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

篇1

【摘要】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

【关键词】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法律的表现形式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级期刊征稿

【正文】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是法律的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对路权和道路安全、畅通的要求。在交通执法上.需要用交通设施来划分路权、提示信息或限制引导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应用,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必须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出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为执法打好基础。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分为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三种,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公路经济效益、保障行驶安全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是公路现代化、智能化的标志之一。交通安全设施已经成为区域性视觉系统的一部分,有利于司乘人员预见到公路方向和路况的变化,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实施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制度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顺利投入使用的保证,是实现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聘请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根据工程特点,紧扣工程重点、难点,定人定岗定责,对监督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进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现从“ 人、机、料、法、测、环”六个方面谈谈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管理。

1 对人员的控制专业人员是运用广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强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在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今天,从事交通工程的专业人员十分紧张,必须认真审核进场专业人员的资质和能力,必要时可以抽调相关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2 对机械设备和仪器的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认真检查施工队的机械设备和仪器的进场情况,是否与投标承诺相吻合,能否满足施工的具体需求,这也是检查施工队施工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另外,也要加强监督施工队对仪器的标定和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3 对材料构件的控制进场材料构件的质量对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起到控制性的作用。如标志牌、波形梁护栏、隔离栅等的质量隐患往往不是出现在安装过程中,而是出现在进场构件的质量上。安装的检验比较容易控制,有缺陷也比较容易发现和纠正。但进场材料的质量问题,往往不易及时发现,通常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进场材料和构件的质量检验十分重要。有关人员必须到进货的生产厂家检查和确认其生产设备能力、工艺水平及其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并在供货过程中,不定期地进行巡查,以保证生产厂商提供的产品合格。产品进场后,技术人员要依据规范的规定试验和检验,确认后方可用于安装。发现疑问时,还可以增加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频率。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2

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同其他专业一样,也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包含三方面要素:一是胜任具体职业而必须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二是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职业素质;三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1.职业一般能力。职业一般能力指经过后天努力能获得的基本能力。包括学习、理解、观察、语言表达、文字综合、判断能力等。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职业岗位上,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过程中的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观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

2.职业专业能力。职业专业能力指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特殊专业技能。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工程项目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原理、管理技术、方法和工具,参与或领导启动、计划、组织、控制和收尾过程的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拥有项目管理员乃至高级项目管理师执业资格证书等。

3.职业综合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衡量毕业生能力高低和职业生涯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从业者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在从业者的跨职业、社会活动、方法、个人能力等。跨职业能力体现在从业者所具备的非专业要求的技能,如计算机的运用和外语应用能力等,这些能力有助于从业者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在从业过程中对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解决。社会活动能力指从业者的沟通、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职业能力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程度具有重要影响。方法能力指处理问题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工作的计划、决策、执行能力,决定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及职业发展潜力。个人能力指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强调“能力本位”,即以职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来确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宗旨,以能力至上为准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要以职业需求来确定岗位的能力要求,以能力分析确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和课程设计,通过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过程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线,构建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加大实践教学及实习环节的比重。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

1.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而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工程能力理念,通过课内外诸环节,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融合”的教学、科研、社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此,必须在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强调灵活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践锻炼,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校企联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实习基地建设,要遵循“以建筑企业为依托、以工程项目为主体”原则,坚持开放式办学,努力促使产学研有机结合。为此,必须加强学校与建筑企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习教学,聘请实习基地的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要调动企业参与实习教学的积极性,稳定教学实习基地。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机结合。

3.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仿真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组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内容,让学生历经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包括项目前期策划、设计准备及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等,还应在模拟教学的时间上给予保证。

4.改革专业实习方法。以产学合作为主,加大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实习中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亲临工程建设与生产现场,直接领略先进的组织管理、设计手段和生产过程,全方位了解管理技术、生产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等情况。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全面应用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5.注重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延伸,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设置课外学分,通过讲座、俱乐部、论坛、各种协会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与沟通能力。

6.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应与业界建立起广泛联系,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评估,形成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三、构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形成实际工作能力。要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应采取以下措施:

1.构建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组织专业团队教师,会同劳动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根据工程项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分析岗位工作过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将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加以集成,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2.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专业教师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致力提高职业素养,既懂专业理论,又善于实际操作。要树立创新意识,到实习基地及相关的单位跟踪调查,挂职锻炼,适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要培养教学把控能力,适时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引导与解答。

3.加强与咨询、监理公司的顶岗实训合作。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管理着许多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施工进度的工程项目,因此可根据各阶段实习的要求,选取符合教学要求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利用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的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工程项目间轮换实习,满足实习的全面性。工程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能很好地承担起指导学生实习的任务,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充分运用仿真技术。实验、实习需要大量的设备、资金、耗材及人员的投入,使得很多实训项目受到限制,为解决此问题,可采用仿真实训。如,利用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仿真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对项目的经费预算、物资储备、计划进度、质量监控、财务核算及成本管理等全过程模拟,增强学生对现代施工管理的认识。将学生分为业主、承包商及监理等角色,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按照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控制。

5.沙盘模拟实践教学。ERP沙盘模拟培训软件是以工程项目为背景,运用沙盘模拟工程项目从立项、建设、验收各阶段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学生扮演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角色,使学生得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切身体验与实际训练,培养学生对工程项目进度安排、成本核算、资源配置、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团体策划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每年举办的“广联达杯”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及算量比赛,可帮助学生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认识,掌握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岗位角色职责,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3

一、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崛起。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实践型人才设为主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应该注重把握教学理念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教学。同时,要深入调研岗位对人才专业和技能的实际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岗位的人才提供相对应的职业培训需求,建设一个与岗位职业技能需求相匹配的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职业教育改革综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高等职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在课程安排和教育水平上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改革、现代化的岗位服务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学院设置的教学课程与实际行业所需的技术要求不匹配,学院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素质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内容。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会忽略专业间不同课程的内在联系,过于注重单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理论性,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缩减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其次,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混乱,没有系统化掌握。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能够将师资力量、教学理论课程以及实践教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的联系各个教育环节,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任务大纲和实践教学规划,将实践综合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确保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采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设置任务给每门课程,依此来设计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依照之前课程为之后课程做铺垫的准则,将各个环节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实践方案,利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高技能的实践人才。针对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计“三年完成四年的教学任务”,高等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利用,加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实践教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将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和理念贯穿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因此,对于一体化教学性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从培养目标方面来看,合理的设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内容,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知识。首先,它能够使紧密的联系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和内容,避免出现课程模块独立;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理解,融会贯通整个专业知识体系;最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重复学习的时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成教学任务。第二,从理论方面来看,一体化教学能够有效的减少实践教学对学习时间的重复使用,增加学生专业学习的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体系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资源的管理能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一个学习型校园。第三,从实践方面来看,合理的将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些专业课程联系在一起,设计适应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通过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够减少以往教学课程设计重复的弊端,缩减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等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从经济效益方面来看,一体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利用先学教后学的原则,借助学生传授知识,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实现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四、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应用在一体化实践教学中,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主要目标,以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程序为主,利用计算机等其他高科技手段,将建筑工程管理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一体化教学课程,紧密联系专业课程间的知识内容。同时,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兼顾课程的主体以及各门课程的核心知识,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从使用步骤来看,一体化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践教学准备阶段。(1)设计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任务大纲,以培养建筑工程人才为目标设定专业化教学课程体系。(2)设定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以培养专业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设定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第二阶段,实践教学实施阶段。(1)实施第一阶段的第二方面,即实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构建一个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兴趣爱好小组,挑选小组组长,与小组成员一起开展实践教学,推广并扩大实践教学应用。(2)搜集整理实践所需材料,利用传统分析和计算机分析调研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找寻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第三阶段,后评价阶段。通过对比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和未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的不同,分析实践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探讨一体化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影响并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改进。

五、结语综上所述,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实践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对接,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安排的整合。它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分层级,培养内容模块化,同时资源利用最大化、评价机制科学化,形成目标、内容、资源、评价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和优化,缩短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毕业生的产业服务能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篇4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特色课程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而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入公共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成为招收该专业学生的最早的两所大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各高校相继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取得了快速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然而,就在该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如:专业方向特色模糊,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差等。许多高校开始出现生源减少,甚至开课难的困境。公共事业的发展似乎进入到一个瓶颈中。究其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方面。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该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为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但是我国虽然在公共管理领域取得了进步,但客观的说公共管理的核心即公共管理组织并没有出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发展的情况,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工作依然是由政府和事业单位来承担。目前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大部分还是统一考试招录的老模式,人员始终还是“只进不出”,无淘汰机制,流动率低。

第二,学校方面。自从我国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但我们也应理性的看到,这种速度是一种非正常的速度,是一种盲目扩招。很多高校在开设这门专业时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少专业对口的教师现象较普遍,很多该专业的老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专业如:思政、历史、行政管理等转来。而专业教师从外引进也不容易,因为全国高校中仍然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点。其次,表现在专业建设投入不足。所以只能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者尽可能利用经费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利用情景模拟来达到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教学必需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本身对该专业满意度、认可度和学习兴趣总体不高。

第三、课程设置方面。其中问题最突出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个性化问题与同质化问题并存。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问题,但在公共事业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同时看到这两个现象的存在。首先是个性化问题,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由于性质和类型的不同,在进行师资力量、学校特色、优势等多方面的考虑,因此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2012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来进行设置的。但该目录只是规定出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而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并没有做硬性要求。加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在不同高校体现不同专业方向,如: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公共体育管理、艺术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等。因此在课程的数量、性质、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2]。虽然同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差别很大。其次是同质化问题。这个问题是针对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而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这几个专业体现很多的重复,甚至很多学校将这些专业混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定位宽泛,反而缺乏特色。

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和问题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产业化”的产物。一般认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办初期,其被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即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是独立学院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并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定。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的身份有了明确的定位。截至2014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83所,其中江苏省25所,湖北省24所,浙江省22所,为独立学院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3]。

应该说,独立学院的创建之初是有改革先行的目的的,有向美国私立高校学习的意图,甚至有些民办学院直接打出“创办中国的哈佛”这样的口号。作为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教育领域,缓解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本身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高效,市场反应更加灵敏,自主办学权更加充分,没有行政化的束缚,没有公办高校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的沉疴痼疾。独立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四分之一强的席位,然而问题与争议也一直层出不穷。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办学质量不高。独立学院以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梦”为目标的。然而一些院校办学理念不清晰、定位不准确,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比较普遍存在。2.与母体院校之间的关系不清。根据教育部2008年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来独立学院“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将宣告结束,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给出了考察验收、转设为民办本科、终止办学等出路。然而时间过去八年了,真正走向“独立”的独立学院并不多。在失去依托母体高校的红利后,能否走出自己的道路依然不确定[4]。3.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次高等教育的改革大潮独立学院必受影响。作为民办本科高校,上有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公办高校的压力,下有高职高专的追赶,还要面临300多所同类型本科院校的激烈竞争,所以要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发展方向和道路是首要问题。作为目前已经存在于各个独立学院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找到一种主动的方式来自己谋求发展和生存。那么尝试利用独立学院的特点进行该专业的特色课程设置不失为一种见效快、成本低的方法。

三、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

首先有必要在课程设施原则上进行探讨。

(一)专业课程设置原则1.特色性原则。这应该成为进行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因为不论是对独立学院而言,还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如果不进行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突出特色将难以在高校之林生存。2.就业导向原则。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今年全国就业率低的十五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在其列。虽然很多学者反对将大学教育与就业联系过紧,大学不能沦落为职业培训学校,然而每年就业的压力是个不可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专业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存。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应2014年国家提出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应用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向应用转变实施就是想更多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的转变。这也是将专业与社会相连接,学生与社会相接触的重要手段。4.科学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同时又要做到课程合理组合。通识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性环节课程,在课程的开始内容上、开设比例上,开设时间上要科学合理。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设想——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1.设计思路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架构主要包括三大块:第一公共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些基础课程;第二专业教育,这部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第三实践教育。在这三大模块中,公共通识教育模块不论是在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比例上已经比较固定,主要课程是任何一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所以对这部分的设计余地非常有限。因此特色的课程设置主要需要围绕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这两块来进行[5]。2.具体设置(1)公共基础课群。主要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组成,这部分所占总学时一般为25%左右。(2)专业基础课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把握好“特色”与“底色”的关系,而专业基础课应该成为该专业的“底色”,所以这个课群要紧紧抓住公共管理这个大方向来进行设置,毕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大类。这部分的设置可以参考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在2004年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课程体系提出八门主干课,即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部分所占总学时一般为20%左右[6]。(3)专业核心课群。这部分课程一定要体现出特色性。这里的特色性包括所开设专业的独立学院特色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两方面。所以这部分课程首先可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开设课程,如财经类可开设经济学、会计学财会课程;医学类可开设医学、卫生学等;农林类可开设林业、农业类。其次要开设本专业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一定要反映公共事业管理与其它管理专业的不同特点,所以课程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建议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4)专业方向课群。这部分课程要根据所定方向开设的同时兼顾就业性和专业兴趣性。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首先应开设文化管理学、文化产业学、文化政策学等文化方向课程。但是方向课程的效果应建立在专业兴趣上,所以只开几门综合性的课程并不能打好专业方向的基础,建议应开设一些所定方向的基础课程如:美学、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此外,要根据专业的就业方向开设如:图书馆学、会展管理、申论、行政能力测试等多门课程。这部分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5)实践课。作为实践课关键是所占课程比例和实践的效果以及实习基地。首先在所占课程比例上要加大,不能低于总学时的30%。其次,实践课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专家作报告、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但实践的效果要想好实践内容一定要与专业方向和就业结合在一起,而且要真正的将实践坐扎实,相应的指导、监督、考核都应严格、科学、合理。最后,实习基地实践课的重要支撑,但也是众多学校的难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理想的实习基地当然是公共部门事业单位,但情况确实是让这些单位接受大量实习生不现实,所以实训基地应该重点考虑由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担当;另外很多实习基地其实可以做到不同专业的资源共享,如旅游管理专业、图书馆专业、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完全可以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交叉使用,可以节省大量成本。

参考文献:

[1]陈琳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2]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原则及其方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

[3]阙明坤.独立学院能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梦”吗[N].光明日报.2013.12.11(16).

篇5

了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未来3-5年社会需求情况与发展前景;了解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2 调研方式

通过向青海省建筑施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表以及与青海省本行业专家访谈方式进行。

3 调研内容

主要调查青海省建筑业企业对项目管理员(中小型项目经理助理)、资料员、施工员、造价员、合同管理员、招投标员的社会需求以及对岗位典型工作的需求。

4 调查结果

4.1 青海省建设市场基本情况 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13年)统计:2012年青海省有各类建筑施工企业461家,其中建筑总承包企业287家,专业承包企业146家,劳务分包企业28家。在对其中的270家企业开展的调研显示,大型企业占6.3%,中型企业占19.6%,小型企业占63.0%,微型企业占14.1%[2]。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是:为青海省中小微型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从事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具备施工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本次调查在青海省占90%以上的中小微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展开。

本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表80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参与本次调研的14家企业中有38家私营企业(59%),21家民营企业(33%),5家国有企业(8%)。

4.2 青海省未来3-5年专业需求状况 未来5年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约为每年2600人,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施工企业在岗位需求方面,对于土建和安装施工员的需求是最大的,约为每年500人左右,其他岗位需求每年约为300人左右。

4.3 青海省未来3-5年本专业相关岗位需求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造价员岗位能力需求的94%表现为编制招投标文件、完成工程预算、结算工作;项目管理员岗位能力需求的94%是开展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安全和技术管理工作;招(投)标员岗位能力需求的83%表现为协调各部门编审标底,起草标书,组织标底分析;对施工员岗位能力需求的88%是开展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收集施工资料;对资料员岗位能力要求的88-95%是熟悉竣工验收资料体系构成,熟悉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的内容及其要求,做好工程资料的收集、清点、补充、整理工作;对合同管理员能力要求的93%表现为汇总汇报合同签订、执行情况,熟悉合同条款及基本内容,审查其完整性,信息化管理合同。

5 结论及建议

5.1 对本专业招生规模的意见建议 青海省目前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有两所(青海大学和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该专业毕业生95人左右(青海大学40人左右,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55人左右),鉴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兼容性,认为该专业每年招生规模确定在100人左右较合适。

篇6

0、引言

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2009年,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截至2011年底,在商务部服务外包系统注册的企业达1 718余家;接包合同额和离岸执行额分别达到35.7亿美元和20.1亿美元;通过CMM/CMMl3级以上认证的企业有86家,其中6家企业通过了CMMl5级认证;通过IS027001认证的企业有102家。按照苏州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要达到150亿美元,离岸执行额为70亿美元,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同时,苏州也有雄厚的IT产业优势。目前,苏州IT企业众多,IT产品的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与IT产业相关的软件业、IC产业和光电业等也集聚苏州。人才的需求将是苏州服务外包业和IT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苏州大学是苏州地区最高层次的“211”综合性大学,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才优势非常明显。2004年,在苏创业的服务外包软件公司,如新宇软件、宏智科技,开始与学校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2006年,一批IT企业也向学院伸出橄榄枝,共建实习基地,如友达光电、中磊(苏州)研发中心。目前,学院先后和40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一部分学生利用假期或毕业设计间隙主动参加实习基地的短期实习,校企双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学院2007级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进入到第七学期,按照教学计划,需要进行“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工作。该专业每届有160多个学生,在该学期安排这门课程,如何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面临着时间长、规模大、需求多的问题。

1、工业实习课程的建立

江苏省教育厅从2006年起全面启动国际合作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当年组织的15所本科院校与印度NIIT合作培养软件人才是本科层面的重要环节,也是江苏省教育厅落实省委省政府“培养培训30万各类软件人才”任务的重要举措,是省委省政府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任务。苏州大学与印度NIIT的合作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开展。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嵌入了印度NIIT公司的培训课程体系,引人NIIT培训教材。部分课程由印度NIIT讲师授课。通过这样四年的本科教学来加快软件人才的培养,实现江苏软件业的优先、加速、集聚发展。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招收该专业的学生,在第七个学期安排了工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全面参与企业的实习,从事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实习工作。通过企业实习,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锻炼,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感受企业的氛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2、实习实训

IT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在25%左右。同时,随着我国大力推动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软件企业每年需要招聘新的员工,而且希望招到即来即用型的学生。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企业希望把职前培训任务交由学校完成。因此越来越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特别是一些独立的软件学院,面对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脱钩的现象,引入了实训的环节,以规避就业风险,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目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训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由国际著名的软件公司组建的教育学院或培训中心来接收高校的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并推荐工作,如IBM、微软、NIIT。

(2)由国内著名软件企业参与专业教学,把实习实训引入到教学环节,如中软、东软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实训中心,每年进行大三学生的短期实习和大四学生的长期实训,不仅满足公司自身的人才需求,而且为其他企业输送了人才。

(3)学校自己组织实训中心,由具有实际开发经验的教师或聘请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资深工程师来担任讲师,对学生进行综合强化培训,提升各种技能。

(4)学校组建软件开发室,模拟企业环境,由企业工程师驻守在开发室,在学校教师的协助管理下,从事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企业解决了缺少场地等问题,学生也能在学校内接受实习与实训。

(5)组织学生到计算机软件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经受企业制度的考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也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企业通过实习过程,考察中意的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录用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3、具体实践

为应对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工业实习课程开展大规模的学生实习工作,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了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工业实习课程的实施。学院牢牢依靠苏州地区IT产业的优势,紧紧抓住苏州地区软件人才缺口量大的机会,通过学院多年积累的实习基地及大量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校友,多方向、多层次地开展“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2007级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

1)面向就业型。

这类学生会主动要求到企业去实习,一方面可以完成工业实习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报酬。苏州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以及IT产业发达地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一些实习基地的IT企业本着招募员工的目的接受学生实习,对进入企业的学生有筛选要求,也会对学生有实习补贴,也就是有“带薪”实习的机会。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对在园区实习的重点高校的学生有一定的补贴,也使园区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实习工作。学院组织这些企业进行前期宣传招募,在校内进行培训,再通过考核录用实习生。该批带薪实习的学生约占46%。还有一批学生通过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开展实习,这批学生约占了16%。

2)考研、出国型。

苏州大学本身是“211”综合性大学。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面比较广,可以向出国、考研等多个方向发展。为此,学院组织了4个方向的校内实训班,聘请资深的校友给学生开展实训,这样为学生节省了每天上下班的时间,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考试工作。这类学生约占27%。

3)校内企业实训。

针对一些动手能力弱,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学生,学院组建了实训中心:开辟专门的场地,成立软件开发室,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组织合作单位昆山中创软件来校为这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配备4名已经保研的学生担任组长,达到传、帮、带的目的。这类学生约占11%。

通过我们开展的多方向、多层次的实习实训工作,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

4、遇到的问题

在2007级学生的工业实习课程实施过程中,学院本着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满足了各层次同学的需求,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面向就业型的学生比较分散。有的单位只有1~2位同学在实习,实习的岗位和内容差别较大,给实习指导、管理及考核带来不小的难度。有些企业的工作强度大,一些实习的学生直接参与了国内著名公司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开发,经受了各种锻炼,学生和企业得到了双赢,但也有一些自主实习的学生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工作比较轻松,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达不到该门课程教学的目的。

(2)在面向考研型的学生中,有些学生开始有一腔热情准备考研,但到后来又止步于备考;还有小部分利用考研名义对实习工作进行规避,对此学院无法进行强制干预。部分学生虽然经过了校内的实训课程,但由于强度较低,没有经受企业的实际考验,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和同期参加到企业实习的学生相比,碰到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抗压强度弱的障碍。

(3)参加校内企业实训的学生由于企业工程师不能全天待在工作室,加上部分学生自觉性较差,不能集中精力完成实习科目,实训的效果不够理想。

(4)企业、学校、学生个人之间存在需求分歧。从工业实习课程的教学计划来看,只要满足4个月的实习工作,并经过企业、学校的考核,就可取得相应的学分;而一些企业期望的实习期为6个月。企业的校园招聘工作在11月份进行,有些在外实习的学生无法参加招聘活动。

(5)一些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力和素质深得企业的欣赏,准备签署三方就业协议。但有些学生实习只是积累经验,真正在就业的时候会另有选择。所以,企业虽然在实习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没有真正达到通过实习补充人才的效果,影响了企业再次组织实习工作的积极性。

5、解决办法

针对2007级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学院在2008级、2009级工业实习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流程和措施,以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1)修订实习计划。2007级没有真正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暴露出不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不适应企业的工作强度、不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经过企业的实际锻炼,才能切实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2008级学生的工业实习课程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企业实习,并且要求安排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单位,以便管理和考核。依靠苏州软件服务外包和IT产业的优势,联系几家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开展实习,一方面可以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可以统一要求。2008级学生的实习在8~10家单位展开。

(2)早作准备。在第6学期的4月份,就开展实习企业的征询和筛选工作,和企业商讨好实习相关的工作,并且作好学生的实习安排准备。

(3)做好动员工作。从5月份开始,从学院领导、年级主任及班主任多层次地开展工作,针对考研需求和逃避实习现象,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统一要求,严格管理。

(4)组织好实习招聘管理。在6月份,分批安排企业来校进行宣讲,组织企业笔试和面试。根据企业的招聘结果和学生的意愿,协调学生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参加了多个单位的招聘,并被录用。这些学生必须签字确认实习单位。

(5)签订实习协议。根据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学院和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实习报酬。

(6)尽早进入实习。充分利用暑期的两个月时间,由指导老师带队进入企业实习,一方面达到企业4~6个月的实习时间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不耽误学生参加11~12月的校园招聘活动。

(7)开设实习工作网站,对实习工作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公示,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同时对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8)实训基地垫后。没被企业选中的学生,以及不满足企业考核要求被退回的学生,学院利用“211”高校的优势,9月1日开学后重新安排这部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封闭实训。一方面通过强化培训,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找差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励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争取为就业作好准备。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2008级学生实际进入企业实习的比例提高到69%。目前,2009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比例达到了94%。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年减少。“工业实习”课程的实施已经步入良性的轨道。

篇7

高职院校专注于培养动手和操作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再加上通信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型的课程,因此,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纷纷开展了实训教学的相关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训教学的硬件条件较为欠缺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来讲,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型的教学环境,开始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相关设施,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实训教学实验室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在建设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建设的,所以不同院系在建设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过程中,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第二,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投入在建设实训教学实验室中的经费有限,因此建设的实训教学基地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导致无法更好地提高通讯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第三,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建设了用于进行实训教学的实验室,但是其中的实验教学设备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导致很多设备损害情况严重,无法开展正常的实训教学课程。

1.2实训课程的安排不合理

为了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安排了相关的实训课程,但是在课程安排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基地资源有限,因此使得实践教学的课时较为短暂,每个班级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参与一次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让学生更多地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就会过多地安排实验室中的相关课程,但是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更好地提高。

1.3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进行实训教学的重要组成人员,所以教师队伍的素质对于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调查可知,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利用普通的理论教学教师开展实训教学的相关课程,这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所以无法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第二,很多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沿用理论教学的相关教学方法,从而无法正常发挥出实训教学的作用,对于通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完善高职通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策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实践型人才,开始建设相关的实训教学基地,并且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来指导实训课程,但是在实训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高职院校通信工程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法的相关策略,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实训教学的管理系统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仅仅通信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进行实训教学,其他相关专业也需要进行一定课时的教学,所以需要建设实训教学的管理系统,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训教学的开展: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能够通过财政拨款、提供教师资源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其次,高职院校需要综合各个院系的相关资源,从而能够避免实训教学资源的浪费,确保各个院系之间的资源协调,使得实训教学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完善实训教学的课程安排

为了更好地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需要合理安排相关的课程:第一,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课程和理论教学课程的课时,使得学生能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教师应该纠正错误的观念,不是参与实训教学课程就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结合,不断巩固理论教学课程的内容,将其加入到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2.3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为了更好地完善实训教学的过程,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聘用专门的实训教学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通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效果;第二,要培养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实训教学基地的相关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实训教学课程的正常开展。

作者:韩文理 单位: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邬春明,曲朝阳,杨杰明,李楠.应用型本科院校IT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篇8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而且也给新世纪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通过与各类课程相整合,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概念定位是应用工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对人员、物资、设备、技术、能源和信息等组成的各种系统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的一门学科。

概括地讲,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要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其知识结构应建立在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学平台、经济学平台、法学平台这“四个平台”的知识体系之上。四个平台的课程内容如下:

(一)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

工程技术平台的知识体系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从事与工程、特别是土木工程有关的管理的学科基础。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有别于其他管理的基石,工程管理人员若不懂得工程技术的相关知识,就无法实施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是工程师。

(二)管理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管理学平台包括通用管理学和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两个方面。在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管理学规定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而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既培养工程师,也培养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

1.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

通用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运筹学、组织行为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信息系统、ISO质量管理体系概论、风险与保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PMP)。

2.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

项目管理方向管理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内容构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总控、外资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三)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经济学平台的知识体系是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而且在工程管理中,大量的管理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管理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管理科学与工程(特别是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掌握相关的经济知识。经济学平台包括通用的经济学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经济学两个方面。

其一,通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基本课程构成:西方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则务管理、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

其二,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由以下课程构成:建筑工程概预算、安装工程预算、道路工程预算、市政工程预算、投资估算、工程估价、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造价软件应用。

(四)法学平台的知识体系

法律是调整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从事管理者必须熟悉、掌握、应用法律,因此法学知识也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知识平台,一般包括以下课程内容:建设法规、经济法等。

在四个平台基础上构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较完整地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业务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也较好地体现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以及整体优化”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在课堂外,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专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过程,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程序和操作体系。

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美国哈佛工商学院将案例教学应用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推动了这一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目前它己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经济、商贸、管理、法律、教育等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将特定的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并在群体中展开共同讨论,使学生主动地进人特定情境和实践过程,建立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在分析探索和讨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它以其先进的“能力本位”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满鲜活性、灵活性、启迪性的教学手法和极具针对性的实施方式,成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法之一。然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案例教学仍然多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在课堂中出现的。尽管有一些教师讲解案例可以十分生动,有时候还可以将案例印发给学生边听讲边看,但是案例本身的特点不能充分展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案例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由其提供的无限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一)优点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又称为学习情境(或学习环境)。这种教学环境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互与交流方便、时间与空间开放等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其中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他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助,促进合作精神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特征

第一,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特征。作为该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而且为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环境的创建提供无限信息资源,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就象教室、黑板一样,是学习环境的一分子。

第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多样,提倡师生、生生、师师等多种教学因素的互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提炼、展示、讨论、评价案例的方式方法,寻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和评价学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应当扮演的角色。

四、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式的模型设计(图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案例学习任务基础之上的,设计或提出学习任务是教学模式形成的灵魂:学习任务不同,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区别;同一学习任务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任务的提出或设计又是以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为依据的。通过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从而为正确提出或设计学习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从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并通过相互协调的循环设计,最终形成稳定的教学模式。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一个个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内置其中的认知工具(含会话与协作工具)有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内置的大量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教学策略的设计为学习者指明活动的方向,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

五、案例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效果分析

一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引用书本上的理论、独立寻找案例、独立分析和撰写学习报告、独立进行分析演讲、独立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系列学习中的独立行动,摆脱了一贯依靠教师的倾向,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学精神,并使得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后来有同学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一部分同学还争着要上台演讲,主动提问的同学也很多。

二是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最近.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2006)说:“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这的确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完整、系统连贯地学习知识,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大学生可能直到毕业都来不及学到最前沿的课程。”这席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传统填充式教学方法的弊端。而案例分析教学采用紧密联系现实,自学、讨论、演讲、面试等多种方式,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积极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获得了参与学生的热烈拥护。

三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案例分析中,让学生演讲,互相提问辩论、毫无准备地回答学生临时性的各种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都带来了很多好处。由于学生事前有所准备,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对于讲演的好坏自然也有自己的看法,今后他们会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往往遇到面试这个环节,如果在学校中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话,将给自己的顺利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案例教学前把这一点说明清楚,更鼓励了学生演讲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的成功更增添了自信心。

四是开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佛莱雷种指出:‘役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过去的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现在是群言堂。不但允许学生提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下面谈论或商量问题。总的来说,课堂教学和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学生自己的评分更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了推动作用。另外,在课前的小组学习准备中,学生主动自由讨论,常常争论激烈,一份案例分析报告经常要修改多次才能定稿,开创了课内外学习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以讨论式教学为主,但也应注意和讲授式教学相辅相成。无论哪种教学方式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框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问题无所不在。只有强化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除注意克服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外,要利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场调研、网络应用、CAI多媒体教学等。

案例教学需要创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案例教学重在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的目标、内容、形式也应随之改变。

篇9

现代大学制度起源于欧洲,从欧洲到美国,最后在美国成型。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不断上升,欧美的技术院校(Polytechnic)也逐渐被纳入大学(University)范畴。

德国作为世界职业教育领先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规范的体系结构。2002年1月,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一个本科生,笔者带着亲人的嘱托和希望,怀揣梦想,踏上了飞往德国的求学之路。通过几年亲身经历,对中德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比较和分析,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推广转型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应用型院校应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体系中的可取之处,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加强院校制度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德国基础教育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划分为16个州的联邦国家,联邦首都及政府所在地是柏林,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和进修(Fortbildung)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

以巴登符腾堡州(Baden Wuertternberg)教育体系为例说明德国的教育体制,巴登符腾堡州实行13年的义务教育,年满6岁的儿童必须依法上小学,学制为4年,之后经过5年级或6年级的过渡阶段进入“分流的中学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进入初中学校(5年级到9年级)、实科中学(5年级到10年级)和文理中学(5年级到13年级)。

图为巴登符腾堡州教育系统

初中学校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开始职业培训,同时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初级中学是德国中等教育的主要学校类别,但目前这类学校正在萎缩,学生人数下降,主要原因是家长希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如文理中学(Gymnasium)。这部分初中毕业生从“双元制”职业学校毕业后获得工匠证书,可进入工厂工作,也可以到职业培训学院再继续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可获得高级职业教育证书,此后还可以继续升入大学或参加工作。

实科中学学制6年,相当于中等教育程度,完成实科中学的学业,就可以获得中级证书,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职业学校,也可以进入高级技术学校学习,为以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习做准备。在高级技术学校毕业后,可获得高级普通职业教育证书,之后还可以继续升入大学读书,一般只可以选择应用技术大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德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很完善、很灵活的体系结构。学生在不同时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校,也可以对学校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学生的成才,并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相应的岗位。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且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德国的学生完成9年基础教育后,由教育局和劳动部帮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进校后,首先签订两份合同:第一份是与学校签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了经过3年的培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第二份合同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从10年级开始拿工资,每月由企业发给学生800欧左右。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拿到一些钱,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上职校。

学生在职业学校上课的时间也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第一学年,每周有2天时间到校上课,每天上9节课,其中有3节文化课,6节专业课;第二、三学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天,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习。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对于文化知识,则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学生在职业学校毕业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申请应用技术大学,或者更加灵活一些,先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再根据个人情况进入大学学习,所以说,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最多将近十岁。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教学模式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1968年,为消除高校过度集中的情况,使高校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德国各州达成建立专科大学的协议。1969至1971年,原联邦德国工程师学校、学院及工业设计高级专科学校、社会服务专科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改建为专科大学,其三大任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为技术成果转化作贡献,为培养接受过科学方法训练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作贡献。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是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其法律地位和培养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大学。

1.授课学期

学生在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期间,基本学制3-4年。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学制安排为8个学期,其中在校学习为6个授课学期,每周二十四个课时左右(一节课50分钟)。每个教学班在20人左右,以教授授课为主,没有教材,借助多媒体和实验室等相关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做好笔记。作业形式一般多采用工程实际案例,每名学生利用1-2周的时间,或实际计算,或制定方案,完成作业。作业量多在3-4个小时左右。课下学生大多自愿结合成小组,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既可以解决实际学习问题,又可以互相沟通,交流感情,培养团队精神。授课学期当中,每个学期也会组织学生到工地现场进行参观1-2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期末的考试均为开卷考试,学生在考试期间可以使用任何相关复习资料,包括讲义,参考资料,图纸,作业,等等。但是电子设备,除了工程用的计算器可以使用外,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是不允许在考试时使用的。

2.实习学期

第三和第六学期为实习学期,学生需要自己寻找工作岗位,一般在第二学期和第五学期就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申请顶岗实习的机会。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校要求实习期间,第二学期到工地现场工作,实践动手,由企业进行安排和管理,每月支付相应的工资,500欧元―800欧元左右。第六学期在管理部门,一般企业都会制订好实习生相应的岗位培训计划,2―3个星期轮换一个部门。从工程的规划、设计、与业主接洽,到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调配、工程成本控制等各方面。由于各个企业每个学期招收的实习生数量不多,1―2人,各个部门的主管都会在每周安排1―2次对实习生的单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很灵活,可以根据主管的工作情况安排,如:与业主进行方案沟通,或者到工地现场检查施工情况,并解决工程上的实际问题。每个实习学期实习时间最少为20周,每周工作40个小时。每周结束,学生要填写相应的实习报告,总结一周学习的内容、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主管部门负责人填写评价之后,签字盖章,交给学校负责校企培训的教授,作为实习学期考核的依据。每个实习学期结束,一般安排在接下来的学期第一周,每名学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自己的实习学期做出相关的报告(纸质文件和多媒体文件)并在课堂上向全班展示,负责实习考核的教授必须到场,听取汇报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进入新学期学习。

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很大的提高。在完成应用技术大学的学业之后,有很多在自己之前做过实习的企业找到了工作,达到了无缝对接,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

由此看来,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的道路上,一方面可以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针对国情在校企合作上探索一条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2005.10.13.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96-01

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开设的,因此,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在原设相关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做些修改,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专业[1]。针对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问题进行探索,重点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审视现有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构建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被调查10所院校中,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均体现以培养具备现代化卫生管理理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了解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具有创新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但各院校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没有对应,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山东中医药大学则是应用复合型管理人才,还有其他院校是高级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因此,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更具特色,即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卫生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经济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能力,能够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和各类公共事业组织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

关于教学时数,必修课程总学时数:最多的3610 学时,最少1926学时,平均26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最多的2776学时,最少1366学时,平均2603学时。实践学时最多1697学时,最少114学时,平均562学时[2]。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层次基本相同,但必修课安排比例上差别较大。

调查10所院校发现,各院校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公共课、医学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公共课程必修课学时在30%左右,公共课科目大体相同,公共课包括:体育、外语、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等政治思想、身体素质及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医学课主要以医学概论、医学单科形式设置,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最高为35.55%最低为16.19%,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比例差距较大,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整合医学类课程门数及学时,建议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在30%左右,让学生用较少的学时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专业课主要就是卫生管理、经济类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学时数最高为58.28%最低为35.15%,建议专业课程必修课学时数在40%左右,课程选择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为适应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组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全面分析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人才培养现状、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中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体制改革内容,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医院校的教学计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课开设9门,656学时,开设体育、外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基本原理等;医药基础课11门,704学时,开设中医基础概论、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组胚)、病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11门,528学时,开设经济数学、线性代数、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等;专业课12门,576学时,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电子政务和文秘基础等;任选课10门,320学时,医学伦理学、商品学、医药信息管理、科研设计与方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新医改政策下,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

篇11

中图分类号:TU-4;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46-07

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家规定,中国工程管理领域实行普遍的执业资格许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工程管理领域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近20个种类。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注重工程技术知识的工程类注册工程师,如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等,第二类是注重财经管理知识的经管类注册工程师,如咨询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其中,两类注册工程师又可分为五小类,相关特点见表1。

除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难度较高的就业领域外,工程管理就业范围覆盖了工程建设活动全过程。工程管理领域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关系密切,涉及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决策与评估、物业管理等绝大多数专业方向。这表明,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要求,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胜任未来的工程管理执业实践。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主题涉及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地位与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1-9],仅有少数文献从注册工程师执业许可角度探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问题[10-12]。为此,文章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角度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简称《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学科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对于绝大多数培养工程管理现场工程师的应用型普通高校而言,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所需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并经过学校规范的工程师训练过程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地解决相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即培养工程管理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表1和表2概括了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及其能力素质,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阶段和专业方向对注册工程师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要求。投资决策及准备阶段依赖于注册工程师发现机会、科学规划和正确决策的能力,项目建造阶段的成功则建立在注册工程师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计划控制能力之上,运营维护阶段则需要注册工程师具备高效的物业设施管理和资产经营能力。

表2 工程管理领域注册工程师的主要工作及能力素质

阶段投资决策项目准备项目建造运营维护

注册工程师咨询工程师; 投资项目管理师; 造价工程师招标师; 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师; 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 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投资项目管理师; 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 房地产经纪人;物业管理师

主要工作及能力要求项目策划;项目投融资;机会及市场研究;可行性研究;前期策划项目设计;招标及采购;

取得建造许可;建造计划与实施准备项目实施;控制与跟踪评价;沟通协调;合同管理;争议处理.市场营销;运营策划;运营与维护;资产经营;项目后评价

二、工程管理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模式

按照惯例和规定,要想取得工程管理领域相应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需要通过相应的执业资格统一考试,执业资格考试是执业资格许可制度的核心。表3列出了工程管理领域主要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及考试大纲清楚地表达了工程管理实践对注册工程师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具体要求。

根据表3,目前工程管理领域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多采取“3+1”模式。其中,“3”代表三门基础科目,目的在于考查执业人员对工程管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技术的掌握情况,主要采用单选、多选和判断等客观命题形式,可概括为知识及方法模块I;“1”代表一门综合科目,涵盖了三门基础科目的主要内容,多采用简答、计算、论述、方案设计、实务操作和案例分析等主观命题方式,用于测试执业人员分析解决工程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实践问题的能力,可概括为实践技能模块II。

表3 工程管理领域主要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注册工程师统一考试科目

工程项目管理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

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理论与相关法规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投资和进度控制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

设备监理工程师设备监理基础及相关知识设备监理合同管理设备监理质量、投资、进度控制设备监理综合实务与案例分析

公路监理工程师监理理论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公路工程技术和综合考试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规及相关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

篇12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1.1国家层面

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人才[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求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1]。根据教育部相关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文件精神,实现行业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以人才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目标,结合人才培养各专业特点,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教学模式,就是要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传统的职业教育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保障[3]。

1.2实践层面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就是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始终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本,学校与船企深度参与、联合培养,实施双主体实岗育人的新模式,教师和师傅指导,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有效机制,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工程专业现代学徒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和教学管理模式变革

2.1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内涵

现代学徒制源于传统学徒制的师傅带徒弟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它继承和发展传统意义上学徒制的内涵,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赋予了学徒制的新的特征-“现代性”,即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育的人文素养渗入企业的职业素养联合培养,结出现代学徒制“结晶体”。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真实的岗位实践知识,建立学生(徒弟)的职业认同感和企业归属感。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增进学生默会知识领悟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4]。

2.2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新要求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与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高职教育是加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设计、师资队伍、教学评价及课程安排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产教结合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企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地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管理的决策。因此,高职院校走产教结合之路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且教学管理模式应该具有“五性”:协同性———校企协同、师徒协同;灵活性———时空的灵活、学生身份的灵活与教学安排的灵活;开放性———管理过程、管理方式与管理地域的开放性;实践性———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的实践性;系统性———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实践管理、师资管理和质量评价等有机组合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在保证协同、灵活和开放性基础上,必须是系统的培养学生,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管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管理组织模式的要求

我院依托船舶工程专业与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中远造船学院,正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试点工作。构建了中远重工造船学院单独的管理运作体系,确立了校企协同的决策、咨询和执行三层组织架构,实行“双高管、双专业主任、双班主任、双课程负责人、双指导教师”的人员配备。通过让学生同时接受由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很好的实现了现代学徒制度下的工学交替、双师育人等要求。以大专三年学制计算,学生有1/2的时间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技能。

3.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篇13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智能化对于人类来说并不陌生,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它的了解却不深,信息系统集成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智能化项目施工达不到预期效果,在施工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针对智能建筑施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解决建议。

第一、智能建筑施工发展现状

近年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一个行业。不管是建设项目主管部门,还是建设单位或行业从业人员,他们一致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用是非常重要,也是整个智能建筑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中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信息系统集成商在初期的方案设计中提出了很多优秀的方案,真正在施工、安装阶段中,由于不同专业承包中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水平有差异,加之在系统集成阶段各个设备厂商之间的协议接口、兼容性等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从而影响了信息系统集成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最终的成果,无法和预期设计的效果达成一致。这就需要专业承包单位中的各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注重施工管理及质量监督。

第二、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很多设计单位不符合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求,或者缺乏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人才,领导不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把设计技术难题抛给集成商或施工单位,加上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不够专业,设计结果不科学,设计质量低,从而影响了整个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

建筑智能化行业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伍。从目前形势来看,大部分的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均由系统集成商来负责。这些单位除了几个略懂工程管理的人员在负责智能化各个系统调试外,其施工力量都比较少。承接工程后又把安装工程转包或分转给其他单位或群体施工,导致工程质量低下,工程质量不合格,给建设单位或业主带来影响。总结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其出现三个主要的问题:

(1)智能系统的系统集成商拥有的技术智能系统调试人员较少,加上他们对工程管理了解不深,施工力量整体薄弱。大多数情况下,部分系统调试都需要厂商工程师的配合,先期与厂商工程师缺少沟通,导致在实际调试过程中,遗漏设备和线缆,增加了调试难度和影响了施工进度。

(2)大多数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缺少相应有能力的上岗资质,如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施工员等未配置岗位证书,技术水平不够扎实,缺乏对建筑智能化施工中的整体把控能力。

(3)有关部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未能建立好的管理制度,智能化专业承包单位有转包何分包的现状,使得整个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处于混乱之中。

此外,各专业承包单位一般隶属于总包管理范畴,但总包和监理单位缺乏对专业承包中智能化系统建设架构和系统的必要了解,导致无法真正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只能靠智能化专业承包单位自己监管,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着部分不科学的流程。智能化系统建设完成后的验收工作,也是业主和监理单位共同做好的必要程序,但是目前行业内还没有专业单位对其进行检测和监管,只是满足一般业务需求即验收合格,对其工程结果和设计预期效果没有得到匹配。

第三、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了促进筑智能化健康发展,对于工程实施中的问题要制订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建筑智能化实现规范化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政府建设相关主管部门起到带头作用,建立政府部门组织的建筑智能化施工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机构,培养一批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人员。政府要完善智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资质的企业,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资质审批、年检审查制度,以及设计方案审批流程及工程验收制度等规范要求。统一管理建筑智能化持证上岗的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智能化施工规范,规范建筑智能化中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工作。

(2)重视信息系统集成商作用,指导和培育技术人员。政府要集中管理信息系统集成商,并实时监督、检查,规范其经营行为。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落实施工规范和设计施工制度,抓好试验检查工作。工程监理单位要做好工序和质量控制、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工作,并对其质量进行把关。信息系统集成商要努力培养一些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不得出借项目经理、建造师资质,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对项目。并严格控制安全,质量及工期,把智能化的新技术作用于实践,更好的完成建筑智能化的项目目标。

(3)完善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工程管理模式

加强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工程的管理,有利于项目总体进展。目前,存在的建筑智能化专业承包工程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工程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中,工程承包商要对所有系统进行深化设计,管理设备供应、管线和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第二,工程总承包安装分包模式,其中,工程承包商将管理系统的深化设计、设备供应、系统调试、系统集成等,然后再进行移交和验收。专业安装公司承担管线、设备的安装,这种模式对于整个建筑工程(包括土建、其它机电设备安装)管道、线缆走向的总体合理布局都是有帮助的,施工起来也会更加便利和顺畅。第三,工程总包管理分包实施模式:系统深化设计和项目管理由总包商负责,实现系统集成,其各子系统设备供应、施工调试由业主直接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工程实施由分包商承担,不仅能可降低项目成本,对施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很大的帮助。第四,全分包实施模式:由设计院或建筑智能化承包公司进行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业主与各分包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即可,业主和监理可协调和管理整个工程实施工程。这种工程承包模式能够降低系统造价,同时也能利用专业单位的项目实施经验避让风险程度。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在工程实施阶段的要尽量实现协调发展,做到智能化系统可靠实用原则,做好智能化系统方案的深化设计工作。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全局并对方案需求明确交代给设计院或智能化专业承包单位对其进行深化设计,合理地调配各个项目之间的功能,通过优化方案来降低工程经费。此外,还要进行合理安排,化被动工程为主动工程。业主要提前安排工程计划,做好工程的总调度,实现工程同步,提前安排好施工工序和工程界面,加强多方的协作关系。总承包单位要把握全局,掌握方案调整和工程施工的主动权。其项目管理人员要统盘全局,从技术和经济的方面对整个工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

结语:

新时期发展形势下,国内的智能建筑施工发展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制约了整体施工过程及目标的实现。建筑智能化工程建设是个长期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只有通过搞好施工方案设计、专业的承包单位和技术队伍,严格控制和管理施工进程,落实每一步施工计划,才能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创造出施工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栋,葛宝荣.关于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65

[2]王浩,魏旻.智能建筑控制网络安全探讨[J].建设科技,2010,(01):74-75

[3]文方,孙敏.集散型楼宇自控系统的实现[J].科技广场,2010,(01):159-1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