪费是很大的缺陷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创新,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从而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中,因为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减少了人力成本,减少了由于人力的条件限制带来的失误率,增加产品的生产时间,让有限的人力去做更适合他们的工作,促进员工的进步与发展,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3.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可提升现代企业的个体经济实力。

3.1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

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知识涌现出来,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力的提高,在另外一方面,它促进了管理者和生产者对于新知识的认识度,从而更有利于新技术进入到合适的产业生效。在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来投入到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使生产劳动时间缩短,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在科技应用到生产设备上的同时,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产品的残品率。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完善的作用,使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2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促进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现代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都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是否进入国际市场。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进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是必然选择。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中国产品大规模的应用创新科技,使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质量上,外观上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和消费者的选择权。另外,在一些出口产品的策划上,可以将产地设于进口国,既节省了运费成本,又能够引进国外工厂的先进科学技术,通过他们的创新科技,可以丰富我们的产品。由此看出,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信息技术顺应时展的潮流应运而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它创新了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积极影响,第二个方面为消极影响。矛盾即对立与统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对立的关系,积极影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极影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换。

(一)积极影响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组织结构按其工作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战略层面,主要由高层管理者操纵;战术层,主要由中层管理者控制;作业层,是企业的基层员工,负责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具体事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大了管理的幅度,精简了参与管理的中层工作人员,实现了高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的直接联系,拉近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节省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员工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员工有了充足的时间提升自身素质,企业的员工精神风貌获得了极大的改观;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员工的诉求机制,使员工与领导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企业的透明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员工之间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性。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管理策略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其管理策略的制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管理者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节省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加速了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决策者能在适当的时机获取适当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科技进步与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传统竞争方式。企业由以往的以产品和质量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品牌的竞争,由以往通过批发商批发产品的竞争转变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竞争,由对供应商的被动选择转变为经过认真思考与比较之后的主动选择。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催生了新的经济体,如邮政储蓄、电子商务、快递服务等等。

(二)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企业在依靠信息技术的进步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企业发展中的弊端。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影响了组织内部的情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员工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但减少员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疏离了员工之间的情感,当员工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调节;第二,信息技术传播信息的数量和种类难以控制。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但是信息的质量有好坏之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得到及时的传递,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工作无关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员工的心理负担,如八卦新闻、小道消息等等;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决策者获取信息的信息量,但由于互联网技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信息种类繁多,真假难辨。决策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符合市场

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决策。第四,加剧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常见的恶性竞争的手段有两种。第一种为价格战。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不再满足于本地市场,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成为了企业做大做强的唯一出路。企业要占领市场,最直接的手段即为价格战,通过降低商品的价格,击垮同类型的企业,充分占领市场之后再调整价格。价格战是应用较广的恶性竞争手段之一。第二种恶性竞争的手段为贸易保护。为保护本地区的企业不被外来企业击垮,企业之间会开展贸易联盟,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贸易保护。贸易保护过头,便形成了恶性竞争。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的实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用较为成功的信息技术方式为电子商务和远程办公。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发展体,如网店。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远程办公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企业的发展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采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科学技术手段。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的新的经济发展手段,大家熟知的“网上购物”即为电子商务的一种表现形式。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从通信的角度来说就是利用电话、电脑或其他媒介手段,将企业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从企业流程的角度来说,就是运用网络技术自动完成商业交易;从服务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是加速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服务传递速度的工具。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即为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他开创的B2B、B2C等网络交易平台,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购买世界各地产品的构想。

(二)远程办公

远程办公是信息时展的另一产物,开创了企业管理的新模式。远程办公实现了坐在家里办公或旅游途中办公的愿景,不仅节省了办公空间,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压力,调节了家庭氛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远程办公实现了跨国公司对国外子公司的直接管理,有利于总公司决策的及时传达与贯彻;远程办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三、结束语

本文是关于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的论述,文章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做了正反两个方面的概述,得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利大于弊的结论,后又通过具体的实例“电子商务”与“远程办公”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现代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时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避免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会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严海燕.科技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2).

[2]白山稳.电子商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4).

[3]刘佳佳.浅谈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3,(9).

篇4

前言:一般认为,高新科学技术是知识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密集、信息密集、风险密集、竞争性与渗透性强的前沿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显著的影响作用。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物流管理中需要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注入,以此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效率,塑造出现代物流管理的品牌形象,最终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因此,科技创新已成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

1.现代物流管理中的科技创新的概述

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创新的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建设进行结合,合理的结合创新资源,以达到在现代物流管理获得更多科技知识的目的,对在物流管理中的成功经验进行筛选,寻求并运用适合的科技创新经验,以使现代物流管理具有核心、完善的科技创新能力。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分为四个阶段:一,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模式的不断更新变革;二,现代物流管理者进行技术与技能的学习,掌握技能知识并操作现代物流管理中专业技术,增强技能及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三,新的运营技术概念在物流管理中通过技术创新得到实现;四,政府对现代物流管理研发新的物流技术与提升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国家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体系。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完善和探索,并凭靠物流管理自身的力量,并且改进、创新科学技术,以致摆脱了对外国技术技能的依附,完善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现代物流管理的综合竞争能力。

2.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

2.1 科技进步与创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求

现代物流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促使高新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中不断应用,带动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其次,物流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并使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快速提高。物流管理中由于创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了物流的现代管理方式,对于物流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2.2 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提高现代物流管理的周转效率

首先,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现代物流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现代物流创新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广泛的应用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中创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物流供应链模式下的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条码技术的创新发展为现代物流管理中仓储配送业务及货物周转流通中供应链管理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利保障。第二,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要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切入点,对物流管理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定位。通过新科技不断的使用并把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现代物流管理在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获取优势,并使现代物流管理企业赢得成功。

3.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物流管理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技术的创新对物流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流管理利用创新技术与现代化的信息平台,进一步研发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更为稳定持久的发展。其次,应建立科技创新型人才市场开拓机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建立创新科技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是可行的,管理人员具备创新的意识,提升员工实际操作与学习能力,进而开拓创新。大力推动科研单位和大学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不影响并完成本单位工作的情况下,对现代物流管理进行科学技术推进与研发,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3.2 构建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制度

国内的物流管理制度要实现合理化,需要一系列行为规范进行管理。第一,应该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包括物流管理领导制度、物流管理内部制度以及物流管理经济责任制度的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以物流管理制度的合理化为原则,使物流管理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从制度上进行改进。第二,从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出发来实现物流管理的成效。引进物流创新技术之前先要对物流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既要包括技术技能上的培训也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上的培训。建立学习物流科技知识的氛围,时学习和分析欧美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先进物流管理人员培养经验,只有通过上述措施才能对物流的管理实现卓有成效的现代化进程。

3.3 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我们应该培养与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体制改革,把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目标进行教育培养,以培养科技后备军,建立并改善现代物流管理中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模式。其次,应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我国要形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竞争机制,还可以采用股票期权及配股等方式,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物流科技创新人员,还应为现代物流管理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物流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第三,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目前的物流管理中如何能将专业人才合理利用吸收,这也是今后的工作重点。在物流管理中全力培养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环境氛围,进而有利于优秀创新型人才的引进。

结语:

综上,我国要把研究物流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放在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来提高当代物流管理的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软实力。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物流管理日趋受到各国的关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创新与科技进步在国内是长期以来需要坚持的一项工作,在现代物流管理中应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结构升级,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5

公募基金圈内普遍持赞同浮动管理费,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改变公募基金靠规模而非靠业绩的发展模式。”

但是,浮动管理费模式恐怕对基金公司更有利。来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一份测算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完整的大牛市与大熊市的2005年至2011年间,假设按照上下30%“对称浮动”模式,期间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是1738亿元,若按目前阳光私募等单纯地以基金产品利润提取管理费,则是4831亿元。而若按现有的被称为“旱涝保收”的固定提取管理费模式,7年的管理费是1531亿元。

另一方面,表面上看,以业绩为激励管理费提取模式有助于基金公司轻规模重业绩,对基金持有人而言是好事,但不尽然。

“如果以预定业绩目标收取管理费,为了更容易达到业绩目标,基金公司会大幅降低基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一位不愿具名基金分析人士谈道。而这对基金持有人而言,也并非是好事。

浮动管理费让公募赚更多

“旱涝保收”,一直是基金持有人、舆论给公募基金行业的“罪状”之一。而所谓的旱涝保收,即指无论市场上涨下跌、无论基金公司给持有人赚了钱还赔了钱,均要固定地计提管理费。

然而,目前阳光私募以及公募专户产品实行的是当基金产品超过某个盈利线时,管理人会提取其中的20%作为回报,当基金亏损时,则不收取管理费。

在熊市中,按利润提取管理费大大地降低了持有人的管理费支出,比如在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的熊市市道下,若按利润模式提取,公募基金行业的总管理费为234亿元,而按目前固定管理费模式,公募基金行业的总管理费可达919亿元。

然而,在牛市或者较好的市场表现中,按利润模式提取管理费,对持有人而言,则又非常吃亏。比如在2007年、2009年的大行情下,按利润计提,公募基金两年的管理费收入分别是2221亿元、1815亿元,而目前按固定收益模式提取管理费,公募基金行业这两年的管理费只有559亿元。

整体而言,从2005年至2011年间,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费总收入为1531亿元,而如果按阳光私募的利润计提模式,总管理费则会达4831亿元。

监管层在研究的对称浮动收费模式,对持有人多数情况下不利。如果以业绩比较基准为参照,上下浮动30%收取管理费,则2005年至2011年7年间中,只有2009年固定管理费大于对称浮动管理费,其余6年固定管理费均小于浮动管理费。

银河证券胡立峰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不管什么模式,不管具体对称浮动比例如何,都不能比照私募基金和基金专户的利润分成模式。那种模式下,来一轮大牛市基金管理公司赚到的钱相当于目前5年到10年的管理费总和。

或会降低业绩比较基准

“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的公募基金都没有采取利润分成模式,并且开放式基金在会计制度和核算机制上也很难推行利润分成模式。”胡立峰说。

美国共同基金发展已经有87年历史,多数产品采用固定费率模式。根据理柏公司(Lipper)数据,截至2010年美国5728只共同基金中只有212只基金采用业绩挂钩管理费,占比仅3.7%。

事实上,由于共同行业激烈的竞争,美国基金费率最近20多年大幅下降,同时出现了大批免佣金产品。与此同时,美国共同基金收费模式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是,基金规模越大,基金的管理费会逐渐下降。这也就避免了像2007年很多基金公司一味地扩充单只基金的规模而采取了大比例拆分。

据晨星(中国)报告,从1990年开始,美国共同基金的费率持续走低,股票投资类基金平均每年支付2%的费用,到2010年末该数据下降至0.95%(国内目前这个数字为1.5%)。另外,美国的债券型基金费用也大幅下降,由20年前的1.85%降至0.72%。

让业内普遍担心的是,如果采用对称浮动管理费收费模式,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时,会大大降低业绩比较基准,从而达到获得管理费的目的。

据了解,此次基金管理费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基金公司制定合理的业绩比较基准,但实际上,目前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是否普遍存在过高的业绩比较基准这一点并不确定。

《投资者报》曾统计发现,成立半年以上的403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共有311只成立以来至今跑赢了业绩比较基准,占统计总数的77%,有92只产品跑输了业绩比较基准,占总数的23%。

这意味着,近八成基金长期来看是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

与业绩挂钩应只是个例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认为,按照海外公募基金的发展经验,基金管理费与业绩挂钩可以在单个产品上有所体现,让投资者自己选择,而不是一概把所有产品的收费模式由固定管理费改为业绩浮动管理费。

如何使管理费与业绩挂钩,公募基金行业在产品创新时已有尝试,其中两种比较受认可的模式分别是博时的“价值增长线”和大成的“风险准备金”。

比较典型的是,博时价值增长、博时价值增长二号的“价值增长线”概念,前者契约中明确,当基金净值低于价值增长线时,则从下一个交易日开始不提取管理费,直至单位净值在价值增长线以上后,再重新提取管理费。截至5月23日,博时价值增长的价值线为0.88亿元,但其单位资产净值为0.74元,低于价值增长线,所以,目前并不提取管理费。

篇6

[2]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6-12-08].,2013-05-20.

[4]刘爱芹,刘瑞波,胡宇.财经类大学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频数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会计与统计研究,2014(1):109-114,154.

篇7

首先实行知识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知识管理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同时又与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的特点进行了结合和创新,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和变革,就要以思想进步和观念改变作为先导,运用新的经营理念驾御企业行为,将企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实行战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这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有关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其目标是创造核心竞争力,供电企业发展的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缺乏竞争力,而战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必须实行战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后实行基础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基础管理为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数据和信息,是培育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工作。它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是决定企业效率的关键,通过基础管理中的成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质量科技进步管理创新与营销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将更好地推动企业竞争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科技进步创新管理对供电企业的影响

(一)提升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分析,科技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来说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能够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力。将科技运用到供电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上,可以有效的提升其生产效率,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趋向于科学化和规范化,使供电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科技的创新与进步能够改变供电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方式和方法,使供电企业的管理向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了管理形式的同时,也使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二)促进供电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使供电企业在发展时能够实现科学的发展模式,并自觉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能正确的认识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员工的自身价值,而且企业除了赢得利润、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之外,还会关注社会问题,实现供电企业自身的社会价值。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使供电企业实现发展的高效益,形成正确的企业文化,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三、供电企业科技进步创新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实现科技进步创新管理,就必须要建立科学发展的管理制度,以制度作为供电企业发展的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充分?l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完善的科学发展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推动供电企业的发展,其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技术民主制度以及促进企业领导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改善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环境等办法。对于重大科研项目,实行招投标制,鼓励有实力的科研团体参与竞争,加强开放性和横向联合,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资源。

(二)实施战略管理的创新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决策是企业的行动指南,是各项资源得以合理调配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保证,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走势和前进道路。供电企业应通过对目前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体系。企业有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也就有了行动指南。在企业的管理决策实施过程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战略决策的动态调整,使企业照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

篇8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发展模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工作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企业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1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企业管理

在市场经济当中,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管理时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的构成方面比较单一,主要是由专职的管理工作人员构成的,而不是采取竞争选拔和择优录取的构成方式。因此,在企业内部经常会出现由企业管理者独立掌权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则制约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而在事实上形成对企业发展的掣肘。相对国内而言,国外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运用是十分值得我国企业学习的。根据国际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网上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从国外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法国公司将科技进步与创新广泛地应用到公司管理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法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科学技术与创新的应用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与法国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其颁布实施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法》,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当中的指导形式出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进步与创新对推动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且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水平

首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以科学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突破口,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能够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为企业发展赢得宝贵的空间和获取超额的利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其次,科技进步与创新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迈克尔•波特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成本优势,二是差异化优势,而这两种优势要实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现代企业发展当中,企业的管理工作需要围绕科技进步与创新进行。三是企业管理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依赖性。在企业管理中加强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出比例,进而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促进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推动企业管理工作进步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推动企业管理工作发展,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需要把管理转向关注民生,承担起企业在发展中应有的责任,这样能够在社会各界的相互协作之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中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是要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次,能够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最优化。企业在管理工作当中围绕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引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管理工作人员对管理创新工作认识,并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可以将科技与管理创新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去。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只有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规律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够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最优化。

2.3提升企业的经济水平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国有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生产力水平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创新,能够将企业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将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最大化,这样可以有效加强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并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管理工作中使用科学技术与创新的企业在不断增多,并且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一定成果,这对于推动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科学技术并进行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竞争当中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影响力。

3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信息平台

从整体上看,企业的科技管理创新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科技进步与创新需要建立一个成熟的运营体系来实现。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现代信息化的平台可以完成这个复杂的运营过程,当然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以及技术环境是相关的。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充分利用知识创新和信息化平台为企业管理工作服务,并在工作当中不断地发现以及探索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模式,进而推动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2形成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将科技进步与创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需要加强企业人才体系建设,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人才引入机制,这是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建立促进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的合法权利,减少知识产权方面的漏洞以及歧义,促进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最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构建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在企业发展中,需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努力在企业发展中营造一种氛围,通过科技人才培养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进而推动企业管理工作发展。

3.3构建企业科学的管理制度

将科技进步与创新引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需要积极改革当前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从而使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合理化,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严密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将企业的部分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以及实力比较强的企业,这样可以将企业管理者的精力集中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反映。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一个企业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资源与企业内部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企业管理进步的组织系统。这一系统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以及决策系统四个组成部分。

4结语

在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科技进步与创新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是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做出的必然选择,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应用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巨大的提升,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可以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也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庆军.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推动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3).

篇9

区是上海市首个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区县,也是上海唯一一个连续3次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区县,今年是区第四次参加创建,同志也已是第三次参加创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志并没有因为前三次的创建成功而掉以轻心,因为她深知每次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都有新的要求,都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在本次创建工作中她不畏艰难,加班加点,付出了多倍的努力,为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示范区作出了贡献。

在本次创建中,同志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科技进步考核的实际意义。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考核指标覆盖到科技进步工作领导与管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发展等三大方面,包含26个基本指标、31个考核指标的定性与定量。与以前考核相比,今年又新增了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三方面内容。参加了三次创建的同志深刻感受到:“这项任务光荣而艰巨”。光荣在于要把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进步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集中表现出来,艰巨在于根据科技部考核工作要求,在如此大的工作面、如此庞杂的工作量、如此严格的工作要求前,要有效地将人、科技人所做贡献的特点和亮点凸现出来,才能不愧对大家的努力和成绩。

二、把握重点,积极迎接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

今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时间紧、任务重,要广泛收集资料和数据,还要善于甄辨和遴选,把最有说服力、最合乎考核要求的材料整理出来。因此,等同志注意把握了三个环节:抓好三个“一票否决”指标的落实;确保数据和材料符合考核规范要求;着力做好考核汇报材料的归纳整理。等同志深深认识到,这项工作要全面反映科技人成就与智慧的结晶,必须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创建成功。

篇10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主要标志是,农业已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这样,农业对科技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对科技及其成果转化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我国农业因总体发展水平低、科技需求主体(农民)的创新能力(资金)弱、素质相对较低、创新意识差等。造成目前农业创新主体(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与技术需求主体(农业生产者)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科技中重产中科技轻产前、产后科技,且缺乏前后整合,造成农业科技进步整体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地方农业产业竞争力弱等问题。

1 农业科技进步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农业科技需求概述

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主要标志是全国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样,农业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表现为:一是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二是依靠科技全面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诸如通过科技培植专用优质种苗、农产品产后保鲜、精深加工、资源多层次利用等,促进农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建立农业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法律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四是依靠科技节约农业稀缺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开辟后备资源、拓展资源空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技推广网络的建设、培训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整个农业科技水平的关键。

1.2 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现状

1.2.1 主要成就

中国农业科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广泛开展研究开发、试验示范、科技服务等工作,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并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大批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农产品的自求平衡和丰年有余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科技体系(形成了中央、地方各级农科研究与推广网络):二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技术储备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有所完善:四是农业科技合作和成果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五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六是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1―3]。

1.2.2 主要存在问题

进入21世纪,农业生产需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尤其中国加入WTO、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进入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培养新型农民的科技需求中还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一是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的现象依然严重,创新主体和技术需求主体间缺乏联动机制,导致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结构性失衡,农业科技链和产业链脱节;三是农业科技结构和学科结构的改革与调整跟不上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保鲜技术等的研发十分薄弱;四是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户收入水平低、加上农民科技素质不高,导致农业科技需求主体自身的创新能力弱、对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工作重科研,轻中试和推广应用,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3%[1―3]。

2 曲靖农业科技进步实践与集成效应

2.1 曲靖农业科技进步实践

曲靖市农业科技进步主要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为代表,是以设施农业现代化、科技集约化、管理企业化和产品市场化,进行科技引进、试验、示范、生产、培训、推广等活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为改革传统农业,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农业产业化成功经验和模式。曲靖市是云南省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量、烤烟总产、蚕茧、油料、肉类分别占全省的1/7、1/4、2/3、1/3、1/5。为进一步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加速城郊经济战略的实施,推进全市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2000年,市政府以“曲政办发[2000]75号”文件,决定在曲靖市麒麟区建立“曲靖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示范园区”,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科技局,负责日常工作,并申报省科技厅把曲靖农业科技进步集成示范园区列为云南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之一,得到了省科技厅的支持。

该集成体系的运营模式,是按市场的需求及农业特色构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并使其有机集成起来。采取政府引导、良好的服务、优惠政策、开放的环境、企业化管理来建设园区。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动了整个区域农业科技进步稳步发展。

曲靖农业科技进步示范园区由6个示范园组成,分别是种子工程示范园、畜牧产业示范园、花卉蔬菜瓜果示范园、特种经济动植物示范园,食用菌开发示范园和信息网络及综合展示示范园等园区。重点领域是新品种引进、选育、提纯、扩繁;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组培种苗技术、种子资源收集、驯化、繁殖及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处理。运行机制是政府搞好引导服务、入园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开放式办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开放,跨越式引进、外延内联、企业间协作,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良种工程提高效益为中心为重点,以基地辐射为途径的市场化园区运行机制。

2.2 集成效应及启示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动态经济过程,它包括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农艺和农产品加工新工艺,采用新的要素组合,创立新的经营方式,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和新的经济、

社会、生态效益等。其实质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就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强弱的实现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性的关键作用。

启示一:从曲靖市农业科技进步的成功实践来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要素是产前科技、产中科技及产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现,以及相互联系与集成。

启示二:农业产前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种养业良种繁育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的构建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按照引进与培育、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种子资源保护与利用,完善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系统,推进良种繁育、推广应用的市场化进程。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新型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把良种繁育体系作为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构建的源头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是因为没有种养业良种发展的新突破,就绝对不可能有整个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启示三:农业产中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农业各类科技示范园建设、科技服务及培训体系建设、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科技支撑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据农业科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形成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科技创新与转化主体、形成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与应用体系、形成科技资源合理和高效利用的运行模式为目标,本着“继承、改革、提升”的建设原则,即在充分尊重现实基础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主体,构建起布局合理、效能统一、运行高效的新型体系,快速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这一新型体系是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载体,是确保新时期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启示四:农业产后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农业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农业产业科技龙头企业扶持体系、农业科技及产业化转化体系、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融资担保体系、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体系等的构建是农业产业做强做大的可靠保证。现代农业建立在信息和市场的网络基础之上。信息贯穿于现代农业的全过程,维系着现代农业的每个领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管道。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编织着服务农业竞技的信息和市场网络平台。

启示五:完善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的构建,是营造良好农业发展环境、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科技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由服务和管理两个系统构成,是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的重要载体,应该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体系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用创新农技推广体制与机制、明确农技机构职能、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优化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必需的财政供给等多方面措施,营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打造为农民服务的平台。同时,政府的农技推广机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要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农业科研、开发、推广一体化的新机制,实施“农业科技人户工程”,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

3 农业科技进步集成模型及运营

3.1 集成模型

根据前述的分析,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要从纵、横向角度来研究。纵向:即从产前科技、产中科技、产后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以及彼此的整合与集成来实现科技进步;横向主要是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农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政府的有机联系与整合、集成。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根据总体框架的基本思路,区域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运营的模式为:紧密围绕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农业的开发,整合社会资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和政府的引导下,推进农业优势资源和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扶持政策、确立项目、引导资金投入、科技发展专项基金、服务体系建设等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优势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出资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政府基金给予引导性支持。项目从种子科技创新工程、种植科技创新工程、产出培植科技创新工程到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引进与创新工程整个优势资源开发的产业链进行研究。通过纵横向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集成体系建设,逐步培育起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4]。

3.2 集成体系的运行特征

主要体现为:第一,纵横向集成的结合(横向集成:高校、科研、政府、龙头企业集成;纵向集成:产前科技、产中科技、产后科技集成)。第二,突出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主体是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政府。第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实现的重要途径。第四,财政引导投入和多元化的社会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五,“市场+龙头企业+政府+经济合作组织+农户”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理运行模式[4]。

参考文献

[1]徐宝明.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2]李学林,等.浅谈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的政策与法制保障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篇11

中图分类号:F2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40-05

各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四个要素,即劳动、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其中自然资源的存有量在现代社会并不构成经济增长或发展成功的必要条件。而技术是通过资本的深化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体现出来,并且随着经济进程的加快其作用日益明显。在技术不变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同向变动,而变动幅度是否同步取决于资本产出率的高低和劳动增长速度的快慢。在技术不变情况下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降低资本对GDP的贡献率和人口增长率。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增长是离不开技术进步因素的,因此探讨科技进步条件下的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对现实经济生活更有意义。

一、科技进步的内涵

科技进步一词已为很多人所熟识,并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科技进步问题。许多学者曾经给科技进步下过定义,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曼斯费尔德的定义:所谓科技进步是指给以同样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产出;或用较少的一种或多种投入量得到同样的产出;或者现有产品质量的改进;或者生产出全新的产品。现代的科技进步已不单单局限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更重要地,它包含了解决诸如经营管理、组织协调以及生产服务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进步。因此,对于“科技进步”概念及内涵的理解认识可分为“狭义科技进步”和“广义科技进步”。所谓“狭义科技进步”是指新的科学技术自身,包括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成功应用。由于技术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因而狭义的技术又被称为生产技术、工程技术或“硬技术”。“广义科技进步”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其组合方式的改善,它决定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生产结构的优化,生产工具的革新换代,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范围的扩大和优化,生产组织的完善,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本文所提出的科技进步主要是广义的科技进步。其内涵主要包括:(1)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2)知识进展;(3)资源重新配置;(4)政策的积极影响;(5)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科技进步的每一项内涵都赋予其积极的经济意义,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因此,我们把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均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生产组织、劳动组织、经营战略、管理手段,各种服务技术、辅助技术,也称为科技进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巨大提高的技术政策和措施也同样称为科技进步。

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人类历史经历了从人力生产工具、机器生产工具直到智能生产工具的沿革,再到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工具如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技进步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途径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大大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1.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运用增长速度方程来测算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科技进步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EA=■×100%a=y-αk-βl

EA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GDP增长速度中的科技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加α%),一般为0.3~0.35;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一般为0.7~0.65。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α、β分别取值为0.3和0.7,其贡献率(见表1及图1):从上页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由于国家统计数据的调整,1989年和1990年劳动、资本、科技的贡献率与其他年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分析更具有代表性,在下面的分析中,不再考虑这两年的影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分析劳动、资本、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变动时,将以上数据分成1981―1988年、1991―1998年、1999―2008年三个时期来进行。通过分析能看出:(1)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且波动较大,1981―1988年的年均贡献率为22.6%,1991―1998年为7.34%、1999―2008年为6.94%,从其趋势看,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来说一直是较高的,也相对稳定,1981―1988年的年均贡献率为63.92%,1991―1998年为68.54%、1999―2008年为60.16%。同时,从其走势看,从1999年开始,资本贡献率保持相对稳定,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从2001年开始,其贡献率均超过46%。这表明资本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长明显,1981―1988年的年均贡献率为13.47%,1991―1998年为24.12%、1999―2008年为32.9%。表明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重要,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2.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提高的诸因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它可以改进产品或工程设计,开发或推广新工艺,改进或更新设备,提高生产工具的使用寿命;可以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经济效益。(2)科技进步可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用较少的劳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节约了活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3)科技进步能够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从而增加产值和利润。

3.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大前提是科技进步。因此,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而且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器。

4.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第一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与农业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则与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相联系;第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为前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大有发生第四次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这说明产业结构的变化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如此,而且科技进步还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建立。近代以来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不仅促进纺织工业部门的进步,而且还带动了冶金、化工等部门的发展。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人工合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使合成化工成为重要的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工业结构的格局,引起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组。

三、科技进步对就业的作用

科技进步必然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到来就业的扩大。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科技进步有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带动就业增长。因此,按照一般的逻辑推论,科技进步有助于就业增长。最简单的办法是在理论模型中首先计算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再依据GDP平均增长率与就业平均增长率的比值,来计算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即: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就业平均增长率/GDP平均增长速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在测定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之后,我们考察科技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关系就比较简单了。为更直观的理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我们通过流程图来表示:从上页图2中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科技进步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大的活动范围,因而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引起了失业。下面从科技进步对就业正反两方面作用进行分析。

1.科技进步对就业的正效应分析。(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就业总量不断增长。人类社会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历史。从总体上看,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加,就业人口总量是在不断增加而不是逐渐减少。最近两个世纪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没有产生任何长期增加失业率的趋势,说明了技术因素对失业率并没有长期的挤出效应。科技的进步,虽然使某些部门某些行业在特定时期内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就业总量是增加的。(2)科技进步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新兴产业的兴起和相关附带产业的涌现,扩大劳动力需求。据有关资料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为40%以上;知识经济时代将达8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实质性内容就是用科技发展新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和优化。因此,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的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产业发展及其结构的不断更新调整。据李京文的预测,到2010 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将呈现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达到12.8%;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达到55.2%;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路上扬达32%。不仅如此科技进步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现代化调整和优化的同时,也是形成与发展新兴产业部门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个方面:一是旧有产业和生产部门的改造;二是新的产业和生产部门的创立。科学技术进步必然要求对原有的产业和产业部门进行改造,即用新的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原有产业,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部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高,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同时新的产业和生产部门以及附带产业也会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和相关附带产业的不断涌现将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产生了新的就业需求。如,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业务的电子化流程的实时化和功能的集成化等方面,从而实现了就业形式和模式的多样化。而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将使业务领域越来越宽广,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职业类型和就业形式。(3)科技进步可以深化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促进劳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劳务生产将成为就业容量最大的劳动形式。科技进步使得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相应地提高,这就会刺激商品生产向多样化、精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因而可深化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社会内部将出现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服务性劳动,使劳务生产成为可能。同时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协作高度发展、居民消费日益社会化,使得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各种服务的劳务生产成为必然要求,由此劳务生产成了就业容量最大的社会生产形式。如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文化娱乐业、广告咨询和高科技通讯等众多新兴部门的出现使得就业范围大为拓宽。(4)科技进步可以扩大资金积累规模,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就业容量。科技进步使得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意味着相同的劳动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进而扩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工资的增长率低于社会劳动生产增长率的情况下,社会就可以扩大资金积累规模,增加资金投入量,扩大内需,扩大生产规模,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另外,科技进步使得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得以改善,社会物质财富相对丰富,从而刺激更多的消费需求,促使社会总供给的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引起劳动力需求规模的扩大。

总之,科技进步能够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新兴生产部门的兴起,推动劳动相关制度的创新,从而实现对劳动就业的正效应,从总体上是促进就业总量的增加的。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日本、美国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和检验。日本1956 年、1973年低失业率的高经济增长以及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低失业的“新经济”现象,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2.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效应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其对劳动就业的相对滞后效应、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等问题,同时技能较低的劳动者难以实现再就业。(1)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相对滞后效应。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往往表现出科技进步作为新兴生产力的推动力量对劳动就业实现的滞后效应,即科技的进步使得一批人因为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失业,造成劳动力闲置的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及机会需要一段过程,从而在新兴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创造中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另一方面对劳动者工作技能和水平提高的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使其适应新岗位要求也得需要一段时间,使劳动者对新兴科技进步的适应与再次就业存在着时间上的不同步。这两个“时间差”造成了就业增加滞后于科技的进步。(2)科技进步不可避免地带来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的显性化。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又叫潜在失业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国结构调整以及体制转轨型造成的,关键是由于技术设备替代劳动力而形成的。首先,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大批使用落后技术的工作岗位消失,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时难以适应新技术岗位的要求,从而造成一方面许多劳动者下岗,另一方面新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回避失业现象而追求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冗员”和“在职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遮蔽了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其结果是在旧体制内广泛存在着“隐性失业”。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改革,科技进步必然加剧了隐性失业的显性化进程。最后,科技进步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引起劳动力部门间的转移,即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转移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避免摩擦性失业的形成,而且这种失业将长期存在并有增加趋势。(3)缺乏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再就业难度加大。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大量不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劳动力将从传统产业中退出,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起产业结构与企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必然要引起劳动力结构的调整。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劳动素质好的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即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将决定其就业方向和质量。而从传统行业分离出来、缺乏劳动技能、知识层次低的劳动者将无工可做。

科学技术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引进技术使规模经济迅速扩大,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边际就业弹性下降,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拉力。在短期内,科技进步对就业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顾玲,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06,(6).

[2]高处明.论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及就业[J].经济问题,2003,(8).

[3]陆海燕.浅谈如何处理中国科技进步与就业的矛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4).

[4]金春华,葛新权.中国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5]徐志芹.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3).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Growth and Employment Und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UN Ming-pu

篇12

基金项目:2006年宁波市软科学项目《宁波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2006A100007)

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是当代经济定量研究中一个热门课题。目前,随着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各省市、各地区也相继制定本地区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宁波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65%的目标。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了解和掌握宁波市各个历史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变化情况,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的选取

1、测算模型的选取。宁波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也称索洛余值法。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索洛余值法目前仍是国内外最有影响、最广泛使用的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方法;二是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把索洛余值法作为各省区市测算科技进步贡献的标准方法进行推广,应用该方法增加了测算结果的可信度。

索洛余值的基本公式为:

y=a+αk+βl

其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和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αk、β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公式为:

估算宁波历年资本存量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基于永续盘存法来测算。其中,基年资本存量值采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10%,折旧率采用10%,价格指数采用GDP平减指数;第二种方法采用基于Kaldor的理论来测算。其中,浙江省历年资本存量采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张军教授等所测算出来的历年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面板数据。经过结果对比后发现,两种方法所测算结果在关键年份基本一致,但后者数据整体上变化平稳,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故采用Kaldor理论的测算结果值来测算宁波科技进步贡献率。

(3)劳动投入量L: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

(4)年平均增长速度y、k、l:采用常用的水平法计算:

3、参数α和β的确定。α和β的确定通常有数学估参法、回归系数法以及经验参数法等方法。我们分别采用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测算。数学估参法所测算出来的α=0.718,β=0.282;回归系数法所测算出来的α=0.508,β=0.492。并且发现,从1981~2005年α的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β的值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经过咨询宁波市科技局及统计局相关专家后,认为α值取0.3~0.4,β取0.6~0.7较为符合宁波的实际情况。这也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相关专家对α值和β值的估计相吻合。因此,我们采用经验参数法来确定α和β的值。具体是:“六五”至“八五”时期α和β值分别取0.4和0.6,“九五”和“十五”时期α和β值分别取0.3和0.7。

二、宁波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1、基础数据。GDP值、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来自于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宁波市统计年鉴》。浙江省1978~2000年资本存量来自于张军、吴桂英和张吉鹏2004年发表于《经济研究》第10期的论文《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1》,并与张军教授联系取得了2001~2005年最新数据。宁波市资本存量的值是根据Kaldor的理论测算出来的。(表1)

2、测算结果。根据基础数据,运用索洛余值法对宁波市1981~2005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三、结论

通过对测算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1981~2005年宁波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6.52%。其中,“六五”时期,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5.63%,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8.61%,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6.03个百分点。“七五”时期,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3.14%,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14%,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5.93个百分点。“八五”时期,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8.1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7.45%,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8.6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3%,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0.24%,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6.53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宁波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3.8%,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1.18%,科技进步因素拉动经济增长7.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水平逐期不断提高,目前已成为宁波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资本投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减弱之势。由“七五”时期49.8%下降为“十五”时期39.17%。而同时期相应的劳动投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起伏不定。“七五”、“八五”、“九五”时期是在5%~6%左右浮动,而“十五”时期为9.65%。

2、经济增长质量逐渐提升。在“六五”时期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占38.61%,资本贡献率占39.34%,劳动贡献率占22.05%,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平分秋色”,共同促进宁波经济快速增长。在“七五”时期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占45.14%,资本贡献率占49.8%,劳动贡献率占5.06%,说明这一时期宁波经济主要靠资本的投入促进经济增长。“八五”时期,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7.45%,资本贡献率下降到45.74%,劳动贡献率为6.81%,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标志着宁波市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九五”和“十五”时期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本态势,并且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增长,“九五”时期达到50.24%,“十五”时期达到51.18%。

如果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话,宁波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刚刚跨入集约型经济大门的门槛,接下来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走集约化的经济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分院;2.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

[2]沈坤荣.索洛模型中参数确定方法的改进[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3]韩莹.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及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篇13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大量的资本注入、廉价的劳动力投入和高能耗推动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代价。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促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测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当前科技进步分析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①。众多学者开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是否有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等问题②。测算科技进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了解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找到薄弱环节,对于江苏经济的平稳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模型阐述

目前关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计量估计方法、增长核算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增长核算方法③。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方法使用最多的还是索洛余值法②。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对江苏省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力贡献率进行测算。生产函数数学形式如下:

Y=AF(K,L)=AKαLβ (1)

其中是产出,K是资本投入,L是劳动投入,A是某一个时刻技术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α是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求全微分得:

dY/Y=dA/A+α(dK/K)+(dL/L) (2)

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用差分近似代替微分并进行简单的变形,可得测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索洛余值法,科技进步率=ΔA/A

=ΔY/Y-α(ΔΚ/Κ)-β(ΔL/L);科技进步贡献率=(ΔA/A)/(ΔY/Y);资本贡献率=(ΔΚ/Κ)/(ΔY/Y);劳动力贡献率=(ΔL/L)/(ΔY/Y)。假设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整理得:

二、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1、产出量Y: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资本投入K: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3、劳动力投入L:从业人数(万人);

(二)数据的收集整理

收集1991—2010(限于篇幅部分年份数据未列入表中)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从业人数等数据,并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价格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调整后的数据见表1中的前5列。

在R2.14.1软件平台下,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可得调整后的R2=0.9949,F统计量为3736。从t值和相伴概率可知:常数项和α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01的t检验;从拟合优度R2及F值可以看出,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是成立的,且回归效果较好。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其中α=0.83213,lnA=0.91842。计算可得1992—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力贡献率如表1中的后5列所示。

(三)数据分析

分析表明,1992—2010年间,江苏省劳动力投入增长率比较低,最大值仅为1.10%,最低值为0.02%,平均值为0.54%;江苏省资本投入增长率较高,平均增长率约为23.78%,最高值高达50.79%,2000年降至谷底,仅为6.09%,2000—2003年期间有短暂的持续上升,然后出现波动特征。江苏省科技进步率波动比较大,最高为43.82%,但平均值却为-4.11%,存在以3—4年为周期的波动规律。可能是由于需要资金投入,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发挥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科技研发到科技应用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在短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能为负值。

1992—2010年间,江苏省资本贡献率非常高,均值约为124.46%,最高达221.09%,最低也达到66.14%。江苏省劳动力贡献率相对较低,均值为3.23%。综述分析可以得出:资本投入是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科技进步对江苏的经济增长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波动较大;劳动力投入对江苏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科技进步贡献率对资本贡献率有“抵消”作用的一种可能原因是: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包含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政府为了限制经济增长过热的情况,往往进行调控,而这一部分“抵消”作用反应在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测算指标上。

三、结论

对江苏省1992—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个别年份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情况,可能是由于测算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是“纯科技进步”且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或要素投入周期性影响的缘故。从资本贡献率来看江苏省资本投入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劳动力贡献率来看,其均值为3.23%,且相对稳定。劳动力投入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微弱。从科技进步贡献率来看,科技进步对江苏的经济增长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目前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科技进步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平稳转型。

参考文献:

①汪慧玲,王富贵.西部地区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对策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09(1):112—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