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险公司财富管理

保险公司财富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险公司财富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险公司财富管理

篇1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4.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改善保险企业经营成果的需要

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保险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险种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如何合理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合理使用和安排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产收益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运用的作用,改善公司的经营结果,提高公司竞争实力和企业价值。

三、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模式及原则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包括以负债为主导和以资产为主导两种模式。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从负债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根据负债的特点安排资产的期限、结构比例等,针对不同保险产品的负债要求,包括期限、风险、出险频率、流动性等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产投资组合。以资产为主导的资产负债模式,强调的是从资产的观点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资金运用的情况调整负债结构,也就是针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调整产品销售的品种、规模等。

由于目前我国财产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每家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保险的特性决定了保险公司成本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成本的滞后意味着资金的滞留,为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主要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保险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我国,保险公司应更加关注主营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原则上要求资金运用满足保险发展和保险负债的要求。因此,在目前阶段,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采取负债为主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保险产品或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状况来决定资产配置情况。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根据保险公司资产的特点,充分考虑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遵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而且要充分考虑财产保险行业的特点。

1.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财产保险公司与其他很多公司一样,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总量平衡的原则。就是要求资金的来源与资金运用在规模上的相对平衡和对称,保持资产与负债总量上的相对平衡,这里要求的平衡是资产负债总量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结构对称是一种动态的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与统一平衡,即根据资产负债的期限差异进行布局,长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短期负债用于短期资产的投资,而短期负债中的长期稳定部分也可以用于长期资产的投资,并根据外部经济条件和内部经营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结构调整。

(3)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偿还期对称的原则又称资产分配原则或速度对称原则,其主要内容为:资金运用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最好是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完全一致。

(4)目标替代,总体效用平衡的原则。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但这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安全性越高往往伴随着盈利能力的下降,流动性较高往往盈利能力较弱,但安全性较高。目标替代原则是指在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个经营目标或方针上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相互替代,尽可能实现三者的均衡,而使总效用最优。这里的总效用是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方面效用综合构成的。

2.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

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及意外健康险业务,保险期限较短,保险事故发生较为频繁,使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下特殊因素:

(1)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为主,为保证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必须具备较高的流动性。

(2)险种结构及不同业务的现金净流量。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为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在具体险种上包括财产保险、车辆保险、责任险、建工险等,不同险种由于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不同,其风险状况、出险频率及损失可能产生的金额大小也不一样,对赔付资金的需求也不同。如车辆险业务对赔付资金的要求相对其他财产险业务高,因为车辆属于移动的标的,事故发生较为频繁,出险的频率较高,导致赔付的频率也高,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高。而普通的财产保险业务的出险频率低,但由于保险金额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要求的赔偿金额大。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公司的业务结构、险种类别,以保证偿付责任的及时兑现。

(3)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国保监会通过认可净资产与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的比较结果,来判断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否充足。由于保险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偿付能力水平高低不同,对资产的认可率的要求也不同,公司对资产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公司的偿付能力能够满足监管的需要。

四、财产保险公司资产的组成及投资的重要性

从产业性质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企业,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属于第三产业,同时属于金融企业。第三产业从资产结构上看,具有固定资产占比相对小的特点,财产保险公司也一样,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不高。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又属于金融企业,金融业的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对资金运用的要求较高。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资产(银行存款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人保60.49%,太平洋77.32%,大地74.34%,太平65.7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可用于投资的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资金运用的需求旺盛。资金运用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中与保险业务经营同样重要的经营活动,客观要求保险公司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水平,加强投资资产的管理,关注其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为财产保险公司及财产保险行业整体实力提升做出贡献。

五、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与资产负债管理

目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增长快,但由于保险主体的增加,竞争特别激烈,承保利润率在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同时,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公司,本身对公司实力的要求高。财产保险公司实力的提高,取决于保险业务经营和资金运用两方面,且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是符合国际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规律的。在国外,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赔付率均接近100%,利润主要来自保费资金运用产生的投资收益。因此,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应加强资金运用方面的研究,合理、有效地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对公司的贡献,提高经济实力。为使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应对公司负债进行深入的分析,紧密联系公司业务发展情况,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品种等。

(一)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久期

财产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的公司,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前,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合理安排投资的期限。在考虑负债资金占比的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应预测公司盈利能力,并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预测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能力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公司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同时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以保证公司履行保险责任的及时性。

(二)充分分析公司的业务结构,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

如前所述,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多,且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等特点,因此,同一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对金额的要求可能较大,一旦保险事故发生,对资金总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的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流动率来判断投资配置是否合理,平均流动率等于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的比值,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表示资产的运用过度,应根据负债的具体类别,缩短投资的期限;反之,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应适当提高长期资产的比重,以保证平均流动率维持在1的水平。但在使用平均流动率时,最好对时间进行分段处理,如将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分段越多,计算结果的运用越合理,资产期限与负债期限越匹配。

(三)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认可率的投资组合

篇2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从监管角度对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优劣进行研究,其二是对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对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付倩(2005)从综合性指标、财险分项指标和寿险分项指标的划分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指标进行具体解析,论述综合性指标下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有待完善、财险公司的“增长率”类指标不能分析再保分入分出业务、人寿公司的“险种组合变化率”未能考虑缴费方式对保费收入的影响等不足。李姗姗(2008)从保险监管时间和财务基本理论出发,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建议增设“所有者权益与自留保费之比”、增设“准备金变化率”、删除“资产认可率”等内容。候真真(2013)分析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的现状与欧盟偿付能力标准II的框架体系等,在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规划,提出对完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构建的一些具体建议。朱晶晶、吴杰、谢志刚等(2015)认为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具有风险预警和实施监管干预行动依据的特点,并以保险监管为例,通过将实际案例的剖析与国际监管原理进行对照,揭示上述两种职能之间的辩证关系。朱南军、郭楠(2015)从第二代偿付能力体制监管体系的框架、建设的角度出发,论述三大支柱结构所体现出的风险导向、中国特色和国际可比性特征。分析不同因素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做横向比较分析,论述偿二代将给中小型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资本压力。在对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闫春(2003)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型比较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不同方法,得到结论是比率模型为最优方法;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各种内外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各影响因素指标的权重因子。尹超(2010)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各个指标的显著程度以及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大小,建立半参数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得出影响偿付能力程度依次为:应收保费率、认可资产负债率、保费增长率、自留保费增长率、资产认可率等。崔魏(2013)利用综合模型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偿付能力的指标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承保管理因子、资产结构因子、稳健经营因子和资本规模因子由高到低对偿付能力具有主要影响。学者对我国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相关研究涵盖了公司规模、经营管理、再保险、资产等诸多方面,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全新的偿二代体系下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选取我国主要财产保险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内部因素角度分析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建议。

二、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规则要点

(一)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中国保监会2008年7月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第一号)第二条指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理论上讲,如果保险公司在保险期间的实际索赔金额总是与期望索赔金额相等,保险公司就足以偿付其全部债务。然而实际损失经常偏离期望,有可能少也有可能多;保险公司为了应付预期的不利偏差,就必须在资产与保险责任准备金负债之间保持一定的缓冲垫,这通常被称为偿付能力边际(SolvencyMargin)。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会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内部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资产结构、承保业务水平、再保险、保险投资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等。例如,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增长速度较快时可能造成忽视业务质量、赔付率上升,从而导致营业利润下降、实际资本减少,而且同时法定资本要求上升,最终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也较多,一般说来有自然环境、宏观经济、行业市场环境以及政治环境等方面。例如,整体保险行业的市场供求状况和竞争加剧,可能使保险公司付出更多的市场成本,并导致费率充足度水平下降,进而导致偿付能力的恶化。

(二)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

2012年3月,保监会启动“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建设工作。2015年2月13日,保监会正式印发偿二代17项监管规则以及过渡期内试运行的方案,保险业进入偿二代实施过渡期。偿二代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要点:定量监管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的三支柱框架;同时强调了风险导向、行业实际和国际可比三个显著特征;其中的主干监管规则文件共17项,构建了标准化的风险管理和计量要求。第一支柱是定量监管要求,主要防范能够用资本量化的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三大类可量化风险。具体包括:(1)保险风险资本要求;(2)市场风险资本要求;(3)信用风险资本要求;(4)宏观审慎监管资本要求,即对顺周期风险、系统重要性机构风险等提出的资本要求;(5)调控性资本要求,即根据行业发展、市场调控和特定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对部分业务、部分公司提出一定期限的资本调整要求。第二支柱是定性监管要求,其核心方法是风险综合评级,综合对可量化风险的定量评价和对难以量化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风险)的定性评价,对保险公司总体的偿付能力风险水平进行全面评价。第三支柱是市场约束机制,主要通过公开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的手段来发挥市场监督约束作用。通过强制性公开披露制度、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评级机构,促使偿付能力发挥更大的市场作用。

三、偿二代下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的变化测算

由于偿一代监管体系单独实施到2014年底为止,本文研究选取了自2010年至2014年间可获得的52家主要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所有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以及上市保险公司年报。根据偿二代监管的计算规则,对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进行测算。

(一)偿二代下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则及简化处理

在计算保费风险最低资本时需要用到公司分种类业务的净自留保费数据,但难以获得分业务线的再保分出数据。本文将利用整体分保比例进行估算,“净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的方式预测。信用风险中利差风险的计算需要考虑资产的修正久期,但由于公开数据中各财险公司投资资产的修正久期难以直接获得或者通过其他数据计算出来,而且利差风险的占比较小,本文仅考虑交易对手违约风险的计算。

(二)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充足度测算

对可获得的52家中外财险公司2010年到2014年公开披露数据进行整理,并利用以上的简化处理规则进行计算,得到各年份的偿二代下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度。对偿二代下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结果与偿一代下结果相减,可以得到如表2的偿付能力变化结果汇总。

(三)偿二代下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动分析

对所有统计期间的财险公司偿二代规则下偿付能力变化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其中偿付能力变化为正的共有101个数据,其中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很大的有16个,涉及14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都在1000%以上。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较大的有18个,包括17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200%~1000%之间,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较小的有67个,包括57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都在0%~200%之间。偿二代下偿付能力充足率相比偿一代偿付能力充足率降低的有159个数据,其中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很大的有39个,涉及30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1000%以下。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较大的有52个,包括42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200%~-1000%之间。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较小的有68个,包括59家财产保险公司,变动率在-200%~0%之间。

四、偿二代体系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变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

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度受到资产结构、承保、再保、投资、经营管理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在保证数据准确的前提下,主要从内因选取指标建立实证模型。具体方程如下:(式2)其中,为偿付能力,是资产结构,为承保水平,是指再保分出,为投资水平,是经营管理,为成本率,是公司规模指标,a为常数项,是误差项,i代表公司,t代表时间。本文面板数据从公开可获得的保险统计年鉴中各财险公司业务统计表、损益表,以及财产保险公司公开披露年报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选取所需要的数据。其中,财产保险公司具体包括大地财产保险公司、太平财产保险公司、阳光财产保险公司等32家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美亚财产保险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太阳联合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等20家外资财产保险公司。

(二)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中资企业和外资之间在投资能力(IVR)上存在较大差距,对比外资财险公司,国内公司的资金实力更雄厚、资金量较大,投资利润是重要的盈利来源。因此,投资能力与偿付能力的相关性很高,投资亏损也是导致国内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投资管理水平对于偿付能力的管理至关重要。经营管理水平变量(PPR)对偿付能力的影响在中资与外资财险公司中同样重要,单位保费的利润率越高或者综合成本率越低,其改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效果越显著。经营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综合成本率,是财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但是,对于外资公司受资金实力和经营渠道限制较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更要依靠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资本结构变量(NAR)对所有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影响均非常显著,增加资本金改善偿付能力的作用毋庸置疑。偿二代支持公司通过增资、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增强偿付能力充足率,还为保险公司的资本管理提供分级管理和附属资本的渠道,给公司更多资本管理的选项。再保险管理变量(RIR)的影响略有不同,对于中资公司呈现正向影响而对外资呈现反向作用。原来的监管体系下仅关注整体的保险风险而不区分险种风险差异,通过再保分出减少净自留作为主要风管手段。但是在新体系下,外资公司分出比例过高且多数公司与母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或与外资再保公司进行大量再保交易,导致其信用风险最低资本上升显著,因而造成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下降。

篇3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篇4

中图分类号:F84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78-04

一、 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企业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居民财富呈“井喷式”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大幅增长,见表1。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继续扩大, 根据美林公司和凯基公司的2010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拥有可支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数已经超过50万人,自2002年以来,中国居民财产以25%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在增长。

居民财产的不断增长, 使得居民对于个人财产的关心和对于财产管理服务的需求都得到了显著的增长。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集团作为一类稳健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保险集团的资产管理是保险精算和投资的结合, 保险资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包括时间上的匹配和投资收益的匹配。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具有较强的保障功能, 这是其他资产管理业务所不具备的,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做好了,会吸引更多的人来选择投保而非进行储蓄或者购买风险更高的证券产品。[2] 同时资产管理也是保险集团获得财务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关系到保险集团的产品设计、定价和风险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保险集团的利润水平, 更关系到保险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保险集团资产管理价值链, 适应居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和居民财产管理理念的变化, 成为摆在各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居民财产管理具备了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居民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的畅通,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 中国居民财产管理理念迎来一个新的时代,那就是从储蓄时代转向财富管理时代,投资目标从财富积累变成财富保值增值的时代。

1. 财产管理、投资作为金融文化内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由农耕文化转化过来的, 所以对居民来说投资、资产配置、财产管理都较为生疏。但是经过200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全国的房价2002~2007年约上涨了5~7倍, 居民感受到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自2000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沪市从998点上涨到6000点的行情当中, 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懂得了投资和投资收益; 当股市从6000点回跌到1600点过程当中,居民懂得了什么是风险。所以在文化体系的重构当中,在居民的意识当中逐渐形成了财产管理、金融资产、投资、资产配置,包括风险等等这样的一些理念。当这些理念深入到居民家庭的时候,一个投资的时代,一个财富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2.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障体系是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平衡器”,它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走过“十一五”,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在城市,我国建立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全面建立, 正在不断地扩大覆盖范围, 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新农保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发挥着经济运行“减震器”、社会稳定“安全网”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连年提高,解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居民投资的积极性。

3.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的畅通, 为居民投资和财富管理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金融市场不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功能和作用日益显现。同时资本市场投资渠道更加广泛,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了原生产品市场和衍生产品市场并举的局面,形成了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共同发展的局面。相信随着各类市场的发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这个平台会越来越大,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投资选择,更低的投资成本。

4.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居民财产管理的坚实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加快转型,越来越重视居民理财产品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居民财产管理部门和居民财产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更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居民的财产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财产的不断增长,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居民财产管理行业必将迅速发展。

三、保险集团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承保业务与保险资产管理是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随着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见表2),保险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保险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促进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紧迫任务。[3] 从目前保险集团资产管理现状来看, 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规模持续增长,运用渠道逐渐多元化,运用收益水平快速提升,保险资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外部环境逐步改善,表现为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不断放开, 宏观经济的稳定为资本运营提供了有利环境, 保险资金运用和保险业务销售也实现了良性互动。然而,由于我国监管当局长期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实行严格限制, 使得保险资产管理在整个保险公司业务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被列为保险公司的兼营业务。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的这种定位使其无论在监管制度的建设上, 还是保险公司的业务扩张上,都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导致保险公司普遍轻视资产管理,保险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保险资产管理过程中风险增大等诸多问题。

1. 保险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的保险资产管理业是在保险业规模迅速扩大,保险行业竞争加剧,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才出现的。 与国外保险公司相比,由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摸索阶段, 在投资技术、 投资理念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对内我们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对外我们缺乏在国外资本市场投资的经验。出于安全考虑, 政府对保险资产管理采取了严格监管的手段,具体表现在对保险资产投资渠道的限制上。我国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只允许保险公司把其资产投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上, 这就在客观上使保险公司不需要进行投资组合的预测、监督以及绩效评价,只是简单地把承保业务获得的资产按比例投资于这些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上, 由此导致保险公司长期疏于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缺乏积极、良好的资产管理意识。

2. 保险资产管理模式落后。 保险公司的资产组织架构应该与其资产规模、 投资领域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特点相适应。 [4]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保险公司基本采用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模式, 这对于规模小、运作历史短、资金管理简单的保险公司来说具有合理性。但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迅速扩大, 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资金规模从数十亿元到上千亿元不等。 目前这种内设投资部门的管理已不能适应保险资金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投资业务量、投资品种快速增长的需要,特别是今后还将可能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 保险公司内设投资部门的架构, 很难为保险公司投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及制度保证,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资产管理运用的效率, 成为阻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3. 投资管理能力尚待提高。 经过多年的专业化建设,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外先进的保险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对保险投资潜在风险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量化管理手段; 部分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部门与资金运用部门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使资金运用与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和绩效考核相脱节; 许多保险公司还未建立关键业绩指标评价体系和分析系统, 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方面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资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技术和经验已经不再适用, 当前中国保险业投资不仅面对着与国内银行、证券业的合作与竞争,也面对着同国外机构的合作与竞争。显然,国内保险公司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4. 保险资产管理人才缺乏。 保险资产管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合格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投资专业队伍比较单薄,市场研究力量存在较大欠缺。 保险业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 现有的管理模式不易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粗放式经营的理念使保险业在选人用人方面机制僵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使有限的保险人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四、适应居民财产管理需要,构建新型保险资产管理价值链

保险集团资产管理价值链的构建, 实际就是在居民懂得了投资和风险的基础上, 怎么给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适合各种人群投资的保险产品, 并将收取上来的各项保费进行多种投资,包括证券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房地产等实业投资, 以期达到资金运用、获取收益,并与保险公司的负债匹配,来满足居民财产管理的需求, 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和促进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 保险资产管理是一项全新的金融业务,是保险公司乃至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建立以专业化资产管理为主、 其他方式为辅的混合资产管理模式。 这既是我国保险业发展不平衡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是保险公司适应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的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模式, 可以促使保险资产管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培育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分工协作、相互制约,防范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加强保险公司对投资风险的严格控制; 有利于我国金融体制实现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平稳过渡,提高保险资产管理的监管水平。

2. 调整保险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收益。投资收益的快速增长使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并改变了新生公司的盈利周期。投资收益开始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 并推动保险资产总额快速增长,特别是改善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使快速发展中的偿付能力压力大为改善。 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保险公司从注重负债管理向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并重及协调发展转变。而且,推动了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产品的价值链得以延伸,保险公司的综合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5] 保险投资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权益投资比例,包括直接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 改善投资负债匹配情况,坚持价值投资的总体思路。保险集团资产管理应把握市场机会, 逐步形成风险收益水平呈梯度排列的产品线,包括权益类产品、债券产品、QDII、指数产品、保本产品、货币产品、股权计划、债券计划、房地产投资基金等具有高风险、中高风险、中低风险等类型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完善的产品线将成为继投资业绩和管理规模之后, 投资者评价保险集团资产管理的又一标尺。另一方面,要增加投资的主体,扩大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考虑到我国长期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市政、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得以持续,这些项目投资期长、回报稳定、风险较小,是保险资金理想的投资对象, 也是解决资产负债匹配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保险公司要树立科学的投资理念, 在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基础上优化投资组合, 在积极有效管理投资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收益。

3. 加强制度、体制、机制建设,有效防范和控制保险资产管理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起步较晚, 相对于其他保险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还面临较多的风险。从外部来看,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缺乏对风险控制监管出现问题的处理和事后持续监测的制度;从内部来看,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结构不尽合理, 资产负债期限匹配不合理。[6] 因此,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建设, 有效防范和控制保险资产管理风险意义重大。 首先应完善保险资产管理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责权利相互制衡的机制;其次要建立保险投资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准确地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资产管理风险,构建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

4. 加大保险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资产管理起步较晚,整体实力差距较为明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保险投资领域扩大,交易对手增多,交易产品增加,市场环境变化,尤其是金融竞争加剧,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7] 保险集团要用发展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考虑未来的人才规划,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精通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人才,调整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不断吸收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加盟,满足资产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优秀的资产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苏媛.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J]. 现代经济信息,2009(3).

[2]江小震. 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品牌战略[J]. 中华商标,2009(7).

[3]章磊. 析保险资产管理模式之选择[J]. 市场论坛,2005(12).

[4]千麦. 保险资金运用将专业化、规范化[J]. 中国保险,2004(5).

篇5

财富账户不怕丢

有关资料显示,平均每个厦门人拥有3.5张银行卡。你可能要用A行的卡还按揭,用B行的卡代扣水电费,而c行的卡上有你炒股炒汇的账户……每个月要完成这些事情,都得跑好几家银行存钱。

但招行宣称,如果申请“财富账户”,用户在得到自己的账号后,只需要上网打开招行提供的“账户专业软件”,设定每月需要向不同银行账户或卡内划转的房贷、车贷、电话费、水电费等各种费用,招行就会在约定的时间替用户把钱一一划转过去。也就是说,用户只要管理好一个账户,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还款和缴费之事。

这还不算,厦门招行人士说,“财富账户”集成了股票、基金、外汇、保险等投资理财品种的信息和网上交易――坐在家里,上网操纵好这个账户的各种信息,就如同请了一个“财务管家”。

“我把它称为个人账户3G时代的开始。“厦门招行行长张长志当仁不让,”存折是1G时代的标志,而现在的银行卡也还是2G时代,但3G时代很快就要来临,招行喝的是头道汤。”银行卡还可能丢,但“财富账户”实质上是一个虚拟账户,只要不泄露账号和密码,就不怕“丢”了。昨天,招行送给客户一些装银行卡的皮夹。”你可以把一些卡收起来不用了。”张长志笑眯眯地说。

虚拟账户将“夺权”

目前,大部分银行的卡也都实行了“一卡多账户”,但它所能管理的,也只是持卡人在同一家银行里的各种账户,像招行这样到其他银行“探囊取物”的,还真是头一遭。

“招行此举确实聪明。”厦门市一家国有银行的负责人说,持卡人为了还按揭、缴费的方便,通常会在各家银行相应的卡里存一定的钱备扣,但“财富账户”把这部分钱先集中到持卡人在招行账户上,只在扣款当天在其他行的卡里“昙花一现”,也就是说,其他银行卡的资金会逐渐被吸纳到招行的“财富账户”上。

“财富账户”的聪明,还在于揣准了银行客户的心理,客户是有惰性的,方便就好。而客户越是“懒”,银行也就越有赚头。事实上,除了吸纳存款外,“财富账户”还将给招行带来源源不断的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网上数字证书费等,这将是银行一大笔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

面对这样一块”肥肉”,谁不垂涎三尺?一位业内人土说,招行的”财富账户”只是开了一个头,接下来,原先的银行卡大战将被迫转型,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虚拟账户革命”,银行将不再过多地关心发卡量,而更关心自己的“虚拟账户”能网罗到多少张银行卡上的资金。“比起ATM联网,这将是更广义上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厦门人行科技处处长洪亮说。

车贷险盛极而衰的生态链反思

车贷险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业务。但为时不长,这块当初被各方普遍看好的市场便失去了“魅力”,保险公司纷纷退出。从总体环境看,车贷险淡出市场,是社会消费信用环境不成熟所致。作为市场的主体,保险公司由最初热衷这一业务到最终抛弃这一业务,非常值得思考。

所谓车贷险,即购车人要想获得银行的按揭贷款,必须先买这种保险,由保险公司负责调查贷款申请人的资信,如借款人不能按约定还款,由保险公司负责银行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实际操作失范,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与所获得的收益越来越不相适宜,使这项业务逐渐陷入了“尴尬”境地。目前,高赔付率、高贷款逾期率、高出险率和低费率、低追偿成功率等“三高二低”已成为车贷险的致命伤,信用危机也使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险公司,最近相继宣布停办车贷险业务,还没有停办这项业务的保险公司也开始明显收缩。而很快就将出台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将使保险公司面临更大的考验。

保险公司方面,保险业应加强行业自律,保险公司要切实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内部管理,防止保险风险过于集中。有条件的公司应实现汽车保险的专业化经营,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增强防范能力。今后提高车贷险门槛已是必然趋势,保险公司不仅要注意物的风险,更要关注人的道德风险的防范。

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要进行科学的精算。高赔付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没有引进科学的精算以及相关数据,只是凭经验数据,很难把握费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今年初进行的车险条款费率改革中,许多保险公司由于精算技术方面的原因就已显得力不从心,车贷险的停办更是给保险公司在精算技术上敲响了警钟。

银行方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取消违规的合同和协议,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金融监管部门要尽快修订和完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完备的实施细则;商业银行要发挥在汽车消费信贷管理中的比较优势,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信调查的能力,采用多种抵押方式,在信用贷款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通过转变经营理念,改变防范风险的局限性,加大对贷款人的还款约束。

汽车销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应联手共同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和车贷险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各方应加强合作,相互协调,规范操作,加强承保前的核保工作,共同把好资信审查关。只有三方利益均享,才能保证合作长久;只有三方责任均担,才能保证市场的健康有序。

政府方面应尽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尽快建立联网、数据共享的“个人征信系统”,提供开放的信息平台。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通过查询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银行、保险机构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的资信情况,使汽车消费贷款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发展。

保险公司主要是风险管理者,所以它要设计可操作的反担保措施。保险公司应该要求客户对保证保险再提供一个反担保,如房屋产权证、有价证券等。此外,要强化追偿工作,加快抵押车辆处理速度。对恶意贷款购车和欠资不还者,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要联手进行曝光。同时,组建追债小分队,对那些不能及时还贷的购车人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对使用假姓名、假身份证、假资信证明进行贷款的人员,应及时以涉嫌犯罪向司法机关举报。

“问计于民”还需“问计于心”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把银行与保险公司对比起来说,自然不算太合适。但是,招商银行的”财富账号”也好,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也罢,其之于营销行为主体而言,都叫做“(服务)产品”,这却不假。既谓”产品”,就有着”缘何而生、奔谁而去”的问题。体会一下,“此起彼落”之间,却蕴含着一个”对消费需求如何研判”的问题。对“消费者”进行研究,是所有营销人的基本功课;尊重消费者的意志,是营销人共同的理念;发现”消费需求”,是其中的关键。这两个案例,值得放到一起来说的主要价值正在于此。

从抽象的工作性质来说,任何营销行为的完整过程,都少不了“消费需求研判”这一过程,但是,不少现实中的营销决策在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往往没有踩正步点。且不说那些个眼里心中都不管“消费者”只顾“自说白话”的做法,即便是一些对”消费者需求”满怀虔诚、正儿八经地走完了“问计于民”过程的营销决策,虽然从主观意愿到实施过程都堪称“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了,也仍然是不得要领,甚至到头来“费力不讨好”尴尬不已的还是大有人在。这里,其实就应该有一个问题――消费者需求,是向消费者提问就能够问得出来的吗?或者说,消费者嘴里说得出来的需求,是对特定营销主体直接(持续)有效的“消费需求”吗?

篇6

1 初始费用:首年不超过50%

初始费即保险费进入投资账户之前扣除的费用,就像是基金的申购费、认购费。通常期缴型投连险按照每个保单周年递减的比例来收取。按照规定,第一年最高不超过所缴保费的50%,以后逐年递减,一般从第六年开始就不再收取初始费,额外保险费初始费用比例的上限为5%。趸缴型的则是一次性收取一定比例的初始费,分为5%和10%两个限额。

不过,现在市场投连险竞争激烈,许多保险公司早就将初始费降得很低,以此吸引投资者,如联泰大都会人寿、中德安联均推出趸缴型投连险,初始费率仅为1%,友邦保险、广电日生的同类产品初始费比例则为零。泰康人寿的“卓越财富(2007)”也降低了初始费用,并将基本保险费的交费期限由长期交费下调为10年。

2 手续费:逐年递减

保险公司在提供账户转换、部分领取等服务时收取手续费,用以支付相关的管理费用。考虑到客户为了获得收益不可避免要转换账户,一般保险公司都会提供几次免费的账户转换,有的公司干脆对所有账户转换都免费。

客户随时领取账户中的部分现金价值所需要交纳的费用称为部分领取费。一般也是逐年递减的,而且大多在3年或5年内须付此费用,超过年限则无需再付费。但是保险公司建议客户在前几年不要部分领取,以保证投资收入不受影响。

3 买进卖出差价:不超过2%

买入卖出差价有些类似外汇买卖中的差价,保险公司在这其中就像银行一样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差价也就是保险公司收取的“中间转换费”。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会收取1%到2%的差价。根据保监会的规定,投资连结保险的买入卖出差价不得超过2%。不过也有保险公司,如联泰大都会的“财富精选计划”不收取这部分费用,也就是说客户进行买进和卖出时,价钱是一样的。

4 死亡保险费:不低于账户的5%

死亡保险费是投连险中风险保障方面的收费。这一费用的标准与传统寿险的费率制定标准一致,并且客户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比例。根据精算规定,个人投连险的死亡风险保额不得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5%,强化了保障功能,基本保险费不得高于保险金额除以20,并不得高于人民币6000元。有的投连险会赠送人身保障,如中德安联“金世家”就无需客户缴纳这部分费用。

5 保单管理费:每月5元

这是一个与保单账户价值无关的固定金额,保险公司不得以保单账户价值一定比例的形式收取保单管理费。大多数保险公司为每月5元。与普通寿险一样,投连险的保单管理费也是用来支付保单运行的行政管理成本。比如系统投入、每天对账户价值进行的调整、投保人变更、地址变更等。只是普通寿险不需要向投保人明示这些费用。

6 资产管理费:年度最高2%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31-06

一、引言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一直是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承保业务是拓宽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投资业务则是主要的盈利途径。随着保险业行内竞争的加剧,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都出现了经营亏损,而是通过投资获得的巨额回报来弥补承保业务的损失(见表1),从而使保险公司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保费收取只是保险公司的一种筹资手段。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等六国产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在1975~1992年几乎都是亏损,完全是由于投资业的盈利才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我国的保险公司由于严格监管,投资业务做得很不好,资金利用率还不到50%,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管理着规模庞大的投资资产,资金利用率基本上达到了90%,高效和多样化的资金运用给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最近几年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承保业务的利润越来越低,投资业务已经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增长点,成为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我国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经验欠缺,投资人才缺乏,投资渠道狭窄,截至2010年12月末,保险资金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占比达80.06%。而且金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也加剧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风险,2008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从2007年的12.17%骤降至1.91%(见图1),已严重低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3%的下限,2009年又逐渐提高。因此,在保证保险公司具有一定收益的情况下,使保险资金投资面临最小的风险,是当前我国保险资金投资运用的关键问题。

browne最早以保险公司为例研究了扩散市场的保险投资问题[1]。browne研究了具有固定债务的公司最大化生存策略[2]。hipp ,plum按照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研究了保险资金的最优投资问题[3,4]。liu,yang在hipp ,plum的基础上,引入无风险证券,获得以最小化破产概率为目标的保险人的最优投资模型的数值解[3,5]。国内对保险资金投资研究主要集中于保险资金投资的定性分析,对保险资金投资进行定量分析的[6-14]。

已有文献大部分都假定风险证券的价格服从扩散过程:假定盈余过程服从经典的c-l模型或者带漂移的布朗运动,以此来研究连续时间投资组合问题。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风险证券的价格路径经常在连续过程中伴随着跳跃,用连续的扩散过程来描述风险证券的价格并不合适。莫顿用跳跃扩散过程来拟合风险证券的价格过程,跳跃扩散过程的引入很大程度上解释了风险证券价格路径的间断性。郭文旌等用跳跃扩散过程来描述风险证券的价格,用经典的c-l模型来描述盈余过程,定量研究了保险资金投资模型[6-14]。但是近来研究发现,用经典的c-l模型来描述盈余过程存在不足,因为保险费率经常会受到一些未知因素的干扰,例如美国“911”事件导致承保条件从严,保险费率上扬。

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风险资产的价格过程均为跳跃扩散过程,同时保险公司购买止损再保险,且风险资本投资比例受限制,股票市场禁止卖空等情况,下面研究保险资金投资模型,并在均值-方差准则下运用随机最优控制方法获得最优投资模型和有效边界的闭式解,进行数值模拟。

(一)盈余过程

与一般投资机构不同,保险公司一般不允许将所有资本金用于投资,因为在投资期一旦发生较大金额索赔,保险公司就会面临破产的风险。理论上在保险公司的投资过程中,公司所能承受的最大损失即为它的总资产,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保证保险公司每年有良好的业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每年所能承受的最大投资不应高于公司的自由准备金。设保险公司初始资本金为x,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破产的风险,将初始资本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投资,所占比例为a(0

能到来的索赔,所占比例为1-a。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是一个跳跃扩散过程:

三、保险资金投资模型②

马克维茨(1952)的投资组合均值-方差模型是最早进行现资组合理论研究的模型,在此模型中马克维茨用投资组合收益的均值度量投资组合的收益,用投资组合收益的方差度量投资组合的风险。他认为投资者应选择以下两种投资组合中的一种:(1)在给定财富目标水平的条件下,使投资者面临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2)在给定风险水平的条件下,使投资者的财富目标水平最大的投资组合。本文的目标是保险公司在期终财富给定的条件下,使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最小。

五、数值模拟

由于国内保险资金进行年度结算,因此取t=1,t=0。假设某保险公司初始资本金x=2千万元;保险费率c=3.5千万元/年;预计今年的索赔到来服从λ=3的复合泊松过程,而个体索赔的期望值μy=1千万元;影响保费的未知因素的标准差σ0=0.5。假设保险公司最多使用a=0.5倍初始资本金进行投资,证券市场可供保险公司选择的证券有两种:一种为债券,无风险利率r0=0.05;另外一种为股票,收益率和波动率分别为:r1=0.1,σ1=0.6。影响股票价格的跳跃过程服从λ1=0.3,跳跃幅度为φ1=0.4的复合泊松过程(假设m=1),1年后保险公司的期望财富a=4千万元。由于对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有限制,且我国股市禁止卖空,最优投资模型π仅在[0,0.5x]内取值。

下面找出初始资本金x,保险费率c,索赔强度λ,索赔量的期望值μy等参数对保险公司最优投资模型和有效边界的影响,以便于保险公司在投资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更好地调整投资模型。

(一)最优投资模型的动态性质

由莫顿模型π=k1x+k2,k1>0,可知初始资本金x与投资在风险证券上的量π成正比例关系,即投资在风险证券上的量π随初始资本金x的增加(减少)而增加(减少)。但图2中的左图显示,保险资金投资随初始资本金的增大而减少投资于风险证券的量,这是由于保险公司负债性的经营特点,保险资金的使用必须以安全性为第一。在进行风险证券投资时,要想增加投资回报,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风险来实现,因此,随着初始资本金逐渐增大,面对增加风险证券投资量获取高回报,还是控制风险证券投资量,以此来降低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保险资金投资应选择后者。

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风险证券比例受到限制且风险证券禁止卖空,所以π仅在[0,0.5x]内取值,受到限制之后的保险资金投资策略如图2中的右图。从中可以看出,根据初始资本金x的大小横轴被分为三个区间:(1)当初始资本金在0

(二)有效边界的动态性质

1.初始资本金x对有效边界的影响。图3中有效边界随初始资本金x的增大向上移动,即在承担同样风险的情况下,当保险公司初始资本金x越大,要求的预期收益越大。

2.保费率c对有效边界的影响图4中,有效边界随保费率c的增大向上移动,即在承担同样风险的情况下,当保费率c越大,要求的预期收益越大。

3.索赔强度λ对有效边界的影响图5中,有效边界随索赔强度λ的增大向下移动,即在承担同样风险的情况下,当索赔强度λ越大,要求的预期收益越小。

4.索赔量的期望值μy对有效边界的影响图6中,有效边界随着索赔量的期望值μy的增大向下移动,即在承担同样风险的情况下,当索赔量的期望值越大,要求的预期收益越小。

六、结束语

保险资金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的复杂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极大风险,保险资金投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模型能使保险人更安全有效地制定投资策略。

以上基于均值-方差准则推导出了保险资金投资模型和有效边界的闭式解,对保险资金投资策略和有效边界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初始资本金的大小把横轴划分为三个区间:正比例区间、反比例区

间和严格控制区间。在正比例区间中投资于风险证券的量与初始资本金成正比例关系;在反比例区间中投于风险证券的量与初始资本金成反比例关系;在严格控制区间中不进行风险证券的投资。投资于风险证券的资金量随保费率的增加而减少;随索赔强度、索赔量的期望值的增加而增加。有效边界随初始资本金、保费率的增加而上升;随索赔强度、索赔量的期望值的增加而下降。不难将本文模型推广到有任意种风险资产的情况,但这种差别不是本质的,这里略去了这些讨论。

注释:

①我国《保险法》规定,必须有一部分资金要投入于无风险证券,以增加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又要投资风险证券,但比例又不能过大。

②有关保险资金投资模型的现有文献主要用到三个准则: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最大化期终财富效用准则、均值-方差准则。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只强调风险而不涉及收益,这不符合保险公司投资的本意,且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模型求解困难。最大化期终财富效用准则只强调效用,没有考虑风险,由于保险公司负债性的经营特点,保险资金的使用必须以安全性为第一。保险资金本身的金融性决定了运用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均值-方差准则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使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最小,比较直观地体现了如何在收益和安全之间实现均衡,且最优投资模型与承保、投资过程的所有参数都有关系,所以本文保险资金投资模型以均值-方差为准则。

③证明从略,如有需要可与作者联系。

参考文献:

[1]browne s. optimal investment policies for a firm with a random risk process: exponential utility and minimizing the probability of ruin [j].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95, 20(4): 937-958.

[2]browne s. survival and growth with a liability: optimal portfolio strategies in continuous time[j]. mathematic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1997, 22(2): 468-493.

[3]hipp c, plum m. optimal investment for insurers[j]. insurance: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2000, 27(2): 215-228.

[4]hipp c, plum m. optimal investment for investors with state dependent income, and for insurers[j]. finance and stochastics, 2003, 7(3): 299-321.

[5]liu c s, yang h. optimal investment for an insurer to minimize its probability of ruin[j].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004, 8(2): 11-31.

[6]郭文旌, 李心丹. 最优保险投资决策[j]. 管理科学学报, 2009, 12(1): 118-124.

[7]郭文旌, 胡奇英. 不确定终止时间的多阶段最优投资组合[j]. 管理科学学报, 2005, 8(2):266-272.

[8]郭文旌, 赵成国, 袁建辉. 跳跃扩散市场的最优保险投资决策[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1, 31(4): 749-749.

[9]罗琰, 杨招军. 保险公司最优投资及再保险策略[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30(3):31-34.

[10]荣喜民, 范立鑫. 常弹性方差模型下保险人的最优投资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2, 32(12):2619-2628.

[11]荣喜民, 李楠. 保险基金的最优投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10):62-67.

篇8

1EVA的概念和原理

EVA是EconomicValueAdded的缩写,中文翻译为经济增加值或经济利润,EVA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

EVA的计算公式为:

EVA=投入资本×(投入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或者:EVA=税后净营业利润-(投入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EVA计算关系式看似很简单,但其组成要素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过程才能达到EVA计算的要求,以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济价值。EVA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而且把市场价值的管理、薪酬激励机制的设计、预算管理、战略规划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股东、管理者、员工的意志和行为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

2EVA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相比的优势

2.1EVA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避免高估企业利润,能够真实反映股东财富的增加。只有企业的收益超过企业的所有资本的成本,才能说明经营者为企业增加了价值,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企业的收益低于企业的所有资本的成本,则说明企业实质发生亏损,企业股东的财富受到侵蚀。EVA与基于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权益资本成本也计入了成本,反映了企业在每个会计年度所创造或损失的股东财富数量,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经营绩效。

2.2EVA能有效协调经营者与股东的关系,使两者利益最大化趋同。EVA由于将股东投入资本成本作为考核经营者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使得经营者必须站在股东的角度去衡量重大项目投资,必须使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符合股东利益,必须以股东的思考方式去行动。比如,公司需要新建一栋办公楼,在原有以利润为导向的评价系统下,公司经营层决策时肯定会倾向于使用“免费”的股东投入资金,而不会去负债投资。而采用EVA考核后,股东投入资金的成本要考虑在经营者的绩效评定中,不再“免费”。

这就迫使经营者要在负债资金成本与股东资金成本间进行比较,选择成本较低方案。这不仅保证了股东资金的最低回报,进而保证了股东权益,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公司经营者的盲目投资冲动。

2.3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的计算过程中对部分会计报表科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把费用化的科目进行了资本化的调整,避免企业管理人员采取短期化行为,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在保险公司绩效评价中应用EVA时应注意的问题

3.1培养价值至上的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国内保险行业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大部分公司已习惯于将市场份额、保费规模等传统目标作为公司经营的重点,但随着粗放经营所带来的风险扩大以及保险公司公开上市后面临股东对公司价值增长的关注,调整业务结构、增加公司效益正成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共识。这就为公司采取EVA绩效考核,进而真实客观的反映经营成果和公司价值变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也同时对保险公司内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要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宣导培训计划,使价值创造的观念深入每个员工的内心,并努力形成一种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3.2计算EVA时调整的项目需要结合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由于各企业所涉及的经济业务不同,以及某项会计事项所表现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企业在实际调整时可能涉及的项目是不同的。一般需要进行调整的项目为:研发费用、市场营销费用、培训支出等资本化费用,坏帐准备和投资风险准备等会计准备,营业外支出,经营租赁费、战略性投资(投资项目、在建工程、收购)等等。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产品和系统的研究开发费用、趸交产品的首期销售费用以及培训费用等重要费用开支项目在EVA计算时,要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处理,一方面有效避免了会计利润考核指标中的缺陷,合理反映经营者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从制度上、考核上鼓励保险公司经营者采取长期稳健的经营举措。

3.3EVA评价体系要和其他业绩评价指标相结合。EVA虽然弥补了单纯利润考核的缺陷,但作为财务考核指标,其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无法对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商誉、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予以充分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无法兼顾到有助于培植企业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在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公司为了能够了解那些会对公司产生影响的因素,更应该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指标,而非采用单一的评价机制。尤其对于保险公司,其经营业务的长期性、内部流程优化的关键性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等都要求EVA评价指标和其他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在一起,尽可能从多方位、更加完善地考核保险公司业绩。

总之,在保险公司实施基于EVA的新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将价值创造作为首要目标,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经营绩效管理,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有利于对经营者正确激励,真正提高股东利益。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特点,并且要和其他非财务指标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3-0022-06

一、引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中国的保险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与国外都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保险业也随之迅速发展。保险业的发展依赖于保险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不断增加的保费收入方面。但是,随着保险公司的股权改革,投保人和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保险公司的规模及其业务的发展,也开始关注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

评价公司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市场博弈进行市场定价。但是,现阶段我国只有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3家保险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其他保险公司仍属于非上市公司。因此,如何评估这3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以及利用这3家上市公司获取的市场信息来评估非上市保险公司的绩效,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框架,用于评估中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经营绩效与价值创造的内在关系。

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它有助于我们弄清楚是否存在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保费收入增长率。如果保费收入增长较快的公司同样具有较高的EVA(经济附加值),那么保费收入增长率和EVA都可以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第二个问题是最大化诸如EVA这类经营绩效评估指标能否使股东财富最大化?换句话说,是否因为较高的保费收入增长率以及正的EVA,就会增加对保险业进行股权投资的风险补偿率?

二、理论与文献回顾

公司利润是销售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因为成本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还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经营管理成本,所以,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与利润增长的速度没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经营绩效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正相关的,因为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流动资金充裕,必然会增加产量、扩展业务。但是,经营规模的扩大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利润,甚至会降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绩效。事实上,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考量,更多的是对管理层对现金流和成本控制能力的衡量。对销售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可以明确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是属于粗放型还是属于集约型,即是侧重于通过销售收入的增长以获取利润,还是侧重于控制成本以获取利润。

由于管理层与股东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成本问题。经营绩效的衡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管理层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能力,即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或者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绝大多数公司都会使用各种财务指标来反映公司的经营目标,而最常用的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销售净利润率,以及总资产报酬率(ROA)和净资产报酬率(ROE)等;这些指标从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来衡量公司的经营状况。经营者的薪酬激励机制是与经营者是否达到公司经营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指标正好体现了公司的经营目标,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效率和经营业绩。但是,由于忽略了资本成本,这些传统的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即它们缺乏一种规范的机制用于确定是否达到了经营目标,也即是否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新的经营绩效衡量指标,即经济附加值(EVA)。EVA的衡量方法与净现值理论密切相关。EVA是减去所有可确定的成本后的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等机会成本。Brighan和Gapenski(1997)指出,会计上的净收益从经济概念上讲被夸大了,这是因为在计算会计上的净收益时,没有扣减股权资本成本。而EVA克服了会计制度的这一缺陷,可以衡量公司的真实利润。[1]

公司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与资本成本,因为EVA考虑了包括股权资本在内的投资成本,所以从理论上讲,EVA是与股东财富创造直接相关联的绩效指标。Stewart(1994)指出,将EVA作为财务绩效指标使用,则可以作为如何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决策依据。[2]因此,EVA的衡量方法是评估绩效、确定战略目标、项目评估和确定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

Lehn和Makhijia(1996)的研究表明,EVA与股价的市场表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EVA作为绩效衡量指标的有效性。[3]Grant(1996)指出,EVA显著地影响了公司的市场附加值(MVA),这种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源于公司正的资本收益率。[4]Peterson和R.Peterson(1996)指出,与传统绩效指标相比,附加值指标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更密切。[5]

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余劲松(2005)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1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无论是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还是偿付能力,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都存在较大的差距。[6]杨波、李庆霞(2005)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0-2003年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各财险公司经营绩效差别并不显著。[7]王攀(2005)较早地探讨了如何将EVA引入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提出经营管理应以价值为核心,提高企业效益。[8]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Panel数据处理方法,引入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框架,对中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三、保费收入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分两步研究保费收入增长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首先,将样本公司分别按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的升序进行四分位分组,检验几种经营绩效衡量指标的无条件分布。然后,使用样本数据,估计保险公司绩效的多变量回归模型。

本文在用传统的ROA和ROE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指标的同时,也将采用基于公司价值的EVA和EVA per Capital(单位资本经济附加值)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数为非上市公司,因此,本文不考虑保险公司的MVA(市场附加值)。

EVA强调的是资本成本及其重要性,其定义为:

EVA=NOPAT-COC=NOPAT-WACC×TCA(1)

其中,NOPAT为税后净营业利润,即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包括所得税费用)后的净额;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COC为资本成本;TCA为资本总额,是公司的全部资产减去商业信用债后的净值。

计算EVA的关键是获取保险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其难点是保险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的计算。由于非上市公司没有上市交易的股票,不能通过估算?茁系数的历史值来代替下一时期的?茁值,也不能用回归分析法估测?茁值从而获取股权资本成本,所以就不可能直接计算出非上市公司的WAC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引入杜江、赵昌文、谢志超(2005)所采用的相对估价法的分析方法,[9]将上市的3家保险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将非上市保险公司作为评估的目标公司。先计算出3家上市公司的WACC,再采用相对估价法,用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本总额乘以上市保险公司的WACC,从而获得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资本成本。

(二)实证分析

1.数据

由于我国的保险公司数量较少,并且成立时间不长,因此本文将主要采用2003年和2004年绝大多数中国保险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从样本中排除了2003年和2004年新成立的保险公司。由于总体样本较少,而且时间存续期较短,无法进行Panel数据分析,因此本文仅将两年中的中国保险公司样本合并为一个截面数据样本(共计57个样本数据),进行截面数据分析。本文所需的非上市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均来源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等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公布的季报或年报,上市公司的市场交易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网(cn.finance.省略)的香港股市行情报价数据系统。

2.单变量分析

本文根据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保险公司进行排序,排在前25%的公司为第一组,称之为第1四分位组(Q1);排在第二个25%的公司为第二组,称之为第2四分位组(Q2);然后依次为第3四分位组(Q3)和第4四分位组(Q4)。针对各分位组的公司,分别求其绩效衡量指标的均值,然后观察均值是否按分位组的顺序逐渐增大,从而确定保费收入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与绩效衡量指标是否正相关。

表1是根据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所有公司样本进行分组后的统计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出:(1)在所有公司以及各个分位组公司中,ROA、ROE、EVA和EVA per Capital这四个绩效衡量指标的均值均为负值。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2003年和2004年我国保险公司大多数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值造成的。(2)保费收入增长率(或净利润增长率)的大小与经营绩效的好坏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如第4四分位组的公司增长率最大,但所对应的绩效衡量指标的值都不是最大值;第1四分位组的公司增长率是最小的,但相对于其他分位组的公司,其4个绩效指标都表现较好。(3)4个绩效衡量指标所表现出的信息也不尽相同,2个传统绩效指标(ROA和ROE)和EVA per Capital表明第1四分位组的公司经营绩效最好,但第1四分位组的公司EVA值却最小。由于EVA是一个绝对值,所以在与传统绩效指标进行比较时,本文认为用EVA per Capital更恰当。

3.多元回归分析

多变量分析可与单变量分析的结果相互印证,并且可以进一步说明保费收入增长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本文进行分析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PM=某种经营绩效衡量指标,在此本文将选用ROA、ROE、EVA和EVA per Capital这4个绩效衡量指标分别进行回归;?滋=回归方程的截距;q=第q四分位组;Dq=根据保险收入增长在第q四分位组中的公司为1,否则为0(q=1,2,3);?啄q=各四分位组的系数,用于衡量在其他因素一定时,各四分位组中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零假设为第1至3四分位组与第4四分位组的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差异,即当q=1,2,3时,?啄q=0;Ci=第i个解释变量;?着=回归残差,本文假设?着是独立的并且分布一致;?茁i=衡量第i个解释变量对经营绩效产生的影响。

解释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描绘出公司的特征。为了衡量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使用保费收入增长率作为第1个解释变量。现金及其他有价证券的价值是公司资产流动性的衡量指标,正如Opler等人(1999)所得出的结论,公司现金的持有量与经营绩效以及对增长机会的投资能力都显著相关。[10]因此本文将公司持有的现金及其有价证券与净资产的比率作为第2个解释变量。同时,本文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作为第3个解释变量。净现金流是衡量公司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由于保险公司财务数据的不足,本文用保费收入和再保险收入所体现的现金流入量与净资产的比率作为第4个解释变量,用于反映现金流入水平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后,本文将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比率作为第5个解释变量,用于衡量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于货币衡量的变量,诸如现金及有价证券、现金流、固定资产,本文都用其除以净资产价值,以便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这样处理有两个目的:其一,因为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是其资产(而不是所持有的货币资产)的函数,每单位净资产的货币资产价值比货币资产价值本身更能恰当地对不同公司进行比较;其二,用净资产对各种货币衡量的资产进行标准化,可确保回归方程的残差恒定。因此,我们对回归方程的假设更具合理性,回归结果产生偏离的可能性将减小。

表2所示的是所有公司以及对公司进行分组后,5个解释变量的均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四分位组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差异很大。这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新兴的保险公司在开设后的几年内业务拓展较快;另一方面,因为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的差异性较大,所以本文对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与经验绩效内在关系的研究结果更明确。由于用净资产对现金及等价物、现金流和固定资产进行了标准化,所以各四分位组的这3个解释变量的均值差异并不大。

表3是根据两种不同分组方法对4个经营绩效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从对3个虚拟变量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评估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时,对其进行分组是有意义的。对于多数衡量指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1四分位组中的公司绩效与第4四分位组中的公司绩效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第2四分位组、第3四分位组中的公司与第4四分位组中的公司绩效差异的显著性逐渐降低。

从5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5个解释变量对ROA、EVA和EVA per Capital的回归结果都很好,调整后的R2值在0.4左右,并且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但是,本文设定的5个解释变量无法很好地解释ROE,两种分组方式下的F统计量都不显著。对于其他绩效衡量指标而言,回归结果发现保费收入的增加、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固定资产规模的相对比重以及流入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无法拒绝系数为零的零假设。然而,从回归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保费收入增长率并不是影响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保险公司并没有因为业务规模的扩大而注重对成本的控制,保险公司的利润来源更侧重于单纯地扩大业务以增加保费收入。同时,我国保险公司的规模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在1%的水平上,其系数显著异于零。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保险公司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有待完善;相比而言,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经营结构和组织管理上更加规范。

四、经营绩效与价值创造的相关性分析

经理层使用EVA指标来衡量投资补偿和资源配置效率,这与股东价值创造如何联系起来呢?借鉴Bacidore等人(1997)的研究结果,[11]本文假定股东的股权投资与用α衡量的超额收益率相关。所谓超额收益率,是相对于股票市场投资组合收益率而言的,所以本文对超额收益率的研究仅限于3家上市保险公司。当α为正时,股东可获得比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机会成本更高的补偿;相反,当α为负时,股东获得的补偿率不足以弥补承担的风险。因此,本文假设α与EVA正相关。为了检验这种关系,本文应用Bacidore等人(1997)提出的回归模型,并对这个回归方程进行修正,引入了保费收入增长、公司规模和非系统风险。回归方程是对季度Panel数据进行估计,时间为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回归方程为:

式中,α=超额收益率的一个向量,其中各元素表示在特定季度一家上市保险公司α的估计值;v=α条件均值的估计值,且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用于衡量各上市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差异;?浊=回归残差,假设其服从独立一致分布;EVAPC=EVA per Capital,即单位资本的经济附加值;SIZE=保险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值,用以衡量公司规模;S.D=估计超额收益率α和?茁系数时,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

对于每个季度的α,本文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并用公司的日收益率与恒生指数的日收益率进行估计。然后,用式(3)对α的估计值进行回归分析,方程中的3个解释变量分别为EVA per Capital、资产和CAPM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使用EVA per Capital,主要是想确定这一绩效衡量指标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超额收益率,因为保险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此,本文同样用公司总资产的对数值衡量公司规模,研究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创造的关系。最后,正如Shun和Srulz(2000)所提出的,公司实际的期权价值与公司具有的非系统风险水平正相关。[12]非系统风险变量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正系数,意味着股东因承担了公司的非系统风险而获得了一个补偿。这一结论与普遍认同的有效市场是不会为承担非系统风险提供回报的观点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评估公司所具有的特殊(非系统)风险对超额收益率的影响,本文在式(3)的解释变量中加入了CAPM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

从表4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很好。在不加权情况下,调整后的R2值为0.8544;在加权情况下,调整后的R2值为0.8222,并且两者的F统计量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在3个解释变量中,仅有CAPM回归方程残差的标准差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其他两个变量在通常的水平上都不显著。这说明3家上市保险公司的超额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和公司经营绩效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是与3家保险公司分别面临的非系统风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就这3家上市的保险公司而论,提高经营绩效并不会必然地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相反,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降低暴露的非系统风险,可以显著地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超额收益。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经营绩效和为股东创造财富这三者内在关系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结论。

1. 由于2003年和2004年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出现亏损,净利润为负值,所以,本文计算的ROA、ROE、EVA和EVA per Capital这4个绩效衡量指标按保费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分组后,四个组的绩效指标均值都为负值。这意味着2003年和2004年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整体较差。

2. 保费收入的增加、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固定资产规模的相对比重和流入公司的现金流量,并不是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因素。由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侧重于扩大业务、增加保费收入,缺乏对成本的控制能力。同时,相比而言,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在经营结构和组织管理上更加规范,经营绩效较好。

3. 在ROA、ROE、EVA和EVA per Capital这4个绩效衡量指标中,ROE不适合用来衡量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而经过单位化后的EVA per Capital比单纯使用能更好地衡量保险公司的绩效。

4. 就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人保财险这3家上市的保险公司而言,经营绩效的提高不会显著地增加股东财富;相反,加强风险管理,降低公司暴露的非系统风险,可以显著地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超额收益。

参考文献:

[1]Brigham, Eugene F, Louis C Gapenski.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M].8th Ed,Fort Worth, TX, Dryden Press, 1996.

[2]Stewart III, Bennett G. EVA: Fact and Fantasy[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994, 7 (2):71-84.

[3]Lehn, Kenneth, Anil K Makhija.EVA & MVA as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Signals for Strategic Change[J]. Strategy & Leadership, 1996, 24 (3):34-38.

[4]Grant James L. Foundations of EVA for investment managers: just in time,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996, 23 (11):41-47.

[5]Peterson, Pamela P, David R Peterson. Company Performance and Measures of Value Added[M].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s, 1996.

[6]余劲松.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4):54-57.

[7]杨波,李庆霞. 中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 企业经济,2005,(10):116-117.

[8]王攀. EVA:构建中国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新模式[J]. 华东经济管理,2005,(9):150-154.

[9]杜江,赵昌文,谢志超. 相对估计法在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 财经研究,2005, (8):134-144.

[10]Olper T, L Pinkowitz, R Stulz, R Williamson. Th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J].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 1999, 52 (1):3-46.

[11] Bacidore J, J Boquist, T Miburn, A Thokor. The Search for the Best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J]. Financial Analyses Journal, 1997, 53 (3):11-21.

篇10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央行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和关键的一步,同时存款利率也将逐步放开,这一切对当前保险业的经营和发展的影响深远和意义巨大。

一、加快推进保险业市场化的进程

在贷款利率放开管制的第二天,中国保监会召开的2013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就宣布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同意,保险监管机关将按照“先试点、再扩大、后全面实施”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人身保险业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大致为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形成机制实行政企分开,前端的产品预订利率由保险公司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后端的准备金评估利率由监管部门根据我国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等因素进行调整,然后通过后端影响前端,有效调控和合理定价。同时,通过费率市场化改革倒逼保险公司进行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撬动监管的改革创新。

中国保监会决定在财产险方面也将会尽快实现市场化,即由保险公司按照商业原则自主制定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以及手续费等,保险监管机构将主要通过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途径确保保险消费者权益。同时中国保监会表示交强险费率也将改革并适时调整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和费率水平,进一步完善调节机制,规范诊疗和伤残鉴定标准等,完善救助基金等相关配套制度。

随着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和将要逐步放开的存款利率,保险公司和保险监管机关一直争论的保险费率和佣金以及手续费是否要管制的困惑迎刃而解,结论就是要在确保偿付能力的前提下全面放开。今后保险监管机构主要通过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查处经营数据的真实性以及要求保险公司缴纳保险保障基金等三个主要途径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对于偿付能力达不到要求的保险公司,就会让其停办业务和停批机构,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的保险公司就会退出市场,确保偿付能力监管效力落到实处。

保险监管机构将放松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在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投资范围、投资方式等方面,实行更大更彻底的开放,逐步实现由保险公司自主决策投资行为。同时随着存款利率逐步放开,保险公司将选择利率高的银行进行资产配置和存款,据专家预计,近万亿的保险资金将寻求稳健的高收益,将由目前年收益2%-5%左右提升到5%--8%,这将增加保险公司承保外的投资收益,此外也可以通过存款规模与银保业务规模挂钩的方式大力发展银保业务,因此利率市场化将极大的增强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整个保险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

二、对财产保险公司赢利影响巨大

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随之而来的是存款利率也将市场化,中国保监会已经明确表示财产保险产品、条款、费率和手续费将全面放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也布置各省市保险行业协会清理原来制定的各类行业自律公约以及处罚细则,一个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由保险公司自主确定保险产品、条款、费率和手续费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部分财产保险公司感到很迷惘和困惑,长期以来依靠和习惯于保险监管机构监管保险市场的模式和思维,使得部分保险公司的高管无所适从,将会有一个迷惘和摸索的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保险业放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财产保险公司只有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切实强化为股东、为客户、为经济社会做好保险服务的经营方向,把“经济补偿是第一责任、稳定发展是第一要务、诚实纳税是第一贡献”的核心理念诠释到具体实践中去,即在为全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提供保险保障的同时,确保诚实和稳健经营,确保保险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确保财产保险公司有一定和合理的赢利,从而确保财产保险公司有可靠的偿付能力,才能确保财产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三、对寿险公司经营提出更高要求

预定利率放开之后,寿险公司的传统产品定价将由单一走向多维,利率市场化放开之后,寿险公司资产配置也将进一步复杂化和多样化,相应寿险公司产品开发,成本管理,投资资产配置,利润生成等经营环节都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要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就必须实现从预定利率固定化的商业模型向预定利率浮动化的商业模型转变,其本质就是商业模型的重构。因此寿险公司必须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经营,价值经营和永续经营的理念,通过内在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来实现。首先要处理好精准定价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建立起精准、专业的风险定价机制,没有不能保的业务,只有控制不好的风险和定不好的价格。寿险产品的定价主要取决于三率,预期死亡率,预期费率和预期收益率,寿险公司需要统筹考虑产品精算、准备金提取、偿付能力、再保险安排、资产负债管理等多方面安排,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安排,确保一定的利润。这对保险公司提出很高的要求,寿险公司要树立和强化专业知识理念,进一步强化风险选择与定价技术在保险经营中的核心作用,加强精算和产品开发队伍的培养,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定价工具和模型,建立起精准、专业的风险定价机制,丰富和完善市场竞争手段,这是寿险公司的必然选择和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重点。

四、需要配套发展存款保证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一种维护存款人权益的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经过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批准设立的存款机构主要是银行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金融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承办存款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达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和稳定金融秩序的目的。贷款利率放开的结果将会使银行利润空间缩小,会导致中小银行和村镇银行的风险加剧,甚至会影响到银行储户的利益,因此非常需要出台存款保险制度,以防范和化解银行经营的风险,同时也为下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的管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11

瞄准中端客户

近几年来,中国银保发展迅速,成为各家保险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银保成为险企业绩增长的生力军。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09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银保保费收入从50亿元攀升至接近5000亿元,增长近百倍。仅从今年一季度看,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3547亿元,其中银保保费收入达到了1800亿元,撑起了国内寿险业的半壁江山。

银保占比不断攀升,银保产品不断创新。7月28日,中德安联推出国内首款专为银行理财中心客户设计的保险方案――“逸升优享”(分红型),意味着保险公司的售卖渠道又拓宽了一层,且填补了银行理财中心缺乏定制保险产品的空白。

其他保险公司同样看好银保的中高端客户。记者了解到,光大永明、太平、新华保险、金盛、信诚等保险公司也正在设立类似的财富管理部门。

高层逐渐稳定下来的新华保险,日前在业务架构中增设财富管理业务部。据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财富管理主要是依托公司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紧密合作,借助银行丰富的中端客户资源和银保销售理念,为客户提供需求导向型的、顾问式的风险保障和理财规划服务,从而帮助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

最近,该公司新推出的“荣享人生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产品,也是财富管理部在银行渠道面向中端客户推出的首款顾问式高价值型寿险产品。

可组合产品范围很大

在理论上,组合式的保险产品,不仅是对单一的保险产品进行简单搭配组合,还包括将不同险种条款的保险责任进行组合,主要目的是使特定的客户得到想要的保障。比如车险,它在实质上就是一款组合式的产品,它围绕车辆可能发生的各种损失进行设计,保险责任包括财产险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也包括责任险的第三者和车上人员责任险。

“如果客户想通过这一渠道买汽车、电视,只要政策允许,保险公司都可以将它们和其他产品组合起来作为整体出售。”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示。

从这一理论出发,中德安联这次推出的产品只能算是小范围的组合,就好比在一家店中买了条裤子配了双袜子一样的组合,而实际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将更多不同类型、不同体系的产品组合在一起,是完全可以和可行的。

根据市场需要应运而生的组合式保险产品,除了可组合产品类型的宽泛外,不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组合也是一个趋势。“可能会出现一个独立于这三方之外的中介,比如理财规划师,这样就可能让一位客户同时购买到不同公司的产品。”郝院长打比方说,这个中介就好比是一个百货公司,而不同的保险公司则是这个百货公司里不同的专卖店,客户完全可以在不同的店里选购想要的商品,然后一起结账。

而对于要如何选择产品,最好是客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毕竟这就是一种量身定制的产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巨大的市场空间

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从年初到现在,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进入了最佳时期,出现了“高烧”现象,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意愿非常强,主要受几个原因影响:

一是投资市场的变化。今年上半年股市一直震荡下跌,房地产业进入了政策调整期,所以偏好投资理财的百姓更青睐于风险较低的银保产品。

二是保险越来越回归保障的功能,特别是今年银保渠道热销的分红险,基本没有什么投资风险,不像投连、万能险收益波动非常大。这种产品也比较符合大多数投资人的需求。

三是新会计准则实施对银保产品发展也起到了助推作用。

篇1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富变穷,对于脆弱的人,甚至会成为致命打击。不能维持富足的生活状态正成为众多富人最为担心的风险之一。如何做好保险理财这道防火墙则需要好好规划。

富人的防火墙

按照惯例,我们通常将拥有100万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人称为“富人”。在人们眼中,富人享受着惬意生活。当一个人已经“富”到不需要用保险来解决看病、养老问题的时候,他(她)是否还需要保险?区别于普通收入的家庭,高端人群应该如何利用保险为家庭保驾护航?

让我们看看这群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现在的收入很不错,作为高收入、高产出的高端客户,往往渴望所处地位稳定巩固,并渴望较为尊贵的家庭生活得到长久保持。相应的,他们也是高责任、高风险的人群。未来承担的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巨大,他们的经济压力也比普通人更大。诸如私营业主一类的高收入人群大多工作忙碌,他们的职业习惯往往导致应酬性吸烟、饮酒、熬夜、危险运动,透支精力、体力的情况普遍存在。此外,他们生活方式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意外风险较高。加之偶尔出现的对财富占有者及其子女的绑架、恐怖活动,使得高端人群更需要对家庭资产进行保全。

调查结果与上述情形相一致,虽然超过半数以上的中国富人们都处于家庭成长期阶段,也就是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时期,但与普通白领、中产家庭不同,富人们最关注的理财目标并不是子女教育。他们更多关注的是高品质生活的保障、财富传承、继续创造更多财富,而子女教育排在第四位。60%以上的“富人”或准“富人”们更愿意通过保险化解一部分风险。对他们而言,买保险的目标比较简单――就是追求高保障,至于回报率如何则是次要考虑因素。他们更需要的则是保险作为生命的保障和财产的保障,他们需要利用保险来进行财富安排,转移目前以及未来的风险和压力,使他们和家人享受一生的幸福安逸生活。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能够给这些人及其家庭以高额的经济补偿,保证他们家庭收入及生活的稳定,而不至于家庭因为一个家庭成员的大病而陷入危机。

35岁的私营业主王先生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点:“真正的成功人士不是以资产的多少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而是要看他资产拥有量的同时,是否能够给自己及家人的未来带来足够的保障,保险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途径。”

此外,高端人士还可以通过投保寿险对家庭资产进行保全,比如一位老板因故去世时,给家人留下了价值100万的遗产,同时欠下了100万的债务,他的家人就不得不将100万的遗产来抵债,而如果他生前购买了保额100万的寿险,按照法律规定,寿险保单是不能冻结、不可抵债的,他的家人仍可以领取到100万的赔付金,从而保证衣食无忧。

富人投保高额保险的用意很明显:他们目前拥有令人羡慕的收入和地位,也是维护家庭甚至家族体面和荣耀的主要支柱。他们万一发生不测,高额保险仍可为其家人带来高额经济补偿,从而让优越的生活延续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说,购买保险,其实更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家庭。

Peter是一位澳洲归来的华侨,目前在上海经营一家咨询公司。他说,在澳洲自己拥有的人寿保险和意外保险合计达200万澳元。“据我所知,不少朋友都买了高额保险,这其实也代表了一种潮流和生活态度。”Peter说。

一个人有智慧可以看到未来三五年,但未必能看到未来三五十年。所以保险是一种长远安排。买保险者应该知道生命是无价的,财富的核心还是生命价值。

另类用途

在中国,富人的保险意识还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千万级保单仍属凤毛麟角。但一些名人的英年早逝,让富人们开始审视自身面临的风险。尤其是,常年高强度的工作一点点侵蚀了这些“成功人士”身心,保险虽不能换回健康,却意味着对将来的保障。

“富人险”更是目标明确,直指这个“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人群。

其实,富人有太多的理由买保险。

实力体现。除去最重要的财产保全、保障家庭的免受危机困扰外,保险还是实力体现,有时更是生意所需。例如,现在有许多富人在保险公司购买了巨额保单,常常出于保障之个人的目的。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年营业额高达9个多亿的企业,一位海外新客户提出要资信证明。其企业经理个人所投的百万级的人寿保单就是一种资信,这种人寿保单的门槛通常是“1000万美元的保额,每年保费要20万美元以上”,足可满足客户的要求。在人们眼里,大额保单是尊严、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个保单上的财富水分是有保证的,因为保险公司对保费高达20万以上的大额保单,审查非常严格,除了担心骗保的顾虑之外,通常保险公司会要求客户投保要力所能及。比如,年保费是年收入的10%~20%,保额为年收入的5倍为宜。因此,如果你手持的巨额保单来自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无疑就是一张值得信赖的名片,象征着身价和身份。

合理避税。保险另一大功用则是可合理避税――保险给付可享受减免个人所得税待遇。在国外开征遗产税国家,此点尤为凸显。由于遗产税最高税率高达50%,如未小心规划,将来财产很可能去掉一半。保险最大的功能就是对遗产税有抵销效果,免课遗产税,因此,不少高所得、高资产者会将资产的一部分用来购买保险,将来不但应税资产变少,降低遗产税,保险死亡给付更能将原有资产保留下来。

我国遗产税尚未开征,对富人来说,保险避税的功能尚未明显体现。但另一个作用体现在债务关系中。

摆脱债务纠纷。我国《保险法》第64条规定:“被保险人死亡后,遇到下列情形之一的,保险金作为被保险人的遗产,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一)没有指定受益人的;(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的;(三)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的。”此处的被保险人的继承人即是法定受益人。

需要指出的是,法定受益人与前述指定“法定继承人”为受益人虽然都是将保险金给付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但二者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前者源自法律的规定,后者则来自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指定。前者所得的是遗产,需缴纳遗产税,并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承担偿还被保险人生前所欠债务的责任;后者所得的是保险金,无须缴纳遗产税,也无须偿还被保险人所欠债务。

对于身价数千万、过亿的富豪来讲,通过购买高额保险来转移资金,避开因为大量资金滞留所产生的利息所得税以及以后有可能开征的遗产税。当然,合理避税的渠道有多种,千万不要为了避税而买富人险。

解决难题。比如,一对要离婚的夫妻想把他们的共有资产100万元的存款留给孩子供日后的上学、结婚和创业使用,不允许离婚后另一方动用一分钱。尽管夫妻双方在离婚协议上写明了“100万元存款只供孩子使用,任何一方都不得私自动用”的规定;但法律规定,孩子名下的财产将由监护人代管,夫妻离婚后孩子跟着谁,谁就拥有这100万元存款的支配权。因此,法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保险理财却能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只要将100万元钱为孩子购置少儿疾病保险、少儿意外伤害保险、育英年金保险、生存教育金保险等适合的保险,并且在保单合同中指定受益人为孩子,且注明不得更改受益人。如此,问题解决了,一方面这笔存款不会被提前使用,也不会被另何一方挪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100万元资产的收益,因为保险理财一般会比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更高一些。

需要什么样的保险

保险作为财富管理工具之一,一直以区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独特功能而受到重视。但是,对于普通收入的个人和家庭,能起到抵御可能发生的、自身经济难以承受的风险的保险产品,对富人们来说,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富人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有固定投资收益,比如工薪收入;还有一种是项目性质的,比如创业所得。

中大君融个人理财研究中心的HNWI(中国高净值财富个人)调查显示,被访的百万富翁中,有46%的人的主要财富来源为创业期的高成长性资本积累,31%的受访者表示财富主要来源于稳定、较高的收支结余。前者大部分财富可能都在企业中周转,或者体现在企业股票价值上,只能算作纸上财富,容易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改变而跌宕起伏,一旦企业陷入困境个人也就随之陷入财务危机。而对于后者,虽然财富的汲取源于辛勤的工作,但太过依赖工作收入时,就可能在其陷入职业危机时家庭也就随之陷入困顿。

看来,金字塔顶端的富裕族群同样面临一夜家财散尽的风险。

一个理财通则就是将家庭收入按照4:3:2:1的比例分别用于投资、消费、保险和存款,投资是为了博取收益,消费是为了维持生活品质,存款是为了日常方便和应急,保险则是为了防范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以及对财富进行安排。对于高端客户来说,这个比例未必适合,但仍然可以参考这几大项目对家庭收入进行相应比例的配置。

大体上,如果收入属于项目性质的,可拿出利润的5%买保险,这只占资产的很小一部分,但可以形成适当的保障体系。如果是经常性收入的,建议用年收益10%左右的财产来投保。这种安排心理上可以接受,同时可以形成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果希望资金产生更多的效益,就不能让保险占用太多资金。

那么高端人群该选择什么类型的保险?不难看出,富人购买保险以保障为主,同时要兼顾养老,作为一份保险计划,不是单一险种所能涵盖得了的,主要应包括健康险、人寿保险、养老险和消费型险种。我们看这样一个现实的案例:一个客户总保额100万元的保险方案,其中健康险保额设为20万,主要购买重大疾病险,人寿保险的保额设为40万,主要购买定期寿险或终身寿险,养老险保额设为30万,消费型险种的保额设为10万,主要购买普通医疗险和意外险。

同时,富人购买高额保险也有不少讲究。

篇13

文/杨军

长期以来,定期寿险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有些人主张推广“纯消费型”的定期寿险,排斥“储蓄型”的现金价值保险,而另外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事实上,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难以立足。

定期寿险对于收入较低而保险需求(通常来自家庭责任)较高的人群,就显得十分必要。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重点保障可能对家庭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如果目前家庭收入有限,没有能力购买保费较高的终身寿险或其他分红、投资型保险,消费者就可以选择定期寿险,用以保证在遭遇损失时有足够的财务保障。

以小博大

对于30岁左右的普通白领阶层来说,他们没有很多的收入,但多数已经或者将要建立自己的家庭,还有双亲需要赡养。他们的生活普遍是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型的。若要购买保费较高的终身寿险或两全保险,每年至少几千元的保费往往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负担。可要是不考虑可能的风险,万一有什么病痛灾祸的,对于全家来说打击更是巨大。因此,若能以定期寿险作为家庭的基本保障,或者以定期寿险为主险,附加一些健康医疗保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定期寿险最大的特点就是保费低廉。由于定期死亡保险的保费中不含储蓄因素,是完全消费型的,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期限很确定,所以在保险金额相等的条件下,其费用低于任何一种人寿险产品。

在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中,多数定期寿险属于定额定期寿险,即保额在整个保险期限内保持不变。比如,对于一个保额10万元、期限5年的定额定期寿险,被保险人若在保单签发后的5年内死亡,保险公司保证给付10万元死亡保证金。此外,定额定期寿险在整个保险期限内的保费通常也是保持不变的。

容易产生“吃亏”心理

当定期寿险满期时,如果被保险人仍然生存,保险公司没有任何的给付责任,也就是说:你所交的保险费不能返还。很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即履行了交保费的义务而没有获得任何补偿的“吃亏”心理。其实,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保险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接受商业是必须付费的,比如看电影要花钱买票,去邮局或银行汇款要支付手续费,参加商业培训要交培训费,享受物业管理服务要支付物业费。保险也是众多服务的一种,它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服务,通过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保险公司做出在约定保险事故发生时给付约定保险金、约定保险事故不发生时不给付保险金的条件允诺,该条件允诺的对价就是投保人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费。

因此,保障型产品的保费可以视为是一种保障服务费,当被保险人期满生存时,已经在约定保险期限内享受了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障服务,缴纳保费就是必需的。

关注两个重要条款

定期寿险只能提供暂时的寿险保障,在保险期满时终止保单效力。随着保险需求和经济收入状况的改变,有些投保人希望在期满时续保一个定期寿险,有些投保人还可能在期满前将定期寿险转换为终身寿险。

但是,有的被保险人可能因身体状况恶化而被视为拒保风险,买不到所需保险产品,或者保险费率将明显增加。针对投保人的这种顾虑,保险公司在定期寿险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条款:可续保条款和可转换条款。

可续保条款――允许投保人按约定的保险费率在定期寿险期满时续保一个定期寿险。换言之,被保险人不必进行体检或向保险公司提供关于最近健康状况的证明材料。如果投保人要求续保,则不论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如何,保险公司都必须给以续保。多数可续保定期寿险保单规定,投保人可以续保一个期限、保额与原保单相同的定期寿险。比如,对于保额10万元、期限5年的可续保定期寿险,投保人可以续保一个保额为10万元、期限为5年的保单。当然更多时候,保险公司通常只允许续保保单的保额低于原保单、保险期限小于原保单。

可转换条款――允许投保人在保险期限内将定期寿险转换为终身寿险。也就是说,即使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已严重恶化,成为不可保风险,保险公司也不能拒绝投保人的转换要求。转换后终身寿险的保费只能按事先约定的保险费率收取,不能根据特定被保险人的死亡风险而提高保费。当投保人将可转换定期寿险转换成终身寿险时,保险公司通常会签发一个新的保单,并通常根据转换时被保险人的年龄计算保险费率。比如,王先生在32岁时为自己投保了一份10年期可转换定期寿险,4年后,他因为自己的收入显著提高而决定将该保单转换成终身寿险,则终身寿险的保险费率按照王先生36岁来计算。

养老保单:保障体面的退休生活

周蓉

每个人对自己的安康承担着主要责任。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通过节俭的方式来积累财富,以便为自己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同时,政府也通过社会保险为我们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福利保障。在个别城市,企业雇主也开始尝试提供部分企业年金补充我们的老年收入。但这些都不足以完全解决我们的退休养老问题。

我们面对的难题:

人口老龄化群体迅速膨胀,我国己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人均寿命快速上升,2050年预期达到85岁。

通货膨胀难以预期,2008年到2015年我国每年将至少保持3%-5%的通胀率,这无疑会严重侵蚀我们辛苦积累的养老金。

独生子女政策下,空巢老人数量猛增。例如,北京市空巢家庭占比34%,单身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在1999年就达到了11%。

老年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医疗负担过大。过去几年,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疾病使得我们的退休生活品质严重下降。

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和替代率较低。

因为上面的问题,退休计划应尽早开始,最好以家庭夫妻俩为主体一同规划。退休后生活型态变化,已完成了子女教育、房屋贷款等重大的家庭支出。只有在经济富足的情况下,才能过上惬意的银发生活。

到底什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富足养老呢?在2007年,可能更多的人认同股票、基金等证券市场。而到了今天,一定有很多人改变看法了。

其实,养老金的准备是长期财务目标,关键点在于一旦规划好,就要坚定地执行下去,不要被市场的短期涨跌诱惑或恐吓。而且选择什么工具,其实也没必要过于单一用排它的方式,应该在考虑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后,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用投资组合的方式完成。

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有:

1、目前离计划退休的时间还有几年?

2、退休后想要拥有的生活水平?参照目前的生活支出,在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3、退休后预期寿命?家族寿命史?

4、可用于养老金准备的预算?

5、你对风险的接受程度?保守或激进?

综合上面的因素,再做出适当的投资组合。这个组合要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三个原则。由于通常准备的时间在15年以上,抗通胀、争取收益是个首要问题;流动性倒是可以拖后考虑,这也对强制执行计划有正面意义。

目前在大中城市,中产阶级普遍喜欢用购买房产作为养老储备,其实比例过重很影响组合的流动性。因为这类资产的价格周期通常较长,一旦退休时赶上低谷,情况会很棘手,而且投入通常也较巨大。当然资金实力够的话,房产的确是较的好选择之一。

股票由于变化无常,大部分人很难操作,涨涨跌跌对心态影响也不好。这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已经明显看到了,这不是我们理财的初衷吧。

我建议把养老金的准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最基本的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

建议用相对安全的品种,也就是保险公司的年金产品,或有保底的万能寿险。这种方式结果确定。虽然收益一般。但绝对安全。年金保险的好处是,它是退休后的持续收入。只是在选择时务必购买有分红功能的产品,可以适当避免利率风险。因为目前养老年金的预定利率并不高。这部分占总数的30%-40%为好。加上社保的30%,我们相对就有基本的保障了。

第二部分,称其为真正的富足养老

建议可选择基金或其他风险相对较高些的品种,用定投的方式,长期持有,每年获得平均8%-12%的收益,应该是个客观的预期了。如果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收益达到年平均20%以上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收益不理想,第一部分也让我们可以保持基本的尊严了。

最后,组合的收益要定时检视,根据情况修正,如收支变化、市场重大变化等等。总之,这是我们人人都要认真计划、不能盲目乐观的问题。只要本着“以终为始”的原则,养老这个财务目标(终点),我们才会找到良好的(起点)开始。

养老规划案实例

另外,这个家庭目前无子女,夫妻俩人均有社保。每年剩余可支配收入为31.8万元。

假设通货膨胀率每年为5% ,再假设夫妻俩人的平均寿命是85岁,那么可以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这个家庭退休后的月支出将为1.8万元,也就是说,需要在60岁时准备好550万元。其中,他们需自行准备385万元,其余由社保解决。385万元,以年通货膨胀5%的假设计算,25年后合计就约为1300万元。

建议方案:

养老金的准备分两部分,50%(192万)用安全确定性最佳的保险年金解决。其余用收益率高又相对安全的基金,或者投资连接保险来解决。用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保险年金部分:

考虑购买的保险在60岁时可一次性领取养老金192万元,也可按每年10万元分期领取的险种。这样每年交保费约7万元,交费期20年。在目前预定利率较低的情况下,务必选择有分红功能的产品,以便降低利率风险。

假设每年收益率为8%/,以每年投资20万元的方式,定投基金或投资连接保险共20年。那么,60岁时可积累1315万元。这样就可以保障:这对夫妻完全可以享受环游世界的尊贵生活,还能有足够的老年医疗准备金。

(周蓉: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首席规划经理,美国MDRT组织中国区副主席)

第三张保单:把财富转移到将来

多多

资深理财顾问经常和很多富人讲一个观点:王永庆很有钱,李嘉诚很有钱,甚至已经富裕到自己都可以开保险公司了,他们不需要用保险来解决医疗、养老之类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买了大量的人寿保险呢?

有钱,是目前拥有财富,但是能否保证一直有钱呢?这些财富能保值增值吗?财富能传到下一代吗?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不可预测的经济变化和不可预测的人身风险,都可能让财富遭受损失。对富人来讲,保险可能不会让你更有钱,但当你和你的财富面对不可预测的世界时,保险会让你变得更加容易把握未知的未来。

更容易把握手中的财富

作为企业老板们有一个理念应该具备:保险其实是个风险管理工具。你现在虽然很富有,但财富只是你一时数字的积累,而保险却能通过法律的形式把财富移植到将来。因为,今天企业家的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可能会遭受法律、灾情灾祸等方面的风险。一旦企业被申请破产,除了保单,任何资产都要被冻结,进入破产程序。如果这时企业家手中有一份保单,就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或银行质押换取现金,保留部分资产。

因为在法律上规定,保险单是以人的生命、器官和寿命为代价换来的将来收益的期权,不作为追偿对象。此前,美国安然公司的老板就是在被美国政府冻结其财产后,通过保单质押得到了350万美元。

同时,现在企业的风险准备金都存在银行,但这笔钱放到银行有个致命风险:一旦企业财产因债务被法院冻结时,风险准备金也会被冻结,失去其本来作用,企业就有可能因失去流动资金而崩溃。

如果企业此前有为企业职工投保的大额保单,企业就可以拿着保单到保险公司办理质押贷款,轻易维系企业的生存。所以,保单有时比风险准备金更能抵御企业的风险。

随着民营经济的兴起,许多人都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创办企业。而民营企业一般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比如说,一家企业有三个股东,一旦三人中有一人出了意外,这个股东的家属就会要求撤股,而这时当初的投资早已经变成了固定资产,企业就会因为一方股东撤股而面临解体的危险。

若这个股东的家属不撤股,企业合伙大多又都是冲着人去的,其家属不懂经营管理也会让企业遭受损失。而现在有一个股东互保的办法就可以轻易解决,即三个股东都买保险,受益人是其他股东。这样即使一个人出了意外,也可以用赔偿费赎回这个人的股份,企业仍然能保持正常的发展。

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资金周转得越快越好,而保费交到银行20年之后才有产出,所以很多老板认为购买保险并不划算。其实,保险也有融资手段,保费交到银行不是一笔死的钱,随时可以质押变现,只要需要就可以到银行或保险公司按照同期银行的贷款利率进行质押贷款。保险单这时就相当于存折。

而且按照国家政策,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购买保险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比如,有的城市规定:企业工资总额的4%可以进入养老基金、4%可以进入医疗基金,这些都可以计入成本而免征企业税收。

另外,许多老板的妻子存有很多“私房钱”,似乎可以作为将来丈夫生意失败后的应急资金。但这些“私房钱”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它还是妻子和丈夫的共同财产。虽然丈夫暂时不知道,但当他一旦有债务而被追偿的时候,这些“私房钱”仍将被拿走,并不能起到为家庭保全财产的作用。

而现在有一个解决方案:妻子用这些“私房钱”去买保险,当丈夫生意失败时,即使家里的房产、汽车都被拿走,这张保单还是可以保留的。到时只需要到保险公司办理质押手续,就可以拿到现金,保全家庭财产。

安排未来财富

很多时候,人们常常讲起的理财其实是投资,而不是理财。真正的理财是如何安排赚到的钱,而投资则是解决如何赚钱,现在很多时候就混为一谈了。

赚更多钱,那是客户自己的事情。如果当作投资,我们不建议富人买保险的。白领阶层买保险是为了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因为他们不能承受风险带来的财富损失;而富人虽然可以用自己的钱来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但保险的意义在于,把辛苦赚到的钱,打拼下的江山安全地保留下来。

富人买投资型保险意义不大,但养老险、定期寿险这类保障险种以及有利于财富安排的险种是必要的。保险本身不具备直接投资的功能,只是风险管理和理财工具。对有钱人来说,保险更多的是面对财富风险。

保全家庭资产

现在虽然很富有,但财富只是一时数字的积累,而保险却能通过法律的形式把财富移植到将来。如果做一个10年期的保险计划,到期就会有一笔很大的钱可以用。企业要考虑未来的资金周转,人生也一样。很多风险带来的最直接损失就是财富的损失,也只有这个风险是可以被补偿的。

保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

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不能坐同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不可预测的风险,人们可能很难去逃避;但通过保险,可以让大家更坦然地去面对未来。

健全保障体系

我们可以把把富裕客户的收入类型分成两种:一种有固定投资收益,还有一种是项目性质的。

如果收入属于项目性质的,可拿出利润的5%买保险,这只占资产的很小一部分,但可以形成适当的保障体系。如果是经常性收入的,建议用年收益10%左右的财产来投保。这种安排心理上可以接受,同时可以形成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果希望资金产生更多的效益,就不能让保险占用太多资金。

另外,富人购买保险时一个重要风险是保费中断。因为有钱时往往倾向于多买,而一旦收入水平下降,很容易造成无力续缴高额保费。而一旦保费中断,将会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因为退保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说,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做通盘考虑,不但要根据自己现在的收入特点来设计保险计划,还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测来调整计划。期缴要考虑到事业周期,一个人不可能事业一直都处于鼎盛。

那么,在有钱时一次付清所有保费是否可行呢?这种方式用来买寿险是可以的,但买医疗保险是不合适的。因为医疗保险属于以小博大,用同样的保费换取同样的保额,这是没有意义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