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世界经济热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西部片崛起与陕西电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J025);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GH12441)。
2012年1月39集电视连续剧《北京爱情故事》(以下简称《北爱》)从谍战剧、家庭伦理剧等热门类型电视剧中突围而出,拔得收视头筹,成为新年以来的热播电视剧。首先《北爱》的投资方是事业蒸蒸日上的新丽传媒,其专业实力不俗,在业内已经获得了良好口碑,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影视公司为《北爱》提供了从制作到发行最大的专业保障。其次,演员出身的陈思成对这部电视剧投入了巨大精力,从兢兢业业的剧本创作到一丝不苟的实际拍摄,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优良的影像品质。如果说制作上的投入与努力是其热播成功的基础,那么其高质量的艺术品质及表现出来的具体的艺术形态来说,主旨的关照现实、艺术创作的写实态度、类型与生活并重的角色构思以及幽默智慧的台词设计则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主旨表达:“80后”的理想与现实
自2007年电视剧《奋斗》开播至今,中国电视屏幕上开始出现了一批以“80后”的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几乎都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及持续不断的热度讨论。从青春洋溢的《奋斗》开始到被称作“80后”的一面镜子的《北爱》,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电视剧作品在对“80后”生活及情感上关照方式及表现轨迹的改变。
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奋斗》以爱情能战胜一切为剧作核心,尽管剧中大学毕业的“80后”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后的一系列现实难题,尽管剧中主人公面对现实理想也遭遇了破灭,也为爱情挣扎痛苦,但最终这些年轻的“80后”几乎没经过奋斗,就过上了各自想要的生活,剧中所展现的那些现实困难变成了被虚化了的背景,与处在社会中心的“80后”若即若离,现实放在被遮掩的后台,前台主体依然在香车美女、灯红酒绿中构建自己的爱情、生活美景,剧中的“80后”的处境与现实相比显得虚假、空乏。
随后的《蜗居》《裸婚时代》与《奋斗》在主旨表达上有很大的不同,不再以爱情为核心,而是直面当下最敏感的“80后”的住房问题,表现出了“80后”在高物价、高房价的大环境的现实压力下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的现实生存状态。对于观众来讲,《蜗居》《裸婚时代》让观众看到了“80后”的成长,尤其是同为“80后”的年轻观众群体,体会更加深刻,面对青春的尾巴以及现实生活的焦虑和不安,再大的个人能力依然无法与社会大环境所施加的压力相抗衡,敢于直面现实之后才发现爱情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至此,以“80后”为主题的电视剧已经开始从理想主义走向了现实。
到了2012年,《北爱》进一步从现实表现转向直面残酷的现实,已经从香车美女、虚假美好的自我麻醉和包裹中蜕变出来,面对残酷现实开始疗伤与自省。《北爱》已经毫不掩饰,在现实里摸爬滚打的“80后”认识到爱情与现实是并置关系,爱情可以与金钱互换,人生的交易远不止一桩,每个人都有自私与欲求的一面,抛开金钱的诱惑,爱情没那么简单是因为每个人最爱的其实是自己;奋斗很残酷,身处职场,蒙头拼命工作并不一定就能蒸蒸日上,美德与良知并不能换来赞赏与成功,职场如战场,没有温度的理智与懂得杀戮的狼性才是摆脱困境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北爱》不再以年少轻狂、不识世情为借口,迫使在奔三的节骨眼上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的“80后”观众正视自己所遭遇的现实困境,正视自己甚至是集体性的性格软弱。
二、艺术创作:幻象与真实
作为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反映“80后”的第一部电视剧《奋斗》,饱受诟病的地方就在于剧中的主人公们几乎没有经过个人奋斗就迎来了美好生活,而且表达了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的理想。后来以房子为切入点的《蜗居》与《裸婚时代》尽管已经将主人公推向了现实困境,但漂亮的空间设计以及主人公鲜活而亮丽的造型,仍然缺乏现实质感。由此可见,从《奋斗》到《裸婚时代》皆是以收视率为成功标准的好莱坞式的类型创作思维。另外,从赵宝刚到滕华弢对石康、六六以及唐欣恬的《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原著小说的改编来看,其艺术创作材料均来源于间接,尤其是导演赵宝刚和“80后”之间的较大的年龄差距,则直接导致创作与“80后”观众群体之间理解及交流障碍,这一切就决定了其从幻象出发,营造出来的必然是虚拟的理想世界,美好的大团圆结局更是这类电视剧商品属性的鲜明标签。
而《北爱》以现实为艺术创作的动力。电视剧里的北京城褪去了惯有的梦幻色彩。导演陈思成想在电视剧中呈现一个真实的北京,真实的故事环境的营造才能给情节的展开提供基础。石小猛的出租房,程峰的豪华别墅,为了真实的环境质感,都是摄制组踏破铁鞋在北京细致找寻的,这两处重要的内景拍摄点也在剧情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剧中第二集结尾石小猛和程峰在北京车站接沈冰的那一场戏,为了突出真实,摄制组采用了偷拍的形式,拍得很写实,除了剧中的主演之外,其他过往路人并不知情。除了在拍摄上极力贴近现实之外,在故事创作及具体情节的建构上,甚至都有生活的出处,导演兼编剧陈思成说,剧中的故事是“投入自己三十年来的所有感悟”,剧中的故事有些就发生在他自己和朋友的身上。以30年生活的积累为原型,获得了故事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创作材料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加之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以及该剧开放式的结局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陷入两难的选择境地,注定其区别于简单的商品制作的难得的艺术品质。
三、角色塑造:类型与生活
在角色构思上,《北爱》与以往的关于“80后”的青春都市剧相比较有其独到之处。角色的性格设置、社会养成具备类型特征,可以进行类别的划分,又能贴近生活,真实、生动,能给观众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总体来讲,性格个性明显,性格形象饱满。
导演陈思成就角色构思谈到,编剧在每个角色的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了其缺点及优点,在正面形象树立之后,然后再确定角色人物性格自身的对立面,编剧希望表现出个性产生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所以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角色既有让人爱的一面,也有让人憎的一面,同时又有让人怜的一面。因为在剧作当中融入了创作者的自身体会,最终真正做到了用年轻人的视角展现年轻人的故事的创作初衷,对于大多数“80后”的观众来说,从《北爱》这面镜子里面,可以照见自己。
剧中的四位女主角类型特征鲜明,导演把这四位女主角比作一年当中的四季,代表四种类型的女人,“杨紫曦代表春天,最短暂,最美好,最容易腐烂腐败;林夏的热情好比夏天,为爱执著不悔,浓郁奔放;伍媚是秋天,最丰硕、稳重,又风情万种。沈冰外冷坚强,万物在暗自生长,小龙女的感觉,感觉是冬天。”①而这其中,最容易“腐烂腐败”的拜金女杨紫曦并没有招致观众的一片骂声,而是成为让观众既恨又怜的典型。她作为典型能够直接照射到社会现实,在她成长中物质的缺失,导致了她性格当中由此引发的自卑,成人之后,这种自卑空洞需要物质来填满,但面对残酷的现实,弱小的女性选择了依靠别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用精神自由来换取物质享受,但最终却陷入两难境地:“在宝马车里哭,在自行车上也哭”。环视现实,可以说杨紫曦代表了一类人,而这类人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现实依据以及她的矛盾处境让这个角色可信、可感。
《北爱》里的男主角吴狄、程峰、石小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几种类型的“80后”男人,吴狄代表理想、程峰代表成长、石小猛则代表欲望。吴狄坚持自己的梦想,是理想的化身。富二代程峰,在丰富的物质包裹下,只对风花雪月感兴趣,最终却在对沈冰的爱恋中懂得了成长。出身卑微的石小猛一心想要在大城市北京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和女友沈冰过上美满的日子,本来简单的生活理想在现实和利益诱惑的冲击之下支离破碎,金钱、房子太多的欲求将石小猛逼向绝境,为了过高的欲望付出了太大代价,他也成为《北爱》里面男主人公中最接地气的一个,符合绝大部分“北漂”的现实处境,要么放弃要么坚持,可是不管是坚持还是放弃,最终受伤的总是自己,这样的角色塑造有血有肉,贴近生活,最能引发共鸣。
四、台词设计:幽默与智慧
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电视的语言创作中,人物语言相较叙述性的语言所占比例要大得多,而在人物语言中,对白是绝对的主体。电影、电视中对话场面承担着体现角色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因电视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无法在相对电影较小的屏幕上表现大场面,呈现更多的场面细节,再加上电视剧相对电影而言,其创作周期短,整体投资偏低,所以相对影像品质较低。在此种情形之下,电视剧当中的对话场面成为绝对的主角,所以说,一部电视剧台词的设计与撰写能不能抓住观众,成为将观众留在电视机旁边的关键,甚至关系到整部电视剧成败。而在台词设计方面,《北爱》做到了幽默与智慧并重,在北京大的地域环境下,充分发掘了“京腔”的魅力,真正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特色和趣味,还有浓厚地方特色,相对以前的“80后”电视剧作品,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很多台词已经成为当下的流行语,传播范围极广。如“我觉得爱情一点都不复杂,来来去去就这3个字:我爱你,我恨你,分手吧,在一起”。尤其是林夏一再追求程峰但一直被拒绝的情形之下对程峰说:“你愿意喜欢谁就喜欢谁,反正我是喜欢你。你愿意爱谁就爱谁,反正我爱你。我爱你跟你没关系。”这样的表达既坚定又充满了机智。剧中也有映射现实,极具时代特色的台词:“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在于他有多少钱,而是他一无所有时还值多少钱。”名利附身往往成为当下社会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但当浮华褪尽之后他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才是真正的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当然,更有力量的是借主人公直面现实的台词,剧中当石小猛在谈到为什么一定要买房时说:“你不租房子哪里知道租房子的人苦啊。心里面没根,你永远睡觉不踏实,那滋味就是——漂。”石小猛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也说出了《北爱》的整体创作本意,那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注释:
① 《〈北爱〉揭80后真实现状 陈思成:它是一面镜子》,网易娱乐:。
[参考文献]
[1]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9.
[2] 黄会林.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下面结合哈投热电厂夏季热水工程运行的实际,对燃煤热电厂如何深化热电联产,增加能源利用,作如下比较和分析。
哈投热电厂夏季运行时存在的问题:
哈投热电厂的生产有着极大的季节性限制。因为冬季担负着哈尔滨市经济开发区730万平方米的采暖供热任务,企业的供热量较大;夏季因没有采暖用热,只有周边几家工厂用工业蒸汽和会展中心制冷用蒸汽,供热量很小,只能单台机组运行近五个月的时间。这样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1、三段抽气压力偏高,可达0.22MPa,超过安全门动作压力,安全运行系数降低;
2、限制电负荷运行,由于三段压力偏高,只好减小电负荷运行,来减小三段抽气压力;
3、因外网用气量很小,向后汽缸的排汽量增加,凝结水量多,排气温度偏高,被循环水带走的热量较多,不经济,能源浪费大;
供出的热量少,原料煤消耗不变,夏季的热效率偏低;
夏季供热水运行效益特点分析:
1、该供热水工程,最大供热量可达10MW,供水流量达500--600吨/时,加热蒸汽用量12吨/时;
2、2007年夏季供热水热量合计17734GJ,使原来夏季的供电煤耗由652g/Kw.h降到595g/Kw.h,供热煤耗直降57g/Kw.h,仅这一项供热期可节约标煤2494吨,折合人民币108万元;
3、该工程投产后,有效地消除了机组夏季运行时三段压力高的危害。增加了三段用气量,有效地解决了三段压力高的难题,杜绝了安全门的漏流,保证了机组运行的安全系数,电负荷也有所增加。
4、夏季供热水设备投入运行,加热器的汽源用的是三段汽源,和一段抽汽相比,三段汽源是比较低的低品位能源,将它作为夏季加热汽源是比较经济的,这样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减少了损失浪费,基本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5、该工程采用变频技术。除方便运行人员的操作之外,还可以根据用热情况随时调整网上流量,节约了大量的电能,同时也避免电机启动时电流过大造成的冲击和运行时大马拉小车的浪费。
6、夏季热水工程投产后,对改善哈市的空气质量又有着积极的作用。 哈投热电厂为区域性的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已经成为开发区供热的主热源,该工程投产后,原开发区区域内的夏季供热小锅炉房已被拆除,其热负荷由该工程供给。现已拆除16吨/时锅炉2座、15吨/时锅炉2座,环境效益极为明显。
7、对哈市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做出贡献。由于供电煤耗的降低,每年夏季节约标准煤2494吨,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吨,减少粉煤灰等废弃物1600吨,减少排污费约4万元,为减少哈市的环境污染做出贡献。
8、该工程对全年总热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总热效率由2006年的68.8%上升到2007年的73.4%,能源的综合利用效果明显提高。
三、夏季供热水运行前后比较:
2007年,夏季供热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约172万元,尤其是全厂总的热效率提高了4.6个百分点,能源的利用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分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门经济类公选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综合考虑“三求”,即学科要求、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为此需要兼顾三个基本原则。
1、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学科要求),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关键知识点,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学科体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晶高效传授给学生,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也就是传统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原则。
二是针对性原则(学生诉求),即要考虑学生的诉求,采用拉动型教学,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去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要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重点考虑学生需求的“点菜式”教学安排,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效性原则(社会需求),即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点传授这些内容。即使由于课程自身特点导致涉及的实效性内容不多,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尽量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上述三原则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来确定优先级的顺序。专业课必须考虑到基础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搭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公共选修课则更应该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
实际上,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当然也可以从国内众多的《世界经济学》教材中选定一本,略加变动教学内容后进行授课,但这可能导致授课内容被迫注重基础性原则,而忽略了公选课要注重的后两个原则。另外如果过于注重后两个原则,虽然教学效果好,但是对于缺乏经济学素养的理工科学生来讲,只是能搞懂所讨论的专题,不能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也只是达到了“授鱼”而非“授渔”。因此如何专题化类似《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基础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世界经济一般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什么是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主体及其运行的一般机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基于针对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学习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间随谈来获得。问卷调查在第一堂概论课课后进行,概论课讲述世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框架,在课后对全体选修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的目的、感兴趣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基于实效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上,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主要体现为所讲授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公选课《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共计30个学时,10次课,除去各1次相关世界经济热点视频学习和随堂考试,共计安排8次专题。遵循基础性原则,把握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专题。
专题一是世界经济导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最基本的经济测度指标GDP谈起,循序渐进导入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何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等。专题二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开始,进而考察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一般性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专题三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问题,回顾历史上国际贸易战,并结合实际谈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倾销反倾销问题,进而分析贸易战背后的主导因素和变动趋势。专题四是世界经济的汇率问题,结合中国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先升后降这一现象,分析什么是汇率、汇率与贸易关系、汇率变动决定因素等。专题五是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考察历史上历次能源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总结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世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专题六是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波动,探析区域经济波动是如何传导扩散,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形成的,进而总结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变动趋势。专题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以当前的热点问题TPP为分析对象,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决定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加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专题八是世界经济协调治理问题,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分析世界经济失衡、出现波动,已远非一国之力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共同应对。
三、专题化教学过程
1、专题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一种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下的灵活性。在保持基础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调整各个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如笔者上学期在讲到专题二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为啥遇到发展瓶颈,为什么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其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为什么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会出现金融危机,其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等。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时,结合参与金砖国家峰会,分析了中国为啥看重金砖国家。同时结合最近媒体关注的TPP,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为啥美国意欲主导TPP等等。
2、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专题化教学内容要注重灵活的导入方式:
一是可以采用故事诱导法,以一个醒目的疑问式话题引入,形象描述出一种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解专题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贸易没有任何阻碍,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在进一步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完全自由贸易和完全封闭对世界总产出和各国经济会有怎样影响等,让学生感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等。
二是采用时事诱导法。时事应该是当前各方热议或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们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如讲授专题四时,可以联系2013年人民币汇率一路升值,追问汇率为啥升高,对就业有和中国经济有啥影响;而到2014年后人民汇率连续贬值,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啥等。
总之,课程内容专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专题的合理确定和每个专题的问题导向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灵活组织内容,真正兼顾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原则。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能使他掌握解释一类现象或者处理一类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2]陈炜,邝季萍.新时期高校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34-37.
当前,在军队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一门重要的政治理论课程,有其明确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要国际力量在经济、政治、对外关系和对外战略方面的地位、作用、影响、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辨别是非。”因此本门课程对于青年学员来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意义。现如今,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一些新的理论不断涌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员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发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如何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从如下两个方面试做探讨。
一、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体系结构是否合理、课程特点是否突出,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现实性和综合性这样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员不能只拘泥于教材的形势与内容,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员的认知需要适时的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方式。
目前,军队院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按照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当今多极化过程中出现的五极来安排内容的。其中一些内容学员在高中阶段已经学到,并且相当熟悉。例如:当今时代主题、苏联解体及教训等,针对这一类知识可以少讲或者不讲,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更加实用、学员更加感兴趣的内容上。在讲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我国金融安全及监管的问题、中国经济稳定对世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一系列学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就可以有机地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与学员的兴趣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在充实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突出课程自身的特点。因为只有把课程特点和课程内容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时效性、综合性和现实性。
1. 时效性。所谓时效性是指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新,离现实生活近。《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政治、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关系,并且从中去探索总结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启示等,它们最早是几十年前发生的,最晚有可能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崭新的内容,突发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我们都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员选好、用好、讲好这些内容。另外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调动学员积极性、主动性来营造一个关心时政、关注焦点的学习氛围,从学员自身的角度来强化课程的时效性。
2. 综合性。《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不但包括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各主要行为体及其关系,同时也涉及到社会、人文、宗教等方面的知识作为铺垫。例如向学员介绍中东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从历史、宗教、资源、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等诸多方面去诠释。这就要求教员既讲史实,也要总结理论,还要分析洞察国际热点;既涉及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世界历史的内容,又涉及政治学、外交学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 现实性。现实性指的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实际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研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基本趋势,剖析世界主要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握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的最终目的目的是要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得出的理论、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中国外交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在探讨发展工国家的成败得失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避免走他们走过的弯路。与此同时,对学生本身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也有现实意义。可以通过对朝核问题的讲解与讨论使学员明确核武器的战略意义,以及我国周边的安全态势。因此说,现实性也是本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具有较强时效性、综合性、现实性的学科而言,选择丰富且恰当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愿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传统灌输式”、“封闭陈旧式”、“平面板书式”等落后的教学模式还在使用。学员们对于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感觉枯燥乏味,分心走神,课堂气氛可想而知,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所以教员在备课时不但要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恰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之带着兴趣学习,达到教学目的。
目前,应用于大学政治课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比较常用的理论讲授法、课堂讨论法;能够很好调动学员积极性的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法等。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我们仍旧需要从它的自身特点出发,以突出其时效性、综合性、现实性为主要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其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有很多,以下着重介绍几类较为可行的方法。
1.开展“问题式”教学,让学员成为课堂主角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涉及内容较多,课时有限(40课时),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问题。实行“问题式”教学不失为一项好的办法。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教材体系为依托,归纳出若干时代性强,学员关注度高的重点问题来讲解,遵循“紧扣热点、兼顾重点、关注难点、解决疑点”的原则来实施教学。
在开展“问题式”教学的同时,要进一步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教员要以多种方式调动学员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员可以拿出一两个问题作为学员自讲内容。在课前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料,对学员进行分组分工。课上由每个小组推选出的代表进行主讲,最后由教员进行补充讲评。笔者曾在自己的授课期班进行了实践,选择了日本战后右翼势力抬头及其影响这一问题。课上学员反响强烈,极大地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课上新闻播报,培养学员关心时事的习惯
《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其让教员提供新闻线索不如让学员自己动手筛选时事素材。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在所教期班中,四人为一组,对一周来重大的国内、国际要闻,进行筛选和整理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报并进行简单的评论。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同时也锻炼学员的归纳总结能力,养成了他们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的好习惯,有助于学员形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3.充分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
在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板书平面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大部分军队院校校园网也已成为教员和学员学习与交流的新平台。在课堂讲授不能满足学员信息量要求时,作为一种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网络平台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就本学科而言,学生希望第一时间得到国际经济、政治发展动态。同时也想看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录像、资料等。教员及时的更新充实这些内容,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就可以充实教学内容,避免空洞的说教,进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网络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交互性,借助网络交流不但能够满足学习者沟通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把学习变成群体行为,借助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群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学员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结成有针对性的学习团队来完成学习任务。
当然,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在理论上要认真提炼总结,另一方面在实践上要勇于尝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型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科建设之路。
《世界经济》课程实际上是以世界经济概论的方式来阐述世界经济的,它是一门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它是基于经济学原理,借鉴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并融汇文史哲以及地理类的专业知识,以为指导,从现实经济出发揭示新的世界经济理论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全球经济是基于国际分工,各国经济互补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多元化的各类经济的多角度集合。所以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的特殊规律,国际经济各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对外经济贸易等。这就决定了此课程教学内容的面广且复杂,涉及的相关理论多且抽象。但是,上述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多有涉及,因此在阐述上述问题和理论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形式加以介绍。例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投资中的核心理论,在世界经济课程中却只是简短介绍,从而使得讲授相关理论时,就显得抽象从而难以理解。
(二)教材滞后现实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现象,新的经济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着。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都无法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初版教材还是再版、修定教材,总是具有时滞性。教材的滞后决定了其内容的非现实性、体系的非完整性、方法的非新颖性。如果课堂的教学过程仅仅完全依赖于课本,结果是难以避免的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如果教科书不能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就只能成为空论,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火热而多变的现实经济世界。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输的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听、记。此种教学方式仅局限于课堂,脱离于实践。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中心。教师中心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看不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生的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如果不能走出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灌输晦涩、抽象的理论,就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就缺少积极性。(四)考试形式单一考核方式一直采取一考定乾坤的方式。且固定平时和期末考核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占总评比重的20%(或30%),考试成绩占总评比重的80%(或70%)。这种考核方法暴露了教学过程“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缺陷。只重视学生学习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只会呆背死记,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更谈不上超越教材和教师,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固有的考核分值配比,使得学生即使在平时忽视对世界经济的关注,缺乏对相关经济现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只要在考前突击相关理论,就可以获得此门课程的通过,无法检验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现象的能力。基于上述的问题,对世界经济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
二、世界经济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世界经济的教材除了理论部分之外,部分章节无法融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现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授相关课程内容,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引导,要求学生在课后听新闻评新闻,增强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的了解,增强对相关理论的了解,从而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并增加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点。利用课堂讨论、换位教学、观看视频、章节论文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世界经济的教学环节中,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经济的相关现象,关注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联系,甚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动向,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经济活动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及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布置一定的命题,让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此方式在提升学生对相关理论认识深度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贸易规则和贸易壁垒的相关知识时,结合当时世界经济中中美贸易摩擦的实例,进行了课堂讨论课。因为学生对相关经济现象的不够了解,如果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直接把中美贸易摩擦的实例摆放出来,给学生讨论,必然会造成讨论课内容的浅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在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将讨论课的主题———初探中美贸易摩擦布置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对讨论的主题都有很充分的了解,大家此起彼伏,不停地对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行着反驳或补充,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2.换位教学
换位教学,就是教师提前布置一定章节的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分工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制作PPT等准备活动,并推荐一小组成员来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成绩计入小组整体成绩。此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例如,在讲授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时,把学生分为4组,分别讲授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中国—东盟自贸区。学生在换位教学中,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学会了团队作业,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观看视频
基于课堂课时的有限,并不能将每一章的内容都通过课堂讨论和换位教学的方式来实现。于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深入性,教师找到和授课内容相关的经济深度报道视频,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有关资深专家学者的视频资料,信息量大,观点独到,理论新颖,论述深刻,时效性和前瞻性强,是教师和教材做不到的。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弥补了当前教学的不足,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章节论文
章节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能够提高相关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结合世界经济的某一热点,布置论文题目,让学生学会资料为我所用。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摒弃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输赢的做法,将课堂讨论、换位教学、章节论文、平时检查和期末考试各种考核结合起来,在每个环节都给予学生相应的评定(平时和考试比重为八二开或七三开)。这种考核方法和成绩构成,特别强调了教与学过程的重要性,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个性。考核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综合全面,也更加趋于合理有效。
三、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在几个学期的《世界经济》的课程教学中,由于上述内容的改革,初步成果已见端倪。
(一)转变了学风,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一本书,一份打印的课件,不动手的“学习两节课”。学生会高度关注教师提出有关当前经济管理领域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一条信息线(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课改中明确要提问、发言、讨论的内容。由于学生对于当前经济事件的关心,改变了传统的只在课本中、课堂上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经济就在我身边”,从而建立起“我是经济人”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互动
教学改革之前,学生严重脱离于经济社会,对相关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都处于一种不知或半知的状态,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无法很好展开。教学改革后,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主动或者被动地去查资料、找信息、看新闻,了解现实经济世界。拥有了一定的经济知识背景后,形成了比较系统或条理性的观点,在课堂提问及课堂讨论时,学生也可以积极发言,并表达出比较深刻、具体、独到的见解。
(三)注重平时知识积累,不再一考定乾坤
课改前,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点,而且占比较大。如今,由于考核方式中,把平时成绩的比重大幅度加大,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讨论,每一次提问,每一份提纲,每一份小结等等,均计分在案。学生要想取得优良成绩,就必须重视每一堂课的每一项内容。学生不再是只带着耳朵,更需要带着心来上课,这就彻底摒弃了大考前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复习应考的学习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局限,使得互动环节难以更好展开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相关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方式上设置了热点讨论及换位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第一次上讲台,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较差,往往就会使课时延长,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其他章节课程授课的时候,必须压缩课堂内容。
(二)如何提高课堂互动环节的效率,避免“搭便车”现象
一、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现状
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长期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新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外历史中的制度(变迁)案例,并与中国当前的制度变革进行比较、印证,世界经济史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少数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部分高校将其纳入经济学专业选修课,还有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该课程。通过上述资料显示,在少数重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并多数作为必修课程。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基地班,在教学方案设置中,也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而在地方财经类院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设的则寥寥无几,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中一度被边缘化了。当然,由于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并未通过网络公开,为此只能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上述结论。
二、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何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为何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首先,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侧重于理论逻辑培养的理念导致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应有重视。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几百年间,经济学理论先后演化出古典学派、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数理经济学、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等多个经济学流派,各学派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上各有所长,共同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相适应,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许多经济学理论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经济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为此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则更侧重于对上述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传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外受到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经济学专业课的门数也存在界限。总体而言,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培养,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理论源泉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世界经济史列入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次,对世界经济史的课程定位影响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如前所述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作为经济学专业课来开设,所以提到世界经济史,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未认识到其在经济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证实与证伪功能,而仅将其列入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如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通识课程,意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仅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再次,世界经济史课程师资培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史教学。从教师知识结构上,讲授世界经济史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同时又具备历史学人文素养,并将二者融会贯通,授课时既能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又能自如发掘经济史素材,让学生逻辑分析经济问题的同时又能以史为鉴,然而同时具备两种知识结构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数较少。此外,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其对经济学功能的发挥。就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媒体授课,但是课件内容以文字和授课大纲为主,视频和音乐运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枯燥、乏味,自然将世界经济史等同于高中时期的历史课程,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三、加强世界经济史课程地位的建议
首先,正确定位世界经济史课程,加强对其重视程度。世界经济史不是一门历史课,而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历史与经济学理论相统一,培养学生以史的方法和视角,运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问题,通过世界经济史的教学,实现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头脑中衔接历史与未来,而不是单纯学习各种经济学理论。因此应该重视世界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将对世界经济史的学习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
其次,培育世界经济史教学队伍,增强教学能力。世界经济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和历史学人文素养,因此要求本科高校重视该课程教师队伍培育,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科研项目及精品课程申报等途径,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成熟。
一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巨大挑战,但并没有改变全球化的基础或根本趋势。全球产业转移将再趋活跃。后危机时期新技术、新市场将形成新的海外投资热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不可阻挡。
二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治理结构将深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相互促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将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各国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构建公平、公正、有序、包容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成为趋势。
三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坎坷,可能进入中低速增长期。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放慢迹象增多,拖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美国、日本、欧盟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恢复迟缓,房地产市场和私营经济尚未全面启动,库存调整放慢。欧洲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市场急剧动荡,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明显受阻。
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发达国家遭金融危机重创,加上人口老龄化负担沉重,未来经济增长并不乐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复苏较快,但通胀压力较大,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复苏可能发生波折,进而减弱世界经济增长动力。
二是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应对并跨越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扩大出口和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政策,力图引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
世界经济史是一门反映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活动领域的一门科学,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人类经济活动的知识,更要培养深刻的历史理解力、洞察力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预测力,进而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所指导和参考。经济学本科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将有助于学生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考察经济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更好的理解经济学理论和探究经济发展规律,对构建经济学专业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一、世界经济史的课程特性
经济史是一门伴随经济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介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史分为中国经济史与世界经济史两个分支,中国经济史主要以中国经济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侧重于探求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世界经济史则以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全球经济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与地区人们经济活动的联系与相互影响,从地理范围上看,世界经济史即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也包括对中国以外其他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研究。所以世界经济史具有和经济史一样的学科特性。
首先,世界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的源泉。世界经济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组织、经济制度和经济部门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历史过程,研究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系。而经济学理论恰恰也是以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人、组织和社会行为的学科。世界经济史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量历史事实,经济学理论就是从这些历史事实中凝练和抽象出来的。世界经济史通过为经济理论提供大量证实与证伪素材,推动着经济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如希克思所言:“为了不致使逻辑进程与最明显的事实发生冲突,我们应当回过头来看看历史纪录”。
其次,世界经济史注重时序性与规律性研究。世界经济史与历史学的相似之处更多地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趋同性,二者的考察对象都是以往经济、社会状况以经济发展轨迹,在叙述方法上都有用“史料说话”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都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从而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指导当前的人类活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但二者的研究任务却不相同,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任务在于通过对史料的发掘,以证实和证伪的方法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历史学的研究任务则在于客观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探求事物发展规律。
再次,世界经济史是一种分析方法。熊彼特说过:“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过程,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我相信目前经济分析中多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由于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条件方法的欠缺倒是次要的”。由此看来,“历史感”和“历史经验”是经济学者研究经济学必备的基础。而所谓的“历史感”和“历史经验”其实就是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历史自觉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历史中求解现实经济问题时,做到“以史为鉴”,在运用经济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时,做到“史论结合”,在归纳总结经济问题,探寻经济规律时,做到“论从史出”。
二、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现状
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长期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开始有意识地以新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中外历史中的制度(变迁)案例,并与中国当前的制度变革进行比较、印证,世界经济史开始成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世界经济史课程的开设情况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情况:少数高校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部分高校将其纳入经济学专业选修课,还有部分高校并未开设该课程。
通过上述资料显示,在少数重点财经类高校经济学专业,基本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并多数作为必修课程。在综合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基地班,在教学方案设置中,也都开设世界经济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而在地方财经类院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设的则寥寥无几,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中一度被边缘化了。当然,由于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情况并未通过网络公开,为此只能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上述结论。
三、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
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何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为何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首先,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侧重于理论逻辑培养的理念导致世界经济史课程未得到应有重视。自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几百年间,经济学理论先后演化出古典学派、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数理经济学、制度学派、福利经济学、凯恩斯学派、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等多个经济学流派,各学派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上各有所长,共同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繁荣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的多样性相适应,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创新经济学等许多经济学理论课程,而这些课程都是经济学本科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为此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则更侧重于对上述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传授与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外受到总学分和学时的限制,经济学专业课的门数也存在界限。总体而言,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培养,世界经济史作为经济理论源泉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大多数高校并未将世界经济史列入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次,对世界经济史的课程定位影响了其作为经济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开设。如前所述世界经济史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历史学专业必修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逐渐作为经济学专业课来开设,所以提到世界经济史,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未认识到其在经济学理论学习过程中应发挥的证实与证伪功能,而仅将其列入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不仅如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将世界经济史作为通识课程,意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仅作为选修课来开设。
再次,世界经济史课程师资培养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史教学。从教师知识结构上,讲授世界经济史课程要求教师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同时又具备历史学人文素养,并将二者融会贯通,授课时既能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又能自如发掘经济史素材,让学生逻辑分析经济问题的同时又能以史为鉴,然而同时具备两种知识结构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数较少。
此外,世界经济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影响其对经济学功能的发挥。就目前来看,世界经济史课程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媒体授课,但是课件内容以文字和授课大纲为主,视频和音乐运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枯燥、乏味,自然将世界经济史等同于高中时期的历史课程,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
四、加强世界经济史课程地位的建议
首先,正确定位世界经济史课程,加强对其重视程度。世界经济史不是一门历史课,而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强调历史与经济学理论相统一,培养学生以史的方法和视角,运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问题,通过世界经济史的教学,实现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头脑中衔接历史与未来,而不是单纯学习各种经济学理论。因此应该重视世界经济史课程在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将对世界经济史的学习作为经济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
其次,培育世界经济史教学队伍,增强教学能力。世界经济史课程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经济学专业素养和历史学人文素养,因此要求本科高校重视该课程教师队伍培育,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科研项目及精品课程申报等途径,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成熟。
第三,开展专题教学,选择注重历史与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世界经济史教材均采用编年体例来设计内容,而这种设计与历史教材雷同,使学生感觉乏味,按这种方式编排教学内容,容易疏离世界经济史与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专题形式来讲授世界经济史的相关内容更符合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相结构,对能适当对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如果偏重于史实的介绍,很容易变成史料堆砌,如果偏重于理论和方法讲授,又容易枯燥乏味,因此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世界经济史教学非常重要。其中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和思考的多媒体教学、对经济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讨式教学以及让学生直接参与的研究型教学是世界经济史教学值得尝试和实践的几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世力.世界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2]侯燕.关于经济史教学中的若干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80-182
[3]希克思.经济史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0
[4]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整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企业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中,各个企业间的高度依赖,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的变动,都将引起其他环节的相应变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在每个企业内部,它都尽可能的突破其所在国家市场规模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限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说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的引资带来了机遇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引资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
1、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
跨国公司正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
2、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的趋势良好
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
3、新兴国家对外信贷评级降低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中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中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具体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目前全球进出口前三强为美国、中国和德国),占当年GDP总额的50%左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约合计6.04万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为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
1、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经济波动性增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逶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军整个经济危机。
2、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3、世界经济一体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主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
资金是贸易的源泉,中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中国贸易引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是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l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而且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问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碰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另外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l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从货物贸易来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与时俱进法
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会不断出现,而教材的更新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所以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要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资料,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比如,在讲授世界贸易组织一章时所采用的课本中关于成员国家与地区数量的问题时,就应该采用最新的数据;又如,讲到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个问题的时候,欧洲债务危机是当前的热点,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再比如,在讲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教材中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数据是2004年5的1日,只有25个成员国,而实际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在2007年1月1日零时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已增加到27个。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注重新知识的传授,学生会感到知识陈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集思广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为此,要求教师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加工,选出适用于教学的素材进行修正和更新,使案例适合于世界经济教学的要求。这从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师应适当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身处特定的案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世界能源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三次世界石油危机,并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爆发石油危机?现如今的石油价格猛涨,会不会爆发第四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等等。
(三)课堂讨论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丰富了课堂的信息量,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网络结构。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发言提纲,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讨论发言,提高同学们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门头表达和组织能力。例如当讲到反倾销问题时,结合我国近年来频繁遭遇反倾销的案例,针对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组织大家展开讨论;又比如在产品周期理论教学中,提供电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探究发现袖珍计算机电子产品从研发到成长在到成熟,基本遵循从美欧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和东盟的产业转移途径,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劳动力优势转移的过程,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产品周期。
(四)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因其直观性,突破视觉的限制,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同时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加上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逐步打破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授课方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另外,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为了避免用多媒体教学感觉像放电影的现象,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另外,在网络时代,教学方法也可以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素材,如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网上,便于学生自学和课后复习;教师在讲授后,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网站,让学生去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此外,教师将有关的素材放上去,让学生阅读。这些都为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五)联系实际法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讲《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时,应适当联系中国经济的实际,这样听者更爱听,教学效果也更好。真正做到:要实学不要空学,要活学不要死学,要真学不要假学。例如讲“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概念时,可以联系实际谈谈中国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存在的原因以及影响;又如讲美国的GDP、失业率、通胀率等时,最好对比一下中国的相关情况。这样更具说服力,也使学生能看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也更好地体现出世界经济的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中国经济腾飞。
(六)多元考核方式法
投资品生产能力提高,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这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建成投产大批项目,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钢材产量超过4亿吨,居世界第一位。煤、电产能和运输能力明显增强。现在不少投资品产能过剩,如果经济增长放慢,产能过剩情况将更严重。从再生产角度看,一定时期某些部门和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变动的,长线部门、长线产品与短线部门、短线产品是相对的、动态的、可变的,不能认为短板永远是短板。事实上,需求的增加、需求超过供给的市场压力,也是短板部门和产品的发展动力。长与短、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是相对的。
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出来,带动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低档和中档商品为代表的“老三件”和“新三件”,已经被高档商品、高值商品、高价服务所取代。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城镇居民已降至35%左右。新的消费热点包括住房、汽车、信息、通讯、教育、中介、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现在,国内旅游和境外旅游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每年出国(境)旅游达3000万人次以上,购买住房、汽车已成为中等以上收入阶层的新时尚。新的消费热点的兴起,不仅带动了新一轮经济增长,而且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产值能耗的降低都有重要意义。 一批城市群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多年来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都达到两位数。近年来,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以及正在形成的中原城市群,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发展活力日益显现。城市群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对周边地区起着有力的带动作用。
5月16日,《财富》全球论坛第三次选择了中国,吸引了800多位中外企业精英、政府要员和经济学家。北京成为全球经济界、商界、媒体关注的焦点。
论坛为何选择中国?首先,此次参会包括77家全球500强企业的代表、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20多位中国政府要员等众多代表。在三天的26场大小会议上,以“中国与新的亚洲世纪”为主题展开讨论。据悉,奥运经济、资本市场、文化产业、汽车产业、能源交通问题等等,几乎所有问题都是既与中国有关又与世界有关,就是说,这些话题既是中国的,也是亚洲的,更是世界的。其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进口额猛增,对世界经济贡献突出。2004年我国进口额达5614亿美元,超过了1992年的美国和2003年的日本。吸引外资额达到606亿美元,已经连续11年列发展中国家之首,且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外商投资热点已不仅是制造业,而已开始向服务业、金融业转移。再次,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将为许多跨国公司提供难得的商机。简单地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热的地方,是最具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而做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为论坛提供了其他城市所无法提供的大平台。这对寻觅中国机会的跨国企业也显示出不可比拟的份量。
目前,全世界称得上是跨国公司的企业有6万家,它们承担了全世界生产的50%,贸易的60%,技术转让的70%,直接投资的80%。我国现在在世界所占的GDP还比较低,只占4.5%,贸易额超过6%,虽然不多,但在世界贸易额的增长中,有13%是中国贡献的。我国已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第四大出口国。因此,不仅跨国公司重视中国市场,中国也十分重视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跨国公司。现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达700多家。有消息称,参加本届论坛的7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半数确定了首次投资中国内地的计划,这30多个企业主要来自IT、金融、汽车及配套制造业,投资形式将以并购和建立新公司和生产基地为主。但是,无论哪家跨国企业来华,目的无非是寻财。这些跨国企业(500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能创造财富的机器,去年这500家公司总营业收入约为15万亿美元。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为中国企业带来的资金、技术曾为中国企业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提供了良机,那么今天这些公司为中国企业带来的机运可能是在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学会如何做强、做大,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需要更多的财富,中国要创造出更多的、真正能在这种论坛上呼风唤雨的老板。而更重要的是,在创造与积累更多财富的过程中,中国将探索出科学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现代化之路。
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本科经贸方向的设立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了解中国国情与人文知识、知晓中国当代经济及政策法规、熟悉商务习惯和技能的高层次、复合型汉语人才。我们应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紧跟时代步伐,
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环节着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来华留学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一、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在全球或主要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广泛的、经常性的流动,并借助这种自由流动所实现的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国际传播,以求得各国经济利益的增进。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与时俱进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世界经济更加多变,而这些变化又使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一些传统的经济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因此大量新兴学科及理论涌现出来。经贸课程的授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例如,在中国对外贸易这门课的课堂上,仍然完全按照教材介绍中国2003年的情况及数据,就是不妥当的。另外,向学生介绍新的研究成果还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一些留学生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课堂上了解到一些该领域的前沿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到书店去买相关的书籍进行研究,并打算将成果形成文字。
2.适当用英文授课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公司从事跨国经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国际经贸方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在授课时适当使用英文,尤其是讲授专业术语时,让学生知晓相应的英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汉语言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语,而非英语,并且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英语并不是很好,也不希望用英语授课,因此在授课时不应大量使用英语。
3.利用互联网资源
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地理距离,将世界各国连接了起来。互联网使信息透明,得以共享,使资本得以迅速调拨,使交易得以在瞬间达成……经济网络化这一趋势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灌输,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学好经济贸易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做好将来的工作。
4.多介绍跨国经营方面的知识
目前,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驱动者,而且数量和规模呈现出日益扩大之势。不少留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够到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工作,还有一些则希望能够创办自己的跨国公司。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让学生多了解跨国经营方面的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开设这方面的专门课程外,还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等课程的课堂上予以讲授和渗透。
二、针对中国经济地位上升态势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多介绍当前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形势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三,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第三,外汇储备位居第一……中国经济贸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震惊,中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贫困落后的国家,而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和贸易大国,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使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留学生看好中国的经济形势,并且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所以选修课中国对外贸易很受留学生的青睐。在其他经贸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也可以适时适度地加入当前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热点问题等。
(二)多介绍中国经济贸易政策及法规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绝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国工作或回国从事与中国有业务往来的工作,因此,让留学生多了解中国经济贸易政策与法规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既可以满足他们将来的工作需要,又有利于我国建立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
(三)多介绍中国商务习惯和礼仪
从事跨国经营的工作人员除了要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外,还应了解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通过《中国民俗》等课程,留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到一些中国的文化习俗,但他们还应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商务文化,以便能够顺利地融入到社会交际中,顺畅自如地开展商务活动。在商务口语、外贸写作、国际市场营销等经贸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中国商务习惯和礼仪予以介绍。
三、针对经贸课程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集思广益
经济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科,没有唯一的、绝对的正确答案。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可以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几百年来,人们都对自由市场经济争论不休。今天,处于争议之中的经济问题则更多,比如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如果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这些争议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正是这无数的争论推动着这一学科不断前行。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也应该享受争论的自由,并有了解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经济学家见解的权利。通过这种“集思广益”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掘,视野得到了开拓。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经济贸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时常需要辅以大量的图表、统计数据等,传统的黑板教学难以全面准确地呈现,而采用多媒体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诸多问题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留学生的汉语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课件制作、多媒体运用上应特别注意,还应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理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家们发展理论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问题、应对现实问题、预测现实问题。在经贸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应配合大量的案例,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也应紧密联系当前实际,通过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身边正在发生的一些经济问题做出解释,学生们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例如,有留学生反映,在学习经济贸易课程之前读不懂经济新闻,但在学习之后明白了经常碰到的IMF、DDA、BRIC等的含义,并且渐渐地开始喜欢读经济新闻了。
(四)避免课程之间的割裂
各种经济贸易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将它们之间的界限划得过清,完全割裂开来是不合适的。因此,授课教师虽“术业有专攻”,但却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经济贸易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够
转贴于 真正找到学生的弱点,才能够对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如果授课教师的视野不够广阔,例如,讲国际贸易就只专注于国际贸易,讲国际金融就只专注于国际金融,那么学生们的视野也必然是狭隘的。
四、针对留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留学生的特点
1. 母语不是汉语
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在三年级时可以选择学习方向,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经贸方向。虽然他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汉语水平,但是毕竟汉语不是母语,不足以得心应手地用汉语学习经贸专业课程,所以必须继续提高汉语水平,同时认真学习经贸课程,这样才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的。
2.思维活跃
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相比虽然没有语言上的优势,但是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宽广。大多数留学生没有形成思维定式,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如果得到恰当引导,这对于经贸课程的学习是有益的。
3.缺乏信心
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汉语是很难掌握的,使用汉语学习经贸课程则是难上加难。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经贸课程时遇到了各种困难,便丧失信心,决定放弃,如此一来则造成恶性循环。但是经过耐心疏导,积极鼓励,他们中的大部分完全可以重拾信心,端正学习态度。
4.数学基础薄弱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基础教育也各异。总体而言,与中国大学生相比,留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大多数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这也成为他们学习经济贸易课程的又一障碍。
(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尽量避免使用晦涩语言
经贸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留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如果使用深奥晦涩的语言讲授经贸知识,留学生必然无法吸收理解。反之,如果使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难度。但是,过量地使用通俗语言将会大大降低知识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因此必须掌握好尺度,否则适得其反。
2.多安排课堂讨论
大多数留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利用这一优势应该准备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材料或案例供学生讨论并发言,对于成熟的见解加以赞扬,对于不成熟的见解委婉地加以纠正并给予鼓励,从而起到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一些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但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改善这一状况。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比如启发法、举例法、情境法、讨论法等等,寓教于乐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多举学生自己国家的例子
授课时举留学生自己国家的例子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而且还会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在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发展道路时,以韩国为例;讲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时,以日本为例;讲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时,以俄罗斯为例等等。
5.少使用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比有许多优势,将数学引入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研究的主流趋势,但是留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难以适应。授课时应以定性分析为主,适当辅以定量分析。
五、针对留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一)经贸方向留学生的需求
选择经贸方向的留学生有着不同的目的,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约有60%的学生为了将来好就业,其中大部分希望从事国际贸易,特别是与中国的贸易;约有20%的学生则是因为对经济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经济热点问题和当前经济形势。他们表示,希望从课堂上学习到对将来工作有帮助和与实际相结合的经济贸易知识。
(二)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多介绍实践性强的知识
根据调查问卷,相当一部分的留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实务是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他们最有帮助的一门专业课,同时商务口语、外贸写作等课程也比较受欢迎。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学生觉得以后工作能用得上,因此授课教师除了介绍课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诸如主要国家的贸易习惯、如何写简历、如何应聘这样的内容。但需要强调的是,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并不是次要的,而是同等重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厚此薄彼。
2.多介绍经济热点问题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学科前沿的介绍应该大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留学生时常会通过报纸或者网络了解世界经济形势,并向经贸课程的任课教师请教相关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当前热点问题和经济形势,比如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世界多边贸易谈判进展情况等,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3.多介绍本地区经济情况
经过在学校所在城市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留学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都已比较熟悉,因此大多数打算留在中国工作的留学生不愿意到其他的城市重新熟悉陌生的环境,而是希望继续在当地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对本地区的经济政策、人才需求、产业结构等方面未必有深入的了解,经贸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多向留学生介绍一些本地区的经济情况,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4.请企业高管做讲座
根据留学生希望掌握更多实际工作技能的需要,学校可以考虑邀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高管到课堂上做讲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而且有助于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学习热情。
总之,作为经济贸易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帮助留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