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性质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性质

篇1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是其他性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根本的意义。在众多备受瞩目的语文学科基本属性当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焦点,但仍存在许多分歧,致使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进展缓慢的历程。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是它的附属属性。”①这是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工具说”的典型观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以此类推,似乎便可得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结论了。一旦认定语文学科知识工具学科,语文教育当然就是只在学习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能技巧的“技术训练。” 语文学科要传授语文知识及有关技能技巧,使每一个国民能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学好其他学科,以致于终身的学习和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绝不是单纯的工具学科,我们所讲的“工具性”仅仅是着眼于语言属性的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的丰富底蕴,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学习其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作用,对于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作用而言的。诚然,语言具有交际功能,从这一角度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本也不错,但我们要辩清楚语言和工具的区别:“工具”在人人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这一点上虽与语言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更具有为一般工具所没有的人文性。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声。语言和思维,认识不但不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语言和工具确实不同,后者始终客观存在于人体之外,语言则不在人之外,更在于人之内,就是人本身。换言之,语言既是客体,又是人的主体。语言的根本性质并非是僵硬的工具性可以概括的。既然语言已界定人文性为其根本属性之一,那么,我们自然更应该把学习母语的语文学科界定为一种工具科学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学科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 ②吕先生说的是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科,但由上文可得出一个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③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性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用工具性来概括。我在这里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不是站在工具的高度,而是站在培养人性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但是,要弄清楚的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纲说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可见,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是人文的载体,工具是外显,人文是内核。钱学森说过:“学一项简单的技艺,例如学讲一种外语,可以用这种强制灌输的方法,外国期刊上这一类的包教包会的广告很多,但没有包教出诺贝尔奖金得者的广告!就是说外语,能说到使外国人听懂是一项技艺;但要说外语说到文理优美、有风趣,那就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④钱学森所说的“文化教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掌握一种外显的工具,它承载着人文的内核。“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表述,对语文学科性质及其关系作了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这两个性质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把语文学科比成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他的躯干(工具所在),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则是他的灵魂(人文性所在)。灵魂比寓于躯体,无躯体则为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幽灵;躯体须有灵魂主宰,无灵魂,则为行尸走肉无疑。语文教学必须从头到尾、分分秒秒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语文技艺加思想教育;但语文教师又必须始终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不是仅仅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门技艺的师傅,更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两者的分水岭就看能否自觉地充分认识和领悟语文的人文性了。

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语文教科书所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感性、个性和形象性逐渐消失,僵化的、教条化的纯技术教学占了主要地位。一方面,许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为了扬长避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流且重理轻文,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某些欠缺,直接影响了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片面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上急功就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在高考的逼迫下,以“考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时代又迫切地要求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的文化以及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且有较高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奠定基础。在这种矛盾的现状下,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指导的人文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定义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时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的各学科中,语文应该挣脱以单纯工具性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意识和价值的提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训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使教学越来越有人情味。

根据语文教学的现状和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的反差,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关注心灵铸造。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在师生关系上,是心灵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教育如果只是从客观层面上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而使人无限度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个“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的铸造。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心灵的铸造呢?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学会关注心灵的铸造。初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值得学生去关注,并且能从中受到熏陶,唤起他们追求崇高愿望的意识。第二,尊重个性发展。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个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识,便成了个性。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其个性,鼓励发展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帮助养成一个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第三,鼓励创新进步。任何重复性活动都不可能构成真正的自我,人只有永不满足实际状态,不断地创造和追求,才能不断展现、充实自己的本质。正是创新,才使人的价值成为可能。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讲求教学过程教育化的今天,语文教学怎么样才能鼓励创新,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应当成为一个迫切地命题。鼓励创新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总之,如果语文教学能在人文性的基础上,能真正走上一条尊重人、尊重生

命、鼓励创新的道路,突出其人文性,那么对语文教学的指责抨击就可能会大大减少,更会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用来源(参考文献):

①毕养赛、钱威《现代语文教学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②转引自王尚文《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语文学习》,1997(7)

③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

④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语文学习》,1994(3)

⑥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⑦饶杰腾,《学科教育学大系—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篇2

语文在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从课堂出发,通过语文教学把养成教育延续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保持养成教育的延续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保持教育的延续性是养成教育的自身规律要求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如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后天形成的,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坏的习惯也不能在朝夕间改掉,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发挥其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不断延续下去。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说‘生活即教育’,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虽然可重复,但要在这一环节中就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学生良好习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养成教育的规律,保持教育的延续性。把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阶段连贯起来。如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强化、巩固和检验。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养成的。当然教师的引导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强化约束的外力,这种外力帮助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持续作用就会形成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养成教育的延续性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体,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具有统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习惯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个体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如说话习惯、书写习惯等,所以语文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

语文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工具,不论是哪个阶段,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习惯)都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对人的影响不只是学校教育阶段,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应该从课堂教学这一初始环节出发,延伸开来,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养成教育的作用,在修炼语文的同时修炼品性。

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对其他专业具有渗透性,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语文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其对各专业的渗透性是非常明显的。语文能力对许多专业技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直接表现为专业能力。

语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对专业的渗透性是非常强的。充分发挥语文的这一特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把对养成教育的影响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延伸出去,通过纵向时间延续性、横向专业扩充性,发挥语文对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养成教育延续性的几个环节

中职学校应更注重养成教育。中职学生大多十七八岁,行为、习惯不稳定,处于习性多变性阶段,也是改造习惯的最佳时期。普遍而言,目前中职生总体素质相比普通中学生差一些。所以开展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延续性提供了可能。职业教育以技能为培养目标,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是与社会、职场最近的教育阶段,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就是在社会上完成的;中职教育不受升学率约束,围绕教学大纲,学制灵活、内容和手段多样化,有利于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而中职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它对人的影响的久远性和对专业的渗透性,使语文教学成为实施养成教育延续性的最佳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阶段的链接: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训教学中加以巩固;在实际运用检验中使之常态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首先要了解学生习性,有针对性制定养成教育的目标,把语文教学目的、内容与语养成教育统一起来,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思考习惯、观察习惯等,布置、检查课后作业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发挥课堂这一特殊情境,利用群体作用,通过强化手段扶正抑邪,从纠正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入手,培养良好习性。同时课堂上老师要发挥榜样作用,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教育内容通过多次课堂教学的重复,强化学生对良好习性的认知。

(二)实训教学为巩固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把语文实训教学与专业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语文实训教学培养良好语文能力与习惯,如作文、实结、毕业论文。发挥语文对专业的渗透性,参与专业实训教学,参与学生管理考评,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巩固课堂教学涉及的养成教育的内容。

(三)考评实际运用表现情况,使之常态化

通过参与毕业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社会表现,考评前两个阶段养成教育的效果,把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让学生能保持此前养成的良好习性,并使之成为常态。

篇3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有如下特征: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师德修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忠诚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响教育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2、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篇4

1.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1.1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

首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它不仅教会孩子最基本的认字、书写,为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孩子如何去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最重要的三个作用就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以及传递文化。小学语文就是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第一是正确的进行自我表达,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学会表达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步骤,只有这样才可以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是进行日常交际,这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如此,语言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口头和书面的双方面的与人交流才会使得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长经验。三是语言的解释作用,当小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这门艺术,才会拥有解释主观行为和客观事物的能力,有助于更好的交流。其次从语言的认知功能上来说,语言是各门各类知识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才可以推及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同样小学数学也是基础学科,两者的相同点是工具性上的一致。但是论及这两者的作用上时,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而语文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语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载体,自人类社会以来,语言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它承载了无数先辈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理论内容。语文的表情达意主要体现在语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情思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格,除了人文教育,思想教育外,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

1.3 小学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要使语文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最早是由叶圣陶侠先生提出的。他要求老师在教授语文时,要给学生设定特定的情境,帮助孩子扩散思维,发觉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要求,才可以是枯燥的笔尖写出的东西生动活泼起来,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要求。在语文的学习中,既要发展语言的功底,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启发学生的情思。如果没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充足的思想感情,就不会写出富有真挚情感的文章,没有自己真挚情感的文章只能是对自己脑子里存的死记硬背的文章的模仿,根本不是自己的情感表达。

1.4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区别于小学数学的根本原因,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先辈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个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如何交流的开端,是帮助学生完成今后语言交际的工具,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就不用说了。主要是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怎么理解的?首先,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交际的能力。但以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见物不见人的授课方法,说简单一些就是死记硬背式教育,四书五经的背诵绝大多数是在不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是怎样的,或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教会学生读书写字的基础上,情感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情感的开发,情思的运用,才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其次就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于时期对人文教育的冲击太大,导致现在,学生们传统国学的学习不是很充分,这就是人文性丧失的表现。不过就近几年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大大好转,人文性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渗透课堂。所以,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来说,切忌死记硬背,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发觉学生的情感。

2. 小学语文的教学常规要求

2.1 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严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计划,并且老师们应该做到熟悉教科书以及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考虑安排计划应注意的事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具教学要求制定周计划、月计划,这样才能保证一学期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2.2 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备课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以单元为最小单位,制定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每单元的全部内容,并且可以设置好单元框架,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所学内容。并且,老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备课,课程的难度一定要适当,虽然每个省的教材是一样的,但是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授课难度是不定的。

2.3 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步骤和难易程度。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突出语文的人文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4 语文活动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作业是做常见的教学活动。语文的课后作业应该在紧扣教材的内容,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单只是抄写,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行。另外在举办其他形式的活动时应该做到突出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要有创新的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

2.5 教师的进修

学校要安排老师们进行不断地进修,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现在的小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孩子,现在的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领会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样,教材内容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要求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不仅学校要给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而且,老师们也应该积极争取机会,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3.小结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特点,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以及与人交流方面,人文性使得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小学生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扩展情思,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个时期的授课方式将决定以后学生的思维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一次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27-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遍来讲,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文化素养等各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语文阅读面偏窄、阅读层次偏低。所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面临语文教学的严重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演生活戏”,久而久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势必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障碍。由此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个性化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并成为必然。

一、何谓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及专长。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学生个性相统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落实在语文这门具体学科上的实践教学,即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走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是太受欢迎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所以他们一般不具张扬的个性。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真心相处,平心对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关爱呵护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普通高中的教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多方面的人才,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2.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前提,所以,个性化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构建民主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必将有助于教师为“教”而进行知识积累的加深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为“学”而与教师不断地进行某种思想和观点的火花碰撞,由被动学习变为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转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的培训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开展自选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与户外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学习空间。实践证明,个性化语文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视之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了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在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意识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组及再创造,将课堂教学赋予新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个性尽情发挥,把单一的课堂演译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阳光课堂,从而充分锻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该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教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来应聘这个职位……”再比如在在教授有关“借条”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友情却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

2.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化语文教学倡导打破课堂和校园的传统模式,建立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创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是一个意识自由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中,打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获得新知、开创思维、发挥个性,提升能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新知,进行情趣熏陶。由此,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真金,经历了百炼的真火,都会耀眼、闪光。

4.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者、学识丰富的传授者及道德高尚的审美者;其次,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淡化统一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发不同的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尽量让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充满趣味和新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借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张明借了李青的钱,没有借条,你认为应不应该归还?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花一些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价值观的取向。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教师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求,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色,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勤摸索、思考,要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文教学之路。

篇6

一、语文课是必修课,更是兴趣课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它本身就是一门人情味十足的学科。作家融情成文,读者当须带情入文,带趣入文,因兴而来,兴尽自去。兴之所至,无师自通。因此学语文当以兴趣为上策,而语文教学也当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上法。传统的先入为主,抄记硬讲只会更彻底地扼杀学生的兴致、热情。反之,激发兴趣,就是要视学生为一把可以燃烧的火把,一经点火,便可自燃。通过不断探索,我总结了诗词激趣、对联激趣、典故激趣、背景激趣、图片激趣、问题激趣等方法,在教学中收效明显,现举例略作分析。

教学《词两首》时,我没有直入课文,而是宕开一笔,进起少年的故事:一次先生有事,给学生布置了背书任务,没有中规中矩,独自跑到家乡的青山上登临畅游,回来后老师责罚,指着天井,让他赋诗一首,略作思索,便吟出了一首《五古》;“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按着我又引用了他少年时写的另外两首《咏蛙》、《赠父》,其中“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霸气,以及“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豁达,都在成年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做好了这一“课前戏”,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再学其《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已是水到渠成,轻松至极。

又如教学鲁迅的杂文《纪念刘和珍君》,我没有按通常的方法分清段落,概括大意,没有去抽象地讲解鲁迅杂文的写作特色。事实上,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有一种难言的尴尬,即迅的博大精深与学生的茫然无趣形成强烈的反差。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刘和珍君写悼念挽联。由于形式新颖,学生分组积极参与,不一会儿便写出了诸如“可叹和珍英年早逝,痛斥文妖混淆视听”,“寂寞莽原逢知音,凶残政府戳英才”,以及“观英姿,睹忠魂,吾辈惭愧;轻生死,重大义,英雄无言”等对联。这种形式激发了学习趣味,熟悉了课文内容,同时也间接地掌握了对偶修辞的特点,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二、语文课是思想教育课,更是文字品味课

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课几乎成了宣传道德、伦理、政治等思想教育的工具。由此,语文也湮灭了其独特的个性、灵性。其实,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学生之所以对课本中经典美文产生排斥心理,其原因多在于教师一味重视思想教育,活生生的美文被置换成了抽象、冰冷、枯燥、单调的说教,久而久之语文课真成了祥林嫂的苦诉,教师一开头,学生就知道要说什么。反之教师如能善于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引导得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情怀很有帮助,现举例分析如下:

诗人海子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阳光打在地上。”这句诗中“打”字是灵魂,诗人为什么不用“照”呢?我们不是经常说“阳光照耀大地”吗?“照”太静了,没有力度,没有强度,没有震撼力。为什么不用“洒”呢?“洒”是零星的、稀疏的、缺乏力量。“照”和“洒”都不足于写出夏天太阳的特点――毒热。惟有“打”字便写活、写尽了夏日的酷热,不可一世的强悍,如一记鞭子,狠狠地抽打在大地上。

三、语文课是思维培养课,更是敏性呵护课

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审美的艺术,还是思维的媒介。作为语文老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更要“呵护”学生的敏性。什么是敏性?我觉得它比思维更宽,应当包括敏感、敏捷、敏锐、敏慧。敏性体现一个人的悟性、灵性、慧性。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细微地“呵护”学生的敏性。之所以用“呵护”一词:一是说这种敏性极易被忽视;二是说这种敏性极易被扼杀;三是要求语文老师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像呵护幼苗一样去栽育这种敏性。

篇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67-02

研究性学习目前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设计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及进行研究的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发挥其学生对学习其他课程、启发思维、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引进语文学习,指导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探究语文学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把语文综合能力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作为核心,把启迪言语智慧、开发思维潜能、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场变革。

如果说在小学、中学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异议、有难度、有困惑的话,那么在高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高职院校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趋于成熟,所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发掘它们的研究能力已成为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自身修养能力的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单单局限于教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课时都进行了精简,教师不可能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精讲。教师必须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否则,就会造成篇篇都讲,但又篇篇都没讲透的结果。高职生一般都进行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高于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模式,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会分析各种文本的方法与欣赏技巧,让学生独立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心态转化为主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明确阅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研究方式、研究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与探究。要积极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回答。针对不同的问题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全面跟踪,既要帮助学生走出可能陷入的困境,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研究更加集中深入。

语文知识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就是写作,它综合了多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写作学习,无论内容对象、途径或方法都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与社会生活。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化写作,必须经过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和社会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把课题研究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把研究的内容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研究性写作的可选课题范围很广泛,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时,要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选题,这样才能激发研究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组织成各个课题小组,实行小组分工合作,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拓宽思路,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会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反思和论证等。研究过程完成之后,课题小组的全体成员要共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性写作,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科书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教师应带领学生“入境”,去领略其中的风格情调之美、文章结构之美、艺术形象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理想境界之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比如,学完《春江花月夜》后,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压缩在“哀而不伤”中,并把它定为研究性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而且对学习没有信心。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迁移的规律来指导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

结合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由于高职教育和基础教育二者的性质不同,办学的类型、形式与层次不同,培养的目标、规格不同,其教学特点必然有特别之处,二者虽然同属语文研究性学习,但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套用基础教育的做法。结合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一宗旨。结合专业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加速学生个体的职业化、社会化进程,而且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会有很大作用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课题的研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课题,即能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采取不同专业选用不同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着手,要善于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某些联系的课题。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应选择学生理财面面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文学作品专题研究,选择以文学研究和文化作品为主;课题证券专业应选择股票与我们的生活等课题;快餐业的“白色污染”等课题。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应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无论哪一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运用,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了突出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一是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经管专业、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二是语文专题性研究学习。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条件,要进行专题研究就要收集并阅读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专题研究性学习采用的是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调查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与社会接触的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要恰当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选题恰当,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选题过程中,虽然学生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选题一概不管,也不能只顾追求学术价值,选择一些高度学术化的课题让学生去研究,这样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高难度的选题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为主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立足之本。它不是一项纯课外的研究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言语教学为主的,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因此,如果不重视语文课堂双基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语文研究性学习乃至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3.全体参与

由于高职学生的水平不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愿独立思考,不想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如果引导不正确,就会把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使研究性学习变成优生的专利。因此,要扭转学生思想的偏差,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语文来说,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协同合作。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推广,它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于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阐述,可以说,目前并无一个定论,综观这些观点,他们都不否认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我认为在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外,还要积极突显《大学语文》中的科学性,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

一、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其科学性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无疑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即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认识能力和思维分析与判断能力。但在高职高专阶段,随着学生的心智日渐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所以在此阶段语文教学还必须肩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专业的需要

高职高专多为工科类,与其他人文类专业有所不同,人文类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即重在文学作品中的认识教育作用与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挖掘,而高职高专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还要突出其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由其专业要求决定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科学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机械操作,图表的绘制等它都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努力发掘其科学性教育内涵,将科学性教育功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在大学中不分专业实际一味地只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是不够的,而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回顾中国的历史,大至治国,小至治家,无不以儒教理学为先,自然科学知识被称为“格致”,只是到晚清朝,才在国难的痛苦中发现国力的衰微多为科技落后所制,于是,方有“师夷之长以制夷”之声,才有新式学堂。国人才发现,单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够的,还须以科技为根本,发展和强大国家综合实力离不开科学技术,于是便有“五四”运动的欢迎“赛先生”(科学)之呼声。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由于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影响,它承载着较为浓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赛先生”则少有人问津。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是为了以后的为社会作更多贡献,是为自己以后的安身立命,将来他们的职业较多是从事工科类工作,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才能对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有所为。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让科学性渗透到教材的材料组织、观察问题的角度、阐述问题的方法与作品表现手段等里面去,使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接受科学性教育。

(三)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它与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关系,科学技术在其他各要素中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如果能将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就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前进。如果科学技术滞后于社会生产,对社会就不能产生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高职高专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大力将科学性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也责无旁贷,要努力将科学性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科学性的可行性

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科学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教材来说,《大学语文》无论是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有编排体系来说,都有其严谨的科学性;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也通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分析,将授课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从而实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 转贴于

(一)从教材的编排方面来看

现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上来看有些各自为阵之嫌,所编出来的书很少能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乱字。如果要使得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我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

1.要有一个整体的编排目的编排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首先要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弄清楚。一要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文知识相对一般高校的学生基础要薄弱一些这一事实,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能系统地提高他们的一定的语文素养;二要把握好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实际,将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要在编写体例上有创新性?现行的《大学语文》都有一个通行的惯例,那就是文前编排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文后列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鲜有专业学科特色。在体例上,可以在“问答题”中,增加一些对教材内容的结构、材料安排、表现手法等科学性分析,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以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实际需要。

3.要在教材上突出高职高专特色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自己院校组织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不要盲目以一般或重点高校的教材为蓝本,在努力在体现高职高专特色上多下功夫,要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克服偏难、偏深等问题,所编写的教材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相结合,符合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能根据高职高专各类专业的需要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突出各类高职高专的特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要把一事物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就必须要遵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由易至难,由简单至复杂,或者是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身式;或者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登堂入室式。课堂传授知识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传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将科学性潜移默化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

1.从作品的结构来看结构是作品的骨骼,是内容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有一个严谨紧凑的结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大学语文》常选篇目,从结构上来看它包括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四个部分。从这四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思秋”是虚,是为后文的写作起铺垫,并为全文抒情定调;“绘秋”是实,是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描写,是作者寄情之物;“议秋”和“恋秋”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一个事物,特别是心仪的事物而言,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规律:长久的想念会引发亲身体验的冲动,在亲身体验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以及对它长久的体味。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表现在“思”、“绘”、“议”和“恋”是环环相扣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作品结构的科学态度,作为老师也要将此科学态度传达给学生。

2.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围绕这一主题,作品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的几幅图,构成了故都的一幅冷色调的秋景图,突出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的特点,与作者的向往、眷恋之情和忧郁、孤独的心境搭配合理。

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就要着力于教学生去挖掘最能体现作者景情相生的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时寓情于景的科学严谨态度。

3.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一件产品一样,同样需要好的表现手法来完成。郁达夫《故都的秋》在表现手法上来看,有两点是做得很科学的,一是对比的表现手法,一是色彩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突出”,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比,从而得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而色彩的运用,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一般来说,秋之金黄、秋之红果,自然也会有其热烈的一面,但作者写的是槐树的落蕊、秋蝉残声、与秋雨之凉意,即使是写秋之枣、柿,也不着其暖色调的红黄之色,通篇作品的色彩基调都是冷色调,这样处理就显得色调与作品的感情基调和谐一致。

篇9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64-02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不仅具有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功能,而且具有德育和服务能力的实用功能,在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实用性特点。但当前中职教育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语文教学必须以“务实、实用”为原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使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本文从这三方面就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重视阅读教学,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实用性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思想与情感,承载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阅读教学是中职生学习的基础,是提升人文素养、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阅读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隐性的潜在的濡养。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既要授业,更要传道;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会“积累”、会“读”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正能量的激情感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阅读能力是未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功。阅读教学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之一,较强的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条件,对专业课学习起到一定的服务作用。信息时代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精准的掌握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信息,不仅会吸收信息,还要吸收得多、快、准。因此,阅读教学要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的目标,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在阅读训练的首位,比如增加说明文的阅读量。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读得更多、更快、更准。因为拥有了信息,就多一份机会。

二、强化口语教学,突出语文听说能力的实用性

口语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任。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成为中职语文教师探讨的课题。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提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的一部分,是中职学生打开就业之门的必需能力;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语言表达是影响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求口语教学需与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生活为起点,奠定口语能力基础。教育家张志公说:“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敢说话直至会说话,重视每次课前几分钟的当众讲话,从背稿到讲故事到演讲。第二步是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入学的自我介绍入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地叙述和说明。第三步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强化训练,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你却犯了错误,该如何向妈妈祝贺生日,并获得她的谅解?”还可以召开“我爱我的专业”主题班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发展前途及个人打算。

2.以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求为突破口,提升口语能力。当前用人单位不仅仅重视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同时还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发展能力。语文教学就要承担起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注重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交流中的“交际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渐渐发展的另一种使用语言的能力。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口语交际训练项目,结合专业设置情境,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和就业要求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例如对汽修专业的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话题:假设你是汽车4S店的维修工,如何向你的店长汇报一天的工作?当你面试时,怎样应对主考官的发问?诸如此类的训练多了,学生的应变和语言能力就会提高很快。

三、夯实应用文教学,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实用性

应用文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彰显了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用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用性,从简单实用、有效的角度出发,应用文教学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寻找语文和学生专业课程的契合点,突出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实用性出发,即使没有太多的语言基础也可以写出一张合格的请假条、一份详尽的工作计划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应用文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即在“做中学”。

1.把生活情境作为重点,在做中学。学生离不开生活。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来体现语文教学实用性,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贴近生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指导写作。如学期初,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节日来临之际,可以选一些书信、短信和贺卡,让学生欣赏后给家人、老师写信,书信的格式自然就掌握了。应用文教学贴近了生活和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10

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的一门主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与工具。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严谨治学态度的养成、科学世界观的确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发展性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严重忽视人的发展这一弊端而提出的。体现主体教育的发展性教学正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主体参与、差异发展、合作学习和体验成功是构成发展性教学的基本要素,我们必须优化高职语文教学,努力提高合格率和教学质量。

一、高职语文发展性教学要体现主体性

高职学生最突出的学习特点是初步具备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并不断被增强自学方式日益重要。运用发展性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突出主体性应体现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和自主活动的机会,学生可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速度、作业,即对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调节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就能在课堂上少讲、精讲、重点地讲,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节奏和时段衔接。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重点讲授主要是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提出学习思路,讲重点、难点,给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般问题都要求学生自己自主完成。这样讲课减少了时间,突出了重点,留出较多时间给学生思考,便于他们掌握重要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应以问题解决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既能够反映所学知识,又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联的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对语文学习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兴趣、态度和信念。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构造性方法的认识。

高职语文教学过程就语文知识的认识来说是个再发现的过程。而就语文思维活动来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运用发展性教学需要强调展示思维过程,把创造性作为主体性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要改变目前多数实行的满堂灌注入式教法,重视对语文思维过程的揭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思维方法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要理清语文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创设为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的条件和机会,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高职语文发展性教学要发挥主导性

高职学生在语文知识掌握程度、想象和思维能力,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是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认知基础和情意水平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对高职语文的学习。发展性教学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要承认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并不断地为之奋斗,要看到不同的学生学习高职语文是不同步的,但对语文高职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学好高职语文是可能的。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需要充分信任、尊重和关怀。尤其对那些主体参与度低的学生,当他们处在下滑,甚至冻结状态时,要通过增强自信心以及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帮助他们及时摆脱困境,获得再次起动和进步的动力,进入良性循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在个性差异中揭示学生作为单个个体的独特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这是人本意识在高职语文教学上的反映。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开发利用,使每个个体得到最优发展,从而给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这是发展性教学重要的策略。利用差异并非为了消除差异,而是在个体达成各自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提供机会与指导,帮助个体继续有差异地发展,使优势更优,弱势填补。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平衡发展的局面,在统一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多重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中可实行同步授课,目标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适其所、各获其益。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既支持个别化学习,也注重合作式学习。个别化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接受能力决定该学习什么,可以按照适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决定学习的进度,但由于高职语文自身的抽象性、单调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和乏味情绪。合作式学习则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学习伙伴关系,可以相互协作与配合。通过讨论,在合作与竞争中获得成功体验、实践证明。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比独自学习的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和效率。许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去,我们长期形成的一种概念是作业要独立完成,问题要独立思考。其实这有失于片面,通过相互讨论可以达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效果,也常常使各自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讨论和交流不失为一种促进语文问题解决,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经常采用师生讨论、学生辩论、小组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一要善问。要大胆地请教老师或求助同学,切忌似懂非懂、不懂装懂,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去求助。同时每个人总有一些思维的闪光点,要敢于提出来让大家研讨,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二要巧辩。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自我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另辟蹊径,做到能言善辩,发展自我。三要促进。有效的合作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要相信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是同舟共济的,相互依靠、相互促进,从而使组员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三、高职语文发展性教学要突出发展性

发展性教学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学,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只有把外在的知识、信息内化为素质,学生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性教学强调教师的责任,是确定能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取而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本身。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高职语文的方法,重视高职语文思想方法的教学。人的发展水平不是突发的反映,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的关注,不仅仅重视结果,更关注过程。我们要转变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概念背景、内涵界定、定义描述、性质分析、应用等串成一条线。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全过程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由于语文学习困难而带来的消极的情感与错误的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由于语文学习成功而带来的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高职语文考试内容单一试题侧重记忆。考试形式几乎是清一色的笔试,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正的语文水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只重考试成绩,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采取鼓励、肯定、积极的发展性评价,建立多元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改革考试目的,既考核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程度,又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二是改变考试方法,做到形式多样,能力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多次评价的机会。三是用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将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状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关注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所谓探究性教学,又被称作发现法、研究法,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一些概念和原理时,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把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学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以现行的教材为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讨论,让学生以周边的世界为学习的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见解和质疑的机会。探究性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分享和交流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把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讨,把知识的灌输变为思想的沟通,把学生单向的吸收转化为多方面交流的教学活动。

二、中职语文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1.人文性

它是以教化学生为目的,涵盖了素质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性、审美性”等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为目标。

近年来,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极不乐观: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课堂秩序混乱,一线教师对此感触颇深。这些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时就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差生”,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自控能力也较差,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上中职学校是父母的选择,他们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来到学校的。他们没有长远的目标,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将来都不会成为栋梁之才。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紧密联系“人文性”,体现其人文优势,弥补人文关怀的匮乏。

(1)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由语文课程的“导演”变成“群众”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尊重,学习方法得到了赏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2)用心挖掘文本魅力,使语文课的人文性得到充分体现

自传散文《再塑生命的人》,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不畏艰险,永不放弃的毅力,让学生感悟“关爱充满感激的思想感情”。现代散文《洛阳诗韵》中对洛阳古、美、绝、奇的描述,无一不彰显出语文的魅力。挖掘文本魅力充分运用教育功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把学生带进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宫殿中去,用精美的语言吸引学生,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勤奋拼搏,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充分体现中职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学生的需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教师的主导者地位和引导者的作用,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并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营造出和谐、民主、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

2.实用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中职语文教学应体现出职业特点,突出实用性。首先,教师在考查学生知识技能上要注重他们的运用,而并非考查学生掌握数量多少,关键是要看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能解决多少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实际,要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将来事业发展中的实际价值。其次,语文课程的开设也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服务的。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读到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还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最后,要明确语文课程的开设应该是为学生的终身化学习服务的。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为今后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步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语文课程的开设要紧密联系学生所学专业,做到“松弛有度”。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进而使中职语文课的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能够更好地突出职业学生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方法把语文课程的实用性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

3.审美性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性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以追求真、善、美为最终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的研究热点,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审美和身体都要全面的发展。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要以探究性教学为平台,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文学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人们欣赏它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学生乐于在和谐、轻松、美好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情感互动。中职语文课程理应侧重于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语言交际的工具后,才能很自然地过渡到对真、善、美的认识层面,才能为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其次,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修养。作为“美”的传播者――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思想,要树立大语文观,重视其审美性,加强教师的高度责任感,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修养,为社会培养出品质高尚、理想远大、有高雅情趣的人才,保证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

篇12

王荣生在《语文知识是什么?该怎么办?》的文章中,从存在状态的角度对语文知识进行了划分,他将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感”看作是隐性知识,将“语识”看作是显性知识,这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区分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特点和特性。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指导性文件的精神,我们可以将语文的显性知识概括为字词、篇章、语法、修辞、逻辑以及文学常识等呈现为静态化的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这类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语识”。它们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被我们明确地、有效地表达出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能够通过书写、背诵、反复练习等简单机械的方式来掌握他们的。也就是说,可以在非常明确的显性的层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所以,这个过程也略显机械、枯燥和痛苦。但是它们却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就无法进行语文学习,当然也无法进行日常的语言交流了。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诸如“共鸣”“余音绕梁”“通感”等等概念,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东西都要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性获得。并且,这几乎都带有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性质,对于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给予明确的说明、概括和解释,它与学习者(读者)个人的体验感悟等个性化的经验紧密相关,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称为语感。而这种语感就被命名为隐性知识。隐性的知识某种意义上是无法传授的,因为这需要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体验和感悟,建立这些基础之上的领悟、判断和审美,才能体现为个体性十足的“语感”。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强调语文学习要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和创新”等。

二、藏区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提升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探索

隐性知识有着自身的特性,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描写荷塘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段话我们经常说最后一句用了“通感”这种表现手法,但是,究竟什么是通感,我们即便能从概念上给予学生分析和认识,但是要他能够体会这种表现方式,要学生能够从这句话中读出那种感觉,却不是概念的解释所能达到的。但如果帮助学生领会“通感”究竟是什么,却又达不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重视帮助获得对隐性知识的把握、体会和分享。而不能放弃对这个内容的重视,否则,教学质量就难以达到。隐性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在我们的头脑中长期存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体验性知识,比如“共鸣”,我们读到莫怀戚的《散步》为什么内心感动?读到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能体会诗人“人生如梦”的喟叹?这就是隐性知识之于对文本内容、情感和思想把握的重要性。隐性知识对于读者和学习者的价值,还在于它是内生性的,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之下,通过针对性的、策略性的学习获得了某种隐性的语文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会自然地串联起其他的隐性知识,并逐渐将这种隐性的知识变成显性的能力,比如,我们通常说的诗歌是无法谈清楚的,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分,我们只能从诗歌本身提供的意境中领会、体验和反复琢磨,从而获得对诗歌这两种境界的领会,一旦领会了,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自然就将意象的把握、思想情感的体会等融通起来,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正因为如此,要获得对语文隐性知识的把握,还得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并自如地运用到不同的语境中,以表现出与其学习相称的成熟和素养。这个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动完成的,是内在地渐变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个学习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从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得“隐性知识”的角度推进语文教学的效果,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篇13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学好语文,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职业技能,还能帮助他们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质,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普通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已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中职语文发展却受到许多阻力,一直停步不前,课堂效率相对低下,让师生都苦不堪言。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面临的难题,这也是我们把学生、把自己从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的束缚和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一种必然选择。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纠正认识偏差

语文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从教育主管部门到一线教师、从学生到家长,对语文科目都是高度重视的。在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新课改进行得真可谓是“顺风顺水”、卓有成效。但人们对中职语文却是比较轻视的,特别是学生们,他们热衷于专业科目的学习和研究,重点放在专业实践方面,对中职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必须纠正师生对中职语文这门课程的认识偏差。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1 世纪的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须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加强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促进专业技能教育,从而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语文是一门最能凸显人文关怀、人文思想的学科,“文学即人学”。因此,给初中起点的职业学生开设语文课是提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只有树立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和学习理念,学校才能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才能造就具有优秀科学素质和厚重人文素养的新一代接班人。

二、尊重主体需要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已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热门词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普高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已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共识和实际行动。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反思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确实不够,我们深感惭愧和汗颜。该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在教学中积极凸显中职语文的实用特征。因为只有迎合学生需要的东西,他们才会用心去学,才会主动去学。

近些年来,企业的用人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上,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增强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竞争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定位为:紧紧围绕就业市场的需求,安排和调整教学,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语文能力,为实习实践服务。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我们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思路,在语文教学方面不断进行改变,比如:大胆改革课程内容,努力研发校本教材,精心筛选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紧密相关,思想意义积极健康,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充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去。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餐饮专业,可选择有关国内外大型饭店的成功管理经验案例;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等等,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功能。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中职语文产生兴趣,才能把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三、创设诱人情境

除了要大胆改革课程内容,我们还必须大胆改革教学手段。传统的“满堂灌”,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所以要想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创设出诱人情境,吸引学生身临其境,融入课堂,主动、自觉、高效地进行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