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的问题

智慧教育的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教育的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教育的问题

篇1

一、语文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内涵

当个体在解决关于自己、他人的情感问题或与情感相关的问题时,就需要情感智慧。因此,完整的智慧不能抽去情感,应该由包括情感智慧在内的多种类型智慧构成。其次,我们感到人们在解决某种问题时,所必需的也不只是认知能力,情感作为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也应是解决问题时必备的条件之一。根据以上对智慧的理解,我们可以说,情感智慧就是指个体在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与情感相关的问题时所运用的情感能力,包括认识情感、了解情感、判断情感以及管理情感、调控情感、利用情感的能力。从对情感智慧的这种理解来看,语文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所体现出的情感能力。具体而言,即指语文教师从教育使命、学科特色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师生的情感和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运用一定的理性认知去准确地理解情感、贴切地表达情感、恰当地调控情感以及理智地处理教师本人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并对情感加以利用的能力。

二、情感智慧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谈情感智慧就离不开情绪、情感,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情感性是其突出特征,因而语文教学主体更应具备情感智慧。

1.从教学双方看

教学作为一个涉及老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的特殊社会活动,其活动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社会个体。教学活动虽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主,却又时时离不开人所固有的情感因素。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2.从教学内容看

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贮藏着丰富的情感矿藏。作为作家情感的果实,文学本文无一不是作家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是作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优秀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它们几乎包含了人类情感的各种表现,而且多是反映人类真、善、美的高尚情感。文学是艺术也是情感,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时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过程的实施到目标的实现,都有丰富的情感因素渗透其间。语文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情感与语文教学的关系犹如水与池塘一样。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情感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并运用好语文教学中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将语文教学从当前劈章斩句式的语法分析、疱丁解牛式的逻辑肢解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情感本性。将学生引入独特的语文境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三、语文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的培养

1.明确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培养要求

要培养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就必须对教学主体单独提出情感智慧方面的素质要求。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通过对和谐教育的研究提出了“情感动力”思想。但这些表述还远未揭示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对教学主体也从来没有单独提出情感智慧方面的素质要求,由此产生了诸多教育方面的失误。

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培养工作,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因此,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加上情感智慧,对教学主体提出情感智慧方面的素质要求就成了解决当今语文教育中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明确地提出这个要求,并不是要将其凌驾于语文教师其它素质之上,更不是要把以前的语文教师素质结构全盘否定,而是对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的补充与完善,是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语文学科特色对素质结构的优化。情感智慧与语文教师的其它素质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让情感智慧在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树立起一种“情感智慧”理念,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自我训练去提高教学主体的情感智慧,无疑对语文教学有着莫大的作用。

2.强化教学主体情感智慧的自我建构

篇2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从其实施情况看,制约新课改的最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实验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拥有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更高,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符合新改革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作文命题智慧呢?这是基于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提出的。在平时作文训练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随意在网上选选题或者拿全国各地历年高考题进行写作,没有结合自己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有序的训练,训练效果不好。教师的惰性和对命题的忽略,导致自身命题能力逐渐退化,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这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当然包括命好作文题,编制出原创性、高质量的作文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考察能力,又要题目形式新颖,所用素材丰富多彩,符合科学合理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这就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要求、教材、学生、试题,提高命题能力;还需要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做到素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的素材等。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作文教学本质的要求

作文是什么?这是作文教学的元论问题。作文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外界信息的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与结果,其本质能够从语言学、美学、信息论方面进行多元化地阐释,从而有利于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语义学来看,“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与结果。从美学角度来看,作文就是表达真善美的言语活动与结果。现代信息论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是学生信息转化的过程与结果,信息论认为作文的全过程是:信息积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馈。语言学、美学、信息论从不同侧面对“什么是作文”做出了回答,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命题智慧是十分必要的。从语言学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只有掌握了作文的语言学本质,才能命制出符合学生思维和言语表达习惯的题目,切不可将学生作文与作家作品相比较。从美学的作文本质来说,作文的这一本质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生活的美,并且具备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对美的关注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作文中的写什么包括:自然界;个人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社会生活。“物”是美的载体,也是文章情思的载体。教师所命之题应当涉及这些“物”,才能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美,学生的作文才能饱满而不空洞。从信息论的作文本质来说,教师在命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普遍的信息储量,作文命题要难易适当,学生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积聚信息进行构思。把内在信息转化为文章,有一套“信息外化”的作文技能,主要包括结构和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的作文到底怎样,需要信息反馈来回答。

篇3

关键词:哲学 反思 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臧衍杰,男,浙江宁波镇海中学,中学二级教师;黄凯妮,女,浙江金华浦江三中,中学二级教师。

到底怎样的哲学教育才符合哲学的本质精髓,这个问题萦绕在大多数哲学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时候,我们教材教了好几遍,其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教学方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却忘了为什么要教授这一门课程。哲学不同于具体学科,哲学的教学也应别具一格。然而,我们的中学哲学教育却往往把哲学当作一门普通的学科甚至技术来教的。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中学哲学教育不重视哲学概念的追溯及相互之间的逻辑推理,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史的探索,更不重视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与熏陶。相反,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既定结论,重视的是训练学生如何“火眼金睛”地发现一个材料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哲学课堂没有了哲思的味道。因此,如何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2013年11月,浙江省政治学科建设与学习力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期间,笔者开设了“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的哲学公开课。笔者将以此堂课为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语言若干角度阐释自己所理解的哲学课堂。

一、教学思想:遵循学科特质,将反思进行到底

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了思想这堂课就有了生命。遵循学科特质,是指根据学科的特有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是唯物主义在教学上的贯彻与体现。“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①反思活动,简言之,即人类思维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就是认识“思想”,认识“认识”。既然哲学是爱智,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在整堂课的设计及教学中,笔者借助一环接着一环的设问,将教学过程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流畅地连接起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整堂课的教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求知的气息。具体设问如下:

1.大家看了一些同学初中时的照片,你有什么感想?2.大家以此时此刻为界点,与“初中时的自己”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可以多角度思考:例如身体的变化、学习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能力的变化等)3.请大家尝试将自己的变化进行区分,它们分别属于“量变”还是“质变”?4.根据发展的实质及新事物的内涵谈谈,与过去相比,你觉得自己“发展”了吗?请说明理由。5.你觉得怎样的“我”,才称得上“新我”或“发展的自我”?6.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一件事情,当时你比较或者十分想做,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做。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希望和大家分享。7.大家在剩下的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最大的目标或愿望是什么?倘若高考结束了,你们最想做点什么值得回忆,些许有些“疯狂”的事情呢?8.(先观看“陈景润:‘1十2’的选择”的视频)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树立新目标并不断超越的过程。大家觉得我们该怎么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从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呢?

笔者通过这8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将教学的三维目标熔铸在思考的过程之中,通过思考体会认同知识,通过思考体会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思考体会升华情感态度。例如,第1、2、3个问题,通过对自我成长的反思,自主学习“量变”与“质变”的知识;第4个问题,了解新事物的内涵,辨析自我的成长,体会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第5个问题,是对第4个问题的深化,探究何为“发展的自我”;第6个问题,通过自我成长的回望,体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分享意识;第7、8两个问题,是对自我发展的一个规划,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并说明已经学过的哲学道理,设计意图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情感态度的升华。另外,对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笔者突出强调对“自我”的反省,从问题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并且,以论语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标题,开门见山,点出主旨。

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高于学生生活

中学哲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课程内容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正如杜威所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毫无疑问,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简言之,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源于生活。但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描述与再现,它又是高于生活的,因为它要追问思考、启迪智慧。

在“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这一框的教授上,笔者问题的设计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经历,交谈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在回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渗透哲理的教育。例如,将自己的成长区分为“量变与质变”;探究何为“发展的自我”;成为一个“新我”或“发展的自我”又该怎么做。不仅再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又在“反思”中体悟哲理,启迪智慧。

三、教学结构: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教学结构,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结构形式。本堂课在教学结构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顺序打破教材模式。所谓教学结构模式化,即教学顺序一味按照教材知识的呈现顺序来实施教学行为,这容易使教师缺失主体创造性。教学结构作为形式,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教材的知识点呈现顺序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笔者在教授“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时,通过对自身变化的反省阐释量变质变的道理;通过“你认为自己发展了吗”及新事物内涵的了解揭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理;通过回望及分析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遗憾”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总之,课堂教学的顺序是由课堂思想及课堂内容决定的。

2.板块教学彰显构思精妙。“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本堂课的设计分两个部分,五个板块。第一部分为:认识你自己,又分梳理自我、追问自我两个板块,梳理的是自我成长中的变化,追问的是自己有没有发展,什么是“发展的自我”。第二部分为:成为你自己,又分剖析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三个板块,剖析的是成长中的遗憾,规划的是未来的自己,超越的是过去的自我。而且开篇有序言,收尾有结语,起到迅速引人人胜又回味课堂的作用。之所以分“认识你自己”和“成为你自己”两大部分,是因为既然用发展的观点看自我,首先就是要拿“过去的我”作为关照的对象。其次就是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设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克服前进的重重障碍,完成自我的超越,实现“自我的发展”,成为真正的自己。笔者认为,这样才符合“发展的自我”或日“新我”。最后,梳理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这五个板块也是层层深入的,符合哲学的反思批判思维,对自我的过去进行梳理、剖析、扬弃,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堂课的教学以上述的八个问题展开,整堂课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自己成长中的点滴故事和大家分享。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陷入沉思的宁静。对话如同谈心,教师更多是引导与倾听。

四、教学语言:蕴含哲理,充盈思辨

篇4

中职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中职院校的学生们所获得的教育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更加“生活化”。他们需要快速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好积极的面对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生活”。作为社会主要交流语言之一英语,英语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在英语学习之中,词汇学习又是英语知识学习的基础。所以作为中职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英语词汇教学。

一、教学实践问题解析

相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中职学生构成更加复杂,各种问题更加突出。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中职学生经过几年的初中英语学习已经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词汇量持续增加,内容难度不断加深,多数学生会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中职学生面临词汇学习上的多方面困难,中职教师词汇教学举步维艰。

(1)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主动性不强。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更不用说能够通过课外阅读来加大英语语言输入。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缺少主动学习的意愿。

(2)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速度慢遗忘快。中职学生由于学习畏难心理的影响,部分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受其母语的影响,很难掌握正确的英语拼读规则和构词规则。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记忆方法,往往会花大量时间记忆单词却效果不佳。而且多数学生对学过背过的单词遗忘快,不能有效回忆出单词的音形义,更不用说有效地运用了。

(3)中职生英语词汇学习方法不当。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学习策略,往往是机械式学习记忆英语单词。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脱离语境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很难在实际运用中有效理解和运用已学单词,特别是学习英语短语时中式英语现象的频繁出现。

二、常用教学策略

(1)“多彩”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词汇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是“教师智慧”转变为“学生智慧”的途径,选择适宜的、多彩的教学方法,可以缩短“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之间的距离。英语词汇学习主要包括理解、记忆和输出三个阶段。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单词的意义和用法。英语教师就要丰富自己的词汇教学方法,加快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英语单词information,如果按一个字母为组块的话,学生得记住11个组块,大于能力范围;但是,倘若把单词根据音节分成四个组块in-for-ma-tion,学生就能够相当轻松地记住四个组块,拼写单词。除了这个组块的记忆策略,还有一个经常在课堂使用的联想策略。让学生记住lute(琵琶)、flute(笛子)、pollute(被污染)、salute(致敬)、absolute(绝对的)、resolute(坚决的)六个单词,毫无相关的单词,想要记住绝非易事。可是,若把它们组合成一首小诗,这些单词就有趣好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坐着弹lute(琵琶)一个站着吹flute(笛子)/青山绿水没pollute(被污染)/来往行人都salute(致敬)/长久的爱是absolute(绝对的)/绵绵的情是resolute(坚决的)。当然,这些不同策略适合不同的学生,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使用这些方法,至于学生吸收后会怎样使用这些策略方法就因人而异。

(2)“记忆”是英语词汇学习的基础。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词汇知识的学习,而词汇知识的学习又是以“记忆”作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激发学生词汇记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转换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在词汇记忆过程中,机械性记忆是必要的,但机械记忆最容易遗忘。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性记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单词。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启发学生发挥联想力,进行联想教学,对有关联的单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巩固。联想记忆能够增强记忆效果。另外,英语词汇的构成有着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词汇的拼读规则和词性等分类指导学生进行记忆。词汇记忆的过程是伴随着遗忘的过程,因此,长时间缺乏复习巩固会导致词汇被大量遗忘。教师应当定期指导学生进行复习记忆。复习记忆过程中注意复习方法,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3)“突破”是英语文化学习的关键。英语知识是一门外来语言文化知识,对它的学习必须要突破本土文化背景的影响,养成跨文化意识。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运用一定是存在于相关的语境交流中的。离开语境,词汇学习会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学生缺少吸引并理解相关词汇的环节,纯粹的机械记忆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必须要结合一定的语境进行词汇教学,绝对不可以孤立单个地讲解迫使学生机械记忆。英语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较多,不同单词在不同语境中含义可能会千变万化,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猜测词义。另外,英语词汇的产生和运用受到英语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较大,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联系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英语文化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力,促使学生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中式思维影响英语思维的发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和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下的词汇学习,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篇5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119―0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程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元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研究的重要领域。据我们收集的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专著还很少,目前所见较为系统地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著作主要是李合亮所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观点主要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种专著中。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合乎条件11(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题名,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104条。搜索合乎条件2(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模糊搜索,时间自1980年1月1日至2010年9月20日,全选范围)共有纪录375l条。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共234篇,90年代共610篇,2000年至今共2846篇。在博士文库中,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共五篇,层次上以硕士学位论文居多,时间上集中于2001年以后,有邓晓霞《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潘传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唐桂娟《从日常生活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袁晓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李合亮的博士学位论文已以专著形式(见前文)正式出版。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不仅关注度正日益上升,且研究层次也在不断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是什么?学界对此争议颇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进行了阐述:

(1)政治性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同志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彻底的唯物论,也就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有学者从这一认识出发,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如有学者认为:政治性科学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时间先在性”(对经验事实或科学事实的陈述,它所表达的是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排序上的先后顺序)而言,先有政治后才有或至少同时伴有思想政治教育;以“逻辑先在性”(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来说,政治都较之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

(2)意识形态性说。有学者认为:政治性不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因为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意识形态性相比于政治性,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进一步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单纯的思想教育和单纯的道德教育,是因为它们都不是把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作为主要内容,而且都不能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概念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政治教育只反映了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内容,而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中的思想、道德等内容。因此说意识形态性相对于政治性不仅更全面,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3)灌输论。有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研究,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角度,即“观察它的实践方式,由对它的理论本质的研究进入到对它的实践本质研究。回答这项实践活动是‘做什么’的,就是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的出发点。‘做什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怎么做’是指它完成任务的方式。我们认为,二者结合起来,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就是‘灌输’。”确切地说,“意识形态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人的工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也是由人来开展的工作。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不断生成的,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具体些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是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

(5)阶级利益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利益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动因、目的性指向及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三个方面都服从服务于阶级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共性体现为阶级利益性。

(6)价值导引论。有学者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所有这些特性都可以归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的高层次产物。“自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那一天起,它就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它自然具有很强的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色彩。”

(7)政治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论。有学者从事物本质属性应贯穿事物活动始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因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且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8)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论。有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寻它的属人性,既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并认为:“工具性与目的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纯强调任何一点,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与对其运动规律的违背。”

(9)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论。有学者从思想政治作为一种有目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社会实践活动和 人的行为的先导性。

(10)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多维度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单纯以意识形态性为本位难以获得人们的内心认同;即使以科学性为本位,也难以满足后工业社会来临给人们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应从多维度来解读。即政治维度的阶级性、伦理维度的服务性、社会维度的工具性、个体维度的启蒙性。

(11)个人与社会思想政治关系论。有学者认为:个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外部的矛盾关系之中,而且存在于内部联系中,成为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联系的桥梁和统一的基础。也就是说,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而这种个人与社会的思想关系的核心是政治思想关系。因此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

以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阐述可分为几个类型:

(1)(2)(5)(6)是比较传统的说法,但是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反映了早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索。

(3)是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方法论或原则,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坚持灌输论原则是必需的,但并不能将这一方法论或原则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4)主要是从人学的角度而言,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差异性。

(7)强调了政治性与科学性之间的有机统一性,却对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以及两者间存在的一定紧张关系关注不够。

(8)(9)(10)是多学科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阐释。

(11)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的认识状况作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由这一路径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了新的探索,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表述则显得有些冗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方法论

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是因其各自研究中使用的方法论不同所造成的。这些研究的方法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系统论。有学者认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因此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时,一方面要“根据它自身的结构、功能、过程来认识它”;另一方面,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又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系统有着广泛的联系,故还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具体些说,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功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揭示和反映了其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其本质的集中表现。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从其本源上揭示出人和社会为什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

(2)矛盾论。“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泽东在《矛盾论》中也指出: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决定。故大多数学者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出发。

(3)多学科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一”,而是“多”。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多重的,因此不能从单一的学科视角出发,应采取多学科视角加以剖析。

(4)多层次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范畴,它是哲学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因此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要将哲学本质及有关原理的哲学方法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融为一体,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基础。具体些说,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的中心概念来考虑、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即通过多层次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

我们以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能仅仅从其自身出发,也不能停留在对相关学科概念的直接移用上。系统论这一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研究还缺乏深度,更多地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功能层面来讨论其本质,但又因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关系研究得不够细致,致使对其规律与功能的研究陷人了“原地踏步”的状态。矛盾论方法常用来揭示某一事物的本质,但问题在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目前大部分学者都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作这样的界定:“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一界定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同教育的基本矛盾加以有效区分。因为教育学中一般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这也正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局限在教育本质研究之中的重要原因。多学科论不满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单一性界定,尝试着用多学科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值得肯定。但不足的是对相关学科的概念没能很好地甄别,即在缺少对相关学科概念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考察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将其移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造成了许多概念的非法移用。如哲学中关于事物本质属性规定有三个属性,就将其直接移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即将哲学中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直接等同起来,而没能认识到哲学上关于事物本质规定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是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多层次论尝试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关系加以分层次剖析,但因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中心概念的不明确等,致使这一研究方法所取得成效也实为有限。

三、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总体评析

纵观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成果,学界立足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所处的现实境遇,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审思与探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暴露出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有待继续深化。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概念相混淆。大多数研究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没能加以严格区分,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用本质属性代替本质的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经常将“某某性”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并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性质、特点。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同其 本质属性是密切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间的等同。

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还不成熟。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相比较于政治性虽更全面,但一方面因意识形态性在其内容上的极其广泛性,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丧失学科边界;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虽具有先导性,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滞后性,即“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生活过程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直到社会存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意识形态才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性,将可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工具性(政治性)和目的性(属人性)相统一这一说法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和教育之间的矛盾,但工具性终因受目的性的制约,即是说政治性在其根本上受制于属人性,从而最终磨平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之间的差别。因为教育终究在于实现人由“实然”向“应然”的转变。

篇6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告诉我们:课程的设置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片段一:南京市某小学关于“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展示及教学研讨活动

师:前不久在我们南京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幻灯片:

一位老太太在路边自己晕倒,一位男青年将其扶起并送至医院,结果老太太苏醒后和后来到场的家属一口咬定是男青年将其撞倒,让其支付医药费及后期费用,此事件发生后还出现了一些类似的事件,使得“晕倒老人该不该扶”成了一个社会热议话题。

师:同学们,如果你遇见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会去扶老奶奶,因为她很可怜,年纪那么大了,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出危险。

生2:我想我可能不会扶,因为如果我扶了老奶奶,万一和那位大哥哥一样背上了撞倒老太太的误解就不好了。

此时班级内出现了激烈的讨论,分成了扶和不扶两方。

生3:我也不会扶的,我听爸爸妈妈说过这样的事,他们告诉我不能盲目地去扶。

生4:我自己不会去扶,但是我会帮助老奶奶向其他人求助,可以报警。

……

在这样一个激烈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也没有打断进行点评,而是让学生去辩,去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中,绝大部分学生也逐渐达成了共识,认为小学生应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向别人求助。

这个“道德两难”问题情境的辩论对蕴含在教学话题中的教育做了深层次的挖掘,能使本来低层次的道德认识逐渐向高层次的道德认识靠拢,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为深入。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围绕该故事提出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用来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呢?

一、说出心里话,两难本身就不置可否

在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时候,教师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你到底是选择的风向标还是一个善于倾听的旁观者?教师如果一味地将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施加在学生身上,是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问题的,个人的道德标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年龄层次的道德观不尽相同,让学生逐步形成并改良自己的道德观是我们的目标,对待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想说什么,就让他尽情地去说。

二、站得高看得远,换位思考很重要

课程设计时所选用的“道德两难”问题都来源于生活,学生难免会带入主观的意识去判断对错,这时我们可以找出对立的看法,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换位思考也许并不会改变学生的初衷,但是会让其学会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对问题的思考也就更立体化了。让学生在事件中试着扮演不同的角色,再让其来谈谈,想必他的见解就会更加合情合理了。

三、,不苛求统一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在问题探讨时,也会形成舆论导向,这时教师可以静观其变,看看学生在舆论的导向下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看法的,有的学生选择了被同化,有的学生仍然坚持己见,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评判水平的提高是有帮助的。“道德两难”问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与别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可以提高小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能力;从而深化小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

篇7

就这样,我就真正的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首先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入手,去认认真真的了解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真正做到知彼,才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承诺!每周我抽出空来,走访每一位学生,风里来雨里去,没有用多长时间,我发现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住。

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所以这里的不少孩子早早的养成了散漫的性子,他们很天真,也很厚皮,他们希望有人关心,可又不想人多管闲事,学习只是做样子的事,小学毕业了,就想外出打工攒钱。我了解这情况之后,我就经常用自己的手机跟这样学生外地打工的家长联系,先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也一起关心学生的成绩,然后去做学生的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等,并且把本村一个五保户家的小孩,因母亲生病过世父亲外出打工,家里经济非常紧张而失学学生,帮她重返到校园,当年我把这学期多出来的那部工资,拿去支助她家,还把她的学费交上。现在这小女孩已经毕业了,但她每年过年后多会来学校看望我们老师。

山区的天气比较冷,看到孩子们冻得发紫的嘴唇,通红的小手,又加上他们大部分学生的家长没在身边,跟他们的爷爷奶奶的,想着想着我心里真是一阵酸楚,热泪盈眶,甚是让人感动,第二个星期我就行动起来,发动全校师生捐赠活动,让大家把家穿不起或不穿的衣服,拿到学校来,我把这些衣服放在宿舍里,给那些衣服不够或是被子太薄的学生,拿些衣服压在上面。这活动最来,让房地产的老板谢先生得知后(是望仙乡的人,在外县做房地产生意),他跟我们中小学校校长说,我是你们培育出的,你们老师都这样进你们所能帮助贫困学生,所以我每年出10万元给中小作为谢仕扶贫基金和奖学金(合同期10年)。他们处境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灭的一把火!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永恒上的瞬间,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巨额财富,也是我奋勇拼搏战胜一切困难的不竭动力!

首先虚心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取真经,认真地听取老教师讲课时方法的选择;再者我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名师模范公开课讲演和远程教育的学习,真正见识到名师的大课堂,悉听名师讲课的经验传输,真正领略到名师的风范!虚心学习到一线经验后,结合着本班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摸索前进!我充分运用在大学期间所见的新鲜事和社会时事的新闻同学们沟通,这些新鲜事他们很感兴趣。在我的课堂上,我讲究的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作为导入语言,作为上课前的“药引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篇8

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还没有形成,如果从此时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将会让学生从小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仍旧是其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围绕着者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难点分析

(一)作文定位

作文是写作之人自我心理的真实写照,这样就需要进一步描述一些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真实性。然而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之中,应试教育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时候,出现了教学重点的偏移,更多注重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要求学生快速构思出自己写作的思路和方向。同时配合更多公式化的写作版本,使得小学语文写作成为数学套公式的东西。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性,在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只要按照教师给定的模板进行写作即可,他们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将进一步减退,由于是模板式的写作,一些部分的写作可能是他们不太擅长的,写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日常训练

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学生的语文作文能力有所不同,为避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扩大,因此教师在进行日常作文训练的时候应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写作训练更多的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个标准的教学水平使得一些学生开展作文训练游刃有余,一些学生就出现很多困难,使得他们开展作文练习的信心大打折扣,写作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一来学生更多的出现了写作懈怠,良好的写作习惯难以养成,最终写作能力只能原地踏步。

(三)评价方式存在偏差

目前,作文批改的主要方式相对单一,一般都是语文教师进行批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只能接受到教师一个人的评价。单一化的作文批改模式使得学生在写作能力的提升上只能收到语文教师一个人的指点,然而学生的这种写作能力培养教师不一定擅长,他们在指导的过程中更多的要求学生坚持写作,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之中才会得到更多的体会。并没有对学生给出具体的指导性建议,这种模式化的写作评价,创新意识不强,在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下,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方向具有模式化,作文的创新性、发散性也难以体现出来。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主要可以从下面几个部分来进行改善,将会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

(一)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陛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也应当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作文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对作文相关知识的讲解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其次,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某个作文题目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写这篇作文的大致思路,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大致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再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充分利用当前的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又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良好的引导性作用。

(二)引导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

对于好的作文而言,里面必定蕴含有丰富的素材,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对于诗辞歌赋、修辞手法等的收集和应用。但是应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忌将这种引导误以为对作文模板的记忆,让学生记忆一些固定的开头、结尾模板,然后套用于作文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得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

(三)重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小学语文作文之中很多都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为有效增加学写作时的素材,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正常的作文写作基础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周边的事物,然后将其中自己认为具有写作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这将是自己作文中非常好的素材,只有自己亲身观察和体验之后才能让作文写出真实的感情。

(四)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篇9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对英语词汇的拼写、读音和用法掌握得如何以及词汇量的多寡, 准确地掌握丰富的词汇是学生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译诸技能的前提。因此,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切实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从这一意义说,词汇教学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

英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学到规定数量的单词,掌握学习词汇的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

二.当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遇到的问题

1. 学生在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面欠缺

高职学生因为没有经过高中阶段严格的、系统性的学习英语,因此在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面尤其欠缺。据调查,他们初中毕业时应掌握1600个单词左右,但多数学生达不到要求。有的是学习不用功、不努力,其结果英语成绩较差;有的是平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地学词汇,学习方法单一,没有策略,结果事倍功半。词汇掌握不好,既影响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又影响英语学习的深入进行。因此,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师词汇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上老师从头讲到尾,不管学生爱不爱听;也很少考虑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能否消化吸收,学生课上只是被动的听讲和不停的记笔记,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记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也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否定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违背了词汇学习的根本原则。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该时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为学生服务’的墓本原则。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参与到词汇教学中来,这样不但能徽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的理解,巩固对单词的记忆。

3教师词汇讲解平铺直叙,重点不突出

有些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习惯对课后生词表中的词汇逐一讲解。在讲解某个具体词汇时又列举出很多与课文中的词义毫不关联的词义和词条,把词汇讲解弄成词典搬家。这样的词汇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并且一上来就孤立的讲解大址生词从心理学的角度会使学生产生对词汇学习的畏难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教师词汇教学中缺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在目前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大多数英语教师只强调单词的音、形、意以及它的搭配等语法方面的变化,而往往忽视讲授词汇的文化内涵,大多数的学生也只满足于对着单词表机械地背诵词汇,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下,学生即使认识所有单词并熟知句型结构,还是会出现不理解句子的涵义或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的现象。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词汇文化内涵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当前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建议

1采用构词教学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专门的 Vocabulary 这个题型。在讲解中, 教师可以插着有关词根和词缀的讲解, 让学生短时间内更好的掌握熟悉构词法。通过构词法的讲解, 按知识体系进行归纳, 在归纳中加以比较, 进行甄别, 使学生从中悟出规律性的东西, 逐渐从单一信息的记忆过渡到整体记忆。

2.进行联想词汇教学法

3 创设语境, 根据周围现有事物强化学生对单词的掌握

4词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词汇上,就词汇讲词汇,否则,词汇教学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词汇教学要讲活,就要以文化为背景。因为词义问题往往是文化问题,也是思维方式问题。词汇教学要引导学生由意义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维,学生如果掌握了词义演变的规律,对词汇学习便会产生兴趣。如aback-seatdriver的字面意思是“坐在后排的驾驶员”,让学生思考出这种说法是指“多嘴多舌”或“多事”。apple一polish的字面意思是“把苹果擦亮”,结合文化背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实际意义是“讨好某人”或“拍马屁”(源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学生为讨好老师,常把苹果擦得光光亮亮的,放在老师的讲桌上让老师高兴)。这样既使学生了解到了词汇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又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单词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记忆。

5 通过阅读教词汇

阅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词汇基础上。因为词汇是原材料,所以词汇量大,是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阅读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新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复习、巩固已掌握的词汇,以及接触学习新词汇的过程。所以阅读也是提高词汇量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这方面,教师往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篇的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如从句子的结构、上下文的对比、对生词解释和比较、词的重述等方面来引导学生猜测词义。例如

The purpose of the campaign was to catch Ringers, students

who take tests for other students. Ringers对学生来说,尽管是生词,但根据紧随其后用作同位语的定语从句来猜测,Ringers的词义便一目了然了,而不必去查字典。这里是从对生词的解释中裁度词义。

6教师要注重拓宽自身的文化知识面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 Winston Brembeck 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就给我们高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英语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能仅仅把词汇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传授,而应同时导入词汇所涉及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把英语词汇教活、教透。

总而言之,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在遵循认知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词汇教学策略,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词汇记忆中找到乐趣,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从词汇记忆中找到乐趣,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从而大大提高外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身在一线的职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呢?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近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语文学科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初高中教育,它的任务不是为高一级学府培养优质生源,而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具备一定技能的初级人才。所以,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也不同于普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但是,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各类各级学校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级各类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学生、家长更是如此。加之,我们的一线教师绝大多数是通过普通教育走出来的,这种认识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语文在职业教育中仍然像在普通教育中那样处于主要地位。语文课时安排过多,占用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势必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我认为,中职语文应该从主科的神坛上走下来,它的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放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点上,我校就适时地做出调整,相应减少语文、数学、外语这三大传统主科的课时量,增加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时量。另外,结合中职生的思想现状,我们也要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要减弱纯粹语文知识的内容,增加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密切的知识,重视情感教育。

二、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我们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是被其他学校视为“问题学生”的学生。他们语文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差,上课精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更有甚者,上课睡觉……鉴于这种现状,我们更应主动做出改变,而不要再像以前那样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讲”,一节课下来老师挺累,学生照样什么也不会。首先我们要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为此,我们不再整套的讲教材,而是对现行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生活和时代接近的文章,选择那些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章。其次,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有所差别。例如,在给机电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我侧重给他们讲一些科技说明文;在给文秘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则多讲一些应用文方面的知识;在给护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我会让学生多学一些有关药品名字的字词。这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立刻在他的专业课学习中发挥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方面我们可以选择歌颂母爱的文章老舍的《我的母亲》,倡导读书的文章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弘扬传统美德的文章刘心武的《十首足矣》,在逆境中取得成功的文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等。实践证明,我们做出的这些改变是成功的,中职语文课堂正悄悄的发生着一些喜人的变化。

三、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投其所好,激发兴趣

中职生语文基础较薄弱,语文素养不高,还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因此厌学情绪普遍存在。这样就导致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听课不认真,交头接耳,搞小动作,更有甚者,在课堂上约会周公。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兴趣入手。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在笔者现在所教学生中,大多数人对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感兴趣。了解了这一点我就在课堂上增加这些方面的内容,特别是与作者有关的奇闻趣事。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课堂上来了,课堂氛围有了好的转变,学生对语文课堂不再厌烦,有时一节课结束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多媒体不仅能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例如,我在给同学们讲授《海洋和生命》这一课时,先给他们播放与海洋和海洋生物有关的影视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海洋的辽阔,海洋在生命产生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现今人类与海洋的密切关系。这种授课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同学们欣赏着美丽的大海,聆听着悦耳的旋律,同时还学到了知识。多媒体确实是一种寓教于乐的高效的教学工具。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把语文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结合起来,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时常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11

1 班会课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1 班会课“边缘人”的出现

本应试学生话语权彰显的班会课,近年来却在大学高职院校的班会课中出现了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和异化。班会课并非独立的体系,而应该融入不同的声音,学生班会课中应受到心灵的滋润和精神的成长,将班会课建设成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然而在笔者的班会课上却出现了一群“边缘人”,同学们普遍认为班会课流于形式,学生们对班会课的认识不足,有应付差事、被学院规章制度拖着走、被动接受的心理。学生们没有意识到班会课正在为谁而开,班会课真正的主人是谁?这种心理由来已久,原因复杂。首先,笔者的学生素质不高,大多是艺术生,他们大多高中时就是后进生,通过临时“抱佛脚”高三开始学艺术“曲线救国”的方式通过艺术高考考到我院高职来拿大专文凭的,所以后进生一贯不参加班级活动、无集体荣誉感也就习惯性地带入了大学阶段。

1.2 班会课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第二,在开学之初、军训之后,教学进入了正常的秩序,前几次班会的召开都是由辅导员,也就是笔者本人设计并主持召开的。辅导员选择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站在辅导员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很少有90后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果遇到学院设定主题,那么学生群体话语权的缺失更是必然的。辅导员多是从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遇到传统节假日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及传播、学生的专业探讨、大二学生的就业方向指导、临时通知和校园常规安全、卫生、纪律宣传教育等方面来设计班会主题和内容的。这样的设计有时候难免流于形式和呆板,使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和兴趣。通过几次的辅导员主持班会,笔者辅导员采取了按全班学生学号轮流主持的方式来设定主持人。这样,既可以锻炼所有同学的当众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普通话,为他们今后的求职面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1.3 班会课的主持人自身问题

但是,这样做至今,也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是主持人选题不明、主持人本身无感兴趣的话题,主持人本人由于思想素质不高,对一些人生问题都充满着各种迷茫,他本身都有很多关于生存与发展得问题有待解决,更不要说提出自己清晰的正确观点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主持人不能选题,辅导员在与主持人交流沟通过后,主持的实际效果是主持人还是言之无物,主持人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讲述不生动、无激情、PPT下载照搬照抄来源于网络,多是生搬硬套,就连主持人自己也还没参透其中的真谛,全无改动,无本班特色,亦无主持人的个人风格。

在这样的班会气氛中,台下的同学们无反应、无互动,成为了班会课上的“边缘人”、无动于衷成为冷漠看客。各种玩手机、讲小话、心不在焉,台上台下无互动、全程无交流,气氛呆板僵硬。全体同学认为班会就是应付学院检查(我院学生处会来检查班会情况,学生会也会派外班同学来听会),班会就这样流于了形式。

1.4 不良班风对班会课的不良影响

在班风和学风的建设上,辅导员和班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最近,笔者发现班干通过绝对的民主选出来的诸多问题,由于军训结束后,学院要求迅速选出班干,在辅导员和同学们都还是刚认识半个月的时候通过民主投票选出来的班干没有经得起长期的考验,经过具体工作和实践的应证下,许多班干思想消极、工作能力弱、遇到问题有敷衍甚至敷衍了事的处世态度。更甚者,有些班干非但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还被其他后进生所影响而退步了。

1.5 客观原因对班会课的影响

关于国家法定假日小长假放假前后的连续请假也是让辅导员头疼的一个弊端。由于我校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地处黔江区,黔江区是远离重庆主城长达4个小时的火车车程,而很多同学都是家在云、贵、川、渝的山村,同学们必须从黔江区坐火车到达重庆主城,然后再从重庆北站出发回到山村的家,全国放假三天,前后两天都在路上赶路,实际在家呆的时间只有一整天,所以同学们纷纷来请假,找各种真真假假的借口来延续假期。但是,学院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果同学们都这么请假的话,学院的正常行课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没有学生上课。所以,学院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是严防死守,严格请假制度,不许假期前后连续请假,除非是直系亲属死亡。这带来的直接问题一是学生的反感,认为学院和辅导员没有人情味;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准时返校后情绪很大,更没有心情听班会课,有的时候故意赶晚点的慢车返校,错过了班会的时间,返校的班会上辅导员还要做好学生返校人数的统计和“收心”工作,这种学生们不配合的局面使得辅导员的工作非常难做。在这种学生和学院的双重加压的态势下,辅导员只能是勉强维持稳定的班会氛围和局面。

1.6 不良学风对班会课的不良影响

这也是班风不正,班风不正直接导致了学风树立不起来。社会上曾经风传过这么一句评价高职高专院校的话:“这社会上多一所高职院校就会少一所监狱。”难道作为该类学院的教师真的要把我们的学生当犯人一样看守吗?当然不能!学生是由思想有性格的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和思想的,学生们在观察着学院和教师,学院的决定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心是可以换真心的,辅导员要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们早晚会明白。金诚所致,金石为开。学生们只是迷茫、只是愤青、只是还不太懂这个复杂的世界,有不同的声音和抱怨甚至给辅导员捣乱都是正常的,辅导员应该给年轻人成长和上升的空间,用发展得眼光看待每个学生。

2 解决各种班会课中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1.从学生的角度,辅导员要严格请假制度,非必要特殊情况不批假,非必要和极特殊情况不准假期前后连续请假。辅导员要做好严格请假制度的思想工作,总个别总爱请假的同学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清楚为何学院要这么规定,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学院的规定和辅导员的良苦用心。

2.从辅导员角度,辅导员要在放假前半个月提早宣传学院的请假制度,并发动班干帮助其一起宣传下去,一起做好学生们的思想工作。给同学们打好“预防针”,防患于未然。

3.从班干角度,班干要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帮助辅导员做好制造文明请假气氛,严肃请假制度。

4.从技术层面角度,辅导员应该掌握我国铁路时刻表,尤其是要把黔江区到重庆北站总是晚点的车次熟记于心,强烈建议同学买中午的票返校,尽量避免客观火车晚点的情况发生。

5.从主持人选定角度,还是要本着锻炼全体学生表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出发,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和发言的机会。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尽量由主持人自己选定感兴趣的班会主题,辅导员与其共同策划班会,讲授主持的技巧和经验。会后总结并鼓励主持人,找到主持的亮点,形成该生独有的风格。

6.从听众角度来说,和听众的互动很重要。班会的设计要有台上台下的互动环节,必要时可以设计几个游戏环节,寓教于乐,开展辩论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的方式,分组讨论社会热点话题等。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得参与度。辅导员可以当一个看客,把班会留给学生,只要有序进行,辅导员就不要多加干预。

7.从班风建设的角度来说,前期的军训和军训后的班干选举还是应该避免绝对的民主,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互相都不了解,很容易给印象分,但是对于未来班干的工作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都是未知的,这里有很大的风险,容易在一个学期形成不良的班风,再想纠正就难上加难了,一旦形成不良班风,再去纠正不容易,而下学期又没到班干改选的时机。应该利用班会课这一第二课堂的德育阵地来加强对班干的管理,在班会课后例行班干会议,加强交流沟通,解决一周以来的问题,班干可以起到很好地连接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颜雪艺.从缺失到回归:高中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的调查研究[Z]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库.2011:3.

篇12

如果这世界没有“法”,会怎么样?我想我一定会天天泡网吧,人们肯定吸毒的吸毒,练大法的练大法。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呀!!!所以说,法律,是不能没有的。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增多,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是的,未成年人也犯罪。别不相信,比如你放学走了一天小路回家,你会生怕自己被打劫。如果这是你看见一个大人,你可能不会很害怕。但是如果你看到一个6年级到高二年龄的男孩(包括辍学的),那你可能会很害怕。

篇13

1.哲理性小故事,为语文课锦上添花。

为上好课,我认真地观察和分析了学生的整体情况,针对班级中两级分化严重、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充分重视语文课的文学性,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挖掘调动学生兴趣的因素。每堂课前安排5分钟的哲理性小故事讲述,让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故事后的思考、分析中得到一种教育或人生的启示,而且每天一个小故事,一学期就有近100个故事,学生在写作中就有了一个新的素材之源。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语文课非常感兴趣。

2.专题式语文教学的构建,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一直坚信在教书的同时更该牢记育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一直这样努力着。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发现高一学生的情绪普遍比较低沉,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我在思考后,结合课文中关于生命的话题开展了专题式教学的尝试,开展了“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主题教学,并结合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领悟了生活的真谛。

3.丰富优秀的素材,让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

给学生收集一系列的素材,让学生有“源头活水”;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开展激励性的语文活动,如“优秀语文作业展览活动”、“阅读中外优秀作品”、“小组语文学习竞赛”等;积累性的语文活动,如“必背的语文经典文段”、“每天三个成语”、“哲理性小故事”等;拓展性的语文活动,如到图书馆上阅读课、到有关景点进行观察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兴趣,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抓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口语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要求,吃透课文,设计好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让其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真正从课文中探“胜”寻“幽”,达到“入情、生情、悟道”的目的,品尝文章的艺术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陶冶其道德情操,感受做人的真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才能提高表达能力。我通常作具体要求,如对情文并茂的散文、诗词、文言文,我先范读,再让学生听录音、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形成课前、课堂、课后一条龙地“读”,并要求学生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感情充沛。课外阅读具体的时间安排是:每周一、三、五课前早读;下午活动课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每周1―2小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名篇,定期检查,要求其介绍作者、人物、故事情节等,为口语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有计划地组织演讲比赛、是非辩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敏捷、清晰的思维,以及即兴演讲的口才。

三、加强普通话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现代汉语规范化程度

掌握和使用普通话,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带严重的方言口音,难以胜任某些部门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在职教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使用《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培训,定期测试,让普通话推广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路子。

我们的措施是:让学生组织“小记者采访组”,去采访交谈,应聘对话。每学期组织一次辩论会,就某一社会现象围绕一个中心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事先让学生准备草稿,最后达到脱稿演讲。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提高了表达能力,真正让学生具有能言善辩的才能。

四、强化书法训练,以适应学习、工作的需要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也是世界艺术苑囿里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碰到许多电脑不能完成的书写程序,如签定协议、合同,绘制巨幅广告牌,等等。学习书法,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不论对提高汉字书写水平,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传统,还是对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艺术,都是不可缺少的。开展书法教育对陶冶人的性情,落实包括美育在内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书法也是语文教学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把字写得合乎规范,做到运笔正确、字体端正、结构匀称、行款整齐。我们制定了一整套的书法训练计划,主要从钢笔字、毛笔字两方面下功夫。作文、语文练习统一用钢笔书写,要求整洁、美观、快捷。毛笔字则要求每学期临摩一两本字贴,举行一次书法讲座、两次书法竞赛,以激发学生练字的兴趣。

五、精心打造教案,与新课程同步

语文课本包罗万象,如果不顾课堂上的实际和学生的反应,一味按现成教案上的内容来施教,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使什么招数、喊什么口号,都不可能成为成功的课。这在无形之中就已把新课程拒之门外,因为很多教学内容是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无法预设。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编写要求我们抛弃以前的一些模式和种种顾虑,鼓励教师大胆地去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适应本地情况的教案。教师在写教案时无须将具体的施教过程写出来,但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什么、问什么、什么值得给学生教,教师就教什么,那么教案就备什么,使教案发挥最大效能:灵活、多样、具有应变能力。具体模式有框架式、线索式、发挥式、提纲式、眉批式、练习式等。

六、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