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血压确诊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也被简称为妊高征,是女性妊娠期特有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中、晚期妊娠妇女,该病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对孕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具有严重影响[1]。目前,临床相关学者对妊高症治疗以及护理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但是国内外鲜少报道妊高征未来诱发高血压的可能性及其危险系数,因此探讨分析PIH患者是否是诱发远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于降低高血压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探究价值[2]。为进一步探讨分析PIH和远期高血压之间的危险联系,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0例PIH患者和600例非妊高征患者出现远期高血压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PIH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关于妊高征的诊断标准,病例入选标准:①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孕前并没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肝肾疾病障碍史、糖尿病、冠心病等内科疾病史。③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蛋白尿、水肿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胸闷、头痛、头晕、昏迷、抽搐等症状。50例患者年龄最小23岁,最大30岁。同时应选取同时在我院妇科就诊的非妊高征患者600例作为对照,患者年龄介于24-77 岁,平均(41.3±3.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基本资料差异对比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分析所有患者身体状况、既往病史,了解患者妊娠阶段出现的各种疾病,妊娠高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征兆等情况。血压测量方法:取患者端坐位,取右臂进行测量,应反复多次测量直到患者血压稳定,在当天间隔60min后再测量1次。①高血压确诊标准:患者舒张压(DBP)在90 mmHg以上,或者收缩压(SBP)在140mmHg以上,非同日坐位测量3次或者患者血压情况持续出现这种情况,即可确诊为高血压。②高血压征兆:患者DBP≥90 mmHg,或 SBP≥140 mmHg。
1.3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 果
2.1两组患者高血压确诊率、高血压征兆率对比。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确诊率(34%)、高血压征兆率(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1.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分娩后高血压确诊率在不同时间间隔段对比。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组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几率也随之上升,但是观察组在不同间隔时间段确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分娩后高血压确诊率在不同时间间隔段对比(n,%)
3.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关于妊高征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学者不仅专注于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临床护理等领域,同时也在思考妊高征和远期高血压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妊高征是否可列为远期高血压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妊高征的发病率较高,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3],妊高征发生率介于7.27%-8.99%之间,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妊高征发病率稍微偏低,大约在5.58% -10.11% 左右。妊高症的发生和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孕期体重、孕妇的营养状况、心理压力、运动情况及产检次数等都有可能导致妊高症。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妊高征具体的发病机制,虽然临床已经研究出很多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取得的成绩较大,但是并没有研究妊高症是否会影响妇女未来的身体健康,是否会发生远期高血压的研究报道较少。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该病的危险因素较多,据相关研究表明[4],患者自身的性格、性别、食盐摄入量、吸烟史、体重指数、家族病史、肥胖程度、血糖、血脂、吸烟史等都会诱发高血压。为了提高广大女性的健康指数,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高血压发生率,研究妊高症是否也是导致远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组研究发现,通过对比非妊高症出现远期高血压的情况,妊高症患者未来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征兆发生率分别提高了28.3%、20.5%,这一研究结果和谢志红等[5]研究基本一致。提示妊高症可列入女性远期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加强预防远期高血压发生,应重点筛查分娩时妊高症妇女,加强女性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意识到妊高征的危险性,指导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规律,尽可能避免各种导致血压升高的高危因素。
其次,本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不管是妊高症患者,还是非妊高症妇女发生高血压的几率也随之升高,尤其是老年患者出现高血压的几率较高。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老年患者极易出现高血压的观点。同时也提示,妊高征和分娩时间间隔越长,高血压的发生风险也越高。但是统计妊高征和非妊高征妇女在间隔分娩时间20年以内、21 - 40年、40年以上各时间段的高血压发生率,结果妊高症妇女的高血压发病率均远远高于非妊高症妇女,再一次说明妊高征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妊高症是诱发远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应将分娩时出现妊高症的孕妇作为高危防护对象加强预防,平时也加大对妊高征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指导学生控制血压的基本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预防及自我管理能力,尽可能减少高血压发病率。
参考文献:
[1]黄涛,温永顺,张名福,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2(11):1349-1351.
[2]雷玉秀,李凤莲,王玉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 年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病例对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2(28):3943-394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77-02
人类血压的实际变化情况在一个昼夜之间会存在一定节律性差异,比较典型的可以表现为双峰一谷的形式,在夜间患者的血压水平通常是最低的[1]。为了对采用替米沙坦在不同的给药时间对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更好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的病情特征,使临床对非杓型高血压进行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拓宽,使患者的病情在治疗后的能够维持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晨起和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在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复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三年时间内,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4例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26例男性患者和2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最小者35岁,平均年龄51.3岁;患者中高血压病程最长者19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9.8年;B组患者中有22例男性患者和25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52.6岁;患者中病程最长者21年,病程最短者3年,平均病程10.3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9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患者采用晨起服用替米沙坦(口服,每次80mg,每天一次,坚持治疗三个月[2])的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口服,每次80mg,每天一次,坚持治疗三个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在治疗后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复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在服药后的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
3 讨论
相关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已经证实,在患有所有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患者中有20%左右的患者,血压在24小时内的昼夜节律性现象已经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临床上将这一症状表现称为非杓型高血压[3]。
替米沙坦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非肽类ARB药物,与其他一些在临床广泛上使用的ARB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完全不同,可以对血管紧张素AT1受体产生高选择性的作用效果,对AT1受体的作用的实际强度与AT2进行比较要强出20000倍左右,对该物质的选择性也明显高于其他一些临床上广泛使用ARB类药物[4];其半衰期可以达到48h左右,在单次给药后其药效的持续时间能够保持24h以上,是目前临床上所有的ARB类药物中药效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且相关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患者对该药物的耐受性与安慰剂基本相同,能够保证做到平缓、持续、安全、有效的对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对患者的多个器官具有非常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使CHF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性改善,对代谢综合征具有独特的改善作用,同时在对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的消除t1/2不会发生改变,对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几乎不会造成任何影响[5]。
总而言之,采用睡前服用替米沙坦的方法对患有非杓型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晨起服用的治疗效果,可以使患者的血压在用药后的更长时间内保持处于理想状态,防止患者病情出现反复。
参考文献
[1] 杜瑞雪,范利,张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7,21(14):236-237
[2] 蔡玉宇,劳倚云,陈次滨,等.氯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6(12):118-119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7年9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到本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既往已确诊(在本站已登记建档)的高血压患者共109例,其中男56例,女53例。年龄28~90岁,平均63.5岁。患病时间1~28年,平均11年。工作情况:上班人员10例(9.2 %),退休人员85例(78%) ,其他人员14例(12.8%)。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8例(25.7 %),初中以下73例(67 %),文盲8例(7.3%)。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的方式,用统一的自制调查表,由既往已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就诊时当面答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血压知晓情况、血压监测情况、服药情况、并发症情况以及高血压10个基本知识点等五个方面。同时按照国际通用方法测量血压,记录结果,血压低于140/90 mm Hg为达标。
2结果
高血压知晓情况、血压监测情况、用药情况、并发症情况见表1,高血压10个基本知识点调查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除了其直接危害外,还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2倍,60%以上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直接相关[2]。本组调查中,已确诊有并发症的占24.8%。高血压病已经成为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重点,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必须从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上入手。本组调查109例患者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病的占89.9%,这与患者既往已确诊有关,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居民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以及健康检查起了很大作用。
高血压防治主要是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以及控制高血压、提高高血压治疗的达标率。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是第一位的,降压达标非常重要,这首先是因为患者获益的多少与血压是否达标密切相关;其次,对于高危人群,血压的轻度下降会导致与一般人群完全不同的事件下降比例[3]。本组病例中经常监测血压的仅占31.2%,规律服药的仅占45%,可见患者对高血压的重视远远不够。本组血压控制达标率仅44%,这与沈一同,等[4]报道的45.9%相近。可见社区医务人员在高血压患者遵嘱治疗任务相当艰巨。除了宣传教育外,重点在落实,由责任医师和护士督促已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定期测血压并做好记录,对没有定期来测血压的一定要电话跟踪或入户测血压。对患者的治疗要做好跟踪随访,敦促患者规律服药,力争血压达标。对间断服药的患者要做好记录,了解原因,帮助解决问题。对从未服药者,要跟踪记录,讲明高血压的危害,促使其积极治疗并达标。
从高血压的10个基本知识点调查来看,吸烟易引起高血压的答对率,高血压易引起视网膜病变的答对率,降压的目标值答对率都相当低。可见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还存在很大欠缺,对各种危险因素还不十分了解,对并发症、降压的目标值还一知半解。中年人超重和肥胖与血压水平正相关,与人群中高血压流行相关[5]。社区卫生服务站要致力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在健康教育上要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种氛围。这就要求社区医务人员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加强高血压有关知识的宣传,深入家庭进行指导,发动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到为高血压患者服务中来,切实做好三级预防,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参考文献
[1] 张岚,张庆军,李阳,等.湖北省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流行现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1):29-31.
[2]许玉韵.高血压合并症及并发症[J].中国医刊,2005,40(10):14-16.
[3]刘国仗,于汇民.高血压治疗策略的演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7):668-669.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79-02
在临床上高血压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为目前全球关注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使得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对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以及相应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市成人居民展开了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现汇报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调查对象来源于2011年1月-2013年9月间全市范围内成人居民,采取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万人,分别包含有: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电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个体,共10个群体,每个群体3000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19-60岁之间,将抽取的3万人按照年龄分成19-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岁以上组。研究对象高血压诊断均由市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完成。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调查标准,自愿接受调查研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血压检测,而后按照患者的地区、年龄、性别等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病情况,并展开对比分析。
1.2.2 高血压检测方法
经国际标准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对患者展开血压测量,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对血压数值进行准确记录,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在检测前受试者应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在测量的过程中应保证受试者采取坐位,安静不讲话,肢体尽量放松,将上臂或者是穿着薄衬衫。身体与仪器正对,身体的中心与显示部分的中心保证在一条直线上,右手臂放入仪器,肘部尽量弯曲,腹部与桌子贴紧,双腿并拢,而后按下开始键展开血压测量,以最终显示屏显示的数值为准,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2]。
1.2.3 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受试者没有应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水平超过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则可确诊为高血压[3]。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年龄、舒张压与收缩压检测结果等相应计量资料均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 ±s)形式表示,在对比分析过程中,针对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针对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患者血压检测结果比较
经比较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检测结果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性别者高血压发生率比较
本组3万受试者中包括有男性16847例,女性13153例,经比较发现,男性受试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检测结果分别为(124.35±15.43)mmHg,(79.22±10.76)mmHg,确诊为高血压者1849例,发生率为10.98%,女性受试者收缩压与舒张压检测结果分别为(114.21±13.29)mmHg,(72.51±11.23)mmHg,确诊为高血压者512例,发生率为3.89%。显然男性受试者血压检测结果较女性高(P
2.3 不同地区者高血压发生率比较
本组3万受试者中,居住地为主城区者1.5万,非主城区者1.5万,经比较发现,主城区者确诊为高血压者1762例,发生率为11.75%,非主城区确诊为高血压者599例,发生率为3.99%。显然主城区高血压发生率较非主城区发生显著升高(P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成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曾有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与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对高血压展开积极的预防对于减少心血管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4]。
近期有文献报道,高血压患病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发生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以及相应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市成人居民展开了血压水平检测,结果发现,调查的3万中,检出高血压2361例,其中男性1849例,女性512例,发生率分别为10.98%、3.89%,男性多于女性;本次研究中还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受试者的高血压检测结果,统计得知,主城区的1.5万受试者中检出高血压1762例,非主城区599例,发生率分别为11.75%、3.99%,主城区高血压发生率较非主城区高。通过不同年龄段患者血压检测结果对比发现,随着受试者年龄的增加,血压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上调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居住地等有关[5]。
综上所述,对于成人居民而言,年龄、性别以及居住地等均会对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高血压防治工作中相应管理者应对其给予关注,依照居民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特别是针对一些男性、中老年人而言,应加强危险因素的干预,以达到降低高血压发生的目的,改善居民的生活与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文. 2009 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适用于广大基层医生[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01):57-73.
[2] 张刚,朱朝阳,张志峰.武汉市农村地区成人高血压现况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04):26.
[中图分类号] R71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37-01
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致死原因中占第2位[1],因此其早期诊断及预防极为重要,本文对2001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8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例确诊的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孕周 32~41周,年龄22~38岁,平均28.5岁。初产妇14例,经产妇4例,其中双胎妊娠2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妊高征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合并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确诊。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肾脏病史。
1.3 临床表现
18例全部都有活动后心悸,夜间加重不能平卧,临床表现为胸闷、呼吸加快;其中10例发病急剧,出现呼吸困难、气急、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体检心脏叩诊心脏扩大,10例心尖部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5例出现奔马律。所有患者均在静息时呼吸≥20次/min,心率≥110次/min。辅助检查:心电图示T波平坦、ST段压低,窦性心动过速。
1.4 心衰发作诱因
并发低蛋白血症10例,产前贫血6例,使用硫酸镁时发生心衰1例,双胎妊娠2例,合并肺炎2例。
1.5 治疗方法
18例患者确诊为急性左心衰竭后治疗方法如下:①即刻予以面罩给氧,并取半坐位;②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以减轻心脏前负荷;③予以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减低心脏后负荷;④强心剂的使用:西地兰0.4 mg静脉推注,4~6 h可以重复使用西地兰0.2 mg。
2 结果
18例患者予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16例患者于控制心衰6~8 h后行剖宫产术,术后未出现心衰表现,2例一边控制心衰,一边行剖宫产术。全部患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存活新生儿20名。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妇女妊娠中晚期特发疾病,是孕产妇及胎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疾病因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机体水钠潴留,以上因素使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导致心功能衰竭。任何原因导致孕产妇心脏前、后负荷增加、血氧浓度降低、组织耗氧增加均可诱发严重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发生心衰。通过回顾分析我们发现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衰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产前检查不正规,妊娠高血压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不予重视及给予积极的解痉治疗。本资料18例妊娠高血压性左心衰竭患者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对该病重视不足,在发现重度子痫后未积极治疗和休息。②合并双胎妊娠患者,由于腹腔压力过高,内脏血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回心血量增加,同时患者横膈抬高更明显,影响呼吸,更易诱发心衰。本组资料中有2例双胎患者。③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时患者肺循环阻力增加,诱发心衰。本组资料有2例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而诱发心力衰竭。④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更加重心脏负担,心肌缺氧,诱发心衰。本资料中6例(33.3%)患者合并贫血,10例(55.6%)合并低蛋白血症。⑤妊娠高血压性心衰的治疗中应慎用硫酸镁,因为镁离子为钙离子拮抗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心肌收缩,中毒量可致传导阻滞,本资料中有1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为使用硫酸镁而诱发。
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左心衰竭为妊娠期所特有,随着孕周的增加,病情会逐步加重,药物治疗只能使病情暂时好转。无论孕周大小,为保证孕产妇安全,及时终止妊娠是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左心衰的关键[4]。剖宫产对心功能影响较小,一般以剖宫产终止妊娠为佳[5]。本资料16例患者在急性左心衰症状控制6~8 h后行剖宫产。2例患者由于病情危重,一边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急性左心衰,改善心功能;一边剖宫产终止妊娠。此类患者在手术后仍需注意心功能情况[6-7],积极改善心功能。
总之,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产前检查及健康教育,将病情控制在轻症阶段,积极防治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左心衰竭的易患因素,一旦发生妊娠高血压性心衰,要积极纠正心力衰竭、适时终止妊娠,改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倪金苏.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预防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 21(9):1207.
[2]苏应宽,江森.临床产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1.
[3]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
[4]冯泽蛟.14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及治疗[J].临床医学,2008,28(6):71.
[5]黄荷风.高危妊娠[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