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

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平整土地的方法

篇1

1.耕地数量日益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从1957年以后,我国耕地面积开始逐渐减少,平均年减少53.3万hm,1985年减少1007万hm,达到顶峰。1979-1989年全国耕地减少了366.67万hm。30年来由于各类开发区的兴建,交通、通讯和工矿企业及房地产开发各行业的发展,耕地减少的现状愈演愈烈。然而在此同时,我国人口以年增长1500万速度递增,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一增一减,使土地资源不堪重负。

2.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年产量相差150~200kg,在全部的耕地中,质量相对较好的、有灌溉设施的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9.9%,全国还有606.67万hm2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由于盐渍化、荒漠化影响,50%存在不同程度地逐年退化。

3.土地规模小、利用率低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

由于土地规模小,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

二、耕地分布复杂,难以实施农业机械化

农业生产效益低我国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其它66%的耕地分布在丘陵和高原地区,其中有606.67万hm25度以上,地块零碎分散,地形高低不平,地类交叉复杂是我国耕地分布的特点。

三、农业机械结合土地整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所谓土地整理,按社会科学家的说法,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主要分为:修路、土地平整、排水灌溉等,即是把原来不规则的、质量较差的土地,边角地或荒坡荒地进行整理,使它们变成有效的耕地,再通过水、田、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适宜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目的。机械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利用各种施工机械挖填土方、平整土地,机械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机械作业与人蓄力相比,能高效、优质、持久、适时性作业,直接提高作业效益。

2.平整土地有利于灌溉和排水,控制土壤水分,保土保肥,有利于田间作业机械化;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基本措施之一。采用合理的土地平整工艺可保证平整质量,做到省工高效,加速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平整土地要有长远的规划,施工时间以春、秋两季结合耕整地进行为宜。平整土地的标准:(1)适宜灌排水的均一坡降:畦灌为0.002~0.004;沟灌为0.003~0.008;水田为0.0005~0.001。(2)平整精度:单元内地表相对高差的平均值,畦田和水田不大于5em,沟灌不大于10cm;最大相对高差值,畦灌不大于10cm,沟灌不大于10cm。基本保持原来的土壤肥力,即尽量多保留地表熟土。平整土地施工机械主要有推土机、铲运机和平地机,还需要铲抛机、松土机或犁作为辅助机械。配备方案要根据条件因地制宜。高度差较大、地形复杂且需要单独处理表面时,应配有铲抛机、和推土机平地机;地形较简单、单向运土两大且运土距离超过50m时要配有铲运机和平地机。铲抛机能连续地横向抛土,清、回表土工效很高,平地机一般采用牵引式液压平地机,要求较高平整精度时,要配有细平机。机械化土地平整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即粗平和细平如原地起伏不大,可结合耕耙直接进行细平。粗平作业时按图第一道工序是清表土20~30cm;第二道是平底土;第三道是松底土;第四道是回表土。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完成整个单元的粗平。细平作业时一般用牵引式平地机进行先按整个平整单元的对角线方向交叉平整两遍,最后顺长边方向平1~2遍达到要求。旱地改水田或小块合成大块水田的平整,粗平在旱地或水田排水后进行,方法与旱田平整相同;细平在灌水后用水耙或耖田的方法平整。

3.沟渠作用是用于排水灌溉。正确地选择开沟施工机械与方法,能保证开沟质量,做到省工高效。明沟有排水沟与灌水渠;暗沟有输水暗管与排水暗管。按沟渠的种类与规格,选用不同的机械。干、支级大型沟渠多以农用推土机、铲运机为主;斗级中型沟渠可备农用推土机、铲抛机和液压挖掘机;农、毛级小型则选用铧式开沟犁或旋转开沟机,而旋转开沟机多用于排水沟工程。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各种机械的性能,以提高效率和施工质量。推土机修筑渠道、土堤时,通常采用横向推土的方式,较小的可用斜向推土作业。对坚硬土壤,在推土前先用松土机疏松土壤,以提高效率。铲抛机用来开挖沟宽5~15m的中型效率较高。液压挖掘机对所开的宽度、深度、构形、排土方式等适应性较强、通用性好,适用于各种沟渠的开挖作业。

机械在土地整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将有更多的、更先进的机械投入到土地整理中来,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加速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及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1.1平整土地

根据现有种植经验发现,核桃树比较适宜生长在平整的地面上,因此在进行核桃树栽培之前,需要对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的方法有很多,在核桃种植地区比较实用的方法有抽糟换土和修筑梯田两种,同时为保持土壤肥力,需要在具体实施时适当施加有机肥。平整土地时,单位平整面积需要控制在80m2左右。在挖好核桃种植穴后,将表层土与有机肥料进行充分混合,之后将其放入种植穴底部。

1.2种植品种的选择

进行核桃栽培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分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对核桃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因此选择一个好的品种很重要。当前,各个农科院已经培养了很多优良品种,为种植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1.3苗木的选择

核桃苗的选择是影响核桃最终产量的关键因素。具体操作时,要选择两到三年长势良好的嫁接苗木,通过矮化和密植的种植模式,经过四到五年的时间就可以进入丰收期。

1.4苗木的定植

选择好苗木之后,就需要对苗木进行合理定植。根据核桃的生物学特点,每一个核桃园需要选择两到三个品种的核桃树进行合理种植。核桃雌花可以通过风媒完成传粉授粉,授粉范围不会超过50m,因此需要在这个范围内种植的授粉树才能够充分授粉。同时也要适当控制密植范围,一般株距控制在35m左右,定植穴为60cm2同时在穴内施加有机肥。定植后,需灌入足量水以保证后期成活率。

2、田间管理技术

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核桃品质和产量。核桃园内需要及时除草松土,为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进行间种和套种。

2.1除草、松土

为减少养分流失、增加土壤空气含量需要对核桃园进行除草、松土作业。核桃处在幼龄时,每年需要除草3次左右,同时完成深度为13cm左右的松土作业。对于已经成年的核桃树,除此之外还要疏松树根周围的土壤,深度控制在0.5m左右。

2.2套作间种

由于核桃生长周期较长,仅在核桃园内种植核桃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因此现在很多核桃园在核桃生长期内会选择套种其他农业作物以实现增收。进行间种套种时,要对所种植的作物进行合理选择,不可种植植株较高或藤蔓类的作物,宜选择豆类等固氮类作物,或薯类、小麦等作物。在进行套种间种时,要注意加强核桃园内的水肥管理,满足各类作物生长需要。

3、病虫害防治

当核桃植株生长到四年时,需要特别注意病虫害防治。核桃树较容易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黑斑病及白粉病。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加强日常管理,早发现,早治理;2)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施加不同的农药加以预防;3)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喷洒农药;4)通过合理的水肥控制、修剪枝叶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条件。

4、核桃种植技术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核桃种植主要集中在贫困农村地区。因为当地村民知识水平有限,对核桃种植技术的了解不多,粗糙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提高核桃的产量和品质,也就不能实现经济增收。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将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种植技术、管理手段、注意事项传授给种植户,根据当地种植结构,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种植园内进行相关培训,解决农民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核桃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灌区节水技术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节水灌溉的涵义

节水灌溉是一个针对性较强的概念,任何一项灌水技术的直接影响范围都只能是某个灌区。某项技术对该灌区来说是节水灌溉技术,但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流域或全国来说,它有可能不是最佳的节水技术,因为它并没有节约水资源量。因此不能将节水灌溉与节约水资源量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讨论,否则的话,如果将一个地区、一个流域甚至全国再扩展下去直至整个地球作为它的直接影响范围,那么从水资源循环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项不能直接减少作物蒸散水量的灌水技术都不属于节水灌溉技术。

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但从灌区发展的长期来看,通过加强引用水管理、科学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水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应是主要的持续的节水途径。

三、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农田灌溉涉及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灌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灌溉节水目标要求的提高,任何单一的节水技术已不能满足节水、增产、增效、节能、省肥、省工、改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需要,农业节水技术呈现多学科交叉、各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发展趋势。实行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增加农作物种植效益、改善环境,不是简单地通过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的简单叠加所能达到的,而必须依地、依水、依作物,通过建立包括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推广节水型农艺措施、加大节水品种培育和实施节水型管理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才能实现农业节水、增产、增收的目的。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非工程措施

(一)农艺节水技术。

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二)田间灌水技术。

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分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三)生物节水技术。

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四)管理节水技术。

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迸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也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间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

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任何单一的节水措施,其节水效果都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其适用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样的节水措施在不同地区的节水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区域应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农作物品种及种植结构、耕作制度等进行综合比较,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节水灌溉方式。

四、水利工程灌区改造技术

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适时适量灌溉,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减少无益耗水,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

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

灌区改造技术需要针对当前我国各灌区渠系不配套、渗透情况较为严重的问题,根据灌区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渠道衬砌力度,使灌区渠系配套,添置必要的测水量水设施以降低渗透损失,避免偷水灌溉、跑水、漏水等现象,提高渠系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

2. 优化水资源配置

受我国工业与生活用水不断增加的影响,农业用水被挤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灌区应针对本地区水资源情况,遵循宜渠则渠的原则合理确定水资源利用计划,优化水资源配置,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 改善渠系布置现状

由于我国多数灌区都属于老灌区,农村各乡各村都想开口建闸,甚至农户也想独自分水,由此导致灌区的管理混乱、调度困难,水资源被大量浪费。因此,需要改善渠系布置现状,提高管理与调控的力度,增加灌溉面积,做好渠系调整或是合并工作。

4.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是使用地面灌水技术的前提,提高土地平整程度是保证灌水质量的关键因素,能够缩短灌溉所需的时间,对节水增产也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需要在灌区改造期间大力平整土地,尽量实现激光整平土地,并将长畦、宽畦改造为短畦、窄畦,以改善灌水均匀度,提高灌水效率。

5.使用局部湿润灌的方法

局部湿润灌能够有效降低土壤蒸发量并充分利用土壤水,改善土壤通透性,使作物根部深扎储水,能够节约灌溉用水30%以上。实践也证明采用局部湿润灌不仅能够节水,还能够增加8%左右的产量。

6.使用间歇灌溉的方法

间歇灌溉能够利用土壤的特性提高水流推进速度,同样水量下间歇灌溉远大于连续灌溉水流推进距离,降低了深层渗漏,灌水均匀度更高。

五、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应进一步对非充分灌溉技术进行研究,因不同的灌水地区、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水文条件、气象条件下节水灌溉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度与方法,所以应深入探讨其非充分灌溉方法;对经济作物灌水技术进行研究,种植经济作物能够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深入探讨不影响各种经济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灌水技术;对集约化经营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和方法,以推动目前实行的分散化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结语

我国目前的节水技术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灌区的节水技术改造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义林 浅谈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技术的改造[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3期

篇4

1、项目范围。

本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后安镇七星、坝头、龙唇、龙田、白石五个村委会。具体四至:东至白石村,南至下港村,西至上坑村,北至龙唇村。

2、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建设规模:整理土地面积247.53公顷。

投资规模:总投资803.20万元,其中工程施工费688.60万元。

3、项目工期。

项目工期:1年。

4、项目任务目标。

(1)项目区土地整理总面积247.53公顷。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8.27公顷。新增耕地比率为2.90%。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2)采取工程、生物措施,建立生态保护工程,实现项目区的生态平衡,达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稳定,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田成方、树成行、沟成网、路成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越、生产效率较高、生产条件良好、田园景观美好、整体功能较强的现代化土地整理项目区。

二、实施方法与内容

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划定区域调整农地结构、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完善农田水利实施、修建田间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改善生产和土地生态环境,增加耕地。主要工程内容包括:1、土地平整工程;2、农田水利工程;3、田间道路工程;4、生态防护林工程。

三、资金来源

项目预算资金由省财政厅拨付(已到位)。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后安镇土地整理项目工作分4个阶段进行。

1、前期准备阶段(年月日—月日)主要工作包括:

⑴土地权属现状和地面附着物登记。

⑵对需要整理土地进行公告并做好项目宣传动员工作。

⑶编制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

⑷进行项目招标。

按照《人民政府关于集中规范开展招标投标活动的意见》(琼府85号)等有关要求,按规定选定项目工程招标机构,编制项目招标文件、招标方案。项目工程招标采取委托形式,由项目招标人委托省内乙级(含乙级)以上资质工程招投标机构实施项目工程施工的招投标工作。邀请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全程监督,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施工单位。项目工程招标工作在月底前完成。

⑸委托工程建设监理。

⑹签订有关合同。

⑺编制实施方案和施工计划。

2、工程施工阶段(年月—年月)主要内容包括:

⑴现场监督检查和管理,包括资金管理、采购管理、权属管理、统计、档案管理等。

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报告。

⑶中间验收。项目管理单位对项目在施工中间阶段进行阶段性验收。

⑷竣工自查。项目管理单位组织、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竣工自查,搜集资料,申请竣工验收。

3、竣工验收阶段(年月日前)主要步骤包括:

⑴竣工验收准备,包括所有材料准备及申请报告。

⑵竣工验收。向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申报竣工验收。

⑶竣工决算和审计。在项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后一个月内,将编制好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及相关资料报送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进行决算评审等工作。

4、工程后期管护和经营。

工程完成后,将项目整理形成的固定资产委托给负责生产经营管理的当地村委会进行管护。

篇5

2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农田灌溉涉及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灌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对灌溉节水目标要求的提高,任何单一的节水技术已不能满足节水、增产、增效、节能、省肥、省工、改善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的需要。农业节水技术呈现多学科交叉、各单项技术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发展趋势。

2.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枝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2非工程措施

1)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等。

2)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降低土壤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3)生物节水技术,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培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4)管理节水技术,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节水工程条件也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间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水权分配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水价的核定办法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

3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3.1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区产量的提高,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利工程事业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而对于以往的相对传统的、比较粗放的灌溉方式而言节水灌溉就是在保证基础需要的同时更好的节约水资源。主要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天气,地理水文特点,有效的利用雨水和土壤水在确保农作物正常需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措施,合理科学的灌溉,节省用水,从而达到最好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的一种灌溉的方式。

不同节水措施的节水效果差异较大。微灌一般可节水30%~50%,节水效果最好;喷灌可节水20%~30%,仅次于微灌;管道输水及渠道防渗可节水10%~20%,有明显节水效果;田间工程改造技术也具有相当的节水作用。根据不同节水措施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喷、微灌和管灌节水措施主要适用于水质有保证的井灌区;渠道防渗和田间工程改造主要适用于引水灌区;对于蓄水灌区和提水灌区,如果水质能达到要求,可适当发展喷、微灌和管灌,主要还是以渠道防渗和田间工程改造为主。

1 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最终达到水和耕地都能节约的目的,而喷灌的这样的方式也是可以保护土地之间原有的土壤的结构的,保证了整体的灌溉的平均,对于作物的生长来说有了一个很好的水分基础。

1.2 非工程措施

1.2.1 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1.2.2 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分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1.2.3 生物节水技术。这就需要分析和利用自然的协调发展了,可以根据种植区域的水资源和整体的光和热的各种能源的实际情况,种植相应的品种,对于植物选择那些可以在灌区适应的,优秀的品种然后在不断的把整体的种植结构更加的合理化。

1.2.4 管理节水技术。这就需要在灌溉方面的配水和用水进行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对于灌溉的水的监测和整体的信息的决策管理的系统的建立、加强管理、最终达到合理和优化水资源的使用,这些都是节水灌溉得以实现的需求。要对于灌区内所有水资源实行管理,做好优化配置,而引水灌溉的区域是要了解不同地方水的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合理科学的分配和使用保证合理的利用。

而对于水的价格,则是要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水价,按照实际的办法和灌溉的方式定制水价,不同的水域和不同的水质都要有各自的衡量价格,从而通过价格做好资源配置,达到节约灌溉的目的。

2 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2.1 灌区改造技术

2.1.1 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根据灌区实际,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设置测水量水设施,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1.2 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受整体的河流的水利管理和降水的不断的变少,再加上人们日常个工业的使用水的不断的增加,整体的灌溉水可以使用的地表水就变得很少。那么在灌溉渠按照整体的区域的水域状况,合理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就是很关键的了,只有合理的使用开发,加强整体的优化使用才可以做到更好的更长久的水资源的使用。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才是最好的办法。

2.1.3 搞好土地平整,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实际的状况是影响整体的灌溉的技术和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的平整度会影响整体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甚至节水方面都有作用,这就需要在灌区不断的改造中最先最好土地的工作,把它农平整,在做好长畦改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的工作,最后达到整体的灌溉的匀度和实际的效率的提高的目的。

2.1.4 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对于整体土地的部分水文湿润,不但可以减少土地自身的蒸发,又可以改变土自身对水的利用,更好的为作物提供水源和充足的呼吸的空间,保证根系的发展,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节水可达30%以上.增产8%左右。

2.1.5 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间歇性的灌溉对于整体的水的整体保持波涌的样式进入,在加上土壤本省的自闭的这个性质,就可以在其表面形成一个封闭的膜层,从而加快了水流的速度,这样来讲,对于使用一样的水的数量来灌溉的时候,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2.2 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2.2.1 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在那些水资源不富裕的地方,就需要从整体的灌区的收益为重点,做到最好的全面的灌溉为宜,更要按照植物需水和产量需求方面分析考虑,做好各个作物的经济需水量,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节,按照作物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灌溉的技术和方式。

2.2.2 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对于这些作物不同需水量的了解,不同时期的灌溉和灌水办法的分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等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有利于节约灌水的发展的,不了解这样合理的灌水对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是有影响的,最终也会影响整体在市场上的销售,所以看来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作物的需水情况的了解和灌水的各种技术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了。

2.2.3 集约化经营。按照现有的联产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的模式,不但整体劳动的效率不好,没有很大的规模效益,这样很明显的缺乏了一定的竞争力,这样就会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新的技术的不断的推广,那么做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需要在整体的方式上改变土地的结构,做好农村和小城镇合并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展农村的市场和经济,不但可以减少农村人员外来务工,也可以减少城市外来人口的压力,同时对于新的技术的采用也是有帮助的,更可以降低整体的成本,从而加强了市场上的竞争力。

篇7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旧村改造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旧村改造基本采取三种模式:合作建房、整村迁移和就地重建。①其中,就地重建是常规和基础性的改造模式。但是,由于受到宅基地分配不均的影响,就地重建模式的实施面临诸多障碍。本文结合浙江丽水市叶平头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宅基地分配不均对旧村改造的影响,并对该村实行的土地整理置换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解决宅基地分配不均、顺利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的方案及对策建议,对于其他地区的旧村改造实践,给出一定的借鉴。

1 宅基地分配不均对旧村改造的影响

由于受到人口迁移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当代农村家庭的宅基地往往与其家庭人口数不成正比,农村宅基地分配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宅基地分配不均现象也影响了旧村改造。根据“一户一宅”原则,除非儿女成年分户,否则农民无法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只能拆除原有的房子,在原有的宅基地上新建住房。但是很多老村庄都是连体房,有足够宅基地想盖房的农户拆了自家的房子势必会影响到邻居家的墙体。这些连体房都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木结构房,动了墙体势必会全部倒塌。因此,邻里之间房子的依赖性极强。而那些缺少宅基地的农户自然而然会阻挠邻居拆房自建,这不但延滞了旧村改造的进程,也引发了很多邻里之间的矛盾。

2 土地整理置换法用于旧村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所提到的土地整理置换模式是指先以合理的价格收回农民们手中原有的宅基地,然后统一拆迁,平整地基,科学合理的规划后,再将宅基地按《土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坚持“一户一宅”原则下以家庭人口数把宅基地卖给村民建房。这一方法在政策、经济和农户建房意愿方面均具有可行性。

2.1 政策可行性

2004年《国务院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并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上述规定不仅为农村宅基地整理和科学利用提供了政策性的依据,同时也为各地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提供了制度实践的支撑。

2.2 经济可行性

首先,在这种模式下,仍然可以采取邻里拼墙的方式建房,这样可以比一家单独自建省下近万元。其次,由集体组织批地基,节省了人力物力,可给每户一定的补贴。最后,村里集中建房,能以低价采购到建材,从而降低建房成本。

2.3 农户建房意愿的可行性

首先,利用这种模式可以一方面解决部分农民宅基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地基审批难的问题。其次,在宅基地整理置换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从中得到了合理的补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再次,全村统一旧房改造,能以低价采购到建材,与单户零星建房相比,节省不少费用。最后,政府提供的小额低息贷款,解决了贫困家庭建房的资金困难。这些政策都让农民们得到实惠。因此,这种模式将会得到农民的欢迎和拥护。

3 土地整理置换法的流程与步骤

土地整理置换模式可分为启动阶段、计划阶段、组织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五个阶段。

3.1 启动阶段

在启动阶段,首先要了解各级政府关于农村土地整理置换和旧村改造的相关政策,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出具体的、合理的、可操作的旧村改造方案。然后进行民意调查,听取村民对方案的看法与意见,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方案。

3.2 计划阶段

首先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当地情况的土地整理置换的规章制度,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进行表决,若表决不通过则进一步修改,表决通过则报送乡人民政府审批。审批通过进行立项。项目审批通过以后,村委会制定项目进程,确定旧村改造工程是一期完成还是分期进行,并制定具体的时间规划。

3.3 组织阶段

一是成立旧村改造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和房屋设计院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指导旧村改造工作。二是成立旧村改造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由村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土地管理局工作人员组成,监督旧村改造的进程及公共资金的运用。

3.4 实施阶段

首先由村委会牵头,以合理的价格向村民们收回宅基地。村委会收回宅基地后,将宅基地平整,以方便村民们按照村委会的规划建造新房。村委会再将平整好的宅基地,以合理的价格返还村民。每户人家所拥有的宅基地由其家庭的人数决定,保证每户人家都有足够的宅基地建造新房的同时解决以前部分人家宅基地闲置浪费的状况。村民们从村委会分配到宅基地后,按照村委在计划阶段制定的旧村改造规划,开始建造房屋。待村民们将各自的房屋建造好之后,由村委会出头建造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以丰富充实村民的文化活动。

3.5 控制阶段

旧村改造工作必须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进行,不能随村干部或者村民的意志改变而改变,如确实发现不合理之处,必须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政府人员、房屋设计院工作人员开会讨论,并将结果上报政府,得到批准之后方能改变,否则必须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进行。

4 丽水叶平头村的案例分析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叶平头自然村位于双黄乡西南角,距乡政府约4.5公里,全村现有1个村民小组,64户总人口145人,耕地面积107亩,山林面积556亩。该村住房皆为建造年代在30年以上的泥木房子,全村近十年内无新建住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很多村民有建造新房的愿望,但由于宅基地分配不均,建房工作很难进行。

自2010年3月起,在村委干部带领下,全村上下创新思路、积极进取,推进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村委会为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对于宅基地分配不均问题,工作小组创新性地提出了旧房与新房的“土地整理置换法”。

在旧村改造的启动阶段,村委会干部在全村进行了关于旧村改造的宣传讲解,并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征集意见。村委领导把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写成了报告上交乡人民政府。报告得到了乡人民政府的高度认可,旧村改造工程也得到了支持。

在计划阶段,村委会广泛征集村民们的意见,并请城乡规划所和设计院的专家对旧村改造后村落的格局、房屋式样、房屋间距、公共设施的布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在项目进程方面,村委会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情况下,把旧村改造工程分为两期,两期工程计划在五年内完成。

在组织阶段,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旧村改造委员会(以下简称旧改委),旧改委是由2名村民代表,2名村委委员,1名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1名土地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和1名建筑设计院的专家组成。他们全权指导旧村改造工作。对于村民们在旧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并负责在村民中普及旧村改造的相关知识和政策,对于在旧村改造中的违规行为,及时指出并协助村民纠正。

在实施阶段,旧改委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并经过村民大会和旧村改造监督委员会讨论通过,以每平方米130元的价格将村民原有的住房宅基地使用权收回,附属的宅基地以每平方米70元收回,在改造过程中占用的田地则以每平方米20元收回,山林用地则是以每平方米10元收回。土地收回完毕后,旧改委请施工队平整土地,然后请设计院规划房子的布局(前后间距,房子式样等)。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后旧改委将宅基地以家庭人口数为基准分配给需要建房的村民。工作小组结合《土地管理办法》和村民们的实际需要,规定人数在1到3人的农户可以从村里购买到70平方米的宅基地,人数在4到6人的家庭可以从村里购买到90平方米的宅基地,6人以上的家庭可以从村里购买到105平方米的宅基地。这些平整好的宅基地以每平方米200元的价格卖给村民。虽然旧房的宅基地收回和新房宅基地购买有差价,旧土木房的宅基地面积远远大于新房宅基地的面积,但由于村民可以在拿到的宅基地上建3层半的小楼房,这种整理置换法受到村民们的普遍欢迎。此后旧改委按照设计好的房屋样式指导村民进行自建工作,并做到房子统一规格、统一高度、统一墙体颜色、统一间距、统一门窗。在两期危房改造工程全部结束后,旧改委着手区块内的污水处理、自来水安装、公厕建设、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对于经济困难的农户,乡政府联系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予3到5万的小额低息贷款,帮助农户们解决燃眉之急。此外,政府对于参与旧村改造的农户每户给予1000元的补贴,统一为村民支付地基审批和外墙粉刷费用,对农户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在控制阶段,旧村改造监督委员会承担了主要的控制职能。首先,旧村改造工作按照既定的改造方案进行,不随村干部、村民或其他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如确实发现不合理之处,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建筑设计院工作人员集体开会讨论,得出结论后上报政府,得到批准之后方能改变。其次,监督委员会还不定期地检查房屋的质量,确保房屋质量可靠。除此之外,监督委员会尽量确保旧村改造工作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

篇8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22-02

一、花园乡土地流转的现状

巴里坤县花园乡是巴里坤县城郊乡,全乡下辖4个村23个村民小组,其中两个农业村,两个牧业村。全乡共有农牧民1 864户,6 688人,全乡可耕地面积为38 964亩,耕地面积为35 500亩,耕地面积利用率达到91%。 因基础设施差不适应耕种的耕地面积约有3 000多亩。截至2010年底该乡共发生土地流转面积8 952亩。

二、花园乡土地流转形成的原因

(一)土地收益低,劳动力剩余多

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巴里坤县的无霜期太短,一年只能一熟,农作物最佳的生长周期就在每年的5—8月(即在5月头种,8月底收),人均耕地面积3亩左右,基本上都是以种植小麦为主,苜蓿为副,土地一年产出的效益太低,而且除去每年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老百姓拥有大量的剩余时间和剩余劳动力。再加上,各村集体经济又很薄弱,没有村办企业,也没有私营企业,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除了种地外,就是利用每年6—8月份的闲暇时间,季节性地在巴里坤湖捕捞卤虫,获得一点收入。劳动力的闲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也是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关键。所以,许多农村有志青年和那些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农民,不愿被收入微薄的土地所束缚,逐步从农村土地经营中分离出来,将其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举家外出创业和务工经商。

(二)政策推动农村劳务输出和创业致富之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国家劳务输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拉动下,在国家的富民安居工程、社保小额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在国家土地制度的保障下,让一大批呆在农村、有创业梦想的、有创业基础的农村人有了希望和目标,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性,他们放心大胆地将手中的土地进行流转,走上了创业致富之道。

(三)闲置土地被利用,分散土地被集中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花园乡的土地被许多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所青睐。农村税费改革前,由于农牧民负担比较重,再加上当时的小麦价格又很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极差,除了基本口粮田外,弃荒了许多耕地,甚至将地形复杂,基础灌溉设施差,不便分散耕种的大片耕地全部弃荒,花园乡的播种面积只有15 000亩左右,占全乡可耕面积的38%。耕地的闲置和浪费,让许多种田能手和种植大户觉得可惜,他们通过向乡政府和村委会咨询,向百姓征求、询问、商量后,承包了所有弃荒地,形成了闲置土地向经营能力强的种植大户集中。同时,还有一些种田能手,他们及时地将分散的土地从外出务工和创业农户的手中流转出来,自愿协商,给他们一定的流转费用,扩大农业生产种植,形成了分散土地向经营能力强的种田能手集中,使流转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四)牧民插花安置发生的流转

2008年开始,在巴里坤县牧民插花安置定居政策的推动下,海子沿乡、下涝坝乡、大红柳峡乡的许多牧民到花园乡来定居,在花园乡的两个农业村过上了安置定居的生活。在牧民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使许多已经有了稳定经营收入、举家外迁的农户,采取卖房包地的方法,将承包地转包给了插花安置的牧民。

三、花园乡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花园乡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转包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家里没有主要的劳动力或家中主要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创业,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因无力耕种所以转包;二是为了孩子,因为生的少,所以不管农村还是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很重视,为了孩子的未来,花园乡有95%的农村孩子都转到了县城的重点中学和小学。为了孩子,他们跟着孩子进城,女的管家管孩子,男的务工创业挣钱,因为打算还回来种地,所以暂时将土地进行流转;三是一些有创业基础和经营基础的农户,举家外迁又不愿放弃土地,采取卖房包地的方法将土地转包给买房户(主要是插花安置牧民)。

四、土地流转后产生的效益

(一)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节省了开支

花园乡的弃耕地几乎都被种植大户所承包,而且承包期限都在十年以上,实现了规模经营。截至2010年,花园乡耕地的利用率达到了91%,比未进行规模流转前提高了53%。土地的有效集中,使生产要素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形成了集约经营,不仅节省了开支,还使土地的产出效益达到了最大值。

(二)流转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种植效益,带动了养殖

土地进行规模流转后,巴里坤县出台了许多支持种植大户产业结构调整的优惠政策。在集中连片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使大多数种植大户不再以种植小麦为主,而是以种植经济效益比较高的饲用玉米、马铃薯等为主。有了规模经营的基础,有了政府权益的保障,种植大户们也敢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进行投资,平整土地,打井修渠等。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带动下,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使他们短短几年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同时也带动了养殖,变成了养殖大户。

(三)流转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篇9

中图分类号:S275.5;S5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1-4830-04

Production Technical Rule of Alfalfa under Sprinkler Irrigation on the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DING Feng1,QIN Qiao1,PU Sheng-hai1,FENG Guang-ping1,YANG Pei-lin1,DUAN Sheng-lian2,MA Xue-qin1

(1.Institute of Soil Fertilizer and Water-Saving,Xin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Urumqi 830091,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Changji City,Changji 831100,Xinjiang,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production of alfalfa o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which was newly cultivated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a technical rule was presented based on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 and the problems in irrigation question and alfalfa production o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The technical rule was against the specific geologica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of the newly cultivated land o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It concluded variety selection, fertilization ability, land levell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relevant cultivation measures. This production technical rule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alfalfa production with sprinkler irrigation on the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the yield of forage grass and farmer’s income might be largely increased and it might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rural economy in Xinjiang.

Key words: alfalfa; production technical rule; Ili River basi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sprinkler irrigation

伊犁河流域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1]。近年来,随着传统草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的转变,饲养模式也由放养向舍养、半舍养集约化转变,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伊犁河流域传统养殖模式,合理充分利用伊犁河流域的水资源,提高牧草的种植面积、种植水平以及产量,对于伊犁河流域实现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伊犁河流域新开垦区地形坡降较大,土层较薄,且以沙土和粘壤土夹砂砾为主,土壤结构差[2],蓄水保水能力差。种植苜蓿并采用先进的喷灌灌溉方式,可避免因深层渗漏与地面径流而造成水土流失,提高灌溉水和肥料的有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牧草产量,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由于草地的严重超载放牧致使天然草场退化、草地生态不断恶化的问题[3]。苜蓿作为世界上栽培和利用最广泛的优良多年生牧草,在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中日趋重要。但随着紫花苜蓿在中国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提高其生产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对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的喷灌苜蓿种植的灌溉生产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对其苜蓿生产中的品种选择[4,5]、培肥地力[6-8]、平整土地[9,10]、灌溉管理[5,11]和配套栽培措施[12-16]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该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苜蓿喷灌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将显著提高饲草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新疆伊犁州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 范围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喷灌苜蓿种植的灌溉管理;并提供了苜蓿生产的经济技术指标、必备条件和栽培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对于本规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程。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规程。主要文件有以下几个: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6141-1985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GB/T 8321.1~7-200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喷灌

喷洒灌溉的简称。是利用专门灌溉设备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以均匀喷洒方式进行灌溉的方法。

3.2 灌溉制度

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3.3 灌水定额

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或灌水深度。

3.4 灌溉定额

各次灌水定额之和。

3.5 灌水周期

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

3.6 基肥

作物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3.7 追肥

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所施用的肥料。

3.8 秋眠性

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即秋季在北纬地区由于光照减少和气温下降,导致苜蓿形态类型和生产能力发生的变化。由于在短光照条件下不同类型苜蓿对低温反应明显不同,将南方类型品种称为非秋眠性苜蓿(一般在7~9级),而北方类型品种称为秋眠性苜蓿(一般在1~6级)[16]。

4 主要技术指标

4.1 品种

结合伊犁河流域自然条件和新垦耕地的土壤特性等,选用优质、高产、秋眠级3~4级、再生能力强、抗病的品种如阿尔冈金、全能苜蓿、新牧1号、农宝和0203伴饲。

4.2 培肥地力

伊犁河流域新垦耕地主要以大坡度薄层贫瘠土壤为主,其大部分耕地坡度在2/100左右,土层厚度30~50 cm,土壤有机质

4.3 平整土地

根据伊犁河流域新开垦区坡降大、以砂质薄土层为主的土壤特性,刚开垦的土地不宜做大面积的土地平整工程,只适宜沿等高线做水平局部平整,对显著的凹凸处进行挖填方处理,冬前土地应大面积进行秋翻和秋灌,次年春季用联合整地机将整个地块分为若干单元(一般以一个轮灌组为一个单元)平整1~2遍,然后再用钉齿耙对各单元对角耙耱3~4遍。通常如此连续整地3~4年,并结合作物沿等高线水平种植的模式和小水量多灌次的灌溉节水技术,水土流失现象将得到明显改善,新垦土地平整度将逐年提高。

4.4 灌溉管理

按照设计压力运行,严格按照喷灌系统设计的轮灌方式灌水,当一个轮灌小区灌溉结束后,先开启下一个轮灌组,再关闭当前轮灌组,谨记先开后关,严禁先关后开,以保证系统正常工作。一般情况下,灌溉定额6 000~6 750 m3/hm2,灌水42~45次,灌溉周期为4~5 d。

4.5 群体指标和产量结构

作为牧草生产田,最好采用30 cm等行距气吸式播种机机械播种,每公顷播种量在30.0~45.0 kg,播种深度控制在2.0~3.0 cm,为保全苗,在田间苜蓿出苗后,对空白点或漏播处进行人工补种。喷灌苜蓿第一茬鲜草产量约25 500~27 750 kg/hm2,干草产量约7 500~8 250 kg/hm2;第二茬鲜草产量约20 250~22 500 kg/hm2,干草产量约6 000~6 750 kg/hm2;第三茬鲜草产量约18 000~20 250 kg/hm2,干草产量约5 250~6 000 kg/hm2;第四茬鲜草产量约10 500~12 750 kg/hm2,干草产量约3 000~3 750 kg/hm2。全年可收获鲜草74 250~83 250 kg/hm2,干草21 750~24 750 kg/hm2。

5 灌溉制度

5.1 春播苜蓿第一年灌溉制度

5.1.1 播种至出苗期 采用干播湿出的春播苜蓿,在播种完后,连续8~10 d进行喷水出苗,喷水出苗一般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分,灌溉定额350~400 m3/hm2,灌水定额为30~50 m3/hm2,以浸润深度10~20 cm为宜,保证土壤在苜蓿种子发芽、出苗期间湿润,促使苜蓿种子早发芽、早出苗。

5.1.2 苗期至越冬灌溉 苗期一般灌溉定额为675~750 m3/hm2,通常喷水2~3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为225~300 m3/hm2。此后以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120~225 m3/hm2进行灌溉,10月底之前最后一次刈割收获,留茬高度10~12 cm,并灌150~225 m3/hm2的越冬水。

5.2 秋播苜蓿第一年灌溉制度

5.2.1 播种至出苗期 采用干播湿出的秋播苜蓿,在播种完后,连续10~15 d进行喷水出苗,喷水出苗一般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分,灌水定额为45~75 m3/hm2,以浸润深度10~20 cm为宜,保证土壤在苜蓿种子发芽、出苗期间湿润,促使苜蓿种子早发芽、早出苗。

5.2.2 苗期至越冬灌溉 苜蓿出苗后,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150~300 m3/hm2。10月底之前如苜蓿超过越冬留茬高度10~12 cm则应进行一次收割,使之更好地刺激苜蓿根茎多发枝条,保护根冠来年返青,更有利于苜蓿的越冬和翌年生长。同时在刈割收获后灌150~225 m3/hm2的越冬水。

5.3 两年以上苜蓿灌溉制度

5.3.1 返青期至苗期 4月上旬,一般灌溉定额为750~825 m3/hm2。通常喷水3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为150~375 m3/hm2。4月初灌1次返青水,灌水总量375 m3/hm2左右,此次灌水宜早且量大。

5.3.2 分枝期 一般灌溉定额为1 800 m3/hm2左右。4月中旬至4月下旬灌4次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灌6次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灌5次水。分枝期共喷水15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120~150 m3/hm2。

5.3.3 现蕾期 一般灌溉定额为2 175 m3/hm2左右。4月底至5月中旬灌4次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灌6次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灌6次水。现蕾期共喷水16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120~150 m3/hm2。

5.3.4 初花期 一般灌溉定额为1 200 m3/hm2左右。5月中旬至5月下旬灌2次水;7月上旬至7月下旬灌4次水;9月中旬至9月下旬灌3~4次水。初花期共喷水9~10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额120~150 m3/hm2。

5.3.5 越冬水 一般在10月底喷1次150~225 m3/hm2越冬水。

5.4 灌溉制度表

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新垦耕地喷灌苜蓿适宜灌溉制度见表1。

6 配套栽培措施[11-15]

6.1 种子质量与处理

种子质量应“三证”齐全,播种前要经过精选,去掉杂质、杂草种子等,种子纯度≥95%,净度≥95%,发芽率≥85%。播种前要晒种2~3 d,以打破休眠,提高其发芽率和幼苗整齐度。在从未种植过苜蓿的土地播种时,要接种苜蓿根瘤菌,每千克种子用5 g菌剂,制成菌液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随拌随播;无菌剂时,可用老苜蓿地土壤与种子混合(质量比≥1∶1)。

6.2 菟丝子预防

菟丝子的种子易随牲畜的粪便传播,田间管理期间,菟丝子多发生在收获苜蓿的堆放处,如发现菟丝子,在苜蓿拉运后,用48%地乐胺乳油100~200倍稀释液及时进行地面喷施。

6.3 防治病害

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和炭疽病,防治应在苜蓿刈割收获后、苜蓿株高5~12 cm时或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每公顷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加40%辛硫磷乳油750 mL对水600~750 kg喷施。

6.4 防治虫害

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棉铃虫等。蚜虫和蓟马选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稀释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稀释液喷雾。棉铃虫选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稀释液、50%辛氯乳油1 000倍稀释液喷雾。低龄幼虫用Bt制剂2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

6.5 留茬高度

新苜蓿留茬高度宜在10~12 cm,以免影响其根基部的生长发育;老苜蓿留茬高度宜在6~8 cm,以促使其根茎发枝;10月20日前后停止刈割,最后一茬留茬高度在7~8 cm,以利于安全越冬。

6.6 中耕、翻耕

苜蓿第二年以后密度会变大,应适时中耕,切断多余根系,以利于苜蓿的生长发育。苜蓿品种一般种植4~5年后产量下降明显,应进行伏翻、秋翻。伏翻、秋翻前提倡采用重型园片耙交叉深切后灌水,以促使苜蓿根茬腐烂,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后茬作物生长发育。

6.7 刈割次数及收获期

春播苜蓿当年可收割2~3茬,夏播可收割1~2茬,秋播苜蓿植株达不到留茬高度时不刈割,且冬季严禁放牧。第二年开始可收割3~4茬。第一茬苜蓿以现蕾盛期至始花期收割最佳(即整块地开花率在20%以前收获)。第一茬收割后,每隔35~40 d收割一次,最后一次收割应在10月22日前进行,留有30多天的生长时间,有利于越冬和第二年高产。

7 其他

认真做好灌溉与施肥量的记录,记录每次灌水、施肥的时间、用量及肥料种类。详细记录主要栽培措施的实施时间、技术措施及用量。统计并记录各田块的产量及品质指标。每隔3年,在苜蓿收获后取土测定农田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和盐分,确定土壤的肥力等级、施肥量及秋灌水量。

参考文献:

[1] 赵芸君,李学森.发展新疆饲料业 提升伊犁河流域畜牧业水平[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S3):104-106.

[2] 钟新才,余 琳,杨培林,等.伊犁河流域节水农业与水土生态安全问题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S3):7-9.

[3] 丁 峰,秦 巧,冯广平,等.伊犁河流域砂质薄土层苜蓿喷灌技术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10):1990-1995.

[4] 王成章,韩锦峰,史莹华,等.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J].作物学报,2008,34(1):133-141.

[5] 邓 蓉,向清华,陈 武,等.紫花苜蓿秋眠性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5,22(2):41-44.

[6] 范文波,朱保荣,王振华,等.弃耕地苜蓿耗水规律的研究[J].节水灌溉,2003,2(4):9-10.

[7] BOLA■OS-AGUILAR E D,HUYGHE C,JULIER B,et al.Genetic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alfalfa(Medicago sativa L.)populations[J]. Agronomie,2000,20(3):333-345.

[8] JULIER B,HUYGHE C,ECALLE C.Within-and among-cultivar genetic variation in alfalfa:forage quality,morphology,and yield[J].Crop Sci,2000,40(2):365-369.

[9] 白文明.灌溉对干旱沙区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22(8):1247-1253.

[10] 赵金梅,周 禾,郭继承,等.不同水分胁迫对紫花苜蓿分枝期光合性能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7,29(2):41-44.

[11] 郭正刚,刘慧霞,王彦荣.刈割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2):215-220.

[12] BROWN P W,TANNER C B.Alfalfa stem and leaf growth during water stress[J].Agronomy Journal,1983,75(5):799-805.

[13] SAEED I A M,EI-NADI A H.Irrigation effects on the growth,yield,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lfalfa[J]. Irrigation Science,1997,17(2):63-68.

[14] 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13.

[15] 徐 柱.中国牧草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89-190.

[16] 秦文利,刘忠宽,智建飞,等.河北省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J].草业科学,2008,25(6):67-71.

收稿日期:2012-03-13

篇10

井田制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也在一直发展和变化。“八夫为井,公田居中”可能是最早实行的井田制。早期地广人稀,农田基本都是肥沃的良田,把井田中间的一块作为公田,对领主来说也不会吃亏。而且当时农田四周修建的排灌沟洫也是纵横相通,每九百亩形成一个井字形大方块,也与当时的沟洫农业制度相适应。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开发越来越多,贵族们更愿意将肥沃的良田留给自己作为公田,公田就开始不设在井田中间,其中多出来的原来作为公田的一百亩,就分配给另一户耕种,原来的八户就变成了九户。

到春秋晚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力量的对比产生变化,奴隶制度开始衰落。封建制度的兴起,农夫们对公田的耕作越来越没有积极性,井田制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贵族们就不再叫农夫们去公田劳动,而是将公田分给农夫们直接耕种,按一定比例收取谷物,井田制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春秋时期管仲“相地而衰征”,说的就是按田地好坏等级高低,征取数量不等的实物税,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秦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井田制彻底被土地私有制替代,以致后来孟子提到井田制的时候也只能说个大概。

沟洫农业与井田制相对应,沟洫是从田间小沟――畎(quǎn)开始,以下依次叫遂、沟、洫、浍(kuài),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后通于河川。夏商周时期的黄河流域河水经常泛滥,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就必须先开沟排水,先民通过进行土地整治,划分田界疆域,形成井田即方块田,并在井田中建立起规整的沟洫系统。沟洫农业从夏禹致力沟洫便开始萌芽,到了周朝形成比较完备的井田沟洫制度,成为奴隶社会黄河中下游农业的主导形式和农业标志。

篇11

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农民世世代代以汗水和智慧,换取了粮食、蔬菜、水果、禽、畜、鱼、棉花、蚕丝等。他们头顶烈日,脚踩坚冰,战寒风,沭雨雪,与天斗,与地斗,在劳动中留下了一道道印记。由于握锄,双手磨起了老茧;由于挑担,两肩磨出了肉疙瘩。长时间的日光浴,使面部烤红了,逐渐变成了古铜色,使身上的皮肤坚韧、红润、光滑、富有弹性;劳动时,呼吸运动增强,呼吸量加深,使胸脯宽阔、饱满、挺起;四肢在劳动中也变得粗壮有力,尤其是经常赤脚,离开鞋袜的约束,发育不受限制,双足显得宽长发达,而且足底起着一层厚茧,耐受碎石及硬土块的刺戳;在山区,一些经常爬山的柴夫,小腿肚特别粗壮……

农民们在劳动中,增强了体质,获得了健康,但不良的劳动姿势和生产方法,也给他们留下了后遗症。如农民在插秧、播种、耘草、收割时,常时间地弯腰、撅臀,使腰部频频出现疼痛感,这就是腰肌劳损。他们在劳动中,还经常用肩挑、手提等方式运送货物,起立时由于站立姿势不当,起步不稳,使腰部承受难以胜任的重力而引起损伤,也就是“闪腰”。插秧时,双足在水里泡久了,由于田水温度、腐败动植物及化学物质的刺激,使足部皮肤变白、起皱,尤其是脚丫逐渐糜烂、脱皮、奇痒,甚至出现出血等症状,在医学上称为“浸渍型稻田皮炎”。光着脚丫在田间施浇人畜类肥料,还往往引起面黄肌瘦、多食、懒动,并出现吞食生谷、泥土、煤渣等异食癖,这就是农民常说的“懒黄病”,医称“钩虫病”。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如果光着头在田间劳动,时间长了,暴露的颅顶受到烈日照射后,阳光穿透颅骨,使脑组织受热,引起脑膜及脑组织充血而发生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烦躁不安,严重时,还可突发昏迷、意识丧失等,这就是“日射病”。在林区,伐木工由于特殊的劳动,还会引起肩胛痛和森林脑炎。而牧区的屠宰工,由于接触有病的牛、羊等牲畜肉还易感染大骨节痛为主症的“布氏杆菌病”。而一般农村的农,牧、渔民,由于赶季节,抢时间,经常饥不择食,饱不限量,久之,便出现暖气、反酸及胸口痛而患胃溃疡疾病。

为防止农业劳动所招致的危害,在农忙季节,应尽量做到经常变换劳动姿势和生产条件,如插一天秧,第二天应改换灌溉或平整土地,可调整弯腰劳动和水旱作业;劳动中还可做些伸懒腰或工间操等活动;在水田里劳动,应穿农田袜、戴橡皮手套,注意劳动保护;在施肥时,应穿胶靴或胶底鞋,以避免寄生虫感染;炎夏在野外劳动时,应戴宽边草帽,穿白衣服,备足清凉饮料,劳动久了,应选择树荫下休息。在林区伐木时,应尽量采用电锯操作;人工伐木时,要注意戴口罩和定时轮换作业。牧区的屠宰工,应戴橡皮手套,不要直接用手接触牲畜的皮肉,一旦手部碰破皮肤,应暂时调换工种,以防“布病”感染。农忙季节,应按时吃饭,注意冷暖,保重身体健康。

篇12

1、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由私人垄断。

二、其战略地位

1、国情与农田水利建设

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稳定与农田水利建设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3、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篇13

1.节水灌溉的涵义

节水灌溉是相对于过去实行的传统的、粗放式的灌水技术而言的,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气象水文与土壤条件,在充分而有效利用降水和土壤水、保证作物增产或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通过工程的、农艺的、生物的和管理的措施,适时适量灌溉,减少灌区的灌溉用水量,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灌水技术。不能将节水灌溉简单的理解为就是减少灌溉用水量,它实质上是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运用,提高作物对降水和土壤水的利用效率,降低作物的蒸腾和棵间蒸发,减少无益耗水,从而实现灌水量的减少。从我国目前的灌区工程现状来看,通过渠道防渗、实行管道输水、推广喷、微灌是当前一个时期的主要节水途径,但从灌区发展的远景来看,通过加强引用水管理、科学调控、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水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应是主要的持续的节水途径。

2.节水灌溉技术及对策措施

2.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又可分为输配水渠系节水和田间节水,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畦田改造以及平整土地等,主要是通过减少渠道渗漏及田间深层渗漏、减少渠系及田间地表蒸发,提高渠系水和田间水的利用系数,实现节约用水、节约耕地的目的,喷微灌技术还可以维持田间的土壤结构,提高灌水的均匀度,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2.2非工程措施

(1)农艺节水技术。主要包括耕作保墒技术、地膜和秸秆覆盖技术、化学调控技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套种与间播技术、土地免耕、水肥耦合等。

(2)田间灌水技术。就是采用膜上灌、膜下灌、间歇灌、波涌灌和交替隔沟灌份根交替灌)等,采用节水型灌溉制度、非充分灌溉制度、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含水率等,减少土壤渗漏,控制土壤的湿润区域和深度,降低蒸发与蒸腾耗水。

(3)生物节水技术。主要是指依据区域水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选育作物节水抗旱良种,选择推广适合于灌区水土资源和光热资源条件、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作物类别与品种,优化种植结构等。

(4)管理节水技术。通过加强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应用水权理论,改革水价核定办法,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广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缩小计量单元,吸收用水户参与管理,改革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管理办法等措施,从技术上、政策上、经济上促进节水灌溉的发展。建设灌溉用水的监测与信息处理决策系统、加强与改善灌区配水与灌溉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是节水灌溉的技术保证,没有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和灌溉信息指导,再好的输配水工程条件地会形成灌区内区域问的水资源丰枯不均和引水的浪费。要统一灌区内不同形式水资源的管理,方便灌区水源的优化配置。对引水灌区,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条件、需水形势等,应用水权理论将灌区内地表水资源进行用水权的再分配,并创造条件,保证用水权在灌区内部的交易。同时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要实行差别水价、定额水价、阶梯制水价等;在水价的核定办法上,要改变过去“愈远愈贵”的水价核定办法,上下游统一水价,不同水源统一水价,以水价作为杠杆促进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灌区的水环境。

3.灌区改造技术措施

3.1灌区改造技术

(1)以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针对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根据灌区实际,加大渠道的衬砌力度,做好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配套,设置测水量水设施,减少灌水的渗漏损失,杜绝偷水灌溉、渠系及建筑物跑水与漏水,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2)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受黄河调控力度加大和降水量减少、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大的影响,灌区可引用地表水量被挤占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在灌区发展过程中’府根据区域水资源状况.按照宜渠则渠、宜井则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计划,强化灌区内水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调度的路子。

(3)搞好渠系调整,增强调控力度。绝大部分都是老灌区,都有30a左右的发展历史。为了用水方便,各乡镇、村都想在干渠上开口建闸,独自分水,有的甚至一家农户也想独自建闸分水,众多的分水口门给用水的分配、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费征收和下游用水的困难。为改善灌区渠系布置现状,增强管理、调控能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要搞好渠系调整、合并。

(4)搞好土地平整,改造沟、畦尺寸。土地平整程度是影响地面灌水技术和灌水质量的重要因素,对缩短灌水时间、提高灌水劳动效率和节水增产也有重要作用,灌区改造的过程中,要搞好土地平整,同时应争取实现激光整平土地。结合土地平整,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

(5)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局部湿润灌溉,既能减少土壤蒸发量,也可以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深扎,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节水可达30%以上.增产8%左右。

(6)改进放水方式,发展间歇灌溉。间歇放水可以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借助土壤孔隙的自动封闭能力,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加快水流推进速度。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1~3倍,减少了深层渗漏,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3.2发展节水灌溉需要研究的问题

(1)加大非充分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都与灌水地区、灌水作物、地质土壤、水文气象有关,在水资源不充裕地区从灌区均衡受益和保证灌区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灌水的经济最高产量出发,根据作物产量与供水量的关系,研究各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因时因地分别不同作物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

(2)加快蔬菜、花卉、果树和珍贵经济作物灌水技术的研究。蔬菜、花卉、水果和珍贵经济作物的需水规律、不同时期灌水量和灌水方法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等,目前我们了解的还比较少,不仅不利于节约灌溉用水,而且对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都有影响,不利于市场上的竞争,因此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蔬菜、花卉、水果等的需水特性和灌水技术的研究。

(3)集约化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实行的以联产承包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模式,劳动效率低、缺乏规模效益,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必须研究农村村庄和小城镇的调整、合并的方法、方式,加快调整合并步伐,既能扩大耕地面积,搞活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减轻城市接纳农民工的压力,又有利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