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零售行业前景分析

医药零售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零售行业前景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零售行业前景分析

篇1

1、 每个工作日按时上班工作,不迟到,不早退;

2、 努力完成公司销售管理办法中的各项要求;

3、 严格执行产品的入出库手续;

4、 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5、 对工作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6、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岗位职责是职工的工作要求,也是衡量职工工作好坏的标准,自己在从事业务工作以来,始终以岗位职责作为行为标准,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严格按照规范职责中的条款要求自己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自己要从药品知识入手,在了解知识的同时认真分析市场信息并适时制定营销方案,其次自己经常同其他同事勤沟通,勤交流,分析市场情况、存在问题及应对方案,以求共同提高。

二、 正确对待客户投诉并及时妥善解决

比如日常接待顾客退换药品,尽量做到诚信为本、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用专业知识和销售技巧使顾客信服药效,避免退换药品之类的事情发生。

三、认真学习我公司相关药品知识,坚决做到合理指导顾客用药,组织小组学习药品知识和《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法岗位制度》等相关法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性通过了浙江省药监局的GSP认证。

四、市场前景分析

1、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不论各行各业都避免不了竞争,医药行业也如此,现代药品零售业的竞争主要有四种手段。( 1)、规模竞争(2)、服务竞争(3)、价格竞争(4)、产品竞争

我公司暂时还没有申请到杭州市和浙江省医保,很大程度影响到心脑血管及内分泌药品的销售。但是我们公司最大的优势是高端品种齐全,尤其市场紧缺的生物制品,可以利用本公司的这些优势来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尽量在服务,价格上努力,争取使流动客户变为稳定的客户群。

2、营销模式分析:见机行事 说明技巧=化解异议

在药品推荐中,顾客会随时提出各种疑问或是用各种理由来挑剔药品。疑问和挑剔是顾客未购买药品之前对药品的性能、质量、包装、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有不清楚,而需要进一步解释的较深入的问题,或是对药品不信任而产生的某种疑义,也有可能是其它各种各样的异议。为了化解顾客对药品所产生的异议,店员需要见机行事,并掌握一定的说明技巧。

3、 首营品种联盟为中小型药品零售企业能够与大企业竞争提供了实力,让中小企业有资本向厂家要更低的供货价格,争夺的独家产品。这种竞争趋势将导致市场主导者由商家转为厂家,谁得到厂家的支持就能够得到市场。与药品生产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是药品零售业竞争的必然。老百姓大药房、九州大药房、天天好大药房等等已经将杭州地区的药价压到了最低,并且短时间内急剧扩张连锁门店。我公司目标在于高端紧缺药品,对于以上的药店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竞争,急切需要总公司的大力支持,争取到更好的品种。

五、2014年工作设想

总结几个月来的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工作方法和技巧上有待于XX经理,及其他同事和同行学习,计划在前半年的工作基础上取长补短,重点做好药品知识,性能,及其用法用量的学习,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顾客。早日申请加入医保,抓住机遇,尽快申请到药房门诊,更方便合理的方式销售药品,维护好客户,形成稳定客户群,突击挑战更高的销售战绩。

六、 对公司管理办法及服务的建议

1、 希望领导能购在英特的网站上广泛宣传一下我们英特怡年大药房,为发展以后的电子商务做好准备。

篇2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一、医药物流及其现状

医药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行业物流的热点,这充分说明了其将会带来的巨大潜力和成本节约。但笔者通过对医药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对不同相关主体进行访谈时发现,目前人们对医药物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医药物流的现状不容乐观。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医药商业平均每年以18%的比率增长。但与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相比,我国医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只有800余家,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1】

从总体上来看,医药物流呈现出以下六大特点:

(1)我国医药物流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现象,其中“一小”指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企业几乎90%为小型企业。 “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目前全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从事零售业的有11.9万家,实现的年医药销售额却不到全球市场的10%。同时所经销的产品种类重复性强,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品。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三低”是指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12.5%。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l%~2%。与此同时,在行业内,特别是众多小型企业的散、乱、差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行业素质的升级需要靠一定的时间过程实现。

(2)物流运作手段较为基本和原始。我国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采用的是仓库、车辆和人员的堆积方式,实现以人工为主的商品储运,管理效率不高,流通方式落后,因此面对更大的商品吞吐,效率、速度、准确与成本等因素对发展造成影响。

(3)管理方式较为简单和粗放。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仍沿袭传统的运营模式,大都以具体业务操作为主要方式,管理环节较为薄弱,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管理制度不甚健全,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初步建立局部支持功能的物流信息管理及业务支持系统,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及物流管理系统有待今后逐步导入和使用。

(4)产品市场实行区域性销售政策。药品生产厂家对自身产品普遍按照我国行政区划推行区域销售政策,一般禁止和限制经销商窜货,即跨区域销售。医药行业的这一特性造成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批发商业长期处于区域性的销售地位,对医药物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5)品种的资源占有程度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作为分销商,如果没有货源,意味看只有死亡。医药物流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产品采购力量的竞争,对销售客户实现“一站式服务”主要体现在产品齐全、数量巨大、经营品种的丰富多样。大凡国内较有实力的医药物流企业,其商品采购资源力度必定强大。

(6)医药物流分销主要以多级分销形式为主。即处于区域核心城市的一级大型医药物流分销商凭借其强大的储运能力向所覆盖区域的地、市、县二、三级医药批发商销售,地、市、县医药批芨商凭借其具备配送能力和掌握的区域客户资源在当地向医院、诊所和药店等终端零售商进行销售。在此基础上还存在面对城区的中小型区域仓储配送形式、面对医院的区域性纯销形式、面对单一产品的招商形式等其他类型。

二、发展医药物流的对策探讨

上述分析表明医药物流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它的运作过程不同于普通产品。发展医药物流必须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将医药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高度集成,从而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由于医药物流的完善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因此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调才能适应当今医药物流市场的发展需求。

1.国外医药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根据我国医药物流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难看出我国的现代医药物流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由于现代医药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源于发达国家,因此在发展我国医药物流的同时,有必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1)独立的行业协会起到了沟通医药物流市场供需双方的桥梁作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医疗物流管理协会NACDS成立于1933年,现拥有会员190个连锁药店经营企业,2200家供应商,130个国际会员。首先,协会积极与政府合作,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并在法规制定方面,提出建议,还为会员积极介绍、推广和联系药店经营品种。其次,协会组织提供场地,零售商与供应商在会上见面,洽谈合作,分享信息,协会不参与谈判内容。NACDS每年针对医药物流主题而举行物流管理会议,参展的都是物流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供应商以及大型的产品生产厂家,参会的则大多是零售商。双方在会上就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交换意见。

(2)运用连锁经营与医药物流配送业相互支持的发展模式降低医药物流成本

连锁经营既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保证了企业的信誉,又实现了小店面与大管理的结合,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商业拓展模式。日本的连锁经营是从20世纪20年代末从欧美引进的,经过70多年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已成为连锁经营的第二大国。据日本连锁协会介绍,目前零售业中有74%的店铺经营的商品是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加工配送的,70%以上的连锁店、90%以上的大型杂货店都有物流配送中心。这是因为物流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是连锁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连锁经营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流配送中心来具体实现。

(3)建立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医药物流企业适当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会使单位物流成本大幅度削减,服务效率提高,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2.发展医药物流的建议

笔者到医药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走访不同的相关主体并查阅一定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发展医药物流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提高医药物流产业的集中度

医药物流行业是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要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原则组织建设,提高医药物流产业的集中度,首先要加快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大企业、大集团更大的投融资权利,对符合规模经济要求、有利于增强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竞争力的企业项目,应不分企业性质都能够给予重点的支持。其次,针对目前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普遍规模较小的问题,优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路线,在不占用大量固定资金的前提下,使其能够更自由的协凋生产运作,增强企业的柔性化管理,从而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以满足医药物流市场的需求。

(2)规划医药物流的市场结构

针对医药物流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一方面,采取以市场为手段,尽可能的打破地方保护,推动优势医药物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资产重组,这是实现市场结构转换的强大杠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结构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第一,大力推动医药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第二,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大型医药物流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三,要尽快要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简化企业购并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行政;第四,尽早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促进各种优势企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重组。

(3)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医药物流具有社会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对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是增强医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医药现代物流的关键问题。

现在中国的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都在投资建设自己的物流中心,显然,这种形式的物流中心容易造成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长期来看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及经营成本也相对较高。

笔者认为,要想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医药物流中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真实评估自身需求。物流不一定是进口的设备、先进的系统,而是服务的理念和态度。一些企业不顾自己需求,盲目实施物流项目,殊不知如果能用低廉的人工完成的分拣,却一定要用物流分拣设备,这种行为恰恰就违背了物流降低成本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在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时候,要真实评估自身需求,清楚物流中心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以及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其次,推进医药物流的质量控制。药品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在生产流通等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同时在药品质量控制及药品监督上必须到位,这是我们医药物流必须协助整个医药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此外,医药物流的逆向物流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纳入考虑范围的因素。如果药品发生了质量、过期问题等,就必须对药品进行处理,那么如何处理?谁来处理?如何监控?这是医药物流必须协助完成的事情,而且除了进行逆向物流的成本核算之外,还要进行逆向物流规划和监控。

最后,需要中立方的介入。生产(制造)企业做物流己经不是新鲜事,然而,这样不仅会带来客户定位的尴尬,而且也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对手往往会对此类物流服务有戒心,甚至敬而远之。因而,在建立此类物流中心的时候,需要对其未来的客户做准确的定位,并尽量保证中立方(如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介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医药物流中心在客户开拓和正常运营方面没有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先进医药物流企业的经验,在中心规划和市场运作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从而集中精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行业毛利继续呈现总体下降趋势,而物流费用却连续几年居高不下。技术障碍,特别是信息化水平落后是制约我国医药物流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尽快实现医药物流行业的物流信息化己成为当务之急。

物流信息化并不是对原有物流系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升华,使之趋向高效和合理,使物流的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由于医药物流企业的整体物流水平低下,因此,优化医药物流企业内部的物流作业也是加快医药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图1就反映了某医药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以后对其供应链系统制定的总体目标。

根据供应链系统的总体目标,医药物流企业就能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数据能快速、准确地传递,大大提高了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订单处理等的自动化水平。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配送体系实施流程再造,有效地利用和管理现有的物流资源,在企业商品运输合理化、商品出入库自动化和库存信息化方面精心优化管理,提高运作效率。

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运用能为医药物流质量的本质性提升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信息的传递在医药物流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使用条形码(BC)、电子扫描(ES)、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技术能使信息流动快速准确。物流信息网络加强了用户与供货方、供货方与供货方之间的信息联系,它在为生产企业提品及客户服务需求信息的同时,也为医药物流企业及时反馈市场动念,以达到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市场需求的目的。

三、结语

现代医药物流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在国家全面开放医药分销领域的新形势下,改善医药物流的各个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医药物流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普遍选择。但在发展医药物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医药物流的完善是一个系统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调才能适应当今医药物流市场的发展需求。

目前,医药物流企业之所以利润低,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太高。医药物流企业要想抓住市场机遇,谋求自身发展,就必须考虑规模经济。因为企业物流成本的高低与规模有一定关系,在固定费用的条件下,商品越多,平均每个商品所负担的费用就越少。因此,要想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的利润率,又能同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就必须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将医药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高度集成,从而提高市场的反应速度,以集成化的管理方式带动整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学院徐州分院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立,王丰,张剑芳,王会云.行业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蒋长兵.现代物流管理案例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4]颜光华.外购还是自营[J].中国物资流通,2001.(4):.

[5]张江水.物流技术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4.(12):.

[6]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中国首席医学网.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格局现状与前景分析[DB/OL].

http://www..shouxi.net,2004―12―24.

[8]周启蕾.现代物流企业形成发展机理与推进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刘小群.物流外包的动因、风险及其管理[J].商业经济文萃,2004.(1):.

篇3

关键词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 就业情况 分析研究

药管专业三年年制专科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具有医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药品市场开发、药品批发零售服务、药品营销储存养护、检测及质量控制、药品经营管理以及药品监督管理等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和社会医药卫生行业市场需求,根据我校药管专业近几年实际招生、培养和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以促进药管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教育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达到提高药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和目的。

一、我校招生及学生情况

我校于2010年8月首次招收药管专业三年年制专科学生,招生对象和生源地为云南省内高中毕业学生。首次招生了一个班47名学生,其中文科生与理科学生各半。从首次招生至今我校每年招收药管专业专科三年制学生一个班。目前已毕业2010级和2011级两个年级97名学生;在校外实习的有2012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在校学习的有2013级和2014级二个年级两个班的75名学生。从首次招生至今我校共招收药管专业学生五届212名学生。

二、我校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我校药管专业三年制专科学生目前已毕业2010级47名,2011级50名,两个年级两个班共97名学生。下面对这些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地点、就业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和用工性质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1.就业率情况分析

按初就业统计时间分别为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最终就业统计时间分别为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进行数据分析。

而未在终就业统计时间内就业。经后续的跟踪调查,这两位终统计时未就业的学生,2010级这个学生坚持考公务员,未考上后在一家私营企业就业;2011级的这个学生坚持考事业单位,去年未考上,今年仍在报考事业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与我校同年药品类相关专业终就业率比较:药学专业97.6%;中药专业100%药物分析技术专业93.2%;药管专业97.9%。药管专业就业率排名第二,处于较高水平。

2.就业地点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本专业学生在昆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两个年级都最高,2011地州市就业的人数第二,第三是县城地点就业的人数。而2010级县城地点就业的人数第二多36.2%,然后是地州市地点就业的人数。到乡以下地点工作的还没有学生。这表明药管专业学生就业地点相对条件较好。由于本专业学生生源地是省内,所以省外就业的学生人数很少仅1人,这也提示我们可以和需要开发省外招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面和就业质量。

3.就业行业分析

从两届95名就业学生来看,医药行业就业的平均占86.3%,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特别是第二届毕业的2011级医药行业就业的占96%,除1个学生是自主创业外,全部都是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可见随着我校药管专业学生不断毕业进入医药行业,我校药管专业的学生将越来越得到医药行业的认可和欢迎。

4.就业单位性质和用工性质分析

就业单位性质对就业的学生来说主要分为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情况是:

从两届95名就业学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在药品批发和销售的私营企业工作人数最多,但待遇中等,工作稳定性不够,若工作五年后能考上执业药师资格证,待遇将有较大提高,工作稳定性增加。在医院、药监机构事业单位就业的学生,多数属合同工,相对稳定些。

用工性质分为编制内、编制外人员,主要是针对药监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11人名就业学生,其中只有1人是编制内合同工,其他10人是编制外人员合同工。编制外人员在事业单位中收入待遇是相对偏低的,但这是专科生在事业单位就业的普遍情况。

5.实习单位与就业单位吻合情况分析

两届实习学生97人,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有2 5人,占学生总数的26.3%,没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有70人,占学生总数的73.7%。有26.3%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可见实习单位的地点、分布的面、实习单位的好差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好坏和质量,甚至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三、招生、就业前景分析

篇4

中图分类号 S8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06-02

目前,国内蜂产品市场管理比较紊乱,蜂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渠道缺乏正规化运行机制,导致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1-4]。为此,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开始研究开发蜂蜜提纯技术,建立蜂产品深加工车间,研究运用低温浓缩、超滤等技术,探索蜂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模式,开发优质蜂蜜加工产品,提升蜂产品的品质和档次,推进蜂产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发项目由嘉兴市泌蜜园蜂产品有限公司承担,嘉兴市泌蜜园蜂产品有限公司是嘉兴市唯一一家蜂产品加工企业,公司建有无公害养蜂基地3个,饲养蜜蜂1 000群,在江苏、杭州、嘉兴等地建立“泌蜜园”蜂产品销售点17家。利用蜂蜜低温提纯技术开发的“泌蜜园” 蜂产品多次在上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泌蜜园”商标被认定为嘉兴市著名商标、嘉兴市名牌产品,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1 效益情况

1.1 经济效益

加工蜂产品1 000 t,实现销售收入1 600万元,利税387万元,其中利润305万元。通过加工,蜂蜜附加值大大提高,原料蜂蜜新增产值6.50元/kg。

1.2 社会效益

该项目以建立无公害养蜂基地为基础,应用无公害养蜂技术,确保蜂产品原料品质。同时通过建立蜂产品深加工车间,运用低温浓缩、超滤等技术,研究蜂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模式,完善生产工艺,开发环保型蜂蜜加工产品,提升蜂产品的品质和档次,推进了蜂产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迈进。随着该加工项目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将为市场提供优质产品,同时有效带动养蜂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预计3年后可带动800户农户,2 000名劳动力从事养蜂,平均每户农户可增加收入3万元左右。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蜂蜜性能稳定性

蜂蜜为天然食品,不同蜜种风味各异且颜色多样。然而,也正因为其多样性,如蜂蜜中蛋白质的种类、含量不同,其流变学特征随之不同,在加工蜂蜜的过程中,难以控制其稳定性。应用超滤技术提纯蜂蜜,确保蜂蜜的组成、特性、功能等的高度稳定,并避免蜂蜜成品的结晶现象,同时减少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前处理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工艺路线为:配料初滤2次(90目、120目)低温浓缩(减压至45 ℃)灰尘颗粒沉淀加温灭菌77 ℃(破坏结晶核80 ℃)超滤300~400目递减降温至60~65 ℃排气灯检灌装分拣装箱检验合格出厂。

2.2 低温蜂蜜提纯的温度控制

制定1套温度控制方案,研究在不同温度下的蜂蜜提纯技术及工艺,并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最佳的蜂蜜提纯温度设定方案,使蜂蜜加工品在保持原有风味与营养成分的同时,确保其最优良的天然性能。

2.3 超滤蜂蜜的安全性

通过选用不同的滤膜类型,研究不同的操作方法,确保糖类含量及各种成分的天然比例,保持蜂蜜的外观状态和柔和的风味。因细菌等微生物的分子较大,经超滤后将有效地破除细菌等微生物的孢子,保证蜂蜜的安全性。加工的产品经过浙江公正检验中心有限公司检测,其理化、生物、卫生等方面的指标均符合GB18796-2005标准。检测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3 技术创新点

3.1 低温浓缩技术

利用低温低压技术,以确保蜂蜜原有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成分不被改变。在低温、低压下使蜂蜜“沸腾”,除去水分,达到浓缩蜂蜜的目的。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见表2。

3.2 蜂蜜超滤技术

超过滤(Ultrafitration)技术是一种过滤、提纯、浓缩食品及其他有机物的有效方法,即运用机械阻隔原理分离液体与大分子的膜析法,在透过溶剂的同时,透过小分子溶质,截留大分子溶质。经超滤的蜂蜜无色、无菌、低黏度、高度澄清透明,为蜂蜜中的精品。超滤技术的应用,过滤蜂蜜中的结晶核,有效避免蜂蜜加工品的结晶现象,确保蜂蜜性状的稳定。通过对比试验,笔者采用了陶瓷膜作为膜型,其结果见表3。

综上所述,该项目应用低温浓缩、超滤等技术,探索蜂产品深加工生产技术模式,开发了环保型蜂蜜加工产品,提升了蜂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促使蜂产业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通过该项目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传统蜂产品成熟度不够、保持期短、渗杂物较多等问题,使蜂产品具有生态、安全、保质期长、营养结构稳定等优点。

4 产品与市场开发

4.1 产品开发

一是开发生产多品种花蜜,改善品质与口味,并采用不同的包装,使产品具有品质优、外形美观、携带方便等特点。二是研究开发蜂王浆、蜂胶乳、蜂胶胶囊等具有更强保健功效的蜂产品,以适应不同消费者人群的需求。

4.2 市场销售

一是在嘉兴地区、江苏、杭州等地建立“泌蜜园蜂产品”直销窗口,目前已开设17家,各专卖店通过电脑全程监控网络,对产品质量、销售等进行统一管理,确保销售环节的卫生、质量安全。二是参与在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的省、市农业博览会,展示该企业产品,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知名度。三是重视品牌宣传,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在宣传产品与企业的同时,让更多消费者了解蜂产品知识,逐步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信誉度。

5 推广前景分析

5.1 应用于饮料产业

低温超滤蜂蜜由于保持了蜂蜜原有特性,同时,可防止浑浊、絮凝及沉淀。其黏度稳定,易于加工处理,用泵输送和与其他配料混合,因此在饮料业中大显身手。如,日本市场的超滤蜂蜜主要用于饮料工业,近年来产量持续增长。用量增长最迅速的是茶类饮料、功能饮料和蜂蜜饮料。市场上的蜂蜜饮料有数十种。东京的可口可乐分装公司也推荐了一种含优质蜂蜜和柠檬汁的饮料,其中蜂蜜含量为2%~15%。

5.2 应用于美容保健行业

日本妇女认为蜂蜜能使人“红颜永驻”,也是孩子们的健身食品,日本市场上60%以上的蜂蜜饮料均标有“保健品”或“滋补品”标签出售。精工株式会社出售一种用于醒酒和恢复疲劳的健康饮料,配料有竹粉、精制醋和超滤蜂蜜,每瓶重20盎司(576 g),平均零售价为14美元。预计超滤蜂蜜在此领域的消费将进一步增长。

5.3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蜂蜜历年被用作民间药物。医药部门已认可了具有固定性质的蜂蜜,特别是应用低温超滤技术开发的蜂蜜,作为辅助药物的使用。超滤蜂蜜含极少的细菌孢子,又有稳定的组成成分,非常适合用于止咳糖浆、片剂及其他软膏药物中。

6 参考文献

[1] 胡莹.生物技术提取蜂蜜中的游离氨基酸[J].中国蜂业,2008,59(8):36.

篇5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物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行业运行环境逐步改善,物流企业经营有所好转。物流运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成本控制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物流业向更强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行业发展效益水平不高。出现了物流成本偏高与盈利偏低相并存的局面。虽然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额增长较快,社会物流总收入平稳增长,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但是如果从“强”的角度分析,物流行业在发展中,服务的价格仍然低位震荡,企业盈利能力偏弱。从2014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可以看出,12月份的主营业务利润指数为50.3%,该指数全年平均为50.6%,保持在较低水平。数据直接反映出,我国重点物流整体行业盈利能力较弱。

(二)“物流围城”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物流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形成的问题也较为突出,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紧缺日益明显;同时,由于货运车辆的市内交通管控,导致“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证难求”的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在最后一公里派送过程中可能出现成本较高、速度较慢、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

(三)物流企业融资困难与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并存。物流企业多属于轻资产企业,取得抵押贷款较难、资金不足都制约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资金方面的制约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同时,由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的物流企业又多存在大多规模小、实力弱、能力低,在与国际大型物流公司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竞争力偏弱。融资困难制约了物流企业的有效发展,同时也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四)科技化水平低与物流人才匮乏共存。一方面中国流通企业的电子商务仍属于“单家独户”封闭运行的电子商务信息,未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和产业的网络平台,与世界一流流通企业的差距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缺乏连接制造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信息集成平台,造成整个产业链过长,跨国公司不能在信息平台上与客户直接沟通,导致物流的效率十分低下。另外,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导致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人才匮乏,业务素质不高又直接制约了行业整体发展的思维和科技化、信息化等的推广。

二、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成就总结

(一)物流总体发展稳中有升,需求结构不断优化。过去的201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增速较为稳定。具体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比上年增长6.0%,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增速呈现缓中趋稳的发展态势;进出口物流方面,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1%,增速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品种看,大宗商品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物流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增长7.5%;钢材1,321万吨,增长3.4%;涡轮喷气发动机进口增长26.8%;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增长10.7%。微观角度来看,消费对物流需求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2.8%,增速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高于社会物流总额增长36.7个百分点;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平均达到156.1点,说明以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物流需求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总体来看,全年社会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物流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图1)

(二)我国物流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从行业运行的数据来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2016年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490元,比上年下降6.9%。由此f明,物流行业运行质量是有提升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改变,国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导致物流成本不断下降;供给侧改革的推行,提升了物流管理水平,而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物流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并且细分却是越来越明显,新的物流业态快速发展,整个物流行业运行效率不断优化。物流行业运行质量的提升,必然会进一步加速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真正实现由大变强。

(三)行业运行环境不断改善。运行环境的改善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物流市场价格改善和宏观政策环境变化几个方面:首先,基础设施方面,物流运输通行设施改善。铁路、公路、水上运输建设改造持续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其次,2016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平均为49.9%,比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市场价格得到改善;再次,从宏观层面来看,2016年物流相关政策、规划密集出台。如,“营改增”试点全面扩围、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推进、标准化托盘扩大使用范围、寄递物流渠道安全要求升级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推行,大大改善了物流行业运行的环境,为物流业整体平稳发展保驾护航。

三、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不断提出物流战略规划可以看出,物流行业政策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善,这为物流行业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方向引导;从微观层面看,物流需求稳定增长也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源泉。

(一)创新是物流行业进行升级的动力源。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勇于突破企业的自身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方法,最终赢得市场。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创新也是物流行业在目前新形势下要得到长久有效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创新可促进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企业不断提高效率,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未来物流行业发展要向更强的方向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离不开创新。坚持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物流行业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和信息化为支撑来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二)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将成为必然。物流不是孤立发展的产业,物流是社会化、专业化的产业,“互联网+物流”从本质上来讲同样是强调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问题。在互联网技术创新支撑下,物流业将出现服务模式创新、跨界经营等现象,产业的界限会进一步打破,将出现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等相关产业的大融合。也就是说,在目前大数据、“互联网+”的主体背景下,物流业因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供应链化,成为融合的引领者和融合创新的重要手段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坚持协调发展,增强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促进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均衡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会引导物流行业向国际化转变。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市场引导全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我国物流行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一部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作为整体行业发展的领导者,必然要向国际化深入。因此,物流业也要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与全球经济进行深度融合,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以大带小的发展模式,逐步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与相关产业一同“走出去”。

(四)物流行业高效发展必然会走向一体化。首先,物流各个作业会一体化进行整合。将生产、销售、包装、装卸、运输、存储、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分散的、跨越各企业部门的各个物流作业子系统活动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整合传统的作业领域,这也是物流管理理念的精髓所在,也即系统整合的概念。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使物流活动各作业环节有效地组合,形成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综合能力,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其次,社会资源一体化。也就是资源配置要更有效,生产企业与零售行业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与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甚至零库存,最终实现物流规模经济效益、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再次,物流行业发展还要实现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统一。一体化的实现必然使得整个行业发展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依据科技发展导向,结合当今及未来人才需求,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2006年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了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从事生物制药领域相关工作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发展性的探索和研究。

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制药技术类的下设专业,生物制药涉及生物技术、制药、药学、化工等多学科。从生物制药广阔的发展前景分析,就业市场应当十分广阔,但现阶段国内的生物制药领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真正的生物制药企业并不多。加之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并与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近几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就业不能完全集中在生化制药企业、微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工程制药企业、生物试剂企业公司等生物制药领域,而要适当地适应现已形成规模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等领域。这与培养目标并不矛盾,《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虽然将药物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制品,但从制药企业来看,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是既做化学制药,也开发生物制剂。这就要求专业建设时从培养方案上体现出重基础、重素质的特点。

2.就业地域分析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首先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对河北省的相关企业进行查询可知,截止2009年11月,河北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11家,通过了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631家;此外,北京的药品生产企业有285家、天津药品生产企业有143家;这些企业的生产、检验、销售、研发等职位,都在近期和将来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

对河北省的高校进行查询可知,省内开设本科药学、制药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8所。开设大专药学、制药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等10所。其中以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生化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为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仅有2家,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该专业在培养区域稀有专业人才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3.毕业生去向分析

海洋学院现已经毕业一届学生,毕业生的去向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从事不同类型药品或产品的销售或服务,如生物试剂、处方中药、医疗器械、兽药、保健品、零售药店服务等,约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0%。(2)从事不同类型产品或药品的生产或者研发,如生物试剂、化学药品、中成药,体外诊断试剂等,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3)有3%的学生从事药学类中专教育。(4)升本,顺利通过专接本考试的学生占9%。另有学生创业、从军或者改行,约占10%。

从数据统计可知,从事销售服务的人数超过总人数一半以上。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制药行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决定了生产岗位人员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多以本科学历限制生产、检验岗位,这就削弱了专科毕业生的竞争力。第二类学生的就业证明了专科生并非不能胜任研发、生产岗位。另外,从数据统计可知,毕业生的去向呈现多元化,这体现了就业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同时,也证明了重基础、重素质的培养方案指导下的学生可以胜任比预期的生产销售更广阔的相关工作。对毕业生去向的跟踪分析有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性探索和研究。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1.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就业领域的主要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展开,体现出重基础、重素质的特点,课程可分为三大体系:(1)开设适用于所有药品生产、销售的课程,如药理毒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药物制剂设备等课程。(2)开设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离纯化等主要针对生物制药的课程。(3)开设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药物化学、海洋药物学、医药数理统计、专业英语等。

由于培养年限和课时总数的制约,课程设置不能面面俱到,还要结合用人单位和就业反馈信息不断论证调整。

2.突出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方面。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对生产、经营一线,实践能力格外重要。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从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建议: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1]。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1.实验硬件设施方面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全部依赖实习基地来实现,实验室的技能训练必不可少。而许多课程在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比如用于药物分析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最低配置每台10万元以上。再如生物技术大实验中,一次简单的PCR实验,1人/次至少需要3-4支微量加样器(1支普通的微量加样器大约600元),1台普通PCR仪大约3万元,试剂费用大约20元[2]。如果实验硬件条件不能及时提高,仅用理论、视频、观摩实验来代替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很难实现。所以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院校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实验硬件设施建设。

2.实习条件方面

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置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对于制药专业学生,制药企业车间是实习基地的首选对象。然而,由于制药企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都担心人数较多学生的实习会影响GMP认证的生产环境、产品质量,甚至导致工艺技术泄露等,而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此外,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对于新环境、新工艺的熟悉几乎占据一半以上时间,待到基本达到成手可以正式生产时,实习时间已经结束,这对企业的培训指导投入来说,经济上也是损失。药品经营单位也是对口的实习单位,但由于药品经营操作灵活和经营周期较长的特点,也难有经营单位愿意接受短暂的实习。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习基地的开拓。

海洋学院2006年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几年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法,一方面开拓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如已经与华北制药秦皇岛分公司达成灵活实习协议,并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依据厂方生产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实习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分散进行实习,不至于影响生产。2007级学生三周的实习情况证明,经过理论实验学习后的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制药车间的生产工作,能带给企业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将有助于提高制药企业与校方合作的信心,促进深化合作,早日达成双赢局面。

3.师资力量方面

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先有高素质的教师。新开设的专业,配套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专业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高校引进教师标准的控制,近年来教师学历水平越来越高,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主力军,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数是应届毕业后直接来到高校工作,虽然知识理论系统,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没有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在实践教学中,难免底气不足。

为此,应该积极“走出去,并请进来”,安排没有生产销售经验的教师走到一线岗位,进行锻炼。并邀请经验丰富的生产销售人员来校开设讲座。另外,可以提供一个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交流平台,便于学生间直接经验的交流,弥补教师直接经验的缺乏。

4.特色体现

新专业是基于原有学科资源而设置的,在专业建设上也应该结合原有学科优势来建设。海洋学院位于渤海湾,学科核心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基于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应该在素质培养方面体现一定的海洋、水产学科特色。

医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更是朝阳中的朝阳。由于产业人才需求而带动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育也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更应该抢抓机遇,发展性地探索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培养生物制药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篇7

河北省独立学院发展较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独立学院17所,在校生人数达16万余人,培养毕业生近30万余人,大多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者比例达三分之二,为我省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1.河北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河北省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教学改革推进缓慢。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规格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质量监控等。虽然各独立学院投入教改力量改革教学大纲,但进程推进仍然与其发展速度不协调。二是课程体系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不均衡,轻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河北省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技能型,但现状是缺乏足够的、匹配的学科专业支撑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等尚未成型,在“资源共享”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教改的决心和实践略显不足,全盘照抄母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现象严重。贯彻以师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理念不到位,这势必影响独立学院的科学发展。这既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三是专业设置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前景分析不充分,培养目标定位不全面,人才需求预测缺乏足够的依据,是目前我省独立学院共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一些独立学院试图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和专业设置,但往往是仅仅利用有限资料进行“闭门造车”,很少以实际行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新设专业进行严格论证,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不足,结果造成专业方向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不到位,专业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专业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不完善,不能随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动态调整,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笔者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总体上得出河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河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据对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2009届、2010届、2011届三届毕业生发放的1530份调查问卷就业情况统计来看,有78.3%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中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国有性质的企业。这是当前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业区域情况统计发现,我省独立学院毕业生从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省份。这既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的反映,也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具体反映。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仍是学生就业的高级选择。统计发现,有11%的就业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数仅次于到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

2.河北省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

2.1河北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民营企业总量连年呈增长趋势,吸纳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河北省民营企业有16.6万个,到2012年增长到约18万多个,从业人员780余万人,对缓解我省劳动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数据来源:河北省中小企业局网站)。中小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工业总产值稳步提升,现已占据河北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同时河北省民营产业呈专业化集群发展趋势,现已初具雏形。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借势毗邻京津及环渤海区域优势,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造就了以辛集皮革、唐山陶瓷、高阳纺织、白沟箱包、安国医药、定兴汽车、蠡县毛纺、安国医药、安平丝网、衡水工程橡胶、河间电线电缆、清河羊绒、河间电线电缆等60个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国家和省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相继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在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拓展了渠道。

2.2阻碍我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河北省民营中小企业较之发达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发展速度和质量仍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亏损比例高、生命周期短、融资渠道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财务制度落后等问题。调查发现,河北省民营中小企业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其中工业制造业约占61%,批发零售业约占11%,建筑及房地产也约占5%,而高科技的新兴产业如高新材料、软件等行业仅占3%,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此外,资金问题仍然是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还存在市场秩序混乱、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知识产权纠纷等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问题。

3.河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服务民营中小企业作用探析

3.1有利于企业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人才储备

河北省独立学院每年毕业生近三万余人,就业主渠道为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相比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准入门槛低,加之独立学院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低的客观现实原因,使得民营中小企业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独立学院毕业生虽然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是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可塑性和实践领悟力高,就业期望值趋于理性,逐步在企业中获得认可,成为企业中较为稳定的人才资源。对于企业而言,本一、本二及毕业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普遍以中小企业为更高职业岗位的“跳板”,频繁跳槽,给企业造成诸多困扰,他们更愿意招聘独立学院毕业生,以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培训培养手段留住人才,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和可靠的人才储备。此外,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有些是直接让民营企业受益的,譬如民营中小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可以减免税收以及提供小额贷款等。

3.2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独立学院和其它办学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培养的人才除具有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外,还具有“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高的操作技能岗位适应性和综合素质。与学术型人才相比,独立学院毕业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更强,能较快的适应一线岗位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强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民营中小企业扎根,更有助于企业提供创新的源泉和活力。而且,传统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适应能力、创业创新意识更为看重,这也是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准入标准。

3.3有利于推动沿海经济强省建设

独立学院的办学功能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秦唐沧地区发展规划有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河北省具有接受辐射、借力发展的独特优势;国内“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河北省具有吸引资金和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省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领域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河北省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凸显,有利于更好地聚集要素、聚集产业、聚集财富,凝聚和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把握这一发展机遇,需要各行各业大量人力资源的输入,尤其是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资料显示,我国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河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服务于京津冀区域民营企业,为企业提供了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的基本保障,人才供给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因此,了解河北省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预测人才需求状况,助推河北省独立学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对接河北省产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3.4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独立学院以民营机制为优势,具有灵活的运行体制,对于实现校企合作具有先天优势。现实表明,独立学院毕业生先期在企业的实训有助于认同企业文化,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可度。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定位内涵。可以有针对性的把握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和一线就业实习场所进行实践教学,节约办学成本的同时,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独立学院借助企业平台扩大自身办学形象宣传,以此帮助学生就业,拉动学校招生,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办学内涵。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能够通过在企业的实训选拔人才,降低面向社会招聘带来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帮助企业缩短选拔所需人才的时间成本,实现企业的人才储备。可以充实企业的业务骨干力量,如学校的教学、科研等主要投入,学生的市场调查、策划、创意等,都可以围绕企业的业务项目,有助于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动力。

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技能操作水平,感悟真实的职业环境,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接受和融入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便利条件,让学生较快地掌握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有效对接。

总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独立学院毕业生已经成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随着独立学院毕业生在企业内工龄加长,所做贡献增加,其作用和地位也会随之提高。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成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共识,今后独立学院将会增加实践教学投入,改革教学方案,突出实践环节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毕业生以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服务民营中小企业一线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随着独立学院毕业生成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也会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和内涵,助力河北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为解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提供可行思路。

篇8

一、发展现状

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产业。全县茶叶面积11.65万亩,总产量5700吨、产值4.916亿元。为省十大茶叶产业强县之一。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县茶叶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名优茶规模优势进一步凸现。到茶产量4350吨,产值4.83亿元,分别占全县茶叶产量、产值的76.1%和98.3%,占全省茶产量产值的20%和21%。茶叶机械、茶叶包装、保鲜剂等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产业链总产值已超10亿元。规模效应日益显著。

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蝉联了第二届省十大名茶,获得了中国著名品牌、全国十佳区域公用品牌、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今年“”又以20.38亿元的身价,挤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并成为全国第一个价格指数的绿茶品种,有效地扩大了茶业影响力。

茶叶四化(良种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拥有无性系良种茶园70900亩,无性系良种率达61%。标准化技术全面推广,新建标准化名茶加工厂84家(其中省示范茶厂3家),1家企业获iso9000和haccp质量体系认证,23家企业获qs认证。茶树修剪、大宗茶采摘基本实现机械化,80%以上名优茶实现机械加工。2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基地认证,面积达8万多亩。

茶叶市场进一步开拓。成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达到9066吨和12.69亿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设直销窗口450多家,建设了200多家专卖店(柜)。近年来,我县连续多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大佛龙井专场推介活动,有效地拓展了市场。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先后与全球最大茶叶零售商天福集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研究院等实现强强联合,在销售网络、质量提升、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为茶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实施茶叶科研与推广项目6项,制订技术规程2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被全国供销总社授予“全国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

当然茶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进一步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瓶颈问题急需解决和突破。

茶园防灾能力弱。由于缺少先进的防灾设施与有效的技术措施,春季的雪灾冻害已成为影响名优茶生产的最大因素,特别是1月严重雪灾冻害和3月大范围降雪和冰冻的天气,损失严重,教训深刻。

采茶劳力短缺。近年来我县茶叶“采工荒”愈演愈烈,用工高峰时采摘劳力缺口已达5万,名优绿茶采摘成本已连续多年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茶叶失采比重逐年上升,部分茶区春季茶叶失采比重已达15%以上。

茶叶质量控制难。茶叶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户均茶园面积以1~3亩不等,种茶大户、茶场数量较少,规模相对较小,带来农残控制难度大,茶叶质量标准很难统一,质量安全很难得到充分保证。

品牌效益不高。我县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名牌创建工作,大佛龙井也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区域性公用品牌维护和提升难度大,我县茶叶价格远低于西湖龙井、大红袍等名茶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在销售中大多数茶叶仍以散茶批发为主,价格、市场仍受制于人。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前景分析

1、茶叶消费量逐年增加。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分析,近内世界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将在2.9%左右,由于绿茶饮用价植高于其它茶类,绿茶消费量也将得到更大增长。从国内市场看,绿茶消费增长率将达到5%以上,北方新兴绿茶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随着茶叶有效成分的开发与应用,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养殖等行业的绿茶需求也将进一步增长。而我县的大佛龙井作为有市场影响力的名优绿茶品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年消费增长率在6.4%以上。

2、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从到,全国茶园面积增加了63%,达到了2799万亩,每年以10个县的面积增加;茶叶产量增加了93%,达到135万吨,每年以13个新昌县的产量增加。其中名优茶产量增加了242%,达到了53万吨,每年以7.3个县的产量增加。产能过剩问题将逐渐显现,不同茶区、不同茶类、同茶类不同品牌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对我县茶叶销售带来巨大压力。

3、产业潜力可进一步挖掘。一是可适度扩大茶园面积,并老茶园进行改种换植。我县山地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待开发面积大,结合当前的土地整理项目和土地流转机制,可新发展2万多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同时对3万多亩中低产老茶园改种换植来提高无性系良种茶园 的比例。二是可进一步挖掘加工的潜力。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提升加工质量来实现茶叶增值。目前,我县名优茶的平均价格水平还较低,仅为每公斤110元,如果全面推行规范化、规模化加工,茶叶单价水平可提高20%以上。另一方面可进行茶叶深度开发来提高附加值。如达利发的茶叶香枕、佛缘工艺品厂的茶叶工艺品已成功开发。而茶食品、茶化工等深加工开发潜力更大。三是可进一步挖掘品牌的潜力。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但距一线品牌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销售正处在由产品经营向品牌营销转变的新时期,品牌营销可进一步提升茶产业的利润,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和提升消费群体。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9.8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7000吨,茶叶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6000吨;名优茶产值7.9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等茶叶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十二五”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5、构建国际化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提升,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区域中心市场,创建五星级市场和4a级旅游景区。配套完善的展览展示功能,茶叶检测功能,电子商务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坚持完善价格指数信息制度。努力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和中国首家中国茶叶拍卖交易中心。推进以专卖店(柜)为重点的专卖、连销、网络服务、电子商务等经营模式,积极构筑现代营销网络。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建设1000家专卖店(柜)。启动品牌形象店和品牌茶楼建设,启动境外专卖店建设。

6、培育311新型茶业生产主体。

规范茶叶合作组织建设。培育30家茶叶规范化合作组织,茶叶示范园区覆盖面达100%,重点乡镇达到50%以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茶叶产业组织形式转型升级。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引导、扶持和政府搭建平台等举措,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10家,争取1家茶叶企业上市。

加强素质培训。加强茶农的创业培训,经营户的职业资格培训,茶工人的岗位技术培训,培育1000名现代化家庭茶场主,1000名现代职业茶商,1000名职业加工技师,构建产销紧密结合的茶叶产业新主体。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谋划。茶叶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带动力强、各界普遍关注的民生产业。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的同步发展,推进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协调联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引导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茶产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茶业强县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优势,全力打造茶业强县。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是政府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新一轮茶叶产业政策今年已经出台并建立了每年600万元的专项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量拔千斤”的作用,用足用好茶业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为茶业发展服务,引导现代茶业发展方向。

3、增强茶产业的科技支撑力。是全国茶叶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级专业研究院(所、校、馆、会)集聚浙江之优势,加强与在浙国字号茶机构以及国内外其它茶机构的联合与合作,巩固科技创新示范县协作机制,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创新赢得新的发展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