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教育新生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我党在几十年的领导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统一思想”,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任何工作都只可能四分五裂或一事无成。因为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每个职工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某件事情上表现或体现出自己的头脑,于是,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悲剧。我们要真正地落实和执行“六破六立”,首先就得从思想上进行统一,特别是我们的干部思想、党员思想,最后才是我们的职工思想。职工的思想其实很简单,就10个字:“上面怎么做,下面怎么学”,广大职工需要的是一个航标、一面旗子、一个方向,然后才会付之行动,所以首先得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身上破起、立起,从每一个人开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统一;别来不来就想统一全校职工的思想,那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那是一种不切实际,不求真务实的做法,我们能先把全校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管理者和党员们的思想统一了,那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得看我们这些管理者和党员们怎么去引导职工,影响职工,带动职工了。
二、端正态度为“六破六立”之保障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句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和实践“六破六立”必须端正态度,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试想,一个连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能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一个连自己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你还指望他能做到“六破六立”?
我们的管理者、党员们首先就得端正态度,作出表率,“兵强强一个,将雄雄一窝”,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的管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却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态度上有问题,我们个别管理者不思进取,不敢担待,畏首畏尾等问题在职工们中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我们一些党员职工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也给广大职工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管理者和党员们都如此,那我们还可能指望职工超越他们吗?所以,要破要立首先得从管理者、党员身上抓起,只有我们的管理者和党员们都把态度端正了,作风改变了,我相信广大职工会陆续得跟上步伐的。
三、认真落实为“六破六立”之根本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人深不治”。“六破六立”的方针好,但也需要一个认真的落实,落实到基层中去,落实到职工中去,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以确保“六破六立”能真的破进去,立起来。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不走过场,这样才能让“六破六立”发挥出它的作用,显现出它的效果。
很多时候,我们执行一些方针政策缺少恒心,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让很多东西变成了龙头蛇尾,浪费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但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我想如果我们真正把“六破六立”做好了,过去很多夭折的东西还是可以复活的。根本的东西解决好了,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从根本上破除了坏风气,坏习惯,坏想法,也就从根本上树立起好作风,好习惯,好想法。只要我们把这些好的东西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是会看见成效的。
社会环境是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宏观生态环境,它是社会价值观的自然生态基础和社会基础,是社会价值观生成的原发地。同时它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现实生活基础。社会环境以宏观的环境支撑为基础,以社会价值观为价值中介,对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生态效应,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环境作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社会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由此生成。
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生态主要遭遇到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是市场经济建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另一方面是网络社会生成所带来的社会结构转型。前者是基于制度变迁引起的,后者是基于技术革命引起的。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导致了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社会思潮和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爆炸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各类新兴媒体在技术、管理、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使得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和外来腐朽文化思想混杂于网络中,在刻意炒作和宣传下得以大量快速地传播。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受心理、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局限,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点缺乏社会洞察力和判断力,极易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到群体极化的网络舆论生态当中,这些都直接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
二、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校环境生态
高校环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观生态环境,它以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为核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状况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未来目标的选择以及具体价值观念的塑造。高校环境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态支撑,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感染和文化熏陶作用。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三者的交互作用构成了思政教育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如何在网络社会新常态下把握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尤其重要。各种网络新兴媒体传播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及时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教师们也能从传播渠道获得各种最新的社会资讯和新闻热点追踪。同时,可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引入网络舆情的探究,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进行及时有效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在特色平台的建设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开设个人微博微信等渠道,以隐性的方式对学生展开“微教育”。同时,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对学生进行关注,既消除了从其他途径了解学生动态的障碍性和滞后性,又有助于教育者把握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环境生态
全通教育聚焦并专注于中国 K12 基础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服务运营,借助十余年 O2O 模式的持续耕耘,锻炼并形成了“平台应用+服务拓展+内容增值”的市场运营能力。公司自14年1月成功上市以后,逐渐向在线教育转型,并立志成为中国最值信赖的互联网教育平台。14年8月28日全通教育的智慧教育产品“全课网”,在短短一年时间已覆盖5,794所学校,服务约9万名教师、456万名学生和470万名家长。与2014年末相比,“全课网”覆盖学校数增长约750%,服务学生数增长约350%。本次会推出的“全课云”1.0则是全通教育倾力打造的“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又一力作。
“全课云”1.0产品的核心理念是CIO,意为首席信息官,即“全课云”是智慧校园的首席信息官。同时,CIO也是Confidence、Inspire和Operation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意味着“全课云”让教师有信心通过10分钟的面对面交流快速学会;产品自身有驱动力,能够节省教师工作时间;并有人员持续对“全课云”提供运营服务。
“全课云”1.0智慧教育平台包括智慧教室、智慧学习、智慧社群、智慧校务、智慧安全、智慧云、智慧大数据和智慧家庭等八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针对智慧教育领域的相关痛点精心设计,最大程度节省教师工作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
“全课云”1.0后,全通教育将通过四层路径,即与多个地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业务交流、与基础运营商深度合作、通过O2O渠道锁定实名校园流量入口和为教师提供互联网应用工具及服务等措施强化教师、学生和家长入口能力,迅速提高“全课云”产品的市场份额。此外,全通还拥有1000多名智慧教育的信息化助手,直接深入校园,解决智慧教育产品“最后一公里”落地运营时的具体问题。
附:“全课云”1.0产品具体特色简介
(1)智慧教室打造教室生态系统。全通智慧教室强调整合教学法、技术和空间三大要素,形成真正服务于教学场景的教室生态系统。比如一个互动教学的教室,既会有教师在讲台前进行班级授课的场景,也会有学生分组讨论的场景,还会有类似于主题班会的分享场景。全通智慧教室的项目顾问会首先深入了解教室空间的教学场景需求,然后再规划匹配相应的软硬件。
(2)智慧学习更加便捷。在智慧学习板块推出Tronclass系统,这是翻转课堂学习的引擎,驱动翻转课堂在学校的落地实践。翻转课堂第一个任务是录制教师课前预习微课视频,“全课云”平台不需安装任何软硬件,直接登录就可以录制微课,且支持断点续录,录完直接储存到云端。
(3)智慧教务节省教师工作每一秒。智慧教务的众多功能将大大减轻教师工作量,如智能排课支持教师之间的调课,课表自动生成;智慧迎新注重个性化迎新导航服务,在线办理注册、缴费、校车、住宿、校园卡等各类业务手续。新生可以一次性完成所有报道流程,实现“拎包入住”。
创客教育的兴起,源自于全球的创客运动热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符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2015年1月4日,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盛赞“创客”充分展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迅速引发了全国性建设创客空间的热情。在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的影响下,创客教育融合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创新教育变革新潮。创客运动作为一项人人可以参与、鼓励将创意变成行动的创新活动,以融合、开放、实践、分享等为显著特点。创客与教育的结合,将学生带入“创客”式学习的新时代。
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教育事务总监朱文利表示:“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学习和创造,加上技术支撑和老师支持,他可以充分发挥创意。这样的环境还能更好地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这个过程也培养他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创客教育先行地区和学校也纷纷行动。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2015年底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学创客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小学校实现创客教育“五个一”工程,即每校开出一门创客课程、建设一个创客空间、聘任一位创客指导师、每年组织一次创客教育活动和每生每年完成一个创客作品;提出到2016年温州各县(市、区)校园创客空间建有率达到20%,按照每年20%递增,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深圳市提出了3年内,所有公办学校都建有至少一个创客工作室,对每个工作室每年资助30万元。
2016年1月20日,由重庆市第二十九中学倡议,全市首批30个学校(单位)自发组成的重庆市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宣布成立。
4月15日,中国创客教育联盟成立,成为不断升温的创客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由“创客运动”引发的“创客教育”热潮,正式进入国家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划。
走入实践的创客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2016年2月22日,中国电子学会创客教育专家委员会经过众筹式的讨论,得出了相对权威的定义。
随着创客教育的迅速流行,有些学校纷纷创建创客空间。创客空间的创建需要一定活动场所、设备配置、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前面两项条件可以通过资金的投入迅速解决,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培养则需要长期踏实的行动。
浙江温州中学资深创客教师谢作如认为,中小学应当鼓励以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为核心,汇聚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教师以及校外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对学校创客活动进行全面指导。从全国层面看,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尚缺乏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又没有找到合适的有价值的内容,创客教育刚好可以弥补这一尴尬的局面。
只要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认识到创客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普惠教育,建创客空间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特色教育,而是填补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那么创客教育的发展后劲将是迅猛的。
目前,创业教育受到了我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通道渐明的扶植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对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国际教育竞争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破解创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成为我国高校整合新的社会教育资源的契机和责任。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业教育”的概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的:“主要是指青年的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的培养与激发”。创业教育的首倡者柯林.博尔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可见,把创业教育、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重点强调了创业教育的核心内驱力。突出培养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国外早把创业教育作为独立应用型学科纳入了教学体系中。我国创业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创业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给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借鉴吸取世界先进的创业教育新理念,并与中国实际特色相结合,推动拓宽我国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顺应国际创业教育发展新趋势是一件刻不容缓的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瓶颈及原因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滞后,不给力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符合中国特色的成功经验积累,部分高校管理者用功利思想片面理解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规划缺乏长远的智慧的顶层设计,突出表现为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实质性的整合,创业教育理念落后于时展。二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在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把创业文化素养教育与技能教育片面理解为就是创业教育。缺乏创业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三是创业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实践环节脱沟,没有针对性的把专业课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理念培养计划衔接融合,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对象、层次和功能定位等缺乏全面性、创新性和互动性等元素。四是作为创业课教师也没有创业实践经历,对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的更新落后社会发展需求。五是创业教材混乱和教学方法陈旧,只限于理论和政策方面的教育,缺乏严肃的商业创新实践平台。
(二)学校与企业互动性深度不够,企业接纳不给力
首先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力度敷衍淡漠,具体表现在既不热情也不受欢迎;更缺乏对大学生提供物理空间和资本支持,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实惠的经济效益,但会消耗企业的财务、物质和人力资源。给企业造成了看不见的压力和经济负担。甚至碍于社会敏感度被迫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法,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整个生产流程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及实践也不会传授给学生。担心泄露商业机密造成直接经济损害,因此,学校如何与企业实行资源共享与互补,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关心大学生创业。营造社会良好的生态和谐智慧环境。
三、推动“六方联动”汇聚培养合力,破解创业教育的难题
(一)政府推动,完善法规政策
实践创新发展战略新常态背景下,政府部门需要对社会需求下大学生创业观的研究、完善创业的政策导向和创业的渠道和策略,健全政策和激励机制,结合现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第一,及时调整完善符合实践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度和政策,比如,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学位制度、大学生投融资绿色通道制度、创业实用宝典宣传手册,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第二,构建高校大学生智慧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比如,创办市场主体所需的基本流程、创业优惠政策、知识产权交易、社会市场信息等指导帮扶信息对接到创业智慧平台。
(二)学校带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应转变创业教育落后观念,摆脱对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旧阻碍。建立一个新的多层次、立体化和开放性共享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一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为分层次或分类递进式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比如,研究型大学在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分两个层次,本科阶段创业教育覆盖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综合文化素养。研究生阶段对有意创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帮扶培养。一般性大学创业教育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进行创业教育,并突出区域化的特点。二是学校也可以根据各个年级分层进行创业教育。第一层次,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必修课学习,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新业态的实效性教育。让学生初步学习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创业的发展趋势、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的相关的法规策略、职业目标发展方向、心理准备等。第二层次,面向有创业激情和意向的学生,把创业课程行业发展研发成果与专业课程进行动态融合对接,打破院系间的束缚,进行跨院系、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实现高校学分共享认证制度,把金融知识、法律知识、电商、互联网+、物联网+等知识体系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
四、企业互动,学校与企业、校友深度合作机会
高校职能部门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统筹各方面与创新企业完善衔接,建立良好的创业资源对接机制,目前,校企合作有四种方式:一是趋避就利从企业吸收创新技术精华和社会资本,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共同协商双方共赢的合作形式。二是共同研发高新技术创新项目,学校应利用人才资源和实验实训条件,为企业提高技术推广、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等服务,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合作研发中心,加快成果的转化利益的链条,搭建学校和企业智慧交流创业基地,为创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企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企业在学校选拔优秀创业人才,通过定向培养方式,把企业的文化素养和创业技能和技巧传授学生。四是有效挖掘整合校友企业家资源,建立“校友企业家创业智慧研究会”与其进行广泛深度的合作,从中寻求创业所需的技术指导和资本助力。切实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共同营造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新途径。
五、教师主动,强化教师业务提高
建立一支切实可行符合本校创业教育实际,专业化和正规化的教师梯队。一是创业教师教学方法应从数字化教学过渡带智慧创业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符合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和抗压能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是通过到优秀企业对接交流学习等路径,掌握先进核心技术元素,强化提高实践能力,深化理解创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创业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加快“双师”教育的角色的转换和考评机制的更新,鼓励创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理论和创新实践教学水准的全面升华。四是对接创司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创业导师,充实师资力量。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领悟创业成功的真谛,满足不同阶段创业者的社会需求。
六、街道社区协助提供创业渠道
挖掘学生创业的内在驱动精神:一是街道社区应主动参与,以居民会议的形式,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大学生有力支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社区应主动拓宽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接生态共享渠道。营造一个和谐、宽松、融洽、创新的社区智慧创业平台。比如,北京某个街道率先建立了街道级服务站,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对接服务。使创业更贴近基层,满足创业者的需要。三是利用微信等网络科技手段与创业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大学生解读宣传地方政府制定的创业教育的红利政策。尤其是对税收、融资等红利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与街道社区附近的企业进行动态对接,对接风投机构,拓宽融资环境和渠道,培育出街道社区智慧创业文化氛围,提供全方位的合作开放生态支持系统。
七、家庭支持,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创业教育环境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和多元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学生创业持保守思想和固有的偏见,因此,扭转家庭教育观念,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主流。政府通过媒体进行创业创新宣传,帮助他们树立大教育观,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需求。家长的主动支持和潜移默化的对孩子的创业教育进行熏陶,有效地解决了孩子的后顾之忧,对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创业,把挑战转化为动机,把动机转化为机会,不断的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卢志兴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生态课堂是自然、自主、互动、开放、和谐、审美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即“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现代教育新生活”。
1.生态课堂是回归自然崇尚自主的课堂。学生为本是自主课堂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应从封闭的“填鸭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教师角色从全权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学生主体精神充分展现的场所。
2.生态课堂是交往与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损耗,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互利共生,这是维系一个生态组织的基本要求,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3.生态课堂是开放与生成的课堂。可以说,开放实质上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在乎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开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每一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认知中取得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绽放的智慧火花。
4.生态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和谐就是课堂中各因素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促互补、共同进步。如师与生和谐,教与学和谐,教与育和谐,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手段和谐,学科与学科之间和谐,课内与课外和谐,等等。和谐的课堂,会使师生间相互认可,心理相容,谐振共鸣;会使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从而产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共鸣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
5.生态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均要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使自身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减少对外界的依赖,提高对外界及未来的适应能力。所以,生态课堂应该是师生相长、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学习、成长及提升生命质量的场所。
二、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生态课堂模式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笔者认为,“一体三元四环多态(简称134S)”导学模式才是生态课堂应呈现的教学模式。
“一体”,指学生在课堂上唯一的主体地位;
“三元”,指学生、教师和环境三个元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环”,指协调运用“启智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研讨-提升拓展”四个导学环节。
环节一:“启智探究”。教师从备课到导学案编写要注重启迪学生智慧。启智开始于40分钟课前,结束于无限。尊重生命、启迪智慧,正是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教师的启智必然引发学生的探究,当学生探究得出结论或出现问题时,这就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交流。
环节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强调以生为本,包括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小组、生与环境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个体的局限性被突破,大量来自个体的信息自然上升至同桌、小组,上升到班集体和教师信息库。这些大量信息的交流互通和反馈必然要进入第三个环节――反馈研讨。
环节三:“反馈研讨”。反馈包括学生个体间、小组间、学生与教师间、以及教师自我的信息反馈。大量信息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互通,也必然伴随着相互间的质疑、反对、辩论、更正、补充和完善等,这就形成了讨论。这种讨论充满着心灵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达到了生态课堂生成性和生动性的高峰。反馈的信息越多,越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教师需要对信息进行疏理,给出权威的解释和理论上的提升,这就需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提升拓展。
环节四:“提升拓展”。信息疏理中伴随着总结,好的总结可以提升高度、拓展宽度。这种提升和拓展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由小组长或学习骨干来完成;这种提升和拓展发生在课堂内,更需要延伸到课后和课外。随着知识的提升和拓展,必将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这就为下节课留下了启示,也促使学生课外去学习探究,从而为下节课更好的合作与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四个环节为一个循环圈,循环可大可小,大到一个月、一学期、一年甚至人的一生,小到一周、一天、一课时、甚至三五分钟,大循环中有小环循,无数的小循环则构成一个大循环。学习、解惑、设疑――再学习、再解惑、再设疑,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无穷无尽。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伴随着师生的快乐学习和幸福成长。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无疆无缝的课堂,“无疆”指师生的学习、交流活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四十分钟内,还应延伸到课前、课后及课外;师生的学习、交流活动也不仅限于书本知识,更应延伸到书本外、校园外。“无疆”的课堂也是开放的课堂。“无缝”指师生学习、交流活动要打破40分钟传统课堂的时间界限观念,学习和交流不仅是从上课铃声开始到下课铃声结束,还应该包括课前和课后的延伸与拓展,做到课课衔接、日日衔接、周周衔接、月月衔接……让师生认识到时时、处处是课堂,时时、处处有课堂。“无缝”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生态课堂倡导的四个环节,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多态”,指鼓励和倡导在一体三元四环导引下,适合不同学情的多种形态。
多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课型多态,即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教师不同就会形成课堂结构的不同。没有完全一样的两节课,只有相似和相近的课,我们鼓励和提倡教师创新,鼓励课堂特色的彰显。二是环节多态,即在尊重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各环节可采用不同的导学方法,也可以针对课型不同而对环节组合做出必要和有效调整。总之,我们对这套模式要灵活运用,坚决不能不切实际死搬硬套。
三、生态课堂评价标准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征稿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栏目: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
再给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范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及模式建构
董文娟1,黄尧2(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0;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基于新兴技术的职业教育变革及新模式建构势在必行。该文从职业教育智慧化、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信息化生态重构四个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的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体现出融合、创新、跨界、终身化的新特征。基于此,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最后探讨了职业教育模式变革还面临回归教育本质、规避技术弊端等挑战,并提出“适应—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模式建构;智慧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运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智能职教体系,提升信息技术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革命性冲击,职业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习方式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促使职业教育向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处于教育信息化2.0、工业4.0的新时期,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及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模式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智慧型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促进智慧化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职业教育智慧化诉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创造智慧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注重教育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智慧教育作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被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3]。因此,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并非简单的数字化,强调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改变思维模式,创建价值等方面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职业教育智慧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投入持续增加,各种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测量评价等领域,并逐步成熟,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时期我国很多地区及职业院校积极提升现有信息化系统的智慧化水平,积极创建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智慧化、资源环境的智慧化和服务评价的智慧化。
(二)经济发展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经济需要高技能智慧型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经济及其他部门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为实现手段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运作发展和对知识技术的掌握要求达到了更高层面,相应的教育需求也有所提升,市场环境渴求勇于创新、个性化的高技能智慧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应对行业上升发展的劳动力需求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提高技能培养层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劳务需求。现代企业生产依托互联网科技,与智能化设备直接联接,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不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需升级为网络智能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结构等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智慧化、智能化,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变革。
(三)政策保障:国家从宏观层面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
2016年是我国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这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积极融合信息技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紧密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自我选择,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智慧校园的行动计划,一些大中城市也在积极制定实施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提升智慧化水平。
(四)信息化生态重构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是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4]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系统的颠覆性创新改革,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再造教育业务新流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各科各门教育教学业务,打造各级各类智能实训部门、培训机构,覆盖贯通中高职院校,整合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推进智慧教育生态有序发展,为各类用户提供最适合、最智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服务,完成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可能会改变就业结构、影响政府管理、威胁经济安全等,还可能会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当前,人工智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而来,职业院校既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战场,又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梦工厂”[5]。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影响是广而深的,对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本身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困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替代20亿个工作岗位”[6],那些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技能将被智能机器、数码设备所替代,工业机器人也将大面积应用。智能设备替代行业劳动力,能够降低劳动成本,且具有高效、易操作等竞争优势。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未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冲击职业教育就业岗位,撼动其所依附的岗位基础,对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定位产生了威胁。因此,根据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岗位特征与需求,提升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困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和提高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仍不够紧密,表现出信息化管理效率低、科学决策水平低等现象。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表现在:
1.课程与教学困境
职业院校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智慧课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注重课堂实施效果。但目前的实际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重视统一性和计划性,与教育改革提倡的个性化教学相去甚远。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新慢,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创新性思维弱,使得个性化教育的无法实现。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平台逐步建立起来,课程与教学的层级设计逐步完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平台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各级资源内容不系统,不衔接,导致无序叠加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精品课程”等项目丰富了课程资源,但质量不高。在线课程与教学以传统的科目、章节为单元,构建系统性的在线教育内容,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知识选择,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受教育者习惯于碎片化学习,连贯性和整体性差,缺乏对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学习。
2.认知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职业院校将“未来教室”“智慧课堂”定位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改革,如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多屏教学等,但“管理者和施教者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智慧课堂=多媒体+传统教学的层面’,教学观念和思维依然固化,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参与而得到实质改变”[7],缺乏对多媒体网络架构和智能学习平台的深层认识,更缺乏对管理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模块的理解与掌握,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购了数量巨大、设备精良的多媒体设备和智能服务设备,但没有充分有效使用,大大限制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潜力。
3.用户困境
传统教学以群体教育为基本单元,教师和学习者作为学习共同体,在管理、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强大的群体约束力,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在信息化教育时代,学习者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遇到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并获得反馈,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网络化学习平台,学习者需要高自控力、高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4.评价困境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依靠经验和观察,智慧型评价则是基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以采集到的学习数据为客观基础。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效果的评价实际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局限,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之中,许多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进行定性定量的智慧评价,如互动交流及深层次的学习评价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与智能网络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变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体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等职教特色,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8]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必将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进程,表现出了融合、创新、跨界和终身化的新特征。
(一)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应用于当前职业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重组大量的知识信息,形成科学的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为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可能联结的资源融合提供了可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在现有的合作模式、集团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等实体协作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智能互动的智慧教育供给平台、常态化智慧课堂和大数据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我国新兴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智慧型人才支撑。
(二)创新
信息化时代下“变”为创新立足之要点。创新时代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创造智慧。“由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最终指向创造发明”[9],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智慧思维,不断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是原有知识不断被更新、技术不断被升级的时代。人工智能促使社会化协同大规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创新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开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三)跨界
智能科学与职业教育连接起来,搭建起两者沟通的桥梁,跨越了人工智能虚拟教育和线下实体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教育供给由竞争资源转变为协同合作,直线型的中心组织管理转向去中心化、泛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跨越教育边界,与市场、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四)终身化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任意方式、任意步调终身学习的需求[10]。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体现了教育的泛在化、个性化和终身化,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们追求高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创建泛在学习环境,致力于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预示着全新思维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形态的变革,重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重构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智能化技术科学将现代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虚拟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互联贯通,突破传统教育价值的链状模式,使职业教育由传统模式走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影响,为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路径,解决不能兼顾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知识、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更新和迭代,呈现出了碎片化、多元化、创新性、社会性的特征。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为学习者提供按需可随时选择的知识储备智能模式,解决了传统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滞后性,呈现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内容。课程革命愈演愈烈,灵活多样的微课、慕课等形式层出不穷,在线课程将成为常态,信息传播媒介、知识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表现形态、呈现方式、实施及评价等也都进行了相应变革。智能化信息科学技术为课程的设计、架构、实施提供了快捷和便利,为学习者的个性化、终身化选择提供了多种渠道。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实施途径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立体化的特征,成为学校常态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机会,使实施个性化课程成为可能。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学术性与生活性相互融合与转化,融入社会资源,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化协同发展,共赢共创;其次,课程实施的空间得以拓展,跨越了社会组织边界、职业院校边界,将从班级、年级、全校扩展到网络社区以及更大的空间。课程的整体结构从分散走向整合,以技术为媒介,形成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课程;最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逐步模块化、碎片化、移动化与泛在化,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教师也将承担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在线辅导等不同的角色。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职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认知的建构,从注重讲授和内容,转变成重视学习过程[11],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人们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化教学使得信息技术已成为学习者认知的必要工具,认知方式也由“从技术中学”转型为“用技术学”。其次,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变到“面向学习过程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其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同时,信息化教学要将课堂内的学习知识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联结互动,按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第三,智慧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重点。日常教学工作形态不再是点线面的连接,而是呈现为智能化、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智慧课堂将会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交互学习和融合学习,智能备课、批阅以及个性化指导等也将成为教育者新的教学工作形式。从机械评价学习结果转变成适应性评价学习结果。第四,在线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将成为新的教学形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流转。移动学习、远程协作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面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
智能系统和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推进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环境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也逐步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首先,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络全面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活动空间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相补充、互相与融合,导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变化、学习方式的革新。其次,基于互联网出现了一批创新的学习方式,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及智慧信息技术,进行真实过程体验的情境学习,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运用的情境化和社会化。第三,借助互联网云技术和各种应用工具,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最优学习方式,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追踪记录学习路径和学习交互过程,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教学服务和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智慧教育视野。第四,各职业院校开始拓展校园智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12],强化优质资源在学习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
智慧教育环境是以大数据、多媒体、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虚实融合、智能适应的均衡化生态系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智慧化的成长环境,如智慧云平台、智慧校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智慧教育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服务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结合,形成数字化的、虚实结合的职业教育智能服务新模式。其次,智慧教育环境将促进各种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入职业院校的各个业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与系统内的其他业务横向互联、纵向贯通,且信息能够适时生成和采集,全过程实现数字化与互联化。第三,智慧教育环境能够感知学习者所处的学习情境,理解学习者的行为与意图,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适应服务和智能感知的信息服务。互联网应用基于智能数据分析,实现智能调节与自动监控,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式的学习服务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未来教室必将变成“虚拟+现实”的智慧课堂,在网络空间中参与线上课程、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同时,智慧校园的创建和管理,能够对每个班级、学区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出一个以问题、任务为线索,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到2020年,“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不低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的数字校园,各地普遍建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1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泛在学习普遍开展,精准的智能服务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定制。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工作状态。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手段的产生、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环境都要求教师能够认识、了解和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工具,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丰富。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面向实际、情境化、网络化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多变的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核心教学技能,将信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很好地融合并迁移运用。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掌握使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积极加强与其他专家、教师的合作,或远程工作,形成基于智慧教育技术的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工作状态由个体的单独工作转变为群体的共同协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由促进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体验,从了解信息技术转变为掌握智慧教育技术,保持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核心技术的动态平衡,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的发生。第四,信息化教师要学会使用智能化教育技术,积极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智能信息工具,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常态化。
(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
现代教育价值趋于多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转变。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使得伴随式评价成为可能,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共同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重视评价过程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云技术的出现使得评价的技术和手段多样化、智能化,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第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适应性评价因人而异,可获得及时反馈,可真实地测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从知识领域扩展到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以学习者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发展。
(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智能化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能够促进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拓展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共享性,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必将逐步走向“智慧管理”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将家庭、学校、社区等紧密、方便地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家长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各利益相关者可共同参与现代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协作育人。其次,新时代的职业院校管理模式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智能化管理,业务数据几乎全部数字化,能有效降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门槛,使管理工作更加轻松、高效。通过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实现个性化、精准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随时的远程监督与指导,从督导评估转变为实时评估,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实时沟通与协作,促进社会化分工,促进职业院校内部重构管理业务流程,使管理智能化、网络化、专业化。
(八)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职业院校需要合理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流动等方式,提高各职业院校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活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产生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但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业务流程。人工智能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学与课程是提供信息数据的重要平台,学校组织则构成了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其次,“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的阻隔,互联网将学校组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共同承担知识的传授、传播、转化等功能,促进学校组织体系核心要素的重构。第三,建设“智慧校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实施一体化校园网络认证,推动智能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模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将推进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等领域,形成社会化多元供给,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自主选择的学习形式和及时获得反馈的评价途径,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但其全面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各职业院校积极建构智慧校园,努力实现智慧化产学研环境,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网络等核心技术的开发,都需要资金的根本保障。政府要给予资金政策保障并加强监管,资金管理部门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其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的成果表现离不开学习者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革职业教育,也要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避免一味追赶技术新潮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等,技术本身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辩证法。”[14]第三,“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未能充分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和双边优势互补。人工智能终端系统擅长逻辑性、单调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则更适合情感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工作。”[15]现阶段,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机器不能完全胜任知识传播、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绝对依赖互联网络和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重新架构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成了对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没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构真正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个三方面:
1.“智慧脑”与“智能脑”融通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造就了以电脑、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脑。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习者发挥人脑“智慧脑”与机器设备“智能脑”的“双脑”共同协作[16]。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通过“智慧脑”和“智能脑”的协同作用,发挥互补优势,进行融通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人脑与电脑的技术对接。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真实与虚拟两个世界,虚拟信息技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实体教育,实体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虚拟技术的支撑。但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还会存在利用这两个世界时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问题。目前,虚拟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应用与推广,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使得职业院校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学习者要学会利用这两个世界虚实融合、高度互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3.职业教育“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为“引领人工智能”
从行业环境来看,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作为文化传播、宣传重要力量的广电企业,要肩负起更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责任,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广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目前全部为国有股份制企业,由传统广电企业改制而来,公司制改革尚不充分,市场化发展有待加强。从战略变革和经营转型两个层面,对于提升传媒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好的公司治理会促进企业绩效已成为管理学界共识[1],而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创造则会加速企业发展。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在政策、行业、市场等方面的压力之下,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加快探索战略变革与数字转型路径已势在必行。
一、战略层面:加快管理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1.强化公司治理,推动治理水平的再提升在文化传媒国企加速混改背景下,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从资本层面完善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2020年,证监会要求把强化公司治理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举措,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资本市场杠杆效应提高企业绩效与治理水平。一是优化股权投资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往往具有决定意义。对仍处于混改期的传媒类国企而言,需要丰富和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不断改善股权投资结构,促进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技术服务升级。华数传媒的成功尝试就具有代表性,在引入云溪投资等民营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后,对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业务及产业链布局产生了积极影响,营收同比变化达到104.21%,在11家上市广电企业中位居第一。在优化股权结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推进公司制改革和丰富股权多样性,吸引更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投资。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国内外公司治理经验表明,改善“三会一层”治理结构对于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具有决定意义。与很多上市国企类似,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和运营决策结构,完善层级衔接监管与协同配合,持续强化内部监管,加快高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集团公司内部治理,特别是加强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协调参股、控股公司业务及权责分工,不断优化整合内部资源,赋予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提升各业务板块市场竞争力,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三是加强集团内部治理。目前,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均已实现集团化发展,拥有众多的业务板块,以及较多的控股、参股企业。随着大数据、5G、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广电传媒业也已呈现众多业务、业态深度融合的趋势,这要求广电上市公司在做大做强过程中,需要更高层次的集团化治理能力,来优化整合内部资源,加强总、分公司管理,及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协调参股、控股公司业务及权责分工,赋予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全面提升各业务板块的市场竞争力,提升集团整体绩效表现。2.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多元业态深度融合2020年10月,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注资成立,成为国内第4家拥有5G牌照的通信运营商,全国统一的5G广电网络指日可待。11家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通过现金、股权置换等方式全部参与投资。面对新的市场机遇,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多元化发展战略。一是聚焦内容打造“广电+”业务矩阵。从全球来看,不论是Netflix、Disney+、AppleTV+、HBOMax等知名流媒体,还是传统电视网,内容和流量依然是竞争的核心焦点。广电传媒企业仍需注重“内容为王”,不断提高IPTV、OTTTV、4K/8K视频点播、VR/AR视频质量,打造知名IP。在内容创新上把握新趋势,将PGC与UGC业务有机结合,强化客户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制作互动性、沉浸式、场景化的媒体娱乐服务。在产品模式上加快融合,推动广电主业与服务相结合,形成类似“广电+5G+全媒体服务”“广电+AI+智能服务”“广电+MCN短视频+IP衍生品”等业务矩阵,催生不同的业务模式新组合与价值链。二是深化传媒业务链纵深发展。多元化发展需要建立传媒主业与跨界产业的深度融合。湖北广电积极探索“智慧广电+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振兴”,把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结合起来,推进“TV+文旅”产业转型,体现出明显的传媒业下沉式发展。随着未来产融结合趋势的持续,广电传媒上市公司需要在电子商务、文化教育、会展旅游、智能制造等更多领域进行深层次的资源整合与开发,探索新的价值创造模式、融合服务模式、商业盈利模式。三是打造融合型多元服务平台。近年来广电传媒平台化发展愈演愈烈。东方明珠与SMG合作,打造“BesTV+流媒体”垂直聚合视频平台,全面整合旗下东方卫视等视频资源,连通线上流媒体、线下文旅资源,提供一体化、多元内容服务,实现了公司全面战略转型。可以预见,今后依托5G赋能的多元平台战略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甚至形成“全媒体内容平台+业务+输出平台”的大平台战略,强化多元业务的支撑与拓展。
二、运营层面:加快数字转型,提升整体竞争力
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与变革是前所未有的。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已占到GDP的38.6%,而且有望继续攀升。对广电传媒上市公司来说,数字化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在经营层面上进行适应和转型。新型数字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媒体融合”向“融合媒体”过渡的过程中,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必须进一步实现智慧型传媒转变,基于AI和5G技术完成生产、分发、推广、接收、消费的传媒全过程服务。为了推动“由大变强”,还应主动构建智慧传媒生态体系,重塑传媒生态价值,而不仅仅是打造应用级别的App。1.加快新型数字技术落地应用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已成为赋能广电传媒产业的强大驱动力。华数传媒新型数字经济业务占比已达58%,助推公司2020年实现净利润9.52亿元。一方面,广电传媒上市公司应积极涉足数字新媒体产业(TMT),通过将通信、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以科技加速广电业产业升级,不断塑造数字内容供应、网络和软件支持、硬件设备设施、数字化发行与接收、数字营销及服务支持、数字消费等全产业服务链,培育新的场景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数字新基建潮流,加快完善自身智慧融媒体中心、5G网络基础设施及设备、大数据处理应用中心等。最后,树立数字治理理念,变革原有运营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更好匹配数字技术的应用落地。2.实现“融媒广电”向“智媒广电”转变在新型数字技术应用背景之下,5G将赋能新媒体视频传播,从根本上改变媒体传输方式和呈现形式,AI则重组内容制作流程和生产体系,VR改变媒体接收端。“智慧广电”构想将会成为现实。新华智云“媒体大脑”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新闻和短视频策、采、编、审、发等传统环节,实现真实的人工替代和机器生产内容(MGC),智能化生产文、图、视频、Vlog、MR/VR等30余种全媒体产品。[2]在加速由“融媒广电”变为“智媒广电”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智媒广电运营,迭代完善智媒节目制作和智媒节目分发,持续挖掘智媒产业资源,探索智媒广告盈利模式。更要加大智媒园区、智媒中心、智媒实验室建设和智媒设备投入,全面提升企业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实力,借助数字化实现产业升级。3.积极构建广电传媒数字生态在“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任何单一平台都难以覆盖所有客户需求。这就需要将众多媒体平台聚合连接,形成传媒数字生态。新型数字技术会加快传媒生态链的延伸,逐步形成移动端为主导、多屏互联、万物互联的媒介新生态系统。[3]在实施路径上,一是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媒产业内部与外部、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平台壁垒,推动成立企业间媒介战略联盟,形成整体性、共生性的新媒体生态群落,组建全国统一的5G广电网络,为生态群落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则会迈出更为重要的一步;二是在生态圈内部,完善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分工,推动资源不断循环,实现价值共生,企业间IP、内容、流量由竞争转向竞合,这有待于广电传媒众多企业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结语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广电传媒上市公司仍将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来自疫情、经济、政策、技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仍将会促使广电传媒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企业间整合、洗牌、转型在所难免。通过战略变革实现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调整,以数字转型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将是改善企业绩效的重要路径。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广电传媒业新一轮的整合发展即将展开,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的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洪盾,岳华,张旭.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19(04):17-2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07-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职教育中,以移动学习为代表的新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正在全国推广,先进的教育技术正在冲击着传统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它能够满足更多学生更加细化的需求,并逐渐在占据人们所有的碎片时间。随著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便捷性以及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是学生学习的迫切需求,同时传统的高职教学课堂也存在以下教育问题[1]。
首先,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与当前的移动学习教育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现代的大学生课堂都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而且学生学习基本比固定在课堂上,而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是45分钟还是90分钟的,注意力都是难以全部集中,或者大部分学生是很难再课堂上完全把握的。有研究表示,学生上课只有在课堂上前10分钟才能注意力集中进行学习,那么课堂其余时间很有可能开小差了。
其次,学生需求与高职院校拥有的资源不匹配。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人数增多,教育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是先进技术的发展速度。随着现在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各个方面的爱好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学习需求随之而来,这种需求的多样化,遇到如今的传统的教学是瓶颈。
二、在高职教育中的引入移动学习必要性分析
作者对闽江师范好等专科学校学校进行调查发现,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有50%的学生是需要借助网络学习,有30%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借助一定的学习平台让学习课下自我学习。调查结果显示,使用了移动学习手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对课堂的学习有更好地帮助。高职院校如果开展移动学习活动对于本校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增加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职业教育是我国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科学,也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教育时段,而高职教育正在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的发展除了需要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特点,还要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移动学习就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学习的高校便利性。这一教学模式的引入也正在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广,学校教师全力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希望在课堂开展。这一转变,也让很多教育专家发现了在高职教育中引入移动学习的几点必要[2]。
第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具有显著的时代性。不管是从教育资源的广泛性,还是学生学习的便利性考虑,移动学习给高职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也为培养社会高级技能人才的实现提供新的培养思路。而移动学习是由互联网教育发展出来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与当前流行说法的数字化学习相比,后者时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的,而移动学习不仅仅是在线学习,而且可以是无线网络下开展的随时随地的学习。
第二,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具有环境上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首先大学生已经具备自己探究学习方法的能力,并且现代大学生应用先进互联网技术能力非常强,校园也提供无线网资源,国家也大力支持校园智能化建设。移动学习会给高职学习带来“授课”模式的转变。移动学习的未来更多是基于标准算法,系统模型、数据挖掘、知识库等等为学生在线提供个性化学习或者是定制学习的服务等等。那么,学习对于这种技术使用的越多,对学校里的教师依赖性也会减弱。在当今的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环境还是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空间还有时间去接触当前的先进的技术和移动学习教育[3]。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与中职学校学生相比具有开展移动学习的便利性优势。高职院校的高等性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素质与中职学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比中职学校学生或者初高中学生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素养较高并且教育的专业性特点,在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上以及自控力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现在相对比较活跃的是移动学习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今天的大数据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教育也不例外,也会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当前的学生都需要接触教育,每个学生上课时的笔记、作业、测验、考试、参加的活动的记录,都可以转化为教育大数据。透过数据大分析,移动学习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老师可以准确知道学生的偏好、难点、共同点,从而实施因材施教。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未成年,过多的接触电子设备会对眼睛有损伤,中职学生自制力不强,移动学习平台推广难度比较大。高职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目标性更明确,学习动力更足,从而达到学习效果。
三、针对高职移动学习提出应对策略
在移动学习给高职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学习教育必将显示出更强大的优势,当然在面对它的制约因素同时我们提出相应的策略,并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移动学习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第一,选择优质的教育平台。移动学习的成功与发展取决于是否存在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一个优质的教育平台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的设置和制作,网络平台,网络环境和教师支持。只有这些方面不断提升,比如课程设置中选择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平台技术精湛,并且大量增加互动工具,网络环境好,有畅通的网速,乡镇覆盖网络等等,这些因素的增进必将推动互联网教育的急速发展。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教育成本是当今社会的热门问题,降低教育成本是大量吸引学习用户的最大优势。教学成本其实包括双方面,学习用户希望在住宿、交通、饮食、学习资料以及学习费用上有所p少,而教育机构这希望在教师成本、教学场地以及相关设施上降低成本费用,这对教育资源提供者和学习者来说都将降低了成本,前者降低了商业成本,后者降低了学习成本。
第三,建设智慧校园。在互联网教育中,不是去取代传统意义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形态经历了“师者”期、“私塾”期、“大学”期,目前正在向“泛教育”时代迈进。在这个时代,人人皆可为师,人人亦是学生。传统教育的生态体系正在被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建设智慧校园等以IT技术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新生态,是当前许移动学习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设智慧校园可以让学生在学校体验互联网的魅力,形成学习氛围,减少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在校园你推进移动学习的发展[4]。
四、总结
学生是移动学习平台应用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环,同时也是移动学习的最终受益者。学生会在移动学习平台上接受知识的资源范围将会拓宽,他们自己就可以检索数据库、专家教学自测自学,还可以通过国际联网向世界各所学校调阅资料。对教师来说,“教”的作用会弱化,“导”的作用会提升。对于教来说,老师用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更多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从教育方法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网络资讯的极大丰富,又为因材施教准备了条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安排教学方法、进度及目标。信息时代为提供适合个人的教育创造了条件[5]。
参考文献:
[1]管春燕.基于WEB的高职教育辅移动学习平台研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3(5).
[2] 付立宏,邱均平,王伟军.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情报学报,2010(7).
1 何为“互联网+”
国内最早提出“互联网+”理念源于2013年马化腾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一次发言。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呢?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据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其准确定义为:“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本质就是充分地、有效地、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各行各业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地深化,创造新的模式、新的业务和新的产品,构建可以链接一切、互通有无的新生态。
2 抚顺“互联网+”发展计划
2015年8月13日,抚顺市人民政府和腾讯公司在第五届东北亚互联网及电商大会上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启动“抚顺・互联网+城市服务”项目。抚顺成为继大连、本溪之后,与腾讯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协议的第3座东北地区城市。
抚顺市将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积极与包括腾讯在内的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入合作,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助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互联网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进一步融合。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打造新的经济产业增长点。同时,抚顺还将全面接入微信、腾讯新闻客户端民生页卡、手机QQ三大腾讯“民生服务”平台,涵盖包括医疗、交通出行、教育、社保、交警、出入境、户政、旅游等多项服务,市民通过腾讯多平台产品可以轻松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生活。
2.1 抚顺市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培育经济新动力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抚顺市委、市政府在“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导下的重点工作内容。抚顺市根据《抚顺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组建电子商务发展小组,并且成立了电子商务的协会和办公室,其中以抚顺、沈阳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带头作用。相继开设具有特色的电子商务网站,促进交易额的持续增长,大力推进商务平台的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网上商场的规模。2015年上半年,抚顺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沈抚新城被评为辽宁省电子商务集聚示范区,清原满族自治县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辽宁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的桂冠就落在抚顺东北网贸港产业园区有限公司的身上。
2.2 全面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 抚顺市明确了开展11个重点行动,7个方面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互联网+”工作。11个重点行动实际上就是在各个领域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利用和贯彻“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创业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作用;在协同制造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在现代农业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智慧能源方面,使电网的新型业务和通信设施得以健康发展;在普惠金融方面,建设金融云服务平台,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不断地拓展金融服务;在移民服务方面,大力发展新兴消费和新兴服务;在高校物流方面,智能仓储系统的建立健全,智能物流配送调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电子商务方面,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行业电商和农村电商;在便捷交通方面,促进交通运输服务向着便捷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在绿色生态方面,实现生态环境数据开放共享和互通互联;在人工智能方面,不断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不断地提高。
3 “互联网+”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推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当下将要面临诸多的问题,人口增多增加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内需拉动严重不足,急剧锐减的人口红利,依赖传统增长方式的制造业发展模式等,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和应用,不断深化各个行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让新的业态模式包括众包众创、线上线下、电子商务等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位置服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远程教育、物联网和数字医疗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1.1自信,但受挫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在“4+2+1”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毫无疑问,孩子就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和精神支柱.为此,父母会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除了学校的文化课,还会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参加声乐、器乐、武术、舞蹈等各种特长班,使孩子们拥有一技或几技之长.也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但由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万千宠爱之中,没有经历任何风雨.因此,他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面对外界的风雨和挫折,竟然惊慌失措,甚至遇到一点小事也会产生反常的心理、情绪和过激的言语与行为,受挫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2.3%的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
1.2自我,个性张扬,但团队意识相对缺乏
独特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形成了与以往任何一代青年更明显更独立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反对父母和老师等长辈高调式的说教,有自己鲜明的主见和思想,喜欢且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喜欢展现自己,彰显自己的个性;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从衣着外表、兴趣爱好、行事风格都追求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喜欢追求“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过于关注自我的意识,而忽略他人的感受.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这容易导致他们在团队活动中,一味追求自我表现,自我利益,从而忽视了团队其他人员的利益和团队的整体利益,导致团队意识淡薄,集体归属感薄弱.
1.3接受和创新能力强,但网络依赖性强,实践能力差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络,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大量出现.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学会了通过短信、网上聊天、博客等新的传播方式获取信息的本领,尤其是到了高校,校园网络已达到很大发展,几乎每人每天都可以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接触各种新事物,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动态,学习各种专业前沿知识.据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统计,“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电话、短信和QQ等方式,其中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分别以74.1%和63.7%的比例高居榜首.[1]为此,他们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然而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90后”大学生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负面效应.现实生活中,部分“90后”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形成网瘾,从而很少参加实践活动,普遍缺乏实践经验,为此,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甚至有些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技能都欠缺.同时,过分迷恋网络的他们还有可能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妨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甚至有些同学会产生自闭心理,形成不健康人格.
1.4思想主流健康向上,但价值观更倾向现实性和功利化
“90后”大学生政治时代感和使命感较强,政治意识较高,能主动关心时事和国家发展,对道德尤其是生态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确认也有很大程度的理解和升华,对竞争进取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认同程度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在道德价值取向方面,他们也普遍奉承“利己利人”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在利己的同时,还应该顾及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在人生价值观方面,他们较强烈的认同健康、亲情、友情、爱情等因素在自己成长、成人、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受市场经济洪流的影响,他们在价值实现方式上更加倾向于务实和功利,更加重视与现实利益的结合;在价值目标上越来越远离理想主义,趋同现实主义;在价值取向上也越来越摈弃集体本位、社会本位,追求个人本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他们认同.
2“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2.1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9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又对网络有很大依赖性的特点,我们应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正如教育部社政司司长顾海浪所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法,必须针对网络的特点进行创新,否则将失去阵地”.[2]为此,一要依据“90后”大学生主要依靠网络进行交往的特点,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譬如我们可以建立班级群和贴吧,通过BBS、E-mail、博客、飞信、QQ等“90后”大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聊天、网上访谈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二要依据“90后”大学生喜欢展示自我和创新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建立或管理形势教育网、就业指导网、心理健康和教育咨询网、校园生活和娱乐网、科技创新网、专业知识前沿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通过对这些主题网站的建立和管理,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展现他们的自我,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90后”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以及自身思想的不足之处,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思想“知”“行”合一,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2创新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90后”大学生非常自我,有主见,不喜欢高调说教的特点,我们应把“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推到课外,推向现实生活,现实社会.正如某位哲人所说:“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需要课堂上的讲述与灌输,更需要学生在现实中去体验.而课堂内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其高层次、终极的认知与接纳是在课堂外完成的”[3]为此,一要依托地方本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创业精神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资源,从学生进校起就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二要组织学生下到企业、行业,采取教师与学生、企业人员与学生、优秀校友与学生、家长与学生等四个面对面措施,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愿吃亏、敢创业的必备素质.三要依托特定节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譬如依托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依托地球保护日、世界卫生日等节日,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依托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依托残疾人保护日、汶川地震纪念日等特殊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心和无私奉献教育等.四要依托广播电台、电影等途径,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活动.譬如可以通过学校广播电台,播报国家时事和学校发展动态,对学生进行时事教育,提高其政治素质;可以通过播放《信义兄弟》、《杨善洲》等教育片,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
2.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产业强,经济强;项目足,后劲足。紧紧围绕“四大产业”进行攻坚,激发经济活力,增强发展后劲。一要强化招商,扩大增量。要不遗余力地抓招商引资,强化责任,细化任务,既要领导带头,更要全民动员;要活化招商方式,强化组团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要注重提高招商质量,盯紧大企业、大财团,引进富县富民、改善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要搞好项目储备,摸清家底,打有准备之仗。二要挖掘潜力,盘活存量。要一企一策,对现有企业进行全面挖潜,注重现有企业的升级改造,引导企业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和产品创新,拉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注重品牌培育,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注重市场开拓,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企业效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确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助推其加快发展;对于长期停建的项目、关停的企业,运用市场手段,采取转租、重组、拍卖和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资产,变废为宝。三要创新驱动,激活变量。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新生业态,努力实现跨越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以产品、技术的革新提质增效。尤其要在电子商务、养老、健康、信息服务、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上有创新、有突破,构建多业态发展的局面。同时,着眼绥化发展大局,积极发展异地经济,综合利用绥化区域内的资源。四要优化环境,高效服务。既要抓好园区基础建设,打造好硬环境,更要特别注重软环境建设。建设人民办事中心,推进所有审批项目一站式办公,并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银企对接,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坚持内外商一视同仁,坚定现有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严查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让投资者在绥棱投资放心、创业顺心、发展安心。
二、突出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提升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水平
坚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特色化支撑、现代化发展”路子的同时,强化转型升级发展意识,深入挖掘潜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水平,力争把绥棱建成配套改革先行区、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产业集聚区、农副产品交易区。一要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高产优质作物;不断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加快农机、农业等各类合作社建设,完善创新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支持和培育省级示范社或规范社;加强各类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阁山水库项目,多元投入改造田间路、桥、涵和沟渠,实施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千亿斤粮食工程、节水增粮、新建沿江灌区等项目。二要着力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既要注重提高产量,更要注重提高质量,谋求效益最大化。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绿色食品基地和“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发展棚室经济、食用菌、晚西瓜、山产品以及奶山羊等特色种养项目,并探索引进物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三要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交融发展的延伸步伐,把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积极扶持和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深化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有粮食集团。四要着力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适应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采取财政扶持、政策倾斜、信贷支持等措施,着力构建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繁荣经济、增强后劲、提高现代化程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放在第三产业发展上,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一要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各级各类市场建设,打造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力的市场群,突出建好集粮食、农机、农副产品、建材交易于一体的翰沃商贸物流园,做大做活绿色食品批发大市场和寒地物产配送中心;加大与全国知名超市合作力度,让绥棱产品进入各大超市,提高绥棱产品知名度。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以拟建的阁山水库为中心,高标准规划设计旅游开发项目,重点规划向阳湾休闲度假区、阁山旅游开发区以及森林小火车旅游开发项目;着力开发旅游产品,引导农民画、农民版画、绥棱黑陶等具有绥棱特色的文化产品向旅游纪念品上发展,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三要突出发展电子商务。要辟建电子商务集中发展区,鼓励支持年轻人、创业者投身其中,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粮食、农副产品以及地方产品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在适当时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做强做大电子商务产业。四要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业。大力引进、发展、培育服务外包、拍卖、典当、养老、信息咨询、会计评估等新的业态形式,特别是要依托绥棱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自然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康复、疗养、健身等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四、坚持以人为核心,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
优化政策环境,培育“双创”主体
辞掉工作,跳进商海,在创业的路上寻求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这些原本大多是在电影中上演的传奇桥段,如今在现实中不断被演绎,一师阿拉尔农场的林鹏飞便是这诸多“双创”故事中的一员。
2014年,当时还是阿拉尔农场七连副连长的林鹏飞作了一个重大决定:辞职经商。他紧抓南疆大范围种植红枣的资源优势,与合伙人一起创立了阿拉尔天山荣华枣业专业合作社。经过2年多的发展,目前,合作社效益良好,生产出的红枣销往兰州、西安、太原、济南等地。
“兵团出台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我相信今后会更好的。”林鹏飞充满信心地说。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业是就业富民之源。“双创”计划从最初的“破冰”到现在的卓有成效,正是源于兵团以打造一流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为使命,不断优化政策措施,从而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结果。
今年,兵团制定了《兵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培育创业创新能力、建设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业创新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各类社会群体创业创新、培育和发展兵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改革创新突破瓶颈制约、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为主要任务,统筹谋划、全面推动各项“双创”政策措施的落实,加快形成“双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兵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业创新体系,推动了“双创”深入发展。兵团制定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兵团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构建科技计划体系,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兵团不仅提高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同时还对科技型企业贷款融资给予贴息、风险补偿等鼓励政策。
构建载体平台,强化金融支撑
“现在我宣布,获得团队组一等奖的是凝霞红酒综合服务供应商,恭喜你们!”今年8月8日,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兵团赛区)暨火炬杯第二届兵团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现场,当主持人热情洋溢地宣布新疆凝霞红酒项目获得本次大赛团队组一等奖的时候,坐在台下的凝霞红酒综合服务供应商负责人王菲菲的脸上满是笑容。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兵团为我们搭建的创业平台和强大的资金支持。”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王菲菲不无感慨。
2008年,怀揣创业梦想的王菲菲和妻子来到十二师二二二团,先后承包土地种植小麦和打瓜,但因缺乏种植技术和系统成熟的市场调研,曾一度负债近40万元。
2013年年初,二二二团为王菲菲提供了10万元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解决了他的资金难题,并对他进行技术帮扶和创业指导。2015年,王菲菲成立了新疆凝霞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着手在山西省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葡萄酒实体店,当年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创造利润31万元,存酒20吨。2016年,王菲菲在二二二团八连筹建了占地6亩的酒庄。
如王菲菲一般,在“双创”大环境下,创业者创业之初虽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的创业政策,但缺乏资金、创业知识和经验是最让创业者苦恼的问题。
近年来,兵团通过观念引导、信息提供、资金扶持、培训提升等手段,鼓励引导各类群体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创业创新。
2016年,兵团争取到了1500万元贴息资金,落实了2亿元贷款,扶持100个自主创业示范项目,直接扶持2000户示范户创业创新,间接带动4000户群众多元增收,带动300户贫困户脱贫。同时,兵团还设立了“双创”扶持资金,对电子商务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专业合作社项目、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和文化创意项目等进行重点扶持。
此外,为了大力推动众创空间发展,兵团出台了《兵团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兵团双创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建成兵团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15家、“双创”示范基地4家。同时,兵团还不断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成1家兵团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7家兵团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激发了全兵团创业创新活力,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强化服务保障,激发“双创”活力
“一个窗口办完所有手续,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进了企业经营者的心坎里!”10月13日,十师、北屯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园负责人王仃仃帮助青年大学生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由衷地说道。
2016年,十师、北屯市为强化服务,激发“双创”活力,开辟出“双创”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调整行政审批27项,取消行政许可9项,清理整顿收费项目,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简化企业注册登记手续。
面对“双创”环境,如何“创”出经济发展新引擎、新天地?兵团用改革激发动力,直指审批事项过多、操作流程繁琐等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发展繁荣的“活力”,找准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创业谋事的“痛点”,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兵团“双创”工作。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兵团还建立了创业导师资源库,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投对接等服务,并从企业家精神培育、团队打造、商业模式等方面入手,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