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教育交流

国际教育交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际教育交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际教育交流

篇1

3月1~2日,教育展在北京国贸展厅举行,1日开幕当天参观者超过3万人次。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方茂田介绍,本届教育展是历届教育展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参加本届教育展的共有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士、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

展会上最为火爆的是设在2层的美国和加拿大展区,一上楼,满眼只是人,脚下都迈不开步子,只能随着人流慢慢移动。包括号称“华人上市公司CEO摇篮”的旧金山大学在内的近30所美国学校的展台前挤满了人。与之“同室对垒”的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组织的阵容强大的参展展团,共30多所院校,有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及维多利亚大学等知名学府。

位于1层的其他国家展团也毫不示弱。以绿色为标志的新西兰院校系列展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格外醒目;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组织了60余所英国院校参展,还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式展览以及专门的出国金融信息咨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更是带来了具体的招生学院,宽大的展台,众多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宣传、答疑,很是热闹。

法国教育服务中心,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办公室、爱尔兰贸易与科技局等也都纷纷携本国高等院校亮相教育展,推广本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推介种类丰富的奖学金项目以及最新的留学政策,吸引中国学生前往留学。

篇2

一、前言

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引发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与竞争,从而对产品竞争力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不断加大,世界各个区域、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本文将尝试借助层次框架理论,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

研究者们普遍倾向于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生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对教育的国际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教育国际化的根源就是全球化。例如,Mongkhonvanit和Emery指出,信息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四种后果,即:一、对本土智慧的重新探究与倡导;二、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三、城市化的扩大;四、教育质量的倡导、国际化与提高(Mongkhonvanit and Emery, p.52)[2],将教育的国际化看作信息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Davies和Guppy也认为教育的国际化是由全球化导致的结果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原来由中层的教育管理部门掌握的权力同时出现两种转移:向上转移至中央政府,向下转移至高校、教育改革组织等机构(引自Denman, p.101)[3]。徐辉指出,“一般意义上的国际化,应该是各国、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徐,p.62)[4],而“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间项目交流、研讨和协作,以解决教育共同问题的一种发展趋势”(同上,p.63)[5]。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与层次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因素

周满生指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即: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等(周,p.172-80)[6]。而Kerr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括“新知识流、学者流、学生流和课程内容”(引自徐辉,p.63)[7]。刘道玉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四点:从质量上说,强调各国要提高大学的水准,使各国大学教育的水平具有可比性,并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在空间上,强调大学的开放性,各国都要开放教育市场,既要到国外办学,也要接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在资源上,强调资源的共享性,各国要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到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在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大学教育不仅要满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而且还要适应不断变化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自李素敏,p.12)[8]。

2.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层次

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的国际化是指国际自然人的流动和学术互通;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教育模式、制度、理念的国际化”(徐、许,p.52)[9]。例如,徐岚和许迈进以图解对教育国际化的各个因素分属哪一层次进行了说明: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见图1,引自徐、许,p.53)[10]。

3.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区域教育交流计划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许多高校制订了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制定长远的国际化战略规划、着眼于培养跨国的未来领导者、构建战略联盟等(陈,p.15)[11]。具体的国际化策略包括: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教师交流工作;多种途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进课程国际化;开展教育发展援助;尝试国际合作办学;强化外语教学(唐,p.81-82)[12]。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应运而生。在这些计划中,大多数由从上至下的方式创建,即由国际组织或国家倡导建立,如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其他计划则多以从下至上的模式、在一些高校或教育组织的引领下出现(Denman, p.99)[13],如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当今世界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国际化模式,一些重要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显著特点非常值得研究者注意。但是,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将一个国家的教育国际化作为分析的对象,而很少考察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利用国家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结论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具有可行性。

在欧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当属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这一计划作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已成为其他区域教育交流计划效仿的典范,也是教育国际化研究最常用的参照之一。而亚太地区这一新兴的经济体内尚未诞生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因此本文选择对这一地区影响范围相对较大的UMAP计划(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进行研究。

本文将尝试使用文献法,以徐岚和许迈进提出的层次理论为理论框架(下文简称层次框架),对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进行比较,讨论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界定其国际化层次,并以此为出发点讨论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简介

1. 源起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倡导制定了JSP计划(联合学习计划,Joint Study Programme),又于80年代推出ERASMUS计划(全称为欧洲共同体关于大学生流动的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以取代JSP计划,弥补其不足之处(潘,p.41)[14],目的为“促进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发展”(蔡,p.58)[15]。在1995年,欧盟正式制定综合的苏格拉底项目(Socrates Programme),将ERASMUS计划列为苏格拉底项目最重要的子项目计划之一,意在“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施、郑,p.126)[16]。

UMAP(全称为亚太大学交流会,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则是在AVCC(全称为澳大利亚校长协会,Australian Vice-Chancellors’ Committee)的倡导下,由亚太地区多个高校联合自发组成的。成立于1991年,目的为借助学生的流动和高校间交流,“促进亚太国家与地区之间不同文化、经济及社会制度的相互了解”(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17]。

2. 运行机制及学分学历制度

ERASMUS计划的资金由欧盟、欧盟成员国、参与院校共同提供,这一多方面的资金来源为促进学生交流等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一项目主要是为欧盟各国在学一年以上的大学生提供在欧盟其他国家大学的短期学习机会(3至12个月),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直接选拔,学生、学生母校、留学目的学校三方之间签订学习协议(施、郑,p.127)[18]。其他的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并启动欧洲大学网络,资助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访问,鼓励整合性的教学任务和共同课程计划;以旅行费用和本国与留学目的国生活费用的差异为依据,资助学生项目;承认文凭和学习时间,以促进学生流动;对特定协会、提高留学意识的出版物、大学间合作等提供辅援助措施等(潘,p.42 )[19]。作为ERASMUS计划的配套措施之一,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行,并于1999年起逐步发展为“在学校、地区、国家和欧洲层面的学分累积系统”(施、郑,p.127)[20]。在这一体系中,“各院校能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文凭及学业年限, 并使各国大学课程制度相互衔接”(潘,p.42)[21]。此外,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的设立对互通计划和学历认可提供官方解释(蔡,p.59)[22]。

UMAP计划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由会员院校提供。这一项目主要是向其成员国会员校正式注册学生提供短期在其他成员国会员校的短期学习机会(10个月以内),其中学生母校与留学目的学校之间必须已签署交换生协议;由学校与UMAP代表共同选拔。在留学期间,学生必须使用UCTS(全称为UMAP学分转换机制,UMAP Credit Transfer Scheme)(省略)[23],并每周上课12小时以上;在留学结束回国后,学生必须在一个月内提交成绩单和学习报告(cme.ntue.edu.tw/browse.asp?section=6&id=636)[24]。

3. 政策保障与普及程度

ERASMUS计划从一开始即具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政策基础。例如,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国家早在1958年即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签署了《欧洲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明确规定了“欧洲共同体通过鼓励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来促进优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共同体的行动目标包括在教育中建立欧洲维度(European dimension),通过鼓励承认文凭和学历来促进学生流动”(施、郑,p.126)[25]。ERASMUS计划运行中的各个阶段也都受到明确规定的制约,例如上文提到的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和国家学历认可咨询中心(NARIC),以及促进各国教学与科研协作的大学学校际合作计划(ICP)、促进外语培训的LINGUA计划、签订于1992年的促进成人教育及远程教育合作的《马城欧盟条约》等等

(蔡,p.59)[26]。不仅如此,随着ERASMUS计划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法律政策得以及时制定实施,确保了ERASMUS计划的不断扩展与深化。其涉及对象极其广泛,包括欧盟地区大多数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并正向更大范围扩张,通过哥伦布计划(Project Columbus)、TEMPUS系列计划(同上,p.60)[27]、曼德斯计划(Erasmus-Mundus)(施、郑,p.130)[28]等与拉丁美洲区域、中东欧和前苏联国家、第三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UMAP计划作为一个自发的教育交流计划,主要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签证支持、食宿提供、学分转换等优惠政策,来达到“消除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及困难;以协会的形式促进教育交流合作由双边向多边发展;加强并确保会员国院校之间能够实现互相承认学分”(省略)[29]。其参与国家与地区目前包括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斐济、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澳门、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萨摩亚、台湾、泰国和越南(省略)[30],并未包括中国大陆、新加坡、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等亚太地区重要的组成国家与地区,普及面相对狭窄。

四、讨论及结论

(一)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过程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之间各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现根据层次框架对以上研究结果列表讨论如下:

(二)分析及结论

在使用层次框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出,ERASMUS计划与UMAP计划的国际化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现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回答如下:

(1)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七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如何?

ERASMUS计划的七个因素国际化程度均较高,而UMAP计划的参与人员因素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六个因素(包括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仅处于国际化初始程度。

(2)ERASMUS计划和UMAP计划的国际化各自处于什么层次?

在本文使用的理论框架中,浅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包括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徐、许,p.53)[3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已达到很深的层次,而UMAP计划的国际化处于起步阶段,层次较浅。

(3)教育国际化的以上七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欧盟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层次极深,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扩张,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行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之一。而这一现状与该地区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自从中世纪欧洲出现大学以来,欧洲化作为欧洲维度概念的雏形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和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面临来自美国、日本等竞争伙伴的挑战,欧洲共同体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优势(潘,p.41)[32]。由于欧洲化的传统曾经“创造了欧洲大学过去的辉煌”(施、郑,p.129)[33],因此欧盟将区域一体化作为重新获取优势的途径,希望通过科技与教育的协作重获这一辉煌。这就决定了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教育观念国际化的程度较深。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关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制度与措施等得以逐步制定,从而导致了其参与人员、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也处于较深程度。

与之相对,亚太地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并不具有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各个国家也多以提高本国竞争力为目标发展自身教育,而仅将区域内教育合作作为加强了解的途径。因此,由于缺乏充分的历史文化基础,亚太地区尚未形成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合作仍以人员交流为主要形式,处于较浅层次,而在教学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位制度与管理模式、办学主体与资金来源、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较低。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层次框架中,教育观念作为最根本的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换言之,区域教育交流计划的国际化层次是由该区域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决定的。

五、小结

本文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回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源、包含因素和不同层次的基础上,借助层次框架理论,以欧盟推出的ERASMUS计划和亚太地区的UMAP计划为例,讨论区域教育交流计划不同因素的国际化程度及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界定,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教育国际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的结论是,ERASMUS计划的国际化遍及各个因素,层次较深;UMAP计划的国际化仅限于人员因素,层次较浅;而教育观念的国际化程度是交流计划国际化层次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了其他六个因素的国际化程度。

[参考文献]

[1][3][13] Denman, Brian D. The Emergence of Trans-Reg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Schemes (TRE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1, (1). 95-106

[2] Mongkhonvanit, Pornchai, & Emery, Silvio László. Asian Perspectives on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Bucharest: 2003, (1). 51-56

[4][5][7]徐辉. 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 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6]周满生.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李素敏.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 (4): 11-14

[9][10][31]徐岚、许迈进. 中韩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1): 52-57

[11]陈浩. 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J].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2): 14-17

[12]唐晖. 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9): 81-82

[14][19][21][32]潘学来. 浅析欧共体/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1): 41-43

[15][22][26][27]蔡安成. 欧盟的发展[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 (11): 58-60

[16][18][20][25][28][33]施晓光、郑砚秋. 欧盟“伊拉斯谟计划”及其意义[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 (7&8): 126-130

篇3

一、教育国际化对留学生课余教育的影响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经济一体化对各国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正在形成广泛的影响:它需要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和富有国际意识的人才来支持,而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国际化性质的高等教育才能实现,因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日益增强国际间教育合作与交流,竞相使本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逐步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首先将目光聚集在拓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方面,视海外留学生教育为一种无烟产业,并以此为龙头,拉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引起了中央及各高校的充分重视,将其视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1991年,我国留学生首次达到万人规模。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除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两三年外,几乎是一年一个万人台阶。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的发展历史,综合我国社会容纳程度、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等因素,制订了一个工作目标。目标规定:争取到2007年,全年在华留学生人数达到12万,年均增幅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达到8%,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争取达到9000人次。另外,各学校接受来华留学生的增长速度将保持不变。自2004年至2007年,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学校,来华留学生年均增幅为12%,211工程学校为10%,普通院校为8%。学历生和高层次学生的比例将逐步提高,至2007年学历生争取达到35000人,年均增幅超过11%,博士生、硕士生和高级进修生争取达到9000人,年均增幅超过12%。

在留学生数额增长的同时,其专业结构也更宽,来源国更广:以往到我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语言的要占到80%以上,其次是中医、戏曲等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专业,读学历的很少,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则有了明显的变化。到2002年,在华学习的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占一半。而且,中国不再只是受到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学生的青睐,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也有来华留学的愿望。

2005年,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基本结束。根据“服务贸易协议”,中国将加快融入国际教育之中,直接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竞争,来华留学生教育必将发展更加迅速。

在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一个国家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留学生本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且也是向留学生展示本国教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是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争取国际合作性人才的关键步骤。因此,面对日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我们仅利用正规的课时教育是不够的。对一个学生来说,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知更多地来源于课余时间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仅要重视正规的课堂教育,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教育。

课余教育不能等同于课堂教育,二者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形式也不一致,教育效果也有差别:一个是正面传授,一个是侧面潜移默化与影响。因此,对留学生进行课余教育,就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

二、留学生课余教育策略

1. 规则要先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对留学生课余教育也必须有一定的规则。留学生突然置身于一种异域环境,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都非常陌生,正规的课时教育之外,很容易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因此,适时地告诉他们一些规则,使他们通过规则尽快了解中国的教育状况,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很有必要。当然,“这种规则包括中国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符合留学生的规则,它既包括后勤方面的,又包括教学方面的规则,同时还包括中国公民应当遵守的某些规则,做到有章可循”。

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规则的传授也应有一定的策略。除了正面告之外,我们还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高年级的留学生与新到的留学生进行谈心、交朋友,既在融洽的个人交流中了解了中国的各种“规则”,也消除了他们初来异乡的不适。也可以利用周末举行中外学生联谊会,在欢娱的氛围中,加深对中国各种规则的理解。

2. 注重教师言行熏陶。大学培养出来的有学之士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博学之士。留学生虽然有来华学习的专业目标,但是,在校园氛围浸染中,他们学到的必然还有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社会文化以及人与人的交流特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大学同时担负着影响留学生思想内容的任务。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和技术更新的需要,自主调整知识结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善自己精神生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留学生在华学习,相对地就生活在中国式的“关系”中,为了处理好与中国社会及周围人的关系,他们必然要凭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来选择相应的规范与要求,以顺利地处理其留学期间的各种问题,并在这种生活实践的积淀和筛选中,形成以自我认知内容为基础的对中国社会生活及道德标准的评判。这种评判倾向影响着他们对未来和秩序的认定与构建。

而在留学生所接触的各类人士中,接触次数相对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教师。甚至于在来自异域文化的他们眼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就是中国的社会生活及交流等方面文化。因此,相关院系的教师在与留学生的交流中,必须注重自己的言谈及行为方式,注意用自己的行为“养成”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评判标准。

3. 适当组织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还另具一些特殊的意义:许多留学生来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从生活中感受和学习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回国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对文化所做的定义,文化其实就是“生活在一起的方式”,生活就是文化的碰撞或交流。留学生通过课余的现实性接触与交流,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亲切性与现实存在性,从而突破政治概念或经济水平形成的隔膜,在与自身文化的比较中包容或认同中国文化。因此,对留学生来说,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他们比较喜欢的。

当然,组织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同于组织他们参观旅游,必须选用适宜的活动内容,以便收到实践与学习两提高的双重效果。

4. 从生活着眼进行微观投入,收获宏观的信任与友谊。在这方面,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可供借鉴。在法国和德国,留学生申请的是与法国学生一样的住宿条件,享受的是一样的学费、住宿费和助学金。因此享受到的也是与法国同学一样的生活,能够和法国的同学,和同样留学法国的同学更多地一起交流,能够更好地体现一个高校真正的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校国际化。在德国,全国设有学生事务中心,该中心坚持的理念是:国际化和自律。通过每个楼层分配一定的留学生比例,公用公共厨房和水房、浴室等帮助各国学生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在饮食方面,学生食堂以低于成本的价位给学生提供伙食,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教师和社会人员则需要按社会价格购买。这些看似微观的投入,留学生置身其中有可能认为是“应然”,但当他们置身事外时,就会体味出其中的信任与关怀。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感受对一个人的影响,有时是课堂教育无法达到的。

而我国的留学生餐、宿制度一般仍停留在独立的留学生公寓、相对固定的留学生餐厅阶段,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截然分开,这些做法其实不利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相互监督;不利于留学生理解我们的集体主体生活。当然,我们不一定全部照搬法、德等国的做法,但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借鉴国际经验来多元化我们的课余教育形式,丰富我们的课余教育内容,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留学生课余教育的原则

1. 关爱原则。这是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课余教育不是正规的课时教育,因此,我们只有本着关爱的原则,才能被留学生接受。其实,“留学生也是学生”,我们要把对学生的关爱同样施诸留学生。

2. 灵活原则。留学生课余教育必须注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的灵活性,要针对不同留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的教育场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不能拘于一格。

3. 宽严相济的原则。宽是为了给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生活环境。但该严格时还必须严。相对而言,留学生更希望能融入中国的生活区,所以,在住宿上,要求外宿的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留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必须按照原则办事。相关部门的外事科可以在以集中管理为主的规定下,同时兼采灵活性原则,允许留学生外宿。但同时,对外宿学生必须做到一一核对外宿人员名单、住址、联系电话;要求他们填写外宿保证书(对一些与安全有关的事项保证遵守,独自承担因外宿造成的责任等);交验租房协议书、房主身份证、户口本、房证的复印件等。即使借住亲属处,也应提供担保人(指借住地户主)的有关情况,并签署担保人与被担保人的书面担保书。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效保证学生外宿安全及其利益不受损害。

总之,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留学生不仅是各国人们友好、合作的纽带和桥梁,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留学生派出国和接受国共同拥有的宝贵的人才资源。教育国际化为我们的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在机遇的把握和利用中,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在注重正规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各种素质培养,收获留学生这一片人才基地,从而在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全军.试论加入WTO后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J].外国留学生教育,2002,(2):19―27.

[2] 于富增.在全国医科(西)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5,(1):10―11.

篇4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孙志良和国际交流处处长张健青出席了会议。孙志良指出,“联席会”的成立体现了国内教育交流开放、包容、共享的胸怀。在分别从留学生规模、合作办学、汉语推广以及引智工作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天津教育外事工作的发展情况之后,孙志良提到:“虽然天津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始终不断进取,但较其他优秀省市依然有不足之处。我们现在面临着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这其中有国家的要求,有政府的要求,有老百姓的期待,还有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想要向其他兄弟省市学习、取长补短,与大家坦诚相待、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平等互利。”

篇5

作为出国留学咨询业和教育培训业的知名企业――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北京总校率先在行业间发起成立“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3月3日,双方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中国消费者协会、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北京市教委等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到会祝贺并讲话。“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的成立,旨在通过联盟提供的行业间的互动平台,指导更多企业规范服务标准,重树服务理念,顺应市场需求,加强行业间的业务合作,巩固中国教育业和留学服务业的力量。随着当今社会出国留学咨询业和教育培训业的迅猛发展,现代客户对教育纵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只满足从某一局部获得诸如:国内语言培训、海外院校信息、指导办理签证、得到海外帮助的服务。而是更希望得到一种高品质、高效率、快捷、全面一条龙式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因此加强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整合行业间的资源,互补行业间的不足,已成为出国留学咨询企业和教育培训企业的必然选择。行业联手,强强合作,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教育产业应对WTO国际教育进入中国市场新挑战的有力手段。

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积极贯彻留学既是人才工程,更是良心工程的理念,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视客户为自己的家人,率先在行业中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与世界20多个国家的600多所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有中国前驻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等国教育参赞亲情加盟,同时,公司还拥有一支超过百人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员工专业队伍,每年为数十万个家庭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每年都有一大批通过公司的咨询被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录取。同时,每年还有一批留学生学成归国,投入到祖国经济建设之中,2003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正式授权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使用“3.15”标识,这也是截至目前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授权的留学中介公司。同时,公司还先后获得了“质量管理规范单位”、“诚信服务优秀示范单位”、“AA级信用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诸多荣誉。

环球雅思学校也是国内最大的英式教育机构之一,在全国拥有23个分校,每年培训的学员超过10万人次,大批的学生在雅思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卓越的师资队伍和严格的管理体系使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成为国际教育行业的旗帜机构,并且成为评比公认全国十大名校之一。学校在英语教育新时代中不断完善自我,精深业务和项目,始终领航中国国际教育行业。

作为教育市场同一供应链的两个行业――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与环球雅思连锁学校北京总校发起“国际教育与留学服务联盟”,就是要将参与各方的优势共享,扬长避短,使联盟成员各方的客户享受到从国内培训服务,到出国留学服务,再到境外跟踪服务,最终回国就业的全程专业化一站式优质服务。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益最大化。联盟成立之后,联盟各方将举行一系列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届时,将会有更多的客户从这种联盟体系中感受到更大的实惠和方便。

篇6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高校之间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高校国际交流是指在不同国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高科技合作、师资队伍交流。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有很多形式:1.与先进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互派访问学者,促进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2.与国外先进地区的高校互换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去国外高等学府深造进修。3.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提高国内高校的发展。4.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共享网络课程。5.与国外知名高校或企业共同举办国际会议、高等级论坛、名师讲坛等交流活动。

一、中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现状

1.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年鉴显示,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国际代表人数达3700多人。上海交通大学拥有6个文化交流中心,定期举办不同国家的特色文化活动,有助于让中国学生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

在国际项目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已设立8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5项国际联合研究基金;上海交通大学现共有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其中6项合作为工商管理学学科,2项合作为医学学科,2项为工程学科。

在学术互换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共开设18项寒暑期国际项目。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与19个国家的73个国际高校签有学生交换协议。

2.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在国际会议方面,清华大学每年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80个,会议参会总人数近万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五千人次。

在师生互换方面,每年清华大学约有450人赴约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半年以上的留学深造、进修和合作研究,其中约五分之一为教师。

在留学生方面,有来自约100个国家的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在清华大学学习,其中70%的留学生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30%作为访问学生进修专业课程、从事合作研究或进修汉语言文化。

3.武汉大学的国际合作交流现状

目前武汉大学已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多伦多大学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在文化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国际学术交流气氛浓厚,每年接待来访外宾2500人次,聘请约百名外国专家长期在校任教,每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在师生互换方面,武汉大学共有9个暑期短期项目,涉及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国家。武汉大学与18个国家的高等学府共同开设83项校级的学生交流项目。

上述三所高校是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顶尖高校,他们的国际交流合作数据可以代表中国顶尖高校的国际合作趋势,从中可以得出的较为准确的数据统计结论。得出结论,中国顶尖高校目前都在建立国际化战略,积极推动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紧密联系,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支持国际科研合作、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多样性、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

二、中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意义

高校的国际化合作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国际化的本质与终极目标在于实质性推动科研及人文交流。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可持续的国际合作,受益范围不但涵盖科研和教学,还辐射广大教师与学生。

高校大力支持国际科研合作,有助于高校促进科研人员和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帮助高校的师生更全面的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同时也为各个高校宣传自己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增强学校在同行学校科研方面的影响力。中国高校与海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可以集中研究全球热点问题和双方共同关注的领域,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研究。

国际化可以提升学生群体的国际多样性,构建文化多样化的校园。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其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高校积极探索合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路,努力与海外名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多元化背景为学生带来新鲜事物和独特体验,有益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卓越、高效、国际化、创新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校提供一流教育,创造一流学识。国内高校的老师得到去国外一流高等学府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本身的进步和发展。

高校开展国际化课程、各国文化交流中心,有助于增进校园文化多样性。通过线上课程的共享,国内高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知识,显著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声誉。知识与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学校不仅将通过走国际化道路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且致力于创造和传播先进知识,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论与启示

总之,我国顶尖的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建设国际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国际教育界、学术界、国际一流高校保持紧密联系并加强合作交流。因此高校可以跟上世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步伐,依靠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与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接轨。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可以帮助中国高校建设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培养更国际化的学生,从而促进自身水平,也有利于提升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这是打造国际一流学府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中医药而来到传统医学的发源地中国留学。目前约有3500名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中医药,已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中医药已成为来华留学生中最热门的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

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留学生教育

1.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受,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1.2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以“团结之路”为题,专门论述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其中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并认为“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可以扩大他们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能够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加强跨国科研的联系,稳步发展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国际合作,包括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而其中,让学生在国际环境中从事学习和生活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受到学术界而且更受到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因为学生的国际流动所具有的各种因素会产生各种政治经济的影响,而这又往往关系到一国政府如何制定其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所以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发展留学生教育以促进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主要包括派出和招收留学生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招收来华留学生角度予以论述。

2发展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1面临的机遇

2.1.1我国加入WTO

我国加人WTO,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医药将被WTO所有成员接受,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扩大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利于开拓中医药国际市场。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大批国外人员的流人使得他们有机会直接了解或接受中医药治疗。据统计,长期在华的外国人员90%以上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或有过中医药方面的咨询活动;另一方面,我国加人WTO后,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更趋频繁,中医药学的独特文化与神奇疗效,使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2. 1.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形成了吸引各国留学生的良好外部环境。经济实力的强大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为我国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了基础。作为一个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革急剧且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的需求已经日益明显和增强,伴随着这种需求,学习中文、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医学的人不断增加。我国的几所著名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具有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综合优势,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拥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等,且留学费用相对发达国家低廉,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2. 1.3全球中医热

在人类“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潮流推动下,全球中医热方兴未艾,中医药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成为与西医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而不能相互取代的人类又一医疗保健体系。在这样的潮流推动下,中医药学备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外国留学生的青睐,在国际教育市场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 2面临的挑战

2. 2. 1观念的挑战

90年代以来,高等中医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因而在现行的留学生工作模式中,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在观念上没有树立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看作是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拓与份额占有的一种竞争以及留学生教育创汇产业的思想。在工作中往往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没有以教育服务的意识来研究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的需求,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教育观念,从而制约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2. 2不断上升的来华学习中医药需求对传统宣传与招生方式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与招生上缺乏主动出击的姿态,常常是采取“坐等”的方式,对一些咨询信件有时不及时回复,咨询接待不到位,宣传手段单一。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建立了留学生招生网站,但网上宣传力度不够,有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完善,未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招生宣传网络体系。

2. 2.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挑战

教育质量始终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但在高等中医药留学生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计划长时期未作修订,师资长年不流动,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等。有的教师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更新,现代教学技术又不会应用。在教学管理中尚未建立留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 2. 4国际上中医药的立法状况对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挑战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中医立法热,新加坡、泰国、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功将中医立法,针灸已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但不可否认,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制约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外在因素之一。

3对策与建议

3. 1转变观念

我国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观念上积极向一些发达国家靠拢,将招收留学生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给予特别的重视。不仅把招收来华留学生与国家关系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应形成并确立高等中医药教育创汇产业和教育国际市场的观念,而后一种观念的形成在世界各国普遍将留学生教育视为创汇产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留学生教育给高等中医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在理念上强化招收留学生的市场化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全面改进留学生工作。

3. 2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中,面临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是扩大生源,扩大留学生的规模,所以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摈弃守株待兔的工作方式,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和驻外使领馆,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开辟网上留学申请通道。在主要国家设立招生点,与留学中介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机构,参加国外留学说明会等等二利用一切对外交流的机会,以各种方式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展示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前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一方面应在保持原有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新专业和拓宽现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要开拓思路,按市场的需求招生办班。同时,要利用国际合作关系,开辟各种渠道,建立和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源输人点,以保证充足的留学生生源。

3. 3保证质量,创立品牌

篇8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间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越来越频繁。对于21世纪的高等教育来说,信息交流、人员交往、国际合作已成为大学的第四职能,国际化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自我更新的要求,成为衡量世界一流大学办学质量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有学者认为,外国留学生教育对我国能否赢得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主动地位”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1.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先生曾坦言,影响中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至少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被人所了解、所理解。研究者认为,来华留学生规模太小,按目前国际通行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外国留学生至少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即使中国的清华、北大也远未达到此标准,这是制约我国大学进入世界一流的因素之一。因此,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2.加强和促进与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可以形成国际化氛围,当中国高校的校园中出现越来越多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就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加深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包容,开阔思维、视野,也有利于彼此取长补短、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

3.留学生教育是获取经济利益和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留学生教育能够拓宽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给高校带来经济收入,缓解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目前留学生教育已进入公费和自费等多种形式、非学历和学历教育等多种层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尽管如此,我国一流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远远低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水平,并且留学生培养在规模、层次、多样性方面还有待发展。留学生招生规模小,并且主要来自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1989年国家教委《关于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允许高校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留学生的招收和录取。1992年起,教育部制定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和规定,逐步将留学生的录取权、惩奖权、休退学权、对外交涉权交给了学校,招收自费生的规模、专业、收费标准均由学校自行决定,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展了一定的制度平台。为实现《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在2003年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华的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共计175个国家的77715人。目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在稳步发展,不少高校在实践中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留学生工作思路,但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与国外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别,从而出现了留学生在本国所学课程与我国所学课程衔接不上,学分得不到承认等情形。为了提高留学生教育的广度和弹性,为来华留学生学习提供更广阔的选择空间,需要加快学科课程、教学语言的国际化。科技的迅猛发展导致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介学科的出现,大学科、宽专业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学科设置方法,而目前各高校的学科面普遍偏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原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国际形势及时调整课程,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2.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的授课语言仍然以汉语为主,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学生来说,这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也不利于师生掌握国际交流、学术对话的工具,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外语教育,支持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和使用国际教材。

3.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需要丰富优质的留学生生源,奖学金设置的状况无疑是影响留学生生源的重要因素。我国留学生奖学金来源渠道单一,标准较低,远不及国外一流大学,这是留学生主要来自韩国、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并以自费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者为主的原因之一。扩大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范围,提高资助额度。完善具有专业、层次导向的奖学金制度,发展优势学科的留学生教育,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将留学生工作纳入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4.增进国际理解与促进文化交流是留学生教育参与学校国际化建设尤其重要的途径。但目前,留学生的地位仍处于边缘,他们的学习、生活、住宿活动被集中安排和管理,独立于学校的主流生活和校园文化之外,甚至有很多的留学生住在校外,更勿论对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发挥作用,这有违于高校国际化和留学生政策的初衷,也是资源的浪费。因此,学校应当采取措施促进留学生融入学校整体的学习、生活中。例如尽量使留学生与本地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增加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理解,同时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来华生活。例如为留学生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尤其是针对外国人的中国社会文化课程。再例如,成立留学生协会,为留学生开展自己的文化活动提供更宽阔的平台,使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

三、发展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几点建议

有学者认为,当我们称某一国家的教育事业国际化了的时候,就意味着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因而得到其他民族国家的承认和重视;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该国的大学教育具有足够的弹性,能够向世界开放,与世界各国交流,既能输送本国学者和留学生,又能接纳外国学者和留学生。因此,如何做好外国留学生的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所在。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和学校都要更加重视外国留学生教育,并争取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

2.外国留学生教育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应将发展的重心向提高留学生的培养层次转移。

3.有效解决留学生的学习费用问题。可以考虑允许在我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兼任一定的劳务,允许外国留学生经过合法的申请程序在我国的产业、经济、文教等部门做一些兼职。

4.整合国内外高等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按学科和专业来联合培养留学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校际交流、联合办学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学校的国际声誉。

5.完善师资培训制度,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6.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

7.建立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大学行政效率,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全面信息和更好的服务。积极把握留学生教育为学校带来的管理制度创新契机,提高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水平,培养教职人员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学校可以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基层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习性和思维方式,学会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淡化管理工作中的中国式权威,并将不同文化的特质整合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当中,逐渐形成国际化的长远理念。

8.适当放宽对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一些实力强、质量好、口碑好的民办高校招收留学生,扩大高校之间的有序竞争,通过竞争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已站在了世界前列,科技实力越来越强,在很多领域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原创性研究越来越多,有着许多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的好东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稳固发展、教育改革顺利进行、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并且随着我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各个国家与我国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需要掌握汉语的人将进一步增多,汉语热已席卷而来[5]。在这大好时机下,我们应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将它真正纳入各高校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2]李五一,刑永富.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108.

篇9

一、赴澳留学概况

澳大利亚作为传统的国际教育大国,在全球国际教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澳大利亚国际教育”(Australia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AEI)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已达464,787人,接近2012年全年赴澳的留学生人数(515,853人)。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仍然居于在澳国际学生人数之首,约占澳大利亚留学生人数的30%。

二、澳大利亚留学热分析

与传统欧美留学目的国相比,澳大利亚留学热在中国学生中持续升温,是因为澳大利亚留学具有以下优势:

2014年,《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200所顶尖高校中,“澳洲”位列其中,而中国仅有复旦大学入围,由此可见,其教育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国内大学。澳大利亚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其教育质量和学历资格受到全球雇主和教育机构的普遍认可。澳大利亚的留学教育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海外学生服务和指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从20世纪末开始,澳大利亚许多高校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各类国际性课程,以满足国际教学多样性的需要。

澳大利亚在学生服务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留学生教育服务(ESOS0)法案2000》中消费和资金保障条款对所有持学生签证赴澳留学的学生提供保护。作为第一个立法保障海外学生权利的国家,澳大利亚每一所大学都设有国际学生办公室,在此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寻求一切帮助。

澳大利亚的学费比欧美国家要低廉许多,尤其受到近年来汇率下降的影响,赴澳留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所做出的性价比非常高的留学决定。另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治安环境非常好,犯罪率也是相当低的。同时,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不断改革,相较于以前更加宽松,这对于吸引留学生赴澳读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签证申请方面,澳大利亚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签证办理效率及通过率,受到海外留学生的欢迎。

作为一个新移民国家,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一个包容和兼收并蓄的社会,澳大利亚人的友好和热情也使留学生的生存环境非常宽松。同时,持有澳大利亚学生签证的学生,享有一周20小时的打工许可,而无须另外申请。

三、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目前对国际教育的战略定位是以经济利益作为驱动,还是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抑或是借此实现国家的外交和人才战略?上述国际教育发展目标,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规划中并未得以体现。某些高校和地区以提高国际化水平为口号,盲目招收留学生,却对留学生质量不加以控制和甄别,从长期看来看,对我国国际教育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留学生教育尚未纳入我国的人才培养战略中。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着眼于提高留学生来华的人数,却并未对留学生学成之后的出路加以考虑。因此,在搭建国际交往的桥梁方面,如何发挥这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和热爱的留学生的优势,是我国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留学生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目前,许多高校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作为校方而言,如何利用这些留学生的国际化背景、积极组织本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以此扩大本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本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实现学校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很多高校在为留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上,缺乏创新和特色,不能有针对性地激发留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由此影响到国际留学生招生宣传的口碑,这也将成为高校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的瓶颈。

四、我国国际教育经验借鉴

逐步树立我国的教育品牌,将国内一流大学推向世界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一流大学的世界知名度,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沟通,逐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科专业(比如汉语言教学和中医药专业)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同时拓展专业设置,提高留学生培养水平,继续保持我国在优势专业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国内教育中介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学生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促进我国教育服务行业的良性发展。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98-03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 年设立的,旨在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课程设置。许多学者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是针对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而言的,关于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简称“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则较少有专文论及。因此,本文拟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我校留学生汉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今后我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兄弟院校留学生汉硕的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概况

江西师范大学于2009年6月获批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春季开始招收留学生汉硕,目前已有两届学生顺利毕业,并有一届留学生汉硕在读。我校留学生汉硕的生源以马达加斯加籍留学生为主。虽然我们在招生时要求申请者需具备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具备相当于新HSK五级的汉语水平,但班级汉语水平层次区分仍较明显,由于印尼和韩国等亚洲籍留学生一般都有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四年汉语的经历,他们的汉语水平明显高于马达加斯加和加纳等非洲籍留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非洲籍留学生中,有7人在大学孔子学院学习过两年汉语,还有7人在孔子学院学习过三年汉语。相对来说,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不长,基础也不太扎实,特别是书面表达的时候,暴露的问题更多。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江西师大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是在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留学生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其课程体系也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与《留学生方案》完全一致,只在课程与学分结构方面稍有微调。

(一)核心课程的设置

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包括《当代中国专题》、《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教学案例分析》、《中华文化及技能》、《跨文化交际》。其中,《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与《留学生方案》稍有出入,《留学生方案》是《中华文化专题》。

(二)拓展课程的设置

我校的拓展课程整体结构与《留学生方案》一致,但每一类里可供选择的课程与《留学生方案》又稍有不同。关于汉语教学类,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汉语语言要素教学》这门课程根据语言各要素分解成3门课程:《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同时,删去了《汉语技能教学》,并增设了《汉语教学研究方法》和《古代汉语》。关于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留学生方案》是2门:《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我校还增设了2门:《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关于教育与教学管理类,《留学生方案》是3门:《外语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管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而我校则增设了《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三)训练课程的设置

《留学生方案》共有4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我校把《留学生方案》的第4门课程换成了《课型与教学技能训练》,因为核心课程里已有一门《中华文化及技能》。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我校留学生汉硕的课程设置对《留学生方案》所做的修改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个别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同,如《中华文化及技能》这门课程,我校更偏重于文化技能的教学。二是个别课程的类别归属不同,如在《留学生方案》里,《汉语技能教学》属于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而我校实质上把这门课程移到训练课程中了。三是增加了一些课程,并细化了个别课程。那么,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修改是否合理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还有哪些需要完善呢?

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重汉语教学类课程,轻汉语知识类课程

在我校留学生汉硕的26门课程中,纯粹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只有3门(占12%),汉语教学类课程却有14门(占54%)。留学生们普遍反映,一个学期的《高级汉语》课根本不够,他们迫切希望有更多的汉语课程,以进一步提高汉语水平。这不难理解:一个母语就是汉语的教师若没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仅仅依赖自身作为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直觉,尚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我们的留学生呢?试想一下,如果他们毕业时连自己的发音、用词造句、书面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又谈何去教别人汉语?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应尽量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交叉重复。从上文提供的数据来看,我校留学生汉硕的汉语教学类课程与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约为4.7∶1。教学类课程设置过多势必造成某些课程在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门核心课程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讲语言要素教学,而拓展课程里又分别开设了《汉语语音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这是比较突出的交叉重复。

(三)部分课程的设置必要性不足

在对我校留学生汉硕与国内汉硕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留学生汉硕的课程中,约有70%的课程与国内汉硕的课程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有的课程对于将要去海外执教的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留学生汉硕却未必如此。孟瑞森(2011)指出,留学生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中国教师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优势:留学生毕业后在其本国从事汉语教学不存在难以适应海外生活环境的问题,不存在因语言、文化、习俗的不通而产生的沟通问题;留学生更了解当地教育的政策、体系、规章制度等,而且他们自身有学习汉语的经历,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学生。因此,像《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这样的课程似乎更符合中国本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需要,对留学生汉硕来说,开设的必要性不大。此外,《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也是如此。

四、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加大汉语知识类课程的比重

语言学知识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基础和依托,是语言要素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前提(田艳,2012)。因此,我们建议根据留学生汉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汉语知识类课程。比如把作为学位公共课程的《高级汉语》从目前的一个学期扩展到两个学期甚至三个学期,而且在教材内容及训练重点方面要逐渐向书面正式语体倾斜,要涵盖议论文、杂文、学术论文、散文随笔、文言文和书信尺牍等各种文体,强调学生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特征的掌握与运用,同时注重选文所含的丰富的文史底蕴。其次,针对这两年毕业生在撰写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完全不了解汉语学术论文的结构体例、行文方式,措辞口语化严重等,还可以考虑在第一学期增设一门《论文写作》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的学位论文开题和写作打基础。另外,由于我校每年都有部分留学生因为第二学期末的新HSK六级没有通过而拿不到汉办的奖学金,甚至不得不中途退学回国,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预备课程中开设针对新HSK六级考试的辅导课程,以利于生源的稳定。

(二)调整部分课程的内容

首先,为避免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汉语语音及其教学》、《文字词汇及其教学》、《语法修辞及其教学》与学位核心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叉重复,同时给学生打下更坚实的汉语基础,这三门拓展课程可以只讲授关于汉语语言要素的系统知识,把“教学”部分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另外,由于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关的“词汇”部分内容较多,而且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留学生们的反馈意见,语音部分的课时可适当压缩,并把“文字”并入“语音”部分,形成《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汉语词汇概说》、《汉语语法修辞概说》三门课程。

其次,学位核心课里的《中华文化及技能》宜按照《留学生方案》设成《中华文化专题》,本课程的目标是较系统全面地向留学生介绍中华文化,而文化技能的训练则可放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拓展课程里,开设诸如《中国武术》、《中国书法》、《中国礼仪》、《中国舞蹈》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文化技能教学时,我们是让国内汉硕和留学生汉硕合班上课,留学生们非常赞同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能增进与中国学生的交流。我们认为,像《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比较》等文化交流类课程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使教师、留学生、中国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让中外学生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异国文化及与本国文化的差异。

最后,《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根据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说明”,会涉及“语用理论与语用分析、结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具有较强理论性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汉语水平都还迫切需要提高的我校大部分留学生汉硕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可以考虑放入汉语教学类拓展课程里,供学有余力的留学生选修。

(三)删减部分课程

《国别与地域文化》、《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国别汉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这三门课程如前文所述,可以考虑删除。另外,既然要开设以汉语语言各要素为主题的汉语知识类课程,如《汉语语音及汉字概说》等,为避重复,原来的预备课程《现代汉语》可取消。至于《古代汉语》和《中国思想史》,《留学生方案》上并没有做要求,目前来看并无增设的必要,一是因为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对我校留学生汉硕来说,艰深难懂不好理解,二也考虑到留学生汉硕的学习期限只有两年,上课的时间最多一年半,课程安排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

总之,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研究生知识面的广度、深度和研究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罗尧成,2006)。除此之外,担任留学生汉硕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应该有全局观念,不仅要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深刻地理解,也要明确所任教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任务,同时任课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遇到某些内容可能有交叉重复的课程时,更应协商分配好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篇12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人类已步入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今的科学研究以“跨专业”、“跨国界”为特征,任何一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必定同大量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着实质性的合作。以高等学校作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国内高校参与国际范围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项目研究的格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是以高校作为主体,以其他国家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通过交流与合作而结成的无形网状组织。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详解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二、样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国际化指标的关系

1.高校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1x+0.160;B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2x+0.146,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2.“研究型”合作模式与研究生/本科生比关系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3.“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与国际教师比例关系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三、总结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拉萨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13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ongqing main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with foreig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development trend, according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ongq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feasible future strategy.

进入21世纪后,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高职院校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国内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上述背景下,重庆,这个正在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教育中心的直辖市,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目前现状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由于国际高职教育市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作为起步晚、基础差的我国高职院校就更要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成熟市场条件下的消费需求,制定与实施相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在这个大环境下,以创建国际知名高职院校为目标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开展。

一、明确目标,针对重点

如何确定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目标市场是成功开拓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的先决条件。从高职教育国际化地域市场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重点挖掘周边国家,开拓欧美及发达国家市场,辐射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策略,这是由于周边国家与我国在文化和地缘上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能比较顺利地进行教育文化交流,而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加强,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同时我们也可更深入地了解和借鉴其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体系

二、突出特色,形成品牌

我国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历史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取得的硕果,形成具有差异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如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京剧艺术文化、书法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国际教育市场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感染力,可以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与这些行业相关的专业项目,作为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产品,率先走向国际高职教育市场。

三、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善于利用国际资源

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提升,需要高职院校应以更加开放、更加从容的姿态来应对,然而目前中国高校信息交流仍比较闭塞,大部分限于国内的教育资源信息交流。因此,可在高校信息网络建设上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将之普及到教师与学生中,开发其潜力,为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学术期刊也应不断与国际同类期刊接轨,争取尽早成为本领域国际学术争鸣的阵地之一。

四、外事工作机构改革

高职院校的外事部门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部门。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对外合作的桥梁,也是提高办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人才建设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学校国际学术交流、外国专家聘请与管理、对外校际合作与交流、外事宣传及外事活动管理、港澳台工作、办理出国事务和对外合作办学工作以及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工作。

五、对外交流人才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一支自己的对外交流的国际团队,这支队伍不是单纯的翻译队伍,也不是只懂教学的队伍,而是能在成熟的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上具有传播能力的队伍,它应该具有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教育的高素质师资,能有效运作本国高职教育产品和对教育服务进行“策划”、“包装”、“宣传”和“销售”。另外,还要大力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六、课程改革与师资培养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丰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教育内容的国际化,教育思想的国际化和教学手段的国际化等。因此,在实施课程国际化时,一是要做好课程分类,提出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发展目标;二是开发灵活多样的国际化课程形式;三是课程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密切联系。国际化目标的实现依靠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互派教师,学者互访,国际学术会议,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等,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外语。在师资培养方面,中国高职教育要想走向世界,必须要有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师资队伍。

七、建立留学机制与完善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应该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外国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为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开展留学生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由于历史和学历、学位制度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更应该首先发展非学历教育,其类别可以是进修生和研究学者,并应该对不同类别的留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大规模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因而广泛深入地国际交流与合作必然在促进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发现上发挥重要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宗华.普通高校外事发展新思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