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作风建设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素质是一国公务员角色意识的彰显,也是国家“吏治”的基础。而公务员作风问题又是公务员素质的一个表现形式,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务员作风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甚至拖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前进的脚步。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事关政策执行的力度,事关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事关党政机关的公信度。由此可见,公务员作为落实各项国家政策的执行者、群众切实利益的保护者、党和政府伟大形象的维护者和执政水平高低的表现者,故其作风建设不容忽视。
一、公务员作风建设现状和表现
(一)公务员作风建设问题现状。对于公务员作风建设问题应有准确的判断和客观的认识,我国公务员作风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可回避的是少数公务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滋生,量变引起质变,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的公务员群体大多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受过高[1]等教育的人才,应当具备相当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但在实践中中国公务员作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省,积极改正。分析我国公务员作风建设状况,首先要了解公务员最主要的来源――大学生,对考取公务员好处的认识及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原因,在一项对大三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30%的学生认为成为公务员的好处是工作稳定,旱涝保收;29%的学生认为是工资水平一般,但是工作量不大,非常轻松;认为社会地位高的占24%;福利优惠的仅占17%。与此同时也分析了大学生考取公务员的原因,80%的人因为获取稳定工作和收入而考取公务员,10%的大学生则因为家长推荐,最后10%是抱着体验,随便考考的心态去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公务员的认识大部分局限于工作稳定,收入可靠上,真正上升到服务于人民的却寥寥无几。随着公务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其作风建设越来越备受关注。根据南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调查结果分析,其中思想作风占的分数最高―
83.6分,生活作风为83.5分,领导作风是81.2分,学习作风占
77.8分,工作作风排名最后76.3分。综合数据分析,公务员的作风综合得分为80.48,作风状况总体处于良好以上水平。在维持好的发展的基础上,也要排除那些不良因素,为社会主义作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作风问题在实际中的表现。公务员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思想作风保守。有的公干人员思想僵化,凭经验办事,只会走别人走过的路,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2)学习风气不正。一些干部平时不学习不实践,固步自封,有的甚至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政治理论学习;还有些人不善于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照抄照搬,满足于一知半解,脱离稿子就不会讲话;部分年轻干部还把学历水平当作晋升的敲门砖,满足于弄一张文凭作为要求组织提拔的资本。(3)工作作风不实。公务员一般比较稳定,所以一些人积极性不高,敬业精神不强,作风上拖拉懒散,对于工作更是避重就轻,落实不到位,缺乏具体指导。(4)领导作风部分领导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数领导,主张集权,主观武断,作风粗暴,排斥异己,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要求群众为自己服务。(5)生活作风不检点。一些同志生活作风不检点,不健康,平时不重品行,做出一些违反道德操守的事。近日,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二、公务员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发展程度上来讲,我国目前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底子薄、起点低、商品经济不发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也会对公务员产生负面影响,容易使部分公务员受到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这就使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公务员滋长不良作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让我国借鉴,免不了走一些弯路,甚至在决策上会出现失误,对于公务员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不够完善,没有制定完整的解决对策,导致在公务员作风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二)公务员作风监督制度的滞后。我国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效率低下,由于部分地区、机关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得我国的监督制度不被重视,监督机关没有足够的权利,导致监督工作软弱无力。从宏观角度讲,我国已经形成一个点面结合、自上而下的多元化监督系统,但事实上,监督体制不完善,缺乏合力,同级监督机关权力太小,监督主体无人监督,各个监督主体之间制约关系不明确。我国的监督机制水准还有待提高,部分干部大权独揽,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压制民主,对这种将要“误入歧途”的人上级监督难到位,下级监督够不着,而且同级监督也普遍缺乏力度,权利难以制衡。一种权利一旦失去监督和约束,就必然会走向腐化堕落。党和国家赋予公务员的权利是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但是,如果缺乏监督,这种服务就难以实施,权力就会被异化,腐败就是难以避免的。
(三)个别公务员对作风问题认识不够。在对公务员作风建设监督调查结果分析中,公务员自我约束得分最低,个别公务员对作风建设理解不够深刻,甚至存在误解。(1)对不良作风存在从众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地方和部分领域长期存在一些不良作风,行贿受贿,打着“官旗”收敛钱财,打着“人情往来”的旗号大肆受贿的现象不断浮现出来。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如果自己不随波逐流,显得“不合群”是“另类”。因此,意志不坚定,原则性不强的人容易被同化,成为不良风气的俘虏。(2)对不良作风的惩治存在侥幸心理。那些违法贪污的人大都认为自己有“后台”,崇拜金钱至上,但是法律对于那些与国家法律,与人民群众作对的人是没有情理可言的。(3)对不良作风的诱惑存在不平衡心理。部分领导干部动辄与大款攀比生活享受,开高级轿车,住豪华别墅,由于这种虚荣心,心理极不平衡,防线自然崩溃,不得不去巴结权贵,收刮民财,以致贪欲就占上风。
三、公务员作风建设改善的对策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当前我国公务员的选拔基本上是公平有效的,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务员录用机制是把好入口关的关键,因此,公务员考试一定要透明化,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争取录取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在公务员的实际工作中,缺乏可行、有效的考核测评办法,无法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以至于部分公务员工作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公务员退出机制亟待完善。在《公务员法》中规定了辞职、辞退、开除、退休等退出机制。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退休以外,其他的退出形式极少被应用,以致形成当前公务员退出机制虚置的现象。因此,要改善现行的公务员退休制度,拓宽公务员退出的主渠道。例如,对于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实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一些部门工作量大,需要精力旺盛的人员,可以实行适当提前退休年龄;一些技术性强的部门,可以采用雇用制,这样就激活了整个公务员运作机制。
(二)紧抓公务员作风建设的重点和效率。根据矛盾分析法,事物都是有主次之分的,在公务员作风建设中要抓住重点,从重点入手,从而全面改善整个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公务的作风建设应当紧抓一下三个重点问题:(1)领导带头和明确目标。改善公务员作风建设状况,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要求其以民为本,清正廉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此外,抓公务员作风建设,必须找准存在问题,剖析根源,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2)加强监督和落实责任。加强监督,严明党纪政纪是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例如,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委和政府专门的监督机关,其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责,对于违纪乱法的要严肃查处,对于不良风气要及时纠正。(3)强化教育和健全制度。除了一些客观上的措施外,必须从主观上改变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和法纪意识。在我国的制度方面,要根据现实状况进一步完善决策,监督等制度,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扩大公务员作风建设的参与层面。公务员作风建设是目前社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不良作风虽然只是极少数领导干部造成的,但对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因此,消除这种坏风气不仅要靠监督机关的力量,而且要结合党和人民一起监督,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努力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公务员作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力量,社会和群众参与公务员作风的评价与监督,不仅能对公务员的作风建设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提高群众的参政热情,还能提高群众对政府效能的满意度。总之,加强新形势下公务员作风建设至关重要,必须采取全民参与的有力措施改善目前不良作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打下坚定基础,为社会主义顺利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奇才.《中国的――思想》[M].人民出版社.2004
[2]《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版
作风建设是党建的永恒主题,也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必要条件。在国土资源工作实践中加强作风建设,是服务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需要,是加大国土资源工作力度的需要,是提升执行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国土资源队伍的需要。1.作风是服务好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土资源部门是权力部门,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有为,有为才有位,必须始终把深化作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贯穿工作始终,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作风的好坏,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内部管理的治与乱、外部形象的好与坏、违法违纪行为的多与少、工作目标实现的好与坏、服务经济效率的高与低密切关联。作风好,则正气升,团结紧,效率高,社会形象好;作风不正,则履职不到位,工作出差错,组织不满意,群众不认可、不支持。2.作风是塑造好部门形象的抓手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风与部门形象密不可分,作风塑造形象,形象反映作风。近年来,国土资源部门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将作风建设的要求内化为修身洁行的不懈追求,外化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有破有立,敢为人先,奋发有为,通过“讲学习、讲规矩、讲团结、讲担当、讲服务”提速增效,引导干部职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直接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锤炼出好作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3.作风是建设好干部队伍的引擎下城正处在打响“一大行动”、实施“两大战略”、开拓“三大空间”、依托“四大载体”、壮大“五大产业”的战略关键期,干部队伍是发展的“关键资源”。“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条标准是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干部队伍的基本遵循。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以扎实的“好作风”,来建设过硬的“好队伍”,培养出一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不拘一格地选拔出一批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有正气的干部放到重要岗位。
二、必须正视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干部队伍身处执政最前端,面临着严峻考验,距领导的要求、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1.学习不深机关学习的氛围不够浓厚,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欠缺,导致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等问题的存在。“怎么干、干到哪里、如何保证干好”思考不周,有的即使有了计划,也是大而化之、简而化之,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办事不细心思不在工作上,精力不在干事中,认为当下“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存在不敢为、不愿为、不会为、慢作为和服务意识转变不彻底等现象。当甩手掌柜,对上级的部署上级怎么安排就怎么干,对下属时常无原则地“体谅原谅”,导致有些重大活动有始无终,部分重点工作推进不力。3.落实不力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的意识不强,勤奋工作、主动作为还没有成为自觉行为,在执行上,简单化执行、选择性执行和不逼不干、不推不干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团队精神,遇到重点难点问题不是一哄而上而是一哄而散,有的是躲得远远的、撇得干干净净的,认为牵头就是你干、配合就是甩手,相互不支持、相互不配合的现象时有发生。4.担当不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风险大,导致在处理敏感问题上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怕”字当头,“推”字从之。存在怀念过去那种宽松的时代、美好时光的思想,导致是非观念淡薄,不敢坚持原则、缺少纯洁正气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把握“五个坚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作风建设是总揽全局的一项工作。抓好作风建设,必须把握“五个坚持”,实现好作风依工作成效来体现,新辉煌靠作风来成就。
1.坚持倡导良好风气
风气是旗帜,是导向,是引领干部职工工作前进的方向。重点要倡导“”:一要倡导团结之风。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二要倡导务实之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三要倡导廉洁之风。廉洁自律,严刹歪风邪气,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国土资源部门形象的人和事严厉查处,毫不留情。四要倡导高效之风。精简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2.坚持领导以身作则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必须坚持自己带头,从领导做起,从主要领导做起,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重点要做到“四带头”:一要带头言传身教。要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党员干部,真正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二要带头接受教育。要在学习教育中把自己摆进去、从自己做起来,自觉先受教育、先行改进。三要带头遵守制度。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坚决不做。四要带头服务群众。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带头察民情、促民主、解民忧、惠民生、促民富。
3.坚持制度管人管事
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重点要做好“二完善二深化”:一要完善执法清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40项行政权力事项网上办事流程、规程、需提交的材料、办结时间等程序的优化。二要完善责任清单。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土资源管理12项部门职责和7项与相关部门的职责边界以及10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6项公共事项等责任清单。三要深化人事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竞争上岗机制,通过竞争,把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调动干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四要深化建章立制。要进一步深化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修订完善已有制度,与时俱进地拟定行之有效的履职尽责等相关制度,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有效推进工作落实。
4.坚持执行奖罚并重
抓作风建设,就要奖罚分明。重点要“两手抓两手硬”:既要一手抓奖励先进模范,把挖掘和宣传典型事迹作为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树立正气,形成好的导向,鼓励干部职工多想事、多干事、干好事、干成事。还要一手抓严惩坏人坏事。对违法乱纪行为,从严从快查处。对违法违纪行为,行为人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以示警戒,起到教育作用。同时要做到奖罚两手硬。要做到功过分明,不能相抵。在此问题决断上除党组和主要领导下决心外,还需要有一个战斗力强的纪检监察机构,更需要有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队伍支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60-02
学风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习惯和氛围,它具有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育人的重要方面。学风建设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进行调查,准确了解这些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了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措施和途径,对于加强和优化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学风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风状况,探究学风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开展了本科生学风现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困惑等有关问题。调查结果:共调查学生个体样本1000人,其中有效样本为964人,无效样本为36人。学习目标方面,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对所学专业选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了解不够,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充分的职业规划,学习动机和目标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方面,我校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消极状态,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少数学生表现为消极、懒散。学习兴趣方面,我校学生总体学习积极性较好,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学习方法方面,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少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所学书专业知识在未来工作中得不到应用;学习和社会活动冲突;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果不好。
原因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学风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①社会因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冲突期,多元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的多样化;高校对外开放的程度在日益加强,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渗透进来,给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学习观念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②学校因素。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硬件设备的投资、教师数量和质量相对滞后,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师作用整体弱化。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学生思想教育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作用在减弱,有的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在知识更新和容量上、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上、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只满足于一味地传递知识,或者因循守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③学生自身因素。目前,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较低。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出现种种不适,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致使他们课堂学习能力低、缺乏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差。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弱,不能及时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部分学生无法摆脱各种因素的干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自觉刻苦的意识不强;部分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不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娱乐、休息的关系,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发展目标迷失;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出现学业失败现象,因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
二、学生工作视角下我校学风建设对策研究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常年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老师。辅导员要在学生工作视角下,积极构建调研、管理、规划等“六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模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营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1.以调研把握学风。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基础。2012年以来,实施了学生工作“百千万”工程,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与学生、教师、社会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吉林农大特色的工作模式,即:以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和班主任组成的百余名工作人员,走访千余名教师、学生家长、优秀校友和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深入了解万余名学生“五个状态”(思想状态、学习状态、生活状态、健康状态、就业状态),以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成长成才为主线,以走访调研、梳理分析、问题研讨破解、总结提升为实施步骤,以四个“三”,即:三条“渠道”(三走进、三融入、三联系)、三层“梳理”(个人层面、学院或单位层面、学校层面)、三项“措施”(即专题研讨、课题立项、经验交流)、三重“推广”(即经验推广、成果推广、机制推广)为具体办法,完善和改进学生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和拓展方法和内容,实现学生工作时代化、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思维类型、学习快乐度和学习成绩四个方面进行“学情调查”,为强化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制度保障学风。科学建章建制,合理规范程序,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经过建设,我校与学风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29项,仅2013年就制定(修订)相关制度规定9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涉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完备的制度作基础、作保障,发挥其规范约束的作用、激励引导的作用,才能使学风建设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在规定的尺度下进行。各学院也建立了如学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度、任课教师联系制度、学习预警制度、家校联系制度、本科生导师制、学习跟进制度等,有力地推动了学风建设发展。
3.以规划塑造学风。科学合理规划,分类别分层次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点。我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12年,我们实施了“优良学风建设工程”,形成了“12345”的学风建设模式(即以“五个明显提高”和“五个明显减少”为核心内容,各年级推进,带动全校推动全校学风建设工作);坚持“一个核心”理念,提升“两个课堂”成效,强化“三支队伍”带动,通过“四个阶段”实施,抓好“五个环节”建设,促进“六项能力”提升的总体思路;确立了“思想导航促学风、文化引领育学风、管理规范正学风、服务保驾助学风、教风促进带学风、朋辈带动树学风、班风支撑建学风”六位一体推进建设的优良学风建设路径;针对2013级新生,有针对性地出台推进文件,推动工作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推进。工程实施两年以来,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具有吉林农大特色的优良学风,学风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独立学院在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更多的关注学风方面的问题,更加注重学风在校园文化中的分量而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过多的做娱乐性的活动。
3 关于学生管理的一些思考
除了以上所言的措施之外,笔者对于学生管理在上还有一些实验性的探索和思考,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笔者认为良好的学风要从大一抓起,不能等出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才是我们工作的最高境界。所以,笔者所在的学员一直要求大一新生坚持上晚自习,由各系对各个班级的晚自习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到勤率以及自修纪律。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积极的进行处理。
第二,可以在新生入学的始业教育中就开始生涯规划的教育,让学生在大学入学的时候就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然后再每个学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最终达到一个美好的目标。这样做可以避免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目标的迷失,给学生一个努力的方向。同时,将学生的规划置于老师的监督下,让老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想法更好的给于学习上的指导。
第三,可以尝试建立一支学风督查员队伍去检查各班级的学风。学风督察员检查的是各班学习委员的工作,防止学习委员包庇班级同学的考勤违纪情况。这样做对于考勤工作不认真的学习委员是一种监督,但是对于认真负责的学习委员来说其实是分担了一部分责任——学风督察员更加明确了学习委员的工作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不是学习委员的个人行为,学习委员的工作是在学校的监督之下进行,这样,就以一种风险存在的方式,使得学习委员可以有理由拒绝同学之间的相互说情。但是要切记的是,学风督察员更多的是帮助学习委员,“督查”更多的是“督”而不在“查”。
第四,对于学习“后进生”,可以采取学校、班级、家长“三位一体疗法”:通过学风调查发现的后进生,首先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商讨情况,进行教育并观察效果。对于依旧不听劝解的,联系家长磋商解决办法,力争帮助学生走向正轨。与此同时,组织各班级在学期初结合素质规划书通过自评和班级评议的方式对各同学提出自我修正意见。在学生干部和后进生之间开展 “互帮互助”工程,以先进带后进,通过朋友情意的感化、班级同学的互助、寝室温馨的关怀等多种方式帮助后进生。
学风建设对于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无庸赘述。为了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舍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管理工作都义不容辞的要在学独立学院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学生主体性作用研究综述
在高校学风建设的组织平台上,传统模式主要以学院、系和班级为主体,强调以垂直的管理组织层层落实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这些措施一般包括课堂“三线点名”――班级考勤小组全点、任课老师抽点、辅导员随点的制度,在课堂真实统计学生课堂出勤率,等等。当然,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课堂出勤率的控制,然而,其不仅耗费了较大的精力在课堂出勤环节的监控上,而且未必能够有效地扣住学风建设的根本环节。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风形成的内因。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研究学生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明确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对于高校建设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分制下“同班不同学”的现实,使学籍上的同班同学可能因选课的教师和课程安排不同而不在一起学习。因此,学风建设必须由以往强调由院系主导的垂直管理模式转变为发展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为主的模式。
高校学风建设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命题,关于学风建设的研究成果中,主要分为对策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两大类别。二者都存在一些不足:对策性研究没有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着重于针对个别情况的解决办法,不能深刻挖掘学风建设的发生机制及其学理性根源。理论性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而缺少对学风建设现实案例的全面深入调查统计,研究结论较为空洞,对现实指导意义不大。本文依据当前高校学风情况调查统计的数据,运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理论分析解决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对建设优良学风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学习因素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学习既有智力因素的支持,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一)智力因素。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工作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与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后天的教育对智力因素很关键,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培养、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的社会实践都能促进智力因素的提高。智力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往往表现在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握大学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利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和以网络为标志的现代信息资源,有效地提高自学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对智力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学生的学习中具体地体现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纪律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动力和调节作用。学习目的是学生的理想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主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这是优良学风形成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是学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学习目的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学习态度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比如扎实认真、勤奋好学等,就是学习态度端正的表现。相反,不求进取、旷课逃学、作弊抄袭等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乐趣和体会知识的价值的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喜好和专注程度。学习兴趣浓厚,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学习兴趣不大,即使主客观条件再好,也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纪律是学风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的行为规范,是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制度保证。学校必须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逐步转化为自律,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观察一所高校学生遵守学习纪律的状况就可以得知该校的学风状况。
三、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发现某大学学生出现学业危机的显性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沉迷电脑游戏,占25%;(2)社团活动及兼职过多,占20%;(3)学业基础较差,占17%;(4)专业认同及学习兴趣低,占15%;(5)家庭变故、经济压力或身体有既往病史,占10%。另外上课出勤率差、作业抄袭胡乱编造和考试作弊等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大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法不正确。某大学遭遇学业危机的学生中有17%学业基础较差,并不完全适应大学的选课制度、上课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无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不能应对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在遭遇学业困难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被动和无助,不能主动寻求相关人员的咨询与帮助,也不能得到专业教师及时有效的关注与辅导,因而逐渐陷入学业困难的恶性循环中。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某大学遭遇学业危机学生中有20%社团活动及兼职过多,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何种方向的职业并承担何种社会责任,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这成为学生陷入学业困境的另一主要原因。
(三)学习兴趣低。某大学遭遇学业危机学生中有15%并不了解和认同自己的专业方向,对于自己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构成和基本课程框架缺乏清楚的认知和了解,更不知道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学科特点。因此造成学生专业方向感模糊和专业意识欠缺,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低。学习“压抑”和大学“无聊”,并由此而导致的沉迷电脑游戏成为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显性原因。
(四)学习纪律差。部分同学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和不假离校等,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学生听课嫌累,实验嫌烦,作业嫌多,考试嫌难,希望学习没有要求,没有难度,没有约束。上课时不做笔记,甚至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做实验时不求有所创新,只求蒙混过关,有的照抄数据,或者编造数据;做作业时不求学通弄懂,只求应付了事,有的照抄别人的作业交差,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做;考试时作弊,考试后还有学生公开找老师要分,如果不满足其要求,就威胁、谩骂老师。
四、解决学风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高校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展需要多方位的渠道和措施相匹配。
(一)加强学习方法教育。高校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施行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丰富的第二课堂和积极的社会实践,能够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大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治学方法,把握大学学习的各个环节,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有效地利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和网络,提高自己自学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通过选修课、双学位和跨校选课等学习环节来有效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二)确立发展目标。发展目标的确立是激发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动力源泉。我们可以从人生理想志向、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阶段目标三个层次认识学生的发展目标。三者相比较而言,人生理想志向的内容更为全面深刻,作用更为深入持久;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更为核心关键,作用更为基础适时;学习阶段目标内容更为具体明确,作用更为直接迅速。因此,学校应引导大学生确立高远的人生志向、科学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谐健康的人格特征,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三)提高专业认同度。建议以学院和各系教学单位为主体,邀请本系教授分别从专业的各个方面介绍专业方向、专业特征、专业前沿、专业课题和专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尽快找到专业学习的切入点和专业入门要领,使学生在认识学院和系教师的基础上,凝聚和加强专业认同,提高专业兴趣,避免错过专业入门的好时机,从而导致专业疏离。针对因沉迷电脑游戏已经对专业失去兴趣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训练,使其先脱离游戏成瘾的状况。
(四)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改善学风,一定要有科学、合理、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绝不意味着放任其自由发展。这是因为一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还有待于慢慢成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弱,所以只有通过严格管理,制定相应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为规范和明确的奖惩办法,并且通过对这些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为学生的行为指明方向,才能让学生知道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才能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只有严格坚持以制度管理学生,才有可能做到合情合理、公正公平,才能保证学风建设沿着科学、规范、严格、有序的轨道发展。
同时,这些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而且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校规范学生的主体性,并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当然,在制定和实施管理规章制度过程中,要注意促进学生自信心和自制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尽量避免制度过于细化苛刻,导致学生对制度产生依赖或叛逆等不利影响,从而使规章制度真正起到“管理强化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经济活动日益丰富,带来了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但是各种违规和欺诈事件也层出不穷,操作风险管理控制日益受到关注。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全行初步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构建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建立了对基层机构监控检查制度。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建设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操作风险概述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操作风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操作风险贯穿了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操作风险属于内生性风险、操作风险大多是可控制的、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大。巴塞尔委员会依据操作风险的成因将其划分以下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或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或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二、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建设缺陷
从组织体系上看,“三道防线”缺乏有机整合,监督检查交叉重复,内部协调成本高,管理合力难以形成;业务部门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主要通过配备业务检查人员开展合规检查来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从制度体系上看,制度设计按部门职责来设计,部门职责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边界划分模糊的问题,造成制度冲突与制度空白并存;操作和管理流程尚未完全标准化,部分制度的可执行性较差。
(二)管理机制建设缺陷
首先,尚未形成主动识别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操作风险的识别仍处于被动状态,主要依靠各内外部的各项业务检查及审计监督识别风险。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没有跟踪监测,导致屡查屡犯的现象。其次,尚未建立操作风险信息传递和响应机制。操作风险信息没有及时传递和整合,难以为决策层提供有效支持。第三,操作风险缺乏差别化管理手段单一。很多业务环节主要依赖手工操作,未能充分运用技术手段。
(三)管理手段运用不足
首先,过分依赖内部审计,忽略外部审计力量。在操作风险的管理上,几乎是全部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发现问题,而这些部门又往往人力薄弱。其次,制度建设跟不上,制度执行不力。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执行不力,未发挥其应有的约束力。第三,电子化手段缺乏。目前建设银行的电子化办公系统还不够完善,比如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由于人情关系等经常出现授信额度过大等问题。
(四)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第一,内部监督监控缺乏系统性,形成检查真空。虽然银监会和总行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各种类型的检查项目比较多,但普遍存在照顾情面、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等情况。第二,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罚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有的检查对违法违纪者碍于情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检查只注重表面整改,处罚力度不足,检查的严肃性遭到破坏。
三、优化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构建整合的管理框架
首先,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明确各部门各层级职责,合理设置管理岗位,整合监督管理资源。第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传导机制。强调总行各部门间的认识统一,通过各业务条线将总体政策和部门政策直接传递到一级分行的部门中,一级分行各部门将细化的政策传递到基层各级分支机构和部门,保证自上而下政策传导的及时、准确和有效。
(二)建立完整的管理流程
第一,强化操作风险暴露情况识别机制。应当保证及时性和充分性,针对主要的产品、业务、流程、系统判断其中的操作风险并分析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损失结果,要同时考虑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第二,完善操作风险风险报告机制,包括定期报告和非定期报告。定期报告包括银行操作风险源、整体操作风险状况、发展趋势及措施建议。非定期报告可以融入风险识别、评估、监测过程中。
(三)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首先,强化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各类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加大对重点业务、重点人员特别是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重点监督和跟踪监督。其次,建立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充分调动业务部门和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可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和操作风险管理成本配置等手段,并在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操作风险管理的考核指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四)加快信息技术和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运用
第一,加快操作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开发。加强业务系统自动化程度,可以有效避免因操作人员忽导致的业务失误,比如推广网络银行使更多的业务系统自动完成。第二,完善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可以采用专家预测法、情景模拟法、流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评估方法对业务活动和作业流程中的风险点和控制活动进行识别和评估,以此支持流程的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94-02
一、高等职业院校高职生的特点
(一)思想较为活跃,兴趣较广。与70后、80后相比较,90后高职生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他们成长于社会改革深入、转型加剧、市场开放程度加大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通信方式不断变革、网络大幅发展的时期,各种资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达到共享,种种的因素对于成长于这个社会大环境之下的90后来说,他们接触事物更为便利,可以获知各式各样的新事物,所以思想比较开放,观念也比较超前,兴趣广泛。
(二)缺乏集体意识,个性独立。当前的高职生大多数都是家中的独子或独女。与其余高校学生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亲戚的关心、父母的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像父辈们那样经历过艰苦的成长环境,某些高职生自小就个性独立,有自己的想法,特立独行、娇生惯养。在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他们比较热衷于自己的小团体,个性独立,但在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方面较为缺乏。所以,在举办集体活动的时候,高职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都不高。
(三)文化素质较低,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缺乏。高等职业院校中高职生的入学门槛比较低,其在高职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石是高中阶段的文化素养,虽然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面素质,但也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反映,文化素质较低的因由并不是真的说学生的“头脑”有问题,而是在于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学生态度不端正。也恰因为缺乏文化基础知识,某些高职学生在面对高职院校相对自由、宽松的生活学习氛围的时候,很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反过来又不喜欢被教师、学校约束,旷课、迟到等问题严重,考试不及格、作弊等现象普遍。
(四)缺乏自信,很容易引发自卑心理。因为整个社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独特的办学性质、管理手段等方面了解不充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水平与学生素养方面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这对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读书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出现内心纠结,存在内心落差感、失落感,大部分高职生内心对大学生活都抱着较大的渴求心理,但又矛盾于“职业技术”这个名称,自己觉得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较起来是略逊一筹,所以缺乏自信心。尤其是在面对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偏见时,在他们内心中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与沉重的压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高职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在基础方面较为单薄,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而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以往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方面仍旧使用旧的方式,却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然而现今的情况却让人较为失望,高职生除在课堂上的正常学习时间外,很难获得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引导,所以,其高职生涯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没有把握好高职生的个性,学生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教育的本质不但是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尽量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然而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方面,慢慢就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主动性等创新技能,没有对高职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指导,导致很多高职生对院校的教育管理更多的时候会表现出沉默、爱理不理、麻木,会有比较多的负面情绪。如前所述高职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思想也比较活跃,假如依旧采用旧的管理策略,一定会引起高职生的消极情绪,不配合院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这样无形中也加大了管理学生工作的教职人员的工作难度,缺乏工作的成就感,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
(三)高等职业院校中辅导员工作无法实现职业化。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承担着较大的承认及光荣的使命,然而实际上,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地位却比较尴尬,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只是教师进入院校的跳板,大部分辅导员在工作了几年之后,要不就转入学校行政管理相关岗位,要不就是转岗成为专业教师,很难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往往都是做着最广泛、最基础的学生管理相关工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同时兼顾许多职能部门关于学生工作的相关事情,工作非常繁杂、辛苦,但是在院校中却又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与鼓励机制,在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在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中,很难有时间及精力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较为迷茫,所以很容易引起职业的厌恶感,留不住专业人才,缺乏稳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
三、学风建设中完善学生管理的几点措施
针对现今学生管理工作中表现出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为了更高效地实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加大力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主要是围绕着学习风气、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三个方面。首先,利用主题班会等方式,让高职学生认识到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能够明白高职生涯学习生活的价值所在,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地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其次,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会、学习成果分享交流会等活动,并尽可能让专职教师也参与进行,为高职生讲解各个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等,学生依据自身实际,制定出每个学期或每个月的学习方案,开展有计划的学习。最后,注意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这点是提高学生学习意识的关键策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可以依据高职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高职生的特长,消除其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二)加强对高职生的学习指导。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较往往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正是由于缺乏文化基石、学习方式不正确等因素,导致他们在心态上不会严格要求自己。所以,需要及时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尤其是刚刚踏入高职院校的时候,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可以逐渐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专业教师在平时课堂上针对某些学生开展专业性的指导;二是利用好新型的交流平台(如电子邮箱、微博、MSN、QQ等)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三是深入学生宿舍,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提高学生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主要是针对广大辅导员的队伍。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与职业素养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都会丢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这就需要院校将辅导员职业发展更为规范化,适当引进激励体系,确保辅导员在做好自身工作的时候,也可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工作技能,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82
良好的学风就是广泛地加以学习探索、详细地施教引导、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认真地实践。学风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是师生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代表了一所高校的治学精神。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是搞好民办教育的根本,是民办高校办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加强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除了办学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之外,学生干部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所以在高校学风的建设中,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影响,对于广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目前民办高校学风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全国已有各类民办高校300余所,他们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承担了三分之一的培养任务。但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教学管理和学风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对民办高校还存在着偏见,认为民办高校收费高,就是为了盈利,学生在民办高校就是为了混张大学文凭,学不到什么知识;还有人认为学生在民办高校就是学个谋生手段,有个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其他方面的学习不重要,所以在学生进入民办高校之前,家长和学生选择专业的功利性很强,种种社会偏见和认识使得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难度加大。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觉的学习态度,更缺乏精益求精的学习精神,对于专业课只求及格水平,很少考虑学以致用。
1.2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缺乏
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个提升自己能力的加速器,再也没有哪个学习阶段能和在大学中对自己各方面知?R的提升相比,反而将自己大部分的时间经历用作学习以外的事情之中。现如今各种娱乐场所和娱乐方式数不胜数,各种诱惑充斥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他们。很多的同学在课后会选择看电影,谈恋爱,逛街,上网等打发时间,而没有选择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多同学缺乏对未来清晰的定位,也没有制定关于自己的学习计划,所以对于学习方面没有目标,甚至觉得上课作用不大,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形成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不良局面。
2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学生干部在学习上的引领作用
高校要将学风建设实施到位,必须让班干部认识到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班干部在思想上认清并积极配合学校的学风建设,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学风建设的进程才能得以推进。有他们的引领,影响宿舍同学,乃至整个班级的同学们,通过学生干部的“标杆树立”潜移默化地让所有同学都意识到班级良好学风的重要性,并一起努力去实现它。
2.2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上的实践作用
学生干部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学风建设活动中,以身作则,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配合学校和老师,督促并监督同学们遵守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宿舍条例等。组织同学们多参加一些学术报告会,听名师讲座,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各项学术活动。同时在平时的日常学习中,以身作则,认真听课,拿出优异的成绩,并激发身边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形成“比、学、赶、超”的优良学风。
3积极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3.1协助老师做好新生教育工作
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协助老师做好新生进入大学的思想工作和各种事务性工作。新生初入学校,一切都是模糊的,所以急切的需要一个引路人来给他们指引方向,而这些优秀的班干部则是最佳的人选。他们优异的成绩,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的能力能让新生知道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同时也并给新生们树立一个目标,努力追赶这些优秀的学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培养高年级学生干部友爱,关心,负责任的态度,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地为同学服务。让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辅导员助理或者新生帮扶联系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指导新生树立正确地学习目标,引导新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从入学起就形成良好的学风氛围。还可以举办学生干部经验交流活动,带动新生尽快找到自己大学的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3.2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
一、明确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应然
1.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
哲学将人定义为有意识、能动地探索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郭湛在《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艺术中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规定有两个方面,第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有目的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盲目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以一方作为主体、另一方作为客体的传统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主体间性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强调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活动中,能够适时而变,更加凸显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能力和创造性。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所在。总体而言,学风建设是围绕学生来开展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活动,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学风建设的对象,也是学风建设的力量源泉,没有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在学风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个体,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学风环境和氛围,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培育自身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和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过程。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更需要重视学习者个体,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情感健康。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为目标,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而又整体的个体。
3.自我教育理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融入自我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生个体主动的接纳和吸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主动的获取社会所需要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自觉的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才干。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为了深入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学生的学风状况,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的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电信学院面对全校师生开展了一次学风状况调研工作。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缺乏对学习的价值追问和主观意义构建;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学习的内驱与引擎;学生对待学业有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惰性,课上课下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反差,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数学生较少与教师讨论学术或学业方面的问题,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功用不明显。综合而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业探究精神和学业认同度,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自身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第一,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们经历了高中三年的艰辛求学历程,到了大学,仍然保持着原来高中时期被动学习的惯性,仍处于“要我学习”的心理状态,加之缺乏深入的职业思考和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二,学生的主体能力不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是牵引式,学生往往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节奏,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考试通常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不需要学生过多的创造与想象。受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具备学习的主体能力。
第三,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习明纳尔等研讨式教学并不普及,多数专业课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学习”“被上课”的状态。同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习惯于包办教育,工作相对缺少温度,教育经常是生硬的“我要你怎样”,而不是真正的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从而使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得不到真正地发挥。
正因为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够、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便是学风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增强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主体地位的策略:学风建设的必然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风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也反映在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上。学生学习动力的大小、学习兴趣的强烈程度、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都是学生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就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自我,让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的意义,把学习视为自己
的需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增强学生主体角色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加强学生对于专业价值的认识和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生涯规划教育为中心,以专业指导和专业实践为基本点,来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下,各年级辅导员通过联合专业教师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角色转变。专业指导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的问题,通过专业介绍、学科介绍和学术前沿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专业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专业实践则可以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朋辈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在学风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但是,主体意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主体意识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主体能力。因此,在学风建设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创造条件和平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在自我教育的实践中,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朋辈辅导是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有效载体,可以搭建朋辈辅导体系,利用朋辈之间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能力。朋辈辅导体系的的构建,主要是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树立一个榜样先进群体,即在学生中选拔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群体为广大学生树立先进和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即创立一个专业实践社团,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兴趣唤学风;实施一项结项成长计划,即开展“一对一”结对子帮扶活动,以优带困创学风;开展一项特色学风评比活动,创先争优促学风。
开展朋辈学业辅导,是引导大学生开展“三自教育”的创新和有益尝试,有助于实现学生群体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双赢局面。朋辈辅导员制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教学相长,进一步推动学生养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学习意识。
3.创建优秀的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风建设中,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功能。学生组织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基层班团组织的组织和管理功能,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和内容丰富的学生活动,创建优良学风班集体;利用好学生会、团总支等学院层面的学生组织,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整体部署和协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创建学风自治委员会,进行学风状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心声和需求,也为老师提供学风建设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学生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主体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校的优良学风的创建。
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切为了学生,也必须一切从学生出发。高校教育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学风建设活动,让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深入学生内心,让生硬冰冷的工作内容变得有温度、有实效。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1-02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高级专门人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研究生中不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研究生、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并长期坚持的重要举措。
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本质及其危害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它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它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1]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对国家、高校和个人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对于国家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大量的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浪费,严重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从而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校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师、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考试舞弊等,严重破坏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社会功能的发挥。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人而言,科学事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是对这种信任的严重践踏,科技工作者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必然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判。[2]
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与研究生德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逐渐加强,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道德的性质。因此,需要从道德层面规范科学技术人员的行为,以保证科技成果的正确运用。[3]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必然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必须将科学道德纳入到高等德育教育的框架之中。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因此,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更是应当着力加强并长期坚持的德育教育方式,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要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要着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三、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1.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抓起。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是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将宣讲教育运用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中来,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讲,把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的内涵讲清楚,把实事求是、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讲明白,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迫切性讲透彻,才能不断增强广大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研究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
一要摸清底数,确保宣讲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学校要深入调研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现状,了解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文献检索、科技创新、论文写作等各个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宣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要打造精品,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学校要邀请品行端正、治学严谨、成就突出,热心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研究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院士、长江学者、百篇优博指导教师等群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确保活动的高水平。
三要创新形式,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多元化。通过组织“院士面对面”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名家的机会,感受他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通过组织“学风建设主题活动月”等学生活动,让研究生自发并自觉加入到维护科学道德的行列中来。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建设“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网站,建立微博、微信等互动空间,为研究生交流思想和学术问题提供便捷。
2.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要常抓不懈,就要把学术规范训练等研究方法类课程和科学道德等德育类课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此,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理论课程或实践环节的方式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要求固化到研究生培养体系当中。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性课程建设。学校应按照各学科不同特点,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课程,在学分配置方面提出刚性要求,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通过有计划、有指导的文献阅读和讨论引导研究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训练严谨活跃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型研究素质。
二是以点带面,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建设。由于研究生学习年限等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但学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的建设,以点带面,加强研究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思想认识,以适当方式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把科学道德规范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
3.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研究生人格、品德、修养的示范者。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导师的师德水平和学术指导能力。
一是注重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对研究生导师提出明确的道德规范要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责任,使他们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把促进研究生全面健康成长当做自己的崇高使命。
二是提高导师的学术指导能力。导师的学术水平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导师应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导师应善于从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提炼科学问题,提高科研的实效性,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4]导师要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人和责任人,采用各种方式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进行指导,言传身教,激励每名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
4.着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保持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热心。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奖助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研究生有条件创新。要建立健全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专项资助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水平,解决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二是要开拓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使研究生有机会创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尽快融入科研团队,在团队中培养科研品格,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四、结语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高校应着眼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试用本)[Z].
[2]江新华,吕良珊.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56-58.
[3]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道德和高校德育研究[J].中国德育,
通过集中整治党风政风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执行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和行政效能显著提高,群众及企业对党和政府满意度迅速提升,经济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二、重点任务
(一)整治“十个突出问题”。针对县内少数部门、单位和个别公务人员在党风政风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
1、执行力弱。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反应不敏锐,落实不力;面对重点、难点工作缺乏勇气,不敢碰硬;不能创造性地解决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年政府工作任务的牵头单位、扛标单位要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确保年政府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2、权力运用不当。不严格依法行政,滥用自由裁量权;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执法随意性大;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特别是我县公安协勤人员较多,要加大对这部分人员的政风行风教育力度,切实履行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
3、形式主义。主要依靠文件、会议来推进和落实工作,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办事不求实效;简单工作复杂化,不计行政成本。
4、推诿扯皮。工作沟通协调不主动,热衷于文来文往,使问题久拖不决。特别是群众关心的饮水安全、分户供暖等民生热点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
5、办事效率低。审批流程不清晰,办事环节和程序繁杂,超时限审批或人为设置障碍,明办暗拖。切实发挥行政审批中心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6、吃拿卡要。在服务和管理中乱伸手,索取、占用管理和服务对象财物,不送礼不办事、收了礼乱办事。
7、态度冷漠。对待企业和群众“生、冷、硬、撞”,让企业和群众感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我县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我们要找准定位,站在服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8、纪律松懈。工作时间无故迟到、早退,脱岗办私事;工作时间内从事上网炒股票、玩游戏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9、党性不强。基层组织软弱焕散,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漠;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够,贯彻不力;形式主义、主观主义和自由主义严重。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还分别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0、作风不实。学习不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持久性;思想观念陈旧、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学用脱节;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局观念不强,部门利益至上;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生活颓废、铺张浪费、不讲原则。
(二)重点监测45个重点部门、31个服务窗口、40个关键部位。在全县部门和单位全面开展党风政风作风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监测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等116个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审批、执法和服务职能的部门、窗口单位和关键部位(具体名单见附件1)。
(三)跟进监督49个大项目和19个财政增收项目。对依兰城区集中供热四期工程、利民路北路等3条城镇道路等49个政府投资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批、实施和推进情况,19个财政增收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具体项目名单见附件2)。
三、组织领导
为开展好年依兰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活动,特成立“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的各项组织领导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强化监督,严肃整治”的原则,党风作风建设牵头部门为县纪委,政风建设牵头单位为县政府办公室。成员单位为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审计局、县委党廉办、县纠风办、县改善办、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府法制办。
工作人员从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直机关工委、县人事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审计局、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各抽调1人组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中办公,负责全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的综合协调、推进落实、督办检查等工作。具体负责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党风政风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对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工作的考核、检查、验收和效果评估等工作。
各乡(镇)、各部门和各单位是“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组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具体工作机构,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专门负责,根据本乡(镇)、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方案,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接受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领导小组的检查和指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结合推行农村集体经济“三资”委托服务工作,重点抓好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集中落实“四项制度”活动。即村级“两委”主要领导,基层站、办、所负责人以上领导干部围绕“一岗双责”,实行承诺制、公示制、责任制、问责制。
四、工作措施
(一)开展自查自纠。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本方案确定的重点整治问题,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和党风政风作风集中教育及培训活动。同时,要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找准本乡(镇)、本部门和本单位党风政风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条剖析问题成因,并进行认真梳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整改、及时纠正、建立制度、强化约束。
(二)开展服务对象评议活动。每季度组织开展“企业、客商、业户和代表委员评党风政风作风”等专项活动,对各部门和单位进行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民主大评议,打分排序,通报全县,依靠公众舆论和民主力量强化党风政风作风建设。
(三)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在县电视台开设“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专题节目,在县政府门户网站设置“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专栏,在县长公开电话开设党风政风作风建设专线,在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设置党风政风作风问题投诉箱,开展“论政风、树典型”活动,强化舆论监督。每季度公布一次党风政风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树立正面典型、弘扬正气,曝光反面典型、鞭策后进。年末将拍摄十个正面典型和十个反面典型的专题片,在全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总结表彰大会上播放。
(四)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全县范围内聘请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老干部等担任党风政风作风建设监督员。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人员和党风政风作风建设监督员,组成若干个检查组,每季度进行一次大检查活动,查找解决“十个方面突出问题”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交由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集中处理和整治。同时,要通过暗访的形式,发现党风政风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突出问题”,提交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处理。
(五)严肃纪律,强化问责。对检查和暗访中企业、客商、业户、群众反映突出的党风政风作风问题,要对当事人和所在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问题严重的予以行政问责,直至做出组织处理。
五、实施步骤
(一)启动和自查自纠阶段(年3月)。重点工作任务:1、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活动。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要求。二是研究制定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四项制度”并层层签订责任状;三是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和班子成员承诺内容及标准;四是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方案。2、召开“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专题推进会。一是主要领导要做动员报告;二是要开展廉政培训,学习“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和“廉政准则”等内容;三是要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责任状。3、公开承诺。一是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和班子成员依据《依兰县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承诺制度》并按照“四有”要求分别制定承诺书,即“有事项办结时限、有服务内容及标准、有收费依据及标准、有接收监督的态度及方式”。二是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承诺经县纠风办审定后,于3月25日前到县电视台向社会进行公开承诺,并在政府网站公布。班子成员在本部门、本单位“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工作专题推进会上进行公开承诺。三是各部门、各单位与班子成员的承诺书必须在本部门、本单位醒目处设置的“践诺于民公示栏”内张贴公示。4、征求意见建议。一是采取召开座谈会、调查问卷、走访服务对象、剖析典型案例、对照上级要求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摆党风政风作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二是由专人负责对查摆出的党风政风作风整治的突出问题,逐条进行剖析成因。5、制定整改方案。根据查找出的问题,形成本部门、本单位梳理党风政风作风整治的突出问题、主要成因及整改措施方案,并及时上报牵头部门。
(二)集中整治阶段(年4月上旬至9月下旬)。重点工作任务:1、开展“五评”活动。认真开展群众评政风、企业评政风、代表评政风、领导评政风、考核评政风活动。2、强化明察暗访。县委、县政府“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牵头部门要分别进行明察暗访,认真监督检查,责令整改各种党风政风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加大追责力度。要按照党政纪规定,根据问题性质、危害、情节,依据“四项制度”严肃追究责任。4、树立典型。在重点监测部门、部位、窗口分别总结出10个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
(三)巩固成果阶段(年10月)。重点工作任务是:1、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形成“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专项工作的总结报告。取得的成效、主要做法、突出问题、问题成因、改进措施等各项内容要全面、清晰、明确。2、建立长效机制、制度。不断巩固成果,加强党风政风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制度和措施的改革创新。一是要修订完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四项制度”,即“部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承诺制度、部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公示制度、部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制度、部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问责制度”。二是要认真制定强化作风建设的“五项制度”。即“部门加强作风建设若干规定”、“部门关于推进‘纠风护民’工程实施意见”、“部门关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规范”、“部门关于大项目建设‘全程监督’实施办法”、“部门关于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工作规定”。3、狠抓考评兑现。一是县“党风政风作风建设年”牵头部门要认真抓好重点监测部门、窗口、部位和环节的考评兑现工作。二是各党委、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成立考评兑现机构,制定考评细则,责任明确到人,考兑情况要及时上报。
三是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预警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廉情预警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作风建设有关信息的综合分析,发挥廉情预警机制在分析评价作风状况中的作用,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作风建设评价办法,逐步建立起作风建设的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舆情监测制度。认真受理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来信来访,充分发挥部门和投诉中心在信息收集中的作用。
1、党工委高度重视,精心动员部署。街道对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高度重视,进行认真研究,成立了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机构;印发了各阶段工作实施意见及安排表,在《安排表》中,详细明列了各阶段各项工作的时间、工作内容;召开了各阶段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作了动员讲话,强调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严格执行市里作风建设年活动方案,扎实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支部、各办、各中心层层开展动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认真严肃的态度,积极投身到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中来,确保活动取得成效。不断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发动。运用横幅、宣传车、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大力营造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氛围,使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为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和顺利推进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
2、继续抓好学习教育,推动理论学习向深层次发展,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坚持加强思想建设与推进作风建设相结合,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是我街道开展作风建设的要求之一,也是开展好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基础工作。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多次深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十六大以来会议、十七大和市委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重视学风的转变,把学习过程作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过程,并用于指导实践,改变了过去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单调、沉闷的现象。
3、每位干部都写下了1500以上的调研文章。通过学习教育,切实有效地增强了搞好作风建设年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教育,激发了党员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机关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旺盛的斗志,为做好我街道各项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深入地查找存在问题
深入调查研究,抓好工作落实。为了深入查找我街道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街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方面听取了群众的意见。
1、开展了“走千家、访千户”活动。要求每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每人走访不少于20户的硬规定。通过走访,共收集了各类意见800多条,达到了“访民情、集民智”的目的。走访后,我们对于机关在服务村居、服务群众过程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开展整改打下良好基础。
2、召开作风建设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党代表、企业家、村居干部,就机关作风建设、重点工程建设、难题破解等方面进行座谈。确定了机关作风建设存在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缺陷,有农村用水、环境污染等多个难题急需破解,从而使工作做到实处。
3、利用网络新媒体征求意见。建立政务信息平台,开展“作风建设大家谈”活动,设立作风建设评议栏和投诉专栏,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作风建设的具体意见和建议。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行专人受理、限期回复,确保群众反映事项事事有回应。
三、认真抓好整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在认真学习、充分调研、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深入查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党工委讨论研究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明确整改内容,落实整改措施。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查找了一系列影响*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及时组织机关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村居干部开展讨论,并认真进行对照检查,继续查找、补充。收集的意见、建议经过进一步的梳理和分类,经党工委进一步讨论研究,归纳了三大类10项突出的问题:一是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的问题;二是如何创新机制,抓好政务公开,政务协调的问题;三是如何坚持“两个务必”,关心群众疾苦的问题。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制订了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内容、措施、责任人和时间表。对于每一个需要整改的问题,都由一名街道班子成员具体牵头,并指定了经办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整改报告,完善相关制度。整改中,突出重点,抓社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切实解决乌龙岙高山移民工作中的遗留问题、河边村长潭水库饮水轨道铺设等,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对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做到的,马上改,如便民服务窗口设立、综治中心设立等问题;对需要统筹兼顾逐步解决的,要说明原因,排出时间表,积极创造条件尽早整改,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如管理制度化、工程建设等问题。坚持从制度上巩固整改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探索建立改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调整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了我们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