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统计学地域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中一个重要部分和数学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就小学低年级“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美国的《课程标准》认为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重要,生活在21世纪的公民必须很好地掌握,因此认为:(1)统计和概率的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就可以也应该开始学习。例如让儿童调查哪一种饮料最受欢迎,甲班学生高些还是乙班学生高些等等。这些调查活动可以使儿童很早就领会到许多事情,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进行预测,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步骤。同样地,关于机遇、可能等概率的思想很早就可以通过游戏使儿童有所接触。(2)强调操作、实验,培养探索精神,重视调查研究。(3)注重实际和应用,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做到:会收集数据、组织数据,对数据的表现会作出解释;探讨机遇的概念,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使增加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学中遵循有效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
学生学习的特点一般表现为:(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通常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而以学习间接经验知识为主。(2)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教与学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学习策略的,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受其动机水平的支配。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学校门前马路上某一分钟的车流情况,请学生统计这一分钟之内各种车辆的数量。事前,教师未作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而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热烈的交流中,在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有的画的全是竖条和横条,长短、疏密不一;有的画圈,大大小小;有的画“正”字……)总结出画“正”字是收集数据时所采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统计办法。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掌握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由于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理解也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理解的对象主要是感知阶段所获得的表象,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表象的思维加工水平。如让学生在“分一分,数一数”的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数家禽的活动唤起学生的统计意识;调查自己跑步以后的脉搏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化象形统计图,使统计图逐步、简明、抽象。再如,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或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例如,随意从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黑球的可能性谁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获得某些新的信息,以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践能力。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那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欢的运动?”“我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相关活动,如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
3.学习“统计与概率”应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而又决定智力活动效率的一切心理因素,它的组成有3种:一是个性意识倾向性,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情绪和意志;三是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是发展兴趣;二是顾及气质;三是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以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景引入教学,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3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实施教学,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使学生在学习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出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统计与概率”有所了解和体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少年犯的攻击和敌意归因偏向得分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采用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生源地影响的基础
上,不同类型的被试对攻击行为具有独立预测作用;去除中学生样本,敌意归因偏向对攻击行为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普通中学生相比,少
年犯拥有较高的攻击性和敌意归因偏向。应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攻击性的敌意归因偏向。
【关键词】攻击;敌意;精神卫生;青少年犯罪;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 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7(2012)05-0550-03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最为迫切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
攻击行为和犯罪成因复杂,涉及个体、社会环境和遗传等多种
因素,不良的社会认知将会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增加和犯罪
率的升高。Dodge在攻击行为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信
息加工模型(soe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详细描述了认
知过程是如何导致攻击行为的,提出了对社会线索的编码、解
释、目标澄清、反映的评估、决策、行为实施等影响社会行为的
加工阶段。敌意归因偏向是指攻击者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中,
对环境中的线索做出敌意性的解释。
国外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高攻击性的儿童青少年会出现高
敌意归因偏向,并表现出较多的攻击行为。国外对特殊人
群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即犯罪者具有敌意归因偏向。
有调查显示,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倾向于敌意性归因和攻
击性反应,主动攻击的男童具有较多的敌意归因偏向。
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少年犯与普通中学生,进一步探讨攻击与敌
意归因偏向的关系,寻找可以降低个体攻击性的可控因素,以
利于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的攻击及违法犯罪行为,更好地辅
助犯罪者改造,也为青少年的人格和谐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
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选取重庆市某少管所198名少年
犯(男生173名,女生25名)和某中学170名学生(男生148
名,女生22名)。年龄范围在14~18岁,其中少年犯平均年龄
为16.39岁,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5.75岁。
1.2 方法 问卷主要由2个部分组成:(1)攻击行为问卷
(self-Rep0rt of Aggression&Social Behavior Measure)。问卷包
括56个题目,由于研究所需,选取其中的28道题目。其中
11道题目用来测量关系攻击,6道题目用来测量身体攻击,还
有11道亲社会行为的题目。采用7点评分法,从完全符合到
完全不符合。将得分进行相加,得分越高,越具有攻击性。国
外有研究显示,身体攻击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0,关系攻
击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2,重测信度分别为0.87和
0.86t。本研究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9,
0.80,0.86。(2)敌意归因偏向问卷(Assessment of Intent Attri-
butions-Revised)。采用修编的敌意归因偏向问卷,由10种
假想情境组成,8种假想的挑衅情境都是模棱两可的,其中有4
种情境是身体性的挑衅情境,4种情境是关系性的挑衅情境,还
有2种情景是亲社会性的场景。对每一种情境都要求儿童回
答2个问题,反映儿童的意图归因。研究表明,关系攻击的敌
意归因偏向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4,身体攻击的敌意归因偏向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76和0.76。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重庆市少年犯与中学生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现状 少年
犯在攻击的各个维度及敌意归因偏向各个维度中得分均显著
高于中学生,中学生亲社会性得分显著高于少年犯,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JP值均
2.2 各变量的相关及被试类型对攻击性的独立预测作用 对
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表明,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偏向存在显著
相关。采用回归分析,控制了性别(1=男,2=女)、年龄
(1=14岁,2=15岁,3=16岁,4=17岁,5=18岁)和生源地(1=
城市,2=农村)之后,被试类型仍然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关
系攻击、身体攻击和攻击性总分。也就是说,即使控制了上述
因素的影响,少年犯的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攻击性总分仍高
于普通中学生。
2.3 少年犯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以198名少年犯计算敌意
归因偏向各维度与攻击性各维度的相关,见表4。敌意归因偏
向总分和身体攻击敌意归因偏向与其攻击性呈现了较高的相
关,并达到了统计学水平。使用多元回归法考察敌意归因偏向
对攻击性的影响,对于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和亲社会
性均为身体攻击敌意归因偏向进入了回归方程,如表5所示。
即身体攻击敌意归因偏向可以较好的预测整体攻击性、身体攻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97-03
土壤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1],不同地区的土壤具有不同特性,并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2]。在同一土壤类型上,土壤肥力不均,空间变异程度很大。了解养分的分布规律,对提高耕地水肥利用效率、改善田间管理与施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3]。地统计学是分析土壤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4]。利用地统计学变异函数来拟合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模型,并结合GIS技术,使用Kriging插值进行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模拟和分析来研究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5-6]。
我国烤烟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且生产统一,管理相对集中。该文分析了山东诸城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变异规律,使其可视化,便于精细管理,充分发挥烟田土壤生产潜力,提高烟叶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诸城隶属山东省潍坊市,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土壤条件良好,水、热、光资源丰富,年均无霜期232 d,平均气温13.2 ℃,平均降雨量750 mm,全年太阳辐射总量509.6 kJ/cm2,年平均日照时数2 574.3 h,日照率58%,非常适宜生产优质烟叶。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于起垄前在诸城烟区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依据诸城市烟田分布规律图,遵循均匀分布的原则,基于GPS定位,以网格点为中心,在半径5 m的圆形区域内多点(10个点)混合取样,取样耕层深度0~20 cm,用四分法取1 kg土样带回实验室,取样间隔100 m,共采集样品384个。土壤样品风干、研磨及过筛后,分别测定土壤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
1.3 研究方法
检测数据采用域法识别特异值,即平均值加减3倍标准差,在此区间以外的数据均定为特异值,然后分别用正常最大值和最小值代替。数据经典统计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以及DPS 7.05软件,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地统计分析及其模型的拟合使用GS+5.3;养分趋势效应分析及插值空间分布采用ArcGIS 9.3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养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采集的384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有机质含量分布在6.47~28.11 g/kg,平均为12.510 5 g/kg。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1.274 2、34.023 6、168.311 0 mg/kg,变化幅度分别为46.70~151.10、4.50~101.80、66.25~693.75 mg/kg。从变异系数分析,各养分含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范围在18.54%~48.89%,其中有效磷变异最大,达48.89%。水解氮变异系数最低,为18.54%。从变幅来看,有效磷和速效钾变幅较大,极差达到97.3和627.5,变幅相差近8倍。按照变异系数的大小一般分为3级[7],30%为强变异。因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为中等变异;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强变异。其中,以速效磷的变异程度最大,这可能与磷肥的使用及土壤中的化学反应有关,土壤中磷利用率低,移动慢,易残留,因而磷分布不均,变异较大。
按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进行分级,诸城植烟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含量相对偏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
2.2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根据函数公式以及GS+软件分析,选择拟合度最好的模型来描述4种主要养分的空间结构,得到如图1所示的半方差函数图以及表3所示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
可以看出,水解氮和有机质的决定系数较小,模型的拟合度较低,空间变异结构性较差,趋于以小区域块状变异为主,渐变性分布不明显,小范围内高低起伏。一般认为,块金值(C0)代表随机变异的量,C为偏基台值,是非人为、区域因素引起的变异;C0+C为基台值,表示系统内总的变异,块金系数(C0/(C0+C)),表示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可以反映系统变量的空间相关程度。按照其分级标准[8],75%时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微弱,变异主要由随机变异组成,不适合采用空间插值的块金系数方法进行空间预测。由表2可知,水解氮的块金系数为16.86%,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
2.3 土壤养分含量趋势效应分析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常呈明显的趋势效应特征。一般把趋势效应[9]分为0(没有趋势效应)、常量(区域化变量沿一定方向呈常量增加或减少)、一阶(区域化变量沿一定方向呈直线变化)、二阶或多阶(区域化变量沿一定方向呈多项式变化)。图2中,x轴指向正东方,Y轴指向正北方,Z轴表示各样点测定值的大小;左后投影面上的深色线表示东西方向的全局性趋势效应变化,右后投影面上的深色线表示的是南北方向的全局性的趋势效应变化。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明显的二阶趋势效应,表现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呈多项式变化趋势。水解氮在东西方向上无趋势效应,南北方向上成多项式趋势效应。有效磷呈现明显的一阶趋势效应。
2.4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根据所得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利用普通Kriging最优内插法,绘制诸城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空间布局插值图(图3)。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机质整体含量偏低,只有西南部和东部含量较高。水解氮含量普遍分布在78.99 mg/kg左右,只有西北部和东部含量较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分布格局较为明显,总体呈西南部较低,东北部较高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在西部和北部局部大多数地区都出现较低含量的分布,多在110~115 mg/kg,中东部含量相对较高,但大都保持在173~198 mg/kg。总的来看,土壤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布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3 结论与讨论
地统计学已经被证明是分析土壤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借助半方差函数和Kriging插值法可以对空间变量的空间变异和格局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结合已知样点的信息对未知点进行最优无偏内插估计和模拟,弥补了经典统计学忽略空间方位的不足,此外地统计学估计出的参数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估计的更为精确,可有效降低系统误差[10-13]。
(1)从经典统计学分析来看,诸城烟区植烟土壤养分含量均服从正态分布,其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强度变异,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为中等变异。
(2)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诸城烟区植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函数均可以用半方差函数模型较好的拟合。其中,土壤水解氮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为中等。
(3)从Kriging插值分布图可以看出,土壤养分含量分布都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实行分区管理与因地施肥。
4 参考文献
[1] 伍光和,田连怒,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7-240.
[2] 华孟,王坚.土壤物理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214-237.
[3] FRANZEN D W,HOFMAN V L,HALVORSON A D,et a1.Sampling For site-specific farming:Topography and nutrient considerations[J].Better Crop,1996,80(3):14-18.
[4] WEBSTER R.Quantitative spatial analysis of soil in the field[J].Adv Soil Sci,1985(3):1-70.
[5] 周慧珍,龚子同.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J].土壤学报,1996,33(3):232-241.
[6] 郭旭东,傅博杰,马克明,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7-563.
[7] 薛正平,杨星卫,段项锁,等.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6-9.
[8] COMBARDELLA C A,MOORMAN T B,NOVAK J M,et a1.Field―scale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central Jowa soils[J].Soil Sci Am J,1994(58):1501-1511.
[9] BERKELE A,HUDNALL W H.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 prairie-forest transition in Louisiana[J].Plant and Soil,2006(280):7-21.
[10] 高博超,娄翼来,金广远,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植烟土壤养分空间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1):35-38.
绝大多数真心想学好一门外语的语言学习者,即有真正学习动机的人,不管他的学习能力如何,都能至少掌握足够数量的够交际使用的外语知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动机成为人们研究最多关注最多的变量之一。
外语动机的研究开始于Gardner和Lambert。他们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成为此后三四十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主导模式和研究典范。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Gardner等人的研究受到了挑战。这期间,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时代。动机研究不再局限于从社会环境角度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的角度着手,而更多的是基于学校和课堂教育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动机研究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成为一个研究的焦点。
我国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由于历史、政治等各方面原因,对外族文化持一种消极甚至排斥的态度,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变,对外族文化的兴趣开始增长,态度逐渐转变(束定芳,庄智象1996)
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要求不同,反映在外语学习者头脑中的外语学习动机也不同。 学习动机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有多种类型。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内部动机主要来自三个内部动力:一是好奇心,二是好胜心,三是互惠的驱动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求。内在动机是外语学习者内部因素在起作用,内在动机来自个人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是由外语学习者本身产生的,外语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如:求知欲、好奇、兴趣、爱好或为了表现自我等。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取外语知识,他们对外语学习感兴趣,对外语学习活动本身就能获得满足。就是说,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就在于外语学习过程本身,丝毫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外在动机(或外部动机)指外语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不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是由诸如金钱、名誉等外部诱惑物而激发,是受到外部情境支配而不得不学外语,如学外语是为了文凭、高分数、升学、晋级、奖励、表扬和压力等,它是由外语学习者以外的父母、教师或其他人提出的。学习活动是满足动机的手段,外语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取外语知识本身,而是外语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从而赢得自己的自尊心。我们可以利用外部动机鼓励学生学好外语,但必须注意,外部动机不是出自学习者本身的兴趣,因而,一旦外部因素取消,学习者很可能放弃外语学习。所以一定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
本文以磴口地区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方法探究动机和自主之间的相关性。定量研究采用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访谈则作为定性研究的工具,对磴口地区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不同的学生访谈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我想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这样有助于我的动机调查更能起到实际的作用。
第一部分,学习主动,热爱英语学习。和这部分学生访谈的内容主要是想知道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尤其是目标,期待达到的学习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提供学习成绩。
第二部分,学习比较主动,对英语学习不排斥。访谈内容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具体学习英语的方法,尤其是他们学习英语不够积极主动的根本原因。
近十年来,笔者亲历和感受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越来越突出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的学时安排也越来越加强,大学四六级听力分值比例也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能完全达到教学目标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的英语听说学习的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的障碍性因素,明确学生的愿望与诉求,为大学英语的听说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笔者于2012年9~10月对所从教的11、12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大学二年级学生134人,大学一年级学生236人,共计发放问卷370份,回收问卷370份,有效问卷363份,占总问卷的98.11%。此次问卷调查涵盖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6个专业,涉及文、理、工、管等学科,共8个班级。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内容,按照社会学调查问卷的原理与方法,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表》,问卷分为封闭式的选择题和开放式的简答题共22道,包含了个人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听说学习的影响因素、教师教学的方式等内容。问卷初稿由笔者形成,聘请了有经验的老教授进行修改完善。对于不易通过问卷体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学生访谈,以求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选择部分问题进行分析,其他另文撰述。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入学前的英语听说水平
了解学生大学入学前的英语听说水平,对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策略的采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进行了入学前英语听说水平差异调查(见表1、表2)。
由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学生在进入丽水学院以前,大部分学生听说训练较少,两周开一节课或未开设的占到78.78%,大部分学生听说水平不高,自己认为不大好或差的占到68.05%。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听说能力有相当水平,因此,教师采取“巩固基础、填平补齐、加深拓宽”的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2.2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对学习的需要,学习态度反映学生学习付诸的行动和努力的程度。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十分必要(见表3、表4)。
上述统计说明,部分学生英语听说的学习动机还不端正,存在较为严重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听说练习普遍较少,听力练习平均每天在半个小时左右或基本没训练的占到73.28%,特别是说话练习平均每周1小时及以下的竟达到92.84%。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成为教师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2.3听说学习的障碍性因素
作为大学英语课老师,笔者期望听说课教学能够兑现知识和能力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熟练使用英语交流、会话。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发现了这仅仅是教师的一相情愿,学生在听说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障碍性因素,制约着以上目标的实现(见表5)。
从表5分析,学生英语听说学习的障碍性因素可归纳为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存在语言方面的词汇、语法和语音因素障碍的同学有60.32%,存在非语言方面的听说技巧、心理等因素障碍的同学占78.52%。笔者对障碍性因素的调查进一步采取了访谈,总结访谈情况,补充以下信息:学生由于受母语及方言影响,发音不准;由于缺乏必要的语音基础知识,对连读、重音、弱读、失去爆破音的省略及语音的同化不适应;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听说缺乏信心,甚至是心理“恐惧”。上述的实际因素分析,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奠定了基础。
2.4教师教学方式
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调查的是笔者执教的学生,因此,在问卷题目是:你入大学前,老师英语听说教学主要采取的方式(见表6)?
上述统计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听说练习都变成了“考试”,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上听说课总感觉是在考试,教师对听说的知识与基本的能力技巧培养较少;学生希望听说教学能够形式更为丰富,课堂设计可以结合情景模拟,使得课堂氛围更为活泼,更为贴近实际。
3思考与对策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既需要补偿中学听说教学的“欠债”,又需要完成大学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础本身就不理想,教学不仅需要“爬坡”,也需要“赶趟”,让学生毕业走上社会能与其他的高校学生有同样的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英语听说教学“任重道远”,必须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改革。
3.1系统化专题化教学,加强英语听说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如何有效、快速地让学生掌握英语听说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扎实地“补上”中学亏欠的知识?笔者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系统化开设专题的讲授与练习有积极的效果。笔者的主要做法是: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内,首先开设以下专题:容易混淆的音素、单词和句子结构的辨认;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理解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数字、时间和日期强训;连读、弱读、变音、失音以及英关发音差异;语法概念知识;听力速记等。笔者对所从教的2012级大一新生两个班级进行了效果验证性实验,实验数据令人满意(见表7)。
3.2借助 多媒体等新技术,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放磁带、听录音的教学模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陈旧教法,其缺陷是教学方式单一,不能做到视听结合,寓教于乐。当前,多媒体已经成为学校常规的教学仪器,多媒体的特点是将图形、文字、音频和视频复合于一体,直观生动,情景逼真,可以立体呈现语言自然交流时的情景、情态,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的语言交流,有助于领会听说材料的真实含义。教师应当积极地选择使用先进的教学仪器,改变教学方法和方式。由于多媒体可实现的功能,可以为情景模拟教学提供必要的音效、背景,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比较良好的语感和实践环境,因此,教师应更多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实践锻炼和教师的实践教学。
3.3建立听说学习“合作小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支配教学过程,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学生个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没有合作的学习氛围,听不懂的依然听不懂,不会讲的依然不会讲,学生学习兴趣日渐低落,学习积极性匮乏。
建立听说学习“合作小组”,能把课堂有限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同时,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促进和监督,创设良好的听说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交流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教师把学生分成4~6人小组,每一组学生优势互补。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对听说材料进行多方位的训练:主要内容的复述、相关问题的讨论、相关话题的探讨等,通过互相补充和提示,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基础不好的学生从最初的听到逐渐的参与,而基础好的同学通过更多的合作更加进步。另外教师积极参与,并能通过课前任务和课后任务,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对英文歌曲、英文电影、英文报刊等学生感兴趣的原版材料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拓宽学生语言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