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的性质

语文教学的性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的性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性质

篇1

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或是其他性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根本的意义。在众多备受瞩目的语文学科基本属性当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焦点,但仍存在许多分歧,致使语文教学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而又进展缓慢的历程。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的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是它的附属属性。”①这是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的“工具说”的典型观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以此类推,似乎便可得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的结论了。一旦认定语文学科知识工具学科,语文教育当然就是只在学习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能技巧的“技术训练。” 语文学科要传授语文知识及有关技能技巧,使每一个国民能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而学好其他学科,以致于终身的学习和工作。从这个角度看,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绝不是单纯的工具学科,我们所讲的“工具性”仅仅是着眼于语言属性的技能技巧,语文知识的丰富底蕴,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语文学习对于一个人学习其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作用,对于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作用而言的。诚然,语言具有交际功能,从这一角度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本也不错,但我们要辩清楚语言和工具的区别:“工具”在人人可以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这一点上虽与语言有相似之处,但他们毕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类事物。语言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更具有为一般工具所没有的人文性。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类的生命之声。语言和思维,认识不但不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语言和工具确实不同,后者始终客观存在于人体之外,语言则不在人之外,更在于人之内,就是人本身。换言之,语言既是客体,又是人的主体。语言的根本性质并非是僵硬的工具性可以概括的。既然语言已界定人文性为其根本属性之一,那么,我们自然更应该把学习母语的语文学科界定为一种工具科学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学科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科学的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 ②吕先生说的是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科,但由上文可得出一个结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 ③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性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用工具性来概括。我在这里强调的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不是站在工具的高度,而是站在培养人性的高度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但是,要弄清楚的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纲说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可见,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是人文的载体,工具是外显,人文是内核。钱学森说过:“学一项简单的技艺,例如学讲一种外语,可以用这种强制灌输的方法,外国期刊上这一类的包教包会的广告很多,但没有包教出诺贝尔奖金得者的广告!就是说外语,能说到使外国人听懂是一项技艺;但要说外语说到文理优美、有风趣,那就不是一项简单的技艺,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④钱学森所说的“文化教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掌握一种外显的工具,它承载着人文的内核。“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表述,对语文学科性质及其关系作了最为科学的表述。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的。这两个性质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把语文学科比成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的培养、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他的躯干(工具所在),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则是他的灵魂(人文性所在)。灵魂比寓于躯体,无躯体则为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幽灵;躯体须有灵魂主宰,无灵魂,则为行尸走肉无疑。语文教学必须从头到尾、分分秒秒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语文技艺加思想教育;但语文教师又必须始终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不是仅仅教授如何操作语言工具这一门技艺的师傅,更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两者的分水岭就看能否自觉地充分认识和领悟语文的人文性了。

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方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千夫所指,有道是误尽苍生是语文。语文教科书所应有的权威性、原则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语文课堂所特有的感性、个性和形象性逐渐消失,僵化的、教条化的纯技术教学占了主要地位。一方面,许多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为了扬长避短,过早地进行文理分流且重理轻文,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某些欠缺,直接影响了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片面地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习上急功就利,过分重理轻文,兴趣单一。广大的语文教师也在高考的逼迫下,以“考纲”为教学依据,教学内容教条化,方法单一化,并且推崇逻辑推理,强调技巧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意味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时代又迫切地要求教育要使不同走向的学生不仅能对人类共同的文化以及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灵魂健全且有较高生活品位;而且通过教育,使不同天资的学生能够决定自己的未来,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为使不同能力不同倾向的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奠定基础。在这种矛盾的现状下,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指导的人文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主流。而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一定义也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时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学的各学科中,语文应该挣脱以单纯工具性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为重视对意识和价值的提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训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使教学越来越有人情味。

根据语文教学的现状和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的反差,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关注心灵铸造。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性知识与认识的堆积。在师生关系上,是心灵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教育如果只是从客观层面上把握人,那把握的只是物化了的“人”。而使人无限度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之上的,是人具有的“自我”的观念。所以,要想把握单一的不同于其他个“人”,就必须把握他的“自我”意识,即关注心灵的铸造。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心灵的铸造呢?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性”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相互的。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学会关注心灵的铸造。初高中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血肉饱满,他们的心灵值得学生去关注,并且能从中受到熏陶,唤起他们追求崇高愿望的意识。第二,尊重个性发展。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个性化。而不同于他人的意识,便成了个性。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更要尊重其个性,鼓励发展个人意识,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以及对自己选择的责任,帮助养成一个学会对自己负责的生活态度。第三,鼓励创新进步。任何重复性活动都不可能构成真正的自我,人只有永不满足实际状态,不断地创造和追求,才能不断展现、充实自己的本质。正是创新,才使人的价值成为可能。教育是一个使主体价值和意义不断实现的过程,在讲求教学过程教育化的今天,语文教学怎么样才能鼓励创新,体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应当成为一个迫切地命题。鼓励创新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总之,如果语文教学能在人文性的基础上,能真正走上一条尊重人、尊重生

命、鼓励创新的道路,突出其人文性,那么对语文教学的指责抨击就可能会大大减少,更会推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快速发展。

引用来源(参考文献):

①毕养赛、钱威《现代语文教学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②转引自王尚文《人文说和工具说的分歧》,《语文学习》,1997(7)

③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

④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语文学习》,1994(3)

⑥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⑦饶杰腾,《学科教育学大系—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篇2

语文在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从课堂出发,通过语文教学把养成教育延续到课堂之外、学校之外,保持养成教育的延续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保持教育的延续性是养成教育的自身规律要求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如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后天形成的,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坏的习惯也不能在朝夕间改掉,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发挥其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同样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不断延续下去。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说‘生活即教育’,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环节,虽然可重复,但要在这一环节中就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学生良好习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养成教育的规律,保持教育的延续性。把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阶段连贯起来。如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学校教育,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强化、巩固和检验。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养成的。当然教师的引导帮助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强化约束的外力,这种外力帮助学生产生条件反射,持续作用就会形成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性。

二、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养成教育的延续性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体,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具有统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性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习惯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个体来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习惯,如说话习惯、书写习惯等,所以语文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

语文是伴随人的一生的工具,不论是哪个阶段,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习惯)都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的整体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对人的影响不只是学校教育阶段,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应该从课堂教学这一初始环节出发,延伸开来,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养成教育的作用,在修炼语文的同时修炼品性。

语文在中职教育中,对其他专业具有渗透性,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中等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语文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其对各专业的渗透性是非常明显的。语文能力对许多专业技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直接表现为专业能力。

语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对专业的渗透性是非常强的。充分发挥语文的这一特性,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把对养成教育的影响从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延伸出去,通过纵向时间延续性、横向专业扩充性,发挥语文对养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养成教育延续性的几个环节

中职学校应更注重养成教育。中职学生大多十七八岁,行为、习惯不稳定,处于习性多变性阶段,也是改造习惯的最佳时期。普遍而言,目前中职生总体素质相比普通中学生差一些。所以开展养成教育十分必要。

职业教育的特点为实施养成教育的延续性提供了可能。职业教育以技能为培养目标,它是学生步入社会前最后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是与社会、职场最近的教育阶段,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就是在社会上完成的;中职教育不受升学率约束,围绕教学大纲,学制灵活、内容和手段多样化,有利于真正把养成教育落到实处。而中职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它对人的影响的久远性和对专业的渗透性,使语文教学成为实施养成教育延续性的最佳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三个阶段的链接: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训教学中加以巩固;在实际运用检验中使之常态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

(一)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首先要了解学生习性,有针对性制定养成教育的目标,把语文教学目的、内容与语养成教育统一起来,开展课堂教学。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说话习惯、阅读习惯、书写习惯、思考习惯、观察习惯等,布置、检查课后作业强化课堂教育效果;发挥课堂这一特殊情境,利用群体作用,通过强化手段扶正抑邪,从纠正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入手,培养良好习性。同时课堂上老师要发挥榜样作用,言传身教,正确引导。教育内容通过多次课堂教学的重复,强化学生对良好习性的认知。

(二)实训教学为巩固

在课堂教学基础上,把语文实训教学与专业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语文实训教学培养良好语文能力与习惯,如作文、实结、毕业论文。发挥语文对专业的渗透性,参与专业实训教学,参与学生管理考评,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巩固课堂教学涉及的养成教育的内容。

(三)考评实际运用表现情况,使之常态化

通过参与毕业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加强与社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社会表现,考评前两个阶段养成教育的效果,把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让学生能保持此前养成的良好习性,并使之成为常态。

篇3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有如下特征: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师德修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忠诚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响教育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2、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篇4

1.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

1.1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

首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它不仅教会孩子最基本的认字、书写,为学习其他知识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教会孩子如何去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最重要的三个作用就是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以及传递文化。小学语文就是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第一是正确的进行自我表达,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学会表达是小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步骤,只有这样才可以和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是进行日常交际,这是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因为如此,语言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口头和书面的双方面的与人交流才会使得孩子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成长经验。三是语言的解释作用,当小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这门艺术,才会拥有解释主观行为和客观事物的能力,有助于更好的交流。其次从语言的认知功能上来说,语言是各门各类知识的载体,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才可以推及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2 小学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小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同样小学数学也是基础学科,两者的相同点是工具性上的一致。但是论及这两者的作用上时,就会发现它们的不同,数学注重逻辑思维,而语文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语言是一切科学知识的载体,自人类社会以来,语言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它承载了无数先辈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理论内容。语文的表情达意主要体现在语文可以发展学生的情思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格,除了人文教育,思想教育外,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

1.3 小学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要使语文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最早是由叶圣陶侠先生提出的。他要求老师在教授语文时,要给学生设定特定的情境,帮助孩子扩散思维,发觉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表情达意的要求,才可以是枯燥的笔尖写出的东西生动活泼起来,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根本要求。在语文的学习中,既要发展语言的功底,又要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启发学生的情思。如果没有开阔的思维以及充足的思想感情,就不会写出富有真挚情感的文章,没有自己真挚情感的文章只能是对自己脑子里存的死记硬背的文章的模仿,根本不是自己的情感表达。

1.4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也是区别于小学数学的根本原因,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先辈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个孩子学会如何表达、如何交流的开端,是帮助学生完成今后语言交际的工具,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就不用说了。主要是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怎么理解的?首先,语文教学是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交际的能力。但以前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见物不见人的授课方法,说简单一些就是死记硬背式教育,四书五经的背诵绝大多数是在不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理解是怎样的,或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在教会学生读书写字的基础上,情感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情感的开发,情思的运用,才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其次就是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由于时期对人文教育的冲击太大,导致现在,学生们传统国学的学习不是很充分,这就是人文性丧失的表现。不过就近几年来看,这种现象已经大大好转,人文性的教学方式正在不断渗透课堂。所以,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来说,切忌死记硬背,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发觉学生的情感。

2. 小学语文的教学常规要求

2.1 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严格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明确的计划,并且老师们应该做到熟悉教科书以及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考虑安排计划应注意的事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具教学要求制定周计划、月计划,这样才能保证一学期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2.2 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备课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以单元为最小单位,制定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每单元的全部内容,并且可以设置好单元框架,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所学内容。并且,老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备课,课程的难度一定要适当,虽然每个省的教材是一样的,但是学校与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授课难度是不定的。

2.3 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步骤和难易程度。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做到突出语文的人文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4 语文活动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作业是做常见的教学活动。语文的课后作业应该在紧扣教材的内容,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单单只是抄写,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行。另外在举办其他形式的活动时应该做到突出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要有创新的形式、要面向全体学生。

2.5 教师的进修

学校要安排老师们进行不断地进修,提高老师的业务素质。现在的小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孩子,现在的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领会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样,教材内容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这就要求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不仅学校要给老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而且,老师们也应该积极争取机会,并且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3.小结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最基本的特点,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以及与人交流方面,人文性使得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小学生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扩展情思,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这个时期的授课方式将决定以后学生的思维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主要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一次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27-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普遍来讲,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水平、文化素养等各方面与普通中学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而言,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语文阅读面偏窄、阅读层次偏低。所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的语文教师教学面临语文教学的严重障碍,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演生活戏”,久而久之,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势必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巨大的障碍。由此来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个性化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并成为必然。

一、何谓个性化语文教学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灵活、变通及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及专长。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个性化语文教学是探索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学生个性相统一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是落实在语文这门具体学科上的实践教学,即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及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走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太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不是太受欢迎的学生(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和家长),所以他们一般不具张扬的个性。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要与这些学生真心相处,平心对待,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关爱呵护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普通高中的教师把学生送进大学是一种成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实用技术的多方面的人才,更是一种成功,而且是更伟大的一种成功。

2.有助于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实施个性化语文教学,师生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是前提,所以,个性化教学可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构建民主课堂,开展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完成学习过程。由此一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必将有助于教师为“教”而进行知识积累的加深和文化修养的提升,也激励着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同时,学生为“学”而与教师不断地进行某种思想和观点的火花碰撞,由被动学习变为乐学,实现教学相长。

3.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往往是高中无望,转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一般而言,学生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的培训学校,传统的语文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个性化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模式为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学习模式,允许学生开展自选与自学相结合、课堂与户外学习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拥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的自由学习空间。实践证明,个性化语文教学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视之为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了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个体的独立发展及个体间有差异的发展。

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

1.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因材施教。在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要求教师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意识以及个性化教学设计。教师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重组及再创造,将课堂教学赋予新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个性尽情发挥,把单一的课堂演译成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阳光课堂,从而充分锻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个性,形成有利于其发展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求职信”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计划招生1400人,将在该学校现有基础上增加20多个班,所以教师紧缺,决定向社会招聘20名教师。你刚好大学毕业,在家待业。如果你认为你能胜任其中的语文教师岗位,请你给学校的施校长打个电话,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来应聘这个职位……”再比如在在教授有关“借条”这一内容时,我从法律故事入手,由这些产生的纠纷入手,引导学生思索,从而进行新课教学。如:张明向李青借了人民币1万元,约定一年后归还。一年后,张明没钱还李青,李青便找张明讨要,几回过后,张明便觉得没有面子,有些生气,更觉得李青小心眼。关系很好的一对朋友,友情却出现了裂痕,再后来,张明便不承认借了李青的钱,李青把张明告上了法院。结果,法官以李青无证据证明张明欠钱为由,判决李青输了官司。如果你是你李青,你是不是觉得很冤?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交流讨论适时加以赞赏、鼓励、点拨、引导,使之逐步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由于贴近学生生活,课堂教学设计起点低,多台阶,是学生能力所及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学习语文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对学习也渐渐有了信心。

2.共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个性化语文教学倡导打破课堂和校园的传统模式,建立自然课堂和社会课堂,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开创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学生是一个意识自由的个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中,打破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求知路上获得新知、开创思维、发挥个性,提升能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体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新知,进行情趣熏陶。由此,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一块真金,经历了百炼的真火,都会耀眼、闪光。

4.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者、学识丰富的传授者及道德高尚的审美者;其次,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淡化统一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差异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发不同的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教师要勇于推陈出新,尽量让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充满趣味和新意,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借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张明借了李青的钱,没有借条,你认为应不应该归还?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等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花一些时间进行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师则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注重价值观的取向。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要,教师要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需求,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色,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的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勤摸索、思考,要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文教学之路。

友情链接